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3 关系: 劍龍屬,半熊,半狗科,半深海带,十體鱷屬,古鱷屬,双眼视觉,吸血烏賊,声音,大西洋鯡,天敵,天敵 (消歧義),外星生命入侵,寄生兽,寄蟎總目,中氣門目,弓足梢蛛,低可偵測性技術,北海狗,哺乳动物,凹頜獸屬,兩頭蛇 (徽章),共同演化,具象人类知识系统,兽群,克勞德·李維-史陀,石斑魚,种间关系,竞争,第四紀滅絕事件,笛鯛屬,绝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爱猫芋螺,生物防治,生态学,电蛛,異營生物,牲畜護衛犬,特暴龍屬,牙齒,狩獵陷阱,盲走蟎屬,白邊真鯊,芋螺属,蟻鵙科,過度開發,草蛉科,蝴蝶,蝾螺科,... 扩展索引 (53 更多) »
劍龍屬
劍龍屬(學名:Stegosauru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個屬。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stegos-;指屋頂)與(-sauros;指蜥蜴)。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 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早期。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與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Turner, C.E.
查看 捕食和劍龍屬
半熊
半熊(Hemicyon)是已滅絕像熊的動物,衍生出半狗科分支。牠們長約1.5米,高約70厘米,身體比例像虎,而牙齒像狗。牠們生存於2200萬年前中新世的歐洲、亞洲及北美洲。一般認為半熊是高級肉食性動物及掠食的。半熊不像現今的熊是蹠行的,而是趾行及有長的中骨。這顯示半熊是活躍的掠食者及奔跑能手,估計是在平原群體捕獵的。牠們因此與熊有所區別,而更像狗。 半熊的物種是於1800萬年前的亥明佛德階出現,故牠們是最早在北美洲出現的。這些北美洲物種與波爾迪階歐洲的物種是近親。其他半熊化石包括:.
查看 捕食和半熊
半狗科
半狗科(Hemicyonidae)是一科已滅絕像熊的食肉目動物。牠們長約1.5米,高70厘米,身體比例像虎,而牙齒像狗。牠們生存於2200萬年前中新世的歐洲、亞洲及北美洲至200萬年前漸新世晚期的歐亞大陸及非洲。一般認為半狗科是肉食性及高度掠食的。牠們不像現今的熊般是蹠行的,而是趾行及有長的中骨。從此可見半狗科是活躍的獵食者及奔跑能手,估計是在平原群體獵食的。牠們亦因此像狗而多於像熊。.
查看 捕食和半狗科
半深海带
半深海带(bathyal zone或bathypelagic)由βαθύς(bathýs)衍生而来,这里也被称作午夜区(midnight zone)。这一区域位于海平面下至之间,平均温度大约为。 半深海带的动物密度较低。阳光到达不了这一区域,这也就意味着这里不可能有初级生产,因此这里才被称作午夜区。由于这里缺乏光线,这里仅有蝰鱼属与皱鳃鲨有眼睛。许多种类的生活中半深海区域,如鱿鱼、大鲸鱼和章鱼;海星、海绵多孔动物门、腕足动物、海胆也在这里很常见,但这个区域对于其它鱼类来说太难居住。因为这里很少会有有营养的食物,不易捕食,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鱼类便通过减缓新陈代谢来节省它们的能源。这里的鱼类没有天敌,因此它们有着无力的肌肉,柔软的皮肤与黏糊糊的身体。 如果海洋不是特别深的话,半深海带通常可以延伸到海平面下1000米至4000米之间的位于海床上的大陆斜坡的区域。.
查看 捕食和半深海带
十體鱷屬
十體鱷屬(屬名:Decuriasuchus)是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屬於勞氏鱷目(目前是個並系群)的迅猛鱷科,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巴西。 如同其他迅猛鱷科動物,十體鱷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是牠們所處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十體鱷的身長估計約2.5公尺。 十體鱷的化石集中於相同地點,顯示牠們可能是群體行動的動物。十體鱷可能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群體行動的主龍類。.
查看 捕食和十體鱷屬
古鱷屬
古鱷屬(屬名:Proterosuchus),是種已滅絕主龍形類爬行動物,是古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中國與南非。古鱷是著名的早期主龍形類之一,外形類似現代鱷魚,可能是現代鱷魚的遠祖。古鱷可能以伏擊方式攻擊水邊獵物。牠們的上頜前端往下彎曲,齶骨有牙齒,這是種原始的特徵,較晚的主龍類失去這個原始特徵。.
查看 捕食和古鱷屬
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英文Binocular vision,是指生物在双眼视野范围互相重叠下,所产生的视觉。英文binocular的两个词根均来自于拉丁文,bini的意思是双,colulous的意思是眼睛。 其成因为双眼因具有瞳距,而在视网膜产生有差别但又基本相似的图像,这种视觉信号传送至大脑之后,大脑将两幅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整合,即可判断出眼睛到物体之间的精准距离关系。 与单眼视觉相比,双眼视觉有四个明显的好处:.
查看 捕食和双眼视觉
吸血烏賊
吸血烏賊(學名: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意指來自地獄的吸血鬼),又名幽靈蛸,是一種居住在深海的頭足類,有別於章魚、烏賊和魷魚。.
查看 捕食和吸血烏賊
声音
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或固体、液体)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 聲音的頻率一般會以赫兹表示,記為Hz,指每秒鍾周期性震動的次數。而分貝是用来表示聲音强度的单位,記為dB。.
查看 捕食和声音
大西洋鯡
大西洋鲱(学名:Clupea harengus)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鱼类之一,在大西洋的东西两部分都可以发现集成一大群的大西洋鲱。 成鱼可以长至45厘米长(大约18英寸), 重半公斤左右。它们以小型甲壳类动物、磷虾和小鱼为食,也是海豹,鲸,鳕鱼和其他大型肉食鱼类等天然掠食者的食物。 大西洋鲱很长时间以来是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沿海省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大西洋鲱经常在相对近岸的海区聚集成海量的一大群,尤其是在缅因湾半封闭的冷水区和圣劳伦斯湾中。大西洋鲱鱼群经测量尺寸达到4立方千米,由大约40亿条鱼组成。.
查看 捕食和大西洋鯡
天敵
#重定向 捕食.
查看 捕食和天敵
天敵 (消歧義)
天敵可以指.
查看 捕食和天敵 (消歧義)
外星生命入侵
外星生命入侵或外星人入侵(Alien Invasion)是科幻作品裡常見的一種要素,故事大多是描寫低等的外星生物或具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來到了地球,並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構成威脅,到最後地球人往往慘遭殖民、馴化或是絕種。.
查看 捕食和外星生命入侵
寄生兽
寄生獸()是一套日本漫畫,由漫畫家岩明均所繪,單行本共十卷,1990年到1995年間由講談社發行。完全版共八卷,於2010年發行。新裝版共十卷,於2014年發行。因好萊塢版權屆滿,詹姆斯·卡梅隆不再擁有版權。2013年公佈改編為真人電影,第一部在2014年11月29日於日本上映、台灣則於2014年12月19日上映。第二部則在2015年4月25日上映、台灣則於2015年5月8日上映。2014年公佈改編為電視動畫的消息,於2014年10月8日於日本電視台開始播出動畫《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 連載當初是以恐怖為主調,故事講述來歷不明的寄生蟲「米奇/右/MIGI」和主角泉新一共同生存的故事,書中對人類的存在,以及對於地球的主宰地位表達了批判與反思。.
查看 捕食和寄生兽
寄蟎總目
寄蟎總目(Parasitiformes),是蛛形綱蜱蟎亞綱下的一個分類元。 本總目包含了所有蜱蟎類的生物。這個總目的生物大多數都是寄生生物,但並非所有均是。舉例說:總目內約五千種屬於革蟎目的品種都是掠食性生物,牠們隐居在軟土、垃圾堆、腐木、糞便、腐肉、鳥巢或家居的塵埃裡。也有一些品種改以真菌、孢子或花粉作為食糧。植綏蟎(捕植蟎科)在革蟎目佔約15%,被用於生物控制,並取得重大成就(見野草條目)。 寄蟎總目實際上包含幾多品種,到現在還不清楚,因為有不少品種都是屬於隱居性動物,到現在還未有足夠的研究。據估量,現時世上所有寄蟎總目的生物大約有十萬到二十萬個品種,當中只有約1.2萬個品種是有文獻紀錄的。.
