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 关系: 巨龍形類,圖里亞龍屬,圖里亞龍類,勞爾哈龍屬,簡棘龍屬,約巴龍屬,真蜥腳類,瑞拖斯龍屬,異波塞東龍屬,盤足龍科,費爾干納龍屬,蜥腳下目,阿爾哥龍屬,蒙古龍屬,Neosauropoda,恐龙,恐龙生理学,梁龍屬,棘刺龍屬,歐羅巴龍屬,泰坦巨龍類,溝椎龍屬。
巨龍形類
巨龍形類(学名:Titanosauriformes)又譯泰坦巨龍形類,是蜥腳下目大鼻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較原始的黃河巨龍、腕龍科以及較先進的Somphospondyli演化支(包含盤足龍科與泰坦巨龍類)。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如果腕龍科的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
查看 新蜥腳類和巨龍形類
圖里亞龍屬
圖里亞龍屬(屬名:Turia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圖里亞龍被認為是歐洲所發現的最大恐龍,身長超過30公尺,重量達27到38公噸Royo-Torres, R., Cobos, A., and Alcalá, L. (2006).
查看 新蜥腳類和圖里亞龍屬
圖里亞龍類
圖里亞龍類(Turiasaur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未定位演化支,是以圖里亞龍作為名稱來源,圖里亞龍是種發現於歐洲西南部的巨大真蜥腳類恐龍。這個演化支還包括另外兩屬:露絲娜龍、加爾瓦龍。圖里亞龍的三個屬都發現於西班牙的Villar del Arzobispo組,該地層年代為晚侏儸紀提通階到早白堊紀貝利阿斯階。圖里亞龍類的定義為:真蜥腳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圖里亞龍,而離薩爾塔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在2007年,一個針對33個物種與309個特徵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出圖里亞龍類不屬於新蜥腳類,並且形成一個單系群。這個演化支可從以下特徵來辨別:擁有垂直神經棘、背椎缺乏脊前板(Prespinal laminae)與脊後板(Postspinal laminae)、肩胛骨缺乏肩峰突、肱骨擁有明顯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肱骨近端的中度偏轉、以及尺骨尾端的明顯垂直棱線。 目前仍不清楚圖里亞龍類的生物地理與生物地層範圍,但Royo-Torres等人假設圖里亞龍類演化支可能代表一個,時間早於提通階,起源於歐洲的蜥腳下目演化輻射演化支。到目前為止,圖里亞龍類的未承認成員包括:新牙龍、央齒龍,牠們的類牙齒似圖里亞龍,被發現於侏儸紀的葡萄牙、法國、以及英格蘭。 圖里亞龍類証實巨大體型的演化,並不僅限於新蜥腳類例如梁龍與泰坦巨龍,而至少有一個支系曾獨立演化出巨大體型。 在2009年,José Barco提出露絲娜龍與加爾瓦龍都不是圖里亞龍類。同年,Francisco Gascó、Royo-Torres等人分別提出圖里亞龍類是有效演化支。.
查看 新蜥腳類和圖里亞龍類
勞爾哈龍屬
勞爾哈龍屬(學名:Lourinh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的兩個挖掘地點,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勞爾哈龍的分類歷史十分複雜,這個屬是由P.
查看 新蜥腳類和勞爾哈龍屬
簡棘龍屬
簡棘龍屬(學名:Haplocanth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的北美洲,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20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新蜥腳類和簡棘龍屬
約巴龍屬
約巴龍屬(屬名:Jobaria)又譯酋巴瑞亞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尼日約1億64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約巴龍是以當地游牧民族神話中的一種動物「Jobar」為名。.
查看 新蜥腳類和約巴龍屬
真蜥腳類
真蜥腳類(学名:Eusauropoda)是蜥腳下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早期(托阿爾階)到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化石分佈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
查看 新蜥腳類和真蜥腳類
瑞拖斯龍屬
拖斯龍屬(學名:Rhoe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澳大利亞。瑞拖斯龍的身長估計長約12至15米。屬名以希臘神話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來命名。.
查看 新蜥腳類和瑞拖斯龍屬
異波塞東龍屬
波塞東龍屬(學名:Xenoposeidon)異為「奇特的波塞東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英格蘭,約1.4億年前。目前只發現一節部分脊椎,但具有不同於其他蜥腳類的奇異特徵。這個化石早在1890年代就已挖出,但直到2007年,才由普茲茅斯大學的學生Mike Taylor與德恩·奈許(Darren Naish)正式命名。.
