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旧约圣经

指数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目录

  1. 524 关系: 加拉太書努斯文件基督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的新妇基督教基督教多配偶制基督教对旧约的看法基督教和暴力基督教的神基督教神學基督教辨惑學基督教重建主义基甸基比亞哈拉羅埃努瑪·埃利什埃及王子AZUKI七垂憐經历史上的种族灭绝历史书偽典假先知假神十三恐懼症十一奉獻十二族長遺訓十誡十诫 (1923年电影)十诫 (1956年电影)十款天条卡俄斯卡特里派反犹太主义古代研究和摩門探究基金會召會史特朗经文汇编叶忒罗友弟德传后妃選納同性恋与基督教吉尔伽美什史诗報復塞特塔納赫墮天使士師士師記多俾亞傳... 扩展索引 (474 更多) »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加拉太書

努斯文件

努斯文件是中東古代的文件,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努斯。努斯文件反映了前15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社群的歷史與日常生活,包括經濟、社會、法律結構等。努斯文件也是舊約神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它们对研究何利人(Horite)的历史和希伯来族长时代的民情风俗极有价值。努斯泥板涉及的西亚古俗使《创世记》中的许多民俗得以印证,例如新娘嫁人时应随身携带婢女,若本人未能生育,要把婢女送给丈夫作妾,并将婢女生育的子女视为己出——《创世记》中撒拉、利亚、拉结的经历都与此如出一辙。.

查看 旧约圣经和努斯文件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是一個異端,源自19世紀中期美國的米勒派運動,该組織成立於1863年,以遵守聖經於創世紀中上帝所設立的每一週的第七天為安息日(即星期六)(創2:1-3)為安息日和宣揚基督再臨為人所知,也稱「第七日再臨團」。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神學觀點大致取自福音派中的耶穌再臨論,例如三位一體和聖經無誤等。另外有獨特的教义則包括死人無知覺和查案審判等。另外,這個组织也因強調飲食和健康,宣揚宗教自由和強調信心與行為是並行的,及提倡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為人所知。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全球組織由全球總會(General Conference)統管,轄下分為分會、聯合會和地方區會,自称其成员人數超過1700萬,在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駐有組織。除信徒聚會外,教會對外傳道的主力是教育、醫療、文字印刷、廣播和救災。.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的新妇

基督的新妇是对教会的隐喻说法,耶稣以此表明基督徒与他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婚约,指向将来的婚礼,在世界末日后,那时基督徒将要与耶稣在天堂联合。这种观点立足于耶稣不仅是一个人,而且确实是上帝的化身,蒙拯救的人在来生将与耶稣永远在天堂同住。 这种观点起源于旧约先知,他们把以色列人描述成上帝的新妇,例如在《以赛亚书》54:5。在新约中,以色列民的比喻转借为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例如启示录21章。 在天主教会中,教会作为基督的新妇的比喻借用到修女和守贞处女 。澳大利亚1991年电视连续剧《基督的新妇》也使用这个题目。对于有些妇女,这个比喻更多地描绘了个人与耶稣之间的关系,例如Anne Catherine Emmerich、Joanna Southcott、Gertrude Morgan、Åsa Waldau。 大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基督的新妇是教会的隐喻说法,强调耶稣是神,远超过人类有限的理解能力以外,人与神之间的所有关系只能通过暗示,用任何世俗的词汇来描绘都显得贫乏。新妇和新郎的角色可以表达信徒与神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证明上帝爱人的强度,以及他对拣选他者永远的承诺,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许多其他方面无法用这个隐喻(或任何人类概念)来描述。 不过,也有人教导说要更加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术语。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劝告男人爱他们的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随后他又引用创世纪2章24节:男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成为一体。保罗称此为男人与女人的奥秘的婚姻是信徒与耶稣关系的深度的预先尝试。这种爱超过人类的知识(以弗所书3:18)。.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的新妇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

基督教多配偶制

基督教多配偶制是一项关于基督教婚姻觀的觀點。許多基督教會支持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份,但多配偶制在舊約有很多例子,在新約也沒有明確的禁止。在基督教會中,信徒對於基督教信仰與基督教倫理是否允許或禁止多配偶制,有著不同的意見。在這些辯論中,多配偶制一般只指一夫多妻制,而排除一妻多夫制與同性婚姻下的多配偶制。.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多配偶制

基督教对旧约的看法

通常被基督徒称为“旧约”(与“新约”相对而言)的摩西之约或摩西律法,在基督教的起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从基督教开始之初就引起严肃的争论与争议:例如耶稣在山上宝训中对律法的教导,和基督教初期关于割礼的争议。 犹太教正统派主张,摩西把哈拉卡颁布给了犹太人,那些律法不适用于非犹太人(包括基督徒),唯一的例外是挪亚七律,适用于全人类。 大多数基督徒认为,只有道德律(相对于礼仪律)仍然适用;其他则认为都不适用;双约神学家认为旧约只对犹太人适用;还有少数人持全部旧约都对耶稣与新约的信徒适用。.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对旧约的看法

基督教和暴力

基督教与暴力的关系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因為雖然基督教教義中宣扬和平、爱与同情,但另一方面部分教义也被用来將使用暴力合理化。和平、同情和对他人的慈善與宽容過失是基督教教義中重要的核心元素。然而,历史上許多對异教徒、教會異端、宗教罪人與外敵的暴力行為,部份人士都曾引用某些特定段落的旧约、新约和基督教神学,來進行合理化。自早期教会教父時代開始,對於何時使用暴力才是具備合理性的這個問題,在基督教會中就不斷進行辯論。這些辩论进而引出了諸如正義戰爭的概念。 在書籍中,宗教評論家山姆·哈里斯分析了宗教造成暴力行為的原因。 基督教神学家指出基督教有着很强的反暴力教义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耶稣的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和“爱你的敌人”的教导。例如Weaver断言耶稣的和平主义“保存在正义战争的教义中,在教义中所有战争甚至偶尔必要的邪恶均被视为罪;也同样保存在反战的僧侣和神职人员和一贯的基督教和平主义传统中”。基督教神學家大衛·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教授认为基督教與各種宗教及無神論者相同,都有暴力歷史,但無神論者殺戮記錄更多。 “资料显示,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时代(公元121年-180年)以前,没有基督徒当兵;当兵的,在做了基督徒以后,再没有留在部队中服役。”——《基督教的兴起》。 “早期的基督徒在处世待人方面跟罗马人截然不同。……基督宣扬和平,因此基督徒拒绝当兵。”——《历代世界》。 “早期基督徒认为战争是不对的,也不会参军,即使罗马皇帝要求人民服兵役。”(《在旧世界建立的新世界根基》,R.与W.M.韦斯特合著,1929,131页) 《宗教和战争百科全书》(英语)说:“最早跟从耶稣的人都拒绝参与战争和服兵役”,他们认为参与战争和服兵役,“就是违反了耶稣说的爱人如己的原则和爱仇敌的命令”。.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和暴力

基督教的神

基督教教義相信一位独一的-神、主,名为YHWH(聖經和合本譯作耶和華,天主教聖經思高本譯作雅威),祂是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恆的神,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與維護者。祂是三位一體的神:有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祂創造了人,也拯救犯罪墮落的人,祂派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人的罪被釘死,付上罪的贖價,拯救一切信靠祂(基督耶穌)的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的神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對於基督教信仰及實踐的教義研究,是神學的一種。它的基礎是舊約、新約,以及基督教傳統。基督教神學家通過對於聖經的註釋,理性分析與思辨,以推進基督教信仰,為基督教信仰提供辯論與批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辨惑學

基督教辨惑学(Christian apologetic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词汇ἀπολογία,意为“以言语辩护”),或称基督教护教学,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是为了展现基督教信仰的理性基础,针对批评而进行辩护,并揭露其他类型世界观中可察觉的缺陷。基督教辨惑学具有多种形式。从使徒保罗开始以来的若干世纪里,相关人物包括俄利根、奥古斯丁等作家以及为现代教会团体做出贡献的G·K·切斯特顿、C·S·刘易斯等。辨惑家以历史证据、哲学逻辑论证、科学发现以及其他学科的论证为基础,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进行辨惑。术语“基督教辩论术”(Christian polemics)则被用于表示护教士批判、攻击其他信仰系统的方式。.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辨惑學

基督教重建主义

基督教重建主义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在鲁沙斯•鲁西洛纳(Rousas Rushdoony),格雷格•班森(Greg•Bahnsen)和加里•诺斯(Gary North)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改革主义运动。它对美国的基督教右派有重要影响。为了文化使命,基督教重建主义者主张神治和恢复某些圣经法律应具有持续适用性。该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衰弱。尽管基督教重建主义组织如Chalcedon基金会和“美国愿景”社团今天依然活跃,在2008年的教会史杂志上,此运动已被宣布为“结束”。基督教重建主义者通常是后千禧年派和前设论辨惑学科奈路斯•梵齐(Cornelius Van Til)的追随者。 提倡基督教重建主义观点的基督教教派是美国的改革宗长老会。然而,大多数改革基督徒拒绝基督教重建主义,并坚持古典圣约神学——即旧约和基督教关系的传统观。 Category:基督教基要主义 Category:基督教末世论 Category:基督教术语 Category:极右派政治.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督教重建主义

基甸

基甸(גִּדְעוֹן)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士师,他的故事记载在《旧约圣经》中的《士师记》中。基甸是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儿子,他按照上帝的指示,拆毁了巴力神的祭坛,并派人联络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等支派的人,一起对付越过约旦河准备进攻以色列的米甸人和亚玛力人。最后基甸从3万2千名以色列人中选出300名勇士,大败米甸人。以色列人--拥立基甸为王,但他拒绝了。他一生娶了很多妻妾,生过许多儿女,仅儿子就有71个。晚年,他还用一生所得的战利品造了一尊以弗得雕像,叫以色列人把那個以弗得當作偶像敬拜,被認為晚年糊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甸

基比亞哈拉羅

基比亞哈拉羅(Gibeath Haaraloth,意思是行割禮的山)又譯作除皮山,是在舊約聖經《約書亞记》中,約書亞給以色列人行割禮的地方。原文譯文是「約書亞就製造了火石刀、在除皮山那裡給以色列人行割禮」。.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基比亞哈拉羅

埃努瑪·埃利什

《埃努瑪·埃利什》(阿卡德语楔形文字:𒂊𒉡𒈠𒂊𒇺 EnûmaEliš)是巴比倫的創世史詩,名字取於史詩起首句。「埃努瑪·埃利什」是阿卡德語,可譯作「天之高兮」或「當在最高之處時」《世界神話辭典》:第799頁,遼寧人民出版社。此史詩是由奧斯丁·亨利·萊亞德於1848年至1876年在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遺址(該處於伊拉克摩蘇爾)發現;Heidal, Alexander (1963):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Creation, P.1,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埃努瑪·埃利什

埃及王子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是梦工厂的一部动画片,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埃及王子

AZUKI七

AZUKI七()是日本的作詞家、鍵盤手、詩人。女性。血型是AB型。1998年至2013年間,以GARNET CROW成員身份為主。 AZUKI七是她的藝名,原名菅谷りえ(すがたに りえ)。至於匿稱,就是AZUKI的漢字寫法“小豆”。為GIZA studio公司旗下的眾多歌手提供詞作品。從1999年開始加入GARNET CROW,任樂隊鍵盤手,並擔任全作詞。最初是由於要為新節目的試作課題作詞,以此為契機開始了作為作詞家的活動。.

查看 旧约圣经和AZUKI七

垂憐經

《垂憐經》(又譯憐憫頌,Κύριε,Kyrie,意即求主憐憫),是基督教用於禮儀的一首詩歌,亦是一般彌撒曲中的第1個樂章。 全曲的歌詞只有三句,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相同,而第二句亦只是把開始的“Kyrie”改為“Christe”,歌詞的搭配正正反映基督宗教中對祈禱的態度-先向上主承認自己的過往的過失並祈求得到寬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垂憐經

历史上的种族灭绝

“灭绝种族系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这是《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下文简称“《公约》”)为种族灭绝下的定义。种族灭绝英文“genocide”一词最早由拉斐尔·莱姆金在1944年提出。《公约》中列举了构成种族灭绝之行为:“杀害该团体的成员; 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遭受严重伤害; 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以毁灭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 强制施行办法,意图防止该团体内的生育; 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 《公约》序言写道:“灭绝种族系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违背联合国的精神与宗旨,且为文明世界所不容,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 深信欲免人类再遭此类狞恶之浩劫,国际合作实所必需。” 界定任何历史事件是否构成种族灭绝并非易事,其可能仅为犯罪或非人道的行为。几乎每一起被指控为种族灭绝的案件中,由于观点和立场的不同,对于事件细节和事件解释都会存在激烈的争议,甚至于对事实的描述也可能大相径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历史上的种族灭绝

历史书

史書是指專門記載歷史的書籍,編寫史書一般有特定目的,可能是為個人興趣、把過去的事情流傳後世、表現獨特史觀等。其中由政府所編修的官修史書往往主張統治的正統性,具有政治目的。 史書編者須收集史料來編著史書,但未必一定從原始史料取材,也會根據二手史料編纂史書。歷史學家收集史料後,再進行比較、批判,作出適當取捨,然後編寫成書。然而,史書內容不能由編者任意想像、虛構。以史料為藍本再進行想像寫成的作品稱為歷史文學,不屬史書。 除了同時記述不同事件、人物等的史書外,還有些史書是專門為單一重要歷史事件編寫。.

查看 旧约圣经和历史书

偽典

偽經(Pseudepigraphos),意為「托名假造之作品」,亦作秘經(απόκρυφα)。在基督宗教,因教父時期為了系統化神學內容以回應異端的挑戰,乃將整個基督宗教(包含它前身猶太教時期)的經典分為正典、次經與偽經三個層級。正典是完全可靠的經典,現在通用的拉丁版聖經便是在這一次的集結中定本。「次經」是一些作者還不能完全確定的作品,次經的內容通常無損於正統神學的內涵,因此仍有參考的價值。最後一個級等的「偽經」便是指那些「次經以外的著名」,內容是一些未能確定真偽的著作。 個別宗派會將不合己意或者是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難以相容的經典斥為「偽經」,故「偽經」的判別並沒有完全一致的結論,也沒有完全排除「偽經」的時間點可做為正典時期的起點。一個例子是:《以諾書》本來是正典之一,但後期被列作偽經。不過,由於基督宗教傳入埃塞俄比亞時,《以諾書》仍然是正典的一部份,當地部份教會到現在還把《以諾書》列為正典的一部份。 基督宗教的《偽經》是一些從西元前200年到西元後200年猶太著作的通稱。其中一些著作可能是冒亞當、以諾、摩西和以斯拉等人寫的,故稱之為《偽經》。《偽經》以傳統故事、啟示性的異象、異夢等形式出現,其目的是要幫助正經歷異常困苦的猶太人堅守信仰。由於其所記載的事有的怪誕離奇,有的含錯誤的教義,所以猶太人拒絕將它們收入舊約正典之中。除《偽經》外,當時流傳的還有十四、五卷《旁經》或《次經》,寫於西元前200年到西元後100年,大體上準確地反映了兩約之間的宗教、政治和社會情況。由於其中詮釋有異,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新教不接受旁經為正典。.

查看 旧约圣经和偽典

假先知

假先知,或假申言者,是一个人物,或一个宗教概念,指任何聲稱受神啟示而發布信息的人或團體,但信息其實並非來自真神,跟真神的旨意也不一致,而且假申言者会迷惑住在地上的人去拜敌基督和敌基督的像,并受那兽的印记。假先知对应的词汇是真先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假先知

假神

在亚伯拉罕诸教的信条中,假神指的是信徒們認為能力不合理或不奏效的神或崇拜物。这个词贯穿在圣经中与他們的神YHWH相对,YHWH被解释为真神、无穷无尽、无形态的并且至高无上的神,这就与对抗宗教中的拟人化神产生对比。 例如舊約聖經中神像、迦南的巴力台灣福音書房—《聖經恢復本》士師記2:13: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他錄。、腓尼基人的亞斯他錄和巴力西卜、摩押人的基抹、亞捫人的摩洛台灣福音書房—《聖經恢復本》列王紀上11:7:所羅門為摩押的可憎之物基抹,和亞捫人的可憎之物摩洛,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建築邱壇。、以色列人的金牛犊及非利士人的大袞;新約中的丟斯台灣福音書房—《聖經恢復本》使徒行傳19:35:那城裡的書記安撫了群眾,就說,諸位,以弗所人哪,誰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亞底米廟,和從丟斯那裡落下來之像的?(羅馬神話的宙斯,下同)、亞底米(狄阿娜)、希耳米(赫耳墨斯)、丟斯雙子(卡斯托耳和波鲁克斯,即雙子座)等。 Category:亚伯拉罕诸教.

查看 旧约圣经和假神

十三恐懼症

十三恐懼症是一種對數字13的恐懼。英語為Triskaidekaphobia,來自希臘文「Τρισκαιδεκαφοβία」,其中「tris」意思是「三」,「kai」意思是「和」,「deka」意思是「十」,而「phobia」解作恐懼症。數秘學家認為12是完整的數目,這反映在一年有12個月、十二小時制、十二星座、耶穌十二門徒、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等,而13則超越了這個完整性。.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三恐懼症

十一奉獻

什一奉獻(或什一税、什一捐),常用於指猶太教和基督宗教的宗教奉獻,歐洲封建社會時代用來指教會向成年教徒徵收的宗教稅。 源於《聖經舊約》時代,其希伯來文原意是「十分之一」。在古代近東的國家,其中有迦南、腓尼基、阿拉伯等國都有什一奉獻的習俗以維持崇拜及國家支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一奉獻

十二族長遺訓

《十二族長遺訓》(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基督教聖經的經外書,內容是雅各的十二位兒子,對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留下的遺訓。它是1666年亞美尼亞奥斯坎语東正教聖經的一部份。以希臘文寫成,時間可以追溯到西元二世紀前後。 此書在13世紀傳入英國,由林肯郡主教(Bishop of Lincoln)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將它譯成拉丁文,很快成為最流行的版本。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相信,這本書是由雅各的十二位兒子所完成的傑作,顯示猶太先知已預言了基督的到來。他指責猶太人為了隱藏這件事,故意把相關記錄從舊約中刪除。 至16世紀時,亞美尼亞版本進入英國,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觀點很快受到挑戰,這本書開始被認為是基督徒的偽作。現代學者對它的意見仍然相當分歧,學者認為這本書是基督徒的作品,但它與古代猶太教書籍有很深的關係。有一派認為它是源自於古代猶太人的著作,但遭到基督徒的修改。另外一派的看法,則認為它是以希臘文寫作的基督教文獻,但是參考了一些古代猶太人的著作。 現代在以色列谷木蘭(Qumran)也發現了類似的亞蘭文抄本,但是抄本的內容與觀點,和現存的《十二族長遺訓》有很大的不同。 Category:旧约经外书: Category:以色列十二支派 Category:遗言.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二族長遺訓

十誡

十誡(עשרת הדיברות Asereth ha-Dibrot;Ten Commandments 或 Decalogue),根據《聖經》记载,是上帝耶和華藉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領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頒佈的律法中的首要的十條規定。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聖經》記載,那時候,上帝在西奈山上單獨見摩西,頒布十誡和律法,親自將十誡用指頭寫在石板,摩西下山后看到以色列人離棄上帝在崇拜一只金牛犊,愤然将石板摔碎。后來上帝又再一次頒布十誡,寫在石板,放在約櫃,存放在敬拜上帝的會幕的至聖所,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以后,就放在圣殿的內殿。后來石板失傳,可能是在公元前587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焚毁第一圣殿時被毀。.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誡

十诫 (1923年电影)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是1923年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摄的一部美国无声电影,146分钟,其前半部讲述《旧约圣经》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接受上帝耶和华颁布十诫的故事,后半部分讲述现代的道德寓言。 该片由賽西爾·德米爾导演(该导演在1956年又拍摄了同名的电影《十诫》),Theodore Roberts主演饰演摩西。 Category:1923年电影 Category:美國劇情片 Category:古埃及背景電影 Category:聖經改編電影 Category:十誡 Category:派拉蒙影業電影 Category:美國默片.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诫 (1923年电影)

十诫 (1956年电影)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是1956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的一部史诗电影,故事取材自《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記》,講述猶太先知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走埃及,並於接受上帝耶和华颁布的“十诫”的故事。 该片导演是塞西爾·德米爾,飾演摩西的是查爾登·希士頓。德米爾亦曾在1923年导演了同名的无声电影《十诫》。.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诫 (1956年电影)

十款天条

《十款天条》是太平天国起义前拜上帝教的基本教规,后来成为太平天国的军规。 洪秀全、冯云山仿照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所述的「十誡」,结合中国传统道德信条,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制定,咸丰二年(1852年)正式刊行。.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十款天条

卡俄斯

卡俄斯(Χάος,Chaos,字面意思是“裂缝”或“打哈欠”),即“混沌”的音譯,是希腊神话中的概念,没有形体,也没有明确的性别,它是一切空间及概念的开始,最早由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提到。.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卡俄斯

卡特里派

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稱為純潔派(Cathari,又譯迦他利,名稱源自希臘文Katharoi,「清潔」的意思),是一個中世紀的基督教派别,受到摩尼教思想的影響,兴盛于12世纪与13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國南部。 由於該教派於1145年傳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Albi)城,因此又稱阿爾比派(法语 Albigeois, 英文 Albigenses)。.

查看 旧约圣经和卡特里派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反犹太主义

古代研究和摩門探究基金會

古代研究和摩門探究基金會(英文:Foundation for Ancient Research and Mormon Studies,縮寫FARMS)是一個對摩門教的非正式的學術界合作計畫團體。這個團體是屬於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俗稱摩門教)所運作在美國猶他州的楊百翰大學中的Neal A.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古代研究和摩門探究基金會

召會

召會、地方召會或主的恢复,在台灣興起的基督教新教教會之一,源自倪柝声在中國創立的地方召会運動。1949年,由李常受傳入台灣,並在此組織起召會組織。召会成員並不视自己为一宗派,主張所有耶穌基督的信徒都是召會的成員。由於台灣的地方召會以「教會聚會所」的名義向政府登記註冊,因此外界也以教會聚會所稱呼。.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召會

史特朗经文汇编

《史特朗经文汇编》(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是一部由美国圣经学者、卫理宗信徒(1822年–1894年)主持编纂的英文钦定版圣经(KJV)的经文汇编,初版于1890年。史特朗是当时德鲁神学院(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今新泽西州的德鲁大学)的解经学神学教授。这是一本钦定版圣经中的每个词汇与原文词汇的详尽对照。它已经成为钦定版圣经最广泛使用的经文汇编,也是一本在圣经研究者中间得到广泛使用的的工具书。 与其他所有圣经参考书的目的不同,史特朗经文汇编不是要提供圣经的内容或注释,而是提供圣经经文索引。它可以帮助读者找到出现在圣经中不同地方中提到的同一主题。.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史特朗经文汇编

叶忒罗

叶忒罗,又名流珥,伊斯兰名舒阿卜, 是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的庶子米甸的后裔,他居住在西奈山附近。《圣经》记载摩西娶了叶忒罗的一个女儿,有些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叶忒罗并不是《可兰经》所说的舒阿卜。.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叶忒罗

友弟德传

友弟德传(英文:Book of Judith),或译猶迪傳,是天主教和东正教《旧约圣经》的一部分。但是《友弟德传》由于是用希腊文写出的,没有希伯来文的原本,马丁·路德在修订《圣经》时,将这篇文章删掉。所以目前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中有保留这篇文章,在基督教新教和犹太教《圣经》中則没有这篇文章,算作次經。友弟德传,與部分其他聖經次典一樣,是一本歷史學上不承認為可靠的文獻。 文章中讲亚述大军侵入巴勒斯坦时,所向无敌,捣毁各地的神庙。直抵犹太的伯夙利亚城,这时城中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友第德主动带领女奴出城,用美色诱惑亚述军主帅,夜里将其主帅何乐弗尼(Holofernes,或译荷罗孚尼、霍洛芬斯、赫罗弗尼斯)的头割下逃回城中。犹太军队乘势进攻,敌方因主帅死亡,无人指挥,大败而逃。.

查看 旧约圣经和友弟德传

后妃選納

后妃選納,常稱為選妃,是指實行君主制國家中為男性皇室成員挑選多名符合一定條件的女性作為皇室配偶候選,再從中選出優秀者作為君主或其他男性皇族之配偶(如皇后、妃嬪、皇太子妃、王妃等)的制度。其中實行一夫多妻制國家中的君主選妃又稱後宮揀擇。選妃一般有一定的家世、年齡、外貌、德行等要求,有些還要求必須為處女。 現代的君主制國家的王室中,有些仍然實行包辦婚姻制度,或君主、王室等有權單方面決定王室配偶人選,而非由君主或男性王族與女性通過自由戀愛結合,因此仍有后妃選納制度,但女性通常是自願參選。即使一些國家容許皇室成員自由戀愛,但仍對嫁入皇室的女性仍有一定的要求,即使雙方情投意合,有意結婚,女方背景仍需通過一定審查方可獲得批准嫁入皇室,亦是一種篩選。有時也會為未有戀愛對象的男性皇族挑選符合特定標準的女性與男性皇族相親,再由男女雙方自行決定是否有進一步發展。 此外有些國家雖然沒有官方特為選妃而設的制度或活動,但君主或皇族會在一些有眾多女性參加的大型節日慶典中選出配偶,這些活動也常被視為選妃活動。例如斯威士蘭的傳統節日蘆葦節,傳統上有大量未婚少女參加慶典,並於公眾場合赤祼上身跳舞,每年國王也會觀看,並經常會從中選出一名少女為妃,但實際上此節慶為並非專為選妃而設。 有些后妃選納活動是強制全國所有合乎條件的女性參加,被選中者不得拒絕出嫁,屬於強逼婚姻的一種;這種情況下的選妃舉行前,政府往往會頒令禁婚。亦有些是合資格的女性自願或由家長作主報名參選。此外,君主或其他男性皇族未必親自去挑選妻妾,有些會授權他人代為挑選,有些則由長輩甚至權臣作主,本人無權自行選擇配偶。.

查看 旧约圣经和后妃選納

同性恋与基督教

基督教對同性間性行為的立場,在長遠的歷史中,皆認為不合聖經的性規範,但在自由主義神學和同志神學出現後,產生不同的神學觀點。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基督教的爭議議題之一 。 有關此議題,當代不同基督教派系的教會立場有所不同,從認為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是不合聖經的罪,到聖經容許這樣的性行為。即使同教派內,教堂或個人可能抱持多樣的觀點,也可能和教派立場相反。 在舊約聖經及新約聖經中都有提到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初期教會教父的教導認為同性性行為不合聖經規範:包括特土良(155-240)、居普良(200 – 258)、(約300年時)、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349-407)等,這也是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一些新教教派,如美南浸信會、、聯合衛理公會、地方召會、真耶穌教會、神召會、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至今的立場。 到了二十世紀,于爾根·莫特曼、漢斯·昆、等神學家挑戰傳統的神學立場和對聖經的理解方式。隨著這些變化,有些人主張所謂責難同性性行為的經文,為翻譯的錯誤或脈絡的錯置,並認為相互許諾關係下的同性性行為,為聖經所容許或不禁止。這種解釋得到一些新教教派和部份舊天主教會,如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美國聖公會、美國長老教會、、、的接受。 聖經的新約及舊約中皆有關於同性性行為的經文,爭論圍繞在聖經這些经文的詮釋上,包括是否譴責這樣的性行為或只是譴責當時特定情形下的習俗,以及這些段落是否適用於現代等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同性恋与基督教

吉尔伽美什史诗

《基加美修史詩》(又譯為鳩格米西史詩)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学作品,是已发现的最早英雄史诗。史诗所述的历史时期据信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比已知最早的写成文字的文学作作品早200到400年。史诗主要讲述了苏美尔时代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故事,並匯聚了两河流域的許多神話傳說,共有3000多行。史诗所见的最早版本是用楔形文字刻在之上。.

查看 旧约圣经和吉尔伽美什史诗

報復

報復,一般来说与復仇、報仇同义。報仇是一種道德或倫理方面的核心價值。在报复的过程中,报复者会产生一种罪恶的快感。有句话说道:有仇必报,是报复者的心态。而被报复人会遭到一定的伤害,有可能产生仇恨并反报复。这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感叹。.

查看 旧约圣经和報復

塞特

塞特,天主教譯“舍特”(Seth希伯來語:שֵׁת,標準希伯來語:Šet,提比里亞發音(Tiberian vocalization):;شيث,Shith or Shiyth)是《舊約聖經·創世紀》中亞當與夏娃的第三名兒子,該隱與亞伯的弟弟,是除他們二人以外於聖經內提及其名的兒子。根據創世紀第4章25節,塞特於該隱殺害亞伯後才出生,而夏娃則相信神「另立一個兒子(塞特)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亞伯)」。 塞特105歲生了以挪士,活了912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塞特

塔納赫

《塔納赫》(תנ״ך,轉寫:Tanakh,有譯作《泰納克》),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 源自תנ״ך的音譯,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塔納赫

墮天使

在基督教教义中,堕落天使是指从天堂被驱逐出来的天使,通常原因是由于背叛上帝。最著名的堕落天使名為路西法,路西法起来率領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因而被逐出天国,赶到地上。按照一些传统的记载,堕落天使一直在地上漫游,直到审判日来到,它们就会被扔进火湖。.

查看 旧约圣经和墮天使

士師

士师或称为民长,是古代以色列一种军事、政治领袖的称谓,而士師時期為前1390年至前1050年。据《旧约圣经》中的《士师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摩西和约书亚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强有力的领袖,因此以色列各部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在危机就会特设一名士师作为领袖。它是一种即非选举制也非世袭制的职位,担任士师者被圣经描述为是被由耶和華选中来拯救以色列人的个人。士师平时掌管民事诉讼,战时统帅军队。最後一位撒母耳老年時,立了兩名兒子當士師,但他們不守撒母耳的道,以色列人就請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位王,士師時代結束。《士师记》中共计载了古代以色列12位士师,《撒母耳記上》記載了2位: 另外,基甸之子亚比米勒在基甸死后发动叛乱,自立为王,统治以色列3年。有时也将亚比米勒作为以色列的一位士师。.

查看 旧约圣经和士師

士師記

《士师记》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天主教譯名是《民長紀》。 士師記內容記述鬼魔的宗教如何纏繞“為害”以色列民,以及耶和華怎樣借助他所任命的士師“憐憫悔改”的百姓,拯救他們。俄陀聶、以笏、珊迦及其後各士師的行爲能够“强化信心”。正如希伯來書的執筆者使徒保罗説:“若要一一細説,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時候就不够了。他們因着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軟弱變為剛强,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這個時期共有12位的士師,他們也包括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和押頓。耶和華為士師爭戰,以他的靈幫助他們作戰。經上認爲,他們把功勞和榮耀全歸與上帝。 主題:以色列離棄神,遭仇敵擊敗,漸漸腐敗。.

查看 旧约圣经和士師記

多俾亞傳

多俾亞傳(英文:Book of Tobias ,Greek: Τωβίτ ,Hebrew: טובי Tobih )或譯為多比傳(Book of Tobit),屬於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但有些教會列為次經或視為重要但不屬於聖經的典籍,如英格蘭聖公會的三十九條信綱中亦將此書視為重要的典籍。其亞拉姆語及希伯來文的殘卷有包含在死海古卷之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多俾亞傳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某些阶段的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人们尚未真正理解梦的内容、机制和作用,但是自从史前时期开始,梦就是哲学和宗教感兴趣的话题,也产生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猜想。研究夢的科學學科稱作。除了人以外,很多人也相信作夢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動物已經確定會有快速动眼睡眠,然而他們的主體經驗卻難以確定,但有些家畜會有夢遊的現象,因而牠們會做夢並不奇怪。 做夢主要发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间,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橋腦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中,不過這時的夢並不真切也難以記憶。Hobson, J.A.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夢

大先知書

大先知書是基督教对《圣经·旧约》中篇幅较长的先知书(天主教6卷,新教5卷)之称呼。其他的称为小先知書。“大”和内容重要性无关。大先知書包括下列: 其中巴路克属于次经,不见于希伯来圣经和新教圣经。巴路克最后一部分《耶肋米亞的書信》,在东正教圣经中单列为一卷。 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有先知书八卷,小先知书是其中的一卷,但是没有大先知書的说法。 Category:基督教术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大先知書

大赦 (基督教)

大赦(indulgentia)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圣人的功劳宝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大赦分为「全大赦」(Indulgentiae Plenariae)及「限大赦」(Indulgentiae Partiales)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根據天主教法典,只有教宗擁有颁赐大赦的权利,他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负责。 大赦并未直接见于《圣经》,是建基于「代赎」的观念。中世纪晚期,当时的羅馬教廷为筹措资金,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此即後世所稱的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這使得大赦的行為商業化,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由此引發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售賣贖罪券的行為在天主教會發起內部革新運動後才停止。梵二大公會議時又改革大赦的施行方式,解決大赦過於數字化的問題。.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大赦 (基督教)

天堂之门 (浮雕)

天堂之门(浮雕)(Porta del Paradiso)是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东面的正门,正处于主教座堂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前方,由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雕刻于1452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它的材質是青銅鍍金,根據乔尔乔·瓦萨里的說法,米开朗琪罗第一次看到這浮雕時,將之形容為“巧奪天工”,這也是天堂之門名稱的由來。佛罗伦萨洪水后,原作经修复並於1911年移至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館裡,現在洗禮堂門上的是複製品。.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堂之门 (浮雕)

天使長

天使長(基督新教譯名)、總領天使、總領天神(天主教譯名),是於聖經之中只被提及數次的聖天使米迦勒,其中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在《聖經》原文裏,譯做「天使長」的詞語,總是以單數而不是複數的形態出現。這表示天使長只有一位。天使長一詞來自希臘文:(主要)和(信使,即英文「angel」原型)。.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使長

天体演化学

天体演化学(cosmogony,又译为宇宙进化论)是指各种关于天体及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学说、理论或宗教教义等。该词来自希腊语的κοσμογονία (或κοσμογενία),由κόσμος(意为宇宙、世界)与γί(γ)νομαι(或γέγονα,意为发生、起源)所组成。 自古代起人们就提出过许多天体演化的理论。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认为无秩序的浑沌(chaos)创生出了有秩序(cosmos)的宇宙。中国古代道家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有“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的说法。而基督教经典《旧约圣经》的《创世纪》中也提出了作为宗教教义的宇宙起源学说。 而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天体演化学说则是来源于近现代的天文学发展。1644年与1745年笛卡尔和布丰曾分别提出过太阳系起源的“涡流说”与“灾变说”,此后康德与拉普拉斯又分别于1755年和1796年提出了“星云说”。而今日为科学家普遍采信的太阳系起源学说——星云假说即来源于此。 在宇宙起源方面,19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后,大爆炸理论成为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体演化学

天空之城

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於1986年8月2日所推出的一部長篇動畫電影,作品的原作、導演、劇本和角色設定皆由宮崎駿來擔任。並為在1985年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首次公開的劇院作品,和本作品同一天公開上映的另一部宮崎駿作品則是電視動畫《名偵探福爾摩斯》的劇場版「哈德遜夫人人質事件」與「多佛海峽的大空中戰!.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空之城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花

天譴 (消歧義)

天譴 (消歧義)可以指:.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天譴 (消歧義)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太平天国

失乐园 (消歧义)

《失樂園》,指的是下列的作品:.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失乐园 (消歧义)

失禮

失禮或失禮情境(Faux pas;,眾數:faux pas ),亦作“脫序”、“失策”、“失足”、“失態”或“失腳”,在粵語有形容詞騎呢,用來形容別人衣著打扮突兀或不得體,又或指人舉止笨拙、性格古怪,違反了公認的社會規範、標準的習俗、禮儀的規則。.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失禮

失樂園

《失樂園》(Paradise Lost)是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础創作的史詩,出版於1667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失樂園

处女

处女指从未有性行为的女性,處子(virginity)则涵盖了處男在内。 在人類文化與宗教信仰传统上對此賦予特殊的價值觀與重要意義,特別是片面要求女性守贞的社会中,未婚女性的“處女”,代表著個人的純淨、榮譽與品格價值。狹義傳統上處女鑒定的標誌為處女膜,但是现代医学技术可以修補,同时,處女膜也未必只因性交而損傷,少部分人天生就沒落紅,目前沒有絕對的鑑別方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处女

奧花·雲費

奥普拉·盖尔·温弗里(Oprah Gail Winfrey,),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制作人、投资家、慈善家及演員,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非洲裔名人之一,时代百大人物。 她是入选时代百大人物次数最多者,总共9次。2005年美國在線舉辦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她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九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奧花·雲費

奧斯特洛聖經

古典"奧斯特洛聖經" 奧斯特洛聖經(Ostrog Bible, Острожская Библия)是一部最早的東斯拉夫語翻譯聖經(Bible translations into Slavic languages)、也是以古教會斯拉夫語所出版的聖經中最完整的第一部,在1581年出版于波蘭立陶宛的奧斯特洛(Ostroh)地區,由俄羅斯印刷業者伊凡·弗德拉夫(Ivan Fyodorov)承攬印制,並由烏克蘭王子康士坦丁·瓦西爾·奧斯特洛斯基(Konstanty Wasyl Ostrogski)所贊助出版的。 奧斯特洛聖經就旧约圣经這一部分的翻譯而言不但是從希伯來文馬所拉文本,也是從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翻譯過來的,因此它在教會斯拉夫語的聖經中是無與倫比的。此經翻譯本是根據傑納第斯(Gennadius Bible)的傑納第斯聖經的(Bible translations into Slavic languages)與亞歷山大古抄本(Codex Alexandrinus)的手稿,包含有舊約及新約共76書。經中某些部份是依據法蘭斯克·斯卡利納(Francysk Skaryna)的翻譯。 奧斯特洛聖經在兩個日期付印出版:1580年7月12日,及1581年8月12日。第二版在排字、表裝、及印錯字的校正上是不同於1580年所出的原版。聖經的出版延誤是會出現的,在於它須要移除錯誤、或則為了校正教義問題在解答上的邏輯性而作的一些搜查、或則為了獲得正確的翻譯。聖經的編輯也會耽誤印刷的工作。並且在那個時候,弗德拉夫及他的伙伴也印刷其它的聖經相關書籍。奧斯特洛聖經于第一版的印刷裡不再須要校正的部分為:詩篇與新約。 奧斯特洛聖經為一部1256頁的大部頭出版品,在為其獨特準備的字體、及書籍的表裝圖案也是極盡裝飾之能事。從印刷的觀點來看,奧斯特洛聖經是無懈可擊的。這也是聖經第一次以西里尔字母之型式來印刷出版。它不但是最早的俄語本聖經,也是往後聖經俄語版的出版模範樣式。 第一次印刷出版的奧斯特洛聖經其重要性是很難得到高度的評價。奧斯特洛斯基王子送了許多部的聖經給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及沙皇伊凡四世,不過也送了一部給英國大使。當伊凡·弗德拉夫離開奧斯特洛時也隨身帶走400本聖經。到今天只有300本奧斯特洛聖經留存。 奧斯特洛聖經在烏克蘭、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廣為人所知,相同的在其它的國家也是一樣。它收藏登錄在牛津圖書館裡;而複本也被一些個人所收藏如: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國王、巴貝里尼(Barberini)樞機主教、及在那個時期的許多科學家與公眾著名人物。奧斯特洛聖經並于1663年在莫斯科付印。 奧斯特洛聖經對於東正教的教育而言是十足重要的,也可經由奧斯特洛聖經所教導的教義來抵擋天主教在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的所帶來的壓力。.

