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改革

指数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155 关系: 基督教派系假髮反宗教改革反動的修辭君主專制坎波斯·萨莱斯塞利姆三世塔納赫夏喬士·羅便臣大同国大學 (雜誌)大衛·勞合·喬治外交部街奥地利联邦铁路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女皇帝孝文帝改革孫中山宪章运动宗教改革安政大獄寧靜革命小學離校考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國茉莉花革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国法律思想史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文圖書分類法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于豪章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五三宪法仁愛堂田家炳小學伊朗綠色革命张璁伯里克里斯改革張志剛 (香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徐載弼德铁长途运输保稅倉庫信義宗刻舟求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周澄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农转非关汉卿創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民党 (南非)短期大学玄永哲王醒之獨裁政體珍·亞當斯理查德·尼克松社会学社會學家列表穆罕默德·摩萨台穆斯塔法四世突尼斯王国竞争索尼影視娛樂綠絲帶维多利亚II罗马共和国 (19世纪)罗斯福新政猪湾事件猶太教改革派烏利希·慈運理爱沙尼亚国旗瓜分非洲無條件基本收入特利騰大公會議盐业专卖百日王朝韋鳴恩聯合進步委員會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公會基顯小學鍾浩東萊赫·卡欽斯基萧伯纳革命行政村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香港綜合討論區詹遜贝拉克·奥巴马路易斯·海因黨國體制黃呈聰转型陷阱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范徐麗泰范祥胡沙胡戈·科万塔伊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阿賓傑的伍頓女男爵芭芭拉·伍頓阿肯那頓改革阿拉伯之春蘇利民 (醫院管理局)赫尔曼·利茨董辅礽钦定宪法大纲鄧蓮如自由百科金玉均暗杀事件金砖国家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苏联历史英國2010年5月英國2010年8月英國上議院英国下议院英国议会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柬埔寨保护国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李勤岸李陞小學格拉古兄弟改革梭伦楊慕琦橙色民主運動欧发伟殺校沃尔高达市法属突尼斯湯德章本土民主前線戰國戴国森房宁明世宗春天的故事 (董文华)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海地历史新自由主義新民主主义革命政府成長理論教宗額我略一世拉丁化新文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08年8月英國2009年9月2009年中国大陆2013年11月中國2013年8月中國2015–16年歐霸盃 扩展索引 (105 更多) »

基督教派系

基督教的教派以天主教、东正教及新教為三大系統,涵蓋眾多古老與新兴的教派,其中較晚形成的新教是教派最多的系統。此處對「教派」或「宗派」的定義是指在相同名稱下的可識別之教會團體。.

新!!: 改革和基督教派系 · 查看更多 »

假髮

假髮,古漢語稱鬄、髢()、髲鬄(),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仿真頭髮,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髮的總稱,「髲」則專指人髮造的假髮。 在亞洲,中國很早就出現假髮,《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髮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髮型也經常加上假髮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髮,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並將假髮傳到歐洲。 假髮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髮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新!!: 改革和假髮 · 查看更多 »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Contrareformatio),又稱為天主教改革或公教改革(Reformatio Catholica),是天主教會自1545年起召開脫利騰大公會議至1648年三十年戰爭期間,為回應宗教改革的衝擊而實行的革新運動。.

新!!: 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反動的修辭

《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Perversity, Futility, Jeopardy)為德裔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緒曼於1991年出版的政治學論著。他將反對社會改革的保守主義修辭分類成三種敍事公式:「悖謬論(適得其反)、無效論(徒勞無功)、危害論(顧此失彼)」,並論證這三種敍事公式不但過度簡化、充滿邏輯缺陷,並不當中斷應有的辯論。赫緒曼以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和20世紀的史例來闡述其論點,並提出應對的進步主義敍事及涵包進步主義及保守主義的思考架構。.

新!!: 改革和反動的修辭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改革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坎波斯·萨莱斯

曼努埃尔·费拉斯·德·坎波斯·萨莱斯(Manuel Ferraz de Campos Sales,),政治家,巴西总统。他進入政府之前亦曾為咖啡農及律師。他於上任總統之前曾擔任過副州長、州長、司法部長、議員及聖保羅州主席(1894年 - 1897年)。他獲選為巴西總統後於任內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 C C C C.

新!!: 改革和坎波斯·萨莱斯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三世

塞利姆三世(奥斯曼土耳其语:) (1761年12月24日-1808年1月28/29日)是奥斯曼帝国苏丹(1789年-1807年在位),穆斯塔法三世之子,生于伊斯坦布尔,继其叔父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为苏丹。1807年因改革引起土耳其禁卫军暴乱而被废黜,其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继位,塞利姆三世和后来的马哈茂德二世一同被幽禁于托普卡帕宫。期间曾多次试图自杀未果。1808年,支持賽利姆三世的阿萊姆達爾·穆斯塔法帕夏從巴爾幹前線率領軍隊攻回伊斯坦堡,企图拥护塞利姆三世复位。穆斯塔法四世为保住皇位,于7月28日将塞利姆三世杀死。.

新!!: 改革和塞利姆三世 · 查看更多 »

塔納赫

《塔納赫》(תנ״ך,轉寫:Tanakh,有譯作《泰納克》),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 源自תנ״ך的音譯,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新!!: 改革和塔納赫 · 查看更多 »

夏喬士·羅便臣

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第一代羅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早年稱羅便臣爵士,1897年晉封世襲男爵後,改以羅士敏勳爵(,又譯樂善美勳爵)為通稱,並為後世所廣泛採用。羅士敏是一位英國資深殖民地總督,最初在軍隊服役,後來改於愛爾蘭地方政府工作,在當地爆發飢荒期間表現突出,從而受到重視,並獲派到西印度的殖民地政府工作。在1859年,時年僅三十五歲的羅士敏獲委為第五任香港總督,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督。任內,他對政府進行大幅整頓,而且還作出不少革新,包括發行貨幣、郵票和興修水塘、港口,使香港的根基得到穩固確立,為日後的發展作好準備。 羅士敏勳爵的工作得到英廷肯定,使他在此後得以在錫蘭、澳洲新南威爾斯和南非開普殖民地等地繼續擔任總督。在新南威爾斯供職期間,他的親民作風頗得民眾歡迎,但卻曾與當地的責任政府出現磨擦。羅士敏晚年任開普殖民地總督,任內由於成功與特蘭斯瓦波爾人展開談判而頗獲加許;惟後來他又協助當地政壇巨頭塞西爾·羅德斯的殖民主義擴張計劃,結果在英國引起一定的爭議。.

新!!: 改革和夏喬士·羅便臣 · 查看更多 »

大同国

大同国,是指1929年在江苏省宿迁县窑湾镇,由小刀会(简称刀会)首领薛干臣为首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

新!!: 改革和大同国 · 查看更多 »

大學 (雜誌)

《大學雜誌》(The Intellectual)是一本台灣中文雜誌,創刊於1968年,創立者為張俊宏與張育宏,執行編輯何步正。原為少數知識青年所創刊的文化思想刊物,在台灣各大學中流傳。1970年中,改組擴充,變為呼籲政治改革的言論機關,社長陳少廷,總編輯楊國樞,執行編輯邱立本。 在1971年至1973年間,由鼓吹保釣運動轉向鼓吹台灣民主化運動,要求政治革新、改變政府組織、保護言論自由,當年是台灣提倡自由主義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新!!: 改革和大學 (雜誌) · 查看更多 »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新!!: 改革和大衛·勞合·喬治 · 查看更多 »

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协和医院对面的一条胡同,北面是东堂子胡同,南面是西总部胡同。外交部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全长721米。外交部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朝时因为武清侯石亨在这里建宅邸,因而被命名为石大人胡同。中华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在胡同中设立外交部,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外交部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之一。分布于外交部街的一些重要建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旧址、睿亲王府、藏经馆、协和医院别墅、通圣堂等。.

新!!: 改革和外交部街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联邦铁路

奥地利联邦铁路(Ö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简称ÖBB,是一家覆盖奥地利全境并兼管列支敦士登铁路的国家铁路公司。它划分成几个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来经营基础设施、客运和货运等运营服务。 奥地利联邦铁路原名为联邦铁路奥地利(Bundesbahn Österreich),是的继承者。在1938年-1945年的德奧合併期间,其铁路系统曾被纳入德意志国铁路。 目前奥地利联邦铁路的重大基建包括扩建维也纳中央车站,兴建科拉尔姆铁路、赛梅林铁路隧道以及连接意大利的布雷纳铁路隧道。.

