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日本流行文化

指数 日本流行文化

日本流行文化,一般是指來自日本本土的流行文化。日本流行文化種類繁多,包括動漫、音乐、電視劇、电子游戏、色情影片等等。這些流行文化不但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吸引不少亞洲人迷上日本文化。 明治维新後,日本快速西化,都市也迅速西化,給庶民的生活帶來很大變化。大正時期因為經濟景氣,日本吸收了美國的大眾文化如體育、電影等享樂文化。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軍在推動民主化的同時也推廣了美國文化,日本在1960年代開始發展動漫、音樂、特攝劇集和電子遊戲等流行產業,奠定日本流行文化的基礎。1990年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和邁向了國際,从動漫、演藝到時装设计,日本的印记於全球各地无处不在。美国政治分析家麦克格雷形容这一现象时说:「日本的影响力正在重新崛起。它非但没有被经济上的困难打垮,反而提高了自己在世界流行文化的地位。通过流行文化,日本建立了一套强大的宣传机器,向世界展示其民族魅力。日本各界都以此为荣。」斯坦福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甚至称,日本正从工业社会向生产流行文化的社会转变。 而日本傳統文化因日本流行文化的崛起而受到一定的抑制,很多傳統習慣流失,但是傳統的文化仍然受到保護,不時看見穿著和服的人在街上逛街。傳統文化同時因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而興起,帶動日本文化的整體流行程度,並因此多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哈日族到日本「朝聖」,帶動旅遊業。另一方面日本人對本國文化也重新審視。.

19 关系: 反日周庭哈日族倉田雅世第二語言萌經濟青梅竹馬香港語文蒸气波臺灣與日本關係史臺灣文化杜塞爾多夫日本節梅傑德流行文化日本博覽會日本化日本电视剧日本流行大搜密日本流行音樂

反日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軍隊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另外,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轉化或延伸為對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反日 · 查看更多 »

周庭

周庭(Agnes Ting Chow,)是香港自決派青年社運人士,香港眾志前常委、前副秘書長。曾任學民思潮發言人,別號「學民女神」,中學時期就讀於嘉諾撒聖家書院,及後升讀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她於雨傘革命期間辭任學民思潮發言人。於2016年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秘書長羅冠聰、學民思潮前召集人黄之鋒創立新政黨香港眾志。 周庭本身鍾愛日本流行文化和動畫,能操流利日語,是她自學的成果。周庭曾在2016年參與ViuTV制作綜藝娛樂節目《跟住矛盾去旅行》,與建制派議員何君堯結伴前往日本拍攝 。 周庭本為英國公民,是家人在她年幼時為她申請的,但她從未在英國定居。她在2017年宣布放棄該國籍以符合立法會地區直選參選人不得擁有外國籍的法定要求。.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周庭 · 查看更多 »

哈日族

哈日族(Japanophile)原先是指崇拜、複製日本流行文化的臺灣青少年族群,這群人從生活、娛樂、思想上,大量地学习日本文化,部分也学习日語,造成日本化現象。现在不论在臺灣、香港,或是中國大陸,都有相当数量的哈日族。這個詞彙的推廣主要是起自台灣作家哈日杏子的哈日族系列漫畫。.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哈日族 · 查看更多 »

倉田雅世

倉田雅世,日本女性配音員、。出身於三重縣四日市市。血型O型。.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倉田雅世 · 查看更多 »

第二語言

二語言指一個人除了第一語言之外,另外學習掌握的第二種語言,經常作為輔助語言以及通用語。此外,第二語言亦可與第一語言並列為個人母語。英語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而聯合國官方語言是排名第二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 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可能是由於第一語言不再具有優勢(社會變遷、政治目的等),或是可以籍學習增強個人工作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例如,加拿大普查即定義第一語言為「幼時初學之語言且持續使用」,人類最早學習的語言有可能丟失,是為一種語言替換,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孩童隨著家庭徙居(因移民或國際認養)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第二語言 · 查看更多 »

萌經濟

萌經濟是指通過有關可愛的周邊系列產品而催生的商機。自1970年代以來,“可愛”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要素,舉凡大眾文化、娛樂、衣著、飲食、玩具、打扮、行為與禮節等等,無不受其影響。外國觀察家發現日本的可愛文化很有趣,但有時又顯得怪異,因為日本人把這種文化運用在幾乎所有的生活領域中,甚至是人口統計學也是如此。這種現象在別的文化裡很可能代表的就是將小孩的玩意用在嚴肅的場合,讓人覺得很輕佻(例如政府出版品、公共告示牌、辦公室、軍方的廣告以及民航客機等等,不勝枚舉)。.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萌經濟 · 查看更多 »

青梅竹馬

青梅竹馬,是一個四字成語,用來描述兒時的異性玩伴,形容男女从幼时玩乐,到长大之后可能發展成為情侶,以及结婚的故事,例如,《伊勢物語》、《大和物語》中的“筒井筒”就是如此。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可能會出現青梅竹馬的情侶。.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青梅竹馬 · 查看更多 »

香港語文

香港語文是指在香港常見的語言和文字,目前香港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雙方享有同等地位,而香港政府所提倡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兩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語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粵語是香港最主要的語言。2011年,香港人口有89.5%以「廣州話」為慣用語言,其次為「其他中國方言」(4%)、英語(3.5%)、普通話(1.4%).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香港語文 · 查看更多 »

