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1 关系: 印度历史,印度君主列表,印度东部,印度列国时代,印度河-恒河平原,南海神庙,南方丝绸之路,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外道,外来语,孔雀王朝,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巽伽王朝,帝国列表,中华蔗糖史,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中外交通史地名,中國 (佛教),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幼龙王朝,佛,佛陀 (漫畫),德米特里一世 (巴克特里亞),往五天竺国传,修私摩,北印度,僧伽罗语,初期佛教,唐朝,唐朝文化,八大龍王,前1世纪,前2世纪,前3世纪,前6世纪国家领导人列表,王玄策,王舍城,破僧,究罗檀头经,糖霜谱,羯陵伽,羯陵伽战争,甘婆王朝,頻毘娑羅,馬鳴,讖摩,诃黎王朝,象,... 扩展索引 (41 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查看 摩揭陀和印度历史
印度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印度统治者的列表。该表中列出的君主包括印度次大陆上的主要政权。.
查看 摩揭陀和印度君主列表
印度东部
印度东部是印度的一个区域,包括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和贾坎德邦。地理上介于印度北部和印度东北部之间,在文化和语言上与孟加拉国有许多类似之处,该国在印度分治以前也是本地区的一部分。在该地区印度-雅利安语sMagadhi Prakrit 自古代王国摩揭陀流传下来。其中摩揭陀语和奧里萨语事实上已经一千多年保持未变,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后裔。 難近母和賈格那特是该地区特别受崇拜的神祇。布里是东部印度教的朝圣中心,而布巴内斯瓦尔被称作庙宇之城。 西孟加拉的首府加尔各答是印度东部最大的都市。此外,奥里萨邦的城市布巴内斯瓦尔、克塔克和布里,西孟加拉邦的Gaur,以及比哈尔首府巴特那,在历史上更为突出。.
查看 摩揭陀和印度东部
印度列国时代
印度列國時代(梵語: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為「大國」,約前600年—約前300年),是印度歷史上的一个時期,前承印度吠陀時代。主要是十六大國并立爭霸,這些大國主要分佈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恆河平原。摩揭陀國實力最强,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
查看 摩揭陀和印度列国时代
印度河-恒河平原
中央平原(或作印度河-恒河平原,IndoGangeticPlain,或稱印度大平原)地处南亚,是一片富饶、肥沃而古老的土地,平原大致分为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部分、旁遮普(Punjab)与哈里亚纳平原区、恒河中下游地区三大部分,分布有恒河与印度河两大水系,跨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涵盖了印度东北部、巴基斯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孟加拉国的大部分,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居住有超过8.5亿的人口。.
查看 摩揭陀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旧称扶胥村),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洪聖的场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遗迹。2013年3月,南海神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摩揭陀和南海神庙
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也称交广印度两道是一条经交州、广州,通西域、印度,远至巴格达的中外丝绸贸易孔道道。其总长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包括陆道和海道,主要出口商品为丝绸。.
查看 摩揭陀和南方丝绸之路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查看 摩揭陀和大乘佛教
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经》(巴利文:Mahaparinibbana Sutta),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经》中收于长部尼柯耶第十六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遊行经》。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入涅槃前三个月的最后游行教化,以及涅槃后八国分得舍利供养的情形。 《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
外道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為一個佛教的翻譯名詞,與被稱為內道的佛教裡佛陀所說的教法相對,取名源於其所傳真理異於佛教的宗教組織。.
查看 摩揭陀和外道
外来语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查看 摩揭陀和外来语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查看 摩揭陀和孔雀王朝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查看 摩揭陀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शुंग राजवंश)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185年,亡於前73年。其主要范围包括印度東北部恆河下游地區。巽伽王朝共歷10帝,首都位於華氏城。 前185年,孔雀王朝最後一任國君坚车王(或译为巨车)為手下將軍华友(或译为差友)刺殺,孔雀王朝被巽伽王朝取代。王朝初,华友壓制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另外,他亦一改孔雀王朝的親塞琉古帝国立場。巽伽王朝的统治范围远远小于孔雀王朝,而且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在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627年—645年),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据说就是孔雀王朝的末裔,虽然可信度很低(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孔雀家族后代)。 前73年,巽伽王朝為甘婆王朝取代。.
