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杜正勝

指数 杜正勝

杜正勝(),臺灣高雄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2000年5月20日-)、《大陸雜誌》主編(1988年7月-)、《新史學》主編(199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101 关系: 原來我不帥去蔣化历史学家列表十一寇反媒體壟斷運動台北國際書展台灣地位未定論吳清基同心圓史觀夜市安平古堡左菁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史觀中国史前文化中国青铜时代中華民國首長特別費事件中華民國教育部中正紀念堂三隻小豬一綱多本平埔族群建國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友名单張元 (台灣)开罗宣言何金松余光中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南大學校友列表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周朝唐飛內閣儒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石守謙王炳忠王浩宇秦始皇秦孝儀第三社會黨第一次張俊雄內閣第二次張俊雄內閣編戶齊民...莊國榮青铜时代颱風敏督利 (2004年)西周馬丁努斯·宋克認識臺灣高雄市立路竹高級中學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高雄縣謝志偉 (臺灣)謝長廷內閣識正書簡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路竹區黃榮村齊邦媛蘇貞昌內閣鄭瑞城臺灣史望春風臺灣媒體亂象臺灣島史觀臺灣主體性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臺灣教育改革陳君愷李淑珍李慶安杜姓楊秋興橋港大學江春男汉字简化游錫堃內閣潘文忠朱家驊會計法第99-1條修正烏龍事件成语明鄭時期新史學政經看民視教育部國語辭典1944年臺灣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2008年1月臺灣2008年3月臺灣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臺灣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612拯救國教遊行 扩展索引 (51 更多) »

原來我不帥

《原來我不帥》是一部台灣偶像劇,共13集(台灣版本),改編自網路小說作者Lowes的網路小說《原來我不帥》。由林俊傑、曾愷玹、李玖哲、張勛傑、路嘉欣、姚安琪、鍾欣怡主演。而劇裡的校園場景主要在台灣的佛光大學、宜蘭大學、淡江大學拍攝,其它場景包含:台北市信義區、臺北縣淡水鎮、臺中縣的高美濕地風力發電海灘、台北市京華城、臺北縣金山鄉中角彎咖啡廳(男主角小莊打工的咖啡廳拍攝場景)。.

新!!: 杜正勝和原來我不帥 · 查看更多 »

去蔣化

去蔣化,为一系列改變或移除昔日蔣中正或蔣經國執政時期的痕跡,尤其是針對蔣中正的紀念痕跡,主要由民主進步黨推動。2007年起,執政黨民主進步黨展開一連串舉動,認為蔣要為二二八事件及其後屠殺台灣人(指該事件後期的清鄉行動)和後期白色恐怖負責,認為應該去蔣化,進而要求中華民國國軍移除營區蔣氏銅像,以及進一步拆除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圍牆,「去蔣化」的另一層理由是否定獨裁及威權的執政正當性,等同轉型正義的一環。由於民進黨在執政後期才大力進行去蔣化,被中國國民黨批評是政治清算,記錄抹煞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和貢獻。 大规模的去蔣化運動發生在臺灣2000年民主進步黨首次贏得中央政府的執政權之後。此運動主要針對的是蔣中正,其原因在於蔣中正及主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對人權压制的情況较苛刻;雖然蔣經國的影響痕跡也在改變之列,但是由於蔣經國的評價較其父好,再加上蔣經國去世後,政府幾乎沒有在公共場合建立關於蔣經國的象徵物,因此去蔣化主要是針對蔣中正進行。 中國大陸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也藉「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曾經迫害人民」之理由實施過類似的行動。措施包括将中正路全部更名,借以废除对蒋中正的个人崇拜。.

新!!: 杜正勝和去蔣化 · 查看更多 »

历史学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历史学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划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新!!: 杜正勝和历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十一寇

十一寇是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時,在台灣出現的政治鬥爭名詞,為深綠支持者用以指稱民主進步黨11名立法委員(時任或曾任)。主要發起者為2006年12月中旬,全省聯播廣播電台政論節目《台灣人俱樂部》主持人章松根(化名「章天軍」)、鄭愉生(化名「阿生」)發起的手術刀行動。章天軍與阿生呼籲民進黨基層黨員聽眾,簽名支持手術刀行動;最後獲得數萬黨員簽名,並將此簽名及聲明送交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並希望民進黨勿提名此11人參加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 十一寇分別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郭正亮、鄭運鵬、羅文嘉和沈富雄(以上無排序關係),其中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正義連線3人(郭正亮、鄭運鵬、沈富雄)、陳水扁嫡系(扁系)1人(羅文嘉)。深綠支持者認為,這11名委員對內批判是為了爭取名聲,在民進黨初選電話民調時取得不會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中國國民黨選民的支持,拿下高民調數字而獲得初選提名;因此將其一一點名出來,目的是希望泛綠選民能用選票予以制裁。.

新!!: 杜正勝和十一寇 · 查看更多 »

反媒體壟斷運動

反媒體壟斷運動,又稱反媒體巨獸運動,為2012年在台灣發起的學生與社會運動,901反媒體壟斷聯盟與由台灣各大學院校學生組成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推動此運動的主要團體。反對旺中案、反對壹傳媒併購案,要求制定反媒體壟斷法。以維護台灣新聞自由、反對媒體壟斷、防止中資與台灣財團控制台灣媒體為主要訴求。.

