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拿破仑一世

指数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1338 关系: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加的斯加来加斯帕尔·蒙日劇場版 假面騎士Ghost 100個眼魂與Ghost命運的瞬間城市風雲兒執政府基度山恩仇記基督教君主城堡埃劳战役埃及埃及-叙利亚战役埃及历史埃及学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法老列表埃姆登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埃莉萨·波拿巴埃莉萨门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埃梅·邦普蘭埃斯普里·维克多·博尼费斯·德·卡斯特拉内垂死的高盧人厄尔巴岛历史群像历法改革偶像的黄昏假面騎士Fourze角色列表假面騎士Ghost假面騎士X博尼约半岛战争半分橋博克施道夫戰役博罗金诺战役博爾蓋塞家族博爾蓋塞美術館博爾蓋塞角鬥士博物館驚魂夜2博物馆博涯监狱华盛顿大火华沙十人团协和桥卡尔十四世·约翰卡尔大公 (奥地利-特申)...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 (巴登)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卡纳雷吉欧区卡美哈梅哈一世卡爾十三世卡爾十二世卡芒贝尔奶酪卡鲁索广场卡洛·波拿巴卡洛斯四世卡斯奇里恩戰役卢卡卢塞恩卢多维克·马宁卢森堡大公卢森堡公国卢浮堂卢浮宫危地马拉内战南特交易所反法同盟古埃及古今風雲人物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司汤达双雄记参议院 (法国)参谋部名偵探福爾摩斯名人DNA吸血鬼之避世–血族吕西安·波拿巴吉伦特派吉爾波特症候群吉薩金字塔群君主主義君主立宪制君主论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塞爾維亞公國塞普丁修拉共和国塗鴉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塔兰托别墅植物园塔拉瓦號航空母艦墓地哀思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多维勒多明尼加獨立戰爭夏娃之子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大学校 (法国)大宫女大帝大仲马大圣伯纳德山口大公國大国大国崛起大独裁者大衛·勞合·喬治大议长大英博物馆大英帝国大雄與白金迷宮大陆封锁天主教卡瓦德蒂雷尼聖三一自治會院區天主教弗利-貝爾蒂諾羅教區天主教切塞納-薩爾西納教區天主教特里尔教区天主教鲁汶大学天主教阿爾巴教區天主教蒙費拉托堡教區天主教比耶拉教區天主教會天主教托爾托納教區失溫症外交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奥古斯丁·菲涅耳奥古斯特 (奥尔登堡)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奥尔什丁奥尔登堡大公国奥地利皇帝奥兰治-拿骚公国奥斯卡一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奧古斯特·德·馬爾蒙奧古斯特·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 (安哈特-科滕)奧坦絲·德·博阿爾內奧布維拉戰役奧地利帝國奪魂索女攝政王珍珠奇帕瓦戰役奇斯帕达纳共和国姊弟戀威尼斯威尼斯大议会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独立运动威尼斯门威尼斯总督威廉·馮·洪堡威廉·阿美士德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二世 (黑森选侯)威靈頓街威斯特法伦省威斯特法倫王國娜克希迪尔娛樂孟菲斯 (埃及)孔代亲王孙子兵法宪兵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安德烈·马塞纳安德烈·马塞纳元帅雕像安德鲁·杰克逊安哈尔特公国安道尔历史安道爾大公列表安東莞·亨利·約米尼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对毛泽东的评价尚普蘭湖戰役對蔣中正的評價小威廉·皮特小小兵小德金小公主莎拉尤利西斯尤金 (人名)尺规作图尼古拉·夏尔·乌迪诺尼古拉·阿佩爾尼古拉·沙文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勒布朗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尼德兰人的血脉尼羅河河口海戰尼格拉城門尼斯少年维特的烦恼山雷居斯塔夫·库尔贝左利手左派和右派左拉瓦爾·辛格巴伐利亚巴伐利亚选侯国巴登選侯國巴登藩侯國巴達維亞共和國巴西巴西君主列表巴西公主玛丽亚·阿梅利亚巴西歷史巴黎巴黎奧斯特里茨站巴黎广场巴黎凯旋门巴黎公社巴黎皇家宮殿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聖母院巴黎街道赛道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軍事博物館巴黎条约巴黎條約 (1814年)巴黎條約 (1815年)巴黎歷史巴黎改造巴格拉季奧諾夫斯克巴泰勒米·卡特林·儒贝尔上瓦爾登州上艾瑟尔省上法蘭西大區与但丁讨论神曲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不来梅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帝国宪法附加法帝国列表帝政风格中世纪战争中國小說中国军事史中立國中華職棒歷年首打席全壘打列表中非帝國常見錯誤觀念列表丹瑞战争 (1808-1809)丹麥-挪威主教领地城堡帽子希腊国旗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布加勒斯特条约 (1812年)布卢瓦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布特林特布魯塞爾法語化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七苦聖母布永七月王朝七海爱丁堡布拉迪斯拉发布拉格师 (军队)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世界新聞周報世界政府帕多瓦帕尔马公爵列表帕爾馬公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帕拉提納美術館下瓦爾登州一畫勝千言乐圣少女乌尔姆乌尔巴诺·拉塔齐乌戈·福斯科洛乔万尼·帕伊谢洛乔治·卡杜达尔乔治·巴顿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亚历山大港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亚琛亚琛市政厅亚眠主教宫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于丽埃特亞眠和約亞歷山大柱亞歷山德羅·伏打交易所广场亨利四世中学庫圖佐夫大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人间喜剧人民公园 (维也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库尔斯克会战五百人院庇護七世庇護八世廢奴主義代尔门霍斯特建國廣場伊利里亚伊比利亞主義伊斯梅利亚伍光建伯納斯特·塔爾頓強人 (政治)弗兰肯弗罗茨瓦夫弗赖堡大学弗里德蘭戰役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库劳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一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朗索瓦·吕德弗朗索瓦·奥尔良 (儒安维尔亲王)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休蒙條約休金諾區佩德罗一世 (巴西)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彼提宫彈簧腿傑克但澤圍城戰 (1807年)但澤自由市但澤自由市 (拿破崙時代)何塞·德·圣马丁何世禮佛罗伦萨佛拉芒人御座復辟德 (姓名)德博戰棋德克萨斯州德勒斯登戰役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历史德国君主列表德国国旗德国总参谋部德累斯顿德茜蕾·克拉里德法關係德意志1848年革命德意志统一德意志邦国德意志邦聯忍者龜 (1987年電視動畫)保罗一世 (俄罗斯)保羅·巴拉斯修道 (基督教)俯首山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灵魂俄法战争土伦土倫港之役土耳其商馆土耳其行棋傀儡圣塞瓦斯蒂安圣宠谷圣巴尔纳伯教堂 (威尼斯)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圣巴苏堂圣书体圣依西多禄堂 (罗马)圣克卢圣神小堂 (昂蒂布)圣米歇尔广场圣额我略堂 (威尼斯)圣西尔军校圣马力诺圣马力诺历史圣马可广场圣马尔谷之马圣路茂狄主教座堂圣赫勒拿圣母圣衣朝圣地 (索伦托)圣母进教之佑瞻礼圣日耳曼昂莱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地球帝国 (游戏)地球帝国II:霸权的艺术医院骑士团匈牙利音樂化学史北部-加来海峡圓舞曲包岑會戰國光計畫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國立北平大學僭主別列津納河戰役利古里亚大区利古里亞共和國利奥波德一世 (比利时)利比亚历史利手刺客教條系列角色列表刺客教條:大革命列強列支敦斯登分治島嶼列表刀削起泡酒喬治-歐仁·奧斯曼喬治·坎寧喬治·居維葉喬治三世喬治四世命運之矛呂岑會戰呂岑會戰 (1813年)呂內維爾條約和平街 (巴黎)傅雲欽哥廷根大学哥德堡歷史哥本哈根戰役 (1807年)哥斯达黎加历史哈尔福德·麦金德哈丽特·阿巴斯诺特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哈瓦斯通讯社儒勒·迪蒙·迪維爾内兹珀斯战争军事修会军旗凡尔赛宫凡爾賽玫瑰凯旋门出埃及記出島全民表决兩西西里王國六座拿破仑半身像六日戰役兰茨胡特共和十年宪法共和十二年宪法共和八年宪法共济会元帅大道克劳德·贝托莱克勞德·皮爾林·維克托克罗地亚克羅埃西亞歷史克萊門斯·梅特涅克里姆林宫克里雍广场克里斯蒂安八世克拉科夫勃兰登堡门回文国际单位制国民公会图书奇侠图特摩斯三世四角防線 (意大利)四院制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BIG MOM海賊團BTOB媒體作品列表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皮埃尔·奥热罗皮埃尔·保罗·普吕东皮埃尔·里尔·德·伯农维尔皮埃尔桥皮埃蒙特战役皮亚琴察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皮拉諾戰役犹太人犹太人历史的里雅斯特皇帝皇冠石原莞尔王国的兴起王爵玛丽亚一世 (葡萄牙)玛格丽特·撒切尔獨裁者獨輪車班傑明·康斯坦現代史督政府神圣罗马帝国福煦元帅广场科隆科隆大学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制宪意见书科西嘉人科西嘉领土集体秋山真之稻田画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列表穆斯塔法·帕夏 (埃及)窩打老道立法院 (法国)符腾堡统治者列表第26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十九號計劃第七次俄土战争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共和国第三次反法同盟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一次迪哥戰役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第五次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第四次反法同盟篡位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米兰公国米蘭米蘭統治者列表米蘭敕令米里哀主教米格爾一世 (葡萄牙)米歇尔·内伊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索洛圖恩州約翰·納爾遜·達秘約翰·達爾伯格-阿克頓,第一代阿克頓男爵約翰·菲利普·帕爾姆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維多利亞 (西班牙)維也納維也納條約維也納歷史維亞濟馬維克托·德布羅伊維斯孔蒂家族經典密碼經典饒舌爭霸戰緊急醫療服務縱深作戰红海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约瑟夫·富歇约瑟夫·弗纳特街约瑟夫·刘维尔约瑟夫·傅里叶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约瑟夫·波拿巴约瑟夫·海顿约瑟夫·拉格朗日约瑟芬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纪尧姆·布律纳纳萨尼尔·瓦立池线列步兵统计图形绝对音乐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维尔纽斯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维也纳会议维克多·雨果维罗纳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维滕贝格广场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三世罐頭罪刑法定原則罗尚博伯爵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罗马王宫殿罗歇·迪科罗滕堡 (维默河)罗昂宫 (斯特拉斯堡)罗斯巴赫会战罗斯托克罗曼诺夫王朝美因茨美国50州25美分纪念币美国历史美第奇别墅美法短暂冲突美泉宫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義大利的埃及人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義大利里拉義呆利 Axis Powers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羅塞塔石碑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羅馬帝國翁布里亚大区翼手龍屬猶太區猶太公會烏爾姆戰役热米·约瑟夫·伊西多尔·埃格泽尔芒热罗姆·波拿巴热那亚热那亚共和国热那亚总督爱与死 (电影)爱丽舍宫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爱德华七世父名終身總統痔疮瑞士近卫队瑞典国徽瑪莉亞娜·比內達瑪麗·路易莎瑪麗·波拿巴公主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瑪歌酒莊瑪摩丹美術館瓦西麗莎·科茲娜瓦格兰大街瓦朗斯 (德龙省)瓜分非洲瓜分波蘭生丁生活杂志评选的千年百大人物申布倫條約無夏之年無人島無敵怪醫焦土政策熱那亞省留尼汪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特維爾大街特里爾選侯國特雷维 (罗马)特拉法加海戰狮身人面像盔甲癫痫登海尔德發現之旅叢書簡體字版書目列表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白玫瑰白齊文百年廳百科详编百战经典百日王朝随行聚力芬兰城堡芬兰大公国芬蘭戰爭韦尔农韦尔涅 (日内瓦州)韦廷王朝韦里耶莎草纸莎拉·伯恩哈特莫斯科大火 (1812年)莫斯科凱旋門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街莫扎伊斯克莱延侯国莱茵费尔登莱比锡莱比锡战役聖加侖州聖女貞德聖座外交聖但尼 (塞納-聖但尼省)聖經考古學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聖赫勒拿島白人聖日耳曼伯爵道路通行方向荣军院荷兰荷兰盾荷兰政治荷蘭 (地區)荷蘭國旗荷蘭共和國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荷蘭皇家陸軍荷蘭歷史菩提樹下大街華格姆戰役華沙公國菱堡菲利克斯·沙伐萊米 (音樂家)萊茵邦聯萨尔瓦多历史萨尔茨堡州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萨克森公国萨克森王国萨克森统治者列表萬王之王鐵十字勳章革命家革囊胃領域等級行政官邸大楼食盐西屬德克薩斯西班牙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帝國西班牙立憲革命西班牙歷史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羅馬帝國西發里亞西裝西西里君主列表西西里晚祷西蒙·玻利瓦尔西湖国际博览会馬丁·萊恩斯馬他倫馬爾他騎士團馬爾梅松城堡馬留斯·彭梅西香港特色街道名稱香港歷史年表解放纪念馆马占山马丁·范布伦马伦哥战役马德莱娜教堂马德里马克伯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马克斯·伯格马耳他马耳他历史马木留克马斯特里赫特詹姆斯·加勒德詹姆斯·吉尔雷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詹姆斯·麦迪逊詹姆斯敦 (圣赫勒拿)論法的精神謝勒綠魚人島魏德曼花紋让-夏尔·皮什格鲁让-巴蒂斯特 (维莱尔伯爵)让-巴普蒂斯·儒尔当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让-维克托·彭赛列让-贝德尔·博卡萨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让·巴蒂斯特·盖 (马蒂尼亚克子爵)让·德伯里让·维克多·莫罗让·拉纳讓-安多許·朱諾诺伊斯谢维尔兹公国豪斯登堡宮鲍克斯貿易戰賓夕法尼亞州第二騎兵團贝尔加莫贝尔纳多特王朝贝尔纳·皮埃尔·马尼昂贝尔格大公国贝林姆鲍宫贡比涅贡比涅城堡足球小將角色列表超力戰隊王連者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路德城维滕贝格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路德维希堡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路易-马修·莫莱路易十九路易十八路易十四路易吉·凱魯比尼路易大帝中学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路易·尼古拉·达武路易·巴斯德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路易·阿洛瓦 (霍亨洛厄-瓦尔登堡-巴尔滕施坦因亲王)路易·波拿巴路易六世·亨利·德·波旁 (孔代亲王)路易斯安那購地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金币鹽業車臣-俄羅斯衝突軍事執政團軍事學校 (巴黎)軍用動物黃百韜黑衛士兵團黑森-卡塞尔伯国黑森大公国黑森统治者列表黑森选侯国黄热病龐巴度夫人農夫和蛇达克特辛亥革命辛普森一家循环角色列表近東問題进行曲露德温·塞尼耶霸菱銀行茀絲亞·福特胸甲骑兵都灵胜利广场 (巴黎)蘭壽Tomu阮福映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歷史阿尔芒·法利埃阿尔萨斯阿尔蒂尔·奥涅格阿利图斯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阿非利卡人阿里奥斯托广场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阿雅克肖阿根廷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广场阿拉伯馬蘇利南赞瑟斯博物馆赫爾維蒂共和國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赫迪夫薩塔諾夫卡戰役薩丁尼亞王國薩德侯爵閃電十一人系列角色列表開明專制開普殖民地葡萄彈葡萄牙葡萄牙历史葡萄牙帝國葡萄牙國旗葡萄牙王國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蒼蠅船蒂雷纳子爵蒙多維戰役蒙扎公园蒙扎的历史肚皮舞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君主列表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肩章肖蒙蓬泰代拉铅笔蔣中正考察蘇聯野戰炮自由主义自我政变至上崇拜里奥马焦雷城堡里尔里弗尔里米尼里约热内卢里沃利街里沃利會戰里昂里昂歷史里斯本金字塔戰役金羊毛骑士团采邑主教长生军 (波斯帝国)酩悅香檳腓特烈·威廉三世腓特烈·威廉四世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艺术桥艾蒂安-路易·马吕斯苏伊士运河苏联红军若阿尚·缪拉英吉利海峡英土戰爭英國對查戈斯群島原住民的驅逐英國皇家海軍英國歷史年表英雄的生涯英格蘭歷史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雷內·奧柏戎諾瓦雷科莱托斯大道雷根斯堡雷根斯堡-埃克謬爾戰役雾月雾月政变雅各賓俱樂部雅克-路易·大卫雅克·劳里斯顿雙角帽雙輪戰車逊位老绘画陈列馆老近卫军進教之佑堂耶拿耶拿桥耶拿會戰考那斯选帝侯陣法附屬官RosettaNetThe Big O投資型硬幣柚希礼音查尔斯·亚历山大·德·卡洛讷查尔斯·朱利恩·布利安生查理斯·李克勒克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柯尼斯堡柑橘园极速前进6枪械枫丹白露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条约 (1814年)果月18日政变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揚·科克·布洛霍夫提爾西特條約束棒李昌燮条顿骑士团杰尔杰扎尔清真寺杰曼·德·斯戴尔松果喷泉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大学杜伊勒里宫杜莎夫人蠟像館杜桑·盧維杜爾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格但斯克格林兄弟幻險記格林童話格拉魯斯州格拉斯梅尔齐别墅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梅杜薩之筏梅斯楊智淵檢察官權力權力平衡欧仁·德·博阿尔内欧根亲王欧洲历史欧洲联盟欧洲酒店 (阿维尼翁)歐羅巴合眾國歐陸戰爭系列歐洲協調正步武元甲死亡面具歌劇作曲家列表歇洛克·福尔摩斯比利时比利时历史比利時獨立比萨比萨高等师范学校毛里求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永河畔拉罗什民族主義民族英雄江詩丹頓江戶東京博物館汉堡汉隆的剃刀汉萨同盟汉诺威汉诺威王朝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沃爾夫岡·馮·肯佩倫沃茲德維任卡大街沙图什沙文主义波多黎各历史波尼苏丹国波兰波兰历史波兰君主列表波兰没有灭亡波美拉尼亞波旁复辟波旁宫波旁王朝波拿巴皇朝法学家法属路易斯安那法式千層酥法律法國七月革命法國共和曆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法國王室情婦列表法國革命軍法國鹽稅法國電影列表法國陸軍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國歷史法國憲法法兰西学会法兰西学术院法兰西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银行法国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法国-波斯同盟法国历史年表法国君主世系图 (简版)法国君主列表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年表法国大革命战争法国人的皇帝法国人的政治流亡 (1789-1815)法国军事史法国元帅法国王冠珠宝法国科学院法国民法典法国总统列表法皇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法语文学法越凡爾賽條約法蘭西亞德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洋服洛伊希滕贝格宫洛伊滕會戰洛珊·西門洛迪战役洛朗·古维翁-圣西尔温特图尔战役温斯顿·丘吉尔渔夫和他的妻子溫莎城堡滑鐵盧 (比利時)滑铁卢亲王滑铁卢国际车站滑铁卢村 (纽约州)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教堂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漢斯戰役 (1814年)漫游随录图记潘普洛納 (西班牙)澳門朝鲜人民军本杰明·巴瑟斯特 (外交官)朱诺朴正熙机动战士GUNDAM SEED系列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朗伍德大學指券最偉大的法國人最后一课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惠灵顿戰爭與和平战前状态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明斯克昭和天皇昂热城堡流亡流亡政府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海外省海地历史海地革命海军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海因斯贝格海法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斯坦利·库布里克斯坦福·莱佛士斯图加特斯賓塞·珀西瓦爾斯蒂芬·茨威格斯洛文尼亚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新古典主义画派新世界街新乌尔姆新门 (米兰)新闻自由斷頭台施派尔主教座堂文森城堡文明IV文明V无标题音乐旺多姆广场旺多姆圆柱旗語撒丁岛历史悲惨世界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政党意大利国旗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統一愛爾蘭歷史愛月Hikaru憲法號護衛艦 (IX 21)教宗庇護六世教宗列表教宗辭職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托尔高托伦蒂诺托爾高戰役托马-罗贝尔·比若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曼宁 (汉学家)托斯卡纳大公国拿破崙 (消歧義)拿破崙干邑拿破崙問題拿破崙-獅子的時代-拿破崙戰爭拿破仑 (俄亥俄州)拿破仑·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二世拿破仑花园拿破仑:全面战争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年表拿破侖定理拜伦 (西班牙)拉古薩共和國拉奥孔与儿子们拉丁货币同盟拉科魯尼亞拉特格·扬·希默尔彭宁克拉雪兹神父公墓拉法耶特银元拉扎尔·卡诺曲紋唇魚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曼切華公國曼托瓦性書狂人普利孟特瑞會普利茅斯普隆比埃莱班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普雷斯堡和约普拉多博物馆10月14日10月15日10月16日10月19日11月21日11月9日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12月12日12月19日12月2日12月7日1769年1785年1793年1795年1796年1797年1798年1799年1800年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1801年1801年教務專約1802年1804年1804年海地大屠杀1805年1806年1807年1808年1809年1810年1811年大彗星1812年1812年战争1812序曲1813年1814年1815年1821年逝世人物列表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18世纪1911年19世纪1月10日1月13日2007年6月2千纪2月13日2月26日2月7日3月1日3月20日3月21日3月6日3月7日3月9日4月4日5月12日5月16日5月18日5月19日5月22日5月24日5月26日5月2日5月4日5月5日6月18日6月22日6月23日6月24日6月2日6月9日7月11日7月1日7月22日7月6日7月7日8月15日8月17日8月2日9月14日9月21日9月7日9月8日 扩展索引 (1288 更多) »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伯爵(Gabriel-Jean-Joseph, comte Molitor,),是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 · 查看更多 »

