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柏林洪堡大學

指数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182 关系: 劉明電埃尔温·薛定谔博物館島华东师范大学卡尔·利伯曼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鲁恩斯卡尔·西格尔卡尔·马克思卡尔·魏尔斯特拉斯卡尔·贺尔卡爾·佩格勞卡爾·馮·奧沃斯卡爾·赫弗里希卡爾·李特爾卡爾·漢克南京大学古斯塔夫·赫兹叶理绥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复旦大学夏肃初大蒂尔加滕公园奥古斯特·威廉·艾希勒奥古斯特·科普夫奥托·冯·俾斯麦奥托·瓦拉赫奥托·迪尔斯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奧伯特·弗里德里希·卑爾訥 (刑法學者)奧托·赫爾德威廉·硕特威廉·馮·洪堡威廉·杜安威廉·格利澤安吉拉·戴维斯安部磯雄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尤根·库思丹尼尔·福尔兰德尔希尔德·利瓦伊亚历山大·冯·米登多夫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人文地理学库诺·费舍什切青伊丽莎白·莱尔德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扩展索引 (132 更多) »

劉明電

劉明電(),日治時期台南人,早年負笈東瀛留學,後赴德深造,昭和二年〈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返台,是台灣第一位專攻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支持農民抵抗殖民壓迫,1930年返台從事社會運動,參與創立《臺灣新民報》並任取締役,及嘉南大圳會議的常任委員,1935年深耕犁事件遭日本當局羈押,攜眷離台旅日,1939年參加推動反對「台灣米穀移出管理法案」,與吳三連、楊肇基被稱為「米管案三勇士」,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劉明電譴責國民黨,並開始與中共人士接觸,經常赴中國,被依附匪罪名將其財產充公,直到1978年客死日本都未曾再返回故鄉台灣。.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劉明電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魯道夫·尤則夫·亞歷山大·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埃尔温·薛定谔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施普雷島(Spreeinsel)的北端。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来,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1999年,因建築與文化的結合,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博物館島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ECNU),简称华东师大、华师大或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公立研究型大学,1951年由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主要院系并入。1972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原校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首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首批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之一,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上海市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建设。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闵行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设有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7个实体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管理型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华东师范大学

卡尔·利伯曼

卡尔·狄奥多·利伯曼(Carl Theodor Liebermann,也被译作李贝曼或李卜曼,),德国化学家。 1842年,利伯曼出生于柏林,1861年起,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并于两学期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化学,师从阿道夫·馮·拜爾,1865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利伯曼在父亲的企业工作了一年,随后他打算继续学术研究,于是回到了导师拜耳的实验室,并在此认识了卡尔·格雷贝。 1868年,利伯曼同格雷贝以从煤焦油中提出的蒽为原料,第一次人工合成了茜素染料,并申请了专利。 1872年起,利伯曼成为柏林大学有机化学教授,1891年起兼任柏林工业大学教授。随后,1913年又在威廉皇帝学会化学研究所工作。他曾任德国化学会会长,1911年后为该会荣誉会员。 1914年,利伯曼在柏林去世,安葬于柏林湖的犹太人墓地。 他的堂兄是德国印象派代表画家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 Category:德国化学家 Category:猶太化學家 Category:柏林工業大學教師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教師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海德堡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柏林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利伯曼

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鲁恩斯

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鲁恩斯(Karl Christian Bruhns,1830年11月22日-1881年7月25日),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鲁恩斯

卡尔·西格尔

卡爾·路德维希·西格爾(Carl Ludwig Siegel,),德國數論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西格尔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马克思

卡尔·魏尔斯特拉斯

卡尔·特奥多尔·威廉·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ß,姓氏可寫作Weierstrass,),德國數學家,被譽為「現代分析之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魏尔斯特拉斯

卡尔·贺尔

卡尔·贺尔(Karl Holl,),出生于德国帝賓根,逝世于柏林,曾在柏林大学任神学和教会历史教授,被公认为是最富影响力的教会历史学家之一。 Category:教会史学家 Category:德国历史学家 Category:蒂賓根大學校友 Category:柏林自由大學校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尔·贺尔

卡爾·佩格勞

卡爾·佩格勞(Karl Peglau,),德國交通心理學家、工程師及設計師,在1961年創造了廣泛於前東德境內裝設的交通號誌小人(Ampelmännchen)。 佩格勞出身自德國與波蘭邊境的地區,自柏林洪堡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國家體育機構,自1957年起改行進入交通界服務、擔任了30餘年的交通心理學家。他參與東德的行人道路安全改善事業時,想要創造出一種同時能吸引孩童,又能讓年長者易於理解的交通號誌,因而刻意將燈號設計成人形圖案。該款號誌上路之後遂得到交通號誌小人之稱,在東德廣受歡迎,也是在鐵幕終結後少數存留下來、且風靡程度不減的東德特產之一,因而享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愛好者們也用佩格勞的發明來象徵「東德情結」——對舊東德相關事物的懷念情緒。 晚年的佩格勞仍繼續從事交通號誌小人的設計工作。儘管兩德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曾打算將德東地區的舊號誌汰換成與西德交通燈相同的款式,但在支持者們發起的運動下,不僅使佩氏的號誌於1997年得到保留,他本人甚至還替其創造衍生商品和紀念品,成為柏林的熱門遊客選購物。.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爾·佩格勞

卡爾·馮·奧沃斯

卡爾·弗雷德里希·馮·奧沃斯(Karl Friedrich von Auwers,1863年9月16日 – 1939年5月3日)是一位德國化學家,曾經是知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齊格勒與格奧爾格·維蒂希在馬爾堡大學的學術顧問。.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爾·馮·奧沃斯

卡爾·赫弗里希

卡爾·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諾伊施塔特人氏,政治家、經濟學家與財政專家,曾擔任過德意志帝國的財政部長。.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爾·赫弗里希

卡爾·李特爾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為德國地理學家,出生在奎德林堡,後世稱之為人文地理學之父。 1796年,他入讀了哈雷大學,讀自然科學和文史等課程。1819年,他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歷史學教授,1820年擔任柏林洪堡大學首任地理學教授,直到1859年9月28日他逝世。 他主张在地理学中贯彻因果联系观点,运用经验法(实地观察)和比较法,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强调各种地理现象(有机的、无机的、人文的、非人文的)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区域个性;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偏重人文现象,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声称每一大陆各有其特定的形状与位置,对人类发展各自起着特定作用,用自然解释人文。 雖然他也注意自然現象及它們之間互相存在的關係,但最終他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地理學就是研究「空間分布的各種架構原理」的科學。 李特爾著名的學術界名著叫《地學通論》,又名《地球科學與自然和人類歷史》。.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爾·李特爾

卡爾·漢克

卡爾·奧古斯特·漢克(Karl August Hanke,)是一位納粹德國官員與最後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曾於1941年至1945年間擔任。1945年6月8日,漢克遭捷克游擊隊射殺身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卡爾·漢克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缩写为NJU),簡稱「南大」,位於中國南京市,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三國吳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径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积淀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亦為現代儒家思想與中華文明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现有文学、历史、地理与海洋、地球、大气、天文空间、环境、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医、政、法、商、社会、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外国语、工程管理、建筑与规划、电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科学(含材料、能源、生物医学、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等二十多个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并在逐步成为南大主校区。 南京大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点大学,屬“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九校聯盟成员。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27个各类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全校还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医学院有附属鼓楼医院、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除大学外,还有南大附属中学、丁家桥小学等。另有科技产业园区和多个产学研结合机构。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包括超过二十位诺贝尔奖得者。 依据评估全球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标“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南京大学的排名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全亚太地区第三、全球第十二,超越加州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帝王学院等名校。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排名保持在全国前两名,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或仅次于北京大学。除此,南京大学中文系为培养全国第一位中文博士莫砺锋教授的大学。因此,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在中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在学界被公认为全国最卓越的学府。南京大学以门槛高而著称,在“最难进的大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在2018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14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南京大学

古斯塔夫·赫兹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他是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電磁波發現者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古斯塔夫·赫兹

