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文渊阁

指数 文渊阁

文渊阁(a),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文华殿以北,是清朝皇宫藏书楼。.

目录

  1. 164 关系: 劉吉劉定之劉圖南劉珝劉種之劉維寧劉謹之劉若曾半壁桥 (北京故宫)南三阁大学士天一阁孫士毅孫家鼐孙如游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宰桑安南志略宋訥宋朝建筑崇壽崇勳上駟院严嵩中国古代职官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康熙字典仁宣之治廣壽张瑛 (大学士)張士選張世恩 (光緒進士)張益 (永樂進士)張治彭時体仁阁何紹基何桂清余學夔余鼎余有丁徐士銮徐光启徐有貞御藥房北京市第一中学北四阁國史館嘉靖嘉靖中兴... 扩展索引 (114 更多) »

劉吉

劉吉,字祐之,明朝京師保定府博野縣(今河北省博野縣)人。政治人物,憲宗成化年間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之一。明孝宗初期還為明朝首輔。贈太師,諡文穆。.

查看 文渊阁和劉吉

劉定之

劉定之(),字主靜,江西承宣佈政使司永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左侍郎。以文學名重一時。.

查看 文渊阁和劉定之

劉圖南

劉圖南(),字九培,號北溟。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劉圖南

劉珝

劉珝(),字叔溫,號古直,山東青州府壽光縣人。憲宗成化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萬安、劉吉並稱紙糊三閣老。.

查看 文渊阁和劉珝

劉種之

劉種之(),字存子,號檀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文渊阁和劉種之

劉維寧

劉維寧(),字德公,號慤菴。江南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劉維寧

劉謹之

劉謹之(),字樸夫,號退谷。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文渊阁和劉謹之

劉若曾

劉若曾(),字仲魯,直隸鹽山縣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劉若曾

半壁桥 (北京故宫)

半壁桥,位于紫禁城协和门东北侧,是内金水河上的桥梁。.

查看 文渊阁和半壁桥 (北京故宫)

南三阁

南三阁指清朝在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三座书阁,分别为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的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此外,清政府又在北方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镇江文宗阁和扬州文汇阁均毁于1853年太平天国之役,南三阁中仅有杭州文澜阁保存至今。 Category:中国楼阁 Category:藏書樓 Category:中國傳統建築.

查看 文渊阁和南三阁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查看 文渊阁和大学士

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西侧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它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典籍,并且对后世其他藏书楼的兴修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天一阁一度藏书7万余卷,但到了近代,由于吏治腐败、盗窃和自然损毁,书籍仅存1.3万余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查访和募捐,书籍达到30万卷。1982年,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天一阁所在地成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由于其历史和知名度,天一阁也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象征。.

查看 文渊阁和天一阁

孫士毅

孫士毅(),字智冶,號補山,浙江仁和縣(今屬餘杭區)臨平鎮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查看 文渊阁和孫士毅

孫家鼐

孫家鼐(),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

查看 文渊阁和孫家鼐

孙如游

孙如游(),字景文,号鉴湖。明朝阁老,天启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人,宸濠之亂中殉國的都御史孙燧曾孙。 孙如游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主管部务。明神宗驾崩,以顾命大臣辅佐明光宗,曾挫败郑贵妃、李选侍篡权阴谋。后又辅佐明熹宗,被钦点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明廷机务。宦官魏忠贤掌权后,提出辞职。家居四年後卒。贈少保,謚文恭。.

查看 文渊阁和孙如游

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

(宁波)籍历代大臣一览:.

查看 文渊阁和宁波籍历代大臣列表

宰桑

宰桑,一作寨桑,是元代以後通行的蒙古官名,即漢語宰相音譯,為一部落之首領。出身於非黃金家族者稱宰桑,黃金家族後裔則稱為台吉。明代後期,韃靼蒙古各部廢除宰桑官職,僅有漠西厄魯特蒙古(包括杜爾伯特部、準噶爾部、和碩特部、輝特部等)仍在使用。 厄魯特蒙古的基層社會組織是鄂拓克,規模大致相當於內蒙古的旗。鄂拓克自為一小部落,隸屬於準噶爾各部小台吉。宰桑即鄂拓克之長官。一鄂拓克置宰桑一人至三四人不等,“管理一鄂拓克事務”。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廢除準噶爾舊官制,將各部落改編為旗。.

查看 文渊阁和宰桑

安南志略

《'''安南志略'''》書影 《安南志略》(),越南古代史書,黎崱(越南語:Lê Tắc)所撰,現存19卷(原書20卷,末卷已佚),約成書於14世紀30年代。該書內容,涉及越南古代政治、社會、制度、文化、軍事及對外關係等多個範疇,是研究越南古代史的重要典籍。.

查看 文渊阁和安南志略

宋訥

宋訥(),字仲敏,号西隱,河南滑县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元至正年间进士,明洪武年間官至國子監祭酒。.

查看 文渊阁和宋訥

宋朝建筑

宋代建築,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層数增多,更出現了不规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築物的類型多樣,其中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從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專事精細木件加工,追求建築細部刻畫,往往會製作以3厘米為材的斗拱,建築風格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郭黛姮,2003年(第一章·緒論)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建築群的佈局變化多端,既有單一軸線的建築群,又有多條軸線的建築群,還有十字軸線的建築群。建築物高低有序,層次分明,寺院在層層殿堂平面推展,時而十字工字,時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圓形圓弧亦非罕見,當中穿插高閣,時常出現雙閣對峙,三閣鼎立。形象多變,遠勝前朝。 數千年來,建築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築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築的配搭。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後世朝代的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築,使建築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為明朝的《營造法式》與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奠定了基礎。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年間的人口最高達7500万,而宋代人口卻由初年的約5840万增加到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15776萬。大部分的宋代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打破了之前的裡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裡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布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台——勾欄。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达7.0亿亩)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1536噸貨物和裝載500—600人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標誌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查看 文渊阁和宋朝建筑

崇壽

崇壽(),字鶴汀,溫徹亨氏,清朝進士、政治人物。 光緒八年,中舉;光緒十五年,登進士,后授庶吉士。光緒十六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七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授鑲黃旗官學考校官。光緒十九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二十年,任詹事府右贊善。光緒二十一年,任鑲黃旗管學官。光緒二十三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光緒二十四年,任文淵閣校理。次年,任功臣館纂修、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京后,仰藥殉難,后贈太常寺卿銜。.