查看 摩揭陀和巽伽王朝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查看 摩揭陀和帝国列表
中华蔗糖史
《中華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 季羡林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和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马上认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季羡林又发现,印度有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
查看 摩揭陀和中华蔗糖史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是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中世紀方言,是上古方言如梵語的后代,是后期中世紀語言如 或 Abahatta 的祖先,并最終演化成當代印度-雅利安語言,包括印度斯坦語、奧利亞語、孟加拉語和旁遮普語。術語“俗語”(Prakrit)經常用於這些語言(prakrita 字面上的意思是“天然”的,相對於梵語 sanskrita,它的字面意思是“構造”的或“優雅”的)。現代學者比如 Shapiro 追隨這種分類,包括了所有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在“俗語”的范疇內,而其他學者強調這些語言的獨立發展,它們經常由社會和地理的不同而從梵語分離出來。.
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外交通史地名。按拼音字母排列.
查看 摩揭陀和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國 (佛教)
中國(madhya-desa,majjhima-desa),又稱中天竺,在恆河流域中,以摩揭陀、憍薩羅為中心的區域,為佛陀釋迦牟尼出世及弘法之地,古印度佛教文化圈的中心。中國之外,稱為邊地。約當今印度中央邦,北方邦、比哈爾邦。.
查看 摩揭陀和中國 (佛教)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附近對抗印度波羅斯的一場戰役,地點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而波羅斯的王國疆域就包含旁遮普一部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後一場,也是代價相當高昂的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譁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畫,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便離開了印度。.
查看 摩揭陀和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幼龙王朝
幼龙王朝(IAST:Śiśunāga,或译为龙种王朝、童龍王朝,音译为悉输那伽王朝;得名于其创建者悉输那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個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真正历史,至今模糊不清,其起止年代和所包含的君主,也有几种互相矛盾的说法。.
查看 摩揭陀和幼龙王朝
佛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查看 摩揭陀和佛
佛陀 (漫畫)
《佛陀》(ブッダ)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日本漫画作品。描述佛教創始人、擁有“釋迦牟尼”“佛”等稱號的釋迦族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成為僧侶的一生經歷的故事。在潮出版社的少年漫画雜誌《希望之友》(之後改成《少年世界》→《Comic Tom》)自1972年起連載至1983年止。 本作在美国受到高度評價,並且在2004年及2005年的Eisner獎中得到最優秀国際作品獎。 2010年7月,以《手塚治虫的佛陀》為名,製作全三部的動畫電影。而台灣及香港則譯作《佛陀》。第一部於2011年5月28日上映,第二部於2014年2月8日上映。 2010年12月時,整部作品的發行量超越2000万部。.
查看 摩揭陀和佛陀 (漫畫)
德米特里一世 (巴克特里亞)
德米特里一世(不敗者)(Δημήτριος ;約前222年—約前185年),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國王。他是歐西德莫斯一世之子,約在前200年時繼承王位,之後他征服廣大的地區,包括橫跨今日東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並把希臘文化帶到離希臘本土很遠的印度,亦可視為印度-希臘王國的開拓者。德米特里在戰場上可能從未吃過敗戰,過世後在後來的君主阿加托克利斯時冠上「不敗者」(希臘語:ANIKETOS)的稱號。.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查看 摩揭陀和往五天竺国传
修私摩
修私摩(Sushim,意译为善结,活动时间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子。 关于修私摩,只有佛教典籍对他有详细记载,并且不能独立证明其真实性。按《阿育王经》,修私摩是孔雀王朝第二位国王宾头娑罗的长子,阿育王的异母兄。宾头娑罗晚年时怛叉始罗地区发生叛乱,修私摩受命前往镇压。修私摩在外作战时,宾头娑罗病危,临死前要阿育将修私摩召回继承王位;但阿育却在一些大臣支持下自己夺取了王位。修私摩返回后得知此事大怒,准备与阿育王构兵。阿育王的亲信大臣成护用诡计欺骗修私摩,并在都城东门外设置陷阱(火坑)。结果修私摩中计,进攻东门,落入陷阱中惨死。.
查看 摩揭陀和修私摩
北印度
北印度(उत्तरापथ),又稱北天竺,也叫雅利安·伐爾塔,約當印度次大陸北方,今印度北方、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一帶。古婆罗谜文佛经中北印度指古印度贍部洲(Jambudvipa)的北疆。 最初北印度一词指北疆商路--沿恒河流域经过旁遮普邦、塔克西拉通往大夏的北疆商道。北疆商道东起西孟加拉恒河口的塔姆鲁克(Tamluk)。这条北印度古时最长的商路在印度孔雀王朝由与和印度东海岸的海港交通繁忙而十分著名。后来北印度又指北印度商路所经过的北疆。至于北印度的疆域范围,历来都不十分明确。有以下几种说法:.
