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旁遮普地区

指数 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波斯語(panj-āb,英語化成Punjab)意為「五川」(panj是五,āb是川),由突厥裔波斯統治者命名,至蒙古裔的蒙兀兒帝國時期廣泛採用。 旁遮普指印度河中上游眾多支流的一帶地區,在下游眾支流合一的沿岸地區通常不算作旁遮普。旁遮普地區横跨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北兩國。这一地区自亞歷山大遠--軍到來以前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民族为旁遮普人,主要语言为旁遮普语。印度籍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为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籍則主要為伊斯兰教。 古代旁遮普地区(大旁遮普地区)地域宽广,包括了: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阿富汗部分地区,最东处曾一度延伸至亚穆纳河。 旁遮普人在古代也被称为或,这些称谓糅合了包括健馱邏人、、、伊朗人和境外的、、波斯化的爱奥尼亚人等等诸民族。 旁遮普地区人种构成上为雅利安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民族统治,包括古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阿富汗人、锡克人和英国人。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也是前15世纪以后,早期雅里安人定居以来的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8世纪开始,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往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加速了英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最终随著印巴分治而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即“东旁遮普”和“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132 关系: 加达 (印度诗人)培松 (阿戈諾爾之子)基督教传播年表健馱邏國卡利斯坦运动印巴分治印度-希臘王國印度历史印度官方语言列表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独立革命运动印度独立运动印度音乐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印度自治领印度民族起义印度河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总统列表古尔王朝坎格拉縣塞琉古帝国塔克西拉奥马尔·汗奶油咖哩雞孟买管辖区安提瑪科斯二世密希拉古拉巴基斯坦历史巴基斯坦地理巴基斯坦国家象征巴辛巴恩格拉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中亚历史中國-印度關係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希臘化時代乌尔都语德米特里一世 (巴克特里亞)德里德里蘇丹國忽然遇見你土壤鹽化利雅卡特·阿里·汗喜瑪拉雅塔爾羊呂西阿斯 (國王)哥宾星...兰季德·辛格克什米尔侨民前2世纪前325年前510年倭马亚王朝灣仔錫克教廟科达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第一代达尔豪斯侯爵詹姆斯·布朗-拉姆齐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第一次英阿战争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答剌罕米南德一世眼影 (中東)特拉索盤角石莫卧儿帝国莫臥兒-拉其普特戰爭 (1525年)西薩特拉普王朝西旁遮普馬其頓王國香港宗教與風俗香料烤雞咖哩高禮和请讲普通话賽義德王朝 (印度)賈馬爾-烏德-丁·雅庫特麻坡錫克教寺廟齿叶乳香阿姆利則慘案阿赫迈底亚阿波羅多特斯一世蒙古帝国锡克帝国锡克人锡克教釋微妙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苏尔王朝雷德克里夫線X性別果阿邦杰赫勒姆河東印度會杜兰尼帝国杜蘭尼王朝楊慕琦水警總區沙利马尔花园法屬印度洛迪王朝港籍加拿大人清朝历史溫哥華木尔坦国际机场有星形的旗帜图集戰象戒日王朝新馬華語旁遮普 (消歧义)旁遮普套索旁遮普人旁遮普語旁遮普虎棋旁遮普文化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摩羅差摩揭陀托林寺拉傑普特人拉达克王国1398年1414年1555年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2005年克什米尔大地震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2012年印度2015年古爾達斯普爾恐怖攻擊事件2月13日 扩展索引 (82 更多) »

加达 (印度诗人)

加达(Gaddar;),本名古马迪·维塔尔·拉奥(Gummadi Vittal Rao),印度诗人、泰卢固语民谣演唱家以及特伦甘纳邦的纳萨尔派活动家。其名“加达”旨在纪念20世纪10年代时反对英国在旁遮普地区殖民统治的加达党(Ghadar party)。.

新!!: 旁遮普地区和加达 (印度诗人) · 查看更多 »

培松 (阿戈諾爾之子)

培松(希臘語:Πείθων 或 Πίθων;)為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在亞歷山大征服印度後,他被任命為總督,統轄印度河和奇納布河的交匯點到印度河出海口及沿岸地區,任期從前325年到前316年。之後,在繼業者戰爭中他被任命為巴比倫尼亞總督,並於加薩戰役戰死。.

新!!: 旁遮普地区和培松 (阿戈諾爾之子)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旁遮普地区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健馱邏國

健馱邏(गन्धार),又译“犍陀羅”(犍:漢語拼音qián;注音符號ㄑ|ㄢˊ)、“乾陀羅”、“香风国”等。有的学者认为健馱邏是今日阿富汗坎大哈的前身。.

新!!: 旁遮普地区和健馱邏國 · 查看更多 »

卡利斯坦运动

卡利斯坦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锡克人国家。卡利斯坦(旁遮普语: ਖ਼ਾਲਿਸਤਾਨ ),意为“纯洁的土地”。卡利斯坦运动所设想的卡利斯坦国涵盖今印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等邦的部分土地。.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卡利斯坦运动 · 查看更多 »

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भारत का विभाजन, 或 हिंदुस्तान का बटवारा,;印度斯坦語:,;Taqseem-e-Hind )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由於人數較多的印度教徒和人數較少的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宗教對立日益激化,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大部分地區)的兩個新國家。 協議還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門的資產、包括印度公務員、印度陸軍、皇家印度海軍、印度鐵路和中央財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務。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然而兩國的對立直至今日都在繼續。因兩國戰爭而流離失所者達一千二百五十萬,傷亡估計達數十萬到一百萬不等(大多數人估計於1947年間越過印巴邊境的人數約有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不等)。各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分治条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保護國,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巴分治 · 查看更多 »

印度-希臘王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国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 (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官方语言列表

印度不同族群人口间口头语言纷繁众多。至少30种不同的语言及2000种方言已经被辨识出来。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梵語和英语為印度政府的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这两种语言为政府交流用语言,用於議會、司法機關。另外,印度宪法亦划分出22种预定语言,这些语言出于行政目的可以为不同邦政府所采用;它们也可以作为不同邦政府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或是作为政府公务考核语言。 大体上,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直到一个被指定(负责该事宜)的委员会在经过周期性考察後决定(将官方语言)全面转换到印地语。无论如何,因为有来自许多如泰米尔纳德邦等印地语使用率很低的地区的抗议,这种「双语言」系统仍然在流行。由于印度全国正在快速工业化,以及受到国际经济交流的影响,英语仍然非常流行并且在日常商业活动和政府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以至于试图取代其地位的努力功效不张。.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官方语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

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Leninist) People's War),常被称作人民战争集团(People's War Group),是印度的一个地下共产主义政党。在2004年,它和印度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合并组建印度共产党 (毛主义)。贾纳帕蒂是该党的总书记。该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它是南亚毛主义政党和组织协调委员会成员。.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 (Hindū varṇ vyavasthā),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种社會體系。这种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一般認為,印度種姓制度是西元前15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始的古印度文明的繼承者反倒變成了低階的種姓、征服者變成了高階種姓的人。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持中心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印度經歷過四次改革種姓制度的時期:最早為佛教與耆那教為首,這兩個宗教都宣稱眾生平等,一開始就是為了反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而創立的宗教,特別是佛教在日後還成為了普世宗教;第二個時期是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征服者統治印度,這些伊斯蘭教徒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種姓制度、大量低階種姓的人為了逃避次層次的生活改信伊斯蘭教;進入現代以後的第三個時期,在民主國家的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時期,英國人帶來的西方平權思想很大程度上衝擊了種姓制度;最後第四個時期開始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印度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法律的約束力對實際生活的影響有限。.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独立革命运动

印度独立革命运动( Revolutionary movement for Indian independence )指与印度独立运动相关的比较隐蔽的表现方式——地下组织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组织主要分布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孟加拉地区、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北方邦、旁遮普地区,后来还发展到马德拉斯管辖区(马德拉斯省,Madras Presidency)和印度各地,信奉通过武装革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随着日益上升的民族主义情绪,争取印度独立的革命组织强烈反对1905年的孟加拉分治,最终导致圣雄甘地的公民抗命运动以对抗英属印度政府。由于革命组织强烈的激进倾向,一般认为与甘地领导的有关印度独立的革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Category:印度独立运动.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独立革命运动 · 查看更多 »

印度独立运动

印度独立运动指为将印度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组建印度民族国家的一系列努力,包括从1857年直到1947年8月15日的九十年間,印度独立之间的范围广泛的印度政治组织、哲学和起义。 最初的1857年印度起义是在服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军队和印度王國反抗英國而引起,英國在叛亂平定後將該地重新劃分,成為英屬印度及土邦兩地,试图发展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 1947年8月15日午夜,在印度分割出巴基斯坦,英属印度的歷史结束。.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泛指印度半岛的音乐,包括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印度斯坦尼音樂,或興都斯坦尼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classical music)、各地區種類繁多的民間音樂和現代的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印度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和社會及宗教活動關係密切。.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音乐 · 查看更多 »

