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3 关系: 埃姆登环形山,埃尔利希陨石坑,埃利森陨石坑,埃斯诺-佩尔蒂埃环形山,卡勒环形山,卡诺环形山,卡洛斯陨石坑,塞奇陨石坑,塔伦修斯环形山,大卫·布朗陨石坑,大造陨石坑,奥尔特环形山,奥伯特陨石坑,奥利维尔环形山,孟德尔环形山,安东尼亚第环形山,密立根环形山,尤恩·阿代尔·惠特克,尼埃普斯环形山,山本一清环形山,巴林杰环形山,希利陨石坑,布丰环形山,万户撞击坑,乔莫陨石坑,康斯托克环形山,康托尔环形山,康普顿环形山,库仑-萨尔顿盆地,伊万陨石坑,伯克纳环形山,伽桑狄环形山,德西特环形山,德赖登陨石坑,德赖斯环形山,德雷伯陨石坑,喜帕恰斯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冯·贝凯希环形山,冯·蔡佩尔环形山,凯特尔环形山,兰利环形山,克勒克陨石坑,勒维特环形山,科姆里环形山,第谷坑,索末菲环形山,界海,莫斯科海 (月球),道格拉斯环形山,... 扩展索引 (53 更多) »
埃姆登环形山
埃姆登环形山(Emde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士天文学家暨气象学家雅各布·罗伯特·埃姆登(1862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埃尔利希陨石坑
埃尔利希陨石坑(Ehrlich)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细菌学家暨免疫学家,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保罗·埃尔利希(1854年-191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埃利森陨石坑
埃利森陨石坑(Elliso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爱尔兰天文学家默文·阿奇德尔·埃利森(Mervyn Archdall Ellison,1909年-196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埃斯诺-佩尔蒂埃环形山
埃斯诺-佩尔蒂埃环形山(Esnault-Pelterie)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飞机设计师暨航天研究先驱罗伯特·艾伯特·查尔斯·埃斯诺-佩尔蒂埃(1881年-195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卡勒环形山
卡勒环形山(Karrer)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裔瑞士籍数学家暨化学家,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卡勒(1889年-1971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卡诺环形山
卡诺环形山(Carnot)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暨数学家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1796年-183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卡洛斯陨石坑
卡洛斯陨石坑(Carlos)是月球正面位于哈德利月溪流域的一处凹地,其名称取自西班牙男性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塞奇陨石坑
塞奇陨石坑(Secchi)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西北边沿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天文学家,著名的天文学之父佩特·安吉洛·塞奇(1818年-190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塔伦修斯环形山
塔伦修斯环形山(Tarunt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西北边沿的一座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罗马哲学家暨数学家卢修斯·塔伦修斯·费尔玛努斯(公元前1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大卫·布朗陨石坑
克莱门汀号拍摄,大卫·布朗陨石坑位于图中间,左上方是拉蒙陨石坑、右上方为麦库尔陨石坑、左下方则是乔娜陨石坑。 大卫·布朗陨石坑(D.
