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方心讓

指数 方心讓

方心讓爵士(Sir Harry Fang Sin-yang,),香港骨科醫生,有「復康之父」之稱,香港首位骨科專科顧問醫生,香港醫學會前會長,英國醫學會香港分會前會長,麥理浩復康院及香港復康會創辦人,國際復康總會前會長,香港聖保祿醫院前院長,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前會長,歷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學院校董。在七、八十年代出任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之職,後來分別在1996年獲封為下級勳位爵士,以及在2001年獲授大紫荊勳章。方心讓爵士的女兒方敏生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前行政總裁,此外他也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叔父。.

目录

  1. 29 关系: 協康會大紫荊勳章利瑪竇宿舍周一嶽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香港2001年度授勳及嘉獎名單香港大學校友列表香港天線香港復康會香港公開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香港耀能協會香港殯儀館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麥理浩勳爵夫人藍新福英皇書院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陳方安生湛保庶方順生方振武家族方曼生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2009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8月2日

協康會

協康會(Heep Hong Society)是香港一所兒童教育及福利機構,總辦事處位於九龍觀塘海濱道133號萬兆豐中心10樓 J-L 室。 協康會現時轄下共有14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14間特殊幼兒中心、5間綜合式服務中心、兩個青蔥計劃辦事處、1間幼兒中心及6間家長資源中心,每年為超過10,000個家庭服務,大部份服務經費來自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及公益金每年的撥款,至於一些創新性的服務及為中心添置新設施的經費,則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社會人士的捐助。.

查看 方心讓和協康會

大紫荊勳章

大紫荊勳章(Grand Bauhinia Medal,縮寫GBM)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表揚畢生為香港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大紫荊勳章自1997年起每年頒授一次,2003年和2004年因為無人獲頒授而懸空。任何受勳者如因被定罪入獄一年或以上,將會被褫奪大紫荊勳章。另外,所有受勳者皆可以終生在其英文名字前加上「The Honourable」(遭到褫奪者除外),亦可在其名字後加上大紫荊勳賢或「GBM」。.

查看 方心讓和大紫荊勳章

利瑪竇宿舍

利瑪竇宿舍(英語:Ricci Hall),是香港大學十三間提供宿位的宿舍之一,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男生宿舍,得名自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舍堂顏色是栗色和白色,宿舍地址為香港島薄扶林道93號。格言是 Quantum potes tantum aude (英文: As much as you are able, that you should dare to do;中文:汝為君子儒 無為小人儒(《論語》: 雍也編))。.

查看 方心讓和利瑪竇宿舍

周一嶽

周一嶽(Dr.,),香港骨科醫生,於1992年出任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於2001年出任瑪麗醫院行政總監,於2002年出任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總監,於2004年10月接替辭任的楊永強擔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至2012年。卸任后,獲政府任命為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查看 方心讓和周一嶽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縮寫:RHKR(V))亦稱皇家香港軍團(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縮寫:RHKR)或者香港義勇軍、義勇軍(英文:The Hong Kong Volunteers),於1854年成立,隸屬於香港政府,行動則由駐港英軍指揮,為第48啹喀步兵旅下轄其中一個單位,配備輕型武器的陸軍輕裝備偵察兵團。是一支基本由志願兼職之香港市民組成之部隊,維持香港安定和提高市民歸屬感。於1995年9月解散。.

查看 方心讓和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Senior Chinese Unofficial Member)是指香港於英國殖民地時代,行政局或立法局內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華人非官守議員(即「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或「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被委任為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的人士,一般都是香港的華人僑領,並代表華人社區的聲音。由於當時的華人議員都會被稱為「華人代表」,因此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亦會被稱為「首席華人代表」。.