印度黑公交轮奸案

印度黑公交轮奸案(2012 दिल्ली सामूहिक बलात्कार मामला、2012 Delhi gang rape)指的是在2012年12月16日晚上,印度一名女医学实习生喬蒂·辛格·潘迪(Jyoti Singh Pandey)在德里遭到了殴打和轮奸,13天后在新加坡去世。受害者Jyoti和她的男性朋友Awindra Pandey当天看完电影之后,乘坐新德里的公共汽車,但他们倆在車上受到了五名男乘客的攻击,之后Jyoti被轮奸。Jyoti曾经到Safdarjang医院接受治疗,并接受了五天葉克膜救助。12月26日,Jyoti被印度政府送往新加坡接受进一步治疗,并于12月29日因抢救无效死亡。 截止12月21日,已有包括公车司机在内的六名男子被逮捕。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关注,联合国妇女权能署强烈谴责这一事件,督促印度政府和德里政府“竭尽所能地开展激进改革,确保司法公正,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服务,来使女性的生活更加安全”。此事件亦激起了印度人的愤怒,在印度街头乃至世界各地举行抗议活动。在新德里,数千名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类似的抗议活动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主要城市。 當地時間在2013年3月11日淩晨5時左右,一名獄警在例行檢查時,發現其中一名行兇者Ram Singh已經在關押他的三號房內用衣物上吊自殺。監獄方面很快將其送往附近醫院,但不治身亡。由於Ram事前全沒自殺迹象,其手部傷患亦令他難以自製吊頸繩索,案件離奇。 2015年3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讲述此事件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India's Daughter)。.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黑公交轮奸案 · 查看更多 »

印度自治领

印度(英語:India),通稱印度自治領(英語:Dominion of India),是曾短暫存在於南亚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 當英國於1947年結束對印度次大陸的統治之後,便在此地建立了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自治領予以取代。所依據的是英國下議院通過的《1947年印度獨立方針》,以作為從殖民地過度到完全獨立建國的一個階段。1950年1月26日,憲法頒布,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印度自治领完成階段性功能,宣告終止,并被印度共和國替代。.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自治领 · 查看更多 »

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民族起义,英、法、德語等學界通稱印度叛亂(Indian Rebellion)或印度嘩變(Indian Mutiny)或印度土兵兵變(Sepoy Mutiny),印度民間通稱「大叛亂」(The Great Rebellion),指1857-1858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服役的印度土兵(Sepoy)的嘩變,起因在學界眾說紛紜,直接導火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兵裡盛傳有關豬油的謠言,演變成反抗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土兵和正規英兵施予差別待遇。東印度公司與21個土邦聯手討伐嘩變軍隊,最終雖被剿除,惟公司管理印度的商業、軍事体制亦因而被廢,印度自此置于大英帝国內閣印度事務大臣直屬,称英属印度,英女王维多利亚兼任“印度女皇”,早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儿帝国正式覆滅。 土邦王公各有政治投機,旁遮普的锡克王公予以武器和人力補給;海得拉巴、迈索尔、克什米尔、特拉凡哥尔等大邦名义上顺从東印度公司。Spear, Percival (1990), A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 New Delhi and London: Penguin Books, ISBN 978-0-14-013836-8, P147–148一些小邦如阿瓦德和瓜廖尔則與印度兵同一陣線,另一個小邦占西邦的占西女王親身上陣卻墮馬被殺,因為為民捐軀而成為傳奇;印度兵眾隊各自為戰,儘管推舉了大權旁落的突厥-蒙古裔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名義上統率各軍,實則沒有總司令,但莫卧儿帝国皇帝出山也催使一直受伊蘭斯教迫害的錫克教土邦站在英國兵一方。至1858年大致剿除(殘存零星抵抗持续至1859年)。 战事最初起於於密拉特,後蔓延至北印度和中印度廣泛地区。双方主要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中央邦、北方邦以及德里一带交战。Bandyopadhyay, Sekhara (2004), From Plassey to Partitio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New Delhi: Orient Longman, p. 523, ISBN 81-250-2596-0, P169–172.;Bose, Sugata; Jalal, Ayesha (2004),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p. 253, ISBN 0-415-30787-2, P88–103.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民族起义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恒河平原

中央平原(或作印度河-恒河平原,IndoGangeticPlain,或稱印度大平原)地处南亚,是一片富饶、肥沃而古老的土地,平原大致分为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部分、旁遮普(Punjab)与哈里亚纳平原区、恒河中下游地区三大部分,分布有恒河与印度河两大水系,跨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涵盖了印度东北部、巴基斯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孟加拉国的大部分,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居住有超过8.5亿的人口。.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印度总统列表

以下列出的是自印度脱离英联邦王国后的历届总统。.

新!!: 旁遮普地区和印度总统列表 · 查看更多 »

古尔王朝

古爾王朝是位于今阿富汗西方的古國,中國史籍稱郭耳國,祖先是波斯人。在12世紀前期開始發展,古爾人購買突厥语族奴隸組成軍隊,他們的社會成了突厥與波斯混合物。 在1150年,古爾人領袖向伽色尼進軍,伽色尼淪陷,伽色尼國王逃亡印度旁遮普。古爾人佔有全阿富汗,其後向印度進軍。在1175年佔領木爾坦,1182年佔領信德,1186年征服拉合爾,把伽色尼王朝末代國王押往菲羅茲庫爾。古爾蘇丹的兄弟穆爾茲·阿爾丁在1192年於特拉伊平原與拉其普特人作戰,拉其普特人大敗。由於阿富汗西方什葉派起事,穆爾茲·阿爾丁被迫回軍,同時任命他的突厥语族官員古德卜為總督,這些欽察奴隸其中一位名為伊勒杜迷失,后来在印度自立开创了德里蘇丹國,古爾王國後因佔有赫拉特,是花剌子模王朝的天然敵人,因此後來在1215年被花剌子模帝国的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所滅。.

新!!: 旁遮普地区和古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坎格拉縣

坎格拉縣(Kangra),又譯坎格拉區或甘格縣,是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首府位於達蘭薩拉鎮。.

新!!: 旁遮普地区和坎格拉縣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旁遮普地区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 ;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 ;巴利文:Takkasilā ;玄奘於七世紀探訪當地的遺址時、漢文佛經翻譯時稱為「呾叉始羅」),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此處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今譯中國大陸翻譯的外國考古書籍習慣稱之為「塔克西拉」。距离拉瓦尔品第西北32 km (20 mi) 。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旁遮普地区和塔克西拉 · 查看更多 »

奥马尔·汗

奥马尔·汗(Umar Khan,),巴基斯坦演員。.

新!!: 旁遮普地区和奥马尔·汗 · 查看更多 »

奶油咖哩雞

奶油咖哩雞(Butter Chicken或Murgh Makhani)(मुर्ग़ मक्खनी) 是一種印度的咖哩雞。本菜是由旁遮普廚師Kundan Lal Gujral在1950年代的印度德里所創。 奶油咖哩雞的做法包含將雞肉用酸奶和香料醃漬數小時,醃漬用香料可包含葛拉姆馬薩拉、薑、蒜、檸檬、萊姆、胡椒、芫荽粉、孜然粉、薑黃粉和辣椒等。 雞肉隨後可用馕坑窯烤(類似印度烤雞)或油煎,隨後加入由黃油、番茄、鮮奶油、洋蔥、孜然、阿魏、丁香、桂皮、芫荽、胡椒、胡芦巴葉和綠豆蔻所做成的咖哩中。偶爾也加入腰果以增加咖哩濃稠度。最後用少許芫荽、黃油、胡芦巴葉和鮮奶油做裝飾。和米飯或烤餅、馕等一起吃。 此菜色為知名印度菜之一,已廣傳自許多有印度移民的國家(如英國)。.

新!!: 旁遮普地区和奶油咖哩雞 · 查看更多 »

孟买管辖区

孟买管辖区(Bombay Presidency、मुंबई इलाखा、મુંબઇ પ્રાંત、ಬಾಂಬೆ ಪ್ರಾಂತ、بومبي صدارت)是过去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它成立于17世纪,起初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据点,后来发展到包括印度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以及一部分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在它范围最大的时候,孟买管辖区包括今天印度的 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的三分之二,和卡纳塔克邦西北部;还包括今天 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以及也门亚丁的英国领地。孟买管辖区的一部分直接由英国人统治,还有一部分是由臣服英国总督的当地王公统治的土邦。.

新!!: 旁遮普地区和孟买管辖区 · 查看更多 »

安提瑪科斯二世

安提瑪科斯二世(勝利擁有者),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統治範圍包括旁遮普和喀布爾河河谷。目前統治年代仍有爭論,Osmund Bopearachchi建議應為公元前160年到公元前155年間,且米南德一世可能繼承其位。 安提瑪科斯二世可能與把他父親廢黜的歐克拉提德一世相互對抗。 參考Osmund Bopearachchi的世系分類.

