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朱權

指数 朱權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号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削其藩。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96 关系: 南昌城門古琴古琴谱大宁太和正音譜宁王寧王之亂寧王府山居吟師曠中國茶具中國茶藝中國戲曲中国音乐中国茶文化乐安王墓九边平沙落雁广陵散仁宣之治建文帝张可久徐再思全元散曲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纪念馆关汉卿兀良哈三卫王冷泉班惟志神奇秘譜神異經神隱牛石慧盍西村白樸花旦荊釵記菟絲子屬靖难之役行辈西厢记马致远鮮于必仁賈仲名茶学文献列表茶筅茶谱茶谱 (朱权)...胡祗遹胡笳十八拍郑廷玉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郑光祖董解元长清区陳展鵬陳亨 (明朝將領)林时益李壽卿 (元朝)李景隆杨妃 (明太祖)楚歌樵歌永乐盛世泽畔吟泛沧浪洪州白露洪武三十二潇湘水云朱多煃朱奠培朱奠堵朱宸澮朱宸濠朱元璋朱盤烒朱謀垔朱謀㙔朱权墓朱權明史人物列表明朝明朝君王子女列表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明朝皇族明朝王府明朝藩王列表明朝藩王列表 (太祖系)明朝歷史明成祖憶故人慨古吟1378年1448年 扩展索引 (46 更多) »

南昌城門

南昌城門,是指南昌在現代以前所存在的諸城門。 南昌城建歷史長達2200多年,但南昌的最末一次大規模城池建設是明代初年,「明代七門」也是於此時間建成。民國初期,由於現代化城市建設,南昌的古城門連同城墻一併被拆除,現只存「七門」作地名使用。.

新!!: 朱權和南昌城門 · 查看更多 »

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为了與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臺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 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新!!: 朱權和古琴 · 查看更多 »

古琴谱

古琴谱是用来收录琴曲乐谱的书籍,也称古琴指法谱。到1960年代为止,查阜西已发现超过130部琴谱曾经出版,包含超过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传,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已经有几百年无人演奏了。现存有古琴譜150多部,包含3000多首古琴曲。.

新!!: 朱權和古琴谱 · 查看更多 »

大宁

大宁可以指:.

新!!: 朱權和大宁 · 查看更多 »

太和正音譜

《太和正音譜》中国古琴谱。明朱权于洪武三十一年撰辑成书。又名《北雅》北曲曲调开山之作,也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新!!: 朱權和太和正音譜 · 查看更多 »

宁王

宁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朱權和宁王 · 查看更多 »

寧王之亂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乱或宸濠之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太守伍文定平定。.

新!!: 朱權和寧王之亂 · 查看更多 »

寧王府

甯王府位於南昌子固路路段,為明朝甯獻王朱權改封南昌後所營建的王府。 四代甯王朱宸濠起事前,曾于府内招揽天下贤士,其中包括名重于时的唐伯虎、文征明等江南文人。甯王府第建築規模宏偉,雕樑畫棟。但因年代久遠,僅頭門尚存。頭門兩壁還嵌有婁妃所寫的“屏翰”二字,高8尺,寬6尺,用青石所刻。宸濠之亂失敗後,寧王府從而廢。 清代寧王府改為藩署。1949年後,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藝學院(後改為文藝學校)都曾設址於此。 Category:南昌建筑物.

新!!: 朱權和寧王府 · 查看更多 »

山居吟

《山居吟》是一首古琴曲,宋琴家毛仲翁所作。.

新!!: 朱權和山居吟 · 查看更多 »

師曠

師曠(),字子野,又稱晉野,春秋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和縣)人,受封於晉國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師村)。是著名的音樂家。其出仕年代約在晉悼公(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晉平公(前557年-前532年在位)執政期間。.

新!!: 朱權和師曠 · 查看更多 »

中國茶具

中國茶具,是中國傳統製茶、貯茶、飲茶的器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泛指製茶、饮茶使用的器具。茶具按照材质可以分为陶茶具,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按照用法又分為生活用茶具和茶藝專用的茶藝用具。.

