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沙島

指数 東沙島

東沙島是南海上東沙群島的主島,是南海数百个岛礁中最大的岛屿之一。由中華民國管轄。因为岛屿形状如牙,俗名月牙岛,但因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中国“古航海图”中称为“南澳气”,又名大东沙。有清代中国渔民建造的渔村和庙宇,如大王庙,毁后重建为天后宫。岛上曾有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便利海上航行。.

49 关系: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南海诸岛台灣政治中華民國島嶼列表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華沙蟹九段线仙后水母強烈熱帶風暴布倫登 (1991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八七水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D)紅唇厚大蛤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花冠織紋螺颱風天兔 (2013年)颱風珍珠 (2006年)颱風韋恩 (1986年)西沙群岛高突足襞蛞蝓脊鸟蛤臺灣對外關係史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雨斑凤鳚陳實忻李準 (清朝)東沙群島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東沙機場汕尾島嶼沈有容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海南特別行政區海軍陸戰隊陸戰第1師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東南沙分署旗津區敦睦艦隊1947年中国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2008年2月臺灣2008年臺灣2009年6月臺灣2009年臺灣2011年8月臺灣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华民国、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與印度尼西亚之间关于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争议 。其中中國方面與越南宣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而印度尼西亚則是宣稱擁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南海諸島最早記載於中國漢代,一直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捕漁場。19世紀末,中國清朝政府正式把南海納入中國版圖,並由廣東水師負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巡防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派遣軍艦收回被日軍所佔據的南海諸島,並劃入其十一段線之內,稱其為中華民國在南海的疆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南海的權利,改定九段線。 1970年以後,南海被發現蘊含大量資源,適逢中國大陸政局不穩無暇兼顧,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乘機進佔領中華民國政權所聲索的南海島礁。197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西沙海戰,前者戰勝,並取得西沙群島全部控制權,適逢中美蜜月期,中國大陸的做法沒有受到太多的批評。198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赤瓜礁海戰,前者再度戰勝,並取得赤瓜礁等7個島礁的控制權,鞏固了主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南、中國等多國分別展開填海造陸。 2013年發生黃岩島對峙事件,在一次颱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沙黃岩島控制權,此後菲律賓單方面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CA)提出南海仲裁,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侵犯菲律賓的海洋權益(詳見: 南海仲裁案),在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後,美國調整亞洲的美軍軍事部署,加強菲律賓的關係,以軍艦巡邏協防南海,確保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則決定在南沙群島開展太平洋最大規模的人工造陸活動,宣示主權。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中国缺席的情況下作缺席審判,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九段線「無效」,否定其對南海的歷史權利。此外認為南沙群島無一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南海島嶼遭到降格。當中最大的、由中華民國控制的太平島不是島嶼,沒有專屬經濟區。此次仲裁被認為是菲律賓的完全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侵犯了菲律賓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认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因此不接受、不承認裁決,并于当天对美济礁、渚碧礁的新建机场进行了校验飞行,遭到美國為首的國家以南海非軍事化回應,區域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

新!!: 東沙島和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 查看更多 »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或南海群岛是指南海南北约1800公里、东西约900多公里范围内诸多群岛、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另一说为海马滩)。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東沙群島、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四大群岛,但通常不包含同樣位於南海海域內的印尼阿南巴斯群島與納土納群島,以及亞洲大陸的沿岸島嶼等(如海南島、香港島、新加坡島等)。 南海诸岛总面积约164.74km²。其中东沙群岛约1.74km²,西沙群岛约10km²,中沙群岛约150km²,南沙群岛约3km²,由於各國進行填海造陸,可能會隨時間有差異。.

新!!: 東沙島和南海诸岛 · 查看更多 »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涵蓋的政府型態、統治者或行政區劃體制,今普遍與中華民國政治相同。事實上,於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具有政治雛形有文字脈落可尋者可遠自1624年荷蘭據臺後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尚不包含台灣近代之前未經證實的平埔族統治的相關政治型態(如:大肚王國)。.

新!!: 東沙島和台灣政治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本文敘述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區域內的島嶼。.

新!!: 東沙島和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武裝部隊,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力量。前身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等人於1924年6月16日所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史稱黃埔建軍;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國民革命軍編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統領的“全國陸海空軍”,軍隊開始實行軍隊國家化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國軍主要是由陸軍、海軍、空軍等三大軍種所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 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近年實施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並大規模裁軍,由60萬人精簡至21.5萬人;將海軍陸戰隊戍守之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交予海巡管理。雖然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不是國軍下轄單位,但少部分軍人會被分發或借調到海巡服務。目前常備部隊大約18萬6千人;後備軍人大約300多萬人。 早些時候,中華民國是採用徵兵制,服役役期兩年。而軍官採志願制為主,僅招收少部分義務役男子,國家辦有預官考試,招考大學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軍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少尉軍官階級。士官國家辦有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士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下士士官階級。隨著時代演進,服役役期被縮短。直至今日,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成為全體士官兵所依循的兵役制度,逐漸走向徵兵與募兵雙軌制。.