大造陨石坑
大造陨石坑(Taizo)是月球正面位于哈德利月溪流域的一处凹地,其名称取自日本男性名,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奥尔特环形山
奥尔特形山(Alt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暨气象学家丁斯摩尔·奥尔特(Dinsmore Alter,1888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奥伯特陨石坑
奥伯特陨石坑(Oberth)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和火箭先驱,工程师赫尔曼·奥伯特(1894年-1989年),1997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奥利维尔环形山
奥利维尔环形山(Olivier)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波拉德·奥利维尔(Charles Pollard Olivier,1884年-1975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孟德尔环形山
孟德尔环形山(Mendel)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奥地利生物学家暨遗传学家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Clarence Augustus Chant,1822年-188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安东尼亚第环形山
安东尼亚第环形山(Antoniad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托肯盆地内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裔法籍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1870年-194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密立根环形山
密立根环形山(Millika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1868年-195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Ewen Adair Whitaker)出生于1922年6月22日,是一位英国的天文学家,专门从事月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主要从事为在法国的盟军车辆供给汽油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管道(PLUTO)铅护套的质量控制。战后,他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从事恒星紫外光谱的研究,但对月球研究产生了深厚兴趣。作为副业,惠特克于1954年绘制并发表了第一张精确的月球南极图,并担任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部主任。 1955年,惠特克在国际天文联合会都柏林大会上 ,遇见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杰拉德·彼得·柯伊伯博士,他被柯伊伯邀请参加在凯士天文台刚起步的制作高品质月球摄影地图集的项目。随着前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太空时代的黎明来临,很快公众目光就聚集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60年,惠特克跟随柯伊伯进入了亚利桑那大学月球项目组。该小组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月球与行星实验室(LPL)。在此拍摄的月球正射影像(给出了月表上的精准定位)以及精制的月面地图集(为宇航员显示了整个月球正面的视图)被证明对以后的登月计划及操作运行起到了非常宝贵的作用。惠特克参与了美国宇航局的多项任务,包括成功定位到了勘测者3号的着陆点,后被用作阿波罗12号飞船的着陆地点,阿波罗12号宇航员就此找到了勘测者3号着陆器。 惠特克被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月球测绘和命名专家。他曾活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月球命名小组。1999年他出版一部介绍月球测绘和命名史的书籍-《月球的测绘和命名》。 1978年,惠特克以名誉科学家的身份从月球与行星实验室退休,直到2016年10月11日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亚利桑那图森,他的妻子贝里尔(Beryl)则在2013年去世。.
尼埃普斯环形山
尼埃普斯环形山(Niepce)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1765年-183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山本一清环形山
山本一清环形山(Yamamoto)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日本天文学家山本一清(1889年-195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巴林杰环形山
巴林杰环形山(Barringer)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地质学家丹尼尔·莫罗·巴林杰(1860年-192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希利陨石坑
希利陨石坑(Healy)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较大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美国火箭科学家罗伊·希利(Roy Healy,1915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布丰环形山
布丰环形山(Buffo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自然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博物学家暨启蒙时代著名作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布丰伯爵(1707年-178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万户撞击坑
万户环形山(Wan-Hoo)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以十六世纪中国官员万户之名命名,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乔莫陨石坑
乔莫陨石坑(Jomo)是月球正面位于哈德利月溪流域的一处小坑状结构,其名称取自非洲男性名,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康斯托克环形山
康斯托克环形山(Comstock)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乔治·卡里·康斯托克(1855年-193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康托尔环形山
康托尔环形山(Canto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1845年-1918年)和数学史家莫里兹·贝内迪克特·康托尔(1829年-192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康普顿环形山
康普顿环形山(Compto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二位物理学家阿瑟·霍利·康普顿(1892年-1962年)和卡尔·泰勒·康普顿(1887年-195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库仑-萨尔顿盆地
库仑-萨尔顿盆地(Coulomb-Sarton Basin)是位于月球背面一座直径530公里,约形成于前酒海纪的撞击盆地,其名称分别取自盆地内东北的库仑环形山及中心偏南另一座稍小的萨尔顿环形山。该盆地在月表上并不显眼,大部分地形特征已磨损殆尽,现仅剩一小部分零碎的内、外侧环以及低浅的中央平原。 月球探勘者号上的多普勒雷达曾首次在该盆地中心探测到了质量密集区(质量瘤)或高重力区。 坐落在该盆地内的撞击坑有:韦伯陨石坑和克拉默斯环形山以及沿边缘分布的戴森环形山、埃利森陨石坑、斯特藩环形山、魏格纳环形山、伍德环形山、朗道环形山和古尔斯特兰德陨石坑,其中最大的一座是位于西北的直径330公里的伯克霍夫环形山。 File:Coulomb-Sarton basin topo.jpg|地形图 File:Coulomb-Sarton basin GRAIL gravity.jpg|圣杯号测绘的策略分布图.