查看 文渊阁和崇壽

崇勳

崇勳,瓜爾佳氏,字建侯,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同治四年,登繙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二年,任功臣館總纂。次年,授詹事府司經局洗馬、繙書房幫提調官。光緒元年,任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庶子、左庶子、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二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繙譯鄉試副考官。光緒四年,授詹事府少詹事、詹事、通政使司通政使、實錄館清文總校。光緒五年,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稽查西四旗覺羅學。光緒六年,任滿州繙譯會試副考官。光緒十三年,授三等侍衛、索倫領隊大臣。光緒二十一年,任鴻盧寺卿、會典清文總校。光緒二十三年,署太常寺少卿。光緒二十四年,任內閣學士、以禮部侍郎銜、署工部右侍郎。光緒二十五年,以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刑部左侍郎銜,任科布多參贊大臣。光緒二十七年,任鑲白旗滿州副都統,署正藍旗護軍統領、禮部右侍郎。光緒三十年,任紫禁城騎馬。光緒三十一年,任考試繙譯教習閱卷大臣、對引大臣。光緒三十二年,任鑲紅旗漢軍都統、管理新營房內官房大臣。.

查看 文渊阁和崇勳

上駟院

上驷院,是清朝内务府下设的三个院之一,为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

查看 文渊阁和上駟院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文渊阁和严嵩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查看 文渊阁和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下属的专业性书刊进出口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性书刊进出口公司之一。公司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

查看 文渊阁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漢語辞典,於康熙年間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户部尚書張玉書及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擔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重印至今不輟。.

查看 文渊阁和康熙字典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惠宗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仁宗即行去世,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改元宣德;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清修《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查看 文渊阁和仁宣之治

廣壽

廣壽(),布爾哈齊氏,清朝官员、繙譯進士。 咸豐九年,登繙譯進士,改庶吉士,后任繙書房咨留房兼行。咸豐十年,任翰林院檢討、右春坊右中允。咸豐十一年,任文淵閣校理。同治元年,任實錄館纂修;次年,任實錄館黃綾本總校。同治五年,任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學士、公中佐領。同治六年,任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弘德殿行走。同治六年,以禮部侍郎銜,任內閣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同治七年,兼正黃旗漢軍副都統、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左翼監督。同治八年,任理藩院右侍郎。同治十年,任鑲紅旗滿洲副都統、繙譯會試副考官。同治十一年,任崇文門副監督。同治十二年,任刑部右侍郎、倉場侍郎。同治十三年,署鑲藍旗護軍統領,任繙譯會試正考官,署左都御史、任步軍統領。隨後升任兵部尚書、經筵講官。 光緒二年(1876年),兼署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鑲黃旗漢軍都統、步軍統領。光緒三年,兼署鑲黃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鑲黃旗蒙古都統、正白旗蒙古都統。光緒四年,任實錄館正總裁,總管內務府大臣;兼署正藍旗漢軍都統、文淵閣提舉閣事、吏部尚書,派稽查京通十七倉事務。光緒五年,兼署禮部尚書。光緒六年,兼署正白旗漢軍都統、正白旗蒙古都統,稽查右翼宗學并聖訓校勘大臣。光緒七年,任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并兼署禮部尚書。光緒十年,任國史館正總裁,兼管理藩院事務、咸安宮蒙古學事務。同年加太子少保。.

查看 文渊阁和廣壽

张瑛 (大学士)

张瑛(),顺德府邢台县人,字子玉,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华盖殿大学士。 张瑛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东宫的旧臣,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癸丑,明宣宗以行在礼部侍郎张瑛兼华盖殿大学士,直文渊阁。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张瑛晋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张瑛改任南京礼部尚书,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张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查看 文渊阁和张瑛 (大学士)

張士選

張文選(),又名張士選,字士銓,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溫州府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四年進士,選庶起士,進文淵閣預修《明太祖實錄》及《永樂大典》,次年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查看 文渊阁和張士選

張世恩 (光緒進士)

張世恩(),后改名張仁黼,字劭予,河南省光州固始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其子張瑋是宣統三年的進士。 光緒二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三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改上書房行走、授溥倫溥侗讀、光緒十一年,提督湖北學政。光緒十五年,載濟讀、文淵閣校理。光緒十八年,任國子監司業。光緒十九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司經局洗馬,后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光緒二十一年,任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二年,改鴻臚寺卿。次年,任四川正考官。光緒二十四年,任奉天府府丞光緒二十七年,任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兵部右侍郎。次年任考試提督衙門筆帖式、驗看月官、朝審大臣。光緒二十九年,任磨勘試卷大臣、閱卷大臣、讀卷大臣、江西正考官。光緒三十年,任揀選官、從耕大臣。次年,任搜檢大臣、覆檢朝審大臣、兵部右侍郎、學部左侍郎。光緒三十二年,任工部右侍郎、法部右侍郎。光緒三十三年,任大理院卿、吏部右侍郎、漢經筵講官。.

查看 文渊阁和張世恩 (光緒進士)

張益 (永樂進士)

張益(),字士謙,江寧人。明朝政治人物。 張益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由庶吉士授中書舍人,改大理評事。《宣宗實錄》修成,改翰林院修撰。《明史》稱其“博學強記,詩文操筆立就”,受到三楊器重。不久,升侍讀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入文淵閣。不到三月,在土木之变中蒙難。代宗立,贈學士,諡文僖。 其曾孫張琮亦為進士。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右都御史。.