新!!: 東沙島和中華民國國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新!!: 東沙島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中華沙蟹

中華沙蟹(学名:Ocypode sinensis)为沙蟹科沙蟹属的动物。.

新!!: 東沙島和中華沙蟹 · 查看更多 »

九段线

“九段线”,中華民國稱為「11段線」,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作南海断续线,越南称“牛舌线”()。中華民國於1947年提出的“十一段線”(11段線),現今仍是中華民國對於南海國界的根據;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主動移除「11段線」當中的北部灣兩線,最終成為現今北京當局所主張之的「九段線」。 關於“九段線”的法律涵義,有“国界线”、“历史性水域线”、“历史性权利线”、“岛屿范围线”等多種主張和解釋。2014年3月,菲律賓正式向常设仲裁法院提交備忘錄,以決定中國大陸主張的九段线是否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有法律依據。2016年7月12日,由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供场地和秘书服务的临时仲裁庭就“南海仲裁案”作出判决,裁定中國對南海九段線範圍擁有歷史權利的說法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表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新!!: 東沙島和九段线 · 查看更多 »

仙后水母

仙后水母(學名:Cassiopea andromeda),中文別名倒立水母、朝天水母等,英文俗名為 Upside-down jellyfish,分佈於全球熱帶海域,主要棲息於陽光充足且無海流的淺海,如潮間帶至水深10公尺的沙質環境,有時也可見於淺水泥質底、海草床上或瀉湖地形。臺灣地區曾在屏東、綠島、澎湖群島與東沙島潟湖等地發現過本物種。.

新!!: 東沙島和仙后水母 · 查看更多 »

強烈熱帶風暴布倫登 (1991年)

強烈熱帶風暴布倫登(Severe Tropical Storm Brendan ;國際編號:91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8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elming)為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布倫登在橫過南海時,為珠江三角洲一帶帶來烈風,並對廣東、廣西及菲律賓造成嚴重破壞。布倫登直接吹襲澳門,令有關方面一度懸掛十號風球三小時,因而使布倫登成為澳門自1956年至今唯一導致懸掛十號風球但香港只懸掛九號或以下信號,以及唯一澳門比香港懸掛信號高兩級的熱帶氣旋。 布倫登曾一度被港澳兩地氣象部門評為颱風,香港天文台在該年熱帶氣旋報告中指布倫登登陸時並沒有錄得颶風,並修訂強度為強烈熱帶風暴,澳門氣象局則仍然稱呼布倫登為颱風。.

新!!: 東沙島和強烈熱帶風暴布倫登 (1991年) · 查看更多 »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Severe Tropical Storm Linfa,國際編號:15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gay)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被命名的風暴。「蓮花」一名是由澳門所提供,即荷花,花瓣呈粉紅色,大葉,是澳門的特區區花。 蓮花是2015年7月初3個同期形成的熱帶氣旋之一,其路徑飄忽不定、詭譎難測,其生命史內出現5次最少90度的大幅度轉向,原先預計橫過菲律賓呂宋時轉向侵襲臺灣,結果卻移入南海東北部並西折吹襲華南,橫掃廣東沿岸,一度對珠江口構成重大威脅,而粤东更遭受2013年颱風天兔以來最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並派出定翼機測風,實測錄得颶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而蓮花登陸廣東後的減弱速度亦超乎各氣象部門預期,香港天文台為蓮花發出該年惟一一次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卻是逾40年來風勢最弱的一個,直至紀錄於2017年被更弱的熱帶風暴洛克打破。.

新!!: 東沙島和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 查看更多 »

八七水災

八七水災,是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發生於臺灣中南部的嚴重水災,為臺灣戰後至今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及2009年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

新!!: 東沙島和八七水災 · 查看更多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D)

Category:航空代码列表.

新!!: 東沙島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 (D) · 查看更多 »

紅唇厚大蛤

紅唇厚大蛤(学名:Codakia paytenorum),又名紅唇满月蛤、佩特厚大蛤,是满月蛤科厚大蛤屬的一种。.

新!!: 東沙島和紅唇厚大蛤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

熱帶風暴黑格比(Severe Tropical Storm Hagupit,國際編號:02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3W)為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八個被命名的風暴。「黑格比」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意思為「鞭撻」。黑格比使香港天文台發出2002年唯一一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熱帶氣旋。.