新!!: 杜正勝和反媒體壟斷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北國際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英語譯名: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簡稱TIBE)是每年春季在台灣台北市舉行的出版品展覽會,由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最早稱之「中華民國台北國際書展」,前身為「全國書展」,於1987年12月15日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 國家圖書館)首度舉行,主要是以增進國際出版品之交流為重要的主軸,後來於1990年起固定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展期大致為六天(星期三起至隔週星期一)。 由於屬於半專業性展覽(版權交易與消費展皆有),因此展期第一天為「專業人士日」,僅有出版從業人士、相關媒體或身障人士才能進場參觀,而一般消費者必須等到第二天起才能購票參觀,唯有漫畫區與兒童圖書區例外。目前是台灣規模最大,亦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之國際級圖書專業展覽,僅次於德國法蘭克福、義大利波隆納、美國BEA等世界三大書展,由於展覽規模逐漸擴展,未來也有移往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的可能。.

新!!: 杜正勝和台北國際書展 · 查看更多 »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新!!: 杜正勝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查看更多 »

吳清基

吳清基(),臺灣學者,臺南市佳里區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曾擔任教育部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臺北市副市長、教育部部長等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兩岸現代職業教育協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務諮詢顧問、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務顧問、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新!!: 杜正勝和吳清基 · 查看更多 »

同心圓史觀

同心圓史觀是臺灣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於1990年代所提出的史學觀點,係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向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有如同心圓般擴散,因而得名。作為新的臺灣史史觀與歷史架構,雖然並未實踐於臺灣的教育改革中,卻與新史學等學術發展息息相關,成為杜正勝拓展的學術思想體系之一部。.

新!!: 杜正勝和同心圓史觀 · 查看更多 »

夜市

夜市為主要於夜間做買賣的市場,可能販售飲食、服飾、雜貨、遊戲等。和生活息息相關。夜市常是熱帶、亞熱帶國家的重要觀光景點;在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是庶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列出台灣比其他地方更好的10件事之1為台灣的夜市,台灣觀光局統計來台旅客中有超過70%的人把夜市列入行程中,台北市市場處亦製《台北市夜市導覽手冊》。.

新!!: 杜正勝和夜市 · 查看更多 »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又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王城(Ông-siâⁿ)《臺灣通史》,卷16,城池志:「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灣,就荷蘭城以居,改建內府,台人謂之王城。」、安平城、臺灣城,是一座曾經存在於臺灣臺南市的堡壘。最初建於1624年,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是鄭氏王朝統治者的住處。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兩處遺跡都被列為國定古蹟,而瞭望臺則是於1970年代由日治時期燈塔改建而成,列為文化資產。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於黃昏時與落日互相煇映之景「安平夕照」。在1953年,獲臺灣省政府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九頁.

新!!: 杜正勝和安平古堡 · 查看更多 »

左菁華

左菁華(),筆名玉笠人,山東濟南人,台灣女編劇。.

新!!: 杜正勝和左菁華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簡稱中研院臺史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遷至臺灣後成立的研究所之一。1993年夏,中研院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是臺灣史正式成為歷史學獨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象徵著本土化政策帶來的機制改變,使臺灣歷史文化重受重視。臺史所的研究涵蓋荷蘭治理時期至戰後時期(臺灣史前時期研究與考古人才資源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羅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專才。2004年,臺史所正式成立,是中研院第22個正式的研究所。臺史所現有專任研究人員20人,另有兼任與合聘研究人員及訪問學人等,組成社會經濟史、文化史、環境史、族群史、政治變遷與殖民地史等五個研究群,是最重要的臺灣史研究機構,有助於建構臺灣史的整合與系統化知識。.

新!!: 杜正勝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新!!: 杜正勝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負責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1928年成立於广州。 因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董作宾、梁思永、勞榦、周法高、严耕望、石璋如、芮逸夫、全汉昇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研究员,并取得了殷墟等处考古挖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各省方言调查等重大学术成果,而成为世界学术界瞩目的重镇。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學”、“动手动脚找东西”理念,对史语所影响至深。出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素为世所重。.

新!!: 杜正勝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國史觀

中國史觀,又稱大中國史觀、中國中心觀、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一種對於中國史的史學觀點,其中經常帶著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被歸類為一種民族史觀。中國史觀的支持者認為,研究中國史的歷史發展,應以中國本身的因素與歷史脈絡為主,而不應以西方史學觀點來進行科學化研究。著名的支持者包括錢穆等人。.

新!!: 杜正勝和中國史觀 · 查看更多 »

中国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指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石器时代又区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四个阶段。人类由古猿分化出来以后,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发展过程,才产生文字。.