查看 文渊阁和張益 (永樂進士)

張治

張治(),字子邦,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文渊阁和張治

彭時

彭時(),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彭時

体仁阁

仁閣,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前廣場东庑,與西庑弘義閣遥遥相對。.

查看 文渊阁和体仁阁

何紹基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人,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

查看 文渊阁和何紹基

何桂清

何桂清(),字根雲。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何桂清

余學夔

余學夔(),江西泰和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余學夔殿試為甲申科進士二甲第十四名,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余學夔直入文淵閣。永樂十三年,升爲翰林院檢討,后升爲翰林院侍讀,參與修撰《永樂大典》。.

查看 文渊阁和余學夔

余鼎

余鼎,江西星子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 永樂二年(1404年),余鼎中二甲第五十九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余鼎入文淵閣。之後參與修撰《文献大成》。永乐十七年,改为监察御史。永乐十九年,改授翰林院侍讲。.

查看 文渊阁和余鼎

余有丁

余有丁(), 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輔。.

查看 文渊阁和余有丁

徐士銮

徐士銮(),清末学者,政治人物、书画家、藏书家。字苑卿,号沅青,直隶天津人。.

查看 文渊阁和徐士銮

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Paulus),谥文定。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天主教教友领袖,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任上病逝于北京。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徐光启病逝后,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 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馮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 坚持无神论立场、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且曾与梵蒂冈长期交恶的中共当局侧重于宣传其为“爱国科学家”。但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和舆论已开始公开强调徐光启近乎“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和虔诚天主教徒的敏感身份。 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徐保禄阁老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热忱而忠贞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誉為中国天主教「聖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启被天主教上海教区宣告为“天主之-zh-hans:仆;zh-hant:僕;-”,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查看 文渊阁和徐光启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文渊阁和徐有貞

御藥房

御藥房,是中国明朝、清朝设立的管理宫廷药品的专门机构。梁峻、梁淳威,御药房考略,中医文献杂志2007年02期.

查看 文渊阁和御藥房

北京市第一中学

北京市第一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宝钞胡同甲12号,是一所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2年学制的北京市实验学校。.

查看 文渊阁和北京市第一中学

北四阁

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四座书阁,分别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北四阁的建筑形式,均以宁波天一阁为蓝本。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Category:中国楼阁 Category:藏書樓 Category:清朝建築.

查看 文渊阁和北四阁

國史館

國史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最高史政機關,為總統府直屬機構,以修纂國家歷史、史料整理、史料文物採集,以及行憲以來歷任已卸職之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為主要任務。由於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史料及檔案保留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查看 文渊阁和國史館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查看 文渊阁和嘉靖

嘉靖中兴

嘉靖中兴又称嘉靖之治、嘉靖革新、嘉靖新政,是指在明嘉靖帝时期出现的改革与中兴局面。 嘉靖帝登基後效法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治国手段推行“新政”,政治上英明苛察,严以驭官,整顿朝纲,大赦天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完善科举制度;经济上宽以治民、减轻赋役,勘查皇室庄园和勋戚庄园,把耕地还于老百姓,同时还鼓励耕织,减轻租银,重新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体恤民情;军事上,正视哈密问题,大力提拔将才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以解除边疆危机。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清修《明史》评价他是“中材之主”。.

查看 文渊阁和嘉靖中兴

嵩申

嵩申(),完顏氏,字伯屏,號犢山,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恪。.

查看 文渊阁和嵩申

嵩森

松森(z;,道光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辰時-光緒三十年二月初七日申時),原名松林,《玉牒》作嵩森,字吟濤。清朝宗室正藍旗第六族載字輩,晚清翰林、政治人物、蒙文學者。.

查看 文渊阁和嵩森

周忱

周忱(),字恂如,諡文襄。江西吉水縣(今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忱为永樂二年進士出身,授庶吉士,進學文淵閣,升刑部主事、員外郎。洪熙元年,遷越府長史,以善理財知名。宣德五年,江南田賦問題嚴重,楊榮薦舉出任工部侍郎,巡撫江南,創立平米法,總督稅糧、漕运、营造等,官至工部尚書。.

查看 文渊阁和周忱

周述

周述(),字崇述,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永樂二年(1404年),周述高中甲申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兄周孟简同列鼎甲(探花)。周述被授翰林院编修,与解缙等人入文渊阁。其性情温厚,累任左庶子。存有《东墅诗集》。.

查看 文渊阁和周述

傳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为清朝皇帝御经筵前举行“祭告礼”之所。.

查看 文渊阁和傳心殿

冯铨

馮銓(),字伯衡,號鹿菴。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冯铨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长老会美國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于1897年2月11日始创于上海,秉承“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務印書館初期承印商业簿记表冊、帳本、教會圖書等印務,故得名商务。.

查看 文渊阁和商务印书馆

內務府

内务府(v)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稱,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

查看 文渊阁和內務府

全慶

全慶(v,),葉赫那拉氏,字小汀、諡文恪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1715-1號,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文渊阁和全慶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萬頁,约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部分書籍由於政治或質疑儒家經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尋回和修復了不少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查看 文渊阁和四庫全書

石綸

石纶(),字纬昭,号愚泉,又号如轩,安徽省宿松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二甲第六名进士。历任玉牒馆协修,文渊阁检校管理、宗人府主事、刑部湖广司主事、转升刑部直隶司员外郎。道光五年,乙酉湖南大主考,辛丑会试同考官。诰授奉直大夫、晋授中宪大夫、晋封通议大夫、覃恩封赠荣禄大夫。年七十五卒于官,四年后,奉旨崇祀乡贤祠。.