伊万陨石坑
伊万陨石坑(Ivan)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中部一座小坑状的结构,形成年代不详,其名称取自俄语男性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伯克纳环形山
伯克纳环形山(Berkner)是月球背面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劳埃德·维尔·伯克纳(Lloyd Viel Berkner,1905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伽桑狄环形山
伽桑狄环形山(Gassendi)是月球正面湿海西北边缘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皮埃尔·伽桑狄(1592年–16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德西特环形山
德西特环形山(De Sitter)是月球正面北极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威廉·德西特(1872年-1934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德赖登陨石坑
德赖登陨石坑(Dryde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航空领域科学家,曾担任美国航空航天局代理署长的休·拉蒂默·德莱顿博士(1898年-19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德赖斯环形山
德赖斯环形山(De Moraes)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巴西天文学家暨数学家亚伯拉罕·德赖斯(1916年-1970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德雷伯陨石坑
德雷伯陨石坑(Draper)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南部一座的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医生、业余天文学家亨利·德雷伯(1837年-188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喜帕恰斯环形山
喜帕恰斯环形山(Hipparchus)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时期,以希腊天文学家、工程师及地理学家喜帕恰斯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1967年月球轨道器5号首次获得了它高分辨率的照片。.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冯·贝凯希环形山
冯·贝凯希环形山(von Békésy)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暨生理学家格奥尔格·冯·贝凯希(1899年-1972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冯·蔡佩尔环形山
冯·蔡佩尔环形山(Von Zeipe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天文学家爱德华·雨果·冯·蔡佩尔(Edvard Hugo von Zeipel,1873年-195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凯特尔环形山
凯特尔环形山(Quetelet)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比利时数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及社会学家朗伯·阿道夫·雅克·凯特勒(1796年-187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兰利环形山
兰利环形山(Langley)是靠近月球正面西北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暨物理学家、热辐射仪发明人及航空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1834年-1906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克勒克陨石坑
克勒克陨石坑(Clerke)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女天文学家艾格尼兹·玛丽·克勒克(1842年-190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勒维特环形山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图中是勒维特环形山,上方为卫星坑勒维特 Z。 勒维特环形山(Leavitt)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美国失聪的女天文学家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1868年-192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科姆里环形山
科姆里环形山(Comrie)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新西兰天文学家、机械计算机先驱"萊斯利·约翰·科姆里"(1893年-195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第谷坑
谷环形山(Tycho)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醒目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暨炼金术士第谷·布拉赫(1546年-1601年),它是月球上最有趣的陨石坑之一:环绕着一圈最明亮的射纹系统,特别在满月时清晰可见,即便在仅有地球反射光的背景下也可被分辨出。.
查看 月球轨道器5号和第谷坑
索末菲环形山
索末菲环形山(Sommerfeld)是月球背面北极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暨数学家阿诺德·索末菲(1868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界海
海(Mare Marginis)是坐落在月球正面极边缘上的一座月海,其直径420公里,面积約6.5万平方公里,月面座标為北緯13.3度、東經86.1度,它的拉丁文名称意思为“边缘之海”The Lunar Prospector: (http://lunar.arc.nasa.gov/science/atlas)。 该月海与月球正面大多数的月海不同,不仅外形轮廓不规则,而且所覆盖的熔岩层似乎也相当稀薄。月海平原上显示出一些小的圆形和长条状的特征,可能是被不到1000-1700英尺熔岩掩埋的撞击坑痕迹。此外,界海并不集中在任何明确、大型的撞击盆地上。因此,界海被认为是一处月海熔岩所能抵达的高原低洼区,附近有数座被月海熔岩掩没的大型陨石坑,这些陨坑的内部底表均低于周围高地。因此,它们反映了环界海流出的熔岩在月球表面所能到达的范围。界海周围主要陨石坑有:北面的阿尔比鲁尼环形山、东南的伊本·尤努斯环形山和西北的戈达德环形山。 该月海表面显示有一些类似风暴洋表面赖纳尔伽玛特征的涡旋状、高反照率沉积物。该特征与相对较强的磁场有关,它也位于东海撞击盆地的对极点,可能与该盆地的形成有关。对该特征的其它解释包括:彗星撞击、火山气体释放或只是磁场对空间风化的屏蔽所产生的普通表面印迹,但此类反照率特征的确切成因,目前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谜题。 1959年10月,前苏联太空探测器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了该区域(包括附近的浪海、史密斯海和泡沫海等)模糊的照片。.
