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2 关系: 嚴世蕃,劉健 (明朝),劉吉,劉宇亮,劉一燝,劉應秋,南明内阁辅臣年表,叶向高,司礼监,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君主專制,夏言,大学士,大禮議,孟楼镇 (邓州市),孔貞運,宰相,丞相,严嵩,三杨,张璁,张煌言,张至发,張孟男,張居正,張四知 (費縣),張四維,彭時,徐階,徐溥,徐有貞,來宗道,嘉靖,周延儒,周道登,儀智,商輅,王家屏,王守仁,王瓚 (禮部侍郎),王锡爵,票擬,羅性,翟鑾,申時行,熊汝霖,隆庆 (明朝),韓爌,萬安 (正統進士),... 扩展索引 (72 更多) »
嚴世蕃
嚴世蕃(),字德球,室名東樓,江西分宜介橋村人,祖籍福建邵武,內閣首輔嚴嵩之子,母歐陽氏。長女嚴氏(1547年—1602年)為衍聖公孔尚賢妻,誥命夫人。.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嚴世蕃
劉健 (明朝)
劉健(),字希賢,號晦菴,河南河南府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劉吉
劉吉,字祐之,明朝京師保定府博野縣(今河北省博野縣)人。政治人物,憲宗成化年間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之一。明孝宗初期還為明朝首輔。贈太師,諡文穆。.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劉吉
劉宇亮
劉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綿竹人,明朝內閣首輔,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登進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檢討。天啟二年(1622年)參與修撰《明熹宗實錄》,后授南京光祿寺卿、左春坊贊善、右春坊右諭德。崇禎年間,兼任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少詹事,嘉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崇禎十年(1637年)擔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改文淵閣大學士,督察各鎮援兵。后兼任兵部尚書。 在京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受徐光啟的影響,接受了西方科學文化和天主教信仰。崇禎十四年(1641年)邀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傳道,並率先領洗入教,成為綿竹奉教的第一人。綿竹的天主教会(今属天主教成都教区)也成了川南貴三省天主教会的母教會。.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劉宇亮
劉一燝
劉一燝(),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東林黨政治人物,與葉向高、左光斗同為輔政大臣主持朝政,歷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劉一燝
劉應秋
劉應秋(),字士和,又字兑阳,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劉應秋
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本表旨在列出南明政权所任命的内阁辅臣。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皇族与官员在中国南方建立了若干政权,史称“南明”。其中计有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朱聿𨮁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各南明政权建立后,内部始终存在争斗,影响了对外实力,最终被清军逐个击破。.
叶向高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十一年進士。崇禎年間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叶向高
司礼监
司禮監,明初內廷內正司改典禮司,祀事司與典禮司再改典禮紀察司,典禮紀察司其職權按洪武十四年《皇明祖訓錄‧內門》:「掌內府一應禮儀,欽紀御前一應文字。凡聖旨裁決機務,已未發放,須要紀錄親切,御前題奏,及糾劾內官內使非違不公等事,而造筆墨表背匠屬焉。」至洪武十七年設司禮監,《明實錄》載職責為:「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欽紀御前一應文字。凡聖旨裁決機務,已未發放,須要紀錄親切,御前題奏等事歸內官監。洪武二十八年,《明實錄》載「內官監掌成造、婚禮、粧奩、冠舄、傘扇、衾褥、帳幔、儀仗,及內官內使貼黃諸造作,并宮內器用首飾與架閣文書諸事。司禮監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御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并長隨當差內使人等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司禮監「照閣票批紅」應自洪武朝即現端倪,《明實錄》載:「敕內官毋干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文移往來。」並未有清編明史所謂「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之事。事實上若非中旨,「照閣票批紅」產生的問題並不大,清代也並非皇帝親批,而是由大學士代為批紅。 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由於明代胡惟庸案廢相後,宦官權力上升,司禮監主管皇帝文書、印璽、宮內禮儀等業務,遂上升為「十二監」之首,成為內廷權力最大之機構,其主管雖僅具有外朝三品之級別,但有時權力可與內閣首輔匹敵,有「權過元輔」之稱。著名宦官王振、尚铭、馮保、劉瑾、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司礼监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參知政事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同平章事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君主專制
夏言
夏言(),字公謹,號桂洲,江西貴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夏言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大学士
大禮議
大禮議,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鬥争,發生於嘉靖帝登基不久之時。當時,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正德舊臣們之間,群臣認為嘉靖帝繼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應以武宗之父孝宗為尊,故要求嘉靖帝承認自己是過繼給明孝宗,要認孝宗為嗣父,世宗卻只認孝宗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親),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統問題发生了鬥爭。 大禮議歷時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嘉靖帝施加皇權壓迫獲勝而告終。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廷議追尊朱祐杬為睿宗献皇帝,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名為顯陵。反對一方的官員被悉數削職致仕。.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大禮議
孟楼镇 (邓州市)
孟楼镇是中国河南省邓州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邓州市西南部,距离市区30千米,和湖北省老河口市的孟楼镇相连,北依豫宛连中原大地,南通荆楚接鱼米之乡,有途“通川陕达江汉,商贾云集货堆山”的美称。先后被选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南阳市改革开放特别实验区”、“河南省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南阳市财源建设试点镇”和“河南省重点镇”。.