新!!: 朱權和中國茶具 · 查看更多 »

中國茶藝

茶艺指儀式化的泡茶與饮茶技艺,在中国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此名字的采用是经过讨论,以区分于源自日本的茶道,并从通俗而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角度出发的。目前,开设茶艺馆在东亚文化圈已经蔚为潮流。.

新!!: 朱權和中國茶藝 · 查看更多 »

中國戲曲

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戏剧。「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臺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

新!!: 朱權和中國戲曲 · 查看更多 »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新!!: 朱權和中国音乐 · 查看更多 »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不限於“茶风俗”、“茶儀式”的范.

新!!: 朱權和中国茶文化 · 查看更多 »

乐安王墓

乐安王墓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花联村西约400米龙幡山,是明朝乐安昭定王朱奠垒的墓葬,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奠垒系宁献王朱权之孙,宁惠王朱盘烒庶第三子,生于宣德元年(1426年),景泰三年(1452年)封乐安王,弘治元年(1488年)因疾薨,享年六十二岁。乐安王墓室用青砖砌成无梁卷拱式地宫,由甬道、前室、后室构成,全长19.83米,墓室总面积约70余平方米。该墓1987年2月被盗,后经抢救性挖掘,出土了金饰品、铜器、玉器、瓷器、锡器及彩绘陶俑等文物。.

新!!: 朱權和乐安王墓 · 查看更多 »

九边

九边,又称九镇,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新!!: 朱權和九边 · 查看更多 »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或稱《雁落平沙》,是一首古琴曲,現存的古琴譜最早刊印於明末潞王朱常淓的《古音正宗》。琴曲描寫的是水邊雁起落飛翔的場景。《天闻阁琴谱》的題解是“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鹊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曲調平和闲静。.

新!!: 朱權和平沙落雁 · 查看更多 »

广陵散

廣陵散,古琴曲名,又名廣陵止息。相傳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今江苏扬州)的民間樂曲,当时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漢代應璩與劉孔才的信說“聽廣陵之清散”。廣陵散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侠累,然后自殺的故事,因此通常认为是“聶政刺韓相”的别名。.

新!!: 朱權和广陵散 · 查看更多 »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惠宗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仁宗即行去世,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改元宣德;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清修《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新!!: 朱權和仁宣之治 · 查看更多 »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諡其為「孝愍皇帝」,上廟號「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認,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谥其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新!!: 朱權和建文帝 · 查看更多 »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前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以小令為主。善以詩詞入曲、清麗典雅華而不艷。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新!!: 朱權和张可久 · 查看更多 »

徐再思

徐再思(),中国元朝散曲作家。字德可,好甜食,故取号甜斋。有乐府诗行于世。曾任嘉兴路吏。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徐再思聪敏秀丽,他的儿子徐善长也有才,很继承他的家声。从其作品看,他曾离乡在太湖一带漂泊十年,一生辗转江浙、苏杭一带。 徐再思生卒年不详。至正五年(1345年)钟嗣成在修订楝亭本《录鬼簿》时仍列其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似仍在世。.

新!!: 朱權和徐再思 · 查看更多 »

全元散曲

《全元散曲》是一部元代散曲總集,作者是元曲学者隋樹森,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收元曲作家213家(另有無名氏作品),小令3760餘首,套曲410餘套。取材範圍除後人總集、別集、選集外,還從曲譜、曲話、筆記、方志等共117種材料廣為蒐集;並加以校勘、訂正,注明出處。1982年隋树森将《全元散曲》加以编选增补,完成《全元散曲简编》,1984年出.

新!!: 朱權和全元散曲 · 查看更多 »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统𨨗,訓名耷,法名传綮,字刃庵,号彭祖,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宗室、輔國中尉,书画家,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新!!: 朱權和八大山人 · 查看更多 »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原青雲譜道觀(青云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梅湖景区(青云谱路259号),是一处纪念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博物馆。青云谱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道院,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八大山人曾隐居于此。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朱權和八大山人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关汉卿

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等说法,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新!!: 朱權和关汉卿 · 查看更多 »

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组成。元朝灭亡后,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构成了蒙古的三大部落。.

