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卢师谛,叶成林,孫中山,左权,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东省职官列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何應欽,徐向前,善后会议,兰馥,王安石,第一次滇桂战争,魏邦平,黄锦辉 (1903年),范石生,蒋先云,蔡炳炎,陈奇涵,陈炯明,陆军第十九镇,李珣 (五代十国),杨伯勋,杨池生,毛維壽,民国军阀,滇系軍閥,1月16日。
卢师谛
卢师谛()字心臣,号锡卿,祖籍江西南康唐江镇卢屋村,生于四川成都,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杨希闵和卢师谛
叶成林
叶成林()字梓良,云南昆明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查看 杨希闵和叶成林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查看 杨希闵和孫中山
左权
左权(),原名左纪传,字孳麟,号叔仁,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 左权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同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八路军发动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阵亡。.
查看 杨希闵和左权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东省职官列表
本条目列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表中同时还收录了1911年广东都督府时期主要职官)广东省主要军政、民政职官。.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于1923年3月2日在广州创建。其继承了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传统,继续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因其存在期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故现时中国大陆历史教科书亦称之为广东革命政府。.
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
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是一所军事学校。.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查看 杨希闵和何應欽
徐向前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經擔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一名北方人。 徐向前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為一期生,并参与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广州暴动,并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之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陕甘宁地区、进行长征,并到达陕北。后率领西路军渡黄河北伐,但失败。中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副师长,并参与开辟河北、山东等敌后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其率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指挥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戰役等,攻占山西全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期间,他宣布停止金门炮战。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徐向前因病于北京逝世。.
查看 杨希闵和徐向前
善后会议
善后会议是1925年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在北京成立的临时性民意机构。.
查看 杨希闵和善后会议
兰馥
兰馥()字子芬,云南保山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查看 杨希闵和兰馥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查看 杨希闵和王安石
第一次滇桂战争
一次滇桂战争是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争夺对中国国民党控制权的继承战争,发起者为滇系军阀,对抗国民党领导者及新桂系军阀。时间为2月至7月,双方共投入兵力数万。吴宝璋、范建华《第一次滇桂战争的性质及影响》.
查看 杨希闵和第一次滇桂战争
魏邦平
魏邦平()名麗川,号邦平,以号行,廣東省香山縣海洲鄉麒麟村(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杨希闵和魏邦平
黄锦辉 (1903年)
锦辉(),又名黄润生,出生于广西临桂县六塘镇,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范石生
范石生()字筱泉(又作小泉),号小翁,云南省河西县西乡小街(今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街道)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杨希闵和范石生
蒋先云
蒋先云(),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中華民國军事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查看 杨希闵和蒋先云
蔡炳炎
蔡炳炎,(1902~1937年8月27日),又名蔡善举,字孑遗、絜宜,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 淞沪会战爆发时,任中华民国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27日晨,在淞沪会战中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查看 杨希闵和蔡炳炎
陈奇涵
奇涵(),号圣涯,中国江西兴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陈奇涵早年曾任黄埔军校学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等职。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兴国县委常委、兴国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西省军委驻赣南办事处主任、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参谋长、赣西南红军学校教育长、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参谋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四局局长、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满(吉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
查看 杨希闵和陈奇涵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查看 杨希闵和陈炯明
陆军第十九镇
陆军第十九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第十九镇驻云南,共有步、马、炮等21个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派陆军统制崔祥奎来云南,将云南陆军混成协扩编为一镇。云贵总督锡良把“督练处”改为“督练公所”,按全国陆军编制序列,番号为“陆军第十九镇”,统制崔祥奎,下辖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官兵536人,全镇官兵1.09万人。 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沈秉堃护理云贵总督,购买德国克虏伯最新式步枪8000支、山炮54门、重机枪50挺,全部用来装备陆军第十九镇。 辛亥革命前夕,其统制为钟麟同,总参议为靳云鹏,兵备处总办为王振畿。第三十七协统领蔡锷。第三十八协协统曲同丰。 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参加者,主要为该镇中下层青年官兵。.