查看 摩揭陀和北印度
僧伽罗语
僧伽罗语(සිංහල),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之一。是占斯里兰卡大多數人口的僧伽罗人的語言;使用人口大約一千九百萬。從1956年開始,僧伽羅語及泰米爾語同時都是《斯里蘭卡憲法》上承認的官方語言。 僧伽罗语是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馬爾代夫官方語言之一的迪維希語是與之相近的語言。僧伽羅語書寫採用源自古印度北部婆羅米文而形成的僧伽羅文。.
查看 摩揭陀和僧伽罗语
初期佛教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但亦有將根本佛教一詞用作佛陀傳道時期,而原始佛教一詞用作佛滅後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
查看 摩揭陀和初期佛教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摩揭陀和唐朝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查看 摩揭陀和唐朝文化
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是天龍八部的八位龍王。在《法華經》(序品)登場,守護佛法。在古印度是半身半蛇的那伽(नाग, Nāga),在漢傳佛教、日本佛教轉變成為龍形。.
查看 摩揭陀和八大龍王
前1世纪
公元前100年1月1日至前1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1世纪。.
查看 摩揭陀和前1世纪
前2世纪
前200年至前1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世纪。.
查看 摩揭陀和前2世纪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查看 摩揭陀和前3世纪
前6世纪国家领导人列表
公元前6世纪(前600年—前501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列表。.
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人,生于河南洛阳。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曾四次出使印度地区,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查看 摩揭陀和王玄策
王舍城
王舍城(梵語:राजगृह,Rāja-gṛha,印地語:Rājgir,巴利語:Rājagaha),音譯為羅閱祇,印度古城,位於今比哈爾邦那蘭達縣。是佛教八大圣地之一,为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王舍城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耆那教圣地,耆那教創始人摩訶毘羅可能出生於王舍城附近的那爛陀。.
查看 摩揭陀和王舍城
破僧
僧(Saghabheda)是指佛教出家僧團分化。在佛教歷史上,首次僧團分裂,是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提婆達多提出天授五法,以佛陀年邁為由,希望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但未獲同意,提婆達多自立僧團,形成提婆達多派僧團與佛教僧團兩大系統。.
查看 摩揭陀和破僧
究罗檀头经
《种德经》(巴利文:Kutadant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五部经。佛陀在该经中批判了婆罗门的杀生祭祀。.
查看 摩揭陀和究罗檀头经
糖霜谱
《糖霜谱》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糖的专著,中国宋代王灼著于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全文共七篇。其中僅首篇有標題「原委第一」,敍述糖霜概況及源由。自第二篇以後均無標題,其主要內容則分別是:第二篇為以蔗為糖的始末;第三篇為種植甘蔗;第四篇為造糖器具;第五篇為結霜方法;第六篇為糖霜結或不結的運道及其相關事務;第七篇為糖霜性味及各種食用方法。.
查看 摩揭陀和糖霜谱
羯陵伽
羯陵伽(Kalinga;କଳିଙ୍ଗ;कलिंगा;కళింగ)一作迦陵伽、羯𩜁伽,印度次大陸中央東部的一個古国。相当今奥里萨邦(Odisha)、安得拉邦北部及中央邦的部分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
查看 摩揭陀和羯陵伽
羯陵伽战争
羯陵伽战争(梵语:कलिन्ग युध्धम्)是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与封建共和国羯陵伽(在今奥里萨邦沿海地区)之间发生的战争。羯陵伽人顽强反抗,但最终还是敌不过阿育王的无情进攻。据说战争的惨状导致阿育王最终皈依了佛教。.
查看 摩揭陀和羯陵伽战争
甘婆王朝
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於公元前75年至前30年統治東部印度。其創建者婆藪提婆於公元前75年推翻了巽伽王朝的末代君主提婆菩提。依據印度往世書,甘婆王朝最後為南印的百乘王朝所滅。.
