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9 关系: 嚴繩孫,博學宏辭科,南明,南書房,史籍考,史晨碑,吳任臣,吳稼竳,吳維嶽,吴承恩,增寿寺 (北京),天宁寺 (北京),姚祖恩,姚文燮,姜夔,姜宸英,孝慈高皇后 (明朝),孙蕡,实胜寺 (北京),宋元資治通鑑 (薛應旂),宋琬,尤侗,山中白云词,屈大均,岳元声,左丘明,巴沟 (北京),两宋名贤小集,中州集,中國歷代文人並稱,中国史前发明列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五牛圖,任玥,张良,張大受 (康熙進士),彭孫遹,归藏,徐一夔,徐乾學,徐嘉炎,徐永宣,北京顺德会馆,嘉兴市,周立勋,周篔,儒家人物列表,兔园策,国榷,四书五经,... 扩展索引 (99 更多) »
嚴繩孫
嚴繩孫(),字蓀友,又字冬蓀,號秋水,自號藕蕩漁人。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無錫市)人。清初學者。.
查看 朱彝尊和嚴繩孫
博學宏辭科
博學宏辭科(或作宏詞、鴻詞、弘辭等),又稱博學鴻儒科。為中國古代科舉制科的一種,其榜首稱為敕頭。.
查看 朱彝尊和博學宏辭科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查看 朱彝尊和南明
南書房
南書房(v),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應召侍讀之處。.
查看 朱彝尊和南書房
史籍考
《史籍考》是清朝章學誠的作品,其间幾遭波折,至章氏臨終時仍未完稿,最後成書三百二十五卷。咸豐年間書稿毀於戰火。 章學誠一心續寫朱彝尊之《經義考》。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靠著周震荣的牽線,章學誠得河南巡抚畢沅的協助下開始编纂《史籍考》。开局之后,章学诚即与洪亮吉、凌廷堪等人“泛览典籍”。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畢沅调任湖广总督,使得《史籍考》编纂一度搁置,而成书仅得一百卷。章学诚投靠亳州知州友人裴振。嘉慶三年章学诚入谢启昆幕府,再續《史籍考》之编纂工作,不久因出現歧見,章氏辞去编职。在谢启昆支持下,原稿僅一百卷的《史籍考》由胡虔、钱大昭、袁钧、张彦曾等续增至325卷。毕家受胡齐仑案牵连,財產遭到籍没。谢氏《史籍考》之修撰,又告中辍。 《史籍考》之修纂時間達六十年之久,多次中辍,前前後後得畢沅、謝啟昆、潘錫恩等官員資助,一直到章氏病歿,尚未完稿。道光二十六年(1846),南河总督潘锡恩再度对《史籍考》加以增订。許瀚赴清江浦為潘錫恩校訂《史籍考》,全書分十二綱五十七目,共三百二十五卷,道光二十八(1848)年九月,全書“写成清本,待付手民”。咸丰初年,太平軍禍起,無瑕刊刻,《史籍考》原稿存於潘锡恩泾县故里。咸丰六年(1856)潘家因战火殃及,“所居毁于火,藏书三万余卷,悉为煨烬”,而《史籍考》亦同归一炬。《章氏遺書補遺》中僅存有《史考釋例》和《史籍考總目》兩篇。民國二年(1912年)的《中國學報》曾刊出極小部份的殘稿。一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史籍考》全本,後證實無此事。.
查看 朱彝尊和史籍考
史晨碑
史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这方碑刻前後兩面都刻有文字,但不是同一时间所刻:前面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也简称《史晨前碑》。后面刻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也简称《史晨后碑》。.
查看 朱彝尊和史晨碑
吳任臣
吳任臣(),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號託園,福建興化府平海衛(今莆田秀嶼區平海鎮)人。 祖籍福建莆田,早年隨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幼好学,十岁诵古文,好读奇书,为诸生时,考试均名列第一。张治爱其才。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內閣中書王榖振薦舉,举博学鸿词科,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承修《明史·曆志》。《清史稿》载:“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朱彝尊、汪琬、吴任臣及耒(潘耒)为最著。”二十八年(1689年),分修《律历志》,因工作過勤,連續四十天不眠不休,以舊疾復發,僵仆卒於車中。著述有《周禮大義補》、《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經廣注》、《字彙補》、《南北史合注》、《託園詩文集》和《十國春秋》114卷。.
查看 朱彝尊和吳任臣
吳稼竳
吳稼竳字翁晉, 浙江孝豐人。 吴维岳之子。屢試不第,以父蔭为郎,歷官南京光祿寺典簿,官至雲南通判。與同郡臧懋循、吳夢暘、茅維合稱“苕溪四子”,有令譽於當時。朱彝尊稱其樂府如“健兒騎駿馬,左右馳突,靡不如意”。著有《元蓋副草》二十卷、《滇遊北征前後集》等。.
查看 朱彝尊和吳稼竳
吳維嶽
吴维岳(),字峻伯,孝豐(今属浙江)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朱彝尊和吳維嶽
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或射阳居士,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吴承恩父亲吴国迁由安庆府桐城县高甸至淮安府山陽縣。其代表作為《西游记》。.
查看 朱彝尊和吴承恩
增寿寺 (北京)
增寿寺,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后迁至南横东街,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查看 朱彝尊和增寿寺 (北京)
天宁寺 (北京)
天宁寺,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甲3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今该寺为尼寺。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所建。.
查看 朱彝尊和天宁寺 (北京)
姚祖恩
姚祖恩,生卒年不详,字柳漪,号笏园,室名扶荔山房。浙江钱塘人,清朝藏书家、文学批评家,大致活跃于乾嘉时期。.
查看 朱彝尊和姚祖恩
姚文燮
姚文燮(),字经三,号羹湖,又号黄蘖山樵、听翁、泳园,室名无异室、乐耕室。江南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
查看 朱彝尊和姚文燮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中国南宋词人。父亲姜噩。 一生没有做过官,家貧,无立锥之地。精通音乐,会为诗,初学山谷之江西詩派,後被歸類為江湖詩派。亦善填词,自度十七曲传世。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他的词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姜夔和張炎並稱為「姜張」。曾與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約卒於嘉定二年(1209年)。.
查看 朱彝尊和姜夔
姜宸英
姜宸英(),字西溟,號淇園,又號韋間,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学家。浙江慈谿縣(今慈溪市)人。.
查看 朱彝尊和姜宸英
孝慈高皇后 (明朝)
大明孝慈高皇后马氏(),名讳不详,明太祖朱元璋结发之妻。部分野史與地方戲曲稱之為马秀英,但《明史》上未见记载。民間又稱大腳板底皇后這兩種稱呼均源自於其一雙大腳,因其終生未纏足之故。、马大脚板底。.
孙蕡
孙蕡(),字仲衍,元末明初广东顺德人。 元惠宗元统二年出生,於書無所不讀,與趙介、王佐、黃哲、李德合稱“南園五先生”。洪武三年(1370)授工部織染局使。六年,出京為虹縣主簿。洪武十年(1377)补平原主簿。洪武十三年(1380)罢归乡里。洪武十五年复起为苏州经历,洪武二十二年谪戍辽东,是年以黨禍被殺,年五十六岁,有絕命詩:“鼍鼔三聲畢,西山日又斜。黄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另說於洪武二十六年之藍玉案被殺。.
查看 朱彝尊和孙蕡
实胜寺 (北京)
实胜寺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路红旗村的团城演武厅西南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朱彝尊和实胜寺 (北京)
宋元資治通鑑 (薛應旂)
《宋元資治通鑑》,薛應旂撰,一百五十七卷,以商辂等《通鉴纲目续编》为蓝本,加以編裁。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譏其“孤陋寡闻”,“如王偁、李焘、杨仲良、徐梦莘、刘时举、彭百川、李心传、叶绍翁、陈均、徐自明诸家之书,多未寓目。”“并《辽》、《金》二史亦削而不书。惟道学宗派特详尔。” Category:史部編年類 Category:通鑑體.
