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普魯士

指数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203 关系: 加利西亚战役加里宁格勒州加里寧格勒埃劳战役埃尔温·隆美尔埃瑞許·孟德爾松埃里希·鲁登道夫去纳粹化华沙战役 (1920年)十次史達林突擊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卡普政變古謝夫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古斯塔夫·鲍尔古普鲁士人吸血鬼坦能堡纪念碑坦能堡防線戰役坦能堡戰役 (1914年)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奥尔什丁奧德河-尼斯河線奧斯卡·庫梅茲奧托·布勞恩女武神行動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威廉·维恩小立陶宛巴尔蒂斯巴格拉基昂行動不可思议行动东向移民运动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巡洋艦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普鲁士国歌七年战争下萨克森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于尔根·莫泽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库尔兰包围战五三宪法什奇特諾伊曼努尔·康德弗蘭茨·邁恩...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弗雷德·阿斯泰爾弗朗茲·哈爾德復仇主義德意志帝國德意志之角德意志裔人保罗·冯·兴登堡保羅·馮·倫寧坎普快速列车 (德国)俄國二月革命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俄罗斯熊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列寧格勒圍城戰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凡尔赛条约凡爾賽體系凯绥·柯勒惠支內地延長主義內陸國家內梅爾斯多夫屠殺兩德統一元首總部元首護衛旅克莱佩达因斯特魯奇河C型潜艇皮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琥珀宫科尔玛·冯·德·戈尔茨科羅廖夫 (莫斯科州)突丘拉森林戰役突出部之役立陶宛立陶宛宗教立陶宛独立战争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十九號計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瓜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納粹德國納爾瓦戰役 (1944年)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紅茲納緬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維什蒂蒂斯湖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约翰尼斯·提艾利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约瑟夫·贝克约瑟夫·毕苏斯基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罗斯巴赫会战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瓦爾米亞-馬祖里省瓦爾特·馮·賴歇瑙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特拉凯省狮鹫行动狼穴芬兰大公国華爾基利暗殺行動菲利克斯·施坦因納飛地饥荒列表西方盟國的背叛西普鲁士馬寶康馬祖里亞马岛战争马克西米利安·冯·普里特维茨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魏瑪共和國鲍里斯三世贝格霍夫贡宾嫩战役费多尔·冯·博克齊格飛·藍茨部落公国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阿利图斯阿爾貝特·凱塞林阿道夫·希特勒阿諾·索末菲蘇聯入侵波蘭蘇聯的人口轉移蘇聯戰爭罪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赫尔曼·格茨肯夫裝甲師重傷獎章里夏德·馮·魏茨澤克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腓特烈·威廉三世艾爾哈德·米爾希J·R·R·托爾金Ju 88轟炸機柏林卡柏林荣军公墓柏林戰役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城堡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柯尼斯堡大学柯尼斯堡天文台柯尼斯堡主教座堂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条顿骑士团東波美拉尼亞攻勢東普魯士攻勢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格但斯克歐洲政治汉斯·冯·列瓦尔德沃纳·冯·布劳恩沃爾夫岡·卡普波兰前东部领土波兰走廊波美拉尼亞波羅的海行動波羅的海攻勢波蘭A和B漢尼拔行動漢斯·耶匈尼克最高陸軍指揮部斯塔卢波嫩战役施里芬计划文戈熱沃日耳曼人拿破崙戰爭拉塞尼艾戰役普魯士普魯士 (消歧義)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省普魯士語1656年1657年1807年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1934年德国全民公投1939年德國人口普查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2月7日7月20日7月20日密谋案 扩展索引 (153 更多) »

加利西亚战役

加利西亚战役,亦稱伦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会战。也是一战东线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History wars weapon超过200万士兵在400公里的战线上激烈厮杀。该次战役前奥俄双方均尝试主动进攻,唯因交战双方均在战略上发生误判,导致会战完全偏离双方预先的构想。最终实力稍逊的奥匈帝国军先胜后败,被俄军从加利西亚击退。.

新!!: 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亚战役 · 查看更多 »

加里宁格勒州

加里宁格勒州(Kaliningradskaya oblast),又譯卡--宁格勒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立陶宛西方的小立陶宛。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最西部的一個行政區,面積15,10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3,300平方公里),人口941,873人(2010年人口普查),首府為加里寧格勒,该州与立陶宛、波兰接壤,和俄罗斯本土完全不相連,是俄罗斯的外飞地。該地原為普魯士的主要部份,德意志統一後成為了德意志帝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后割讓蘇聯,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1991年蘇聯解體后,原本屬蘇聯一部份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脫離獨立,導致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而成為該國的外飛地。這個城市看不到其德國歷史,因為很多其普魯士興盛時期興建的建築物都在二戰中被炸毀,當地僅剩是經過修復德國建築大教堂。 加里寧格勒州原是屬於東普魯士,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二戰結束之後,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協定,哥尼斯堡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版圖。1946年,這片土地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該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並定為該州的首府。蘇聯政府強行將這裡的德國人遷走,並同時遷入大批俄羅斯人。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故此俄羅斯本土和加里寧格勒州被分開。該州居民現在如要前往俄羅斯,通常都要利用海空交通工具,但如果居民走陸路進出俄羅斯,就必須經過立陶宛和白俄羅斯。2004年,波蘭和立陶宛加入歐盟後,俄羅斯人必須取得歐盟的簽証才能進出加里寧格勒。.

新!!: 東普魯士和加里宁格勒州 · 查看更多 »

加里寧格勒

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拉丁字母轉寫: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在德文中意指「國王之山」;Кёнигсберг;古普魯士語:Twangste, Kunnegsgarbs, Knigsberg;Królewiec;Karaliaučius),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為濒临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区面积215.7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431,402人。 此地最早是古普鲁士人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于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在此建立据点,并出于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国王的敬意取名“哥尼斯堡”。之後,该城一直是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和德国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苏联紅軍占领整个东普鲁士為止。二戰結束後,根据《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面積划归给苏联,其余部分划归给波兰。1946年7月4日,苏联把劃归给其的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取名为加里宁格勒州,以紀念當時剛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哥尼斯堡也同步更改為現名,並成為該州之首府至今。.

新!!: 東普魯士和加里寧格勒 · 查看更多 »

埃劳战役

埃劳战役,是拿破仑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1807年2月发生于东普鲁士境内。 1806年10月,拿破仑率法军在耶拿战役中击溃普鲁士王国军队主力,在占领柏林后继续向东推进,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相遇。1807年1月,贝尼格森率领的约7万人俄军和8000普鲁士军队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出发,进击米歇尔·内伊和贝纳多特率领的法军,而拿破仑也调集约7万军队希望抄袭俄军后路。贝尼格森得知法军动向后,返军普鲁士-埃劳,迎战法军。 2月7日,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率领的俄军后卫部队同法军相遇,成功阻击了法军的进攻,使得俄军主力得以占领普鲁士-埃劳城北高地,从容设立坚固阵地。次日,两军决战,法军达武部冲击俄军左翼、奥热罗部冲击俄军中央、苏尔特部则对俄军右翼进行牵制进攻。战役打响后,奥热罗部受到俄军密集炮火攻击,损失惨重,拿破仑投入缪拉骑兵部队加以支援方才使其免于失败。达武在战斗初期取得一定进展,但俄军右翼对左翼进行了及时的支援,击退了法军进攻。 当晚战斗结束,双方伤亡惨重,但均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新!!: 東普魯士和埃劳战役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新!!: 東普魯士和埃尔温·隆美尔 · 查看更多 »

埃瑞許·孟德爾松

埃瑞許·孟德爾松(Erich Mendelsohn,)為20世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約建於1920年代,他的艺术风格最恰当地应该被规为表現主義。.

新!!: 東普魯士和埃瑞許·孟德爾松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新!!: 東普魯士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 查看更多 »

去纳粹化

非纳粹化(Entnazifizierung)1945年二战結束,胜利的同盟國根据波茨坦协定協議在當時的德國和奥地利开展一項以清除纳粹主义所造成影响為目的的運動。(二戰期間,納粹主義在社会、文化、出版、经济、司法和政治等方面皆造成嚴重影響)。該運動依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三大準則進行实施。 德国方面,盟国管制委员会在1946年1月柏林通过了几项非纳粹化命令,藉此可以划分被审查人员的政治面貌并且对之展开法律调查。.

新!!: 東普魯士和去纳粹化 · 查看更多 »

华沙战役 (1920年)

华沙战役(有时称为維斯瓦河的奇蹟,波兰语:Cud nad Wisłą)是波苏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争开始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持续到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 华沙战役的战斗从1920年8月13日到8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及附近的莫德林要塞。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波軍從南面反攻,逼使俄軍混亂地向東撤退直至尼曼河以東。俄方約有1萬人陣亡、500人失蹤、1萬人受傷及6萬6千人被俘,而波軍則有約4500人陣亡、1萬人失蹤及2萬2千人受傷。 在波軍取得維斯瓦河的勝利前,蘇俄和大多数外国专家都认为波兰即將戰敗。.

新!!: 東普魯士和华沙战役 (1920年) · 查看更多 »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新!!: 東普魯士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 查看更多 »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是1654年至1660年間的瑞典國王。他是卡爾九世的外孫。他的妻子是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的海德維希·伊麗歐諾拉,二人育有一名兒子卡爾十一世。 他率領軍隊出征波蘭、德意志和丹麥,在位大部分時間都不留在國內。他的軍隊成功地橫渡了貝爾特海峽,並與丹麥簽訂了《羅斯基勒條約》,開拓了帝國時代的領土。.

新!!: 東普魯士和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 查看更多 »

卡普政變

卡普政变 (Kapp-Putsch, 全称卡普-吕特维兹政变 Kapp-Lüttwitz-Putsch) 是一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政变,导火线是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 1919年初,正规军德国国防军大约有350,000人,当中250,000人更加入自由军团的不同组织。但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军队人数最多为100,000人。因此,政府需要遣散自由军团。 1920年3月,政府下令解散Marinebrigade Ehrhardt。它的领导人拒绝从命,向柏林国防军司令瓦尔特·冯·吕特维兹(Walther von Lüttwitz)将军求援,希望争取他支持。吕特维兹其实在1918至19年负责组织自由军团,又是热情的君主主义者,因此要求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停止裁军计划。艾伯特拒绝后,吕特维兹就下令Marinebrigade Ehrhardt 进驻柏林。这支军队在3月13日占领柏林——因此,吕特维兹是策动政变的首脑。然而,政变的名义领袖是沃尔夫冈·卡普——来自东普鲁士、62岁的公务员和热情民族主义者。 其后,诺斯克下令正规军镇压政变,但是遇到阻碍。陆军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告诉他:「国防军不打国防军。」塞克特不支持政变,但也不打算镇压它。魏玛政府被迫放弃柏林,逃到斯图加特,然后号召德国工人以大罢工对抗政变。很多工人参与罢工,令国家陷入瘫痪,政变自是失败。卡普和吕特维兹逃到瑞典。 魏玛共和国能够在1920年逃过一劫,是因为工人阶级愿意支援政府;而且,大部分自由军团的将领都不支持政变,也许是认为政变不合时机。.

新!!: 東普魯士和卡普政變 · 查看更多 »

古謝夫

古謝夫 (Гу́сев、Gumbinnen贡宾嫩、Gumbinė、Głąbin/Gąbin)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東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加里寧格勒以東112公里、離立陶宛邊境不遠。2002年人口28,467人。 1945年前屬德國,是東普魯士古姆賓嫩區首府。1945年1月21日為蘇聯紅軍為奪取,1946年9月7日改名以紀念在攻打本城時戰死的謝爾蓋·I·古謝夫。.

新!!: 東普魯士和古謝夫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古斯塔夫·罗伯特·克希荷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德国物理学家。在电路、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两个领域中各有根据其名字命名的克希荷夫定律)有重要贡献,1862年创造了“黑体”一词。1847年发表的两个电路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对电路理论有重大作用。1859年制成分光仪,并与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一同创立光谱化学分析法,从而发现了铯和铷两种元素。同年还提出热辐射中的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这是辐射理论的重要基础。.

新!!: 東普魯士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鲍尔

古斯塔夫·阿道夫·鲍威尔(Gustav Adolf Bauer)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和魏玛共和国总理,政府维持了219天。.