查看 月球轨道器5号和界海
莫斯科海 (月球)
莫斯科海(Mare Moscoviens)是一座坐落于莫斯科盆地内的月海,为月球背面极少几座的月海之一,面積約1.96萬平方公里。就如界海一样,其地层显示非常薄,并清楚地居于一座大型撞击坑盆地中间。较盆地外四周月表或月球背面的任何高地都低的多。 该月海较附近高地如此大的下深,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月球背面的月海很稀少。月球背面极少有其深度足以形成月海火山活动的撞击坑。因此,在月球正面和背面发现的大型撞击盆地,大部分在会在附近找到大型月海。在那儿,月海熔岩显然会更多、更容易地到达月表。该盆地地层属酒海纪代,而月海则为晚雨海世代。随着月亮女神使命的运行,科学家提出,莫斯科海中的火山在莫斯科盆地层至少活跃了约15亿年,但也有人基于熔化月海熔岩所需的能量,提出莫斯科海的地层主要是受陨石群,而非火山活动而形成。 在盆地的中心(或月海西南部)是一质量瘤或重力场,月球探勘者飞行器的多谱勒跟踪仪首次识别到了该质量瘤。 月海的东南部是科马罗夫环形山、东面是弗罗因德利希-沙罗诺夫盆地、较小的季托夫陨石坑坐落于月海东北区,而捷列什科娃陨石坑则横亘在北侧边沿。 该区域是在月球3号发回首张月球背面照片后而被命名为“莫斯科海”。然而,在今天仅"莫斯科海"一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所认可。月海之名通常会激起人的神思暇想,只有少数例外。在莫斯科海被发现后,苏联提出了该名称,莫斯科的理由是这样一种心态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只能接受。.
道格拉斯环形山
道格拉斯环形山(Douglass)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鲁·埃利科特·道格拉斯(Andrew Ellicott Douglass,1867年-196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道森陨石坑
道森陨石坑(Dawso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附近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阿根廷天文学家"伯恩哈德·希尔德布兰特·道森"(1890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西登托普夫环形山
西登托普夫环形山(Siedentopf)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暨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弗里德里·西登托普夫"(1906年-196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诺特环形山
克莱门汀号拍摄的图像 诺特环形山(Nöther)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女数学家埃米·诺特(1882年-193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鲁思陨石坑
鲁思陨石坑(Ruth)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犹太女性名,1976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贝克勒尔环形山
贝克勒尔环形山(Becquere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暨放射性现象发现者之一—"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1852年-190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贝拉陨石坑
贝拉陨石坑(Béla)是月球正面位于哈德利月溪流域的一处凹地,其名称取自匈牙利男性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费奥克蒂斯托夫陨石坑
费奥克蒂斯托夫陨石坑(Feoktistov)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前苏联航天工程师、宇航员"康斯坦丁·彼得罗维奇·费奥克蒂斯托夫"(Konstantin Petrovich Feoktistov,192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贾维斯陨石坑
贾维斯陨石坑(Jarvis)是月球背面位于巨大的阿波罗环形山坑底东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在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罹难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格里高利·布鲁斯·贾维斯(1944年-1986年),1988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麦克内尔陨石坑
麦克内尔陨石坑(McNair)是月球背面位于巨大的阿波罗环形山坑底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在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罹难的美国宇航局非裔宇航员罗纳德·欧文·麦克内尔(1950年-1986年),1988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霍格陨石坑
霍格陨石坑(Hogg)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澳大利亚物理暨天文学家"亚瑟·罗伯特·霍格"(Arthur Robert Hogg,1903年-1966年)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弗兰克·斯科特·霍格"(Frank Scott Hogg,1904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霍普曼环形山
月球轨道器2号拍摄的南向斜视图 霍普曼环形山(Hopman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瑟夫·霍普曼(Josef Hopmann,1890年-1975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范赖恩陨石坑
范赖恩陨石坑(Van Rhijn)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古老的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彼得·约翰尼斯·范赖恩"(Pieter Johannes van Rhijn,1886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范托夫环形山
范托夫环形山(Van't Hoff)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化学家,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852年-191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阿姆斯特朗环形山
阿姆斯特朗陨石坑(Armstrong)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宇航员、首位踏足月球之人“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1930年-201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阿廖欣环形山
阿廖欣环形山(Alekhi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附近的一座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导弹设计师尼可莱·阿廖欣(Nikolai Alekhin,1913年-196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阿伏伽德罗环形山
阿伏伽德罗环形山(Avogadro)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物理学家暨化学家"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1770年-185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阿波罗环形山
根据克莱门汀号探测器激光高度计绘制的高程图(蓝色标示区为平原、红色是高地),广袤的平原位于左下方南极-艾托肯盆地盆地中。 阿波罗环形山坑底北部的同心陨石坑 阿波罗环形山(Apollo)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巨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直径524.23多公里,位于直径2400公里的南极-艾托肯盆地东北边缘,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它得名自阿波罗太空计划,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次采纳。 阿波罗环形山没有卫星坑,西侧与200公里的奥本海默环形山相接壤,北面与67公里的巴林杰环形山相重叠;东北坐落了56公里的科雷米诺夫环形山,而安德斯陨石坑则位于它的东南方。.
