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揚州刺史部

指数 揚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為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置,其行政長官稱之為揚州刺史,屬漢代十三刺史部。由於古稱淮南為揚州,後來範圍擴大到長江以南。轄區相當於今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上海市及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全部,湖北省、河南省一部分地區。.

目录

  1. 17 关系: 孫吳行政區劃安庆市东汉九州 (中国)張緒 (南朝)福州历史年表隋朝顧悌西汉行政区划黃巾之亂揚州梅成歐陽歙江淮民系江淮文化漢朝行政區劃扬州刺史部

孫吳行政區劃

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孫吳行政區劃

安庆市

安庆市,又名宜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始,直至中共建政初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安庆为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是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长江沿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西门户,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枢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地理位置重要,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洲”之喻。.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安庆市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东汉

九州 (中国)

九州,中国古代的一种地理区划概念,傳說為漢族先民大禹所劃分,故又稱為禹迹。《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異。九州概念的产生时间雖有争议,但产生於先秦時期己成為學界的共識。 至汉武帝时,依據《禹贡》九州和《职方》九州,将京畿地区之外的疆域划分为十三個刺史部,但魏晋以后随着行政州份增多以致行政區劃與九州完全脫鉤,《禹貢》九州成为人們理解現實世界的地理座標之一。 “九州”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圍,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九州 (中国)

張緒 (南朝)

張緒(),字思曼,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北朝刘宋、南齐官僚、学者。.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張緒 (南朝)

福州历史年表

这是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关的历史年表。 具体参见:福州历史.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福州历史年表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隋朝

顧悌

顧悌,中国三国時代孙吴人物,字子通。揚州刺史部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子顧彦、顧礼、顧謙、顧秘。同族顧雍。 顧悌性格孝悌廉正,在故乡聞名。十五岁为郡吏,授郎中。其後,升到偏将軍。顧悌与朱据一起向孙权说要分明嫡庶,朝廷为之震惊。顧悌对待妻子礼貌有則。经常深夜入内,凌晨起床离开,很少与妻子会面。一次,顧悌病重,妻子看望他,顧悌让人扶起自己,端正頭巾起身应对。让妻子先回去。当時人称赞他作为丈夫操行高洁。 顧悌的父亲顾向任县令,顾悌收到了父亲的信,整理好衣服,跪拜流泪读信。信读一句,说一句应諾,看完后,又拜信。之後,得到父亲得病的信,对着信流泪。父亲死後,顧悌五天不飲水。常在墙壁上画棺柩,立在神座下,看到就哭泣。服喪期間没有结束就去世了。.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顧悌

西汉行政区划

西汉行政区划,由于社会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于秦帝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而且汉武帝刘彻首创的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现了古代中国史上的州郡县三级建制,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西汉行政区划

黃巾之亂

巾之亂,又称黄巾起义、黃巾民變、黄帢贼乱,是中国東漢灵帝時的大规模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动之一,開始於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张宝、张梁等人領導,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漢末三國時期一干著名群雄幾乎都有直接、間接參與討伐黃巾軍作為爭霸天下的起點。.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黃巾之亂

揚州

揚州,可以指:.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揚州

梅成

梅成(),中国东汉時代末期揚州刺史部廬江郡人。 梅成在灊山为根据地活動,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曹操平定荊州时,梅成和盟友陳蘭一起在氐族居住的六县起兵反对曹操。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軍派于禁、臧霸征討梅成。梅成诈降于禁,于禁走后,梅成逃到灊山依附陳蘭。以灊山险阻要害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接受孙权派出的韓当援軍。梅成、陳蘭在曹操部下張遼猛攻下战敗,一并斬首。 建安五年(200年)在長江、淮河一带集兵数万人的陳蘭、雷緒(一说即雷薄)、梅--。一说梅--与梅成是同一人物,或者同族人物。.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梅成

歐陽歙

歐陽歙(),字正思,乐安郡千乘县(县治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境)人。西汉、东汉官员。 出身士族,世代传授《尚书》,至歐陽歙連續八代都是博士,史称“欧阳八博士”,又稱“歐陽尚書學派”。王莽时期,欧阳歙任長社縣(在今许昌市境)县宰。被更始帝任命为原武县令。刘秀平定河北时,在原武县见到欧阳歙,任命为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 刘秀登基,建立东汉后,欧阳歙任河南尹,封被阳侯。建武五年(29年),坐事免官。第二年,任命为扬州牧,迁汝南郡太守。建武九年(33年),更封夜侯。建武十五年(39年)《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自杀。丁未,有星孛于昴。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欧阳歙下狱死。,接任大司徒。欧阳歙不自爱,贪得无厌。一次,光武帝派遣谒者清查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土地,结果查出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內,貪污千餘萬錢,被捕下獄。其門徒一千餘人集結在皇宮門外,請求皇帝饒恕,甚至有人自處髡刑和剃刑。又有平原郡(山東省平原縣)人禮震,年僅十七歲,赶赴京城,請求代替歐陽歙一死。劉秀不准,歐陽歙遂于冬十一月甲戌死在獄中。《资治通鉴》稱歐陽歙是因“度田”事而下獄死,有誤。.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歐陽歙

江淮民系

江淮人,即江淮民系,或為下江民系,一般指稱说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文化上,江淮文化是南方文化中最靠近北方文化区域的,兼有南北的文化特征。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江淮民系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江淮文化

漢朝行政區劃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由於對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繼削除,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于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吕后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剷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漢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漢武帝後,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餘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到東漢宣告形成。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靈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個州部為:'''司隸'''校尉部(治雒陽)、'''徐州'''刺史部(治剡縣)、'''青州'''刺史部(治臨淄)、'''豫州'''刺史部(治譙縣)、'''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晉陽)、'''幽州'''刺史部(治薊縣)、'''兗州'''刺史部(治昌邑)、'''涼州'''刺史部(治隴縣)、'''益州'''刺史部(治雒縣)、'''荊州'''刺史部(治漢壽)、'''揚州'''刺史部(治歷陽)和'''交州'''刺史部(治龍編)。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又分涼州置'''雍州'''刺史部。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漢朝行政區劃

扬州刺史部

#重定向 揚州刺史部.

查看 揚州刺史部和扬州刺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