新!!: 東普魯士和古斯塔夫·鲍尔 · 查看更多 »

古普鲁士人

古普鲁士人或波罗的普鲁士人(Pruzzen或Prußen,Pruteni,Prūši,Prūsai,Prusowie)是一个族群,是属于波罗的语族,居住在普鲁士地区的原住民,而普鲁士位於波罗的海东南,在维斯瓦潟湖与库洛尼亚潟湖周围。他们讲普鲁士语,信奉多神教(普鲁士神话)。 在13世纪,普鲁士人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被同化。前德意志国家普鲁士从波罗的普鲁士人得到“普鲁士”之名,但这个国家其实主要是同化了古普鲁士人的德意志人;到17世纪或18世纪初,古普鲁士语已经灭绝。大英百科全书条目“古普鲁士语” 古普鲁士人居住的区域大体在东普鲁士(现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里省、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南部)的中部和南部。.

新!!: 東普魯士和古普鲁士人 · 查看更多 »

吸血鬼

吸血鬼是民间传说里的一种虚构生物,通常以人类或其他生物的血液为食。在民间传说中,不死的吸血鬼经常去造访他们的亲人,并在他们活着时住过的地方造成伤亡。他们被描写成身着裹尸布,身体浮肿,面色血红或漆黑的形象,与17世纪初期开始到今日那些瘦削,苍白的吸血鬼截然不同。虽然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吸血类生物的记录,但“吸血鬼”这个名词直到18世纪初期才普及,对吸血鬼的迷信是从吸血鬼传说流行的地区(例如巴尔干半岛和东欧)涌入西欧才开始的Silver & Ursini, The Vampire Film, pp. 22-23.

新!!: 東普魯士和吸血鬼 · 查看更多 »

坦能堡纪念碑

坦能堡纪念碑(Tannenberg-Nationaldenkmal,1935年后:Reichsehrenmal Tannenberg,直译:坦能堡国家纪念碑)是德国纪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坦能堡戰役牺牲士兵的纪念碑,建于1924年。这场战役以同一位置的中世纪第一次坦能堡之战命名。该纪念碑位于现今波兰奧爾什蒂內克镇,二战结束后被波兰政府拆除。 此役中的指挥官保罗·冯·兴登堡,之后担任了魏玛共和国的总统,1924年坦能堡戰役十周年之际他下令建造这座纪念碑。由柏林建筑师约翰内斯和沃尔特·克鲁格设计,依靠公众捐款在1927年完工。该纪念碑为八角形布局,建有八座20米高的高塔。这个设计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建造的蒙特城堡影响。 1934年兴登堡逝世后,尽管他的遗愿为希望葬在汉诺威的家族土地上,他和他1921年去世的妻子一同被葬于此地。阿道夫·希特勒下令重新设计纪念碑的建筑,并将其名称更改为坦能堡国家纪念碑。1945年苏联红军接近此地时,德军将兴登堡的遗体转移到德国的马尔堡,并破坏了几个主要的建筑。1950年代波兰政府夷平了此地,仅留下若干痕迹残留。.

新!!: 東普魯士和坦能堡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坦能堡防線戰役

坦能堡防線戰役(Die Schlacht um die Tannenbergstellung;Sinimägede lahing;Битва за линию «Танненберг»)是納粹德國的「''納爾瓦''」分隊與蘇聯的之間的一場戰鬥。 從194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蘇德雙方在納爾瓦地狹展開戰鬥以爭奪這個在戰略上十分重要的地區。蘇軍希望藉由攻占當地及愛沙尼亞全境,而獲得進攻芬蘭和東普魯士的基地。數位西方學者將這場戰鬥視為愛沙尼亞黨衛軍的戰鬥。因為有多達24個來自武裝親衛隊的步兵營參加這場戰鬥。其中大約有一半的兵力由指揮,準備反抗蘇聯的佔領。德軍的兵力有22,250人,要對抗兵力有136,830人的蘇軍。由於蘇軍在戰鬥過程中不斷增援,使得蘇軍遭受150,000–200,000人的傷亡,以及157–164輛坦克損毀的代價。.

新!!: 東普魯士和坦能堡防線戰役 · 查看更多 »

坦能堡戰役 (1914年)

1914年坦能堡會戰,又稱為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綫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26日至8月30日爆發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羅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東普魯士,向首府哥尼斯堡進發。俄軍成功地進入德國,直到德國第八集团军在8月20日反擊。德軍設計了一個陷阱,讓由南向上的俄國第二集团军提前進入德國,隨後德軍从该集团军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并将其主力围歼,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在9月2日,俄軍放棄了整個任務。俄軍從坦能堡會戰後,沒有再向德國領土進攻。 雖然德軍在坦能堡會戰得勝,但德軍原先並沒有料到俄羅斯會在8月中開戰,因此德軍用了兩支部隊來抵抗俄軍,造成德軍的資源被分散,而影響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的戰事。 Category:1914年一战战役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战役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參與戰役 Category:波兰战役 Category:1914年8月.

新!!: 東普魯士和坦能堡戰役 (1914年) · 查看更多 »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是一場在七年战争期间,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對決的战役,交战地点位于在大耶格尔斯多夫(前东普鲁士因斯特堡,今切尔尼亚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点)。 Category:七年戰爭戰役 Category:1757年军事冲突.

新!!: 東普魯士和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 查看更多 »

奥尔什丁

奥尔什丁(波兰语:Olsztyn;德语:Allenstein,中文名阿伦施泰因;古普鲁士语:Alnāsteini)是波兰东北部城市,位于马祖里湖区的韦纳河(Łyna)畔。历史上曾是瓦尔米亚首府、奥尔什丁省省会,目前是瓦尔米亚-马祖里省的省会。.

新!!: 東普魯士和奥尔什丁 · 查看更多 »

奧德河-尼斯河線

奥德河—尼斯河线(德语:Oder-Neiße-Grenze;波兰语:Granica na Odrze i Nysie Łużyckiej;英语:Oder-Neisse line) 是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界线主要包含奥德河与尼萨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奥德河西岸的波兰城市什切青。.

新!!: 東普魯士和奧德河-尼斯河線 · 查看更多 »

奧斯卡·庫梅茲

奧斯卡·庫梅茲(Oskar Kummetz,)是一位德國,出生於東普魯士,於1910年4月加入帝國海軍,1911年任候補軍官,1913年升少尉,1916年3月升中尉,1918年3月首次擔當指揮職,指揮「G10」魚雷艇。1919年2月,轉任指揮掃雷艇「M84」。1921年,晉升上尉,後再任「V1」魚雷艇艇長、第3魚雷艇艦隊司令。1928年12月,晉升少校。1934年7月晉升中校。10月,被任命為「」。1936年4月晉升上校,10月任「艦隊司令部」參謀長。1939年12月,任「魚雷總監」(Inspekteur des Torpedowesens)。 1940年1月,庫梅茲晉升少將,並參與了「威瑟演習行動」入侵挪威,指揮「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德意志號」裝甲艦、3艘魚雷艇、8艘掃雷艇等組成的「奧斯陸戰鬥群」,但由於指揮不利,布呂歇爾號被挪威海岸砲兵打沉,且由於這個延誤,挪威國王成功從德軍手中逃脫,此戰中暴露出德國海軍一系列的魚雷性能問題也由庫梅茲負責調查。 1942年4月,庫梅茲晉升中將,6月時被任命為「巡洋艦司令」(Befehlshaber der Kreuzer),於1943年2月至1944年2月多次策劃攻擊和挪威海的盟軍商船隊。1943年3月1日,庫梅茲晉升為海軍上將,於該年9月發動「」攻擊盟軍於挪威最北端領土的基地。 1944年3月1日,庫梅茲任「海軍波羅的海戰區司令部」(Marineoberkommando Ostsee)司令,他在這個職位直到1945年7月,主要負責將東普魯士一帶的德國平民撤至西方。1944年9月16日,庫梅茲晉升為海軍一級上將。戰爭結束後,庫梅茲於1945年7月被英軍俘虜,於11月獲釋。庫梅茲先是務農維生,再去巴特迪克海姆的賭場擔任接待員。1956年退休,領取政府養老金維生,隱居於酒路新城,1980年12月17日去世。 Category:德意志帝國海軍人物 Category:納粹德國海軍人物 Category:德國海軍一級上將.

新!!: 東普魯士和奧斯卡·庫梅茲 · 查看更多 »

奧托·布勞恩

奥托·布劳恩 (Otto Braun;1872年1月28日-1955年12月14日) 是一位德国政治人物,是社民党成员,曾是魏玛共和国普鲁士省的总理。 布劳恩来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是当地的社民党领袖,在1913年获选为普鲁士议会成员。1919年,他在魏玛成为立宪会议成员。后来,由于他几乎在1920至32年间常常担任普鲁士总理而著名。在1925年的总统选举中,他曾代表社民党参加第一轮投票。 在魏玛共和的后期,布劳恩在普鲁士领导的联合政府是维持民主的重要堡垒。1932年7月,总理弗朗茨·冯·帕彭为了争取纳粹党的支持而发动政变把它推翻,但是他坚持反对国家政府新成立的普鲁士政府。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而布劳恩就移民到瑞士,最后在1955年于罗加诺逝世。 二战过后,他向盟军提出要重建普鲁士政府,但对方以计划废除普鲁士邦为由拒绝。 O O O B Category: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

新!!: 東普魯士和奧托·布勞恩 · 查看更多 »

女武神行動

女武神行動(Unternehmen Walküre)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的的代號,其大致內容為賦予在社會民生秩序崩潰時接管國家治安的權力。對納粹政權而言,肇致政府無法有效掌控社會的主要因素可能有盟軍轟炸與數百萬於德國工廠內工作的集體暴動等。 作為接管納粹政權計畫的一部分,包含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上將、少將與克勞斯·馮·史陶芬堡上校在內的納粹德國陸軍高階軍官修改了女武神行動的相關內容,計畫在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後解除親衛隊的武裝並逮捕納粹高層人員。在經過漫長而精心的準備後,暗殺希特勒的行動於1944年7月20日啟動,但不久後即以失敗告終。.

新!!: 東普魯士和女武神行動 · 查看更多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Wilhelm Gustloff)是一艘納粹德國郵輪,由布羅姆與沃斯船塢(Blohm + Voss)所建造,她的名字是來自納粹黨瑞士分部的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於1937年5月5日下水。在二戰末期,此船用來載運遭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包括平民及少數官兵),最後在1945年1月30日於波羅的海被蘇軍潛艇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艾雲·卡比斯(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提出遇難人數為5,348。他並沒有列出資料來源,但他推介下列兩本書: A. V. Sellwood, The Damned Don't Drown: The Sinking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及 Alfred-Maurice de Zayas, 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

新!!: 東普魯士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 查看更多 »

威廉·维恩

威廉·卡尔·维尔纳·奥托·弗里茨·弗兰茨·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893年,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了維恩位移定律,並應用於黑體等學術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於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東普魯士和威廉·维恩 · 查看更多 »

小立陶宛

小立陶宛(Mažoji Lietuva;Kleinlitauen;Litwa Mniejsza;Máлая Литвá),又稱普魯士立陶宛(Prūsų Lietuva;Preußisch-Litauen;Litwa Pruska)是立陶宛的五個歷史和文化區域之一,在歷史上曾屬於普魯士,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在13世紀時期,條頓騎士團入侵這裡,使得德語人口開始在這裡居住。此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裡都屬於普魯士統治。一戰之後,除了克萊佩達地區之外,小立陶宛被德国吞併。戰後,小立陶宛又成為蘇聯的一部分。現在小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屬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小部分地區屬於立陶宛和波蘭。.

新!!: 東普魯士和小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Balthus,),原名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德罗拉(Balthasar Klossowski de Rola),波兰裔法国具象派画家。其作品既广受推崇,又极富争议,那些描绘青春期少年的作品尤为有名。在现代艺术激烈变革的时代,巴尔蒂斯却是一位具有古典主义情结的画家,钟情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构图严谨,画面宁静而抒情。.

新!!: 東普魯士和巴尔蒂斯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新!!: 東普魯士和巴格拉基昂行動 · 查看更多 »

不可思议行动

不可思议行动(Operation Unthinkable)是有关西方盟国和苏联间冲突的两份计划的代号。两份计划都是1945年由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制定,并由英国武装力量联合计划参谋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开发。 第一份計劃是對駐德蘇軍的突襲,當該行動被認為不可能實行時,原計畫被放棄。然而該代號被繼續使用,不過被替換為防禦計畫,第二份計畫是假設當美軍撤出歐洲大陸時,英軍如何防禦蘇軍往北海與大西洋方向的攻勢。 這份研究成為冷戰時期第一份有關與蘇聯發生戰爭的應急計畫。這兩個計劃在當時都屬於高度機密,直到1998年才公諸於世。.