宋琬
宋琬(),字玉叔,號荔裳,山东萊陽人。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為一代詩宗、清八大詩家之一、南施北宋、燕臺七子、清朝六大家之一。.
查看 朱彝尊和宋琬
尤侗
尤侗(),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晚自號西堂老人,江南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剧作家。.
查看 朱彝尊和尤侗
山中白云词
《山中白云词》是宋代词人张炎的词集名。.
查看 朱彝尊和山中白云词
屈大均
屈大均(),字翁山、介子,號莱圃。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詩人,是“岭南三大家”之第一。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查看 朱彝尊和屈大均
岳元声
岳元聲(),字之初,號石帆,又號潛初子。明嘉興(今屬浙江)人。 岳飞十八世孙、岳珂之後。早年姓乐。萬曆十一年進士,任安徽旌德知县,改大名府教授。後升遷國子監丞,歷官工部侍郎,忤旨削籍歸。天启初年,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劾魏忠贤,削籍罢归。晚年聚徒讲学。岳和声、岳骏声、岳元声三兄弟同为进士。有《潜初子集》、《潜初杂著》等。.
查看 朱彝尊和岳元声
左丘明
--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相传为中國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传》为解释另一历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就继承了《左传》之学。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对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观点。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还有观点认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据说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司马迁《史记》称其为“鲁君子”,又说他失明或无目,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瞽矇。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据说山东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左丘明死后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 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故左丘明之后改丘氏为邱氏,今肥城市石横东衡鱼村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查看 朱彝尊和左丘明
巴沟 (北京)
巴沟,原名八沟,是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地名,位于海淀区中部。此处位于万泉河以南。今位于巴沟路以南,蓝靛厂北路以东,万泉庄以西,小南庄以北。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505页.
查看 朱彝尊和巴沟 (北京)
两宋名贤小集
《两宋名贤小集》是宋代诗歌总集,共三百八十卷。宋代陈思编,元代陈世隆补編。 陳思是南宋末年杭州书商,陳世隆則为陳思从孙。《两宋名贤小集》收詩始於杨亿《杨文公集》,终於潘音《待清軒遺稿》,共收两宋诗人的诗集共二百五十六家,其中朱继芳、施枢各有诗集兩部。书后有署名朱彝尊跋,稱史弥远疑此書有谤己言論,诗版遂毁,顯然將《两宋名贤小集》和陳起之《江湖集》混為一談。清初四库馆臣疑此跋为伪托。清人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一書,大量抄自《两宋名贤小集》。.
查看 朱彝尊和两宋名贤小集
中州集
《中州集》,又《稱翰苑英華中州集》、《中州鼓吹翰苑英華集》,金元好問編,10卷,附樂府1卷。 中州(今河南一帶)乃金朝政治、經濟中心,書成於金亡之後,共收錄作者251人,錄2062餘首,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其余作家“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當時在世者不收,故無元好問、刘祁等人作品。《中州集》有作者小傳﹐內容豐富﹐多載生平事蹟以及趣闻轶事﹐還常列舉帶有詩話性質的佳句名篇、诗文著作及诗词评论。另有南宋官吏朱弁、滕茂实等5人诗作84首。 《中州集》卷一的“蔡珪小传”首先提出萧贡所謂的“國朝文派”的說法,元好問以為国初文士如宇文虚中﹑蔡松年﹑吴激等都是宋儒,是“借才异代”,直到蔡珪、党懷英以後才出現國朝文派。 《中州集》最早以《国朝百家诗略》為藍本,並追忆、辑录前辈及交游诸人之作,初刻於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康熙年间郭元釪编《全金詩》,即以此书为基础而有所增补。元初修《金史》,有41人的列傳取材自《中州集》,其中如馬定國則大部份抄錄《中州集》卷一〈馬御史定國〉之文,僅略為刪改,“其小傳足備金源一代故實”。《四庫全書總目》說《中州集》:“大致主於藉詩以存史,故旁見側出,不主一格”。元好问在《自题中州集后》评价金代诗歌,“部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浓得锦袍”。.
查看 朱彝尊和中州集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朱彝尊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国史前发明列表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依笔画顺序列于下面。.
查看 朱彝尊和中国史前发明列表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是明朝人张爵所撰的一本记载北京胡同的书。 张爵,字竹坡,明朝嘉靖年间人士,生活于北京。该书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内城有900多条胡同,外城有300多条胡同。 近有线装书局版。.
五牛圖
五牛圖為唐代畫家韩滉的作品,是現時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為題材的紙絹畫。五牛圖先後被宋高宗趙構、元人趙伯昂、趙孟頫及乾隆收藏,乾隆一直將五牛圖收於紫禁城內,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五牛圖自此下落不明。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牛圖才出現在香港的一個拍賣會上,最終由中方以6萬港元購回,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五牛圖》為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韓滉所畫,圖為設色紙本,紙質為麻紙,長20.8公分,總寬139.8公分,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紙質動物畫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此圖卷從右至左,一字排開,畫了五頭姿態各異的牛,圖畫中除了五頭牛外,只有一小叢荊棘,沒有其他任何襯景,以這種完全突顯主題的方式來構圖,極其大膽,充份顯示韓滉高超的寫實描繪能力。.
查看 朱彝尊和五牛圖
任玥
任玥(),字少玉,别字希庵,山东高密县人,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任玥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查看 朱彝尊和张良
張大受 (康熙進士)
張大受(),字日容,號匠門。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籍屬嘉定縣,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駢文家。.
彭孫遹
彭孫遹(崇禎四年-康熙三十九年,即西元),字駿孫,號羨門,又號金粟山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詩人、學者。浙江海鹽縣人。 彭孫遹出身海鹽世族,幼即能詩。順治末年中進士,官中書舍人,因事去職。康熙十八年(1679年),朝廷特開博學鴻詞科,網羅天下遺賢,彭孫遹受薦應試,獲第一等第一名,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等職,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總裁《明史》纂修。彭孫遹工詩詞文賦,作品風行海內,與王士禛並稱「彭王」。有《松桂堂全集》等傳世。.
查看 朱彝尊和彭孫遹
归藏
《歸藏》,又名《龜藏》,據中國古籍記載為占卜的三種方法(三易)之一,號稱《歸藏易》。 相傳歸藏之名出於黃帝(又称歸藏氏)。文字記載出於商朝,但相較於《周易》,《歸藏》內容早已散佚而不完整。現存有歸藏卦(歸藏八卦圖),為伏羲八卦之衍生(旋轉一百八十度而成,伏羲八卦以--卦為上,而《歸藏》以坤卦為首)。.
查看 朱彝尊和归藏
徐一夔
徐一夔(),字大章,浙江天台人。.
查看 朱彝尊和徐一夔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查看 朱彝尊和徐乾學
徐嘉炎
徐嘉炎(),字勝力,號華隱,浙江秀水人。 生於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記憶絕人,讀書過目不忘。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大火,而是出國外逃。朱彝尊則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誰都不能服誰,最後稱“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年七十三歲。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嘉兴人 J嘉.
查看 朱彝尊和徐嘉炎
徐永宣
徐永宣(),字學人,又字辛齋,號荼坪。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文學家、詩人。.
查看 朱彝尊和徐永宣
北京顺德会馆
北京顺德会馆,是广东省顺德县人在北京的会馆的总称。.
