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杜蘭尼王朝

指数 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又稱阿富汗帝國,是一個普什圖族王朝,領土面積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杜蘭尼王朝於1747年在坎大哈建立,開國者為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阿富汗軍事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艾哈邁德沙於約1773年逝世後,國家的統治權由其子孫繼承。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及他的後裔原本是普什圖人之阿卜達裡家族,後來被稱為杜蘭尼家族,繼漢達基王朝後,成為第二批普什圖族的坎大哈統治者。 杜蘭尼王朝排在奧斯曼帝國之後,是18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穆斯林帝國。學者認為杜蘭尼王朝是現代阿富汗國家的起源 ,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阿富汗人列入為現代阿富汗民族國家的創始者及國父。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遇刺前,興都庫什地區的部落已經日益強大,並趁機從衰弱的波斯帝國中奪權。.

30 关系: 印度的阿富汗人古拉卜·辛格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拉克宰王朝中华朝贡体系康乾盛世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哈爾曼迪爾·薩希卜克什米尔国父皮洛士式胜利皇室阿卜达里阿夫沙尔王朝阿富汗阿富汗历史阿富汗君主列表阿富汗国旗阿富汗錫克教阿富汗酋长国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查谟-克什米尔 (土邦)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清朝清朝外交清朝行政区划1747年1月14日

印度的阿富汗人

阿富汗人,在印度人口佔10000人,他們多是為逃避塔利班政權逼害和政治不穩而逃到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錫克人,他們多集中生活在德里。穆斯林人口佔印度的阿富汗10%,最近移民數字已有提升。 除了公民和外籍人士,有數百個印度穆斯林社群可追踪回到他們的普什圖祖先起源。在創立阿富汗現代國家之前,阿富汗人與普什圖族是同義詞。普什圖人生活在印度有悠久歷史,估計有1000000普什圖族生活在印度。.

新!!: 杜蘭尼王朝和印度的阿富汗人 · 查看更多 »

古拉卜·辛格

古拉卜·辛格(Gulab Singh,)是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第一代拉贾,为多格拉王朝的建立者。 古拉卜出生在当地道格拉人家庭,其家族为查谟的世袭王公。他幼年的时候受到祖父的照顾,并向名将左拉瓦尔·辛格学习骑马术和战争技巧。1808年,锡克帝国君主兰吉特·辛格入侵查谟,16岁的他率兵抵抗,但战败。查谟被降为锡克帝国的附庸国。1809年,他前去杜兰尼王朝首都喀布尔,成为舒亚·沙阿(Shah Shujah)的雇佣兵的一员。他因战功受到提拔,但后来与杜兰尼王朝发生冲突,王国被废除,因此转而效命于锡克帝国,并进攻杜兰尼王朝。 1822年,古拉卜被锡克帝国封为查谟王公。1834年,派遣左拉瓦尔·辛格入侵拉达克,后来又征服巴尔蒂斯坦和西藏的阿里地区。不过1841年左拉瓦尔在西藏中伏击身亡后,丧失了对阿里地区的统治。 1845年,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爆发,锡克帝国战败,被迫与英国议和,割让大量领土。根据《拉合尔条约》,查谟-克什米尔从锡克帝国中独立,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古拉卜为该土邦的第一任马哈拉贾。 Category:南亚君主 Category:印度军事人物 Category:克什米尔.

新!!: 杜蘭尼王朝和古拉卜·辛格 · 查看更多 »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ohammad Khan) (普什图语: دوست محمد خان,) 巴拉克宰王朝创始人,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阿富汗杰出的统治者。普什图族巴拉克宰部落首领萨达尔·帕扬达汗(Sardar Payendah Khan)的第11子,,杜兰尼王朝灭亡后成为阿富汗埃米尔(1826年至1839年、1845年到1863年)。.

新!!: 杜蘭尼王朝和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杜蘭尼王朝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拉克宰王朝

巴拉克宰王朝為普什圖人建立的王朝。該王朝於19世紀-20世紀初統治今阿富汗全境,甚至今巴基斯坦部分地區。該王朝由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於1818年延續杜蘭尼王朝之後所建立。而該王朝一直存在至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遭到罷黜為止。 Category:阿富汗歷史.