新!!: 東普魯士和不可思议行动 · 查看更多 »

东向移民运动

东向移民运动,也被称为“日耳曼东扩运动”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日耳曼语族向东迁徙,进入中歐、東歐地区定居的过程。影响的区域从斯洛文尼亚至爱沙尼亚,向南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此區域原先居住著大量波羅的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與斯拉夫人。移民多來自莱茵兰、法兰德斯、下萨克森。此運動獲得德意志地區領主、斯拉夫國王和公爵和教會的支持。大部分移民運動都是和平的,但有時會因特殊歷史事件而加速(見北方十字軍)。在一部分上来看,东向移民运动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扩张而进行。 14世紀中葉,移民運動因黑死病而減緩。大部分可供移民的空間也已經被佔滿,但直到中世紀晚期,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當地斯拉夫國王持續邀請德國移民移入。中世纪后期的中欧和东欧社会因此在人口、宗教、法律和农业发生重要的变化。在原先文德人的領土德裔成為大多數,使文德人最終被同化,在更東方出現許多德裔少數聚落,城鎮人口劇增。儘管人數處於少數,德國城市律法依然在那些城鎮裡面施行。 20世纪,东向移民运动被德国民族主义(包括纳粹)强烈的运用于支持德国的领土扩张以及证明德意志民族优于其它非德意志民族。.

新!!: 東普魯士和东向移民运动 · 查看更多 »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德語:Admiral Hipper)是納粹德國海軍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一號艦。該船命名自德國海軍名將—弗朗茨·馮·希佩爾上將,他指揮德國巡洋艦艦隊於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作戰,並擔任了德國公海艦隊最後一任總司令。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為其5艘同級別艦隻的1號艦;另外2艘—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德國海軍中服役;第4艘—呂佐夫號則在1939年尚未完工時就賣給了蘇聯;第5艘—塞德利茨號則在建造途中試著改裝成航空母艦,但沒有完工。.

新!!: 東普魯士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俄语: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 或 Втор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俄罗斯帝国(后来为苏维埃俄国)和罗马尼亚王国之间的战事。与长期呈现胶着状态的西线战事相比,东线战事的战局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德国奥匈两国军队在对俄作战中,长期处在优势状态。最后以双方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大片领土(后来因德奥战败,苏俄拒绝履行该条约)告终。.

新!!: 東普魯士和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东普鲁士国歌

东普鲁士国歌(Lied auf Ostpreußen oder Land der dunklen Wälder)是以前东普鲁士(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国歌。由Herbert Brust(1900–1968)创作的家乡清唱剧(Oratorium der Heimat),作家Erich Hannighofer为其谱写了四段歌词。 该曲很快在民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不就就被称为东普鲁士之歌,并取代了过去的州歌Sie sagen all, du bist nicht schön(人人都说你不美)。 在1945年之后,东普鲁士的德意志人都被迫离开,因此在强烈的思乡渴望之下,人们又在其上增加了第5段歌词,第6-7段歌词的创作来历并不清楚。.

新!!: 東普魯士和东普鲁士国歌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東普魯士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下萨克森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位于德国西北部,与荷兰接壤。这个土地广袤的联邦州面积达47600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仅次于巴伐利亚-zh-hans:州; zh-hant:邦-,是德国第二大联邦州。--首府是汉诺威。.

新!!: 東普魯士和下萨克森 · 查看更多 »

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

恩诺·弗里德里希·维夏德·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Enno Friedrich Wichard 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新!!: 東普魯士和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新!!: 東普魯士和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

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 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амсо́нов,)是俄罗斯帝国的一名骑兵军官,参與過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出生在俄罗斯帝国赫尔松省(今乌克兰)。 在日俄战争,他指挥一支骑兵旅乌苏里江的西伯利亚哥萨克部队。通过这些战斗,他被誉为一位精力充沛和足智多谋的领袖,但是一些观察人士批评他的战略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第二集团军突入东普鲁士(坦能堡戰役),由于与第一集团军领导倫寧坎普不和,两个集团军缺少联系,如同两个聋子,先後在坦能堡戰役與被兴登堡率领的德国第八集团军双双歼灭,莱宁坎普夫被擊退,而萨姆索诺夫在1914年8月30日在德国Willenburg自杀。1916年,其遗体被德国人通过国际红十字会转交给他的遗孀。.

新!!: 東普魯士和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新!!: 東普魯士和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Adam Jerzy Czartoryski,)是波兰贵族、軍人、政治人物和作家。他是亚当·卡齐米日·恰尔托雷斯基和伊莎贝拉·恰尔托雷斯基之子(虽然有传言称,他是伊莎贝拉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尼古拉·莱普宁的私生子)。 恰尔托雷斯基在俄罗斯因其俄罗斯帝国外交部长的身份而知名,有传言称,他是亚历山大一世的皇后——巴登的露易丝的情夫。 恰尔托雷斯基曾先后担任两个国家政府的首脑,並且都發揮出重大貢獻。他是“实际上的”俄罗斯帝国大臣会议主席和反抗俄罗斯帝国的十一月起义的波兰議會王國总统。.

新!!: 東普魯士和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 查看更多 »

于尔根·莫泽

于尔根·库尔特·莫泽(Jürgen Kurt Moser,),德国-美国数学家,研究领域包括哈密顿动力系统和偏微分方程。.

新!!: 東普魯士和于尔根·莫泽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新!!: 東普魯士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包围战

库尔兰包围战(各国正式名称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蘇战争末期,蘇軍在库尔兰对轴心国势力的阻击和包围,指挥官为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将军。 口袋阵在蘇军波罗的海攻势中接近梅梅尔(克莱佩达)时形成,这次行动成功地将德国北方集团军从同部署在拉脱维亚图库姆斯和利耶帕亚的其他德军重孤立出来。该部队后联合中央集团军残部,于1945年1月25日重组改称,但仍始终被围困于库尔兰。 当德軍最终于5月8日向同盟國宣布正式投降时,他们仍处于“停电”状态,所以并未得到上级命令。直至两天后的5月10日库尔兰集团军才宣布投降,这也是欧洲最后投降的几个德軍部队之一。.

新!!: 東普魯士和库尔兰包围战 · 查看更多 »

五三宪法

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Gegužės trečiosios konstitucija),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編寫、1791年通過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编纂时间仅次于1788年正式通過的美国宪法。说现代国家宪法的到来是民主史上的里程碑,并说“第一个参照美国例子的欧洲国家是1791年的波兰。”John Markoff, Waves of Democracy, 1996年, ISBN 0-8039-9019-7, p.121.

新!!: 東普魯士和五三宪法 · 查看更多 »

什奇特諾

什奇特諾(Szczytno)(德语:Ortelsburg,奥特尔斯堡)是位於波蘭東北部的城市,2004年,有人口27,970人。自1999年起,屬瓦爾米亞-馬祖里省。在1975年至1999年期間,屬奧爾什丁省。曾是東普魯士的一部份。.

新!!: 東普魯士和什奇特諾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東普魯士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弗蘭茨·邁恩

弗兰茨·尤利乌斯·费迪南德·迈恩(Franz Julius Ferdinand Meyen,)是一位德國醫師、植物學家與鳥類學家。出生於東普魯士蒂爾西特(Tilsit,現在的蘇維埃茨克)。他在1830年所寫的《植物解剖學》(Phytotomie),是最早關於植物解剖學的回顧論文。.

新!!: 東普魯士和弗蘭茨·邁恩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普鲁士天文学家,编辑出版了波恩星表。.

新!!: 東普魯士和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阿斯泰爾

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本名菲德利克·奧斯特利茲(Frederick Austerlitz),是一位美國電影演員、舞者、舞台劇演員、編舞家與歌手。他在舞台與大銀幕上的演出生涯長達76年,在這段期間他參與了三十一部歌舞劇的演出。亞斯坦最常與琴吉·羅傑斯一起合作,這兩人曾搭檔演出十部電影。 名編舞家喬治·巴蘭欽與名芭蕾舞者魯道夫·紐瑞耶夫將亞斯坦評為二十世紀最佳舞者,他通常也被認為是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亞斯坦在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明星裡排名第五。.

新!!: 東普魯士和弗雷德·阿斯泰爾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哈爾德

弗朗茲·哈爾德(Franz Hald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1938年至1942年9月期間於德意志國防軍中擔任陸軍參謀長,由於在戰略上頻繁地與阿道夫·希特勒衝突而被解職。在哈爾德的任期中,德國陸軍的事業到達巔峰,同時哈爾德也是一名反對希特勒與納粹政權的軍人,但一直未直接參與政變行動,活到了戰後。.

新!!: 東普魯士和弗朗茲·哈爾德 · 查看更多 »

復仇主義

复--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 从187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一般而言,复--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 复--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有非常复杂的关联。后者的意思,是某个民族的文化与人口在他们的民族国家之国界以外。 复--主义之思想,通常将民族与民族国家相提并论,并动用根深柢固的种族民族主义作宣传,宣称对国民在该国家外之居住地拥有主权。复--主义也通常利用沙文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争取支持。复--主义之论据,往往是基于古代版图,甚至是原居民对领土之占有 (英语:Autochthonous) 。法律学也有同义的名词,是德语的 Urrecht ,译作原权、自然权或固有权。.

新!!: 東普魯士和復仇主義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東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之角

德意志之角,又称德意志角或德国之角(德语:Deutsches Eck),是位于德国科布伦茨市摩泽尔河和莱茵河交汇处的一块陆地,建有一座宏伟的德意志帝国首任皇帝威廉一世铜制骑马雕塑。.

新!!: 東普魯士和德意志之角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裔人

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指的是在一次大战后居住在德意志(德国、奥地利)国外——母语以德语为主的多数聚居区,或与德国或奧地利有血缘关系的欧洲居民。例如: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位于比利时的,以及波兰境内的波森省、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另外还有部分位于奥匈帝国(奧地利地區以外)中,讲德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大多分布在: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和,意大利波尔扎诺自治省(Südtirol)都称为“德意志裔人”。更广泛的说,奥地利人、盧森堡人、、列支敦斯登人,都全都包括在内。.

新!!: 東普魯士和德意志裔人 · 查看更多 »

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出生于波森(今位於波兰),逝世于東普魯士,德国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軍階達陆军元帥。在威瑪共和國时期是第二任聯邦大總統。.

新!!: 東普魯士和保罗·冯·兴登堡 · 查看更多 »

保羅·馮·倫寧坎普

保羅·馮·倫寧坎普(Paul von Rennenkampf,)是俄羅斯帝國軍人,騎兵大將。.

新!!: 東普魯士和保羅·馮·倫寧坎普 · 查看更多 »

快速列车 (德国)

快速列车在德国被称为Schnellzug或D-Zug(即Durchgangszug之缩写,意为“直通车”),它是指不在沿线所有车站停靠的旅客列车。这一术语可以用作统称,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列车类别。铁路部门会在快速列车的车次前冠以字母“D”作为前缀。 德国铁路现将其铁路网络上行驶的快速列车划分为欧城列车、城际列车、区际列车等类别;原使用快速列车名称的夜间列车服务则转移至欧洲夜车和城市夜线类别。德铁仅在个别情况下仍开行快速列车作为支援列车,而由德铁承运的博物馆游览列车也会使用快速列车车次。.

新!!: 東普魯士和快速列车 (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國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俄语: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按照公曆便称为三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格里曆,即西历显示)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权力,而且有大约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乱中被杀或受重伤。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与立宪会议。.

新!!: 東普魯士和俄國二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

俄国入侵东普鲁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役,持续时间从1914年8月至9月。为将更多德军吸引到东线以缓解西线法国的压力,自1914年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后,俄国就准备入侵东普鲁士。尽管俄军在数量上有着极大的优势(80万俄军对25万德军),但由于俄军间的配合不利,入侵行动最终还是以俄军的惨败而告终。.

新!!: 東普魯士和俄国入侵东普鲁士 (1914年)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熊

俄羅斯熊經常被用作代表俄羅斯。自十六世紀起俄羅斯熊在卡通、文章和戲劇中已經出現,通常會象徵着俄羅斯帝國、蘇聯和現今的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熊主要是被西方用來指俄羅斯是一個巨大,殘暴和笨拙的國家。熊的象徵起源於英國的諷刺畫中,往後美國亦有用到熊象徵俄羅斯:比如里根在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则竞选广告《》中使用了熊的形象来象征苏联。 但是俄羅斯也會用熊代表自己國家(特別在20世紀)。在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中俄羅斯以嬌小、可愛的小熊(米沙熊)作當屆吉祥物,以此反駁西方對俄羅斯固有殘暴巨熊的形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会议上有人支持以熊的形象设计国徽,因为支持者认为俄罗斯在世界上常常被视为一头熊,最终沙皇时代的双头鹰国徽被恢复使用。 后来,熊被统一俄罗斯党视为象征,该党在2000年代成为执政党。巧合的是,2008年当选俄罗斯总统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其姓氏系медведь的形容词所有格,意思是“熊的”。.