查看 朱彝尊和北京顺德会馆
嘉兴市
嘉兴市(汉语拼音:jiā xìng,吴语拼音:Kā shīng,IPA:/gᴀɕi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上海、杭州、苏州三座江南名城的中间位置,属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查看 朱彝尊和嘉兴市
周立勋
周立勳(1598年-1640年),字勒卣。直隶华亭县人。 周茂源侄子。崇祯初年與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徵等六人组成幾社,与复社相呼應,诗文慷慨激昂,又精於豔情之作。周亮工說他“縱情倡樂,麗思逸致。”張采亦--:“勒卣工愁善恨,下語如九曲明珠,耐人尋索。”周立勳一生久困場屋,屢試不中,留滞南雍。崇禎十三年(1640年)赴江南貢院應鄉試,客死秦淮河畔的妓館。.
查看 朱彝尊和周立勋
周篔
周篔(1623年-1687年),初名筠,字公貞,更字青士,別字當谷,浙江嘉興人。 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遭乱,乃弃举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在梅里(王店鎮)成為米商。詩擅五言律,亦精词律,與朱彝尊、王翬及朱彝玠等同遊攝山(今南京棲霞山)。因不善经商,改授徒为生。晚年上北京訪朱彝尊,因而誉满京城,人稱浙西诗人周青士。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著有《採山堂集》。.
查看 朱彝尊和周篔
儒家人物列表
儒学者列表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
查看 朱彝尊和儒家人物列表
兔园策
《兔园册府》(常称为《兔园策》或《兔园册》)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类书,在唐代迄五代時用作民间私塾學童的启蒙讀本,共30卷,分48个门类。已佚。唐太宗之子李恽命属下杜嗣先编撰,也有传为虞世南所写。书名中的“兔园”是李恽的园林名。 全书以对偶形式记述古今知识,通俗易懂。元代以后失传。清朝时在敦煌石窟发现残卷,后失窃。现仅存序文残篇。 《兔园策》因內容膚淺,故常被輕視,稱之兔園冊子。朱彝尊在《重刊玉篇·序》評價為“今之塾師《說文》、《玉篇》皆置不問,兔園冊子專稽於梅氏《字彙》”。《新五代史·刘岳传》:“道行数反顾,楚问岳:‘道反顾何为?’岳曰:‘遗下《兔园册》尔。’《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王季思《集評校注西廂記》“釋故典處,不免兔園冊子陋學”。.
查看 朱彝尊和兔园策
国榷
《國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年—1658年)撰。全書正文104卷,卷首4卷。約428萬餘字。由於《國榷》當時未曾刊行,沒有經過四庫館臣刪改,史料價值很高。.
查看 朱彝尊和国榷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查看 朱彝尊和四书五经
玉带生砚
玉带生砚是中国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砚台之一,用端溪县(今德庆县附近)老坑石材制成。因砚整体呈鞋形,也称履砚。砚台整体呈紫灰色,周边有一圈白色环绕纹理,从而得名“玉带生”。砚堂与墨池相连,极为朴素。“玉带生”三字篆刻于墨池正上方,周侧有篆书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砚铭,砚背镌有乾隆为其所做的《御制玉带生歌》。.
查看 朱彝尊和玉带生砚
玉海
《玉海》是中國南宋王應麟編写的一部類書,有200卷。.
查看 朱彝尊和玉海
王又旦
王又旦(1636年-1686年),字幼华,陕西合阳(今陕西省合阳)人。清朝初年官員。 崇祯九年(1636年)出生。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任潛江縣知县,有政聲,“其为政综密而不苛,慈惠而善断,凡施行必期永利。”。历官户科给事中、户部都给事。與孙枝蔚友好,常有唱和,“京中十子”之一,王士禛稱其:“幼华诗一变而清真古淡,再变而为奇恣雄放。”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得年五十一歲。有《黄湄诗选》。.
查看 朱彝尊和王又旦
王士禛
王士禛(),賜名士禎,小名豫孙,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清代著名文人,進士出身,康熙年間官至刑部尚書。工詩文,勤著述,著作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等五百餘種。.
查看 朱彝尊和王士禛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朱彝尊和王守仁
王店镇 (嘉兴市)
是下辖的一个镇,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王店镇地处杭嘉湖平原,是嘉兴市南部新兴的交通枢纽,沪杭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和苏嘉乍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距离上海、杭州和苏州的距离分别为100公里、90公里和80公里。主要工业部门为小家电业。 王店镇镇内的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故居曝书亭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彝
王彝(?—1374年),字常宗,別號媯蜼子。明代詩文家。 其先蜀人,本姓陳氏,父王事元,為崑山州儒學教授,遂徒嘉定(今屬上海)。少孤貧,讀書於天台山,從學於孟夢恂,故其文特醇雅。時楊維楨以文雄於東南,從遊者甚眾。王彝作《文妖》一篇詆之。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布衣與鄉人杜寅及張簡同被召修《元史》,旋入翰林,以母老乞归,賜金幣遣還。洪武七年(1374年),因蘇州知府魏觀事,與高啟同誅於南京。著有詩文集《三近齋稿》、《媯雌子集》,輯成《王常宗集》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未清初經學家朱彝尊曾為王彝作傳,收錄於曝書亭集。.
查看 朱彝尊和王彝
王鸿绪
王鴻緒(),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鴻緒。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橫云山人,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朝史學家。 出於官宦之家,父王廣心,王頊齡之弟。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寫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服父丧期满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弹劾其与高士奇“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蒙蔽视听,扰乱朝政”,又收受嘉定知县贿赂银五百兩。康熙鑑於前朝黨禍,不願擴大事端,此事不了了之。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大學士王熙、張玉書的推薦,康熙帝以《明史》「自開局纂修以來,歲久未告竣,事預期速,蕆宜專責成」,責成王鴻緒開始編修《明史》。康熙四十一年,《明史》列傳剛脫稿,尚未訂正,萬斯同即逝於王鴻緒寓所,《明史》的編纂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参与纂修《佩文韵府》。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鴻緒被免職,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帶走史稿,經五年的刪改潤筆,於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筆初成,次年進呈。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鴻緒進呈明史稿310卷,體例均備,七月十八日內閣將之交明史館收藏。不久王鴻緒將明史稿刻為己作,此即《橫雲山人明史稿》,不具萬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鴻緒即卒於张堰镇家。明史的第二次修稿至此終點。 王鸿绪工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弆”。兼通医学,有医著《王鸿绪外科》。著有《横云山人集》27卷。《清史稿》有傳。.
查看 朱彝尊和王鸿绪
紀信
紀信(,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在滎陽城危時乘黄屋车、用左纛,自称劉邦向西楚詐降,使得刘邦逃脱,自己被俘。項羽見紀信忠心,有意招降,為紀信所拒。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多年後被鄭州人民奉為城隍。.
查看 朱彝尊和紀信
經義考
經義考,原名《經義存亡考》,中國經學文獻的目錄。由清代朱彝尊所撰、盧見曾所編。於1695年至1699年間成書,1705年開始發行。 《經義考》是朱彝尊辭官之後,仿马端临《文獻通考·经籍考》体例的作品,統考歷代之見解來整理古今經學文獻,著录了自先秦迄至清初八千四百多种的经学著述。 朱彝尊生前仅刊行了一百六十七卷,乾隆十八年(1753年),盧見曾在寓居淮南的朱彝尊之孫朱稻孫處見到《經義考》未刻之原稿,決定捐資補纂,增加“凡例”。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由祁門馬曰琯、馬曰璐兄弟主事補刻《经义考》一百三十卷,前後合計二百九十七卷,再加上卷二百八十六《宣讲》《立学》、卷二百九十九〈家學〉、卷三百〈自序〉三卷,全書共有三百卷,最後改名為《經義考》,分“存”、“佚”、“阙”、“未见”四门。 《經義考》把經學文獻分類為:《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通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群經、四書、逸經、毖緯、擬經、承師、宣講、立學、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等凡二十六類,末附家学、自序两篇。所收錄的經書都列出撰人姓名、書名、卷(篇)數,並且註明存、闕、佚、未見和偽書,另有《尚书》之《洪范五行传》、《大戴礼记》之《夏小正》是原属某经又自成卷帙的经籍。最後的是“按語”,是朱尊自己的考訂。《四库全书总目》评“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 清代翁方綱依據《經義考》撰有《經義考補正》12卷,羅振玉有《經義考目錄附校記》9卷,而沈廷芳則撰有《續經義考》。章學誠打算續寫《經義考》,後得河南巡抚畢沅的協助開始编纂《史籍考》,惜咸豐年間書稿毀於戰火。.