查看 杨希闵和陆军第十九镇
李珣 (五代十国)
李珣,一作李洵、李询,字德润,一字廷仪,又称李四郎。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约855年—约930年),五代十国时前蜀词人、药学家、文学家。.
杨伯勋
杨伯勋(1898年—1960年),字鼎铭(明),曾用名杨斌、董文涛,云南腾冲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少將。.
查看 杨希闵和杨伯勋
杨池生
杨池生()云南石屏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杨希闵和杨池生
毛維壽
毛維壽,(1892年——1937年)字祺勋,号考三。 生于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毛家村,粤军第一师军官教育班出身。曾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第61師師長。他所統領的該師,曾為一二八事變的中國方面軍隊,也曾為1933年閩變主力之一,隨後又於閩變期間依附蔣中正,為蔣中正平息閩變主因。但不久也被免去兵权,1936年委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时年冬,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逝于大华医院,终年46岁。.
查看 杨希闵和毛維壽
民国军阀
民國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華民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歸屬「中央政府」領導,但他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勢力並採用各種手段擴大自己的勢力,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在其勢力強大時即成為當時中國的正式主導政府(即北洋政府)。在實質上依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中国共产党認為民國軍閥的出現是外國帝国主义在中國的利益表現。主要勢力早期為北洋军阀、滇系軍閥、粵系軍閥、舊桂系軍閥等。後期則由中國國民黨、中国共产党、新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等取代。 軍閥割据時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凱之死到1928年东北易帜,共持續了13年的時間(也有說到1930年中原大戰為止)。1928年之後,雖然蔣中正委員長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各路新舊軍閥依然對中央政府及其中央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或略有式微卻並未停止,這導致了日後抗日戰爭和国共内战時,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始終未能徹底的建立。.
查看 杨希闵和民国军阀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民國初期南方軍閥之一,代表人物有唐繼堯及龍雲,其勢力範圍為雲南及部分貴州、四川地區。 西南地区军阀派系之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军集团,占有云南、贵州两省。滇军源于清末新军第十九镇,辛亥革命后转为维护共和的力量,军权为蔡锷、唐继尧等所掌握。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进北京,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逐渐掌握滇军的实力和全省的统治权。护国战争后期,唐继尧大量扩充军队,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并把滇军派入四川,占领地盘,掠夺财富。1917年4月至8月间,曾与川军刘存厚部在成都和资阳、内江等地多次发生争夺战。 1917年7月,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国会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揭起护法旗帜,唐继尧利用"护法"之名,实行扩张,将滇军改组为"靖国军",自任总司令。12月间同黔军袁祖铭部和川军熊克武部联合,任"川滇黔靖国联军" 总司令。次年 2月所属部队进入成都,再次控制四川。与此同时,陕西、湖南、福建等省部分军事首领,亦以"靖国"相号召,唐继尧以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使滇系军阀的声威达到了顶点。 1918年滇系、旧桂系勾结直系军阀,破坏护法军的北伐计划,并改组广州护法军政府,迫孙中山离广东。 1921年2月唐继尧因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倒戈,被迫流落香港。次年春,他收买旧部和云南土匪偷袭并击毙顾品珍,回至昆明重掌军政大权。顾品珍所部滇军大部分在张开儒率领下经贵州入广西,后来由杨希闵带领,入广东参加驱逐陈炯明。但他们抢占地盘,截留税收,压榨人民。最后与唐继尧等军阀勾结,企图夺取广州革命政权。1925年6月发动叛乱,被广东革命军队消灭。 唐继尧回云南后标榜"民治",组织"民治党";又派兵入贵州,进行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并谋求向其他省份扩张。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企图推翻广州国民政府,攻占两广地盘,但被崛起的新桂系李宗仁等击败,没有得逞。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不断胜利,1927年2月滇军将领龙云、胡若愚、卢汉发动政变,迫使唐继尧交出政权,解散"民治党",结束了旧滇系的统治。.
查看 杨希闵和滇系軍閥
1月16日
1月16日是公历年的第1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9天(闰年是350天)。.
查看 杨希闵和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