查看 方心讓和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香港2001年度授勳及嘉獎名單

香港2001年授勳名單,2001年7月1日於憲報刊登,共有266人授勳及嘉獎,這是香港回歸以來第4份全面的授勳名單。授勳典禮於10月13日在禮賓府舉行。.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2001年度授勳及嘉獎名單

香港大學校友列表

本列表收錄香港大學的知名校友。列表將人物粗分為數大類,並遵循各類內容不重疊的原則進行編輯。.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大學校友列表

香港天線

香港天線有限公司,簡稱香港天線(Hong Kong Antenna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除牌時九龍證券交易所上市編號:205)是一間已結業的香港上市公司。創辦人有時任中大電腦系教授樂秀章等人,董事則有會計師兼九龍會創辦人陳普芬、名醫方心讓(公司大股東)等。該公司宣稱經營研究及發展電視天線業務,1973年香港股災急跌,被認為是一隻泡沫股。由於股價於上市約六星期便上升29倍,因此被當時的股民稱為「香港黐線」。「黐線」在粵語中即是「神經病」、「發瘋」的意思。 197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進入了瘋狂的階段,1972年11月22日,香港天線宣佈將於九龍證券交易所上市,聲稱發明了一種可供家庭使用的天線,雖然招股書內容清楚寫明:「本公司剛成立,尚未開始經營...上市集資作研究和發展用途...對未來派息未能保證。」,但仍被股民瘋狂追捧。 香港天線股票的招股價為每股1港元,在同年12月5日上市。上市首日最高報3.2元(升2.2倍),收市報2.522元(升約1.5倍)。大約六星期後的1973年1月23日,香港天線已升至30元的歷史最高位。但股民此時發現現實中只要在大廈頂層豎上一根鐵線,也可以接收電視信號,並不涉及科技研究,事件更演變成國際笑話。該股未及同年3月股災正式爆發,其股價已經跌至停牌,最後倒閉清盤。 由於年代久遠,新一代香港股民以訛傳訛,於2000年代曾一度流傳香港天線上市當日便已升至50元收市,上升幅度達49倍。.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天線

香港復康會

香港復康會(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成立於1959年,是一家由香港著名骨科醫生,有「香港復康之父」之稱的方心讓爵士所創辦的非牟利慈善機構。香港復康會總部位於香港九龍藍田復康徑7號香港復康會藍田綜合中心1樓。.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復康會

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OUHK),簡稱公大,前稱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是位於香港九龍何文田的法定大學,以「有教無類」和「寬進嚴出」為辦學精神。 大學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成立,本部由五所學院組成,分別為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科技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和教育及語文學院。大學所頒授學士學位以至深造程度的學術資格,皆獲香港特區政府認可。香港公開大學是唯一由香港政府創辦的自資大學,於成立之初,乃是一所以遙距教學為本的大專院校,現可說是兩所大學合而為一,以多元模式辦學。2001年起開辦全日制課程,並在2007年起參與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收生。現時,有逾九千六百名學生正於香港公開大學修讀全日制學位課程,佔全港大學本科生人數約六分之一。現任校長為黃玉山博士。.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簡稱推委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籌組而成,推選委員會全部由香港永久性居民組成,必須具有廣泛代表性,成員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地區代表、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前曾在香港行政、立法、諮詢機構任職並有實際經驗的人士和各階層、界別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士。是負責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行政長官及臨時立法會的組織。1996年11月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推委會成員名單。推委會由400名組成,由以下4個界別所組成:.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

香港耀能協會

香港耀能協會(SAHK),前稱「香港痙攣協會」(The Spastic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是香港一個以引導式教育原理協助痙攣患者、肢體及多重殘障人士,發展及維持其福利和全人教育的福利機構。經費主要來自香港政府有關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及教育局、香港公益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獎劵基金,以及各社團及善長的捐贈。.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耀能協會

