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罕之

指数 李罕之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唐代軍事人物。 父李文,世代務農。李罕之少年無賴,有勇力,讀書不成,入寺為僧,曾化緣於河南滑州酸棗縣,窮日無得者。後投奔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改投奔黃巢,张璘击败黄巢,罕之再投降高骈,为光州刺史。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光州,李罕之又回諸葛爽陣中,改任怀州刺史。中和四年(884年),任河南尹和東都留守,與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結合。 光啟二年(886年),諸葛爽病死,李罕之擁立其子諸葛仲方,與劉經爭奪洛陽澠池(今屬河南),李罕之駐兵洛口(洛河入黃河處,在今鞏義市東北)。劉經派張全義抵抗李罕之,張全義卻聯合李罕之反攻河陽(今河南孟縣),不勝,退到懷州(今河南沁陽)。秦宗權部下孫儒趁機攻陷了河陽,焚燒宮闕,屠殺居民。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收复河阳。 李罕之勇而無謀,性貪暴,不得人心,見張全義治理洛陽功效顯著,就罵張全義:“此田舍一夫儿!”经常向張全義勒索金錢,張全義故意表現得很軟弱,如數供給。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趁李罕之攻打河東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時,領占河陽,李罕之翻牆逃走,張全義俘虜其全家,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以三萬軍圍攻洛陽。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死在旦夕,不得已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大將丁會、牛存節解洛陽之圍,张全义自此依附朱温。李罕之暴虐,“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时人称“李摩云”。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丁會援助他。不久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會为昭义节度使,又命李罕之移镇河阳,病卒於移防途中。.

目录

  1. 29 关系: 孟方立丁會康君立五代史人物列表張全義唐朝唐書人物列表王行瑜王重盈符存審罗弘信盖寓韓簡 (唐朝)諸葛爽诸葛仲方薛志勤薛阿檀苏文建李存孝 (唐朝)李建及李讜 (唐朝)杨师厚樂彥禎河阳节度使朱友倫昭義節度使新五代史新唐书旧五代史

孟方立

孟方立(《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1年 - 889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昭義局部或全境,将其军部从潞州迁到家乡邢州,引起了潞州百姓的怨恨,他们倒向了河東节度使李克用,孟方立最终为李克用所败,由于害怕部属造反而自杀。.

查看 李罕之和孟方立

丁會

丁會(),字道隐,安徽寿春人。 早年投靠黄巢,在朱温麾下效力,朱温投降唐朝,丁会被封为都押衙。李克用遣大将李存孝引兵攻洛阳,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命令丁会和葛从周等人率兵前往救援。李存孝、李罕之大败,逃奔河东,張全義自此归附朱全忠。丁會又大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於内黄。丁會再攻宿州,引汴水淹城,刺史张筠出降。又大破平卢节度使朱瑾於金乡。光化元年,澤州(今山西晋城)刺史李罕之入据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昭义节度使,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溫求援。當時李罕之已病危,不久去世,朱溫趁機以丁會為昭义留后,後為節度使。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朱全忠杀害唐昭宗。丁会聞訊痛哭,率三军为唐昭宗发哀,向河东晋王李克用请降,並前往太原,赐以甲第,位在诸将上,隔年四月二十四日,李存勖于太原城外大阅三军,命丁会为兵马都招讨。910年,病逝于太原。.

