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单义性
单义性 指的是一种对描述上帝本质的词语的看法。即认为当我们使用词语来描述上帝和人(物)的性质时,这个词在二者上体现的意思,究其本质,是相同的(尽管上帝在程度上往往要高得多)。.
查看 无矛盾律和单义性
双面真理说
双面真理说(Dialetheism)是指存在双面真理(dialetheia),即命题P和~P同为真的命题。这一学说反对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律(有时又称为矛盾律),即P∧~P必然为假的传统逻辑观。 根据Graham Priest的说法,双面真理说在历史上并不乏主张者。像赫拉克利特关于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说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代的说谎者悖论都承认存在着真的矛盾命题。 最后需要澄清一些相关概念间的区别。首先,不可把双面真理说与次协调逻辑相混淆。次协调逻辑否定爆炸原理,而双面真理说却不必然主张这点。当然,主张次协调逻辑者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双面真理说。 最后,双面真理说也不等同于瑣碎論。后者认为所有矛盾都是真的,但前者仅认为有些矛盾为真。.
查看 无矛盾律和双面真理说
二值原理
在逻辑中,二值原理(Principle of bivalence)是指,對於任何命题 P,只能有一個真值:命題P只能是真,或假,其中之一。滿足這個原則的邏輯推論,稱為二值邏輯(two-valued logic,bivalent logic)。 在经典逻辑中,二值原理等价于说没有命题非真非假。非真非假的命题 P 是不可判定的。在直觉逻辑中,命题 P 的真值有时不能判定(就是说 P 不能被证明或反驳)。在这种情况下,P 简单的不能有真值。其他逻辑,比如多值逻辑,可以指派给 P 一个中间的真值。 不要混淆于排中律和无矛盾律。详细区别请参见二值和有关规律。.
查看 无矛盾律和二值原理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逻辑学基本原理之一。.
查看 无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BHK释义
在数理逻辑中,直覺主義邏輯的布勞威爾-海廷-柯爾莫哥洛夫释义或BHK释义是由魯伊茲·布勞威爾、阿蘭德·海廷和独立的由安德雷·柯爾莫哥洛夫提出的。它有时也叫做可实现性释义,因为有关于斯蒂芬·科尔·克莱尼的可实现性理论。.
查看 无矛盾律和BHK释义
矛盾
粗略的说,矛盾(Contradiction)是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存在差别。 汉语辞源出自《韩非子》中《难一》所述故事: 白話文大意為:有一位賣盾牌和賣矛的楚國人,他誇讚自己賣的盾牌說:“我的盾牌堅固無比,什麼東西都無法刺穿它。”又誇讚自己賣的矛說:“我的矛鋒利無比,什麼東西都可以刺穿。”有人問他說:“用你的矛来試著刺你的盾,將會如何?”那人一句話都無法回答。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穿一切的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注意在口语和辩证法中,矛盾有着同形式逻辑中完全不同的意义,口语中的矛盾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查看 无矛盾律和矛盾
矛盾 (消歧義)
矛盾是邏輯學中的用語,意指不一致的結果。另外也可以指:.
经典逻辑
经典逻辑(Classical logic),又稱古典邏輯,标识已经被最深入的研究和最广泛的使用的一类形式逻辑,也被稱為標準邏輯(standard logic)。經典邏輯被特征化为一些性质,非经典逻辑缺乏這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特性:.
查看 无矛盾律和经典逻辑
爆炸原理
原理,也叫做“Ex falso quodlibet”或“ex contradictione (sequitur) quodlibet”,是经典逻辑中陈述从矛盾中可以得出任何事物的规则。用更加形式化的术语,从形如 P ∧ ¬P 的任何命题,可以推导出任何任意的 A。 “爆炸”指称接受一个单一的矛盾到一个系统中会导致整体定理的“爆炸”。 除了矛盾平常的一目了然的不真实性之外,这是对在形式系统中不允许 P ∧ ¬P 为真的主要逻辑论证: 在其中任何任意的公式都是定理的系统是瑣碎的。所以爆炸证明了无矛盾律的正当性。.
