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學、神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國家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
墨頓命題
墨頓命題(Merton Thesis)是一項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對實驗科學提出的命題,與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關係做的研究類似。墨頓質問新教虔敬主義與實驗科學之間是否有積極性的關聯。墨頓命題至今仍是個爭論中的科學命題。 雖然許多學者還在辯論墨頓提出的這個命題,在墨頓發表於1936年的博士論文(兩年後出版同名學術專著)《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17th-Century England)中仍然認為現代科學與宗教的連結存在某種重要的因素,使此書成為領域的重要著作之一,並持續受到引用。墨頓之後也在其他著作中發展此一命題。.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英語: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是一本由德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所著。1915年首次在德國出版的標題為"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改編版本出現在1920年。英譯本在1951年出版,直到今天有好幾個版本被釋出。 這是他的第二本的主要著作,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英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之後。韋伯專注於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和清教不同的那些方面,並且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資本主義並沒有在中國發展。 從時間順序來看,他專注於中國歷史的早期階段(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在中國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家,道家)發明的期間。 在此期間,他專注於中國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世襲制和官場,與中國宗教的問題,因為這些是中國的發展與歐洲的路線差異最鮮明的方面。.
張漢裕
張漢裕(),台灣經濟學家、翻譯者,台灣台中東勢人,矢內原忠雄學生,蔡培火婿,妻蔡淑姈。 東勢公學校卒業,在台中一中讀書時跳級考入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高等學校得業士(1934年)、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士(1937年)、東京大學經濟學博士(1947年)。 是史上第1個得東大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台灣人。 歷任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助手(1940年到1943年)、東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1943年到1946年),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1946年到1948年)、教授(1948年到1978年)。 1956年到1966年做台大經濟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10年。 著書有《英國重商主義》(岩波書店)、《西洋經濟發展史》、《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日本企業經營之研究》、《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等。 譯書有马克斯·韦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矢內原忠雄《基督教入門》與《產業革命》、《國富論》、《中國的土地與勞力》、《企業經營演習》等。 主編《蔡培火全集》。.
经济学
經濟學是一門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西方语言中的“经济学”一词源於古希臘的Marshall, Alfred, and Mary Paley Marshall (1879).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新古典經濟學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專稱自1871年經濟學界「邊際主義革命」開始,逐漸採取主觀價值學説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的特點是主張個人感受的邊際效用為決定商品價值的因素,而且採納生產要素學説及邊際生產力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家」這稱呼見諸托斯丹·凡勃倫的兩篇有關方法論的論文,用以指稱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 此列表記錄從1870年到1936年之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1871年為威廉·史坦利·傑文斯發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的年份;1936年為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年份,因此本列表以經濟學歷史學界公認為經濟思想史上1870年代的「邊際革命」作開始,並以經濟大蕭條之後的1930年代「凱恩斯革命」為結束。前者為邊際效用學説正式立足經濟學説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的新古典時代開始;後者,提出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手段應付經濟衰退,以公共支出作爲振興經濟的武器。而且,本列表不限於傳統定義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對此作出的擴展意在把同時期的經濟學家納入列表內,列表的學者學術觀點不一定完全同意上述新古典經濟學家的共同特徵,因此本列表可理解為新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列表。 關於1870年之前的經濟學家,請參看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為了閲讀和使用上的便利,本列表所用正式譯名一概以1949年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刊行的著作所採用之譯名為準,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採用之譯名若有異於上述譯名,則臚列在正式譯名之後,以供參考。如果北京商務印書館不同出版物對同一人物譯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以該人物的著作中文譯本所用者為準。 排名一般不分先後,但列表整體仍以出生年份較早者為先,其次按照其代表作發表年份為準則。 著作僅列出與經濟學有關的學術論著,跟經濟學無關係而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領域著作並不包括在“代表作”一欄中。.
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全称基督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是一个关于西方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和经济理论的概念。它基于加尔文主义的看法,即强调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使命,世俗的成功可以作为个人超度的一个标志。新教徒在马丁·路德的时代开始重新定义世俗的工作,将它作为不仅有益于个人而且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因此将天主教对于工作的概念,转而认为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新教伦理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是国家繁荣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注重实效工作,例如,和新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北欧、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相比,天主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拉丁美洲等)的人们对待工作更加懒散。.
亦称为 新教倫理與資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