加的斯

加的斯(Cádiz)是西班牙西南部的一座滨海城市,属于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而且是加的斯省的省会。据2004年的统计加的斯共有133,242名居民,包括其郊区的居民数则为629,054人。城市面积12.30平方公里,位于一个伸入加的斯湾的半岛上。加的斯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6°30',西经6°20'。 加的斯拥有典型的安达鲁西亚特征,其老城(Casco Antiguo)分为数个不同的区(barrios)。这些区与新建的市区截然不同。老城区的小胡同一般通向其广场,而新区里则主要是宽广的大街和现代的建筑。此外市内点缀着许多公园和树木,有些巨树有可能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来的。 這地方也以雪莉酒聞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加的斯 · 查看更多 »

加来

加来(Calais),是法国加来海峡省的城市,人口约七万两千(2013年統計)。-zh-hans:英吉利海峡;zh-hk:英倫海峽;zh-tw:英吉利海峽;-中最狭窄的临多夫-加来海峡只有34公里宽,离加来最近的英国城市是多佛尔,加来與多佛是法國與英國最近的渡口。加来旧城(又叫北加来)在人工岛上,四周环绕着运河及港口。加来新城圣比尔在东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加来 · 查看更多 »

加斯帕尔·蒙日

加斯帕·蒙日,佩吕斯伯爵(Gaspard Monge,),法国数学家,画法几何创始人,(画法几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制图当中),微分几何之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曾担当海军部长一职,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法国的教育系统变革(曾参与École Polytechnique的创办)。.

新!!: 拿破仑一世和加斯帕尔·蒙日 · 查看更多 »

劇場版 假面騎士Ghost 100個眼魂與Ghost命運的瞬間

《劇場版 假面騎士Ghost 100個眼魂與Ghost命運的瞬間》(劇場版 仮面ライダーゴースト 100の眼魂(アイコン)とゴースト運命(ウンメイ)の瞬(シュン)間),是日本特攝節目《假面騎士Ghost》的獨立劇場版。日本地區預定於2016年8月6日上映。 此外超級戰隊系列作品《動物戰隊獸王者》劇場版《劇場版 動物戰隊獸王者 心跳不已 馬戲團恐慌!》亦同步上映。 本作劇場版的口號為「再見了,我魂!」、「燃燒生命吧!感動的高潮大決戰!」、「Ghost VS 英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劇場版 假面騎士Ghost 100個眼魂與Ghost命運的瞬間 · 查看更多 »

城市風雲兒

《城市風雲兒》(YAIBA)是日本漫画家青山刚昌的早期成名作之一。在1992年獲得第38届小学馆漫画獎。單行本全24卷,也發行文庫版、新裝版。1993年以《剣勇伝説YAIBA》這個名稱作成動畫,台灣翻譯為《九龍珠》,另外也作成同名的遊戲。 以現代為舞台、描寫有一位想成為天下第一武士的少年・鐵劍和因為劍的魔力而成為鬼的鬼丸猛彼此間互相戰鬥的喜劇格鬥漫畫。本作不但有宮本武藏、佐佐木小次郎和柳生十兵衛等實際存在的劍士・劍豪,還有青蛙男和海參男等眾多角色登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城市風雲兒 · 查看更多 »

執政府

法國執政府是由1799年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到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執政府 · 查看更多 »

基度山恩仇記

《基督山伯爵》(Le Comte de Monte-Cristo,又譯《--》)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经典冒险小说,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在所有时期,它經常名列最佳小說榜。本書於1844年完成,全書分十八次出版。.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基度山恩仇記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君主城堡

基督教君主城堡(Alcázar de los Reyes Cristianos)是一座中世纪城堡,位于西班牙科尔多瓦,瓜达尔基维尔河河畔,靠近科尔多瓦主教座堂。这座城堡曾经作为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的主要住处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基督教君主城堡 · 查看更多 »

埃劳战役

埃劳战役,是拿破仑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1807年2月发生于东普鲁士境内。 1806年10月,拿破仑率法军在耶拿战役中击溃普鲁士王国军队主力,在占领柏林后继续向东推进,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相遇。1807年1月,贝尼格森率领的约7万人俄军和8000普鲁士军队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出发,进击米歇尔·内伊和贝纳多特率领的法军,而拿破仑也调集约7万军队希望抄袭俄军后路。贝尼格森得知法军动向后,返军普鲁士-埃劳,迎战法军。 2月7日,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率领的俄军后卫部队同法军相遇,成功阻击了法军的进攻,使得俄军主力得以占领普鲁士-埃劳城北高地,从容设立坚固阵地。次日,两军决战,法军达武部冲击俄军左翼、奥热罗部冲击俄军中央、苏尔特部则对俄军右翼进行牵制进攻。战役打响后,奥热罗部受到俄军密集炮火攻击,损失惨重,拿破仑投入缪拉骑兵部队加以支援方才使其免于失败。达武在战斗初期取得一定进展,但俄军右翼对左翼进行了及时的支援,击退了法军进攻。 当晚战斗结束,双方伤亡惨重,但均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劳战役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及-叙利亚战役

埃及-叙利亚战役指的是1798年至1801年期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远征奥斯曼帝国辖下的埃及的军事行动,后来战火烧至叙利亚。法国东方远征军由拿破仑率领,攻打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辖下的半独立政权埃及。法军占领埃及之后,受到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联合进攻,最终不得不放弃埃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叙利亚战役 · 查看更多 »

埃及历史

埃及的历史悠远绵长,古埃及是人类文明摇篮之一。埃及歷史以1798年拿破仑入侵为标志,大体可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两大阶段。 埃及的歷史悠久传承。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赞美道:“埃及是尼罗河慷慨的赠礼”。每年季节性泛濫的尼羅河,形成了细长而肥沃的河谷。在尼罗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埃及文明。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大致是古埃及农业文明的东界和西界。在沙漠中存在很多拥有甘泉的绿洲,埃及人在某些绿洲进行农业生产。埃及文明北至地中海海岸,而南方的边界随埃及国力的盛衰而变迁。新王国时代的埃及帝国极盛时,南界曾远达尼罗河第四瀑布。前3000年初,埃及互相征伐的各州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服从于一个法老的统治。特殊的地形使埃及难于受到侵袭,也造就了她的长期独立和自足。然而法老时代结束后,埃及臣服于外来的统治者,连续被外族统治竟长达2300年,這些外族包括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大英帝国等。埃及的独立元勋纳赛尔总统并不夸张地指出,继埃及最后一位法老 Nectanebo II 於前343年被波斯人废黜以来,他是第一位行使主权的埃及本土人士。.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历史 · 查看更多 »

埃及学

埃及学(英語:Egyptology)是研究古埃及文化(日常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经济、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从史前(约前5千年)开始直到罗马帝国统治结束(约4世纪)。.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学 · 查看更多 »

埃及第十八王朝

十八王朝,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第十八王朝所处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约公元前1575年-约公元前1308年),由阿赫摩斯继位开始,到哈伦海布死后传位给拉美西斯一世结束,共经历了近300年和14位法老。 约公元前1575年,第十七王朝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继位。阿赫摩斯在位期间成功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并统一了上下埃及,强大的第十八王朝建立了。其间埃及称为帝国,在一个世纪时间内,势力延伸深入亚洲,很多名义上独立的国家都承认埃及为其领主国。位于非洲尼罗河上游第五瀑布的努比亚也归附埃及。埃及人开始与北叙利亚和南部非洲进行频繁的贸易。王朝前几任法老还消灭了国内敌对的地方势力,建立了法老对政治和军事的中央集权。这一集权模式持续了几乎500年未曾改变,并使埃及王朝度过了几个危机,例如图特摩斯一世政变,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摄政等。第十八王朝后期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宗教领袖的影响力变大,严重威胁了法老的权力和统治。由于宗教影响力的增加,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为阿肯納頓)试图更改埃及信仰称为一神总教(仅崇拜太阳神阿顿),但他死后继位的法老,特别是图坦卡蒙,又恢复了埃及传统的宗教和法老统治。穆尔内(William J. Murnane),《古埃及》(The Penguin Guide to Ancient Egypt),英国:企鹅图书公司,1984年约前1308年,任政府官员和大祭司拉美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结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第十八王朝 · 查看更多 »