查看 捕食和寄蟎總目
中氣門目
中氣門目(學名:Mesostigmata),又名革蟎目,是蜱蟎亞綱寄蟎總目之下四個目級分類元之一。 與其他寄蟎總目物種不同的是:本目物種大多數都不是寄生動物,而是自由生活、甚至是捕食性動物。本目現時有約五千種屬於掠食性生物品種,隐居在軟土、垃圾堆、腐木、糞便、腐肉、鳥巢或家居的塵埃裡。當中植綏蟎(捕植蟎科,Phytoseiidae)佔約15%,被用於生物控制,並取得重大成就(見野草條目)。 本門物種最明顥的特徵是其身體側邊的一對氣門。 而自由生活物種一般以真菌、孢子或花粉作為食糧。 本目其他較為重要的科還有:Diplogyniidae, Macrochelidae, Pachylaelapidae, Uropodidae and Veigaiidae.
查看 捕食和中氣門目
弓足梢蛛
弓足梢蛛(拉丁文學名:Misumena vatia),又名弓足花蛛、姬花蛛或秋麒麟蟹蛛,是分佈在全北區的一種蟹蛛。 雄性弓足梢蛛較雌性細小,最大--有5毫米,而雌性則可達1厘米。雌性幼蛛在初夏很細小,並不起眼。 弓足梢蛛可以呈黃色或白色,看牠們所在的花朵而定。雌幼蛛更會在多種的花上獵食,如雛菊及向日葵,故彷彿可以「隨意」變色。年長的雌蛛相對需要較大的獵物來產卵。.
查看 捕食和弓足梢蛛
低可偵測性技術
低可偵測性技術(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也稱為「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是通過特殊設計、表面材質或裝置,降低物體被偵測到的機會或縮短其可被偵測距離的科技。當前此等科技的主要應用在於軍事用途,通過降低自方武器裝備等目標物的信號特徵,使對方難以發現、識別、追蹤及攻擊;從而提高自方戰略或戰術目標的達成率,以及戰場存活率。迷彩和潛艇是該技術早期就有的代表,而匿蹤戰機當前是該技術最先進的代表。 在戰場上運用隱形技術的構想可能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經過一段探索時期,美國及其他少數軍事科技先進國於1960、1970年代陸續投入技術的全面發展,然後自1980年代起開始將各種發展成熟的隱形技術應用在武器裝備上。當前戰場上的偵測系統,主要運用無線電波段(例如雷達)、紅外線波段、可見光及聲波(例如聲納)等原理;相應於此,軍事匿蹤技術的研究發展也以抑制雷達、紅外線、可見光、聲波等面向的可偵測性為主。.
查看 捕食和低可偵測性技術
北海狗
北方海狗(学名:Callorhinus ursinus),是海狮科的一种,生活在太平洋北部、白令海峡,是体型最大的海狗。.
查看 捕食和北海狗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查看 捕食和哺乳动物
凹頜獸屬
凹頜獸屬(學名:Charassognathus)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是目前已知最基礎的犬齒獸類動物。化石發現於南非北開普省的Teekloof組Hoedemaker段,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正模標本(編號SAM-PK-K 10369)是一個頭顱骨、部分下頜、頸椎、肋骨、以及一個後肢。凹頜獸的頭顱骨長6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0.5公尺,是個小型四足掠食動物。凹頜獸目前生存年代最早、最原始的犬齒獸類動物。 模式種是纖細凹頜獸(C.
查看 捕食和凹頜獸屬
兩頭蛇 (徽章)
雙頭蛇(Amphisbaena,「兩個方向進行」之意,亦稱為amphisbaenae、amphisbaina、amphisbene、amphisboena、amphisbona、amphista、amphivena或anphivena)是一種起源於博物志,身體兩邊都有頭的怪物。這種怪物可以同時向兩個方向行動,還可以向兩方掠食動物。雙頭蛇的兩個頭在合作無間時是很可怕的獵人,但意見相左就會為自己帶來厄運。在西方的徽章及紋章學,雙頭蛇是常見的一個圖案,類似的生物還有飛龍、銜尾蛇等。神話中的雙頭蛇在外型上和基因突變造成的雙頭蛇完全不同。.
查看 捕食和兩頭蛇 (徽章)
共同演化
在生物學上,共演化是指「一項生物學的性質因另一項生物學的性質變化而隨之變化」。共演化可以發生在許多生理學上的層次,如微觀下蛋白質中胺基酸之序列,如巨觀下不同生物的性狀變化。在共演化的過程中,一項生物對另一項生物施予天擇壓力,進而影響後者的演化過程。不同物種之間的共演化現象包括了宿主與寄主的寄生關係,以及許多隨時間生物發生突變的例子。演化的過程常與非生物因子有所關聯,如氣候變遷,但這種演化過程並不屬於共演化(因為氣候並非生物且不隨生物演化的動力而改變)。共演化出現在許多種生理間的關係,如捕食與被捕食關係、共生關係、寄生關係等,但仍有許多生物理關係則難以釐清,例如一個物種被其它多種物種影響而其中每個物種又個自受其它物種所影響。諸如此類複雜的演化過程被稱為「擴散式共演化」。簡單的來說,共同演化是一場掠食者與獵物間永無止盡的演化軍備競賽(:en:Evolutionary arms race)。共同演化也包括寄主與寄生蟲間的演化,互利共生的行為可能會在這過程中發生。 共同演化的例子包括風蘭類蘭花與非洲蛾類間的授粉關係。蛾類需要蘭花的花蜜生存,蘭花也要依靠蛾類散佈花粉以繁衍下一代。這種既競爭又互利的演化過程導致蘭花發展出極深的花冠,蛾類也相對應演化出極長的口器。 共同演化也發生於掠食者與獵物間,如粗皮渍螈(Taricha granulosa)與帶蛇(Thamnophis sirtalis)間。蠑螈會在皮膚上分泌神經毒素,而帶蛇則發展出對抗毒素的抵抗力(沒有毒素抵抗力的個體都被"選擇"掉了)。這樣的競爭演化結果導致蠑螈身上的毒素越來越毒,而帶蛇對於神經毒素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強。 關於地球史中大尺度的生物演化,鮮有證據支持共演化參與其中,因為其中的非生物因子(如大滅絕)對大多數生物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然而,在族群或物種間的共演化證據則相對充足。例如早在達爾文的著作《物種原始》及《蘭花的授粉》中已經對共演化有了簡單的描述,又如病毒及其寄主的關係也可能是許多共演化的結果。 最初,共演化只是生物學上的概念,但已經被應用至其中相似的領域,如電腦科學及宇宙學。.
查看 捕食和共同演化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figurative system of human knowledge)有时也被称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是用来展示知识结构的树状图,由让·勒朗·达朗贝尔和德尼·狄德罗为《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制作。 该树是人类知识的分类,其灵感来自弗兰西斯·培根的《学术的进展》。树状图上只是的三个主要分支为:“记忆”/历史, “理智”/哲学和“想象”/诗歌。 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神學归类在“哲学”下。历史学家羅伯·丹屯主张将宗教分类到人类理智中,其本身(啟示)并不是一个知识来源,是有关这个作品争议的重要因素。 另外注意,「神的知识」与「占卜」和「黑魔法」只隔几个节点。 右图中是法文原版。也有用。另一个该树状图的翻译在文献中(参考Schwab)。下面是一个中文版本。.
查看 捕食和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兽群
兽群(herd)是同一物种的动物所构成的群体。群体要么处于野生状态,要么是驯养状态。与此相关的集體動物行為一般被称作。“兽群”的概念主要被应用在哺乳动物上,并且主要是集中在时常有集群行为的牧草有蹄類动物身上。.
查看 捕食和兽群
克勞德·李維-史陀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與弗雷澤、鮑亞士共同享有「現代人類學之父」美譽。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都有深遠影響。.