新!!: 東普魯士和俄罗斯熊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東普魯士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新!!: 東普魯士和列寧格勒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Gotthard Heinrich,1886年12月25日-1971年12月1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名德國一級上將。他是德國陸軍元帥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的表親。他在二戰末期擔任新建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由殘餘的中央集團軍組成)統帥,對抗蘇軍對柏林的進攻。.

新!!: 東普魯士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東普魯士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新!!: 東普魯士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凯绥·柯勒惠支

凯特·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7月8日 - 1945年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柯勒惠支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原名凯绥·施密特。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画,1884年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柯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其间几次游历巴黎和意大利。1909年回国后为一个漫画杂志Simplicissimus.工作。这时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儿子被征入伍在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虽然她是第一位被选为普鲁士学院的女性院士,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她丈夫去世,1945年他的孙子又在东线阵亡。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她因为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因此在第一次获得金奖时,就被当时的威廉二世国王取消。后来她又创作了《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和为工人组织创作的一系列招贴。儿子去世后又创作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宣传反战思想。她的作品充满悲伤和凄惨的情绪,如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状况。柯勒惠支还对铜版画和石版画的技术有许多改进和创造。 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1945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新!!: 東普魯士和凯绥·柯勒惠支 · 查看更多 »

內地延長主義

內地延長主義(ないちえんちょうしゅぎ)為台灣日治時期,大日本帝國在台灣所施行的的一種法國型態的殖民統治政策。該項殖民統治政策主張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殖民地以「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視為內地的延伸,直接適用本國法律,將之做為本國領土來統治『圖解臺灣史』(2012年)第114頁」此一方針做為基本政策。.

新!!: 東普魯士和內地延長主義 · 查看更多 »

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或稱陸封國家、陸鎖國家(Landlocked Countries),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2013年,全球共有48個內陸國家,其中包括2個雙重內陸國,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 島國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

新!!: 東普魯士和內陸國家 · 查看更多 »

內梅爾斯多夫屠殺

內梅爾斯多夫屠殺,是1944年10月21日,苏联红军在第一個攻陷的德國村莊-东普鲁士的-对德国妇女和儿童的屠殺。大约72名妇女儿童被杀害,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8岁。受害者包括当地的村民,以及大约50名法国人和比利时人。 1944年10月21日,屬於苏联红军的第11近衛集團軍第2坦克軍第25坦克旅第2營越過安格拉普河橋,在河的西岸建立了橋頭堡。德軍試圖奪回橋樑,但幾次進攻被蘇聯坦克和步兵擊退。當一些蘇聯士兵進入簡易防空洞躲避空襲時,防空洞中已經有14位當地平民。受重傷的當事人 Gerda Meczulat 證詞表示,當蘇聯軍官來到後,他下令大家全部出來,苏联红军在近距離開槍打死德國平民。蘇聯第25坦克旅在夜間奉命撤退過河。德軍奪回對内梅尔斯多夫的控制權,並發現了大屠殺。 醫生報告說所有的女性都被強姦過,包括8岁的小女孩與84岁的老婦人。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此次屠殺證據確鑿。收藏了許多納粹德國官員當時的報告和屠殺遇害者的照片。.

新!!: 東普魯士和內梅爾斯多夫屠殺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東普魯士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元首總部

元首總部(Führerhauptquartier)或縮寫為FHQ,在二次大戰期間,是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及多位主要官員及軍官們的作戰指揮辦公處所Raiber, Richard, Guide to Hitler's Headquarters, After The Battle, No.19, Introduction and p.1.

新!!: 東普魯士和元首總部 · 查看更多 »

元首護衛旅

元首護衛旅(Führer-Begleit-Brig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陸軍所成立的裝甲擲彈兵旅。.

新!!: 東普魯士和元首護衛旅 · 查看更多 »

克莱佩达

克萊佩达(立陶宛语:Klaipėda;波兰语: Kłajpeda),舊德語名梅梅爾(德语:Memel),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它在2002年時擁有194,400個居民,(1989年時拥有202,900個居民)。今日的克萊佩達主要是一個渡船港口,連絡到瑞典、丹麥與德國。它的位置靠近尼曼河河口。 克萊佩達擁有如畫般美麗的建築景觀,與德國、英國和丹麥的建築景觀類似。立陶宛受歡迎的海邊休閒勝地是位在克萊佩達附近的內林加與帕蘭加。.

新!!: 東普魯士和克莱佩达 · 查看更多 »

因斯特魯奇河

因斯特魯奇河是俄羅斯的河流,位於加里寧格勒州,與安格拉普河在切爾尼亞霍夫斯克附近匯合成為普列戈利亞河。 1945年前,因斯特魯奇河地區屬於東普魯士領土。 Category:俄羅斯河流.

新!!: 東普魯士和因斯特魯奇河 · 查看更多 »

C型潜艇

С型潜艇(也称为“S級潛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向德荷合作的荷蘭船舶建設工程局訂購的潛艇,其設計是以德國I級潛艇為基本,因此也等同是蘇聯版的U艇,因為這間荷蘭公司其實是德國人為了迴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定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發展潛艇的限制而在荷蘭成立的,此級潛艇由1934年至1948年共建造了27艘,頭一批甚至採用了由德國MAN廠生產的零件。在二战前有17艘完工,17艘战争中完工,还有7艘战前开工战后完工者。战争中损失15艘,有两艘艇获得了近卫艇称号,六艘得到红旗勋章,S-56号获得了这两项荣誉。.

新!!: 東普魯士和C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皮什

什(Pisz,德语:Johannisburg)是位於波蘭瓦爾米亞-馬祖里省的一個城市,2004年,有人口19,328人。在歷史上曾屬東普魯士。.

新!!: 東普魯士和皮什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 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新!!: 東普魯士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

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Раско́ва Мар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苏联著名女飞行员,航空活动组织者。.

新!!: 東普魯士和玛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 · 查看更多 »

琥珀宫

琥珀宫(俄語:Янтарная комната),又称琥珀屋、琥珀廳,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凯瑟琳宫内的一座通体由琥珀和黄金装饰而成的,极端奢华的建筑。曾在18~20世纪间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琥珀宫被德军占据,并被拆装运回德国。二战结束后,这一稀世珍宝却告离奇失踪。曾有许多人猜测和勘探过其下落,但都无果而终,使其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而亞卓安·里維跟史考特·史拉克在2004年共同出版的書中宣稱,毀掉這件藝術品的就是紅軍。.

新!!: 東普魯士和琥珀宫 · 查看更多 »

科尔玛·冯·德·戈尔茨

威廉·利奥波德·科尔玛·冯·德·戈尔茨男爵(Wilhelm Leopold Colmar Freiherr von der Goltz,),又称戈尔茨帕夏,普鲁士陆军元帅和军事作家。.

新!!: 東普魯士和科尔玛·冯·德·戈尔茨 · 查看更多 »

科羅廖夫 (莫斯科州)

科羅廖夫 (Королёв)是俄羅斯莫斯科州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莫斯科東北20公里。2002年人口142,568人(2007年约173,600人)。它是莫斯科州最大的城市。 1938年設市,時稱加里寧格勒。1996年改名,以紀念蘇聯科學家謝爾蓋·科羅廖夫。是蘇俄太空探索的搖籃。.

新!!: 東普魯士和科羅廖夫 (莫斯科州) · 查看更多 »

突丘拉森林戰役

突丘拉森林戰役 (Schlacht in der Tucheler Heide, Bitwa w Borach Tucholskich)指的是1939年入侵波蘭時在一系列首輪戰役的其中之一。戰鬥開始於9月1日和接著在德軍取得主要勝利下於9月5日結束。由於波方缺乏協調、在指揮部隊方面表現不佳和德軍在人數和戰術上的優勢,德國人成功地削弱波蘭的在波美拉尼亞的部隊及把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連接起來,攻佔了波蘭走廊。Christer Jörgensen, Chris Mann, Strategy and Tactics: Tank Warfare,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0-7603-1016-5, p.35.

新!!: 東普魯士和突丘拉森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當時同盟國媒體依戰役爆發所地稱第二次亞爾丁戰役或亞爾丁之役,但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為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則稱之為守護萊茵河作戰),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欧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亞爾丁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獅鷲行動(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戰目標是突破英美盟軍戰線并将其一分为二、佔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的4個軍團,迫使盟軍在軸心國占优势的條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虽然「Ultra」(盟軍破譯德國祕密無線電通訊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顯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畫、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團相對缺乏戰鬥經驗,进一步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報部門未能察覺即將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軍出乎意料地向盟軍防線薄弱的部份發起進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軍在戰鬥初始時在盟軍防線製造出來的「凸痕」。 美軍傷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軍第106步兵師3個團中有兩個團被迫投降。整體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過其他任何戰役。對美國陸軍而言,參與突出部戰役的美军人數與敵軍人數皆超過美國在二戰前曾参与的任何衝突。作戰失敗後,德军許多有作戰經驗的部隊遭到重创,殘餘部隊則撤退至齊格菲防線。.

新!!: 東普魯士和突出部之役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新!!: 東普魯士和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宗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立陶宛的主要宗教是基督宗教,最大的宗派是天主教會。約有77%的基督徒屬於天主教會。 除了天主教會外,基督信仰還有正教會,福音路德教會,歸正宗和其他新教教派,其他信仰包含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2010年歐洲民意調查, 47%的立陶宛公民回答說:“相信有一個上帝”,37%回答認為有某種精神或生命力量”,12%不相信有任何形式的精神,神或生命力量。.

新!!: 東普魯士和立陶宛宗教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独立战争

立陶宛独立战争,也被称为自由抗争(Laisvės kovos),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为保卫其独立而进行的三场战争,它们分别是:与布尔什维克的战争(1918年12月-1919年8月),与西俄罗斯志愿军之间的战争(1919年6月-1919年12月)以及与波兰进行的战争(1920年8月-1920年11月)。这些战争拖延了国际社会对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承认及其管理机构的组建进程。.

新!!: 東普魯士和立陶宛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25裝甲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成立的裝甲師。.

新!!: 東普魯士和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十九號計劃

十九號計劃是俄羅斯帝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東線擬定的作戰計劃,然而该计划不顾俄国军队有种种弊端,俄国陆军组织、备战、集结以及后勤补给的糟糕状况,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坦能堡会战中以失败而告终。但迫使德国从西线调动兵力来抵抗俄军,影响了西线对法、英联军的战事。.

新!!: 東普魯士和第十九號計劃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東普魯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瓜分波兰

一次瓜分波蘭(或稱為第一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發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間,造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的三次瓜分波蘭之中的第一次。這次瓜分背後的主要目的是扩展俄羅斯帝國勢力,以威慑普魯士王國及哈布斯堡。日渐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包括其中已被俄羅斯統治的部分,遭到它比較強盛的鄰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國在東歐重新达到權力平衡。由於波蘭無力保衛自身國土,再加上外國軍力早已駐紮在波蘭國內,於是波蘭國會(波蘭稱之為瑟姆,Sejm)在1773年由上述三個政權召開的中,承認了這次瓜分。.

新!!: 東普魯士和第一次瓜分波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對納粹德國與其歐洲佔領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德國空軍在其政府所稱呼的「帝國保衛戰」(Reichsverteidigung)中與盟軍轟炸機激烈地交戰,以防止後者破壞德國工業和軍備生產。同海上的大西洋戰役,這是一場單一而連續的戰鬥,橫貫了整場二次大戰的進程,也是人類空戰史上最長的戰鬥。戰鬥期間,數以千計的飛機於空中交戰,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Jagdwaffe)保衛其領空,對抗最初為英國皇家空軍轟炸司令部,後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為主的大規模轟炸機機隊。 戰爭初期幾年,德軍輕易的擊敗了英軍的空中戰略攻勢,迫使皇家空軍轟炸司令部因人員傷亡慘重而在1939年停止晝間轟炸的行動。1943年,新加入對德轟炸作戰的美國陸軍航空隊也經歷了數次的慘痛失敗,甚至到該年10月被迫停止其作戰。英軍長期修整後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轟炸機隊,改良了不少戰術與導航技巧,使其得以展開規模更大的戰略轟炸行動,並將損失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1944年2月,美軍投入了新式戰鬥機P-51野馬戰鬥機,此一武器有著能夠護衛轟炸機群至攻擊目標的超長航程,令德軍戰鬥機的截擊更為困難。1944年春,納粹德國的「國家防空」(Reichsluftverteidigung)能力已延伸到極限,德國空軍失去了制空權。1944年夏,德國空軍嚴重缺乏油料和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到了1945年,它已算不上是一支有效的軍事力量。 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以及美軍的晝間轟炸對納粹德國諸多城市、基礎設施和工業區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其於1944年冬季經濟崩潰。至此,盟軍部隊已推進到德國本土邊境,但前者空軍仍繼續施以戰略轟炸直至1945年4月。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帝國保衛戰」才就此結束。.