孔貞運
孔貞運(),字開仲,號玉横,直隶句容人,一说江西建德(今東至县)人,祖籍山東曲阜,明朝政治人物,孔子第六十三代孫。 萬曆四十年(1612年)鄉試中舉。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成己未科庄际昌榜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五年(1625年)充任會試考试官。天启七年(1627年)升左春坊左谕德。崇禎元年(1628年)任國子監祭酒,升为詹事。崇禎九年(1636年)官至首輔。諡文忠。 Category:明朝翰林院编修 Category:明朝國子監祭酒 Category:明朝榜眼 Category:句容人 Category:建德人 Category:孔子六十三代孫 Z貞 Category:明朝詹事府詹事.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孔貞運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宰相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丞相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严嵩
三杨
三杨,可以是:.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三杨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张璁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小字阿雲。宋代丞相張知白之後。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抗清名將,南明兵部尚書,文学家。後被清兵所俘,殉國。乾隆年间,清廷追谥忠烈。.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张煌言
张至发
張至發(),字对鹄,号宪松,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明朝大臣、內閣首輔。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知玉田、遵化。後授礼部主事,改御史。时齐、楚、浙三党方盛,张至发属齐党,力排东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稱病歸里。天启中進位大理寺丞。崇祯五年(1632年)擔任顺天府丞、光祿寺卿,遷刑部右侍郎,崇禎八年(1635年)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內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崇禎十年(1637年)升任首辅。時受李自成农民军打击,明朝已近灭亡,至發为政维持而已,无大作为,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大力歌頌溫體仁“孤執、不欺”,被日講官吳偉業上〈劾元臣疏〉彈劾,後因內閣中書黃應恩接受贿赂牽連,“回籍調理”,時人譏為“遵旨患病”,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啟詔用,力辞不就。次年卒于家,朝廷追加太子太傅,贈少保。有子张泰象。.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张至发
張孟男
張孟男(),字元嗣,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省中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張孟男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張居正
張四知 (費縣)
張四知,字貽白,號岩叟,山東費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因為臉上曾患有潰瘍,所以容貌不正。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禎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二年五月與姚明恭、魏炤乘,俱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皆庸劣之才,充位而已。 後加至太子太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崇禎帝即位,就特別抑制言官,言官越彈劾的人,他越重用。因此張四知在位四年,都不受影響。明亡降清。.