查看 旧约圣经和奧斯特洛聖經

妾,又稱陪房、偏房、側室、副室、妾侍、小妻、旁妻、下妻、庶妻、嬬、姬、簉室等,亦有小老婆的俗稱,中華民國初期又稱姨太、姨太太。狭义上指一夫一妻多妾婚姻中,获得法律认可,但地位低於正妻的女性配偶。广义上可包括,除情妇外,未获法律认可的姬妾在内。.

查看 旧约圣经和妾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国哲学家莫蒂默·杰尔姆·阿德勒于1940年所著,并于1972年和查尔斯·范多伦重新修订。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在书后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名著。 该书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一般分做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种目的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

查看 旧约圣经和如何閱讀一本書

威廉·廷代尔

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驅,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 在廷代尔的時代,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拉丁文聖經,不容许私自翻译,並且只有神職人員可以擁有和詮釋聖經。廷代尔卻主張應該讓普通老百姓都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神,決心把聖經譯成英文,於是被誣陷為異端,后来在比利时被杀害。 廷代尔是第一個把原文本圣经译为现代英语的聖經翻譯家。后来著名的钦定版圣经有百分之九十采用了他的译本。2002年,廷代尔被英國廣播公司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威廉·廷代尔

威廉·福克納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為美国文学歷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納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19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他的作品起先在国内影响不大,经常销售不出去,而在欧洲却得到一些青年作家的注意。1946年,马尔科姆·考利编选的19卷本《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福克纳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承认。 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与人、事物与事物、过去与现在进行对照,产生出意义的无限可能。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其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另外,他还常常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同宗教和神话对应起来,并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这些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既有悲观主义情绪,也包含了英雄主义的激情。他在描写美国南方历史的同时,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孤独,主张宽容、理解和同情,最终达到人类的平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威廉·福克納

家務工

家務工是一种职业,其專業內容在為其雇主提供家務服務,且為職業方便,通常家務工會與其雇主同住在一處或鄰近地方。歷史上常以僕人一詞稱之,帶有明顯之階級對立色彩,而當今對此工作者稱呼家務工、家務員,以確立其專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家務工

家豬

家豬(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較野猪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目的是從豬身上取得豬肉、豬腳等食材。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至16世紀才被人类带入美洲,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 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例如台灣的蓄豬業。20世紀中期以前,此地區家豬多食加熱過的廚餘或蕃薯葉,且為個別小規模蓄養,不過現今以企業化大型經營為主,飼料部分也多改成專用飼料。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亿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6亿頭,佔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万隻。 在台灣部分區域,如客家地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仍有神豬競賽,為地方上的傳統文化。.

查看 旧约圣经和家豬

宗主教

宗主教(Πατριάρχης;Patriarcha),东正教在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是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種神職人員職稱。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譯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東方正教會、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

查看 旧约圣经和宗主教

宗教經典

宗教经典(religious texts或scripture)是被各个宗教分别视为具有神圣性,一般在宗教教义和实践中具有中心地位的文献,佔了世界文獻的一大部分。很多宗教和新紀元運動相信他們的神聖文獻是由神或超自然力量所啟示。 多數古代的宗教文獻起初是口傳,通過背誦而流傳,其後才輯錄成書。這些宗教文獻最初全都是人手編寫的,再通過傳抄方式流傳。直到公元868年,佛教的《金剛經》成為第一本可以廣為分發的印刷版本經籍。至於全世界印刷出版數量最多和譯本最多的經書是《聖經》。.

查看 旧约圣经和宗教經典

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基督教的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初期的罗马帝国时期。批评人士批评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基督教行动,其批评的方面包括从十字军到现代的恐怖主义。知识分子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一般抱着这样的假设:基督教是一种暴力、腐败、迷信、多神论和带有偏见的信仰。 在基督教早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斐利(Porphyry)成为批评基督教的主要批评家之一,他写了一部《反对基督教》的作品。波斐利认为基督教是建立在尚未实现的假预言上。继罗马帝国接纳了基督教后,政府和教会当局逐渐压制了不同的宗教声音。一千年后,新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基督教的根本分裂,重新唤起了基督教信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声音。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到来,基督教经历了诸如伏尔泰、大卫·休谟、托马斯·潘恩和保爾·霍爾巴赫等主要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进一步攻击。Martin, Michael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p.

查看 旧约圣经和对基督教的批评

富蘭克林 (花生漫畫)

富蘭克林(Franklin)是由美國漫畫家查爾斯·舒茲創作的《花生漫畫》中的男性角色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富蘭克林 (花生漫畫)

小川国夫

小川国夫(1927年12月21日 - 2008年4月28日)是一位日本作家,“内向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受天主教影响,作品常常融汇梦与现实,有现代主义倾向。.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小川国夫

小先知書

小先知書又称十二先知书是基督教对《圣经·旧约》中篇幅较短的先知书之称呼,与大先知書相对。小先知書包括下列著作: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小先知書

小行星541

小行星541(541 Deborah),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4年8月4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41以《旧约圣经·士师记》士师的底波拉命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小行星541

小行星560

小行星560(560 Delila),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5年3月13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560以法国作曲家卡米尔·圣桑根据《旧约圣经·士师记》改编的歌剧《参孙与大利拉》的登场人物大利拉命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小行星560

小苹果 (歌曲)

小苹果(Little Apple)是中國音樂組合筷子兄弟於2014年5月29日发布的单曲,该曲是筷子兄弟和屈菁菁主演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宣传曲。因网络改编而走红。 《小苹果》的创作初衷是向复古迪斯科致敬,曲風輕快,旋律易記,而歌詞中的「苹果」是人们鍾愛的水果之一,用苹果比喻珍爱的人很贴切。.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小苹果 (歌曲)

尤利乌斯·席勒

尤利乌斯·席勒(Julius Schiller;),是一位来自奥格斯堡的律师,像他的同胞兼同事约翰·拜耳一样出版了天体星图。 席勒在拜耳去世的那年,经他的帮助出版了“基督教星图”(Coelum Stellatum Christianum)。他在该图中用圣经和早期基督徒人物取代了异教的星座。具体来说,席勒用十二圣徒代替了黄道十二宫,北方星座全部来自新约圣经中的人物,南天星座则是旧约圣经中的角色。 行星、太阳和月亮也被换成圣经中的人物。 该星图由艺术家卢卡斯基·利恩(Lucas Kilian)雕刻成板画。 相较与拜耳的“乌兰诺米特里亚”测天图(Uranometria),该星图被认为只是满足于一种好奇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尤利乌斯·席勒

尤利烏斯·威爾豪森

尤利烏斯·威爾豪森(Julius Wellhausen,),生於哈默爾恩,著名聖經學者,提出底本學說。.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尤利烏斯·威爾豪森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贵族拉斯卡利斯兄弟建立的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廷流亡政权之中其中一个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其余两个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特拉比松帝国。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尼西亚帝国

少女与战车

| 《少女與戰車》(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GIRLS und PANZER),是由Actas製作、水島努執導的原創動畫作品;此部動畫的漫畫版已先行在Media Factory《》2012年7月號至2014年4月號連載,由新人漫畫家才谷屋龍一負責作畫。 2012年5月17日,於官方網站公開了作品首波宣傳影片以及角色視覺圖等相關資訊。.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少女与战车

尋水術

尋水/探測術(Dowsing,音譯:「道金」,又稱「道金術」)是一種占卜法,用以尋找地下水,金屬、礦石、寶石、石油或地脈,以及各種其他物品或物質,像是最近被稱為地面輻射的Ley lines,而不使用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美國被稱為「doodlebugging」。當用這個方法來尋找水脈的時候,通常被稱為尋水、或水巫。 使用探測術時通常會使用一個Y型或L型的棍棒,稱為尋龙尺(dowsing rod)或占卜棒(divining rod),不過也有些尋水者使用其他裝備,或是不使用任何裝備。 此占卜法興起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並且持續在福庭研究(Forteana)或感應力學(radiesthesia)的信眾受到歡迎。但是它目前並沒有被接受的科學解釋,並且也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它是有效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尋水術

崇拜

崇拜(worship)通常指宗教或信仰上对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的特殊举动,如与超自然力的神相联系的举动极为典型。英语的崇拜属于为正式用语,宗教社会学称之为礼拜,实践与习惯上归于神学;汉语的崇拜亦即“顶礼膜拜”。 宗教崇拜的对象,表现为个体地、非正式的群体组织,或有特定头目的事务性组织的一部分如基督教堂、犹太教堂、佛教寺庙或清真寺等。崇拜也常与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相联系,如君主崇拜、权力崇拜;也可以指崇拜敬重的人,如个人崇拜,可以指敬仰的偉人、英雄、政治家、企業家、發明家、專業人士、宗教領袖、爱人、偶像等等。然而人物崇拜若沒有界線、毫無克制或發展到了極端則會逐漸演變為神格化。.

查看 旧约圣经和崇拜

巨人

巨人,是神話或傳說或童話中常見的生物,幾乎全世界的都有他們的蹤跡,由希臘神話、印歐語系神話,到中東、亞洲及美洲地區的神話及聖經內的故事都有他們的痕跡。而現在的社會中,巨人依然出現在神怪電影或電玩遊戲裡。這些高大異常的生物,儘管有時被描寫成溫和而無害,但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將他們敘述寫成可怕、貪婪、食人且又愚昧的怪物,除了擁有驚人力氣與食量外,並以攻擊行為、戰爭等方面的事蹟聞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巨人

巴力

巴力(腓尼基语: ;בעל),又譯巴耳、巴拉,是古代西亞西北閃米特語通行地區的一個封號,表示「主人」的意思,一般用於神祇。巴力這個封號是源自於迦南人的神明,是希伯來聖經中所提到的腓尼基人的首要神明,曾被用於不同的偶像,早在前15世紀,便有閃族的崇拜記錄。迦南神話中,最重要的是巴力的死與復活,並且與自然界的死和復活循環相配。迦南人認為,當在儀式中重演神話,自然界的力量也能夠重新恢復,使他們獲得肥沃的土壤、牲口與人丁等。許多當時如神廟妓女制度及各種狂歡儀式等的風俗,都源出於此。演變到後來,巴力就跟上帝一樣,所代表的就是「神」。巴力並非是一個特有的神名,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祂代表的就是不同的地方神。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巴力代表的是蘇美人的風神恩利勒(En'lil)。過了一千年後,巴力一詞被普遍使用,各地各城邦都稱呼他們的神為巴力。許多以巴力為字首的代表的都是神名或王名。如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Bel-Marduk)以及腓尼基主神沙瑪什(Baal Shamen)。這位神到了敘利亞以及波斯都有人崇拜,甚至在迦南文化中也有祂的存在,是至高神埃爾(EL)的兒子,在迦南的祭典中祂的生日和祭日都有在紀念,這位神祇甚至連腓尼基人也有在拜,和其妻亞斯她錄一同代表了腓尼基人豐饒文化的象徵,不但是太陽神也是農業神,當災害來臨時,人們即以為是巴力神的震怒,其牲禮儀式甚至必需獻上活人或小孩,因而生出了火神摩洛克(Moloch)。隨著腓尼基人航海業的東奔西跑,巴力在摩西時期就已傳入到了地中海,包括了米甸文化(Midinite;即米甸地區的阿拉伯一族)和摩押國(Moabite;當時閃族的一支),在舊約中看的出來古猶太人也有這位神祇的崇拜,可能就是因為當時各地的人都崇拜以至過度,儀式過奢侈,不但獻上活人,還建造了花費浩大的寺廟,動員上千的祭司和勞力,甚至出現淫亂的場面。使得某些人產生了反感,成為後來墮落神的由來。 另外,中世紀著作《所羅門的小鑰匙》中的七十二柱魔神,也有記載巴力。別名「巴耶力」(Bael),排第1位的魔王。腓尼基神的巴力最初只用來表示一個特定的神的名詞,但是後來這個名詞開始等同一般名詞中的「神」。巴力(Bael)為所羅門72柱魔神中排位第1位。雖然巴力多被描繪成人類或是公牛的外型,在魔法書的描述中,祂則是以貓、人、蟾蜍,或是其組合的相貌出現。相當醜陋,聲音沙啞,能使人有變隱形的能力,尚精通性愛和法律的知識。而在法國學者科蘭·戴·布蘭西1818年的作品《地獄辭典》中,卻是以貓、人和蟾蜍的頭擺在一組蜘蛛腳上的形象出現。 巴力以王的名義指揮66個軍團守護四方。.

查看 旧约圣经和巴力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Palmyra;Παλμυρα)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伊斯蘭國於2015年5月21日起佔領該遺址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尽管该组织宣称不会破坏古城的主体建筑,但从BBC所刊发的影片来看,針對寺廟壁畫、雕塑及一些神像遭到彻底摧毁。.

查看 旧约圣经和巴尔米拉

巴拿巴福音

巴拿巴福音據稱是新約聖經中十二門徒中巴拿巴所著作,描述有關耶穌一生的書卷。巴拿巴福音內文長度約相當於新約聖經中四福音的總和,內容大部分是描述耶穌的傳道,其中許多內容也可在新約中找到。但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它符合伊斯蘭教對基督起源的見解,卻與新約中教導的基督教教義產生衝突。因其見解貼近伊斯蘭教義,故在伊斯蘭教圈內被廣為流傳。 然而此书亦不符合伊斯兰观点,因为可兰经中耶稣名正是麦西哈 尔撒,就是耶稣基督(默西亚)的意思。该书否认耶稣是默西亚就否认了可兰经。另外该书对于天堂有多少层也与可兰经相异。 世上有兩個傳自16世紀末的譯本:當中的意大利文譯本原稿還留在世上,並由奧地利的一家圖書館保存;而西班牙文的原稿業已於18至19世纪時遺失,但1970年代雪梨大學的费希尔图书馆發現自己收藏了一份手抄本。現時該手抄本仍存放於圖書館內。 然而, 在土耳其发现了一本用阿拉姆语记载的宝贵的《圣经》,这本《圣经》可追溯到1500年前,其中耶稣预言了在他之后将出现先知穆罕默德。这部《圣经》被穆斯林认为是一本《巴拿巴福音》的古抄本或原稿,为《巴拿巴福音》和《古兰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来源请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巴拿巴福音

巴拿巴書

《巴拿巴書》(Epistle of Barnabas)是一份书信体的基督教文献,由希腊文写成,记有二十一章,全本保存于西乃抄本(Codex Sinaiticus),与黑馬牧人書在所有新约正典书卷之后。作於135年的亞歷山太,传统上认为是保羅的同工巴拿巴所寫,但也有人认为是另一个同名的使徒教父亞歷山太的巴拿巴,或者只是一个早期基督教教师。.

查看 旧约圣经和巴拿巴書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上帝

上帝的显示者

上帝的显示者是巴哈伊信仰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通常所说的先知。上帝的显示者是指能够在人类世界反映神圣品质以促进人类道德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一系列人物。在巴哈伊信仰中,上帝的显示者是人类认识上帝的仅有渠道。他们是在物质世界反射上帝品质的完美镜子。巴哈伊教义认为所有人类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上帝的显示者。上帝的与巴哈伊的渐进启示的概念直接相关。.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上帝的显示者

丝绸历史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絲綢的使用一直局限於東亞地區,之後一千年來絲綢製作都由中國壟斷。絲綢不僅用於衣物,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用處,包括書寫。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标志。 日本在弥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傳入養蠶術。而到522年為止,拜占庭帝國成功獲得了桑蠶卵,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由於養蠶業傳播,雖然中國仍然在奢侈品絲綢市場上保持著優勢,但外地已經不那麼依賴中國出口絲綢。十字軍東征把絲綢產品帶到了西歐,特別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這些國家把出口絲綢到歐洲其餘地方造成經濟的繁榮。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紀期間,雖然其它大部分國家發展他們自己絲綢工業的努力並沒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了丝绸贸易,并取得了成功。 工業革命大大改變了歐洲絲綢工業的面貌。由於紡棉技術的創新,棉製品變得越來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這些新的紡織技術提高了产品的生產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稱提花機)。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了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現在的中國再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新織物諸如尼龍的興起削弱了絲綢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了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丝绸历史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各国中世纪时期的文学。在史学上,一般认为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天主教会的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影响到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 西方学术界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和评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世纪文学是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低谷。这期间经济停滞、倒退,政治反动,蒙昧主义猖獗,文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但19世纪早期的浪漫派作家们在中世纪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得以重新发掘,并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中世纪文学

中國瘟疫史

瘟疫,亦稱大流行,最常見的是鼠疫,又稱黑死病,有腺型、肺型和敗血症型三種,在人類歷史上有過三次跨洲際的傳染力。最早在《舊約聖經》中已出現類似鼠疫侵襲亞述軍的記載。首次的大流行發生於西元6世紀,疫情持續了五十多年;14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發病1至3日之內死亡,大約死亡一千七百萬至兩千八百萬條生命,死亡人數占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義大利、英國死者半數,據稱是由中國商人和蒙古軍隊傳入。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國清朝後期。其它的疫疾還有痘疹(天花)、大頭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中國瘟疫史

中国基督教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唐代的景教,並在明朝中葉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東傳而開始有系統而廣泛的傳播。但因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相對於中國原生的儒教與道教、以及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許多;至清末以降,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基督宗教各宗派才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的發展。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包括基督宗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均遭到中國政府大幅的打壓;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基督宗教才與其他宗教同樣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與傳播活动,自此基督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宗教信徒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佛教。中國的基督宗教人口難以確切統計,部分數據評估可能有八千萬至一億人,但真实性存疑,在中国宗教中佔有相當地位。.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中国基督教

希伯來聖經

希伯来圣经,或称希伯来经卷(Biblia Hebraica),是聖經研究学者使用的一个指r代塔納赫(תנ"ך; Thanach)的专业术语,既是犹太人的正典文献,也是旧约圣经的。希伯来圣经大部分用希伯来语写成,部分章节用亚兰语写成(包括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和其他一少部分)。 天主教會的部分和正教會(东正教)的次經并未在新教旧约圣经中几近一致的内容中找到来源出处。而后来的对那些名字,序号或者顺序未详细注释的地方也存在差别。 "希伯来圣经"一词的提出目的是保证内容的专一性,同时避免任何其他具有特别释义的传统或者神学思想,希伯来圣经通常在使得在学术写作和多信仰之间的讨论中尽量保持相对中立,这样旨在涵盖的交流而不是只限于各个宗教信仰的内部讨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希伯來聖經

希伯來書

希伯来书(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約聖經》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約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這卷書中沒有提及作者姓名,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 《希伯来书》主題:基督超越猶太教及其一切,祂所完成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

查看 旧约圣经和希伯來書

希伯來曆

希伯來曆又稱猶太曆(The Hebrew/Jewish calendar、הַלּוּחַ הָעִבְרִי‬, Ha-Luah ha-Ivri)是由猶太教創造的古老曆法,也是以色列目前使用的國曆(與公曆並用)。是一種陰陽合曆,每月以月相為准,但設置閏月,使每曆年和太陽年週期一致。曆日與曆月認定和伊斯蘭曆一樣,以日落為一日之始,新月(眉月)初升為一月之始。以每年春分後的第一個新月為一年的開始,設置閏月方式和傣曆與農曆一樣,採十九年七閏,但閏月統一放到閏年的第六個月之後。 猶太教傳統與舊約聖經認為上帝創世的第一天是以祿月(Elul)25號——創造的存在、時間、物體、黑暗和光脫離“虛空”,相當於公元前3761年9月30日;第六天,提斯利月(Tishrei)的第一天,“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Adam and Eve)被創造出來,稱為創世紀元(Anno Mundi,簡寫AM,dating from Creation),相當於公元前3761年10月7日---這就是希伯來曆的起始日。 目前猶太教以2017年9月21日為希伯來曆5778年的開始,並於2018年9月9日結束。.

查看 旧约圣经和希伯來曆

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或用羅馬數字「LXX」表示70這個數字;在一些重要的著作亦有使用 \mathfrak 來表示),是新約時代通行的希伯來聖經的通用希臘語譯本。這個譯本估計於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分多個階段於北非的亞歷山大港完成,最遲於前132年完成。這譯本普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徒所認同。全卷書除了包括今日普遍通行的《聖經·舊約》以外,還包括次經和猶太人生活的文獻。.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七十士譯本

布尔日主教座堂

布尔日主教座堂,全称布尔日圣斯德望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Étienne de Bourges),位于法国谢尔省布尔日。这座教堂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末,是法国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力中心,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匀称的比例、雕刻、绘画以及花窗玻璃闻名。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布尔日主教座堂

世界紀元

世界紀元(Anno Mundi,縮寫為 AM 或 A.M.),又譯為創世紀年、創世紀元,一種根據舊約聖經對於世界創造觀點的紀年方式。在希伯來曆與拜占庭曆(Byzantine calendar)中都使用這個紀年法。它有兩種元年,一個是西元前5500年,另一個則是採用前4004年。 西元前5500年的說法,根據希臘七十士譯本。前4004年的說法,則是根據馬所拉文本。 現今希伯來曆採用前3761年的說法,西元前3761年10月7日為提斯利月(Tishrei)1日,據傳舊約聖經中認定此日為上帝創造人類的日子,被現代猶太教定為希伯来历起点。.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世界紀元

世界语

世界語(Esperanto,又稱「希望語」,因為Esperanto在該語言中的意思为「希望者」),旧译万国新语、爱斯不难读,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波兰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对其进行了十年的创作工作后于1887年出版《第一本書》,创立了这个语言的基础。世界語的命名來自於Doktoro Esperanto(希望博士)如果將「世界語」這個漢語命名直譯成世界語的話會變成Mondalingvo(Monda.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世界语

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

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Θεοτόκος ἡ Παμμακάριστος,"万福天主之母")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希腊东正教拜占庭教堂之一,位于伊斯坦布尔城墙内法蒂赫区,俯瞰金角湾。在1591年改为“费特希耶清真寺”(Fethiye Camii,“征服清真寺”),今天小堂部分(parekklesion)是一个博物馆。建筑是君士坦丁堡最重要的巴列奥略建筑之一,也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驻扎的最后一个前奥斯曼帝国建筑。它还拥有伊斯坦布尔最大数量的拜占庭马赛克,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科拉教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

一亞

一亞 Eä,昆雅語,指存在的空間,即為宇宙,包含阿爾達(世界)。但一亞不包括空虛之境 the Void(因為一亞在空虛之境之內),及伊露維塔的永恆大殿 Timeless Halls。 埃奴形容那裡是「小王國」,因為對埃奴而言,那裡真是個不起眼的地方,恐怕只會將一亞當作永恆大殿一枝柱子的地基。但伊露維塔認為有意義的物事不在乎大小的比較。 伊露維塔在世界完成的一刻道:「一亞!讓這一切存在吧!」對應舊約聖經的上帝創造世界時第一句話:「讓這裡有光吧!.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一亞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一神論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簡稱OSAS)亦稱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蒙保守(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或永遠的保障(Eternal Security),是源於基督教的神學理論之一,指如果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得救以後,他便可永遠得救。 基督新教神學家喀爾文(1509-1564年)對新約、舊約經文的注解與整理時,側重上帝的主權與其工作,由此帶出上帝對其選民的保守,而選民在保守中得以有力量來實踐信仰。其後,加爾文的追隨者在相關神學議題的論辯中,便歸納出此說,屬「五點喀爾文主義」(Five-Point Calvinism)之一。 關於此神學觀念的闡釋,大體上被認為有如下兩點:.

查看 旧约圣经和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乳香

乳香(frankincense),又名天澤香、摩勒香、馬尾香、滴香,是一種由乳香属植物齿叶乳香、埃及乳香、纸皮乳香和神圣乳香產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樹脂。乳香的古法文為franc encens,表示「真/貴重」「香料」,形容它在古代歐洲多貴重。該說法現在還在許多歐洲語言中使用。乳香一詞是因為阿拉伯文稱之為「奶」(al-lubán)而來,理由是樹脂從乳香木滴出時像乳液一樣。乳香产于乳香木,采集方法是在树皮上割开伤口,流出乳状汁液,接触空气后变硬,成为黄色微红的半透明凝块。乳香主要产地是索马里、也门、阿曼的佐法尔和哈德拉毛地区,古代的集散中心是以示巴王国为中心的也门地区。.

查看 旧约圣经和乳香

亚希雅

亞希雅(希伯來語:אחיה,英語:Ahijah,意為耶和華的兄弟)或譯作亞希亞,人名,是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亚希雅

亚珥拔

亚珥拔(Arpad)位于叙利亚西北部的一座古代城市。该城市现已不存在,其原址所在地今名泰勒里法特,位于阿勒颇以北30千米处。 旧约全书中多次提及亚珥拔:.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亚珥拔

亚述巴尼拔

亚述巴尼拔(阿卡德語:Aššur-bāni-apli,亚述国王(前669年或前668年-前62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疆土和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顛峰。 亚述巴尼拔为前任国王阿萨尔哈东之子,母亲纳齐亚·扎库图。亚述巴尼拔於伊萨尔哈东于远征古埃及时突然去世后即位。 亚述巴尼拔继承了父親的巨大帝国,其疆域从埃及北部直抵伊朗高原。他继续执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到前652年,已經征服了整个古埃及,并把安纳托利亚的的奇里乞亚也纳入帝国疆土。 亚述巴尼拔鼓励文化,亚述统治地区的文学和艺术在他在位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亚述巴尼拔是古代中东少有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统治者。他的抄写员们建立了西亚史上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泥版文献,包括史诗、学术著作和祭祀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亚述巴尼拔位于尼尼微的王宫由一系列恢弘的浮雕所装饰,这些浮雕生动表现了战争、狩猎以及王室生活的情景。 但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已经显现出衰落的前兆。前652年,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什-舒姆-乌金起义。占领了巴比伦,自称为巴比伦国王,并且得到了帝国统治下的迦勒底人、阿拉米人、埃兰人和阿拉伯部落的广泛支持。亚述巴尼拔经过多年战争才把叛乱镇压下去。为了惩罚埃兰人,他于前647年把埃兰最主要的城市苏萨完全毁掉了。这次起义严重消耗了亚述的力量,她从此失去了扩张的能力,只能对新兴的强国(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進行一些防御战争。 前627年,亚述巴尼拔去世,其子亞述-埃提爾-伊蘭尼繼位。 在旧约全书中,亚述巴尼拔被称做亚斯那巴。见以斯拉记4:10。.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亚述巴尼拔

亚扪人

亚扪人是(עַמּוֹן "People", Standard Hebrew ʻAmmon, Tiberian Hebrew ʻAmmôn)居住在约旦河以东的民族。同摩押人一样,亚扪人的始祖是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他與兩位女兒在逃離罪惡之城所多瑪之後,與幼女生下亞捫人的祖先。亚扪人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和以东人的亲族。.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亚扪人

亚拿尼亚

亚拿尼亚(Ananias)是希伯来语(意为耶和华是仁慈的)或Ananiah的希腊语形式,该名字的希伯来语名称在旧约和次经中出现数次(尼希米记3章23节,历代志上15章23节,托比特书5章12节),该名字的希腊语名称只在新约中出现3次:.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亚拿尼亚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אַבְרָהָם,意为“多國之父”;Abraham;إبراهيم),原名亞伯蘭(希伯来语:אַבְרָם)或亞巴郎(Abram,意為“崇高之父”),是亚伯拉罕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先知,是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包括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共同祖先。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記載,亞伯拉罕是拿鶴的孫子、他拉的兒子,拿鶴居住在迦勒底的乌尔。據《創世記》記載,他拉有三個兒子,聖經紀載依序為亞伯蘭、拿鶴(與祖父同名)、哈蘭(Haran)。哈蘭死在吾珥,留下一個兒子羅得(Lot),他拉帶著全家打算搬到南方的迦南(Canaan),途經哈蘭(地名哈蘭市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不同)便決定留下。最後死在哈蘭。 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亞伯拉罕在這三個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猶太教的傳統中,他被稱為“Avraham”、“Avinu”或 “我父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透過他的子民,使天底下所有的國都被祝福,基督教將此解釋為透過耶穌基督得到救贖。 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認他為以色列人的始祖,是以撒之父。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從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追溯)。 其妾基土拉為內蓋夫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之子示巴是閃米特人的祖先。.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东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圣经旧约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來源于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伯拉罕諸教

亞弗拉哈特

亞弗拉哈特 (叙利亚语:ܐܦܪܗܛ — Ap̄rahaṭ 希腊名 Ἀφραάτης — Aphraates,来自波斯名 Aphrahas 或 arhadh)4世纪中叶的叙利亚语作家。他写作了二十三篇系列证道稿,论及基督教的教理和实践。前十篇写作于337年,其后十二篇写作于344年,最后一篇作于345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弗拉哈特

亞哈隨魯

亞哈隨魯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他的名字經常都在《舊約聖經》及一些次經和偽經裡出現。一般人相信他其實就是歷史上的泽克西斯一世(前485年-前465年),但有學者懷疑這個說法,因為在多個不同經文所指的「亞哈隨魯」都不同,不可能都為同一個人。而在多個「亞哈隨魯」出現的日子中,就只有以斯帖記二章第17節記載的亞哈隨魯最有可能是泽克西斯一世。.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哈隨魯

亞倫

亞倫(Aaron),舊約聖經人物,摩西的兄長,屬利未支派。他是古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大祭司,亦是祭司職位的始創人。 當摩西向埃及法老王請求釋放以色列人時,他是代表摩西與埃及法老打交道的發言人。以色列人民出走時,與摩西為伴。雖然期間他曾帶領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但仍然得到原諒。在建造約櫃和聖所之後,他和他的兒子們被授予聖職為祭司,並被稱為亞倫子孫(Aaronites)。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後四十年,五月初一日,祭司亞倫遵著耶和華的吩咐上何珥山,就死在那裏。亞倫死在何珥山的時候年一百二十三歲。.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倫

亞拉姆語

阿拉姆語(ܐܪܡܝܐ;亦汉譯為亚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或阿辣米语,下稱阿拉姆語)是闪米特语族(閃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亞拉姆語

交際花

交際花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為主的行業,是以奉客、表演為主。交際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賣藝」不「賣身」或不輕易「賣身」的高級娼妓,又稱藝妓。另一類則是以賣身為主,但檔次和收費較高,專接待上層社會客人的妓女,也用作指一般女性性工作者的委婉語。现代人是贬词褒用,用来形容有手段且妩媚,也可以说是德才兼营的女子。 雖然藝妓具備文化及藝術素養,但在世界上多數傳統社會被視為低等階層。現代社會中的傳統藝妓,如日本的藝妓、朝鮮半島的妓生等已經式微,被視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社會地位較古代大大提高,被視為傳統技藝、文化的繼承者。.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交際花

康普魯頓合參本聖經

康普魯頓合參本聖經是16世纪初西班牙出版的一本合参本圣经。这本圣经内含大量的参考资料,为后来的圣经翻译提供了十分优良方便的参阅来源。.