查看 朱彝尊和經義考
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編撰,費時約40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史事。.
查看 朱彝尊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焚书坑儒
书坑儒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史记·儒林列传》称“焚诗书,坑术士”。 商鞅曾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記》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一词出处是西汉孔安国(孔子十二世孙)《〈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在此之前《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支持“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长子扶苏的话“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大多数是“诵法孔子”的儒生。而反对“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这是扶苏求情之话,无法用来证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他们认为“焚书”并未废除儒学,儒家学说在焚书之后仍然存在。.
查看 朱彝尊和焚书坑儒
牧皮
牧皮(),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没有记载。朱彝尊《孔子弟子考》中称他是孔子弟子。 孟子对万章说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就像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愿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说乡愿为德之贼。.
查看 朱彝尊和牧皮
盧見曾
盧見曾(),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盧見曾
盛百二
盛百二(),字秦川,号柚堂,浙江秀水县(今嘉兴市)人。清朝文学家、数学家。.
查看 朱彝尊和盛百二
韋商臣
韋商臣,字希尹,浙江长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韋厚之子。.
查看 朱彝尊和韋商臣
莫須有
莫須有為南宋時期中古漢語的口語,原意「或許有」。以秦檜誣害岳飛之詞“該事體莫須有”而聞名,于今漸成成語,後人以之借代「誣陷的冤罪」,常說“莫須有的罪名”,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意。.
查看 朱彝尊和莫須有
華山廟碑
《華山廟碑》,簡稱《華山碑》,全稱《西嶽華山廟碑》。碑文為隸書石刻,《華山廟碑》於東漢漢桓帝劉志延熹八年(165年),立於陝西華陰西嶽廟,為當時的郡守袁彭所刻;原碑毀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目前揚州史公祠所陳列的《漢西嶽華廟碑》是清朝嘉慶十六年,阮元按照「四明本」請當時蘇州石刻名匠吳國寶摹刻的重刻碑。《華山廟碑》的碑文一共二十二行,滿行有三十七個字,碑文記錄當時帝王登上西嶽祭祀山嶽、建廟、求雨的事蹟。 《華山廟碑》與《禮器碑》同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漢代隸書的典范,《華山碑》的字體端雅秀美,字距行間齊整,筆畫波磔俊逸,富有廟堂的莊重之氣,是正統隸法的代表作之一。.
查看 朱彝尊和華山廟碑
萬曆野獲編
《萬曆野獲編》,明人筆記,三十卷,補遺四卷。明代沈德符撰。.
查看 朱彝尊和萬曆野獲編
顏光敏
顏光敏(),字遜甫、修來,號修來、山東曲阜縣(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顏光敏
顏胤紹
胤绍(),又作孕绍,字赓明。曲阜城西北龙湾村(今颜家河口)人。明朝政治人物。 颜回第六十五代孙。崇祯四年(1631年)進士,授知凤阳县,改知江都、邯郸,迁真定府同知。擢拔為河间府知府。崇祯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清軍圍河间府。颜胤绍於城陷之前,衣冠北向再拜,举火自焚死。有子颜伯璟,孫顏光敏為清康熙朝吏部考功司郎中。.
查看 朱彝尊和顏胤紹
顧貞觀
顧貞觀(),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號梁汾,無錫人,東林黨人顧憲成曾孫。.
查看 朱彝尊和顧貞觀
馬曰琯
曰琯(),字秋玉,号嶰谷,安徽祁门县人。清朝藏书家。.
查看 朱彝尊和馬曰琯
許僴
許僴(),字文夫,河南河南府陝州靈寶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許僴
詩話
诗话是中國古代對詩文的文学批评。 许顗在《彦周诗话》稱:“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话之源,本於钟嵘《诗品》。”中國的第一部詩話作品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序中说:“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欧阳修《六一诗话》之后司馬光作《温公续诗话》。宋朝人喜著詩話,郭绍虞《宋诗话考》統計现存完整的宋人诗话有42种,加上散佚者合计138种。其中以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成就較高,產生了理论批评性质。特別是《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袁枚對宋朝詩話持否定態度:“我读宋诗话,呕吐盈中肠。” 詩話作品盛極於明清朝,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王世懋的《艺圃撷余》都是質量頗高的作品。赵翼的《瓯北诗话》、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潘德舆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又如何文焕编印《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张伯伟指出,元好问的《中州集》、方回的《瀛奎律髓》、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等書的“这些小传兼诗评的文字辑出单行,即成诗话”,他同時也認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王昶的《蒲褐山房诗话》“这一类诗话,溯其源流,便是从选本中分化而出”。词话、曲话等形式也在诗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特点为韵文与散文并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被視為詩話作品。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算是現代詩話的一種,偶雜以西方文學理論,最明顯是受叔本华哲学的影響,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人间词话》引喻的三種境界,第一境出自晏殊的〈蝶戀花〉,第二境引自柳永的〈鳳棲梧〉,第三境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夏志清認為錢鍾書的“《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陆文虎认为《谈艺录》当是传统诗话的最后一种,所謂“《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查看 朱彝尊和詩話
謝啟昆
謝啟昆(),字蘊山,一字良璧,號蘇潭,江西南康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進士出身。.
查看 朱彝尊和謝啟昆
魏耕
魏耕(),原名魏璧,字楚白,后改名耕,号雪窦居士,浙江慈溪人。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出生。父魏忠显,善诗文,魏耕七岁从父学,“日诵数百言,复背如流。”不久喪父,学缝衣于杭州。崇祯间入乌程县学。喜为诗,好李白詩。明亡后,他为抗清事业奔走,“与乌程韩绎祖、费宏玑等首事倡议,迎芜湖黄总兵光著于太湖,遂复湖州。”乙酉夏,魏耕参与湖州起兵之役,事败,“披发为僧装,来往江湖间”。後与朱士稚、钱缵曾、陈三岛等“称莫逆交,聚谋通海上”。顺治十六年被指控为通海案的主谋,康熙元年(1662年)被殺。岳父凌祥宇受牽連被绞死。妻凌氏、次子魏崿自缢死,长子魏峤遣戍尚阳堡(今辽宁省)。著有《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
查看 朱彝尊和魏耕
许友
许友(约,其生卒年说法各异),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查看 朱彝尊和许友
词 (文学)
词或辭,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國古代诗體的一种,亦稱曲子词、诗馀、长短句、樂府。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聲。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查看 朱彝尊和词 (文学)
词综
《词综》是中國词总集,共36卷。清代朱彝尊、汪森编。 《词综》收錄唐代、五代、宋、金、元等諸家作品,附宋、元人评语,“计览观宋元人词集一百七十家,传记、小说、地志共三百余家,历岁八稔,然后成书”,“凡稗官野纪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掇,故多他选未见之作。其词名、句读为他选所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误,皆详考而订正之,其去取亦俱有鉴别。”。朱彝尊在《凡例》中指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对南采姜夔、张炎極為推崇,朱彝尊非常欣赏《乐府补题》的咏物词,收錄三十七首中的三十五首。後來朱彝尊又辑录明词,書稿未竟而卒。王昶得其遺稿,再加上自己所搜集的,編成《明詞綜》十二卷。.