新!!: 朱權和兀良哈三卫 · 查看更多 »

王冷泉

王冷泉(),字雩門,號曇花子,山東諸城王门村人,中國諸城派古琴演奏家,與王既甫同為諸城派創始人。與王心葵、王心源合称“诸城琅琊三王”。,楊康寧,《藝術百家》,2012年S2期 王冷泉師法金陵派,其所彈曲目多出自《五知齋琴譜》。相傳與王燕卿同族,高後者三輩。原藏有朱權監製的古琴一张,後傳於王燕卿。除去琴外,亦擅簫、擅斲琴、制簫、書法和篆刻。.

新!!: 朱權和王冷泉 · 查看更多 »

班惟志

班惟志,字彥功,號恕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一作松江(今上海松江縣)人,寓居杭州。《全元散曲·班惟志傳》元朝書法家、作曲家。.

新!!: 朱權和班惟志 · 查看更多 »

神奇秘譜

《神奇秘譜》是明朝時朱權所著的一部古琴曲譜,因爲朱權號“臞仙”而亦稱《臞仙神奇秘譜》。這部琴譜編纂歷時十二年,在洪熙乙巳年(1425年)成書。分爲三部分,共收錄六十四首古琴曲。是“已知最早的刊印琴曲減字譜的譜集”。.

新!!: 朱權和神奇秘譜 · 查看更多 »

神異經

《神異經》一卷,中國古代地理書。舊題漢東方朔撰,實為後人偽託。今本為晉人張華注、明人朱謀㙔校。.

新!!: 朱權和神異經 · 查看更多 »

神隱

隱(),在日語中意義即「被神怪隱藏起來」,被其誘拐、擄掠、或受到招待,而行蹤不明。類似臺灣的魔神仔說法。 據傳神隱現象好發於兒童。當有人家小孩無故失蹤,村民即會喊名尋找,假如遍尋不著,即認定此人遭到神隱,被神祇、狐仙、天狗等鬼魅妖精帶走。但有時成人也會遭到神隱,像是天狗愛捉弄小孩、狐仙愛捉弄男性、鬼魅愛捉弄女性。 「神隱」最早可見中国北齐学者刘昼 《刘子·法术第十四》:“主以术为神,术以神隐成妙”,意思說手段隱入君王精神化成巧妙。明朝寧王朱權稱其室神隱,也著有《臞仙神隱書》。.

新!!: 朱權和神隱 · 查看更多 »

牛石慧

牛石慧(),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宁王朱权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之弟,明末清初画家。擅长花鸟,尤喜画人物山水,笔墨相较其兄朱耷更粗犷简练,字露锋芒。其落款署名牛石慧形似“生不拜君”四字。死后葬于南昌牌楼山下,现迁回青云谱。存世作品有《墨猫》、《鸡鸣》、《草书唐诗》、《草书醉翁亭记》等。.

新!!: 朱權和牛石慧 · 查看更多 »

盍西村

盍西村。盱眙(今屬江蘇省)人。 其生平不詳,鐘嗣成的《錄鬼簿》僅錄有盍志學之名,有人以為盍志學與盍西村是同一人。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清風爽簌”。現存小令十七首,套數一篇。 H Category:盱眙人.

新!!: 朱權和盍西村 · 查看更多 »

白樸

白仁甫(),名樸,字太素,号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元代杂剧(元曲)作家。.

新!!: 朱權和白樸 · 查看更多 »

花旦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左为花旦杜丽娘。 花旦是中國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蕩,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花旦一詞,來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樓集》:“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 元雜劇就有花旦雜劇一類。朱權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更把花旦雜劇列為「煙花粉黛」,充分說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為主的類型。《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趙盼兒就是一個典型花旦的例子。經過多個朝代,花旦成了中國各種地方戲曲,譬如漢劇、崑劇、京劇和粵劇,共有的性格造型。 其造型則重唸散白,做功與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清秀美麗、靈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拾玉镯》的孙玉姣、《小放牛》的村姑、《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越剧《西厢记》的红娘等。.

新!!: 朱權和花旦 · 查看更多 »

荊釵記

荊釵記,南戲劇本,作者不詳,一說是元人柯丹邱所著,王國維卻考定作者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

新!!: 朱權和荊釵記 · 查看更多 »

菟絲子屬

菟絲子屬(学名:Cuscuta),旋花科下的一个属,为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0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p.