香港殯儀館

香港殯儀館(英語:Hong Kong Funeral Home),俗稱香港大酒店,是香港首間兼香港島目前唯一的殯儀館,座落於鰂魚涌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在灣仔道216號創立,初時屬簡陋竹棚搭建,及後改建為水泥建築物。1950年被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收購,因政府需要發展灣仔,1950至60年代殯儀館陸續結業或遷出灣仔,1963年8月蕭明以200萬港元投得鰂魚涌新館地皮,並於1964年正式動工,至1966年9月5日遷往新建成的鰂魚涌現址,灣仔原址則經營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其後改建為籃球場及休憩處。香港殯儀館收費較高,但交通方便,且不少名人富豪均居於港島區,所以成為城中名人富豪之喪禮首選。.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殯儀館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英文:Hong Kong Paralympic Committee & Sports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ly Disabled,縮寫:HKPC&SAPD)。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是有系統地組織、籌劃及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使殘疾人士能體會運動的樂趣、促進身心健康,甄選及培育有潛質的運動員參加海外國際比賽,為港增光。 同時是香港獲得國際殘奧會委員會承認的唯一本地殘疾人奧委會,専責選派香港代表隊參加傷殘人士奧運會及各項國際殘疾人奧委會認可之世界及地區性賽事;同時亦是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的會員機構之一。會址位於新界沙田區美林邨美楓樓B座地下141至148號;與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為鄰。.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

香港弱智人士體育協會(Hong Kong Sports Association for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簡稱HKSAM)於2015年7月正式改名為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Hong Kong Sports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簡稱HKSAPID),是一個香港以智障人士為服務對象的體育組織,辦公室設於沙田瀝源社區會堂地下2室,於1978年成立。為「國際智障人士體育聯盟」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 其泳隊及田徑隊於國際有一定地位,30年來總共派出1,435名運動員參加117個海外及本地所舉辦的國際賽事,包括15個特殊奧運夏季及冬季世界賽、2屆傷殘奧運會,共獲得978金738銀544銅的成績。.

查看 方心讓和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亦是5個天主教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麗都酒店南面,地點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位。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天主教新民書院,冬季則為朝8晚6,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東方日報,2010年2月20日,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

查看 方心讓和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麥理浩勳爵夫人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夫人麥鄧麗娉,CStJ(,),1982年前通稱麥理浩爵士夫人(Lady MacLehose),此後稱作麥理浩勳爵夫人,英國蘇格蘭人士,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勳爵的遺孀,1971年至1982年因丈夫關係擔任港督夫人。 麥理浩勳爵夫人出身蘇格蘭艾爾郡大戶人家,父親托馬斯·查理斯·鄧洛普爵士在當地營辦報業。她在1947年嫁給任職外交官的麥理浩,從此隨丈夫開展飄泊的外交生活。以港督夫人身份在香港生活的10年多期間,麥理浩夫人除了隨丈夫出席大小公開和官式場合,還熱心社會公益事務,並且在1971年至1976年出任香港公益金會長。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和香港傷健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都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社福設施。 麥理浩夫婦倆均熱愛郊野和遠足,而麥理浩夫人對植物更是有相當的興趣,對香港的植物也十分熟悉,並曾支持植物學家胡秀英博士在香港的研究工作。香港政府把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渡假村以麥理浩勳爵伉儷命名,除了是因為兩項建設都是由麥理浩本人提出以外,正正是出於兩人對郊野和遠足的熱忱。.