叶理绥

叶理绥(Serge Elisseeff,),日文名英利世夫,法国籍俄国人,汉学家,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 1889年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世家。早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日语和汉语。1908年-1914年前往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师从芳贺矢一、藤村作等研究日本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定居法国巴黎,成为法国巴黎学派的汉学家伯希和的得意门生。精通日语、法语、英语、德语、俄语,并可阅读汉语古籍。 1934年经伯希和推荐,赴美国出任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在哈佛推行法国式的汉学教育,倡议建立了哈佛大学东亚语言系并任系主任,还与费正清合作,建立了历史系与东亚语言系联合设立博士学位的制度。1956年由社长退休为教授,是哈佛燕京学社至今任期最长的社长。1957年返回法国。1975年逝世。 E E E E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東京大學校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叶理绥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詳列了各個與諾貝爾獎得主有聯繫的大學(獲獎者可為該校的學生、校友或教職員)。院校的次序按聯繫人數的多寡排列顯示——由多至少。 值得注意的是,每所院校均有自己的計算法則,這些標準有些較為寬鬆而有些則較嚴謹。 例如:某些大學並不計算那些在得獎以後才加入的人,而有些則仍將其計算在內;有些亦不計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職員,但其他的卻仍視其為與該校有聯繫的得獎主。為了公平比較,這裡的數字為统一採用较寬鬆的方法計算後所得出的結果。下表中還會顯示“校方数据”的數字,此為該校自己的計算結果。這些校方統計亦可能與這裡所顯示的有很大的參差。 再者,亦很難斷定每所院校對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所作出的貢獻的多寡。某些獲獎者在不同的大學裡完成其本科及研究生課程;某些得主亦曾在不同院校進行研究或任教。因此同一個名字或獲計算入不同的大學裡,而下面的數字亦僅供參考。 有些為“聯邦制”分若干個分校的大學,在這裡會以各個分校作計算單位。這裡包括英國的倫敦大學及美國的加州大學。前者分為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而後者則包括十個地區的校園。 另外,諾貝爾基金會本身亦有類似的人物列表,只以得獎者獲獎時在職的教育機構為歸類準則。 為避免任何有關“聯繫者”定義的爭論,這裡將其界定為該校的:学生及校友、长期教职员和短期教职员。但聯繫者並不包括教學顧問(consultants),因其不屬於專任任教的職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复旦大学

夏肃初

夏肃初()别号旭初,貴州省都匀府麻哈州人,中华民国政治家,中華民国臨時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要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夏肃初

大蒂尔加滕公园

大蒂尔加滕公园,或称蒂尔加滕公园、蒂尔加藤公园(Großer Tiergarten),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下辖蒂尔加滕区的一座城市公园。公园总面积2.1平方公里(210公顷),是德国第三大、柏林第二大市内公园,小于同在柏林的。几条大街从公园中穿过,其中包括六月十七日大街。这些大街交汇于公园中央的胜利纪念柱,交汇处的环路和胜利柱组成“”。.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大蒂尔加滕公园

奥古斯特·威廉·艾希勒

奥古斯特·威廉·艾希勒(August Wilhelm Eichler,'''Augustus Guilielmus Eichler'''.)是德国植物学家。 艾希勒出生于黑森州的纽基兴,在马尔堡大学学习,1871年,被聘任为格拉茨的理工大学植物学教授,1872年,为基尔大学教授,1878年,为柏林洪堡大学标本室主任。 他制定了根据植物的种系发生学分类的艾希勒植物分类法,是第一位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人,也是第一位将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分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人。 恩格勒分类法正是在艾希勒植物分类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在欧洲曾经被广泛接受。 艾希勒在研究花的对称性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古斯特·威廉·艾希勒

奥古斯特·科普夫

奥古斯特·科普夫(1882年2月5日–1960年4月25日)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些彗星和小行星。他曾在海德堡工作,后来进入柏林洪堡大学,任天文学计算研究所主任。 他发现了一些彗星,包括周期彗星卡普夫彗星和非周期彗星C/1906 E1。他发现了很多小行星,特别是特洛伊天体小行星617和小行星624。 以他名字命名的有月球环形山Kopff和小行星1631 Kopff。.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古斯特·科普夫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瓦拉赫

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德国化学家,1910年以研究脂環族化合物而獲得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托·瓦拉赫

奥托·迪尔斯

奥托·保罗·赫尔曼·迪尔斯(德语:Otto Paul Hermann Diels,),德国化学家,他最顯著的成就是和庫爾特·阿爾德共同研究的狄爾斯–阿爾德反應(二烯合成的方法),也因為這項研究使他們兩位於1950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合成環狀有機化合物的方法對橡膠和塑膠的製造是很有幫助的。他畢業於柏林洪堡大學,從1916年起一直在基爾大學擔任教職直到1945年。他結婚並育有5名子女,於1954年逝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托·迪尔斯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英Uhlan(骑兵团)担任一名官员,并由于勇敢而被授予铁十字勋章(一级)。瓦尔堡被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之一。.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德國化學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对苯胺的研究为这种化合物后来在有机染料领域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一些有机反应以他命名,如霍夫曼降解、霍夫曼-马蒂乌斯重排、霍夫曼消除和Hofmann–Löffler–Freytag反应等。 Category:德國化學家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教師 Category:波恩大學教師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吉森大學校友 Category:黑森人 Category:皇家奖章获得者 Category: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奧伯特·弗里德里希·卑爾訥 (刑法學者)

奧伯特·弗里德里希·卑爾訥(Albert Friedrich Berner,),是德國 19 世紀最重要的刑法學家之一,曾任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法學教授。.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奧伯特·弗里德里希·卑爾訥 (刑法學者)

奧托·赫爾德

奥托·路德维希·赫尔德(Otto Ludwig Hölder,1859年12月22日–1937年8月29)是一个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斯图加特。 赫尔德最初求学于斯图加特理工大学(今斯图加特大学),后于1877年赴柏林,并在利奥波德·克罗内克,卡尔·魏尔斯特拉斯,和恩斯特·库默尔的指导下学习。 赫尔德的著名成就包括:赫尔德不等式,若尔当-赫尔德定理,证明了每一满足阿基米德性质的全序群都同构于实数的加法群的某一子群,200阶以下简单群的分类,发现了对称群S6的异常外自同构,以及赫尔德定理(说明伽玛函数不满足任何代数微分方程)。另一以赫尔德命名的概念是赫尔德条件(或称赫尔德连续),在包括偏微分方程理论和函数空间理论等数学分析的许多领域中有应用。 1877年,他进入柏林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并在1882年于蒂宾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Beiträge zur Potentialtheorie”(“对位势论的研究”)。此后,他就职于莱比锡大学,直至于1899年退休。.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奧托·赫爾德

威廉·硕特

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德国东方学家和汉学家。 硕特曾在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学习东亚语言,1833年开始教授中国语言与哲学,1838年获得美因茨大学副教授职位,并教授土耳其语、波斯语、汉语、满语、蒙古语、藏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察合台语以及日语。硕特是柏林考古学、人类学与史前史学协会(德语:Berliner Gesellschaft für Anthropologie, Ethnologie und Urgeschichte)荣誉会员,被称为最谦逊、最勤奋的德国汉学家之一。.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威廉·硕特

威廉·馮·洪堡

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斯蒂安·卡尔·费迪南·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是一位德国学者、政治家和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 威廉·馮·洪堡是德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刻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與弟弟亞歷山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并对当时的时代有着历史上少见的巨大影响。亚历山大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而威廉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科学,如教育学、国家理论、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鲁士的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外交官。.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威廉·馮·洪堡

威廉·杜安

威廉·杜安(William Duane)()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他曾与玛丽·居里合作。他研发了在实验室量产氡的技术。.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威廉·杜安

威廉·格利澤

威廉·格利澤(德語:Wilhelm Gliese,,)是一位德國天文學家,以研究近距恆星並製作星表聞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威廉·格利澤

安吉拉·戴维斯

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是一位美国政治活动家,学者和作家。戴维斯在20世纪60年代是全国著名的活动家和激进人士。是美國共產黨和黑豹党的领导人。现在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退休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非裔美国,批判理論,马克思主义,流行音乐和社会意识,惩罚和监狱的哲学和历史上。 她曾因为是共产党的成员而被罗纳德·里根在1969年禁止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任何一所大学。曾因涉嫌参与1970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的Soledad绑架和谋杀案而受审。后被宣判无罪。 她曾在20世纪80年代两次被美国共产党票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安吉拉·戴维斯

安部磯雄

安部磯雄(安部 磯雄,),日本知名社會主義學者。致力於棒球的普及・發展。 生於福岡縣福岡市,1884年同志社大學畢業後,前往柏林洪堡大學等校攻讀,1895年學成返回日本後,就任東京專門學校教授(即早稻田大學)。之後他也從政,並當選五回眾議院議員,而其政治理論與他所學及提倡的社會主義均為一致。.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安部磯雄

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

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Julius Heinrich Franz)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1847年6月28日生,1913年1月28日去世。 弗朗茨出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省米亚斯特科,曾先后就读于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后成为柯尼斯堡大学中皇家天文台首席天文学家。1882年作为科考队员之一被派至南卡罗来纳州艾肯镇观察金星凌日。十九世纪末接替约翰·格弗里恩·伽勒就任弗罗茨瓦夫大学天文台台长。 他以测量月球边沿附近的特征而闻名,1906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月球》的畅销书,在该书中弗朗茨对一些位于东方海周边的月海进行了命名如:秋海和春海,后来这二处月海被改名为秋湖和春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