新!!: 改革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这是一个-zh-hans:奥斯曼帝国;zh-hk:鄂圖曼帝國;zh-tw:鄂圖曼帝國;-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一直到帝国灭亡。尽管由于难以区分史实和传说,使得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新!!: 改革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查看更多 »

女皇帝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且女天皇必須仍為父系子女,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新!!: 改革和女皇帝 · 查看更多 »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漢俗等。.

新!!: 改革和孝文帝改革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改革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英语:Chartism)是由1838年到1848年(还有说法是1836年-1858年,以宪章运动的发起机构: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和其他全国性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解散的时间为宪章运动的起止时间)持續十年发生在英国的一场工人階級要求社会·政治改革的群众运动。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工人阶级运动。.

新!!: 改革和宪章运动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改革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政大獄

安政大獄(安政の大獄)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時期),安政五年(1858年)到翌年發生的政治事件。在日本面對西方國家開國壓力與幕府繼承人爭論之際,井伊直弼就職為德川幕府的大老,與老中間部詮勝等人在未得天皇敕許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五國條約,也私自決定以德川家茂繼承幕府將軍的職務。這些行為都是對天皇權威的挑戰,也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 為此,孝明天皇給地方藩主發出了要鏟除井伊直弼的《戊午密敕》,安政大獄的目的就是鏟除響應密敕者,和清除對井伊執攻不滿的人。鎮壓對象是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的大名、公卿、志士等,牽連者達到100人以上。.

新!!: 改革和安政大獄 · 查看更多 »

寧靜革命

這場運動並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或者革命顛覆,而是透過修改憲法以及國會改革來進行,前後歷經了約二十年。該場改革主要進行了六次憲法增修、國民大會虛級化、臺灣省虛級化、凍結刑法第一百條、終止動員戡亂,並且舉行了台北市、高雄市兩直轄市市長和省長民選,國會全面改選,以及首次總統民選。在此期間,中華民國的思想、新聞和學術等政治束縛一一解放,自由、人權也受到保障。身為本次運動主導者的李登輝總統也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民主先生」。.

新!!: 改革和寧靜革命 · 查看更多 »

小學離校考試

小學離校考試(也稱為小六會考;英文: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簡稱PSLE)是由新加坡教育部舉辦的一項國家統一考試,以評估新加坡小學六年級學生升讀中學課程的能力,以及分配學生到合適的中學。考试的科目包括英文,母语(通常是华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還有一些非泰米尔印度語言,即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旁遮普语以及乌尔都语),数学和科学。歷年來,为了适應新加坡教育部的政策,小學離校考試的格式已经过多次的改革。.

新!!: 改革和小學離校考試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負責財務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其前身为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

新!!: 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 查看更多 »

中國茉莉花革命

中國茉莉花革命,由匿名人士通过互联网发起,開始於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北京時間),在中國大陆多個大城市的鬧市或廣場、澳門、香港,部分海外地區和台灣同時進行。此後舉辦者宣稱活動固定於每星期日下午二時在各城市人流最多地點或是中心廣場進行散步和圍觀。該活動運用網際網路與參與者進行協調聯絡。但是由于严密的安保措施,中國大陸一直没有发生大型的抗议活动,而在港澳台地区,也只有數十人曾參與集會。 雖然活動發起者以「茉莉花活動」為名,但因該活動緊接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之後,一些媒體以「中國茉莉花革命」稱呼此活動。其鼓勵民眾在特定集會點以和平聚會、散步和圍觀的方式進行活動,類似1989年9月4日星期一發生於東德萊比錫圣尼古拉教堂的星期一示威,而星期一示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接連促成柏林圍牆倒塌,以及兩德統一。 中國政府對中國茉莉花革命嚴陣以待。在首次集會時,現場聚集了大量媒體記者和圍觀民眾,如同活動守則「只需走到指定地點,遠遠圍觀、默默跟隨,順勢而為」的要求,因此集會者不需明確表態參與。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於集會時間前就在集會點派駐大批警察和便衣,以疏導人流與交通及防止發生衝突為由驅散圍觀民眾、防止民眾聚集,並多回帶走示威民眾及個別手持茉莉花的人士,為了防止活動情況透過媒體報導而讓更多人參與,中國公安曾拘禁境外媒體記者。.

新!!: 改革和中國茉莉花革命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到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会议主要涉及“十三五规划”。 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新!!: 改革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 查看更多 »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legal thoughts in Chinese history)是关于中国的法律思想史。法律离不开政治,因而中国法律思想史同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联系尤为密切。.

新!!: 改革和中国法律思想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改革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原版名為《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是參照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改進而成的中文圖書分類法。換言之,此圖書分類法更適用於中文書籍,特別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現時普遍應用於中華民國台灣及香港、澳門。增訂八版後,賴永祥將版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7年國家圖書館完成新版修訂,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

新!!: 改革和中文圖書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新!!: 改革和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 查看更多 »

于豪章

--豪章(),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安徽鳳陽人,是史上最年輕的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就任時年僅51歲,也是「嘉禾案」這項陸軍軍制改革計畫的實際構思者與推行者。1974年「昌平演習」期間因墜機意外而殘廢,打亂了當時總統蔣中正有意任命其為參謀總長並晉升陸軍一級上將之人事案。.

新!!: 改革和于豪章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

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Alessandra Mussolini,)是一名義大利政治家,並曾作為模特、演員及歌手活躍於公眾場合。她是本尼托·墨索里尼的孫女,爵士鋼琴家的長女,同時也是著名義大利女演員蘇菲亞·羅蘭的甥女。2013年,她代表自由人民黨參選並當選為義大利共和國參議院議員,2014年代表義大利力量黨擔任歐洲議會議員。 她曾是民族保守主義政黨的創立者與領導人。在2004年至2008年間,她代表該黨擔任歐洲議會議員。她亦曾代表自由人民黨擔任過義大利眾議院議員。 亞歷山德拉的政治立場主要集中於關注婦女兒童的社會權益以及他們在家庭與整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新!!: 改革和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 · 查看更多 »

五三宪法

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Gegužės trečiosios konstitucija),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編寫、1791年通過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编纂时间仅次于1788年正式通過的美国宪法。说现代国家宪法的到来是民主史上的里程碑,并说“第一个参照美国例子的欧洲国家是1791年的波兰。”John Markoff, Waves of Democracy, 1996年, ISBN 0-8039-9019-7, p.121.

新!!: 改革和五三宪法 · 查看更多 »

仁愛堂田家炳小學

仁愛堂田家炳小學,(Yan Oi Tong Tin Ka Ping Primary School),是一間位於將軍澳的小學,由仁愛堂於1999年創辦,全校共有30班,學生人數約1,000人,校監是田定先。.

新!!: 改革和仁愛堂田家炳小學 · 查看更多 »

伊朗綠色革命

伊朗綠色革命(پیامدهای انتخابات ریاست‌جمهوری دهم ایران)是2009年伊朗的一次大型的反政府群眾運動。在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中,官方宣布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以絕對優勢成功連任,但是反對派總統候選人、前總理米爾-侯賽因·穆薩維認為選舉存在嚴重選舉舞弊,要求重新選舉。從6月13日凌晨開始,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選舉不公和艾哈邁迪內賈德政府,以及要求伊朗進行改革,實現自由和民主。由於穆薩維用綠色作為競選顏色,因而示威群眾大多身穿綠衣或者佩戴綠絲帶、頭巾等,揮舞綠旗,形成「綠色海洋」,因而被稱為「綠色革命」。 示威抗議活動由伊朗首都德黑蘭蔓延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伊朗僑民。截至目前為止,最高時刻有超過300萬人在德黑蘭參與示威。是伊朗革命以來最嚴重的騷動。這次運動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由於伊朗政府進行信息管制,封鎖和驅逐媒體,導致伊朗國內局勢不能及時傳遞出去,但是伊朗民眾頂風利用新興的網絡工具,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代理伺服器,將示威和政府鎮壓的實況報道出去。所以很多人也稱這次運動為「Twitter革命」。 迫於民眾的反對壓力,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宣布調查選舉舞弊指控,並作部分重新計票,但是示威民眾對這一舉措仍然不滿,要求必須重新選舉。示威民眾和伊斯蘭革命衛隊之間發生衝突,36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多名學生在政府武裝攻佔德黑蘭大學學生宿舍時被殺害。而4,000多名改革派知名人士被政府逮捕。.

