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晋国六卿

指数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後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後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後,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後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滅掉,這就是之後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晉的典故。.

62 关系: 城濮之战叔孙侨如士吉射士会士皋夷士燮 (春秋)士鞅士景伯子叔声伯子齹子柳 (郑国)子游 (驷氏)子服昭伯孙良夫宋国中行氏三家分晋三不朽周宣王周朝官制公子雍 (晋国)公明 (趙氏)六卿先轸先蔑先氏前497年前632年知徐吾知氏秦哀公程鄭 (春秋)羊舌氏狐偃狼瞫韩固韩非子荀庚荀申荀盈荀跞荀逝敖趙同趙武趙朔范宣子范氏郤縠郤錡郤溱...胥甲赵盾赵邯郸故城赵氏邯郸之争赵朝 (春秋)薳启彊邯郸历史臾駢温县盟书湛阪之战晉六卿晋国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新!!: 晋国六卿和城濮之战 · 查看更多 »

叔孙侨如

叔孙侨如(),'''姬'''姓,'''叔孙'''氏,名侨如,谥宣,又被称为叔孙宣伯、叔孙宣子,是叔孙得臣的儿子,虺和叔孙豹哥哥。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为卿《春秋·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春秋·成公十四年》: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新!!: 晋国六卿和叔孙侨如 · 查看更多 »

士吉射

士吉射,中国春秋時代晋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諱吉射(范吉射),谥号昭。范献子士鞅之子。又称范昭子。前501年,士鞅死後,士吉射继承范氏,为下军佐。.

新!!: 晋国六卿和士吉射 · 查看更多 »

士会

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蔿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

新!!: 晋国六卿和士会 · 查看更多 »

士皋夷

士皋夷(),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晉國六卿之一。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名皋夷。范昭子的族人。 士皋夷和范氏宗主范昭子士吉射的关系不好。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攻打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智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和自己关系不错的梁婴父继承中行氏,但被趙鞅拒絕。智跞去世后,前492年十一月,赵简子厌恶范氏,杀死士皋夷。.

新!!: 晋国六卿和士皋夷 · 查看更多 »

士燮 (春秋)

士燮(),中国春秋時代晋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諱燮(范燮),谥号文。士会之子。又称--文子。 士燮受其父士会的薫陶很深,士燮在士会引退後担任晋景公的上軍佐。 前589年,鞍之战升任上軍将,大胜齐国。後来队伍进城走到末尾,士燮他出现,士会问他为什么在最后,他说:“这回作战是以郤子(郤克)为中心,我要先进城引人注目,那就是代替主将接受荣耀,所以必须待郤子先入城。”士会赞许道:“我知道你一生可以免除災祸了。”士燮被誉为晋国良識派大夫。 前583年,趙武在韓厥的支援下,趙家复興,士燮对赵武的祝辞为:“而今可以戒矣,夫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于市,辨祅祥于謠,考百事于朝,問謗譽于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 士燮通过宋国華元引介,与楚国講和成功。即第一次弭兵之会。前575年,鄢陵之战爆发,和平结束。士燮对战争極力回避,认为终为徒劳,留下一个敌国可以使自己的国家不懈怠。 結局鄢陵之战,晋軍最终勝利,士燮看到晋厲公对战胜楚共王十分自满,不愿看见晋国局势进一步恶化,在家自己诅咒自己死去。家主之位,儿子士--继承。死後谥号文,世称--文子。士会之子、士燮之弟士魴任新軍将。.

新!!: 晋国六卿和士燮 (春秋) · 查看更多 »

士鞅

士鞅(),中国春秋時代晋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諱鞅(范鞅),谥号献。范宣子士匄第三子。又称范叔、范献子。.