新!!: 旁遮普地区和安提瑪科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密希拉古拉

密希拉古拉(),《大唐西域记》中称作摩醯逻矩罗、大族王。公元6世纪初嚈哒在印度的统治者。其父亲头罗曼死后即位。以旁遮普的奢羯罗为首都。统治期间,打压佛教。他先后被摩腊婆统治者耶输达尔曼和笈多帝国皇帝那罗信诃笈多·婆罗阿迭多所打败。约533年,嚈哒在印度的统治被推翻,他逃亡迦湿弥罗国。后死于该地。.

新!!: 旁遮普地区和密希拉古拉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历史

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是南亚文明的發源地。.

新!!: 旁遮普地区和巴基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新!!: 旁遮普地区和巴基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国家象征

巴基斯坦拥有数个官方的国家象征,包括一个历史档案、国旗、国徽、国歌、纪念塔和数名民族英雄。这些国家象征在巴基斯坦立国以来的不同阶段开始被采用,也有不同规则去规管它们的定义和用途。第一个国家象征是拉合尔決议。该決议表达了英属印度穆斯林的诉求,就是要成立一个属于他们(而不属于印度教徒)的独立国家,并于1940年3月23日被全印穆斯林联盟采用。建于1968年的巴基斯坦之塔就是位于当年拉合尔決议的签署地。至于国旗就在获得独立之前被采用,而国歌和国徽均在1954年被采用。除了以上数个以外,巴基斯坦还有其它的国家象征,包括国兽、国鸟、国花和国树等。.

新!!: 旁遮普地区和巴基斯坦国家象征 · 查看更多 »

巴辛

巴辛(Bakht Singh,1902年-2000年)是印度著名的基督教独立布道家,建立了數百個地方教會。 1902年,巴辛出生在印度旁遮普(今属巴基斯坦)的一个富裕的锡克人家庭。1926年从旁遮普大学毕业后,前往英国学习农业。他的父母不赞成他去英国,担心他会改变宗教信仰。在英国他接受了英国生活方式。他开始抽烟饮酒、出入戏院和舞厅,穿着昂贵的西式服装。后来他剪掉了锡克教标志的长发。 1929年,巴辛前往加拿大温尼伯,就读于缅尼托巴大学。当地虔诚的基督徒海沃德夫妇邀请他与他们住在一起,并赠送圣经给他。巴辛最终被说服信仰基督教,并于1932年2月4日接受洗礼。 1933年,巴辛回到印度,在孟买传教时遇见父母。他的父母要求他为了家族的利益,保守改变信仰的秘密,他拒绝了。.

新!!: 旁遮普地区和巴辛 · 查看更多 »

巴恩格拉

巴恩格拉(或稱彭戈拉、邦拉,旁遮普語: ਭੰਗੜਾ, بھنگڑا, bhaṅgṛā)是起源於南亞旁遮普地區錫克教徒的傳統舞蹈。巴恩格拉在傳統意義上是一種民間舞蹈,而不是一種音樂形式。原本巴恩格拉是丰收节(Vaisakhi)的慶祝舞蹈,但現在演變成也可以是一種表演形式。 旁遮普地區的舞蹈,帶有當地一種多爾鼓(Dhol)的伴奏,就稱之為巴恩格拉。這種舞蹈慢慢地傳遍至其他地區,以至於各地都有些許不同的演變,形成了各地獨特的區域民俗舞蹈形式。因此,巴恩格拉不再只是旁遮普地區春季收成的節慶舞蹈,而是各地主要節慶都會出現的舞蹈。 B.

新!!: 旁遮普地区和巴恩格拉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旁遮普地区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是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中世紀方言,是上古方言如梵語的后代,是后期中世紀語言如 或 Abahatta 的祖先,并最終演化成當代印度-雅利安語言,包括印度斯坦語、奧利亞語、孟加拉語和旁遮普語。術語“俗語”(Prakrit)經常用於這些語言(prakrita 字面上的意思是“天然”的,相對於梵語 sanskrita,它的字面意思是“構造”的或“優雅”的)。現代學者比如 Shapiro 追隨這種分類,包括了所有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在“俗語”的范疇內,而其他學者強調這些語言的獨立發展,它們經常由社會和地理的不同而從梵語分離出來。.

新!!: 旁遮普地区和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 查看更多 »

中亚历史

中亚历史深受中亚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的制约。由于干旱,该地区很难进行农业生产,而由于远离海洋,也使得该地区难以进行贸易。因此,该地区少有大城市,数千年来,都被草原上游牧的马背民族所主宰。 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中亚周边的定居民族之间,长期相互冲突。游牧的生活方式很适合于打仗,中亚草原的骑兵成为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势力,但由于其内部不统一,其战斗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每过一段时期,由于强势领袖的出现,或者其他情况的变化,都会把各部落统一起来,並建立一个几乎难以阻挡的强权。例如匈人对欧洲的入侵、五胡乱华,以及最为著名的蒙古对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 16世纪的时候,定居民族学会使用火器,游牧民族对中亚的统治便开始走向衰亡。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列强向该地区扩张,並在19世纪获得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俄国革命之后,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被并入苏联,只有蒙古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也实际上是苏联的卫星国。苏联对中亚地区的统治,带来了工业化和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也伴随着对地方文化的压制,集体化项目的失败导致很多人死亡,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民族关系都很紧张,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获得了独立,在所有的新兴独立国家,前共产党官员都继续得以保持权力。.

新!!: 旁遮普地区和中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印度關係

中國-印度关系(China-India relations,भारत-चीन सम्बन्ध),是指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国与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自古以來,儘管隔著高山,由於中印地理上的親近,兩大文明之間互有來往已有數千年之久。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 由于中印漫长的边界争议没有解决,二国间缺少互信基础。但至今为止,谨慎的中国政府高层没有发出对印度挑衅性言论,印度亦未有強硬提出邊界爭議與強調「體制差異」,在兩國各退一步的前提下,目前經貿關係逐步增長,民間關係交流則亦保持不錯的正面形象。軍事上自1990年代以来中國軍費的大量增長,使印度媒体、政坛对中国威胁的论调与日俱增,印度政府高层多次表达对中国的担忧。1998年印度发展核武器便以“中国威胁”为理由,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参加“21世纪民族特性与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发表“内有毛派叛乱分子分裂国家,外有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威胁”的言论,作为印度外长的普拉纳布·慕克吉首次表示中国是“挑战”,2008年11月4日慕克吉在印度军事学院表示“在我看来,其中首要的挑战有应对中国的崛起、维持周边的和平以及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 2016年7月印度试图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的努力遇中国阻挠,双方关系开始新一轮冰冻期,7月23日印度方面宣布停止续签新华社三名驻印度记者的签证,要求其限期离境,中国政府目前还未对这一惊人举动表态, 但舆论普遍认为这将引发中印关系进一步冲突。.

新!!: 旁遮普地区和中國-印度關係 · 查看更多 »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Company rule in India,又称为东印度公司治理时期,Company Raj,Raj是印地语的词汇,意为管治),指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政权。东印度公司的管治始于1773年,以定都加尔各答,任命第一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和确立自身对印度的直接管治为标志。在此之前,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布克萨尔战役中击败了孟加拉的军队,获得了在孟加拉和比哈尔征收税款的权利,“Diwani”。1857年,印軍爆发嘩變,导致英国国会在次年引入通过印度政府法令,将东印度公司的领土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建立英属印度。.

新!!: 旁遮普地区和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旁遮普地区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乌尔都语

烏爾都語(,)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從使用人數來看,乌尔都语大约排名世界第20名,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蘇丹國和-zh-cn:莫卧儿帝国; zh-tw:蒙兀兒帝國-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新!!: 旁遮普地区和乌尔都语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一世 (巴克特里亞)

德米特里一世(不敗者)(Δημήτριος ;約前222年—約前185年),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國王。他是歐西德莫斯一世之子,約在前200年時繼承王位,之後他征服廣大的地區,包括橫跨今日東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並把希臘文化帶到離希臘本土很遠的印度,亦可視為印度-希臘王國的開拓者。德米特里在戰場上可能從未吃過敗戰,過世後在後來的君主阿加托克利斯時冠上「不敗者」(希臘語:ANIKETOS)的稱號。.

新!!: 旁遮普地区和德米特里一世 (巴克特里亞)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旁遮普地区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隸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為王,自稱是德里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發批准他成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兰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於德里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尔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國取代之。.

新!!: 旁遮普地区和德里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忽然遇見你

《忽然遇見你》(Jab We Met,When We Met)是2007年的印度電影,是一部愛情喜劇。此片在印度市場及海外獲得成功,亦是首部使用了「療癒系女友」(Manic Pixie Dream Girl)概念的現代印度電影。.