查看 李罕之和丁會

康君立

康君立(),蔚州興唐人,世代為邊疆豪族。 乾符年間,在雲州防禦使段文楚麾下為牙校。當時群盜起事於河南,天下即將大亂,但是代北仍是年年饑荒,諸部的豪傑多數有嘯聚邀功的志向。當時段文楚縮減軍士衣物和米糧的供應,戍兵皆有怨言。康君立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李存璋等認為段文楚為人柔弱,而沙陀部李國昌父子勇冠諸軍,所以他們合謀推李國昌父子為主,儘快平定代北之地,以謀取功名富貴。康君立等乃夜訪李克用,游说他為百姓除去暴虐的主帥,取而代之。眾人遂擁立李克用為帥。到達雲州時,已聚眾達萬人,軍營駐紮在鬥雞台,城中的內應捆绑了段文楚以應李克用的軍隊。收城後,眾人共推李克用為大同軍防禦留後。得知雲州發生變故,朝廷很不高興,下詔徵兵前來討伐。不久李國昌便丟失振武,李克用又失去雲州。朝廷命招討使李鈞、幽州李可舉征討於李克用,攻李克用於蔚州。康君立進擊李可舉的部隊屢次得勝,當李國昌北奔入韃靼時,保住了李克用的軍隊。及後,李克用被授雁門節度,以康君立為左都押牙,跟從大軍入關驅逐黃巢亂軍及收復長安。李克用回太原鎮守時,授康君立為檢校工部尚書、先鋒軍使。 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既失河陽,遂來向李克用歸降,並且尋求援助,李克用乃以康君立充為南面招討使,李存孝為其副將,帥師二萬助李罕之攻取河陽。是年三月,與朱溫麾下的丁會、牛存節戰於沇河。臨陣時,騎將安休休叛入敵軍,康君立遂引退。八月,康君立被授汾州刺史。大順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謀反,李克用派遣康君立前去將他討平,授康君立檢校左仆射、昭義節度使。自此李克用的大軍連年攻略邢州、洺州的土地,攻打孟方立,康君立常率澤州及潞州的軍隊以為掎角。 景福元年(892年),升為檢校司徒,食邑千戶。景福二年(893年),李存孝佔據邢州叛亂,李克用命康君立前去討伐,以戰功加檢校太保。乾寧元年(894年),李存孝叛亂被平定,遂班師。李存孝既死,李克用深為可惜,忿怒諸將沒有能解決他的煩惱。當初,李存信與李存孝不和,屢次互相傾奪,而康君立素來親李存信。同年九月,康君立至太原,李克用當時與諸將酒會博,因為語及李存孝之事而痛哭流涕。當時康君立因為一句說話忤逆李克用旨意,李克用便賜鴆酒毒死他,康君立當時年四十八歲。後唐莊宗李存勗即位後,以念舊之原故,下詔贈康君立為太傅。.

查看 李罕之和康君立

五代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登場的人物。.

查看 李罕之和五代史人物列表

張全義

張全義(),本名言,一名居言,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五代十國軍事人物,後唐時任中书令、河南尹,封齊王,鄴都之變時憂懼不食而卒,谥忠肃。.

查看 李罕之和張全義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李罕之和唐朝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李罕之和唐書人物列表

王行瑜

王行瑜(),邠州(今陝西彬縣,位淳化縣西北)人。唐末將領。.

查看 李罕之和王行瑜

王重盈

王重盈(《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晚唐军阀,历任陕虢节度使和护国节度使。.

查看 李罕之和王重盈

符存審

存審(),本名符存,字德祥,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一生經歷百餘次戰役而未嚐敗績,曾經多次與後梁交戰並擊破朱溫、驅逐北漠契丹,與同袍周德威齊名。因為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御賜國姓,因此部分史冊又載為李存審,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其子復歸舊姓。在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列傳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餘獲授國姓的眾人皆記為李姓。.

查看 李罕之和符存審

罗弘信

罗弘信(《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本名罗宗弁,字德孚,爵封北平郡王,谥莊肃,晚唐军阀,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文德元年(888年)利用士兵对前任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及其子乐从训的不满以节度使身份控制魏博后以节度使身份管治魏博。他开始了罗家三代人(他和其子罗绍威、孙罗周翰)对魏博的管治,直至后梁年间。.

查看 李罕之和罗弘信

盖寓

寓(),爵封成阳郡公,晚唐大军阀李克用的谋主。.

查看 李罕之和盖寓

韓簡 (唐朝)

韓簡(),封魏郡王《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后进昌黎郡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晚唐军阀,控制魏博。黄巢起义后,朝廷权威瓦解,韩简试图武力吞并邻镇,失败后,所部推举将领乐行达取代他。韩简最后忧虑而死,一说被杀。.

查看 李罕之和韓簡 (唐朝)

諸葛爽

諸葛爽(),山东博昌人,生年不详,唐朝将领,一度控制河陽,在朝廷和黄巢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齐政权之间摇摆不定。.

查看 李罕之和諸葛爽

诸葛仲方

诸葛仲方(),唐朝末年河阳节度使诸葛爽之子。 光启二年(886年)十月,诸葛爽去世,在帐中将刘经、泽州刺史张居言拥戴下,诸葛仲方自称留后。刘经惧怕河南尹、东都留守李罕之难以驾驭,与张居言想除去他,刘经亲自引兵镇洛阳。李罕之擅杀和自己有矛盾的部曲郭璆,军中不悦,刘经趁机煽动军众袭渑池李罕之寨,李罕之军乱,退守乾壕,刘经追击急攻,反为所败,退守敬爱寺(一作圣善寺),李罕之乘胜入屯洛阳苑中飞龙厩,激励其众攻敬爱寺,数日后趁风纵火,尽烧刘经军,刘经军众逃窜,被追斩殆尽。刘经退回河阳。李罕之进逼河阳,屯巩县、洛口,将要渡过汜水,刘经遣张居言率军去河上拒敌。当时诸葛仲方年幼,刘经主政,诸将心多不附。张居言秘密与李罕之通好,被刘经得知,张居言害怕,渡河投靠李罕之,合兵攻刘经,为其所败,退守怀州。 十二月,叛将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部下决胜指挥使孙儒攻陷河阳军,诸葛仲方乘轻舟与刘经、王虔裕等出奔汴州投靠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河阳军为孙儒所据,孙儒自称节度使。 此后史书没有诸葛仲方的记载。.