查看 方心讓和麥理浩勳爵夫人

藍新福

藍新福醫生,OBE(Dr Lam Sim-fook,),一作藍薪福,〈新書發佈儀式 "The Quest for Gold: Fifty Years of Amateur Sports in Hong Kong, 1947-1997"〉(2006年3月2日)來自馬六甲的香港骨科醫生,1977年至1984年任香港政府醫務衛生署副署長(醫務),期間曾經臨時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1972年至1974年任香港骨科醫學會主席。 藍新福生於馬六甲,1941年考入香港大學,二戰期間轉到重慶的國立上海醫學院學習,其後參與中華民國空軍。戰後,他恢復港大學業,並跟隨骨科高級講師侯信,到1953年醫科畢業。藍新福於1957年加入港府醫務衛生署任職醫生,1959年至1961年派往英國深造,1963年升任高級醫生,翌年成為伊利沙伯醫院首任骨科專科醫生,隨後於1973年晉升為骨外科顧問醫生。 在醫務衛生署副署長任內,因應人口和需求增長,藍新福著手擴充新界新市鎮地區和原有市區的急症醫療服務,威爾斯親王醫院等大型公立醫療設施也相繼落成。另一方面,他還要處理醫務衛生署管方和職方的緊張關係,當中包括政府護理員協會在1979年因為不滿薪酬水平和夜班護士工作時數等問題而爆發的工潮,以及瑪麗醫院兒科部門醫生在1980年發表公開信批評署方漠視兒科服務不足等等。在1979年的護士工潮當中,由於藍新福在電視節目中認為護士發動工潮為的只是一個「錢」字,結果引起護理員工會方面的強烈反響,其間更要求他引咎辭職。不過,藍新福在事件中擺出強硬姿態,除了表明不會自動辭職以外,還對護協方面的指責加以反駁。 在醫務工作以外,藍新福熱衷於體育活動,早年就讀於香港大學期間已經參與不少體育比賽,並且在1949年的全港羽毛球雙打少年組公開比賽中勝出。1984年退休後,他繼續出任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義務醫生,其後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為香港代表團團部擔任首席醫生,以及在1990年分別為北京亞洲運動會和奧克蘭英聯邦運動會的香港代表團團部擔任團長,同時為後者兼任醫學顧問。1992年移民加拿大後,他仍長年留任香港射箭總會會長一職。.

查看 方心讓和藍新福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查看 方心讓和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King's College Old Boys'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所小學。於1961年成立。.

查看 方心讓和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陳方安生

陳方安生,大紫荊勳賢,GCMG,CBE,JP(Anson Maria Elizabeth Chan Fang On Sang,),本名方安生,香港政治人物,曾任政府官員及立法會直選議員。陳方安生在公眾場合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民心,故有「陳四萬」之暱稱。 陳方安生曾經是香港政府主要官員,自1993年至1997年在殖民地政府出任首位華人布政司。1997年主權移交後,她繼續在特區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任內,外界不斷有傳聞指她與上司行政長官董建華不和。至2001年,她以私人理由提早退休,結束近39年的公職生涯。後來她表示,提早退休的原因是不滿董建華急於實施高官問責制。 退休以後,陳方安生仍然活躍於香港政壇,除了先後在2006年和2007年參與七一遊行外,更一度有傳聞指她會角逐2007年的特首選舉。在2007年9月11日,她宣佈參選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成為香港歷來首位參與立法會選舉的前布政司;最後她擊敗主要對手葉劉淑儀,成功當選,後於2008年9月30日卸任。.

查看 方心讓和陳方安生

湛保庶

湛保庶,CBE(John Walter Chambers,),英國殖民地官員,1983年出任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1984年升任衛生福利司兼立法局官守議員,任內負責檢討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促成醫院管理局後來於1990年成立。1988年從港府退休後,他旋獲重新聘用為臨時醫院管理局首任秘書長,1990年透過公開招聘成功過渡到新成立的醫管局續任秘書長一職,到1993年底卸任。 湛保庶畢業於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1955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曾任副民政司、副新界政務司和副社會事務司等職,1980年出任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秘書長,任內協助薪常會發表多份以公務員薪酬水平為議題的報告書。後來在社會福利署署長任內,他特別關注香港的長者安老服務和託兒服務,並且積極擴充社署人手。 在衛生福利司任內,湛保庶全面檢討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期間於1985年2月委託澳洲的W·D·司葛顧問公司負責檢討工作。港府其後於1986年3月對外公佈顧問公司撰寫的報告書,提出要設立一個獨立於公務員體制的醫院管理機構,把政府醫院和受政府資助的補助醫院納入同一架構,並調整醫療收費,希望藉以解決當時公立醫院面對病床不足、人滿為患和制度僵化等問題。湛保庶隨後就顧問公司的報告書建議對公眾展開廣泛諮詢,促成港府在1987年9月原則上決定成立法定的醫院管理局,但要先設立一個「臨時醫院管理局」作過渡安排,以便有充足的時間順利銜接。 臨醫局在1988年成立後,出任該局秘書長的湛保庶與多家補助醫院就將來醫管局的接管安排商討方案,並研究將來醫管局的組織和運作細節。臨醫局復於1989年底向港府提交報告書,交代成立醫管局的細節,港府遂根據報告書的建議在1990年5月向立法局動議二讀《醫院管理局條例草案》。草案在同年7月三讀通過成為法例後,醫管局即於同年12月正式成立,標誌著香港公營醫療的發展踏入新的階段。醫管局成立後,湛保庶順利過渡成為首任秘書長,任內參與逐一和當時的醫院事務署和15家補助機構簽署合併協議的工作,並處理原有公務員和補助醫院員工轉職到醫管局等涉及複雜聘用條款的事務,一直到1993年底才約滿離任。雖然醫管局的成立一度解決公立醫院過往病床不足等問題,但隨著病人數目急增和服務大幅擴展,結果後來又逐漸衍生出種種制度上和運作上的問題。.