查看 摩揭陀和甘婆王朝
頻毘娑羅
頻毘娑羅(बिम्बिसारः,Bimbisāra,),又譯為頻婆娑羅、瓶沙王,摩竭陀國訶黎王朝的國王,王舍城的建立者。在位期間,併吞了東面的鸯伽國,擴張了摩竭陀國的領土。是釋迦牟尼的好友與保護者。 其子阿闍世王受到提婆達多所勸,發動兵變、篡位,將頻毘娑羅禁錮,頻毘娑羅憂憤而自害。佛教傳說中頻毘娑羅在禁錮中悟道,証得阿那含果而入般泥盤。.
查看 摩揭陀和頻毘娑羅
馬鳴
菩薩(अश्वघोष,,),音譯阿濕縛窶沙,大約生活在西元二世紀或更早,佛教僧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為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 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在雜密中,他以乘白馬之白衣大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他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
查看 摩揭陀和馬鳴
讖摩
讖摩(Khema),又譯為差摩,釋迦牟尼弟子,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第一,在比丘尼眾中的地位,等同於比丘眾中的舍利弗。.
查看 摩揭陀和讖摩
诃黎王朝
诃黎王朝(Haryanka dynasty),亦被译为“曷利昂伽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在前7世纪至约前413年的王朝,由统治者为诃黎族人而得名。建立之初定都于王舍城,优陀夷时期迁都至华氏城。这一时期的摩揭陀国吞并了鸯伽、跋耆、拘萨罗、迦尸等国,为后来统一印度奠定了基础。.
查看 摩揭陀和诃黎王朝
象
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屬於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屬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它的陰莖有120公分。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查看 摩揭陀和象
跋蹉
跋蹉((巴利語:;半摩揭陀語: ;梵語:वत्स, IAST:),又譯拔沙,筏蹉,北印度古國,阿含經所說的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摩揭陀西方,接近恆河流域。首都憍賞彌。 据信跋蹉得名于一位迦尸國國王。跋蹉的意思是犢子。跋蹉後來成為佛教犢子部的中心。.
查看 摩揭陀和跋蹉
鸯伽
鸯伽(अंग),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其国周四千余里,气候炎热潮湿,民风淳朴。其首都瞻波城因遍植瞻波树而得名。鸯伽与摩揭陀国相邻,曾经在抵抗摩揭陀国的侵略中取得过胜利,但最终仍为频毗娑罗所灭。在《摩诃婆罗多》中,迦尔纳统治该国。 佛教典籍《增支部》将其列为十六雄国之一。.
查看 摩揭陀和鸯伽
車底
車底國(梵語:चेदि,Chedi),又譯支提國,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大致位於印度中央邦本德爾肯德地區,亞穆納河南岸肯河(Ken river)流域。 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車底國國王是童護(Sisupala),他是俱盧族難敵(Duryodhana)和摩揭陀國王妖連(Jarasandha)的盟友,企圖在堅戰(Yudhishtira)的王祭中爭奪首座,後被黑天(kṛṣṇa)所殺。.
查看 摩揭陀和車底
黑胡椒
黑胡椒(學名:Piper nigrum),又名黑川,是胡椒科的开花藤本植物,果实在晒--后通常可作为香料和调味料使用。同样的果实还是--、红胡椒与绿胡椒的制作原料。黑胡椒原产于南印度,在当地和其他热带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黑胡椒的果实在熟透时会呈现黑红色,并包含一粒种子;果实在晒--后会成为直径5毫米的胡椒子核果。 --燥的黑胡椒粉是欧洲风格菜肴的常用香料,自古以來,黑胡椒就因其在调味与医学上的双重价值而备受珍视。黑胡椒的香馥来自其含有的胡椒碱。常简称作“胡椒”的黑胡椒粉,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都可见到,通常会与精制食盐放在一起。.
查看 摩揭陀和黑胡椒
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转轮圣王狮子吼经》(巴利文:Cakkavatti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六部经。 佛陀在摩揭陀国图罗村说法,叮嘱众比丘以自己为岛屿安住,不以他人而庇护;以法为庇护。而方法则是通过修行四念处。此外佛陀还讲述轮法王达尔诃奈密的故事。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第1部第39卷)、《中阿含經·轉輪王經》(第1部第520卷)。 Category:长部.