查看 文渊阁和石綸

王紱

王紱(1362年-1416年),字孟端,號友石生,無錫(今屬江蘇)人。明代著名畫家。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初三日生,幼年聰穎好學,為弟子員,能書畫,擅长山水,师法吳鎮、王蒙。洪武初年薦入翰林,擢為中書舍人。建文二年(1400年)隱居九龍山(即惠山)。為惠山寺僧性海(普真)作《竹爐煮茶圖》。永乐元年(1403年),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曾随明成祖北巡。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病逝京師馆舍。 W.

查看 文渊阁和王紱

王直 (明朝官员)

王直(),字行俭,别号抑菴,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江西承宣佈政使司泰和縣人。永樂初進士,在翰林院二十餘年,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文渊阁和王直 (明朝官员)

王道 (永樂進士)

王道,浙江永嘉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王道殿試為甲申科進士二甲第二十六名,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王道入文淵閣。.

查看 文渊阁和王道 (永樂進士)

王訓 (永樂進士)

王訓(),江西庐陵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1404年),王訓中式甲申科二甲第六十一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王訓中選,入文淵閣。永樂四年(1406年),王訓早逝。.

查看 文渊阁和王訓 (永樂進士)

王英 (永樂進士)

王英(),字時彥,別字泉坡。江西金溪縣興賢坊人。明朝政治人物,永樂初進士,歷仕四朝,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永樂帝以其縝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永樂二十年,隨明成祖北征,過李陵城(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前看碑文,碑上書寫蒙古文,只有王英识得。皇帝說:“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又問他北伐之事,王英說:“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你是說我窮兵黷武嗎?)。 仁宗時,累进右春坊大学士。又修太宗、仁宗實錄。王英母丧时,宣宗特遣宦官护送归葬。正统元年(1436年),总裁《宣宗实录》,升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历仕四朝,因好规人过,素不為三楊所喜,未得重用。工書法,有許多人求其書法,帝特赐金釗束手,只有皇帝才能跟他索取。卒谥文安。著有《泉坡集》。有子王裕。.

查看 文渊阁和王英 (永樂進士)

王文 (明朝)

王文(),明朝大臣。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直隸束鹿縣人(今河北辛集)。.

查看 文渊阁和王文 (明朝)

王文韶

王文韶(),字夔石,号耕娱、赓虞,晚号退圃,谥文勤。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下城區)人。晚清重臣,洋务派中坚之一。历仕咸同光三朝,官运亨通,权倾一时,但为人圆滑,明於趋避,有“琉璃蛋”之称。.

查看 文渊阁和王文韶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查看 文渊阁和琦善

祁寯藻

祁寯藻(),字叔穎,一字淳甫,避諱改實甫,號春圃、息翁,山西壽陽人。清朝大臣。.

查看 文渊阁和祁寯藻

祝慶蕃

祝慶蕃(),字晉甫、號晉庭,河南省光州直隸州固始縣(今河南省固始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文渊阁和祝慶蕃

福錕

福錕(1834年11月5日-1896年10月10日),愛新覺羅氏,字箴庭,清宗室,滿洲鑲藍旗人,康熙次子理密親王允礽六世孫,因其當上大學士後於朝廷聲名顯赫,人稱福中堂。 福錕為咸豐八年(1858年)舉人,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進士,授任吏部主事,晉升吏部員外郎。 光緒五年(1879年),由吏部員外郎遷右庶子,擢任太僕寺卿。 光緒六年(1880年),賞任副都統,任西寧辦事大臣。 光緒八年(1882年),召命授任兵部侍郎,再歷調刑部侍郎及戶部侍郎。 光緒十年(1884年),擢任工部尚書,兼任步軍統領,後被受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後再調戶部,任協辦大學士。福錕於戶部駁斥機器製造及鼓鑄錢幣之弊,議革職,後改留任,很快得以復職。 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加封太子太保銜,再封詹事府右庶子。當時,崇文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張之萬交納外官,結黨營私,命福錕偕同刑部尚書潘祖蔭訪查,後證明張之萬之清白。 光緒十七年(1891年),授任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二十年(1894年),皇太后萬壽,賞雙眼花翎。時年京師常有盜案發生,福錕先禁止步軍以嚴刑迫令盜犯招供,遂令盜賊更顯放肆,於是福錕決定奏請通佈緝捕章程,嚴拿罪犯,得允。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甲辰(1895年6月26日),福錕致仕。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丙申(1896年10月10日),福錕卒,光緒皇帝派貝子溥倫領侍衛十人,前往奠酒,並賞陀羅經被。賞其子毓方為郎中。尋予諡文慎。.

查看 文渊阁和福錕

罗振玉

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江苏省淮安府人,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卒諡恭敏。.

查看 文渊阁和罗振玉

羅汝敬

羅汝敬(),又名羅簡,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羅復仁之孫。.

查看 文渊阁和羅汝敬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查看 文渊阁和翰林院

烏拉布

烏拉布(z;),沙濟富察氏,字紹雲,又字紹庭、少雲。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文渊阁和烏拉布

瑚圖禮

圖禮(v,),完顏氏,字合庵、景南,號和菴,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文渊阁和瑚圖禮

瑞麟

麟(v,),字澄泉,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大臣。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文生員出身,咸豐三年,入值軍機。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吳棠擔任兩廣總督,一任九年。十三年卒,追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查看 文渊阁和瑞麟

熊直

,江西豐城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熊直殿試為甲申科進士二甲第二十五名,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熊直入文淵閣。.

查看 文渊阁和熊直

盧翰 (明朝)

盧翰,江西星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永樂二年(1404年),盧翰中式甲申科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盧翰等二十八人入學文淵閣。.

查看 文渊阁和盧翰 (明朝)

盧蔭溥

盧蔭溥(),宇南石,號霖生,山東德州人,清朝大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餘年,歷任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

查看 文渊阁和盧蔭溥

隆庆 (明朝)

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明朝使用隆庆这个年号一共6年。隆庆年间,明朝采取一系列新政,重振国威,史称隆庆新政。 隆庆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

查看 文渊阁和隆庆 (明朝)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查看 文渊阁和隆武帝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查看 文渊阁和荣禄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國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此書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1103年)颁发施行。由将作监少监李诫所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全书357篇,3555条。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原书《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李诫奉命重新编著,终成此书。.