新!!: 旁遮普地区和忽然遇見你 · 查看更多 »

土壤鹽化

土壤鹽化(soil salinization,又稱土壤鹽鹼化)是常發生於氣候炎熱、乾燥,實施灌溉卻排水不良之沙漠及沿海地區等農牧業地區的現象。鹽害會危害建築物、公共設施以及出土遺蹟。中國北方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也為此問題所苦。 沙漠空氣中的水分少但水分蒸發量卻很大,當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和地下水下滲量時,土壤中含鹽分和鹼的地下水受蒸發作用(毛細管作用)而被引到地上。然而,水中的鹽分仍留在陸地表面或建築物內結晶,最終可能使建築物的磚頭粉碎。鹽分和鹼含有一些水解显碱性的钠盐,對植物生長極為不利,當其上升至表土時,植物便無法生長,常造成極大的農業損失。 在沿海地區,建築物及公共設施的金屬部份,會因空氣中鹽分較重而更容易鏽蝕。輸電線路的絕緣礙子會因鹽分附著而降低絕緣能力,因此除了改用抗鹽害的種類以外,還須定期清洗,以保持耐久度。.

新!!: 旁遮普地区和土壤鹽化 · 查看更多 »

利雅卡特·阿里·汗

利雅卡特·阿里·汗(Liaquat Ali Khan ,لیاقت علی خان,),简称利雅卡特,巴基斯坦的政治家、律师和政治理论家,开国元勋之一。印度首任财政部长和联邦与克什米尔事务部长,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任首任总理兼国防、外交部长。1951年遇刺身亡。 利雅卡特出生于东旁普遮的卡尔纳尔,就读于印度的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后留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他是英属印度议会中的一个伊斯兰民主政治理论家,被邀加入国大党后,他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一起领导穆斯林联盟,参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运动。1946年印巴分治前担任印度过渡政府的首任财政部长,协助真纳创建一个穆斯林国家。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他出任首任总理。 虽然巴基斯有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一部分,但利雅卡特政府仍倾向于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国内政治动荡,他的政府在左翼分子和策划政变的共产党艰难维持。尽管如此,真纳去世后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长。1951年他在拉瓦尔品第参加一个政治集会时,被刺客萨阿德·巴卜拉克刺杀而亡。 他是巴基斯坦任期最长的总理,为1524天,这个纪录至今已保持了63年。.

新!!: 旁遮普地区和利雅卡特·阿里·汗 · 查看更多 »

喜瑪拉雅塔爾羊

喜瑪拉雅塔爾羊(学名:Hemitragus jemlahicus),羊亞科的一個物種,舊屬於塔爾羊屬,現時獨立成為一個單種屬。 主要分佈在喜瑪拉雅山的中段,除中國外目前原生種分佈在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的旁遮普地區直到喀什米爾區。牠是所有中國土生的羊中發現最晚,亦是最為少見的一種。.

新!!: 旁遮普地区和喜瑪拉雅塔爾羊 · 查看更多 »

呂西阿斯 (國王)

呂西阿斯(不敗者),他是印度-希臘國王,有關他的記錄全靠考古。錢幣考古學學者Bopearachchi認為他的統治年代在米南德一世和祖羅斯一世之後,約在前130年 - 前120年間,而另一位學者R.C. Senior也差不多如此認定。.

新!!: 旁遮普地区和呂西阿斯 (國王) · 查看更多 »

哥宾星

哥宾星(Gobind Singh Deo,),马来西亚政治人物,为民主行动党全国署理主席,现任通讯与多媒体部长。2008年起擔任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行动党国会议员。他是馬來西亞政坛上卡巴星家族的其中一名重要代表人物,其父亲是已故反對黨強人領袖卡巴星,两个兄弟分别是佳日星和藍卡巴星。2017年,哥賓星在民主行动党重選出任該黨署理主席。.

新!!: 旁遮普地区和哥宾星 · 查看更多 »

兰季德·辛格

兰季德·辛格摩訶拉者(Maharaja Ranjit Sing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Khushwant Singh (2015))是19世纪上半叶统治了西北印度次大陸的锡克帝国的开国君主。 他小时候曾得过天花,活了下来,但左眼失明。十岁那年他跟随父亲第一次参战。在父亲死后,他正值青年,为了驱逐阿富汗人屡屡征战,在21岁时获得称号“旁遮普邦大君王”。1839年间,他自旁遮普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帝国。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 (Edition: Volume V22, Date: 1910-1911), Page 892.

新!!: 旁遮普地区和兰季德·辛格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侨民

克什米尔侨民(Kashmiri diaspora)是指从克什米尔地区迁移出去的克什米尔人,包括自由克什米尔、查谟-克什米尔邦等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

新!!: 旁遮普地区和克什米尔侨民 · 查看更多 »

前2世纪

前200年至前1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世纪。.

新!!: 旁遮普地区和前2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325年

没有描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前325年 · 查看更多 »

前510年

没有描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前510年 · 查看更多 »

倭马亚王朝

奧米亞王朝(أمويون),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是由奧米亞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从661年至750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

新!!: 旁遮普地区和倭马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灣仔錫克教廟

灣仔錫克教廟是香港的錫克教廟宇,位於香港島灣仔,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灣仔錫克教廟於1901年興建,樓高兩層,頂部呈拱形。後來於1938年加建一座二層高的建築物。.

新!!: 旁遮普地区和灣仔錫克教廟 · 查看更多 »

科达县

科达县(Kheda district)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辖县,1997年自该县析置阿南德县;现下辖600多个村。科达县全县面积3,943平方公里,人口2,024,216人(2001年),其中城镇人口20.08%。行政中心为科达市(Kheda).

新!!: 旁遮普地区和科达县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罕默德·齐亚·哈克(,乌尔都语: محمد ضیاءالحق )巴基斯坦前軍政府領導人、曾任巴基斯坦总统。.

新!!: 旁遮普地区和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达尔豪斯侯爵詹姆斯·布朗-拉姆齐

一代达尔豪斯侯爵詹姆斯·安德鲁·布朗-拉姆齐,KT,PC(James Andrew Broun-Ramsay, 1st Marquess of Dalhousie;),苏格兰政治家、英属印度官员。他生于贵族家庭,早年曾称为拉姆齐勋爵(Lord Ramsay)和达尔豪斯伯爵(Earl of Dalhousie)。 拉姆齐曾在1848年至1856年间担任印度总督。他的支持者认为他是一个极具远见的出色官员,巩固了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为日后的管理体制立下了基石,他明智的政策令他的继任人得以阻挡叛乱的狂澜。他的反对者则认为他是令东印度公司财务、军事状况恶化的魯莽官员,为1857年叛乱埋下了种子,结束了公司转盈为亏的过程。拉姆齐离职后印度成为了英国君主的直辖领地。他因为不但没有察觉到酝酿之中的叛乱,还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而在逝世前还受到许多英国和印度人士抨擊。.

新!!: 旁遮普地区和第一代达尔豪斯侯爵詹姆斯·布朗-拉姆齐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

一次英国锡克战争是指在1845年至1846年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锡克帝国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胜利而告终,也使得锡克帝国的部分领土被并入英印领地。.

新!!: 旁遮普地区和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英阿战争

一次英阿战争(亦称为奥克兰的蠢事),是英属印度与阿富汗之间的一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是次战争乃19世纪期间,英俄在中亚角力(大博弈)时的首场大型冲突。这场战争其中一个未受世人重视的事实是,参与战争的英军部队大部分由印度人组成,而英军死伤者也多为印度人。.

新!!: 旁遮普地区和第一次英阿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

二次英国锡克战争是指在1848年至1849年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锡克帝国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胜利而告终,锡克帝国被征服,旁遮普地区最终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新!!: 旁遮普地区和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答剌罕

剌罕,在唐朝官書中稱達干,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最早中亚印欧民族(吐火羅)统治者头衔,在南北朝時代為柔然人所用。後各草原民族皆用之。可薩人统治者头衔是答剌罕。 答剌罕本專指統兵武將,成吉思汗對曾經有救命之恩的人一律授予答剌罕,如非有功,蒙古人也不輕授;如有功,則非蒙古人也可授予。西征時,拖雷病重,撒馬爾罕人景教徒撒必為其治病,亦授。蒙哥時代,對揭發窩闊台家族謀叛的人也授予。元朝建立後,受封人數大增,甚至還有一隊答剌罕軍,不發軍餉,由戰利品代替。 他們特權是犯九罪不罰、可帶弓箭見大汗、圍獵不交獵物、免稅、自擇牧場。在旁遮普地區答剌罕是一種姓地位相當於木匠,有人說他們是塞種。.

