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劉璟 (長史),南京城墙,夏原吉,建文帝,俞立文,削藩政策,羅天宇,靖难之役,茹瑺,郭惠妃 (明太祖),金川門之變,李文忠 (明朝),李景隆,洪武三十二,朱允熥,朱元璋,朱賦灼,朱椿 (明朝),朱榑,明史人物列表,明朝君王子女列表,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明朝皇族,明朝王府,明朝藩王列表,明朝藩王列表 (太祖系),明成祖。
劉璟 (長史)
劉璟(),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明朝开国元勋劉基(劉伯溫)的次子,明朝政治人物。 劉璟在弱冠之年就通曉經學。明太祖想念劉基,就招其入殿,说话如同一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其袭父爵,但是劉璟推卻,說是有兄长劉璉的长子劉廌在世。朱元璋于是特设閤门使给他,并任命其为谷王府左长史。劉璟善于言谈,尤其喜欢用兵。当时温州葉丁香反叛,延安侯唐勝宗向其请教退兵之策,后来果然有效。朱元璋大喜道:“劉璟真是刘基的儿子啊!” 一度与燕王朱棣对弈,朱棣问道:“您不让一让嗎?”劉璟正色回答道:“可讓的地方我就讓。不可讓的地方,我不敢讓啊。”朱棣懂得話中之意,所以沉默。后朱棣起兵靖難,劉璟随谷王归京师,劉璟上了十六道策略,朝廷不用。命其作為李景隆的參军事,兵败后上书,不省,回乡。。 朱棣打敗建文帝,即位,召见劉璟,劉璟称病不去。后被逮捕到京师,還是称「殿下」,不肯稱「陛下」。劉璟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下狱,狱中自縊身亡。法官想要迎合皇帝諭旨,上奏请求连坐其家屬,朱棣以其父是劉基之故,未予批准。.
查看 朱橞和劉璟 (長史)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现指南京明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在都城南京修筑的城墙,当时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外郭大部为夯土城牆,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約20公里為磚造,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内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状,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規劃內城部局,內外城牆又與天體赤道、黃道二十八宿作對應,有朝有廷有市,並非較簡單的前朝後市布局。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查看 朱橞和南京城墙
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年间,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靖难之役后,为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此后又相继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绩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赠太师,谥忠靖。.
查看 朱橞和夏原吉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諡其為「孝愍皇帝」,上廟號「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認,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谥其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查看 朱橞和建文帝
俞立文
俞立文(),男,中国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主要角色有《隋炀帝》上的高熲、《康熙微服私访记》上的于世龙。.
查看 朱橞和俞立文
削藩政策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鞏固自身權利而收回藩王、藩鎮、诸侯、軍閥等地方政權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著手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查看 朱橞和削藩政策
羅天宇
羅天宇(Joey Law,),香港出生,香港無綫電視(TVB)經理人合約男藝員。2008年參選香港先生獲得少年組冠軍,為該屆的6號參賽者。雖然成功奪得少年組冠軍,但在競逐香港先生總冠軍時落敗於12號朱允崇,參選後便加入娛樂圈。2012年參演處境劇《愛·回家》飾演馬子仁一角戲份甚重,最為人熟知。.
查看 朱橞和羅天宇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查看 朱橞和靖难之役
茹瑺
茹瑺(),湖廣行省潭州府衡山縣(今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忠誠伯。.
查看 朱橞和茹瑺
郭惠妃 (明太祖)
郭惠妃,明朝初期妃嫔,明太祖朱元璋妃。她是滁阳王郭子兴次妻小张夫人所生。.
查看 朱橞和郭惠妃 (明太祖)
金川門之變
金川門之變,是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幕,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一夕朝臣縋城去者四十餘人”,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降燕軍,兵部尚書茹瑺等數十人亦降。 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并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六月廿日以天子禮葬之,造成惠帝已死的假象,朱棣稱帝,改元永樂。 永樂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聲稱:“往年我開金川門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將為申大義,事發有日矣。”.
查看 朱橞和金川門之變
李文忠 (明朝)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今屬江蘇)人,汉族,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公主朱佛女),明朝開國功臣。 李文忠母早亡,後來隨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时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此后率军平定江南战事,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率军征讨北元,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查看 朱橞和李文忠 (明朝)
李景隆
李景隆(),小名九江,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將,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南下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即位。永乐二年(1404年),被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查看 朱橞和李景隆
洪武三十二
《洪武三十二》(Relic of an Emissar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宮廷劇集,全劇共30集,由馬德鐘、謝天華、徐子珊、陳鍵鋒及江若琳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陳展鵬聯合主演,以及由黃偉聲擔任監製。此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
查看 朱橞和洪武三十二
朱允熥
朱允熥(或1415年),明朝第二次封的唯一一任吳王,明興宗朱標的嫡第三子,惠帝朱允炆异母弟,母孝康皇后常氏。.
查看 朱橞和朱允熥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查看 朱橞和朱元璋
朱賦灼
谷世子朱賦灼,明朝谷王朱橞的長子。 永樂元年(1403年),朱賦灼受封谷世子,但未襲封就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因其父涉嫌謀逆,而被廢為庶人,後來與二弟醴陵王朱賦爚自焚而死,無後。.
查看 朱橞和朱賦灼
朱椿 (明朝)
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母郭惠妃。封蜀王,諡號獻。.
查看 朱橞和朱椿 (明朝)
朱榑
齊恭王朱榑(),明太祖第七子,达定妃所生。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自恃有军功。建文年间,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今南京)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地位,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
查看 朱橞和朱榑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查看 朱橞和明史人物列表
明朝君王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明朝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查看 朱橞和明朝君王子女列表
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明朝所有的君主配偶,未正式册封为妃嫔的姬妾亦可列入。.
查看 朱橞和明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明朝皇族
明朝皇族為「朱姓」,除以明朝皇帝为核心的皇室外,包括各地藩王及宗室。.
查看 朱橞和明朝皇族
明朝王府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查看 朱橞和明朝王府
明朝藩王列表
明制,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袭列舉明朝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链接。.
查看 朱橞和明朝藩王列表
明朝藩王列表 (太祖系)
本頁面列出明朝自明太祖分封的藩王。.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查看 朱橞和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