查看 文渊阁和营造法式

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縣(今宁波市)人。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黃宗羲是他的老師。.

查看 文渊阁和萬斯同

袁宗皋

袁宗皋(),字仲德。湖廣石首人。明代官員。 景泰四年(1452年)出生於石首城南郊(今高基庙镇肖家岭),成化癸卯年(1483年),与其弟袁宗夔皆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被選充興王幕府(湖北钟祥,朱祐杬的住所)長史。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袁宗皋隨朱厚熜入燕京继皇帝位。不久,大禮議事件爆發,朱厚熜對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人稱「袁閣老」。嘉靖元年(1522年)病故。葬于白莲湖北岗地(今高基庙镇桥堰堤村10组花园咀)。.

查看 文渊阁和袁宗皋

袁添祿

袁添祿,湖廣衛山陰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1404年),袁添祿殿試為甲申科二甲第三百三十三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袁添祿入文淵閣。.

查看 文渊阁和袁添祿

西華門

西华门,为紫禁城的西门,位于紫禁城西城墙偏南。.

查看 文渊阁和西華門

西湖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2.8--,绕湖一周近15--。 西湖平均水深2.27--,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文渊阁和西湖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查看 文渊阁和襄阳市

解縉

解縉(),字大紳,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查看 文渊阁和解縉

訥仁

訥仁(),多羅特氏,字靜山,蒙古鑲黃旗人,咸豐三年繙譯進士。.

查看 文渊阁和訥仁

魏藻德

魏藻德(),字師令,號清躬。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魏藻德

鮑桂星

鮑桂星(),字雙五,號覺生,安徽歙縣人。清朝官員,文學家。.

查看 文渊阁和鮑桂星

谢正

谢正(1480年—1546年),浙江余姚人,字大中,号茅山,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谢正

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

贺逢圣(),字克繇,号对扬,湖广江夏人。明末政治人物、榜眼。 贺逢圣自幼家贫,为诸生时,与熊廷弼齐名,同受教于督学熊尚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贺逢圣中举人,此后數次会试落榜,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终于中式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年间,升洗马。天启二年(1622年)任会试分校官,拔取华允诚。因不依附权阉魏忠贤,于天启七年(1627年)被削籍为民。崇祯初复职,历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任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改文渊阁。二年后,致仕。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入阁,后因与首辅周延儒不合,以病致仕归乡。崇祯帝并赐金和蟒衣一袭。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破武昌,贺逢圣身着御赐冠履蟒衣来到楚王府,欲与楚定王同死。但王府已被占据,楚王也不知所终。贺逢圣被农民军抓获,宁死不屈,遂投入墩子湖遇难。福王时,追赠贺逢圣少傅,谥文忠。《明史》有傳。清朝改諡忠愨。.

查看 文渊阁和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

费宏墓

费宏墓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柴家埠村冠盖里,于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费宏(1468-1535),铅山人,二十岁中状元,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死后归葬故里。 费宏墓甬道入口处建有石牌坊,甬道宽6.5米,长27米,石板、卵石漫地。甬道两旁分列五对石象生,中立墓碑。坟冢用青石砌筑,高3.3米,直径4.4米,青石墓碑高2.7米,上刻“明宰铺费宏之墓”七字。总占地面积860平方米。.

查看 文渊阁和费宏墓

麟慶

麟慶(z,),完顏氏,字伯餘,又字振祥,號見亭、佛寮,室名凝香室、蓉湖草堂、瑯環妙境、永保尊彝之室、退思齋、拜石軒、雲蔭堂、近光樓、知止軒、水木清華之館、流波華館。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金世宗的第二十四世孫,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查看 文渊阁和麟慶

黃景昉

黃景昉(),字可遠、太樨,號東崖,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蘗谷村人。.

查看 文渊阁和黃景昉

黄淮

黃淮(),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進士。.

查看 文渊阁和黄淮

胡廣

胡廣可以指:.

查看 文渊阁和胡廣

胡廣 (明朝)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号晃菴,諡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淵閣大學士。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辅。.

查看 文渊阁和胡廣 (明朝)

胡俨

胡俨(),字若思,号頤菴,江西等處行中書省龍興路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胡俨

郭之奇

郭之奇(),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交趾韦永福所俘,押送予清廷,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节阮元《广东通志》卷二百九十四刘业勤《揭阳县正续志》卷六。.

查看 文渊阁和郭之奇

资中县

资中县是中国四川省内江市所辖的一个县。 因其县城座落在沱江中段,而沱江又因尧的儿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而称其为资江(或资水),故名为资中。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31万人。辖区内交通便利,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穿越全境。.

查看 文渊阁和资中县

鄧時俊

鄧時俊,江西吉安府永樂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曾祖鄧聞政,祖父鄧壽卿,父親鄧佑祥。江西鄉試第五十三名中舉。建文二年,會試第四十三名,殿試登庚辰科進士二甲第十名,官至刑科給事中,因言獲罪,降為驛丞。后入文淵閣,修撰《永樂大典》,之後升任工部主事。金幼孜曾舉薦其有才能,但恰逢得罪他人,被降為衢州通判。.

查看 文渊阁和鄧時俊

臺灣商務印書館

臺灣商務印書館,簡稱臺灣商務或商務印書,是一家臺灣的出版零售業者,其前身是1947年10月在臺灣臺北市設立的「商務印書館臺灣分館」。.

