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加藤定吉,大日本帝國海軍,尼俄伯号小巡洋舰,不来梅级小巡洋舰,亨寧·馮·霍爾岑多夫,德国东亚舰队,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祖國號淺水炮艦,筑波級巡洋戰艦,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韦尔特号战列舰,鞍馬級巡洋戰艦,莱比锡号小巡洋舰,馬克西米連·馮·斯比,魏森堡号战列舰,胶州湾租借地,阿道夫·馮·特羅塔,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淺間號裝甲巡洋艦,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
加藤定吉
加藤定吉(加藤 定吉 かとう さだきち/ていきち,大日本帝国海军军人、華族,1861年12月19日(文久元年11月18日)出生于东京,1927年(昭和2年)9月5日逝世。服役时间历明治、大正两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率领第二舰队进行了青岛封锁战。最终军阶为海军大将。受封従三位、、功二级、男爵。.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尼俄伯号小巡洋舰
尼俄伯号小巡洋舰(SMS Niobe)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希腊神话人物尼俄伯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898年开始、1899年7月、至1900年6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1.5节。该舰历经了40年的漫长的职业生涯,曾先后在德国三个时期的海军、以及和意大利海军服役。 德意志帝国海军曾分别将尼俄伯号部署至本土和海外,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沦为担任岸防舰。它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成为《凡尔赛条约》中允许留存至魏玛国家海军的六艘巡洋舰之一。1925年,魏玛海军将该舰售予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后称南斯拉夫)。在那里,它更名为达尔马提亚号,并一直服役至1941年4月,在入侵南斯拉夫之戰中被意大利人俘虏。其后,它又被更名为卡塔罗号投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直至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占领了意大利的德国人接受了舰只,并恢复其原有舰名。它曾短暂运用于亚得里亚海,至1943年12月在锡尔巴岛附近,继而遭英国的两艘鱼雷快艇摧毁。从1947年至1949年,舰只残骸获打捞上岸并最终拆解报废。.
不来梅级小巡洋舰
不来梅级小巡洋舰(Bremen-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20世纪初根据《舰队法》的增项而建造的小巡洋舰的。它由、、、、、和共七艘以德国城市命名的同级舰组成,并为德国海军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命名传统。作为瞪羚级小巡洋舰的改进版,它们比前级显著增大,并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装甲。与瞪羚级一样,其武器装备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不来梅级舰只曾担任过多种角色,从到舰队的乃至。其中不来梅号和莱比锡号曾分别被部署至美洲及亚洲的驻地,而其它五艘舰则随同公海舰队留在德国海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莱比锡号正身处太平洋的东亚分舰队,它参与了11月的,继而在一个月后的中沉没。不来梅号则于1915年12月遭俄罗斯人敷设的水雷致沉,但其余五艘舰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战争结束后,三艘幸存舰只,吕贝克号、慕尼黑号和但泽号作为被英国人强占,并作废钢出售。其余两艘舰,汉堡号及柏林号则于1920年代继续以教练巡洋舰职能服役。它们于1930年代中期被改造为,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担任该角色。至1944年,汉堡号遭英国轰炸机击沉,继而拆解报废;而柏林号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人为沉入深海,以处置大量化学武器。.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Henning von Holtzendorff,)是一位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海軍元帥。霍爾岑多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16年12月發布一份備忘錄、促成德國海軍全面展開無限制潛艇戰而聞名。.
德国东亚舰队
#重定向 東亞分艦隊 (德國).