張四維
張四維,字子维,號鳳磐,或作鳳盤。明朝蒲州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明中後期政治人物。.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張四維
彭時
彭時(),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彭時
徐階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政治家,实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徐阶自幼善于读书,少时结识心学传人聂豹,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于弱冠之年又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受到杨廷和极高的赞赏。嘉靖早年张璁执掌朝廷时,徐阶悍然直言反对张璁的提议,被贬出京城,甚至被嘉靖帝刻石说徐阶小人永不录用。但是他在地方督学十数年,后在夏言的帮助下又回到京城。徐阶回京后先主事国子监数年,在内结识杨继盛等谏臣,随后辗转六部之间。他先后主事礼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机构,在翰林院结识了后来的重臣张居正、高拱等学生。 徐阶随后依靠其出众的青词入直无逸殿,冷静处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变,期间以礼部尚书之职负责北京城防,拖延敌军,成功保护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礼部、太医院所存在的旧弊,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阁后徐阶因严嵩独断朝政,隐忍多年,最終取代严嵩的首辅之位,尽反严嵩之政,试图以“三语”政纲改良内阁的运作现状。嘉靖末,徐阶成功劝阻皇帝南幸承天,叫停当地大兴土木;帝弥留之际,徐阶又劝其停服丹药,并将左右方士和相勾结的太监一体斩决。嘉靖驾崩后徐阶拟写了《嘉靖遗诏》和《隆庆登极诏》,在两张诏书下达后,朝野大臣都举手相贺,将此举和杨廷和所拟《嘉靖登极诏》被统称为正始正终第一政。但是,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说他只是依靠玄奇的文章(青词)入直,在任期间献媚讨好他人,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只有到了隆庆时期才有所改善。 嘉靖死后,由于早年护佑穆宗有功,隆庆年间徐阶依旧担任首辅,他多次调和隆庆和外廷的矛盾,在两年中多次上疏阻止中官获得更多的权力,于隆庆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阶共任相十七年,首辅七年,从政长达四十余年,时人誉为“元臣”、“名相”。他不但足智多谋,本身度量、器识都是上品,受到冯梦龙等人的推崇;现代学者对其则多有争议,少数人对他持有肯定态度,如谭平先生认为徐阶对比与其学生张居正,更加沉稳也更少贪恋权位。 徐阶在任内培养了张居正等后来居上的政治家,在任期间试图改变内阁在朝廷中的位置,对后期内阁制度做出很大影响;同时又试用新晋官员用他的方法教导宦官,试图依靠义理让他们不成为刘瑾等人的后继者,也可以藉此改变宦官在朝廷的面貌和作用。另一方面,抗倭寇名將张经被冤殺,以及胡宗宪瘐死獄中也都是徐阶所一手造就。在徐阶致仕后,由于家中子弟作恶多端,徐阶被牵扯其中,多次与牢狱只有毫厘之差,甚至不得不致书好友求救,高拱等人同时又以旧案诘难徐阶。直到万历十一年,徐阶于华亭家中逝世,赠太师、谥文贞。.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徐階
徐溥
徐溥(),字時用,宜興(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明朝内阁首辅、榜眼。.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徐溥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徐有貞
來宗道
來宗道(),字子繇,號路然,浙江蕭山人,祖籍河南鄢陵,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累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天启年間,與魏忠賢黨人有來往,與楊景辰等編《三朝要典》,把東林黨人打倒。崇禎時,翰林院編修倪元璐請求毀去《三朝要典》,庚午,毀《三朝要典》。東林人士紛上疏彈劾來宗道,壬子,來宗道、楊景辰致仕。.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來宗道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嘉靖
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繩,號挹齋,直隶宜興縣宜城鎮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进士,東閣大學士,因貽誤軍機,被賜死。.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周延儒
周道登
周道登(),字文邦,一字文岸,南直隶吳江(今屬江蘇)人。晚明政治人物。 周道登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由庶吉士歷遷少詹事。天启七年丁卯十二月由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郞升尚书,頗有所爭執。以病歸。崇禎初年,與李標等同入閣。不學無術,奏對鄙淺,被傳為笑柄,一次崇祯问他“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结果他一時答不出来,呆了半晌才说“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回奏”;崇祯颇不悅,又微笑问:“近来诸臣奏内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结果还是答不上来,竟把情面二字颠倒,曰:“情面者面情之谓也”。 崇禎二年(1629年)御史田时震等先后交劾之,後罷去,閒居鄉--。道登生性好色,家中妻妾成群,仍以無嗣為由,到處尋花問柳。又買下柳如是。崇祯五年(1632年)卒。《明史》第一百三十九卷有傳。.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周道登
儀智