新!!: 東普魯士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東普魯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親王(Mikhail Bogdanovich Barklay-de-Tolli,西里爾字母: Михаи́л Богда́нович Баркла́й-де-То́лли,),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親王,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芬蘭總督(1809—1810),戰爭大臣(1810–1813),及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中的帝俄皇家陸軍總司令。.

新!!: 東普魯士和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新!!: 東普魯士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東普魯士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爾瓦戰役 (1944年)

納爾瓦戰役(愛沙尼亞語:Narva lahing,德語:Schlacht bei Narva,俄語:Битва за Нарв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峡所進行的一連串戰鬥。戰鬥發生於蘇德戰爭的北方戰線,主要分為納爾瓦橋頭堡戰役、坦能堡防線戰役與蘇軍的金吉謝普–格多夫攻勢及納爾瓦攻勢。本次行動為1944年蘇軍冬季至春季之攻勢的一部分,而根據約瑟夫·史達林的「寬闊前線」戰略,這場攻勢的發動時機將與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相配合。 1944年1月蘇軍以北方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於愛沙尼亞獲得了部份勝利,推進到納爾瓦河一線,準備消滅德軍「納爾瓦」分遣軍並深入愛沙尼亞。2月,蘇軍已在河流對岸成功建立了一些橋頭堡,但在嘗試將其擴大的行動卻失敗,德軍猛烈的反擊不但摧毀了通往納爾瓦北面的橋頭堡,更使得南面的橋頭堡遭到嚴重破壞,令德軍防線到1944年7月以前再度回歸穩定。蘇軍的納爾瓦攻勢以及接連的坦能堡防線戰役是蘇軍在1944年夏秋兩季攻勢的一部分,並與南部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相配合。之後蘇軍成功拿下了這座城市,並迫使德軍向「坦能堡防線」撤退,其位於紀念山,距離納爾瓦只有16公里。在接連發生的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成功守住了這條防線。因此史達林意圖佔領愛沙尼亞,將其作為海空軍基地以方便攻擊芬蘭及東普魯士的目標並未達成,反而蘇軍在波羅的海的攻勢被阻擋了7個半月。 一些外國的自願者以及愛沙尼亞義務兵站在德軍的一方參加了這場戰鬥,在支持德軍不合法徵兵要求下,這些愛沙尼亞抵抗組織希望建立一支國際軍隊並恢復愛沙尼亞的獨立。.

新!!: 東普魯士和納爾瓦戰役 (1944年)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德语:Johannes Blaskowitz,)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曾經勸阻希特勒勿濫殺猶太人導致仕途不順;後出任西戰場駐法國G集團軍司令,諾曼底登陸登陸後戰敗被革職,於1944年8月底再派任為駐荷蘭司令官,1945年3月「德國保衛戰」之魯爾突圍戰受莫德爾元帥指揮領導,卻早在3月中旬領軍7萬自「魯登道夫大橋」先行逃逸,導致瓦爾特·莫德爾在西線陷入無退路孤軍奮戰到自盡;戰後以「戰犯」罪名問審,卻未留遺囑自盡獄裡,部份史家相信他是被親衛隊暗殺。.

新!!: 東普魯士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 查看更多 »

紅茲納緬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

紅茲納緬斯克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ск、Lazdenen 或 Haselberg、Lazdynai、Łazdyny)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3,751人。 1945年前為東普魯士的一部分,1938年因Lazdenen是古普魯士語詞而改用更具日耳曼色彩的Haselberg。1945年成為蘇聯的一部分並改現名。 К.

新!!: 東普魯士和紅茲納緬斯克 (加里寧格勒州) · 查看更多 »

維什蒂蒂斯湖

維什蒂蒂斯湖(Vištyčio ežeras,Виштынецкое озеро,Wystiter See)是歐洲東部的湖泊,位於立陶宛和俄羅斯接壤邊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東普魯士和立陶宛的邊界,湖泊面積17.83平方公里,其中5.44平方公里在立陶境內。 Category:歐洲跨國湖泊 Category:立陶宛湖泊 Виштынецкое Category:立陶宛-俄羅斯邊界.

新!!: 東普魯士和維什蒂蒂斯湖 · 查看更多 »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1945年1月12日開始-1945年2月2日結束,攻勢令蘇軍將戰線由在波蘭的維斯瓦河推進至德國境內的奧德河,即距離德國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新!!: 東普魯士和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查看更多 »

约翰尼斯·提艾利

约翰尼斯·提艾利(Johannes Thiele,),全名卡尔·埃米爾·赫尔曼·约翰尼斯·提艾利(Karl Emil Hermann Johannes Thiele),是一位专门研究软体动物学的德国动物学家。提艾利一生描述超过1500种软体动物新物种、出版過超過150本科學著作。他的著名著作有《系统软体动物学手册》(Handbuch der systematischen Weichtierkunde)。 1904年到1925年退休期间,他曾先後担任德累斯頓博物館及柏林動物學博物馆任職;在柏林博物館時亦是软体动物收藏馆馆长。.

新!!: 東普魯士和约翰尼斯·提艾利 · 查看更多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姓或譯赫德;),德國哲學家、路德派神學家、詩人。其作品《论语言的起源》()成为浪漫主义狂飙运动的基础。.

新!!: 東普魯士和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贝克

约瑟夫·贝克(Józef Beck;1894年10月4日于华沙—1944年6月5日于罗马尼亚斯特内什蒂),是波兰政治家、外交官、军官,与约瑟夫·毕苏斯基的紧密政治伙伴。他在1930年代担任波兰外交部长,这也是他最为著名的身份,在任时,他被卷入与纳粹德国的领土争议,最终导致后者对波兰的入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 東普魯士和约瑟夫·贝克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新!!: 東普魯士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庫利科夫(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華沙公約組織最後一任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1977年-1989年)。.

新!!: 東普魯士和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 查看更多 »

罗斯巴赫会战

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在1757年11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18世紀歐洲經典戰役之一。.

新!!: 東普魯士和罗斯巴赫会战 · 查看更多 »

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

尔米亚采邑主教区(Biskupie Księstwo Warmińskie,, Fürstbistum Ermland)是一个半独立的教会国,由里加大主教统治的普鲁士主教区,先后作为条顿骑士团国(1243年-1466年),波兰王国的保护国,最后于托伦第二次休战后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1466年-1772年 最初作为艾门兰主教区成立, 是北方十字军东征时期条顿骑士团征服該地後,在1243年由摩德纳的威廉在普鲁士地区成立的。 在托伦第二次休战后,撤销了条顿骑士团控制的主教,权利也转移到波兰国王上面。 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后,瓦尔米亚被纳入普鲁士王国的东普鲁士,更名为艾门兰。通过华沙条约(1773年9月18日)给予的权力,腓特烈二世保证天主教徒自由从事宗教事务,但是教堂的地产被世俗化。 采邑主教区被纳入柯尼斯堡的军火商会.

新!!: 東普魯士和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 · 查看更多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Województwo warmińsko-mazurskie)是波蘭的一個省,位於該國東北部,北鄰俄羅斯。面積24,192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為1,432,505人。首府奧爾什丁。 1999年由原奧爾什丁省、和蘇瓦烏基省、埃爾布隆格省的一部分合併而成。下分2市19縣、116鄉鎮。 本區是原本東普魯士的南部地區。 Category:波蘭省份.

新!!: 東普魯士和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新!!: 東普魯士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迪斯瓦夫·埃乌盖纽什·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波兰军事与政治领导人。他出生于图舒夫-纳罗多维村,现属波兰东南部喀尔巴阡山省,但在当时处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而奥匈帝国正是18世纪瓜分波兰的三个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建立并参与了几个意图让波兰重新独立的地下组织。他在一战时作为波兰军团的士兵,后来在波苏战争(1919年-1921年)中为波兰军队服役,屡建战功。西科尔斯基在波苏战争的华沙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原本苏军认为可以轻易获胜,但在这场战役中惊异于波兰的反击,并被这次反击牵制。 在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最初几年,西科尔斯基担任总理(1922年-1923年)和外交部长(1923年-1924年)等职。在约瑟夫·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1926年),建立“萨纳齐亚”政府后,被新政权打入冷宫。直到1939年为止(包括1939年),他一直是反对派,并写了几部关于兵法和波兰外交关系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科尔斯基成为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波兰军队总司令,是波兰外交事业上的有力拥护者。他支持重新建立波兰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波苏关系曾在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发动波兰战役时遭到严重破坏。因为西科尔斯基坚持要求国际红十字会调查卡廷大屠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1943年4月宣布断绝波苏关系。 1943年7月,西科尔斯基乘坐的飞机在从直布罗陀起飞后就立刻坠入水中,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西科尔斯基的死因尚存争议,空难和他的去世被人掺入了很大成分的阴谋论因素。调查人员后来得出结论,称西科尔斯基之死只与空难有关。(详细情况参见章节死亡的争议)。.

新!!: 東普魯士和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特拉凯省

特拉凱省, (Trakų vaivadija,Województwo Trockie)是一个1413年建立,1795年撤销的立陶宛大公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

新!!: 東普魯士和特拉凯省 · 查看更多 »

狮鹫行动

鹫行动(Unternehmen Greif,,意同格里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出部战役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亲自提出、納粹德國武装党卫军中校奥托·斯科尔兹尼策划实施的一次渗透行动。在行动中,会说英语的德军士兵身着盟军制服,使用缴获的盟军车辆装备混入盟军内部以刺探情报并扰乱秩序,配合装甲旅发起奇袭。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夺取至少一座横跨默兹河的桥梁。由于缺乏足够的制服、装备、车辆和人员,这一目标未能实现。但无处不在的流言曾一度使盟军上下陷入混乱和恐慌。当奇袭失败后,斯科尔兹尼率其装甲旅进行了无果的强攻。在强攻之前,他们换回了德军的制服,以普通的战斗员身份参战。这也使他们在战后免于战争法的制裁。.

新!!: 東普魯士和狮鹫行动 · 查看更多 »

狼穴

狼穴(Wolfsschanz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時阿道夫·希特勒其中一个军事指挥部的代號,因为希特勒自己使用狼的绰号而得名。狼穴位于当时德国东普鲁士的拉斯滕堡,即现在波兰的肯琴约东15公里处的密林中,为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而修造,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组成,四周有铁丝网围绕。1945年1月25日德军撤退时该指挥部被破坏并摒弃。狼穴的遗址现在成为旅游景点。 另外,狼穴也是7月20日密謀案發生的地點。 Category:纳粹德国军事 Category:波兰军事史 Category:碉堡.

新!!: 東普魯士和狼穴 · 查看更多 »

芬兰大公国

芬兰大公國(1809-1917年),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大公國,附属于俄罗斯帝国。 1807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罗斯帝国入侵瑞典王国的領土芬兰。1808年,芬蘭戰爭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 1917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

新!!: 東普魯士和芬兰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是一部2008年美國與德國合拍的歷史驚悚電影,背景設置在二戰期間時的納粹德國。電影描述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官暗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啟動華爾奇麗雅計畫以控制國家等情節。由布萊恩·辛格執導,湯姆·克魯斯飾演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而其他演員包含肯尼斯·布萊納、比·乃爾、埃迪·伊扎德、及等人。 電影在美國於2008年12月25日上映,並在全球獲得超過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新!!: 東普魯士和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 查看更多 »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

菲利克斯·馬丁·尤利烏斯·施坦因納(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德國軍官,同時亦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納粹黨員,曾任親衛隊及武裝親衛隊上將。他曾參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獲授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武裝親衛隊原本只是納粹黨親衛隊的武裝分支,在他與保羅·豪塞爾的發展及改編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一支多種族多國籍的軍事單位,對此他功勞不少。 海因里希·希姆萊選擇了施坦因納去創建並指揮一個新的精英裝甲師團,(又名“維京師”)。他在1943年升任的司令。施坦因納於1945年1月28日被任命為的司令,是新建的的一部份,負責阻止蘇聯軍隊橫越維斯杜拉河。 施坦因納在柏林戰役期間的4月21日被任命為的司令,而阿道夫·希特拉則命令施坦因納從城北進攻,用鉗形攻勢包圍。然而,他部隊的人數是敵軍的十分之一,而且疲憊不堪,因此施坦因納明確地聲明他沒有反攻的能力。這項決定使得希特拉在元首地堡於4月22日的每日軍情會議中含着淚大發雷霆Ziemke p. 89。 施坦因納在德國投降後被囚禁,並被紐倫堡審判指控。但法庭撤銷了對他戰爭罪的所有起訴,並於1948年釋放了他。他之後繼續住在德國,寫了幾本書,並參與組織對前武裝親衛隊成員的支援工作。他於1966年5月12日逝世。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

新!!: 東普魯士和菲利克斯·施坦因納 · 查看更多 »

飛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係如下:.

