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摩星嶺 (香港)

指数 摩星嶺 (香港)

摩星嶺(Mount Davis,坊間亦作Mo Sing Leng)是香港香港島最西端的一個小山丘,海拔,位於堅尼地城以南、薄扶林以北,也代表香港島西面的盡頭。摩星嶺毗鄰大小青洲,兩者被硫磺海峽相隔著。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以香港第二任香港總督戴維斯命名。在摩星嶺可飽覽香港島西邊的美麗海景,除了可看到在硫磺海峽對面的大小青洲外,亦可眺望到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坪洲、周公島和大小交椅洲等等離島,亦可遠遠地看到青馬大橋,而且也是一個觀賞日落餘輝的好地方。 摩星嶺是香港島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近海的地段建滿了豪宅:周啟邦夫婦、趙世曾等多位世家子弟的居所都在這裡。然而,在富豪的巨宅附近卻是曾用作拘留所的「白屋」,山腰卻曾經是平房區(已清拆的公民村),山腳沿海旁一帶亦曾經是大量的木屋區(如海旁村、褔源村等等),但亦已在清拆公民村前清拆了,而現時在原址已開鑿了一個深入摩星嶺山體內的洞穴所做成的港島西廢物轉運站。山頂有警察通訊站及賽馬會摩星嶺青年旅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遺跡。.

24 关系: 域多利道城巴1號線堅尼地城周秀娜芝加哥大学過海隧道巴士971線華富(北)巴士總站華貴邨巴士總站香港山峰香港島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保衛戰香港行政區劃豪宅趙世曾龍虎山 (香港)薄扶林沙灣 (香港)昭遠墳場新巴3A線摩星嶺摩星嶺巴士總站摩星嶺道愉景灣

域多利道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是香港主要道路之一,位於香港島區,是除了薄扶林道之外唯一連接香港島堅尼地城及薄扶林的道路。道路大多為雙線雙程行車,東北端連接堅尼地城的卑路乍街,其後經摩星嶺、沙灣、及鋼綫灣,最後於瀑布灣(華富邨)北部連接薄扶林道,全長約5.9公里。.

新!!: 摩星嶺 (香港)和域多利道 · 查看更多 »

城巴1號線

城巴1號線是由城巴營運的一條香港島巴士路線,來往摩星嶺及跑馬地(上)。 城巴1P線是1號線的特別線,祇在星期一至五繁忙時間提供服務,上午由黃泥涌道近樂活道開往中環街市,黃昏由中環(-恒-生銀行總行)開往跑馬地(上)。.

新!!: 摩星嶺 (香港)和城巴1號線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新!!: 摩星嶺 (香港)和堅尼地城 · 查看更多 »

周秀娜

周秀娜(英文名:Chrissie Chau,),出生於廣東潮州;香港女演員、模特兒。.

新!!: 摩星嶺 (香港)和周秀娜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芝加哥大学 · 查看更多 »

過海隧道巴士971線

過海隧道巴士971線是香港一條由新世界第一巴士獨營的西區海底隧道巴士路線,來往香港仔(石排灣)及西九龍新區的海麗邨。本線是新巴投得五條西九龍新區路線專營權當中,亦是唯一一條服務域多利道一帶的全日過海隧道巴士路線。 過海隧道巴士971R線為香港一條只在特定日子服務的過海隧道巴士路線,以循環形式運作,並以旺角為循環點,來往數碼港至旺角,主要服務對象為掃墓人士。.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過海隧道巴士971線 · 查看更多 »

華富(北)巴士總站

華富(北)巴士總站(英文:Wah Fu (North)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南區瀑布灣華景街華富(二)邨華翠樓對面,為一個露天坑狀巴士總站,現時有4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另有4條巴士路線及5條專綫小巴路線途經。.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華富(北)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華貴邨巴士總站

華貴邨巴士總站是香港一個坑狀露天車站,位於華貴邨華孝樓與華禮樓之間,是華貴邨唯一車站。由於華貴邨位於填海土地上,僅有一條田灣海傍道出入,所以一般途經薄扶林道的巴士路線不會特地繞經本站,所有巴士路線都以華貴邨或田灣邨為總站。 這個先天問題困擾巴士公司良久,香港仔隧道路線的問題比較簡單,因為必經香港仔,但是華貴邨經薄扶林道前往中環的直接路線途經的客源不足,繞道又過份延長行車時間,居民寧願乘搭升降機前往華富邨乘車。直至2015年5月中旬,城巴70號線由香港仔搬遷至華貴邨為總站,才有更方便及穩定的巴士服務來往中環;同時,於上午繁忙時段推行聯合班次,分別由華貴邨及香港仔出開往中環。.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華貴邨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香港山峰