新!!: 東沙島和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 · 查看更多 »

花冠織紋螺

花冠織紋螺(学名:Nassarius arcularius)为織紋螺科織紋螺屬下的一个海螺物種。.

新!!: 東沙島和花冠織紋螺 · 查看更多 »

颱風天兔 (2013年)

颱風天兔(Typhoon Usagi,國際編號:13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dette)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天兔」(ウサギ)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天兔座。 天兔是當年西北太平洋風季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熱帶氣旋,其強度相當猛烈,除韓國氣象廳外,其餘官方氣象部門均評定其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00公里或以上。天兔的爆發性增強成為其最大特徵,引起國際關注,被形容為「怪獸風暴」、「暴力兔」、「魔兔」等;同時其路徑亦對華南沿岸構成重大威脅,使閩粵地區,特別是汕頭、汕尾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嚴陣以待。.

新!!: 東沙島和颱風天兔 (2013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珍珠 (2006年)

颱風珍珠(Typhoon Chanchu,國際編號:06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loy)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一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珍珠」是由澳門所提供的颱風名稱,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在中國也是藥材之一。 由於珍珠侵襲菲律賓、越南及中國南部等處,造成不少嚴重災情,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遂決定把珍珠這個名字退役。2007年2月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舉辦熱帶氣旋命名比賽以取代珍珠,於3月23日公佈5個候選名字:東望洋(Guia)、奧美高(Amigo)、三巴(Sanba)、沙度娜(Serradura)、醉龍(Zui-Long)。最後由「三巴」入選取代珍珠原先的命名順位。.

新!!: 東沙島和颱風珍珠 (200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韋恩 (1986年)

颱風韋恩西太平洋自1979年至1989年間共有4個名為韋恩(Wayne)的熱帶氣旋,本文僅指於1986年生成者。(Typhoon Wayne,國際編號:8614,臺灣編號:8612,中國大陸編號:86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iding)為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韋恩到目前為止是西北太平洋第二長壽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2年超強颱風麗妲的25天紀錄。 韋恩活躍於南海北部及菲律賓海西部,生命期長達23天。在此期間,韋恩登陸臺灣二次,臺灣中央氣象局一共發布3次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多達42次的警報單(每六小時一報);其路徑錯綜複雜,甚至可拆開看成3個圓圈和1個數字「8」;更奇特的是,韋恩甚至曾一度在熱帶洋--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其後起死回生,再度發展成為颱風 。綜合而言,韋恩是一個在各方面都相當與眾不同的熱帶氣旋。 在臺灣氣象史上,韋恩是中臺灣歷年來颱風,首例創下直接侵襲彰雲一帶的紀錄,因此造成當地繼1959年的八七水災之後最為慘重的災情。 由於其路徑詭譎,因此台灣中央氣象局也將之與1991年颱風耐特、2001年颱風納莉、2012年颱風天秤並列為台灣「侵台四大怪颱」之一。《台灣的氣候》「--建翊、余嘉裕、周佳」合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1版4刷.

新!!: 東沙島和颱風韋恩 (1986年) · 查看更多 »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印歐語系國家又稱之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s。“Paracel”一詞來自古代葡萄牙語的parcel或pracel,意为“礁”),越南称黄沙群岛(),是南中国海上的四大群岛之一,中國古稱万里石塘。 西沙群岛主体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海岸线总长518公里。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海南省三沙市管辖,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群岛永兴岛。越南则将西沙群岛划归岘港市黄沙岛县管辖,中華民國政府將其置於高雄轄下,但均没有实际控制西沙群岛中的任何一个岛屿。 由于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败退至台湾,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军力量薄弱,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控制,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回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南越军队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北越在統一越南前,曾經承認中國擁有西沙群島主權,但在統一越南後,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1997年开放西沙群岛旅游。.

新!!: 東沙島和西沙群岛 · 查看更多 »

高突足襞蛞蝓

突足襞蛞蝓(学名:Laevicaulis alte)为腹足綱有肺類足襞蛞蝓科襞蛞蝓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印度、马来群岛以及东南亚各国、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生活环境为陆地,多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灌木丛、草丛中、公园、住宅附近乱石堆裡、石块下以及喜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

新!!: 東沙島和高突足襞蛞蝓 · 查看更多 »

脊鸟蛤

脊鸟蛤(学名:Fragum fragum),又名白莓鳥尾蛤,是鸟尾蛤科心形鳥尾蛤亞科脊鸟蛤属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物種。舊屬帘蛤目,今屬鳥蛤目。本物種是脊鳥蛤屬的模式種,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

