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翱

指数 李翱

李翱(),字習之,汴州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是北魏司空、清渊文穆公李冲十世孙,北魏使持节、侍中、太傅、录尚书事、青州刺史、濮阳孝懿公李延寔九世孙,中书侍郎、左光禄大夫、清渊献侯李彬八世孙,清渊县侯李桃杖七世孙。.

目录

  1. 40 关系: 卢携古文运动大學 (經傳)山南东道节度使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国哲学家列表张仲素张建封何首烏佛教哲学唐朝唐朝文化唐書人物列表儒家兩稅法四书五经皇甫缇皇甫湜王承元独孤朗韩愈道統药山惟俨行狀高愍女路随李翺格物致知桂管经略使楊嗣復楊於陵欧阳修殷尧藩汪琬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户部侍郎新唐书旧唐书性本善論

卢携

盧攜(),字子升,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祖盧損,父盧求。卢携外貌醜陋,曾將文章獻給尚書韋宙指點,韋宙說他“异日必贵”。寶曆初年進士,由台省歷戶部侍郎、翰林學士。乾符五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鄭畋皆為李翱外甥,同位宰相。兩人不和,盧攜常笑詬鄭畋身出娼技。一日卢携与郑畋争论,把砚台扔到地上。僖宗貶盧攜為太子賓客。乾符六年(879),高骈大将张麟多次擊敗黃巢軍。卢携因举荐高骈为统帅有功,朝廷又召卢携辅佐政事。卢携當時有風疾,精神恍惚,政事都由親吏温季修决断,一时贿赂盛行。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農民軍攻克洛陽,十二月,攻下潼關,佔領長安。黃巢入淮南,张麟被杀,许州官兵溃败。朝廷上下震惊,把過錯全歸咎盧攜。卢携被再次罢宰相职务,任太子宾客,當晚盧攜服毒自殺死。黃巢軍發盧攜屍,戮之於市。《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輯1首。有子卢晏,字望卿,寿安尉、直弘文館。天祐元年(904),卢晏擔任河南县尉,被柳璨所杀。.

查看 李翱和卢携

古文运动

古文運動為唐宋兩代改革文章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於扭轉寫作駢文的風氣,改為學習三代兩漢的古文。 唐朝的駢文過度要求排比、對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實用價值,於是唐初陳子昂開始提倡復古的言論,同時期的文人,例如李華和蕭穎士等也開始排斥駢儷浮華的風氣,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古文運動的先驅時期。.

查看 李翱和古文运动

大學 (經傳)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說是曾子所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论语》、《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原不分章节。后来朱熹按其内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清代學者戴震小時问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查看 李翱和大學 (經傳)

山南东道节度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山南东道设立的節度使。 755年十二月,设立山南节度使,756年正月,设立南阳防御守捉使,后为邓州节度使。756年七月废除。设立襄阳防御使,旋即为节度使,下辖襄州、邓州、随州、唐州、安州、房州、均州、金州、商州。十二月,商州、金州、均州、房州另设兴平节度使。762年,商州、金州、均州、房州设观察使。777年十二月,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州,下辖襄州、邓州、房州、均州、复州、郢州。785年,邓州归东都畿都防御使。787年增加唐州、邓州、安州、复州。802年,安州归奉义军。815年十月,下辖襄州、复州、郢州、均州、房州,唐州、随州、邓州另设节度使。817年十一月,唐随邓节度使废除,地入山南东道。819年–838年,领临汉监牧使。844年,暂废复设。888年五月,建号忠义军,下辖襄州、复州、郢州、房州、均州,905年房州、均州归戎昭节度使,906年恢复山南东道的名字,再领房州、均州。 五代初領襄州、復州、郢州、均州、房州,唐州、隨州、鄧州。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鄧州升為宣化軍節度,割泌、隨、復、郢4州隸之。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南平王高季興所轄復州來屬,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復州升為防禦州,直隸中央。七年(942年),廢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州升為防禦州,直隸中央;均、房2州割隸威勝軍節度。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復置山南東道節度使,領襄州、復州、房州、均州。.

查看 李翱和山南东道节度使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很早就有文學批評。批评是评论的意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稱“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颜之推《家训·文章篇》亦稱“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然后出手。”中國文學批評自成一體,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到“文气”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則是一部有系統的評論專著。钟嵘的《诗品》是一部诗论专著。.