新!!: 晋国六卿和士鞅 · 查看更多 »

士景伯

士景伯,即士弥牟,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前529年,鲁昭公聘问晋国,被士景伯劝回。前528年,他到楚国,叔鱼摄理。前519年,鲁国攻打邾国,晋国执政韩起就把出使晋国的叔孙婼和子服回扣留了。韩起想让和邾国大夫辩论。叔孙婼说,列国的卿相当于小国的国君,自己不能去和邾国大夫辩论。要去也是子服回去。韩起想把叔孙婼和子服回交给邾国,被士弥牟劝阻。第二年,晋国释放叔孙婼和子服回,士弥牟送回叔孙婼。三月,晋国派士景伯到王室调查王子朝之乱的始末。 前517年,与诸侯会盟,商议周王室的王子朝之乱。宋国乐大心不想输粟,说宋国是周朝的客人。士弥牟说历次会盟宋国都表示同恤王室。前514年,灭祁氏、羊舌氏,士弥牟为邬大夫。前512年,晋顷公去世,郑国游吉吊丧,魏献子派士景伯诘问游吉,为何没有像晋悼公去世时,子西(驷夏)吊丧、子蟜(游虿,游吉之父)送葬。前510年,士景伯增筑成周的城墙,前509年三月十六日,夯土工作开始,宋国仲几不接受工程任务,役使滕国、薛国、郳国。薛国控诉。士弥牟说:“我国的中军将士鞅刚执政,对往事不很熟悉,您姑且接受工程任务,我去查看一下旧档案。”仲几说:“即使您忘了,盟约时所告诉的山川鬼神难道会忘记吗?”士弥牟大怒,对韩不信说仲几用鬼神来向晋国施加压力,于是就抓仲几回国。修城三旬完毕。.

新!!: 晋国六卿和士景伯 · 查看更多 »

子叔声伯

子叔声伯(),'''姬'''姓,'''子叔'''氏,名婴齐,谥声,又被称为公孙婴齐、公孙婴、子叔婴齐、叔婴齐,是鲁文公的孙子,叔肸的儿子。鲁成公时,子叔声伯为卿《春秋·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

新!!: 晋国六卿和子叔声伯 · 查看更多 »

子齹

子齹(),'''姬'''姓,'''罕'''氏,名婴齐,字子齹,是罕虎的儿子,郑国上卿。 前526年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来访的晋国中军将韩起在郊外饯行。韩起说:“请诸位都赋诗一首,我也就可以知道郑国的意图了。”子齹赋了《野有蔓草》,韩起说:“孺子好啊!我有希望了。”赋诗结束后,韩起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诸位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均为《郑风》,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诸位的家族都已传了几代,可以不必惧怕什么了。”韩起给六人都送上马匹,并赋诗《我将》。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拜谢。.

新!!: 晋国六卿和子齹 · 查看更多 »

子柳 (郑国)

子柳(),'''姬'''姓,'''印'''氏,名癸,字子柳,又称印癸,是印段的儿子,郑国的卿。 前526年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来访的晋国中军将韩起在郊外饯行。韩起说:“请诸位都赋诗一首,我也就可以知道郑国的意图了。”子柳赋了《萚兮》。赋诗结束后,韩起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诸位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均为《郑风》,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诸位的家族都已传了几代,可以不必惧怕什么了。”韩起给六人都送上马匹,并赋诗《我将》。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拜谢。.

新!!: 晋国六卿和子柳 (郑国) · 查看更多 »

子游 (驷氏)

子游(),'''姬'''姓,'''驷'''氏,名偃,字子游,谥襄,是驷带的儿子,郑国的卿。 前526年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来访的晋国中军将韩起在郊外饯行。韩起说:“请诸位都赋诗一首,我也就可以知道郑国的意图了。”子游赋了《风雨》。赋诗结束后,韩起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诸位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均为《郑风》,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诸位的家族都已传了几代,可以不必惧怕什么了。”韩起给六人都送上马匹,并赋诗《我将》。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拜谢。 前523年,子游去世,他的儿子丝此时很年幼,子游的父辈兄辈便立了子游的叔叔驷乞做驷氏的继承人。丝的舅舅是晋国人,派人询问立驷乞的原因。因为子产的调停,晋国人对此不再过问。.