新!!: 杜正勝和中国史前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国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时代跨越夏、商、周三代。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河南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二里头文化的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已属青铜时代,所以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前1590年。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有着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分法认为属于奴隶制国家,有争议),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新!!: 杜正勝和中国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首長特別費事件

首長特別費事件是指2006年於中華民國國務機要費案之後,檢察單位針對各個首長的特別費支出進行調查與起訴的一列活動。多數行政首長都被發現將特別費使用於私人支出上以及為了報銷特別費而使用假發票報帳的現象,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的特別費案。 遭受調查的首長,除馬英九之外,還有蕭萬長、連戰、吳敦義、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呂秀蓮、游錫堃等共七千多名政務首長遭調查、偵訊、起訴及法庭審理。由於民進黨執政時期其中遭波及的民進黨公職人員較多,直到政黨二次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民進黨對此認為檢察機關明顯偏袒,要求立法院民進黨團擴大檢舉國民黨政務官特別費問題。 在該事件之後,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秘書長余文與杜正勝幕僚郭秀霞、陳香微是少數因特別費被判刑的人士,而首長皆被判處無罪。法官蔡守訓審理馬英九案時,判決馬英九無罪,但判決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認定有罪,引起民進黨抗議兩案審理標準不同。2011年5月立法院通過特別費除罪化,但是由於並沒有將國務機要費除罪化,仍有泛綠官員被繼續審判,但皆被判無罪或緩刑。.

新!!: 杜正勝和中華民國首長特別費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監督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機關。.

新!!: 杜正勝和中華民國教育部 · 查看更多 »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為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及臺灣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軍禮)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

新!!: 杜正勝和中正紀念堂 · 查看更多 »

三隻小豬

三隻小豬,是一则著名的英國童話,以會說話的動物為主角。其出現時間可能是18世紀或更早,但正式書面出版於1840年代(但與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話》裡一則故事雷同)。目前三隻小豬已是全球兒童所熟知的童話之一。.

新!!: 杜正勝和三隻小豬 · 查看更多 »

一綱多本

一綱多本政策,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的一部份,開放各廠商自行編寫教科書,並將選擇教科書的權力交給各國中與國小自行決定,教育部只負責設定課程大綱,以及審查廠商出版的教科書內容。在郝柏村內閣時期提出,於連戰內閣時正式推行。.

新!!: 杜正勝和一綱多本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過往稱之平埔族,是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後因隨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認知其為多數民族集合而非僅單一民族,故當今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多數以「平埔族群」來泛稱。多數平埔族群至今皆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原住民族,除了部分當前歸籍排灣族之馬卡道族及花東原歸籍阿美族之噶瑪蘭族等族人以外。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與生番、野番等詞相對。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稱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Pêⁿ-po͘-hoan;Pepohoan),其中「平埔」一詞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治時期則於《臺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誤以為同為「平埔族」這個民族,後來才逐漸重新細分。 賽夏族及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或平埔復名運動。.

新!!: 杜正勝和平埔族群 · 查看更多 »

建國黨

建國黨 ,是臺灣的政黨之一,1996年10月6日成立,黨員主要是從民主進步黨分裂出來的台灣獨立運動成員。.

新!!: 杜正勝和建國黨 · 查看更多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友名单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有大批的校友和讲师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发展,从国际政治、商业、法律、金融界;到文学、音乐、演艺和国际公认的学术研究等等。.

新!!: 杜正勝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友名单 · 查看更多 »

張元 (台灣)

張元(),生於臺灣,歷史學者,專長於中國通史、宋史、《資治通鑑》、歷史教育,長期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並為該校歷史研究所。曾任刊物《》主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History Education編輯委員。.

新!!: 杜正勝和張元 (台灣) · 查看更多 »

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Déclaration du Caire,カイロ宣言,Каир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Dichiarazione del Cairo,Kairoer Erklärung)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蒋中正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舉行會議後,在1943年12月1日所發表的对日作战的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的通稱 中華民國方面收藏之原件原由外交部保管,目前寄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計英文一頁。美國方面將原件「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存於美國國家檔案局(RG59),美國國務院出版的《1776-1949美國條約和其他國際協定彙編》則收錄了內容相同而標題為「1943年第一次開羅會議」(First Cairo Conference, 1943)的文件。日本方面在國立國會圖書館存有「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 開羅宣言在各種語言中的譯名不同,漢語方面,與會的中華民國採用《开罗宣言》做為定名,英語方面,與會的中美英三國在之後的《波茨坦公告》使用Cairo Declaration這個名稱來稱呼開羅宣言。.

新!!: 杜正勝和开罗宣言 · 查看更多 »

何金松

何金松,台灣的政治人物,出生於嘉義縣民雄鄉。.

新!!: 杜正勝和何金松 · 查看更多 »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新!!: 杜正勝和余光中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南大學

國立臺南大學(簡稱南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中西區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62年的省立臺南師專,歷經多次改制而成。.

新!!: 杜正勝和國立臺南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南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國立臺南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史學科遂改易為歷史系。該系為臺灣最早設立的歷史學教研機構,為臺灣學術重鎮。位置主要在文學院二樓東側。.