儀智(),字居真,中書省益都路膠州(今山東省高密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洪武年間,其舉耆儒,授高密訓導、莘縣教諭,后升任高郵知州,在任上勤學治理農業有惠政,為官民所愛戴。永樂元年,升任寶慶知府。后召為右通政兼右中允,未幾,升湖廣右布政使,后因事連坐謫役通州。永樂六年,湖廣都指揮使龔忠入見,朱棣問湘間老儒時,龔忠提及儀智。同日召入,后拜為禮部左侍郎。永樂十一年元旦,當日日食,依朝禮當罷免朝賀,禮部尚書呂震堅持朝賀如常,而儀智反對。當時內閣首輔、左諭德楊士奇亦贊同儀智意見,明成祖於是罷免朝賀。 永樂十四年,朱棣下詔命吏部、翰林院選擇耆儒侍奉皇太孫朱瞻基。楊士奇、蹇義均舉薦儀智。太子朱高熾則稱:“我曾推舉過李繼鼎,但是大誤,追悔莫及。儀智的確是有正德的人,但是已經老了。”楊士奇則稱:“儀智出身學官,明理守正。雖耄,精神未衰。廷臣中老成正大的人中沒有能超過他的。”當日午朝時,朱棣問太子:“侍太孫講讀得人未?”太子回答道:“舉禮部侍郎儀智,議未決。”明成祖稱:“智雖老,能直言,可用也。”於是命其輔導皇太孫。儀智每次進講均為書史,反復啟迪朱瞻基,使其以正心術為本。永樂十九年,致仕。洪熙元年,贈太子少保,謚文簡。 其子儀銘亦為明朝重臣,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儀智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商輅
王家屏
王家屏 (),字忠伯,號對南,諡文端,山西省大同府應州山陰縣古城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王家屏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王守仁
王瓚 (禮部侍郎)
王瓚(),字思獻,號甌濱,一號環庵,浙江永嘉縣人,竈籍,治《易經》,年三十五歲中式弘治九年丙辰科第一甲第二名進士。十月十六日生,行四,曾祖王原宏;祖王文燠;父王祚;母朱氏。具慶下,妻應氏,兄預(汝州同知);珵;琲,弟珫。由府學生中式浙江鄉試第三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十五名。榜眼。.
王锡爵
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直隸太倉州人,祖籍山東莘縣,中國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王锡爵
票擬
擬,是指官員向皇帝上書,要先送內閣,由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做出初步的建議,之後再交給皇帝批閱。皇帝用朱筆(紅筆)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紅」。杨士奇《汉府之变二》云:“凡中外所进章疏,专命公批。未及命,携出条旨,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 明朝在朱元璋洪武十三年罷相後,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永樂帝靖難奪位後,改設內閣。內閣中最德高望重為內閣首輔,是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因此多由首輔票擬。.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票擬
羅性
羅性,字子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泰和)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內閣首輔楊士奇的繼父。 洪武四年,中鄉舉,任德安同知。當時德安有大盜,案件久不捉獲,受牽連者有百人。其抵達郡縣后,釋放所有人。并約定十日內破案。眾人叩拜,并得力協助,七日內破案。后任滿后赴京,因用棗木染軍衣而連坐,貶戍邊西安,七十歲去世。.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羅性
翟鑾
翟鑾(),字仲鳴,號石門,直隸京師人,錦衣衛籍,祖籍山東諸城,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翟鑾
申時行
申時行,字汝默,号瑶泉,晚號休休居士,是一位生於直隸长洲县(今屬蘇州市)的明朝政治人物,曾任首輔,後追贈太師官銜、諡號文定。.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申時行
熊汝霖
汝霖(),南明首辅大臣,抗清志士。字雨殷,余姚(今浙江慈溪)人。 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同安知县。崇祯十四年,升任户部给事中。后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与孙嘉绩举兵浙江抗清,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1645年,因军功擢升兵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1648年,为拥有重兵的郑彩所杀。 福建同安知县任内曾率兵渡海,在厦门击败荷兰殖民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赐谥忠节,入奉忠义祠。.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熊汝霖
隆庆 (明朝)
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明朝使用隆庆这个年号一共6年。隆庆年间,明朝采取一系列新政,重振国威,史称隆庆新政。 隆庆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
韓爌
韓爌(),字虞臣,號象云,山西蒲州(今永济)盘底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吏部给事中韩楫之子。萬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進士,历官庶吉士、少詹事、東宮講官。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礼部右侍郎。泰昌元年(1620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賢妄興汪文言獄,杨涟憤而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惊恐,求韩爌解救,韓爌不應。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六日,楊漣與左光斗同日死於獄中。同年,遭魏黨李魯生彈劾,韓爌去职,後又被诬陷贪赃白银二千两,傾家蕩產。只能居先人墓地。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即位後,十二月,再召为首辅,為熊廷弼平反。韩爌與天主教人士如徐光啟、湯若望有往來,家族中有領洗入天主教者。反對兵科給事中劉懋的裁驛之議。崇祯三年(1630年)因门生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事被罢职,正月十五日上疏辞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陷蒲州,挾持韩爌之孫强迫見面,韩爌不得不出面。不久憂愤卒,年八十岁。.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韓爌
萬安 (正統進士)
萬安(),字循吉,四川省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諡文康。.