查看 朱彝尊和词综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查看 朱彝尊和诗经
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
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指徐达之妻谢氏在长女徐皇后逝世之后,拒绝女婿明成祖继娶第四女为皇后一事。这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伪史,同时期的史学家王世贞即以反驳,指出谢夫人在此事发生多年前已经逝世。万历年间何乔远编撰《名山藏》和清初黄宗羲编撰的《明文海》中,记载了拒婚明成祖的另一个版本,即徐达第三女徐妙锦拒绝成为明成祖皇后。《名山藏》和《明文海》皆将徐妙锦拒婚的事迹归入“烈女”。 现代作者中亦有认为谢夫人拒嫁女是信史,或似《名山藏》、《明文海》一般,将之描述为弱女反抗暴君明成祖。.
费密
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書法家。.
查看 朱彝尊和费密
趙善湘
趙善湘()字清臣,明州鄞(今浙江寧波)人。 濮安懿王五世孫。生年不詳,於《易》學用力至深,恩補保義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轉秉義郎。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封文水郡公。贈少師。平定李全之亂時自認有功,想晉身成為宰執,但被親家史彌遠告誡其敏感的宗室身分勸退。著有《洪範統一》,久佚,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從《永樂大典》繕錄一卷。有子趙汝楳。.
查看 朱彝尊和趙善湘
黃周星
周星(),字景虞,号九烟、圃庵、而庵笑仓道人。直隸上元縣(今江苏南京)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朱彝尊和黃周星
龚佳育
龚佳育,清朝杭州仁和人。 早年為掾吏,明末官至光禄寺卿。後官龙骧卫经历,康熙五年官江南布政使。康熙十二年(1673 年)迁山东按察僉事,分巡直隶通永道。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館於龚佳育幕府。康熙十六年,官江寧布政使,朱彝尊随之转客居江宁。好藏书,家中藏书数万卷。有子龚翔麟。.
查看 朱彝尊和龚佳育
龔翔麟
龚翔麟(),字天石,号蘅圃,又号稼村,晚号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佳育之子。康熙二十年顺天中舉。官工部主事,累迁陝西道監察御史。趙良棟平定三藩之亂,为满将所扼,争功於帝前,態度粗暴。明珠主使翔麟劾以“大不敬,宜坐斩”,後康熙優容之,僅“命乞骸归里”。翔麟為官十余年,有敢言之稱,致仕歸里,晚景萧然,“貧至不能舉火,蕭然不改恆度”。工於詞,与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沈岸登、李符等合称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诗稿》、《红藕庄词》等。.
查看 朱彝尊和龔翔麟
錢嘉徵
錢嘉徵(),字孚于,浙江海鹽縣人,祖籍直隸宜興。 吳越王錢鏐第二十四世孫。世居海鹽縣沈盪半邏村(今屬齊家鄉中錢村)。祖父錢薇以直諫聞名。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中順天副榜,留北京,為國子監充貢生。時值魏忠賢專權。天啟七年(1627年)明思宗繼位,無人敢揭發魏忠賢罪惡,嘉徵遂上疏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並帝,二蔑后,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尅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脧民,十通關節。”又稱“罄南山之竹,不足書其奸狀,決東海之波,難洗其罪惡!”,最後疏曰:“伏乞獨斷於心,敕下法司,將魏忠賢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憤,以彰正始之法。” 思宗讀之心動,立召魏忠賢至,手持嘉徵疏付侍者當御讀之,每讀一句就問忠賢是否有此事,忠賢伏地叩首不能辯,人稱“擊姦第一聲”。歸鄉後,不談上疏之事,鄉人更敬重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為“豪傑之舉”。遂在澉浦選勝築室于仙掌峰。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福建松谿縣知縣,重教化,輕刑罰。明亡後,被南明政權舉為部郎,未幾還鄉。卒後葬於仙掌峰。著有《松龕存稿》。.
查看 朱彝尊和錢嘉徵
錢允鯨
錢允鯨,字長卿。浙江桐鄉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祖父錢貢。.
查看 朱彝尊和錢允鯨
薛素素
薛素素,明代名妓,活跃于万历年间。来自苏州(一说嘉兴),长期居于南京。薛素素善弹古筝,其画绣在当时也很有名,另外,她还擅长马术。薛素素的画作有不少留存至今,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兰竹图》、《兰竹松梅图》、《墨兰图》、《溪桥松梅图》,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兰花图》等。她所画的山水、兰竹受到朱彝尊、董其昌等人的好评。她还写有《南游草》、《花琐事》等诗集,已散佚。.
查看 朱彝尊和薛素素
董斯張
董斯張,原名嗣章,字然明,號遐週,又號借庵,烏程(今湖州)人。明末浙江湖州詩人。 明末監生,耽溺書海,手抄書達百部。與周永年、茅維有詩唱作。因體弱多病,自稱“瘦居士”。有《靜嘯齋詞》一卷。與其子董說,作《西遊補》。.
查看 朱彝尊和董斯張
钦定日下旧闻考
《日下舊聞考》,原名《钦定日下旧闻考》,是清乾隆年间刊印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方面的古籍,是-于-敏中、英廉、竇光鼐、朱筠等人奉敕编纂,並於康熙年间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的基础上考证和补充而成的。古人称京师为“日下”或長安,故名“日下旧闻”。 朱彝尊之《日下旧闻》一书“详于考古,而略于核实”,而且此書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刊刻以來,近百年間,京城又有極大变化,乾隆三十六年朝廷決定将此书重新考证。《日下旧闻考》仍然沿用《日下舊聞》的体例和目录,原书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雜綴十三門外,还增设国朝宫室、京城总记、皇城、官署(自城市門切割出來)、苑囿等门,並删去僑治門,總計十八門,再收錄康熙、雍正及乾隆帝的詩文,篇幅从四十二卷增加到一百六十卷,是《日下旧闻》的三倍。《日下旧闻考》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修订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成书,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刊刻出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大量收入清朝初年之史料,“履堪遗迹,订妄以存真”,如圆明园和长春园毀於咸豐十年的英法聯軍,端賴此書完整描寫当时林園的宏偉状貌,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
查看 朱彝尊和钦定日下旧闻考
邻水县
鄰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亦書作--水縣、潾水縣 ,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三山兩漕地勢緊要《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誌》謂舊志,首連夔達尾接巴渝,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實西川之--邑。 東與墊江縣,南與重庆市長壽區、北碚区,西與重庆市合川区,西南与重庆市渝北区,西北與岳池縣,北與廣安市广安区,東北與大竹縣共七縣接壤。原屬順慶府(今南充市)、達縣地區(今达州市),目前隶属于广安市,是四川省距离重庆市主城区和两江新区最近的县城。.
查看 朱彝尊和邻水县
通雅
《通雅》明代科学家、文字学家方以智撰,共52卷,收入四库全书。《通雅》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等。通雅全书24门:音义、读书、小学大略、诗说、文章、天文、地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宫室、饮食、金石、算数、动植物、脉考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清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十分推崇方以智的《通雅》,他认为明中叶的杨慎虽博洽但好伪说;焦竑也喜考证,但动辄引用佛典,失于芜杂;“然以智崛起于崇祯中,考据精核,迴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词必有证,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矣”。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学海波澜余录》中指出方以智治学方法有三大特点:.
查看 朱彝尊和通雅
老北京各地会馆列表
這裡列出了老北京所存在的各個會館。.
陳大猷 (理學)
陳大猷,號東齋,三澤(今尚湖鎮山宅)人。 早年與弟陳榮夫師從饒雙峰。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授缙云县令,歷官两浙都运使,又迁六部架阁,終官兵部侍郎。开庆年间在都昌创办东斋书院,著有《尚書集傳會通》。有子陳澔。.