新!!: 旁遮普地区和答剌罕 · 查看更多 »

米南德一世

米南德一世(救主)(希臘語: Μένανδρος ο Σωτήρ),或譯彌蘭王,為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約在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間統治印度-希臘王國Bopearachchi (1991),他統治下的印度-希臘王國國勢來到最高峰,他也是最為重要的印度-希臘國王,任內佛教蓬勃發展,可能改信佛教。 米南德出生於高加索的亞歷山卓,他成為國王後掌握了印度旁遮普地區全境,他的王國從東邊的喀布爾河谷至西邊拉維河流域。古印度的作家記載了米南德一世曾發起遠征拉賈斯坦邦,向東遠攻至恆河流域巴特那華氏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記載了米南德征服的印度部族比亞歷山大大帝降伏的還多。 由於大量出土米南德的錢幣,可以推測他的王國商業繁榮且在位長久。另外他也是佛教的資助者,佛教經典《彌蘭陀王問經》又譯《那先比丘經》,就是記錄米南德一世與那先(Nāgasena)比丘有關佛教教義的問答集。米南德約在前130年逝世,佛教經典認為他晚年皈依佛門,並把王國交給兒子後出家,但西方作家普魯塔克卻說米南德是在征途中於軍營中辭世,因為米南德受人愛載,王國境內的城市均分他的骨灰,分別各建紀念塔安置,很可能類似窣堵坡(佛塔)。.

新!!: 旁遮普地区和米南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眼影 (中東)

影是一种塗在眼瞼上的化妝品,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有不同材料製造的眼影。.

新!!: 旁遮普地区和眼影 (中東) · 查看更多 »

特拉索

特拉索(大帝)(希臘語: ΘΡΑΣΟΝΟΣ),是是印度-希臘國王,統治旁遮普中部和西部一帶。學者Osmund Bopearachchi初步判斷他的統治時間在前95年 - 前80年,但學者R.C. Senior卻認為他的年代較前,可能是米南德一世之子或是其繼承人,因為發現他錢幣時跟它一起出土的都是早期印度-希臘國王的錢幣。 直到1982年學者R.C. Senior在印度Surana發現特拉索的錢幣才確認這位國王的存在。他的錢幣樣式類似米南德一世,它同樣跟米南德相同樣式的雅典娜女神,錢幣上的畫押也與米南德其中一個畫押相同。錢幣上特拉索的稱號是「大帝」,這個稱號之前只有歐克拉提德一世才敢使用,然而用在特拉索身上實在名不其實,從單一款式的錢幣暗示這位年輕國王特拉索的政權弱小且在位短暫。 似乎在米南德一世逝世後的混亂局面中某位將軍扶持特拉索登上王位,並且認為選用這種誇大的稱號可以擴大勢力。.

新!!: 旁遮普地区和特拉索 · 查看更多 »

盤角石

角石(學名:Disc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生存在奧陶紀的海洋中。牠們的化石分布於北歐、加拿大的巴芬島、印度的旁遮普和中國的雲南及湖北。.

新!!: 旁遮普地区和盤角石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新!!: 旁遮普地区和莫卧儿帝国 · 查看更多 »

莫臥兒-拉其普特戰爭 (1525年)

莫臥兒-拉其普特戰爭(Mughal-Rajput War),是1525年帖木兒帝國阿富汗統治者巴布爾入侵旁遮普地區的戰役。因為有奧斯曼帝國提供的火器,很快打敗拉其普特人,但直到年底他才入侵印度斯坦。.

新!!: 旁遮普地区和莫臥兒-拉其普特戰爭 (1525年) · 查看更多 »

西薩特拉普王朝

西薩特拉普王朝(Western Satraps/Kshatrapas/Kshaharatas,意為「西部總督」,公元35-405)是斯基泰人(塞種人)在印度中西部建立的王國,範圍包括索拉什特拉和摩臘婆,大致對應今天的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一般認為貴霜王朝是其宗主國,因為從貨幣上可以知道他們自稱薩特拉普(Satrap,古波斯語意為「總督」),但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學指南中依然稱他們印度-斯基泰人。他們被稱為西薩特拉普是因為在東旁遮普和馬圖拉地區還有個北薩特拉普王朝(北部總督)。 西薩特拉普王朝長期與南方的大國百乘王朝交戰,在公元2世紀左右與百乘王朝的雄主瞿曇彌子娑多迦尼和其子伐色濕底布陀羅·普魯摩夷戰爭失利後開始逐漸衰弱,在4世紀左右被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徹底消滅。 西薩特拉普王朝開始有了明確的紀年,被稱為塞種紀年或塞迦曆,比儒略曆晚78年,現為印度國定曆。.

新!!: 旁遮普地区和西薩特拉普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旁遮普

西旁遮普,巴基斯坦于1947年至1955年设立的一个省份。该省占地205344平方公里,包括其后的旁遮普省和伊斯兰堡首都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但不包括原巴哈瓦尔布尔土邦。该省省会城市为拉合尔,包括、、和四个专区。该省东邻印度的和查谟-克什米尔省,南接巴哈瓦尔布尔土邦,西南方为俾路支省和,西北为开伯尔-普什图省,东北为自由克什米尔地区。.

新!!: 旁遮普地区和西旁遮普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新!!: 旁遮普地区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香港宗教與風俗

香港宗教與風俗相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香港大約有43%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兩种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儀式常在同一座廟宇中進行。据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別有聯繫的當地學者估計,香港約有200萬名佛教徒和道教徒、48萬名基督教新教徒、38萬名羅馬天主教徒、約2萬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教徒、30萬穆斯林、10萬印度教徒、2000-3000名錫克教徒以及3000-4000名猶太教徒。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

新!!: 旁遮普地区和香港宗教與風俗 · 查看更多 »

香料烤雞咖哩

香料烤雞咖哩(Chicken Tikka Masala)是一種印度的咖哩雞。此菜的起源地不明,很有可能是印度的旁遮普或印度移民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製成。 此菜在英國廣後歡迎,其名氣在英國的非英國食品中僅次於中國式熱炒,被公認為是英國的國菜之一。勞勃·庫克曾誇讚本菜完美代表了英國的多元文化融合。 香料烤雞咖哩中的意為烤雞肉塊,是將用酸奶醃漬過的雞肉塊放入馕坑烤製而成。隨後將雞肉塊加入咖哩中。咖哩的食譜不固定,但大部分皆會使用纯番茄汁、鮮奶油、椰奶和各種不同的辛香料。和米飯或烤餅、馕等一起吃。咖哩的橘色則是因薑黃、辣椒粉或食用色素導致的。有些餐廳會在最後加入菜椒以增加口感。 此菜和另一道印度名菜奶油咖哩雞做法相似。.

新!!: 旁遮普地区和香料烤雞咖哩 · 查看更多 »

高禮和

和,CBE(Harnam Singh Grewal,),英國籍印度人。前香港運輸司及銓敘司,1986年被委爲立法局官守議員。.

新!!: 旁遮普地区和高禮和 · 查看更多 »

请讲普通话

请讲普通话(Mind Your Language,“留意言辞”)是1977年在英国播出的情景喜剧,首播于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在1977年至1979年间共播出3季,1986年由原班人马制作第4季。 该作品讲述了伦敦一家成人学校英语外语课课堂所发生的各种喜剧故事,主角即英文老师杰里米·布朗(巴里·埃文斯饰)需要同林林总总具有各种背景的外籍学生打交道。.

新!!: 旁遮普地区和请讲普通话 · 查看更多 »

賽義德王朝 (印度)

賽義德王朝(1414年-1451年)是德里蘇丹國第四個王朝。因其創建者赫茲爾汗自稱為穆罕默德的後裔,故稱為賽義德王朝。 赫茲爾汗為原帖木兒帝國旁遮普總督。在圖格魯克王朝滅亡後,赫茲爾汗佔領了德里,建立了賽義德王朝。王朝共歷4代蘇丹;管轄範圍包括旁遮普等北方地區。1451年,錫林德總督巴赫魯爾·洛迪佔據了德里,賽義德王朝滅亡,洛迪王朝開始。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新!!: 旁遮普地区和賽義德王朝 (印度) · 查看更多 »

賈馬爾-烏德-丁·雅庫特

賈馬爾-烏德-丁·雅庫特(?-1240),是一個非洲黑奴出身的將軍,他與德里蘇丹國一個女王拉齊婭蘇丹娜有密切關係,被猜测是她情人。因為他與女王的親密關係引起突厥將軍與神職人员不滿後被處死。.

新!!: 旁遮普地区和賈馬爾-烏德-丁·雅庫特 · 查看更多 »

麻坡錫克教寺廟

麻坡錫克教寺廟(Gurudwara Sahib Muar),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由早期的麻坡旁遮普人筹建,于1933年建成,并于同年3月3日开幕启用,是麻坡当地的錫克教旁遮普人的宗教中心。.