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陛下之舰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两艘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命名。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10月、至1908年11月完工。舰只投入使用的时间因在期间接连发生的意外而被迫推迟,其中包括它与另一艘需要进行大修的船舶发生了碰撞。与此前的柯尼斯堡级一样,德累斯顿号的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德累斯顿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后,它先是于1909年的期间出访美国,然后返回德国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了三年。1913年,舰只转配至;在墨西哥革命期间,又被派往加勒比地区保护德国国民。1914年中,德累斯顿号将墨西哥前独裁者带至牙买加,由英国人在那里给予他庇护。舰只本应于1914年7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计划告吹。当敌对行动开始时,德累斯顿号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执行任务,然后于9月转移至太平洋,并加入了由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舰只随东亚分舰队参加了两场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1月爆发的,期间德累斯顿号曾与英国轻巡洋舰交火;第二次则是随后于12月爆发的,德累斯顿号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军舰。它躲避了英国追击者达数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驶入马斯地岛。当时舰只的发动机磨损严重,锅炉内的煤炭也几乎消耗殆尽;舰长与当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联系,以期在冲突期间获得收留。然而,它在那里遭到英国巡洋舰围困,其中包括老对手格拉斯哥号;英国人无视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舰开火。德国人遂凿沉了德累斯顿号,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员在战争期间都被拘禁在智利。舰只残骸至今仍然留在港湾,但包括其舰钟和罗盘在内的一些文物则已经归还德国。.
查看 東亞分艦隊 (德國)和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 (1907年)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Dresden-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20世纪初所建造的两艘小巡洋舰的。它由首舰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所共同组成。两艘舰均于1906年开始;德累斯顿号在1907年,埃姆登号于1908年紧随其后。它们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投入舰队使用。这些舰只的设计是在前身柯尼斯堡级的基础上作出了渐进式改良,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但装备有相同的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作为对新式涡轮技术进行持续试验的一部分,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分别由蒸汽轮机和三胀蒸汽机提供动力。 两艘同级舰都曾广泛应用于海外基地;埃姆登号在入役后被分配至东亚分舰队,德累斯顿号则于1913年被派往加勒比地区。德累斯顿号曾计划于1914年8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这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因此,它被用作进行,直至与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会合。德累斯顿号随后相继参加了1914年11月的和12月的。它是在后次交战中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舰只,并继续在逃达数月之久。1915年3月,德累斯顿号终因发动机磨损而驶入了智利岛屿马斯地岛。两艘英国巡洋舰不顾智利的中立政策,于德累斯顿号抛锚时攻击该舰;为了避免被强占,德国人遂凿沉了他们的舰只。 与此同时,埃姆登号已经脱离了东亚分舰队,在印度洋独立进行破交战。它曾俘虏或击沉了多艘协约国船只,其中包括后来被改造为鸬鹚号辅助巡洋舰的俄国商船。1914年9月,埃姆登号突袭槟榔屿,截获了俄国防护巡洋舰和法国驱逐舰,并迅速将这两艘舰摧毁。此后不久,埃姆登号在科科斯群岛附近遭到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的截击,并在激烈的交战后被迫。.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SMS Brandenburg)为德意志帝国于19世纪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勃兰登堡省命名。它是德国首批前无畏舰之一,同级姊妹舰还包括有韦尔特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而在此之前,海军仅装备有岸防舰和铁甲巡防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9月21日,并至1893年11月19日投入使用。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勃兰登堡号都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至20世纪初,四艘同级舰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勃兰登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已显得过时,仅执行有限度的任务,首先是充当岸防舰。1915年12月,它退出现役并被改造为使用。当战争结束后,舰只于1920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 der Brandenburg-Klasse)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也是首批装备無線通訊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建造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韦尔特号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艦隊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勃兰登堡号及其三艘姊妹舰以各类角色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900年,四艘同级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部署至中国,之后完成了大幅的现代化改造。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及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海军;其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5年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而魏森堡号则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直至1938年才拆解报废。勃兰登堡号和韦尔特号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防舰,并在撤出辅助职能前执行过有限的任务。这两艘舰均于1915年作废金属出售。.
祖國號淺水炮艦
国号浅水炮舰(SMS Vaterland)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艘浅水炮舰,为的2号舰。本舰命运坎坷,屡易其主:建成后隶属于德國東亞分艦隊,在中国内地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中国所俘获,以“利绥”之名加入中国海军,曾一度被苏军空袭击沉,复打捞修复继续使用。日本建立满洲国后,捕获了本舰,后又转交给满洲国,最终被苏军捕获。 本舰德国舰名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选择,用以提醒在华德国人勿忘祖国。中华民国捕获后,中文名“利绥”的拉丁转写在西方资料中有不同的写法:民国时期从中文而拼写为Li Sui,满洲国时期从日文而拼写为Risui。.