埃及法老列表

这是一份古埃及统治者的列表。该表中列出的君主始自约前31世纪的第一王朝,结束于希腊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这段时期中埃及的最高君主的称号是人们熟知的法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及法老列表 · 查看更多 »

埃姆登

恩登(Emden)是位于德国西北部埃姆斯河畔的港口城市,与比利时泽布吕赫和德国不來梅港同为欧洲三大汽车进出口港口。 大众汽车在埃姆登建有生产大众帕萨特的大型工厂,雇员超过10,000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姆登 · 查看更多 »

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

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Ercole Dembowski,)是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埃莉萨·波拿巴

玛丽亚·安娜·埃莉萨·波拿巴·巴西奥克希,托斯卡尼女大公(Maria Anna Elisa Bonaparte Baciocchi, Grand Duchess of Tuscany,),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大妹。卡洛·波拿巴和他的妻子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之女。1797年5月与科西嘉贵族巴西奥克希(费利克斯·巴希奥奇,Felix Baciocchi)结婚,1805年3月19日,拿破仑授予她卢卡和皮翁比诺(Lucca and Piombino)公主称号。1809年3月3日他给予托斯卡尼女大公荣誉称号,1814年2月1日托斯卡尼大公斐迪南三世恢复王位,她在退隐度过晚年生活,卒于的里雅斯特(Trieste)。.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莉萨·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埃莉萨门

埃莉萨门(Porta Elisa)是意大利卢卡城墙的东城门,得名于埃莉萨·波拿巴。 卢卡的城墙原来东侧没有开设城门,以防备来自主要对手佛罗伦萨的突然袭击。 在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佛罗伦萨入侵的威胁消失,而通往卡潘诺里(Capannori)、摩纳哥,蒙特卡蒂尼(Montecatini)、皮斯托亚和佛罗伦萨的交通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决定开设一个新的城门,根据当时的严格的世俗主义,城门不再以圣人命名,而是以卢卡和皮翁比诺(Piombino)公主,拿破仑的妹妹,埃莉萨·波拿巴命名,她违背拿破仑的意愿,和费利克斯·巴希奥奇结婚。 埃利萨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人,她不顾人们的强烈反对,决定为卢卡这个在她眼中没有希望的过时的没有重要性的中世纪城市,带来“现代法国城市的标准”。其中一项工程就是开辟埃莉萨门。1809年开工,到1811年完成。这个城门开三个门洞,装饰适度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只是在局部,白色大理石于红砖形成强烈对比。 埃莉萨门具有凯旋门的外观和功能,从此向城内开辟了一条通往市中心的新道路,称为埃莉萨街(Via Elisa),拆除中世纪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和嘉布遣会教堂。 Category:卢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莉萨门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埃马纽埃尔·让-米歇尔·弗雷德里克·马克龙(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法国政治人物,現任法國總統(第25任)。精通語言為法文、英文,投资银行家出身,2014年8月26日,他出任总理曼努埃爾·瓦爾斯政府的经济产业更新和信息技术部长。Sylvie Corbet and Elaine Ganley, Associated Press, 26 August 2014于2016年8月30日辞去政府部长职务。他於2016年4月6日成立了名為「共和前進!」的政黨,並且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勝出,以39歲的年齡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轻的總統、以及繼拿破崙以來最年輕的法國國家元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 查看更多 »

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

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法国元帅,塔兰托公爵(Etienne-Jacques-Joseph-Alexandre MacDonald, Duke of Taranto;)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军事领导人。拿破仑对他评论:「麦克唐纳是一位优秀而勇敢但不幸的指挥员」,同时,「当他吹风笛的时候,他不可信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 · 查看更多 »

埃梅·邦普蘭

埃梅·雅克·亞歷山大·邦普蘭 (Aimé Jacques Alexandre Bonpland,)是法國探險家和植物學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梅·邦普蘭 · 查看更多 »

埃斯普里·维克多·博尼费斯·德·卡斯特拉内

埃斯普里·维克多·伊丽莎白·博尼费斯·德·卡斯特拉内,卡斯特拉内侯爵(Esprit Victor Elisabeth Boniface de Castellane, Marquis de Castellane) (1788年3月21日——1862年9月16日) 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埃斯普里·维克多·博尼费斯·德·卡斯特拉内 · 查看更多 »

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是古羅馬時的大理石雕像。它是羅馬人仿造一件希臘化時代的雕像,原作品已失落並被認為是青銅打造,可能在前230年 - 前220年之間由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委託某位不知名的藝術家製作,來慶祝國王在擊敗小亞細亞的加拉太高盧人。這位藝術家很可能是厄皮哥努斯(Epigonus),他當時就在帕加馬宮廷。現存這件羅馬複製品的基座是後來人發現之後才添加上。 雕像表現的是一位垂死的加拉太人戰士,作品逼真寫實,尤其是臉部表情,它很可能有上色過。另外,他有著典型的高盧人髮型和鬍子,且全身裸體,脖子上僅戴著高盧式金屬頸環(torque)。戰士坐在他的盾牌上,他的劍和其他物件散落在身旁,他手撐著地,似乎想要站起來再戰,表現出一位不甘屈服的戰士形象。希臘藝術家以反向的心理雕塑出敵人這種形象,宣揚出統治者擊敗高盧人的英勇和偉大。.

新!!: 拿破仑一世和垂死的高盧人 · 查看更多 »

厄尔巴岛

厄尔巴岛(Isola d'Elba)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海岸线外,第勒尼安海和利古里亚海之间,是托斯卡纳群岛的主岛,也是仅次于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意大利第三大岛,距离亚平宁半岛西岸大约10公里,面积223平方公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 根据1814年签订的枫丹白露条约,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流放至此,當時此島為法國領地。他在厄尔巴岛居住期间,保留“皇帝”头衔,并在名义上统治该岛,每年还可以获得两百万法郎的津贴,但由英國皇家海軍監看該島。在其统治期间,拿破仑在岛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收效良好。後人假託拿破崙之名,寫下著名的英語迴文詩: 1815年,拿破仑得到消息,认为法国人民仍然支持他,而维也纳会议无法立刻对其的行动作出一致反应,加上他怀疑英国密谋将其流放到大西洋的岛屿去,遂于2月逃离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其后他再次失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新!!: 拿破仑一世和厄尔巴岛 · 查看更多 »

历史群像

《历史群像(れきしぐんぞう)》是日本一册专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人物与军事战争内容的双月刊插图杂志。1992年6月由学习研究社(现为学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创刊,2009年10月后改由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发行。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间曾一度改为季刊,2001年后变回双月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历史群像 · 查看更多 »

历法改革

曆法改革是一種對日曆系統的重大修正。這個詞有時適用於切換至不同的日曆,以取代現行的日曆。 大多數日曆有可能改變或改革的幾個規則:.

新!!: 拿破仑一世和历法改革 · 查看更多 »

偶像的黄昏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rt),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于1888年,并于1889年出版。.