新!!: 旁遮普地区和麻坡錫克教寺廟 · 查看更多 »

齿叶乳香

齿叶乳香(Boswellia serrata)為乳香屬下的一種植物,分布于印度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产乳香。它所产出的乳香是阿育吠陀中使用的一种传统药物,可用来治疗关节炎。.

新!!: 旁遮普地区和齿叶乳香 · 查看更多 »

阿姆利則慘案

阿姆利则惨案,又稱札连瓦拉园屠殺,是1919年4月13日在英属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中因英國人指揮的軍隊向印度人民開槍而引发的屠殺事件。事件造成上千人伤亡。英属印度政府方面的数字是379人死亡,1100人受伤,而印度国民大会党方面的说法是伤亡者约为1500人,其中约1000人死亡。.

新!!: 旁遮普地区和阿姆利則慘案 · 查看更多 »

阿赫迈底亚

阿赫迈底亚教派的旗幟 阿赫迈底亚(阿拉伯語:أحمدية;乌尔都语:احمدیہ),是一個發源於英屬印度的伊斯蘭教運動,由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1835–1908)于1887年在旁遮普创立。 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自認篤信伊斯蘭教,卻自稱是爾薩轉世,是真主任命的穆斯林的新先知,也就是審判日的判官——馬赫迪。由於不承認不承认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因此被大多伊斯蘭教的教士認定是異端。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死後,由于对教派领袖的产生方法存有分歧,该教派已分裂成为两派——阿赫迈底亚穆斯林會和拉合尔阿赫迈底亚运动,但絕大多數信徒屬於前者。 目前許多主流伊斯蘭社群拒絕承認阿赫邁底亞派為伊斯蘭教教派,主流穆斯林對阿赫迈底亚信徒的迫害也經常發生。在巴基斯坦,这教派在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和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統治时代被政府宣布為非法,並被禁止自称穆斯林。.

新!!: 旁遮普地区和阿赫迈底亚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多特斯一世

阿波羅多特斯一世(救主)(希臘語: Απολλόδοτος ο Σωτήρ),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統治印度-希臘王國西部和南部,範圍從旁遮普的塔克西拉到信德,甚至可能到巴利加薩。.

新!!: 旁遮普地区和阿波羅多特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旁遮普地区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锡克帝国

锡克帝国,为南亚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 锡克帝国首任君主为兰季德·辛格(Ranjit Singh),他于1801年4月12日加冕。.

新!!: 旁遮普地区和锡克帝国 · 查看更多 »

锡克人

锡克人(英语:Sikh;ਸਿੱਖ, ),亦称锡克教徒、锡克教信徒,指信仰锡克教的信徒。“Sikh”(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头巾色泽无定规,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留长髮、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核心的思想是平等,諸如必須不分物種、種族、階級、性別、信仰、性傾向之類。另外禁烟禁酒,饮食方面没有什么严格的禁忌,锡克教虽然允许吃肉,但必須吃屠宰過程迅速的牲畜的肉,且禁止吃按宗教儀式(例如清真或猶太教)屠宰牲畜的肉食與牛肉。 根据锡克教教义的规定,锡克教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渗透每一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永恒超出, 是公证而仁慈的。锡克教徒尊崇祖师“古鲁”(Guru,即“上师”之意),共有10位。锡克教的经文《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 大部分锡克人居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从中文表述上,这个群体主要有锡克人、锡克教徒二种称谓。但“锡克人”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称谓,侧重于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对这个群体的分类,而“锡克教徒”则单纯从宗教信仰对这一群体的分类。.

新!!: 旁遮普地区和锡克人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旁遮普地区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釋微妙

釋微妙()德國教授,佛教比丘、法師、翻譯家,出生於德國黑森林(Hesse)州的巴特阿羅爾森(Bad Arolsen)市,原名埃克哈德·班格特(Eckhard Bangert),1960年於泰國上座部寺院剃度出家,巴利語法名Pāsādika,自1978年起,為法國巴黎郊區橋連城(Joinville-le-Pont)市的靈山寺佛學研究院主要成員,是寺院住持釋玄微大德的座上賓,並且多年在該院從事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 自2016年10月起,任法國靈山佛學院院長。.

新!!: 旁遮普地区和釋微妙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清史稿》稱愛哈默特沙,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独立王朝杜兰尼王朝的创建者,阿富汗国父。.

新!!: 旁遮普地区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 查看更多 »

苏尔王朝

苏尔王朝是一个普什图人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王朝,定都于德里。比哈尔地方的阿富汗封建主舍尔沙趁着莫卧儿帝国统治者胡马雍出征古吉拉特邦时,扩充实力,并于1539年击败莫卧儿军队。1540年舍尔沙占领德里,建立苏尔王朝,统治着西起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到孟加拉国的广阔地区,称雄一时。在统治期间,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任用各种不同民族和宗教担任官吏。废除旧币,铸造新币,发展经济。1545年,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沙阿(国王)塔赫玛斯普一世的支持下,重返印度,占领旁遮普、德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1557年王朝终为莫卧儿帝国所灭。.

新!!: 旁遮普地区和苏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雷德克里夫線

雷德克里夫線(Radcliffe Line)是于1947年8月17日公佈的印巴分治的分界線。雷德克里夫線是以其設計者西里爾·拉德克利夫,第一代拉德克利夫子爵命名的。 1947年7月15日,英國國會通過了1947年印度獨立法案。在一個月之後,1947年8月15日,法案還規定英屬印度將被分為兩個新的政治實體: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而印度的大多數人口則信仰印度教。然而,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地區,國境的劃分引起了爭執。雷德克里夫線的劃定時間十分短暫,因而并沒有太多收集資料的時間,雷德克里夫本人也從未訪問過印度,在劃定之後也引發了一些糾紛,如吉大港山區。並且同時造成了兩國穆斯林人口和印度教徒的大遷徙。.

新!!: 旁遮普地区和雷德克里夫線 · 查看更多 »

X性別

X性別(日語:Xジェンダー),或稱為第三性別(Third gender)。描述一類性別認同或被社會認為性別非二元的人。以兩性社會的認知為基礎,在提及一些承認第三種甚至更多性別的社會時,本用詞亦用於指出那些屬於第一及第二性別以外的社會群體。「第三」一詞通常意指為「其他」;有些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亦曾用到第四 、第五Graham, Sharyn (2001),, Inside Indonesia, April–June 2001.

新!!: 旁遮普地区和X性別 · 查看更多 »

果阿邦

果阿邦(孔卡尼语(康坎語):【讀:】,馬拉地語:गोवा【讀:】,印地語:गोआ,拉丁字母轉寫:)是印度面積最小的一個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四少的邦,仅多於錫金邦、米佐拉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果阿位於印度西岸,北臨马哈拉施特拉邦,東及南方與卡纳塔克邦接鄰,西瀕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於帕纳吉,而最大的鎮是达·伽马城。 歷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商人於16世紀抵達果阿,不久即佔據該地,打壓當地印度教徒及回教徒,使當時多數人口改信天主教。葡萄牙殖民時期延續約450年,直至1961年印度出兵果阿。以人均資產值計算,果阿是今日印度最富裕的一個邦。 果阿以沿海沙滩闻名於世,每年吸引數十万国内外觀光客前往遊覽。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被列為世界遗产,其中的仁慈耶穌大教堂是亚洲最主要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一。果阿位于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西高止山脉,动植物资源丰富。.

新!!: 旁遮普地区和果阿邦 · 查看更多 »

杰赫勒姆河

杰赫勒姆河(वितस्ता, Vyeth., झेलम, ਜੇਹਲਮ (Gurmukhi), دریاۓ جہلم (Shahmukhi)) 古称希達斯皮斯河,是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条河流。它是旁遮普地区的五条河流中最西边的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穿过杰赫勒姆地区,是奇纳布河的支流,长约505英里(813公里)。.

新!!: 旁遮普地区和杰赫勒姆河 · 查看更多 »

東印度會

東印度、德文郡、體育及公學會(英文:East India, Devonshire, Sports and Public Schools' Club),一般稱作東印度會(英文:East India Club)是一所創立於1849年的紳士會所,位於倫敦聖詹姆士廣場16號。申請入會的人士要由兩位會員推薦及附議,並由遴選委員會投票核准,方能入會。東印度會從創會至今一直沒有女性會籍。.

新!!: 旁遮普地区和東印度會 · 查看更多 »

杜兰尼帝国

杜兰尼帝国(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是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个独立政权,由普什图人中的阿布达里部落萨多查伊部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1747年所创立于坎大哈。全盛时期领土包括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东北部和印度旁遮普东部。为18世纪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伊斯兰强国。 分类:阿富汗王朝 分類:巴基斯坦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帝國.

