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3 关系: 加拿大中华总商会,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岭南大学 (广州),嶺南大學 (香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中山公園 (溫哥華),中僑互助會,第四屆世界華商大會,道格拉斯學院,香港中學教育,林子豐,林佐民,林思顯,李紹麟,民生書院,港籍加拿大人,溫德心,海外港人,11月22日,1923年,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2010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9月2日。
加拿大中华总商会
Category:加拿大华人组织 Category:1995年建立的组织.
查看 林思齊和加拿大中华总商会
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
华裔加拿大人在大温哥华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温哥华市、列治文市和本拿比市,华裔的影响无处不在。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预测,2031年大温地区的华裔人口将增长到80万人左右,占大温地区总人口的23%。届时,高加索人的比例将低于50%,成为少数民族。 华裔加拿大人在大温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哥华建市的1886年。与北美其他地区一样,温哥华最初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省。 从20世纪中期起,新一轮的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一波移民来自香港,随后是臺灣和中国大陆的移民潮。.
岭南大学 (广州)
岭南大学是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1888年于中國廣州创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嶺南大學嚴格而言並不是一所「教會大學」,它以基督精神為教育宗旨,但不隸屬於任何教派。 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雖然是由美北長老會同意下創立,其主要教員亦為美北長老會廣州佈道團成員,但在正式開校之前,即1886年「嶺南基金會」成立時已脫離長老會自立。書院僅與長老會保持聯繫,卻不必聽命於教會,而是受「嶺南基金會」管轄(後來大學成立校董會管理校政,「嶺南基金會」保留贊助人身份)。校董會內成員亦包括其他教派人士,如倫敦会佈道團、英國循道会佈道團、美國公理会佈道團等。 大學資金主要來自在美加及東南亞的籌款(特別是來自華僑的捐款)。鍾榮光於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時亦稱:「本校並非美國政府所供給,亦非某一個教會所管轄。開辦之始,不過美國幾位熱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人才,加以幾分基督犧牲為人之精神,使學生不至自私自利。」詳參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及,為民國時期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的中国高校院系調整,与原国立中山大学合并组成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1967年,「嶺南教育擴展會」以「嶺南書院」名義在香港復校,並在1999年復稱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
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簡稱嶺大,位於香港屯門虎地,是香港唯一一所公立博雅大學,以傳承博雅教育傳統及發展優質教學為目標。大學於2012年正式加入世界博雅學府聯盟,並於2014年成為香港首間並唯一一間為100%本科生提供四年全宿的大學,而逾80%本科生可以前赴遍佈約 40 個國家的 180 多所海外夥伴院校當交流生。嶺大亦採用小班教學及雙向互動教學模式,師生比率為1:10,致力實踐博雅教育理念。 嶺南大學於2015年獲美國《福布斯》評選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學府」之一。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嶺大在世界大學排名2018上榜並入選600強,嶺大於2018年QS亞洲大學排名位列100,香港八間教資會資助院校中有七間同時打入QS世界大學排名及QS亞洲大學排名,嶺大是香港七間同時登上兩個QS綜合排名的大學之一,另據報全中國137間登上QS綜合排名的大學之一(前700強),因此教資會只有一間院校未能上榜;學術排名方面,人文藝術位列全球212名,哲學位列全球101-150名,而現代語文位列全球151-200名。 嶺大亦於2016年與倫敦大學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共十所世界級大學聯手,創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全球高等教育中心」(Centre for Global Higher Education),獲英國撥款超過600萬英磅支持,而嶺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夥伴院校。.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中山大学的三个经管类学院之一,以经济学为强势学科。 2015年学院通过了AACSB、AMBA和EQUIS国际认证,成为国内第三家获得三认证的商学院。 截至2013年9月,学院为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之一,拥有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物流管理6个本科专业,以及中美合作EMBA(CHEMBA)、中法合作MBA两个外国学位项目。.
中山公園 (溫哥華)
中山公園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華埠一個主要景點。公園分為免費和收費兩個部分:免費公園(Dr.
中僑互助會
中僑互助會(S.U.C.C.E.S.S.;簡稱中僑)是加拿大卑詩省最大的社會服務團體之一, ,台灣《經濟日報》,2009年2月27日。於2010年4月13日查閱。服務對象是省内的各族裔新舊移民和居民,主要目的是協助新移民適應新生活、協助新舊移民融入社會。中僑現時於卑詩省設有29個辦事處,並於上海、台北和首爾設有移民服務辦事處。,《星島日報》加西版,2010年4月2日。於2010年4月13日查閱。中僑輔導移居加拿大的新移民績效卓著,獲得加拿大移民局的認同與支持。 中僑互助會於1973年註冊成立並於1974年註冊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服務對象最初以華裔為主,近年逐漸延伸至其他族裔,到2010年中僑的服務對象中,華裔和其他族裔分別佔65%和35%。OMNI BC,2010年4月9日。於2010年4月13日查閱。中僑互助會的英文縮寫「S.U.C.C.E.S.S.」是「"United Chinese Community Enrichment Social Service"」的意思。當地非華人多稱之為SUCCESS。.