查看 朱彝尊和陳大猷 (理學)
陸求可
求可(),字咸一,別字密庵,又字月湄。是中國清朝江南山陽人,清初官員。 順治五年(1648年),以《禮記》舉江南鄉試,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進士,翌年除裕州知州。三年後入為刑部員外郎,累官刑部郎中。康熙元年(1662年)以按察司僉事提督福建學政,任滿稱職,應遷布政司參議。享年六十有三,康熙十八年七月,因病逝世。著有《密菴詩集》十卷、《文稿》一十六卷、《詞選》六卷、《語錄》四卷。生有三子:陸誌謹,歲貢生,候選國子監學正。陸誌寬,太學生。陸誌默,亦歲貢生。另有女二人。.
查看 朱彝尊和陸求可
析津志
《析津志》,又名《析津志典》,《燕京志》,凡34册,元人熊夢祥撰,是析津(今北京市)最早的地方志書。 析津即元大都(今北京市),又稱燕京、幽陵、幽都、幽州。析津本古冀州之地,後來成为辽的属地,辽時又叫作南京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 熊夢祥任官崇文监期间,有機會閱讀大量内府藏书,於是在今門頭溝的齋堂寫成《析津志》。《析津志》詳細地記述元代都城大都(北京)的情況,对析津的城池、坊巷、官署、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此書久佚。明朝楊士奇在《文淵閣書目》著錄為《析津志典》。 朱彝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多《析津志》的文字,寫成《日下旧闻考》一書。光緒年間繆荃孫纂修《順天府誌》時,從《永樂大典》中,整理出《析津志》遺文。1982年,北京图书馆善本组又接續整理《析津志》,近10萬字,僅約原本的一半,編為《析津志輯佚》一書,前後经历了百余年。.
查看 朱彝尊和析津志
林栗
林栗,字黄中,一字宽夫。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少時“笃志好学,留心经术”,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调崇仁尉。宰相陈康伯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孝宗時,迁屯田员外郎,歷官秘阁修撰、直宝文阁、荆南路安抚。官至兵部侍郎。淳熙十五年(1188年)曾與朱熹“論《易》與《西銘》不合”,学术观点与朱熹迥异,對於林栗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說,朱熹說他“此恐倒說了”。當时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朱熹以足疾辭不赴,淳熙十五年六月,林栗彈劾朱熹“本無學術,徒竊張載、程頤緒餘,為浮誕宗主,謂之道學,妄自推尊”。葉適上書為朱熹辯護。林栗本人精於《周易》,有學者譏其“說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為太泥”,著有《周易经传集解》32卷、《论语知新》10卷、《林黄中奏议》5卷等書。.
查看 朱彝尊和林栗
李因篤
李因篤(),字子德,一字孔德,號天生,陝西富平薛鎮韓家村人。 祖籍山西洪洞縣,生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博聞強記,遍讀經史,人稱神童。早年拒不出仕,自稱中南山人。曾參加抗淸活動。康熙二年顾炎武与李因笃在山西代州结識。深于《十三經註疏》,長律得杜甫家法,曹秋岳嘆曰:“數百年無此作矣。”著《诗说》,顾炎武称:“毛,郑有嗣音矣。”康熙七年(1668),顧炎武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九年(1670年),李因笃东出潼关,走河南、再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各地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薦博學鴻詞,列一等。授檢討,以母老辭退。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秋季入京。與周至縣李二曲、眉縣李柏合稱“關中三李”,“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五十二年,抱病臥床修改《明史》。著有《受祺堂詩集》。.
查看 朱彝尊和李因篤
李符 (清朝)
李符(),原名符遠,字分虎,號耕客,浙江嘉興人。清初詩人。 崇祯十二年(1639年)生,與諸兄李繩遠、李良年齐名,號稱三李。早年受知於曹溶,同朱彝尊等结诗社,相互吟詠,彝尊称其“精研於南宋诸名家,而分虎之词,愈变而极工,方之武会,无异埙篪之迭和也”。陈廷焯曰:“二李词绝相类,大约皆规模南宋,羽翼竹垞者。武曾较雅正,而才气则分虎为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著有《香草居集》、《耒边词》,存詞181首。.
查看 朱彝尊和李符 (清朝)
李良年
李良年(),又名法遠、兆潢,字武曾,號秋錦,晚號芋田叟。浙江秀水人。 李绳远之弟。先世原籍江陰,後徒居嘉興王店鎮。生於明思宗崇禎八年(1635年),少時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家貧,以诸生游食四方,曹申吉延入贵州巡抚幕府,后因获悉朝廷要撤三藩,恐祸乱将作,遂离开贵州。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冒名虞兆潢,且未及第。以後不再復出,諳建築,築秋錦山房於長水上梅會里之漾葭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應邀赴徐乾學洞庭山書局,助修《大清一統志》。與沈進等友好,又與朱彝尊、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龔翔麟號為浙西六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卒,朱彝尊為之作墓誌。有《秋錦山房集》。 良年初娶錢氏,兵科給事中桐鄉錢允鯨之孫,繼娶陸氏。子李潮偕,為國子監生。.
查看 朱彝尊和李良年
杨中讷
楊中訥(),字遄木,號晚研,浙江海寧人。 楊雍建之子。順治十三年(1656年)授業於朱彝尊,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二甲第一名,授編修,典試河南,授官右中允。出視江南學政。康熙四十四年,曾奉敕編纂《全唐詩》,在詩局中與查嗣瑮最要好。工草書。罷官後築有拙宜園,與許汝霖、查慎行、陳勳等唱酬吟詠,又邀請陳鳴遠至家造壺。著有《叢桂集》。.
查看 朱彝尊和杨中讷
杨雍建
杨雍建(),字自西,号以斋,浙江海宁盐官人。 曾祖杨鸾、祖父杨万年。父杨斌为杭州府学生,“累举不售”。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貢生出身,入国子监。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康熙十八年(1679年)会试副主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兵科给事中,一日九疏,以敢谏聞名,由兵部、礼部,再到吏部,皆未离谏台,有“本朝第一谏官”之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一月,致仕,“晨膳夕膳,而以粗粝自甘。遇簦笠旧友,胸无水旱冰炭。”。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五月卒於家。著有《楊黃門奏疏》二卷、《撫黔奏疏》八卷、《西台奏議》、《政學篇》一卷、《景疏樓詩文》十卷、《自怡集》一卷。 子杨中讷。.
查看 朱彝尊和杨雍建
梁佩兰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晚号郁州,广东南海人。清初政治人物、诗人。.
查看 朱彝尊和梁佩兰
楊宛
楊宛(),字宛叔,明朝末年金陵歌妓。.
查看 朱彝尊和楊宛
毛晃
毛晃,字明權。南宋衢州江山人。 精於文字音韻。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免解進士。歷任中書省郎中、禮部尙書,官至戶部尚書。閉門著書,修訂《禮部監韻》,因磨穿案砚,高宗特赐铁砚一座,人称“鐵硯先生”。著有《禹貢指南》一卷。有子毛居正。.
查看 朱彝尊和毛晃
汤右曾
湯右曾(),字西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年二甲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三十九年,授刑科給事中,彈劾永藻與總督石琳於黎人爭鬥事。四十四年轉河南學政。四十八年,迁奉天府府丞。四十九年,迁光禄寺卿。五十年,转太常寺卿、通政使。五十一年,擢翰林院掌院学士。次年授吏部侍郎,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六十年,解侍郎職,专领掌院学士。次年病卒。 诗与朱彝尊齐名,並為浙派領袖,康熙帝以“叢香密葉待詩公”詩賜之,目為“詩公”。著有《懷清堂集》20卷。.
查看 朱彝尊和汤右曾
汪森
汪森(),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 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年,汪文桂之弟。與朱彝尊友好,康熙年間拔贡。官广西桂林府通判。兄弟皆好藏書,汪文柏有古香樓,汪文桂有裘杼樓,汪森有碧巢書屋。晚年閒居著述,“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著有《诗载》二十四卷、《文载》七十五卷、《丛戴》三十卷,合称《粤西三载》,又与朱彝尊合编《词综》。卒于世宗雍正四年,年七十四岁。.