新!!: 杜正勝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簡稱民主紀念館),是中華民國行政院在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根據2007年4月13日核定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所成立的文教設施機構,正式掛牌成立於2007年5月19日中央通訊社,《民主紀念館揭牌 蘇揆:台灣民主歷史性階段》,2007年5月19日。,改制於原本設置同址的中正紀念堂。 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全文共五條,以設立一個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機構;同時發佈生效的還有《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規程和辦事細則都沒有註明紀念館的地址,也沒有提及中正紀念堂之名以及與中正紀念堂關係。 2007年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惟教育部認為立法院無權廢止四級機關之組織法,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局面。 民主紀念館甫成立即產生法律上是否存在的爭議。由泛藍陣營占多數的立法院在廢止組織規程後,主張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據此凍結以民主紀念館名義編列的預算;泛綠陣營則主張,立法院無權廢除相當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組織規程。 2008年5月20日,執政黨由民主進步黨變更為中國國民黨。同年8月,行政院研擬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民主紀念館正式復名為中正紀念堂;計民主紀念館存在時間約一年三個月。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

新!!: 杜正勝和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杜正勝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簡稱國立故宮南院或故宮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位於臺灣嘉義縣太保市,鄰近高鐵嘉義站以及蒜頭糖廠,主要展示品為亞洲藝術文化,另設有主題庭園、人工湖和旅館等。.

新!!: 杜正勝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杜正勝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唐飛內閣

唐飛內閣組成於2000年5月20日,是由2000年首度取得執政權的民主進步黨所組成的第一個內閣。 唐飛內閣上任之後,由於施政理念的巨大差異,最終唐飛於同年10月5日公開宣佈請辭,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唐飛內閣僅維持了短暫地四個半月即告終。.

新!!: 杜正勝和唐飛內閣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杜正勝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文: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縮寫:LSE;簡稱:倫敦經濟學院或倫敦政經學院),常被稱為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位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895年,是一所在政商界享譽盛名、專注于社会科学的大学,为倫敦大學的成员学院之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向被譽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及研究机构”。 它对社會科学的專注在倫敦大學和全英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倫敦政經學院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一起并称为「英國G5大学集團」,它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衛報》曾评价伦敦政经学院,称其与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的声誉只有牛剑才能超越。」 至2016年為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校友、教員及前教員之中包括了18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4名各國政壇領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 在2013至2018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社會科學及管理學的排名上已連續六年荣登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其管理學碩士亦在2018年QS管理學碩士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七。 除此以外,在最近6年(2011-2016)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社科領域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均居於英國第一位。 根據2014年對全球億萬富翁的調查報告,在所有歐洲大學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培養了最多的億萬富翁。 在多數的大學綜合排名中,醫學及理工為主的學校更佔優勢,例如僅有醫學院及其他理工相關學院的伦敦帝国学院在多個大學綜合排名上就大幅領先僅有社會科學設置的倫敦政經學院。 但倫敦政經學院在專業排名中表現出色,例如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專業排名中,倫敦政經學院所有的14個專業裏有12個都進入了世界前八。.

新!!: 杜正勝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查看更多 »

石守謙

石守謙(),藝術史研究者,曾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院長。現在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12年當選為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 杜正勝和石守謙 · 查看更多 »

王炳忠

王炳忠(),筆名卜正,中華民國台南佳里人,成長於台北市萬華區。王炳忠為新黨黨員,出身於黨主席郁慕明培育的新黨青年軍,現任該黨的青年委員會主席、全國委員會新聞聯絡人兼發言人,亦為抗獨史陣線召集人。2014年時,因破音大唱《中華民國頌》,反對佔領國會事件而出名。其戶籍現隨父親遷至新北市板橋區,曾參與2014年新北市板橋區市議員選舉並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列為新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第6名,惟皆落選。目前被法務部調查局指控涉嫌違反國安法,身陷王炳忠案,并遭到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起訴。.

新!!: 杜正勝和王炳忠 · 查看更多 »

王浩宇

王浩宇(),生於臺灣新竹,臺灣綠黨的政治人物。現任桃園市議會第1屆議員,現任台灣綠黨的召集人。.

新!!: 杜正勝和王浩宇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杜正勝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孝儀

孝儀(),字心波,中华民国學者。湖南省衡山縣吳集鎮桃嶺村人。.

新!!: 杜正勝和秦孝儀 · 查看更多 »

第三社會黨

三社會黨,簡稱三社黨,為中華民國政黨之一,成立於2007年7月15日。.

新!!: 杜正勝和第三社會黨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張俊雄內閣

一次張俊雄內閣組成於2000年10月6日,是第一個由民主進步黨員出任行政院長的內閣。由於核四風波,使內閣在立法院的施政舉步為艱,直至2002年新一屆立法院就職時以向立法院負責而總辭。.

新!!: 杜正勝和第一次張俊雄內閣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張俊雄內閣

張俊雄內閣共組成過兩次,第二次成立於2007年5月21日。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在參與2007年民主進步黨總統提名選舉落敗後,於2007年5月12日向總統陳水扁請辭獲准。5月14日,陳水扁任命前行政院長張俊雄二度出任行政院長。.

新!!: 杜正勝和第二次張俊雄內閣 · 查看更多 »

編戶齊民

編戶齊民,由於先秦以來,階級消融,身分制解除,理論上所有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是謂「齊民」;而國家將他們一一納入紀錄,以戶為單位來掌握人民,是謂「編戶」,所以總稱「編戶齊民」。 編戶齊民制度,始於秦國,盛行於秦漢,由於國家為有效掌握人民及相關資源,因此需要嚴密掌握國內戶口資料,對於人民的賦稅或徭役的徵調才能有效執行。.