查看 摩揭陀和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迦毗羅衛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毘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爲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查看 摩揭陀和迦毗羅衛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查看 摩揭陀和部派佛教
舍利
舍利(शरीर ,漢語拼音:Shèlì),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遺留的固体物,后来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
查看 摩揭陀和舍利
舍利弗
舍利弗(梵語:शारिपुत्र ,巴利語:),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譯為舍利子,意譯鶖鷺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低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在藏傳佛教,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佛身邊,隨侍釋迦佛,並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往往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而漢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的論書中,經常以法將(Dhamma-senapati)來稱呼舍利弗。.
查看 摩揭陀和舍利弗
舍衛城
舍卫城(梵語:श्रावस्ती,Śrāvastī,巴利語:Sāvatthī),古印度恆河中游北岸拘萨罗国(Kosala)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謝拉瓦斯蒂縣。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舍卫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汇发源地。.
查看 摩揭陀和舍衛城
阿难
阿難(IAST:,天城文:आनन्द,注音:ㄚ ㄋㄢˊ),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多聞第一」。 阿難在佛入滅後証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在法華經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62億諸佛之後將會成佛,佛號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徧滿。 《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查看 摩揭陀和阿难
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Ajatashatru,),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之子,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耆那教創始人伐達摩那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查看 摩揭陀和阿闍世王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查看 摩揭陀和阿育王
阿槃提
阿槃提國(梵語:Avanti),又譯為阿槃底、摩波槃提,釋迦牟尼時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大致上位於印度摩腊婆地區。在釋尊時代,它是極為強大的國家,與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跋蹉國並為四強。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許多著名佛教僧侶皆出身此國,分別說部在這個地區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經在此國修行,因此成為耆那教聖地之一。.
查看 摩揭陀和阿槃提
阿湿波
阿湿波(梵語:Aśmaka)是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語:potalaka)。佛教经典《撰集百缘经》提及过它的一位国君——梵豫王。《往世书》中记载了它的二十五位国君,与摩揭陀国的幼龙王朝为同一时代。在《本生经》五中,以阿湿波与阿槃提的关系类比于鸯伽与摩揭陀的关系,因此佛教学者推测阿湿波可能是阿槃提的附属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国也较晚才被摩揭陀国所灭。.
查看 摩揭陀和阿湿波
阇尼沙经
《阇尼沙经》(巴利文:Janavasa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八部经。 佛陀在那提迦时候,阿难鉴于佛陀曾经将说过那提迦信徒命终再生的故事,请求佛陀讲述摩揭陀信徒命终再生。此时,一名叫阇尼沙的药叉前来告诉佛陀,常童子梵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四神通、三径路,四念处,七定具,皈依三宝后就能像摩揭陀信徒那样,断除三结,进入预流,达到正觉。根據南传上座部佛教長老們在長部第十八经沙門果經開示,這一位药叉正是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的轉世。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闍尼沙經》(第1部第34卷)、《人仙經》(第1部第213卷)。 Category:长部 Category:阿含部.
查看 摩揭陀和阇尼沙经
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又译“墀松德贊”,吐蕃第三十七代贊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內,吐蕃國勢达到鼎盛。他也为藏傳佛教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吐蕃三法王”之一。 赤松德赞的名字,在汉文文献《通典》中作乞梨悉笼纳赞,《旧唐书·吐蕃传》中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新唐书·吐蕃传》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资治通鉴》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乞立赞。在汉文文献中,他的早期事迹往往与前任赤德祖赞混淆。.
查看 摩揭陀和赤松德贊
那烂陀寺
那烂陀(नालंदा,),又稱那羅,古印度地名,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在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輩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列入世界遺产。.
查看 摩揭陀和那烂陀寺
蔗糖
蔗糖是一种雙醣(葡萄糖+果糖),晶體白色,具有旋光性,但無變旋。易被酸水解,水解后產生等量的D-葡萄糖和D-果糖。不具還原性。發酵形成的焦糖可以用作醬油的增色劑。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廣泛分布于植物體內,特別是甜菜、甘蔗和水果中含量極高。蔗糖是植物儲藏、積累和運輸糖分的主要形式。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Saccharum spp.)和甜菜(Beta vulgaris)。将甘蔗或甜菜用机器压碎,收集糖汁,过滤后用石灰处理,除去杂质,再用二氧化硫漂白;将经过处理的糖汁煮沸,抽去沉底的杂质,--去浮到面上的泡沫,然后熄火待糖浆结晶成为蔗糖。 以蔗糖为主要成分的食糖根据纯度的由高到低又分为::蔗糖(100%)、冰糖(99.9%)、白砂糖(99.5%)、绵白糖(97.9%)和赤砂糖(也称红糖或黑糖)(89%)。.