新!!: 拿破仑一世和偶像的黄昏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Fourze角色列表

《假面騎士Fourze》角色列表展示於朝日電視台放映的特攝劇集《假面騎士Fourze》(原題:仮面ライダーフォーゼ)各個角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假面騎士Fourze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Ghost

《假面騎士Ghost》(仮面ライダーゴースト,Kamen Rider Ghost),從2015年10月4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放映,每週日早上8:00-8:30播出的日本特攝電視劇,假面騎士Ghost也是該劇主角變身的名字,本作為《假面騎士系列》的第17部平成系列作品。口號是「燃燒生命吧!」、「英雄,是不停復活」、「幽靈眼魂爭奪戰!!」。 台灣地區東森綜合台及東森超視台於《假面騎士鎧武》播映完畢直接跳過本作與前作《假面騎士Drive》播出《假面騎士EX-AID》,本作也是繼《假面騎士顎門》、《假面騎士Wizard》、《假面騎士Drive》之後第四部沒有在台灣播出的平成假面騎士作品。 香港地區同台灣一樣被直接跳過本作與前作《假面騎士Drive》推出《假面騎士EX-AID》相關商品,但雖沒有播放本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假面騎士Ghost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X

《假面骑士X》(原文标题:仮面ライダーエックス)于1974年(昭和49年)2月16日至同年10月12日,是由每日放送和朝日電視台(當時名稱為NET電視台)播放,東映制作的日本特摄英雄电视剧,假面骑士系列第三作。每逢星期六1930时至2000时播放,全35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假面騎士X · 查看更多 »

博尼约

博尼約(Bonnieux,又意譯作奔牛村)是位於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下轄沃克呂茲省的一個市鎮。.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尼约 · 查看更多 »

半岛战争

半島戰爭(1808年-1814年)(西班牙称其为“独立战争”(Guerra de la Independencia),葡萄牙称其为“法國入侵”,而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则称之为“法國战争”(Guerra del Francès))是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之一,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大英帝國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四万到八万的英-葡联军,指挥官是威靈頓公爵;同另一支“铁砧”力量—即西班牙军队、游击队及葡萄牙民兵相配合,痛击法國军队。 戰爭從1808年由法國軍隊佔領西班牙開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拿破仑軍隊終告結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半岛战争 · 查看更多 »

半分橋

半分橋是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一處著名地標,橫跨分隔都柏林南北的利菲河。半分橋原名威靈頓橋,原以紀念威靈頓公爵於1815年於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後來,這條橋被官方易命為利菲橋,不過一般民眾都稱這條橋為半分橋,因為過去通過這橋時都需要繳付半分作為過路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半分橋 · 查看更多 »

博克施道夫戰役

博克施道夫戰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克施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博罗金诺战役

博羅金諾之戰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 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折點。.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罗金诺战役 · 查看更多 »

博爾蓋塞家族

博爾蓋塞家族(Borghese),是一個起源於錫耶納的義大利貴族世家,家族首領馬爾坎托尼奧(Marcantonio)於16世紀舉家遷至羅馬,在他的兒子卡米洛(Camillo)於1605年當選為教宗保祿五世後,家族的權勢以及財富開始快速提升。.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爾蓋塞家族 · 查看更多 »

博爾蓋塞美術館

博爾蓋塞美術館(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是義大利的一座美術館,位於羅馬的博爾蓋塞別墅。美術館主要收藏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美術藏品。美術館的建築在歷史上曾是博爾蓋塞家族的住所,於1613年開始施工,1620年完工。1903年之後,這裡成為義大利的國立美術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爾蓋塞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博爾蓋塞角鬥士

博爾蓋塞角鬥士是一件古希臘雕刻作品。高1.57米的大理石雕塑,表现了一名挥剑的人,创作于公元前100年的以弗所。并被阿加西亚斯,多西休斯之子至于一个底座之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爾蓋塞角鬥士 · 查看更多 »

博物館驚魂夜2

《博物館驚魂夜2》(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2009年美國冒險喜劇電影,由薛恩·李維(Shawn Levy)所執導,是2006年《博物館驚魂夜》續集電影。主要演員有班·史提勒、艾美·亞當斯、羅賓·威廉斯、歐文·威爾森、漢克·阿扎里亞、克里斯·蓋斯(Christopher Guest)、艾倫·恰貝(Alain Chabat)和史蒂芬·柯根(Steve Coogan)等人。 续集《博物馆奇妙夜3》于2014年12月19日上映。.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物館驚魂夜2 · 查看更多 »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博涯监狱

博涯监狱(Fort Boyard)开始是法国抵御海上侵略的城堡,后来改造成了一座监狱。.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博涯监狱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大火

华盛顿大火(Burning of Washington,Incendie de Washington)是美加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攻陷美国首都华盛顿后,对华盛顿特区的一次大规模报复性纵火行动。1814年8月24日,一支在得胜的英军在主将带领下攻占了华盛顿,并烧毁大量公共建筑,其中包括美国国会大厦和在当时被称作“总统大宅”(Presidential Mansion)的白宫。该行动是对事件发生不久前的报复。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首都遭外国军队攻占的记录。 英军在大胜后,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等美方诸位高级军政要员均闻风撤离华盛顿城。为躲避英军的锋芒,他们一直逃到位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溪镇也因此获得了“美国的一日首都”(United States Capital for a Day)的外号。麦迪逊总统曾在当地居民卡列布·本特莱(Caleb Bentley)家中借住过一晚,该屋一直保存至今,人称“麦迪逊之屋”。 纵火开始后还不到一天,一阵突临的雷暴(或是飓风)熄灭了大火。另有一股龙卷风穿过市中心,在宪法大道卷起2座大炮并将其抛出若干米远,造成英国军队和当地美国民众伤亡。风暴过后,英军返回其战舰,同时发现其中大量船只在风暴中受损严重。美军以“风暴拯救华盛顿”为信念,乘机打回了华盛顿。华盛顿的陷落只持续了26个小时。The War of 1812, Scene 5 'An Act of Nature', History Channel, 2005.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华盛顿大火 · 查看更多 »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华沙 · 查看更多 »

十人团

十人议会,又译十人团,是一个秘密组织,1310年设立,是威尼斯共和国政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成员主要由贵族构成,由威尼斯大议会选出。1797年,在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前解散。.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十人团 · 查看更多 »

协和桥

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是法国巴黎一座跨越塞纳河的拱桥,介于协和广场的堤道(quai des Tuileries)(右岸)和奥赛堤道(quai d'Orsay)(左岸)之间。它在过去曾称为路易十六桥(pont Louis XVI)、革命桥(pont de la Révolution)、协和桥,波旁复辟时期(1814年)复称路易十六桥,1830年再度恢复协和桥名称,直至今日。附近有地铁的国民议会站和协和站。.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协和桥 · 查看更多 »

卡尔十四世·约翰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生于法国波城,1804年晋封法国元帅,1810年被选为瑞典王储,1818年分別以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XIV Johan)和卡爾三世·約翰(Karl III Johan)的名号加冕为瑞典国王与挪威国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十四世·约翰 · 查看更多 »

卡尔大公 (奥地利-特申)

卡尔大公,(Archduke Charles of Austria, Duke of Teschen) (德语: Erzherzog Karl von Österreich, Herzog von Teschen, 又称Karl von Österreich-Teschen) (全名: 卡尔·路德维希·约翰·洛伦茨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of Austria) (1771年9月5日 – 1847年4月30日) 奥地利元帅,利奥波德二世和皇后公主之子,弗朗茨二世之弟。尽管他患有癫痫病,但不影响他作为指挥官和奥地利军队的改革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大公 (奥地利-特申) · 查看更多 »