新!!: 東普魯士和飛地 · 查看更多 »

饥荒列表

饑荒列表是一份關於世界各地已知的主要饑荒的列表,各場饑荒依照期發生日期排列。.

新!!: 東普魯士和饥荒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方盟國的背叛

西方盟國的背叛是指有一種觀點,認為自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以來,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期間,西方國家的政策基于实际利益,在政治上出賣中歐與東歐國家、及其他盟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過去遭受西方列強統治的歐洲小國,紛紛依照當時的民族自決原則宣告獨立,建立共和國政府,並且與西方列強大多簽訂了軍事協防條約;但是在最後依舊被這些實施自由主義阵營的國家拋棄,導致領土遭到敵國的佔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法兩國對納粹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採取了默許或至少不制止的態度;乃至於當德國戰敗後,這些國家面臨遭到蘇聯赤化,美國、英國及法國也沒有採取或僅採取一些有限的手段來阻止蘇聯的擴張行動;最後導致這些國家通通被併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並且建立了共產政權。 關於綏靖主義,最大的爭議在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與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要為當時坐視蘇聯擴張自己勢力而毫無作為的行為負責。主要原因在於,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對蘇聯的影響力與意圖判斷錯誤,就如同10多年以前英國與法國錯估了納粹德國的影響力與意圖一樣。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指出,當年邱吉爾曾經建議羅斯福,在擊敗納粹德國之後,繼續在歐洲抵抗蘇聯勢力的擴張,將史達林的勢力限制在蘇聯的領土範圍內即可;但是羅斯福無條件相信了史達林的保證而降低了對邱吉爾的支持,而沒有美國援助的英國無法獨自在歐洲大陸抵擋蘇聯,因此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新!!: 東普魯士和西方盟國的背叛 · 查看更多 »

西普鲁士

西普鲁士省(Provinz Westpreußen; Prusy Zachodnie)是1773-1824年及1878-1918年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1918年后,该省的中部成为了波兰走廊和但泽自由市,而其余仍是魏玛共和国的领土则成为了波森-西普鲁士和位于东普鲁士的西普鲁士地区。 除了这两段时间西普鲁士作为一个省分存在之外,「西普鲁士」一词在13世纪开始,至1945年亦是中欧历史地区的名称,历史上这地区是普鲁士人居住的地方,之后的多个世纪德国人、斯洛温人、卡舒比人、雨格诺派教徒、波兰人、门诺派教徒、苏格兰人等相继迁入。.

新!!: 東普魯士和西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馬寶康

寶康(Malte Philipp Kaeding)是一名德國政治學家,目前擔任薩里大學政治系講師,專攻為東亞政治特別是香港和台灣的民主發展。 出身於前東普魯士地區,從海德堡大學取得政治學和漢學碩士(Magister Artium),期間先後到香港大學交換以及到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研讀中文,及後在香港浸會大學取得博士,師從戴高禮和高敬文。跟政治人物梁天琦相熟,並且曾經和他以及貝內迪克特·羅傑斯等人一同合撰「香港二十年:公民、人權及法律權利倒退」報告(Hong Kong After 20 Years: the Rollback of Civil, Human and Legal Rights)。.

新!!: 東普魯士和馬寶康 · 查看更多 »

馬祖里亞

里亞(Mazury,Masuren)是位於波蘭東北部的一個地區。馬祖里亞地區以多湖泊而著稱,擁有超過2000格湖泊。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現在在行政區劃上馬祖里亞屬於瓦爾米亞-馬祖里省管轄。馬祖里亞的面積約有10000平方公里。.

新!!: 東普魯士和馬祖里亞 · 查看更多 »

马岛战争

岛战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英方称之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方面稱為--)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場局部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轉移視線以解決国内的政治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且升起阿根廷国旗。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发动反擊,登陆并且收復马岛。阿根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動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從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导致了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愛國主義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页,并且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新!!: 東普魯士和马岛战争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冯·普里特维茨

克西米利安·冯·普里特维茨是一位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他参与过的战争包括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 東普魯士和马克西米利安·冯·普里特维茨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克西米利安·馬里亞·約瑟夫·卡爾·加布里爾·拉莫拉爾·帝國男爵·馮·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1954年6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德国元帅,也是資歷十分老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新!!: 東普魯士和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東普魯士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三世

鲍里斯三世(Борис III,),全名鲍里斯·克莱门特·罗伯特·玛利亚·庇护·路德维希·斯坦尼斯拉夫·萨维尔(Борис Клемент Роберт Мария Пий Станислав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现代保加利亚的第二任沙皇,1918年至1943年在位。.

新!!: 東普魯士和鲍里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贝格霍夫

贝格霍夫(Berghof)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处行館,元首总部之一。贝格霍夫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上萨尔茨堡山中。相比于东普鲁士的狼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贝格霍夫度过的时间超过了其他任何地方。 1935年,贝格霍夫经过重建、扩大、重命名,成为了希特勒度假居所且长达十年时间。1945年4月底,贝格霍夫的房屋被英国空军炸毁,5月初又被撤退的纳粹党卫军放火焚烧,盟军到达后又进行了抢掠。1952年巴伐利亚州政府将残留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新!!: 東普魯士和贝格霍夫 · 查看更多 »

贡宾嫩战役

贡宾嫩战役是德意志帝国陆军于1914年8月20日在一战东线战场发动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攻势。德军急于求成的攻势使得俄军获胜。.

新!!: 東普魯士和贡宾嫩战役 · 查看更多 »

费多尔·冯·博克

莫里茲·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弗朗茲·費多爾·馮·波克(Moritz Albrecht Friedrich Franz Fedor von Bo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波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並在戰後成為威瑪防衛軍限額的4,000名軍官一員。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波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陞,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里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波蘭戰役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当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不久蘇軍自遠東調來的生力軍發動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而主張儘快撤退的波克則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職,征服莫斯科失敗的「颱風行動」也成為了前者最為有名的指揮事例。 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勒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在戰爭最後幾天的1945年5月3日波克與其妻子和女兒於乘車前往漢堡的路上被英國的戰鬥轟炸機掃射,乘客全數身受重傷,波克本人則在隔天於歐登堡的醫院中去世,他也因此成為了納粹德國唯一一位被盟軍擊斃的元帥。.

新!!: 東普魯士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齊格飛·藍茨

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德国作家,为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另两人。 1926 年3月17日,藍茨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1943年被海军徵召入伍,在纳粹德军崩溃时逃往丹麦。战后他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文学等课程,1950年担任德国《世界报》编辑,1951年起成为专职作家,并发表第一部小说《空中群鹰》;初期的作品主要受到托马斯·曼、陀斯妥耶夫斯基、加缪、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影响。 他的成名小说《德语课》(1968),取材自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本书引发读者对于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省,成为战后德国最广为流传的小说之一。除了长、中篇小说之外,藍茨还撰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舞台剧以及广播剧。藍茨擅长用文学展现各种社会现象,短篇小说集《我的小村如此多情》(1955)取材自家乡吕克的童话与乡野轶闻,引起广大迴响,被公认为1950年代德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作品。 藍茨曾获多项著名文学奖的肯定,包括「不来梅文学奖」、「歌德奖」和「德国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已翻译出版的著作有《少年与沉默之海》(1999)与《失物招领处》(2003)等。 他在2014年10月7日逝世,享年88歲。.

新!!: 東普魯士和齊格飛·藍茨 · 查看更多 »

部落公国

部落公国(,源于“部落”(Stamm),即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士瓦本等部落)是911年卡洛林王朝绝嗣到十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间,德意志王国的组成形式。八世纪时,卡洛林家族的法兰克王国国王曾试图打乱各个日耳曼部落,但是随着其势力在九世纪后期的衰退,这些部落又开始各行其是,按照原来的部落领地形成了五个部落公国:巴伐利亚,弗兰肯(法兰克尼亚),洛林,萨克森和士瓦本(阿勒曼尼亚)。See Donald C. Jackman, The Konradiner: A Study in Genealogical Methodology, 1990,, citing Hans-Werner Guetz, "Dux" und "Ducatus." Begriffs- und verfassungs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Enstehung des sogenannten "jüngeren Stammesherzogtums" an der Wende vom neunten zum zehnten Jahrhundert, 1977.

新!!: 東普魯士和部落公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

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希特(德语:Albrecht von Preußen,1490年5月16日-1568年3月20日)条顿骑士团的第37任大团长;霍亨索伦家族的第一位普鲁士公爵。.

新!!: 東普魯士和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阿利图斯

阿利图斯(Alytus,Alitten,Alite אַליטע,Олита Olita,Olita)位于立陶宛南部涅曼河畔,是阿利图斯县的县治。2013年人口57281人,是祖基亞地区的中心。.

新!!: 東普魯士和阿利图斯 · 查看更多 »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新!!: 東普魯士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東普魯士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諾·索末菲

阿諾德·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 ),全名Arnold Johannes Wilhelm Sommerfeld,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他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一個關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常數。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老師,教導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索末菲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和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新!!: 東普魯士和阿諾·索末菲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新!!: 東普魯士和蘇聯入侵波蘭 · 查看更多 »

蘇聯的人口轉移

蘇聯的人口轉移(Депортации народов в СССР)可分為以下幾大類:驅逐“反蘇”的人口類別,通常被列為工賊,驅逐整個民族,勞動力轉移,組織遷移,並用俄羅斯人來填補種族清洗後的領土。.

新!!: 東普魯士和蘇聯的人口轉移 · 查看更多 »

蘇聯戰爭罪行

蘇聯戰爭罪行概略描述苏联军队在1919年至1990年間,其領導人和數目不詳成員所犯之嚴重、並可能違反國際法之戰爭行為,包括1944年至1945年初在東歐與中國東北所進行的戰爭或武力鎮壓,特別是謀殺和強姦。至今未有任何國際軍事裁判組織對紅軍領導階層任何一人就戰爭罪行在法庭起訴追究。.

新!!: 東普魯士和蘇聯戰爭罪行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德國物理學家、医生。.

新!!: 東普魯士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格茨

赫尔曼·古斯塔夫·格茨(Hermann Gustav Goetz,),德国作曲家。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在柏林学习,1863年到瑞士工作,任批评家和指挥,并结识了勃拉姆斯,1876年因肺结核逝世。格茨是浪漫主义中期比较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作品受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较大,虽风格较为保守,但具有旋律优美流畅,结构工整,抒情性强的特点,在当时相当受欢迎,其喜歌剧《驯悍记》以及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现在还时有演出。.

新!!: 東普魯士和赫尔曼·格茨 · 查看更多 »

肯夫裝甲師

肯夫裝甲師(Panzer Division Kempf,又稱「東普魯士裝甲群」(Panzerverband Ostpreuß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入侵波蘭時,將駐於東普魯士的裝甲單位集結而成的一個臨時編組,其戰力相當於一個裝甲師,由沃爾納·肯夫少將(Werner Kempf)指揮,故被稱呼為「肯夫裝甲師」。.

新!!: 東普魯士和肯夫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重傷獎章

重傷獎章(德語: Das Verwundetenabzeichen)是德軍獎章嘉勉作戰重傷或是凍傷,全體士官兵包括:德國國防軍、德国防卫军、黨衛軍、德軍相關組織用人(此相關組織用人是自1943年後3月起增加獎勵條款,因應盟軍空襲頻頻轉烈,德國平民傷者增加)皆有資格得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它出現3樣款式:.