查看 摩揭陀和蔗糖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查看 摩揭陀和释迦牟尼
難陀王朝
難陀王朝(Nanda Dynasty)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424年,亡於前321年,其創建者為摩訶帕德摩·难陀(意译为大红莲难陀)。 難陀王朝成立後﹐摩訶帕德摩大力擴充軍隊﹐並将北印度恆河沿岸大部份地區纳入其治下。此外﹐他設立了稅收制度﹐又興建運河和其他水利工程。摩訶帕德摩死後﹐馬其頓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攻入印度河平原。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查看 摩揭陀和難陀王朝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查看 摩揭陀和提婆達多
桑耶寺
桑耶寺,或桑耶贡巴(,Samye Gompa),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也被称作“三样寺”。1996年,桑耶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5年,桑耶寺被评定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查看 摩揭陀和桑耶寺
比哈爾人
比哈爾人(梵文: बिहारी; 波斯語:; 拉丁語: Bihārī )是一個從印度比哈爾邦發跡的印度-亞利安民族,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現今的比哈爾人為一跨境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印度,然而部分人也散居在巴基斯坦、孟加拉、模里西斯等國家,2011年總人口數為1.05億人。 比哈爾人主要的語言為比哈爾語,然而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作為官方用語(教育與軍事用途)。比哈爾人大多信仰印度教,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小部分人則信仰錫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和巴哈伊教。.
查看 摩揭陀和比哈爾人
泰盧固人
泰盧固人(英語:Telugus,泰盧固語:తెలుగు)是印度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倫加納邦(Telangana),其餘分散於南亞各地和其他洲。因為是安得拉邦的主體民族,故又被稱為安得拉人。屬於達羅毗荼人,原居於印度北部,在阿利安人來到印度後遷移至印度南部,逐漸形成今日的泰盧固人。總人口大約有1億1千多萬人(2011),使用泰盧固語和泰盧固文,多數人信仰印度教。.
查看 摩揭陀和泰盧固人
法天
法天(?-1001)Dharmadeva, 印度来华译经僧人、一名法贤。原于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出家,系剎帝利种姓。 宋初,与兄法護攜帶梵文經典來到中國鄜州,他们与河中府梵學僧法進合作,共同翻譯了《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如來陀羅尼經》、《最勝佛頂陀羅尼經》和《七佛贊唄伽陀》等经典,譯文委婉簡約。開寶七年(974)宋太祖读到这些译本,很欣赏,召見了他們,並允許他們去朝禮五臺山,遊歷中国各地。 后与天息灾、施护等人布置译经场,继续合作翻译佛经,咸平四年(1001年)去世。他们翻译的佛经大多是密教经典。.
查看 摩揭陀和法天
法显
法显(),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劉宋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
查看 摩揭陀和法显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查看 摩揭陀和戰象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摩揭陀和新唐书
时轮
時輪(कालचक्र ;藏語:dus-kyi 'khor-lo;Цогт Цагийн Хүрдэн)源自於秘密大乘佛教,用以表示時間和輪迴的符號,常用木結構或彩砂(沙壇城或稱沙曼荼羅)搭建而成。其概念源自於無上瑜伽部的最高教法「時輪怛特羅」(Kālacakra Tantra)。 按藏族史書《西藏王臣記》的說法,「時輪怛特羅」起源於古代印度北部的「香巴拉」淨土,其國王月賢最早傳承和弘揚「時輪金剛」教法,約在公元11世紀前後從印度傳入西藏,13世紀時已經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修習經典之一。時輪法門為藏區所獨有,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均有此法傳承,有些說法認為某些圓滿次第竅訣已經失傳,唯獨覺囊派擁有完整的教法。.
查看 摩揭陀和时轮
旃陀罗·笈多一世
旃陀罗·笈多一世()是古印度笈多王朝的建立者。原为摩揭陀境内地方王公,后与统治华氏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贵霜人诸侯梨车族联姻,势力渐强。于320年称帝,建立笈多王朝,都定都吠舍离。领有整个摩揭陀。.
查看 摩揭陀和旃陀罗·笈多一世
旃陀罗笈多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孔雀(चन्द्रगुप्त मौर्य,,古希腊文:Sandrokottos,),又称月护王、旃陀羅崛多,是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首次將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他于前320年至前298年间在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其孫阿育王促成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
摩羯陀
#重定向摩揭陀.