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负盛名、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萬曆十五年
萬曆中興
萬曆中興指的是明朝萬曆帝時出現的短暫中興局面。其中興之勢主要歸功於張居正在朝政上的治績。政治上推行新政,任用贤官;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丈量全国土地,加强中央对粮食的宏观控制,还派遣潘季驯治理黄河;军事上革除军备废弛的种种弊端,加强军队训练,整顿海防。.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萬曆中興
顧秉謙
顧秉謙(),字益庵,直隸崑山人,明朝首輔,進士出身。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登乙未科進士。天啟元年(1621年)升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天啟三年(1623年)正月,與魏廣微同時入閣。史稱為人“庸塵無恥”,“曲奉忠賢,若奴役然”,竟拜魏忠賢為父,說:“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須兒,故令稚子認孫。”凡傾害忠直,皆秉謙票擬,天启六年(1626年)又編《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七年(1627年)退休回到昆山。崇禎二年(1629年)七月二十四日,昆山百姓積怨秉謙益深,衝入其豪宅,洗劫資財,縱火焚燒,秉謙倉皇逃入漁船倖免,為朝廷獻銀四萬,寄居他縣以死。.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顧秉謙
解縉
解縉(),字大紳,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解縉
解纶
解纶(),字大經,號滄江,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登戊辰科进士,后升任监察御史,朱元璋称其笃实。后改任应天府教授,居官三年,性情刚直与权贵交恶,后归养老父,之后不再起用。其弟解缙为明朝首任内阁首辅。.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解纶
許彬 (明朝)
許彬,字道中,號養浩,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寧陽縣(今山東省寧陽縣)人。祖籍安徽碭山。明朝政治人物、內閣首輔。 祖輩避戰亂,遷居兗州寧陽(今寧陽縣),父許仲德再遷至寧陽縣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参与编修明仁宗、宣宗实录。累官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学士曹鼐推荐提督四夷馆。 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许彬出使與也先交涉。英宗命许彬前去土木堡吊祭阵亡将士。英宗復位后,封礼部侍郎,後贬为陕西参政。天順三年(1459年),石亨敗亡,诏复原职。.
高尚賢
尚賢(),字大賓,河南新鄭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光祿寺少卿。隆慶時內閣首輔高拱之父。.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高尚賢
高拱
拱(),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縣人,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為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高拱
魏藻德
魏藻德(),字師令,號清躬。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魏藻德
費宏
費宏(),字子充,號健齋,又號鵝湖,晚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横林(今河口鎮柴家村)人,祖籍湖廣永興(今湖北陽新),明朝政治人物、狀元。.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費宏
費懋賢
費懋賢(),字民獻,號少湖,江西鉛山横林(今河口鎮柴家村)人,祖籍湖廣永興(今湖北陽新)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費懋賢
趙志皋
趙志皋(),字汝邁,號濲陽。浙江蘭溪縣城中隅(今雲山街道)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萬曆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趙志皋
黄立极
黃立極(),字石笥,又字中五,號我范,明朝政治人物,直隸元城縣(今河北大名)人。.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黄立极
黄淮
黃淮(),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進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黄淮
霍韬
霍韜(),字渭先,號兀崖,後改渭厓,廣東南海石頭鄉(今佛山市禅城区瀾石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霍韬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范姓
范復粹
范復粹(),字玉坡,号清六,山東省登州府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共城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登進士,授開封府推官。崇禎元年,擔任監察御史,巡按江西。后升任大理寺右寺丞进左少卿,后超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累加少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升任內閣首輔。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大学士。同年五月離職回鄉。.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范復粹
胡廣 (明朝)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号晃菴,諡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淵閣大學士。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辅。.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指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帝誅殺宰相胡惟庸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洪武帝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內閣供皇帝做為顧問。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擬」權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與皇帝。從此中國名義上再無丞相一職,後來在永樂帝後由內閣首輔實質取代。.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胡惟庸案
薛國觀
薛國觀(),字家相,又字賓延,陝西韓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末進士。崇禎間官至內閣首輔,建議皇親國戚捐款以救國難,因事論死。.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薛國觀
邓州市
邓州市古称“邓”或“穰”,是中国河南省直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南阳市南部,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东际淮海,南控荆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关”之称,乃豫州之雄镇。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望郡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 近年,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2014年1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赋予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邓州市
银本位