查看 旧约圣经和康普魯頓合參本聖經

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地球上,以至宇宙間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種,評價現實的真實與否亦依靠人類的視角。 其首要概念也可理解為人類至上。人類中心主義是環境倫理學和環境哲學的主要概念,被認為是人類為何與自然環境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因,但這種理念已經根植在大多數人類的心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人類中心主義

底本學說

底本學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縮寫為 DH),又稱文獻假說,是對於《希伯来圣经》(即基督教《舊約聖經》)內容來源的一種解釋。1876年由德國聖經學者尤利烏斯·威爾豪森提出,又被稱為威爾豪森假設(Wellhausen hypothesis)。 這個理論認為《摩西五经》,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中的內容,是來自於不同来源文件的组合而成,而不是由一位作者独立创作。它對《舊約聖經》的不同段落間的內容衝突做出了合理解釋,也能夠據此來了解聖經文獻的形成過程與歷史,因此被認為是現代聖經學的基石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底本學說

以諾書

以諾書(መጽሐፈ ሄኖክ,mets'iḥāfe hēnoki;Book of Enoch)是啟示文學作品之一,自称記載了在大洪水之前以諾與上帝同行三百年(詳見以諾)期间所見的異象。以諾書分成以諾一書(1 Enoch)、以諾二書(2 Enoch)和以諾三書(3 Enoch)三本。大部份的基督教會以及現代的猶太教团体多視其為偽經。.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諾書

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或天主教译作《依撒意亞先知書》(ספר ישעיה / Sefer Y'sha'yah)是《聖經》的第23本書(天主教聖經第29本),由先知以賽亞執筆,大約在公元前723年之後完成。記載關於猶大國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猶大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並透露耶和華將要採取判決與拯救的行動。在第53章整章描述大約在700年之後將臨的彌賽亞耶穌的遭遇與人格特質。 主題:耶和華藉著成為肉體、釘死十架、復活、升天、並再來的基督所施的救恩。.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賽亞書

以色列宗教

以色列宗教是該國文化的中心特徵,在塑造以色列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宗教對以色列的歷史影響很大。以色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的資料,2011年該國人口中有75.4%是猶太人,有20.6%是阿拉伯人,剩下4.1%是其他民族。按宗教劃分,2011年該國75.4%是猶太教徒,16.9%是穆斯林,2.1%基督徒,1.7%德魯茲派,剩餘4.0%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宗教。 以色列沒有成文憲法,但宗教自由受法律保護。以色列基本法(חוקי היסוד)具有憲法的地位,規定了該國為「猶太國家」。這些基本法,與以色列國會的法令、以色列最高法院的決定及以色列現行的普通法一道,保障了該國的宗教自由。合法的非猶太人社區遵循經修改過的奧托曼及不列顛法令。以色列法律正式認可五種宗教——都屬於亞伯拉罕諸教,它們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德魯茲派及巴哈伊教。並且,該國法律正式認可十種獨立的基督教分支:天主教會、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马龙尼礼教会、東儀天主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加色丁禮天主教會、東正教的希臘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的叙利亚正教会(Syriac Orthodox Church)、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及聖公宗。未被認可的宗教亦可自由實踐自己的宗教。.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色列宗教

以色列人

-- 以色列人(Israelites)是指雅各的後代,根據《舊約聖經·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之嫡幼子以撒的次子原名雅各,後被神改名為以色列,雅各的後代子孫於是稱為以色列人。雅各有十二個兒子,他們的後代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雅各第十一子約瑟曾被嫉妒他的十個哥哥賣到埃及為奴,後來卻成為那裡的宰相。之後,由於雅各及眾子所住之地迦南有大饑荒,約瑟將父親連眾兄弟全家遷往埃及居住,雅各全家族從此在埃及落地生根、繁衍後代。數百年之後,埃及人奴役並苦待以色列人,耶和華於是呼召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並應許將他們祖先所居的迦南重新賜給他們居住。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征服迦南後,將迦南地分給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在埃及

《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HWV54,亦可譯作《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是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韓德爾所創作的一齣神劇,創作於1738年10月,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並配器,首演在1739年4月4日於英國倫敦皇家劇院舉行。 合唱段落在《以色列人在埃及》中成了絕對的主導,而且更在多個樂章中採用了雙合唱團的配模,這相比韓德爾其他的神劇-包括為人熟識的《彌賽亞》為多。以修訂版中全曲共39首,只有11首是涉及獨唱的曲目(第2,第39首分別由獨唱和雙合唱團演唱),雙合唱團段落更佔全曲近乎一半。歌詞的內容皆選自聖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及詩篇,但亦有不少評論認為一直和他合作的劇作家查理斯·詹寧斯(Charles Jennens)亦有份整理。 初稿時原設有三部份,第一部份乃取自早兩年完成的作品《加露蓮女皇喪禮歌曲》(HWV264),副題稱為「以色列人為約瑟之死的輓悼」(Lamentation of the Israelites for the death of Joseph),當中韓德爾把第2首「鍚安的人在哀悼著」改為「以色列的人在哀悼著」,可惜是由於初演後的反應不佳,後來再公演時,韓德爾把這部份刪去,原來的第二、三部份(出埃及記、摩西之歌)便成了現時的第一、二部份。 由於改動後第一首曲目已經是男高音的宣敘調,欠缺了慣常的一個器樂前奏,在1758年的重演中,韓德爾將另一劇神劇《所羅門》的序曲(亦有指再加入部份的選段)加進去,成為新的第一幕;及後亦有一些演出原用《加露蓮女皇喪禮歌曲》的前奏曲(甚至是全套作品)作為開場,這兩種處理方法現今仍然被採納為一個緩衝方法。.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色列人在埃及

以色列王國 (後期)

以色列王国(ממלכת ישראל המאוחדת)(前931年-前722年),首都撒馬利亞,與首都在耶路撒冷的“猶大王國”同時從原來的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去。.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色列王國 (後期)

以斯帖記

-- 《以斯帖記》(基督新教翻譯)/《艾斯德爾傳》(天主教翻譯)(the Book of Esther),是《希伯来圣经》(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本书卷。主題:揀選以色列人作選民的這位神,在他們被擄到外邦列國中的期間,對他們成了隱藏的神,祕密的照顧他們,並在隱密中公開的拯救他們。.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斯帖記

以撒

以撒(希伯來語: ;阿拉伯語: إسحٰق;英語:Isaac),又譯依撒格或易司哈格,是《舊約聖經·創世記》中的人物,亞伯拉罕的原配撒拉所生的唯一兒子,以掃和雅各的父親。 「以撒」在原文中的意為喜笑。在猶太列祖中,以撒是最長壽的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沒有改過名字的一位,還是唯一沒有離開過迦南的一位(雖然他一度試圖離開但上帝告訴他不要這樣)。與聖經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經歷較為平淡,一生中變故較少。 新約聖經中提到以撒的次數不多。早期基督教會認為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命令將以撒獻作祭物是信心和順服的榜樣。 那時亞伯拉罕100歲,撒拉90歲。對亞伯拉罕有子的許諾令撒拉“因為我和我主都老了”就“笑了”,(創世記18:1-15)而當孩子出生,她說上帝使她喜笑(21:6)。 在以撒出生一段時間後,上帝命令亞伯拉罕要他到摩利亞地的一座山上獻祭,祭品為他那獨生的兒子以撒(創22)。當他正要犧牲自己的兒子時,天使出現阻止。 根據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以撒當年25歲,他勒穆說是37歲。無論任何一樣以撒已是成年人,絕對能制服年老的亞伯拉罕(那時已125或 137歲)。40歲的時候,他父親亞伯拉罕差遣僕人回到本地本族,為他娶來妻子利百加。60歲時利百加生下孿生兄弟以掃和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亞伯拉罕把所有家產歸以撒,把妾侍所生子生前已打發出迦南。.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以撒

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是指政府对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对价格进行控制。 實行价格管制的目的是維持主糧和貨物可負擔,避免在主糧短缺期間哄抬物價,且希望可以通貨膨脹,又或者去確保某些供應商貨物的最少收入,或確保最低工資。通常有兩種主要价格管制的形式:價格上限-最多收取的價格;價格下限-最少收取的價格。 從歷史上看,價格管制只是徵收龐大收入政策的一部份,亦有工資管制或其他管制元素。 雖然通常都是政府實行价格管制,但經濟學家常認同价格管制做不到他們希望做到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价格管制

伊丽莎白

伊利沙伯(Elizabeth 或 Elisabeth)源于希伯来语的基督教女子教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丽莎白

会幕

会幕(משכן,,意为“神的居所”;Tabernaculum,意为“帐篷”;Tabernacle),根据希伯來聖經,是自《出埃及记》中希伯来人离开古埃及以後到征服迦南地之前的一个时期的一个流动的敬拜的中心场所。會幕記載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26章和第36章當中,并在士师记时代征服迦南地,直到300之后的前10世纪时最终按耶和華指示的样式建造了耶路撒冷圣殿才被替代,也就是所謂的第一聖殿。.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会幕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凡四世

伊朗-以色列关系

伊朗-以色列关系,是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以色列国的双边关系,广义上也包括历史上波斯民族与犹太民族间的关系。波斯人与犹太人同属中东地区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朗帝国曾经是穆斯林世界中第二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然而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伊朗拒絕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当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以色列国之间无正式外交关系。.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朗-以色列关系

伊斯蘭教的先知

斯林認為先知(阿拉伯語:نبي)是凡人,是真主派遣的。每位先知都帶來了伊斯蘭式的基本信息,包括獨一造物主的信仰,避免偶像崇拜與罪惡。他們都向大眾傳播伊斯蘭教,並告知將出現見證律法的最後先知,他是真主所派遣的最後使者:穆罕默德。他們都向不同人群傳播同一個訊息,並教導互有細微差異的律法。這些細微差異構成了伊斯蘭教,然而主流穆斯林不認為這些差異是伊斯蘭教支離破碎的版本。 伊斯蘭傳統認為真主向萬國萬邦派遣使者。在伊斯蘭教裡,惟獨穆罕默德是真主派來教化全世界的使者,其他使者只向特定民族或國家宣教。 不像猶太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還區分了使者(rasul,رسول)和先知(nabi,نبی)。這兩種身分都是真主啟示的。不同的是,「使者」還帶來了真主啟示的經典。每位「使者」都是「先知」,但並不是每位「先知」都是「使者」。 穆斯林認為阿丹(亞當)是第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則是最後一位;因此穆罕默德的頭銜是「眾先知的封印」。在伊斯蘭教裡,爾撒(耶穌)是先知也是使者,因為他接受真主的「啟示」並帶來了《引支勒》。穆斯林相信,真主派遣了超過124,000位先知,這在權威的聖訓中就提及了。根據聖訓記載,其中有五位使者是最勞苦功高的,他們分別是努哈(挪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以及穆罕默德。.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斯蘭教的先知

伊斯蘭教聖書

斯林相信伊斯蘭教聖書是真主的著作,祂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把這些聖書傳授給多位先知。穆斯林認為這些聖書是安拉頒佈給人類遵守的準則和法律。 伊斯蘭教主張安拉首先通過摩西及耶穌與猶太人和基督徒立下契約,最後通過穆罕默德與穆斯林立約。穆斯林認為安拉傳授給他們的訊息完整無暇,而猶太人及基督徒則有意或無意地竄改了安拉的訊息,因此安拉啟示《古蘭經》是為了修正以往遭到竄改的聖書。 不過,伊斯蘭教主張穆斯林必須尊重所有聖書,否則就稱不上是穆斯林。《古蘭經》提到的這些經書分別是亞伯拉罕所得的卷軸、摩西所得的《妥拉》、大衛王的《詩篇》(《宰逋爾》)、耶穌所得的《引支勒》(《福音書》)及《古蘭經》自身。.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斯蘭教聖書

伊斯梅利亚

伊斯梅利亚市(al-Ismāʻīlīyah;)是埃及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全市总面积约1442平方公里,人口约47万(包括郊区)。它位于苏伊士运河西岸, 大约在其北面的塞得港和其南面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中间。运河在该市境内加宽,与提姆萨赫湖相连,再往南则与大苦湖相连,隔运河向东则是埃及的亚洲部分西奈半岛。它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苏伊士运河管理中心所在地,被称为“运河女皇”,并且拥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在埃及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住宅群。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被运河的职工和官员们所使用。该市拥有苏伊士运河沿岸三大港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塞得港、伊斯梅利亚港、苏伊士港,被称为“运河三城”、“运河三姐妹”。)之一,是依靠运河的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城市,到处分布着椰枣树、草地和花园,有很多旅馆和酒店,市容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优美,被誉为“埃及最美的城市”、“运河的新娘”。.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伊斯梅利亚

伦勃朗

林布蘭·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欧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的安妮·法蘭克。他所處的年代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的科學藝術與商貿成就達到頂峰。 林布蘭年少成名,惟半生潦倒。其作品在他在世时即享有盛名,几乎当时所有重要的荷兰画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林布蘭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画家的自我审视真诚而不矫饰。 在油画和版画创作中,林布蘭展现了他对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时加入了他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比如圣经场景的绘画中,同时体现了他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对古典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对阿姆斯特丹犹太族群的观察。正由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林布蘭的著名畫作有《夜巡》、《月亮与狩猎女神》、《犹太新娘》及《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等。 在林布蘭的作品中,明暗对照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着重捕捉光线和阴影的绘画技术让人物栩栩如生。与同时代的画家不同,林布蘭表现的并非是人物的美貌或财富,而是经过深刻洞察后的人性与内在心理。写实的呈现方式,毫不掩饰时间与岁月在模特身上留下的印记是林布蘭作品的一大特点。他的作品题材多样,从经典的历史场景,故事传说到日常生活场景与人像。他的两任妻子,莎斯姬亚·林布蘭与,经常成为他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原型。 2009年2月27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水星上33.2°S, 271.8°W的大撞擊坑命名為林布蘭撞擊坑。.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伦勃朗

伯利恒之星

伯利恒之星,也被称作圣诞之星或者耶稣之星,是耶稣降生时,天上一顆特別的光體,在耶稣降生後指引来自东方的「博士」找到耶稣。 and.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伯利恒之星

伯沙撒

伯沙撒(Belshazzar,阿卡德語:Bel-sarra-usur)是新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嚴格來說是共同攝政王),那波尼德之子。.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伯沙撒

伴娘

伴娘(bridesmaid),也稱為女儐相、姊妹團、送嫁妹、伴姑,是婚禮中負責作為新娘隨從的女性,一般會是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姊妹,而且會是適婚年龄的女性,通常為未婚女性,但部份文化中也有由已婚女性擔任。有時伴娘一詞專指眾女儐相之首。若是年齡明顯小於適婚年齡的伴娘,會稱為小伴娘。 伴娘可能不只一個,在以往,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會有隨從,隨從的人數可以展現家庭的社會地位,因此許多的伴娘可表示家庭的社會地位及財富。現代的婚禮中伴娘的數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新娘的喜好,家族的人數,也會和新郎計劃安排幾位伴郎有關。 在婚禮中,對應伴娘的男性角色是伴郎,在英式英文中稱為接待者,但在美國,伴郎的角色已和帶領客人入座的接待者有很大的差異,多半會由不同的人來擔任。 在東亞古代,伴娘又稱為媵、婦從者,閩南語又稱隨嫁嫻,一般是年輕未婚女性,有時由新娘的侍女、妹妹、較年幼的女性同輩親戚或女性晚輩擔任,會跟隨新娘出門至男家,並在婚禮中代表女家負責進行部份禮儀。但也有少數地區會有與新娘同輩的已婚女性擔任伴娘,如北京把未婚伴娘稱為伴姑,已婚伴娘稱為伴嫂。如伴娘為新娘侍女,有些在婚禮結束後還會作為陪嫁丫鬟一直留在男家侍候新娘,甚至被男方納為妾。在以往的挪威及維多利亞英國時代,伴娘不是適婚年齡的女性,而是讓小女孩擔任,其工作是在婚禮進行中撒花瓣,以及幫新人拍照,不過現代的英語國家,撒花瓣的工作會已改由花女擔任。在美國,只有伴郎及伴娘是結婚執照的合法見證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伴娘

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

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Franciscus Junius,),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神学家。他历时多年把《圣经》《旧约》译成拉丁文。他是神学和希伯来语教授,在莱登大学终了其职业生涯。.

查看 旧约圣经和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

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提圖斯·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全名Titus Flavius Josephus,),原名約瑟·本·馬賽厄斯(Joseph ben Matthias,意思是Joseph,Matthias的儿子),簡稱約瑟夫或約瑟夫斯,或譯約瑟法斯或約西弗斯,是第一世紀時的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也是軍官及辯論家。 约瑟夫斯曾经做犹太军官,后来被俘虏后入罗马军队服役。有一段时间他跟随罗马军队征讨和平叛在罗马帝国犹迪亚行省的叛乱,并见证了公元70年提多将军摧毁耶路撒冷城。他晚年在罗马潜心研究圣经,专注写作。 作為猶太人,约瑟夫斯对希伯來圣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将圣经的正典和外典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外典圣经從來沒有被猶太人包括在受感示的聖經之內。另外他撰写的《犹太古史》记载了从圣经旧约最开始到公元一世纪整个的犹太历史,这些记载表明约瑟夫斯本人认为圣经的记载是真实的。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有记录了很多福音书和使徒行传记载的事件,由此可以从侧面印证福音书的内容不是杜撰出来的。他撰写的作品《犹太古史》、《犹太战史》、《驳斥阿比安》和自传《人生》对于了解犹太人在古代和罗马统治时期的面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查看 旧约圣经和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佩特拉

佩特拉(希腊语:Πέτρα,阿拉伯语:)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阿拉伯谷东侧的一条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西拉”(意义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称为“Rekem”。.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佩特拉

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

使徒是在日本動畫《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作品中登場的虛構的敌性生命體。由庵野秀明导演作品并指导设计工作。 原作《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包括人类(第十八使徒)在内,共有18个使徒(一般指首次来袭的第三使徒到最后的使者第十七使徒)。贞本义行绘制的同名漫画版中使徒数量做了删减。福音戰士新劇場版中使徒数量亦做了删减、但也有新型使徒登场。 各个使徒的形态和能力各异。是一个高度抽象化、观念性的敌人,被认为是登场人物们的危机感的具象化。使徒的设定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

彌賽亞

彌賽亞(天主教汉譯作默西亞;;;,伊斯兰教汉译作麦西哈,景教譯彌施訶),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教主張“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應驗了許多舊約聖經中的預言”,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並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一些被指為異端和普遍認爲是邪教的教派,其創辦人也常以彌賽亞自居。例如麻原彰晃、文鮮明、又吉耶穌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彌賽亞

但丘石碑

但丘石碑( Tel Dan Stele) 是一黑玄武岩碑,为以色列国北部边境外的某位亚兰人国王所立。亚兰文字碑文记载了这位国王对以色列国的胜利。现存的碑文片段没有记载国王的名字,但学界认为这是一位大马士革亚兰国的国王。从石碑的文字、时间和所在地分析,很可能是哈薛(Hazael),或者是他的儿子 Bar Hadad II/III。这父子两代大马士革王都与以色列国为敌。人们在但丘(Tel Dan)发现了石碑。但丘(Tel Dan)先前名为Tell el-Qadi,这是古代以色列国北部边境城市但的遗存土丘。石碑残片A发现于1993年。石碑残片B1和B2于1994年同时被发现。 石碑的年代被鉴定为公元前9世纪或前8世纪。公元前8世纪这个界限是由亚述人的征服导致的破坏层确定的,这次亚述人的征服由文献明确记载,可确定为公元前733年到前732年。石碑残片发现的层面在此破坏层之下。可以肯定亚述人的征服发生在石碑竖立之后。石碑竖立之后被击碎,碎片被用作但丘某建筑工程的材料,据推测是希伯莱人所为。现在难以推测这些事件的准确年代。 石碑描绘的大马士革亚兰国对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军事优势大致可定在公元前841年到前798年。正相当于以色列国耶户(Jehu)和约阿施(Jehoahaz)两代王在位的这段时间的初期,也相当于犹大国王亚哈谢(Achazyahu或Ahaziah)和以色列国王约兰(Yoram或Joram)的在位时间的末期。上述的年代学推算基于Yohanan Aharoni (Tel Aviv University)死后出版的著作,以及Michael Avi-Yonah和Anson F.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但丘石碑

但以理

但以理(希伯來文:דָּנִיּאֵל)(?-前530年),天主教聖經譯作達尼爾,巴比倫名字是伯提沙撒,聖經中說是猶大國的希伯來人。前607年被新巴比倫王國所擄,並在巴比倫宮廷接受教育。 舊約聖經但以理書中,他與另外三個希伯來年青人被選中服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國中任職。因為解釋尼布甲尼撒二世不能理解的夢,在巴比倫受王重用。及至巴比倫伯沙撒亡國,直到被波斯米底亞雙元帝國取代,但以理都一直被重用。在其後的波斯帝國,更受任官職。前530年死後被葬於首都蘇薩(Susa,在今日伊朗西部的胡澤斯坦省),並建有一個巨型華麗的墓園。後來帖木兒帝国入侵波斯,把他的骸骨擄到今日烏茲別克的撒馬兒罕安葬,原因不明。.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但以理

但以理書

《但以理書》(天主教也译作《達尼爾先知书》)是《舊約聖經》中的大先知書之一。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以理(達尼爾;דניאל)是本書的作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但理性主義學者認為该书部分或全部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 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的,顯示作者可能是但以理本人。耶穌引用《但以理书》第9章第27节所记载的预言時,也稱其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 主題:神決定給以色列的命定,就是七十個七的內容。.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但以理書

何西阿書

何西阿書,天主教譯作歐瑟亞書,是圣经全书第28本书,旧约圣经小先知书的第一本书。作者是北方以色列国的先知何西阿。 主題:耶和華是邪淫背道之以色列的救恩,接納她回來並復興她。.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何西阿書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 另外,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 偽經多馬福音成書之時(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4世紀時,天主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地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 13世紀时,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16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及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 但葡萄牙的歷史學家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並向羅馬教廷報告。 18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 19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 在20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修女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佛教與基督教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查看 旧约圣经和余光中

御雇外國人

御雇外國人,或稱外籍講師,是指日本在幕末至明治時代時為了趕上歐美腳步,而大量公聘的外國籍顧問,其受雇後協助日本發展經濟、工業、制度等學問(殖產興業)。明治維新的成功,御雇外國人功不可沒。.

查看 旧约圣经和御雇外國人

便西拉的字母

《便西拉的字母》(The Alphabet of Ben-Sira),又譯本司拉的知识,是中世紀時期一份佚名文獻,講述到《舊約聖經》次經裡的《便西拉智訓》的作者、希伯來先知便西拉的生平,由受孕、出生、受教育到長大成人。《便西拉的字母》用希伯來語書寫,另外還有以亞蘭語書寫的古版,但內容略有不同。成書時間估計在公元7世紀至11世紀,很可能在10世紀。 在文獻中,便西拉以先知耶利米的兒子的身份被帶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面前。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法庭上向便西拉揭示四道神諭,並要求便西拉解釋這四道神諭的意思。便西拉於是利用了希伯來語的22個字母作開首,講述了22個故事來回應國王的問題。.

查看 旧约圣经和便西拉的字母

便西拉智訓

《便西拉智訓》,或稱《西拉書》,天主教譯作《德訓篇》,是基督新教次經的一部份,成書期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到前175年間。它屬於天主教,英國國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拒絕接納本書篇為正典。.

查看 旧约圣经和便西拉智訓

保罗 (使徒)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Παῦλος,Paulus;约3年-约67年Harris, p. 411),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者之一,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The Canon Debate," McDonald & Sanders editors, 2002, chapter 32, page 577, by James D.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保罗 (使徒)

保羅派

保羅派(Paulicians),為650年在東羅馬帝國亞美尼亞地區的一個基督徒團體,創導人是康斯坦丁-西爾瓦努斯(Constantine-Silvanus)。其理念屬善惡二元論,與摩尼教觀念類似,被中世纪基督教认为是異端。 該派認為只有《四福音》及保羅的教導才是天啟,其餘的書卷和《舊約》都是來自惡靈所啟示的。認為世界是俗世惡靈所造,善神為搶救世界,派天使成為人的樣子來到世間,就是耶穌。該派反對國教東正教的形式主義,包括羅馬、希臘、亞美尼亞的教會,認為彼得是惡靈的一個使者,所以教會既然奠基在彼得上,那教會也是屬於撒但化的。所有物質與身體都是惡靈的產物,所以反對一切的偶像、聖職、聖餐、禮儀等。 在8世紀反圖像爭議期間,對保羅派的逼迫才停止,但到了9世紀第七次大公會議後,女皇狄奧多拉(Theodora,?-867年)及康世坦丁郭郎尼麻又開始下令屠殺保羅派。8世紀至9世紀中把他們從亞美尼亞遷到巴爾幹,防備保加利亞人與斯拉夫人的入侵,但最後這些保加利亞人接受了保羅派的信仰,形成一個新的宗教「波各米勒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保羅派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信義宗

俄备得

俄备得,天主教翻譯為“敖贝”(希伯來語: עובד, Oved),按照旧约圣经记载,俄备得是犹大支派的波阿斯和摩押人路得的儿子,耶西的父亲、著名的大卫王的祖父。是追随摩西出埃及后的第三代。.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俄备得

俄巴底亞書

《俄巴底亞書》是《希伯来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一本,也是《圣经》全书第31本书,它也属于《旧约圣经》的《小先知书》。在它僅有的21節經文裏,它一方面宣布上帝的審判信息,預告他行將把一個國家毁滅,另一方面則預言上帝王國必贏得最後的勝利。經文開宗明義地説:“俄巴底亞所見的異象。”他生於何時何地,屬於哪個支派,他的生平事迹——這一切都不詳。顯然,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非預言者本人。這是很合理的,因為正如俄巴底亞本人説,這乃是‘來自耶和華的信息’。 主題:耶和華對以掃的對付以及雅各為著耶和華國度的勝利。.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俄巴底亞書

俄德

俄德(希伯來語 עודד 英语:Oded,意为復原者),人名,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俄德

圣约

圣约(Covenant),亚伯拉罕诸教的术语,指的是上帝与人类建立的约定,包括旧约(Old Covenant)、新约(New Covenant)和古兰(Qu'ran)。.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约

圣经与同性恋

旧约的利未记中就有提到“不可与男人苟合,像女人一样”。基督教会也常常通过对索多玛和蛾摩拉的故事或是圣保罗训诫的引用来表达对同性恋行为的禁止和厌视。 大部分的基督教会仍然倾向于坚持上述的思想,近代則有些教派則认为這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读,或是未考慮當時历史情况的結果,而并不实际存在对同性恋的禁忌之说。聖經對同性戀的立場是基督教的爭議議題之一 。.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与同性恋

圣经中的先知列表

本列表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中提到的先知。 主表只包括圣经中明确称为先知者,次表包括曾经看见异象以及有预言经历者,第三表所列为假先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中的先知列表

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圣经和合本修订版(Revised Chinese Union Version,縮寫:RCUV)为一本针对和合本进行修订而成的中文圣经译本,由三十多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圣经学者耗时27年修订而成,于2010年完成修订工作并出版新旧约全书。该修订版秉承「不為修訂而修訂」及「盡量少改」的原则,忠於原文,力求保持和合本的风格,尽量保留信徒熟知的金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圣经章节

在,對於新教徒而言,《聖經》包括66卷;對於羅馬天主教徒來說,《聖經》有73卷;對於大部份東正教徒,《聖經》有78卷。每一卷又包括若干章和節。 新教徒的《聖經》(不包括次經),包括《舊約》929章和《新約》260章,共計有1,189章(平均每卷有18章)。其中《舊約》有23,145節,《新約》有 7,957節,共計有31,102節,平均每章不到26節。 《希伯來聖經》的章節劃分在許多地方與基督徒使用的聖經有所差異。例如,在猶太人傳統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章节

圣经汉语译本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语种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汉语的聖經译本。中文聖經包括文言文聖經(古文)、白話文聖經、及方言聖經,例如閩南話聖經、客語聖經、粵語聖經(廣東話)與吳語聖經等等。《聖經》原文分別以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希臘語寫成。.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汉语译本

圣经新世界译本

《圣经新世界译本》(New World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Scriptures (NWT))是由基督宗教非传统教派耶和华见证人的守望台聖經書社所发行的圣经译本。同时作为非卖品《圣经》在世界范围内也颇有影响力。英语版的新世界译本自稱是根据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原文直译(LORD 的翻译有问题)而成,中文版的新世界译本《圣经》根据2013年版英语版为蓝本,经过耶和华见证人长老团集体翻译而成,絕大部份正统教会並不认同。耶和华见证人与正統基督教教派之间,依旧对该译本翻译的准确性存有很大的争议。.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经新世界译本

圣梅瑟堂 (威尼斯)

圣梅瑟教堂(Chiesa di San Moisè)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威尼斯圣马可区的一座教堂,供奉摩西。如同拜占庭人,威尼斯人也倾向于为旧约先知封圣。于9世纪出资重建这座教堂者也名为Moisè Venier。 圣梅瑟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巴洛克立面,其中一些雕塑出自Heinrich Meyring之手。室内最重要的是 Meyring巨大的祭台壁饰《西奈山与摩西领受法版》。密西西比金融计划的鼻祖約翰·羅,安葬在这座教堂。 圣梅瑟是一个本堂区圣堂,隶属于圣马可-卡斯特罗代牧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圣梅瑟堂 (威尼斯)

地图廊

地图廊(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是梵蒂冈博物馆美景宮庭院西侧的一处走廊,其侧墙上挂有意大利各地的巨幅地图壁画,描绘了十六世纪时意大利各地区的地形地貌。这些地图是由当时意大利的地理学家Ignazio Danti设计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地图廊

化學元素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 原子序數大於82的元素(即鉛之後的元素)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放射衰變。另外,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锝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大於94,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有些仍可能存在在自然界中,如鈾、釷、钚等天然放射性核素。 所有化學物質都包含元素,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會發現更多的新元素。 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012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

查看 旧约圣经和化學元素

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

《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是19世纪70年代由在北京的几个外国传教士翻译的官话圣经,是和合本诞生之前的白话文圣经,也是白话文中第一部完整的新旧约圣经。2014年,该圣经被重印出来,并更名为“京委本圣经”。.

查看 旧约圣经和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

初戀魔法電擊

《初戀魔法電擊》(初恋マジカルブリッツ), 明日香正太著作,天廣直人插畫的日本輕小說作品,目前共有十五卷,預計共有十六卷明日香正太 (2011),《初恋マジカルブリッツあなた、ときめき、恋、もっと!》後記。日文版第一卷由集英社於2005年6月24日スーパーダッシュ文庫(2005),出版發行。台灣繁體中文版由青文於2007年10月3日代理發行。漫畫日文版由集英社發行,中文版玉皇朝代理。.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初戀魔法電擊

利维坦

利維坦(Leviathan),又譯巨靈,1874年施约瑟翻译的旧约全书译为利未雅坦,之后的聖經和合本譯為鱷魚,现在的和合本修訂版譯為力威亞探,聖經思高本譯為里外雅堂,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海怪,是《希伯来圣经》的一种怪物,形象原型可能來自鯨及鱷魚。「利維坦」一詞在希伯来語中有著「扭曲」、「漩渦」的含義,而在天主教則是與七宗罪中的「嫉妒」相對應的惡魔。《以賽亞書》第二十七章 描述利維坦為「曲行的蛇」;烏加里特史詩則記載利維坦為利坦(Litan),並形容其為「纏繞之蛇」。後世每提到這個詞語,都指來自海中的巨大怪獸,而且大多呈大海蛇形態。.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利维坦

利维坦 (霍布斯)

《利维坦》(Leviathan)是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又譯《巨靈》、《巨靈論》)。“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本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该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学说,探讨了社会的结构,其中的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利维坦 (霍布斯)

利未記

《利未記》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這本書的英文名字(Leviticus)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希臘字利未提綱(Leu·i·ti·kon′)和《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利未提格斯”(Leviticus)。整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記述有關選自利未族的祭司團所需謹守的一切律例。在希伯來文聖經裏,此書的名字取自書中開首的一句,韋依格拉(Wai·yiq·ra’′),實際的意思是“他呼叫”。後來猶太人也把此書稱為祭司的手冊。 利未人是雅各与利亚的第三子利未的后人,负责以色列人的祭祀工作,不参与分配土地,不算入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對神忠心,被耶和華揀選作為事奉祂的支派。所有的祭司都屬於利未支派,他們的工作是協助料理會幕,並向百姓講解律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利未記

利未记第18章

利未记18章是《旧约圣经·利未记》中的一章,记载摩西在西乃山从耶和华得到的部分指示。该章涉及许多被认为是“不洁的”或“令人憎恶的”性行为。该章主要涉及乱伦,不过也包括了涉及兽交以及同性性行为(22节:“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近年来,对该章的解释成为基督徒和犹太人争论的焦点(参见同性恋与基督教、犹太人对同性恋的观点)。 通常认为,利未记18章是利未记11-26章圣洁code的一部分和性禁忌,很类似于利未记20章(强调惩罚)。.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利未记第18章

列王紀 (伊朗)

《諸王之書》,亦稱為《王书》、《列王書》、《諸王書》(波斯語:شاهنامه、Šāhnāmeh;即《諸王之書》),是波斯民族的史诗。《列王纪》由10世纪末及11世纪初期的著名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用波斯文所著,长约6万多联押韵对句(共12万多行),记录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7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这4000多年间的波斯帝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及50多位帝王的统治。这部史诗被称为是波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波斯语言和文化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能够得以保存起了重要作用,是伊朗民族的文化認同中重要的一部份。《列王记》不仅在波斯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亚其他民族的文学也有明显的影响。.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列王紀 (伊朗)

列王紀 (聖經)

《列王紀》(希伯来语:,拉丁转写:)是《希伯来圣经》的一部分,原文用希伯來語書寫。這書冊估計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期間完成。 主題:在神經綸中神行政的對付,連同神的君王職分在地上因著列王而遭破壞與毀滅,以及神公正對付的悲慘結果。.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列王紀 (聖經)

列王紀上

列王紀上是《圣经》全书第11本书,记载以色列从大卫去世之后的一段的历史,与列王紀下一起构成列王紀。在这一部分,以色列王国分裂为北方10个支派的以色列王国 (后期)和南方2个支派的犹大王国。.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列王紀上

创世纪第21章

创世纪21章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第二十一章,共有34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创世纪第21章

创世纪第22章

创世纪22章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第二十二章,共有24节。 创世纪22章记述耶和华试验亚伯拉罕是否敬畏他,要他将独生的儿子以撒献为燔祭。亚伯拉罕就拿着火与刀,以撒背着燔祭的柴,一同到摩利亚山上。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捆绑以撒,正在伸手拿刀,要杀以撒时,天使阻止了他,用一只两角扣在树丛中的公羊代替。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为“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豫备”。此后,耶和华指着自己起誓,再次坚定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创世纪第22章

创世纪第32章

创世纪32章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第三十二章,共有32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创世纪第32章

创世纪第38章

创世纪38章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第三十八章,共有30节。.