查看 李翱和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国哲学家列表

这篇文章包括了中国的哲学家。.

查看 李翱和中国哲学家列表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年—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献县)人。 父张应,官安南都护。贞元十四年李随榜进士 ,与李翱 、吕温同年,早年為秘書省校書郎。後任武寧军从事。元和十年(815年)左右升迁為司勋员外郎。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二十八日迁中书舍人,当年卒,赠礼部侍郎。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陇上行》《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最为著名。作品题材以写征人思妇为主,亦有描写宫乐春旅之作品。胡应麟在《诗薮》评价其作品云:江宁之后,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与令狐楚、王涯有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另有《词圆》十卷、《赋柩》三卷,均佚。《全唐诗》存诗一卷。有孙张濬。.

查看 李翱和张仲素

张建封

張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唐代軍事人物。 張玠之子。生于开元二十三年,寓居兖州(今山東嵫陽)。喜欢读书,能辩论,代宗時,李光弼进讨苏常盗匪,建封自請前去招安,一日降数千人。德宗时,官至寿州刺史,李希烈反叛,派部下杨峰赏赐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和张建封,张建封却腰斩之。李希烈又派部将杜少诚攻打寿州,建封令其将贺兰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栅,叛軍无所克获而去。建封因抗敵有功,宰相李泌建議擢升建封為徐、泗、濠节度使,鎮守徐州,以保護運道咽喉汴水甬橋(今安徽宿縣北),與馬燧友善。贞元四年建封開始镇守徐州,前后长达十余年。唐德宗有《送徐州张建封还镇》詩。 建封能“礼贤下士”,贞元九年孟郊考試落第,韩愈尝荐孟郊于张建封,贞元十五年秋,又聘韩愈入幕。贞元十六年卒于徐州任上,年六十六岁。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西8公里西虢镇西窑村北。 子张愔,為徐州燕子樓女主人公關盼盼的夫君。元白唱和時,白居易云:“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北宋蘇軾對其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的演繹。.

查看 李翱和张建封

何首烏

何首烏(學名:Fallopia multiflora 或者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又名野苗、交藤、交莖、夜合、地精、桃柳籐、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陈知白、馬肝石、九真藤、瘡帚等。為蓼科植物,有雌雄二種(赤,白二種),性喜高溫高溼,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麓。 何首烏狀如人形。《開寶本草》稱何首烏“黑鬚髮,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中國古代「四仙藥」(何首烏、黃精、地黃與靈芝)之一。 主产于中国大陸的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日本亦有。.

查看 李翱和何首烏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李翱和佛教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查看 李翱和哲学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李翱和唐朝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查看 李翱和唐朝文化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李翱和唐書人物列表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查看 李翱和儒家

兩稅法

兩稅法是唐德宗時代宰相楊炎所創之稅法。由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秋季及夏季徵稅),是為兩稅法。因為武周末年均田制頹萎,唐初的租庸調法早已不適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

查看 李翱和兩稅法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查看 李翱和四书五经

皇甫缇

皇甫缇,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省淳安县西)人。唐朝文学家、官员。 元和进士,仕至工部郎中。从韩愈学古文,时与李翱、张籍齐名。为文奇僻险奥。宋朝人编有《皇甫持正集》。.

查看 李翱和皇甫缇

皇甫湜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文學家。是引發牛李黨爭的人物之一。 唐宪宗宰相王涯的外甥,元和三年(808年)与牛僧孺、李宗闵并登贤良方正科第三等,三人猛烈抨击时政,引起宰相李吉甫不满,舅王涯、裴垍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考官杨于陵、韦贯之也被外贬。皇甫湜补授陆浑尉,久久不得晋升。后官至工部郎中。裴度辟為判官。皇甫湜出韓愈門下,從韓愈學古文,思想傾向與韓愈相近,為文亦言聖道,但其闢佛不若韓愈積極。文章奇僻,今存詩三首,《全唐詩》僅收其《題浯溪石》一首。《答李生書》三篇,是皇甫湜文論的代表作,反覆論辯“奇”與“常”在文章中的關係。他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又說:“夫文者非他,言之華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務奇,然亦無傷於奇也。”宋人輯有《皇甫持正文集》。 皇甫湜跟他的老師韩昌黎一樣,常給人家寫墓誌銘一類的文章,稿費不菲,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文公似特重皇甫湜,囑咐他寫墓誌銘,李翱只令作行狀。曾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是研究韓愈的重要史料。.