新!!: 杜蘭尼王朝和巴拉克宰王朝 · 查看更多 »

中华朝贡体系

中國朝貢體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这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國際關係體系。东亚朝貢體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贡品同时也如齐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

新!!: 杜蘭尼王朝和中华朝贡体系 · 查看更多 »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Rowe)和歐立德等稱这段時期為「High Qing(盛清)」(1683-1839),認為是清朝興盛與繁華的時期,是帝制中國最後的高峰期 ,亦有西方學者认为康乾时期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 康雍乾整體上保持了穩定和繁榮的局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長極其迅速,中國這塊土地仍保持著富裕和有序。在該段時期结束後的六七十年的時間裡,清王朝连续遭到了外国侵略与国内动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两次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步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困,落後和长期危机的境地。然而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是清朝統治的盛衰之變,清朝的社會經濟在不少地區仍在持續發展,清朝政權仍具有較強的活力,並且獲得不少地區和不少民眾的支持,讓清政權在內憂外患險惡環境中仍支撐了一百餘年。在康乾「盛世」後的嘉道「中衰」時期,中國社會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亦未因統治危機的出現而陷於停滯。.

新!!: 杜蘭尼王朝和康乾盛世 · 查看更多 »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Khyber Pakhtunkhwa、خيبر پښتونخوا、خیبر پختونخوا),原名西北邊境省是巴基斯坦最小的省,它是普什圖族和其它民族的家乡。向西和向北它与阿富汗接壤,向北与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相邻,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位于西北邊境省与俾路支省之间。向东和向南西北邊境省比邻旁遮普省和联邦首都地区。西北邊境省内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普什图语,在乌尔都语中西北邊境省有时被称为Sarhad。其他语言还有俾路支語、布拉灰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

新!!: 杜蘭尼王朝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 查看更多 »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旁遮普語: ਹਰਿਮੰਦਰ ਸਾਹਿਬ;Harmandir Sahib),又名达尔巴尔·萨希卜(旁遮普語: ਦਰਬਾਰ ਸਾਹਿਬ,读音;Darbar Sahib) 高建章,锡克·辛格·阿卡利:锡克民族与锡克教,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67-71页,非正式俗称为金庙(Golden Temple),位于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是錫克教最重要的谒师所(gurdwara)。 其所在都市阿姆利则(直譯為不老花蜜之池)在公元1577年由第四世錫克教古鲁拉木達斯(Guru Ram Das)開闢 ,其後第五世古魯阿爾瓊(Guru Arjun)決定在此城中心設立谒师所哈爾曼迪爾·薩希卜,並在其中供奉錫克教經典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或稱Adi Granth)İsmail Hâmi Danişmend, Osmanlı Devlet Erkânı, Türkiye Yayınevi, İstanbul, 1971 (Turkish)。第六世古魯哈果濱(Guru Hargobind)繼任後在此廟宇旁設立錫克教五大權位之席之一的「永恆寶座(Akal Takht)」。 该庙的名字中,“哈尔曼迪尔”(旁遮普語:ਹਰਿਮੰਦਰ,Harmandir)是由两个梵语词汇“Hari”和“Mandir”结合而来。“Hari”是无所不在的神的名字之一,字面意思是“除去所有灵性生活(Aatmic-Jeevan)之障碍者”。“Mandir”意思是“住宅,住处,居处,房子,宫殿,寺庙,住所”等等。所以“哈尔曼迪尔”的意思是“神之住所”或“神的庙”,通过这里可以体验到灵性的充分舒展。“萨希卜”(旁遮普語:ਸਾਹਿਬ,Sahib)源于阿拉伯语(,Sahib),意思是“持有者、拥有者、所有者”。 身為神之住所,哈爾曼迪爾·薩希卜的興建理念並不是只限錫克教徒供奉,它其實象徵著對於宗教多元性的開放態度與平等對待 ,為了表示誠意,第五世古魯阿爾瓊(Guru Arjun)在興建此廟之時特別邀請伊斯蘭教蘇非派聖者Mian Mir來奠定廟宇的基石。哈爾曼迪爾·薩希卜的四個入口也是象徵著歡迎四面八方所來的各教信徒 。 哈爾曼迪爾·薩希卜每日約有十萬人參訪朝拜,廟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其中廟内也設有世界最大的免費食堂稱為“瑯加”(Langar),這個概念由錫克教創始聖人那納克(Guru Nanak)提出,同樣為倡導“眾生平等”,不論種族地位、宗教信仰,都能平等地坐在食堂上獲得一頓飯菜的理念。 今日的哈爾曼迪爾‧薩希卜谒师所(gurdwara)是在1764年由錫克教領導人Jassa Singh Ahluwalia帶領教徒重建的。在19世紀初,錫克帝國君主藍季特‧辛格(Maharaja Ranjit Singh)派人將其表面鋪上一層金箔,據說金色的廟頂共用去了750公斤的黃金,故得其別名“金廟 (The Golden Temple)”。.