查看 捕食和克勞德·李維-史陀
石斑魚
石斑魚(Grouper)泛指鱸形目鮨科石斑魚亞科(學名:)裡的各屬魚類。 並非所有鮨科魚都被稱為「石斑魚」;該科魚類還包括鱸魚。石斑魚通常指兩大屬魚類:石斑魚屬及喙鱸屬。除此以外,Anyperidon屬、駝背鱸屬、鱗鮨屬、纖齒鱸屬、貧鱠屬及鱠屬的魚類也會被稱為石斑魚,而鰓棘鱸屬的魚類則被稱為珊瑚斑魚。不過,某些鴛鴛鮨屬、九棘鱸屬、側牙鱸屬、角紋鮨屬、東洋鱸屬、副花鮨屬等屬於石斑魚亞科魚,及個別的其他鮨科魚類,有時也會被冠上石斑魚的稱號。 石斑魚的英語名稱 grouper 來自於葡萄牙語 garoupa 一詞,跟英語裡的 group (團體)無關。 石斑魚屬於輻鰭魚綱,身體肥厚,口部大,並不適宜長途迅速游泳。石斑魚體型相當大,身長可達一公尺以上,體重超過一百公斤也不足為奇;不過石斑魚的種類頗多,體型大小也各有差別。牠們會把獵物吞噬,而不會用口把獵物逐片撕開;這是因為牠們的顎沒有很多牙齒,可是在咽頭裡的牙板可以碾碎食物。牠們習慣等待魚、章魚、螃蟹、龍蝦等獵物靠近,而不會在廣闊的水域追逐獵物。 由於很多種類的石斑魚都是重要的食用魚,因此現在魚商養殖了不少的石斑魚;而在深海釣魚活動中,石斑魚是很受歡迎的魚類。一些體型較小的石斑魚種會被養在水族館裡,但牠們的生長速度其實也非常快。 一種名為鞍帶石斑魚的魚可以長得非常巨大,曾有報導說有鞍帶石斑魚長得足以把泳客或水肺潛水員吞噬:當英國作家亞瑟·C·克拉克於斯里蘭卡海岸潛水時,發現了一條二十英尺(約6公尺)長、四英尺(約1.2公尺)厚的石斑魚,生活在一個下沉了的浮檯裡。1970年代一本水肺潛水雜誌記載了一宗事故,一個潛水員在加州潛水的時候被一條巨型石斑魚完全吞噬,該魚試圖用咽頭牙板將該潛水員壓碎,幸好只能壓凹其氧氣筒,隨後把該潛水員吐出。要吞噬一個使用開放式呼吸系統的水肺潛水員,石斑魚的喉部至少要張開到兩平方英尺(約0.2平方公尺);鞍帶石斑魚通常不會長到這麼大,因為如果要躲避鯊魚的攻擊,牠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庇護所;不過隨著遠洋漁業延繩釣使鯊魚數量減少,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改變。(最近有報導稱獵殺鯊魚使石斑魚的數量上升,因此鸚哥魚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導致珊瑚礁裡的藻類生長過速。).
查看 捕食和石斑魚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所形成相互关系。主要有食物的关系,即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关系(包括寄生),以及共栖、共生及对空间和其它生物生存条件等的竞争。 根据强弱双方和利害,可以将种间关系分为九种: '0' 代表无影响, '-' 害,'+' 益 Category:生態學.
查看 捕食和种间关系
竞争
争是一种广泛人存在的现象,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竞争是生物之間的關係之一。.
查看 捕食和竞争
第四紀滅絕事件
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是於第四紀發生的大量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事件,大部份都是在過渡到全新世之間發生的。有些學者會將此次生物集群滅絕看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也有認為是獨立事件。古生物學家認為其成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疾病的傳播、或被人類過度獵殺等。.
查看 捕食和第四紀滅絕事件
笛鯛屬
笛鯛屬(Lutjanus)是輻鰭魚綱鱸形目笛鯛科下的一個屬。牠們通常是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暗礁和紅樹林中的掠食性魚類。這個屬也包括了兩種(L.
查看 捕食和笛鯛屬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查看 捕食和绝灭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于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34,000平方千米(129,000平方英里),仅次于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它的面积超过了183个国家。行政区划上,它属于那曲市的安多县、双湖县、尼玛县和阿里地区的改则县、日土县。毗邻保护区的储备地区面积共有496,000平方千米(191,507平方英里),约等于西班牙的面积,超过了197个国家。.
爱猫芋螺
爱猫芋螺(学名:Conus tribblei)是一個海螺的物種,屬於芋螺科芋螺属的一种腹足綱軟體動物。 如同其他芋螺屬物種,本物種同樣是捕食性動物,而且會分泌毒液。這些毒液會使人感覺刺痛,因此在處理活的芋螺時需非常小心,甚至是最好不要接觸。 本物種的種小名源於發現者Jerry Walls的寵物貓的名字。.
查看 捕食和爱猫芋螺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或生物害虫防治(Biological pest control)是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方法,缓解昆虫、螨虫、野草和病态植物对人类农作物、环境等造成的破坏。这种方法依靠的是捕食、寄生、食草动物的进食等自然机制,但一般需要人类主动进行管理控制。.
查看 捕食和生物防治
生态学
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左)和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右),两位生態学的建立者 生态学(Ökologie),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语Ökologie(最初:Oecologie)是由希腊语词汇Οικοθ(家)和Λογοθ(学科)组成的,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动物(Lebewesen)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 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就是同一條食物鏈上各營養級之間能量的轉化效率平均大約為百分之十左右。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近年来,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方面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生态学是向研究宏观方向发展的分支,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生态学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利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学、化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是将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互相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整体来进行研究。.
查看 捕食和生态学
电蛛
電蛛(學名:Electrocteniza)是螲蟷科下一屬已滅絕的蜘蛛,其下只有一個物種Electrocteniza sadilenkoi。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的歐洲,目前只有一個化石標本,模式標本,在2000年發現,牠們主要以小動物為食,因此是個捕食者,牠們的體長約5.88毫米。.
查看 捕食和电蛛
異營生物
營生物()指不能直接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必須攝取現成的養分來維持生存機能的生物。異營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三種。 異營性動物細胞需要的物質為水和礦物質,更須要有機碳-葡萄糖、基本氨基酸和維生素,因此必須直接或間接依賴自營性(綠色植物)之製造供給,然後再出水解酶分解加以利用。異營性單細胞和多細胞動物所需營養幾乎相同,只有少量不同,如人和原生動物為例。所以說異營性動物完全依賴外界食物,一旦進入細胞內即可進行消化產生能量,此為異營性之特徵。.
查看 捕食和異營生物
牲畜護衛犬
牲畜護衛犬(Livestock guardian dog,縮寫為LDG),一種狗品種的分類法,這種狗被用來協助放牧,保護牲畜不被掠食者捕食。它們會整天與它們要保護的牲畜住在一起。一般常見的牧羊犬主要被使用於將牲畜聚集在一起,導引到某個方向;而牲畜護衛犬的體形通常更大,與牲畜混居在一起,隨時注意入侵者。在發現掠食者時,牲畜護衛犬會用聲音示警,並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驅趕掠食者,以保護牲畜。 Category:工作犬.
查看 捕食和牲畜護衛犬
特暴龍屬
特暴龍屬(学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查看 捕食和特暴龍屬
牙齒
牙齒是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裏更有著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以及導航、交配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查看 捕食和牙齒
狩獵陷阱
狩獵陷阱,或者更簡單來說-陷阱,是指利用工具來遠程狩獵動物。使用狩獵陷阱可能有幾個原因,為了食物、野外生態平衡、狩獵活動、害蟲控制等。使用陷阱有時是為了獲取哺乳動物身上的毛皮,以便於皮草貿易獲得利益,或用其製造衣服等。.
查看 捕食和狩獵陷阱
盲走蟎屬
走蟎屬(Typhlodromus)是植綏蟎科下一類的掠食性螨類。該屬成員常可捕食二斑叶螨等其他螨類,因此常被用於生物防治。.
查看 捕食和盲走蟎屬
白邊真鯊
白边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又名白边鳍白眼蛟),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鲨的一种,其身形大而细长。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它们经常可以在离岸较远的岛屿和珊瑚礁附近被发现。最深可以潜至水下800米。白边真鲨类似于一种更大型鲨鱼:黑尾真鲨 (C.