新!!: 朱權和菟絲子屬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朱權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行辈

行輩通稱字辈,是汉名取名的一种形式。字辈大多作为名的其中一個字(多為第一个字),一般用於族譜登記的譜名。可以区分辈分,因为不同辈的字辈不同。字辈还有辈字、辈次、班次、班行、班排、班派、班辈、班位、辈数、派名、派弟、派行、名次、字派、派字等异名。.

新!!: 朱權和行辈 · 查看更多 »

西厢记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書》之一。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趙令畤以此題材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然影響力均遠不如雜劇《西廂記》),被稱為「元杂剧的壓卷之作」,對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頗有影响。.

新!!: 朱權和西厢记 · 查看更多 »

马致远

致远(),字千里,號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人稱“曲狀元”、“馬神仙”,大都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大约是生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5年),卒年约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后,享年七十岁左右。晚号“东篱”,以示陶淵明之志。.

新!!: 朱權和马致远 · 查看更多 »

鮮于必仁

鮮于去矜,字必仁,號苦齋。渔阳郡(河北漁陽)人。 鮮于樞第三子。擅長樂府,樂風受维吾尔音乐影响,又工書法,“工诗好客,所作乐府,亦多行家语”。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奎壁腾辉”。一生布衣,與楊梓之子楊国材相友善,常“尽以作曲方法授之”。《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十九首。.

新!!: 朱權和鮮于必仁 · 查看更多 »

賈仲名

賈仲明(),亦作賈仲名,元末明初雜劇作家。自號雲水散人。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博)人。移居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

新!!: 朱權和賈仲名 · 查看更多 »

在日本很常見的煎茶 一個人正在製作抹茶 茶,是指利用茶樹的葉子所加工製成的飲料,多烹成茶湯飲用,也可以加入食物中調味,又有藥用。葉羽,茶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現代的茶主要按製作工序分爲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中國查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茶大多種植在梯田。.

新!!: 朱權和茶 · 查看更多 »

茶学文献列表

自从唐代陆羽发表《茶经》后,唐、宋、明、清各代出了五六百部茶书。各代茶书是茶文化的缩影。.

新!!: 朱權和茶学文献列表 · 查看更多 »

茶筅

茶筅(日語:ちゃせんChasen),《茶具圖贊》名之竺副帥,由一截竹筒經精細切割製成 茶叶中国 2014-09-23 ,嗶哩嗶哩彈幕網,形如竹刷,用以在點茶過程中攪拌茶湯,使末茶和水均勻混合,並產生一層沫餑。茶筅在宋代時發明,於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隨著點茶法傳播至日本、朝鮮、琉球,茶筅亦同時傳入這些地區。在中國,於明代之後棄用點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現今多見於日本,並被改進。,三聯生活週刊。琉球茶道以及那霸的也有使用。 現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種植三年的竹子爲原材料製作。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長條被稱爲“穗”。根據茶類不同,上部竹條(穗)的根數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數更多的茶筅進行擊拂,濃茶則相反。 又指清潔茶具的竹器。.

新!!: 朱權和茶筅 · 查看更多 »

茶谱

茶谱可能是指:.

新!!: 朱權和茶谱 · 查看更多 »

茶谱 (朱权)

《茶谱》由朱权著于明正统四年(1440年)。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号丹丘先生。朱权在《茶谱》中首次提出不将茶叶压成茶--,也不加香料,以保存茶的真香的饮请茶法,自成一家,从而开创了明朝饮散茶的新时代。《茶谱》共16章.

新!!: 朱權和茶谱 (朱权) · 查看更多 »

胡祗遹

胡祗遹(1227年—1295年)字紹聞,一作少凱,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省磁縣)人。 胡景崧之孫。少孤,用功苦讀。中統初年被張文謙聘為員外郎,隔年成為中書詳定官。至元元年(1264年)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至元十九年(1282年)任济宁路总管,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以精明幹練著稱。累官至江南浙西诸道提刑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贞元元年(1295)卒。延佑五年追赠礼部尚书,卒谥文靖。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著作早佚,清初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紫山大全集》二十六卷。.