查看 林思齊和中僑互助會
第四屆世界華商大會
四屆世界華商大會(The 4th 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s Convention)是於1997年8月25日至28日在加拿大温哥華舉辦的一屆世界華商大會,舉行地點是溫哥華會議展覽中心,有來自全球26個國家或地區的1400多名華商代表参與。當時的加拿大聯邦外交部亞太事務部長陳卓愉、温哥華代市長李思遠、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黄威都有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詞。當時的卑詩省長簡嘉年為開幕式點火並致詞。當時的加拿大總理克里田在大會閉幕之前也特地從首都渥太華趕赴温哥華參與大會午餐會並在午餐會上發言。2003年7月28日,中國僑網有關第四屆世界華商大會的描述本屆大會主题為“電子通訊與資訊科技對環球市場的影响”。這次華商大會是第一次在亞洲以外(在北美洲)舉行的華商大會。1997年8月25、26日,明報加西版及星島日報温哥華版有關第四屆世界華商大會的報導.
道格拉斯學院
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 College)是加拿大卑詩省一所公立大專院校,在該省大溫哥華地區設有三座校園,分別為二埠校園、高貴林的林思齊校園及素里訓練中心。該校於1970年成立,以1858年至1864年間擔任卑詩殖民地總督的占士·道格拉斯為名。該校提供四類教學服務,包括學士學位、文憑課程、大學轉讀課程及持續進修課程,每年約有14000名學生在此修讀具有學分的課程,並有逾1000名海外留學生在此進修。 昆特侖學院本為道格拉斯學院的菲沙河南岸校園;該校園於1981年脫離道格拉斯學院成為一所獨立教育機構,1995年獲省政府授權頒發學士學位,再於2008年升格為昆特侖理工大學。.
查看 林思齊和道格拉斯學院
香港中學教育
香港中學教育現時以6年制為主,初中及高中各3年;之後可以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升讀本地資助大學。.
查看 林思齊和香港中學教育
林子豐
林子豐博士,OBE(Dr Lam Chi-fung,),香港銀行家及浸信會教育家和慈善家,1922年創立嘉華銀行前身嘉華銀號,1956年至1971年出任香港浸會書院首任校長、1950年至1965年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以及由1941年至1971年出任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 林子豐生於廣東揭陽縣一個基督教家庭,早年前往香港從事白米貿易,後來代理越南無煙煤進口。1922年,他在廣州創辦嘉華銀號,銀號其後改組成為銀行,總部更於1924年遷往香港。嘉華銀行在二、三十年代曾經有相當的發展,但後來業務卻因為中國大陸政局不穩而收縮,1941年香港淪陷後,全數業務更告停頓。及至戰後,林子豐重整嘉華業務,並一直擔任董事長至1971年逝世為止。然而,此後嘉華銀行控股權輾轉落入他人手上,到1986年獲中信集團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林家於2002年完全退出嘉華業務,而曾經多次改名的嘉華銀行最終在2010年易名為中信銀行(國際)。 林子豐生前十分熱衷於浸信會事工,除任浸聯會主席外,又嘗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及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主席等職,並且於1951年和1963年分別牽頭創立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和香港浸信會醫院。在教育方面,他早於三十年代已協助廣州培正中學在香港設立分校,太平洋戰爭期間還在澳門義務擔任廣州培正中學和廣州培道女子中學兩校校長。戰後,他對香港浸會書院和香港培正中學的發展不遺餘力,並成功為兩校爭取由香港政府撥出土地發展,其後促成港府在1970年認可浸會書院為註冊專上學院。浸會書院後來於1972年改名浸會學院,復於1994年獲港府批准正式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 林子豐育有七子兩女,長子林思顯博士歷任香港市政局委任議員、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和香港浸會學院校董會主席等職;次子林思齊博士於1988年至1995年任加拿大卑詩省省督,是該國歷來首位華人省督和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查看 林思齊和林子豐
林佐民
林佐民,CM,AOE(Norman Lim "Normie" Kwong,),加拿大退休職業加式足球運動員及商人,2005年至2010年間出任亞伯達省省督,是該省史上首位以及加拿大史上第二位華裔省督。.