赫·乔·威尔斯环形山
赫·乔·威尔斯环形山(H.
赫茨普龙环形山
赫茨普龙环形山(Hertzsprung)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为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之一-直径达57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取自丹麦天文学家埃纳·赫茨普龙(1873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赫茨普龙环形山的尺寸比月球正面的几座月海还大,但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区域被熔岩覆盖。月球背面的其它一些撞击结构也是类似情况,月背火山喷发的规模远小于月球正面。因此,赫茨普龙环形山是一座撞击坑(未被幽暗的熔岩填塞的撞击盆地),它被称为陨石坑,而非月海。.
薇拉陨石坑
薇拉陨石坑(Vera)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中部一座小坑状的结构,形成年代不详,其名称取自拉丁语女性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闵科夫斯基环形山
闵科夫斯基环形山(Minkowsk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1864年-1909年)及天文学家鲁道夫·莱奥·伯恩哈德·闵可夫斯基(1895年-1976年) ,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蒂林陨石坑
蒂林陨石坑(Tiling)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较小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火箭工程师莱因霍尔德·蒂林(Reinhold Tiling,1890年-193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里德尔陨石坑
里德尔陨石坑(Riedel)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导弹领域工程师克劳斯·里德尔(Klaus Riedel,1907年-1944年)和沃尔特·里德尔(Walter Riedel,1902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菲环形山
查菲环形山(Chaffee)是月球背面位于巨大的阿波罗环形山内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在阿波罗1号测试事故中罹难的罗杰·布鲁斯·查菲(1935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柯林斯環形山
柯林斯陨石坑(Collins)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宇航员迈克尔·科林斯(生于193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捷列什科娃陨石坑
捷列什科娃陨石坑(Tereshkova)是月球背面坐落于莫斯科海西侧边沿的一座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世界上首位女宇航员,苏联英雄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 (1937年- ),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李普曼环形山
李普曼环形山(Lippman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845年-1921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杜奈尔环形山
杜奈尔环形山(Duné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天文学家"尼尔斯·克里斯托弗·杜奈尔"(1839年-191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村上陨石坑
村上陨石坑(Murakam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日本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村上春太郎(Henry Crozier Keating Plummer,1872年-1947年),199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格里索姆环形山
格里索姆环形山(Grissom)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宇航员、水星计划7人之一,因阿波罗1号测试事故而不幸罹难的维吉尔·伊万·加斯·格里森(1926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梅西耶陨石坑
梅西耶陨石坑(Messier)是月球正面丰富海东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1730年–1817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该陨坑形成于哥白尼纪时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梅里尔环形山
梅里尔环形山(Merril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区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保罗·威拉德·梅里尔(1887年-196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毛奇陨石坑
毛奇陨石坑(Moltke)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普鲁士德意志名将、军事家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1800年-189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沃尔泰拉环形山
沃尔泰拉环形山(Volterra)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数学家暨物理学家"维多·沃尔泰拉"(1860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沃森环形山
沃森环形山(Watso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部区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加拿大裔美籍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1838年-188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沙塔洛夫陨石坑