尤根·库思

尤根·库思(Jürgen Kurths,)是一名出生于德国阿伦德塞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在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主管跨学科概念与方法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物理学院非线性动力学的正教授,他还在英国阿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国王学院的复杂系统和数学生物研究所担任复杂系统生物学的第六任世纪主席。作为一位在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物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性科学和复杂网络以及在气候学、生理学、系统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应用方面颇有建树。.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尤根·库思

丹尼尔·福尔兰德尔

丹尼尔·福尔兰德尔(Daniel Vorländer,)是一位德国化学家,直至1935年退休,他是当时已知的合成液晶最多的人。 福尔兰德尔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欧本市,他在基尔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研究化学,之后他成为哈雷-维滕贝格大学教授。 福尔兰德尔运用他的分子结构知识(特别是线性分子结构),使分子呈现晶形液体态。“多年来,福尔兰德尔和他的学生合成了数以百计的液晶化合物。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粘糊糊的液晶就像是肥皂和肥皂状的化合物。”(出自《Soap, Science, and Flat-screen TVs: a history of liquid crystals》第48页) 福尔兰德尔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志愿兵,在此期间,他获颁铁十字勋章。1941年他于哈雷逝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丹尼尔·福尔兰德尔

希尔德·利瓦伊

希尔德·利瓦伊(Hilde Levi,),拥有德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曾率先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知名的和放射性碳定年法。退休后,她转而从事科学史研究,写作并出版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的传记。 利瓦伊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不信教的犹太人家庭。1929年進入慕尼黑大学就讀,随后在柏林的进行博士研究,完成有关碱金属卤化物光谱的论文。1934年她得到博士学位,此前纳粹党已经控制了德国,在反犹政策下,犹太人无法出任任何学术职务。她不得不转投丹麦。之后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尼爾斯·波耳理论物理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其间,她与詹姆斯·弗兰克和乔治·德海韦西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放射性物质在生物学方面应用的论文。 1943年9月,纳粹开始追捕丹麦裔犹太人,利瓦伊逃往瑞典,她在當地协助文纳—格伦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约翰·伦斯特伦(John Runnström)进行科研工作。战后,她回到丹麦哥本哈根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1947至1948年,她在美国学习了新发现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显影术,并将两项技术引入欧洲。1979年,她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退休,但继续在尼耳斯·玻尔文献馆工作,收集整理德海韦西的论文,最终发表了一部他的传记。.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希尔德·利瓦伊

亚历山大·冯·米登多夫

亚历山大·特奥多尔·冯·米登多夫(Alexander Theodor von Middendorff,Александр Федорович Миддендорф,),俄罗斯动物学家、探险家。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米登多夫的父亲特奥多尔·约翰·冯·米登多夫(Theodor Johann von Middendorff)出生在今日爱沙尼亚的莱内县。母亲则Sophia Johanson是爱沙尼亚农民的女儿,曾经被父母送往圣彼得堡学习。两人在圣彼得堡相遇并相爱,生下了女儿安妮特(Anette)和儿子亚历山大,但由于社会阶级不同而无法结婚。亚历山大直到出生六个月后才接受洗礼,后来被母亲回爱沙尼亚以躲避公众的注意。 米登多夫在列巴尔(今爱沙尼亚塔林)接受初级教育,后进入圣彼得堡的文理中学学习。1832年在塔尔图大学获得医学学位,1837年毕业。后前往柏林洪堡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维也纳大学、弗罗茨瓦夫大学继续深入学习。1839年在的帮助下取得基辅大学动物学副教授职位。 1840年,贝尔邀请米登多夫参加自己第二次前往新地岛的探查(第一次于1837年)。由于风暴的原因,此次探险未能到达新地岛,但他们却探查了俄罗斯与挪威的萨米,以及巴伦支海和白海。米登多夫负责徒步穿越科拉半岛,并在收集动物和植物材料的同时绘制自科拉半岛至坎达拉克沙的地图。 1843年至1845年,代表圣彼得堡科学学院(今俄罗斯科学院)前往泰梅尔半岛,沿鄂霍次克海的海岸前进,进入阿穆尔河低地河谷(当时是中国清朝的领土)。他以德语出版了《极北及东西伯利亚旅行》(Reise in den äußersten Norden und Osten Sibiriens)一书(1848-1875),描述了当地永久冻土对动植物的覆盖的影响。 1870年,访问巴拉巴草原,1878年,访问费尔干纳盆地。 泰梅尔半岛的米登多夫湾以他的名字命名。 Category:俄罗斯探险家 Category:俄罗斯动物学家 Category: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亚历山大·冯·米登多夫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亞歷山大·恩斯特·阿爾弗雷德·赫爾曼·馮·法肯豪森男爵(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Freiherr von Falkenhausen,)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步兵上將,同時亦是一位積極的反納粹分子。 法肯豪森於1935年3月接替漢斯·馮·塞克特,任中國蔣中正的德國軍事顧問團最後一任領導人,為中國在抗日戰爭初期戰事貢獻頗多,直到1938年德國納粹政府決定聯日棄華而奉召回國,擔任第4軍區司令。1940年在德國佔領比利時與法國後,法肯豪森被任命為比利時佔領區軍政府司令官,期間與納粹親衛隊和蓋世太保暗中抗衡,採取相對溫和的佔領政策,但對比國境內發生的屠殺和猶太人遭受的暴行負有主要責任。法肯豪森於1944年因被捲入「720密謀案」而被解除職務和逮捕,先後輾轉於多個集中營,最後被美軍俘虜。 戰後法肯豪森因比利時佔領軍領導人而被以戰爭罪犯起訴,被宣判12年有期徒刑,但僅關押3週後即獲釋。1966年7月31日法肯豪森於萊茵蘭-普法爾茨的拿騷去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男爵(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是一位德國外交官、政治人物,1932年至1938年擔任德國外交部長;1939年至1941年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保護者(總督),仍保留該保護者名號至1943年。.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是一类社会科学分支,关于研究世界、人类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和地区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后者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类活动。.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人文地理学

库诺·费舍

库诺·费舍(Kuno Fischer,),德国哲学家、哲学史家、评论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库诺·费舍

什切青

什切青(波兰语:Szczecin;德文名:Stettin,斯德丁,原称Alten Stettin(老斯德丁)是波兰的第7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西波美拉尼亚省会。 什切青位于波兰西北部,奥得河下游,北面靠近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湾和波美拉尼亚湾,包括栋别湖的西南湖滨和奥得河两岸以及河流东西两道分叉之间的几个大岛屿。从中世纪后期,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5年)之前,该市居民几乎全是德国人,並採用德文的市名「斯德丁」。.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什切青

伊丽莎白·莱尔德

伊丽莎白·莱尔德(Elizabeth Rebecca Laird,),加拿大物理学家,在曼荷莲学院担任物理系主任长达近40年。她曾被约瑟夫·汤姆孙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莱尔德于1893年毕业于加拿大伦敦高中,随后入读多伦多大学,但由于她是女生,没有获得她应得的学习成绩奖学金。 莱尔德于1901年在布林茅尔学院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伊丽莎白·莱尔德

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德国政治学家,最有名的學說為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釋大眾輿論如何影響個別意見及行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p,公曆,合儒略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伊西多·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出生名為以色列·拉比,),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他也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國科學家,多腔磁腔管可用於微波雷達和微波爐。.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伊西多·拉比

张志让

张志让(1893年12月28日—1978年5月3日),字季龙,中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民国四年(1915)于复旦公学,六年(1917)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八年(1919)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毕业。十年(1920)在柏林洪堡大学法学系进修, 次年毕业归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及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经族弟张太雷介绍到武汉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工作。并在张太雷的引导下为中共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示威大游行,民国二十五年在上海参加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11月23日积极营救遭国民政府逮捕爱国人士沈钧儒等“七君子”他担任辩护律师。西安事变后七君子被释放,随即应邀参加了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在开幕会上,率先起立发言,慷慨陈词,力主对日抗战。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事在上海各界后援会负责宣传工作,上海沦陷后到武汉参加由周恩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担任第三厅任第一科科长负责宣传工作即使在敌机狂轰滥炸的时候仍然笔不停挥;武汉沦陷后到桂林被李宗仁同意创设主编《抗战周报》、《宪政月刊》进行抗日宣传及征兵工作。 抗战胜利后在中华民国教育部部担任常任次长并积极营救被国民党迫害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 国共和谈破裂后张志让回到上海仍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发起组织“上海各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团结了近百位教授被选为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教联”对当时政治局势发表过多次宣言他总是带头签字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斗争。解放前夕在复旦大学做了大量工作,拒绝撤往台湾,把复旦完整地交给了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志让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并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学院教授,从事法学研究和审判工作。1954年,他参加制订中国第一部宪法。曾多次出席国际性法律会议和进行友好访问。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中國-斯里蘭卡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对法学研究和审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张志让学识淵博,对历史、诗词也有很深造诣,并精通英文、德文,晚年还学习俄文,能读原著。 于1978年5月3日病逝于北京。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参加追悼会。.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张志让