新!!: 杜正勝和編戶齊民 · 查看更多 »

莊國榮

莊國榮(),生於中華民國臺南市,法律學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和行政法,特別是經濟行政法以及大眾傳播媒體法。研究媒體多年,曾任新聞局法規委員會委員、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及中華民國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在中正紀念堂之整修更換牌匾期間擔任現場指揮,協調、調度。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

新!!: 杜正勝和莊國榮 · 查看更多 »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鉛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新!!: 杜正勝和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颱風敏督利 (2004年)

颱風蒲公英(Typhoon Mindulle,國際編號:04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gme)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七個被命名的風暴。「蒲公英」一名由朝鮮提供,意即-蒲公英-。蒲公英及其所夾帶的旺盛西南氣流於台灣時間2004年7月2日至7月4日間,在台灣中南部造成連日豪雨,並引發嚴重的洪水、山崩及土石流等災情,台灣稱此次災情為「七二水災」。.

新!!: 杜正勝和颱風敏督利 (2004年)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杜正勝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馬丁努斯·宋克

丁努斯·宋克(Martinus Sonck,),或譯馬蒂·孫克,台灣荷蘭殖民時期第一任台灣長官,出生於阿姆斯特丹。1621年曾率兵攻佔班達,成為班達長官。1623年被控浪費槍枝、彈藥而被調回巴達維亞,1624年被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科恩派赴大員(台灣),成為台灣荷蘭殖民時期首任台灣長官。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台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

新!!: 杜正勝和馬丁努斯·宋克 · 查看更多 »

認識臺灣

《認識臺灣》是由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所編撰的一套國民中學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共三本,於1997年(民國86年)9月1日開始於台澎金馬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在一般的語境下,《認識臺灣》單指《歷史篇》——因其牽涉臺灣歷史(包括明、清、日治時期)的評價與認同,遠較其他兩篇複雜。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臺灣歷史、臺灣地理內容改為編於七年級(國中一年級)的社會領域課程,《認識臺灣》教科書的階段性任務也已結束。.

新!!: 杜正勝和認識臺灣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立路竹高級中學

市立路竹高級中學(Kaohsiung Municipal Lujhu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路竹中學,為台灣高雄市路竹區一所男女兼收的高級中學,也是高中男子足球名校。.

新!!: 杜正勝和高雄市立路竹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Kaohsiung Municipal Sih-wei Primary School,英語縮寫成SWPS,簡稱四維國小、四維)。.

新!!: 杜正勝和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高雄縣

縣,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於1945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25日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位於台灣西南部,與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嘉義縣相鄰,包圍著高雄市。北緣嘉南平原,西濱台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 2009年6月23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審查通過「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

新!!: 杜正勝和高雄縣 · 查看更多 »

謝志偉 (臺灣)

謝志偉(英文:Jhy-wey Shieh,),臺灣外省人第二代,原籍中國廣東汕頭,出生於臺灣基隆,臺灣學者及政治人物。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國文學博士,東吳大學德文系專任教授,專長領域為德語文學專題研究、文學與社會、母題研究、性別研究。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2016年8月31日,二度擔任中華民國駐德代表。.

新!!: 杜正勝和謝志偉 (臺灣) · 查看更多 »

謝長廷內閣

謝長廷內閣成立於2005年2月1日。當時的行政院院長游錫堃轉任總統府秘書長,由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陞任行政院院長。.

新!!: 杜正勝和謝長廷內閣 · 查看更多 »

識正書簡

識正書簡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於2009年接見美國華僑時提出的概念,意思是「閱讀及书写时使用正體中文的同時,書寫上不排斥使用簡體中文」。其它华人地区亦有类似概念,中國大陸将此概念称之为識繁寫簡,在同樣以簡體中文作為官方語文的新加坡等國家也有識繁用簡等呼聲。但因台海兩岸特殊政治情勢及對立的國族認同之故,在台灣有爭議。.

新!!: 杜正勝和識正書簡 · 查看更多 »

贝特霍尔德·劳费尔

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生於德国科隆,移民美国,东方学家與汉学家。通晓汉语、日语、藏语。1901年-1904年,1908年- 1910年,1923年多次在中国进行长期考察,对中国的玉器,瓷器,象牙雕刻,牌搂等都有研究。自述“我深爱中国的国土和人民”。.

新!!: 杜正勝和贝特霍尔德·劳费尔 · 查看更多 »

路竹區

路竹區位於台灣高雄市北部,北臨臺南市仁德區、歸仁區,東鄰阿蓮區,西鄰茄萣區、永安區,西北方連湖內區,南接岡山區。 本區位處嘉南平原南部,地勢平坦,略為呈現由東向西傾斜,氣候上深受低緯度及北赤道洋流的影響,年平均溫度24- 25℃之間,月平均溫度為28℃,最低18.5℃左右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新!!: 杜正勝和路竹區 · 查看更多 »

黃榮村

黃榮村(Jong-Tsun Huang,) ,臺灣心理學家,彰化縣員林鎮/田中鎮人。現任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學術專長為人類知覺、認知科學及決策與選擇行為。.