香港山峰有超過300座,分佈於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以及263多個島嶼以上。.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香港山峰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二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329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另有20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348幢。.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香港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豪宅

豪華住宅,簡稱豪宅,或稱高級住宅,是房地產領域用詞,一般指位於高級或繁華地段、擁有美麗的建築設計、採用高品質的建築結構與用料、建造過程細膩,並且擁有良好的景觀、採光、私密、物業管理服務等居住條件的住宅,不管是獨立房屋或是集合住宅都包括在內。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房屋皆屬豪宅,則該區域又會被稱作高級住宅區或豪宅聚落。不過由於地理環境與文化差異,豪宅的定義在各地都有不一樣的標準。 由於豪宅建造的投入成本高,伴隨而來的便是購入價格及後續維護之成本較普通住宅高昂許多;也因為如此,其市場客群是針對社會及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士。此外,由於豪宅的興建常帶來炒房、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許多國家也會對豪宅課以重稅。然而,亦有稅法學者指出,對於這類住宅雖然提供了車位、保全、管理等服務,但仍是由住戶額外自行付費,荒謬的是百姓減輕地方政府職權、減少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的代價(減少公有停車場的興建與管理、自聘保全管理而減少警消人員的需求),不但沒有從房屋稅中扣除、居然還要在房屋稅課稅中被懲罰而提出質疑。.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豪宅 · 查看更多 »

趙世曾

趙世曾(Chao Sze-Tsung Cecil,),趙從衍家族後人,香港上市公司卓能集團主席,主攻地产业,其父赵从衍曾是香港三大轮船之王。 赵世曾一生未婚,但有三名子女分别由三位不同女友所生。 趙世曾擁有英國杜倫大學建築學士學位,是香港資深地產發展商及建築師、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及英國建築師學會會員,2004年傑出華人獎得主。 趙世曾次子趙式浩(Howard Chao)及長女趙式芝為現任卓能集團執行董事。在摩星嶺域多利道200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趙苑」(Villa Cecil),為趙世曾及其子女的居所。 趙世曾持有4號及香港自選車牌CECILEE等。.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趙世曾 · 查看更多 »

龍虎山 (香港)

龍虎山(Lung Fu Shan,亦作Hill Above Belcher's)是一個位於香港中西區薄扶林的一個小山峰,高253米,是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所在地。龍虎山東南接扯旗山,南接西高山(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西南接摩星嶺,北接石塘咀。香港大學的本部建築群座落於龍虎山東北部的山腳位置,而維多利亞城的南面界線定於主水平基準之上700呎(約213公尺),經過龍虎山西面及北面山腰。.

新!!: 摩星嶺 (香港)和龍虎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新!!: 摩星嶺 (香港)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沙灣 (香港)

沙灣(英語: Sandy Bay,中文又稱大口灣,但通常俗寫作大口環)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西面,於摩星嶺之南方及鋼綫灣之西北方。現時該處為療養院的集中地。.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沙灣 (香港) · 查看更多 »

昭遠墳場

昭遠墳場(Chiu Yuen Cemetery)並非香港望族何啟東家族的家族墳場,按地契規定是供香港歐亞混血兒安葬的公眾墳場,位於香港島摩星嶺。 除了何啟東本人與元配麥秀英因信奉基督教而合葬跑馬地香港墳場之外,家族其他成員下葬於昭遠墳場。 這些人士包括其父母、兒子何世儉、平妻張蓮覺、羅文錦家族、羅旭龢家族,以及弟弟何福與何甘棠家族。由於何甘棠篤信風水,他選擇葬於山頭另一面。.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昭遠墳場 · 查看更多 »

新巴3A線

新巴3A線是香港島的一條日間巴士路線,來往中環(天星碼頭)及摩星嶺之間,祇於星期一至五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新巴3A線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

摩星嶺可以指:.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摩星嶺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巴士總站