查看 方心讓和湛保庶

方順生

方順生(,),香港即時傳譯專家,1971年至1999年在聯合國從事即時傳譯工作,曾任中文傳譯科科長。 方順生是方振武家族成員,早年先後在香港、美國和英國接受教育。擔任聯合國中文傳譯科科長前,他在聯合國擔任過即時傳譯員和高級即時傳譯員等職,派駐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等地工作。1999年提早退休後,他回港負責照顧年老的母親方召麐,直到母親在2006年逝世為止。 方順生晚年備受腎病困擾,又與兄弟因母親的遺產分配出現爭執,此外,他曾在2011年發表公開言論支持經普選產生的香港行政長官必須愛國,而且還抨擊屬於泛民主派的二姊陳方安生是香港其中一名「四人幫」。2013年11月3日,懷疑因病厭世的方順生從寓所跳樓自殺身亡,終年72歲。.

查看 方心讓和方順生

方振武家族

方振武是中國抗日將領,其後人在香港亦各有成就。.

查看 方心讓和方振武家族

方曼生

方曼生,英國出生,香港律師。 方曼生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兄長,父親是紡織品商人方心誥,母親是國畫大師方召麐,叔父是著名骨科醫生方心讓,弟弟方津生也是骨科醫生,堂妹方敏生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方曼生16歲隨母親在英國留學,後在香港考獲律師資格,並曾開設律師事務所,1996年退休。方曼生的妻子是蔡梅生,二人育有兩子。 方曼生曾多次成為報刊的新聞人物。1995年3月,曾因處理樓宇買賣手續被投訴,被香港律師會紀律審裁處內部聆訊裁定投訴成立,被罰停牌1年,禁止其經營律師行3年,但方曼生在1996年上訴得直。1997年7月,方曼生名下位於深水埗的舖位,疑因租客欠債,被兩名男子潑灑天拿水破壞。 方曼生更牽涉一宗離奇命案。1999年,模特兒彭楚盈身首異處的屍體被發現在方曼生的物業中,據估計死者已死去4年,警方調查後並沒有採取行動,而死因庭也沒有就事件進行研訊。這宗案件疑點重重,加上警方透露屍體被發現前,方曼生曾多次出入這單位,使人懷疑有人隱瞞真相,嫌疑者獲有權勢人士包庇。2005年5月警方重新調查此事。2005年11月,剛上任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宣佈將會再次調查此案,並進行死因研訊。.

查看 方心讓和方曼生

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下表列出曾獲大英帝國勳章的部份知名人士。內閣辦公室每年都會公佈一份「新年授勳名單」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內裡列出新獲勳人士所得的勳銜。獲勳者並非在名單公佈時獲勳,而是在事後才獲勳的。「新年授勳名單」一般在每年元旦前後公佈,而「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則在每年6月初公佈。.

查看 方心讓和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2009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8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8月31日.

查看 方心讓和2009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8月2日

8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214天(闰年是2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1天。是獅子座。.

查看 方心讓和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