新!!: 朱權和胡祗遹 · 查看更多 »

胡笳十八拍

明代佚名《胡笳十八拍卷》,大都会博物馆藏 胡笳十八拍,簡稱胡笳,中国乐府名诗,古琴名曲,相传为东汉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不同的版本,传世最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孙丕显《琴适》中的记载,根据该谱,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组合的琴歌。 朱权在《神奇秘谱》中收录了该曲,琴曲解题原文为:臞仙按琴史曰,漢書載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其父邕夜彈琴絃絕,琰聞之曰,第一絃也,復斷聞之曰,第四絃也,父甚異之。後適河東衛仲道,夫亡歸寧於家。漢末大亂,琰為胡騎所掠,入畨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車,琰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後武帝與邕有舊勑大將軍,贖文姬歸漢,二子留胡中。後胡人思慕文姬,乃捲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唐董庭蘭,善為沈家聲祝家聲,以琴寫胡笳聲,為大小胡笳是也。 从其琴曲描述的情境不难看出,全曲的基调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 该曲歌词最早见于宋朝朱熹的《楚辞集注·后语》,后皆署名蔡文姬,然其真伪多有争议。後曾改編為管子(仿胡笳)獨奏曲,以及聲樂和國樂團合奏曲。.

新!!: 朱權和胡笳十八拍 · 查看更多 »

郑廷玉

鄭廷玉又作庭玉,元代彰德(今河南安陽市)人。戲曲作家。 生平不詳,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佩玉鳴鑾”,《录鬼簿》列之於关汉卿、高文秀之后。有雜劇二十三種,郑廷玉艺术功力深厚,技法娴熟,但多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思想上并无可取,今存五種:《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記》、《宋上皇禦斷金鳳釵》。.

新!!: 朱權和郑廷玉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鄭和下西洋》又名《大航海》,是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电视剧。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改编,共50集,罗嘉良、唐国强、于小慧、杜雨露主演。.

新!!: 朱權和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郑光祖

鄭光祖(约1260-约1320年),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并稱「元曲四大家」。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忘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伶人稱他為「先生」,死後由伶人火葬於杭州靈隱寺。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新!!: 朱權和郑光祖 · 查看更多 »

董解元

董解元,生卒年不詳,金代諸宮調作家。 仕於金朝,約活動於金章宗(完顏璟)時期,籍貫、生平、名號皆不詳,「解元」應是當時士人的稱謂。著有《董解元西廂記》,俗稱《董西廂》,又名《西廂記諸宮調》,王實甫後來據此改寫《西廂記》。被誉为“北曲之祖”。.

新!!: 朱權和董解元 · 查看更多 »

长清区

长清区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总面积为1178平方公里,2003年末人口为53.32万。长清区西倚黄河,距济南市区22公里,是省城济南的近郊区。 长清古琴曲名,漢蔡邕所作也。有長淸,短淸二曲,朱权所编《神奇秘谱》中记载:是曲者,漢蔡邕所作也。有長淸短淸二曲,取興於雪,言其淸潔而無塵滓之志,厭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髙古,其趣深遠,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髙在沖漠之表,遊覽千古,有紫虛大羅之想,恍若生羽翰飛謁王京者也。.

新!!: 朱權和长清区 · 查看更多 »

陳展鵬

陳展鵬(Ruco Chan Chin Pang,),綽號煎pan,香港演員,出身於無綫電視,曾效力亞洲電視,現為香港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藝員。曾連續三年(2014-2016)於新加坡蟬聯《星和無綫電視大獎》視帝;及連續兩年(2015-2016)成為《TVB 馬來西亞星光薈萃頒獎典禮》視帝。2016年憑著《城寨英雄》於《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6》首度獲得香港視帝;同年亦成為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視帝。.