張建

張建(),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陸軍軍醫學校醫科15期畢業,1934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1937年任中央軍醫學校教育長及軍醫署署長。1946年任國防醫學院副院長,1949年遷至台灣。因於日記中表示對當局不滿,1951年遭調查局軟禁,一年半後獲釋。對官場失望,便於新竹市開業行醫。1985年移居美國,1996年逝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張建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国王顾问,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重定向 柏林洪堡大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弗里德里希·帕邢

路易斯·卡尔·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帕邢(Louis Carl Heinrich Friedrich Paschen,),德国物理学家,1889年建立帕刑定律,1908年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帕邢系。.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弗里德里希·帕邢

弗里茨·伦敦

弗里茨·沃尔夫冈·伦敦(Fritz Wolfgang London,),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杜克大学教授。 他对化学键理论和对分子间作用力(伦敦色散力)的根本性的贡献如今已经写入了物理化学的标准教材。他和兄弟海因茨·伦敦对理解超导体的电磁性质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伦敦方程。他曾五个独立的场合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弗里茨·伦敦

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犹太裔德国化学家,由于发明从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工业哈柏法,荣获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哈柏法对于制造化肥和炸药很重要。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产目前依赖于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肥料。哈伯和玻恩共同提出了玻恩-哈伯循环作为评估的离子固体晶格能的方法。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发和部署氯气和其他毒气的化学武器工作,他也被称为“化學武器之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弗里茨·哈伯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德国

德国大学列表

德国的大学包括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无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科技学院(Fachhochschule)和艺术类院校,按办学性质可分为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德国大学列表

德国精英大学计划

德国精英大学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的,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计划。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资助在特定大学的杰出年轻科學研究人员的研究;加强大学间项目间的合作;加强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大学的合作研究。精英计划的资助有三个层面: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精英研究集群(Exzellenzcluster)、精英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德国精英大学计划

德国U15大学联盟

U15大学联盟是德国的大型高校、研究型高校联盟,成立于2012年10月12日。联盟成立宗旨为改善德国科研和教育的架构。占德国高校总数13%的十五所高校,承担了37%的第三方资助、60%的医科资助、43%的博士授予,并获得了43%的莱布尼茨奖。目前联盟主席为海德堡大学校长爱特尔(Bernd Eitel)。.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德国U15大学联盟

保罗·德鲁德

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德语:Paul Karl Ludwig Drude,),德国物理学家,專攻光學。他寫了光學與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基本教材。.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保罗·德鲁德

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

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 ),簡稱封·費爾巴哈(以彰顯他的貴族頭銜),或更簡稱費爾巴哈,台灣法律文獻中曾有譯為封·火溪(火溪是Feuerbach的德文字面意義)出生于德國(今日瑙姆堡南方約150公里、耶拿東北東方約30公里處的小村莊);卒於1833年5月29日,德國法蘭克福。 費爾巴哈是德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刑法學家,被譽為德語區現代刑法學的始祖。著名理論有「心理強制論」(Theorie des psychologischen Zwangs)。他是1813年巴伐利亞王國刑法典的起草人,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第一部把大部份的啟蒙政治思想落實為條文的刑法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

心理学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动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動機、情绪、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病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体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心理学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地理学

北欧论坛

《北欧论坛》(德語:Nordeuropaforum)是一份自1991年开始于柏林出版发行的德文学术期刊。期刊持续以电子形式出版并可免费获取。现有的编辑团队包括来自德国、欧洲及美国的9位出版者和20位编辑人员。.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北欧论坛

包尔汉·沙希迪

包尔汉·沙希迪(,又译鮑爾漢,بۇرھان شەھىدى,拉丁维文:Burhan Shehidi),是一位中国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国统一和新疆的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祖籍新疆阿克苏温宿,维吾尔族。出生在俄国喀山省,1912年回到中国,1989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包尔汉·沙希迪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縮寫:CCU),簡稱中正大學、中正大、中正。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民雄鄉的一所國立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現有社會科學、法律、文、理、工、管理、教育等七學院,並且該校亦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成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利奧·西拉德

利奧·西拉德(Szilárd Leó,),匈牙利─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利奧·西拉德

喬治·胡特

喬治·胡特(德語:Georg Huth)(1867年2月25日 - 1906年6月1日)一位德國的東方學者(Orientalist)和探險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喬治·胡特

周恩来出访列表

Category:周恩来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列表.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周恩来出访列表

哲學系

哲學系是一個通常隸屬於文學院的學系,現亦有以學院命名一般世界各國的著名大學均設有哲學系,主要是培養有具有卓越思考能力﹑道德修養﹑正確價值觀念及深厚人文素養的學生。北京大學於民國三年(1914年)設立中國哲學門,民國八年改為哲學系,是中國最早設立哲學系的大學。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在本有經學理學學程基礎上於民國早年成為西方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引入中國的先驅,並於民國九年成立哲學系,民國十六年更名哲學院,此為哲學作為學院的最早命名。而台灣最早設立哲學系的學校是國立臺灣大學(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創建之初就已經成立文政與理農兩學部(學院),文政學部下置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四科,1945年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後設為哲學系,並在臺灣最設立哲學研究所。 各個學校的哲學系所修習的科目不盡相同,但大多都有個人修養 ﹑邏輯學(理則學)、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美學、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等。中國大陆现因共产党统治的關係,都會特別修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哲學系

冯文潜

冯文潜(),字柳漪。生于河北涿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教育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冯文潜

Charité醫院

夏綠特-柏林醫學部 (Charité,慈善), IPA: 是一所位於柏林的大型醫院,亦是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目前共設置3011張病床。2003年,夏綠特醫學部由原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 的大學診所(Universitätsklinikum)及醫學部合併而成。 夏綠特-柏林醫學部為德國研究導向的醫學機構之一,運行隸屬於德國科學基金會的合作研究中心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s, CRC)。 夏綠特醫院於(2012-2017)由焦點雜誌評選德語區最佳醫院第一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Charité醫院

犹太学

犹太学(Jewish studies,Judaistik、Jüdische Studien)是专门研究犹太人超过3000年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学科。犹太学与肇始于19世纪的一脉相承。今天,美国及德语区的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均设有犹太学专业。.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犹太学

王櫻

王櫻(Cerasus × nudiflora)是一種櫻花屬植物。分布於韓國濟州島漢拏山、全羅南道海南郡大芚山,是一種野生櫻花。.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王櫻

章伯钧

伯钧(),安徽桐城人,是中国政治家,反右运动时中国头号大右派,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章伯钧

第萨·伊什特万

波罗什耶努及塞杰德伯爵第萨·伊什特万(István Tisza,Tisza István,)全名第萨·伊什特万·伊母莱·拉约什·帕尔 (Tisza István Imre Lajos Pál)。奥匈帝国匈牙利首相、匈牙利科学院成员。伊什特万于1886年进入国会。1903年担任首相(1905年辞职)。1912年任国会下院主席。1913年重任首相。为七月危机的主要当事人之一。1917年再次辞职。后于1918年10月28至31日发生的匈牙利菊花革命中遇刺身亡。 第萨以俾斯麦为榜样,同时也崇尚英国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学家,他主张英式经济历史学派。作为律师及政治学家,伊什特万认为英格兰的社会、政治发展是“理想的发展模式”.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第萨·伊什特万

约翰尼斯·提艾利

约翰尼斯·提艾利(Johannes Thiele,),全名卡尔·埃米爾·赫尔曼·约翰尼斯·提艾利(Karl Emil Hermann Johannes Thiele),是一位专门研究软体动物学的德国动物学家。提艾利一生描述超过1500种软体动物新物种、出版過超過150本科學著作。他的著名著作有《系统软体动物学手册》(Handbuch der systematischen Weichtierkunde)。 1904年到1925年退休期间,他曾先後担任德累斯頓博物館及柏林動物學博物馆任職;在柏林博物館時亦是软体动物收藏馆馆长。.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约翰尼斯·提艾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简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Hopkins或JHU),是一所主校区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研究型私立大学。于1876年根据慈善家约翰·霍普金斯的遗嘱用其遗产建立。学校在美国马里兰州、华盛顿特区、中国南京、新加坡、意大利博洛尼亚设有校区或研究机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它的成功引发了美国其它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连续31年将该校列为全美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学校以医学、公共卫生、空间科学、国际关系、歷史學、文学及音乐等学科而闻名世界,也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地面控制中心所在地。 截止至2012年,共有37名校友获诺贝尔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Johann Heinrich Mädler)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1794年5月29日生于柏林,11874年3月14日在汉诺威去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