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1年7月1日-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 查看更多 »

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 (巴登)

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Karl Ludwig Friedrich,),第二任巴登大公,1811年至1818年在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 (巴登) · 查看更多 »

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 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 查看更多 »

卡纳雷吉欧区

卡纳雷吉欧区(Cannaregio)是威尼斯六个区之一,它是六个区中最北面的一个区,按照面积排列居第二名,按照人口排列则居第一位,大约有20,000人。 古老的墓地岛屿圣米凯莱岛(Isola di San Michele)也属于该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纳雷吉欧区 · 查看更多 »

卡美哈梅哈一世

卡美哈梅哈一世(Kamehameha I,),被尊称为卡美哈梅哈大帝,是夏威夷王国的开创者。其名字全稱為Kalani Paiʻea Wohi o Kaleikini Kealiʻikui Kamehameha o ʻIolani i Kaiwikapu kaui Ka Liholiho Kūnuiākea。他原是夏威夷岛的一个酋长,经过多年征战,于1810年统一了夏威夷群岛。 卡美哈梅哈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据夏威夷当地历史记载,他是在彗星照临大地后出生的,因此生来就注定要统一夏威夷。据考证,哈雷彗星于1758年回归时,夏威夷全岛均可看见,而该年份又与卡美哈梅哈的年龄相符,因此可以推断他的出生年份当是1758年。 卡美哈梅哈在保持土著传统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将其统治的夏威夷王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几乎整个19世纪中保持独立(除了在1843年曾被英国占领5个月),直到1898年被美国吞并。因此他有了太平洋的拿破仑的绰号。 category:夏威夷王國君主 Category:夏威夷原住民.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美哈梅哈一世 · 查看更多 »

卡爾十三世

卡爾十三世(Karl XIII,),在挪威稱卡爾二世(Karl II),1809年至1818年期間的瑞典國王,1814年至1818年的挪威國王。他是瑞典國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的次子,瑞典-挪威聯合的首任君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爾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卡爾十二世

卡爾十二世(Karl XII,)是瑞典在大北方戰爭時期的國王,終身未婚。他在位期間,因為過度從事的軍事遠征,導致先勝後敗,輸給俄國的彼得大帝,瑞典由北歐霸主衰退為二流國家。雖然伏爾泰讚揚他為軍事天才與偉大英雄,但也有相反的評價認為他是瘋狂的惡霸與嗜血的好戰者;有的學者稱其為「18世紀初的小拿破崙」,表示他和拿破崙高度相似,都具有軍事天才的能力與征俄失敗的命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爾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卡芒贝尔奶酪

卡芒贝尔奶酪(Camembert),又譯“金銀幣、卡门培尔、卡門貝爾、卡門伯”,是一種軟的法國白黴圆饼形乾酪,以法國下诺曼第奧恩省Vimoutiers附近的村莊卡芒贝尔命名。 卡芒贝尔於1791年被瑪莉·哈瑞爾發明。正宗的卡芒贝尔,应该用生奶制成,表面有遍布的發黴的白毛,内部是黄色的,故称金银幣。 軼事:相傳這名字的起源是拿破崙因喜愛這款由當地婦人瑪莉·哈瑞爾所做的乳酪,因此便御賜以這個諾曼第小村名字來為乳酪命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芒贝尔奶酪 · 查看更多 »

卡鲁索广场

卡鲁索广场(place du Carrousel)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广场,面对卢浮宫,得名于Carrousel。 1792年8月10日,卡鲁索广场作为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之间的瓶颈地段,挤满了来自巴黎各个角落的兴奋的人群,守卫王宫的瑞士雇佣军徒劳地尽忠职守,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大约700具尸体被遗弃在地上,庭院、附近的花园,和河堤到处血迹斑斑。拿破仑·波拿巴当时也在推翻君主的人群中,从这一恐怖的图画中得到了教训:出于本能的仇恨的人。1792年8月21日,这里安装了断头台,到1793年5月11日,只有1792年10月13日偷盗王冠的盗贼,和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的死刑是在革命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执行。 共有35人在此上断头台。1793年8月2日,在断头台遗址上安装了一个木制的金字塔。 今日,卡鲁索凯旋门主宰着这个广场,但由于杜伊勒里宫在1883年消失,这里变得比以往空旷。卡鲁索凯旋门于1806年和1808年之间建成,充当进入杜伊勒里宫的名义上的入口。 Category:巴黎广场 Category:卢浮宫 Category:巴黎第一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鲁索广场 · 查看更多 »

卡洛·波拿巴

卡洛·马里亚·迪·博歐拿巴(Carlo Maria di Buonaparte),法語為夏爾·馬里·波拿巴(Charles Marie Bonaparte)()是拿破仑一世的父亲。 他出生在科西嘉阿雅克肖,他的父亲朱塞佩·马里亚·波拿巴 (1713年5月31日-1763年12月13日)和母亲玛利亚-萨维里娅·帕拉维西尼(Maria-Saveria Paravicini)(1717年- 1746/50年)。他的父亲在1749年曾代表阿雅克肖在Corte委员会。 他的祖父母是塞巴斯蒂亚诺·尼科洛·波拿巴(Sebastiano Nicolo Buonaparte) (1683年9月29日-1760年11月24日)和玛利亚-安娜·图索利·迪·博科格纳诺(Maria-Anna Tusoli di Bocognano) (1690年-1760年9月17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洛·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四世

卡洛斯四世(Carlos IV,全名:卡洛斯·安东尼奥·帕斯夸尔·弗朗西斯科·哈维尔·胡安·内博姆森诺·何塞·罕努阿里奥·塞拉芬·蒂亚戈·德·波旁-萨克森,Carlos Antonio Pascual Francisco Javier Juan Nepomuceno José Januario Serafin Diego de Borbón y Saxony,),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88年-1808年在位)。目光短浅、听信佞臣的庸人。由于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使西班牙遭到巨大危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洛斯四世 · 查看更多 »

卡斯奇里恩戰役

拿破崙在此場戰役中,不因為攻陷城池而自滿,而是更進一步的以殲滅敵人戰鬥力量為主要目標,反轉了法軍在義大利戰場上的不利局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卡斯奇里恩戰役 · 查看更多 »

卢卡

卢卡(Lucca)位于意大利中北部利古里亚海附近,是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城市,也是卢卡省的首府。.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卡 · 查看更多 »

卢塞恩

琉森(Luzern),是瑞士中部卢塞恩州的首府,位于卢塞恩湖(Lake Lucerne)畔,在瑞士的德语区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塞恩 · 查看更多 »

卢多维克·马宁

卢多维克·马宁(Ludovico Manin,1725.05.14-1802.10.24)是威尼斯共和国贵族、政治家,末任威尼斯总督。他于1789年起管理威尼斯,直至1797年拿破仑入侵后为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多维克·马宁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大公

卢森堡大公(Groussherzog vu Lëtzebuerg)是卢森堡大公国的国家元首。卢森堡大公国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主权大公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森堡大公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公国

卢森堡公国(Lëtzebuerg;Luxemburg)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之一,亦为卢森堡王朝的发源地。卢森堡王朝于14世纪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同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争夺霸权。王朝亦为波希米亚王国继承人,继承了匈牙利王国,贡献了四位神圣罗马皇帝,直至其男性谱系绝嗣,根据1364年的布隆协定,其部分领土为哈布斯堡王朝所获。.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森堡公国 · 查看更多 »