查看 旧约圣经和创世纪第38章

喬治·林貝克

喬治·林貝克(George Lindbeck,2018年1月8日),生於中國洛陽,美國路德會神學家,現為耶魯大學路德教授。林貝克被視為後自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以世界信義會聯合會的官方觀察員身份參與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

查看 旧约圣经和喬治·林貝克

嗣子說

嗣子說(Adoptionism),又譯為嗣子論、義子說、義子論、養子說、養子論、養嗣主義、收養主義,基督教術語,早期教會中對於耶穌神性的一種見解。這派認為,耶穌完全是一個人類,並不是神。他們以「收養」來比喻耶穌與上帝耶和華之間的關係。 伊便尼派認為,在耶穌接受施洗者約翰的洗禮時,上帝因耶穌具備公義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才選擇耶穌擔任他的先知與義子。由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發展出的觀點,認為耶穌原本為普通人類,復活之後才擁有神性,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ism)。 這個學說主張上帝獨一無二,而且高於耶穌,否認耶穌的神性。特土良將它歸屬在神格惟一論之下。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後,被正統教會認定為異端。這個神學主張後來影響到伊斯蘭教對耶稣的看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嗣子說

和合本聖經

《聖經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簡稱和合本;今指國語和合本(Kuoyü Union Version),舊稱官話和合本(Mandarin Union Version)),是今日華語基督新教教会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问世一百年以来,一直是华人教会的权威译本,是众多信徒心爱的圣经。此譯本的出版源自1890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會中各差會派代表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各自負責翻譯官話(白話文)、淺文理(浅文言)、深文理(文言文)譯本。 1904年,《淺文理和合譯本》(Easy Wenli Union Version)出版《新約》。1906年,《深文理和合譯本》(High Wenli Union Version)亦出版《新約》。1907年,传教士大會計劃只譯一部文理譯本,於1919年出版《文理和合譯本》(Wenli Union Version)。1906年,官話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官话《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官话《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並在1983年起進行了修訂,使其更貼近現代文意修正錯譯,在2010年完成出版《和合本修訂版》。 和合本分為「上帝」版和「神」版,區別在於上帝版的經文中出現「上帝」的地方,神版都用「神」前加空格代替。因為對於耶和華,中文應該翻譯為「上帝」還是「神」,晚清的西方宣教士爭論了幾十年仍未解決,和合本便採用這種折衷方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和合本聖經

和子說

和子說(拉丁文:Filioque、), 按照字面翻譯,表示:「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源於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重大爭議:「聖靈是由聖父而出,或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和子說

傳道書

《傳道書》(希腊语: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קֹהֶלֶת,qōheleṯ)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四卷,为大多数基督教派系承认。标题“传道书”(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写希腊译文,希腊文则译自希伯来文 Kohelet(即“召集人”,但常常译为“教师”或“传道人”),文中作者使用了化名。 经文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中东神秘自传传统中主角将自己成为国王,回顾经历并吸取教训以自省。作者自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即所罗门),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最佳生活方式。他宣称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内在的 hevel,即“虚空”、“无用”、“捕风”,无论智慧愚拙,人固有一死。传道人明确表示智慧是有助于过好尘世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人应该享受每日简单的快乐,如吃喝劳作,这都是上帝的恩典。经文以劝诫总结全文:“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12:13)。 《传道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学。一些名言与英美文化共鸣,亚伯拉罕·林肯在1862年国会致词时参考。美国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也对其大加赞赏。.

查看 旧约圣经和傳道書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查看 旧约圣经和傳染病歷史

哥德語

哥德語是一種由哥德人所使用的,已滅亡的日耳曼語族語言。它的內容主要是從一個4世紀聖經翻譯版本的6世紀抄本,也就是所謂的「銀色聖經抄本」(Codex Argenteus)裡頭得知的,哥德語也是唯一擁有相當數量語料的東日耳曼語言。其他的語言,包括勃根地語和汪達爾語等,僅能從歷史紀錄裡所遺留的姓名來得知其內容。 做為日耳曼語言,哥德語當然也是印歐語系的語言之一。它是有著存在證據的日耳曼語言當中最早的一種,但哥德語沒有現代的後裔存活下來。最早的哥德語文獻可追溯到四世紀的時候。在六世紀中期時,這個語言處於逐漸衰微的狀態,在某些程度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哥德人在軍事上敗於法蘭克人的手中、哥德人在義大利半島的被消滅、大規模地對主要使用拉丁語的天主教教會的皈依,以及地理上的孤立等。這個語言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最晚一直存活到八世紀紀左右,而法蘭克人作家瓦拉福里德‧史特拉伯(Walafrid Strabo)寫到說哥德語在九世紀早期時,在下多瑙河地區和克里米亚的孤立山區依舊被使用著(另見克里米亞哥德語)。另外,在九世紀後出現於一些手稿裡的一些近似哥德語詞彙的用詞可能不是同一個語言的。 早期的語料證據的存在,使得它成為比較語言學裡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注:在本篇文章裡所提到的哥德語單字,都會用羅馬字母轉寫來表示。.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哥德語

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B΄),又譯《格林多後書》,是新約聖經全书的第8本书,也是保罗书信之一,由使徒保羅所著,是《哥林多前書》的後續。 《哥林多後書》主題:新約的職事與執事。.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哥林多後書

哭喪女

哭喪女,又稱哭孝女、哭喪婦,粵語稱喊口婆,台灣又俗稱為孝女白琴(源自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的角色孝女白瓊),日本稱為泣女(泣き女)、哭女(哭き女)、鳴女(鳴き女)、泣澤的(泣沢テ、ナキテ)、泣澤人(泣沢ビト、ナキビト)、泣澤婆婆(泣沢ババ、ナキババ)、泣澤老母(泣沢老母、ナキアサン)、弔喪婆婆(弔いババ、トムライババ)等,朝鮮半島稱為代哭女(代哭女 、대곡녀)或代哭者(代哭者、대곡자) ,是一種喪禮相關職業,由女性擔任,專門受僱於喪禮中代哭,世界各地包括儒家文化圈、南亞、歐洲、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以至南美洲、非洲都有見到。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等古文明已有出現。由於哭喪女這種特種代哭職業在現代一些地區並不常見,因此常常受到媒體的訪問。.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哭喪女

哈巴谷書

哈巴谷书是圣经全书的第35本书,是先知哈巴谷所写的预言书。本书也是十二先知书之一。 主題:神先藉著迦勒底人對以色列施行公義的審判,然後又藉著列國對迦勒底人施行公義的審判。.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哈巴谷書

哈佛神学院

哈佛神学院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分校,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该校2015年6月的任务是在宗教学、宗教布道或其它公共服务上培训并教育学生。学院也为哈佛其它分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服务。哈佛神学院是全美少数大学非宗派神学院(其它院校包括芝加哥大学神学院、耶鲁神学院、范德堡神学院和维克弗斯特神学院)。.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哈佛神学院

哈該書

哈該書是圣经 全书的第37本书,旧约中十二小先知書中的第十卷。这本书的作者是哈该,生活在巴比伦灭亡后的时代,在他做先知其间,犹太人返回故乡重建耶路撒冷和耶和华上帝的圣殿。它们在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的时候被毁。 主題:耶和華對付被擄歸回的人,以建造祂的殿。.

查看 旧约圣经和哈該書

冶基善

卡尔·C·杰尔弥森(Carl C. Jeremiassen;),中文名冶基善,是一位丹麦籍船长。他原受清朝广东衙门的雇佣担任缉私船船长,后来辞职自费来海南传教,成为第一位来到海南的传教士。他也是海南白话字的创造者,曾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翻译成海南话。.

查看 旧约圣经和冶基善

冒險少女娜汀亞

《冒險少女娜汀亞》(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其他中文譯名見下),一部以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为蓝本,由GAINAX製作的日本電視動畫作品。1990年4月13日至1991年3月29日在NHK綜合頻道每週五19:30播出,共39話。導演庵野秀明,人物設計貞本義行。這部動畫曾於1991年至1992年在香港的無綫電視播映,1991年3月8日至1992年3月2日在臺灣的中視播映,并于九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地方电视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映。而本作品也是《多啦A夢》及《魔法使莎莉》上代配音班底孫明貞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前的最後一部作品。 制作公司之後又推出了一部相关電影:《The Secret of Fuzzy》/《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劇場用オリジナル版》。電視版動畫的陣營大多未參與此部電影的製作。 另外,作為其時代很多作品慣用的做法,用Q版人物登場的《ナディアおまけ劇場》(全10話)被作為特典收錄在DVD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冒險少女娜汀亞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天主教思高譯本稱《出谷紀》)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记传统上认为是摩西在旷野完成的第二本书,因此在一些圣经译本如德文圣经中,它也简称作摩西二书(2.

查看 旧约圣经和出埃及記

內蓋夫 (以色列)

內蓋夫(Negev;נֶגֶב,Tiberian vocalization:Néḡeḇ;النقب,an-Naqab)是一個位於巴勒斯坦南部的沙漠地區。1984以色列重新占领.「內蓋夫」在《聖經》年代的希伯來語的意思就是「南部」。整個內蓋夫差不多佔了以色列南部的大部份地域,佔了以色列國土面積一半以上。現已成為以色列一個著名景區。 地理上,面積超過13,000km²的內蓋夫呈倒三角形,西部與西奈半島的沙漠相連,東部與Wadi Arabah相鄰。 內蓋夫的最大城市是位於地區北部的別是巴,有人口約20萬,亦是以色列南區的地區行政中心。內蓋夫地區的南端是埃拉特灣及渡假城鎮埃拉特。此外尚有其他城鎮,如:Dimona, Arad, Mitzpe Ramon 以色列政府已於2006年計劃通過4億謝克爾對內蓋夫沙漠進行開發。以色列的迪莫納核基地即位於內蓋夫沙漠境內。.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內蓋夫 (以色列)

共融

共融或團契(κοινωνία,源于字根ξύν,旧约 Lev6:2 בתשׂומת (字根שׂים)七十士译本译作此字。英语:fellowship或communion),即伙伴关系,源自《圣经》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分享和建立关系,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基督徒之间的两种亲密关系。团契现在常用作基督教、特別是新教特定聚会的名称,其旨在增进基督徒和慕道友共同追求信仰的信心和相互分享、帮助的集体情谊。因而广义的团契也可指教会和其它形式的基督徒聚会。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教会生活,所以团契也称基督徒团契。天主教則稱為共融,特別用來指在基督內聯合在一起的行為與活動。.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共融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论战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论战是指傳統的基督宗教與基督教非傳統教派耶和华见证人之間的矛盾。耶和华见证人的信仰與生活確實與傳統的基督宗教並不同,例如耶和华见证人不参与政治,从科学层面上反对普遍基督宗教官方承认的进化论等。而耶和华见证人对傳統习俗和其它宗教仪式的观点與現時傳統的基督宗教大相径庭,所以這论战一直是基督宗教界中不休的争论话题。对于耶和华见证人就《圣经》的解释,無論是教义、生活习惯和一些做法亦引起外界一些争议和质疑。 这个条目引出的是基督宗教與耶和华见证人之間普遍存在的主要争议,争论焦点主要是对《圣经》的翻译和阐述、对输血的态度、对其他宗教的成员和离开成员之态度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论战

先知

先知(prophet)是一个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里,对先知的认同并非全然一致。.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先知

先知书

先知书(נְבִיאִים Nəḇî'îm)是《希伯来圣经》三部分的第二部分,介于律法和文集之间。先知是以色列人历史中一些特殊人物,他们被神选召,替神传达信息。 先知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先知书记述摩西死后先知的历史,后期先知书多有先知们所传达的预言。在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前期先知书被归入历史书,后期先知书称为先知书。.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先知书

光明篇

《光明篇》(英语:Zohar;希伯来语:זֹהַר,字面意思是光辉或者光芒)又稱光輝之書,是卡巴拉思想中最长且最重要的文献。《光明篇》是卡巴拉对于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的注解。书中探讨了上帝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灵魂的本质、赎罪等。 《光明篇》大部分以一种秘密且晦涩的亚拉姆语写成。亚拉姆语是以色列第二王朝时期的一种日常用语,不仅是圣经中《但以理书》和《以西结书》的写作语言,而且是《塔木德》的主要语言。 《光明篇》首次出现在13世纪的西班牙,由犹太作家 Moses de León 挂名  Shimon bar Yochai 出版。据犹太传说,Shimon bar Yochai 曾在2世纪遭受罗马帝国迫害,隐藏在山洞十三年学习《妥拉》,受到先知以利亚激励创造出了《光明篇》。.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光明篇

克萊斯頓·海瑞克·海尼根

克萊斯頓·海因利希·海尼根(Christian Heinrich Heineken,),德國呂貝克人,所以又稱「呂貝克神童」,據其出生地的传说,他出生後數小時便能發出聲音,兩個月大就會坐,還會說德語。因此,一歲時他的父親向他誦讀《摩西五經》,兩至三歲時再給他唸《聖經》的舊約與新約部份。當他三歲時,就陪伴他的兄弟學習歷史與地理。他的父親本身會說拉丁語與法語,因此小小的克萊斯頓也會說一點法語和拉丁語。 人們從各地前來見他,而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Frederick IV of Denmark)於1724年在哥本哈根召見他,以證實他是否真如其所听到的那般神奇。这次会面后不久,小海尼根便患了疾病,他预言自己将于四歲時死亡。.

查看 旧约圣经和克萊斯頓·海瑞克·海尼根

前1千纪

前1千紀,是指從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1年間的這一千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前1千纪

前38世纪

前3800年至前37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8世纪。.

查看 旧约圣经和前38世纪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查看 旧约圣经和創世記

創造論

創造論或称創世論、神創論(Creationism),常見於古代人類紀錄與「外來」智慧對話的典籍記載。創造論者普遍相信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生物創造,通常為神、上帝或造物主,亦有關於外星人的創世論。另有說法認為,只要是時間或空間上的連續實體即具有創造的可能。不同宗教典籍及民族都各有創造論的敘述。.

查看 旧约圣经和創造論

四字神名

四字神名(Τετραγράμματον;Tetragrammaton,意思是“四个字母”),為古代希伯來人尊崇的神名,在《希伯来圣经》中,用四個希伯來子音,即(拉丁化為IHVH、YHVH、YHWH、JHVH或JHWH),來表示。是猶太教、基督教所信仰的独一神的名称之一,一般尊敬的代称为上主(ord)。 四字神名的元音早已失传。中世紀末期,四字神名被错误地拉丁化為耶和华(Jehovah)。.

查看 旧约圣经和四字神名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查看 旧约圣经和四福音书

噶哈巫語音系

噶哈巫語音系(Kaxabu phonology)為噶哈巫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噶哈巫語音系

噶瑪蘭語音系

噶瑪蘭語音系(Fonolohia na Kbalan、Kavalan phonology)為噶瑪蘭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旧约圣经和噶瑪蘭語音系

噶瑪蘭語語法

噶瑪蘭語語法(Glammal na Kbalan、Kavalan language grammar)為基於噶瑪蘭語之"語法"(waway na sikawman、glammal)。在語法的分類上台灣南島語言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综合语裡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台灣南島語裡普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於俄语裡的副動詞。張永利,"台灣南島語言語法:語言類型與理論的啟示(Kavalan)", 語言學門熱門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查看 旧约圣经和噶瑪蘭語語法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查看 旧约圣经和犹太人流散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查看 旧约圣经和犹太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宗教,后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不同或相反之处。基督教借用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犹太教的许多词汇,並把希伯来圣经的教义融入新約圣经中。但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经书上和一系列基本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比如“三一论”、“基督论”、“中保论”、“救赎论”、“原罪论”等等,尤其是耶穌基督是否作為神的兒子和彌赛亚。.

查看 旧约圣经和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他州市镇列表

截至2010年,美国的犹他州一共注册成立了243个市镇。其中,人口少于1000者称为镇,超过1000者则称为市。这个注册成立的过程需要由相应地区居民经过公投来完成。根据犹他州宪法,城市和镇拥有行使市政事务的所有权力,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建立地方警局,制定和执行与现有一般法律无冲突的法规。他们还有权征收和提高税收,通过征收来获得任何对当地加以改善所需的财产,并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1847年7月22日,第一波摩爾門教拓荒者到达盐湖谷,并在这里建立了盐湖城,这也是欧洲人在犹他州的第一个定居点。之后的22年时间里,有超过7万拓荒者穿过平原来到犹他州定居。起初位于瓦薩其前線(Wasatch Front)的殖民定居点大多是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会员建成,但又没有该教会的直接参与。除前瓦沙奇地区外的大部分定居点则是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领袖指导、计划、组织和派遣建立。此外,铁路和矿业公司,非摩门教徒也建立了一些定居点。许多定居点是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经文和历史领袖命名,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河流、山脉、湖泊和植物也都是常见的名称来源。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全州276万3885位居民中有243万8347位生活在这些城镇中,占88.2%。犹他州75%的人口集中在前瓦沙奇的四个县,分别是盐湖县、犹他县、戴维斯县和韦伯县。州首府盐湖城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有18万6440人,而前煤业小镇斯科菲尔德则是全州人口最少的镇,只有24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犹他州市镇列表

知善恶树

知善惡樹(又譯分辨善惡樹、知識樹或善恶知识树),根據《聖經》舊約創世紀記載,耶和華上帝將一男(稱亞當)一女(稱夏娃)安置在伊甸園中。伊甸園中有各樣的樹,其中有兩棵樹,一棵是「生命樹」,另一棵是「知善惡樹」。上帝吩咐說園內所有樹上結的果子他們都可以用作食物,唯獨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例外,上帝吩咐他們不可喫,因為他們吃的日子必定死。後來夏娃受蛇(撒旦)的哄誘,食了知善惡樹上所結的果子,也讓亞當食用,二位人類的祖先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創世記3:1-24)蛇也被受咒詛。.

查看 旧约圣经和知善恶树

玛拿西

玛拿西,旧约中的人名,意未"使之忘了",可以指:.

查看 旧约圣经和玛拿西

珍岛

珍岛()位于大韩海峡西南的全罗南道海岸线,是韩国第三大岛,面积334平方公里。 珍岛郡由珍岛和周边一些小岛屿构成。 珍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被称为鸣梁海峡。1597年,李舜臣将军曾在此击败大规模入侵的倭寇,史称“鸣梁大捷”。 珍岛同海上的小岛茅岛之间,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海路。每年海水退潮海路就会出现,在涨潮时又会消失,就像《旧约》中摩西的故事,被称为“韩国的摩西奇迹”。 珍岛当地的犬珍岛犬是世界名犬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珍岛

理查德·道金斯

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 FRS, FRSL,),生於英屬肯尼亞,英格蘭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科學傳播者、作家,1990年任牛津大学動物學正教授,1995-2008年升任。 道金斯1976年出版名著《自私的基因》,引起广泛关注。书中阐述了以基因为核心的演化論思想,将一切生物类比为基因的生存机器,并引入了“模因”概念。后来又出版了《延伸的表现型》、《盲眼钟表匠》、《上帝错觉》等书,宣扬演化论,反对神创论。无神论與演化论的科學家擁護者之中,道金斯以其直言不諱的語氣和科學求證的態度挑戰「神創造世界」宗教概念而聞名。他同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神经科学家山姆·哈里斯和英裔美籍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同稱“新无神论四骑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查看 旧约圣经和理查德·道金斯

破刃之劍

| 《破刃之劍》為日本漫畫家吉永裕之介的作品,以及以其為原作的動畫、小說跨媒體製作作品。現於網路漫畫雜誌『COMIC流星』上連載中。於2014年5月單行本第13卷發售前後,發行數已突破300萬。.

查看 旧约圣经和破刃之劍

示巴女王

巴女王(מַֽלְכַּת־שְׁבָׄא,βασίλισσα Σαβὰ),又譯席巴女王,在希伯來聖經記載中,是一位統治非洲東部示巴王國的女王,與所羅門王生活在相同年代。示巴的位置大約相等於今日的埃塞俄比亚,相傳亦是閃的後人。她在非洲的勢力,最強的時候,疆域含盖东部非洲和现今的沙烏地阿拉伯南部地区和也门。.

查看 旧约圣经和示巴女王

示巴王國

巴(希伯來文:שבא,阿拉伯文:سبأ,阿姆哈拉文:ሳባ),古兰经中称为塞伯邑(Sabaʾ),是指在旧约聖經和古兰经中提到的一个位於阿拉伯半島南方的王国。王國具體位置可能在現今的衣索匹亞、厄立特里亞沿岸或也门南部境内,但也有可能是同時處於衣索匹亞和也门的一個跨亞、非大陸的大王國。 示巴王國在古代亞述人、希臘人及羅馬人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提及過,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立國,於公元5世紀到6世紀時因為氣候變遷而引起的一連串連鎖反應而滅亡。示巴王國曾經以多個不同的城市作為首都,當中在中期時以今日薩那以東120公里的馬利卜作首都的時間最長。 今時今日的賽伯伊人 (Sabaeans),被認為是示巴王國的遺民。.

查看 旧约圣经和示巴王國

示瑪雅 (先知)

玛雅 (希伯來語:שמע-יה,英语:Shemaiah,意为:耶和華已垂聽),人名,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執政期間,舊約聖經中記載耶和華的先知。 依列王紀和歷代志,示瑪雅介入並阻止了羅波安王和耶羅波安一世之間的戰事。 羅波安王集結了十八萬兵力,要用武力收复反叛的北方十部族,示瑪雅宣述耶和華的旨意,不許羅波安把國土奪回來,羅波安因此收兵回耶路撒冷。.

查看 旧约圣经和示瑪雅 (先知)

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

雅 (希伯來語:שמע-יה,英语:Shemaiah,意为:耶和華已垂聽)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

示拿

拿(,,希伯來文 שִׁנְעָר Šinʻar,七十士譯本 Σεννααρ Sennaar)是在舊約聖經中描寫美索不达米亚(兩河流域)區域的名詞。.

查看 旧约圣经和示拿

神不在的星期天

入江君人著作,茨乃負責插畫的日本輕小說作品。簡稱、「神日」,作品榮獲第二十一回「Fantasia大賞」的大賞。日文版第一卷由富士見書房於2010年1月25日角川(2010),出版發行。繁體中文版由台灣角川代理發行,譯者邱锺仁;简体中文版由天闻角川代理發行,采用台译。漫畫版在《月刊Dragon Age》連載,單行本由富士見書房於2011年6月9日出版發行。廣播劇CD於2010年12月29日由發行。於2013年宣佈動畫化。.

查看 旧约圣经和神不在的星期天

神僕

僕(Servus Dei;Servant of God),即神的僕人,在許多宗教中都使用的稱號,也用來表彰他們信徒的虔誠。在天主教會中,稱為天主之僕,是一個特別的稱號,是天主教封聖程序中對於確認生前信仰虔誠的候選者的稱呼,在此之後有可能被進一步授與可敬者、真福者封號,最後得以封聖。在東方正教會中,所有的信徒都被稱為神僕。 希伯來文名字奧巴底亞(עבדיה,Obadiah),阿拉伯文名字阿布度拉(عبد الله,;Abdullah或Abdallah),德文名字歌德沙克(Gottschalk),原義都是神的僕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神僕

神的國

國」或稱為「上帝的國」(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 Basileia tou Theou;天主教思高譯本:天主的國),基督教術語,意義是神掌權的領域(国度),记载見於《圣经》不同經卷。根據耶穌的教導,神的國不是一個有形的國家,是所有的基督徒所進入的國度。 實際上,依基督教的教義論述,神掌權的領域,包括天上(宇宙)、地上、陰間等萬由的事物均數之,當然也包含惡人、撒旦、異教、意外、災難、死亡及各種負面事物亦均受神的掌管。 “神的王權/統治”(kingship of God)的概念出現在所有亞伯拉罕宗教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宗教也使用“神的國”和“天國”的概念。“神的王權”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希伯來聖經,它提到“他的國”,但不包括“神的國”。另外,“諸神的王權/統治”在異教徒中是常見的,例如在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或“諸神之王”的短語。 在《馬太福音》中,“神的國”及其同等短語“天國”是耶穌教導的關鍵要素之一。建立在舊約的教導上,基督教關於上帝與人之間關係的描述在本質上涉及到“神的王權”的概念。 《古蘭經》不包括“神的國”一詞,而是指亞伯拉罕尋找“天國”。 然而,巴哈伊的典籍確實使用“神的國”這種表達。.

查看 旧约圣经和神的國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祭司

祭巾

祭巾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采用过的一种中国式样的宗教冠帽。翟凤玲,利类思《弥撒经典》翻译始末,辅仁大学神学论集1999年第120号.

查看 旧约圣经和祭巾

禁食禱告

禁食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期間,全部或部分禁戒不食食物,為潔淨人的犯罪行為,或贖罪之日的目的而可能必須遵守及採用的方式。.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禁食禱告

禁果

禁果是在《聖經》中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舊約創世紀記載,神對亞當及夏娃說園中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喫,唯「知善惡樹」上的果實“不可喫”,否則他們便會死。最後夏娃受魔鬼(蛇)引誘,不顧上帝的吩咐進食了禁果,又把果子給了亞當,他也吃了。上帝便把他們趕出伊甸園。偷食禁果被認為是人類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惡的開端。.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禁果

福音 (耶稣)

基督宗教的福音(gospel),是指神的國來到並宣告赦罪的好消息,《以賽亞書》:「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做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當中耶穌基督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代罪羔羊、受難並且。這個好消息在於人只要用信心接受赦罪,就能得救。 《羅馬書》,威斯康辛路德會,頁13:「福音是基督成為罪人的贖罪祭的好消息,藉這福音聖靈在人的心靈中動工,建立信心,否則按着其人心本質是會抗拒上帝的(彼得前書1:23)。」 福音也可以指神賜聖靈給一切相信的人,以及耶稣再临。.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福音 (耶稣)

禧年 (基督教)

禧年(Iobeleus,יובל ,Jubilee),又稱為聖年(Holy year),是基督教中特別年份,世人的罪在這個年份中會得到寬恕。根據舊約聖經《肋未紀》中的規定,猶太人建立了禧年的傳統,後被基督教會沿襲。在天主教中,禧年的到來由教宗宣布。目前天主教會固定每25年舉行一次,教宗也可以自行指定某年份為禧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禧年 (基督教)

禿鷲

禿鷲又称兀鷲、靈鷲、狗頭鵰、座山鵰或禿鷹,是一类以食腐肉為生的大型猛禽。在歐、亞、非及美洲都有禿鷲的分布,而美洲的禿鷲與歐亞非的禿鷲在分類上較不相近。.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禿鷲

禄赐

赐(William Armstrong Russell,)是一位爱尔兰圣公会传教士,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会督)。 1821年,禄赐出生在爱尔兰蒂珀雷里郡乡村,就读于科克的米德尔顿学校,和都柏林三一学院。1847年接受按立,同年作为英国圣公会差会传教士,与戈柏(Robert Henry Cobbold)一同被派往中国。1848年5月,他们到达宁波,是早期进入宁波的新教传教士,禄赐后来成为宁波会吏长。禄赐将大部分新约一部分旧约以及公祷书翻译成宁波方言,此外还写了许多传单和短文。1872年11月,禄赐被任命为首任华北主教,辖管浙江及以北各省教务,12月15日在西敏寺接受祝圣。他回到中国后,任命四名中国人为会吏和牧师, 发展了近三百名中国基督徒,以及数座差会教堂。 他于1852年与玛丽·安结婚,1879年10月5日在上海去世。.

查看 旧约圣经和禄赐

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

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כָּשֵׁר,,Kosher),在当代中国犹太社团中普遍音意译为可食或洁食)是符合犹太教饮食规定(科谢鲁特)的食材,含「潔淨、完整、無瑕」之意。相關規定除了限制了可食動物的種類外,其屠宰及烹調方式亦受影響。與伊斯蘭教的清真食物相似但更嚴苛,穆斯林在沒有清真食物的情況下,會食用猶太教教規的食物,儘管屠宰前的祈禱者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但在清真規定卡菲勒處理中,有經人屠宰的可以吃。.

查看 旧约圣经和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

答案在风中飘荡

("Blowin' in the Wind")是鲍勃·迪伦于1962年写成的一首歌曲,并以单曲发行,在1963年录入专辑《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尽管它被描述为一首抗议歌曲,它仍引起了一系列关于和平、战争和自由的责问。叠句“我的友人啊,答案在空中飘荡”被描述为“不可理喻、模棱两可的是:或许答案如此显而易见,就在你的脸上,又或许答案如风般无形,难以明了”。 1994年,这首歌登入了。2004年,它在《滚石》的排名榜单“500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曲”上排行第14。.

查看 旧约圣经和答案在风中飘荡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 ,),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布奥纳罗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麥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多纳泰罗並稱「文藝復興藝術四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1564年在罗马去世,时年88岁。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纪念。.

查看 旧约圣经和米开朗基罗

米甲

米甲(מיכל)是希伯来圣经中扫罗王的女儿,大卫的妻子。他们的故事记载在撒母耳记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米甲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米盧廷·米蘭科維奇(Милутин Миланковић,拉丁化:Milutin Milanković,發音:,)是一位塞爾維亞土木工程師、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因為冰河時期的研究而聞名;他提出了地球長期氣候變化和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關係,也就是今日的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提出了地球科學的兩大貢獻。第一個是關於地球日照的學說(Canon of the Earth's Insolation),該學說特別指出了太陽系各行星氣候特徵;第二個貢獻是解釋地球氣候變遷是因為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這解釋了過去地球冰河時期的發生時間,並可預測地球未來氣候變化。.

查看 旧约圣经和米盧廷·米蘭科維奇

米該雅

米该雅(希伯来文:מיכיהו ,英语:Micaiah,意为:谁能及耶和华?)人名,音拉的兒子,舊約聖經中記載的先知。.

查看 旧约圣经和米該雅

精靈寶鑽

《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ion),英國奇幻小說。由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夫·托爾金,收集其父J·R·R·托爾金生前遺稿後,編輯及出版。內容敘述「哈比人歷險記」及「魔戒」之前的紀元所發生的事,是「中土世界」系列的故事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精靈寶鑽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納粹德國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索倫·奧貝·齊克果(丹麥語: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譯齊--果、祈克果、克尔凯--郭尔、吉爾凱高爾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字典》,1960年2月。等;)是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創立者。 2013年5月5日Google为齊克果200周年诞辰设计了纪念doodle。.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約伯記

《約伯記》(希伯来文:אִיוֹב Iyov)是《希伯来圣经》的第18本书、基督教《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一卷,第一部诗篇性著作,也是《聖經》全书中最古老的书籍,大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之间。約伯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仇視的對象”。約伯在受苦和堅忍方面所立的紀錄对他名字含义的诠释提供很好的參考。正如約伯所請求,這一切事都記錄在書上。 《约伯记》探讨了神义论,简而言之:“为什么敬畏神的人會受苦?”。本书神学丰富,视角颇多。由于文学质量优异,被大量诵读赞扬,丁尼生称它为:“古今最佳诗篇”。.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伯記

約珥書

約珥書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是圣经全书第29本,也是小先知书的一部。本書著者約珥。 約珥的寫作生動傳神,寓意深長。他擅於反覆强調和運用明確有力的比喻。他將蝗蟲比喻為國家、衆民及大隊戰士。牠們的牙齒如獅子的牙齒,形狀如馬,牠們的響聲如同大隊兵士駕着戰車,擺陣預備打仗。《詮釋者聖經》引述一位防治蝗蟲專家的評論説:“約珥對蝗蟲侵襲的描述極為傳神、詳盡和真實。” 主題:人類政權對以色列四個階段的殘害以及基督對殘害者的毀壞,並祂在復興時在以色列中間的掌權。.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珥書

約翰·納爾遜·達秘

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19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弟兄运动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时代论神学的代表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翰·納爾遜·達秘

約瑟 (舊約聖經)

約瑟(公元前 ? ~ 公元前1657年)(希伯来语:,標準 Yosef Tiberian ;"He(主)加添/將增添",阿拉伯语:;Ἰωσήφ,Iōsēph)是《希伯来圣经創世紀》以及《古兰经》中的人物。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都認為他是一位重要的聖經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瑟 (舊約聖經)

約瑟的神奇彩衣

《約瑟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是安德魯·洛伊·韋伯和提姆·萊斯(Tim Rice)於1967年推出的第一部音樂劇。該劇是洛伊韋伯的處女作,1968年起在倫敦上演,當時他僅僅20歲。正是這部戲開始了洛伊韋伯的音樂劇傳奇。約瑟的故事完全取材於《舊約聖經》的《創世紀》所描述,有關猶太民族的祖先約瑟的故事。故事講述約瑟特別受父親寵愛,因此招至他的11個兄長嫉妒,在他出外牧羊的一天,被賣給人口販子,並輾轉去到埃及。與此同時,他的兄長對父親謊稱約瑟意外死了。後來約瑟因為被人陷害而下了監牢,卻意外使他有機會為法老解夢,使埃及渡過長達七年的饑荒。最後在父親兄弟家鄉糧食不繼前來埃及買糧之時重聚。 劇中一首《無路可走》(Close Every Door to Me)生動地刻畫了約瑟被陷害後的心情,十分感人。劇中另一首《夢想成真》(Any Dream Will Do)也是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曲目。該劇佈景豪華,歌舞場面目不暇接,音樂元素十分豐富,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劇目。.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瑟的神奇彩衣

約旦河谷

約旦河谷(עֵמֶק הַיַרְדֵּן, Emek Hayarden; الغور, Al-Ghor or Al-Ghawr)位在加利利海的南邊,是約旦河在該區域形成的河谷,是約旦河大裂谷的一部份。約旦河谷和大部份的河谷不同,「約旦河谷」一般只指約旦河下游的河谷,北起加利利海,南是內陸湖死海。約旦河谷有120公里長,15公里寬。廣義的約旦河谷也包括死海盆地及更南邊的阿拉伯谷,一直到南邊155公里的亞喀巴/埃拉特為止。 約旦河谷的大部份是約旦、以色列及以色列在1967年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邊界,約旦河谷的東邊是約旦,西邊是以色列及約旦河西岸地區。細節在1994年二國訂定的中規範,其中訂定約旦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管理邊界」,不去評論该领土的地位.jewishvirtuallibrary。以色列將約旦河谷的86%做為以色列定居点 Human Rights Watch 13 April 2015.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旦河谷

約拿單

约拿单(יְהוֹנָתָן,Jonathan),是圣经旧约中记载的一个人物,是以色列第一位由上帝耶和華膏立的国王扫罗的长子,也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二位膏立君王大衛王的忘年交。他後來在一場战争中与父亲一起阵亡。大卫为此哀痛万分。.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拿單

約書亞

約書亞,是《舊約聖經》記載的一個希伯來人領袖,是嫩的兒子;屬以法蓮支派,原名何希阿。.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書亞

約書亞記

《約書亞記》是《舊約聖經》其中一--,天主教譯為《若蘇厄書》。約書亞記是聖經全書的第六本,記錄了以色列人由約書亞帶領進入應許之地的過程。 主題:以色列人佔有並得著美地為業,以完成神的經綸。.

查看 旧约圣经和約書亞記

约伯

约伯(ʾIyyôḇ; أيّوب,Job)是《塔纳赫·约伯记》的中心人物,是亚伯拉罕诸教的一位先知,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称艾优卜)。在犹太教拉比文献中,约伯也被叫做外邦人的先知。 经文中,约伯是位正直良善的富人,在巨大灾难中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包括子女、健康和财产。他努力理解苦难的缘由,想了解这是为什么。.