查看 捕食和白邊真鯊
芋螺属
芋螺屬(學名:Conus)是一種肉食性的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屬。其外形類似圓錐,許多品種的芋螺外殼上都有鮮豔的花紋,主要分佈在熱帶。 所有的芋螺都會分泌毒素,因此在處理活的芋螺時需非常小心,甚至是最好不要接觸。對人最危險的芋螺體型較大,以獵食底棲性魚類為生,較小型的則是以海蟲為食物。.
查看 捕食和芋螺属
蟻鵙科
蟻鵙科(学名:Thamnophilidae)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科,包括蚁鵙、蚁鹩、蟻鳥等,分佈在亞熱帶及熱帶的中美洲及南美洲,由墨西哥至阿根廷。其下共有超過200個物種,包括各种蟻鵙,並與蟻鶇科、竄鳥、食蚊鳥科及灶鳥科有亲缘关系。 蟻鳥体型一般都较小,翼圓,有強壯的爪。体色大部份都是呈暗灰色、白色、褐色及赤色,在外形及顏色上表現出兩性異形。一些物種向敵人展示背部或肩膀上的白斑來警告對方。大部份蟻鵙科鸟类的喙都很坚硬结实,尖端呈鈎狀。 大部份蟻鳥物種都棲息在森林中,只有少數棲息在其他地方。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是其主要食物,牠們有時也會吃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大部份物種都是在森林下層及中層覓食,只有少數在冠層及地上覓食。很多物種都是混種覓食,少量是核心成員。約有18個物種專門於跟蹤兵蟻吃其他細小的無脊椎動物。 蟻鳥是一夫一妻制的,且會保護自己的地盤。牠們一般會生兩隻蛋,鳥巢懸掛在樹枝上,放在樹枝、樹樁或地上。雙親都會孵化及餵養雛雀。雛雀換羽後,雙親會各自照顧一隻雛雀。 現時38個物種因人類活動而受到威脅。蟻鳥並非獵人或寵物貿易的目標。主要的威脅是失去棲息地,令牠們的群落分化及增加被掠食的情況。.
查看 捕食和蟻鵙科
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Overexploitation),又稱為過度捕撈(Overharvesting),意指可收穫的到達收益遞減點,持續過度開發會導致該資源覆滅。本術語適用於自然資源,如:野生藥用植物、、狩獵動物、、森林和等。 在生態學中,該詞描述五個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行為(HIPPO)。生態學家用該詞彙來形容人類的收穫率是不可持續增長的,其判斷標准以自然死亡率與再生產能力兩值而定。在過度捕獲狀況下,可能會導致該物種數量降至維持物種的水平線以下,甚至可能會造成整個物種絕種。在保育生物學中,該詞通常用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前後關係,其中包括因大量採集生物資源或生物體,導致採集量大於物種數量可承受範圍。該術語也同樣用在漁業、水文學、和上,然而在定義上稍有不同。 過度開發會導致資源滅絕,這當中包括絕種;但也有狀況是在過度開發下,資源仍維持著可持續性。在漁業中,過度捕魚一詞可代替過度開發,中以過度放牧代替,森林經營學以過度伐木代替,含水層管理以代替,物種監控上則以瀕危物種代替。過度開發並不只侷限於人類活動,同時也包括外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例如,外來種過度捕食本土植物和動物。.
查看 捕食和過度開發
草蛉科
草蛉科(学名: Chrysopidae)属脈翅目下一个大科,共有约85属,全球共有1300-2000种物种。 草蛉的幼蟲古稱負版,一作蝜蝂,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當中柳宗元《蝜蝂傳》裡面描述的善負小蟲。.
查看 捕食和草蛉科
蝴蝶
蝴蝶是一類常於日間飛行的昆蟲,生物分類學中是指鱗翅目中名为鳳蝶總科(學名:Papilionoidea)的一個總科級演化支Heikkilä, M., Mutanen, M., Wahlberg, N., Sihvonen, P., & Kaila, L. (2015).
查看 捕食和蝴蝶
蝾螺科
蝾螺科(學名:Turbinidae)是一個包括有小型到大型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的一個科。舊屬原始腹足目,現時蠑螺科是鐘螺目鐘螺總科之下的一個科。 本科在2005年的分類很龐大,包含多個亞科與物種,但這些亞科後來都從蠑螺科獨立出來,組成各自的科與總科,到現在又重聚到鐘螺總科之下。.
查看 捕食和蝾螺科
頻率
频率(Frequency)是单位时间内某事件重复发生的次数,在物理学中通常以符号f 或\nu表示。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单位为赫兹(英語:Hertz,简写为Hz)。设\tau时间内某事件重复发生n次,则此事件发生的频率为f.
查看 捕食和頻率
食胎盘行为
食胎盘行为(Placentophagy)是一种哺乳动物在自己的幼仔出生后吃掉胎盘的行为。.
查看 捕食和食胎盘行为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查看 捕食和角鼻龍屬
高光譜影像
衛星Landsat-7號拍攝的波蘭格但斯克湾维斯图拉潟湖高光譜影像 NDVI分布圖 高光譜影像(hyperspectral imaging)是收集及處理整個跨電磁波譜的資訊。不像是人類的眼睛,只能接觸到可見光。而高光譜的接觸機制、比如蝦蛄的眼睛它的光譜能夠接觸到紅外線延伸到紫外線的范圍。高光譜的能力能夠使蝦蛄分辨出不同的珊瑚、獵物,或則獵食者,而這些正是人類所缺少.
查看 捕食和高光譜影像
警戒作用
警戒作用(Aposematism)是愛德華·巴格諾爾·波爾頓為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的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的概念創造的術語。它是反捕食者適應一類,警告潛在捕食者捕食物無利可圖的信號。無利可圖可包括任何使獵物難吃的防禦,例如毒性、惡臭气味或侵略天性。 警戒作用總涉及顯著的動物色、聲音、气味或其它可感知特點的廣告信号。 警戒信號有益于捕食者和獵物,因為雙方皆可避免潛在傷害。 警戒作用利用了苗勒氏擬態,防禦强的物種演化以和其它物種相似。每種物種可以通過模仿類似顏色的物種更低成本更迅速地學習,共享對于捕食者的警告信號。 真正的警戒作用是物種實際有化學或物理防禦,即警戒作用不是威懾捕食者的唯一方法。 在貝氏擬態中,模仿物種和一個警戒作用典範緊密相似以分享保護,同時物種多有可以驚嚇掠食者足夠長時間的虛張聲勢的威脅,不設防的獵物趁機逃脫。.
查看 捕食和警戒作用
贝氏拟态
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是拟态的一种,该拟态使得一些无害的物种进化出类似另外一些有毒有害物种的外表,以此来躲避天敌。该拟态由研究巴西雨林蝴蝶的英国自然学家亨利·沃尔特·贝兹命名。 贝氏拟态是最为常见、研究最为广泛的拟态方式,甚至人们有时用“拟态”一词本身来指代贝氏拟态,但其实拟态的方式还有许多种类。贝氏拟态经常被拿来和作对比,但后者是指多个不同的有害物种逐渐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拟态过程。然而,拟态本身就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保护功能,导致二者的区分度并没有那么明显。此外,人们有时也拿贝氏拟态和其他不同功能的拟态作对比,其中反差最大的当属了,捕食方或者寄生方会拟态成一个无害的物种,以防被感知到,也可以提高的成功率。.