摩星嶺巴士總站(英文:Felix Villas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中西區摩星嶺域多利道南行前皇家香港警察政治部域多利拘留所(俗稱「白屋」)對面、摩星嶺徑及摩星嶺道交界處之間。 目前此站是城巴1號線的摩星嶺總站,設於路邊停車灣內,是港島地處最西的巴士總站;而中英文站名並不相符,中文名稱為「摩星嶺」,英文名稱卻非「Mount Davis」,而使用「Felix Villas」,亦即摩星嶺道61號之香港大學教職員宿舍「緋荔榭」(或稱「福利別墅」)。 此站只設有候車亭及一座流動廁所。現時有一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 雖然新巴3A線以「摩星嶺」為總站,但本身並不停靠此站,而是以附近一個稱為「域多利道,摩星嶺道」的巴士站為總站。 此外,雖然摩星嶺的正式英文名稱為Mount Davis,但城巴以總站附近的香港大學教職員宿舍「福利別墅」的英文名稱「Felix Villas」命名此站。.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摩星嶺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道

摩星嶺道(Mount Davis Road)是香港島西面的一條道路,位於摩星嶺以南,連接域多利道與薄扶林道,總長約1.7公里。該路是摩星嶺最主要的道路之一,亦是香港中西區和南區區界的其中一部分,道路以北為中西區,南面則為南區。 整條道路大部分為斜路,西低東高,沿途都是低密度住宅區。西端近域多利道摩星嶺巴士總站及中段均連接摩星嶺徑,可通往摩星嶺山頂。 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是以第二位香港總督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年7月16日-1890年11月13日)命名,而摩星嶺道亦成為摩星嶺徑和堅尼地城爹核士街(Davis Street)外,另一條紀念戴維斯的街道。 目前該路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專線小巴,行經此路的巴士路線只有3A和A10兩條。其中3A線只於上課日繁忙時間提供,主要為位於該路中段的聖嘉勒女書院的學生服務。而摩星嶺巴士總站則設於該路西面盡頭,只有1號一條路線使用,該路兩端則有多條行走域多利道及薄扶林道的南區巴士路線。.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摩星嶺道 · 查看更多 »

愉景灣

愉景灣(Discovery Bay)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東北部的一個海岸地區,是一個由私人發展的現代化市鎮,現時由21個私人屋苑、2個商場、4個會所及1座酒店所組成 ,地方行政區域屬離島區。愉景灣佔地約649公頃(取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為全港面積第二大單一地段,第一大為香港國際機場),相等於港島面積百份之八,地盤與建屋總面積之比率為0.1,整個愉景灣現時共建有623座住宅大廈(包括別墅),其中49座為高座大廈、4座為中座大廈,256座低座洋房及314座花園洋房,共提供8326個住宅單位,總樓面面積達約974,200平方米,愉景灣範圍包括幾個海灣,分別是稔樹灣、蟹地灣、菜園灣、大白灣、二白灣、三白灣及四白灣。愉景灣由1982年開始入伙,至今還繼續興建及擴展當中,已經成為了香港建設期最長及佔地最廣的私人屋苑。 香港興業有限公司在愉景灣策劃發展一個度假式高尚住宅項目,其中第1,2,6至18期乃獨資發展;第3期則與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發展;而第4及5期的發展權更出售了給新世界發展,但香港興業保留有關發展計劃的整體控制權;而在1994年初起至今,查氏家族的香港興業國際集團與中信泰富(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各自持有50%香港興業有限公司的股權。 愉景灣所有住宅單位一旦落成後,就會推出市場發售,發展商只保留商業用地及會所的擁有權。按政府的租地條款及大廈公契規定,香港興業有限公司須管理整個愉景灣發展計劃及提供來往港島至愉景灣的渡輪服務。 愉景灣單位款式非常多樣化,區內建有各類不同的獨立/半獨立式花園別墅、低座洋房、低座、中座及高座大廈,單位面積由432-5168平方呎不等,單位間隔由開放式單位至4房2廳的獨立屋均有提供,以切合不同類型住戶的需求。愉景灣座落於距離香港島大約12公里,與2005年開幕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相距約2公里,毗鄰聖母神樂院。截至2011年年中,愉景灣的居住人口約為1萬8千人,分別來自30多個國家,外籍居民的人囗比例比起本港其他地方為多。.

新!!: 摩星嶺 (香港)和愉景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摩星岭 (香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