新!!: 杜正勝和黃榮村 · 查看更多 »

齊邦媛

齊邦媛()是中華民國作家、中國文學學者,生於中華民國遼寧省鐵嶺縣,專長為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齊邦媛之夫羅裕昌被譽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新!!: 杜正勝和齊邦媛 · 查看更多 »

蘇貞昌內閣

蘇貞昌內閣成立於2006年1月25日。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於2006年1月17日以總預算案覆議未獲支持為由,向總統陳水扁請辭獲准。2006年1月19日,陳水扁宣布任命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

新!!: 杜正勝和蘇貞昌內閣 · 查看更多 »

鄭瑞城

鄭瑞城(),台灣宜蘭縣蘇澳鎮人,台灣知名新聞傳播學者,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新!!: 杜正勝和鄭瑞城 · 查看更多 »

臺灣史望春風

《臺灣史望春風》是中華電視公司教學事業處製作的臺灣史電視教學節目,於2005年9月4日在華視教育文化頻道首播,共47集,主持人是臺灣史學者李筱峰、戴寶村。.

新!!: 杜正勝和臺灣史望春風 · 查看更多 »

臺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媒體批評團體反對爆料公社為目標進行大清洗,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

新!!: 杜正勝和臺灣媒體亂象 · 查看更多 »

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由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整體性觀點,以時間為座標、將生活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自身的歷史。曹永和認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台灣光華雜誌, 2010年5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他的觀點,對臺灣史與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史學,涵括了在島內人群活躍生產的總體性結構,和綜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和角色,將臺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考察,也就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史。曹永和認為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他相信,「臺灣島史」的觀念有助於臺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泛政治的解釋模式,而顯露臺灣史的真實面貌。.

新!!: 杜正勝和臺灣島史觀 · 查看更多 »

臺灣主體性

臺灣主體性、亦稱臺灣主體意識,是臺灣的一種政治及文化論述,並在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後成為主流思想之一。這個論述的支持者,希望透過認同以臺灣為中心的思考、多元文化思想及台湾民族主义的力量,突破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或大汉族主义,來建立臺灣自身的獨立國家、民主制度、與文化認同。 推動台灣獨立、反威權、反殖民、反中等相關概念經常形成集合,但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因為臺灣南島語群民族史、歐洲遺產、中國傳統、日治台灣等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

新!!: 杜正勝和臺灣主體性 · 查看更多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新!!: 杜正勝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為馬英九政府任內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由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及中國統一聯盟第一副主席(2003年四月~2013年四月)的王曉波所主導歷史及公民等課綱之修正調整,其主張微調沒有去台灣化且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然而受到部份公民團體及學生團體的質疑。陳水扁政府時代的課綱審議委員、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亦表示,關於台灣史課綱字數修改超過三成,已涉及實質修改。2016年,蔡英文政府的首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廢止微調課綱 。.

新!!: 杜正勝和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 查看更多 »

臺灣教育改革

台灣教育改革,簡稱教改,是指台灣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因此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又因爭議頗多,且配套不足倉促上路。實施至今各界給予不一的評價。.

新!!: 杜正勝和臺灣教育改革 · 查看更多 »

陳君愷

陳君愷(),生於日本埼玉縣,家族出身臺灣臺北市北投,歷史學者,研究領域包括先秦史、宋史、中國科學史、中國思想史、臺灣近現代史、臺灣醫學史、臺灣社會史、臺灣政治史、臺灣教育史、臺灣學術史、族群關係史、史學方法與理論。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客員研究員、台灣社會改造協會祕書長、台灣歷史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新!!: 杜正勝和陳君愷 · 查看更多 »

李淑珍

李淑珍, 生於台灣新營,籍貫江西省,歷史學者,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

新!!: 杜正勝和李淑珍 · 查看更多 »

李慶安

李慶安(),中華民國台北市政治人物,生於臺北市,前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李煥之女,曾任中國國民黨籍及親民黨籍立法委員。李慶安為中華民國第一位遭查出擁有且隱瞞美國國籍的立法委員,並遭到註銷當選資格,法院一審詐欺罪名成立(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規定,民意代表不允許擁有雙重國籍;實務上,臺灣政治人物具雙國籍者一旦當選,一般會緊急申請註銷外國籍);二審出現大逆轉,高等法院改判無罪定讞。.

新!!: 杜正勝和李慶安 · 查看更多 »

杜姓

杜姓是中文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9位,2006年中国人口中杜姓人口排名第47位。.

新!!: 杜正勝和杜姓 · 查看更多 »

楊秋興

楊秋興,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高雄市燕巢區人,前民主進步黨,現中國國民黨黨員,臺南一中、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土木研究所畢業。曾任兩屆高雄縣長、民進黨立委、省議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南部聯合服務中心主任、臺鹽董事長。也是末代高雄縣長。.

新!!: 杜正勝和楊秋興 · 查看更多 »

橋港大學

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是一所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南橋港區內的長島的大學。该大学創立於1927年创立,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被评为北部区域型大学146-187名,未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福布斯杂志或华盛顿月刊评为全国性大学。 该大學內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名橋港大學為美國第10名學生最國際學生的大學。於公元1990年橋港大學面臨经济上的困難。這間學校的委員會長期為了要不要讓出學校股東給文鲜明所創辦與統一教有密切關係的 教授世界和平協會 (PWPA)以挽救快倒閉的橋港大學而爭論。當年,為了鼓勵更多新生入學,橋港大學企圖招生更多的國際學生。在這些來念書的學生中的一部份並不知道學校的過去,包经济困難與和統一教有密切關係,這也就是這所大學至今國際學生很多的因素。.