查看 捕食和贝氏拟态
鸮鹦鹉
鸚鵡第185頁(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kākāpō,意为“夜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佈上黃綠色的細點,地棲且不會飛行,是紐西蘭的特有種。鴞鸚鵡在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之中。其學名來自希臘語的strigos:鴞的,為strix一詞的屬格、ops:面孔、habros:柔軟的,和ptilon:羽毛。即擁有鴞的面孔、羽毛柔軟的鳥。 牠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短的尾巴。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会飞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普遍相信可達60年或以上。從其解剖結構中得知,牠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就移居紐西蘭。在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牠們失去了飛行能力。自波里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引入如貓、鼠及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目開始大幅下降。打從1890年開始就有保育措施,但大部分均未見成效,直至1980年正式實行的全國性鴞鸚鵡復育計劃。2005年11月,全紐西蘭餘下的鴞鸚鵡僅在四個無捕獵者的地區活動並得到嚴密監管,包括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而在紐西蘭南面峽灣區的兩個島嶼,雷索盧申島及塞克勒特里島上,大規模的海島恢復活動正在進行,以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予鴞鸚鵡居住。現時鴞鸚鵡是全球最接近滅絕的物種之一,但其復育計劃成功使該物種在超過半世紀只餘不足50隻個體的情況下,終在2009年3月期間突破100隻。至2015年7月,鴞鸚鵡的數量終提升至125隻。 不同類型的鴞鸚鵡保育活動使這物種變得相當有名,包括近年為數甚多的書籍及紀錄片等均展示了鴞鸚鵡所面臨的困境及危機。其中最早期的包括在1962年,自然學家應BBC之邀製作了一輯名為《雙雙入叢林》的紀錄片。也曾選中鴞鸚鵡並由在大衛·艾登堡主持的《飛禽傳》中介紹。馬克·卡沃汀與道格拉斯·亞當斯合撰的《最後一眼》一書中也介紹了這種鳥類。.
查看 捕食和鸮鹦鹉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s, melanotropins, intermedins,简称 MSH)是一种神经肽,属于肽类激素。具有 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 β-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β-MSH) 和 γ-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γ-MSH) 三种,都是由垂体产生的。 当前正在开发和研究合成 α-MSH 的类似物,比如afamelanotide (美拉诺坦 I; Scenesse), 美拉诺坦 II 和 布美诺肽 (PT-141)。.
查看 捕食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龍骨齒龍屬
龍骨齒龍屬(屬名:Carinodens)是滄龍科的ㄧ屬,身長約3.5公尺,是最小型的滄龍類之一。 大部分頭骨化石發現於荷蘭。在1924年,這些化石被命名為Compressidens,但某個軟體動物已先使用這名稱。在1969年,被重新命名為龍骨齒龍(Carinodens),屬名意為「龍骨牙齒」。龍骨齒龍被普遍認為是圓齒龍的姊妹分類單元。牠們的牙齒鈍、呈圓形,可用來壓碎貝殼等硬殼動物。 近年在約旦的馬斯垂克階最末期地層發現唯一的身體骨骼化石,缺少頸椎、背椎、前肢。這個新標本的頭顱骨有至少24顆牙齒,牙齒仍未脫落。除了前上頜骨、上頜骨、齒骨具有牙齒,翼骨也有數顆小型牙齒。根據這個約旦化石,龍骨齒龍是種異型齒動物。根據這個身體骨骼化石,可知龍骨齒龍是種體型修長、呈流線型、泳速快的小型滄龍類,牠們可能有良好視力、動作靈活,可能藉此逃離相同環境的大型海生掠食動物。.
查看 捕食和龍骨齒龍屬
蜥蜴
蜥蜴(Lacertilia)是对属于有鱗目蜥蜴亞目的物种的總稱,是一群分布广泛的爬行动物,有超过六千个物种。蜥蜴在全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上均有分布,此外也生活在大洋洲的岛链上。蜥蜴属于並系群,因为它并不包含蛇、蚓蜥这两个有鳞目。蜥蜴有大有小,体长小至几厘米长的變色龍、壁虎,大可到三米长的科摩多巨蜥。 大部分蜥蜴都是四足动物,奔跑时会左右摇摆。其他的则没有腿,而是有着像蛇一样长长的身躯。一些蜥蜴(比如栖居在森林的飞蜥)甚至可以滑翔。许多蜥蜴有领土意识,雄性会互相打架,并会使用明亮的颜色去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吓走对手。大部分蜥蜴是肉食性的,多数属于。体型较小的蜥蜴会食用昆虫,而科摩多巨蜥则会猎食像水牛一般大小的哺乳动物。 蜥蜴有着许多——用毒、偽裝、,以及断尾逃生。.
查看 捕食和蜥蜴
錫安國家公園
錫安國家公園(英文:Zion National Park),亦譯為宰恩國家公園,是一個位於美國西南部猶他州史普林戴爾(Springdale, Utah)附近的國家公園。這個佔地共229平方英里(593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的首要景點是錫安峽谷,長15英里(24公里),並且有半英里(800米)深,其紅色與黃褐色的納瓦霍砂岩(Navajo Sandstone)被維琴河(Virgin River)北面支流所分割。其他著名特色有白色大寶座(Great White Throne)、棋盤山壁群、科羅布拱門(Kolob Arch)、三聖父與維琴河隘口(Virgin River Narrows)等。錫安與科羅布峽谷地帶的地質包含了九個意味著由150,000,000年前的中生代沉積作用而成的岩層。在該段時間的不同時期,暖流、淺海、小河、池塘與湖泊、大量沙漠和乾澡的近岸環境覆蓋了此地區。與科羅拉多高原形成有關的隆起運動使得該地區由10,030,000年前開始逐漸隆起了10,000英尺(3,000米)。 人類由大約在8,000年前開始於此地區居住,那時只有小數美洲原住民家族;其中一支家族在西元300年成為了半遊牧編筐時期的阿納薩齊印第安人(Anasazi)。隨著遊牧生活的減少,這族人在500年移居至維琴河附近。另一族人,費瑞蒙人(Parowan Fremont)亦在此居住。兩族人在1300年左右神秘地消失,並且被派盧士人(Parrusits)與少數其他南方派尤特人(Paiute)亞族所取代。摩門教徒在1858年發現了這峽谷,並在1860年代初期在此定居。1909年,米鄺杜域國家保護區(Mukuntuweap National Monument)成立,以保護此峽谷,而在1919年這國家保護區被擴張並改名為錫安國家公園(錫安是古希伯來語,意為避難所或聖殿)。而科羅布(或譯口拉卜、柯洛伯,Kolob)部份在1937年被宣佈為一個獨立的錫安國家保護區,並在1956年合併至錫安國家公園。 其位於科羅拉多高原、大盆地與莫哈維沙漠地區的交界,因此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變化眾多的生物帶,容許更多不尋常的植物與動物種類生存。共有289種鳥類、75種哺乳類動物(包括了19種蝙蝠)、32種爬蟲類與無數品種的植物棲息於公園內的四個區域:沙漠、河岸、林地與針葉樹林。較為特出的巨型土壤動物包括了美洲獅、騾鹿與金雕,並且有重新引入的加州禿鷲與大角羊。而常見的植物品種有杜松(Juniper Pine)、槭(Boxelder)、灌木蒿與眾多不同的柳樹。.
查看 捕食和錫安國家公園
蜱蟎亞綱
蜱蟎亞綱(Acari)是節肢動物蛛形綱下的一個分類元,原為蜱螨目(Acarina),現時升格成為一個亞綱。本分類元有30,000左右的物種,包括了蜱、螨、盲蛛、疥瞒、恙螨、寄螨等物種,體型大多數比較細小,即使是最大的,也只有1cm的大小。一般需要使用顯微鏡才能觀察。.
查看 捕食和蜱蟎亞綱
茶色蟆口鴟
茶色蟆口鴟(英文:Tawny frogmouth,学名:Podargus strigoides),又名褐蟆口鴟、茶色蛙口鷹、茶色夜鶯或茶色夜鷹,是一種蟆口鴟,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亞岛及新畿內亞南部。茶色蟆口鴟因为其外形和通常在低光环境下出没,经常被误认为是猫头鹰。 雄鳥與雌鳥相似,約長35~50厘米。牠們的眼睛是黃色的,闊喙上有一束羽毛。牠們可以用喙發出響聲。 茶色蟆口鴟於夜間飛行獵食,早上會留在樹上,等待獵物的到來。牠們會用喙捕捉獵物而不用鈎爪,有時從樹上衝往地上捕捉獵物。牠們的飞行能力不是很强,并且没有攻击能力,因此遇到危险时依赖保护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它们的偽裝很好,當一动不动時會被当作是樹幹的一部份。茶色蟆口鴟主要捕食昆虫(比如蛾子、蝉、蚜虫、甲虫、黄蜂、蚂蚁等)、蜗牛、蛞蝓、蠕虫、蜘蛛、蝎子、蜈蚣、马陆等小型猎物,偶尔也会捕食青蛙、蜥蜴、壁虎以及一些小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茶色蟆口鴟成雙成對的生活,直至另一方死去。牠們於每年的8月至12月交配。牠們會住在同一個巢中,並會修理鬆散及不整齊的部份。雌鳥與雄鳥交配後,會在巢中產下2~3顆蛋。雄鳥及雌鳥會輪流看守蛋,約於30日就會孵化。牠們會一同的哺育雛鳥。雛鳥孵化後25日就可以離巢過自己的生活。.