新!!: 改革和伊朗綠色革命 · 查看更多 »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新!!: 改革和张璁 · 查看更多 »

伯里克里斯改革

伯里克里斯改革發生於公元前433至前429年。推行者伯里克里斯自公元前443至前429年一直當選為首席將軍,主持國家事務。他對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進一步的改革,並且完成了雅典奴隸主民主憲法,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新!!: 改革和伯里克里斯改革 · 查看更多 »

張志剛 (香港)

張志剛(英語:Cheung Chi-kong)(1959年-),是香港著名的親建制派时事评论员、时政專欄作家、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現任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新!!: 改革和張志剛 (香港)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前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 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青少年时代即在军中。1936年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1月26日成功占领巴塞罗那統一全國,并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在二战中佛朗哥政权实行亲德、義的政策以换取相对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并象征性的派出“蓝色师团”协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各国孤立,但和美国保持亲密的盟友关系。1947年佛朗哥自任摄政王。在二战之后西班牙迅速成长为工业化的中等发达国家。1975年逝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 佛朗哥统治期间,以灵活的外交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在二战之后使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飞跃。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统治,严酷打击异己特別是親共产主义或社會主義人士,严重阻碍西班牙的民主化而遭到后人诟病。.

新!!: 改革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 查看更多 »

徐載弼

徐載弼(),字允卿,號松齋、雙慶,本貫大邱徐氏,出生于李氏朝鲜时代的全罗南道寶城郡。是韓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著名的改革指導者、敎育家、評論家、韩国獨立運動家。 徐載弼是甲申政變主要发起者之一,也是李氏朝鮮末期的言論人及YMCA基督教青年会營導的人物。他是革命家尹致昊的至親和政治思想上的同志,也是韓國首任總統李承晩的老師。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归化美國籍的韩国(朝鲜族)人,英文名名腓力·伊阿宋(Philip Jaisohn又Philip Jason)。.

新!!: 改革和徐載弼 · 查看更多 »

德铁长途运输

德铁长途运输股份公司(DB Fernverkehr AG)是一家从事铁路长途客运的铁路运营商,总部设于德国法兰克福,现为德铁机动物流的全资子公司。与它的姐妹公司德铁区域运输和德铁辛克铁路不同,德铁长途运输在德国的铁路市场上仍然占据着垄断地位,因为它在细分市场上每天运营着数百班列车,而所有竞争对手提供的日均长途列车服务加起来不过10-15班。.

新!!: 改革和德铁长途运输 · 查看更多 »

保稅倉庫

保稅倉庫(bonded warehouse)或保稅(bond)是應稅貨物可以存儲的安全區域或其他建築物,貯存其中的商品可以暫時豁免關稅。之後作轉口之用,或於免稅商店出售的商品,通常都會存放於保稅倉庫之中。由於得到稅務豁免,商品存入之時需要繳交保證金,待提貨後退回。進口商可以在保稅倉庫中作有限度的加工及重新包裝。在已發展國家極為普遍。.

新!!: 改革和保稅倉庫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改革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說的是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船已經走了很遠,劍是不會行。他還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

新!!: 改革和刻舟求劍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改革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周澄

周澄(Crystal Chow,),生於香港,袓籍廣東開平,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學聯前秘書長(2009—2010),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前任外務副會長(2008—2009),支聯會青年組組員。周澄曾擔任公民黨2007年區議會選舉的助選義工。立法會2010補選中,周聯同另外四位前學聯成員組成大專2012,並出選新界東選區。曾為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於《AM730》及《JET》等多份報章撰寫專欄。.

新!!: 改革和周澄 · 查看更多 »

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

谢赫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الشيخ حمد بن خليفة آل ثاني,)是卡塔尔国前任埃米尔。他是埃米尔哈利法·本·哈迈德·阿勒萨尼的长子,因不满其父统治,于1995年6月26日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其父而继位。2013年6月25日哈迈德則在電視演讲中宣布退位,并且把王位與政治權力传给王储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他並且表示:「我們國家開啟嶄新下一頁的時機已經到了,並且將會由新一代的人們扛下這個責任。.

新!!: 改革和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 · 查看更多 »

农转非

农转非,即农业(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业(城镇)人口,是中国大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行的一项严格城乡人口户籍管理的制度。.

新!!: 改革和农转非 · 查看更多 »

关汉卿

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等说法,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新!!: 改革和关汉卿 · 查看更多 »

創新

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的定义是推出新事物。 中文“创新”一词是在1980年代才被人们接受的。Innovation是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后来意义发生推广,用于指代在人的主观作用推动下产生所有以前没有的设想、技术、文化、商业或者社会方面的关系。也指自然科学的新发现。 創新具有某种不可预见性。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各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所构成的创新双螺旋共同演进的产物。大多数的创新行为都是未经计划的产物,因而创新是不能计划的。 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可是如果企业选择在原地踏步,同样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竞争者可能会开发出更好或者更价廉的产品。 Christensen将这种局面表述为“创新者的难题”(The Innovator's Dilemma)。随着当今世界的变革不断加速,作为对变革的应对手段的创新也就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带动了创新的扩散和普适,创新2.0被认为是创新形态应对知识社会来临的新变化。 由创新带动的生产力的增长是经济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革新如果被世界广泛采纳就是创新。在很多领域中,一些新的事物革新的必须与先前的充分的不同,而不是没有意义的改变,比如说在艺术、经济、商业和政治领域中。在经济领域,创新必须带来价值的增长,比如客户价值、产品价值。创新的目的是积极意义的变革,使得事情变得更好。创新可以指思想,事物,过程或服务中的质变和量变。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那么对决策者来说,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新!!: 改革和創新 · 查看更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缩写作NSFC),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是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目的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而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的目的是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交流提供科研经费资助。2010年以来,每年管理并用于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资金总额已超过100亿元。.

新!!: 改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国民党 (南非)

国民党(英語:National Party;南非语:Nasionale Party),缩写为NP,其党员簡称为Nationalists或Nats,是南非共和国于1915年至1997年存在的一个重要政党。.

新!!: 改革和国民党 (南非) · 查看更多 »

短期大学

短期大学(在日又简称短大)、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是高等教育设施,在各國有不同的學制。.

新!!: 改革和短期大学 · 查看更多 »

玄永哲

永哲(현영철,)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朝鮮人民軍军官,曾經被視為人民軍第二號人物,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朝鲜人民武力部部长(国防部长),曾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军事称号(军衔)为人民军次帥。.

新!!: 改革和玄永哲 · 查看更多 »

王醒之

王醒之(),社會運動人士,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政治人物王拓之子,曾任春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臺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中華電信工會北三分會秘書、基隆市偉聯運輸工會秘書、中國時報員工自救會顧問、臺北市政府勞資爭議仲裁委員。 目前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勞資爭議獨任調解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發起人、基隆市失業勞工保護協會理事、暖暖要幸福行動聯盟召集人(基福公路交通衝擊爭議)、我愛番仔澳灣連線發言人(台電興建卸煤碼頭爭議)。現住基隆市暖暖區。.

新!!: 改革和王醒之 · 查看更多 »

獨裁政體

裁政體又稱獨裁體制,是政治學概念,指由一個人或少數人集團,擁有絕對政治權力而不受憲政與法律限制的政體。這種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體制,和「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相對立。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通過不同的鎮壓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 獨裁體制會導致集權和極權,並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及權力分立和制衡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類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世界史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時不少學者將独裁政體分為四類型:憲政獨裁、共產獨裁(名義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反革命獨裁及法西斯獨裁,然而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這些類型的獨裁如宗教獨裁、家族獨裁等。.

新!!: 改革和獨裁政體 · 查看更多 »

珍·亞當斯

勞拉·珍·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是個美國社會工作者、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改革家。她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而获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美國第一個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她還是美國睦鄰組織運動的發起人。.

新!!: 改革和珍·亞當斯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改革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社会学

會學(sociology)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護理、軍事或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和社交網路。 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工廠等經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而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但社會事實外在於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新!!: 改革和社会学 · 查看更多 »

社會學家列表

此一條目提供了一個有關著名社會學家和對社會學有貢獻者(即使其主要工作非為社會學家)的列表。.