筑波級巡洋戰艦
筑波型巡洋戰艦(つくば)是20世紀初期隸屬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艦級,同級艦共兩艘,分別為筑波號與生駒號。該級戰艦於1904年至1905年間日俄戰爭時開始建造,而其設計思維很大程度受到日本海軍於該戰爭中的經驗所影響。然而,英國皇家海軍在筑波號巡洋戰艦完工後一年便發展出了戰鬥巡洋艦,導致筑波號與其姊妹艦生駒號因速度較英軍與稍後的德軍艦艇慢、裝甲亦較為薄弱而立刻變得過時。儘管如此,大日本帝國海軍仍於1912年將該級艦改列為巡洋戰艦。 兩艘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均因未能成功獵捕德意志帝國海軍佈署於東亞的東亞分艦隊而未做出太多貢獻。於稍後的戰爭中,兩艘艦均被轉為訓練艦。筑波號於1917年因彈藥庫意外殉爆而毀損,隨後被拆解;其姊妹艦生駒號則依《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而於1922年被解除武裝,後亦於1924年被解體。.
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
陛下之舰纽伦堡号(SMS Nürnber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二号舰,以巴伐利亚城市纽伦堡命名。它由基尔的承建,于1906年初开始、同年8月、至1908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舰炮包括有十门、八门和两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为23.4节。 纽伦堡号在1910年进行海外部署之前曾短暂服役于公海舰队,此后,它被分配至东亚分舰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从墨西哥海域返回位于青岛的德国海军基地。舰只重新与海军中将馬克西米連·馮·斯比麾下的分舰队余部会合,并横渡太平洋,遭遇到了由海军少将率领的英国分舰队。在随后于11月1日爆发的中,英国分舰队被击败;纽伦堡号更终结了英国巡洋舰。一个月后,德国人企图袭击位于福克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但他们面对的是由海军中将率领的更强大英国分舰队,并有两艘战列巡洋舰驻港。斯特迪的舰只追击并摧毁了五艘德国巡洋舰中的四艘;其中纽伦堡号遭击沉,造成严重伤亡。.
查看 東亞分艦隊 (德國)和纽伦堡号小巡洋舰 (1906年)
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
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SMS Wittelsbach)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主导舰,亦是根据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于1898年主导的《》所建之首艘战列舰。它于1899年开始在威廉港的进行,至1902年10月完工。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维特尔斯巴赫号于和平时期的大部分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跨度从1902年至1910年。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它于1910年9月停用,但在1911年又作为恢复活动,并持续至1914年。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维特尔斯巴赫号重返现役,加入了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爆发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维特尔斯巴赫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然后,该舰开始从事辅助职能,先是作为教练船,然后担任。战后,它于1919年被改造为一艘可搭载扫雷艇的。至1921年7月,舰只被出售并拆解为废金属。.
韦尔特号战列舰
韦尔特号战列舰(SMS Wörth)是德意志帝国建造的首个远洋战列舰——勃兰登堡级的第二艘,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其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1892年8月6日,并至1893年10月31日投入舰队使用。韦尔特号及其三艘姊妹舰是当时仅有的装备有六门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而非其它海军常用的双炮塔四门炮配置。 韦尔特号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都跟随德国舰队服役,参加和平时期常规的例行训练巡航和演练。它于1900年曾随帝国海军远征至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但当舰队抵达时,北京之围已经解除,使得韦尔特号在中国几乎没有执行任何直接行动。1906年,由于更新更强大的舰只取代了勃兰登堡级的前线战列舰地位,韦尔特号只得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过时和能力有限的韦尔特号于头两年在帝国海军内充当岸防舰,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至1916年,它进一步沦为,并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担当此职。尽管有计划在战后将其改造为一艘货船,但韦尔特号最终于1919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鞍馬級巡洋戰艦
鞍馬級巡洋戰艦(くらま)是20世紀初期隸屬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艦級,同級艦共兩艘,分別為鞍馬號與伊吹號。本級艦建造於1904年至1905年間,其設計思維反映了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中所汲取的經驗;本級艦的設計目的是與戰艦並列而行,因此同級的兩艘艦均裝備了與現役日本戰艦火力同等、甚至更為強大的主砲。然而,由於戰鬥巡洋艦的發展在本級艦建造完成前越臻成熟,以致於當鞍馬號與其姊妹艦伊吹號下水時均因無法與裝甲更為優越、武裝更為完備且速度更快的他國戰鬥巡洋艦匹敵而變得過時。 兩艘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均無多少建樹,且均未能成功獵捕德意志帝國海軍佈署於太平洋地區的東亞分艦隊與運輸船團。1923年同級艦兩艘均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被出售拆解。.