新!!: 晋国六卿和子游 (驷氏) · 查看更多 »

子服昭伯

子服昭伯,即子服回,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前526年,子服昭伯随鲁昭公到晋国访问,说晋国公室弱小,六卿势强已经习以为常。季孙意如不以为然,以为昭伯年轻不懂事。十月,季孙意如参与安葬晋昭公,才感受到昭伯的正确,觉得子服氏后继有人了。前519年,鲁国攻打邾国,晋国执政韩起就把出使晋国的叔孙婼和子服回扣留了。韩起想让和邾国大夫辩论。叔孙婼说,列国的卿相当于小国的国君,自己不能去和邾国大夫辩论。要去也是子服回去。韩起想把叔孙婼和子服回交给邾国,被士弥牟劝阻。第二年,晋国释放叔孙婼和子服回。.

新!!: 晋国六卿和子服昭伯 · 查看更多 »

孙良夫

孙良夫,即孙桓子,姬姓、孙氏,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卫武公儿子惠孙的后裔,辅佐卫成公、卫穆公、卫定公。 前602年,孙良夫与鲁国会盟。前589年,孙良夫与宁相、石稷、向禽攻打齐国,失败。孙良夫求救于晋国,使郤克出兵伐齐。遂有齐晋鞍之战。前588年,孙良夫与鲁国聘问,当时晋国的荀庚也来聘问。孙良夫使卫国的上卿,荀庚是晋国第三卿(上军将)。鲁成公问先和谁会盟,臧宣叔(臧孙许)说,次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小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晋国还是盟主,先和晋国会盟。前587年,孙良夫联合晋国、郑国伐宋国。.

新!!: 晋国六卿和孙良夫 · 查看更多 »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新!!: 晋国六卿和宋国 · 查看更多 »

中行氏

中行氏,子姓,晋国世族,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新!!: 晋国六卿和中行氏 · 查看更多 »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新!!: 晋国六卿和三家分晋 · 查看更多 »

三不朽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文思想领域的一个价值命题,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 晋国六卿和三不朽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晋国六卿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周朝官制

西周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不仅仅由于它广袤的国土、更是由于它丰富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新!!: 晋国六卿和周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公子雍 (晋国)

公子雍(),'''姬'''姓,名雍,是晋文公的庶子,母为杜祁。.

新!!: 晋国六卿和公子雍 (晋国) · 查看更多 »

公明 (趙氏)

公明是晋国六卿中赵氏领袖。公明為叔帶下傳四世孫。生二子,有共孟,趙夙。.

新!!: 晋国六卿和公明 (趙氏) · 查看更多 »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新!!: 晋国六卿和六卿 · 查看更多 »

先轸

先轸(?—前627年),也作䢾轸、兟轸、轸,曲沃(今山西闻喜)人,因采邑在原又称原轸,晋国大夫。在骊姬之乱时,先轸同重耳逃走,在外流亡十九年。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他为人公忠体国,耿正忠诚,最终以身殉义。 前633年,晋国讨伐曹国和衞國,先轸为下军佐,占据了衞國的五鹿。 前632年,中军将郤縠去世,先轸被超拔为中军将,率领晋军打赢城濮之战。 前627年,晋国在殽之战打败秦国,生俘秦国将军孟明視、西乞术、白乙丙。文嬴请求她儿子晋襄公释放秦国统帅,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大怒,出言不逊,直言进谏,而且当着晋襄公的面往地上吐了一口口水,這屬於大不敬之罪,但晋襄公自認理虧,掩面向先轸致意,並且派阳处父追孟明视等人,没能追上。 狄人攻打晋国,在箕交战。先轸因为对襄公无礼却没有受到惩罚,神志烦躁,寝食不安。他决定以死谢罪,他脱下了头盔和铠甲(“免胄”)冲入敵阵,即刻战死沙场。狄人將他的首級送还晋军。 其子先且居繼任晉中軍元帥。.

新!!: 晋国六卿和先轸 · 查看更多 »

先蔑

先蔑(),姓不详,'''先'''氏,名蔑,一名眛,又被称为士伯,左行蔑,曾任晋国左行将和下军将。.