新!!: 改革和社會學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摩萨台

罕默德·摩薩台(محمد مصدق;拉丁化:Mohammad Mosaddegh),),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 摩薩台是作家、行政官員、律師、議員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貴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僱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摩薩台在首相任內最矚目的舉動,是把伊朗石油業國有化。在國有化以前,伊朗石油業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後稱英國石油,簡稱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後則由英國政府操控。摩薩台的決定令英政府相當不滿,在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政變,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摩薩台,並在軍情六處授意下由伊朗將領法茲盧拉·扎赫迪接任首相。這次政變的中情局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根據伊朗曆又稱為「莫爾達德月28日政變」。政變後,摩薩台在獄中渡過三年,接著被軟禁家中,直至逝世。.

新!!: 改革和穆罕默德·摩萨台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四世

斯塔法四世(奥斯曼土耳其文: مصطفى رابع,现代土耳其文:IV.;1779年9月8日-1808年11月15/16日)御号常胜的穆斯塔法汗·本·阿卜杜勒-哈米德(奥斯曼土耳其文:,现代土耳其文:Mustafa Han bin Abdülhamit muzaffer daima),是奥斯曼帝国第29任苏丹,兼任哈里发(1807年-1808年在位),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之子。.

新!!: 改革和穆斯塔法四世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王国

突尼斯王国(阿拉伯语:,拉丁化:Al-Mamlakah al-Tūnisīyah;法语:Royaume de Tunisie;1956年3月20日-1957年7月25日)或译突尼西亚王国,是在从法国独立出来的突尼斯贝伊国基础上短暂建立的一个王国,由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八世·艾敏出任国王。王国建立一年多以后,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新!!: 改革和突尼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竞争

争是一种广泛人存在的现象,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竞争是生物之間的關係之一。.

新!!: 改革和竞争 · 查看更多 »

索尼影視娛樂

索尼影視娛樂股份有限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簡稱:SPE)原為成立於1924年的哥倫比亞(Columbia)三星(TriStar)電影公司,是歷史相當悠久的電影公司。.

新!!: 改革和索尼影視娛樂 · 查看更多 »

綠絲帶

綠絲帶是顏色絲帶的一種,被用來象徵許多事物,例如環境保護、大麻和解放農業等。在現今也代表著醫療移植技術的進步與廣泛。.

新!!: 改革和綠絲帶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II

是Paradox Interactive开发的一款战略游戏,是2003年的《维多利亚:太阳帝国》的续作,于2009年8月19日被宣布开发,并在2010年8月13日正式发布。9月17日,在Mac OS系统上运行的版本发行。 与前作类似,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控制一个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民族国家并且经营其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与科技的各项事务。 目前最新版本為3.04版,但由于存在较多问题,一般常用的版本仍为3.03版。.

新!!: 改革和维多利亚II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19世纪)

羅馬共和國是一個僅存在四個月的國家,建立於1849年2月,當時的教皇国被、朱塞佩·马志尼和推翻。 先前在教皇国的統治下,猶太教雖具合法地位,同時猶太人可實行猶太教的傳統,但在眾多方面卻受歧視和反對;而除天主教和猶太教外之宗教則遭禁止。於羅馬共和國成立後,其憲法保障宗教自由,而教皇有治理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此外,羅馬共和國憲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廢除死刑的憲法。.

新!!: 改革和罗马共和国 (19世纪) · 查看更多 »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作為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近期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派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1936年之前,「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範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畫,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準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與《》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畫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畫,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农业调節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新!!: 改革和罗斯福新政 · 查看更多 »

猪湾事件

豬玀灣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Invasión de Bahía de Cochinos),又称吉隆滩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吉隆滩,Playa Girón),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入侵。猪湾事件標誌着美国反古巴行動的第一个高峰。 在聯合國安全理事会针对美国的这次進攻是否合法的討論中,古巴指责美国非法进攻的提议被美国否决。 對美国来说这次未成功的进攻不但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评非常强烈,刚刚上任90天的约翰·肯尼迪政府为此大失信誉,相反的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得到鞏固。由于古巴担心美國再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與蘇聯靠近,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新!!: 改革和猪湾事件 · 查看更多 »

猶太教改革派

太教改革派,或稱猶太教自由派、猶太教進步派。猶太教改革派認為在眾多現代派別中,自己是最進步的一派。這一派認為信仰須與時並進,真理須由經驗與理論而得,而非從律法書而來。他們重視個人操守過於禮儀,因此,其宗教運動表現高度自主,不存著任何權威。律法為人遵從,並非因它「上天頒佈」,乃因它對信仰生活有意義。 改革自上一世紀開始,那時,有科學頭腦的人,不再相信律法書的啟示的真確性和約束力。他們鼓吹改變儀文和敬拜,放棄潔淨條例,把希伯來文寫成的禱文譯成本地話,把風琴引進會堂,並縮短儀式的時間。有些改革派的會眾改為在星期日敬拜,而非以往的星期五晚安息日。   今天,改革派熱衷跟不同宗教進行對話。在1970年代,他們開始了按立女拉比的運動,最注目的一位莫過於英國的茱利亞·紐伯嘉。.

新!!: 改革和猶太教改革派 · 查看更多 »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新!!: 改革和烏利希·慈運理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国旗

爱沙尼亚国旗(Eesti lipp)为一面三色旗,具有水平分布的三条等宽的色条:蓝色(顶部),黑色,白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 × 165 厘米.

新!!: 改革和爱沙尼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改革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無條件基本收入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 ,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只需要是該國的國民或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就足夠了。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任何人,即使無法從事謀生活動,包括工作、創業、投資等,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所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不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生存,且不必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從事不適合自己、或是勞動條件惡劣的勞動,並改善現行社會福利體制的不足。.

新!!: 改革和無條件基本收入 · 查看更多 »

特利騰大公會議

特利騰大公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又譯脫利騰會議、特倫多會議、特倫特會議、特倫托會議或天特會議),是指天主教會於1545年至1563年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托與波隆那召開的大公會議。這個會議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大公會議,促使該會議的原因是因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有人把這會議形容為反宗教改革的方案,因當中代表了天主教會對宗教改革的決定性回應。"Trent, Council of" in Cross, F.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除了法令之外,會議針對新教發表譴責並定義什麼為異端,也對於天主教會的教義和教導作出澄清。這涉及了廣泛的神學問題,包括了宗教經典、正典、聖傳、原罪、稱義、救恩、聖禮、彌撒和敬奉。會議在1545年12月13日至1563年12月4日期間共在特倫托開了25次會議,除了在1547年也在波隆那那開了大約9至11次的會議。而會議的召集人保祿三世主持了頭八次的會議,而第12至16次會議由儒略三世主持,最後17至25次的會議由庇護四世主持。 該會議也對天主教儀式和實踐有顯著的影響。在商議的期間,會議用了武加大譯本作為官方聖經版本和委託人創立一個標準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在1590年代才完成。但在1565年,就在特倫托會議完結後大約一年,庇護四世發佈律但丁信條(Tridentine Creed)(以特倫托的拉丁文為信條的名),而他的接班人庇護五世也分別在1566年發佈了羅馬教義問答(Roman Catechism)、1568年發佈了每日頌禱修訂版(the Breviary)和在1570年發佈了彌撒書(Missal)。這些書引申出維持四百年的脫利騰彌撒儀式,直到350年後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召開。.

新!!: 改革和特利騰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盐业专卖

业专卖曾於世界多處實施,例如:古羅馬、印度及中國等;通常是指食盐销售統由政府垄断、限于政府授权私人经营、或者由公家统一收购等垄断制度。在古代,鹽業專賣通常為強勢政府控制財源的絕佳方式之一,比方歐洲羅馬就曾利用食鹽專賣控制所轄領域,20世紀的英國,也曾於印度殖民地實施食鹽專賣。不過也因為鹽業專賣容易造成市場供需不均及價格爭議,因此常引起糾紛。例如印度地區的食鹽專賣,也是印度國父甘地反抗英國政府的起因之一。.

新!!: 改革和盐业专卖 · 查看更多 »

百日王朝

日王朝(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爾巴島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28日,因为滑鐵盧戰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事件也被称为第七次反法联盟之战。联盟包括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奥地利与数个德意志邦国。它们都宣称拿破仑是罪犯,而不是法国皇帝。.