查看 文渊阁和臺灣商務印書館

金幼孜

金幼孜(),名善,字幼孜,以字行,室號退庵,谥文靖,江西新淦徘山(今屬峡江县羅田鎮)人。明朝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查看 文渊阁和金幼孜

蕭鎡

蕭鎡(),字孟勤,江西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宣德二年(1427年),登進士。宣德八年(1433年),授庶吉士。英宗繼位后,授翰林院編修,正統三年(1438年),進侍讀,之後代替李時勉為國子監祭酒。景泰元年(1450年),以老疾辭。后國子監丞鮑相率六館生連章乞留,明景帝奏準。次年,兼任翰林學士,與侍郎王一寧並入直文淵閣,進入明朝內閣。次年,晋升為戶部右侍郎。后加太子少師。《寰宇通誌》成后,進戶部尚書。當時明景帝不豫,諸臣議復明憲宗入東宮。李賢私下問起此事,蕭鎡回答道:「既退,不可再也。」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后,恢復帝位,蕭鎡被削籍。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成化年間,復官賜祭。.

查看 文渊阁和蕭鎡

陳伯陶

陳伯陶(),字像華,號子礪,廣東東莞縣(今東莞市)中堂鎮鳳沖鄉人。 清末政治人物、學者。光緒十八年探花及第。官至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清亡後以遺老自況,移居香港。.

查看 文渊阁和陳伯陶

陳循

陳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查看 文渊阁和陳循

陳若霖

陳若霖(),字宗覲,號望坡,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螺洲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陳若霖

陳文 (正統進士)

陳文(),字安簡,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明朝正統至成化年間大臣。.

查看 文渊阁和陳文 (正統進士)

陳敬宗

陳敬宗(),字光世。浙江承宣佈政使司明州府慈谿縣(今浙江宁波慈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與北京國子監祭酒李時勉並以「賢祭酒」知名,稱「南陳北李」。.

查看 文渊阁和陳敬宗

陈诚 (明朝)

诚(),字子鲁,号竹山,中国江西临川人,明朝政治人物、旅行家。洪武至永乐年间,曾出使安南、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漠北鞑靼。.

查看 文渊阁和陈诚 (明朝)

林鸿年

林鴻年(),字勿村,清朝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朝状元、政治人物。.

查看 文渊阁和林鸿年

李岷琛

李岷琛(),字少東。四川安縣人,清末政治人物。 咸豐十一年(1861年)拔貢,同治三年(1864年)中舉人,同治十年(1871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貴州鄉試副考官、雲南學政、國史館協修、翰林院撰文、順天鄉試同考官、文淵閣校理、起居注協修、方略館纂修、詹事府右贊善、直隸天津道、直隸津海關道、北洋大學堂督辦、江西督糧道、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湖北布政使、護理湖廣總督等職。清亡後避居上海。.

查看 文渊阁和李岷琛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軍籍。.

查看 文渊阁和李东阳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查看 文渊阁和李光地

李鍇

李鍇,字鐵君,號眉山。清朝鑲白旗漢軍人。 其先祖居於瑯玡,後來遷遼,世傳為遼東李氏。父輝祖以操行敦厚且積功,歷官楚制軍晋司寇,並曾做過蜀方伯。由於李鍇出生於眉山,遂以為號。眉山原本為貴介子弟,但其先人之廉潔至使家無餘資;好讀書,務窮源本。.

查看 文渊阁和李鍇

李贤 (大学士)

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查看 文渊阁和李贤 (大学士)

李振鈞

李振钧(),小名燕生,字仲衡,号海初。安徽太湖縣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清代狀元。.

查看 文渊阁和李振鈞

李日程

李日程(),字省甫,號白軒,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李日程为福建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胞叔。 李日程於1686年(康熙25年)奉旨接替林葵,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文渊阁和李日程

李𣳫

昭顯世子(소현세자,),是朝鮮王朝第十六代國王仁祖的嫡長子,孝宗兄。仁烈王后韓氏所生,生于朝鲜汉城会贤坊。名𣳫(왕,讀作“汪”)。1625年封为王世子。1627年丁卯战争,被派往全州安抚民心,回京后结婚,妻子是西人派姜硕期之女愍懷嬪(민회빈)姜氏,十二月行嘉礼于太平馆。崇祯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明朝派遣了最后一次派往朝鲜的使团——太监卢维宁一行出使朝鲜,册封他为世子。1637年被掳往清朝。仁祖23年(1645年)回国,当年4月26日病逝於昌慶宮歡慶堂,墓於昭慶園。.

查看 文渊阁和李𣳫

杭辛斋

杭辛斋(),清末民初办报人、易学家。.

查看 文渊阁和杭辛斋

松溎

松溎(),伊爾根覺羅氏,字壽泉,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咸丰十年,登繙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3437-6號。同治元年,升翰林院编修、侍講、文淵閣校理。同治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讀、侍讀學士、任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十年,任詹事府少詹事、繙書房提調官。同治十二年,任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銜。同治十三年,署文淵閣直閣事,任駐藏辦事大臣。光緒五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任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光緒八年,兼署禮部右侍郎、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光緒九年,兼署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光緒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同年改左侍郎、任經筵講官。光緒十一年,任崇文門副監督。光緒十三年,任管理戶部三庫大臣。光緒十四年,署刑部右侍郎。光緒十六年,署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光緒十七年,任左翼監督。光緒十八年,任工部尚書,兼署戶部左侍郎。光緒十九年,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刑部尚書。光緒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光緒二十五年,兼署正黃旗漢軍都統;次年兼署鑲藍旗蒙古都統;光緒二十八年,兼署兵部尚書。光緒三十二年,任西安將軍。光緒三十三年,任荊州將軍。.

查看 文渊阁和松溎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查看 文渊阁和校對

梁思成

梁思成(),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查看 文渊阁和梁思成

楊相 (永樂進士)

楊相,江西泰和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杨士奇之侄。永樂元年,禮部會試中會元。次年,殿試為甲申科進士二甲第一名,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選楊相入文淵閣。之後參與修撰《文献大成》。.