查看 无矛盾律和爆炸原理
瑣碎論
瑣碎論是一承認所有語句(也稱為命題)為真並且所有「P與非P」形式的矛盾句都為真的邏輯理論,其拉丁自源trivialis意思是「到處都能找到的」。 據此,瑣碎論者是指一個相信任何事都為真的人。 在古典邏輯中,瑣碎論是直接違反了亞里斯多德的非矛盾律。在哲學中,瑣碎論可以被視為懷疑論的完全對立面,懷疑論是懷疑或否定一切事為真,瑣碎論則是相信任何事都為真。在次協調邏輯中,可能使用「非瑣碎律」防止為真的矛盾在邏輯上藉由爆炸原理推導出瑣碎論。 理論的爭論已經提供瑣碎論與像是模態實在論(可能論)、雙面真理論以及次協調邏輯的理論對照。.
查看 无矛盾律和瑣碎論
直觉主义逻辑
觉主义逻辑或构造性逻辑是最初由阿蘭德·海廷开发的为鲁伊兹·布劳威尔的数学直觉主义计划提供形式基础的符号逻辑。这个系统保持跨越生成导出命题的变换的证实性而不是真理性。从实用的观点,也有使用直觉逻辑的强烈动机,因为它有存在性质,这使它还适合其他形式的数学构造主义。.
查看 无矛盾律和直觉主义逻辑
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在哲學和邏輯學中,古典的說謊者悖論是指一個說謊者聲稱自己正在說謊:例如,聲稱:「我在說謊」或者「我所說的皆為假」。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麼他所說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說的就是真的,那麼他就是在說謊。在「這個語句正在說謊」的悖論中,為了強化悖論,使悖論更經得起嚴格的邏輯分析,「說謊」的概念往往被「真假」的概念所取代,僅僅保留「說謊者」這一名稱來指涉關於古典二值邏輯會推導出矛盾的悖論。 如果「這個語句為假」為真,那麼這個語句為假,但是如果這個語句聲稱它為假,且它為假,那麼它一定為真,如此一來悖論於焉成形。.
查看 无矛盾律和說謊者悖論
阿图尔·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不同于同時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華並無取消物自体,他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認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並且將其确定為意志。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時亦包括所有的理性與知识,我們只能透過沉思來擺脫它。叔本華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學與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會帶來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啓發了日後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查看 无矛盾律和阿图尔·叔本华
排中律
在逻辑中,排中律(tertium non datur)声称对于任何命题 P,(P ∨ ¬P) 为真。 符号 '¬' 读作“非”,∨ 读作“或”,∧ 读作“与”。 例如,如果 P 是 则包含式析取 为真。 这不完全同于二值原理,它陈述的是 P 必须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它也不同于无矛盾律,它陈述的是 ¬(P ∧ ¬P) 是真。排中律只是说 (P ∨ ¬P) 整体是真。不提及 P 自身可以采用什么真值。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二值逻辑的语义都将为 P 和 ¬P 指派对立的真值(就是说,如果 P 是真,则 ¬P 是假),所以在二值逻辑中排中律会等价于二值原理。但是,对于非二值逻辑或多值逻辑就不能这么说。 特定的逻辑系统可能通过允许多于两个真值(比如:真、假、中;真、假、非真非假、亦真亦假)而拒绝二值原理,但接受排中律。在这种逻辑中,(P ∨ ¬P) 可以为真,而 P 和 ¬P 不被分别指派为对立的真值。 一些逻辑不接受排中律,最著名的是直觉逻辑。文章《二值和有关规律》中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排中律可能被误用,导致排中律的逻辑谬论,这也叫做假两难推理。.
查看 无矛盾律和排中律
思维规律
思維規律(Law of thought),又稱思考規律,是邏輯的公理基礎。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著作《哲学问题》中确立了三个思维规律.
查看 无矛盾律和思维规律
亦称为 矛盾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