新!!: 東普魯士和重傷獎章 · 查看更多 »

里夏德·馮·魏茨澤克

里夏德·卡爾·馮·魏茨澤克男爵(Dr.,),是德國的政治家。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員,曾於1981年任西柏林市長,1984年至1994年擔任德国联邦总統,而他亦於1990年成為兩德統一後首任總統。 出身於德國斯图加特的魏茨澤克,父親恩斯特·魏茨澤克是德國外交官,而其兄長卡尔·冯·魏茨泽克則是一名物理學家及哲學家。由於父親要擔任外交職務,所以他在年幼時曾經伴隨父親到瑞士及丹麥定居。十七歲時,魏茨澤克移居英國,並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修讀哲學及歷史。後來,他轉到法國的格勒诺布尔進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就待在德國陸軍部工作,最後更保留了上尉一職。1945年,他在東普魯士任職期間受傷,被迫退回家鄉養傷。退出戰場後,他就到了德國格丁根大学攻讀歷史及法學。後來,他經過了兩次法官考試,最後於1955年受到推薦。1953年,他與結識日久的瑪莉安娜·馮·克萊舒曼結婚,並育有四子。 1954年,魏茨澤克加入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其後更在1969年成為德國联邦议会的議員(1969年-1981年)。1981年,他被擢升為副議長,以及西柏林市長。隨後的1984年,联邦会议選舉他為德国总統,以接替離任的卡爾·卡斯滕斯,直至1994年由羅曼·赫爾佐克上任為止。 他最為人所知的,也是他的演講。而他也曾經是德國新教教會宗教會議的成員之一(1967年-1984年)。 2015年1月31日,於柏林逝世,享年94歲。.

新!!: 東普魯士和里夏德·馮·魏茨澤克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年2月16日-1688年4月29日),霍亨索倫家族的族長,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640年至1688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是勃蘭登堡選侯與妻子之子,1620年2月16日生於柏林。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被稱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腓特烈·威廉是加爾文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在位期間積極推廣商貿,在國內進行改革,使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生效後逐漸強大,從而成為中北歐的領導者之一,奠定其後繼者能將普魯士由公國進一步成為王國。.

新!!: 東普魯士和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新!!: 東普魯士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 查看更多 »

艾爾哈德·米爾希

艾爾哈德·阿爾弗雷德·理查·奧斯卡·米爾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是納粹德國的一位空軍元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重新建立空軍擁有極大的功勞,他的元帥軍銜主要也是因此而得,還曾被刊登於1940年8月26日當期的《時代》雜誌封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希繼續擔任戰時管理德國空軍飛機生產的核心人物,但在研發主力戰機的後續機種上有重大疏失,使得德國軍機舊化、服役時間太長而被盟軍超越;另外還長期於空軍中持以攬權作風,對參謀部與各大小機關事務加以干涉,造成內部權力鬥爭的局面。米爾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紐倫堡後續審判起訴涉及將戰俘、平民用於人體實驗與強迫勞動,並判處終身監禁,但在1954年1月即獲釋,於1972年逝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爾希具有猶太人血統,也是德軍為數不多的猶太裔軍人裡最高軍階者。.

新!!: 東普魯士和艾爾哈德·米爾希 · 查看更多 »

J·R·R·托爾金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CBE(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常縮寫為J.R.R. Tolkien,),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大學教授,以創作經典古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與《精灵宝钻》而聞名於世。 托爾金曾於1925年至1945年間,在牛津大學彭布罗克学院擔任盎格魯-撒克遜語的,並於1945年至1959年間轉至牛津大學默頓學院任英國語言與文學的默顿教授。他是C·S·路易斯的密友——兩人皆為非正式文學讨论社「迹象」的社員。1972年3月28日,托爾金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授的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托尔金的儿子克里斯托夫在父亲去世后,整理了大量的笔记和未发表的手稿,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精灵宝钻》、《未完成的故事》、《》等。这些作品与《霍比特人》和《魔戒》一起构成了有联系的共同体,由传说、诗歌、虚构历史、人造语言和短文所组成,关于一个名叫阿尔达(及其中的中土大陆)的奇幻世界。1951至1955年间,托尔金用“传说故事集”(legendarium)一词来称呼大部分作品。尽管在他之前有很多其他作者的奇幻作品问世 作者强调这影响不仅来自托尔金,也来自威廉·莫里斯、喬治·麥克唐納、罗伯特·欧文·霍华德和艾立克·洛克·艾丁生.

新!!: 東普魯士和J·R·R·托爾金 · 查看更多 »

Ju 88轟炸機

容克斯Ju 88(Junkers Ju 8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空軍(Luftwaffe)所使用的雙活塞式引擎中型軍用機,從1939年開始服役到1945年。於1930年代中期由容克斯飛機與發動機製造廠的總設計師胡戈·容克斯(Hugo Junkers)親手設計出來。 Ju 88是納粹德國空軍在二次大戰期間所使用的標準戰鬥用飛機之一。在戰爭中擔任過許多不同的任務,被暱稱為全方位工作機(The Maid of all Work),又被稱為萬能博士。它在大戰期間成功地服務於多種目標,是用途最廣泛的飛機之一。最初目標是作為快速轟炸機與俯衝轟炸機。後續的多種修改讓它成為長程轟炸機、魚雷轟炸機、水雷佈雷機、海面或長程偵察機、氣象觀察機、戰鬥轟炸機、驅逐機、夜間戰鬥機、坦克殺手、地面攻擊機等角色,在戰爭末期甚至曾改裝為飛行炸彈。儘管在開發過程受到種種的延誤,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總生產了14,882架Ju 88,其生產數量遠超過德國任何其它雙引擎軍用機。Ju 88成為德國空軍寶貴資產,也是德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武器生產計劃之一。 整個生產過程中,儘管Ju88有幾十種衍生機種,但其基本架構卻始終未曾更動,證明其原始設計品質的優越性。.

新!!: 東普魯士和Ju 88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柏林卡

柏林卡(Berlinka)是波蘭話,官方說法是(Reichsautobahn Berlin-Königsberg),一條連接柏林、什切青(Szczecin)、加里寧格勒的東普魯士境內計劃中的公路。.

新!!: 東普魯士和柏林卡 · 查看更多 »

柏林荣军公墓

荣军公墓(Invalid's Cemetery,Invalidenfriedhof),另译伤残军人公墓,是德国柏林最古老的公墓之一,为普鲁士军人安息之地。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纪念1813至1815年的。.

新!!: 東普魯士和柏林荣军公墓 · 查看更多 »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新!!: 東普魯士和柏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城堡

柯尼斯堡城堡(Königsberger Schloss,Кёнигсбергский замок,Karaliaučiaus pilis)是德国柯尼斯堡的一座城堡,是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的地标。.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城堡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

陛下之舰柯尼斯堡号(SMS Königsber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命名。它由基尔的承建,于1905年1月开始、同年12月、至1906年6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4.1节。 柯尼斯堡号在入役后被编入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在此期间,它经常护送德皇威廉二世的游艇出访外国。1914年4月,舰只被派往德属东非进行为期两年的部署,却因同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柯尼斯堡号最初试图攻击英、法两国在该地区的通商运输,但它于这段经历中仅摧毁过一艘敌对商船。煤炭短缺阻碍了其的能力。1914年9月20日,它在中突袭并击沉了英国防护巡洋舰。柯尼斯堡号随即退至魯菲吉河修理其推进装置。在修理工作完成之前,英国巡洋舰探明了柯尼斯堡号的所在,但由于无法驶入浅水区而设置封锁。在中,英国派出两艘浅水重炮舰和,试图摧毁这艘德国巡洋舰。1915年7月11日,两艘重炮舰于近距离严重击损了柯尼斯堡号,迫使其船员凿沉舰只。幸存船员打捞起了舰上的全部十门主炮,并转而用作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在。柯尼斯堡号于1963-65年间进行了部分拆解,其余残骸则沉入河床。.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号小巡洋舰 (1905年)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大学

柯尼斯堡大学(德语:Albertus-Universität Königsberg)是一所位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大学。柯尼斯堡大学于公元1544年由普鲁士阿尔伯特公爵创立。该校是继维滕堡大学与马尔堡大学之后第三所新教大学,更是马尔堡大学之后第二所新建的新教大学。在西蒙-达赫于1656年起担任校长后开始为人所熟知。 1701-1918年之间其官方名称是柯尼斯堡皇家阿博图斯大学,1930年普鲁士地方分管学术、艺术与国民教育的主管部门将“阿尔贝蒂娜”一字眼去除。(阿尔贝蒂娜是阿博图斯的拉丁语变格形式)。 1945年后,根据《波茨坦公告》决议,德国将东普鲁士地区割让给波兰和苏联,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加里宁格勒。柯尼斯堡大学也被苏方接收,师生被驱逐至德国本土。.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天文台

柯尼斯堡天文台(德語:Sternwarte Königsberg)是東普魯士時代的柯尼斯堡大學附屬天文台,現處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境內。曾任該天文台台長的天文學家有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阿杜爾·奧威爾斯等。該天文台於1838年首次由貝塞爾以太陽儀視差方式成功測定恆星的距離(參見恆星視差)。1851年該天文台首次完整觀測一次日食過程。1944年該天文台於英國皇家空軍空襲中毀損。.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主教座堂

柯尼斯堡主教座堂(;)是一座砖砌哥特式教堂,位于俄罗斯城市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岛,原德国城市柯尼斯堡的克奈普霍夫,临普列戈利亚河。从中世纪直到1945年,柯尼斯堡是东普鲁士首府、德国最东面的一个大城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被苏联占领。1946年该市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柯尼斯堡七桥问题(Seven Bridges of Königsberg)是图论中的著名问题。这个问题是基於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當時東普魯士柯尼斯堡(今日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市区跨普列戈利亚河两岸,河中心有兩個小島。小島與河的兩岸有七條橋連接。在所有橋都只能走一遍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把这个地方所有的橋都走遍?.

新!!: 東普魯士和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新!!: 東普魯士和条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東波美拉尼亞戰略攻勢(Восточно-Померан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紅軍在德蘇戰爭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攻勢。這行動由1945年2月24日-1945年4月4日進行並攻佔了波美拉尼亞及西普魯士。 在蘇軍的角度,它涉及以下數個小型行動:.

新!!: 東普魯士和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攻勢

東普魯士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對德意志國防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攻勢由1945年1月13日-1945年4月25日,而有一些德軍單位直至5月9日才投降,柯尼斯堡戰役是攻勢的主要部分,該戰役以蘇聯紅軍全面勝利而結束。 東普魯士攻勢被德國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次東普魯士攻勢,第一次東普魯士攻勢 (亦被稱為古姆賓娜行動)發生在1944年10月16日-1944年10月27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一級上將指揮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以作為克萊佩達戰役的一部分實施,蘇軍在該行動中攻入東普魯士及波蘭30公里-60公里,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該攻勢因而被推遲直至集結足夠的後備力量為止。.

新!!: 東普魯士和東普魯士攻勢 · 查看更多 »

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

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德语:Georg-Hans Reinhardt,),納粹德國陸軍上將、坦克名將,曾經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軍,他也是「第3裝甲集團」(之後改擴大編制為「第3裝甲軍團」)上將司令,隸屬於攻俄的納粹「中央集團軍」;戰後以「戰犯」及「反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罪名被囚禁。.

新!!: 東普魯士和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 東普魯士和格但斯克 · 查看更多 »

歐洲政治

欧洲政治主要探讨欧洲大陆上政治的持续发展,在这个话题上,欧洲比任何其他大洲都来得具体,因为它牵涉到众多因素。例如,区域内各个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以及在当代形势下不断推进的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统一。 现时的欧洲政治可以追溯到所有在这个大陆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样的,地理、经济以及文化也同样对现今欧洲的政治轮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铁幕降下及东欧剧变以来,当代欧洲政治主要由欧洲联盟占据主导地位。冷战以后,欧盟的持续东扩已经囊括了不少原先东方集团的国家,而截至2013年,欧盟成员国的总数则已经达到了28个。其中在2016年,英國經全民公投後決定退出歐盟,但具体退出程序仍未正式开始。.

新!!: 東普魯士和歐洲政治 · 查看更多 »

汉斯·冯·列瓦尔德

漢斯·馮·列瓦爾德(德語:Johann von Lehwaldt,1685年6月24日—1786年1月22日),普魯士元帥,在七年戰爭中擋住在正東進攻東普魯士有8萬俄軍,卻於9月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慘敗於阿普拉什金元帥的俄軍。 Category:普魯士元帥 L L.