新!!: 杜蘭尼王朝和哈爾曼迪爾·薩希卜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कश्मीर、کشمیر)是位于南亚最北端的一个地区。19世纪中期之前,“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而今日则广泛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Quote: "Kashmir,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subcontinent.

新!!: 杜蘭尼王朝和克什米尔 · 查看更多 »

国父

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或称为国家之父、祖国之父、建国之父、国民之父、民族之父、独立之父,是给予当前国家政权奠基者的称谓,当匹配此荣誉者多于一人时,则统称为开国元老或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s)。 现代汉语中的“国父”一词,可考证的最早出处是清代学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国四说》,书中提及第一任美国总统喬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逝世时,举国称其为国父。.

新!!: 杜蘭尼王朝和国父 · 查看更多 »

皮洛士式胜利

洛士式胜利(Pyrrhic victory)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思為代價高昂之胜利,中文常意译為惨胜。.

新!!: 杜蘭尼王朝和皮洛士式胜利 · 查看更多 »

皇室

皇室或王室,也稱為皇家或王家,是指在君主制国家运用權力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一般代表家族中的不同輩份的成員以及一些旁系分支,通常有血緣關係,但並非必然。 不同国家的王室之间常见政治联姻。皇室不一定只在一家一地,並且有很多旁系。同一個皇室中不同房的成員可能統治不同的國家。欧洲地区,同一皇室的后代可能使用不同名称。.

新!!: 杜蘭尼王朝和皇室 · 查看更多 »

阿卜达里

阿卜達里(Abdali.,),或稱杜蘭尼(Durrānī.,),為阿富汗一個知名部族的名稱,與吉爾查伊並稱普什圖人最重要的兩個部族。原名阿卜達里的部族於1747年由艾哈邁德汗改名為杜蘭尼。.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卜达里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سلسله افشار)是18世纪统治伊朗高原的一个土库曼人王朝。.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历史

阿富汗历史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考古證據顯示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間已有城鎮文化出現。亞歷山大大帝及其馬其頓軍隊在公元前330年征服波斯帝國後,征服了阿富汗。阿富汗曾是不少強大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包括大夏、貴霜帝國、贵霜-萨珊王朝、喀布爾-夏希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國、古爾王朝、卡爾提德王朝、帖木兒帝國、蒙兀兒帝國、漢達基王朝和杜蘭尼王朝。阿富汗位於許多移民和貿易路線上,因此被稱為「中亚绕道」,那些路線從兩河流域經伊朗高原,從印度河流域通過興都庫什山脈,從遠東到塔里木盆地和從毗鄰的歐亞草原。 中亞人被認為是從公元前20世紀抵達阿富汗,放棄原本的語言並組成新的普什圖語和達利語 。中東地區影響了阿富汗文化,印度教、祆教、馬其頓和佛教都在阿富汗消失了。有為的統治者使中世紀的阿富汗不但是一個軍事強國,還是一個文化強國,產生許多著名學者如伊本·西那和比魯尼等標誌性人物。 在18世紀初,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效法米尔维斯·霍塔克,統一了阿富汗各部落並建立最後一個杜蘭尼王朝"" Omrani, Bijan, published in Asian Affairs, Volume 38, Issue 2, 2007, pp.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君主列表