新!!: 東沙島和脊鸟蛤 · 查看更多 »

臺灣對外關係史

台灣的對外關係,始於何時並不確定。經由人類語言學的考證,有學者提出台灣為西太平洋南島語系的源頭,亦即大部份南島民族是由台灣遷徙出去的,這大致上可以說是台灣對外關係的起點。《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但此夷州是否為台灣仍有爭議。元朝、明朝設澎湖寨巡檢,曾打算進取台灣。1593年发生了日本豐臣幕府家臣原田孫七郎的台灣納貢事件。1670年,台灣台南一帶統治者鄭氏王朝鄭經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是台灣的第一個正式外交條約。其后,台湾先后由清朝与日本统治,其涉外关系也融入了清朝及日本的外交当中。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接管台湾。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国共内战中失利继而播迁台湾,在國際上仍宣稱己為唯一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其後經歷金門砲戰、退出聯合國、美國與之斷交。在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後,確立美國第七艦隊仍然肩負防衛台灣的重大使命,台灣主體性意識開始抬頭。1984年,首度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洛杉磯奧運,並開始使用梅花旗取代青天白日滿地紅,此後對外關係開始以奧會模式為基準,並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活動,该现状维持至今。.

新!!: 東沙島和臺灣對外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

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是指臺灣境內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現今均由中華民國政府立法設置,可區分為「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等6 類型。.

新!!: 東沙島和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 · 查看更多 »

雨斑凤鳚

斑凤鳚(学名:Salarias guttatus)为鳚科凤鳚属的鱼类。分布于新赫布里底群岛、臺灣(包括東沙島)、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常栖息于热带珊瑚礁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Vanicolo、-zh-cn:所罗门群岛;zh-tw:索羅門群島;zh-hk:所羅門群島;-(Vanikoro),。.

新!!: 東沙島和雨斑凤鳚 · 查看更多 »

陳實忻

陳實忻()是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第一個領有呼號的台灣業餘無線電人員。.

新!!: 東沙島和陳實忻 · 查看更多 »

李準 (清朝)

李--(),四川省邻水县太安鄉太安里柑子舖李家壩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 原名繼武,派名新業,亦名木,字直繩,又字志萊,號恒齋、默齋,別號任庵、平叔。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六日子时生。是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力的海軍高級將領。 李--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李徵庸(人称李铁船)是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官至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头品顶戴,三品卿衔。李--17岁时前往父亲在广东的任所,但两次应试均不第。1895年,其父捐其为监生、同知衔候补道员。 1895年冬,李--奉张之洞委派,前往湖北赈捐,受其赏识,被保以知府补用。1898年,实任广东钱局提调,次年兼任海防善后局提调和广东省厘金局总办。1902年,李--为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由文入武,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镇压洪全福起事,捕获巨盗林瓜泗。因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授予南澳镇总兵一职,赏头品顶戴和“果勇巴图鲁”称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召见李--,升任广东水师提督。 李在广东水师提督任内,先后率舰巡查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再次宣示了中国对该两处群岛的主权,为纪念他的功绩,今日南沙群岛内尚命名有李準滩。 李由于长期率部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事,深为革命党所恨,数次遭到刺杀,先后两次重伤。1911年,革命党发动黄花岗起义,李--率部镇压之,但旋即遭到两广总督张鸣岐猜忌,遂转而靠近革命党,与胡汉民秘密联络。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率部响应,迎接胡汉民前往广州就任都督。 1912年,李--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出任高等军事顾问,後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将军。二次革命后,李被任命为广东宣慰使,前往调停广东局势,1916年去职,其后隐居天津,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曾为《大公报》题写报名。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1936年11月22日) 病逝于天津。 李--所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至今仍是中国政府用以证明其对东沙、西沙等海岛主权的重要文献。.

新!!: 東沙島和李準 (清朝) · 查看更多 »

東沙群島

東沙環礁是南海諸島的四大群島之一,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目前由中華民國管治。 東沙環礁於大清帝國康熙年間劃歸廣東惠州管轄,二戰時被日軍佔領,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後也曾劃入其轄區;至1979年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宣稱擁有該群島主權,屬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碣石鎮。 東沙島目前無常住人口,但有海巡署官兵常態駐守於島上,中華民國政府亦於2007年1月17日在此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並於該年10月4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之(隸屬於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環礁向外延伸12海哩的附近海域,總面積為353,667.95公頃,是目前中華民國總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陸域面積為174公頃,剩餘部份為海域面積;國家公園管理處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並於東沙島上設東沙管理站/研究站。園區主要為東沙島與包含前者的直徑25公里的圓形環礁,為熱帶季風氣候,距高雄市445公里。目前為了生態保育,並不會對一般民眾開放觀光。.