查看 捕食和茶色蟆口鴟
蜜島沼澤怪物
蜜島沼澤怪物(Honey Island Swamp Monster)是傳說出現於美國路易西安納州蜜島沼澤(Honey Island Swamp)的一種神秘生物,最早被目擊於1963年。 根據目擊者描述,這種生物有七英尺高,體重400至500磅,具有紅色眼睛和灰色毛髮,身上還散發著臭味。 蜜島沼澤怪物可追溯於印第安人的傳說,並稱之為里奇(Letiche),據說是被短吻鱷養大的野孩子,白天通常躲起來,晚上則出來掠食,據說是當地人類和家畜被殺害的元兇。 甚至還有人發現了有三個腳趾的腳印,並弄成了石膏。.
查看 捕食和蜜島沼澤怪物
蜘蛛
蜘蛛是螯肢亞門節肢動物,有兩個體段,八條腿,但沒有咀嚼器官。古代北燕、朝鮮之閒謂之蝳蜍(音同「毒余」),四川重慶部分地區叫蟴。截至2014年,共有114科3,935属44,906种。蜘蛛目是蛛形纲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目。研究蜘蛛的學科稱作蜘蛛學。.
查看 捕食和蜘蛛
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ဟူးကောင်းချိုင့်ဝှမ်း),部分译为胡冈谷地,位于缅甸北部钦敦江上游地区,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胡康在缅文的意思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全世界已經探明宝石级的翡翠原料大多产于胡康河谷附近的克钦邦地区。.
查看 捕食和胡康河谷
船蛸
船蛸屬(Argonauta;船蛸科中唯一的現生屬),是一類遠洋章魚。牠們也被稱為「紙鸚鵡螺」,指的是唯有雌性個體才能分泌的超薄卵盒,該構造與現在的鸚鵡螺不一樣,船蛸缺少填充氣體的腔室,亦並非真正的頭足綱貝殼。原文:...,以供儲卵之用,而非真正的貝殼。一旦卵孵化完畢,『殼』就被丟棄。」然而更確切地說,這項發展對船蛸而言是獨特的創新。 船蛸可見於全世界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棲息在開放水域。如同許多章魚一樣,牠們具有近圓球形的身體、八隻腕足而不具備肉鰭。不過,和一般章魚不同的是,船蛸生活在海水--層而不是在海床上。本屬物種具有較大的眼睛與較小的末端網狀組織的特徵。漏斗和外套膜閉鎖器是該分類單元的一項主要的判斷特徵,它在外套膜是以似結瘤的軟骨所構成,並且在漏斗處一致下降。船蛸缺少水孔,這點也與近緣關係的快蛸屬與水孔蛸屬相異。 船蛸的名稱由來,典故來自於希臘神話當中亞哥號的英雄們(Ἀργοναῦται Argonautai,Argonautae)。這個神話航海故事描述希臘英雄們搭乘亞哥號(Argo)去尋找金羊毛。英語「argonaut」的意思是「在亞哥號上的水手」,正如同「宇宙中的水手」太空人被稱為astronaut是一樣的。詞尾-naut本身就是水手之意。而「nautilus」為古希臘語的「ναυτίλος」,意思正是「船員」,因為從前曾有人將船蛸想像成是使用自身的腕足在水面上航行。珍珠鸚鵡螺的名稱「nautilus」之後也和船蛸用相同的典故命名的,不過這兩個生物雖然被稱為鸚鵡螺和紙鸚鵡螺,然而生物學上兩者歸類為不同目。.
查看 捕食和船蛸
閃蝶屬
閃蝶屬(學名:Morpho)是蛺蝶科眼蝶亞科閃蝶族中的一個屬。閃蝶又名摩爾福蝶、摩爾浮蝶、燦蝶、大藍蝶等。共有30個物種,以翅面華麗的閃藍色著名,飛行時閃爍的藍色奪目非常,因此受到蝴蝶收藏家珍視。.
查看 捕食和閃蝶屬
藍點鰺
蓝点鲹(bluespotted trevally,学名:Caranx bucculentus)又稱大口鰺、擬浪人鰺,俗名為甘仔魚、瓜仔,是一种数量较大的海洋鱼类,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蓝点鲹分布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北至台湾,南至澳大利亚。蓝点鲹是一种沿岸魚,生活在多泥沙和多海藻的环境,常见于比较大的海湾。蓝点鯵的明显特征是身体上部有深蓝色的斑点,蓝点鲹幼年时捕食底栖性鱼和螃蟹和虾等各种甲壳亚门動物,成年后食物以鱼为主。蓝点鲹是澳大利亚北部卡奔塔利亚湾最常见的食肉鱼类之一,被认为是一些经济虾类最重要的天敌。 蓝点鲹长到110毫米长和1岁的时候达到性成熟,产卵高峰期为春季。雌雄性蓝点鲹生长速度约为每年82.2毫米,已知能长到的最大长度为66厘米。蓝点鲹是捕虾作业的常见副产品,但由于商业价值低而常被抛弃。蓝点鲹是一种普通的食用鱼,偶尔会被钓到。.
查看 捕食和藍點鰺
葉鬚蟲目
葉鬚蟲目(學名:Phyllodocida)是多毛綱足刺亞綱之下一個目。這些物種主要在海洋生活,而有少量生活於鹹淡水交界處。本目物種大多數是活躍的底棲生物,在沉積物的表面上移動或在當中挖洞,又或居住在基岩的裂縫和縫隙中。當中有部分物種會建造棲管,又有部分是浮游生物。據估計,約有3500種物種。.
查看 捕食和葉鬚蟲目
铁血战士2
《铁血战士2》(英语:Predator 2)是一部1990年上映的科幻动作电影,由丹尼·格洛弗主演。吉姆和约翰·托马斯编剧与史蒂芬·霍普金斯执导,电影为1987年《铁血战士》的续集,且由凯文·彼得·霍尔再次扮演铁血战士(捕食者)。故事设定在1997年,讲述了铁血战士降临洛杉矶,卷入了毒贩与警方的斗争中,最终被哈里根警长消灭的故事。片中的铁血战士有讲英语的能力,这是其他铁血战士系列电影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设定。.
查看 捕食和铁血战士2
臨河盜龍屬
臨河盜龍屬(學名:Linhe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牠是小型二足肉食性動物,身長小於3公尺,约2.5米长。目前僅發現一具標本,但相當完整。模式種精美臨河盜龍(L.
查看 捕食和臨河盜龍屬
自激振荡
自激振荡(Self-exciting oscillation)是出現在工程、經濟及生物學中的現象。自激振荡的理論基礎是由亚历山大·安德罗诺夫在1928年提出。.