新!!: 晋国六卿和先蔑 · 查看更多 »

先氏

先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卿家族。先丹木是晋献公时代的车右,晋文公、晋襄公时代,先轸担任中军将取得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的胜利。先轸死后,他的儿子先且居继续担任中军将。邲之战之后,因为先縠的表现,先氏被灭。.

新!!: 晋国六卿和先氏 · 查看更多 »

前497年

没有描述。

新!!: 晋国六卿和前497年 · 查看更多 »

前632年

没有描述。

新!!: 晋国六卿和前632年 · 查看更多 »

知徐吾

知徐吾(),姓不详,'''知'''氏,名徐吾,是知盈的孙子,一说是知跞的儿子,晋国大夫。 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知徐吾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涂水大夫。.

新!!: 晋国六卿和知徐吾 · 查看更多 »

知氏

知氏,又称智氏,子姓,晋国世族,六卿之一,起於知莊子。 傳至知伯瑤,一度大振,前453年的晉陽之戰中,被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大夫合攻,敗亡,宗族被夷滅。.

新!!: 晋国六卿和知氏 · 查看更多 »

秦哀公

哀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毕公,《史记索隐》作秦㻫公,《吴越春秋》作秦栢公,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景公之子,在位36年。 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

新!!: 晋国六卿和秦哀公 · 查看更多 »

程鄭 (春秋)

程郑(),春秋时期晋国下军佐,出自荀氏的别支程氏。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任命程郑为乘马御。后来程郑成了晋平公的宠臣,前549年,被任命为下军佐。当时晋国六卿执政的格局已经形成,程郑作为国君宠臣获得高位很不安。郑国行人公孙挥到晋国聘问,程郑问如何才能降级,公孙挥不能回答,告诉然明,然明认为程郑这种人问这样的问题,不是将死,就是就要逃亡。前548年,程郑去世,子产开始重视然明。.

新!!: 晋国六卿和程鄭 (春秋) · 查看更多 »

羊舌氏

羊舌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世族,是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 羊舌氏是晋国的公族。伯侨的曾孙羊舌职有五个儿子,都成了晋国的名大夫,前514年,羊舌氏被晋国六卿所灭,杨食我的后裔成为杨姓的始祖。.

新!!: 晋国六卿和羊舌氏 · 查看更多 »

狐偃

偃,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稱舅犯、咎犯、臼犯。.

新!!: 晋国六卿和狐偃 · 查看更多 »

狼瞫

瞫,姓不详,'''狼'''氏,名瞫,春秋时期晋襄公的车右。 前627年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进攻秦军。次日,晋襄公捆绑了秦国的俘虏,派车右莱驹用戈去杀他们。秦国的俘虏大声喊叫,莱驹失手把戈掉在地上,狼瞫拿起戈砍了俘虏的头,抓起莱驹追上了晋襄公的战车,晋襄公就让狼瞫担任车右。 前627年八月,狄人进攻晋国。八月二十二日,晋襄公在箕打败了狄人。在这一战中,晋国的中军将先轸革除了狼瞫车右的职位,狼瞫对此十分愤怒。狼瞫的友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死?”狼瞫答道:“我还没找到死的地方。”友人说:“我和你一起发难,杀了先轸。”狼瞫拒绝了,他说:“《周志》有这样的话:‘有勇却杀害了上级,死后不能进入祖庙。’不合道义的死,不叫勇敢。为国家所用才称作勇敢。我以勇敢获得了车右的职位,没有勇敢而被废黜,也是合适的。如果上级不了解我,废黜的得当就是了解我了。您姑且等着吧。” 前625年二月十七日,晋军在彭衙抵抗秦军的入侵,摆开阵势后,狼瞫带着部下冲进秦军阵中,最终战死。晋军跟着攻上去,大败秦军。君子评价说:“狼瞫这样的作为可以算得上君子了。《诗经》说:‘君子如果发怒,动乱就可以很快阻止。’《诗经》还说:‘周文王勃然大怒,于是就整顿军队讨伐叛乱。’发怒不去作乱,反而上去打仗,狼瞫可以说是君子。”.