查看 李翱和皇甫湜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查看 李翱和王承元

独孤朗

孤朗(),字用晦,唐朝官员。曾祖独孤思暕,定州长史。祖独孤通理,颍川郡长史。父独孤及,常州刺史。 独孤朗3岁时父亲独孤及去世,与弟弟独孤郁为伯父所抚养长大。年二十一,与弟郁同去考进士。二年后因落第回归苏州。以白身在江西、宣歙、浙东三观察使府中任府僚,得授试校书郎、协律郎。元和九年(814年),拜右拾遗。十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人刺杀,一死一伤,独孤朗上疏要求将京兆尹贬职,处死负责捕盗的吏员,未得到反应。因劝宪宗从淮西罢兵,被贬为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仓曹参军。三年后入为监察御史,改任京兆府司录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兼史馆修撰,入尚书省为都官员外郎。 长庆元年(821年)十二月,谏议大夫李景俭退朝后与兵部郎中知制诰冯宿、库部郎中知制诰杨嗣复、起居舍人温造、司勋员外郎李肇、刑部员外郎王镒等人到独孤朗的史馆办公地饮酒。李景俭喝醉后跑到中书省去辱骂宰相王播、崔植、杜元颖,次日饮酒几人皆被贬出为刺史,独孤朗贬为韶州刺史。 不久元稹作宰相,被贬几人皆被召还。独孤朗复为虞部、左司二员外郎,升为郎中,数月迁权知谏议大夫。 宝历元年(825年),鄠县令崔发因误辱中官下狱,当时唐敬宗即位,大赦天下,崔发等一众囚犯在金鸡竿下等待释放。忽然有宦官五十余人,将崔发围殴,并将崔发再次投入监狱。独孤朗立即上表,请求诛杀为首的中官。同年十一月,改任御史中丞。 宝历二年(826年),殿中侍御史王源植被贬为韶州司马,正在街中行走,被教坊司的乐伎侮辱,看押王源植的导从呵斥回应,两方遂打闹起来。京兆尹刘栖楚判处处罚乐伎,而独孤朗则急切要求赦免王源植,五次上疏,惹怒敬宗,再次重贬王源植。独孤朗自请罢去,敬宗不许。 大和元年(827年),唐文宗即位,独孤朗改任工部侍郎。八月一日,被任为福建观察使。于时独孤朗背部生疮,二旬后在八月廿三日壬子(827年9月17日),以疮发作而卒,年五十三。赠右散骑常侍。有子独孤孟常,时年尚九岁。夫人京兆韦氏,给事中贞伯之女,早卒。同年十月壬午,其侄子独孤庠护丧归葬河南之寿安甘泉乡先公墓次。.

查看 李翱和独孤朗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查看 李翱和韩愈

道統

道統說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道統之說最早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查看 李翱和道統

药山惟俨

藥山惟儼(),俗姓韓,謚號弘道大師,唐代山西绛州人,為著名禪師,石頭希遷法嗣。 年十七歲時,在潮州西山慧照門下出家,慧照禪師為南嶽懷讓的弟子。大歷八年,在衡岳寺希操律師處受具足戒。参谒石头希迁,其间尝住沣州药山寺(位于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药山村),证得心法并嗣其法(有临济宗人以为惟俨实得法于马祖道一)。惟俨弟子有云岩昙晟等。 唐代文学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時曾經拜訪過惟儼禪師,並贈詩紀念:“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W W W.

查看 李翱和药山惟俨

行狀

行狀,漢朝稱「狀」,元代以後稱之「行狀」或“行述”(也謂之“事略”)。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蹟的文章,留作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 行狀始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代則規定凡重要官員去世,都由家人簡錄其生平行事,報送中央修史機構存檔。行狀之撰寫遂大增,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寫,也有出錢委託當時著名文豪代寫,文筆多有溢美之辭。唐代李翱曾為韓愈寫過行狀,但他在〈百官行狀奏〉寫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狀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赴英州乞舟行狀〉、〈袁中郎行狀〉、〈司馬溫公行狀〉等,另有「逸事狀」只記逸事,富於文學色彩,是行狀的一種變體,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查看 李翱和行狀

高愍女

愍女,名妹妹,高彥昭的女兒。《新唐書·高妹妹傳》:高湣女名妹妹,父彥昭事李正己。唐朝烈女,諡「愍」。.