新!!: 旁遮普地区和杜兰尼帝国 · 查看更多 »

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又稱阿富汗帝國,是一個普什圖族王朝,領土面積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杜蘭尼王朝於1747年在坎大哈建立,開國者為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阿富汗軍事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艾哈邁德沙於約1773年逝世後,國家的統治權由其子孫繼承。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及他的後裔原本是普什圖人之阿卜達裡家族,後來被稱為杜蘭尼家族,繼漢達基王朝後,成為第二批普什圖族的坎大哈統治者。 杜蘭尼王朝排在奧斯曼帝國之後,是18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穆斯林帝國。學者認為杜蘭尼王朝是現代阿富汗國家的起源 ,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阿富汗人列入為現代阿富汗民族國家的創始者及國父。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遇刺前,興都庫什地區的部落已經日益強大,並趁機從衰弱的波斯帝國中奪權。.

新!!: 旁遮普地区和杜蘭尼王朝 · 查看更多 »

楊慕琦

楊慕琦爵士,GCMG,KStJ(Sir Mark Aitchison Young,),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09年至1928年間於錫蘭任職,官至首席助理輔政司兼錫蘭行政局秘書,後來先後於塞拉利昂及巴勒斯坦託管地服務,期間曾任塞拉利昂護督及署任巴勒斯坦高級專員。楊慕琦自1933年至1938年任巴巴多斯總督,1938年至1941年任坦噶尼喀地區總督,兩段總督任內以推行改革著稱,獲得英政府肯定。 楊慕琦爵士在1941年獲任命為第21任香港總督,並於9月就任,但三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香港,爆發香港保衛戰。幾經奮力抵抗後,楊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聖誕節」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他在戰時先後被監禁於香港半島酒店、台灣及滿州國的瀋陽,後期受盡非人折磨。大戰在1945年8月結束後,楊慕琦沒有立即復任港督,而香港事務則暫由軍政府打理,直到他於翌年5月復任為止。 戰後楊慕琦爵士試圖在香港推行稱之為「楊慕琦計劃」的政治改革,計劃成立民選市議會下放政府權力,但礙於地區局勢及其他客觀條件所限,他復任僅一年而於1947年5月退休後,有關改革未獲繼任港督葛量洪爵士支持,使改善陷入停頓狀態,後來更以流產告終,此後香港長時間也再沒推行重大政治改革。.

新!!: 旁遮普地区和楊慕琦 · 查看更多 »

水警總區

水警總區(副名水警;英文:Marine Region,副名:Marine Police),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主要責任為維持香港水域及離島的公共安全,執行水上巡邏、打擊偷渡及追截走私,並且在香港境內及鄰近海域進行搜索及拯救。水警總區保衛長達近200公里的邊界海岸線、管轄香港1,651平方公里的海域及261座島嶼;水師共119艘輪艇,為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

新!!: 旁遮普地区和水警總區 · 查看更多 »

沙利马尔花园

沙利马尔花园 (Shalimar Gardens,旁遮普语, شالیمار باغ),是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的一座莫卧儿花园建筑群,始建于1641年,次年完成。皇帝沙贾汗任命贵族卡里汗负责建造。“沙利马尔”名字的意义是未知的,俄罗斯学者安娜·苏沃洛娃在她的书《拉合尔:空间和地点的恋地情结》中断言,它肯定是一个阿拉伯语或波斯文名字,因为穆斯林国王的皇家花园的名称不会使用梵文或印度文名称。沙利马尔花园位于拉合尔东北5公里的干道旁。沙利马尔花园的灵感来自中亚、克什米尔、旁遮普、波斯和德里苏丹国。.

新!!: 旁遮普地区和沙利马尔花园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

法屬印度是印度独立前法國在印度殖民地的總稱,包括位於科羅曼德爾海岸的本地治里、卡來卡、亚南;位於馬拉巴海岸的马埃,及於孟加拉灣附近的金德訥格爾。此外還包括在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和蘇拉特的補給地,但這些「補給地」一般只是一些零散的法國工廠而已。法屬印度面積共203平方里,或52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首府本地治里,面積113平方里,或293平方公里。於1901年,法屬印度共有人口273,185人。.

新!!: 旁遮普地区和法屬印度 · 查看更多 »

洛迪王朝

洛迪王朝(1451年-1526年)是德里蘇丹國第五個王朝,其創建者為普什图人巴赫魯爾·洛迪(吉爾查伊部落)。 巴赫魯爾·洛迪原為賽義德王朝錫林德總督。1451年,巴赫魯爾奪取了德里,建立洛迪王朝。王朝共歷3代蘇丹,管轄範圍包括今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區。1526年,莫卧兒帝國巴卑尔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擊敗洛迪王朝,隨後攻入德里,洛迪王朝滅亡。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新!!: 旁遮普地区和洛迪王朝 · 查看更多 »

港籍加拿大人

港籍加拿大人又稱加拿大港人,是祖籍香港或先輩來自香港的加拿大公民。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有最大的一潮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主要原因為對1997年香港回歸的疑惑和憂慮,他們也通常被認為是華裔加拿大人的一個群體。 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是華裔,特別是廣府人、客家人、閩南人和廣府民系台山人,但有些選擇不認同自己為華人。 加拿大是海外港人的第一大聚居地,其次是美國。眾多港籍加拿大人持有多重國籍(尤其是加拿大護照、香港特區護照、英國國民(海外)護照)。1997年以來,有些港籍加拿大人迴流香港,並繼續在香港生活。2014年,香港卻是亞洲最多加拿大公民的城市,總共約有30萬來自不同種族背景,有加拿大籍的住民。 在加拿大,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和大溫哥華地區。.

新!!: 旁遮普地区和港籍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新!!: 旁遮普地区和清朝历史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新!!: 旁遮普地区和溫哥華 · 查看更多 »

木尔坦国际机场

木尔坦国际机场(IATA:MUX)位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城市木爾坦以西10公里。有混凝土跑道一條。 可以到達的主要城市有:喀拉蚩、拉合爾、伊斯蘭堡、費薩爾巴德和杜拜。.

新!!: 旁遮普地区和木尔坦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有星形的旗帜图集

以下是旗帜上有一个或多个星形的图集。对于绘制有恒星的旗帜,参见有恒星的旗帜图集。.

新!!: 旁遮普地区和有星形的旗帜图集 · 查看更多 »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新!!: 旁遮普地区和戰象 · 查看更多 »

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606-647年)又稱曷利沙王朝(Harsha Empire),是印度歷史上一個短但重要的王朝,由曷利沙伐弹那所建立,死后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扣留唐朝使团,正使王玄策出奔吐蕃,请求讨伐天竺。松赞干布随即调兵1200人,又征调泥婆罗军队8000人借给王玄策。王玄策将阿罗那顺击败并将其俘虏,献于长安。帝国遂陷入分裂状态,北方诸邦变成吐蕃的附属国。.

新!!: 旁遮普地区和戒日王朝 · 查看更多 »

新馬華語

新馬華語,或叫新馬汶華語、星馬華語,通稱華語或华文。指的並不是中華民國國語或中國大陸的普通話(當地稱為標準華語),而是指,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圈中普遍使用、富含有当地特色的官話方言,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馬新两地華語均是以中国大陆普通話及台湾的中华民国国语為规范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馬新華語跟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用辭習慣比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較大。簡單來說,新馬華語即是在中國境外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官話方言的子方言,這種官話方言最大的特徵是有入聲;兩地的華語介紹請見馬來西亞華語和新加坡華語。由于马来西亚华语使用的词汇和现今北京规范华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以及华人社团成立了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规范当地不正规的华语用词。.

新!!: 旁遮普地区和新馬華語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 (消歧义)

* 地理名词,主要指跨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套索

旁遮普套索是在加斯东·勒鲁的小說歌劇魅影中提到的一種武器,被用來絞殺別人,類似於。這名稱是來自於主角學到旁遮普套索的地名,印度的旁遮普地区(現在的巴基斯坦)。.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套索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人

旁遮普人(旁遮普语:ਪੰਜਾਬੀ ਲੋਕ ,西旁遮普语:پنجابی لوک),南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与克什米尔西部。 為巴基斯坦最大的民族,有部分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美國、肯尼亞、阿曼、日本、新加坡等地區。。使用旁遮普語,通用印地語、烏爾都語、英語。旁遮普人所居的地方相繼被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入侵。更分別主要受到雅利安人、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伊斯蘭帝國、英國的統治。旁遮普人的社會系統,與宗教信仰相關性很大。主食為小麥,大米和乳製品。主要信仰為錫克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許多節慶為季節性或為慶豐收而舉辦。彭戈拉舞為旁遮普人農民慶豐收的舞蹈,也是旁遮普人的最愛;最古老的舞蹈為格塔舞。.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人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虎棋

旁遮普虎棋(Sher-bakar),是流行於印度旁遮普地區老虎棋類,類似中國山東省聊城的二十四子抓王倫。.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虎棋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文化

旁遮普文化概括印度(與巴基斯坦)旁遮普邦與旁遮普民族共有之飲食、藝術、習俗、建築等傳統。.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旁遮普文化 · 查看更多 »

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孔雀(चन्द्रगुप्त मौर्य,,古希腊文:Sandrokottos,),又称月护王、旃陀羅崛多,是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首次將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他于前320年至前298年间在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其孫阿育王促成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

新!!: 旁遮普地区和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摩羅差

摩羅差是為印度半島籍貫香港差人的俗稱。大英帝國時期,英國從印度招募不少當地人投入軍隊服務,後來這些印度軍人被調派至香港,轉而投入警隊服務,是故印度及巴基斯坦籍貫差役被俗稱為摩羅差。此詞毫無種族歧視或者任何貶意成份,惟衙差一詞出於印度口音時,廣東人容易誤聽為「阿叉」,因而後來--被外籍人士和年輕一輩誤以為是蔑称。舊時,廣東人的家中長輩或以「夜叉來了」(或是黑白無常)的來臨,來嚇令不服從的孩子。為免誤會延續,阿叉一詞在香港社會已經逐漸少用,但仍在英国华人圈中使用,被称为「阿叉」或「阿X」。.