约阿希姆·绍尔

约阿希姆·绍尔(Joachim Sauer,)是一位德国量子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是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化学和理论化学全职教授。他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丈夫。.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约阿希姆·绍尔

绊脚石 (艺术项目)

绊脚石(Stolpersteine),是由德国艺术家发起的一个艺术项目。所谓“绊脚石”,是棱长10厘米的立方体混凝土块,其中一面贴嵌了一块镌刻着专门纪念文字的黄铜板。有时,以长条形出现的绊脚石也被称作绊脚坎(Stolperschwelle)。这个艺术项目的目的是纪念在,被纳粹政府谋杀、驱逐和逼迫自杀的人。刻有受难者姓名的绊脚石,就是他们的纪念牌。通常,绊脚石铺设在受难者生前住所门前的上,与普通的铺路石平齐。目前,已经有55000块绊脚石被铺设在德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绊脚石 (艺术项目)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维尔纳·海森堡

罗伯特·科赫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德國醫師兼微生物學家,為細菌學始祖之一,與路易·巴斯德共享盛名。1905年,因結核病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赫因發現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而出名,發展出一套用以判斷疾病病原體的依據—柯霍氏法则。以他命名的羅伯·柯霍獎是德國醫學最高獎。.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罗伯特·科赫

猪笼草属文献列表

草属文献列表记录了大部分已发表的猪笼草属著作。其包括了独立出版物和大型分类学专著的一部分,但不包含期刊和杂志内的论文。.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猪笼草属文献列表

瓦尔特·博特

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瓦尔特·博特

田中館愛橘

中館愛橘(),日本物理學家,岩手縣人,在地球物理學等多個領域有一定貢獻。他的名字有時候轉寫為Aikitu。.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田中館愛橘

甲南大學

南大學 甲南大學(甲南大学/こうなんだいがく,Konan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東灘區的私立大學,創立於1951年。原為1919年創立的甲南高校。甲南大學的首任校長是曾經在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做出亞洲第一次原子核擊破實驗的荒勝文策。甲南大學的校區位在神戶北部六甲山的山腰上,學生數將近一萬人。該校透過「甲南國際交換中心」提供國際交換課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甲南大學

白乐日

白乐日(Etienne Balazs, ),是一位匈牙利出生的法国汉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白乐日

莉泽·迈特纳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莉泽·迈特纳

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或按字面譯作椴樹下大街,也常直接音譯為林登大道,是一條位于德國首都柏林、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那里有柏林艺术学院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宫殿桥和柏林博物館島,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菩提樹下大街

華爾瑟·弗萊明

華爾瑟·弗萊明(Walther Flemming,)是一為德國生物學家,為細胞遺傳學的創建者,是早期對細胞分裂過程作出觀察與研究的科學家,他將許多研究結果發表在1882年的著作《細胞基質、細胞核以及細胞分裂》 (Zellsubstanz, Kern und Zelltheilung)當中。依據研究成果,弗萊明作出一項推測,他認為所有細胞核都是來自其他的細胞核,拉丁文稱作「omnis nucleus e nucleo」,這是對應於魯道夫·菲爾紹對細胞所作出的相同推斷「omnis cellula e cellula」。.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華爾瑟·弗萊明

華特·蕭特基

-- 華特·赫尔曼·蕭特基(Walter Hermann Schottky,),德國物理學家。他在早期的電子與離子發射現象的理論發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於1919年發明簾柵極真空管(四極管),後來也在半導體元件、工程物理學、科技领域有許多重大貢獻。現今蕭特基二極體廣泛用於每一台電腦、也在一些高頻領域等有所应用。.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華特·蕭特基

菲利克斯·耶恩

菲利克斯·耶恩(Felix Jähn,),藝名菲利克斯·耶恩(Felix Jaehn),是一名專精於曲風的德國唱片騎師及音樂製作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菲利克斯·耶恩

萨宾娜·伯格曼-普尔

萨宾娜·伯格曼-普尔(Sabine Bergmann-Pohl,),德国政治人物。1990年4月5日至1990年10月2日期间,担任东德人民议会主席,同时代理国务委员会主席,为东德最后一任国家元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萨宾娜·伯格曼-普尔

顧孟餘

顧孟--(),原名兆麟,字夢漁,後改字孟余,以此字行,筆名公孫愈之。原籍浙江省紹興府上虞縣,生於直隸省宛平縣。中華民國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国民党左派要人,陳公博领导的改組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曾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交通部部長等職。.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顧孟餘

馬廷英

廷英(),字雪峰,奉天省金县(今辽宁省大連市金州区)人,中華民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馬廷英

马克斯·冯·劳厄

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马克斯·冯·劳厄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马克斯·普朗克

詹姆斯·弗兰克

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德国物理学家,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詹姆斯·弗兰克

高延

延(本名扬·雅各布·玛丽亚·德赫罗特,Jan Jakob Maria de Groot,)是一位荷兰汉学家和宗教史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高延

谷正綱

谷正綱(),字叔常,贵州省安顺府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早年属於中国国民党改組派,晚年号称「反共鐵人」。谷氏三兄弟(兄谷正倫,弟谷正鼎)同時擔任中國國民黨及中华民国政府要职。.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谷正綱

鲁道夫·菲尔绍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德国医生、人类学家、病理学家、史前学家、生物学家、作家、编辑和政治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鲁道夫·菲尔绍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是一位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學家、科学家。 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資料不多,出生於上西里西亞(在今日波蘭境內)的卡尔斯鲁厄(Carlsruhe,今名為Pokoj)。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劳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趾),还有考察都江堰。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德國,1873年到1878年間擔任柏林地質學會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學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間服務於萊比錫大學,1886年後則轉到柏林洪堡大學,在他眾多學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擔任德國地理協會的會長多年,並協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學院,1905年10月6日卒於柏林。 在近代地理學領域中,李希霍芬被視為重要的先驅,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質紀錄與觀察結果、文獻都非常詳盡,倍受學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知名的飛行員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有紅色男爵the Red Baron之稱)是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國西部的甘肅走廊南緣山脈,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稱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連山脈。 李希霍芬用在華考察的資料,完成了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書于1877年出版,“絲綢之路(Silk Road)”一詞便首次出现於該書第一卷中。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国景德镇期间,以地名命名景德镇高岭出产的用于烧瓷的土,从此便有高岭土其名,闻名中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路甬祥

路甬祥(),浙江慈溪人;中国当代流体传动及控制学专家,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博士。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路甬祥

車慧文

车慧文()是旅德女作家和翻譯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車慧文

黄鸣龙

鸣龙(),江苏扬州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黄鸣龙

蜜雪兒·巴舍萊

薇若妮卡·米歇尔·巴切莱特·赫里亚(Verónica Michelle Bachelet Jeria,),智利政治人物,曾兩度出任智利總統,她是智利第一位女總統,2005年及2013年兩次當選總統。.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蜜雪兒·巴舍萊

胡戈·里曼

卡尔·威廉·尤里乌斯·胡戈·里曼(1849年7月18日-1919年7月10日)是德国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胡戈·里曼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兹米·比沙拉

阿兹米·比沙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一个拥有以色列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基督徒,1996年至2007年4月期间代表阿拉伯政党巴拉德黨任以色列国会议员,他也是该政党的领袖。 当报导指以色列有关部门对他作出一系列“严重”但“未具体说明”的指控,他宣布辞职, 后来发现这些罪名是叛国和间谍罪。 辞职后,比沙拉失去作为国会议会的刑事豁免权,并选择留在国外,但他表示有返国的打算。.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兹米·比沙拉

阿爾伯特·赫希曼

阿爾伯特·奧圖·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Otto-Albert Hirschmann,),又譯阿爾伯特·赫緒曼,知名經濟學家與思想家。其學術生涯早期專長於發展經濟學,中後期則開始對政治經濟學以及政治意識型態做深入研究。著有《叛離、抗議與忠誠》及《反動的修辭》兩本政治學經典著作。 赫希曼生於德國柏林犹太中产家庭,18岁躲避反犹浪潮逃至法国,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赫緒曼參與成為共和军战士,二战爆发時志愿加入法国陆军,抵抗德国入侵,法国投降后流亡到马赛的赫緒曼和目睹纳粹崛起的美国记者合作成立「緊急救援委員會」,以協助犹太人辦證出逃歐陸,「緊急救援委員會」救出了包括如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夫婦和藝術家馬克·夏卡爾等兩千多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爾伯特·赫希曼