查看 摩揭陀和摩羯陀
摩羯陀国
#重定向 摩揭陀.
查看 摩揭陀和摩羯陀国
摩揭陀俗語
摩揭陀俗語(Magadhi Prakrit (Ardhamāgadhī))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普拉克里特诸语言之一。在梵语和巴利语相继没落之后,摩揭陀俗语成为古印度的书面语言之一。 摩揭陀俗语使用范围为印度次大陆的东部,包括今日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耆那教创始人摩訶毗羅都是摩揭陀俗语的使用者。在印度列国时代,该语言是摩揭陀的宫廷语言,后来也是孔雀王朝的宫廷语言。阿育王诏书便是用该语言写成。 摩揭陀俗语后来发展成为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东部诸语,包括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奥里亚语和比哈尔诸语(包括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摩揭陀语等语言)。.
查看 摩揭陀和摩揭陀俗語
摩揭陀語
摩揭陀語 (मगही,, 也叫做 मगधी, language) 是一種印度語言。名字來自它的祖先語言 Magadhi,其源頭摩揭陀俗語據信是佛陀所講的語言,并且是古代摩揭陀王國的語言。摩揭陀語密切接近於博杰普爾語和邁蒂利語,這些語言有時被稱呼為一個單一的語言比哈爾語。這些語言和一些其他相關語言一起被叫做比哈爾語,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語支的東部群組的一個子群組。摩揭陀語大約有1300萬使用者。 它曾被認為是印地語的方言,但最近已經被認為是同孟加拉語、阿薩姆語和奧里亞語在一起的印度語言的東部群組的后代。它有非常豐富和古老的民歌和故事傳統。它使用於比哈爾邦的8個行政區和賈坎德邦的3個行政區,并在西孟加拉邦的 Malda 也有些使用者。 儘管摩揭陀語有大量的使用者,它在印度仍未被憲法上認可。即使在比哈爾邦,印地語被用于教育和官方事務。 摩揭陀語在1961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在法律上被吸收為印地語的亞種語言。.
查看 摩揭陀和摩揭陀語
怖軍
怖軍(भीम)在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一員,般度五子的二子,哈斯蒂納普爾的國王。怖軍名義上的父親是般度,但因般度得罪天神導致不能與女性行房,所以貢蒂利用神力與天神生下兒子,所以怖軍實際上是風神伐由之子,哈奴曼是佈軍同父異母的兄弟。由於般度早逝,國家由伯伯持國攝政,但持國的兒子俱盧族對王國虎視眈眈,多次藉機謀害他們。年少時,難敵曾經引開堅戰和阿周那,毒害怖軍,幸好他大命才不死。怖軍在五子之中,屬於驍勇善戰的一員,在流放期間,他曾為民除去羅剎,又在摩竭陀國打敗惡王妖連,後來與哈奴曼相認後,神力更上一層樓。在俱盧大戰中,怖軍殺死了俱盧族的多名成員,包括侮辱過黑公主的難降。 CATEGORY:摩訶婆羅多角色.
查看 摩揭陀和怖軍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查看 摩揭陀和4世纪
5世纪
401年1月1日至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5世纪。.
查看 摩揭陀和5世纪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查看 摩揭陀和6世纪
7世纪
601年1月1日至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7世纪。唐朝取代隋朝领导中国,而本世纪末期武周中断了李唐朝廷。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后,疆域辽阔、「万邦来朝」。 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使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日本此时处于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飞鸟时代,大和政权得到发展和巩固。 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实现了统一并迅速开始了「穆斯林征服」,建立了倭马亚王朝,震撼了从中亚到西欧的世界。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兴衰,萨珊王朝灭亡。拜占庭帝国虽丧失了查士丁尼时代的大片领土、与萨珊王朝交战不利,但将新兴的穆斯林抵御在君士坦丁堡——被誉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之外。北印度一度统一在盛极一时的戒日王朝之下。 在中美洲,蒂卡爾在Hasaw Chan K'awil(阿赫卡王,双月,巧克力领主Double Moon or Lord Chocolate 682年-734年在位)統治下重新強大,並在西元695年打败卡拉克穆尔,使得蒂卡尔重新成为玛雅中部地区的霸主。.
查看 摩揭陀和7世纪
亦称为 摩伽陀國,摩揭陀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