新!!: 杜正勝和橋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江春男

江春男,台中市豐原區人,台灣記者、作家、政治評論人,筆名司馬文武。.

新!!: 杜正勝和江春男 · 查看更多 »

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是通過減省筆畫等方式對漢字規範字的字形所進行的改造。林玟萱.

新!!: 杜正勝和汉字简化 · 查看更多 »

游錫堃內閣

游錫堃內閣成立於2002年2月1日。其前任的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在立法院改選後提出總辭,由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接任。游錫堃內閣是1996年總統民選以後,歷經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蔡英文政府迄今20多年來任期最長的內閣。三年任期內是陳水扁兩任總統民調支持度的高原期。2004年游錫堃以行政院長兼任陳水扁全國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幫助陳呂順利當選連任,得票率比2000年成長10.8% 。 游內閣振興經濟有成。上任時,台灣一方面遭受2001全球網路泡沫化影響,經濟創有史以來第一次負成長(-1.26%),一方面面臨核四風暴後遺症、產業轉型關鍵期、朝小野大政局及首次政黨輪替的磨合期,隨後又遇美國911事件(2002)、SARS傳染病(2003)、319槍擊案(2004)等衝擊,任內經濟成長率三年平均尚能保有5.4%,失業率從2002年的5.17%歷史新高下降到2004年的4.44%,一般認為這是陳水扁連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金融改革方面,台灣因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及2001年「網路科技泡沫化」衝擊,2001年本國銀行逾放比率為11.26%,前總統李登輝曾警告可能出現「本土型金融風暴」。游內閣上任後提出「二五八金融改革計畫」大刀闊斧推動改革,打消逾放金額達一兆元新台幣,逾放比一路下降,至2004年底已下降至3.80%,符合國際標準 。任內化解了潛在的本土金融危機、解決了通貨緊縮風險、為產業轉型發展奠立堅實基礎,也使台灣在2008全球金融海嘯中屹立不搖,是一個成功並深受國際肯定的金融改革。.

新!!: 杜正勝和游錫堃內閣 · 查看更多 »

潘文忠

潘文忠,台灣宜蘭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台北縣海山國民小學教師、台北縣教育局局長和文化局局長、教育部國教司司長和主任秘書、國立編譯館館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及台中市副市長。2016年5月20日起擔任蔡英文政府的首位教育部部長。是繼前部長杜正勝後,第二位由國民教育體系出身的教育部長。2016年6月8日兼任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2018年因台大校長管中閔就任風波而辭去教育部長一職。.

新!!: 杜正勝和潘文忠 · 查看更多 »

朱家驊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

新!!: 杜正勝和朱家驊 · 查看更多 »

會計法第99-1條修正烏龍事件

會計法第99-1條修正烏龍事件是2013年5月31日立法院通過的《會計法》第99條之1修正案引發的爭議事件。立法院該日深夜經朝野黨團協商同意,迅速三讀通過《會計法》第99條之1修正案,將原僅適用於行政首長的特別費報支、核銷除罪化,擴大到民意代表與大專院校職員、研究人員支用政府補助的研究計劃費的報支、核銷。由於修正條文溯及既往部分規定2010年12月31日前,各民意機關支用的業務費等不追究責任,使得修正案通過後,立法委員顏清標用公款喝花酒將獲得除罪,引起各界撻伐。該修正案與早先被提出的類似修正案一樣,被輿論稱為「顏清標條款」。 此外,數個黨團宣稱為替大專院校研究人員除罪「忍痛」支持修正案,然而三讀通過的法條被媒體指出漏了關鍵的「教」字,因此大學教員可能沒有被納入除罪範圍。對於媒體的報導,行政院表示修正案是立法院提案與通過的,拒絕為漏字提請立法院覆議。媒體報導法務部官員表示,在檢方未作成統一解釋前,大學教員仍會依現行法律偵辦。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發表聲明,表示修正案違反憲法與平等原則。律師黃英哲於報紙投書表示,即使沒有漏字,修正後條文仍與為教授除罪的目的有一段難以忽視的距離。 6月5日,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林世嘉以擅自簽署《會計法》修正案宣布辭去黨團總召集人。6月6日,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拜會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江拒絕提出覆議;同日,蘇為該修正案向全國人民道歉。第二天總統馬英九向全國道歉,要求行政院院長轉請立法院覆議。6月13日,由行政院提出的會計法修正案覆議,在立法院臨時會以110票對0票,表決5月31日的決議不予維持。.

新!!: 杜正勝和會計法第99-1條修正烏龍事件 · 查看更多 »

成语

成语是東亞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於在漢語、日本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新!!: 杜正勝和成语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杜正勝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新史學

新史學可指:.

新!!: 杜正勝和新史學 · 查看更多 »

政經看民視

《政經看民視》是臺灣民視新聞台的政論談話性節目,採錄影播出。現任主持人為彭文正、李晶玉搭檔。於2016年8月22日開播。.