新!!: 東沙島和東沙群島 · 查看更多 »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隸屬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於2007年1月17日成立,並於該年的10月4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附近海域,總面積為353,667.95公頃,陸域面積為178.57公頃,剩餘部份為海域面積。園區主要為東沙島與包含前者的直徑25公里的圓形環礁,為熱帶季風氣候,距高雄港445公里。 目前為了生態保育,並不對一般民眾開放觀光,2011年召學者討論開放生態旅遊的可能性。.

新!!: 東沙島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東沙機場

東沙機場()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所管轄的東沙群島上的機場,主要用途為軍事用途並不開放予一般民眾,平日有中華民國空軍的C-130運輸機,以及立榮航空所提供的ATR72-600軍包機飛航,而軍包機ATR72-600乃因東沙機場無加油設施,故限制70名乘客以及1696公斤貨物載重。.

新!!: 東沙島和東沙機場 · 查看更多 »

汕尾島嶼

中國廣東省汕尾市共有大約21個島嶼,當中大部份島嶼都是位於紅海灣至汕尾半島的南中國海水域。就行政隶属而言,汕尾市區佔島嶼數最多。同時,汕尾是全廣東省境內唯一擁有珊瑚島的地級市(即南海諸島中的東沙群島,歸陸豐市控制,但有關主權問題仍未解決)。 由於汕尾市的島嶼大部份是遠離市區,而且島嶼的地處的水域比較風高浪急,故現時汕尾大部份島嶼仍然是未開發的荒島。.

新!!: 東沙島和汕尾島嶼 · 查看更多 »

沈有容

沈有容(),字士弘,号宁海,是一位生於直隸宣城(今安徽)的明朝將領,為沈寵(曾任僉事)之孫。.

新!!: 東沙島和沈有容 · 查看更多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波佛斯40毫米高射砲(又名40砲、40機砲或波佛斯砲)為瑞典波佛斯(Bofors)所設計之高射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無論是同盟國或軸心國皆有直接採購或技轉,甚至擄獲使用。在二戰結束後並繼續改良,可說是20世紀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

新!!: 東沙島和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 查看更多 »

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簡稱為「瓊」,是中華民國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全境設置的特別行政區,其管轄範圍與當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南省大致相同。.

新!!: 東沙島和海南特別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海軍陸戰隊陸戰第1師

戰第一師,是中華民國國軍在臺灣重建的部隊,於1955年1月,由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第二旅與中華民國陸軍第四十五師併編而來。.

新!!: 東沙島和海軍陸戰隊陸戰第1師 · 查看更多 »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東南沙分署(簡稱東南沙分署),是中華民國海岸執法及巡防救難專責單位,平時負責巡防各港口、沿岸地區、離島查緝走私貨物和毒品、犯罪逃亡的司法警察,戰時亦可成為第一線精銳之戰鬥部隊。局內人員編制,幾乎為中華民國軍職人員擔任。 分署本部設在高雄市茄萣區,與海巡署南部分署合署辦公。.

新!!: 東沙島和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東南沙分署 · 查看更多 »

旗津區

旗津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的旗津島上,與鼓山區、前鎮區及小港區隔高雄港相望。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及中洲島亦劃歸該區轄管。 原本旗津島是一個沙洲半島,南部與台灣本島相連,1967年因高雄港第二港口的興建而被截斷。連接旗津和前鎮的高雄港過港隧道是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以沉箱式工法興建,1984年完工通車。同樣位於旗津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是高雄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1987年完工啟用,每天可以處理約75萬公噸的污水,仍是高雄市容量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旅客可以在旗津搭乘觀光三輪車,享受微風輕拂在臉龐的美妙。.

新!!: 東沙島和旗津區 · 查看更多 »

敦睦艦隊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簡稱敦睦艦隊,為中華民國海軍艦隊,最主要目的是遠洋航行訓練,次要目的為訪問各邦交國、於邦交國戰爭時協助撤離當地僑民。 敦睦艦隊編制由多艘軍艦組成,目前以磐石號油彈補給艦當旗艦,再加上成功級巡防艦與康定級巡防艦各一艘,還有海軍儀隊、海軍軍樂隊及海軍陸戰隊莒拳隊隨行。.

新!!: 東沙島和敦睦艦隊 · 查看更多 »

1947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1947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東沙島和195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東沙島和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6年全年任何時間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東沙島和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8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88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東沙島和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9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91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東沙島和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8年2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2008年2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8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2008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9年6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2009年6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9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200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1年8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東沙島和2011年8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