阿道夫·冯·拜尔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Pages 7836 – 7840 2005.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道夫·冯·拜尔

阿道夫·華格納

阿道夫·華格納(Adolph Wagner ),德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和公共財政學先驅,主張平均地權論,解釋政府支出成長的華格納法則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道夫·華格納

阿道夫·赫維茲

阿道夫·赫維茲(Adolf Hurwitz,,)是一位德國數學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道夫·赫維茲

阿道夫·温道斯

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德语:Adolf Otto Reinhold Windaus,)生於柏林,逝於哥廷根,德国化学家。1928年因其在固醇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阿道夫·温道斯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德國物理學家、医生。.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科恩

赫尔曼·科恩(Hermann Cohen,1842年7月4日 - 1918年4月4日),德国犹太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通常被称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赫尔曼·科恩

關吉玉

吉玉()字佩恒,滿族。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遼陽县人,中華民國官員、政治家、經濟學家。劉国銘主編(2005)、555頁。.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關吉玉

釘狀龍

钉状龙(屬名Kentrosaurus)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屬(Stegosaurus)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公尺,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佈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刺。 釘狀龍是在1915年由德國古動物學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臘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而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為名。晚白堊紀的角龍下目尖角龍的屬名(Centrosaurus),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但尖角龍字首改為"C",以避免混淆。.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釘狀龍

金俊淵

金俊淵(朝鮮語:김준연,1895年3月14日-1971年12月31日)是韓国独立运动家和政治人。第三任朝鲜共产党首,首任·3~5任大韩民国国会议员,號朗山(낭산)。.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金俊淵

酶(Enzyme( ))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劑。酶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即具有催化作用)。由酶催化的反應中,反應物稱爲底物,生成的物質稱爲產物。幾乎所有細胞內的代謝過程都離不開酶。酶能大大加快這些過程中各化學反應進行的速率,使代謝產生的物質和能量能滿足生物體的需求。細胞中酶的類型對可在該細胞中發生的代謝途徑的類型起決定作用。對酶進行研究的學科稱爲「酶學」(enzymology)。 目前已知酶可以催化超過5000種生化反應。大部分酶是蛋白質,有少部分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这些酶被称为核酶。酶的特異性是由其獨特的三級結構決定的。 和所有的催化劑一樣,酶通過降低反應活化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一些酶可以將底物轉化爲產物的速率提高數百萬倍。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該酶可以使在無催化劑條件下需要進行數百萬年的化學反應在幾毫秒內完成。從化學原理上講,酶和其它所有催化劑一樣,反應不會使其物質量發生變化。酶亦不能改變化學平衡,這一點和其它催化劑也是一樣的。酶和其它催化劑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專一性要強得多。一些分子可以影響酶的活性。如酶抑制劑能降低酶的活性,酶激活劑能提高酶的活性。許多藥物及毒物是酶的抑制劑。當超出適宜的溫度和pH值後,酶的活性會顯著下降。 酶在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药厂用特定的合成酶来合成抗生素;洗衣粉中添加酶能加速附着在衣物上的蛋白质、淀粉或脂肪漬的分解;嫩肉粉中加入木瓜蛋白酶能將蛋白質分解爲稍小的分子,使肉的口感更嫩滑。.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酶

腓特烈·威廉大学

#重定向 柏林洪堡大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腓特烈·威廉大学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雅各·布克哈特

雅各·布克哈特(德文:Jacob Christoph Burckhardt,),生於瑞士巴塞尔,並在出生地终老,傑出的文化歷史學家,他的研究重點在於歐洲藝術史與人文主義。在巴塞尔結束神學的學業後,布克哈特在1839年到柏林洪堡大學參加利奧波德·馮·蘭克的討論課,深受啟發,並於1841年至波昂大學研習歷史。他在1843年成為巴塞尔大學的教授,雖於1855至1858年間短期轉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之後還是回到該校任教。 最著名的著作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ein Versuch)。 category:瑞士历史学家 Category: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师 Category:巴塞爾大學教師 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 Category:巴塞爾人 Category:歐洲紙幣上的人物.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雅各·布克哈特

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

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简称格林中心,Jacob-und-Wilhelm-Grimm-Zentrum),是德国首都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的主建筑。为纪念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学研究者格林兄弟,这座建筑以他们的名字命名。2009年10月12日,格林中心正式作为洪堡大学图书馆启用。洪堡大学的计算机-媒体服务中心(Computer- und Medienservice,CMS)也坐落其中。 格林中心藏书约200万册,是德语文化区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开架阅览场所。其藏书主要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 除格林中心以外,洪堡大学还有众多专业图书馆以及自然科学图书馆,在格林中心启用之后,其他图书馆原址未动。格林中心作为洪堡大学的主图书馆,负有统一协调各图书馆的职能。.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

陈宰均

宰均,中国畜牧学家、营养学家,浙江杭州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陈宰均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陈寅恪

University of Berlin

#重定向 柏林洪堡大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University of Berlin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

柏林1920年代

柏林的黄金1920年代是柏林历史、德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上生气勃勃的时代,一直延续到1933年初希特勒掌握政权并扑灭所有对纳粹党的反抗为止。纳粹曾谴责柏林是堕落的避风港。一种尖端、创新的文化在柏林及其周围发展起来,包括高度发展的建筑和设计——包豪斯,1919年至1933年;文学——艾弗烈·德布林(Alfred Döblin)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年;电影——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年,玛莲娜·迪特里茜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1930年;绘画——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音乐——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寇特·威尔,《三文钱的歌剧》,1928年;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哲学/心理学——卡尔·荣格,和时尚。这种文化往往被右派视为颓废和破坏社会的。 德国自由主义的魏玛宪法(1919年)在面对右翼暴力时,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政府,1922年拉特瑙遭暗杀,而共产党拒绝与社会党合作。政府开始印刷大量的货币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这造成了惊人的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然而,1920年代中叶以后,由于美国贷款的帮助,德国经济重新扩张。当时,文化的发展尤为蓬勃。 在这一时期的柏林,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艺术的进步,并兴起了有影响力的运动,称为德国表现主义。有声电影变得越来越受全欧洲民众的欢迎,而柏林制作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这一时期,政治极端主义变得很普遍,共产党和纳粹党在柏林都可以找到。 柏林的全盛期开始于1920年代中叶。它成为欧洲大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柏林-坦佩尔霍夫机场开放于1923年,柏林城铁从1924年开始电气化。柏林还是德国第二大内陆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设施满足了1920年代的400多万柏林人交通和物资的需求。 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成为德国,欧洲和全世界主要的学术中心。科学尤其幸运 — 从1914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担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所长,直到反犹的纳粹党上台才离开。 所谓的“神秘艺术”在这段时期的柏林经历了复苏占星术、神秘的宗教和非宗教习俗变得较为主流,并被公众接受进入大众文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1920年代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可以指:.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大學

柏林工业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TU Berlin,或译“柏林理工大学”、“柏林科技大学”)是柏林市的四所大学之一,也是柏林州唯一一所理工科大学。主楼建于1884年,由理查德·卢卡(Richard Lucae)设计,坐落于柏林夏洛特堡区,面向六月十七大街。该校约有26800多名学生(2007年夏季学期),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大学(TU)之一。柏林工业大学大约20%的学生来自于国外,使该校相比德国其他高校更具国际化色彩。校友和教授中有10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工业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FU Berlin)成立于1948年12月4日,前身為柏林大學,主校址位于柏林(Berlin-Dahlem)。為德國首都地區四所大学中规模最大,也最先赢得德国精英大学的称号的大學。德國之聲更以「名师驻足的柏林自由大学」為題進行報導。 2006年1月,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科学委员会公布德国精英大学候选名单,柏林自由大学位列其中。2007年10月19日,德国首轮第二批“精英大学”评选最终揭晓,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成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2012年,柏林自由大学繼續当选為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然博物馆

柏林自然博物馆(Museum für Naturkunde,或简称:Naturkundemuseum),全称“自然博物馆-柏林洪堡大学莱布尼茨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所(Museum für Naturkunde – Leibniz-Institut für Evolutions- und Biodiversitätsforschung an der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别称洪堡博物馆(Humboldt-Museum),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第二大是法兰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然博物馆