查看 捕食和自激振荡
长趾钝口螈
长趾钝口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贝尔德 1849年) 是钝口螈科中的一种摩尔蝾螈。成年长趾钝口螈通常身长4.1-8.9厘米(1.6-3.5英寸),其特征为周身夹杂的黑色、棕色、和黄色色素斑点,以及位于后肢突出生长的第四根脚趾。化石记录, 遗传学和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表明:长趾钝口螈和蓝点钝口螈均起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古新世时期北美中大陆航道的流失,它们的祖先迁移至科迪勒拉山脉西部地区。 长趾钝口螈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范围可至2800米(9200英尺)的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它们的栖息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温带雨林,针叶林,山地河岸带,山艾树灌木平原,紫果冷杉林,半干旱地区的山艾树林,绢雀麦平原,以及沿着山地湖区石岸边的高山草甸。在水中野生繁育阶段,长趾钝口螈生活于水流速度较慢的溪流、池塘、以及湖中。寒冬时节是长趾钝口螈的冬眠期,它们依靠先前储藏在皮肤以及尾部的能量储备来维持生命。 长趾钝口螈的五个亚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史和基因史,通过它们不同的颜色以及皮肤纹理进行表型区分。尽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趾钝口螈划分为无危物种,各式的土地开发活动都对蝾螈的栖息地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查看 捕食和长趾钝口螈
雨林
林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區系。雨林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溫帶雨林。雨林大多数靠近赤道,在赤道经过的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有大片的雨林。湿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生产。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雨林曾經覆蓋了14%地球土地表面,但現在只剩下6-8%土地表面,即整體表面的2%。虽然雨林只覆盖地球的6%的土地,但却有一半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在雨林中出现。 雨林有時被稱為「世界最大藥廠」,因為大量自然藥物或藥物的原材料都在雨林中找到。全球所用的藥物中,幾乎一半來自雨林。科學家相信更多疾病的解藥將來可以在雨林中找到。雨林地区往往有大河流过,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许多雨林在一年中有几个月会暴发洪水。.
查看 捕食和雨林
TP-82複合手槍
TP-82()是一枝由苏联槍械設計師伊戈爾·亞歷山德羅·斯克雷列夫研製、讓宇航员於航天任務中使用的複合手枪,發射12.5×70毫米霰彈和5.45×39毫米蘇聯口徑步枪子彈。.
查看 捕食和TP-82複合手槍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查看 捕食和暴龍
查岛鸲鹟
查岛鸲鹟(學名:Petroica traversi),也有譯作黑知更鳥,是一種瀕危的紐西蘭獨有鳥類,僅分佈於查塔姆群島上。親緣上與鸲鹟(Petroica australis)相近。於1872年由沃爾特·布勒(Walter Buller)首次描述。 與其他在主島上的同伴不同,其飛行能力已逐漸減少。由於在沒有哺乳類的捕食者的環境中進行演化,因此當外來物種如貓及家鼠的出現後便變得非常脆弱。早於1871年前便已在查塔姆群島的幾個主島中滅絕,僅在小芒哲雷島(Little Mangere Island)上存活。個體數目一度下降至5只,並僅餘下一只有繁殖能力的雌鳥,後得雀鳥保育人士及政府的聯手拯救才免於滅絕。與其有關的一段保育故事是重要的動物保育案例。.
查看 捕食和查岛鸲鹟
柯氏廣頭地渦蟲
柯氏廣頭地渦蟲(學名:Bipalium kewense)是一种廣泛分布的大型掠食性渦蟲。由于它的半月形头,它有时被称为「双髻扁形虫」或「鎚頭渦蟲」,但这个名字也被用来稱呼其他廣頭地渦蟲科的物种。.
查看 捕食和柯氏廣頭地渦蟲
掠食者
掠食者可指以下.
查看 捕食和掠食者
掘土蜂
掘土蜂(学名:Sphex)属膜翅目泥蜂科,遍布于世界各地,其刺可以麻醉被掠食的昆虫。已知的掘土蜂总计超过130种。在产卵之前它们会构造一个保护性的“巢”,其中有些种类会在地上挖一个巢,其余会利用已经存在的洞,然后将捕捉来的昆虫放在里面。通常猎物仍旧是活的,但是已被它的毒素所麻醉。它们将卵产在放有食物的巢中。幼虫孵化后以被麻痹的昆虫为食物。 北美洲的大黄蜂(Sphex ichneumoneus)是掘土蜂中较出名的。掘土蜂在巢中度过冬天。当成年蜂的下一代孵化,它们保留的遗传的行为,开始为下一个季节筑巢。夏季,一只雌性掘土蜂可能筑半打巢,每一只里都产下她的卵。建造和准备工作都很有步骤。.
查看 捕食和掘土蜂
捲管螺科
捲管螺科(學名:Turridae),又名塔螺科,是芋螺總科之下的一個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科級分類單元,包括了多種不同的掠食性海螺。 捲管螺科原來是一個很大的群組,包括了數以千計相關的海螺物種。這數千個物種可以歸類到約七百個屬,這還未計算本科的化石物種。若連化石物種也包括在內,物種的數量會超過一萬。然而,這個龐大的分類後來證實了是一個多系群。隨着分子生物親緣支序學的發展,多個分支從捲管螺科獨立出來;不過「捲管螺類」(turrid)這個名詞仍然會作為廣泛定義的捲管螺物種的非正式名稱。.
查看 捕食和捲管螺科
捕捉、絕育、釋放
誘捕、絕育、放回原地或誘捕、絕育、回置(英文:Trap Neuter Return,縮寫:TNR),是一種以人道方式管理和減少流浪犬和流浪貓數量的方法。TNR藉由對流浪犬貓施以絕育手術,使之無法繼續進行繁殖,從而控制流浪犬貓族群的增長速度。自從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早期,數個動物保護團體相繼在美國推廣TNR的做法,美國NACA組織。 在早期,TNR原為誘捕、絕育、釋放(英文:Trap Neuter Release)的縮寫。後來歐美的相關團體把TNR中的Release(中文:釋放)一字改成Return(中文:放回原地或回置),以強調絕育後的犬貓會被放回原來發現和捕捉牠們的地方,而不是隨意釋放到非其原生環境當中。回置的目的是避免流浪犬貓陷入無法適應新環境而難以生存之風險當中,因此放回原處是較合乎人道精神的做法。另外,也有部份動物保護團體開始把TNR改稱為CNR(中文:捕捉、結紮、放回原處/回置,英文:Catch Neuter Return),以「捕捉」取代「誘捕」,使其字面意義上更貼近實務操作的過程。 近年來,為了防疫的考量,無論是政府機關抑或是動物保護團體都開始採用誘捕、絕育、注射疫苗、放回原地/回置(英文:Trap Neuter Vaccinate Return,縮寫:TNVR)的做法,在原來TNR的程序上增加了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步驟,作為預防狂犬病擴散的重要手段。.
查看 捕食和捕捉、絕育、釋放
提基鱷屬
提基鱷屬(屬名:Tikisuchus)是勞氏鱷目勞氏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的提基組(Tik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提基鱷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勞氏鱷科動物。 在1970年代,美國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印度挖掘化石,但在研究這些化石前死去。在1987年,印度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羅默提基鱷(T.
查看 捕食和提基鱷屬
桑給巴爾豹
桑給巴爾豹(學名:Panthera pardus adersi),是一个分布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群島的主岛温古贾岛上、可能已经灭绝的非洲豹的種群,过去曾被当作豹在该岛的特有亚种。直到1996年以后,分子遗传学的分析显示,桑给巴尔豹的与非洲大陆其它豹种群的DNA并无显著差异,因而其亚种地位无效,被归类为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 。 20世纪,人类与桑给巴尔豹之间的冲突日益增长,导致人类将这一物种妖魔化,并决心将其消灭。1990年代末,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断定桑给巴尔豹的长期生存前景十分渺茫,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因此搁浅。.
查看 捕食和桑給巴爾豹
榧螺總科
榧螺總科(學名:Olivoidea)是一個微小到中、大型捕食性海螺的總科級分類單元,屬於新腹足目的腹足綱軟體動物。.
查看 捕食和榧螺總科
橘皮馬末蘭果醬 (漫畫)
《橘皮馬末蘭果醬》(오렌지 마말레이드,Orange Marmalade)是一部韓國網絡漫畫,由漫畫家所繪,2011年至2013年期間於NAVER Webtoon連載。後於2015年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死亡
死亡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能够导致死亡的现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营养不良、疾病、窒息、自杀、他杀、餓死、脱水以及意外事故還有死刑(如槍斃),或者受伤。绝大部分已知的生物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死亡。 在人类社会中,死亡這自然现象被宗教传统和哲学疑问关注了几千年。其中可能包含一种信念,即某种复活(相关于亚伯拉罕诸教)、转世(相关于印度诸教),或者意识永久消失,被称为「」(Oblivion,通常相关于无神论)。 人类死亡之后的纪念仪式可能包括各种丧礼或葬礼。人的遗体通常被称为尸体,一般会土葬或火化,但亦有多种其他的方法处理人的尸体。.