查看 李罕之和诸葛仲方

薛志勤

薛志勤(),小字鐵山,蔚州奉誠(治今河北蔚县)人。 早年是雲州牙将,是振武节度使(治朔州)李國昌的亲信。乾符五年(878年)与李盡忠、康君立等共推國昌之子李克用为留后,以功授右牙都校。 薛志勤曾隨李克用入長安镇壓黄巢,李克用每日派他夜袭长安,放火焚烧仓库,使黃巢不得安寧。李克用至汴州,朱溫在上源驿置酒席为李克用庆功,礼貌恭敬,李克用卻邊喝酒邊罵朱溫。朱溫心裡很不平,但故作鎮定,半夜趁李克用大醉,發兵包圍上源驿。李克用被部下郭景銖用冷水潑醒,與薛志勤对门外射击,射死數十人。不久天降大雨,薛志勤扶着李克用翻墙突圍,縋城得出,監軍陳景思等三百多人不及逃出,全被誅殺。官至昭义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

查看 李罕之和薛志勤

薛阿檀

薛阿檀(),唐朝末年武将。效力军阀李克用。 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受任镇压黄巢之乱,被任为东北面行营都统使,从夏阳渡河,留薛阿檀扼津口。黄巢被平定后,李克用被任为河东节度使。 文德元年(888年)二月,河南尹张全义驱逐河阳节度使李罕之,自兼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投靠李克用。三月,李克用以其将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督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五将率七千骑助李罕之反攻河阳。张全义求助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四月,朱全忠遣其将丁会、葛从周、牛存节率兵数万救河阳,打败河东军,安休休惧罪逃到蔡州。宣武军分兵欲断太行道路,康君立等惧怕,引兵回师。 后来唐昭宗讨伐李克用,大顺元年(890年)九月,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大同军防御使赫连铎以蕃、汉兵三万攻雁门,薛阿檀与河东将李存信击败之。十一月,李克用遣李存信、薛阿檀在阴地抵抗朝廷军队,三战三捷,参与讨伐战的鄜坊、定难、邠宁、凤翔军都渡河西归,于是打败朝廷军队。 李克用又攻赫连铎治所云州,以骑将薛阿檀为前锋,设伏河上。赫连铎以精骑追杀薛阿檀,到河边后伏兵发作,赫连铎大败,河东军擒其将贾塞儿,遂围云州并攻陷。 后来李存孝反叛李克用,于乾宁元年(894年)三月被诛杀。薛阿檀之勇与李存孝相当,诸将嫉恨他,他不得志,秘密勾结李存孝;李存孝被诛,薛阿檀担心事泄,自杀。 A Category:唐朝军事人物 Category:唐朝自杀人物.

查看 李罕之和薛阿檀

苏文建

苏文建(),唐朝末年将领。最初为禁军翊卫,四次担任指挥使。崔远《授苏文建豳州节度使制》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讨伐拥兵逼宫的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七月,败王行瑜弟匡国军节度使王行约,王行约弃军部同州出走。苏文建被任为匡国军节度使。十月,李克用克宁州,奏请以苏文建为静难节度使,暂治宁州,招抚降人。十一月,王行瑜弃军部邠州出走,李克用入邠州,上奏敦促苏文建赴任。王行瑜为部下所杀。昭义节度使李罕之见王行瑜已灭,请求为静难节度使,李克用称自己已上奏请苏文建就任,不可以反复而为朝野所非议。《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苏文建加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李克用请求彻底消灭李茂贞,但唐昭宗担心此后李克用无人可制危及朝廷,没有答应。于是李克用领兵回本镇,而李茂贞骄横如故,多据河西州县,三年(896年)九月,李思谏被任为静难节度使,可见苏文建已非静难节度使,很可能系被李茂贞驱逐而失位,而李思谏也因静难被李茂贞控制而并未赴任。四年(897年),昭宗改感义军为昭武军,治利州,以苏文建为节度使。当时利州正在西川节度使王建与李茂贞之间数次易手,未详苏文建是否赴任。苏文建后事无载。.

查看 李罕之和苏文建

李存孝 (唐朝)

李存孝()中国唐朝末期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

查看 李罕之和李存孝 (唐朝)

李建及

李建及,本名王建及。许州人。 父王質。早年師事李罕之,並隨罕之奔晋,後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李克用把他收入義兒軍,改名李建及。911年2月3日柏鄉之戰,梁、晋兩軍战於柏鄉,梁兵急击之,晉軍大敗。后唐庄宗李存勖登高台看見晉兵将败,回頭告訴建及說:“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這時建及选擇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大败。累拜辽州刺史,率領銀槍效節軍。李建及喜歡以家赀散士卒,宦官韦令图告訴莊宗說:“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改为代州刺史。建及不樂而卒。 Category:李姓.