新!!: 東普魯士和汉斯·冯·列瓦尔德 · 查看更多 »

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帝国男爵(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纳粹德国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号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新!!: 東普魯士和沃纳·冯·布劳恩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卡普

沃尔夫冈·卡普(Wolfgang Kapp;)生於美國紐約市,是德国东普鲁士的公务员和记者。他是一个严谨的民族主义者。1920年,卡普政变在魏玛共和国发生。他当时是政变名义上的首脑,故此后世以他的姓氏为此政变命名。 政变失败后,卡普被迫逃离德国,到达瑞典。 他流亡两年后,在1922年4月返回德国。不久,他因癌症在莱比锡逝世。 Category:魏瑪共和國 Category:德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蒂賓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紐約市人.

新!!: 東普魯士和沃爾夫岡·卡普 · 查看更多 »

波兰前东部领土

波兰前东部领土(Kresy,本意为“边疆”,也指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的东部边界)是指波兰东部历史边界附近的一片区域,该地区现属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波兰最后一次拥有这片土地是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是第二共和国1920年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在波苏战争后获得)和立陶宛(直接获得)得到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失去这片领土。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这些领土大体与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相当。其中,寇松线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为波兰东部边界的,波兰人一开始接受该线,但随后又在波苏战争中越过该线。1939年9月,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占领了这些领土,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随后西方盟国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承认苏联拥有这些领土。苏联解体后,分到波兰原领土的三个国家获得独立,并依然保留这些土地。.

新!!: 東普魯士和波兰前东部领土 · 查看更多 »

波兰走廊

波兰走廊是德国在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予波兰的一塊狹長领土,现在是波兰的领土。当时领土分配是基于三项考虑:.

新!!: 東普魯士和波兰走廊 · 查看更多 »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亚(波兰语:Pomorze;德语:Pommern;卡舒比语(Kashubian):Pòmòrze或Pòmòrskô;拉丁语:Pomerania或Pomorania)是中欧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现在位于德国和波兰北部,处于波罗的海南岸,主要河流包括维斯瓦河、奥德河和雷克尼茨河。 波美拉尼亚拥有丰富的历史,也许因为它曾被不同国家统治过。由962年到1181年,一直到1806年,此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波兰的一个省。它亦曾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采邑;波兰、丹麦、萨克森、布蘭登堡、普鲁士和瑞典多国国王也一度统治该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波美拉尼亚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后,此地分别為德国与波兰所有。波美拉尼亞的主要都市有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等。.

新!!: 東普魯士和波美拉尼亞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行動

波羅的海行動(俄語: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又名立陶宛-拉脫維亞防禦行動(俄語:O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в Литве и Латвии),是蘇聯紅軍於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間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地所實施的一連串防禦性作戰的總稱,該行動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自巴巴羅薩作戰開始以來的攻勢所做出的回應。.

新!!: 東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行動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攻勢

波羅的海攻勢,蘇聯方面又稱為波羅的海戰略攻勢行動Duncan Anderson, Stephen Walsh, Lloyd Clark, "The Eastern Front",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0-7603-0923-X, p. 203Alexander Stilwell, Max Hastings, Sir (FRW), "The Second World War: A World in Flames", Osprey (2004, ISBN 1-84176-830-8, p. 343Д. M. Проэктор, "Агрессия и катастрофа. 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 фашистской Германии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е", Глава восьм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 М.: Наука, 1972.Д. Муриев, Описание подготовки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балтийской операции 1944 года,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сентябрь 1984. Translation available, D. Muriyev, Preparations, Conduct of 1944 Baltic Operation Described, Military History Journal (USSR Report, Military affairs), 1984-9, pp. 22-28,是德意志國防軍及蘇聯紅軍在1944年夏季及秋季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統稱。 蘇軍的波羅的海第1、第2及第3方面軍與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北方集團軍對陣,一系列戰役的結果是中央集團軍與北方集團軍的連繫被切斷及造成在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包圍戰。.

新!!: 東普魯士和波羅的海攻勢 · 查看更多 »

波蘭A和B

波蘭A和B(Polska "A" i "B")是指波蘭按照歷史、政治和文化可以分為東西兩個區域。 波蘭A是指維斯瓦河以西地區,這一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都比維斯瓦河以東的波蘭B更好,領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原德國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割讓後繼承而來,擁有比較多的大城市及完善Iwona Borkowska,, Raport Polska.pl 2008-06-04.

新!!: 東普魯士和波蘭A和B · 查看更多 »

漢尼拔行動

漢尼拔行動(Operation Hannibal)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所發起的大型海上撤退行動,從1945年1月中到5月,將德軍部隊和平民從庫爾蘭口袋、波兰走廊和東普魯士撤往西方,以逃離蘇聯紅軍的東普魯士攻勢、東波美拉尼亞攻勢和各個輔助作戰。在希特勒自殺前,納粹德國將不可避免地持續進行戰爭,然而隨著紅軍的逼近,最終引發了納粹德國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撤退行動前後共超過15週的時間,動用了484至1,080艘各式船隻進行撤離,並以德國海軍作為掩護,將800,000至900,000名的難民和350,000名士兵(另一說為共200萬名)乘船通過波羅的海至還處於德國佔領狀態的丹麥,這是超過敦刻爾克大撤退3倍規模的人數。.

新!!: 東普魯士和漢尼拔行動 · 查看更多 »

漢斯·耶匈尼克

漢斯·耶匈尼克(德語:Hans Jeschonnek,)是納粹德國空軍一級上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了空軍參謀長的職位,1943年8月,耶匈尼克自殺身亡。.

新!!: 東普魯士和漢斯·耶匈尼克 · 查看更多 »

最高陸軍指揮部

最高陸軍指揮部(德语:Oberste Heeresleitung;简称 OHL)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统领德国陆军的最高阶层。德国的海军则由海军战争指挥(Seekriegsleitung;简称SKL)统领。 按照当时的德国法律,德皇威廉二世是全体德军的最高统帅,但是最高陸軍指揮部的统帅多数都独立行事。在战争后期与结束时,最高陸軍指揮部实际上取代了政府,成为德国政治的中心。战争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与海军战争指挥的合作很不协调,例如在陆军按照施里芬计划经比利时入侵法国前,海军对此计划毫不知情。 战争初期,最高陸軍指揮部的首长是德国总参谋部长赫尔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后来,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利,毛奇惟有辞职,由普鲁士战争部长埃里希·冯·法金汉接任。法金汉采取“消耗战”(Abnutzungsschlacht),但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该方略反映了它的局限性——德军未能彻底击败法军。.

新!!: 東普魯士和最高陸軍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斯塔卢波嫩战役

斯塔卢波嫩战役是德意志帝国陆军与俄罗斯帝国陆军于1914年8月17日进行的东线开幕战。德意志帝国陆军在赫尔曼·冯·弗朗索瓦(Hermann von François)的领导下,面对兵力数倍于己方但军团之间存在分歧且兵力分散使得其27师和40师之间存在缝隙的俄军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击。本次战役仅仅是德军的一次小胜利,因为在宏观层面上它并未阻挡俄军对东普鲁士的推进;但它也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俄军的战略计划。.

新!!: 東普魯士和斯塔卢波嫩战役 · 查看更多 »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间(1891年至1906年),由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但最後該計畫根据刚刚在日俄战争当中失败的俄罗斯制定。由于实际实施上计划过于理想化不得不受到修改而最终没能达成预定目标。.

新!!: 東普魯士和施里芬计划 · 查看更多 »

文戈熱沃

文戈熱沃(Węgorzewo,Angerburg,安格堡,Ungura)是位於波蘭瓦爾米亞-馬祖里省的城市。文戈熱沃觀光業發達。緊鄰俄羅斯城市加里寧格勒。在歷史上曾屬條頓騎士團及東普魯士。城市的名稱來自于鰻魚。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1335年。曾長期属于德國。二戰后文戈熱沃改劃波蘭,這裡的德國人紛紛離開。.

新!!: 東普魯士和文戈熱沃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東普魯士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東普魯士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拉塞尼艾戰役

拉塞尼艾戰役(俄語:Расейняй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一場德意志國防軍(由埃里希·霍普納指揮)與蘇聯紅軍第3摩托化軍(由少將指揮)Glantz, Stumbling Colossus, 1998, p155-p156及第12摩托化軍(少將指揮)於立陶宛境內的考納斯西北方75公里處發生的一場裝甲戰鬥,戰役起因是蘇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指揮官庫茲涅佐夫希望消滅當時已經渡過尼曼河的德軍。戰役過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德軍亦成功地為持續推進至道加瓦河的進攻之路掃除障礙。這是一場巴巴羅薩行動早期的重要戰役,蘇聯方面則稱之為邊境防禦作戰(1941年6月22日–27日),是波羅的海戰略防禦行動的一部分。.

新!!: 東普魯士和拉塞尼艾戰役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東普魯士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消歧義)

普鲁士(德语:Preußen)可以指:.

新!!: 東普魯士和普魯士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東普魯士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省

普魯士省 ()是1829年至1878年間普魯士王國的省分,由前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組成。 為了區分以前普魯士公國的領土(東普魯士)與後來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省」一詞有時亦代表國王腓特烈一世於1701年加冕後所統治的地區。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於之後一年成立。東普魯士省由原普魯士公國和艾門蘭地區所組成,而西普魯士省則由前皇家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組成。 1824年4月13日,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成為了共主邦聯,而數年後的1829年12月3日,兩省建制上正式組成了普魯士省。1878年4月1日,普魯士省再重新分為東與西普魯士兩省。.

新!!: 東普魯士和普魯士省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語

普魯士語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波羅的海語言,曾经是普魯士地區(即後來成為東普魯士,現在的東北部波蘭和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波美拉尼亞東部地區的一些地區居民所講的语言。它在更加東部和南部的地区,即羅斯和波蘭人開始於10世紀征服了、於12世紀开始被德國殖民化的地區——Podlasia的一部分和今天的Polesia也很流行。在舊普魯士本身,語言被稱為“Prūsiskan”或“Prūsiskai Bilā”(Bilā即语言之意)。據金布塔斯的研究,整個地區數以千計的河流的名字源自原始波羅的海語言,即使后来它们已经斯拉夫化。 分类:已滅亡語言 Category:普魯士 Category:波羅的語族.

新!!: 東普魯士和普魯士語 · 查看更多 »

1656年

没有描述。

新!!: 東普魯士和1656年 · 查看更多 »

1657年

没有描述。

新!!: 東普魯士和1657年 · 查看更多 »

1807年

没有描述。

新!!: 東普魯士和1807年 · 查看更多 »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是德意志帝國自1871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日在1900年12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文化鬥爭」的影響,本時期的報告都被廣泛批評低估了天主教徒的人數。另外在自瓜分波蘭後得到的領土,官方推行「德國化」政策,因此對於德國人與波蘭人的比率都受到「調整」,以合理化德國對這些領土的主張。.

新!!: 東普魯士和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34年德国全民公投

1934年8月19日 and P. Stöver (2010),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p. 762,.

新!!: 東普魯士和1934年德国全民公投 · 查看更多 »

1939年德國人口普查

1939年德國人口普查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第4次人口普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最後一次普查,普查標準日在1939年5月17日。本次普查原定於1938年舉行,但是由於1938年3月併吞奧地利與10月併吞蘇台德而延後舉行。本次普查的範圍並不包含1939年3月從立陶宛取得的梅梅爾。由於二戰爆發,普查調查結果到1941年才出版。.

新!!: 東普魯士和1939年德國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立陶宛外交部长发出口头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交还克莱佩达区(亦称梅梅尔领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脱离德国),否则德国国防军将对其发动入侵。立陶宛和德国关系長年紧张,克莱佩达区亲纳粹宣传活动盛行,德国扩张势头亦日渐加剧,因此德国最后通牒并不出意外。五日之前,纳粹德国刚刚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1924年《》的四个签约国理当维护克莱佩达地区的政治现状,但四国均未采取实质行动。英国与法国延续了对德的绥靖政策,意大利和日本则公开支持德方主张。3月22日,立陶宛被迫接受通牒,克莱佩达区由此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的最后一块领土。立陶宛在经济上和名誉上受到严重打击,欧洲战前局势进一步恶化。.

新!!: 東普魯士和1939年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 · 查看更多 »

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

本條目記述納粹德國陸軍於1944年啟用的裝甲旅編制。.

新!!: 東普魯士和1944年制裝甲旅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2月7日

2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3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7天(闰年是328天)。.

新!!: 東普魯士和2月7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新!!: 東普魯士和7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東普魯士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普鲁士東普魯士省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