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查看 李琪 (五代)和同平章事
孔循
孔循(《新五代史》卷四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早年名为赵殷衡且曾姓李、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因与后唐明宗宠信的谋臣安重诲联盟,他在明宗年间显赫,但后来与安重诲生隙,被逐出中央政府,至死未能重返。.
查看 李琪 (五代)和孔循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五代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登場的人物。.
任圜
任圜(),五代时后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祖任清,成都少尹。父任茂弘,避地太原,曾任西河令,有子五人,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冏。因任氏诸子风采都很不同,受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喜爱,就把同宗的侄女嫁给任圜为妻,并任命他为代州、宪州刺史。 圜善谈辩,眾人害怕與之论议。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之時,聘任圜為观察使。后任潞州(今山西长治)观察判官,李嗣昭在常山之役时病死于军中,任圜代理统军,号令如一,敌人不知。之后攻克常山,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以圜为工部尚书兼真定(今河北正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次年在郭崇韬属下任行军司马,充北面水陆转运使,仍知府事。同光三年(925年),回朝任工部尚书。后唐伐蜀时,被命跟随郭崇韬出征,西蜀平定回师至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时,他击败康延孝叛军。后唐明宗即位,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韦说、豆卢革罢相,朝政悉令任圜主持。因努力整顿财政,颇见成效。任圜与安重诲商议重新立相,任圜欲举荐李琪。明宗李嗣源較信任安重诲。枢密使安重诲因向任圜讨求歌妓不得而生不合,数次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天成二年(927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十月,任圜被安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安重诲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制赐任圜自尽。端明殿学士趙鳳告訴重诲說:“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任圜聚族酣饮,后仰药死。.
查看 李琪 (五代)和任圜
萧顷
萧顷(《旧五代史》卷四十一《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字子澄,中国唐朝及其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继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查看 李琪 (五代)和萧顷
霍彦威
霍彦威(《旧五代史》卷六十四),924年-926年间名为李绍真,字子重,谥号晋忠武公,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和后唐将领。.
查看 李琪 (五代)和霍彦威
薛廷珪
薛廷珪,字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薛逢之子。中和年間,進士及第。乾寧二年(895年),唐昭宗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晋王,以薛廷珪、李琪为册使前往河东军部太原。乾寧中,為中書舍人。入後梁,為禮部尚書。同光三年九月,卒。贈右僕射。.
查看 李琪 (五代)和薛廷珪
李琪
李琪可以指:.
查看 李琪 (五代)和李琪
李敬方
李敬方,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郡望陇西(今属甘肃),李憕曾孫。生卒年不詳。长庆三年(823年),郑冠榜进士及第。大和初為金部員外郎,遷祠部郎中,轉戶部郎中。開成年間,遷諫議大夫。开成五年,官长安縣令。武宗會昌六年以事貶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司馬,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大中四年(850年)轉任歙州(今安徽省歙县)刺史,曾因患頭風癢悶,入浴黃山温泉。工於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有《李敬方诗》一卷,今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有子李縠,生李琪。.
查看 李琪 (五代)和李敬方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查看 李琪 (五代)和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李琪 (五代)和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