查看 旧约圣经和约伯

约瑟夫 (男名)

约瑟夫,源於希伯來语יוֹסֵף,译自 יהוה להוסיף,根据《希伯来圣经》,其意思是“上帝将提升”。在阿拉伯语(包括《古兰经》)为يوسف ,维吾尔族人常用为玉素甫。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José,意大利语为Giuseppe,俄语为,英語、法语、德语為Joseph。昵称中男名有Joe和Joey,女名为Jo,有时拼写为Jos。 由於在英語Joseph及義大利語Giuseppe中,ph與ppe為氣音;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José無「f」音,故英語稱為约--或约--;西班牙語稱為何--;葡萄牙語稱為若--。 该名在很多国家非常常见,和罗伯特在1925年至1972年间始终位列美国十大最常见的男孩名,也是20世纪意大利最常见男名,并在当代以色列尤其常见。.

查看 旧约圣经和约瑟夫 (男名)

纪年

纪年,或称纪元,是指历法中的年份命名体系,例如格里曆(公历)所使用的基督纪年(公元),中国农历使用的干支纪年等。世界各地曾存在过各种不同的纪年方法,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使用。.

查看 旧约圣经和纪年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Wikisource)是维基媒体基金会下的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目的是创建一个自由的、基于Wiki的文献仓库,包括每一个语言版本的完整原始文献,并且把這些文献翻译成多种語言。刚开始叫做「Sourceberg」,在2003年12月6日经过投票确定为现在的名称。 现在维基文库上主要存放各种遵循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的文档以及兼容这个协议的原始文档,还有公有领域、无版权或者版权已经过期的原始文献,例如古代的诗歌、文章、法律文本等等。 这个项目在2003年11月4日开始启动。它的图标是一座寫實的冰山。但由於圖像版權問題,後又經投票,決定今日的圖像。 由于,部分内容无法放入维基文库。此时Wikilivres可作为一个替代站点。详见Wikilivres。.

查看 旧约圣经和维基文库

罪 (宗教)

宗教上的罪是指一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通常这种行为准则由一个神(如亚伯拉罕诸教中的天主;上帝、神;真主)来裁定。 罪经常用于指称一种被禁止或不被认可的行为;在某些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某些教派)中,罪可以指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口头上任何被认为不道德的、可耻的、有害的或者不友好的思想、言论或行为都可以称为“有罪的”(sinful)。 在各种宗教中对于罪的常见概念有:.

查看 旧约圣经和罪 (宗教)

罗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征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 很多城堡建设在这一时期,但是这一数目被教堂远远超过。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修道院教堂,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依旧挺立而且近乎完整,常常使用Ban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查看 旧约圣经和罗曼式建筑

美魏茶

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伦敦会来华传教士。他是传教士米怜的儿子。.

查看 旧约圣经和美魏茶

羅馬書

《羅馬書》(ΠΡΟΣ ΡΩΜΑΙΟΥΣ;,簡稱羅,又譯《羅馬人書》,全稱《保羅達羅馬人書》,意思是《保羅致羅馬城基督徒的書信》),是由使徒保羅寫給當時在羅馬城的基督教會的一卷書信,这本书在基督教传统排序中为《新约圣经》第6本书,但一般認為這並非聖保羅的第一卷書信。內容集合他對基督教信仰,尤其在罪及救恩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及價值觀,對後世的基督教神学研究有一定的影響。 《羅馬書》主題:神的福音─將罪人作成神的兒子,構成基督的身體,顯為在地方上的召會。.

查看 旧约圣经和羅馬書

翻译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並要符合譯入语的习惯(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演说者并不打算像一个本语言使用者那样说话,例如在戏剧中)。 翻譯分为口譯、筆譯和手語。口譯又稱為「傳譯」,顧名思義,是指譯員以口語的方式,將譯入語轉換為譯出語。由於語言必定早於文字出現,因此口譯的出現也必定早於筆譯。.

查看 旧约圣经和翻译

真·女神轉生 惡魔之子

《真·女神轉生 惡魔之子》為ATLUS為了拓展《真·女神轉生》系列兒童市場所作的遊戲軟體,後來推出動畫與漫畫版,漫畫單行本有附贈惡魔之子卡片遊戲用的卡片(臺灣則是附贈在連載本作漫畫版的強棒強棒月刊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真·女神轉生 惡魔之子

真理课程

《真理課程》是台湾福音书房出版的一套幫助基督信徒系統學習聖經真理的系列課程,作者是李常受。这套课程按照由淺入深的顺序,共分四級,每級又分为四卷:.

查看 旧约圣经和真理课程

真耶稣教会

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基督教教派之一,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北京,創始於1917年,早期的聖工人員領受了聖靈和全備福音的啟示,在中國的各省份傳播基督教。由於其福音工作的積極投入,該教會迅速地到擴張到亞洲及太平洋的其他區域。在1960年代初期,教會先後成立於北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俄羅斯。信徒人數大約一百五十萬人分佈於六十個國家。.

查看 旧约圣经和真耶稣教会

猶大書

《猶大書》(ΙΟΥΔΑ)是《新約聖經》中的第26卷書,是“大公書信”中最前寫成的第7卷。 《猶大書》主題:為信仰爭辯。.

查看 旧约圣经和猶大書

猶太新年

太新年(希伯來語: ro'sh ha-shānāh,歲首的意思)是提斯利月(希伯來曆:Tishrei)教曆七月、民曆首月的首日,是人、動物和具法律效力文件的新年,同時紀念上帝創造天地和亞伯拉罕以以撒向上帝祭獻。定於逾越節後的第163日。節日後的第十日為贖罪節。 由於希伯來曆是陰陽合曆而公曆是太陽曆,所以節日的日子每年不同。目前情形的不會早於9月5日(曾在1899年及於2013年出現)。2089年後就不會早於9月6日,亦不會晚於10月5日(曾在1967年及將於2043年出現)。 在《舊約聖經》《利未記》中,稱為吹號角的日子或吹角节,在拉比文學和禮儀當中稱為審判日或紀念日。.

查看 旧约圣经和猶太新年

猶達·達陡

圣犹达(Ιουδας,Jude)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亦被稱為聖达陡(Θαδδαῖος,Thaddaeus、Thaddæus)。因此他也被稱為犹达·达陡(Jude Thaddaeus,或Judas Thaddaeus)或犹达·利貝烏(Jude Lebbeus、Judas Lebbeus)。有时,他被认作“耶稣的兄弟”犹达。应当注意的是,他不是出賣耶穌的犹达斯。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將他與巴尔多禄茂,列為其主保聖人。在罗马天主教中,他是衰败的事业和处于绝境的人的主保圣人。在俄羅斯正教会傳統中被稱為Saint Faddej(Фаддей,он же Иуда Иаковлев или Леввей, in Russian, along with Saint Jude)。 圣犹达的象征是棍棒。在圣像中,他的头顶常围绕着火焰。犹达的另一个象征是他握着曼德兰基督圣像。有些场合中,犹达会拿着一支卷轴、书本,表明他是公函犹达书的作者。还有就是拿着木匠的尺。.

查看 旧约圣经和猶達·達陡

烏加里特

烏加里特(或譯為烏旮瑞特、烏迦利特或、烏加利特,現代地名拉斯·向拉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野茴香枝頭”)是古老的國際港都,位於北敘利亞沿地中海都市拉塔奇亞北方數公里處。在該地發現的檔案文獻經由來自邁錫尼和塞浦路斯(又稱阿拉西亞)的陶器證實後,確認烏加里特不僅和塞浦路斯有貿易外交關係,還向埃及納貢。該城政治勢力的興盛期由公元前1450年持續到前1200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烏加里特

烏加里特語

烏加里特語,由法國考古學家在1928年發現,僅從烏加里特的故城中發現的書寫形式中獲知,地點位於現代敘利亞的Ras Shamra村。它帮助舊約學者澄清圣經希伯來文本,并为古以色列文明在臨近文明中找到類似者做出巨大贡献。 烏加里特文是“自埃及象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破解以来的對古代人文最伟大的的發現”。在烏加里特發現的文獻包括Keret傳說、Aqhat史詩(或Danel傳說)、Baal-Aliyan神話和Baal之死—後二者也一起稱為Baal合集—都揭示了迦南宗教。 烏加里特語被證實於從公元前14世紀到前12世紀的文本中。這個城市毀於公元前1180-前1170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烏加里特語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烏利希·慈運理

烏列爾

烏列爾或譯為烏列、烏里耶爾,依據希臘語和俄語發音則譯為鄔里伊爾 (英語:Uriel,希伯來語:,標準希伯來語:Uriʾel,提比里安發音:ʾÛrîʾēl,希臘語:Ουριήλ,俄語:Урии́л;東正教譯名:總領天使鄔里伊爾,天主教譯名:總領天使優禮,基督新教譯名:天使長烏列爾),名字的意思是「神之光」,是猶太教及基督教信仰中一位天使長的名字。但不包括在正典書籍及不被天主教官方認可,但在猶太教神祕文學中祂是一位重要的天使長。在舊約聖經的偽經《衣索比亞語以諾書》()、《》和新約聖經的偽經《》中,名字有被提及。和米迦勒、加百列及拉斐爾同為站在上帝寳座面前的四大天使。烏列爾的意思是「神之光明」和「神之火燄」。據說烏列爾不只是大天使,也是熾天使和智天使。 在啟示錄式著作、卡巴拉著作和神祕主義著作裡,烏列爾通常與烏利亞 (Urial)、沙利葉 (Sariel,意思為「神之令」)、法紐爾 (Phanuel,意思為「神之顏」) 等混同。.

查看 旧约圣经和烏列爾

瑪拿西禱言

《瑪拿西禱言》是《舊約聖經》的一部份,在東正教視爲正典,在大夜禱時用;天主教及新教認為是次經。全份禱詞只有十五節,據稱是猶大王國的國王瑪拿西被亞述人擄走之後向上帝的禱詞。 它原來是《舊約聖經》的一部份,在不同版本的聖經裡被編入不同的位置:有的放在《列王紀下》,又有其他版本放在《歷代志下》。例如,在《七十士譯本》的《聖經》被放在正文,但在拉丁文的聖經則被放在附錄裡。在東正教的聖經就成為了歷代志下的第33章。.

查看 旧约圣经和瑪拿西禱言

瑪拉基書

玛拉基书是圣经全书第39本,作者是玛拉基先知。这本书属于十二先知书,也是圣经的希伯来语部分最后一本书。在本书裡有很多预言跟耶稣基督有关联。这些预言在400多年后得到应验。 主題:耶和華對利未子孫(在以色列中間的祭司)和雅各子孫(以色列人)的對付。.

查看 旧约圣经和瑪拉基書

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

經兒童出版文化獎(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是日本上首屈一指的儿童文学獎。这是开后代日本儿童文学獎之先河。1954年(昭和29年),这是根据“儿童文学奖学金书法”的实施,產經新聞社(產業經濟新聞社)创立。在该公司的赞助下,它的制定是为了向将要负责下一代的儿童提供出色的书籍。富士电视台和日本放送赞助的JR集团共同赞助和合作的是位于东京都饭田桥埃德蒙特大都会酒店(Hotel Metropolitan Edmont Tokyo) 。 目标作品通过评选委员会的筛选,从上一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日本出版的所有儿童书中挑选。 获奖作品将于每年5月5日的儿童节 当天宣布,颁奖仪式将于5月底或6月初在埃德蒙特大都会酒店举行, 皇室文仁親王妃紀子(秋篠宮妃紀子)将出席。.

查看 旧约圣经和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

申命記

《申命記》是《圣经》全书也是《希伯来圣经》的第5本书。這本書含有對耶和華的百姓發出的有力信息。在曠野流浪了40年之後,以色列的子孫正站在應許之地的門檻上。在这个时候,摩西写下此书来阐述他們的前景;他們在約旦河的對岸會遭遇的困難和摩西向百姓提出最後訓示。 主題:基督是神子民的指導者和領導者,使他們能進入屬天的領域,並有分於祂的豐富。.

查看 旧约圣经和申命記

熾天使

天使(或音译撒拉弗、色辣芬或西拉冰;希伯来文:שׂרף, 复数 שׂרפים ;英文:單數為Seraph,眾數為Seraphim) ,是在《舊約聖經》中提到的六翼天使;亦出現於不同的中東作品,被視為天神。猶太教認為此類天使擁有人類的外表,而天主教神學則把熾天使歸類為天階中最高的等级“神聖階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熾天使

燔祭

祭是指將所献上的整只祭牲完全烧在祭坛上,全部经火烧成灰的一種祭祀儀式。此儀式見於多個不同宗教、地域,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在先秦時期已有燔祭。《詩經·小雅·瓠葉》和《詩經·小雅·楚茨》都提及燔祭儀式。古希臘也有燔祭。 燔祭也是犹太教中五祭之一,也是允许非犹太人到圣殿献上的一种祭,(עלה)是《旧约圣经·利未记》中提到的第一种祭物,需要将这种祭不可为任何人留下一点肉,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种.

查看 旧约圣经和燔祭

牧場上的少女卡特莉

《牧場上的少女卡特莉》,又譯《牧場上的小乖乖》、《香取姑娘》或《飄零牧牛女》,為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10部的動畫作品。改編自芬蘭作家的作品《牧場上的少女》(Paimen, piika ja emäntä)。自1984年1月8日播至同年1984年12月23日,全49集。.

查看 旧约圣经和牧場上的少女卡特莉

牧羊

牧羊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農業系統中屬於畜牧業的一種,其生產成品以羊毛或羊奶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賴牧羊人的飼養和牧羊犬的保護,或由牧羊人帶領下尋找新的草場覓食。而牧羊業至今仍舊是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傳統農業地區的主要產業和經濟來源。.

查看 旧约圣经和牧羊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查看 旧约圣经和特土良

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雅法(תֵּל־אָבִיב-יָפוֹ,拉丁化:Tel Aviv-Yafo,تَلْ أَبِيبْ يَافَا),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或譯臺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以色列首都(外交机構驻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法定和实际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耶路撒冷,但仅获美国等少数国家承认)。人口38.2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則占总人口的4%。 特拉维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区面积51.76平方公里;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城鎮群有巴特亚姆、霍隆、拉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拉马特沙龙、赫兹利亚等城市。2005年統計,有人口304万,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区,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被认为已逐步成为世界级城市,并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 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谓“硅溪”(希伯来语: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特拉维夫

牺牲

本義是指因祭祀而宰殺成為祭品的牲畜,如牛、羊、豬、雞、鴨、魚等,謂之牲醴或犧牲酒醴。近現代也引申指“为了他利、正义或公益,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查看 旧约圣经和牺牲

独角兽

角獸是一種傳說生物,形象通常為頭上長有独角的白馬。.

查看 旧约圣经和独角兽

盐的历史

文明建立在用食盐储藏食物的基础上。可以腌制储存食物以后,人类饮食对季节的依赖大大降低,也给长途旅行提供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中,食盐很难制取,也因此被当做珍贵的贸易物资。在一些时期,盐被当做货币使用。在文化中,盐被当做“价值”的象征。 食盐贸易和城市兴衰、经济繁荣、战争胜负结合在一起。掌握了食盐专营权的人富可敌国。世界各地都为贩盐建立起的“盐路”,如意大利的“Via Salaria”盐路从青铜时代起就被利用。 今天,食盐是廉价而普及的调味料,价格相对低廉。.

查看 旧约圣经和盐的历史

監獄

監獄,中國歷史古代稱囹圄,是拘禁囚犯的場所。 在美国,有部分监狱是私营的。如美国感化公司。.

查看 旧约圣经和監獄

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之旅叢書書目列表是法國加利瑪出版社推出的《Découvertes Gallimard》系列叢書中譯本一覽表。正體中文版由臺灣時報文化首發於1994年,至2006年共出版81冊。.

查看 旧约圣经和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白話字

白話字(、POJ,台羅拼音:,閩南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語廈門話或臺灣話正寫法。白話字原本是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的,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但是白話字經過發展,包括了廈門地區和台灣都有教會以外的人使用,也有人用之來書寫客家話和台灣原住民語言,因此,白話字已經不限於教會。由於是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臺灣話拼音書寫系統。2001年成立的台灣羅馬字協會是以推動白話字為正式文字的重要民間團體之一。台灣羅馬字協會及台文筆會等諸多本土社團亦將白話字稱為台灣字。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國民黨查禁白話字之前,白話字在台灣使用年代久遠,並用白話字出版數種刊物,由於台語是聲調語言(現今台語共有七個本調),音調提供區分字義的重要資訊,用白話字作為書面語應用是可行的也不會引起混淆,台灣羅馬字協會規定當漢字與羅馬字出現爭議時以羅馬字為準。 在中國大陸,這套方案主要在學界用於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對照。此時,白話字常被稱作「甘為霖方案」或「廈門音新字典方案」。 在台灣,1970年代國民政府全面禁止使用白話字,並沒收教會的白話字聖經,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為國語運動而漸漸式微。,蔣為文著,發表於2013《台語研究》期刊,5(1),pp.74-97。但在此之前,白話字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和台灣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正是使用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 白話字本身不僅是標音系統,經過發展,更應被視為一套文字系統,在拼寫上不宜妥協於各地腔調及語音的變動。如欲反映語音,應以IPA國際音標為記音符號。如「蚵」台北腔、台南腔,但在白話字都以「o」表記。又例如「電」寫作「tiān」,但現代許多人都受懶音影響而讀近似「tēn」。 作為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拼音文字,白話字被廣泛的閩南語使用者作為書寫表記的工具之一。目前,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所協作的閩南語維基百科便是以白話字做為知識傳遞的文字媒介,為閩南語的語彙保存、正寫表記以及知識推廣都做出了些許貢獻。.

查看 旧约圣经和白話字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英语:Chicago-Lambeth Quadrilateral)或兰柏四纲领(Lambeth Quadrilateral)、兰柏芝加哥四纲领(Lambeth-Chicago Quadrilateral)是关于基督教圣公宗宗教个性的四个要点的纲领。它经常被引用为概括了普世圣公宗教义的基本以及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用于与其他基督教教派讨论时的参考。这四点是:.

查看 旧约圣经和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銃皇無盡的法夫納

是ツカサ著作,梱枝Riko插畫的日本輕小說作品,由講談社輕小說文庫出版發行。繁體中文版由東立出版社代理發行。 2014年6月傳出將會動畫化的消息,7月2日正式宣布動畫化。2014年9月宣布於2015年1月播放。.

查看 旧约圣经和銃皇無盡的法夫納

隆德主教座堂

隆德主教座堂(瑞典语:Lunds Domkyrka,丹麦语:Lund Domkirke)是瑞典斯科讷省隆德市的信义宗大教堂。它是瑞典信義會隆德主教的辖地。.

查看 旧约圣经和隆德主教座堂

避日目

避日目(學名:Solifugae)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现存12科,141属,共计一千余种,俗称避日蛛或风蝎,分布于非洲、亚洲及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沙漠。避日蛛的躯体类似蜘蛛,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没有类似蝎子的鞭状第三体节。大部分种类头胸部前端具有特征性的巨大螯肢,用以进食和发声。避日蛛移动速度快,体型较大,常被民间传说夸张的描述为一种危险可怕的生物,但它们对人畜基本无害。除了毒日蛛科的Rhagodes nigrocinctus外,其它日蛛都沒有毒腺。.

查看 旧约圣经和避日目

聖幛

在東方基督教裡,聖幛 (聖像壁;聖屏風) 是指教堂裡分隔教堂正殿與聖殿的一道牆壁,上面繪有聖像及宗教繪畫,又可指放置在教堂裡任何位置的可移動聖像畫。聖幛演變自拜占庭式建築的湯普龍(Templon)。 聖幛一詞源自希臘語「εἰκονοστάσι」、「eikonostási」,這詞語仍在希臘及塞浦路斯通用,意指「聖像站立」。.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幛

聖匝加

教宗聖匝加(Sanctus Zacharias PP.,?―752年),原名Zacharias son of Polichronius,於741年-752年在位為教宗。 751年,教宗匝加利亚派总主教為加洛林王朝的丕平三世加冕。這意味着世俗政權需要來自教宗的批准。這一事件為後來神權與君權的鬥爭留下了爭執的根源。 教宗匝加利亚致力羅馬的基督教化:在彌涅耳瓦神古廟的基礎上建神廟遺址聖母堂,教堂現位於在萬神廟附近;又重修拉特朗大殿,把聖喬治的遺骸移到维拉布洛圣乔治圣殿。.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匝加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

聖經中的酒

《聖經》與酒的關係十分奇妙。酒精飲料屢次在聖經文學中出現——從希伯來聖經中諾亞栽種葡萄園、變成酒鬼,到新約聖經中耶穌在迦拿的婚禮中神奇地變出了大量的酒,還有後來在基督教儀式中編入酒作為重要的一部份的「聖餐」。葡萄酒是聖經文學中最普遍被提及的酒精飲料,時常作為象徵性用途,在聖經時代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Broshi (1984),33頁。B.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中的酒

聖經人物列表

本條目記載了《聖經》裡面的主要人物的列表。所有名字先按《新約》和《舊約》分類。.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人物列表

聖經作者

聖經作者列出聖經各卷書的作者和編修者。一般學者認為,聖經中只有極少數是個人創作,大部分的卷書在創作後都經過長期編修才形成現今所知的聖經。此條目概述了多數當代學者們的結論,包括猶太教或是基督教的傳統觀點。 基督教會則声称「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因此是神代表的話語,只是透過許多不同背景的人傳達,并认为大部分的卷書都只有一或二位作者,且整部聖經的作者總數約40多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作者

聖經呂振中譯本

呂振中譯本,是呂振中牧師以一人之力,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譯成的中文聖經譯本。 1946年,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為吕振中出版了《呂譯新約初稿》。譯文採用直译的方式,尽量表达原文每字之意义,并保持原文之结构。於1952年,由香港聖書公會出版了吕振中譯《新約新譯修稿》。1970年正式出版整本《圣经》全书。.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呂振中譯本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代中文譯本(Today's Chinese Version,縮寫为TCV),是聯合聖經公會於1979年出版的《聖經》汉语译本,又於1997年又參考教牧之意見,出版《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它主要對象是剛接觸《聖經》的讀者。此譯本的翻譯工作開始於1971年,由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等人所翻譯。 聯合聖經公會鑑於華人最常用的《聖經和合本》的一些字句,對於某些讀者(尤其是初信或教外的)而言暗晦難明、生硬拗口,甚至容易造成誤解;這是由於《和合本》的語言屬於白話文運動的早期,許多語詞用法已與現代汉语白話文的使用習慣有不少差距。此外,《和合本》是以1885年出版的《英國修訂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 為翻譯藍本, 並參考《詹姆士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而不是直接從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原文翻譯;如此從英文二次轉譯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譯或漏譯的情形。再者,當時《和合本》根據的原文抄本,無論從數量或素質而言都不能與現存的抄本與考古資料相比。因應不少教內有識人士呼籲重譯聖經的聲音,聯合聖經公會遂決定推出符合現代白話文,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新版《聖經》。.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聖經研究

聖經研究(英語:Biblical studies)聖經寫作是將歷史、造假故事、神話與民族願望混合成書,聖經研究則將聖經分番開這幾範而已,並無新意,都係靠寫作維生,但為保飯碗不便得罪教會,堅持保持中立,避免說聖經的神與神蹟是謊話,仲藉口話不排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研究

聖經考古學

圣经考古学是根据西亚及北非地區出土的古代遗迹及出土文物研究《圣经》,揭示其历史原貌的学科。.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考古學

聖經恢復本

圣经恢复本(Recovery Version),是李常受主持翻译的多种语言的圣经译本和研读本《圣经》,包括英文、中文(包含繁、簡體)、西班牙文、韩文、俄文、日文、 葡萄牙文、法文、德文、菲律宾语、宿雾语、印尼文、馬來文、泰文和高棉文等语种。中、英文的《新约》恢复本完成于1987年,英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1997年,中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2003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恢復本

聖經成書時序

以下列出《圣经》中收录的各部分的大致成书时间,作者,写作地点以及大致的覆盖时间。本列表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而是按照各个部分在圣经正典中的位置给出的。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可以参看各个部分的主要条目。.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成書時序

聖經新譯本

《聖經新譯本》是由數十位華人聖經學者自譯的《圣经》汉语译本。此譯本以原文重譯《聖經》,《新約》於1976年完成;《舊約》於1992年完成。 整個譯經過程由原文、神學和中文的工作小組依次縝密斟酌譯文,最後由資深學者作審訂。 2001年推出了跨世紀版,更邀各地聖經學者和牧者撰寫《聖經》各書卷的總論和簡介。同年亦開始了修訂計劃,終於在2011年11月出版了四福音書,2012年9月出版《羅馬書》2013年3月出版《啟示錄》(新約預算2013年出版,舊約預算在其後三年內完成),並正式把《聖經新譯本》升級為《環球新譯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新譯本

聖經新漢語譯本

《聖經新漢語譯本》是由漢語聖經協會出版的聖經漢語譯本,其翻譯工作在1993年開始,2003年出部分試讀版,是被歸類為1970年代後由聖經讀經會資助翻譯出版的漢語聖經之一,新約部份於2010年完成,而舊約部份則尚未完成。.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新漢語譯本

聖經思高本

思高圣经,正名稱為思高圣经译释本(現通稱「思高聖經」,下稱「思高本」),是今日华语天主教會最普遍使用的《圣经》中文譯本。此译释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天主教会议决定翻译《圣经》。 现时,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O.F.M.)所出版的「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羅馬教廷唯一认可法定的中文版本圣经。。 「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由天主教方济会会士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le Allegra O.F.M.)于1945年在北京所创立的思高圣经学会翻译和注释。會址在北京(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名叫西煤廠的宿舍內,後來「遷至李廣橋18號的方濟堂(近紫禁城),再遷往小石橋區,輾轉再遷回位於李廣橋的方濟堂。」)。1948年迁往香港继续翻译和注释工作。用了九年时间(1945-53年)译释旧约共八册,1954年,圣地和香港的圣经学会谊结金兰,雷神父带领学会的众兄弟,在圣地的继续深造和实地考察。雷神父也在圣地学院讲避静,讲授《若望福音》。1955年,会士们返回香港,着手把希腊文的《新约》译成中文。其间用了六年时间(1955-60年)译释新约共三册,新旧约全书共十一册。 1961年学会开展出版圣经合订本的计划,整个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在1968年12月25日正式完成,并出版了《思高圣经合订本》,其中不单是修改译文及删减批注,更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译了一次。这是第一部译自原文的公教圣经全译本。香港的思高聖經学会會址在香港渣甸軒德蓀道6號,別無在其他地方設有分會。.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經思高本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俗譯:聖馬可大教堂)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座圣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聖馬可大教堂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它是威尼斯公爵的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宗主教區的座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駐地。.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聖鬥士星矢 最終聖戰的戰士們

“聖鬥士星矢 最終聖戰的戰士們”是於1989年3月18日上映的“聖鬥士星矢”系列的動畫電影第四部。.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鬥士星矢 最終聖戰的戰士們

聖葉理諾堂

聖葉理諾堂(英語:St.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葉理諾堂

聖母百花聖殿

聖母百花聖殿,又稱花之聖母大教堂(意大利語: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或佛羅倫斯主教座堂。是位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教堂, 屬哥特式風格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296年,由建築師阿尔诺夫·迪·卡姆比奥設計,並採用了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著名的圓頂(穹頂)建造,1436年最終完工。 大教堂有著十九世紀哥德復興風格的立面,出自建築師埃米利奧.德法布里斯之手。其外部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斕而和諧。 整個教堂建築群位於主座教堂廣場,由主教座堂、聖若望洗禮堂和喬托鐘樓構成, 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佛羅倫斯歷史中心(1982年)的一部分,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是托斯卡尼地區的旅遊勝地。 花之聖母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之一,而其圓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磚造穹頂。 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斯總教區的主教堂,目前的總主教是Giuseppe Betori。 1982年,聖母百花大教堂作為佛羅倫斯歷史中心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圣约翰洗礼堂位于主教座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贝尔蒂(Ghiberti)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讚为“天国之门”。 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 主教座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主教座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 中殿北墙上有乌切洛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聖母百花聖殿

萨米人

萨米人也称拉普人,是北欧地区的原住民,欧洲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之一,也是欧洲目前仅存的游牧民族。萨米人的语言是萨米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其他對於薩米人的稱呼或寫法有:Sámen、Saamen、Sámi、Saami、Lappen;而從前稱他們為拉普人,但薩米人認為這稱呼帶有輕視的意味。 薩米人的開墾地區常被簡稱為「拉普蘭」,但薩米人的開墾區遠廣於瑞典歷史上的拉普蘭。他們把自己所開墾的區域稱為薩米(Sápmi),橫跨芬蘭、挪威、瑞典、俄羅斯四國國境,包括瑞典兩萬人、挪威北部四萬人、芬兰六千五百人和俄罗斯科拉半岛的部分地区兩千人。瑞典境內薩米人的居住區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查看 旧约圣经和萨米人

萨摩亚族

薩摩亞人(英文:Samoans)為薩摩亞群島上的主體民族;,屬於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與其玻里尼西亞民族有共通類似地血緣基因、語言、歷史及文化。由於殖民主義關係,薩摩亞人所居住的薩摩亞群島在政治上被一分為二,西邊是薩摩亞獨立國(舊稱西薩摩亞,1997年改現名);東邊是美屬薩摩亞。以下介紹以薩摩亞為主。薩摩亞人屬南島語系,使用薩摩亞語,因18~19世紀受過西方統治的原因,亦會使用英文。也因統治關係,信仰從原始信仰改為基督教信仰。薩摩亞人社會以「瑪泰」系統為基礎,以「戶」為基本單位,原始依靠農業、漁業等維生,再由瑪泰進行資源的再分配。除次之外,「紋身」藝術,是薩摩亞社會成年的象徵,也代表著他們的階級身分。 根據2006年估計,大約有18萬8000名左右的薩摩亞人定居在薩摩亞 ,大多數的薩摩亞族如今散居在其他國家,主要包括美國(2012年估計有18萬人),新西蘭(2001年估計11萬5000人)及澳大利亞(2006年估計3萬9992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萨摩亚族

青岛圣保罗堂

青岛圣保罗堂又名观象二路基督教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观象二路1号,坐落于观象山北坡,靠近胶州路、江苏路、热河路、上海路、观象二路5条道路的交汇处,建于1940-1941年,为青岛市内一座重要的新教教堂,也是青岛市区内第三大基督教教堂。.

查看 旧约圣经和青岛圣保罗堂

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彼得堡的故事 (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 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повесть) 是普希金在1833年创作的关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的叙事诗。该诗被公认为普希金最成功的叙事诗创作,并且对俄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圣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像也因为这首诗而闻名于世。.

查看 旧约圣经和青铜骑士

蠅科(Muscidae)簡稱fly,俗作螥蠅或狂蠅,為雙翅目短角亞目昆蟲的總稱,全世界約有3000種。别名:螐蠅、青蝇。其幼虫被称为蛆。 成蟲飛翔能力非常出色,可在空中固定盤旋,或在高速飛行中急劇轉換方向等,振翅以每秒鐘振動300次的頻率,飛行速度約每小時40公里。.

查看 旧约圣经和蠅

風起

《風起》(風立ちぬ),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動畫導演宮崎駿以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連載漫畫《風起 妄想重返》(風立ちぬ 妄想カムバック)所改編的電影動畫。2013年7月20日在日本公映。 本片在日本上映後於2013年9月1日,由制片人在威尼斯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發佈消息,宫崎骏已经正式宣布退休并在东京就此内容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宣布复出)但目前本片仍为宫崎骏导演的最后一部長篇動畫作品。.

查看 旧约圣经和風起

预表

表是一种关于圣经研究的神学理论,也是一种在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与基督教圣经(新约圣经)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认为新旧两约都来自于上帝的默示,旧约圣经中有些内容不适用于基督徒,例如,犹太教kosher律法(参见旧约圣经—基督教对于律法的观点)。因此在有些地方,旧约圣经不能作字面理解,而是作为新约圣经事件的寓言或预示,特别是旧约圣经的事迹被看作耶稣生平事迹的预示。这样在旧约圣经中看见新约圣经,术语称为“预表”。保罗在歌罗西书2章16-17节简明地阐述了这一学说 -“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在节期、月朔、或安息日方面,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要来之事的影儿,那实体却属于基督。”这同样可见于新约圣经中的希伯来书。 预表始于初期教会。 预表经常在艺术中得到表达;许多预表成对地出现于主教座堂和普通教堂的雕刻,以及中世纪后期常见的插图本书籍中,2位最成功的编者是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和Biblia pauperum。 预表的一个例证是旧约圣经中约拿和鱼的故事。中世纪对这个故事的寓意解释,认为这预表耶稣的埋葬,鱼的胃就是耶稣的坟墓:如同约拿3天后从鲸鱼腹中出来,基督也是3天后从坟墓里复活,参见、、。甚至,约拿称呼鱼腹为“阴间”。因此,中世纪文学艺术中只要提到约拿,通常都是预表基督的埋葬与复活。其他最常见的预表还包括:4位主要的旧约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和但以理,预表4位传福音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预表十二使徒。解经家们还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之间,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预表的例证。 圣经中的其他例证诸如:.

查看 旧约圣经和预表

预言

言(英文:Prophecy),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来说预言指的不是通过科学规律对未来所作的计算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指某人通过預知超能力出于灵感获得的预报。 这个概念还包括着通过神力或者非凡的能力所获得的对现时的真理和事实的宣布。最常见的预言是在社会或者宗教危机时期对未来的警告。在许多重要的宗教著作中都纪录有这样的预言。.

查看 旧约圣经和预言

食盐

食鹽是一種調味劑,能产生人类能感知的鹹味,常在烹飪和享用食物時用作調味。常見的餐桌鹽是一種含有97至99%的氯化钠的精製鹽.

查看 旧约圣经和食盐

裨治文译本

裨治文文理译本,是裨治文等人翻譯的文理(文言文)新舊約聖經,是十九世纪中期出版的一个很好的译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裨治文译本

西乃抄本

西乃抄本(קודקס סינאיטיקוס,Σιναϊτικός Κώδικας,Codex Sinaiticus),又譯為西乃山抄本或西奈抄本,一系列以通用希臘語寫作的《聖經》抄本。19世紀在聖凱瑟琳修道院發現,並於20世紀發現更多的抄本。於4世紀以安色爾字體寫成,是現在年代最早的《新約聖經》抄本,在新約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大部份抄本,現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中。 它包含《新約聖經》及《舊約聖經》。希臘文的《舊約聖經》(即七十士譯本)差不多完整無缺,連同完整的《新約聖經》、《巴拿巴書》及部份《黑馬牧人書》。.

查看 旧约圣经和西乃抄本

西番雅

西番雅 (希伯來語 צְפַנְיָה,英语:Zephaniah,意为:神藏匿、主所保護及蔭庇的)人名,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西番雅

西番雅書

《西番雅书》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卷先知书,在基督教传统中被列为《旧约圣经》第36卷,记载犹大王国末期的贵族子弟西番雅的预言和相关情况。这本书警告犹太人不要离弃他们祖先的上帝耶和华,否则他们将会失去上帝子民的地位。这本书的信息影响了犹大国的国王约西亚,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废除偶像崇拜运动。圣经记载,由于他推行正确崇拜,来自亚述帝国的军队遭到上帝天使的攻击,损失十分惨重,大败而归。 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和列國的審判,以及祂對外邦和以色列的拯救。.