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莱比锡号(SMS Leipzi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六号舰,以德国城市莱比锡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4年开始、1905年3月、至1906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莱比锡号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东亚基地度过;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在墨西哥沿岸巡航。重返东亚分舰队后,它前往南美海域参加,随分舰队在那里战胜并击沉了两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一个月后,它又参与了,这一次则是东亚分舰队遭摧毁。莱比锡号在受到英国巡洋舰和的追击后沉没;其大部分船员在战斗中罹难,仅18人生还。.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Maximilian von Spee,)是一位德意志帝國海軍中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1914年戰爭爆發時,有鑑於東亞基地的膠州灣強敵環伺,遲早會困於當地而彈盡糧絕,故出港於返回德國,並派遣輕型艦艇於海上展開「巡洋艦戰爭」,路途期間曾於科羅內爾海戰中全殲英國的「南亞分艦隊」,此戰為皇家海軍自拿破崙戰爭結束以來損失最重的一次海戰,英軍便立即派遣大批艦隊圍殲斯比艦隊,後於福克蘭群島海戰將其消滅,斯比本人亦陣亡於此役。 納粹德國後來進行海軍重建計畫時任命了一艘新造重巡洋艦為「斯比伯爵海軍上將號」,1959年至1967年聯邦德國也以斯比之名命名一艘訓練艦。 Category:德意志帝國海軍人物 德.
魏森堡号战列舰
魏森堡号战列舰(SMS Weißenburg)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三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并至1894年完工。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魏森堡号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根据16世纪著名的奥斯曼海军将领而更名为图尔古特·雷斯号(Turgut Reis)。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奥斯曼的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在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图尔古特·雷斯号曾对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防御工事提供支持直到1915年中期,并于1915年8月退役至战争结束。战后按照和约,舰只本应割让给大日本帝国作为战争赔偿,但由于土耳其獨立戰爭的爆发,最终没有完成交割,而是继续留在土耳其,并加入新生的。从1924年至1933年间,它作为被重新启用,然后又在1950年以前担任,直至拆解报废。.
胶州湾租借地
德国胶州保护领(Kiautschou, Deutsches Schutzgebiet,通称德国胶澳租借地),德国于1898年在中国设立的租借地,包含胶东半岛胶州湾周边地区,总面积55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首府总督府)位于青岛。1914年由日本军政府接管,称作“膠州湾租借地”。 租借地设立时,德国当局基于“膠州”一词进行该处地名的翻译,德文写作“Kiautschou”,英文写作“Kiaochow”、“Kiauchau”或“Kiao-Chau”。中国人为避免与清政府的“胶州”相混淆,一律译作“胶澳”。.