新!!: 晋国六卿和狼瞫 · 查看更多 »

韩固

韩固(),'''姬'''姓,'''韩'''氏,名固,是韩起的孙子,一说是韩须的儿子,晋国大夫。 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韩固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马首大夫。.

新!!: 晋国六卿和韩固 · 查看更多 »

韩非子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為韓非對社會各種領域的思維,有系統的對政治策略立場主張的闡發,全面性政策設計表述和深度的對統治技術探究,內容充滿批判與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因韓非就學於儒家的荀子,又推究老子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對《道德經》加以論註的思想著作,更是一部對各個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在政治上,《韓非子》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專制主義理論。目的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在《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始皇的重視。 在歷史學上,使用了許多故事說明道理,是史書的重要參考來源,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其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新!!: 晋国六卿和韩非子 · 查看更多 »

荀庚

荀庚(),'''子'''姓,'''中行'''氏,名庚,谥宣,又称中行伯、中行宣子,是荀林父的儿子,逝敖之孙,晋国上军将、中军佐。.

新!!: 晋国六卿和荀庚 · 查看更多 »

荀申

荀申,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智氏(知氏)第六代家主,又称知申、智申,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跞之子。公元前493年,荀跞去世后,荀申继承知氏之位,为下军佐,与赵鞅一起执政。 知宣子喜欢儿子知瑶,打算立知瑤為繼承人時,他的族人知果對此勸諫,請求以知宵為繼承人,認為知瑤雖然有儀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的五大優勢,惟獨沒有仁德之心,常借勢欺人,用殘酷不仁的思想行事,最終必定導致知氏家族的滅亡。知宣子不聽從他的意見。智果為保存自己,帶領其一部分族人從知氏中分出,另立宗庙輔氏,表示脱离智氏。後知氏在晉陽之戰后被滅門,輔氏得以倖免。 荀申去世後,谥号知宣子、智宣子。.

新!!: 晋国六卿和荀申 · 查看更多 »

荀盈

荀盈(),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字伯夙,智氏(知氏)第四代家主,又称知盈、智盈,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罃之孙、知朔之子。知朔在荀罃之前就去世了。荀罃去世后,荀盈以一个幼童,继承知氏之位,卿位由程郑暂代。中行偃守护侄子荀盈,使智氏没有衰落。公元前548年,荀盈继程郑为下军佐,与赵武、韩起、魏舒、范鞅、中行吴同时为卿。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谥号知悼子、智悼子,其子智躒繼任智氏家主。.

新!!: 晋国六卿和荀盈 · 查看更多 »

荀跞

荀跞(),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晉國六卿之一。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跞,谥号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称称智文子、知文子、智跞、知跞。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於其子荀躒年幼,晋平公想废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跞族叔中行吴保全下来,推举未成年的荀跞任下军佐。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荀跞开始依附国君晋顷公、晋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献子士鞅死后,荀跞成为中军将,繼任晉國正卿,但荀跞的声势不如其副手,晉國中军佐赵简子。 公元前516年,趙鞅和荀躒請命於晉頃公,率晉軍入周,佔領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亂。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吴的儿子)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赵简子乘機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其子荀申(荀瑶的父亲)继承智氏,赵简子继承正卿。他的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知文子。.

新!!: 晋国六卿和荀跞 · 查看更多 »

荀逝敖

荀逝敖()晋國大臣,'''荀'''氏,父亲是晋献公大臣荀息。他的儿子荀林父在晋景公时为中军将,是中行氏的祖先,幼子荀首是知氏的祖先。.

新!!: 晋国六卿和荀逝敖 · 查看更多 »

趙同

赵同(),'''嬴'''姓,'''赵'''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为氏,别为原氏,又被称为原同、原叔,是赵衰与赵姬的儿子,赵盾的弟弟,赵括、赵婴齐的哥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晋景公时,赵同为下军佐。.

新!!: 晋国六卿和趙同 · 查看更多 »

趙武

趙武(),'''嬴'''姓,'''赵'''氏,名武,谥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女,晉景公之姊赵庄姬。.

新!!: 晋国六卿和趙武 · 查看更多 »

趙朔

趙朔,又稱趙莊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衰之孫、趙盾之子,妻為晉成公之女。.