銀本位是一種金融貨幣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銀幣或銀塊作為經濟單位標準的。歐洲從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紀,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度。 16世紀在南美洲西班牙帝國殖民地(今玻利維亞)發現波托西銀礦,西班牙大量鑄造銀幣,稱為比索(Peso),因為一比索等於八個皇冠幣的價值,又稱八片幣(Pieces of eight)。自此銀幣成為這四百年間國際貿易通用的貨幣。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不少銀器和銀錠,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宋朝開始,在元朝時流行元寶,明朝時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貿易,銀幣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170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及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開始鑄造及使用金幣。1717年,當時任職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的艾薩克·牛頓制定金、銀和當時英國錢幣(mint)的兌換比率,令英國實際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標準。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鑄造金幣並於1821年正式確定使用金本位。同時期中美洲及南美洲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革命,令銀的供應大減,於是英國的金本位制度逐漸取代銀本位,先傳至澳洲及其大洋州殖民地、南非,1853年加拿大及紐芬蘭自治領引入金本位,1873年德意志帝國開始鑄造馬克金幣,同年美國仍實質上採用金本位,之後的35年各國逐漸轉用金本位,除了中國及香港及威海衞繼續使用銀本位直至1935年才放棄使用。.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银本位
蔣姓
蔣姓为中文姓氏及韓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3位。.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蔣姓
蔣德璟
蔣德璟(),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祖籍直隸歙县,明朝政治人物,曾任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蔣德璟
蔣冕
蔣冕(),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全州鎮北門一帶)人。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内阁首辅。.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蔣冕
里甲
里甲為14世紀創立之中國戶籍單位或行政區劃,後來轉為繇役組織或體制。日本後來仿造此制度,亦在台灣實施。視為保正制度之濫觴。里至今仍為台灣最小之行政區劃,不過繇役功能已喪失,僅維持部分衛生、治安的功能。.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里甲
陳循
陳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陳循
陳演
陳演(),字發聖,號讚皇,四川井研人,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陳演
陳文 (正統進士)
陳文(),字安簡,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明朝正統至成化年間大臣。.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軍籍。.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东阳
李廷机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浮桥街道)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廷机
李建泰
李建泰(),字復余,山西曲沃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建泰
李國𣚴
李國(),字元治,號續溪,直隸高陽(今屬河北省)人。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國𣚴
李贤 (大学士)
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李棨
李棨(),字廷信,祖籍廣西梧州府蒼梧縣人,出生北直隶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任丘市),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朝內閣首輔李時之父。.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棨
李標 (明朝)
李標(),字汝立、號建露、建霞,京師真定府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明朝内阁首辅。.
李春芳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直隸兴化縣(今江苏兴化市)人,祖籍句容縣,人稱好好先生,句容相國。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春芳
李時
李時可以指:.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李時
李時 (大學士)
李時(),北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明朝內閣首輔、進士出身。李棨之子。.
杨溥 (明朝)
楊溥(),字弘濟,號南楊,一號澹庵,谥文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杨慎
杨慎(),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现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杨慎
梁儲
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順德市石肯村巷口坊)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梁儲
梃擊案
梃擊案,(梃,音挺)明末三大案之一,亦是國本之爭的插曲。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張差欲以梃(木棍)刺殺皇太子朱常洛,最終失敗,朱常洛亦鞏固太子地位。.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梃擊案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楊士奇
楊一清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直隸镇江府丹徒縣(今镇江)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 楊一清早年進士出身,此後歷任山西、陝西官員,擔任首任陝甘總督,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官至明朝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嘉靖初年,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擔任內閣首輔,晚年因與張璁、桂萼不合而致仕。卒谥文襄。.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楊一清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楊廷和
楊榮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號東楊,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了凡四訓》言楊榮祖父有大恩于民,後世繁榮昌盛,連綿不絕。.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楊榮
楊春 (成化進士)
楊春,字元之,又字符之,號留耕,四川成都馬家鎮升庵村(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廬陵。內閣首輔杨廷和、禮部尚書楊廷儀之父,状元杨慎祖父。 四川鄉試第三十一名,后參加會試第十七名。成化十七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名。在其子杨廷和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進士之後, 杨春也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考中辛丑科三甲第一百三十名进士,后官至湖广提学佥事。 曾祖父楊世賢;祖父楊壽山;父親楊玟,曾任州吏目。前母郭氏、楊氏 ;生母熊氏。 王氏生有五子,长子楊廷和即楊慎之父,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到首相;次子楊廷平,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三子楊廷儀,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到兵部侍郎;四子楊廷簡,早卒;五子楊廷宣,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側室王氏生六子楊廷厲、七子楊廷中。.