沙塔洛夫陨石坑(Shatalov)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相对较小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沙塔洛夫"(192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沙利叶环形山
沙利叶环形山(Charli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天文学家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沙利叶(1862年-193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津格尔陨石坑
津格尔陨石坑(Tsing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天文学家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津格尔(Nikolaj Yakovlevich Tsinger,1842年-191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温克勒陨石坑
温克勒陨石坑(Winkl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火箭先驱约翰内斯·温克勒(1897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月球轨道器1号
月球轨道器1号为无人自动探测器,属于月球探测器的一部分,是第一艘绕月飞行的美国航天器。它的主要目的是拍摄月表平坦区,以选择和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另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6年8月10日,世界标准时19时31分,该探测器被发射至地球驻泊轨道,20时04分再次点火进入跨月轨道。在飞往月球途中经历了短暂的卡诺普斯星追踪器故障(可能是由于散光)和过热问题,通过将月球作为参照物以及操控航天器偏转太阳方向36度,分别解决了星光跟踪器和降温问题。 在发射92.1小时后,探测器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轨道参数为189.1公里(近月点)×1866.8公里(远月点),即117.5英里×1160英里,倾角12.2度,绕月一圈时间为3小时37分。8月21日,近月点下降至58公里(36英里),8月25日再降至40.5公里(25.2英里)。探测器从1966年8月18日到29日进行了持续的拍摄,截止1966年9月14日将拍摄数据全部读取传回。 月球轨道器1号共拍摄和发回地球42帧高分辨率和187帧中等分辨率的照片,涵盖5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月球表面,完成了75%的预期任务,尽管一些早期高分辨率照片中出现了严重的斑点瑕疵。它还首次从月球位置拍摄了两幅地球照片。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 该探测器采集到的磁场数据显示,月球体型略呈"梨状",没有检测到微陨星撞击。月球轨道器1号持续环月飞行了577圈,由于用于姿态控制的气体所剩不足和其他条件的恶化,为避免对后续月球轨道器2号的运行干扰,该探测器原计划为期一年任务的提前结束,1966年10月29日它按指令撞击在月球背面北纬7度、东经161度(月面坐标)处。 Image:First View of Earth from Moon.jpg|1966年8月23日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月球位置拍摄的地球照片,8月25日探测器又拍摄了第二张地球照片.
月球轨道器2号
月球轨道器2号自动探测器隶属月球探测器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拍摄月表平坦区,以选择和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另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6年11月6日,世界标准时23时21分,该探测器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13号发射台搭乘擎天神-愛琴娜運載火箭发射升空到地月轨道,飞行92.5小时后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轨道参数为196公里(近月点)×1850公里(远月点),即122英里×1150英里,倾角11.8度,在5天绕飞33圈后,近月点降至49.7公里。在12月7日最后一天读取数据日,放大器发生故障,导致6帧照片丢失。 1966年12月8日,为获取新的月球引力新数据,探测器轨道倾角调整为17.5度。 月球轨道器2号从1966年11月18日至25日对月表进行了为期8天的拍摄,并陆续传回至1966年12月7日,总计发回了609帧高分辨率和208帧中等分辨率的图像,大部分优质图像的分辨率高达1米以内(3英尺3英寸),其中包括一幅壮观的哥白尼环形山的侧视照,被新闻媒体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图片之一。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记录到三颗微陨石撞击。该探测器一直被跟踪直到1967年10月11日按指令撞毁在月面坐标北纬3度、东经119.1度处。 2011年,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相机(LROC)定位和拍摄到了月球轨道器2号的精确撞击点。撞击碎片呈45度或更像蝴蝶翅膀般地散布在月表上。 Image:Lunar Orbiter 2.jpg|月球探测器2号于1966年11月20日在距静海上空29英里(47公里) 的轨道上所拍摄的照片.
月球轨道器3号
月球轨道器3号是美国宇航局于1967年发射的自动探测器,隶属月球探测器计划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拍摄月表区域,以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此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7年2月5日,世界标准时01时17分,该探测器被发射到地月轨道,并在1967年2月8日世界标准时21时54分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参数为210.2公里(近月点)×1801.9公里(远月点),即130.6英里×1119.6英里,倾角20.9度,绕月一周时间为3小时2分钟。经过四天(25圈)轨道调整为55公里×1847公里(34英里×1148英里)。探测器从1967年2月15日到2月23日进行了9天的摄影,并于1967年3月2日完成数据的提取发送。由于在这段时间内胶片转卷装置工作状态不稳定,使得地面人员决定提前读取图像数据。直到3月4日卷片电机烧坏前,成功提取了大部分的图像数据,但卷轴上仍剩有25%的照片无法读取。 月球轨道器3号总共发回了147帧中等分辨率和477帧高分辨率图像数据,高品质图像的分辨率高达1米以内(3英尺3英寸),其中包括一张勘测者1号着陆点的照片,可判别航天器所在位置的地表状况。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该探测器一直被跟踪直到1967年10月9日按指令撞毁在月表北纬14.3度、西经97.7度处。.