蒸气波

蒸气波(Vaporwave)是一种电子音乐类型,出现于2010年初的互联网社区,随后逐渐从网络模因发展成为了艺术运动。这类作品侧重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美国、日本流行文化元素,包括城市生活、购物中心、商业广告、电子游戏、科技和早期互联网等,也受到赛博朋克科幻的影响。其音乐大量使用同时代的、、电梯音乐等商业音乐作为素材,进行采样和编辑。《Vice》的米歇尔·洛克(Michelle Lhooq)表示,即使蒸气波的素材来自「糟糕」、「垃圾」的商业音乐,但蒸气波并不是为了模仿或者重新创作商业音乐,而是把商业音乐变成「更性感」的合成音乐。参与者将蒸气波的风格称为「美学」,为了与自身风格一致,常使用全角字符写作AESTHETICS。 蒸气波表现出了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一种模棱两可的反思。一方面,有评论者认为蒸气波是反资本主义和反消费主义的,以反讽的手法对其进行批判;同时也有评论认为,蒸气波体现出对昔日繁荣社会的怀旧情怀,表现出复古未来主义。而个人电脑和影音娱乐等科技元素,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以及昔日乌托邦主义远景破灭的叹息;而《布鲁克林铁路》杂志的一篇评论则表示,蒸气波表达了对当下政治失败和社会异化的不满,但与朋克摇滚的那种「原始的能量」相比,蒸气波则侧重于被动的接受,表现出失落和委靡不振的情绪。 该运动发源于网络,早期的成员来自Last.fm、Reddit和4chan等在线社区,随后则有更多的创作者涌入,多数都以网名活动,并使用Bandcamp网站发布作品。《布鲁克林铁路》的文章评论说,蒸气波是第一个从生到死都完全发生于互联网上的音乐流派。.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蒸气波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台灣與日本關係史是指台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并建構了各式各样的关系。台日關係可分为几个阶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统治下台湾与日本的关系、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与日本内地之间的关系、1945年後中華民國统治下的關係。.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化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 台灣文化因此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臺灣文化 · 查看更多 »

杜塞爾多夫日本節

杜塞爾多夫日本節(日語:日本デー、ヤーパンターク)是德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杜塞爾多夫每年5月至6月舉行的日本文化推廣節慶,2002年首次舉辦。杜塞爾多夫日本節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本文化節慶,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是歐洲中部最多日本人社群的地區。.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杜塞爾多夫日本節 · 查看更多 »

梅傑德

梅傑德(英語:Medjed)是一位古埃及神祇,在死者之書中有關於祂的紀載。.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梅傑德 · 查看更多 »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英語:Popular Culture或Pop Culture),又稱為通俗文化及大眾文化,指在現代社會中盛行的地區上文化,包括想法、觀點、態度、模因、图像及其他現象等。在中文裡沒有對應詞,只有像時尚般的相似詞。流行文化的內容主要由散播文化製品的工業(傳媒)來塑造並傳播,例如摄影電影、電視、出版社等媒體。實際上,流行文化並不只是大眾傳媒的生產物,而是由大眾與傳媒間互動所產生的,即:大眾影響傳媒,傳媒又反過來影響大眾。因此流行文化本身是雙向的、不斷更新成長的。.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流行文化 · 查看更多 »

日本博覽會

日本博覽會(英文:Japan Expo、ジャパン・エキスポ)是一個以日本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大會,舉辦位置在法國巴黎。此博覽會還會研討有關歐洲及美國流行文化 。博覽會每年於7月初舉辦,為期四天(通常為星期四至星期天)。日本博覽會是全歐洲中最大型的日本展覽。日本博覽會自2006年便於維勒班特展覽公園(法國第二大展覽館)舉辦。日本博覽會的參加人數一直平穩地增長。於1999年,日本博覽會僅有3,200名參加者。到了2012年,其參加者數量已增加至208,000人,增長了65倍。.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日本博覽會 · 查看更多 »

日本化

日本化,是一種文化同化,指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產生的文化轉型,在這種轉型下,可能會伴隨產生對於日本的文化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曾在自己的殖民地,包括韓國與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以增強這些殖民地人民對於日本的政治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以和平方式,輸出自己的文化,主要包括工業製品、流行文化、音樂及料理等。.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日本化 · 查看更多 »

日本电视剧

日本電視劇(簡稱日劇),指日本的電視台制作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日剧故事题材內容多樣,不少著重於描述特定職業的職場生態,或以一般大眾日常生活場景為主軸,或以漫畫改編故事,甚至大胆揭露社會黑暗面。.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日本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日本流行大搜密

日本流行大搜密(Culture Japan,カルチャージャパン)是由東京都會電視台(TOKYO MX)所製播有關日本流行文化的電視節目。.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日本流行大搜密 · 查看更多 »

日本流行音樂

日本流行音樂在廣義上,可包括昭和初期受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影響而出現的歌謠曲,甚至是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演歌;狹義上則指1980年代末期誕生的「J-pop」概念(或稱JPOP)。「J-pop」名稱起源於1988年開播的日本音樂電台J-WAVE,是當時為定義日本出產的流行音樂而創造出來的和製英語用詞,來自英語「Japanese pop」的縮寫;其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指受西方影響的現代音樂流派,主要包括大眾流行、R&B、靈魂樂、搖滾樂、舞曲、嘻哈、流行電音等。 截至2011年,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年產值達到約31億美元(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影帶銷量),佔世界市場之30%,為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其次為美國(18%)、德國(11%)、英國(8%)和法國(7%),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唱片市場年產總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排名第二。世界前五大音樂市場依序為美國(26%)、日本(25%)、德國(9%)、英國(9%)和法國(6%)。憑藉日本發展成熟的文化產業,現今的J-pop與韓國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並列為在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是構成當今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亦是推動其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新!!: 日本流行文化和日本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