柏林歷史

柏林歷史相較於歐洲其他大城市而言是比較短暫,大約可以追溯至13世紀。在這段期間,柏林從一個商人聚居區成為德國的首都。.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歷史

恩斯特·库默尔

恩斯特·爱德华·库默尔(Ernst Eduard Kummer,),德国数学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恩斯特·库默尔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爵士(Sir Ernst Boris Chain,)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生物化學家,他因為有關盤尼西林的研究,而與亞歷山大·弗萊明及霍華德·弗洛里共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恩斯特·海因里希·卡尔·冯·德兴

恩斯特·海因里希·卡尔·冯·德兴(Ernst Heinrich Karl von Dechen)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 1800年3月25日,他生于柏林,曾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后分别在波鸿和埃森学习矿物学。1820年被分配到普鲁士自由邦采矿部门任职,一直工作到1864年。1834年-1841年曾在柏林大学担任过数年矿物学教授,之后,在普鲁士矿业部迁至波恩后,升任为部门主管。 在最初几年,他开始学习其他国家的采矿系统,为此曾与卡尔·冯·奥恩豪森(Karl von Oeynhausen,1797年-1865年)一道,到访过英格兰和苏格兰。在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对西发里亚和北欧地区煤矿资源的研究,由此,也极大地推动了莱茵省采矿和冶金业的发展。 他为地质文献作出了许多贡献,尤其是以下几方面: 他为地质文献作出了许多的贡献,尤其是以下几点:.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恩斯特·海因里希·卡尔·冯·德兴

提莫西·艾什

提莫西·賈頓·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对中东欧现当代史的研究蜚声学界,是西方世界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留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现为牛津大学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提莫西·艾什

李宪之

李宪之,中国著名气象学家,气象教育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李宪之

東方學

東方學是包含近東與遠東社會、文化、語言、歷史、考古等內容的學術研究領域,近年來這一名詞漸漸被亞洲研究所取代。歐洲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興趣主要源于宗教原因,學習阿拉伯的醫藥與哲學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主題之一。歐洲人對近東的文學了解最早,隨后是范圍更廣的文化與歷史研究。隨著歐洲逐漸侵占這一地區,政治經濟等問題也開始被納入學術研究的范疇。十八世紀以來,大量文物被從這一地區帶到歐洲,考古學的研究開始發展。二十世紀,當地的學者也參與到東方學的研究,并試圖做一些轉變。 與亞洲研究相比較,東方學在語境上強調研究的非客觀性。暗示與其說是客觀地學術地認識東方,不如說是帶有西方的偏見地爲了驗證對東方世界的想像而尋找證據和現象來支持自己的想像。如典型的東方學風格繪畫中大量描繪近東生活的驕奢淫逸和建築的恢弘與複雜,其實當地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現實卻並不是這樣。 東方學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殖民主義的發展。東方學對亞洲的富庶與奢靡的非準確的描述鼓勵很多歐洲人湧向次大陸和遠東尋找財富和豔遇。.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東方學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是一名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国19世紀观念论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他创立了现代集合论,是實數系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還提出了势和良序概念的定義;康托爾確定了在兩個集合中的成員,其間一對一關係的重要性,定義了無限且有序的集合,並證明了實數比自然數更多。康托爾對這個定理所使用的證明方法,事實上暗示了“無限的無窮” 的存在。他定義了基數和序數及其算術。康托爾很清楚地自知自覺他的成果,富有極濃厚的哲學興趣。康托爾提出的超越數,最初被當時數學界同儕認為如此反直覺-甚至令人震驚-因而拒絕接受他的理論,且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长期攻击。克羅內克反對代數數為可數的,而超越數為不可數的證明。 康托爾本身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派,相信這個理論是經由上帝傳達給他;但一些基督教神學家認為康托爾的理論,是在挑戰神學中只有上帝才具有絕對而唯一的無限性質。康托爾自 1869年任職於德國哈勒大學直到 1918年在哈勒大學附屬精神病院逝世;他的抑鬱症一直再發的病因,被歸咎於當代學界的敵對態度,儘管有人將這些事件解釋為,是他本人所患有的情感雙極障礙的病徵。他所受到的嚴厲攻擊,與後來的讚譽相匹配:在 1904年倫敦皇家學會授予他西爾維斯特獎章,這是皇家學會可授予數學研究者的最高榮譽。 在康托死後數十年,維特根斯坦撰文哀悼昔時學術界指責「集合論是假借通過數學而有害處的方言」的氛圍,他認為那是「可笑」和「錯誤」的「完全無稽之談」。当代数学家绝大多数接受康托尔的理论,并认为这是数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大卫·希尔伯特說:「沒有人能夠把我們從康托爾建立的樂園中趕出去。」(原文另譯:我們屏息敬畏地自知在康托所鋪展的天堂裡,不會遭逢被驅逐出境的。).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哈德·埃特尔

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德国化学家,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因为对表面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格哈德·埃特尔

格哈特·霍普特曼

格哈特·约翰内斯·罗伯特·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Robert Hauptmann,),德国剧作家和诗人,自然主义文学在德国的重要代表人,同时也具有其他写作风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格哈特·霍普特曼

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或Die Gebrüder Grimm)是指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两人因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的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如《白雪公主》、《-zh-hant:睡公主;zh-hans:睡美人;-》、《長髮姑娘》、《灰姑娘》、《糖果屋》、《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和《青蛙王子》等故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格林兄弟

梅厄·巴尔-伊兰

梅厄·巴尔-伊兰(מאיר בר-אילן/,),原名梅厄·柏林(Meir Berlin),是一名犹太教正统派拉比,的重要成员,的发起者和第一编辑。.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梅厄·巴尔-伊兰

欧洲首都大学联盟

欧洲首都大学联盟,又叫做欧洲首都大学机构网(Institutional Network of the Universities from the Capitals of Europe,缩写为UNICA),是一个容纳44所首都高等教育机构的网络联盟。是在1990年由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最先提出,其宗旨在于加强欧洲首都的高校之间跨平台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使这个教职工超过12万,学生人数超过150万的庞大机构能够在这个框架中加强学术上的紧密合作,同时也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具体实施即是将中东欧大学囊括进欧洲高等教育范围之中来,其官方联盟中心地选在比利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欧洲首都大学联盟

民法典 (日本)

日本民法典(明治29年4月27日法律第89号),是在日本国内施行的私法中最重要的法规。在日语中,该法律的正式名称为“民法”。广义的日本民法概念,除了该法律之外,还包括《不动产登记法》、《户籍法》等特别法。而狭义的日本民法,就是指该部法律,为了区别,日本法学界也将该法律称为“民法典”。现行日本民法典自1898年7月16日(明治31年)开始施行,由日本民法学家梅谦次郎、富井政章、穗积陈重等三人起草而成。该部法典共分为总则、物权编、债权编、亲族编和继承编,共有1044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民法典 (日本)

江隆基

江隆基(),又名泮庵,字盘安,陕西省西乡县丰东乡白杨沟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家。曾任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兰州大学校长。.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江隆基

汉斯·施蒂勒

汉斯·施蒂勒(1876 - 1967),德国地质学家。1899年毕业于格丁根大学地质学专业,其毕业论文是关于条顿堡森林山体构造的研究。后曾任教于莱比锡大学、格丁根大学、柏林大学,并曾任莱比锡皇家萨克森地质调查所所长。他对克拉通形成的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Category:德国科学家 Category:1876年出生 Category:1966年逝世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教師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教師 Category:萊比錫大學教師 Category: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汉斯·施蒂勒

沃尔特·考夫曼

沃尔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德国物理学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首次观察到了质量与速度的相互关系,为现代物理,尤其是狭义相对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沃尔特·考夫曼

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帝国男爵(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纳粹德国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号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福斯曼

沃纳·福斯曼(Werner Forßmann,)是一位德国医生,他可以说是心脏导管的发明人。1956年他与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和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一起“为他们发明心脏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态变化”而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沃纳·福斯曼

波茨坦大学

波茨坦大学(Universität Potsdam),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波茨坦市,由四个校区组成,规模位列波茨坦四所高等院校之首,是勃兰登堡州最大的高校。现时有超过两万名学生。尽管波茨坦大学在此地区有一定规模,但其教学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全科大学的定义。 波茨坦大学曾获和授予的“”荣誉。.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波茨坦大学

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

位于勃兰登堡州州府的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是于1991年在两德刚刚完成统一时成立的新兴大学。于1991/1992年冬季学期正式招收了第一批社会学的学生。波茨坦应用技术大学是这一时期勃兰登堡洲新建的五所新兴的应用科学大学之一。其历史当然没有柏林洪堡大学等其它德国大学悠久,但是德国的此类应用科学大学打破了德国大学学制长;对学生照顾不佳的局面,多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成为目前学生青睐的对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