新!!: 改革和百日王朝 · 查看更多 »

韋鳴恩

韋鳴恩,韋鳴恩男爵(Nathanael Ming-Yan Wei, Baron Wei,),英文名簡稱「Nat Wei」,英國華裔商業顧問和社會企業工作者,具保守黨背景。本身任職麥健時公司顧問的他,在2002年起投身社會工作,先後參與創立以教為先、未來領袖和沙夫茨伯里夥伴團等慈善組織和智庫。在2010年5月,他獲英揆大衞·卡梅倫委任為政府顧問,成為聯合政府的智囊,專門就由政府推動的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使他被外界稱為「大社會先生」(Mr.

新!!: 改革和韋鳴恩 · 查看更多 »

聯合進步委員會

联合进步委员会最初是一个成立由伊斯坦布爾醫學院學生的易卜拉欣·特莫、切爾凱斯·穆罕默德·雷什德等人于1889年2月6日在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爾成立的秘密结社,1906年与青年土耳其党人合併并转化为政党。由于呼吁民主化和改革,在西方,團結與進步委員會成員通常被稱為“青年土耳其人”,而在奧斯曼帝國,其成員被稱為聯盟主義者。 该党早期引领了奧斯曼帝國的自由改革運動,由于呼籲在帝國進行民主化和改革,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迫害。同时期的落後國家日本在没有丧失自我的前提下成功地實現了自我現代化。因此联合进步委员会受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极大影响,决心以日本为榜样,从而实现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摆脱“欧洲病夫”的称号,其最终目标是恢复奥斯曼帝国的大国地位。一旦黨在1908年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獲得權力,並鞏固其在1912年的“奧斯曼國會選舉”和1913年政變中的權力,它就越來越分化和動蕩起來,三位領導人,恩维尔帕夏、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及杰马尔帕夏組成了三人組聯盟,並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事實上的統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其大部分成員都被蘇丹穆罕默德六世的軍事法庭審判並被囚禁 該組織的幾名成員於1926年因企圖暗殺穆斯塔法·凱末爾而在土耳其被處決。它的一些成員後來成立共和人民黨在土耳其繼續生存。.

新!!: 改革和聯合進步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常用縮寫「UCSD」或「UC San Diego」),簡稱「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或「聖地牙哥加大」,民間多譯作「加利福尼亚大学聖地牙哥分校」,是美國一所著名公立學府,成立於1960年,為美國大學(Tier I),隸屬加州大學行政系統。該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城市聖迭戈以北城鎮拉霍亞,擁有一個所有加州大學中最大,佔地866公頃的校園。 聖地牙哥加大雖然建校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但是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且學術聲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學。此間學校亦被譽為「公立常春藤」之一,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的成員。.

新!!: 改革和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基顯小學

聖公會基顯小學(英語:S.K.H. Kei Hin Primary School)位於觀塘牛頭角上邨安善道,於1968年創校,是一所聖公會的小學,校訓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早於1972年已引入「活動教學」,自當年的一年級部分班別開始施行,屬香港小學施行「活動教學」的先行者。初時聖公會基顯小學是半日制的小學,其後政府允許聖公會基顯小學由2005年度開始將半日制小學轉為全日制小學,下午校將原址保留並加建新翼,增設新教員室、圖書館等設施;上午校則搬到油塘的新校舍,即現在的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現稱聖公會基顯小學多指下午校。現任的總校長為駱瑞萍女士,而已逝世的李傑江先生則為第三任的總校長。.

新!!: 改革和聖公會基顯小學 · 查看更多 »

鍾浩東

鍾浩東(),本名鍾和鳴,,中國共產黨員,出身臺灣屏東高樹的臺灣客家裔社會運動者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作家鍾理和的異母弟。其妻為蔣渭水之養女蔣碧玉,因日本「差別待遇」政策萌發反日情緒心向「祖國」,1940年從日本明治大學休學後前往中國廣東加入丘念台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參與抗戰,戰後返台曾任基隆中學校長。二二八事件後,思想左傾,加入省工委並成立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支部擔任書記發行《光明報》,《光明報》事件曝光後遭到逮捕,1950年10月5日遭判死刑,1950年10月14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

新!!: 改革和鍾浩東 · 查看更多 »

萊赫·卡欽斯基

莱赫·亚历山大·卡钦斯基(Lech Aleksander Kaczyński,)。波兰政治家。2005年12月23日至2010年担任波兰第三共和国第四任总统。1992—1995年担任最高检察院院长,2000—2001年担任司法部部长,2002—2005年担任华沙市长,他曾任法律与公正党主席,第一与第四届参议员和众议员。 他是华沙斯特凡·维辛斯基枢机大学(Uniwersytet Kardynała Stefana Wyszyńskiego)劳动法学博士,副教授。格但斯克大学(Uniwersytet Gdański)前副教授。孪生哥哥是曾任波蘭總理(2006-2007)的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搭的飞机,在俄罗斯西部的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失败坠毁而罹难,享年61岁。.

新!!: 改革和萊赫·卡欽斯基 · 查看更多 »

萧伯纳

蕭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直譯為喬治·伯纳德·蕭,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Alan Lerner曾改編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新!!: 改革和萧伯纳 · 查看更多 »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而在許多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方面,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新!!: 改革和革命 · 查看更多 »

行政村

行政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体系中,最小的自治单位,其管理机构为“村民委员会”。其首长是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俗称“村长”。 1998年中国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重申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避免与地理概念的村庄、村落和自然村落的混淆,具有地方政治含义的村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常以“行政村”之名作为特指。.

新!!: 改革和行政村 · 查看更多 »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为中国学者吳思所著的一本书,在2003年出版。于2009年出版新版。.

新!!: 改革和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 · 查看更多 »

香港綜合討論區

本文指使用hkiforum.net作為網址的一個已結業的網站。現時互聯網上發展出最少四個以「香港綜合討論區」名義運作的網站網址分別是.

新!!: 改革和香港綜合討論區 · 查看更多 »

詹遜

詹遜爵士,KCMG,KStJ(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一譯金遜爵士,英國殖民地官員,曾先後擔任香港輔政司和星加坡總督等職。.

新!!: 改革和詹遜 · 查看更多 »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新!!: 改革和贝拉克·奥巴马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海因

路易斯·韋克斯·海因(Lewis Wickes Hine,1874年9月26日-1940年11月3日)為美國的攝影師。對於海因而言,照相機既是用作研究的工具,也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齒輪。.

新!!: 改革和路易斯·海因 · 查看更多 »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新!!: 改革和黨國體制 · 查看更多 »

黃呈聰

黃呈聰(),號劍如,教名黃以利沙,是一位出身彰化線西的臺灣日治時期社會運動者及商人。他也是將真耶穌教會引入臺灣的主要人物之一。.

新!!: 改革和黃呈聰 · 查看更多 »

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政治方面的术语,指中国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保持住自己的利益和优势,对改革进行干扰使其停滞在某一阶段,无法顺利的前进。换句话说,就是当某一利益格局形成后,为了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益受益方希望维持现状,不愿意继续深化改革。举例来说,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最佳利益格局便是用最少的金额拿到最大的土地,然后高价售出以谋取暴利。当此格局出现时,房地产商会尽最大努力将此时的格局定型下来,形成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体制。 转型陷阱产生的危机是十分明显的,这从中国越来越多的土地斗争中就能看出来。一旦中国政府无法顺利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经济将会停滞不前,社会中的阶层矛盾也将会相继爆发。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性。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术语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术语 Category:社会经济学.

新!!: 改革和转型陷阱 · 查看更多 »

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

迪奥斯达多·潘甘·马卡帕加尔(Diosdado Pangan Macapagal,),菲律宾政治家,1957年-1961年的第6任菲律賓副總統及1961年-1965年第9任菲律賓總統。.

新!!: 改革和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 · 查看更多 »

范徐麗泰

范徐麗泰(Rita Fan Hsu Lai-tai,),本名徐麗泰,香港建制派政治人物,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首任香港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早年在香港理工學院工作,1983年起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得悉英國將撤離香港後低頭落淚,1989年起兼任行政局議員,任內曾關注香港教育和越南船民問題等事務。范徐麗泰在1992年與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意見不合,在當年10月辭任所有公職,到1993年,范徐麗泰轉投親共陣營,先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職,由親「英」變成親「中」。 范徐麗泰於1997年至2008年先後擔任臨時立法會及立法會主席;自2005年至2008年在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連續為支持度最高的立法會議員。.