新!!: 晋国六卿和趙朔 · 查看更多 »

范宣子

士--( 匄即「丐」古字,ㄍㄞˋ,),中国春秋時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諱--(范--),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称范宣子。 前570年,范宣子出使齐国,劝说齐灵公继续和晋国结盟,齐灵公派太子光参加鸡泽之盟。前563年,他和中行偃建议晋悼公消灭妘姓小国偪阳国(今山东峄县南)。战况激烈,一次幸亏鲁国将军叔梁纥力气大,才没有使逼阳的埋伏得逞。力克逼阳赠与宋国右师向戌,向戌不敢要,献给宋国国君。前560年,中军将荀罃去世,中军佐范宣子本来可以升职正卿。但他让给了中行偃。 前559年,晋軍联合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13个同盟国攻打秦国,范宣子担任中軍佐,在晋军战败后,其子士鞅与公族大夫欒鍼一起冲向秦軍大营,欒鍼战死,士鞅生還。欒鍼之死激怒了他哥哥下軍将欒黶(欒桓子),欒黶之妻栾祁是范宣子的女儿。欒黶把責任说成士鞅的,向范宣子说要誅殺士鞅。士鞅亡命秦国。其后回国,欒氏对他深深怀恨。前554年,中行偃去世,范宣子才为正卿。 前552年,欒黶死後,其子欒盈(栾怀子)嗣位,士鞅诬称欒盈謀反。范宣子、士鞅诛除欒氏,欒盈逃到齐国。前550年,齐后庄公支援欒盈糾合残党攻入晋国,一度攻入晋国都城绛,范宣子与其子士鞅劫持与栾氏亲善的魏舒(魏献子)平定欒氏残党,欒盈被杀。范宣子还制定了范宣子刑书,闻名于世。前548年,士匄去世,士鞅继承。.

新!!: 晋国六卿和范宣子 · 查看更多 »

范氏

范氏,晋卿家族,六卿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新!!: 晋国六卿和范氏 · 查看更多 »

郤縠

郤縠,'''姬'''姓,'''郤'''氏,名縠,春秋时代晋国公族,也是晋国第一任中军将。.

新!!: 晋国六卿和郤縠 · 查看更多 »

郤錡

郤錡(),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郤氏,名錡,又号驹伯。郤克之子。前578年,他出使鲁国时,傲慢不敬鲁成公。赵武出仕,他对赵武说:“美哉!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他和族兄郤至、族叔郤犨号称三郤,贪鄙骄横,为诸侯所不喜。前575年,鄢陵之战之時,他担任上军将。前574年,他与晋厉公宠臣夷阳五争田,夷阳五、胥童向晋厉公建议诛杀三郤。郤錡听到风声,要攻击晋厉公,被郤至劝阻。十二月壬午,长鱼矫和清沸魋诛杀三郤,长鱼矫用戈杀死郤錡、郤犨,郤至逃到车上,也被杀死。.

新!!: 晋国六卿和郤錡 · 查看更多 »

郤溱

郤溱,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郤氏,名溱,《史记》作臻,世系不详。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三军,以郤縠为中军将,郤溱为中军佐;狐毛为上军将,狐偃为上军佐;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第二年,郤縠去世,先轸代为中军将,郤溱辅佐先轸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新!!: 晋国六卿和郤溱 · 查看更多 »

胥甲

胥甲,又称胥甲父,春秋时期晋国的下军佐,胥臣的儿子。 胥臣去世后,他没有继承卿位,箕郑父、士縠、先都、蒯得、梁益耳五将杀死了先克,五将被赵盾杀死,胥甲为下军佐。 前615年冬,秦康公伐晋,与晋国三军在河曲(今山西省永济县)决战。上军佐臾骈献“疲敌”之计,十二月初四晚,秦国下战书,臾骈见秦国使者眼珠乱看、语音失常,认为秦军有意撤退,建议赵盾夜晚截击。结果胥甲和赵穿带头反对,说要掩埋死亡将士的遗体,要按约定的时间作战。结果晋军没有出动,秦军趁夜逃跑。前608年,赵盾称胥甲不服从命令,驱逐他到卫国,立其子年轻有病的胥克。.