查看 朱彝尊和汪森
汪文柏
汪文柏字季青,号柯亭。桐乡人。 汪文桂之弟。好讀書,早年為附贡生,歷官东城兵马司正指挥、行人司行人。文柏兄弟好藏书,文柏有古香楼,文桂有裘杼楼,汪森有碧巢书屋。著有《柯庭余习》、《古香楼吟稿》等。.
查看 朱彝尊和汪文柏
沈岸登
沈岸登(),字覃九,号南渟,平湖人。 清順治七年(1650年)出生,沈皞日之侄。工詩詞,善书畫,有三絕之稱。與沈崐齊名,人稱二沈。又與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龔翔麟號為浙西六家。厲鶚十分推崇:“近日言词者,推浙西六家。独柘水沈岸登善学白石老仙。”著有《黑蝶斋诗词钞》、《古今体词韵》、《春秋纪异》等。.
查看 朱彝尊和沈岸登
沈皞日
沈皞日(),字融谷,号柘西,又号茶星。浙江平湖人。 明崇祯十年(1637年)出生。入清為贡生。早年游廣西,康熙二十三年以贡生授廣西來賓知縣,调官湖南辰州府同知,“足迹半天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於任上。著有《柘西精舍集》,與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龔翔麟等合稱浙西六家。.
查看 朱彝尊和沈皞日
沈進
沈進,初名敘,字山子,號藍村,晚號知退叟,浙江嘉興人。 生卒年不詳,約清聖祖康熙即位初年前後在世,家貧,開設私塾授徒。善作詩,與同里朱彝尊、周篔等有往來,人稱朱沈、周沈。著有《袁溪文稿》、《文言今粹》、《行國錄》、《藍村集》、《東園詩》、《半巢居稿》、《退叟行吟》、《力圃蕭閒詞》,共三十餘卷。.
查看 朱彝尊和沈進
泉宗庙
泉宗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巴沟,是清朝皇家庙宇及园林。现已无存。.
查看 朱彝尊和泉宗庙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朱彝尊和清史稿
清代學者象傳
《清代學者象傳》是一部清代名賢畫像的集成書冊,共兩集,由葉衍蘭、葉恭綽祖孫完成。第一集爲192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第二集於1953年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刊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一、二集合并重版,由于印刷條件限制,畫像清晰度反不及原本。上海書店出版社鑒此,又於2001年將一、二兩集再次重印,并爲書中收錄人物編制了索引。 中國為名人學者繪製圖像之風,由來已久。晋傅咸《卞和画像赋》稱:「既銘勒于鐘鼎,又图像于丹青。」凡写像者,須通曉相法,詳描樣貌。有清一代,學者眾多,畫像尤富,葉衍蘭多年網羅薈萃,精選慎擇,方有此篳路藍縷之作,使大部份清代名賢風采,得以流傳至今。 葉衍蘭,字蘭臺,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曾祖謙亨始遷粤。咸丰六年(1856年)進士,入翰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光緒初年告老還鄉,主越華書院講席,有《海嶽樓詩集》、《秋夢龕詞集》等。早在其入仕之前,就因喜好书画之故,留意搜集歷代名賢畫像。入京為官之後,更“多见真本”,精選169人的171幅畫像(其中四人各有图两幅,两人合於一圖者两幅),請順天大興人黃小泉摹繪,葉衍蘭親爲每位像主撰寫小傳。 衍蘭生前,並未將《象傳》付梓。子仲鸾多年筹印,亦不能就。孫恭綽秉承先志,終於在1928年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面世,當時分兩種版本,一為夾貢紙印本,一為彩圖紙印本。正如葉恭綽在序中所說:「為此計徵集資料逮參稽定稿,所靡時日精力不可勝數,歿時猶殷殷以流傳繼續為念。」所收人物,“断自同治以前,同、光、宣三朝未及列入,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此後,經過葉恭綽二十年搜羅,請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又得畫像二百幅(每人一幅),于1953年交予安定珂罗版社,自费影印出版,是为第二集。然像主小传,因“不易著笔”,特留待来日,故第二集只有圖像而無小傳。 通計《象傳》两集,總共收入368人的畫像(一、二集重复收入侯方域),清代比较知名的学者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叶恭绰在第二集例言中指出,書中畫像“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在保存文献方面功绩尤著。《象傳》圖像皆悉心臨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小一式,又各有千秋。清代前賢音容笑貌,一覽無餘。.
查看 朱彝尊和清代學者象傳
清儒學案
《清儒學案》,徐世昌等著,共208卷,清代學術思想史著作。 徐世昌及其門下吳廷燮等編《清儒學案》共208卷。分為“正案”、“附案”和“諸儒學案”,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包含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戴震、龔自珍、傅山、惠棟等。先列傳略,後載專著、文集。1938年刊刻。 錢穆早年著《清儒學案》,抗日期間因稿沉長江而失傳,僅存〈清儒學案序〉與例言。.
查看 朱彝尊和清儒學案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朱彝尊和清朝
清朝文学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兼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查看 朱彝尊和清朝文学
清朝文学流派列表
清朝文学在继明朝之后,取得较大发展,主要集中在诗词、散文、小说上。清代主要文学流派别表如下:.
查看 朱彝尊和清朝文学流派列表
潘耒
潘耒(),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南吳江縣(今江蘇吳江市)人。潘檉章之弟。.
查看 朱彝尊和潘耒
濋泉
濋泉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院前街1号的山东省人大院内,西距珍珠泉约30米,曾载于清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和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记》,亦列入2004年4月评选的新七十二名泉,隶属珍珠泉泉群。 该泉为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巡抚刘芳躅在巡抚大堂西北侧掘地时涌出,著名文学家、时任刘芳躅幕僚的朱彝尊以《尔雅·释水》中的“水自济出为濋”命名为“濋泉”,并撰《濋泉记》,今池内北壁和池周高石上刻有王讷题写的篆体泉名。 1951年秋重新以块石砌筑池岸,形成长、宽各1.5米、深2.5米的方形泉池,并在池周饰以石栏。盛水期时水自池底岩隙涌出,清澈见底,但因近年济南的泉水危机而时有停喷,水面也常有藻类和杂物覆盖。.
查看 朱彝尊和濋泉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賢,自號鄒陽子。臨海人。明朝歷史學家。 生於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學於陳德永,元末從陳叔夏、林景和遊,又從李孝光習文法,尤长《书》《礼》《春秋》。歷官慈溪教諭、蕭山主簿、江浙行省照磨,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轉員外郎。洪武三年(1370年)續修《元史》,史成,以病辭歸。又有《元史拾遗》。洪武六年(1373年)由于宋濂的推荐,再度赴京修《日歷》、《皇明寶訓》,授翰林編修。遷晉府右長史。洪武九年(1376年)卒官。宋濂說:“吾友朱先生伯賢,以純篤之資,而留萬方數據意於辭章,先秦、兩漢以至近代諸文,無不周覽,用功之久,灼見是非之真”。著有《元史補遺》、《唐宋文衡》、《八先生文集》。.
查看 朱彝尊和朱右
朱士稚
朱士稚(),字伯虎,更字朗詣。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 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朱赓之孙,父朱敬衡曾任雷州知府。明亡後以遺民自居,好游侠,喜声伎,家中食客常有百人之多。與張宗觀並稱「山陰二朗」。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冬,因事下狱,幸賴好友张宗观筹集重资,贿狱吏得释。出狱后,與魏耕、钱缵曾、陈三岛等“称莫逆交,聚谋通海上”。長年来往于吴越之间,秘密图谋恢复。順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围攻南京失败,士稚叹息悲思,十二月病卒,葬於会稽山下,門人私諡為「貞毅先生」。著有《吳越詩選》二十二卷。.