查看 旧约圣经和西番雅書

西斯廷小堂

西斯廷小堂(Sacellum Sixtinum;Cappella Sistina ;也稱為西斯廷禮拜堂)是一座位於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天主教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小堂中的壁畫在西斯都四世治下的1482年完成,1483年8月15日西斯都四世在這裡舉行了第一場聖母升天節彌撒,並決定這裡將要供奉童貞瑪利亞。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查看 旧约圣经和西斯廷小堂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西敏寺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τὸ 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天主教汉譯作《馬爾谷福音》)是《新约圣经》中记录耶稣传道活动的四福音书之一。是一本面向的福音书。在新约全书中它是第2本书,為對觀福音書之一。 《馬可福音》主題:神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奴僕救主。它記錄了從受施洗者約翰的洗以來,耶穌的傳道故事,一直到耶穌被處死以及耶穌空墓被人發現為結尾。馬可福音中,並沒有耶穌的族譜紀載,也沒有耶穌出生的場景紀載。此外,在馬可福音原始的斷結尾中,也沒有復活後耶穌顯像的紀載。馬可福音將耶穌描繪成一個行動派的英雄人物,一個驅魔者,醫治者,以及一個神蹟實行者。根據馬可福音,耶穌是神之子,但是他對這身分一直保密,這是學者對馬可福音所謂的"",將神國訊息隱藏在寓言故事的教導內,故事中的門徒們不斷的無法理解。他也符合先知預言中彌賽亞是一個受磨難的僕人。在原始馬可福音結尾,耶穌的墳墓被人發現是空的,耶穌請人捎訊息說他會在加利利與門徒碰面,接著婦女因為驚嚇而逃跑,甚麼都不敢說,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8節。於廣泛流傳於現代聖經中的馬可福音長結尾中,則增加了向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20節。.

查看 旧约圣经和馬可福音

馬吉安主義

吉安主義是由馬吉安於144年所發展的神學思想,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是當時甚受歡迎的一種思想。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由於馬吉安主義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包括相信是記載馬吉安思想的《對比論》(Antitheses),他的主張及思想只有從反對他的人的著作中重新構築出來。這些作者包括反對馬吉安主義最要緊的特土良(著有五卷《反馬吉安》)、愛任紐(著有《反異端》)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馬吉安主義被判為異端,而《聖經》的正典亦同時被確立。.

查看 旧约圣经和馬吉安主義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查看 旧约圣经和馬太福音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查看 旧约圣经和馬丁·路德

馬禮遜譯本

遜文理譯本,正式名稱為神天圣書,是新教人士馬禮遜等人翻譯的文理(文言文)新舊約聖經,標誌著新教的中文譯經正式拉開了帷幕,是中文譯經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後世譯本產生了不少的影響。.

查看 旧约圣经和馬禮遜譯本

角鬥士

角斗士(gladiatōrēs),指的是古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臺灣也譯為劍鬥士,名稱來源自於古羅馬軍團慣用的劍,是古罗马奴隶社会的一种身份特殊的奴隶,通常都是战俘或其他犯了過錯的奴隶。他们的职责是在競技場上进行殊死搏斗,为人们提供野蛮的娱乐。.

查看 旧约圣经和角鬥士

詩篇

《詩篇》(唐朝景教譯《多惠聖王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它是《希伯来圣经》中第19本书。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会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尔”。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及。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 主題:敬虔之人藉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查看 旧约圣经和詩篇

詩歌智慧書

《詩歌智慧書》(כתובים;日文又译作《詩文集》、《詩與智慧文學》、《聖文學》),是指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之外的几卷書。.

查看 旧约圣经和詩歌智慧書

马礼逊

逊(Robert Morrison,),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来华传教,到达广州,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他在广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為第一个华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华人牧师梁发。他和米怜等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在澳門出版中文報刊《雜聞篇》。英华书院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曾协助麦涤逊创办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广州记录报》。1834年過世,葬於澳門舊基督教墳場。.

查看 旧约圣经和马礼逊

該隱情結

所謂的該隱情結(Cain Complex),指的是榮格所提出的一種精神分析學概念。.

查看 旧约圣经和該隱情結

詹姆斯·巴爾 (聖經學者)

詹姆斯·巴爾(1924年3月20日–2006年10月14日)是一名蘇格蘭旧约圣经学者。他在牛津大学期間,於1976年至1978年是奥利尔释经学教授,1978年至1989年則担任希伯来语教授。.

查看 旧约圣经和詹姆斯·巴爾 (聖經學者)

誕生石

誕生石(birthstone)也称为生日石,是用來贈送給公历中各個月份誕生人們的貴重禮物,常在生日或周年慶作為賀禮。 早期印度及巴比伦文明認為寶石具有神奇能力。占星家逐漸以特定顏色的寶石配合黃道十二宮來促進該星座人士的運氣。另一個講法就是來自聖經舊約裡,祭司亞倫所載的金色胸牌Priestly breastplate,正正就鑲嵌十二顆寶石。.

查看 旧约圣经和誕生石

諸神的戰車?未解之謎

戰車?過去的未解之謎(德語:Erinnerungen an die Zukunft)是由艾利希·馮·丹尼肯在1968年撰寫的一本書。.

查看 旧约圣经和諸神的戰車?未解之謎

謝洪賚

謝洪賚,晚清民国中国著名基督教学者、翻译家、作家、社会活动家。英文名:Zia Hong-lai,字鬯候,號寄塵,笔名“廬隱”,浙江慈溪县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謝洪賚

,又稱鬼魂,日本稱之為幽靈,有些人認為鬼是生物死亡後遺留下的靈體。 在其他語言的翻譯上,中文的「鬼」最常被翻譯成英語的「Ghost」,另外邪靈、魔鬼、妖怪、吸血鬼,以及不死生物等其他在恐怖片出現的怪物,和一些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和都市传说的传说生物,也常被稱之為「鬼」,所以叫鬼怪。.

查看 旧约圣经和鬼

魔鬼圣经

《魔鬼圣经》(拉丁语:Codex Gigas,英语:Giant Book,意为“大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手抄本,于13世纪早期制作于波希米亚地区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内。此书目前存放于斯德哥尔摩市内的瑞典皇家图书馆。此书因其中的巨幅魔鬼插图和抄书人的诡秘传说故事而以“魔鬼圣经”(Devil's Bible)之名著称于世。.

查看 旧约圣经和魔鬼圣经

诺亚方舟

諾亞方舟(תיבת נח,转写:;),又譯挪亞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創世紀》中的故事,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隻,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記載中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這段故事分別被紀錄在《希伯来圣经·創世記》(《旧约圣经·创世记》)以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 根據底本學說的推論,《創世紀》中的方舟故事,可能具有許多相似但分別獨立的來源;而一般的正統猶太教與基督教,則認為方舟的故事只有一位作者,聖經直譯主義者認為方舟確實停留在土耳其東北方厄德爾省的亚拉拉特山區。亞伯拉罕諸教對於故事中某些問題已經有了神學上的解釋,例如將方舟解釋為教會的預表。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也有與《創世紀》的記載平行的故事,例如中記載一位叫祖蘇德拉的人,受神明的警告而建造了一艘船艦,並因此逃過了一場將人類消滅的洪水,此外在其他地區,也有許多相似的故事,是世界上廣泛流傳的相似傳說故事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诺亚方舟

象牙塔

象牙塔 (Ivory tower),法語 la tour d'ivoire的翻译,指的是「脫離現實生活的大学等學術機構」,其後引申為「脫離現實生活的學術理論」。 Ivory Tower 是根据聖經《舊約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查看 旧约圣经和象牙塔

貝西摩斯

貝西摩斯(Behemoth,也译作巨兽或比蒙)是聖經記載的神话生物。在希伯莱文中称בהמות(Behemot/B'hemot),意为『群兽』,暗指它形体十分龐大,群兽相合才能与其并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貝西摩斯

賀清泰

賀清泰(法語:Louis Antoine de Poirot,),18及19世紀初耶穌會畫家及翻譯家,於乾隆期間擔任宮廷畫師。連同潘廷章,他是最後一個於乾隆在位時作畫的畫師,他們取代了名氣較大的郎世寧和王致誠。 賀清泰以滿語翻譯舊約聖經,又以中文白话翻譯旧约聖經,其中夹杂北京俚语和土话。他亦負責北京與聖彼德堡兩國外交通信中拉丁語與滿語的翻譯。.

查看 旧约圣经和賀清泰

贖罪日

贖罪日(Yom Kippur)是在希伯來曆提斯利月之第十天,也是敬畏之日(Yamim Noraim)之一。是猶太人每年最神聖的日子,當天會全日禁食和恆常祈禱。據稱是上帝透過摩西與亞倫,要求猶太人遵守的。舊約明載贖罪節的規定:「以色列要永遠尊守下列條例。每年七月初十,以色列人和住在他們中間的外僑必須禁食,不准工作。那一天要行贖罪禮,潔淨他們,使他們得以在上主面前潔淨……這些條例必須永遠遵守。」(利未記16章29至34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贖罪日

越南基督教新教

越南基督教新教是一个较小的宗教社群,占总人口的0.5%到2 %,根据2006年政府人口统计,大约有100万人(1%)。不过,更正教是越南增长最快的宗教,在过去10年间增长率达到600%。.

查看 旧约圣经和越南基督教新教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查看 旧约圣经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得記

路得記是圣经旧约中的篇章。这一篇是圣经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内容之一。这本书讲述大卫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故事,围绕路得这一人物展开。 主題:一幅完整的表號,說到外邦的罪人,藉著基督的救贖而與基督聯結,與神的選民以色列同被帶進神聖的產業。.

查看 旧约圣经和路得記

路易九世 (法兰西)

路易九世(Louis IX;),绰号贤人(le Prudhomme),俗称圣路易(Saint Louis),自1226年至去世为卡佩王朝法兰西国王,在位超过43年。天主教會1297年封他为圣人。路易九世是法王雄狮路易八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的次子,幼年接受了严格且宗教性强的教育。他是父母幸存孩子中的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王位,时年12岁。1226年11月29日他在兰斯主教座堂加冕,但他的母后根据路易八世的遗嘱对他进行“监护”,直到他长大成人。 成年后,路易结束了卡佩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间的冲突,将包括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博凯尔、卡尔卡松地区及布卢瓦、沙特尔、沙托丹和桑塞尔等伯爵领地并入王家领地,并加强了对诺曼底、安茹、图赖讷、曼恩和普瓦圖的控制。 路易九世是一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试图在他的王国内实现公平。他发布“国王四十日”,将執達吏和軍事糾察引入国内,導入无罪推定原则,减少使用酷刑,禁止神意裁判和私斗,建立被告对原告的第二次答辩。路易的行动和声望超越国界,他是欧洲不同君主間的仲裁人和争端平息者。他还建立了王国单一货币,以及最高法院和审计法院的前身机构。另一方面,路易非常虔诚,建立很多教堂、修道院和收容所以扶贫济弱,努力使蒙古大汗皈依基督教,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索邦學院,于1242年建造圣礼拜堂以崇敬圣物。 路易根据他病笃时的心愿,在奇迹般病愈后再度起誓,在弟弟阿图瓦的罗贝尔、普瓦捷的阿尔封斯以及安茹的夏尔的陪同下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埃及。回国后,路易将十字军失败的原因归因为神的惩罚,因此加强王权,重建基督教道德秩序。他决定惩治褻瀆、赌博、放贷和卖淫;他也试图让犹太人自愿或强制改宗。为此,他对犹太人施以各种手段,包括焚毁塔木德等,他在统治末期,迫使犹太人在胸前和后背佩戴黄色或红色的圆形标志,同时保护他们免受攻击。最后他在组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突尼斯期间,可能因痢疾于1270年去世。 路易九世于1297年8月11日由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尊崇为法兰西的圣路易(saint Louis de France)。他的庆节日固定在他去世之日8月25日。身为君主,当今人们认为他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并把处于祖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孙子美男子菲利普之间的他视为卡佩王朝直系三大君主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路易九世 (法兰西)

鸠鸽科

鸽科(學名:Columb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鸽形目中的一个科,一般稱為鸠或者鴿。有許多種類,其中有47屬,其下共有大約320個物種。常常被稱呼為白鴿或鴿子的常见物种是原鴿(Columba livia)。 特徵是酒樽身形,脖子短小,有瘦長的嘴,牠喝水的時候,將嘴至鼻孔的範圍浸入水中吸吮,雄性和雌性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只是雄性在身材方面顯得有力,在行為及表情上顯的較為主動。鴿子的肌肉有益於在空中移動,他們有強健的胸骨保護心、肺臟,裡的骨頭是空心的,牠們會吃許多小石頭幫助消化,他們有大約一萬根羽毛,體型輕巧,最快可以大約每小時一百公里的速度飛行。鴿子以如玉米、白米、花生、豆子等種子、果實和其他柔軟的植物維生,属於食果动物,牠們並不挑食,也可以吃飼料。喜愛用幼小樹枝築巢。每次生蛋兩隻,由父母輪流孵化。 牠們活躍於澳新界及東洋界一帶,已經絕種的巨鳥渡渡鳥也属于本科。鴿子嘴巴上半部的地方有磁體偵測器,因此他們能夠偵測強大磁體的範圍。.

查看 旧约圣经和鸠鸽科

鹽水天主聖神堂

鹽水天主聖神堂是位於台灣台南市鹽水區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其特色為使用中國宮廷式建築建造,且內部採用中式風格繪製聖經事蹟以及天主教聖人態像。為該堂第五任本堂神父李少峰督建。併鄰鹽水聖佳蘭隱修院。.

查看 旧约圣经和鹽水天主聖神堂

麥基洗德

根據舊約聖經《創世記》的記載,麥基洗德(希伯來文:מַלְכִּי־צֶדֶק/מַלְכִּי־צָדֶק)是撒冷王,被稱為「至高神的祭司」,他帶著餅和酒為亞伯拉罕祝福(參:創世記14:17-24)。麥基洗德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公義的王」。 文獻中,包括、和Babylonian Talmud等,認為麥基洗德此名,是挪亞的兒子閃的另一個稱號。 基督教傳統中,根據新約聖經《希伯來書》,耶穌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因此耶穌作為大祭司的效用是一勞永逸地。麥基洗德在天主教和東正教傳統中被尊為聖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麥基洗德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黎巴嫩

黎巴嫩历史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裡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统治。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查看 旧约圣经和黎巴嫩历史

黑門樂團

黑門樂團 (Herman Band),原名「黑門盲人樂團」,是台湾的一个盲人乐团。 1990年由台灣輪椅作家「杏林子」劉俠女士,推動創設,原隸屬於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由經紀人林偉華等協助其獨立並向政府立案,更名黑門樂團,走專業音樂人之路線。設立之初,是為讓視障朋友不要認定按摩業是唯一謀生行業,也讓愛好音樂的視障人,有其展現音樂才華的平台。 目前的成員,在唯一女主唱郭淑儀單飛後,仍有五位團員。鄭信盛,團長兼吉他和主唱。劉培軍,薩克斯風手兼主唱。張志富,鍵盤手兼對外負責人。彭康福,鼓手。郭謙成,貝斯手。黑門一詞,源自聖經舊約,是一盛產甘露的山。劉俠女士期望黑門樂團之音樂與歌聲,如甘露般撫慰人心,滋潤生命。黑門樂風搖滾與抒情均擅長。黑門樂團首任團長,李繼吾,仍於伊甸基金會做廣播與音樂人才培育之服務。 除黑門樂團之外,台灣仍有許多知名視障音樂團體和個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Mirror 鏡樂團、淡水走唱團、蕭煌奇、金門王、李炳輝。 Category:台灣樂團.

查看 旧约圣经和黑門樂團

黑色安息日

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是英国的硬式搖滾/重金屬樂團,1968年成立於英國伯明罕,截至2017年共發行十九張錄音室專輯。它的主要成员有奧茲·奧斯本(Ozzy Osbourne,主唱),東尼·艾歐密(Tony Iommi,吉他),(Geezer Terrance Butler,貝斯)和(Bill Ward,鼓)。樂團經歷了多次陣容變化,東尼·艾歐密是其唯一不變的成員。成立之初的風格為藍調搖滾,但很快就融合了恐怖驚悚的主題和低沉的吉他聲。歌詞主題也常包含科幻、玄學、社會動盪、環境汙染、政治腐敗、資本主義的壓榨、藥物濫用的危險、世界末日預言和戰爭帶來的恐怖等等。 奧茲·奧斯本在1979年被黑色安息日開除,理由是藥物濫用等問題,之後換過八位主唱,包括前主唱羅尼·詹姆斯·迪歐、、、和等人,以及九位鼓手和七位貝斯手。樂團的原始陣容在1997年團聚,隨後發行了一張現場專輯《》。2013年發行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2016年展開三名創始成員(奧茲·奧斯本、東尼·艾歐密、吉澤·巴特勒,比爾·沃德因合約缺席)的告別巡迴。2017年2月4日,黑色安息日在家鄉英國伯明罕完成最後一場告別演出,這次告別巡迴遊歷了四大洲、售出近一百萬張門票。黑色安息日將不再出任何新專輯或以該團名義進行演出,不過成員還是會以個人名義繼續表演或者進行創作。 黑色安息日通常被认可为第一个真正的重金属樂團,美国VH1將他們列為「百大優秀硬搖滾樂團」第二位,僅次於齊柏林飛船。MTV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金屬樂團」,《滾石雜誌》評為有史以來「歷來最偉大的一百個音樂家」之一。他們在全球銷售了超過7000萬張唱片,2005年列名,2006年列名美國搖滾名人堂,以及獲得兩次葛萊美獎「」。.

查看 旧约圣经和黑色安息日

黄乃裳

乃裳(平话字:Uòng Nāi-siòng,),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福建福州闽清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基督徒。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黄乃裳在基督教美以美会服务多年,又曾参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运动以及后来建立中華民國的辛亥革命,是清末民初重要的革命家。他同时也是著名的侨领,曾率领福州移民开垦马来西亚砂拉越的诗巫(新福州),诗巫的福州族群繁衍至今。.

查看 旧约圣经和黄乃裳

軛是一種用木製造的梁,用來給兩頭牛拉貨物(牛幾乎總是成對)。這個可以用來幫助犁田。軛有幾種類型,用於不同的文化,並給不同類型的牛使用。.

查看 旧约圣经和軛

辅音音素文字

辅音音素文字(Abjad)是一种文字的书写系统,其特點是每個符號都代表子音,輔音音素文字的字母表只有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所以朗讀文章時口中須補上適當的母音才能讀出。典型的輔音音素文字有「腓尼基字母」、「阿拉伯字母」等。 輔音音素文字的母音通常不標出而暗含於音韻中,即使有也是選擇性地標記,並非主流的書寫形式,如希伯來文的nikkud(尼庫德)和阿拉伯文的harakāt。希伯來文在後期發展成為使用元音標記,使它從輔音音素文字過渡成為「元音附標文字」,不過元音的標記並不是強制性的。 「輔音音素文字」這個術語首先由美國語言學家彼得·T·丹尼爾斯(Peter T.

查看 旧约圣经和辅音音素文字

迦勒底

迦勒底(一譯加爾底亞,阿拉伯語:‎,Kāldān),是一個古代地區的名稱,屬巴比倫尼亞南部,即現今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公元前625年至前539年期間開始有部落進入該區居住,這些部落的住民就被稱之為迦勒底人、加爾底亞人或新巴比倫人。 在《舊約聖經》中,迦勒底是新巴比倫的同義詞。大約在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奪得巴比倫尼亞的王位,建立了迦勒底王朝,亦即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帝國版圖大為擴張,勢力達至頂峰,征服猶大王國,並攻佔了耶路撒冷。.

查看 旧约圣经和迦勒底

迦百农

迦百农(Capernaum),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4章第13-17节)。.

查看 旧约圣经和迦百农

迦拿的婚礼

迦拿的婚礼,天主教汉译作加纳婚宴,是《约翰福音》所记载而三卷《对观福音》都没有记载的一个事件。约翰记载说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参加在迦拿举行的一场犹太婚礼。当主人的酒用尽时,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约翰福音中没有提到名字)告诉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答说,“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的母亲对仆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耶稣命令仆人将空石缸都盛满水。他们照此办理,于是耶稣又告诉他们舀出一些水来,送给首席侍应。侍应品尝时,水已经变成了酒,他并不知道耶稣所做的。然后他对新郎说,新郎违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风俗,把好酒留到最后才上()。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用以展示他的荣耀,并且他的门徒就信入了他()。 约翰福音提到耶稣的这个神迹,是紧接在耶稣告诉拿但业 “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之后立即发生的。在约翰福音中,约翰使用古希腊词汇“semeion”(意为“记号”),或“ergon”(意为“工作”)来表示耶稣的神迹,而在对观福音中通常使用“dynamis”- 意为“能力的行动”来表示“神迹”一词 。这个事件是约翰福音用以证明耶稣神圣身位的7个神奇的“记号”中的第一个。 约翰福音的这个事例可以被认为是旧约圣经中的预言的应验,例如和中预言,在弥赛亚的时代,酒将会特别丰富,而在也提到了弥赛亚的婚礼喜宴。 这一事件对于基督教教牧神学的发展也相当重要,由于耶稣受邀请参加婚礼,并使用他神圣的能力将婚礼从灾难中挽救出来,被用作他赞成婚姻和世俗庆典的证据,与保罗书信中更为严厉的观点形成对比(例如,在哥林多前书7章)。这一事件也被用作反对基督教禁酒主义的一个论据。在罗马天主教中,迦拿的婚礼是玫瑰经的“光明五端”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迦拿的婚礼

迪奥多蒂翁

迪奥多蒂翁(Theodotion),约活动于公元3世纪前后。生活于希腊的希伯来学者和语言学家。他曾参加了希腊文《旧约》的相关编纂工作,该书博采众长,将之前的七十子希腊文《圣经》作了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对后世的各种《圣经》版本影响深远,同时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查看 旧约圣经和迪奥多蒂翁

迈克尔

迈克尔(Michael)是源于希伯来语的名字,同時也是基督徒使用的聖名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迈克尔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查看 旧约圣经和錫安主義

霸王奪姬

《霸王奪姬》(英語:David and Bathsheba)是一部1951年的美國特藝七彩古裝史詩片,根據《舊約聖經》裏大衛王的故事改編。講述了大衛成為以色列國王以後的事蹟,以及他和之妻拔示巴的關係。.

查看 旧约圣经和霸王奪姬

蜂蜜

蜂蜜,--,是昆蟲蜜蜂從開花植物的花中採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釀製的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液体。自古被當成食物及藥物來使用,也被用於製作蠟燭等各種用品。中醫認為,蜂蜜性味甘、平,对腹痛、干咳、便秘等有疗效。 蜂蜜(因已由蜜蜂的唾液中的酵素分解)為兩種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構成,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而不需要先分解为单糖,所以比白砂糖(蔗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外還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1kg的蜂蜜含有2940kcal的熱量。 市售蜂蜜經過濃縮處理或天然封蓋熟成,水分含量可低於20%以下,細菌和酵母菌都不能在蜂蜜中存活,因此蜂蜜並不需要放入冰箱保存,某些厭氧菌(如肉毒桿菌)可以以非活性的孢子形態存在其中,因為嬰幼兒腸胃等消化器官过于稚嫩,胃酸的分泌較差,所以,一歲內的嬰兒不要食用沒有經過消毒的蜂蜜。蜂蜜中孢子並不會繁殖產生毒素,一般情況下,蜂蜜中的厭氧菌也沒有在人體內繁殖的危險。尚未封蓋熟成且未經濃縮處理的蜂蜜,因水分含量偏高,室溫下會快速發酵變質,因此仍需放入冰箱低溫保存。.

查看 旧约圣经和蜂蜜

胡忠信

胡忠信(),生于台湾台南,后加入美国籍。台湾作家、媒体人、政论家。先后任台湾《自由时报》顾问兼主笔、年代电视台总编辑、中天电视台执行董事及总经理,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约专栏作家。长期擔任台湾年代电视台政论节目的特約評論來賓,現在是中廣新聞網AM 648 《新聞大解讀》、民視台灣台《新聞大解讀》的節目主持人、網路電視台《Power TV》主持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胡忠信

郭實臘譯本

郭實臘文理譯本,是馬禮遜譯本出現之後、委辦譯本問世之前的一個文言文譯本,又稱四人小組譯本,因有四人參與,分別是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翰。馬禮遜在1834年去世之後,麥都思等人開始著手修訂馬禮遜的文理譯本,但最後的譯本則是全新的譯本。此工作由麥都思帶頭,郭實臘輔助,裨治文和馬儒翰的角色次之,可能沒有做多少工作。1835年,四福音書與使徒行傳完成,1836年新約完成。但此新约譯本不被當時的英國聖經公會接受,因為英國聖經公會仍然推崇馬禮遜的譯本。他們本來打算修訂舊約,但是麥都思退出,只剩下郭實臘一人,郭就自己一人修訂/翻譯了舊約,于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了舊約聖經的第一版。後來,郭實臘又反復修訂麥都思的新約,做了很多改变。麥都思在1849年寫給倫敦會的書信中如此說,郭實臘”稱目前的版本為第十四版“。1853年,麥都思在一封致倫敦會的信中說:”我于1836年離開中國之後,郭實臘多次再版這個新約譯本,起初只修改了為數不多的漢字,但後來改動很大”。對郭實臘的修訂和翻譯工作,麥都思不是特別認可,他在1849年曾寫道,郭的譯本仍然有很多缺陷;而此時,麥都思已經在翻譯委辦譯本了。後來,太平天國依据郭實臘的譯本出版了自己的聖經,但洪秀全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对郭實臘的譯本做了刪改。在此譯本中,麥都思主张將God翻譯為上帝,偏离了之前馬禮遜譯本和馬士曼譯本的译名,即神,遂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Term Question),直到现今争论也没有解决。此译本也首次將 Christian翻譯為基督徒,而之前的譯本应该是音譯。.

查看 旧约圣经和郭實臘譯本

阿卡德帝国

阿卡德帝国 (Akkadian Empire)(前2334年-前2193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统治区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早于该地区后来出现的巴比伦和亚述帝国。闪米特语族的一支。于前3000年前结束游牧生活,定居于被称为苏美尔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并建立了名为阿卡德的城邦国家。前2334年左右,阿卡德君主萨尔贡的军事征服使其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结束了苏美尔持续7个世纪的各自为政时代。阿卡德時代末期,受到内部叛乱、边疆独立、外敌入侵的困扰,最终于前2193年,末代君主去世后,在不知谁是继任者的混乱中崩溃,帝国持续时间不到150年,但它为该地区后来时代的君主,树立了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统一国家的先例。.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卡德帝国

阿塞爾

阿塞爾(Asser),中文譯名有阿塞、阿瑟、阿色耳。生卒:),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教士、學者、史家,出生於威爾士,早年在聖大衞寺院當修道士,886年被西撒克遜(又譯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又譯阿爾弗烈德、艾爾弗雷德)聘請入朝,協助國王學習,此外曾在、、德文、康沃爾、舍伯恩(又譯瑟波恩)等地出任教職,約在909年去世。阿塞爾曾為阿爾弗雷德進行著作及翻譯,較有名的有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傳記《阿爾弗雷德傳》。.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塞爾

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一位非常俊美的神,他本来是黎巴嫩地区的一个神,后来被纳入了希腊神话,但始终保持了其中东闪族的来源。他是欧洲古代时期最复杂的一个神。他有多重角色,在古代希腊宗教中始终有许多不同的学者讨论和研究他的意义和作用。他相当于巴比伦神话中的春神榙模斯。一些神话学者认为他后来被出口到日耳曼,在北欧神话中他相当于巴德爾。他是一个每年死而复生,永远年轻的植物神,他与年历有深厚的联系。他是一个受妇女崇拜的神,从萊斯瓦斯的莎孚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诗歌残片可以看出当时莎孚周围的女孩崇拜临死的阿多尼斯。.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多尼斯

阿萨尔哈东

阿萨尔哈东(阿卡德語:Aššur-ahhe-iddina),(),亚述国王(前681年~前669年在位)。名亚述-阿哈-丁(阿卡德語:Aššur-aha-iddina)。在旧约和希腊语文献中,他被称做以撒哈顿。 阿萨尔哈东为前任國王辛那赫里布之子,母親納齊亞。辛那赫里布死于宫廷政变;阿萨尔哈东在与诸兄弟的内战中击败对手登上王位。 阿萨尔哈东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他与阿拉伯人和腓尼基城邦都打過仗。在这些征战中最重要的是从前675年开始的对埃及的远征。前673年,他一度被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的法老塔哈尔卡所击退。但前671年,阿萨尔哈东打败了塔哈尔卡,征服了包括孟斐斯在内的整个埃及北部。他随即自称为「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阿萨尔哈东其它军事行动主要是对帝国反叛的地区进行再镇压。前673年至前672年,他曾与乌拉尔图联合行动,以追捕逃亡的奴隶和自由民。在这一时期,米底亚在斯基泰人的支持下脱离了亚述的统治,逐渐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公元前670年人口达到700万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萨尔哈东

阿诗玛 (音乐剧)

《阿诗玛》是一出根据云南彝族撒尼人长诗《阿诗玛》改编的音乐剧,截止2017年是21世纪以来唯一一部《阿诗玛》的改编版本,音乐剧创作历时六年,由云南大德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杭州剧院推出,于2015年9月9日在杭州首演,1月24日回到《阿诗玛》的家乡昆明正式展演,是杭州剧院的第四部原创音乐剧。《阿诗玛》音乐剧是“首届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也是唯一一个由民营企业出品的项目。音乐剧的总编导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编剧由卢昂、马达担任,“阿诗玛”的扮演者为拉祜族女高音歌唱家何佳。.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诗玛 (音乐剧)

阿黑

阿黑(אהל;Ohel;意为“帐篷”或者"房屋")是《旧约圣经》中的一个人物,所罗巴伯的孙子,其长子米书兰的五个儿子中的第二个。 阿黑是犹大王国国王约雅敬的第五代的后代。 阿黑的名字见于《历代志》上3:20的记载。.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黑

阿里烏教派

阿里烏教派,即阿里烏主義(Arianism),是4世紀亞歷山大港正教會的包加里教區長老阿里烏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別,故稱阿里烏派。認為《聖經》的啟示說明耶穌次於天父,。阿里烏派拒絶使用「本體相同」這個詞語去描述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而是採用「本体相异”來描述。其教導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里烏教派

阿摩司書

阿摩司书是十二小先知书之一,在基督教《圣经》全书中是第30本。这本书的作者自称是一位牧人(1:1),原文意思為飼養羊、販賣羊、經營畜牧業的人。此“牧人”原文在聖經中一共出現兩次,另一處是在列王紀下3:4 ,用以形容摩押王米沙 ,所以阿摩司極可能有一定社會地位、且經濟富裕的商人。这本书里有很多针对不同国家的预言,但其主要對象是當時的以色列國。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並四圍列國的審判以及所產生的復興。.

查看 旧约圣经和阿摩司書

蘇西尼主義

蘇西尼主義是反對三位一體論的一種基督宗教主張,以李立歐·蘇西尼與其姪子浮斯土斯·蘇西尼而得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蘇西尼主義

赞美诗(新编)

《赞美诗(新编)》(The Chinese New Hymnal)在1980年代开始用中文被编辑出版。又叫“圣歌集”,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印刷。现在,中国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教会的礼拜,大致上无不例外用这个赞美歌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赞美诗(新编)

赛特 (消歧义)

赛特可以指:.

查看 旧约圣经和赛特 (消歧义)

開高健

開高健(開高健,かいこう たけし,),日本作家,出生於日本大阪府。.

查看 旧约圣经和開高健

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Authorised Version,縮寫為 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 KJV)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 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英文版本聖經,於1611年出版,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英語世界極受推崇的圣经译本,也称為英王詹姆士译本或英皇欽定本等。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译本都有问题,所以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授权翻译一本新的英语圣经。詹姆斯给译者一些指示,要他们确保新的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有47位学者参与了钦定本圣经的翻译,他们都是英国国教的成员。钦定版圣经除了39卷舊約聖經、27卷新約聖經外,亦包括14卷次經。 钦定版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部圣经词汇量一共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一些著名作者,如約翰·班揚、约翰·弥尔顿、赫爾曼·梅爾維爾、约翰·德莱顿及威廉·華茲華斯很明显从这个版本的圣经中得到启发。一些圣经如英语修订版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还有新钦定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尽管新国际版圣经等其他版本的圣经没有说它们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版本所受的深厚影响。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版本的版权已经过期了,但是在英国,由于“永久王家版权”(perpetual Crown copyright)的缘故,还是有版权的。虽然钦定版圣经已经年代久远了,现在绝大部分仍然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 它也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最广泛阅读的文献之一。.

查看 旧约圣经和钦定版圣经

邏各斯

邏各斯(λόγος,Logos)是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及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概念。在古希臘文一般用語中有話語的意思;在哲學中表示支配世界萬物的規律性或原理;在基督教神學是耶穌基督的代名詞,因為他是上帝的旨意或話語,也是萬物的規律的源頭,中文《新約聖經》一般譯為“道”。在西方哲學史上,邏各斯是最早關於規律性的哲學范畴。邏各斯的概念亦見於波斯、古印度和古埃及。.

查看 旧约圣经和邏各斯

邪眼

邪眼(Evil eye),也称“邪视”,是一些民间文化中存在的一种迷信力量:由他人的妒忌或厌恶而生,可带来噩运或者伤病。这一概念在《旧约圣经》中也有所提及。因为它的力量强大,所以在地中海和中东各地有着不同的祛除和保护方法。像最为著名的即是土耳其的邪眼护身符。.

查看 旧约圣经和邪眼

野棕榈

《野棕榈》(The Wild Palms)原名《如果我忘记你,耶路撒冷》(If I Forget Thee, Jerusalem),是由威廉·福克纳所著的一部小说,於1939年出版。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國密西西比州,部分情节发生在芝加哥和犹他州。小说中包括《野棕榈》和《老人》两个故事,各包含五部分,运用了对位的手法。这部小说不属于约克纳帕塔法系列。.

查看 旧约圣经和野棕榈

自慰

自慰,又称自渎、自淫或手淫,是指自行刺激性器官而获得性快感或達到性高潮的行為。自慰時可能用手、手指、日常物品或專門的性玩具等來進行性刺激。伴侶間互相刺激性器官的行為稱為相互抚慰,可取代插入式性行為。研究發現自慰雖然有各種不同形式,但皆為普遍存在的人類行為,無分性別與年紀,雖然頻率有變化。對於性的健康態度能帶來許多醫學和心裡上的益處。“淫”在中文中有「過多」、「沉迷」和「不正當」的意思,「瀆」則有「不尊重」的意思,都屬于貶義詞,故此現代比較傾向稱其為自慰,因為科學家並未發現適當的自慰與任何形式的心理或生理異常之間有關。 自史前時代開始,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就已有關於自慰的描繪。在18和19世紀時,部分歐洲的神學家和醫生曾用「可憎」、「可悲」和「醜陋」來形容自慰行為,但到了20世紀,將自慰視為禁忌的觀念已經逐漸不復存在。在藝術、流行音樂、電視、電影和文學中對於自慰的討論和描繪持續增加。各宗教間對於自慰則有不同見解,有些宗教認為自慰會造成靈性層面的傷害,有些宗教則認為自慰在靈性層面上並無害,而亦有宗教對自慰採用的觀點。從古至今,自慰的合法性也經過多次變遷,而公開自慰在現今大多數的國家屬違法行為。 在西方世界,私下或與伴侶間的自慰通常被認為是健康正常的性娛樂,許多正式的醫療機構也在宣傳折頁或政策中表達同樣的看法。科學家也觀察到不同物種的許多動物亦有自慰行為。.