阿道夫·馮·特羅塔
阿道夫·萊布雷希特·馮·特羅塔(Adolf Lebrecht von Trotha,)是一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公海艦隊」參謀長、海軍總司令,因為在「卡普政變」事件中支持反共和國政府的叛軍而被解職。 特羅塔的父親是普魯士陸軍上尉,在他年僅兩歲時陣亡於普法戰爭中。特羅塔於1886年加入海軍,1891年任海軍少尉。接著先後指揮了魚雷艇、在輕巡洋艦上服役。1899年,特羅塔晉升中尉,調至「東亞艦隊」服役,並參加過八國聯軍之役。1901年,特羅塔調至中央的「國家海軍辦公室」服務,在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麾下投入建設德國海軍的事務。1904年,特羅塔任護衛艦艦長。1906至1908年轉調至「艾爾薩斯號」戰艦上服役。1908至1909年調至「公海艦隊」擔任艦隊參謀軍官。1909年,特羅塔晉升上校,擔任德皇威廉二世的副官,隨後又受命指揮「柯尼斯堡號」巡洋艦。1910至1913年期間,特羅塔在「海軍內閣」中服務,1913年9月,特羅塔被任命為「皇帝號」戰艦艦長。 一次大戰爆發後,由於對德國海軍領導層的避戰態度十分不滿,特羅塔積極批評與中傷先後兩任的「公海艦隊」司令——腓特烈·馮·英格諾爾和胡戈·冯·波尔。1916年1月,作風積極聞名的萊因哈特·舍爾繼任了「公海艦隊」司令的職務,他也於1月29日任命特羅塔為參謀長,後者也跟著參與了「日德蘭海戰」。同年12月17日,特羅塔晉升少將。日德蘭之戰後,特羅塔與舍爾研討單單決定性的海上艦隊決戰是沒法逼英國求和的,特羅塔也因此積極提倡採取「無限制潛艇戰」。特羅塔的另一項創舉是建立了德國海軍的統一指揮機構——「海軍戰爭指揮部」,舍爾為該部部長,即實質的帝國海軍總司令。戰爭末期,特羅塔制定一道「公海艦隊」出港的決戰計畫,但在計畫尚未執行前,德國海軍即因為反戰叛亂而瓦解,國家也爆發了「十一月革命」,也因此導致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的結局。 在帝制瓦解後,特羅塔陪同威廉二世流亡至荷蘭,並待在當地數個月。1919年特羅塔回國,被任命為新生的共和國海軍——「臨時國家海軍」(Vorläufige Reichsmarine)司令,主要任務為重建海軍。1920年3月,德國發生了由退役軍人發起的政變——「卡普政變」,由於特羅塔表態支持,在政變失敗後立即遭共和政府清算,被迫退役。 特羅塔退伍後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並成為海軍退役官兵中納粹主義的主要鼓吹者之一,先後擔任過「」(之後發展為「」)的領袖,還加入了「」。1934年3月,特羅塔成為「」的領袖。1939年8月19日,德國海軍將特羅塔的軍階榮譽性地晉升為上將。1940年10月11日,特羅塔去世,德國為其舉辦國葬,許多軍方將領以及「元首」阿道夫·希特勒都出席。.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以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所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韦尔特号和魏森堡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威廉港的开始,1891年并至1893年完工,造价高达1123万马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从1894年起至1900年担任德国舰队的旗舰。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它在德国舰队生涯中所参与的现役任务十分有限。因此,其职业生涯主要专注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大型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Barbaros Hayreddin)。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色雷斯的奥斯曼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由于长期处于严重失修的状态,这艘老旧的战列舰在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加入同盟国后,被拆除了部分武装。1915年8月8日,该舰在达达尼尔海峡遭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多人罹难。.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Königsber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四艘小巡洋舰的。它由首舰柯尼斯堡号、纽伦堡号、斯图加特号和斯德丁号所共同组成。这些舰只是前身不来梅级的改良版本,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并装备有相同的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四艘同级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运用。柯尼斯堡号在印度洋进行,然后受困魯菲吉河并遭英国军舰击沉。尽管如此,其舰炮在经过德国陆军改造后仍被用于德属东非。纽伦堡号作为东亚分舰队的一份子,参加了和。在前一次战斗中,它击沉了英国装甲巡洋舰;而在后一次中则遭对方的所击沉。斯图加特号和斯德丁号在战争期间留在德国水域,并共同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它们与英国舰队进行了近距离的夜战,但均未受到严重破坏。两艘姊妹舰在战争后期都退出了现役,其中斯德丁号转为担任,而斯图加特号则被用作水上飞机母舰。它们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在战后作为被割让予英国。两艘舰最终于1920年代拆解报废。.