查看 捕食和死亡
水母
水母(Jellyfish,又名白鮓、)是無脊椎動物,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員,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牠們分布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牠們的蹤影。水母早於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存在。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其觸手可以延伸約十米遠。 在分類上有些屬於水螅綱,有些屬於缽水母綱,其生活史中,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兩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並有兩型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之間的世代交現象,而人們常見的水母則是有性的水母型。.
查看 捕食和水母
水族箱
水族箱又称为水族缸或水族槽,是为观赏用、專門飼養水生動植物的生态箱,通常至少有一面為透明的玻璃或高強度的塑料。水族箱內人工飼養的通常為魚類,但亦可是無脊椎動物、兩棲動物、海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和适应水中生长的植物。水族飼養是世界各地盛行的嗜好之一,全球約有6千萬名爱好者,並持續成長和專業化。 人們很早就懂得飼養水族生物,但直到1850年代,玻璃所製成的水族箱成為當時的一個新玩意,人類水族從由上到下的變成側面的立體欣賞場景。隨著發展出更複雜的水族系統如照明、過濾系統,魚變得更加健康,且因為穩定飼育的長壽,逐漸變成一種家庭寵物的產業模式。 水族箱的種類有很多變化,由簡單的只飼養一條魚的小水族箱,到複雜得需要配備精密支援系統的生態模擬大型水缸。海洋生物館裡的水族箱可以非常巨大,以阿拉斯加水族館為例,水族箱容量逹5,400立方米,飼養著約580個水生生物品種。水族箱一般分為淡水或鹹水、熱帶或低溫並有著與之相配的設備。這些是決定飼養哪類生物的條件。水族生物多數是於野外捕捉,但也有部分是可作人工繁殖,以供應水族貿易。 雖然一般人認知中的水族飼養,花費不多、時間與責任也較輕,但少為人知的是水族對專業的要求也可以達至極高水平,相對飼養貓狗的學問更為深入,一些愛好者、專家會盡力維持水族箱內的生態,並模擬所飼養生物的天然居住環境,這仰賴大量的知識的攝取、精進。水族箱的水質控制,包括了管理營養的流出及流入,更需要注意的是廢物管理。水族箱內的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從食物中流入箱內,生物進食後將其轉化成有毒的氮廢物,再由箱內的益菌轉化成毒性較低的氮化合物。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水族環境,還需要恰當的物種選擇、生物負荷管理及良好的環境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除此之外,美觀與否也是觀賞性水族的一大要點之一。.
查看 捕食和水族箱
洪水
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指河流、湖泊、海洋所含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洪水常威胁沿河、湖滨、近海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 洪災是因自然降水过量或排水不及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坏、建筑倒塌等现象,洪災發生時不單會淹浸沿海地區,更會破壞農作物、淹死牲畜、沖毀房屋。此外,氾濫使商業活動停頓、學校停課、古蹟文物受損、水電瓦斯供應中斷,更會污染食水及傳播疾病。 洪水一般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常稱為洪災,如黄河與恒河下游地区泛滥成灾,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卻也有一些洪水現象會给人类带来益处,如尼罗河定期的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带来大量肥沃的泥沙,有利农业生产。.
查看 捕食和洪水
洛特卡-沃爾泰拉方程
洛特卡-沃爾泰拉方程(Lotka-Volterra equation)別稱掠食者—獵物方程。是一个二元一階非線性微分方程組成。經常用來描述生物系統中,掠食者與獵物進行互動時的动态模型,也就是兩者族群規模的消長。此方程分別在1925年與1926年,由阿弗雷德·洛特卡與維多·沃爾泰拉獨立發表。.
淡水鱼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生物。牠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品種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2% 。 例如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已记载為26000多種),淡水魚就有約10700種。雖然可以見到總數比海水魚少,但淡水水域只佔總水域2.5%,故淡水魚明顯比海水魚豐富得多。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這是由於內陸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此外跟人類易於採集河、湖水魚種也有關係。.
查看 捕食和淡水鱼
溴
溴,是一個化學元素及一種鹵素;元素符號Br,原子序35。溴分子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是有揮發性的紅棕色液體,活性介於氯與碘之間。纯溴也称溴素。溴蒸氣具有腐蝕性,并且有毒。在2007年,約有556,000公噸的溴被製造。Jack F. Mills "Bromine"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Wiley-VCH Verlag; Weinheim, 2002.
查看 捕食和溴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捕食和漸新世
指甲刮黑板
手指甲刮擦黑板会产生一种令绝大多数人非常受不了的声音,人类这种先天反应的基本原理在心理声学领域已经有所研究。.
查看 捕食和指甲刮黑板
有益野草列表
有益野草列表詳列所有被列作野草的有益野草,按其用途而分類。.
查看 捕食和有益野草列表
海鹿科
海鹿科(學名:Aplysiidae)是海鹿總科(學名:Aplysioidea,又名海兔超科)之下唯一的一個科。與其牠海蛞蝓相比,海鹿的體型相比較大。牠們的頭小,有著又長又圓的身體,還有長長的一對。這些物種都是一些沒有螺殻的「海螺」,一般「海鹿」會用來叫體型相對大很多的物種,而體型較小的會叫作「海兔」,但也有文獻不論大小都稱呼為「海兔」。在這些物種當中,以加州黑海兔(Aplysia vaccaria)的體型最大,也是所有腹足綱物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經常在內容農場的「海怪」文章提及。.
查看 捕食和海鹿科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属(學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身上有許多的條紋,每只的條紋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斑馬是社會性動物,習慣群體生活;規模較小的群体由一隻雄性斑马及若干隻雌性組成,較大的則由幾百隻斑馬組成。斑马不太擅長奔跑,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过着迁徙性的生活。成年斑馬一般約2.3米高,肩高約1.5米,體重為300到400公斤,最重的超過410公斤。除了斑紋之外,斑馬還有立起的鬃毛。斑馬跟其近親馬、驢不同,還未被人类真正馴養。 現存的斑馬有三種,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及山斑馬。平原斑馬跟山斑馬都屬於斑馬亞屬的動物,細紋斑馬則為细纹斑马亚属的動物。細紋斑馬及驢屬有點類似;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則比較像馬。雖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顯示,斑馬有其獨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屬馬科马属。在肯亞的一些地區,平原斑馬經常跟細紋斑馬一起生活。 斑馬不仅有獨特的斑紋,也有独特的行為習性。在各種类型的棲息地裡面都可以看到牠們,例如熱帶草原。不過,由於獵殺及對棲息地破壞等人为因素,斑馬的數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細紋斑馬及山斑馬經已经被列为瀕危动物,只有平原斑馬還拥有健康的種群數目。斑驢(亦稱作「白氏斑馬」、“拟斑马”)已經在19世紀絕種。.
查看 捕食和斑馬
攻擊
攻擊,即物理或非物理地對物體、生命、目標甚至無形物體作出傷害,或入侵別人的領地。.
查看 捕食和攻擊
放牧
放牧,指以植物(例如草)或其他多細胞自營生物(例如藻類)餵食草食性動物的行為。放牧不同於真正捕食,因為被食用的生物體並未真正死亡。許多小型食草動物,以吃植物生長暴露出的嫩苗為生。 放牧是農業的重要一環。透過放牧牲畜,草和其它植物變成肉及奶等產品。.
查看 捕食和放牧
意大利狼
意大利狼(Canis lupus italicus)是狼的一個亞種,生存於義大利亞平寧山脈。牠於1921年首次被描述、命名,並於1999年被確認為新的亞種。近來因為群落數量的增加,瑞士南界也出現意大利狼的蹤跡。在近幾年期間,牠們的生存範圍擴大到法國南部,尤其是馬爾康杜自然公園裡。在上述三個國家中,義大利狼已受到法律的保護。.
查看 捕食和意大利狼
拟寄生物
拟寄生物(Parasitoid)也称類寄生生物,是指幼虫期寄生宿主体内,后期将宿主杀死,成虫营自由生活的生物。“拟寄生”是一种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间的中间关系。寄生蜂就属于一种拟寄生昆虫。拟寄生物可以用来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
查看 捕食和拟寄生物
亦称为 捕食者,掠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