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杨师道

指数 杨师道

楊師道(),字景猷,封爵安德懿公,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桂陽公主之夫,趙節繼父。 楊師道是隋文帝族侄观王楊雄的儿子,楊雄和高熲、虞慶則、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楊師道的哥哥楊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隋末大乱,楊師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之后,楊師道离开洛阳,投奔在长安建立唐朝的李渊。621年九月,东突厥入侵靈州(今宁夏灵武),楊師道为靈州總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622年九月,交州刺史權士通、弘州總管宇文歆、靈州總管楊師道在三觀山擊破突厥。加之楊恭仁是唐高祖的老友,所以唐高祖加授楊師道上儀同,為備身左右,将第五女桂陽公主嫁给了他。624年,太子李建成的部将楊文幹造反,唐高祖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623年,唐高祖改總管为都督)杨师道去讨伐。之后,楊師道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楊雄曾经担任过)。贞观十年(636年),楊師道接替魏征任門下省的首长侍中,成为宰相。楊師道为人谨慎,从没有泄露过禁中语。他说:“在我年幼时曾读过《汉书》,上面说孔光不言溫室之樹,我非常钦佩他的风度。”退朝后,常邀请才俊之士到他家里讨论文学;宴集園池,品评文坛,切磋书法。639年,楊師道任中書省的首长中書令。 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同谋的趙節是桂陽公主和前夫趙慈景所生的儿子。楊師道负责处理这个案子,他力图为繼子趙節说情,触怒了唐太宗,他被解除中書令职务,為吏部尚書,趙節也被处决。唐太宗亲自去姐姐家,桂陽公主“泣谢子罪”,唐太宗哭着说国法为重不能徇私,所以辜负了姐姐。由于楊師道出身高贵,与世家贵族熟识。为避嫌疑,他常常提拔他不认识的人为官。然而舆论还是抨击他,用人不公,无识人之才。 644年,唐太宗评价国家重臣时提到楊師道: 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楊師道随驾并攝中書令。战争结束后,有人说他的坏话,貶為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647年楊師道去世,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懿,賜東園祕器,并為立碑。.

21 关系: 吏部侍郎宇文歆尔朱焕巢王妃杨氏中书令中國宰相列表侍中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朝宰相唐昭陵唐書人物列表玄武门之变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赵节李元吉李渊杨恭仁杨恭道杨文干 (唐朝)桥公山武德之治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新!!: 杨师道和吏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宇文歆

宇文歆(),一作宇文欣,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周大将军、小冢宰、广陵郡公宇文孝伯之子《元和姓纂·卷六·214》:拔南瑰,后魏大司徒,居武川,生中山、普陵。中山,内史,太官、顺阳公,生逗颓。孙永,生深,安化公、周京兆司会、中大夫,生孝伯、明达。孝伯,少冢宰,生歆、元瑜、白泽。歆,右卫将军;生思纯,州刺史。,隋朝、唐朝官员。.

新!!: 杨师道和宇文歆 · 查看更多 »

尔朱焕

尔朱焕,唐朝初年人物,郎将。 太子李建成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铠甲到庆州都督杨文干。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到唐高祖所在的仁智宫,也进行告发。唐高祖大怒,产生了废黜李建成的念头。把在长安李建成召到仁智宫软禁起来。派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宇文颖到庆州,却私下告知杨文干。624年六月廿四,杨文干起兵造反。唐高祖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灵州都督杨师道进击杨文干。六月廿六,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去攻打杨文干。杨文干攻下了宁州,但很快被李世民率军击败。七月初五,杨文干被属下杀死,李世民捉住了宇文颖,将他诛杀。.

新!!: 杨师道和尔朱焕 · 查看更多 »

巢王妃杨氏

巢王妃杨氏,生卒不详,名不详。原为齐王李元吉的王妃,后为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生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旧唐书》后妃传中没有记载杨氏的生平,仅有“杨氏生曹王明”一句。从《旧唐书》杨恭仁的传记中推论,她应是隋朝宗室后裔,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杨氏的生平,主要出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杨氏初为齐王李元吉王妃,未知是否为李元吉生育子女。 武德九年(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五个年幼的儿子全部被处决,齐王府被抄没。齐王府女眷的下落,史书没有记载。杨氏在玄武门之后的具体生活细节则已不可考。根据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的墓志可知,杨氏曾与她的生母一同抚养归仁县主。而李元吉第六女新野县主李令(624年—662年)的墓志则提及太宗对她“恩加鞠养”,李令可能与太宗及他的后妃儿女一同生活在长安城的皇宫中,并在出嫁前获得了县主的封号和食邑。唐朝时,罪犯女眷进入宫廷后,获得皇帝宠爱成为后宫的例子并不鲜见。杨氏在当时可能与李元吉的妾室、女儿一同没入的宫中,但由于史料缺乏,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成为唐太宗的后宫,皆不可考。 根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杨氏受到唐太宗的宠爱,在文德皇后于636年去世后,唐太宗欲立杨氏为皇后,被魏征以辰嬴的例子劝阻。貞觀十六年(642年),齐王李元吉被追封为巢王,杨氏因此被称为巢王妃杨氏。史书没有记载唐太宗是否正式册封杨氏为妃,只知在634年至647年间,杨氏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李明,為唐太宗第十四子外,杨氏此后的生平亦不可知,最终也没有陪葬唐太宗昭陵。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杨氏与太宗所生的兒子李明封为曹王,后过继给李元吉为嗣子。而《旧唐书》《新唐书》认为是唐高宗下诏过继李明为巢王之后。 元朝时,集贤大学士陈颢曾称“唐太宗册曹王明之母为后”,未知据何。清朝俞正燮及《新元史·后妃列传》明确指出陈颢此语误。.