查看 旧约圣经和自慰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查看 旧约圣经和金

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

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英文:St.

查看 旧约圣经和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

长生不老

長生不老,指壽命長而不會衰老。相近的辭彙還有長生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擁有無限的壽命,但依舊會老化)、不老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不會衰老與死亡)、不朽(Immortality)與永生(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永遠生存而不會死亡)。水螅、燈塔水母是目前已知不會衰老的生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长生不老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Adoniram Judson,)是一位美國傳教士。也是一位終身奉獻於緬甸的宣教士(1813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艾多奈拉姆·耶德遜

艾萨克·阿西莫夫

以撒·艾西莫夫(,生名:伊萨克·尤多维奇·奥济莫夫,,),出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西莫夫一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艾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羅伯特·海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艾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一統,被誉为「科幻圣经」。艾西莫夫筆下產出不少短篇小說,其中《-zh-hans:日暮; zh-hant:夜幕低垂;-》(Nightfall)曾獲美國科幻作家協會票選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說。他也寫推理小說和奇幻小說,以及大量的非文學類作品,並曾用筆名保羅·法蘭西(Paul French)為青少年撰寫科幻小說「」。 艾西莫夫治學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學手法闡述科學概念,儘可能細數從頭,理性分析科學脈絡。提及某個科學家時,也會一併附上詳細的背景資料,諸如國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以語源學和發音方式介紹科技名詞。這些特點在他的《》、三大卷的《》和《艾西莫夫的科學探索史綱》(Asimov's 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裡處處可見。 艾西莫夫參與門薩學會多年,後來有點不甘願的被拱為副會長,他說這個學會的會員都「好逞能鬥智」,相較之下,他更樂意担任的會長。小行星5020、《艾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艾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艾萨克·阿西莫夫

苏黎世圣经译本

苏黎世圣经译本(,也被称为慈運理聖經译本,)是历史上的一个基于慈运理翻譯的聖經譯本。最近印行的版本都以強化語言精確性爲目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苏黎世圣经译本

英语修订版圣经

英语修订版圣经(英文:English Revised Version),又称修订版圣经,是英语世界的人在19世纪后期针对1611年的钦定版圣经所作的英国修订版本。新约出版于1881年,旧约于1885年出版,伪经于1895年出版。 修订版译者声称其目的在于,“改编钦定版圣经,使之应英语的现状而不改变成语和词汇,适应当前的圣经研究水平”。后来的很多译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据说中文的和合本也是根据此译本为蓝本的。 虽然译文本身被广泛认为是过份直译和浅白,但修订版在英文圣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当修订版出版时,具有将近300年历史的钦定本,仍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唯一可行的英文圣经。因此,修订版被称为整个现代翻译传统的先驱。修订版另一个重要的改进是将文本组织成段落,将旧约诗歌以诗体形式印刷(而非散文体),另外加入边注来提醒读者,不同古抄本用词的差异。 1901年,英语修订版在美国被修订成标准美国版本(美国标准版圣经)。与修订版相比,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但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美国标准版采用“耶和华”,而非传统版本的“主”来表示神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英语修订版圣经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查看 旧约圣经和蛇

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天主教譯為阿尔斐的兒子雅各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傳統上認為他即是小雅各(次雅各伯,James the Lesser)。他在新约中只被提及四次,每一次都出现在宗徒名单里。注意不要与另一位宗徒,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大雅各伯,James the Greater)弄混淆。 哲罗姆認為他即是公義者雅各,這個看法被後世天主教會所接受。但是東方基督教認為兩人是不同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雅各井

雅各井(بئر يعقوب,Bir Ya'qub,באר יעקב)又名叙加井,是一口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出的深井,与雅各的宗教传说相关联已有大约两千年历史。 该井目前位于西岸城市纳布卢斯的东正教雅各井修道院内Bromiley, 1982, p. 955.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雅各井

雅歌

雅歌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五卷。雅歌這個名字取自書中的首句:“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根據希伯來文的逐字譯法,這個名字是“歌中之歌”,意即卓越絶倫的歌。這樣的説法跟“天上的天”——意即天的最高處——有異曲同工之妙。() 雅歌與希伯來聖經不同之處,它並沒有著墨於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和其與子民所訂的約; 或是如傳道書或箴言般教導智慧;相比之下,它以歌頌兩性的愛為主:「兩人互道稱讚,與對對方的渴求,並奉獻自身的欣賞。」兩人和諧,互相渴慕對方,和親近的喜悅;耶路撒冷眾女子為愛侶組成了合唱團,作為在愛侶愛慾中的觀眾。 在現代猶太教中,雅歌會在逾越節期間在安息日讀出,標誌著豐收之始和作為離開埃及的記念。 猶太傳統認為它把二人愛侶的關係寓意著神和以色列的關係。 克拉克圣经评论说:它不是一輯歌集,而是一首歌,“一首舉世無雙,絶妙非凡的歌”。“這首美妙絶倫的詩歌在以色列國中寫成時,它的確堪稱是曠世的偉大作品。”以上是生活在公元第一世紀的猶太“師尊”阿吉巴(Akiba)對雅歌的評價。 主題:一個絕佳婚姻裏愛的歷史,啟示出個別信徒與基督愛的交通中進展的經歷。.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雅歌

雅比斯

雅比斯為聖經舊約的人物,記載在《歷代志上》4章9-10節。 姓名的由來: (歷代志上4章9節)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 故 雅比斯的的名字有「不痛苦」之意,原因是他母親在生產時極為痛苦。 解釋: 「痛苦」的希伯來文是 עֹצֶב,字根是 ע-צ-ב ; 「雅比斯」的希伯來文是 יַעְבֵּץ ;字根是 ע-ב-צ ; 兩個詞的字根第二、三字母的排列相反,所以,「雅比斯」的意思不是「痛苦」,而應該是「不痛苦」。 雅比斯因他向神的禱告而聞名,歷代志上4章10節記載: 基督教書籍中也有書籍名為《雅比斯的禱告》(魏肯生著),專門討論他的禱告,認為這是基督徒禱告蒙福的秘訣。但也在基督教界引起許多的爭議。.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雅比斯

雅撒尼亞

雅撒尼亞 (希伯來語:יַאֲזַנְיָה,英语:Jaazaniah,意为:耶和華已經側耳細聽),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雅撒尼亞

雙面騎士

《雙面騎士》(Chevalier:Le Chevalier D'Eon)是以沖方丁的歷史奇幻小說為基礎而改編的作品,有動畫、小說、漫畫多個版本,動畫由Production I.G製作,共有24集。以歷史上實際存在的外交官夏尔·德·博蒙作為主角的原型,詳盡的考證18世紀歐洲的國際情勢與煉金術等所謂的神祕學,創造虛實交錯的世界觀。.

查看 旧约圣经和雙面騎士

耶弗他

耶弗他 (英語發音:,拼音也做Jephtha或Jephte; (יפתח, "Yifthaḥ"; Ιεφθάε; Jephte;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语:ዬፍታሄ,"Yoftahe")。舊約聖經《士師記》中人物,在以色列擔任6年的士師(士師記12:7)。耶弗他的記載出現在《士師记》第10章第6節至第12章第7節。 耶弗他生活在基列,並且是瑪拿西半支派的成員,父親的名字也是基列,母親則是妓女。耶弗他主要事蹟是領導以色列人擊敗亞捫人,《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故態復萌,崇拜假神偶像,耶和華的怒氣再次向這個國家發作。百姓受亞捫人與非利士人擾害欺壓。以色列人召回被趕逐的耶弗他,要他帶領他們爭戰。在這個爭論中,誰是真正的審判官成了焦点问题。耶弗他説:“願審判人的耶和華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亞捫人中間判斷是非”()。 在戰事之前,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向耶和華許願,他若能夠從亞捫人那裏平平安安回來,他必定會將最先從他的家門出來迎接他的人歸於耶和華,将他献上为燔祭()。耶弗他大大殺敗亞捫人。他返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他的女兒最先走出來,興高采烈地迎接他贏得耶和華所賜的勝利。耶弗他毅然履行誓言——但可能不是按著巴力的儀式,仿效外邦以人為祭,而是獻上獨生的女兒在耶和華的院宇裏專一地事奉讚美他,代替被殺的命運(利未記多次談及獻祭主要由利未子孫及祭司執行,耶弗他就算真想把女兒燒死,沒意外應當也會被利未人制止)。以法蓮人怨恨耶弗他沒有招他們同去與亞捫人爭戰。他們威脅耶弗他,後者惟有擊退他們。以法蓮人被殺的有4萬2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在過約旦河渡口時不能準確發音,正確地説出「示播列」而被擊殺。耶弗他繼續作以色列的士師六年()。.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弗他

耶利米

耶利米(希伯來文: יִרְמְיָהוּ)是《聖經》中猶大國滅國前,最黑暗時的一位先知,《舊約聖經》中《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列王紀上》及《列王紀下》的作者。他被稱作「流淚的先知」,因為他明知猶太人離棄上帝後,所注定的悲哀命運,但不能改變他們頑梗的心。.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利米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希伯来语:,ʾēḫā(h),Eikha),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书卷。 主題:耶利米對神的聖城和聖民之憂傷與愛的發表。.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利米哀歌

耶利末

耶利末 (希伯來語: ירִימוֹת,英语:Jerimoth,Jeremoth,詞根意:崇高的)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利末

耶和华见证人的伯特利

耶和华见证人的伯特利,是指該基督宗教團體所建立的一社区。在世界各地的分部办事处,耶和华见证人都设有伯特利家庭,作为其组织在区域的地区中枢,负责統籌当地传道事务。.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和华见证人的伯特利

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

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是指基督教非傳統教派耶和华见证人的信仰。其信条部分与传统的基督宗教有很大分別。.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和華

耶和華以勒

耶和華以勒(Jehovah-jireh )一詞源至舊約聖經《創世紀》第22章有關亞伯拉罕(Abraham )的記敘,意即「耶和華必預備」(The LORD Will Provide),是亞伯拉罕以羊羔取代其子以撒獻為燔祭之處。.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和華以勒

耶和華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團體,在1870年代末查尔斯·泰兹·罗素在美国賓夕法尼亞州的匹兹堡發起,直至1931年一次大會上,才根據聖經《以賽亞書 43:10》“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人,是我所揀選的僕人。’”取名為耶和華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的最高機構為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總部的中央長老團,其官方出版之守望臺聖經書社强調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完全基於聖經,無論是教義內容、生活準則、傳道方式都恢復了公元一世紀的基督教。一些宗教人士聲稱其為異端教派,此乃相較於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信仰,但其本身並不贊同“異端教派”的說法,《耶和華見證人簡介》。 耶和華見證人認為信仰應完全依據《聖經》,強調聖經的主題-上帝的王國,只有上帝的王國能真正解決人類的難題。 對耶穌基督的理解與傳統基督教主張存在較大差别,經常強調傳道與上帝的救贖安排。.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和華見證人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稣

耶稣的比喻

耶稣的比喻是《新约圣经》的《四福音书》(主要在三卷对观福音)中出现的一些比喻(包含寓言),它们在耶稣的教导中大量出现。 这些比喻大部分都非常朴素、令人难忘,每个比喻都传达某一种特别的教训。例如,耶稣用麵酵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来形容神的国。.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稣的比喻

耶穌受難

在基督教神學中,受難(the Passion,源自πάσχειν,paschein,字面意義為承受苦難),特指耶穌生前的最後一段時期,他造訪耶路撒冷,在街道遊行,最後晚餐,最終在耶路撒冷被逮捕,判罪,走上苦路,在十字架上被處死。 耶穌在死亡前承受的各種痛苦,成為基督教神學的中心教義之一,包括救贖和贖罪。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也提到了耶稣受难。在許多基督教會中,以聖週來紀念耶穌受難。.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穌受難

耶羅罕

耶羅罕 (希伯來語: ירוחם ,英语:Jeroham,意为:願​他​蒙​慈悲)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羅罕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Open Yale Courses)是耶鲁大学的一个分享本科课程视频和教学材料的项目。通过项目,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免费提供了一系列导论式的课程(Introductory Courses)。该项目于2007年12月得以启动,涉及了多个学院的七门课程。现在,该项目包括了耶鲁大学25个涵盖面很广的导论式课程。该开放课程与其他美国著名大学一系列的开放课程在中国内地互联网上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学习外国著名大学课程的热潮,并在诸如VeryCD之类的网站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而源于同样的公益精神,在“开放课”()这类交流论坛上,各项延伸资料也得到充分呈现。.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路撒冷

耶洗別

耶洗別(希伯來語:אִיזֶבֶל / אִיזָבֶל ,英語:Jezebel),天主教譯為依則貝耳,是《舊約聖經》·〈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記載的負面人物,是以色列王國國王亞哈的王后,個性冷酷。她自稱是先知,有計劃的運用權勢使全以色列離棄上帝,去敬拜巴力。.

查看 旧约圣经和耶洗別

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教節日,紀念上帝在殺死埃及一切頭胎生物,並殺死埃及人的長子時,越過以色列人的長子而去。.

查看 旧约圣经和逾越節

逾越節三日慶典

逾越節三日慶典是基督教教會年曆的一個節期,從聖週星期四(基督受難日守夜禮)開始,至復活主日的晚禱結束。基督徒以這個節期紀念福音書中記載的耶穌基督的受難、被葬和復活,因而被天主教會視為基督徒禮儀生活的高峰。 在羅馬公教會,自從教宗庇護十二世的1955年禮儀改革以來,逾越節三日慶典(包括復活主日)成為一個獨立的禮儀節期,不再是四旬期(又稱大齋期、預苦期)的一部份。改革之後的禮儀比改革前推延了十二小時。1955年之前,主的晚餐彌撒和復活節守夜禮都是在星期四和星期六的早上舉行,而聖週和四旬期是在復活主日前完結。主的晚餐彌撒的《光榮頌》後,教會鐘鈴會寂靜,管風琴也不會使用。羅馬公教會禁止信徒在逾越三日慶典期間結婚,如同四旬期一樣。信義宗同樣呼籲信徒不要在聖週和三日慶典期間結婚。.

查看 旧约圣经和逾越節三日慶典

选民 (宗教)

选民是指各种自认为是被神所拣选、以实现神的某个旨意(例如在地上充当神的代理人)的团体。这个词汇特别是用以指以色列人,因为在《旧约圣经·出埃及记》中提到,希伯来人是神特选的子民,将来救世主弥赛亚要降临,拯救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还占有“神的话”或“神的律法”,是以神向摩西传达摩西五经的方式。犹太人,后来也包括基督徒、穆斯林,都声称自己接受了神的启示,认为自己是神的选民。.

查看 旧约圣经和选民 (宗教)

陶德瑞

陶德瑞(Philip Doddridge,)是18世纪英国非国教徒领袖和圣诗作者。.

查看 旧约圣经和陶德瑞

NEEDLESS角色列表

此角色列表是《NEEDLESS》內的登場人物的介紹,關於本作品其他內容請見條目NEEDLESS。 ※以下介紹中包含一部份原作漫畫與電視動畫劇情,請斟酌閱讀。.

查看 旧约圣经和NEEDLESS角色列表

The Big O

《THE Big O》(ザ ビッグオー)是1999年10月13日到2000年1月19日在WOWOW放映的機器人動畫。另外作為原作,由有賀等以SF漫画形式在月刊MagazineZ上連載.

查看 旧约圣经和The Big O

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含蓄。该种诗借景抒情,因此不会详写生活及事件的过程,一般無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与具有具体性、明确性的叙事诗相对,抒情诗具有含蓄性、主观性、个性化、诗意化等特征,有的还会体现时代特色。 这种诗歌讲究押韵,有的还设置节拍与音乐。抒情诗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

查看 旧约圣经和抒情诗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查看 旧约圣经和查尔斯·达尔文

林道亮

林道亮博士 出生於中國浙江省,舊約聖經學者、聖經語言專家、《美國新標準版本聖經》(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翻譯者之一、神學院教授、牧師,曾任臺灣臺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查看 旧约圣经和林道亮

恩扎克

恩扎克(Enshag)或恩扎加克(Enshagag)是苏美尔神话中为医治恩基的疾病而降生的八大神之一。他被恩基指定为狄尔蒙(Dilmun)之主。.

查看 旧约圣经和恩扎克

恕道

恕道(The Golden Rule,「黃金定律」)是一與倫理有關的品德,指人應具有同理心。積極面為「推己及人」,消極面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着重行善,後者告誡人勿行惡(又稱為「白銀定律(Silver Rule)」)。 恕道的概念存在於不同的文化,被視為解決紛爭的途徑。在印度、希臘、猶太、中國哲學均有論述。.

查看 旧约圣经和恕道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希伯来语Tiglath-Pileser III ,聖經名為 提革拉毘列色),(),亚述国王(前745年-前727年在位),巴比伦国王(前729年-前727年在位)。阿卡德语名图库尔蒂-阿皮尔-伊沙拉(阿卡德語:Tukultī-apil-Ešarra)。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更被认为是新亞述帝國的创建者。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

查看 旧约圣经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提摩太

提摩太 是圣经使徒行傳中记载的一位1世纪使徒。希腊语名字的意思是敬畏或荣耀上帝的人。圣经中记载他长期和使徒保罗在希腊和小亚细亚从事传道活动,后来负责以弗所会众的事务。.

查看 旧约圣经和提摩太

提摩太後書

提摩太後書(ΠΡΟΣ ΤΙΜΟΘΕΟΝ Β΄)是新约圣经中的一卷,通常列於第16卷。由于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这三卷圣经的对象是教会牧者,因此亦称为教牧书信(Pastoral Letters)。 《提摩太後書》主題:對召會敗落的豫防劑。.

查看 旧约圣经和提摩太後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前书(ΠΡΟΣ ΤΙΜΟΘΕΟΝ Α΄)是新约圣经中的一卷,通常列于第15卷,在圣经全书中是第54本书。这本书是使徒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一封信,这也是本书名字的由来。由于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这三卷圣经的对象是教会牧者,因此亦称为教牧书信(Pastoral Letters)。 《提摩太前书》主題:神對召會的經綸。.

查看 旧约圣经和提摩太前書

李庥

李庥(Hugh Ritchie,),是一位畢生在臺灣傳道的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也是該教會第一位前去臺東宣教的牧師。.

查看 旧约圣经和李庥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查看 旧约圣经和李登輝

杨格氏汇编

杨格氏汇编(Young's 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是由罗伯特·杨编写的一部关于圣经的经文汇编。.

查看 旧约圣经和杨格氏汇编

東京喰種

| | | | 是日本漫畫家石田翠的青年漫畫作品,刊載於集英社旗下漫畫雜誌《週刊Young Jump》。單行本標題為。台灣中文版由尖端出版代理,香港中文版則由玉皇朝代理。.

查看 旧约圣经和東京喰種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英文: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发明的,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挪威文、土耳其文、日文、僧伽羅文、葡萄牙文、泰文等出版,并被许多英语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以及使用其它相应译文之国家的部分图书馆采用。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於1876年首次發表,歷經23次的大改版後,內容已有相當程度的修改與擴充。最新的版本為2011年版。該分類法以三位數字代表分類碼,共可分為10個大分類、100個中分類及1000個小分類。除了三位數分類外,一般會有兩位數字的附加碼,以代表不同的地區、時間、材料或其他特性的研究,分類碼與附加碼之間則以小數點.」隔開。例如 330 代表經濟學 +.9 代表地區別論述 +.04 代表歐洲.

查看 旧约圣经和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梁发

梁發(1789年-1855年),原名恭,字濟南,小名「阿發」,1789年生於廣東省肇慶府高明縣古勞村。梁發是中國基督教重要人物,也是近代第一位華人牧師(不包括唐代景教)。因為當時宣教士主要是在廣東,所以當時吸收的信徒主要是廣東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梁发

梵蒂冈抄本

梵蒂冈抄本(拉丁语:Codex Vaticanus)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重要的希腊语圣经手抄本之一,得名于其存放地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此抄本完成于公元4世纪,书写材质为羊皮纸,以希腊语安色尔字体抄写而成,品质极高。直到另一著名版本的圣经手抄本西奈抄本被发现之前,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希腊语圣经手抄本的质量能与梵蒂冈抄本相当。.

查看 旧约圣经和梵蒂冈抄本

楊牧谷

楊牧谷博士(Rev.,)是著名的華人神學家,終身都在基督教會工作,從事文字工作、神學教育、主領聚會,訓練栽培信徒,協助教會牧養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楊牧谷

次經

次經(又称为次正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区别于“”,Protocanonical Books;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翻成英文是 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来文聖經的著作。或稱為旁經、後典或外典。一般認為,這些著作是猶太教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基督教(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对于次經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其一以奧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乃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后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九十年尼吉亞會議所制定的希伯來文本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认为次經没有希伯来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据,而是以希腊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权威性。目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天主教、東正教的《旧约聖經》版本包含次经的内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义宗将次經放于旧约和新约之间,新教的归正宗和浸信宗等则无次經。.

查看 旧约圣经和次經

正典

正典源自希臘語κανών, ,意為「規則;量尺」,英語為Canon。在基督宗教,因教父時期為了系統化神學內容以回應異端的挑戰,乃將整個基督宗教的經典分為正典、次經與偽經三個層級。正典是完全可靠的經典,現在通用的拉丁版聖經便是在這一次的集結中定本。「次經」是一些作者還不能完全確定的作品,次經的內容通常無損於正統神學的內涵,因此仍有參考的價值。最後一個級等的「偽經」便是指那些「次經以外的著名」,內容是一些未能確定真偽的著作。.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正典

正教

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Orthodox Christianity)是东方正教会和东方正统教会所信仰的意识形态的总称。 正教与天主教(罗马公教)、西方基督教的新教並称为基督教三大宗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正教

正教研習本聖經

《正教研習本聖經》(英語:The Orthodox Study Bible,簡稱OSB)是一本由發行的英文版正教聖經,以法翻譯,其中增加了東正教多出的幾卷正典,並附有豐富的註解、評論、全彩聖像畫和其他相關資料,以符合正教會對聖經的理解,適用於東正教會和科普特正教會。這部英譯正教聖經的新約修定自中94%譯自希臘文的公認文本,與羅伯特·司提反出版於1550年的聖經公認文本極其吻合。舊約則校譯自七十士譯本,與希伯來語經卷和新欽定版聖經皆不相同。 1993年初版只翻譯發行了新約和聖詠經,2008年發行完整版新舊約。.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正教研習本聖經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正教會

武加大译本

《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又譯《拉丁通俗譯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耶柔米自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進行翻譯。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1546年,特伦特宗教会议将该译本批准为权威译本。現代天主教主要的聖經版本,都源自於這個拉丁文版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武加大译本

歷代志

《歷代志》是《希伯来圣经》,即犹太教《塔纳赫》和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一部分。天主教聖經,將此書分爲>以及> 原文在《希伯來聖經》中是一本書,後來《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才分為兩部分。關於本書的作者是誰,到今天還没有肯定的結論。猶太法典認為歷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這大概是因為歷代志的最後一段()跟以斯拉記的開頭幾乎完全一樣之故。 不過有些學者對這現象有不同的解釋:歷代志的最後一段是後人加插上去的,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記連接起來。無論如何,書中雖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詔批准猶太人返故土後的短暫重建聖殿一事,全書卻没有記載波斯帝國和希臘時代的歷史,顯然是寫在猶太人被擄歸回故土後的短暫時期之内,而編寫人很可能是以斯拉。 另外有學者根據書中記錄了約雅敬王第六代後人的族譜(),認為本書是寫於2世紀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釋是歸國後初期的作品。 主題:神在人歷史中行動的全部紀事,從亞當經過撒母耳到以色列被擄歸回,連同神對付猶大諸王一些重要細節的陳述。 《歷代志下》繼《歷代志上》,記述猶大國列王的歷史,從所羅門登基作王起,建造聖殿,直到西底家王被擄至巴比倫,以及波斯王古列下詔重建聖殿止。本書雖記神的信實、慈愛和恩典,但也記述神的公義、威嚴和懲罰,叫人認識神是怎樣的神,看祂如何對待祂的子民,好叫我們愛祂敬畏祂、求祂賜福也要聽從祂的話、行祂所喜悅的事。 歷代志下的重點和中心都在於倚靠神、尋求神、順服神,一切不能離開神;有時遇見各樣的苦難、危險,也是為要叫人轉向神。本書記載了幾個禱告蒙垂聽,靠神得勝的記述:代下十三14~18猶大人呼求耶和華;十四9~13亞撒王呼求耶和華;廿1~30約沙法王定意尋求耶和華;廿六5烏西雅王定意尋求神;卅一21希西家王凡所行的都尋求神。 歷代志下記載五次國家的復興和神四次的拯救,都有示範的作用。也有四次記述王因成功而驕傲,遭到不幸,這都可引為鑑戒。.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歷代志

死亡笔记

《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簡稱DN)是由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的日本懸疑推理漫畫。故事敘述高中生夜神月取得了一本允許任何人只要透過知道對方的姓名及長相就能夠殺死對方的死亡筆記本,企圖以筆記本殺死罪犯來創造沒有犯罪者的新世界,並因此與緝拿他的偵探L及其後繼者展開鬥智的過程。 漫畫於《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自2003年12月起至2006年5月止,全108話,單行本共12卷。改編電視動畫由MADHOUSE製作,自2006年10月3日開始播放至2007年6月26日止。至2017年為止,已經推出五部真人電影和一部電視劇,此外也推出了輕小說、電子遊戲、CD、音樂劇及各式週邊商品。 本作獲得了廣泛的讚譽,截至2016年為止,漫畫單行本的銷售量超過3000萬冊。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調查,它在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漫畫中排行第10位。由於它的題材具爭議性,在世界各地引發了模仿及禁止。.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死亡笔记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死刑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或稱死海經卷、死海書卷、死海文書),是為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抄本(旧约),除了《聖經·以斯帖記》以外的《舊約全書》全部内容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还含有一些虽然已经得到天主教承认、但仍被新教视作外典(包括次經及偽經)的經卷,此外,當中也包含一些不属于《聖經》的文獻。 此古卷出土於公元1947年的死海附近的库姆兰,故名為死海古卷。古卷主要是羊皮紙,部分是紙莎草紙。抄寫的文字以希伯來文為主,當中也有少數由希臘文、亞蘭文、納巴提文和拉丁文寫成。.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死海古卷

歌利亚

歌利亚(希伯来语:גָּלְיָת,Golyat;阿拉伯语: جالوت Jalut(穆斯林称谓),جليات Julyat(基督徒称谓),又称为迦特的歌利亚(迦特是非利士人的5个城邦之一),是一位非利士人勇士,以与年轻的大卫(未来的以色列国王)的战斗而著称,记载于希伯来圣经/基督教 旧约圣经(古兰经中也简略记载此事)。.

查看 旧约圣经和歌利亚

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

《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是一部2018年英國、西班牙、法國和葡萄牙合拍的奇幻冒險喜劇片,由泰瑞·吉連執導,撰寫劇本,且輕度地改編自米格爾·德·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該片被認為是影史上最著名的項目之一,吉連在十九年間曾試圖製作電影達八次。 該片的前期製作最初於1998年開始,預算為3210萬美元,沒有美國資金,由飾演唐·吉訶德、強尼·戴普飾演21世紀的廣告導演陶比·葛里索尼(Toby Grisoni),以及凡妮莎·帕拉迪絲飾演一名女演員。劇組於2000年開始在納瓦拉拍攝,但其設備被洪水摧毀、羅契夫因病退出製作,再加上製作上的保險和其他財務困難,而導致製作工作及後續的製作都遭到取消。2002年,紀錄片《》主要敘述了吉連製作《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的失敗。吉連於2005年至2015年間仍嘗試重新開始製作電影,其中包括勞勃·杜瓦、麥可·帕林和約翰·赫特等演員都有望飾演唐吉訶德,而戴普、伊旺·麥奎格和傑克·歐康納也有望飾演陶比·葛里索尼。但由於各種原因電影仍處於停產狀態,如不能獲得資金、戴普因工作檔期過忙且對該項目失去興趣,以及赫特被診斷患有癌症而過世。 2016年,吉連在第69屆坎城影展上宣布,電影將於2016年10月開拍,麥可·帕林飾演吉訶德、亞當·崔佛飾演葛里索尼、歐嘉·柯瑞蘭寇則會飾演女主角。但當監製無法獲得資金後,製作再次被放棄;2017年3月,據報導,電影將展開十七年來首次開拍,吉訶德改由飾演,而崔佛仍會參演葛瑞森尼。6月4日,吉連宣布電影的拍攝終於完成。《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在因與前製片人布蘭卡間的官司而使該片的發行受到阻礙,但仍於2018年5月19日在第71屆坎城影展上作為閉幕片,並在當天於法國戲院上映。.

查看 旧约圣经和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

每日一禁果

《每日一禁果》是達明一派於1996年推出的經典小品歌曲,作曲達明一派、填詞黃偉文。這首歌是達明一派解散後於1996年短暫重組而推出的歌曲,收錄於專輯《萬歲萬歲萬萬歲》中。雖然只是一首小品式歌曲,並非港式流行曲,卻獲得香港三大傳媒一致支持,成為冠軍歌,更獲得叱咤樂壇流行榜至尊歌曲大獎。.

查看 旧约圣经和每日一禁果

水之七島

水之七島是漫畫《ONE PIECE》裡虛構的島嶼,島嶼以威尼斯為原型。.

查看 旧约圣经和水之七島

水瓶座 (紙牌遊戲)

水瓶座(Aquarius),是一款紙牌遊戲,由安德魯·盧尼發明,盧尼實驗室於1998年發行。該遊戲與多米諾骨牌遊戲有一定的相似性,並且融合了fluxx紙牌遊戲的動態勝利條件。該遊戲的設計與遊戲的感覺是受到了嬉皮運動與彼得·馬克斯藝術的影響。該遊戲已發布了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包含了五張任務牌,十五張行動牌和四十張元素牌,第二個版本包含了五張任務牌,十八張行動牌,五十五張元素牌和一張萬能牌。現在流行的一般都是第二個版本,每副牌有79張。.

查看 旧约圣经和水瓶座 (紙牌遊戲)

水舞 (民族舞蹈)

水舞(希伯來文:Mayim,或是Mayim-Mayim。水的意思。) 是一首以色列傳統舞蹈。水舞一曲是以色列人慶祝尋獲水源,獲得身體及心靈上的能量補充。此首舞蹈是1937年由Else Dublon所編,音樂是由Emanuel Amiran所編。.

查看 旧约圣经和水舞 (民族舞蹈)

水文化

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水文化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查看 旧约圣经和民主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德國信義宗神學家。.

查看 旧约圣经和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沒藥

沒藥,又稱作末药、製沒藥、製末藥(學名:,),在東方是一种活血、化瘀、止痛、健胃的药材,来自产地古代阿拉伯及东非一带。《北史》中即有记载,说是来自西域漕国。 在西方,没药是一种据说有神奇疗效的药物。希伯来人将没药树枝制作成各种芳香剂、防腐剂和止痛剂。旧约时期,常被做成油膏,涂抹在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膠質沒藥為橄欖科()植物愛倫堡沒藥樹的樹脂。黃白色的油狀汁液,乾了之後會變成紅色沒藥。 在《圣经》中出现的没药,最著名者为东方三哲带来给初生基督的礼物之一(其餘兩樣是黃金和乳香),象征生命的短暂,因为当时人们普遍习惯将此物用于尸体的防腐。另一种观点认为没药代表死的馨香,表示珍视耶稣受死的宝贵。.

查看 旧约圣经和沒藥

沙利葉

沙利葉(זהריאל,Ατριήλ,Sariel或Suriyel),或作薩利爾(出自一些死海古卷的翻譯),是一位於猶太教與基督教出現的天使長。 在卡巴拉的傳說中他是地球的七位創造天使之一,俄利根認定他也是七位創造天使的原始動力之一。在諾斯底主義中,沙利葉則曾調用他的保護力量。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日曆中也紀念了他。 跟拉斐爾一樣,沙利葉也是一位死亡和仁慈的天使。相傳他是取回摩西靈魂的天使,據說,摩西收到的所有知識都是來自沙利葉(雖然舒薩高也曾給予摩西知識)。另外相傳沙利葉和烏列爾為同一位天使。.

查看 旧约圣经和沙利葉

沙特尔主教座堂

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又译夏特主教座堂、夏爾特主教座堂)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约70公里处的沙特尔市。据传圣母马利亚曾在此显灵,並保存了马利亚曾穿著的聖衣,沙特尔因此成为西欧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屆會議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旧约圣经和沙特尔主教座堂

波阿斯

波阿斯,天主教翻譯為“波阿次”(希伯来语 בועז)是《旧约圣经·路得记》中的主要人物,屬猶大支派。.

查看 旧约圣经和波阿斯

泰西封

泰西封(Ctesiphon;帕提亞語及帕拉維語:Tyspwn或Tisfun;تيسفون;المدائن,Madain、Maden或Al-Mada'in)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偉大城市,帕提亞帝國及它的繼承者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在今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的底格里斯河河畔。800多年來,它一直都是Khvarvaran省的首府。在《舊約聖經·以斯拉記》亦有提及泰西封(譯成「迦西斐雅」)。.

查看 旧约圣经和泰西封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查看 旧约圣经和法律

法利赛人

法利賽人(;פְּרוּשׁין;Pharisees),又譯法利塞人,是第二聖殿时期 (前536年–70年)的一个政党、社会运动和犹太人中间的思想流派。法利赛人是当时犹太教的四大派别之一,另外三大派别为撒都该人(Sadducess)、艾賽尼派(Essenes)和奋锐党(Zealots)。 「法利賽」這個名詞源於希伯來語的“”(prushim;字根: parush),意思是「分离」,指一些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的人,與撒都該人追求俗世的權力及物慾相對。法利賽人大約在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就已出現;到第二圣殿被毁以后,法利赛教派重新建立為拉比犹太教── 並成為了日後傳統猶太教的典範、今日猶太教所有教派的根本。在某程度上,強調「以《聖經》為根本」的迦來特派亦是建基於法利賽教派的思想之上。 法利赛与撒都该教派之争在犹太历史上时间长久,从巴比伦流放开始,到罗马征服上爆发。其中一个因素是阶级,就是贫富分化。撒都该代表了祭司和贵族。另一个是文化,即同意与反对希腊化。第三个是犹太宗教,即强调第二圣殿、祭祀仪式与服务,相对于强调摩西的其它律法和先知预见。第四个冲突,特别是在宗教上对于律法书的解释,及其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应用。撒都该只接受成文律法,反对口传律法及复活。法利赛人約瑟夫斯(公元37-100年)认为相对于撒都该精英来说,法利赛人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法利赛人认为他们是先知与摩西律法解释的权威,而撒都该人代表的是祭司权威,以及所罗门时期大祭司撒都(有争议,见撒都该)所遗传的特权。約瑟夫斯的说法“普通人”强调将犹太人分离出来,将他们作为礼拜的独立人群。《新约》也常谈到犹太身份在族群中的独立于独特。在《腓立比书信》中,大数的保罗虽然宣称在国外犹太人的礼拜仪式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将自己定义为“犹太的”或“希伯来”,“作为犹太人,第八天受到割礼,便雅悯族人,希伯来中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而言,我是法利赛人”但是大数的保罗与犹太教地位之争仍然存在。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后,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礼拜与仪式的基础,并最终成为传统正宗犹太教中各种形式派系的来源, 圣经派迦来特犹太教除外。在犹太历史与经文之外,法利赛主要被《新约》引述为与施洗约翰与耶稣产生冲突。《新约》中大数的扫罗也是个法利赛人。早期基督教与法利赛并非十分敌视,比如迦瑪列就被称为同情基督徒的法利赛领袖。基督教文化也广泛传播对法利赛的认识。.