查看 李罕之和李建及

李讜 (唐朝)

李讜(),唐末軍事人物。.

查看 李罕之和李讜 (唐朝)

杨师厚

杨师厚(),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颍州斤沟(今安徽太和北)人。善骑射,原为李罕之部将,以勇猛闻名。唐末,随朱温攻战,历任曹州、徐州、襄州、滑州等地节度使、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后拥重兵屯魏州。凤历元年(913年),助梁末帝杀朱友珪,驅逐羅周翰,任魏博节度使,进封邺王。在任控制地方财赋,又挑选精锐,组成银枪效节军。乾化五年(915年)三月死后,亲军叛乱,致使朱梁尽失河北之地。 S Y Y Y Category:五代十国中书令 Category:后梁政治人物.

查看 李罕之和杨师厚

樂彥禎

樂彥禎(),本名樂行達,晚唐藩鎮军阀,883年-888年取代了韓簡,成為魏博節度使,因治軍無方,士卒醞釀兵變,只好出家為僧。其子相州刺史乐从训得知,憤而聯合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攻擊魏博,卻被留後罗弘信率兵斬殺,樂彥禎也被連累而處死。.

查看 李罕之和樂彥禎

河阳节度使

河阳三城节度使,简称河阳节度使,又称怀卫节度使。 776年,设置河阳三城使,779年,设置镇遏使。建中二年(781年)设置节度使,驻守河阳三城,下辖怀州、卫州、郑州、汝州、陕州,郑州归永平军。783年开始长期管辖河阳三城、五县(河阳、河清、济源、温县、王屋)和怀州、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和黄河南岸的孟津县、荥阳市的汜水镇、广武镇等地。785年,设都团练使,796年再设节度使。814年治汝州,818年,汝州归东都畿都防御使,还治河阳。843年改河阳三城设置孟州,后来一度领泽州。.

查看 李罕之和河阳节度使

朱友倫

朱友倫,晚唐官员。五代十国後梁太祖朱温侄子,父朱存。 朱友伦幼年聪悟明敏,喜好文墨,通《论语》、小学,通晓声律。长大后,好骑射,有智谋,朱温说:“吾家千里驹也。”朱友伦年十九,为宣武军校。景福初年(892年),充元从骑军都将、元从马军指挥使,表右威武将军、右武卫将军。朱温征兖州、郓州,朱友伦率部兵收聚粮谷,供应军需。幽州兵至内黄,朱友伦率领前锋夜渡河,夺马千匹。领兵往八议关,遇到李克用军万余骑兵,朱友伦设疑军大胜。李罕之以潞州降朱温,被李克用军所围。朱温派遣朱友伦率领步骑数万,越险救应,大破晋军。唐朝加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和李茂贞在岐、陇用兵,李克用乘虚攻打朱温北部。朱友伦率军三万到矾山。朱友伦与氏叔琮一直追至太原。二年,朱友伦领所部兵西赴凤翔。三年,唐昭宗归长安,命朱友伦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朱温东归,留朱友伦宿卫京师,伺察昭宗所为。十月十五,朱友伦会宾打马球,坠马而死。唐昭宗辍视朝一日,诏赠太傅,归葬于砀山县。 朱友伦死后,朱温大怒,率兵七万至河中。唐昭宗涕泣,不知所为,想要投奔太原,没有成功。宰相崔胤遣人阻止朱温,朱温怀疑朱友伦是崔胤等所杀,奏请诛杀崔胤,唐昭宗未从,朱温派遣朱友谅至京师,兵围开化坊,杀死崔胤和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濬。朱温建立后梁,追封朱友倫为密王。.

查看 李罕之和朱友倫

昭義節度使

昭義節度使,又名澤潞節度使,是唐朝到五代期間,一個轄區位於今日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北省西南部的藩鎮,始於中唐。首府為潞州(今山西長治)。 昭義一鎮,大概是唐代的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五州。 至德元年(西元756年)置澤潞節度使,後改昭義節度使,這個藩鎮,多是效忠於唐朝朝廷,是朝廷用來抵抗河北三鎮的一個重要行政區與軍區。但也曾出現過盧從史叛變,與劉從諫與其侄劉稹等叛變事件。 本藩節度使先后有薛嵩、李抱真、劉悟、劉從諫、盧從史、孟方立、李克修等人。.

查看 李罕之和昭義節度使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查看 李罕之和新五代史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李罕之和新唐书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李罕之和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