月球轨道器4号
月球轨道器4号是美国一艘无人探测器飞船,为"月球轨道器计划"所设计的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系列探测器之一。在前三颗轨道探测器完成阿波罗计划所需的月图测绘和选址任务之后,该探测器被赋予了一个更宽泛的目标—"对月球表面特征进行系统拍摄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质、起源和演变过程,并为以后进行更详细科学研究的轨道和登陆任务提供选址依据"。该探测器还装备了收集月表地貌、磁场、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它被发射到地月间轨道上并转入环月球两极的椭圆形高轨上,其近月点2706公里、、远月点6111公里(1681英里×3797英里),倾角85.5度,运转周期12小时/圈。 1967年5月11日执行初始拍摄后不久,相机快门便出现开关失灵故障,由于担心快门会卡死在关闭的位置从而挡住镜头,地面人员决定将相机一直保持打开状态。而这需要不断调整轨道姿态,以防止光线渗入相机造成胶卷曝光。 5月13日人们发现部分胶卷已曝光损坏,快门在经测试后被部分关闭。而随后镜头又发现有些模糊,怀疑是低温所引起的冷凝,通过调整探测器轨道姿态升高了相机的温度,基本消除了雾化问题。从5月20日起读出驱动机构的停启控制持续出现故障,最终导致在5月26日决定中止拍摄部分的任务。尽管读取驱动器出现了问题,但整个胶卷还是被全部读取并发回。该探测器获得了1967年5月11日至26日的摄影数据,并于1967年6月1日被读取。而后,探测器进一步降低高度,为后续的月球轨道器5号收集轨道数据。 月球轨道4号总共拍摄了419帧高分辨率和127帧中等分辨率照片,涵盖月球正面99%的区域,图像宽度从58米到134米(190英尺到440英尺)。在整个任务期间,所有其他的实验都获得了精确的数据。 辐射数据显示由于太阳能粒子所产生的低能质子使月表辐射量有所升高。该探测器一直在运行中,直至其轨道自然衰减下降,于1967年10月31日前坠落在月表西经22-30度处。.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
戴森环形山
戴森环形山(Dyso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弗兰克·沃生·戴森爵士(1868年-193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斐索环形山
斐索环形山(Fizeau)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伊波利特·路易斯·斐索(1819年-189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斯特宾斯环形山
斯特宾斯环形山(Stebbins)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约尔·斯特宾斯(Joel Stebbins,1878年-196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斯特默环形山
斯特默环形山(Störm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部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挪威数学家暨地球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卡尔·穆勒茨·斯特默(Fredrik Carl Mülertz Størmer,1874年-195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斯特藩环形山
斯特藩环形山(Stefa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籍斯洛文尼亚物理学家暨数学家"约瑟夫·斯特藩"(1835年-189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斯滕菲尔德环形山
斯滕菲尔德环形山(Sternfeld)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航天科学家阿里·阿布拉莫维奇·斯滕菲尔德(1905年-1980年),199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施莱辛格环形山
施莱辛格环形山(Schlesinger)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施莱辛格(1871年-194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拉蒙陨石坑
拉蒙陨石坑位于图中左上方、右上方为麦库尔陨石坑、中间是大卫·布朗陨石坑、乔娜陨石坑位于左下方,克莱门汀号拍摄。 拉蒙陨石坑(Ramo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罹难的以色列宇航员伊兰·拉蒙(1954年-2003年),200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普林茨陨石坑
普林茨陨石坑(Prinz)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中一座大型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比利时地质学家及月面学家"威廉·阿尔弗雷德·约瑟夫·普林茨"(Wilhelm Alfred Joseph Prinz,1857年-191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