楊旦 (弘治進士)
楊旦(),字晉叔,福建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其曾祖父為明朝內閣首輔楊榮。.
毛紀
毛紀(),字維之,山東掖縣(今莱州市)人。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重臣。.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毛紀
沈宸荃
沈宸荃(),字友荪,号彤庵,南明首辅大臣,抗清志士,浙江宁波慈溪观海卫镇师桥昭十三房人。清高宗感其忠義,谥之为忠节。.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沈宸荃
沈一贯
沈一贯(),字肩吾、又字不疑、子唯,号龙江,又号蛟门,鄞县(今浙江宁波)栎社沈家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也是学者、诗人、史学家、外交家。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充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后赠太傅,谥文恭。沈一貫是明朝首位对天主教持开明提携态度的首辅,开创了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蜜月期。.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沈一贯
沈九畴
沈九畴,明朝学者、诗人、政治人物。字箕仲,江浙行省宁波府鄞县栎社(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沈九畴
泰和县
泰和县在中国江西省中部偏南,是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8年底,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泰和县
洪富
洪富(),字国昌,號新齋,福建晋江人,祖籍江西樂平,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洪富
溫體仁
溫體仁(),字長卿,號園嶠,浙江烏程縣(今湖州市)南浔辑里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崇禎年間擔任內閣首輔。崇禎朝閣員五十人,唯溫體仁最久。崇禎十年免職。卒謚文忠。.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溫體仁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朝鲜王朝
朱國楨
朱國禎(),字文寧,號平極,齋號虯庵、涌幢亭。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朱國楨
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監國,是指明朝永樂年間,皇太子朱高熾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隸應天府并代行皇權、進行監國,一共有六次。 朱高熾在監國時期面臨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讒言以及奪嫡威脅,并在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險為夷。此監國為朱高熾在登基后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而協助輔佐其監國的大臣多成為洪熙、宣德年間的重臣,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同時,朱高煦、朱高燧因屢次篡權進讒不得,最終亦導致了此後的朱高煦叛亂等政治事件。.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朱高熾監國
朱赓
朱賡(),字少欽,號金庭,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明朝重臣,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朱赓
成基命
成基命(),字靖之,号毖予,北直隶大名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成基命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明世宗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明英宗
明朝丞相
明朝丞相,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首腦、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正一品。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書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明朝历任丞相只有徐達、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四人。.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明朝丞相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在網路上連載的關於中國明朝歷史小說,作者為當年明月。於2006年3月10日在天涯社区首次發表,其內容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誕生,終於崇禎帝朱由檢。《明朝那些事兒》在網絡連載期間,每月點擊率逾百萬人次。后來,《明朝那些事兒》集結成書籍刊行,在台灣發行了正體中文版本。之後被翻譯為日文、韓文及英文等多國語言。.
方从哲
方從哲(),字中涵,直隸大興(今豐台區)人,祖籍浙江德清,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方从哲
方獻夫
方獻夫(),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人,祖籍福建莆田,官至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同进士出身。.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方獻夫
施凤来
施鳳來(),字羽王,號存梅,浙江平湖县(今浙江平湖)人,明朝閹黨政治人物、榜眼。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豋丁未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由翰林薦擢禮部尚書。後依附魏忠賢,天啓六年(1626年)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月癸丑与黄立极、张瑞图、李國普為《光宗實錄》總裁。崇禎初年(1637年)魏忠賢被迫自縊後,為言官所劾,乞休去。能為曲,著有《三關記》、《曲海總目提要》傳奇。.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施凤来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曹鼐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查看 明朝首辅列表和总理
亦称为 內閣首輔,明朝內閣首輔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