查看 李翱和高愍女

路随

路随,又稱路隋( ),字南式,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李翱和路随

李翺

#重定向 李翱.

查看 李翱和李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因為朱熹的《四書集注》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上海等地还成立科学技术学校,称为格致书院。.

查看 李翱和格物致知

桂管经略使

桂管经略使,755年,设立桂州管内经略使,治桂州,下辖桂州(今广西桂林市)、梧州(今广西梧州市)、贺州(今广西贺州市)、连州(今广东连州市)、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富州(今广西昭平县)、昭州(今广西平乐县)、蒙州(今广西蒙山县)、环州(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融州(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古州(今贵州省黎平县)、思唐州(今广西象州县东)、龚州(今广西平南县)、严州(今广西来宾市)、思诚州(今广西大新县)。严州归邕管经略使。764年,废除邕管,归属桂管。770年,恢复邕管,773年,废除桂管,归邕管。785年,恢复桂管。791年,罢招讨使。862年五月,龚州、象州归岭南西道节度使。八月,为观察使。900年九月,改为静江军节度使。.

查看 李翱和桂管经略使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查看 李翱和楊嗣復

楊於陵

楊於陵(),字達夫,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家族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父楊太清,客居河朔,死於安史之亂。杨於陵六歲時因戰亂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歲,擢進士第,授潤州句容(今江蘇)主簿,節度使韓滉將女兒嫁給他。貞元八年(792年),入朝為膳部員外郎。歷官吏部郎中、中書舍人、潼關防御、鎮國軍使(今陝西華縣)、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入為京兆尹(首都市長),“奸人無所影賴,京師豪右大震”,官至戶部侍郎。 元和初年,擢牛僧孺對策第一,為李吉甫排斥,元和四年(809年)出任嶺南(今廣東廣州)節度使,聘用韋詞、李翱為幕僚,“諮訪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絕火患。”為監軍許遂振所誣,憲宗下令追究此事。宰相裴垍為楊氏辯白,改授吏部侍郎,為唐鄧(今河南沁陽)供軍使,高霞寓兵敗,貶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復升戶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平定李師道,命楊於陵為淄青宣撫使。穆宗時,遷戶部尚書,以左僕射致仕。太和四年(830年)卒,贈司空。.

查看 李翱和楊於陵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查看 李翱和欧阳修

殷尧藩

殷堯藩,字不詳,蘇州嘉興人,或称秀州人。 生卒年不详,工诗文,好山水。自言:“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與韦应物友好。元和九年(814年)举进士,任永乐县令,被李翱聘為长沙幕府。與马戴、沈亚之有唱和。在李翱的宴飲上有一赠柘枝妓诗:“姑苏太守青蛾女,流落长沙舞《柘枝》。满座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终官侍御史。有《诗集》一卷。.

查看 李翱和殷尧藩

汪琬

汪琬(),字苕文,號鈍翁,江南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结庐居于太湖尧峯,學者稱堯峯先生。明末清初散文家、政治人物。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编修。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清初三大家」,亦能詩,唯成就不及其文。.

查看 李翱和汪琬

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

湖南观察使,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从江南西道划出而设置的地方衙署。“湖南”之名也从此出现。.

查看 李翱和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

户部侍郎

戶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財政部次長,雅稱小司徒、貳地官。「戶部」乃六部(吏部即考試院及人事行政局、戶部即財政部、禮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法院及法務部、工部即交通部)之一,即今之財政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 一般而言,户部尚書主要掌全國户口、賦役方面的政令,而侍郎則掌管稽核版籍、賦役徵收征等會計、統計工作。.

查看 李翱和户部侍郎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李翱和新唐书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李翱和旧唐书

性本善論

人性本善論,簡稱性本善論,或本善論。儒家傳統人性論的一種概括性主張,強調人性中之善為本有,人應該行善。人與生俱來就有善,為何還要行善呢?那麼惡從那邊來的呢?.

查看 李翱和性本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