新!!: 晋国六卿和胥甲 · 查看更多 »

赵盾

赵盾,又称赵宣子、赵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之兄。.

新!!: 晋国六卿和赵盾 · 查看更多 »

赵邯郸故城

赵邯郸故城(赵王城遗址),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当时的赵都邯郸也是战国后期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最著名的大都会之一。自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赵敬候从晋阳城迁都邯郸,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赵国为秦所破,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历经八代王侯,延续时间长达158年,扮演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为邯郸成为秦汉时期中国五大都市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赵邯郸故城位于滏阳河支流沁河与渚河的冲击扇区,就是在今邯郸市主城区范围内。沁、渚二河南北两侧丘陵的东端及其以东地区,包括各自独立的赵王城和大北城的两大部分。占地总面积约1887.6万平方米,由“赵王城”(宫城)和“大北城”(居民城、郭城)组成,其中,“大北城”的占地面积就可达到15平方公里,比20世纪70年代的邯郸主城区面积还大,被后世称为「雄国之都」。根据对赵邯郸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在战国时期,除了邯郸之外还有十余处古城遗址,例如:永年阳城、磁县讲武城、峰峰界城、武安的固镇和午汲古城以及西店子古城、涉县寨上、马头台城等,这足可以说明,当时赵都邯郸不仅仅是一座孤城,而是形成了以邯郸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十余城邑拱卫赵都邯郸的密集城市群。 从故城的布局上可以看出来,王城和大北城是两个互不相连各自独立的城区。大北城位于东北,王城位于西南,中间间隔60多米。这种局面的原因,要不就是因为沁河和渚河的流向影响形成;第二就是大北城早于王城,王城遗址内至今未发现战国之前的文化层,而大北城大部分地区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都超过战国文化层。而完王城的布局也反映了北、东、西三城的先后关系。.

新!!: 晋国六卿和赵邯郸故城 · 查看更多 »

赵氏邯郸之争

赵氏邯郸之争,是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新贵族赵氏内部两大族系之间的纷争及对邯郸城的争夺,最后以晋阳的赵简子控制邯郸为终。 晋国到了后期朝政被六卿把持着,而六卿也在各自的领地内改革政治,壮大各自的势力,其中的赵氏更是在赵简子、赵襄子相继担任宗主后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成为晋卿中实力最强的一族,并完成了“化家为国”的进程,被后人誉为“简襄之迹”或“简襄功烈”,为了更好的进军中原,鉴于邯郸的地理位置,赵氏族内对邯郸城的控制权,也开展了争夺。.

新!!: 晋国六卿和赵氏邯郸之争 · 查看更多 »

赵朝 (春秋)

赵朝(),'''嬴'''姓,'''邯郸'''氏,名朝,是赵胜的曾孙,陈厚耀怀疑赵朝是赵穿的曾孙,赵胜的儿子,晋国大夫。 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羊舌氏的封邑分为三个县,魏献子认为赵朝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平阳大夫。.

新!!: 晋国六卿和赵朝 (春秋) · 查看更多 »

薳启彊

薳启彊,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太宰,薳氏(蒍氏)。 前549年,薳启彊出使齐国,田无宇随薳启彊到楚国,达成针对晋国的协议,楚康王讨伐郑国,援救被晋国攻打的齐国。前541年,楚灵王即位,以薳罷為令尹、薳启彊為大宰。前538年,吴国侵楚,薳启彊城于巢地。前537年,晋国中军将韩起护送晋女到楚国完婚,上大夫叔向做副手。楚灵王打算砍了韩起的脚让他做守门人,阉了叔向让他做内宫司宫,问手下们意向如何,薳启彊反话正说,提及韩起之下有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叔向之下有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认为他们都是诸侯能选拔的能人,如果羞辱了晋国,必定招致报复,楚国的大臣们都要做俘虏了。楚灵王认错,要薳启彊别再说了。十月,随楚灵王伐吴,无功而返。前535年,楚灵王建成了章华之台,希望和诸侯一起举行落成典礼。薳启彊去鲁国,以当初鲁昭公的叔叔公衡未能到达楚国做人质为借口,胁迫鲁昭公前去楚国。楚灵王给鲁昭公大屈之弓,后来后悔了,派薳启彊取要。薳启彊向鲁昭公道贺,说大屈之弓是齐国、晋国、越国国君一直想要的,现在被鲁君得到了。鲁昭公害怕,返回给楚灵王。.