新!!: 杜正勝和政經看民視 · 查看更多 »

教育部國語辭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的一部大型辭典,目前最新版本是2015年12月推出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2013年起由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維護。.

新!!: 杜正勝和教育部國語辭典 · 查看更多 »

1944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194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是指屬於台灣政黨之一的台灣團結聯盟主席蘇進強等一行10人,於2005年4月4日在日本東京靖國神社所進行的參拜活動、以及在這之後所引發的一連串爭議。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在这样的时机参拜有军国主义象征争议的日本神社,引发广泛争议。 蘇進強表示,他是以台灣人和台灣本土政黨的立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軍徵召陣亡而被奉祀在神社內的約28,000名台灣英靈、以及為國犧牲的日本人表示敬意。但是,靖国神社中包括多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日本军人曾经给亚洲带来战争,是个极具争议的宗教场所,被日本侵略過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大都认为靖國神社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代表。 台聯參拜靖國神社,台湾部分泛绿阵营的政治人物,以及泛藍陣營的支持者都对此表示批评。民进党有人表示中立和赞同观点,部份台灣民間輿論以原台籍日本兵是台灣歷史的一頁悲慘痛史,参拜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國台辦也對這次的參拜活動表示反對,中國大陸民间舆论對台联予以抨擊,並引起了部分華人的抗议。.

新!!: 杜正勝和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 查看更多 »

2008年1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2008年1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8年3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2008年3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於2008年1月12日舉行,自本屆起,立法院委員由原先的225席減半至113席,任期由3年改為4年。本次選舉合併第三案、第四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於同日舉行。 此次選舉是立法院首次使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制度,113 (73+6+34)席立法委員包含73席單一制的選區區域立委、 6席複數制選區原住民立委(平地及山地原住民各三席)、及34席不分區及僑選委員(常合稱為「政黨票」)。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中國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區域立委方面:國民黨贏得57席、民進黨贏得13席、無盟贏得2席、無黨籍贏得1席;原住民立委方面:國民黨贏得4席、無盟贏得1席、親民黨贏得1席;在34席不分區及僑選委員(常合稱為「政黨票」)中,12個參選政黨中,只有國民黨、民進黨達到5%得票率的門檻,並按各自的得票率分別分得20與14席。 中華民國第七屆立法院共有113席,中國國民黨連同其與親民黨及新黨的協調席次共取得81席(71.7%),民主進步黨取得27席(23.9%),無黨團結聯盟3席(2.7%),親民黨1席(0.9%),無黨籍1席(0.9%)。中國國民黨於25個直轄市及縣市當中,取得其中15個的所有席次。 本次選舉與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3、4案同時舉行。第3案簡稱為「討黨產」公投案,第4案簡稱為「反貪腐」公投案。但這兩案最終都因投票率太低,未跨過百分之50的成案門檻而未獲通過。.

新!!: 杜正勝和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第五案、第六案全國性公民投票,也是第四次總統直選,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此項選舉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有兩組,分別為1號: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謝長廷和蘇貞昌(通稱「長昌配」),以及2號: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和蕭萬長(通稱「馬蕭配」)。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08年3月22日20時7分宣布開票結果,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及蕭萬長獲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届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以7,659,014票當選,得票率58.45%,謝長廷、蘇貞昌5,444,949票,得票率41.55%,馬英九、蕭萬長的得票數,較謝長廷、蘇貞昌多2,214,065票,更創下中華民國史上總統候選人最高得票。新任總統、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這是台灣政治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 本次選舉是臺灣2008年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另一場攸關社會未來走向的大型選舉。國民黨奪回失去八年的政權,在此次選舉後,同時掌握行政部門及立法院過半席次,達至「完全執政」局面。另一方面,與總統選舉投票合併舉行、涉及參與聯合國議題的兩項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皆因未達《公民投票法》所訂「領票人數達總選舉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之門檻而未能成案。.

新!!: 杜正勝和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8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杜正勝和2008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

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是指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林義雄於2014年4月22日至30日間,為訴求核四停建所進行的一次禁食抗議行動。行動引起政界與反核運動波瀾。核四公投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案之一,再次成為政治、社會焦點。而反核團體共同組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於21日召開記者會,宣佈將展開一系列聲援行動,4月22日上午,林義雄抵達臺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展開無限期禁食。在各方壓力之下,執政的馬英九政府與中國國民黨於4月27日做成「核四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後封存;核四二號機全部停工」、「行政院承諾儘速承諾召開全國能源會議,以確保未來供電無虞」兩點共識。4月30日,林義雄發表公開信,表示「核四既已決定停工,只要不再復工,那麼『停建核四』已不是議題」,宣佈停止禁食。.

新!!: 杜正勝和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 · 查看更多 »

612拯救國教遊行

612拯救國教遊行是台灣在2005年6月12日的一場遊行,遊行者由臺北市中正區中正紀念堂中山南路大中至正門出發,經教育部,最後會合於臺北市濟南路立法院群賢樓前。發起團體為拯救國教大聯盟,主要成員有陳君豪、趙立平、張婷鈞、王馨羚等人,其中陳君豪(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時任宜蘭縣國小實習教師,其後攻讀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為遊行總指揮。遊行人數估計約2,000人。.

新!!: 杜正勝和612拯救國教遊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杜正胜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