波恩大学

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简称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学。 2003年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注册学生达到3万8千名,其中有大约5千5百名外国留学生来自13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学费的原因2004年夏季学期注册学生下降到了3万1千名。2005年/2006年的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有注册学生31846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波恩大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文: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此機構原本與QS公司合作,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但後各闢蹊徑。泰晤士改與路透社及近期的愛思唯爾合作,並建立了自己的排名系統。發展至今,此排行榜囊括了世界綜合、學科、聲譽,以及亞洲及金磚五國兩個地區性榜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獲評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之一。其因採用了較為客觀的準則而獲得一些學者的讚賞,但也因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及具一定的商業性質而惹來批評。.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法学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學科,研究法律此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所有的秩序都可以說是一種「法律」,例如自然規律、倫常、邏輯法則或美學,而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的法則。雖然許多法學家,例如、,認定法學沒有學術性質,然而法學演進至今仍包含有法律哲學、法律史學以及法律科學等三大部門。此外,又因為研究對象都是社會上的現象,因此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財政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連。 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東周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如管子主張:「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在歐美地區的傳統中,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法學一詞的定義是:「人事和神事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認為法學是人類研究遵從正義而生活的學科。文藝復興時期,法學於大學中備受重視,為當時學術界最具地位的科系之一,與醫學及神學三足鼎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先有習俗,然後由倫理分離出法律,最後才有道德,但是相對於習俗與道德,法律具有固定以及強制的特性,也包含人民生活中現實可行的權力,企圖解釋理想世界的應然法則。.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法学

法蘭茲·封·李斯特

法蘭茲·騎士·封·李斯特(Franz Ritter von Liszt),簡稱李斯特(Liszt),或封·李斯特(von Liszt, )1898年到1917年在柏林大學(1949年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擔任刑法和國際法教授,同時也是當時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邦議員與帝國議會議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法蘭茲·封·李斯特

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可能有以下的意思:.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洪堡大学

湯爾和

湯爾和() ,原名湯槱,字调鼐,醫學家、中國政治人物,浙江杭州人。.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湯爾和

溫納·哈瑟

溫納·哈瑟(Werner Haase,)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親衛隊官員與醫學教授,同時也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醫生之一。.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溫納·哈瑟

漢斯·馮·曼戈爾特 (數學家)

漢斯·卡爾·弗里德里希·馮·曼戈爾特(Hans Carl Friedrich von Mangoldt,),德國數學家。 出生於圖林根威瑪,1878年在柏林洪堡大學完成哲學博士,其導師為恩尼斯特·庫默爾及卡爾·魏爾施特拉斯。他嚴格證明了波恩哈德·黎曼的論文On the Number of Primes Less Than a Given Magnitude的其中兩個命題,幫助了素数定理的證明。黎曼只給出那兩個命題的部分證明。.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漢斯·馮·曼戈爾特 (數學家)

挪威教育

挪威教育於 6~16 歲之間的兒童為義務性質。挪威的學年從八月中開始到隔年的六月底。十二月中到隔年一月初會放聖誕節假期,也將學期分成兩學期。目前,第二學期從一月初開始。.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挪威教育

本哈德·施林克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台湾译法:徐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1944年7月6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比勒费尔德(Bielefeld)附近的Großdornberg。他从小在海德堡长大。.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本哈德·施林克

朱家驊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朱家驊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海因里希·赫兹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海因里希·赫兹

海因里希·海涅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海因里希·海涅

斯文·赫定

斯文·安德斯·赫定(瑞典语:Sven Anders Hedin,),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中亚地图集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斯文·赫定

文元模

文元模()字範邨、範臣,貴州省貴陽府人,中華民国物理学家、政治家。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参加者。.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文元模

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學(;英語譯名:Waseda University),简称早大、早稻田,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东京都新宿区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學於1882年,由明治維新時期開國元老之一,前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創立,建校之精神為「學問之獨立」、「學問之活用」及「成就模範之國民」。 早稻田大學作為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學,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事業,除校內有6個學部與11個研究科設立英語課程學位外,從2009年起一直為日本國內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在中國更為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大學之一。 根据2017年发表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显示,早稻田大學位列全球第203名,而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則位列亞洲第41名。同时,根据同公司发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排名显示,早稻田大學位列全球第33名,在亚洲区排行第6,在日本排行第1。.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早稻田大学

慕尼黑大学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簡稱為「慕尼黑大學」或「LMU」,是一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的綜合性大學。 西元1472年,由巴伐利亚-蘭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為欧洲历史最為悠久的大学之一。西元1802年为纪念创建人路德维希公爵和選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校名變更为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拉丁文),並賦予今日的德语名稱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慕尼黑大學為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以其雄厚的學術研究實力享譽國際,曾經培養造就過42位諾貝爾獎得主。2006年10月,慕尼黑大學成為德國為提升大學研究質量的「德國大學卓越計畫」中的「精英大學」之一,並且為首輪第一批入選的三所學校之一。在2012年6月揭曉的第二輪卓越計劃評選中,依舊維持其精英大學的地位,並獲得德國聯邦政府的研究資助。 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於2014年10月所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除了持續保有德國最優秀大學的地位外,並首度邁入世界最佳大學的前30名之列,為第29名。而在同年發表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則與海德堡大學並列為德國最佳大學。.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学

拉萨·奥本海

拉萨·奥本海(Lassa Francis Lawrence Oppenheim,),德国法学家,被誉为“现代国际法之父”。.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拉萨·奥本海

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決賽

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決賽又称伯尔尼奇迹(Wunder von Bern),是指西德國家足球隊在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上战胜广受追捧的匈牙利国家足球队而赢得世界冠军的事件。该比赛于1954年7月4日在瑞士伯尔尼的举行,在超过 60,000 名现场观众的见证下,西德队以 3–2 获胜。时任西德队队长的弗里茨·瓦尔特和主教练塞普·赫尔贝格也因此被冠以“伯尔尼英雄(Helden von Bern)”的头衔而被载入德国体育史册。 这个胜利引发了德国的巨大振奋。它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 年后仍然处于贫困和颓败状态的所有德国民众带来希望。作为西德创造经济奇迹的开端,人们甚至会把这场胜利称作“联邦德国的真正诞生时刻”。同时,西德队也因兴奋剂问题受到质疑。.

查看 柏林洪堡大學和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決賽

伊西多·拉比张志让張建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弗里德里希·帕邢弗里茨·伦敦弗里茨·哈伯德国德国大学列表德国精英大学计划德国U15大学联盟保罗·德鲁德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心理学地理学北欧论坛包尔汉·沙希迪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利奧·西拉德喬治·胡特周恩来出访列表哲學系冯文潜Charité醫院犹太学王櫻章伯钧第萨·伊什特万约翰尼斯·提艾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约阿希姆·绍尔绊脚石 (艺术项目)维尔纳·海森堡罗伯特·科赫猪笼草属文献列表瓦尔特·博特田中館愛橘甲南大學白乐日莉泽·迈特纳菩提樹下大街華爾瑟·弗萊明華特·蕭特基菲利克斯·耶恩萨宾娜·伯格曼-普尔顧孟餘馬廷英马克斯·冯·劳厄马克斯·韦伯马克斯·普朗克詹姆斯·弗兰克高延谷正綱鲁道夫·菲尔绍費迪南·馮·李希霍芬路甬祥車慧文黄鸣龙蜜雪兒·巴舍萊胡戈·里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兹米·比沙拉阿爾伯特·赫希曼阿道夫·冯·拜尔阿道夫·華格納阿道夫·赫維茲阿道夫·温道斯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赫尔曼·科恩關吉玉釘狀龍金俊淵腓特烈·威廉大学腓特烈·威廉三世雅各·布克哈特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陈宰均陈寅恪University of Berlin柏林柏林1920年代柏林大學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然博物馆柏林歷史恩斯特·库默尔恩斯特·伯利斯·柴恩恩斯特·海因里希·卡尔·冯·德兴提莫西·艾什李宪之東方學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格奥尔格·康托尔格哈德·埃特尔格哈特·霍普特曼格林兄弟梅厄·巴尔-伊兰欧洲首都大学联盟民法典 (日本)江隆基汉斯·施蒂勒沃尔特·考夫曼沃纳·冯·布劳恩沃纳·福斯曼波茨坦大学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波恩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法学法蘭茲·封·李斯特洪堡大学湯爾和溫納·哈瑟漢斯·馮·曼戈爾特 (數學家)挪威教育本哈德·施林克朱家驊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海因里希·赫兹海因里希·海涅斯文·赫定文元模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拉萨·奥本海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