新!!: 改革和范徐麗泰 · 查看更多 »

范祥

范祥(),字晋公,北宋邠州三水(陕西省旬邑)人。其子范育官至秦鳳路安撫使、熙河路安撫使。 早年举进士。庆历四年(1044年),建议朝廷改革盐法。四年后担任陕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解盐。实行钞盐制度,商人入钱四贯八百,向官府领取一钞,凭此到解池贩盐二百斤,听其销售,免除人民运盐的劳役,每年节约榷盐货物经费数百万缗,有利于西北粮草的籴买。后范祥任陕西转运副使。皇祐五年(1053年),被贬知唐州。五年后,复官职,依然总领盐事。.

新!!: 改革和范祥 · 查看更多 »

胡沙

胡沙,原名胡云章,曾长期供职于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从事外交和新闻工作,退休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新!!: 改革和胡沙 · 查看更多 »

胡戈·科万塔伊

胡戈·斯圖姆伯格·科万塔伊(Hugo Stumberg Kołłątaj,)是一位波兰罗马天主教神父、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新!!: 改革和胡戈·科万塔伊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عبد الله بن عبد 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 ;英語: Abdullah bin Abdulaziz Al Saud;),2005年至2015年任沙特阿拉伯第六任國王兼首相、兩聖地監護人。 他和前任國王法赫德一樣是沙特阿拉伯國父阿勒沙特的兒子之一,自成年開始就履足政壇,1961年擔任麥加市長,這是他生平的第一個公職。次年開始擔任沙特阿拉伯国民警卫队隊長直到即位為王,期間亦曾擔任代理國防大臣等職務。他在1982年法赫德登基時被封為儲君,1995年法赫德王嚴重中風時曾代理國政,基本上已經等於大權在握,2005年駕崩後便依規定繼任成為正式國王。 在他的統治期間實施了明顯的改革,沙特與美國和英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碰巧遇上原油價格高峰,從兩國購入了價值數億的國防設施。他對於沙特阿拉伯的世俗化有著突破性的貢獻,給予了沙特女性投票和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權利。此外即使政治環境由他開始有所鬆綁,他面臨突如其來的阿拉伯之春爆發之時,仍然能控制局勢穩坐君位,人氣可說是相當不錯。他私人財產大約價值180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富有的國家元首。他在2013年的《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中排於第八位。 繼承人方面,於他在任期間他的異母弟弟兩任儲君分別於2011年與2012年逝世,未能繼承王位,第三任才是他死之後即位的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

新!!: 改革和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 查看更多 »

阿賓傑的伍頓女男爵芭芭拉·伍頓

阿賓傑的伍頓女男爵芭芭拉·法蘭西絲·伍頓,CH(,),英國社會科學家、犯罪學家和工黨政治家,1958年8月8日成為首位獲冊封終身貴族的女性,同年10月21日成為上議院首批女議員之一。 伍頓畢業於劍橋大學格頓學院,畢業後歷任倫敦大學校外課程部導修課程學務主任和經濟學、社會學及社會研究學系主任等職,其後於1952年至1957年擔任。她多年來的學術著作甚豐,早期題材集中於經濟議題,但後期著作多數涉及犯罪學、毒品和薪酬政策等社會問題。她除了支持社會民主主義,又積極提倡設立國際性的和平制度,且親身參與創立,推動國際友好和合作。 伍頓一生參與大量公職,除了在1926年至1970年長期擔任倫敦太平紳士外,又曾擔任四個的委員,探討工人補償、傳媒、公務員薪酬和刑法等廣泛的社會議題。加入上議院後,她特別關注刑法和毒品事務,並推動不少社會改革,當中包括促成國會在1965年初步通過廢除死刑、1972年引入社會服務令、以及在1987年廢除公立及政府資助學校的體罰制度等。她在1968年底向政府提交的《》,也影響國會通過《》,減輕對管有小量大麻人士的懲罰。.

新!!: 改革和阿賓傑的伍頓女男爵芭芭拉·伍頓 · 查看更多 »

阿肯那頓改革

阿肯那頓改革發生於公元前1352至前1333年,是古埃及新王國埃及第十八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肯那頓所進行的一次社會改革。此次改革促進了古埃及的文化、建築和藝術發展。.

新!!: 改革和阿肯那頓改革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Arab Spring)是西方主流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实现民主轉型的國家。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中,已經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

新!!: 改革和阿拉伯之春 · 查看更多 »

蘇利民 (醫院管理局)

蘇利民(Shane Solomon,),澳大利亚公民,由2006年開始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行政總裁,任期3年(於2009年續約3年),年薪410萬港元。是第一位以非香港人和非醫生的身份出任該職位。 蘇利民據稱善於醫療改革。蘇利民畢業於澳洲墨爾本大學,獲取社會工作學士及文學碩士(公共政策)一級榮譽學位。他曾任澳洲某醫療集團行政總裁,管理公營及私營醫院、老人護理、公共精神衛生,及社區服務。 蘇利民的上一任工作是澳洲維多利亞省人力資源部衛生及老人福利服務。 蘇利民任期內處理了員工減薪風波、連番醫療事故、病人記錄外泄等等問題。近日一批醫管局合約員工不滿薪酬要求加薪百分之十,蘇利民以「加幅太高」為由拒絕要求,並指示已有制度去作薪金調整。 2010年7月23日突然辭職,表示因私人理由(照顧患病的岳父)要回到澳洲。他將會留任到年底,以便醫院管理局公開招聘其繼任人。.

新!!: 改革和蘇利民 (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利茨

赫尔曼·利茨(Hermann Lietz,)生於頓格尼維茲(Dumgenewitz),逝世於豪濱達(Haubinda)為德國教育改革家且為德國國家青年教育之家的創始者(Landerziehungsheime für Jungen)。.

新!!: 改革和赫尔曼·利茨 · 查看更多 »

董辅礽

董辅礽,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有“一代经济学大师”之称,其生前为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 改革和董辅礽 · 查看更多 »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晚清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一部法律文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同时对君权进行了一些限制。《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

新!!: 改革和钦定宪法大纲 · 查看更多 »

鄧蓮如

鄧蓮如女男爵,DBE,JP(Lydia Selina Dunn, Baroness Dunn,),香港殖民地時期及英國政治家,曾自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活躍於香港政壇,先後任行政及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港府內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任內,鄧蓮如十分關注香港前途及代議政制發展等重大問題,她除了訪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以外,亦多次前往英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後來她大力爭取英國賦予香港人居英權,甚至曾因此而泣不成聲。 鄧蓮如在1989年獲授DBE勳銜,成為歷史上首位取得英國爵級勳銜的華人女性。後在1990年,鄧蓮如又獲冊封為女男爵,成為第一位取得英國終身貴族身份的華人。鄧蓮如在1995年,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兩年宣佈退休,離開香港政府,後於1996年初遷居英國,此後出席上議院會議為其餘下的政治工作,逐漸淡出香港。在2010年6月,她為免繳納更多稅項,與另外四名貴族決定放棄上議院議席,有關行動引來傳媒猛烈批評,部份輿論要求禠奪他們的貴族爵位。 在政壇之外,鄧蓮如在商界也有長足發展。她早在1964年加入太古集團,現為英國太古集團執行董事;另外亦曾自1992年至2008年出任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與英資企業有著密切關係。憑藉其在商界的豐富經驗,她曾經自1983年至1991年出任貿易發展局主席,向外推廣香港貿易。.

新!!: 改革和鄧蓮如 · 查看更多 »

自由百科

自由百科(Enciclopedia Libre Universal en Español),為一西班牙语之Wiki技術網路百科全書,採用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GFDL)版權,使用MediaWiki软件,目前條目數約5萬。.

新!!: 改革和自由百科 · 查看更多 »

金玉均暗杀事件

金玉均暗杀事件是指1894年春朝鲜开化党领袖金玉均在中国上海被朝鲜刺客洪钟宇枪杀的历史事件。广义上是指1885年以来朝鲜政府派遣的刺客张殷奎(又名张甲福)、宋秉畯、池运永等人前往日本暗杀金玉均未遂的事件。金玉均暗杀事件牵涉中、日、朝三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日本历史上把金玉均事件与东学党事件共同视为引发日清战争的直接原因。.

新!!: 改革和金玉均暗杀事件 · 查看更多 »

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原指金砖四国(),现指金砖五国(),是指五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金砖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6年至2008年,四国经济平价增产率为10.7%。随着四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由于金砖国家人口和国土面积在全球占有重要份额,并且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组织中国家的共同点为领土面积大、人口多、開發中国家以及被认为有一定甚至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可以说在可见的未来裡,这个组织或者组织中某个或多个国家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甚至领导全球经济。.