查看 文渊阁和楊相 (永樂進士)

楊榮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號東楊,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了凡四訓》言楊榮祖父有大恩于民,後世繁榮昌盛,連綿不絕。.

查看 文渊阁和楊榮

武英殿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的前朝西路,和东路的文华殿基本上对称,興建於明朝紫禁城興建時期。武英殿既是殿本身的名字,也是周邊建筑群的总称。2008年起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

查看 文渊阁和武英殿

永乐 (明朝)

永乐(1403年-1424年)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查看 文渊阁和永乐 (明朝)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查看 文渊阁和永乐大典

沈升

沈升(),浙江海寧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其中進士二甲第三十二名,入學文淵閣,后授刑部主事,參與修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歷任四川、河南布政司參議,官至太僕寺少卿。.

查看 文渊阁和沈升

沈曾桐

沈曾桐(),又名沈會桐,字子封,號同叔、檗宦、廣嚴精舍、廣嚴老人、醉六堂、瞋叟、藥使。浙江嘉興人,沈曾植弟。光緒十二年進士,曾入李鴻章幕。光緒二十一年發起北京强學會,任副董,主管强學書局報務。光緒三十四年署廣東提學使。宣統三年改雲南提法使,未赴。後卒於北京。有《芝峰詩草》。.

查看 文渊阁和沈曾桐

泰和历史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江中游,现隶属于地级吉安市。泰和县正式建制于汉末兴平元年(194年),古称西昌县,“泰和”之名则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历史上,泰和县辖境时有扩张与缩小,最大时包括了现整个吉安市南部。但县治几乎总在方圆数里的一个小范围内迁移,核心区域始终未有变化。经多次析置后,到北宋中期,县境基本上稳定下来。泰和县所在的吉泰盆地,天然地形成一个大小适度的独立地理单元,自汉末在吉泰盆地置庐陵郡以来,泰和县绝大多数时期隶属于庐陵郡及其继承者——吉州、吉安府等。因此,关于泰和县的历史,无论文化、建制、重大历史事件,均与整个吉安地区息息相关。.

查看 文渊阁和泰和历史

洪順 (永樂進士)

洪順,福建懷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1404年),洪順中式甲申科二甲第六十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其從進士中洪順直入文淵閣。之後改為刑部主事。永樂十八年,升爲佥事,后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山东按察使。.

查看 文渊阁和洪順 (永樂進士)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查看 文渊阁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内阁

清朝内阁是清朝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九年(1670年),历时共二十七年确定。清朝也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

查看 文渊阁和清朝内阁

湯流

湯流(),字如川,别号川上,江西泰和南溪乡人。明朝進士。 永樂二年,湯流中二甲第六十一名進士,授庶吉士。明成祖命解縉選士,解縉從進士中選湯流入文淵閣。永樂四年(1406年)早逝。.

查看 文渊阁和湯流

溫體仁

溫體仁(),字長卿,號園嶠,浙江烏程縣(今湖州市)南浔辑里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崇禎年間擔任內閣首輔。崇禎朝閣員五十人,唯溫體仁最久。崇禎十年免職。卒謚文忠。.

查看 文渊阁和溫體仁

朝鮮半島基督教

韩战结束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韩国基督教迅速发展,信徒数量持续多年呈爆炸性的增长,但是,自1995年以后的十年间,新教信徒略有下降,而天主教信徒增长了70%。目前改新教和天主教分别有信徒860万人和510万人。 韓國首都首爾是全国基督教的大本营,教堂林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12个基督教堂会中的11个。夜间无数闪烁霓虹灯的十字架是该市的突出景观。韩国天主教会也是世界上成年人信仰皈依最多的教会,每年都有超过15万以上的成人进教。 现在韩国教会还在海外进行传教活动,是世界上第2大传教士派出国(仅次于美国)。 另外,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派别——文鲜明的统一教扩展也很迅速。 基督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延世大学是韩国享有盛誉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基督教对于韩国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许多韩国基督徒,包括赵镛基,规模庞大的汝矣岛纯福音教会牧师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1984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罗马封圣的韩国圣徒人数创一次性封圣的最高人数。韩国的天主教圣徒人数居世界第四位。 1945年以后,韩国教会只在南方(大韓民國)有影響力。在韩战(1950年–1953年)以前,该国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分布在北方,但大部分都逃到了南方 。统治北韩的共產主義政權勞動黨政府反對一切宗教,故北韓基督徒實際人數不明。 目前在東亞各國中,相較於日本、中國和蒙古國境內基督教依舊屬於少數人信仰的宗教,在韓國的基督教勢力就顯得非常龐大,雖然韓國依舊以佛教或儒家信仰為主,但在政治方面以基督教的影響力最大,1987年韓國民主化後歷任的韓國總統也多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特色與台灣相似。.

查看 文渊阁和朝鮮半島基督教

朱延熙

朱延熙,安徽太湖縣(今安徽省太湖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元年,鄉試中舉;光緒十二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六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二十年,任國史館撰文。次年,任國史館纂修。光緒二十四年,改大學堂分教習。光緒二十六年,任功臣館纂修、文淵閣校理。光緒二十八年,任國史館總纂。同年任編書纂修、陝西鄉試正考官、湖北武昌鹽法道。.

查看 文渊阁和朱延熙

朱善

朱善(),字备萬,号一斋。丰城(今江西丰城)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生於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元末兵亂期間隱居侍奉繼母。明朝初年,擔任南昌教授。洪武八年(1375年)廷對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洪武十八年,任文淵閣大學士,嘗講《家人卦》、《心箴》等。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謚文恪。有《詩經解頤》、《史輯》傳世。.