查看 東亞分艦隊 (德國)和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1905年)
淺間號裝甲巡洋艦
浅间号装甲巡洋舰(あさま)是旧日本海軍的一等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为浅间级装甲巡洋舰的首舰#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p.56『淺間(あさま)【二代】 艦種一等巡洋艦 二檣(戰闘檣あり) 艦名考初代「淺間」の項(p.15)参照。艦歴常磐と姉妹艦なり、我國に於ける装甲巡洋艦として最初の艦なり。明治33年北清事變從軍:同33年8月22日英・獨・露・伊・墺の聯合郡と共に参戰、太沽攻撃に從事(艦長大佐細谷資氏)、同35年6月、高砂と共に英皇戴冠式に参列(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二戰隊):同37年仁川沖海戰に参加(第四戰隊司令官少将瓜生外吉旗艦、艦長大佐八代六郎)、同年8月黄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同前)、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同前)、大正3年乃至9年戰役(日獨)に從軍:同3年9月南洋方面に行動し、獨領南洋島占領に從事(艦長大佐吉岡範策)、同3年10月又遣米支隊に属し布哇・北米・中米方面警備に從事(艦長同前)、同4年1月31日遣米枝隊として北米沿岸に活動中、南加州「サンパルトロメー」に於て海圖上に指示されざる無名の暗岩に坐礁し常磐・關東等の掩護の下に非常なる辛酸を嘗めて同5月8日離礁、「エスカイモルト」に於て應急處置を行ひ、工作艦「關東」護衛の下に横須賀に歸着、同所に於て修理完了。同10年一等海防艦に編入、御召艦なること屢次、次の如し。33年4月28日-30日 大演習/36年4月10日-30日大演習/38年10月23日観艦式/41年11月18日-30日大演習(観艦式共) 尚ほ明治43年以來練習艦隊として海軍少尉候補生等の練習任務に服し今日に至る。―要目―(略)起工 明治29年-10-20/進水同31-3-22/竣工同32-3-18/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由于当时的日本尚缺乏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工业能力,本舰为日本向英国订购、由英国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建造。浅间号是日本六六艦隊计划中所要求的最早一批装甲巡洋舰,参加了日俄战争中的诸多海战。 本舰舰名来源于群馬縣与长野县之间的淺間山,是日本海军中第二艘使用“浅间”这个名字的军舰。初代浅间号为明治初期的一艘护卫舰#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p.19『淺間(あさま)【初代】 艦種軍艦 三檣「シップリグ・コルベット」 艦名考山名に採る、淺間山は信濃國北佐久郡、上野國吾妻郡に跨る、標高8,184尺。艦歴明治元年佛國に於て建造、同7年7月開拓使より受領、當時北海丸と號す。同年10月淺間艦と改名、後ち砲術練習艦として當時有名なり。同9年萩の亂從軍、同10年西南役從軍、同24年3月3日除籍、船體は同25年6月横須賀水雷隊攻撃部に付属せしが同29年12月賣却。』。.
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
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是不倦级战列巡洋舰的三号舰。1909年由澳大利亚政府订购,1911年下水,1913年服役后作为新生的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澳大利亚号是曾经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过的唯一一艘主力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澳大利亚号的任务是搜寻并摧毁试图从太平洋海域脱逃的德国東亞分艦隊。执行任务中应命令多次改道,先后参与了支援占领德国殖民地德屬新幾內亞与德属萨摩亚的作战行动。海军部的这种谨小慎微的指挥,使得澳大利亚号在东亚分舰队覆灭之前都没有与之交手。随后,澳大利亚号被部署参加了 ,其间主要担负侦察和训练的任务,直到战争结束。在此期间,澳大利亚号协助进行了早期的海军航空兵实验,11名船员参加了泽布吕赫的作战行动。澳大利亚号由于此前和姊妹舰的撞击事故而入坞维修,并没有参加日德兰海战。澳大利亚号的主炮在战斗中只有两次开火记录,第一次是1915年1月攻击一艘德国商船,另一次是1917年12月攻击一艘疑似潜艇的船只。 在澳大利亚号返回澳洲水域后,船上的几名水手因为欲申请数日休假前往弗里曼特爾市被拒绝而哗变。然而,在这一事件中,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促进了哗变事件的发生,包括战时军人假期的大幅缩短,军饷问题,和澳洲官兵自觉在升迁中受到的区别对待。战后,由于军费削减,澳大利亚号降格为训练舰,在1921年转入预备役。随后澳大利亚号应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武条案被废弃,以节省英国方面的吨位份额。在1924年,澳大利亚号在悉尼港外被凿沉。 Category:不倦級戰鬥巡洋艦 Category:澳大利亞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