新!!: 改革和金砖国家 · 查看更多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Генеральный секретарь ЦК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领袖的头衔。在苏联历史上,这个职位往往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除总书记外,其先后有过4个不同的名称,1917至1918年称为专职书记,1918至1919年称书记处书记,1919至1922年称责任书记,1953至1966年称第一书记。斯大林将这一职位从共产党的领袖提升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新!!: 改革和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改革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新!!: 改革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英國2010年5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英國2010年8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改革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改革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议会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聯合王国議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简称为英国国会或英国议会,是英国和英國海外領地(独自享有议会主权(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靈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俗職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选举产生。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 国会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理论上国会的权力并不归属于国会,而属于“君临国会”(Queen-in-Parliament,或国王:King-in-Parliament)。尽管有争议,国会中的女王仍常被认为是完整的君主主权。现代的国会权力属于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下议院;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而由非选举产生的上议院,其权力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立法机构以英国国会为原型,英国国会通常被称作“国会之母”。但这却是对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的错误引用。实际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国会政府的先锋国家扩大投票权利的文章中谈到“英格兰是国会之母”。.

新!!: 改革和英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

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是中華民國政府設置讓軍公教人員(即軍人、公務員、教師)將退休金以及公保給付存在臺灣銀行所能享受的特別優惠利息待遇。源自於1958年由國防部與財政部會銜發布沒有法律授權的行政命令──《陸海空軍退伍除役官兵優惠儲蓄存款辦法》。後來此優惠存款辦法陸續擴大延伸適用至公務員及教師,是為照顧軍人、公務員及教師的退休生活而設置的一種優惠存款利率的制度。在1995年實施退撫新制後,新進人員不適用此優惠,但是擁有1995年以前的服務年資者,在退休後仍可辦理優惠存款。 由於1995年以前的退休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為年息18%,故此制度常被簡稱為軍公教18%(口語讀法為「軍公教十八趴」)。.

新!!: 改革和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陷於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政府。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新!!: 改革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保护国

柬埔寨保护国,正式名称为柬埔寨法国保护国(កម្ពុជាសម័យអាណានិគម;Protectorat français du Cambodge),又称法属柬埔寨,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于东南亚的一部分。 1867年,柬埔寨国王诺罗敦一世请求法国对柬埔寨进行保护,柬埔寨保护国也因此成立,这也使暹罗(今泰国)丧失了对柬埔寨的宗主权。1887年,柬埔寨保护国加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6年,柬埔寨被法国授予自治权,在1949年其保护国地位被取消。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建立柬埔寨王国。.

新!!: 改革和柬埔寨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

這裡介紹的是YouTube影片「柳丁擱來亂」裡面所出現的角色。.

新!!: 改革和柳丁擱來亂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李勤岸

李勤岸(),臺南市新化區(大目降)人,原名李進發,也用過慕隱、牧尹和大目降等筆名發表華語散文及詩,1982年正式將筆名及本名改為李勤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台語課程教授。是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及台灣語文拼音方式整合計畫的主持人,是台語改革進化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

新!!: 改革和李勤岸 · 查看更多 »

李陞小學

李陞小學(Li Sing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西營盤的官立小學。李陞小學創立於1954年9月,李寶椿以其先父--十九世紀末香港華人首富李陞命名該校,並於1955年1月由李寶椿先生舉行揭幕儀式。李陞小學在1954年9月6日落成開課。 因為以前小學不敷應用的關係,李陞小學曾經分為上午校和下午校,共用薄扶林道校舍。後來隨著香港出生率下降和教育改革的關係,教育局於1998年撥款翻新了位於般咸道9A 的羅富國教育學院第二分校校舍,即是拔萃男書室及聯合書院的舊址,作為李陞小學下午校的新校舍,李陞小學下午校後來成為現時的般咸道官立小學,上午校則維持於薄扶林道校舍,兩校均轉為全日制學校。現時李陞小學校舍所在位置原址為官立西營盤書院第二代校舍-薄扶林道校舍。 該校處於薄扶林道和高街的交界,校舍一部份被西區牙科診所所使用。在1992年,該校加裝了有雙層玻璃的隔音窗戶和冷氣設備,改善嘈音污染問題。在1995年進行擴建工程,在原建築物上增加了一層。.

新!!: 改革和李陞小學 · 查看更多 »

格拉古兄弟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發生於古代羅馬,公元前133至前121年間,先後由格拉古兄弟推行之以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政治改革。當時,公元前2世紀羅馬城邦擴張為地中海的霸國,財富的增長和奴隸佔有制的迅速發展,導致土地集中和大批農民破產,促使社會矛盾日趨激烈。在此情況下,統治階級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改革是其中著名的改革方案。.

新!!: 改革和格拉古兄弟改革 · 查看更多 »

梭伦

梭倫(希腊语:Σόλων,约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沒落的貴族。也认为他出生于中产阶级。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古希臘七賢之一。梭倫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執政官,制定法律,進行改革,史稱“梭倫改革”。他在完成改革后,与雅典人约定十年内不准改变他的改革。而后离开雅典远游。这可能是他的改革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完全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他在詩歌方面也有成就,詩作主要是贊頌雅典城邦及法律的。.

新!!: 改革和梭伦 · 查看更多 »

楊慕琦

楊慕琦爵士,GCMG,KStJ(Sir Mark Aitchison Young,),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09年至1928年間於錫蘭任職,官至首席助理輔政司兼錫蘭行政局秘書,後來先後於塞拉利昂及巴勒斯坦託管地服務,期間曾任塞拉利昂護督及署任巴勒斯坦高級專員。楊慕琦自1933年至1938年任巴巴多斯總督,1938年至1941年任坦噶尼喀地區總督,兩段總督任內以推行改革著稱,獲得英政府肯定。 楊慕琦爵士在1941年獲任命為第21任香港總督,並於9月就任,但三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香港,爆發香港保衛戰。幾經奮力抵抗後,楊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聖誕節」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他在戰時先後被監禁於香港半島酒店、台灣及滿州國的瀋陽,後期受盡非人折磨。大戰在1945年8月結束後,楊慕琦沒有立即復任港督,而香港事務則暫由軍政府打理,直到他於翌年5月復任為止。 戰後楊慕琦爵士試圖在香港推行稱之為「楊慕琦計劃」的政治改革,計劃成立民選市議會下放政府權力,但礙於地區局勢及其他客觀條件所限,他復任僅一年而於1947年5月退休後,有關改革未獲繼任港督葛量洪爵士支持,使改善陷入停頓狀態,後來更以流產告終,此後香港長時間也再沒推行重大政治改革。.

新!!: 改革和楊慕琦 · 查看更多 »

橙色民主運動

橙色民主運動(英文:Orange Democratic Movement),是肯尼亞一個政黨。該黨來自2005年肯尼亞憲法公投(Keny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2005)的結果,但於2007年8月一分為二。此兩黨分別為肯尼亞橙色民主運動黨(Orange Democratic Movement Party of Kenya,ODM)和肯尼亞橙色民主運動(Orange Democratic Movement–Kenya,ODM–Kenya)。 黨名「橙色」是源自公民投票的選票,「同意」用香蕉代表,「反對」則用橙代表。因此該黨是當時該公投反對者的聯盟。他們常被稱呼是「橙色團隊」(Orange Team),而後來被稱作「ODM–Kenya」。 橙色民主運動最早是由兩個政黨組合而成的:烏呼魯·肯雅塔(Uhuru Kenyatta)的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與拉伊拉·奧廷加的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LDP),但是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後來退出。現今肯尼亞橙色民主運動黨(ODM)主席為拉伊拉·奧廷加,而肯尼亞橙色民主運動(ODM–Kenya)主席是卡隆佐·穆西約卡。.

新!!: 改革和橙色民主運動 · 查看更多 »

欧发伟

欧发伟是中国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栏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栏学者,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人,“泰戈尔体诗歌”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和政策、法学、政治学、文化现象、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在中华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非均衡理论等经济学观点和著名学者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等政治学观点均有研究和见解。.