查看 新蜥腳類和異波塞東龍屬
盤足龍科
足龍科(Euhelopodidae)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Somphospondyli恐龍的一科。在1956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建立盤足龍科,當時包含一些發現於中國的蜥腳類恐龍,例如:盤足龍、嘉裕龍、峨嵋龍、天山龍。除此之外,馬門溪龍有時被歸類於盤足龍科,或者是馬門溪龍科。但是,目前對中國的侏羅紀與白堊紀蜥腳類恐龍所知甚少,且大多都沒有經過妥善的分類,因此沒有共識牠們是否形成一個演化支,目前無法確定盤足龍科是否僅包含盤足龍屬、或是其他屬。 在2012年,Michael D'Emic首次提出盤足龍科的種系發生學定義,範圍是在新蜥腳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師氏盤足龍,而離南方內烏肯龍較遠的所有物種。根據這個定義,盤足龍科目前包含:盤足龍、橋灣龍、大夏巨龍、長生天龍、怪味龍、布萬龍等屬。.
查看 新蜥腳類和盤足龍科
費爾干納龍屬
費爾干納龍屬(學名:Fergana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在2003年被正式描述、命名。牠的模式種是F.
查看 新蜥腳類和費爾干納龍屬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Marsh, O.C. (1878).
查看 新蜥腳類和蜥腳下目
阿爾哥龍屬
阿爾哥龍屬(學名:Algoasaurus)意為「阿爾哥亞灣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至下白堊紀凡藍今階的南非。化石發現於開普省的Upper Kirkwood地層。阿爾戈龍屬於新蜥腳類,經常被歸類於其中的泰坦巨龍類Romer, A.S.
查看 新蜥腳類和阿爾哥龍屬
蒙古龍屬
蒙古龍屬(學名:Mongolosaurus)是一屬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亞洲。 在1928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率領的挖掘團隊,在中國內蒙古發現一顆蜥腳類恐龍牙齒。在1933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Charles W.
查看 新蜥腳類和蒙古龍屬
Neosauropoda
#重定向 新蜥腳類.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新蜥腳類和恐龙
恐龙生理学
恐龍生理學一直是個高度爭議的領域,尤其是體溫調節。在恐龍的早期研究中,恐龍被重建為大型、四足、慵懶的爬行動物。自19世紀中期之後,科學界對於恐龍的生活方式、代謝、體溫調節等層面的理論,有過多次的變動。開始於196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對於恐龍生理學的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幾乎涵蓋到每個層面,尤其是恐龍溫血理論、鳥類起源自恐龍理論。近年的許多新證據,使科學家得以研究恐龍的生理特徵,包含代謝、體溫調節方式、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恐龍溫血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牠們被視為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牠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牠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 備註:本條目中的「恐龍」一詞,並不包含鳥類在內。.
查看 新蜥腳類和恐龙生理学
梁龍屬
梁龍屬(学名:Diplodoc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龙,牠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牠的屬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77年所命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雙」)及「δοκός」(意即「橫樑」)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這是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這些骨頭最初被認為是梁龍獨有的特徵,但是之後在其他梁龍科及非梁龍科(如馬門溪龍)恐龍也有發現這個特徵。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期的北美洲西部。梁龍是在莫里遜組上層的最為常見化石之一,莫里遜組上層的地質時代可追溯至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梁龍的生存年代,可縮小至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Turner, C.E.
查看 新蜥腳類和梁龍屬
棘刺龍屬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或巴通階,或者更早期。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查看 新蜥腳類和棘刺龍屬
歐羅巴龍屬
歐羅巴龍屬(屬名:Europasaurus)是種原始大鼻龍類恐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於上侏儸紀啟莫里階的德國北部,地質年代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新蜥腳類和歐羅巴龍屬
泰坦巨龍類
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也稱為泰坦龍類、巨龍類、偉龍類,是蜥腳下目的一個多樣性演化支,包括薩爾塔龍與伊希斯龍,也包括一些地球上最重的陸行動物,例如阿根廷龍、潮汐龍;巨體龍被推測體重可達100公噸(雖然存在著許多質疑)。古生物學家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族泰坦命名這個超科,泰坦神族的地位高於奧林匹斯十二主神。 泰坦巨龍類與腕龍科等相近物種,屬於範圍較大的巨龍形類演化支。.
查看 新蜥腳類和泰坦巨龍類
溝椎龍屬
溝椎龍屬(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歐洲。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龍與側空龍之間。 模式種是B.
查看 新蜥腳類和溝椎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