新!!: 朱權和陳展鵬 · 查看更多 »

陳亨 (明朝將領)

陳亨(),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新!!: 朱權和陳亨 (明朝將領) · 查看更多 »

林时益

林时益()本姓朱,名议霶,字作霖,清初为避祸变姓名,改姓林,更名時益,更字确斋,江西南昌人,寄籍宁都,祖籍直隸鳳陽,明朝宗室,為寧王朱權之八世孫。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后随士望迁家宁都。侨居十余年,与魏氏兄弟相讲习,称“易堂九子”。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

新!!: 朱權和林时益 · 查看更多 »

李壽卿 (元朝)

李寿卿,元朝太原人。 官任将仕郎,後來擔任县丞。朱權稱李寿卿之词,“如洞天春晓”。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伍员吹箫》、《度柳翠》两种。徐渭的《玉禅师》即脱胎自《度柳翠》。.

新!!: 朱權和李壽卿 (元朝) · 查看更多 »

李景隆

李景隆(),小名九江,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將,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南下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即位。永乐二年(1404年),被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新!!: 朱權和李景隆 · 查看更多 »

杨妃 (明太祖)

杨妃,明太祖朱元璋妃,名字、封号不详。 洪武十一年五月初一(1378年5月27日),杨妃生宁献王朱权。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廿三,朱权就藩大宁都司大宁卫(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初二朱权移藩江西南昌府。杨妃终年不详,朱权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日去世。.

新!!: 朱權和杨妃 (明太祖) · 查看更多 »

楚歌

《楚歌》是一首古琴曲。.

新!!: 朱權和楚歌 · 查看更多 »

樵歌

《樵歌》是一首古琴曲。.

新!!: 朱權和樵歌 · 查看更多 »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时期(1402-1424)所出現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為年號。.

新!!: 朱權和永乐盛世 · 查看更多 »

泽畔吟

《澤畔吟》古琴曲。《神奇祕譜》解題說:“是曲也,或雲雪江之所製也。擬屈原以正事君,與時不合。于是見放,乃遊於江濵,因以忠君愛國之心,遂致形容枯悴之意。又附遇漁父而吿之,以伸其鬱結蒙塵之情,不意漁父戾己,鼓枻而去。原因無所控訴,不得已而止焉。其無可奈何之意,使聞者莫不感慨傷悼,痛哭流涕,而有嘆惜不已之意焉。” 雪江即徐天民,是浙江派中重要琴家。全曲描述了屈原在出國不得志,被楚王放逐後,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受到了壓抑,以至形容枯槁,顏色憔悴。 全曲共四段,其段標題是: 一、逰於江澤 二、行遇漁父 三、蒙塵埃污 四、鼓枻而歌.

新!!: 朱權和泽畔吟 · 查看更多 »

泛沧浪

泛沧浪 古琴曲名。较早被收录在朱权的《神奇秘谱》中,後收於《浙音釋字琴譜》、《天闻阁琴谱》、《琴苑心传全编》中。据琴曲解析为南宋郭楚望所作。琴曲《泛滄浪》借泛舟高歌的形象抒發自己的心志。.

新!!: 朱權和泛沧浪 · 查看更多 »

洪州白露

洪州白露,又称西山白露,是中国江西生产的一种绿茶。洪州白露以产地(唐时洪州,今南昌市)与采摘于时节而得名,为唐代名茶,李肇《国史补》专门提到。之后历代,洪州白露亦得到过茶论家的高度关注,如明代宁王朱权,他在著作《茶谱》中将其称为“绝品”。洪州白露产区在南昌市湾里区的西山。 H Category:江西特产.

新!!: 朱權和洪州白露 · 查看更多 »

洪武三十二

《洪武三十二》(Relic of an Emissar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宮廷劇集,全劇共30集,由馬德鐘、謝天華、徐子珊、陳鍵鋒及江若琳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陳展鵬聯合主演,以及由黃偉聲擔任監製。此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

新!!: 朱權和洪武三十二 · 查看更多 »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一首古琴曲,无射均(紧五弦)定弦,南宋琴家郭沔(字楚望)所制。.

新!!: 朱權和潇湘水云 · 查看更多 »

朱多煃

朱多煃(),字用晦,號斗西,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宗室、奉國將軍,藝術家。 寧獻王朱權的六世孫,瑞昌恭僖王朱奠墠四世孫。奉國將軍朱拱樹之子。擅長詩文、書法。仿效米芾、米友仁父子之字,並夾雜一些古代書法家的筆法,而自成一格,臨摹非常微妙,可以仿造古人的墨跡。也長於繪畫,擅花鳥畫、人物畫。與黎民表、王道行、石星、趙用賢並稱“復古詩派續五子”。.