新!!: 晋国六卿和薳启彊 · 查看更多 »

邯郸历史

邯郸历史,是指中国河北邯郸地区的历史。邯郸是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且拥有三千一百年建城史,一百五十八年的赵国国都史,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一个朝代或政权定都于此,有“七朝故都”之称。 邯郸一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曾经引领过先进文化的文明古都—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神话传说中邯郸西部中皇山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距今八千年前武安磁山地区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前后经历八代国君;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邯郸郡;西汉时期共享“五都盛名”;两汉交替之际,邯郸遭到刘秀的屠城,再加上常年的战乱,使得邯郸进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特别是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之前,此间天下动荡,王朝交替频繁,战乱四起,中原地区长期处在社会动乱之中。邯郸和北方诸多城邑一样,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虽有几次出现短暂的复兴,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邯郸的发展趋势仍是在衰落过程。 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逐步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此时,邯郸先属广平郡,后属魏郡;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唐朝建立后,邯郸获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短暂的复兴。邯郸初属洺州,621年改属磁州,627年又属洺州,765年复属磁州。此时邯郸境内的魏州逐渐崛起,改稱大名府,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安史之乱时,邯郸成为唐军和叛军的争夺的地点,邯郸再一次陷入战火。藩镇割据之下的邯郸城逐步没落;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 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随着京汉铁路通车,邯郸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几十年内,由古代城市一跃到近代城市,抗战胜利后的邯郸第一次设立了市的行政建制,从此,实现了由近代城市到现代城市的转变;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2016年,邯郸市撤销永年县、肥乡县、邯郸县,成立永年区和肥乡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邯郸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再兴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曲折。即便在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内,邯郸也作为一座城市(县城)一直延续下来,从未中断。悠久的历史,使得邯郸先后孕育出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古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建安文学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主要文化脉系。特别是与邯郸有关的成语达1500余条,被人称为「成语之都」或「成语典故之乡」。.

新!!: 晋国六卿和邯郸历史 · 查看更多 »

臾駢

臾骈,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军佐。 前621年,晋国中军佐狐射姑逃亡到狄。赵盾让臾骈把狐射姑的妻儿送回给狐射姑。当初,夷之蒐,狐射姑曾经侮辱过臾骈,所以臾骈的属下想杀尽贾氏来报复。臾骈不同意,说“敌惠敌怨,不在后嗣”,不同意属下的说法,安全将狐射姑的妻儿送到边境上。前615年冬,秦康公伐晋,与晋国三军在河曲(今山西省永济县)决战。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中军。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上军。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下军。臾骈献“疲敌”之计,坚壁清野。十二月初四,赵穿贪功,单独出击。使得赵盾不得不全军出击,结果双方一接触就退兵。当晚,秦国下战书,臾骈见秦国使者眼珠乱看、语音失常,认为秦军有意撤退,建议赵盾夜晚截击。结果胥甲和赵穿带头反对,说要掩埋死亡将士的遗体,要按约定的时间作战。结果晋军没有出动,秦军趁夜逃跑。.

新!!: 晋国六卿和臾駢 · 查看更多 »

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是1980年至1982年在河南温县发现的一批盟书。.

新!!: 晋国六卿和温县盟书 · 查看更多 »

湛阪之战

湛阪之战,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晋国中军将荀偃率军在楚国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击败楚军的作战。.

新!!: 晋国六卿和湛阪之战 · 查看更多 »

晉六卿

#重定向 晋国六卿.

新!!: 晋国六卿和晉六卿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晋国六卿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军佐中军将上军佐上军将下军佐下军将晉國六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