新!!: 旁遮普地区和摩羅差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摩揭陀 · 查看更多 »

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源地。.

新!!: 旁遮普地区和托林寺 · 查看更多 »

拉傑普特人

拉傑普特人(Rajput),意思是拉者之子。他們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拉賈斯坦、旁遮普與古吉拉特、北方邦,喜馬偕爾邦,哈里亞納邦,查謨,北阿坎德邦,中央邦和比哈爾邦。)。拉賈斯坦的齋浦尔與烏代浦是他们文化的代表。直到20世紀印度絕大多数土邦也由他們統治。 他們宣稱自己是刹帝利,但他們的种族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最早在6世纪才出現,是歴次入侵印度民族的後人。拉杰普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世袭名号而并非种族名称。 他們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蘭徒入侵,被視為婆羅門教文化捍衛者。但很多在德里蘇丹國時代逃亡尼泊爾,他們在蒙兀兒帝國時有些接受伊斯蘭教,有些拉傑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圖人部落中。 他們也是英國人所谓的尚武種族。.

新!!: 旁遮普地区和拉傑普特人 · 查看更多 »

拉达克王国

拉达克王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王国,位于今日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首都在今日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的首府列城。与锡金一样,其君主也自称“却嘉”。 吐蕃帝国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之后,吐蕃陷入内乱,随即分裂。吐蕃王室后裔尼玛衮逃往阿里地区,娶当地头人女儿为妻,称王。死后,王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阿里三围。拉达克一带由长子日巴衮统治,建立拉达克王国。 最初拉达克信奉苯教。到益希俄(Yeshe-Ö)在位期间,佛教传入阿里地区并逐渐成为当地主流宗教。1470年,Basgo国王拉青巴根(Lhachen Bhagan)推翻拉达克王,建立拉达克南嘉王朝。扎西南嘉(Tashi Namgyal)在位期间,成功抵御了来自中亚的伊斯兰势力入侵。泽旺南嘉(Tsewang Namgyal)在位期间,将王国扩张到尼泊尔。 蒋扬南嘉(Jamyang Namgyal)在位期间,面对伊斯兰势力的扩张,被迫在改宗伊斯兰教,并破坏了众多佛教古迹。因此,在拉达克境内,幸存的年代在此王在位之前的佛教寺院极少。 拉达克在僧格南嘉在位期间势力最强大,向北占领藏斯卡和司丕底山谷,向东攻灭古格王朝。僧格南嘉恢复了佛教信仰,并开始重建佛寺。他与占据克什米尔和巴尔蒂斯坦的莫卧儿帝国开战,但被打败。其子德丹南嘉(Deldan Namgyal)为与莫卧儿帝国达成和解,应奥朗则布的要求,在列城建立清真寺。后来在巴尔蒂斯坦打败莫卧儿。在不丹与西藏的宗教纠纷中,拉达克支持不丹,遭到西藏五世达赖喇嘛的悍然入侵,是为拉达克战争。最后阿里地区被西藏占领。 19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崩溃,锡克人统治了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在锡克人的支持下,克什米尔王公古拉卜·辛格(Gulab Singh)在1834年派左拉瓦尔·辛格率兵入侵拉达克。拉达克向西藏求救,但西藏没有出兵帮助。拉达克最终战败被吞并,末代国王Tshespal Namgyal逃亡到托格(Stok)。随后,克什米尔入侵西藏的阿里地区。西藏出兵击退了锡克军队,夺回了阿里地区。随后出兵拉达克,试图恢复拉达克王位,但被锡克军队打败。西藏与克什米尔达成协议,拉达克国王被克什米尔封为斯托克的领主,保留一定统治权力,拉达克正式被克什米尔兼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Category:拉達克 Category:西藏历史政权.

新!!: 旁遮普地区和拉达克王国 · 查看更多 »

1398年

没有描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1398年 · 查看更多 »

1414年

没有描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1414年 · 查看更多 »

1555年

没有描述。

新!!: 旁遮普地区和1555年 · 查看更多 »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是英屬印度自1871年以來的第4次人口普查,普查在1901年3月1日舉行。和前次普查比較,印度在1896–97年與1899–1900年經歷了飢饉,造成中央省、孟買、拉傑普塔納與海得拉巴等地區的人口減少。 本次普查由赫伯特·瑞斯利 (Herbert Hope Risley)負責。瑞斯利先前在孟加拉從事部落與種姓的研究,本次普查首次正式將所有印度教人口以種姓制度分類,而不像前次普查是以職業分類。.

新!!: 旁遮普地区和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2005年克什米尔大地震

2005年喀什米尔大地震于UTC时间2005年10月8日03:50:38分发生,震中位于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尔地区。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测量的震级为7.6,震中位于,伊斯兰堡东北方95公里(60英里)穆扎法拉巴德附近,震中深度10公里(6.2英里)。日本氣象廳测量的震级为7.8。印度气象局宣布震级为里氏6.8级。这是这一地区100年来经历的最强地震。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印度首都德里都有震感。这次地震被USGS分类为“大地震”。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87350,在印度控制的喀什米尔地区造成1400人死亡。10月9日哈萨克斯坦南部遭到南亚地震余波冲击,部分地区发生了里氏3级余震。.

新!!: 旁遮普地区和2005年克什米尔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

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是於11月26日在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發生的連環恐怖襲擊,造成至少195人死亡,313人受伤。除了一起汽車炸彈襲擊之外,所有的襲擊事件都發生在孟買南區。部分跡象指出恐怖襲擊可能與發動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基地組織有所關聯。 在孟買南區12處不同地點襲擊,幾乎同時發生,大多是孟買的標誌性建築和旅游勝地。當日晚間10:30,包括印度最繁忙的火車站希瓦吉火车站、兩間五星級酒店(奥布罗伊酒店和泰姬陵酒店)、著名旅游餐廳里奧帕德咖啡館、卡马医院、孟買南區警察總部等多處,分別遭遇了恐怖分子的無差別掃射槍擊、手榴彈爆炸以及就地點名處決等多起襲擊。在兩間酒店和醫院當中,恐怖分子還挾持著超過50名西方人作為人質,他們大多針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人士。 其中在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多位恐怖份子攻進火車站,投擲手榴彈,並使用AK-47向民眾掃射。 所有孟買的火車運輸被迫暫停。此外,還有天然氣管道和出租車爆炸。 11月27日晚間,印度軍隊對酒店展開攻擊行動,救出了包括台灣旅行團在內的部份受困者。當晚,泰姬陵酒店已經解除包圍,最後三名武裝分子被擊斃。 11月28日上午,中國駐孟買總領館証實,在恐怖襲擊中受困的中國公民已經全部脱險。 而印度情報機構認為,襲擊者是從巴基斯坦港口的喀拉蚩,藏匿於船舶經由海路抵達孟買,進行犯案。 11月29日,印度官方宣布恐怖襲擊結束,而軍隊仍持續行動。.

新!!: 旁遮普地区和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 · 查看更多 »

2012年印度

此年表記錄了2012年在印度發生的事件。.

新!!: 旁遮普地区和2012年印度 · 查看更多 »

2015年古爾達斯普爾恐怖攻擊事件

2015年古爾達斯普爾恐怖攻擊事件,是指發生於2015年7月27日,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古尔达斯普尔县迪纳纳加尔鎮的一起恐怖攻擊事件。至少四名武裝槍手在一輛公共汽車上開槍,接著襲擊了當地的一處警察局。本起攻擊造成至少6死9傷,而傷亡人數可能還要再增加。.

新!!: 旁遮普地区和2015年古爾達斯普爾恐怖攻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2月13日

2月13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1天(闰年则是322天)。.

新!!: 旁遮普地区和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旁遮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