新!!: 朱權和朱多煃 · 查看更多 »

朱奠培

寧靖王朱奠培,明朝第二代寧王,追封惠王朱盤烒的嫡長子,獻王朱權的嫡長孫。他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襲封寧王。他在位四十二年。弘治四年(1491年)朱奠培去世,一年後其子朱覲鈞嗣位。.

新!!: 朱權和朱奠培 · 查看更多 »

朱奠堵

朱奠堵(),宁獻王朱权之孙,庄惠世子朱盘烒庶四子。 景泰二年(1451年)封为石城王,性格嚴肅果決;端正堅強,家教严格。起初,宁靖王朱奠培与其他郡王关系不好,临川王、弋阳王因此获罪,而朱奠堵谨慎老实,所以没有惹事。儿子朱觐镐以孝道闻名,早逝,所以由孙子朱宸浮即位,朱宸浮作恶多端,与弟弟朱宸浦,朱宸澅,庶兄朱宸潣都杀人放火,弘治十二年(1499年)相互告訐上奏,朱宸浮、朱宸浦被革為庶人,朱宸澅、朱宸潣被奪俸祿。朱宸澅遂跟寧王朱宸濠一起起兵造反,後遭雷擊而亡。唯独幼弟朱宸浫品行端正,朱宸濠想逼迫他折服,朱宸浫不從,遂數度遣人放火燒其住家,更語帶嘲諷的表示能資助、供給他,朱宸浫亦推辭不接受。朱宸濠兵敗被捕,朱宸浫未遭到牽連。明朝經學家朱謀㙔即是其後裔。.

新!!: 朱權和朱奠堵 · 查看更多 »

朱宸澮

宜春康僖王朱宸浍(),明太祖六世孙,宁献王朱权五世孙,追封宜春康简王朱覲鐏嫡一子,母妃王氏。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初十日生,弘治十一年(1498年)正月二十八日袭封,十三年(1500年)四月二十六日薨,年二十七。谥曰康僖。妃黄氏。正德二年(1507年)子朱拱樤嗣。.

新!!: 朱權和朱宸澮 · 查看更多 »

朱宸濠

朱宸濠(),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五世孫,繼為寧王。發動宸濠之亂,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而後處死。.

新!!: 朱權和朱宸濠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朱權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盤烒

寧惠王朱盤烒,明朝第一代寧王寧獻王朱權的嫡长子,正统二年(1437年),朱盤烒去世,追封惠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父亲寧獻王朱權死后,由朱盤烒的嫡长子朱奠培以嫡長孫襲封寧王。.

新!!: 朱權和朱盤烒 · 查看更多 »

朱謀垔

朱謀垔(),字隱之,號八桂,又號厭原山人,江西南昌人,祖籍直隸鳳陽(今安徽),明朝宗室、奉國將軍。 寧獻王朱權七世孫,樂安靖莊王朱宸湔曾孫,奉國將軍朱多𤒩第八子 。擅長書法。仿陶宗儀《書史會要》體例,著有《畫史會要》五卷,多採劉璋《皇明書畫史》之說。另著有《續書史會要》、《書史》、《畫史》、《鐘鼎考文》等。元配尹氏,側室李氏。有子朱統鏵、朱統鉷、朱統鈨、朱統鉹、朱統鈁等五人 。八大山人朱統𨨗是其族侄。.