18世纪前,现代阿富汗国家所控制的区域是分裂的,多数地区是被的印度的德里苏丹国统治。西部的赫拉特属于波斯的萨非王朝,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属于布哈拉汗国。南部的坎大哈是莫卧儿帝国和萨非王朝的争夺区。被压迫的现代阿富汗人(普什图族)多次寻求独立,都没能成功。 1709年,Mirwais Hotak在坎大哈带领阿富汗人脱离了波斯的统治。 Mirwais建立城堡将坎大哈作为国家的首都。一系列战争后,阿富汗在1747年由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杜兰尼王朝。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被视为阿富汗的国父,,穆罕默德·查希尔沙是末代国王。;阿富汗地区自古以来的控制势力.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国旗

阿富汗國旗的样式为黑红绿三色旗,黑色象征过去,红色象征鲜血,绿色象征未来,同时这三色也是典型的伊斯兰颜色。国旗主体为位于正中的国徽。国徽正中由白色的清真寺壁龛与讲坛组成,在其上部中央置有连着初升之日的清真言(),其两侧有两面白色旗帜。清真言下部为写有“真主至大”(الله أكبر)的大贊辭。位于国徽下部的是国名“阿富汗”(افغانستان)与阿拉伯数字“1298”(١٢٩٨),代表阿富汗从英国独立的年份1919年(伊斯兰历1298年)。国徽外围由两把麦穗环绕。.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国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錫克教

阿富汗錫克教徒主要分布於阿富汗少数大城市,如在賈拉拉巴德,喀布爾,以及坎大哈。他们是阿富汗國民,多数説普什圖語也説旁遮普語。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前有二十万人,估计大概有一百至三千個家庭。.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錫克教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酋长国

阿富汗酋长国(普什图语:إمارة أفغانستان,Da Afghanistan Amarat),是位于中亚和南亚交界处的一个酋长国,其领土今属阿富汗。.

新!!: 杜蘭尼王朝和阿富汗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三任皇帝。第十二任皇帝穆罕默德·沙的兒子。.

新!!: 杜蘭尼王朝和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清史稿》稱愛哈默特沙,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独立王朝杜兰尼王朝的创建者,阿富汗国父。.

新!!: 杜蘭尼王朝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 查看更多 »

查谟-克什米尔 (土邦)

查谟-克什米尔土邦(और कश्मीर.;مقبوضہ کشمیر)是存在于1846年—1947年间,位于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南部的一个印度土邦,由王公(玛哈拉贾)统治。Rai, Mridu (2000).

新!!: 杜蘭尼王朝和查谟-克什米尔 (土邦) · 查看更多 »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新!!: 杜蘭尼王朝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杜蘭尼王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外交

清朝初期,清朝政府与俄罗斯沙皇国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中国称为平等条约,俄罗斯(含苏联时期)称为不平等条约(俄罗斯人认为《瑷珲条约》中收回了被中国人强占的失地)。有人认为,这一条约象征着中国正常化外交的开始,但实际上,直到总理衙门成立前,清朝都是以藩属的概念来处理与外国的事务,并且在交往中竭力要求外国臣服(如马戛尔尼),与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并不相同。 随着清朝国家的衰落和政府的腐败,以及外国的侵略,以《南京条约》为开端,清朝开始与外国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或要求割地,或要求赔款,使得清朝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逐步走向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多次的打擊下,最终導致清朝被推翻的命運。 清朝前前后后共和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近二百个条约。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丧权辱国条约(如:《中英天津条约》),但也有国家辉煌时签订的弘扬国家尊严的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但自始至终,清朝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仪。即使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时,也依旧不忘摆摆架子,把自己视为天朝,把对方视为被天朝道德与尊严所感化,向天朝朝贡的小国。.

新!!: 杜蘭尼王朝和清朝外交 · 查看更多 »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大體上,清朝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在東北地區和新疆實行軍府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在西藏遵循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設置。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绪年間,新疆、台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漢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海南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

新!!: 杜蘭尼王朝和清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1747年

没有描述。

新!!: 杜蘭尼王朝和1747年 · 查看更多 »

1月14日

1月14日是公历年的第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1天(闰年是352天)。.

新!!: 杜蘭尼王朝和1月14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杜兰尼王朝薩多查依王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