查看 朱彝尊和朱士稚
朱大啟
朱大啟,字君輿,號廣原,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朱大啟
朱姓
朱姓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4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两个王朝,分别是五代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查看 朱彝尊和朱姓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查看 朱彝尊和朱彝尊
朱國祚
朱國祚,字兆隆,號養淳,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人,明朝狀元。 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朱國祚生有六子,長子朱大競,為朱彝尊曾祖父。.
查看 朱彝尊和朱國祚
朱绪曾
朱绪曾(),字述之。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人。清代藏书家。 朱逢年之孫,朱涛之子。生于嘉庆十年。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举人,工部左侍郎徐士芬之门生。授官秀水、孝丰知县,有政绩,以“提倡风雅为己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海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自海昌移任嘉兴知县,修葺朱彝尊故居曝书亭,建三忠祠。嗜读书,尤精於《尔雅》,藏书10数万卷。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軍起義,收藏多付之一炬。不久又繼續搜集典籍。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李秀成入浙破杭州,客死山阴。撰有《开有益斋读书志》6卷、续志1卷,《金石文字记》1卷,又有《金陵诗汇》、《续宋文鉴》、《金陵旧闻》、《笔谱》、《论语义证》等。.
查看 朱彝尊和朱绪曾
朱茂曙
朱茂曙字子蘅,浙江嘉興梅裡人。 朱大竞之子。家贫。明末諸生,明亡後棄去,“弊衣破帽,口不谈天下事,惟与里中耆老,枯棋一局”。早年以文受知於吳范君。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有子朱彝尊。 Category:明朝作家 Category:嘉兴人.
查看 朱彝尊和朱茂曙
朱茂晥
朱茂晥,字子芾,号芾園,明代书法家。 朱茂曙之弟,朱彝尊叔父。早歲受知于吳範君。擅细书。明末诸生,“雅好集句,客至觞行,恒举如联,坐客服其工緻”。明亡後不仕,私谥安度先生。.
查看 朱彝尊和朱茂晥
朱茂時
朱茂时字葵石, 清代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朱大啟之子,朱彝尊之伯父。曾任國子典簿,歷官顺天府通判、都水主事、貴陽知府等職。娶黃媛貞為妾。.
查看 朱彝尊和朱茂時
惠周惕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号硯谿。江南吴县人。清经学家。.
查看 朱彝尊和惠周惕
惠棟
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查看 朱彝尊和惠棟
戴良 (明朝)
戴良(),字叔能。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
查看 朱彝尊和戴良 (明朝)
戴栩
戴栩,字文子,一說字立子。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戴溪之族子。早年從學於葉適,與吴子良同學。嘉定元年(1208)進士。十六年,以監草料場門檢點試卷。歷官太學錄、通判信州。淳祐四年(1244)授秘書郎,出知臨江軍,不赴。又复起任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終官太常博士。 工於诗,与永嘉四灵相近。史弥远当权时,尝献诗谀颂,胡梦昱因忤史而远谪,又赠诗惋惜。著有《浣川集》十八卷,已佚,清初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十卷。.
查看 朱彝尊和戴栩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朱彝尊和明史
明詞綜
《明詞綜》,清代朱彝尊、王昶輯成,十二卷。 清代朱彝尊最早輯三唐五代宋金元詞成《詞綜》一書,後又續輯錄明詞,書稿未竟而卒。王昶得其遺稿,再加上自己所搜集的,編成《明詞綜》十二卷,收三百八十七家,成書於嘉慶七年(1802年),附於朱彝尊《詞綜》之後。 Category:清朝典籍 Category:詞集.
查看 朱彝尊和明詞綜
明詩綜
《明詩綜》,是明代詩歌總集,清代朱彝尊輯,共一百卷。 《明詩綜》輯錄明代三千四百餘位明代詩人的作品,自洪武朝始,止於崇禎朝,重要詩人選入百首,亦有只選一首者,特重於死於末造之臣,凡有詩者大致网罗无遗,末卷录民间杂歌谣辞155首。汪森、朱端、張大受等人有評語。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序六峰阁刊本。 Category:明朝文學 Category:清朝典籍 Category:詩集.
查看 朱彝尊和明詩綜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查看 朱彝尊和明成祖
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逐渐被取代。2002年,浙东运河全线进行改造,2007年底部分通航,2009年工程全部完成,但宁波段长时间无法贯通,至2013年年末方才通航。 由于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自然河流。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并使船隻能够通过水位不同的河段,运河中修建了许多碶闸和堰坝设施。这与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一起成为了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了重要的运河遗产。 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在此之前的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与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朱彝尊和浙东运河
浙西三李
浙西三李,指清朝中期活跃在浙江的三位李姓文学家。 “三李”指清朝文学家李绳远、李良年(原名李法远)、李符(原名李符远)。他们是兄弟三人,同为浙江省秀水(今属嘉兴市)人。 “浙西”的定义以钱塘江为界,以西称“浙西”,以东称“浙东”。故杭州、嘉兴属浙西,绍兴、宁波、温州属浙东。 “三李”早年求学于同乡文学家朱彝尊。后又受曹溶多番提携。“三李”均擅长作诗,李良年、李符又兼工词。“三李”与朱彝尊、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合称“浙西六家”。.
查看 朱彝尊和浙西三李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指清代前期中国的一个词创作流派。创始人是朱彝尊,朱与曹溶同为浙西词派的最早倡导者。浙西词派产生、发展主要在浙西,即今杭嘉湖一带。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远。乾隆后期,常州词派兴起,浙西词派衰弱。.
查看 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浙派
浙派,是一个泛化了的概念,凡与浙江及其人物群体有关的学术或艺术派别,通常會冠之以“浙派”。现今较为经常提到的有:.
查看 朱彝尊和浙派
日下旧闻
《日下舊聞》,清初朱彝尊撰,凡四十二卷。 日下指京城,也就是當時的北京。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舉博学鸿词科,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朱彝尊开始编辑《瀛洲道古录》,因私帶鈔胥入内抄录经书,被学士牛钮弹劾,谪官降級。仍留居京师,潦倒困顿。相傳朱彝尊常在北京「天橋酒樓」上起稿,最後成書於曝書亭。這本書是第一次系統地整理關於北京的文獻,全书分为十三門,有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雜綴等。 乾隆年間,于敏中、英廉、竇光鼐、朱筠等人在康熙年間朱彝尊的《日下舊聞》的基礎上考證和補充而成的,撰成《日下舊聞考》一書,篇幅擴大三倍,為一百六十卷。.
查看 朱彝尊和日下旧闻
曝书亭
曝书亭原名竹坨,为清初学者朱彝尊别业,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解放社区广平路南端1号,坐北朝南,大门北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庆元年(1796)由浙江学政阮元主持重修,1986年维修。 原建筑有南北之分,今仅存南坨一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呈园林式布局,园内以曝书亭为中心(以朱彝尊所著《曝书亭集》闻名于世),北面荷花池,四周围绕以潜采堂(藏书处)、娱老轩(著书处)、醧舫、六峰亭及假山、曲桥等。主体建筑曝书亭为方形,四角柱子为青石质,其上镌刻有汪楫书、阮元摹的杜甫诗联“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
查看 朱彝尊和曝书亭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顺治十五年(1658)生于北京,祖籍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世家出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
查看 朱彝尊和曹寅
曹閶
曹閶(),字冀成,胡廣江夏人,一說浙江黃巖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朱彝尊和曹閶
曹溶
曹溶(),字洁躬,號秋岳,晚號倦圃、锄菜翁、金陀老人,浙江嘉興人,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藏书家,同進士出身。.
查看 朱彝尊和曹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