新!!: 朱權和朱謀垔 · 查看更多 »

朱謀㙔

朱谋㙔(),字明父,一字鬱儀,號海岳,私谥贞静先生,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宗室。 宁献王朱权八世孙,石城王朱奠堵之孫,以蔭封镇国中尉。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設宜春宗理、石城宗理,以謀㙔管理石城王府事,可以彈劾、懲治不法的宗親,謀㙔主持藩政三十年,宗親都接受他的約束。朱謀㙔好學多聞,博览群書,通曉朝廷歷史典故,諸王子孫之中惟有宗室朱睦檸可與之相提並論。長於著述,閒暇之餘著有《易象通》、《詩故》、《春秋戴記》、《魯論箋》以及其他的書共十二種,都親手繕寫。还校录过《神異經》。謀㙔長期致力於《水經注》的研究,與謝兆坤、孫汝澄等人合著有《水經注箋》,並於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刊印,这是開啟郦学的“考據學派”之先河。顧炎武稱為“三百年來一部書”。黃汝亨擔任進賢縣知縣時,曾與之爭論學術,不久為之折服,事謀㙔為師。謀㙔有八個兒子,當時皆認為是賢人,謀㙔病危時,還在向諸子解釋《易經》。.

新!!: 朱權和朱謀㙔 · 查看更多 »

朱权墓

朱权墓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乡璜源村西约500米的缑岭东麓,是明朝宁献王朱权的墓葬,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寧獻王朱權墓在江西省新建縣石埠鄉璜源村緱嶺東麓。1958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江西省文管會對寧獻王朱權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封土堆长约50米,宽约15米。封土之前有一道用青砖砌的拦土墙,封土堆的顶部又有一道用石块砌的拦土墙。在砖砌的拦土墙前为一平地,地面有柱础六列,是原长生殿遗址。长生殿前为南极殿遗址,在南极殿座基前十余米处有碑座一座。碑座前数十米有废屋基,再前数十米有单孔小桥,桥前左右各有八枝形的石华表一个,高6.9米,每面宽0.26米,顶上各有石狮一只,华表各面均刻符箓。石华表前数十米的水田中,左右各有石碑座一。墓室在封土堆下面,墓顶离表面约5米。墓室用素面青砖砌成,只有少数地方使用石料。墓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有前室、次前室、中室、左右耳室、后室,全长31.7米,自左耳室后墙至右耳室后墙通宽21.45米。后室为主室,深10.18米,宽4.58米,高4.3米。后室中有棺台高0.45米,长3.3米,宽2.4米。出土金银器、玉器、锡器、铜器、铁器、瓷器若干及宁献王圹志志、盖各一。.

新!!: 朱權和朱权墓 · 查看更多 »

朱權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号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削其藩。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新!!: 朱權和朱權 · 查看更多 »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新!!: 朱權和明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朱權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君王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明朝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新!!: 朱權和明朝君王子女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明朝所有的君主配偶,未正式册封为妃嫔的姬妾亦可列入。.

新!!: 朱權和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皇族

明朝皇族為「朱姓」,除以明朝皇帝为核心的皇室外,包括各地藩王及宗室。.

新!!: 朱權和明朝皇族 · 查看更多 »

明朝王府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新!!: 朱權和明朝王府 · 查看更多 »

明朝藩王列表

明制,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袭列舉明朝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链接。.

新!!: 朱權和明朝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藩王列表 (太祖系)

本頁面列出明朝自明太祖分封的藩王。.

新!!: 朱權和明朝藩王列表 (太祖系) · 查看更多 »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新!!: 朱權和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朱權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憶故人

《憶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友人、山中思故人,山中憶故人。最早見於明洪熙元年朱權所輯的神奇秘譜,爲緊五慢一黃鐘調三段小曲,傳爲後漢蔡邕所作。此曲表達了故人別離久久未見,思念之情無可訴說之情。 今人所彈皆為彭祉卿家傳《理琴軒琴譜》本或相同版本。.

新!!: 朱權和憶故人 · 查看更多 »

慨古吟

《慨古吟》古琴曲,此曲最早僅見於明洪熙元年朱權《神奇秘譜》,明嘉靖十八年朱厚爝《風宣玄品》和嘉靖三十九年蕭杏莊《太音續譜》,都是無詞之曲。現時琴人所彈的另是一個有詞的傳鈔本。 其中《杏莊太音续谱》中有一段对慨古吟的描述:杏莊老人曰,自古及今,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幾興幾廢矣。所謂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新!!: 朱權和慨古吟 · 查看更多 »

1378年

没有描述。

新!!: 朱權和1378年 · 查看更多 »

1448年

没有描述。

新!!: 朱權和1448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寧獻王朱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