查看 林思齊和林佐民
林思顯
林思顯,CBE,JP(Daniel Lam See-hin,),香港銀行家及教育家,前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及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校董會主席,1965年至1968年擔任市政局委任議員,以及在1967年和1968年間兩度獲委任為立法局臨時非官守議員。 林思顯的父親林子豐博士是嘉華銀行創辦人,儘管林思顯在父親於1971年逝世時接過董事局主席一職,但其時銀行控股權已落入美國財團手中,1974年再落入新加坡僑商劉燦松手上。1986年,嘉華銀行獲中信集團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但林思顯仍然以獨立非執行董事身份留任董事局。1998年,嘉華銀行正式改名為中信嘉華銀行,林思顯其後於2002年辭任董事局,標誌着林家完全退出嘉華銀行業務。2010年5月,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進一步改名為中信銀行(國際),「嘉華」一名走進歷史。 在嘉華銀行的工作以外,林思顯除了擔任過市政局議員和立法局臨時議員,還屢獲香港政府委以不同的工商業公職,並參與籌組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以及曾任兩屆香港潮州商會主席。此外,林思顯由1968年至1986年在父親參與創辦的香港浸會書院出任校董會主席,任內見證學校在1972年獲港府准許由「書院」改名為「學院」、1978年率先引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及在1983年獲大學及專上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前身)接納成為資助院校。 林思顯來自虔誠的浸信會家庭,父親林子豐博士除了是嘉華銀行和香港浸會學院創辦人,還歷任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和同屬浸信會的香港培正中學校長和澳門培正中學校監等職。林思顯也隨父親先後出任兩地的培正中學校監,以及民生書院校董會主席和校監等職務。林思顯的胞弟林思齊博士是加拿大富商,1988年至1995年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華人省督。.
查看 林思齊和林思顯
李紹麟
李紹麟(Philip S. Lee,),出生於香港,华裔加拿大人,第24任緬尼托巴省省督(Lieutenant Governor of Manitoba)(2009年8月4日—2015年6月19日)。李紹麟是一位化學研究員﹐也是緬尼托巴省的一位僑領。.
查看 林思齊和李紹麟
民生書院
民生書院(Munsang College,MSC)是創校於1926年,屬英文中學,是香港少數擁有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一條龍男女學校,也是少數多於90年歷史,經歷香港日佔時期的學校。民生書院是一所位於九龍城區的英文中學,為該區第一所津貼中學。 校園佔地16,800平方米,擁有標準操場、標準跑道、標準足球場、標準籃球場、室內運動場及室外標準游泳池等,設備非常完善。學校以基督教為學校宗教信仰;但不隸屬於任何宗教團體,中學部是香港教育局特許的114間英文授課中學之一。幼稚園更為全球三所獲福祿貝爾認証的幼稚園之一。 現將改建E座(黃映然紀念樓),而H座(新翼大樓)的新樓梯將於2017年的畢業禮前正式啟用。E座(黃映然紀念樓)的改建工程預計將於2023年完工。屆時將會有更多新課室及多用途室、一座新禮堂、全天候標準室内游泳池、新圖書館、標準室内籃球場和羽毛球場等惠及學生的新設施。現在校方正積極籌款,集資興建這些設施。 中學部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44位,而小學部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23位。.
查看 林思齊和民生書院
港籍加拿大人
港籍加拿大人又稱加拿大港人,是祖籍香港或先輩來自香港的加拿大公民。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有最大的一潮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主要原因為對1997年香港回歸的疑惑和憂慮,他們也通常被認為是華裔加拿大人的一個群體。 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是華裔,特別是廣府人、客家人、閩南人和廣府民系台山人,但有些選擇不認同自己為華人。 加拿大是海外港人的第一大聚居地,其次是美國。眾多港籍加拿大人持有多重國籍(尤其是加拿大護照、香港特區護照、英國國民(海外)護照)。1997年以來,有些港籍加拿大人迴流香港,並繼續在香港生活。2014年,香港卻是亞洲最多加拿大公民的城市,總共約有30萬來自不同種族背景,有加拿大籍的住民。 在加拿大,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和大溫哥華地區。.
查看 林思齊和港籍加拿大人
溫德心
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本名Wilhelmus Nicholaas Theodore Marie Vander ZalmHarvey, p.122,),加拿大政治人物和商人,1986年至1991年間擔任第28任卑詩省省長及卑詩社會信用黨黨領,因出售奇幻花園遊樂場而捲入利益衝突醜聞後下台。2009年至2011年間他高調反對時任省政府推行合併銷售稅,並發起簽名運動要求省政府就此議題進行公投,再受公眾注目。.
查看 林思齊和溫德心
海外港人
海外港人或稱香港僑民,多數指擁有居港權、祖藉香港或先輩來自香港,而又不在香港生活的人,是海外華人社區的一部份。根據估計, 自1960年代起,香港有大批居民移民到外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尤其是1989年後,出現了大規模的香港移民潮,至1990年代中期方見平息。香港人的主要移民目的地包括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語國家,於溫哥華、多倫多等城市形成龐大的華人社區,在當地華人社群中舉足輕重。海外港人不少皆於當地落地生根,活躍於主流社會,且有部份出任當地重要公職,例如:.
查看 林思齊和海外港人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查看 林思齊和11月22日
1923年
请参看:.
查看 林思齊和1923年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7年3月8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4位民選議員,任期增至四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八人參選。.
2010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0年1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1月29日.
9月2日
9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245天(闰年是24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0天。 在大多數天主教國家以及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9月2日的下一天為9月14日。.
查看 林思齊和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