查看 文渊阁和朱善

成善

成善(),清朝政治人物,漢軍正黃旗人。同進士出身。 成善由附生中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舉人,二十七年(1847年)聯捷丁未科進士,以主事用,籖分工部。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補授工部營繕司主事。八年(1858年)二月,因案降調筆帖式。十年(1860年),改捐內閣中書。十一年(1861年)七月,選補實缺。同年十二月,轉補典籍。 同治元年(1862年),充補實錄館收掌官。十二月,兼充文淵閣校閱。四年(1865年)十月,隨赴奉天防勦,作為候補侍讀,賞藍翎。十二月,因實錄告成,保奏,奉旨作為候補郎中俟補缺作為俸滿。六年(1867年)二月,奏任充聖訓校勘處督催官。十二月,補授郎中。七年(1868年)二月,截取引見,奉旨以繁缺知府用,隨即前往直隸防勦,候補知府,後以本省道員儘先補用。九年(1870年)四月,《聖訓全書》告成,賞換花翎,繼續候補知府,得缺後加鹽運使銜。十一年(1872年)十月籌辦典禮有功,俟補道員,賞加布政使銜。 光緒元年(1875年)十月,補授安徽鳳陽府知府。七年(1881年)九月,調署安慶府知府。九年(1883年)三月,調署安慶府事,不久奏補安慶府知府。數年間多次保薦卓異。十二年(1886年)五月,署理徽甯池太廣道。六月,回任安慶府知府。.

查看 文渊阁和成善

戴蘭芬

戴蘭芬(),字畹香,号湘圃。安徽天长龍崗人。.

查看 文渊阁和戴蘭芬

明实录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查看 文渊阁和明实录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文渊阁和明朝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查看 文渊阁和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查看 文渊阁和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查看 文渊阁和明成祖

易祓

易祓 (1156年—1240年,汉语拼音yì fú)字彦章,一作字彦伟,又作彦祥,号山斋,湖南长沙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人。 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为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与同郡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与著名词人姜夔“折节交之”。著有《周易总义》二十卷、《周官总义》三十卷等。.

查看 文渊阁和易祓

文瑞 (道光進士)

文瑞(),烏蘇氏,字小雲,號叔庵,滿洲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登進士,授庶吉士。道光二十四年,任翰林院編修,同年改侍讀、國子監祭酒。道光二十七年,任詹事府詹事、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八年,任通政使。道光二十九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左副都御史。咸豐三年,兼署大理寺卿、殿試讀卷官、刑部右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帶兵赴通州駐紮、馳赴固安軍營,同年因病奏請開缺。.

查看 文渊阁和文瑞 (道光進士)

文華殿

文華殿,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東華門內,明朝为太子摄事之所、皇帝便殿,明朝及清朝为举行经筵之礼的场所。2008年起,辟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查看 文渊阁和文華殿

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直閣事,為中國清朝官職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設置於文淵閣,由內閣學士、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兼充。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文淵閣直閣事之主要業務為看守、清查、搜補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其上級官員為文淵閣領閣事,下屬職官有校理、檢閱、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職位。 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文渊阁和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領閣事

文淵閣領閣事,為中國清朝官職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設置於文淵閣,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充。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文淵閣領閣事之主要業務為掌管、綜理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其下屬官還有文淵閣直閣事、校理、檢閱、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職位。 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文渊阁和文淵閣領閣事

故宫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宮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羅浮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館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後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迁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孙大章主编),第三章《宫殿》,第一节《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复建与改建》。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又整修内廷、东路、和西路的建築。康熙六年重建端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光绪十四年(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殿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 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十八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五百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2013年5月18日起,故宫博物院范围内禁绝明火,全体员工、在院合作单位和游客,不管在室内和室外,不分开放区与工作区,一律禁止吸烟、禁用明火。.

查看 文渊阁和故宫

故宫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故宫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羅浮宮、英国大英博物館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

查看 文渊阁和故宫博物院

打馬

打馬,為中國宋代至明代期間流行的擲賽遊戲。.

查看 文渊阁和打馬

曹石之變

曹石之變,指明英宗南宫复辟后,石亨、曹吉祥因迎复之功而受到宠信,权势日重。石、曹二人相互勾结,图谋叛乱的事件。最后,石亨、曹吉祥等叛乱失败,石亨坐獄瘐死,曹吉祥被磔刑于市。.

查看 文渊阁和曹石之變

曹福元

曹福元(),原名元菼,字仲修、再韓、號邃翰、邃庵,諡文悫。江蘇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Category:曹姓.

查看 文渊阁和曹福元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查看 文渊阁和曹鼐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查看 文渊阁和曾国藩

嵩申嵩森周忱周述傳心殿冯铨商务印书馆內務府全慶四庫全書石綸王紱王直 (明朝官员)王道 (永樂進士)王訓 (永樂進士)王英 (永樂進士)王文 (明朝)王文韶琦善祁寯藻祝慶蕃福錕罗振玉羅汝敬翰林院烏拉布瑚圖禮瑞麟熊直盧翰 (明朝)盧蔭溥隆庆 (明朝)隆武帝荣禄营造法式萬斯同袁宗皋袁添祿西華門西湖襄阳市解縉訥仁魏藻德鮑桂星谢正賀逢聖 (萬曆丙辰進士)费宏墓麟慶黃景昉黄淮胡廣胡廣 (明朝)胡俨郭之奇资中县鄧時俊臺灣商務印書館金幼孜蕭鎡陳伯陶陳循陳若霖陳文 (正統進士)陳敬宗陈诚 (明朝)林鸿年李岷琛李东阳李光地李鍇李贤 (大学士)李振鈞李日程李𣳫杭辛斋松溎校對梁思成楊相 (永樂進士)楊榮武英殿永乐 (明朝)永乐大典沈升沈曾桐泰和历史洪順 (永樂進士)清朝大学士列表清朝内阁湯流溫體仁朝鮮半島基督教朱延熙朱善成善戴蘭芬明实录明朝明朝内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明成祖易祓文瑞 (道光進士)文華殿文淵閣直閣事文淵閣領閣事故宫故宫博物院打馬曹石之變曹福元曹鼐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