查看 旧约圣经和法利赛人

洪知秀

洪知秀(,Joshua Jisoo Hong,),以藝名Joshua(,)為人熟識,是一名在韓國發展的韓裔美籍男藝人。韓國Pledis娛樂男子流行音樂團體SEVENTEEN成員,同時也是分隊Vocal Team的成員。.

查看 旧约圣经和洪知秀

洗巴

洗巴(ציבא)是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提到的人物,是掃羅的仆人,後來成為掃羅瘸腿的孫子米非波设的僕人。 舊約聖經中有三處提到洗巴。在撒母耳記下9章,大衛告訴洗巴他要成為掃羅孫子米非波设的僕人。撒母耳記下16章,在押沙龍叛變後大衛離開耶路撒冷,洗巴帶著食物來迎接大衛,並告訴大衛米非波设對大衛不忠,大衛將米非波设所有的都給了洗巴。在撒母耳記下19章,大衛回到耶路撒冷時,米非波设告訴大衛,說之前洗巴說的是謊言,米非波设仍忠於大衛,大衛回應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 大衛似乎不知道洗巴和米非波设之間,哪一個才是忠心的,但大部份的聖經學者認為洗巴說謊,目的是為營造掃羅家中只有他忠心於大衛的假象,好獲得掃羅家的家產。 洗巴有十五個兒子,他是掃羅的仆人,不過他自己有二十個的僕人(撒母耳記下9章10節)。.

查看 旧约圣经和洗巴

洛伦佐·吉贝尔蒂

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本名Lorenzo di Bartol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 吉贝尔蒂出生在佛罗伦萨。他的父亲是Bartoluccio吉贝尔蒂,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和金匠,训练他的儿子在黄金贸易中。后来洛伦佐·吉贝尔蒂前往Bartoluccio de Michele的作坊工作,在伯鲁乃列斯基也在那里接受培训。当1400年黑死病袭击佛罗伦萨时,吉贝尔蒂移居罗马涅(Romagna),在那里协助完成了卡罗马拉泰斯塔(Carlo I Malatesta)城堡的壁画。 吉贝尔蒂首次出名是在1401年击败伯鲁乃列斯基,赢得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第一套青铜大门的竞赛。最初的计划是描绘旧约奉献以撒的情景,但是后来改为描绘新约的情景。 为了完成这一委托,他设立了一个大型作坊,许多艺术家在其中培训,包括多那太罗、马佐利诺、米开罗佐、保罗·乌切洛和安东尼奥·波拉尤奥罗。吉贝尔蒂重新发明了青铜的脱蜡铸造(古罗马人曾经使用)。这使得他的作坊对于年轻的艺术家特别亲密。 当他的第一套28块面板完成时,吉贝尔蒂又得到委托在教堂门口完成第二套,这一次的场景来自旧约,他没有再创作28块面板,而是改为完全不同风格的10个矩形场景。它们更为自然,运用透视,也更为理想化。米开朗基罗称为这些场面为“天堂之门”。“天堂之门”被公认是人文主义的纪念碑。 后来他受命完成佛罗伦萨圣弥额尔教堂壁龛内的几尊镀金铜像,包括施洗约翰(羊毛商人行会)、马太(银行公会)和司提反(羊毛制造商行会)。 他还是古典文物收藏家和历史学家,积极参与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他未完成的《述评》(Commentarii)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宝贵的文献资料,也包含了第一部艺术家的自传。这部著作成为乔尔乔·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重要的参考文献。 吉贝尔蒂在佛罗伦萨去世,享年77岁。 奥古斯特·罗丹的地狱之门受到“天堂之门 ”的启发。.

查看 旧约圣经和洛伦佐·吉贝尔蒂

渡鴉

渡鴉(學名:Corvus corax)是一種全身黑色的大型雀形目鴉屬鳥類,俗称为胖头鸟。分佈於北半球,是所有鴉科中分佈最廣泛的一類。目前已知有八個亞種,不同亞種之間在外表上只有些許不同,但在遺傳學上差異則較明顯。 渡鴉是最大的兩種烏鴉之一,可能與厚嘴渡鴉(C.

查看 旧约圣经和渡鴉

温彻斯特圣经

《温彻斯特圣经》(Winchester Bible)是一本成书于1160至1175年温彻斯特的罗马式泥金装饰手抄本圣经,开本尺寸为583 x 396 mm, 它是现存最大的12世纪英格兰圣经。该书已藏于温彻斯特座堂图书馆逾八百年。 在罗马时期的英国西部,集中表现古书装饰图案的书由《福音书》(Gospel Book)转移到《圣咏经》及《圣经》上,而《温彻斯特圣经》是其中最奢华的一本。 《温彻斯特圣经》共用了468张羊皮纸,据估计使用了250个羊腿Donovan 1993, 17.

查看 旧约圣经和温彻斯特圣经

游斯丁

殉教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天主教惯译犹斯定),是公元2世紀基督教的護教士之一,於公元165年前在羅馬殉教。天主教相信他是哲学家的主保圣人。正教會與普世聖公宗也尊他為聖人。.

查看 旧约圣经和游斯丁

末世论

末世论或末日論(Eschatology)是研究历史终结及其相关方面的哲学或者神学理论,神学上的末世论一般关心人类社会的终结以及如何终结等问题,而哲学上的末世论则可能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终结问题,也可能着眼于自然的终结。在末世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有末世论的历史哲学、自然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末世论

本雅明

本雅明可以指以下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本雅明

朱蘇德拉

朱蘇德拉,或者译为祖蘇德拉(Ziusudra,原意是「長壽者」)是蘇美爾神話中的人物,希臘化的名字則是西蘇特羅斯(Xisuthros)。在阿卡德文明裡,與之相似的人物是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意思是「極其智慧者」)與烏特納匹什提姆(Utnapishtim,意思是「他建立了生命」)。他們是上古西亞文化中,大洪水傳說裡的英雄。 最早的大洪水傳說,是用蘇美語言寫成。年代是前2600年,如今只保留在零碎的片段中。這段紀錄也是已知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與之平行的故事,也出現在其他文化的傳說中,例如《舊約聖經》裡的諾亞方舟。.

查看 旧约圣经和朱蘇德拉

惡魔列表

恶魔列表,本列表介绍恶魔。.

查看 旧约圣经和惡魔列表

惡魔管家

《惡魔管家》是日本漫画家淺利義遠曾于《月刊Afternoon》上连载的已完结的漫畫作品。.

查看 旧约圣经和惡魔管家

成功神学

成功神学是一种基督教部分教派的教义,宣称上帝希望基督徒用各种方式取得成功,特别是在财物方面,是上帝恩惠的外在证据,可以通过祷告得到。對于一部分教派,這是异端教义。成功神学主要流行于新教的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中,但也不局限于这一传统。 成功神学引用旧约圣经:“你要记念你的上帝,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为要坚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约,像今日一样。” 但是,有人读成功神学的一些书没看出以上的意思。.

查看 旧约圣经和成功神学

星際大爭霸 (1978年電視劇)

是美國科幻電影以及電視劇,最初是在1978年製播,製作人格林·拉森(Glen A. Larson),由隆·古林(Lorne Greene)、理查·哈契(Richard Hatch)、以及德克·班奈迪特(Dirk Benedict)主演。在2003年,科幻頻道(Sci-Fi Channel)重拍它,由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Edward James Olmos)取代隆·古林演出艾達瑪指揮官的角色,之後在2005年1月起在科幻頻道開始每週上映。(關於改編新作,請參見《-zh-hans:太空堡垒卡拉狄加;zh-hk:2005太空堡壘卡拉狄加;zh-tw:星際大爭霸2005;-》一文。).

查看 旧约圣经和星際大爭霸 (1978年電視劇)

易多

易多(希伯來語:עדו,英语:Iddo),人名,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易多

海南話白話字

海南白话字(),即海南话教会罗马字,是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末为海南话创造的一种教会罗马字。海南话白话字以海南语琼山话(与海口话相近)为标准音创造的,因此与以文昌话为标准创造的海南话拼音方案存在一定差异。 海南话白话字与潮州话白话字一样,都是在闽南语厦门话白话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可以找到许多与闽南白话字相似之处。不过,仍存在不少差异,比如//被写作“æ”,//被写作“g”等等。.

查看 旧约圣经和海南話白話字

海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海衛一的地質特徵。.

查看 旧约圣经和海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斐洛

斐洛‧尤迪厄斯(Philo Judeaus)亦稱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约公元前25年~40年或45年),是生於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哲学家和政治家。斐洛第一個嘗試將宗教信仰與哲學理性相結合,故在哲學史和宗教史上有獨特地位,更被視為希臘化時期猶太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和基督教神學的先驅。他的哲學對猶太教和及後的基督教發展有極深遠影響。 斐洛与耶穌是同時代的人物。斐洛的母語是希臘語,運用的是希臘語的《圣经》(七十士譯本)。斐洛認為《圣经》的希伯來語經卷(即舊約)与當時的希腊哲学是和谐一致,故致力於使猶太教的信仰哲學化。他主張用揣測寓意的方法去解釋《聖經》。 斐洛主要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犬儒學派和斯多噶哲學等的哲學思想影響,他特別推崇柏拉圖的學說。斐洛認為人無法理解上帝,上帝是超乎一切界限的,只能知道上帝是存在。既然不能理解神,自然便不可能用任何名字稱呼上帝。斐洛認為神對世界的作用須通過“邏各斯”,作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介。斐洛主張人除了血肉軀體外,還有一個不死的靈魂。而靈魂的死只不過一種比喻說法,靈魂是不死的。由於運用柏拉圖的哲學思想,這為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模式和理論提供了基礎藍圖。斐洛對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們,如俄利根,影響是顯然易見的。雖然斐洛不是基督徒,但因其哲學促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希腊化,故此作家恩格斯在著作《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更稱斐洛為“基督教真正的父亲”。 除其哲學影響外,斐洛在40年曾代表犹太人建議罗马皇帝改变对犹太人的政策,在犹太人中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斐洛

斯昆石

斯昆石(Stone of Scone),通称“命运石”或“加冕石”,乃苏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使用的一块砂岩。斯昆石色淡黄,呈长方形,长26英寸,宽16英寸,高11英寸,重336磅。据凯尔特人传说,雅各看见天使时(圣经旧约创世记二十八10~22),正是头枕此石,因此又名“雅各的枕头”、“雅格的支柱”或者“酋长石”。该石曾被保存在现已废弃的珀斯郡的斯昆修道院中,因而得名。.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斯昆石

新国际版圣经

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简称NIV)是一个当代英语圣经译本,也是目前在英语国家被很多人使用的圣经版本。迄今为止已售出超过两亿一千万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新国际版圣经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新約聖經

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

十九世纪早期,说英语的国家里发生了宗教大复兴(常被称为第二次大觉醒),因此促进了海外的宣教,于是英美国家的不少传教士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去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十九世纪被称为宣教的伟大世纪。 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进入中国,之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传教士及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来到中国。传教士刚入中国的时候,清朝采取的依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他们只能逗留在澳门与广州十三行。1842年签订条约之后,传教士们能够住在五个通商口岸。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得以进入内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新教的传教事业发展很迅速。1860年只有60位新教传教士,到1900年已经有2500位传教士(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其中1400位来自英国,1000位来自美国,100位来自欧洲,主要是北欧国家。到1920年代,新教的传教事业达到顶峰,之后由于中国内部的战争和动荡,情况不如以前。到1953年,所有在华新教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

施约瑟浅文理译本

施约瑟浅文理译本,是施约瑟在十九世纪末翻譯的浅文理新舊約聖經,是浅文理译本中水平较高的一个译本。.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施约瑟浅文理译本

文化英雄

文化英雄(culture hero),是以火、作物栽培法等有意義的發明或發現,促成人類世界文化秩序的傳說人物,或甚至是動物。 文化英雄也通常民族、部族的始祖或圖騰崇拜等重要位置相關。但文化英雄與至高的神或創世神不同、而是在既存世界上、創造特定文化要素或設定秩序的一個存在象徵。文化英雄之中、也有以喜愛惡作劇的頑童神靈的形式存在的例子。 例如:玻里尼西亞神話的毛伊,有過無數的冒險,除了將火傳予人類,也發明許多主要的技術,而他也有許多惡作劇及反社會的行動。他身為異常出生的半神半人,屢次在天、地上、地下界滯留,不斷在眾神與人間來回活動。也就是說,他使文化英雄成了模糊的角色,給了它一個頑童般的位置,即是只要是從異界為人類帶來所缺乏之物,便可視作一文化英雄。 印第安的神話中的郊狼等特定動物也是同時擁有文化英雄與頑童兩面性質的一個代表,同時占有秩序與破壊、文化與自然媒介者的位置。.

查看 旧约圣经和文化英雄

无尾目

无尾目(学名:Anura)是属于两生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生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查看 旧约圣经和无尾目

日本圣公会

日本圣公会(日语:日本聖公会,平假名:にっぽんせいこうかい,训令式罗马字:Nippon Sei Ko Kai,NSKK),是基督教一派普世圣公宗的一个成员。教徒约58000人,其中约20000人领取圣餐。.

查看 旧约圣经和日本圣公会

日晷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狹義而言,它包含一個平面(盤面)和將影子投影在平面上以指示時間的晷影器(gnomon)組成。當太陽移動著劃過天際,陰影邊緣會與不同的時間線對齊,顯示出當時的時刻。晷針(style)就是在晷影器上指示時間的邊緣線;經由晷針上的節點(如果有),還可以提示日期。晷影器可以產生明顯的陰影,以讓晷針可以顯示時間。晷影器可以是一根棍棒、金屬線、或精心裝飾的雕飾。晷針必須平行於地球的自轉軸,才能整年都提供正確的時間。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其所在位置的地理緯度。 廣義而言,日晷是使用太陽的高度或方位(或兩者一起)以顯示時間的任何設備。除了提供時間的功能外,日晷也常被當成裝置藝術的一部分、文學上的隱喻和數學上學習的物件。 一般常見廉價的裝飾日晷是大批量產的,所以晷針的角度與時角是不正確的,也就不能提供正確的時間。.

查看 旧约圣经和日晷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尼教

摩爾門經

《摩爾門經》(英語:The Book of Mormon)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四部標準經文之一。接受啟示翻譯此書的約瑟.斯密稱之為「全世界最正確的一本書」,並見證摩爾門經是「我們宗教的拱心石」,摩爾門經在1830年3月26日首次公開發行,僅僅11天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就在1830年4月6日成立了。 自2007年起,新的中文官方譯名由原本的《摩門經》改為《摩爾門經》。 根據其教會創始人约瑟·斯密(Joseph Smith Jr.)的自傳:1820年,在他十四歲的那年,他因家鄉有宗教的騷動,有許多的教會,不同的牧師講的不一樣,甚至在街上吵起來。他去不同的教會遊走,想知道那一個教會才是真實的。他自己讀到《聖經》的雅各書一章五節 (雅一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令他覺得要到家附近的樹林中向神禱告,求問到底那個教會才是神真實的教會。隨後他宣称天父與耶穌向他顯現,并告訴他當時沒有一個教會是神真實的教會。之后,他又宣称天使摩羅乃于1823年9月21日半夜向他揭露摩爾門經原稿(封印在地底的金頁片)的現藏位置。他得到原稿後在上帝的幫助下把其上的文字——所謂改良埃及文翻譯成英文,並宣稱這是上帝繼舊約新約後另一部為基督作證的約書。藉著隨後的啟示,约瑟·斯密以耶穌基督的名宣稱復興了神真實的教會。 约瑟·斯密是後期聖徒運動的創始人,他於1830年3月於美國紐約州 Palmyra (拋邁拉)出版《摩爾門經》,相信《摩爾門經》與否成為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之信仰和傳統基督教信仰各宗派的分界線。相信《摩爾門經》的通常被外界稱為摩門教徒或後期聖徒,但相信該信仰者彼此互稱成員(member)或弟兄/姊妹,也自稱是基督徒。此書堅稱它紀錄了三個古代美洲的文明,並且其中之一的拉曼人被認為是「今日美洲的印地安人的主要先祖」。最早的文明是西元約2000年前在巴別塔時期來到美洲,稱做雅列人。(摩爾門經以帖書)此書宣稱它的目的是要透過早先約公元前625-575年間從古代以色列來到西半球的先知的寫作來見證耶穌是基督,是救世主,祂已復活。它宣稱它是由先知/歷史家 Mormon (摩爾門),和他的兒子 Moroni (摩羅乃)在第5世紀的時候為了讓「猶太人和外邦人能夠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之神的兒子」而寫的。约瑟·斯密據傳是由神聖的烏陵和土明的幫助下由金頁片中翻譯這些紀錄,後來金頁片由天使摩羅乃收回。 後期聖徒們相信《摩爾門經》和翻譯正確的《聖經》(英文是James King version,中文暫用和合本)都是天父的話語,後期聖徒教會們也都將《摩爾門經》列為教會正典。今日後期聖徒運動中最大的宗派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他們接受翻譯正確的《聖經》、《摩爾門經》、《無價珍珠》和《教義和聖約》。在1982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加入了副標題「耶穌基督之另一部約書」幫助並強調了《摩爾門經》的目的。.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爾門經

摩西

摩西(מֹשֶׁה),天主教依拉丁文汉译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華)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故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才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向摩西爭鬧,摩西因情急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說了急燥的話,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跟著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当代学术界共识视摩西为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William G.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西

摩西与亚伦

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1930-1932)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一部未完成十二音歌剧作品,取材自旧约的出埃及记。.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西与亚伦

摩西斯

摩西斯(Moses)可以指.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西斯

摩押人

摩押 (Moab;מוֹאָב "Seed of father/leader", Standard Hebrew Moʾav, Tiberian Hebrew Môʾāḇ),是中東一個古老民族的名稱。他們本來居住在今日約旦的死海東岸的山區。根據中東的傳統,每一個民族都有一位同名的祖先。而摩押人的祖先摩押,根據《聖經·創世記》所記載,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羅得與兩個女兒在逃離罪惡之城所多瑪之後,與自己的長女所生下的兒子。.

查看 旧约圣经和摩押人

撒馬利亞

撒馬利亞(Samaria,希伯来语Shomron שומרון),是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王國分裂后,北部十个支派形成北國以色列的首都。 以色列王國经过了大卫和所罗门的全盛时期,但在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其12部族发生分裂,北部十个支派形成北國以色列。南部两个支派形成犹大国(南国),首都繼續在原統一王國耶路撒冷。 与南国犹大国不同,北国以色列人及撒馬利亞人不再受到宗教的约束。他们受原迦南住民影响,崇拜偶像,与异族通婚。为南国犹大人所不认同。根据旧约圣经记载,北国以色列因此受到上帝耶和华的惩罚,被亚述帝国消灭,比南国犹大国早灭亡136年。(以色列国722B.C 亡国,犹大国586 B.C 亡国).

查看 旧约圣经和撒馬利亞

撒迦利亞書

《撒迦利亞書》(唐朝景教譯作《刪河律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38本书卷,基督教《旧约圣经·小先知书》的第十一卷。这一卷包含了很多关于耶稣的预言,在后来的记录中全部得到应验。撒迦利亚是本书的作者。 主題:耶和華藉著基督的救贖,對祂受管教的選民熱切的安慰和應許;基督親受屈辱,在他們被擄中作他們受苦的同伴。.

查看 旧约圣经和撒迦利亞書

愛許蘭神學院

愛許蘭神學院(Ashland Theological Seminary(ATS))是一所位於美國俄亥俄州愛許蘭市的福音神學學院,還有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校區、俄亥俄州的哥倫布校區和密西根州的底特律校區。愛許蘭神學院於西元1906年由The Brethren Church所設立,為愛許蘭大學的一個研究部門。愛許蘭神學院或得美國與加拿大神學學校協會和北中央學院學校協會認可。.

查看 旧约圣经和愛許蘭神學院

救世軍

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是一個於1865年由卜維廉、卜凱瑟琳夫婦在英國倫敦成立,以軍隊形式作為其架構和行政方針,並以基督教作為信仰基本的國際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以街頭佈道和慈善活動、社會服務著稱。其當初成立時所使用的名稱是「東倫敦基督教傳道部」(East London Christian Mission)。它有一个称呼,为“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它的創辦人希望能夠把福音傳給窮困的人,並透過了解窮人們物質及心靈之需要來給予幫助。其國際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在全世界有幾千個分部,分佈在117個國家,組織內包括不同年齡層的成員約兩百多萬人。 救世軍福音宣教、社會服務與教育方面等工作主要由救世軍中的全職軍官和其聘僱的從業人員負責,其軍兵亦會利用餘暇,在其中參與事奉。救世軍及其旗下的組織基本上不會涉及任何國家的政治政策,而其成員亦無種族之分,故在世界各地可與其他國際救援機構和政府合作。 救世軍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一些不同的暱稱,例如:加拿大的「Sally Ann」、英國和紐西蘭的「Sally Army」以及澳洲的「The Salvos」。在澳洲,「The Salvos」的稱號甚至能夠在救世軍官方的機構看到。.

查看 旧约圣经和救世軍

慈悲特殊禧年

慈悲特殊禧年(Iubilaeum Extraordinarium Misericordiae.),也簡稱為慈悲禧年或慈悲聖年,是天主教會於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舉行的禧年,原先禧年是固定每隔25年舉行一次的,因為教宗方濟各認為需要一次的禧年來使教會重拾對於慈悲的關注,在生活中體驗天主的寬恕與關愛。因此特別訂定這次的特殊禧年。 此一禧年如同歷屆一樣都有開啟的儀式,並讓信徒在懺悔後於聖門朝聖以獲取全大赦。然而教宗方濟各為了強調全世界教會的共融,有別於以往只打開羅馬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作法,邀請各教區的主教開啟主教座堂、以及其他教區內適合的教堂的聖門。而他自己也選擇在2015年11月29日訪問中非共和國時,開啟了班吉總教區主教座堂的聖門。.

查看 旧约圣经和慈悲特殊禧年

慈悲面容

《慈悲面容》(Misericordiae Vultus)是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4月11日為宣布慈悲特殊禧年的舉行而頒布的教宗詔書。此詔書除宣告於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結束的慈悲禧年的舉行外,時也針對了「慈悲」這個觀念在基督信仰中的角色做出介紹,並且說明了此禧年間的特定事項。.

查看 旧约圣经和慈悲面容

拾穗

《拾穗者》(Des glaneuses)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繪於1857年。巴黎的奧塞美術館藏。 《拾穗者》畫作的以舊約聖經路得記-路得與波阿斯的記載為藍本。路得在波阿斯田裏撿麥穗,供養她的婆婆拿俄米,反映農民要讓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穗粒以求溫飽一事。該畫除了描繪三名農婦在金黃色麥田撿拾麥穗情景外,其金黃陽光、彎腰等細節,亦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畫面上三位不同年紀的女性,表現出勞動家庭的命運。農地監督者坐於馬背上眺望,刻劃出當時資本主義產生的貧富差距。遠方的教堂流露出一股近似宗教情操的崇高性。 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本圖是他在約35歲以前苦覓藝術方向時的代表作。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在《拾穗者》中初次探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其素描簡潔紮實,又對風景處理詳細得宜,功力引人注目。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背景,以及小人影的設置,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一如其他巴比仲派畫家那樣。後來,梵谷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查看 旧约圣经和拾穗

拿非利人

拿非利人(נְפִילִים,Nephilim)见于旧约圣经中,包括创世纪6章1~4节、民数记13章33节等处所描绘;也见于其他圣经經卷和一些非正典犹太人著作。 6:4 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交合生子,从那时起地上就有了拿非利人;他们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

查看 旧约圣经和拿非利人

拜上帝會

拜上帝會是道光24年(西元年)馮雲山到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區傳教後所創立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 ,并演变为政教合一的太平天國,其首領是洪秀全。.

查看 旧约圣经和拜上帝會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旧约圣经和拉丁语

拉斐尔 (天使)

拉斐尔或譯為拉法葉、伊斯拉菲勒(希伯来语:רָפָאֵל,Rāp̄āʾēl,阿拉伯語:رافائيل,Rāfāʾīl),名稱意為“神治癒了”,是猶太教、天主教及伊斯蘭教信仰中一位天使長的名字。據傳祂行使一切治癒的神迹。 由於拉斐爾是操治癒術的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牽連。拉斐爾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園生命之樹的守護者、經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拉斐爾的傳說極其紛亂,祂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卻有熾天使的六翼,又同時屬於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階。拉斐爾的形象一直都是幸福的,除了治癒人的疾苦,還傳授諾亞建造方舟的知識與技巧。舊約記載與雅各摔角、解除亞伯拉罕老年行割禮的痛苦的天使亦相傳是拉斐爾。祂治療的不僅是人的身體,還包括人的信仰。.

查看 旧约圣经和拉斐尔 (天使)

曹家渡圣弥额尔堂

曹家渡圣弥额尔堂,简称“曹家渡天主堂”,位于中国上海长宁区万航渡路1066号,属天主教上海教区所有。.

查看 旧约圣经和曹家渡圣弥额尔堂

性感染疾病

性感染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又稱性病(Venereal Disease, VD)或花柳病,描述因性行為(指陰道性行為、肛交和口交)而傳播的疾病。大多數的性感染疾病一開始沒有症狀,造成不知情的帶原者有極大的風險會傳染給他人。性病的症狀包含:陰道分泌物、、、以及。出生時或出生前感染性感染病將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性感染病甚至導致影響生育能力的問題。 超過30種不同的細菌、病毒和寄生物可能造成性感染病。細菌性的性感染病,包括衣原体感染、淋病,梅毒等等。病毒性性感染病包括性器皰疹、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愛滋病、以及尖锐湿疣。寄生病原性性感染病有陰道滴蟲炎等。儘管一般是經由性行為而散布感染、但是非性接觸、例如污染的血液和組織、哺育母乳或是分娩等、也可能引起一部分性感染病。在已開發國家中易進行性感染病的診斷,但在開發中國家則不易檢驗。 預防性感染病最有效方式為避免性行為 。某些疫苗或許可以降低一定感染風險,包括B型肝炎和某些型態的HPV。使用保險套,擁有較少的性伴侶或固定性伴侶等較安全的性行為同樣可以減輕感染危險。男性切除包皮對於預防某些感染可能是有效的。大部分的性感染病是可以治療或治癒。大部分的一般感染,例如淋病、梅毒、披衣菌、陰道滴蟲炎是可以治癒,而皰疹、B型肝炎、後天性免疫不全/愛滋病雖然無法治癒,則是可以加以治療。某些治療特定感染病的抗生素,如淋病抗體,正在研發中。 2008 年估計有5億人感染了梅毒、淋病、披衣菌或滴虫病,至少還有5.3億人有生殖器疱疹,另外2.9億的女性罹患有人類乳突病毒 。後天性免疫不 全以外的性病在2013年造成了14萬2千人死亡。2010年美國的性傳染疾病患者增加了一千九百萬人。有關性傳染疾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550年的及舊約聖經 ,那時候罹患性傳染疾病是一種羞辱。無論性感染是否造成症狀表現出疾病徵象,仍可被稱為「性感染疾病」。是醫學中有關性傳播疾病的相關研究。.

查看 旧约圣经和性感染疾病

普珥節

普珥节(פּוּרִים,Pûrîm,Purim,又名普林节,意为抽签),为纪念和庆祝古代流落波斯帝国的犹太人从灭种的毁灭中幸存的节日。.

查看 旧约圣经和普珥節

智天使

智天使(כרוב;Cherub;音譯新教作基路伯、天主教作革魯賓、東正教作赫魯賓;複數:כרובים;Cherubim;音譯基路冰)是一种超自然的生命个体,屢次在旧约和新约·啟示錄中被提及。它舊約中被描述有翅膀、服從上帝的天物。 根據天主教神學传统,智天使與熾天使(六翼天使)同在最高的天使等级。在普遍的基督教傳統中,「基路伯」與「天使」這兩個名詞已被当作同义了。 1696年誕生的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在他的畫作中,時常畫有孩童的頭部加上翅膀的小天使,這些有著孩子臉卻沒身體的天使,在中世紀後被指為基路伯天童的形貌。.

查看 旧约圣经和智天使

智慧的七柱

《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是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根据自己在1916-1918作为联络官参与了阿拉伯起義的经历所著的自传。.

查看 旧约圣经和智慧的七柱

亦称为 旧约。

大先知書大赦 (基督教)天堂之门 (浮雕)天使長天体演化学天空之城天花天譴 (消歧義)太平天国失乐园 (消歧义)失禮失樂園处女奧花·雲費奧斯特洛聖經如何閱讀一本書威廉·廷代尔威廉·福克納家務工家豬宗主教宗教經典对基督教的批评富蘭克林 (花生漫畫)小川国夫小先知書小行星541小行星560小苹果 (歌曲)尤利乌斯·席勒尤利烏斯·威爾豪森尼西亚帝国少女与战车尋水術崇拜巨人巴力巴尔米拉巴拿巴福音巴拿巴書上帝上帝的显示者丝绸历史中世纪文学中國瘟疫史中国基督教希伯來聖經希伯來書希伯來曆七十士譯本布尔日主教座堂世界紀元世界语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一亞一神論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乳香亚希雅亚珥拔亚述巴尼拔亚扪人亚拿尼亚亞伯拉罕亞伯拉罕諸教亞弗拉哈特亞哈隨魯亞倫亞拉姆語交際花康普魯頓合參本聖經人類中心主義底本學說以諾書以賽亞書以色列宗教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在埃及以色列王國 (後期)以斯帖記以撒价格管制伊丽莎白会幕伊凡四世伊朗-以色列关系伊斯蘭教的先知伊斯蘭教聖書伊斯梅利亚伦勃朗伯利恒之星伯沙撒伴娘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佩特拉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彌賽亞但丘石碑但以理但以理書何西阿書佛教與基督教余光中御雇外國人便西拉的字母便西拉智訓保罗 (使徒)保羅派信義宗俄备得俄巴底亞書俄德圣约圣经与同性恋圣经中的先知列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章节圣经汉语译本圣经新世界译本圣梅瑟堂 (威尼斯)地图廊化學元素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初戀魔法電擊利维坦利维坦 (霍布斯)利未記利未记第18章列王紀 (伊朗)列王紀 (聖經)列王紀上创世纪第21章创世纪第22章创世纪第32章创世纪第38章喬治·林貝克嗣子說和合本聖經和子說傳道書傳染病歷史哥德語哥林多後書哭喪女哈巴谷書哈佛神学院哈該書冶基善冒險少女娜汀亞出埃及記內蓋夫 (以色列)共融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论战先知先知书光明篇克萊斯頓·海瑞克·海尼根前1千纪前38世纪創世記創造論四字神名四福音书噶哈巫語音系噶瑪蘭語音系噶瑪蘭語語法犹太人流散犹太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犹他州市镇列表知善恶树玛拿西珍岛理查德·道金斯破刃之劍示巴女王示巴王國示瑪雅 (先知)示瑪雅人名列表(舊約聖經人物)示拿神不在的星期天神僕神的國祭司祭巾禁食禱告禁果福音 (耶稣)禧年 (基督教)禿鷲禄赐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答案在风中飘荡米开朗基罗米甲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米該雅精靈寶鑽納粹德國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約伯記約珥書約翰·納爾遜·達秘約瑟 (舊約聖經)約瑟的神奇彩衣約旦河谷約拿單約書亞約書亞記约伯约瑟夫 (男名)纪年维基文库罪 (宗教)罗曼式建筑美魏茶羅馬書翻译真·女神轉生 惡魔之子真理课程真耶稣教会猶大書猶太新年猶達·達陡烏加里特烏加里特語烏利希·慈運理烏列爾瑪拿西禱言瑪拉基書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申命記熾天使燔祭牧場上的少女卡特莉牧羊特土良特拉维夫牺牲独角兽盐的历史監獄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白話字芝加哥兰柏四纲领銃皇無盡的法夫納隆德主教座堂避日目聖幛聖匝加聖經聖經中的酒聖經人物列表聖經作者聖經呂振中譯本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研究聖經考古學聖經恢復本聖經成書時序聖經新譯本聖經新漢語譯本聖經思高本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聖鬥士星矢 最終聖戰的戰士們聖葉理諾堂聖母百花聖殿萨米人萨摩亚族青岛圣保罗堂青铜骑士風起预表预言食盐裨治文译本西乃抄本西番雅西番雅書西斯廷小堂西敏寺馬可福音馬吉安主義馬太福音馬丁·路德馬禮遜譯本角鬥士詩篇詩歌智慧書马礼逊該隱情結詹姆斯·巴爾 (聖經學者)誕生石諸神的戰車?未解之謎謝洪賚魔鬼圣经诺亚方舟象牙塔貝西摩斯賀清泰贖罪日越南基督教新教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得記路易九世 (法兰西)鸠鸽科鹽水天主聖神堂麥基洗德黎巴嫩黎巴嫩历史黑門樂團黑色安息日黄乃裳辅音音素文字迦勒底迦百农迦拿的婚礼迪奥多蒂翁迈克尔錫安主義霸王奪姬蜂蜜胡忠信郭實臘譯本阿卡德帝国阿塞爾阿多尼斯阿萨尔哈东阿诗玛 (音乐剧)阿黑阿里烏教派阿摩司書蘇西尼主義赞美诗(新编)赛特 (消歧义)開高健钦定版圣经邏各斯邪眼野棕榈自慰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长生不老艾多奈拉姆·耶德遜艾萨克·阿西莫夫苏黎世圣经译本英语修订版圣经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井雅歌雅比斯雅撒尼亞雙面騎士耶弗他耶利米耶利米哀歌耶利末耶和华见证人的伯特利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耶和華耶和華以勒耶和華見證人耶稣耶稣的比喻耶穌受難耶羅罕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耶路撒冷耶洗別逾越節逾越節三日慶典选民 (宗教)陶德瑞NEEDLESS角色列表The Big O抒情诗查尔斯·达尔文林道亮恩扎克恕道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提摩太提摩太後書提摩太前書李庥李登輝杨格氏汇编東京喰種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梁发梵蒂冈抄本楊牧谷次經正典正教正教研習本聖經正教會武加大译本歷代志死亡笔记死刑死海古卷歌利亚殺了唐吉訶德的男人每日一禁果水之七島水瓶座 (紙牌遊戲)水舞 (民族舞蹈)水文化民主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沒藥沙利葉沙特尔主教座堂波阿斯泰西封法律法利赛人洪知秀洗巴洛伦佐·吉贝尔蒂渡鴉温彻斯特圣经游斯丁末世论本雅明朱蘇德拉惡魔列表惡魔管家成功神学星際大爭霸 (1978年電視劇)易多海南話白話字海衛一表面特徵列表斐洛斯昆石新国际版圣经新約聖經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807-1953)施约瑟浅文理译本文化英雄无尾目日本圣公会日晷摩尼教摩爾門經摩西摩西与亚伦摩西斯摩押人撒馬利亞撒迦利亞書愛許蘭神學院救世軍慈悲特殊禧年慈悲面容拾穗拿非利人拜上帝會拉丁语拉斐尔 (天使)曹家渡圣弥额尔堂性感染疾病普珥節智天使智慧的七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