新!!: 杨师道和巢王妃杨氏 · 查看更多 »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新!!: 杨师道和中书令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杨师道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杨师道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发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軍冲破高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滅了高句丽。.

新!!: 杨师道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唐朝宰相

宰相是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級官員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唐王朝为“周”)。.

新!!: 杨师道和唐朝宰相 · 查看更多 »

唐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杨师道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新!!: 杨师道和唐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新!!: 杨师道和玄武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新!!: 杨师道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赵节

赵节(),开化公,唐高祖之女长广公主和赵慈景的儿子。 父亲赵慈景战死后,母亲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赵节担任洋州刺史、开化公,他和太子--一党。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六,因为李承--谋反,他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一起被处死。继父杨师道担任中书令,想暗中为赵节开脱罪责,被罢相改任吏部尚书。长广公主向弟弟唐太宗谢罪。太宗流泪说:“赏赐不回避仇敌,惩罚不袒护亲属,因此有负于姐姐。”.

新!!: 杨师道和赵节 · 查看更多 »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新!!: 杨师道和李元吉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杨师道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新!!: 杨师道和杨恭仁 · 查看更多 »

杨恭道

杨恭道,是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的儿子。 父亲杨雄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他的哥哥杨恭仁历事隋唐二朝,是唐高祖的宰相,弟弟杨师道是唐太宗的宰相。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反隋,进攻洛阳城,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杨恭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等高官子弟四十余人都归降了杨玄感,杨玄感将亲信要职授予他们。杨玄感失败后,杨恭道下落没有记载。他第三个女儿杨氏后成为被唐太宗的妃嫔。杨氏的册封诏书上,列明杨恭道最高官职为魏王府咨议参军。.

新!!: 杨师道和杨恭道 · 查看更多 »

杨文干 (唐朝)

杨文幹(),唐朝初年庆州都督。 杨文幹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宿卫,担任庆州(今甘肃庆阳)都督,私募壮士送长安东宫。李建成派尔朱焕、桥公山,送铠甲到庆州。两人走到豳州(今陕西彬县),突然改变行程,告发杨文幹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到唐高祖所在的铜川仁智宫,也进行告发。唐高祖大怒,产生了废黜李建成的念头,把在长安的李建成召到仁智宫软禁起来,派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幹。宇文颖到庆州,却私下告知杨文幹。624年六月廿四,杨文幹起兵造反。唐高祖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灵州都督杨师道进击杨文幹。六月廿六,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去攻打杨文幹。杨文幹攻下了宁州(今甘肃宁县),但很快被李世民率军击败。七月初五,杨文幹被属下杀死,李世民捉住了宇文颖,将他诛杀。.

新!!: 杨师道和杨文干 (唐朝) · 查看更多 »

桥公山

桥公山,唐朝初年人物,校尉。 太子李建成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铠甲到庆州都督杨文干。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到唐高祖所在的仁智宫,也进行告发。唐高祖大怒,产生了废黜李建成的念头。把在长安李建成召到仁智宫软禁起来。派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宇文颖到庆州,却私下告知杨文干。624年六月廿四,杨文干起兵造反。唐高祖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灵州都督杨师道进击杨文干。六月廿六,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去攻打杨文干。杨文干攻下了宁州,但很快被李世民率军击败。七月初五,杨文干被属下杀死,李世民捉住了宇文颖,将他诛杀。.

新!!: 杨师道和桥公山 · 查看更多 »

武德之治

武德之治,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朝已经奠定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0405610。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代国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统治时期短,並夹處在中国史上知名的隋炀帝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和东突厥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其后唐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东突厥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高祖也继续实行隋朝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624年在陕西建成了一套给水系统,它引黄河水浇地八万多英亩,次年在陕西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它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当唐高祖最初起兵太原时,他颁布了一系列宽厚法令以缓和隋炀帝那一套严刑峻罚,取代了隋炀帝的严苛而繁杂的法律。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唐初,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唐高祖入西京长安后,要赏赐义师,府库一点都拿不出东西,遂按照刘世龙的建议靠砍伐长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树木为柴,用来换取几十万匹布帛才足够。.

新!!: 杨师道和武德之治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