新!!: 改革和欧发伟 · 查看更多 »

殺校

殺校是香港獨有詞彙,略含貶義,係指以公共行政或法律手段強迫學校停辦。這些手法在世界各地都存在,20世紀初很多國家推行西化教育時,舊制學校都面臨過「殺校」。21世紀初,香港人口結構之改變使此問題更加明顯,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此詞彙因而出現。官方並沒有為政策加上負面的字眼,過程皆以中立或較正面的詞彙表示,如課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或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

新!!: 改革和殺校 · 查看更多 »

沃尔高达市

沃尔高达市(Vårgårda kommun)是位于瑞典西部的西约塔兰省的一个市区。它的中心位于沃尔高达镇。 1952年当地政府进行改革,通过合并许多小市而成立了该市。它的名字来源于当地唯一的一个较大的城区——沃尔高达。它的领土范围并不受1971年改革的影响。 19世纪瑞典的宗教复兴运动很强大,时至今日基督教氛围在很多钞票上都依稀可辨。 谈到工业方面,沃尔高达市拥有全国有名的公司,比如奥拓立夫。.

新!!: 改革和沃尔高达市 · 查看更多 »

法属突尼斯

法属突尼斯保护国(Protectorat français de Tunisie,الحماية الفرنسية في تونس)即法属突尼斯,是原法国在北非的一个保护国。 突尼斯原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705年,突尼斯贝伊侯赛因·本·阿里·图尔基推翻了奥斯曼帝国派驻突尼斯的最高官员德伊,建立起侯赛因王朝,其统治下的突尼斯被后世称为“突尼斯贝伊国”。然而突尼斯贝伊名义上仍然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称臣。 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极力向突尼斯渗透,以扩大在北非的势力。1881年4月,法国军队从阿尔及利亚入侵突尼斯贝伊国。5月,法军攻占-突尼斯-。法国强迫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三世·阿勒·萨迪克签订了《巴尔杜条约》,突尼斯从此沦为法国保护国。 两次世界大战,突尼斯成为法国重要内的人力物力来源地。但是战争极大削弱了法兰西殖民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突尼斯又成为非洲战场的重要战场。1943年盟軍發動火炬行動登陸北非,並在突尼斯战役盟军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國的军队赶出了突尼斯。战后法国殖民当局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对突尼斯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镇压,但无济于事。突尼斯人民在新宪政党(其前身是自由宪政党)的领导下沉重地打击了法国殖民当局,法国被迫于1955年6月3日与突尼斯贝伊政府签订《法突协定》,承认突尼斯的内政自治权。1956年3月20日,法、突两国再次签订《法突联合议定书》,法国正式承认突尼斯独立。.

新!!: 改革和法属突尼斯 · 查看更多 »

湯德章

湯德章(),臺灣臺南人。父親為日本東京人,母親為臺南南化人。湯德章過繼母系,故籍貫為臺灣臺南。柔道五段,任職警官、執業律師,於二二八事件中遭國軍捕殺。.

新!!: 改革和湯德章 · 查看更多 »

本土民主前線

本土民主前線(Hong Kong Indigenous),簡稱本民前,是於2015年1月成立的香港本土派組織,由一群於2014年雨傘革命中反對香港泛民主派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等傳統組織的參與者組成。創會發言人為黃台仰。本土民主前線主張香港「民族自決」,主張對抗中國共產黨政權。因雨傘革命的失敗,宣稱「以武制暴」才是正確的抗爭策略,香港民眾應以武力保護自己及其他示威者。.

新!!: 改革和本土民主前線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改革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戴国森

戴国森,男,籍贯浙江温州,1956年10月出生,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员会副书记,2009年4月被免职。.

新!!: 改革和戴国森 · 查看更多 »

房宁

房宁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曾在美国游学,现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200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 改革和房宁 · 查看更多 »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新!!: 改革和明世宗 · 查看更多 »

春天的故事 (董文华)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纪念邓小平的歌曲,以1979年改革开放和1992年南方讲话为两段歌词的内容。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演唱。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此成为知名歌曲。歌曲MV由張國立執導。歌曲亦成為1997年元旦在中央電視台首播的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的主題曲,同年2月6日播出的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亦包括此歌曲。.

新!!: 改革和春天的故事 (董文华) · 查看更多 »

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

昆汀·麥加勒爾·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KG,CH,PC,QC,FRS(英语:Quintin McGarel Hogg, Baron Hailsham of St Marylebone,),通稱海爾什姆勳爵(Lord Hailsham,香港譯作許琛勳爵),英國法官及保守黨政治家,從政50年,曾歷仕六位英國首相。海爾什姆勳爵原本在1950年繼承了父親之世襲貴族爵位,成為第二代海爾什姆子爵(2nd Viscount Hailsham),但後於1963年選擇終身放棄該爵位。 在1963年,海爾什姆勳爵曾有望成為英國首相,但首相之位最後卻由杜嘉菱爵士奪得。晚年他曾兩任大法官之職,在保守黨內享有崇高地位,甚至被稱為保守黨的「巨人」。.

新!!: 改革和昆汀·霍格,聖馬里波恩的海爾什姆男爵 · 查看更多 »

海地历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海地历史。.

新!!: 改革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甦形式,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在國際用語上,新自由主義是指是一種政治與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在國外政策上,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新自由主義支持透過國際組織與條約(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對它國施加多邊的政治壓力。新自由主義支持私有化,反對由國家直接干預和生產(如凯恩斯主义)。為增進公司效率,新自由主義反對最低工資、勞工集體談判權等政策。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贸易保护主义、環境保護主義,認為這會妨礙民主制度。 在美國,新自由主義一詞通常也與自由貿易和社會福利改革等立場相連結,但並沒反對凯恩斯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舉例而言,柯林頓總統時期的重要經濟學家便是知名的新自由主義者,但他也是凱恩斯主義者,支持,同時批評布希政府的執政。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保守黨常被視為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在中文譯名中,Neoliberalism 和 New Liberalism(亦即社会自由主义)都翻譯為「新自由主義」,儘管在美國或中文世界這兩個用詞都常混淆,然而兩者意識型態不同。neo-前綴有「復興」、「複製」意涵,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奠基在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部分(經濟自由主義)上發展起來的新理論體系;社會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通常是與社會民主主義等構成第三種道路的相关。.

新!!: 改革和新自由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创造的一个历史阶段概念,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就是俗称的“三座大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 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 查看更多 »

政府成長理論

在國家角色從警察國家轉型成混合經濟福利國家成熟的今日,政府的成長在宏觀層次,可歸類為「價值轉變」、「社會發展」、「經濟混合」、「政治過程」、「科層習性」,是為政府成長理論。.

新!!: 改革和政府成長理論 · 查看更多 »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改革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简称“新文字”,新文字:Latinxua Sin Wenz)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中共控制区和苏联影响区向中国人推行的一种汉语拼音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1944年后又被中共废止。 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於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佈推行上海話拉丁化新文字,後改稱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後,广泛於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 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部分汉语的入声由加塞音字母韵尾的韵母表达),不写出舌尖元音,分尖团音,用清音字母标记送气清塞音,用浊音字母标记不送气清塞音,对于部分汉语中的浊塞音则用浊音字母加h标记。.

新!!: 改革和拉丁化新文字 · 查看更多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普通高考或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是中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如江苏省)因其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至6月9日。 普通高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题。目前,高考考试试卷分为由教育部命题的全国甲、乙、丙卷和由地方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卷。 普通高考采闭卷考试形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內容因考试地区的考试制度不同而不同,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 2014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考试形式作出了重大调整,并于2017年率先在上海市、浙江省试点,计划2020年在全国推行。.

新!!: 改革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查看更多 »

2008年8月英國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2008年8月英國 · 查看更多 »

2009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2009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中国大陆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2009年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2013年11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2013年11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3年8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改革和2013年8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5–16年歐霸盃

2015–16年歐霸盃是第 7 屆的歐霸盃,若以歐洲足協盃時期起計算,則已是第 45 屆賽事。本屆賽事決賽於瑞士巴塞爾聖雅各布公園球場舉行,上屆冠軍西維爾雖然獲得參加本届欧冠賽事的資格,但由於西維爾在欧冠分組賽只得第三名,因而轉戰歐霸盃,故有機會衛冕本屆歐霸盃的冠軍。 最終西維爾成功晉身決賽,與利物浦對壘。西維爾於決賽在上半場落後一球下,下半場連進三球,最終反勝利物浦 3–1,成為首支連奪三屆賽事冠軍的球隊。.

新!!: 改革和2015–16年歐霸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社會改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