卢浮堂

卢浮堂(Temple Protestant de l'Oratoire du Louvre或Eglise Réformée de l'Oratoire du Louvre)是法国巴黎一座古老的新教教堂,位于巴黎第一区圣奥诺雷街145号、里沃利街160号,卢浮宫街对面。 该堂由皮埃尔·德·貝呂尔(Pierre de Bérulle)创建于1611年,作为司鐸祈禱會(Oratory of Saint Philip Neri)的法国分会。1623年12月23日,路易十三将其作为卢浮宫的皇家礼拜堂,路易和黎塞留枢机的葬礼都在此举行。建堂工程于1625年停止,1740年恢复,于1745年完成。 该堂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取缔、洗劫。1811年,拿破仑将该堂交给新教的卢浮圣路易堂,后者因为卢浮宫扩建而被拆除。1889年,里沃利街一侧树立了16世纪胡格諾派领袖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将军雕像。该堂仍是巴黎最重要的归正会教堂之一,以自由派神学著称。 最近的地铁站是卢浮-里沃利站。 File:Temple protestant de l'Oratoire du Louvre nef.jpg| File:Oratoire du Louvre, intérieur.jpg| File:Paris Oratoire du Louvre 60446.JPG|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教友纪念碑 File:Temple protestant de l'Oratoire du Louvre 2.jpg|上层,巴黎美国教堂和苏格兰教堂曾设此 File:Paris Oratoire du Louvre 60447.JPG|法国大革命幸存的装饰 File:Temple protestant de l'Oratoire du Louvre.JPG|圣奥诺雷街立面 File:P1040511 Paris Ier rue du Louvre Oratoire du Louvre rwk.JPG|从里沃利街看教堂 File:GASPARD COLIGNY-PARIS-Dr.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浮堂 · 查看更多 »

卢浮宫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宮,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展品数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卢浮宫 · 查看更多 »

危地马拉内战

危地马拉内战是1960年到1996年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冲突双方分别是当时的危地马拉当局以及大量左翼反叛组织,这些反叛组织主要受到玛雅人以及拉丁裔农民的支持,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穷人。在战争当中,危地马拉当局被控犯下针对玛雅民族的屠杀罪,以及各种针对平民的反人权行动。 在1944年至1951年之间的民主选举中,左翼政党上台执政。不过,美国支持卡洛斯·卡斯蒂里奥·阿尔马斯的政变,最后导致危地马拉出现多年的独裁统治。1970年,危地马拉民主组织党赢得选举后上台,本来应该执政到1982年,结果里奥斯·蒙特将军带领军官夺取了权力。于是,当时的土著居民与其他佃农就组成了反抗力量,以反对长期以来对其的政治经济压迫。最后于80年代,军政府逐渐控制了整个国家,并建立起一套半机密的高效率社会管制体制。 当时,斗争不仅仅是在军队与反叛军之间,更是在政府与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大量的土著权益争取者、反政府嫌疑人、归国难民、批判主义学者与学生,以及左倾政治家等等,都被政府列为打击对象并成为牺牲者。因此危地马拉政府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广泛使用“强制消失”手段来打压异己的政府,从1966年开始到战争结束,被“强制消失”的人口数估计达到4万至5万个人。估计共有二十万人死于或“消失”于这场战争,大多数是由军队、警察与高级官员造成的。 2009年,危地马拉高等法院宣判菲利普·古桑内罗为“强制消失”罪行的首要责任人。2013年,前总统埃弗来茵·里奥·蒙特被指控大屠杀罪。当时判决是80年监禁,不过由于法院程序违规,审判被延后到2015年7月23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危地马拉内战 · 查看更多 »

南特交易所

南特交易所(Palais de la Bourse)位于法国南特市中心的商业广场(place du Commerce),毗邻菲多岛。它始建于1790年7月1日法国大革命初期,随着1794年废除奴隶制,恐怖统治,港口被封锁,南特经济受到冲击,1808年停工。1812年拿破仑颁布法令,于1815年完成。20世纪末修复。 建筑师Mathurin Crucy,还设计了皇家广场上的格拉斯兰剧院。 1947年1月24日,南特交易所被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Category:南特建築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南特交易所 · 查看更多 »

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發生革命的法国而结成的同盟。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5年的战争。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法国大革命战争,后五次同盟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 头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統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盛极一时。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埃尔巴,并使得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的波旁王朝复辟。 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古今風雲人物

《古今風雲人物》,是一個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於2010年開始播出,介紹古今中外人物的歷史。繼《神州五十年》後於香港電台播放,播放時間為一輯半小時(三十分鐘),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除此之外,香港電台網站亦設有專屬網頁,供聽眾聆聽。 該節目由《中華五千年》的撰稿人張偉國博士,以及與張偉國共同主持《神州五十年》的麥勁生教授、亦有曾與張偉國共同於公開大學共事的曾卓然,在樹仁大學共事的羅永生博士主持,本節目主要以講述及兩位主持人(每集只有兩位主持人)的對談為主。 除了討論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外,亦有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供聽眾了解該時代的時空背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古今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II Adolf,),瑞典瓦薩王朝國王,生於斯德哥爾摩,即位後,與神聖羅馬帝國相爭,節節獲勝,卻於呂岑會戰不幸陣亡。他是歷代瑞典國王中惟一被國會封為「大帝」(den store)者,另外,清教徒称之為「北方雄狮」。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都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以紀念這位君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Gustav IV Adolf,),是1792年至1809年間的瑞典國王,也是最後一個統治芬蘭的瑞典君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 查看更多 »

司汤达

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笔名司汤达(Stendhal, 或 ,一译斯丹达尔、斯湯達爾),是一位19世纪的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司汤达 · 查看更多 »

双雄记

《双雄记》(Les Compagnons de Jéhu,又译《耶户一帮子》、《杀手与侠盗》),是大仲马的一部历史小说,出版于1857年。 小说的背景是关于拿破仑·波拿巴时期保皇党的阴谋。 1966年电视剧《双雄记》系根据小说改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双雄记 · 查看更多 »

参议院 (法国)

参议院(Sénat,)是法国两院制议会中的上议院,下议院是國民議會。参议员是由约15万名地方代表间接选举的。一个地区的地方代表人数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有关,但不完全成正比,总的来说乡村地区较城市地区的选票多。 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在法国政治中他們是立法權構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决定可以被國民議會否决。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权力有限:虽然参议院可以向政府提问和公开调查结果,但是形式上参议院没有制裁政府的权力。 法国参议院目前的状态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宪法规定的。这部宪法最重要的更改在于加强总统和政府的权力,同时削弱國民議会的权力。法国政府拥有多种渠道来介入参议院的内部工作程序。因此在法国社会上始终有对参议院的批评,甚至有人质疑这样一个虚弱的议会是否有必要。 2001年宪法修正给予参议院更多的自主权,把参议员的任期从九年缩短到六年,参议员的最低年龄从35岁降低到30岁,每次改選三分之一改為一半。由于农村地区的选民占多数,因此从1959年参议院设立以来保守派始終維持多數。但在2011年9月25日举行的法国参议院部分议员换届选举,一如此前法国媒体的大胆推测,由在野的左翼阵营获得历史性的胜利。从而首度打破了法国参议院自1958年第五共和国诞生以来都由右派把持绝大多数的局面。但到2014年參議院改選,右派重新取得多數。.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参议院 (法国) · 查看更多 »

参谋部

總參謀部或稱參謀本部,為現代軍隊中提供人事、軍事情報、軍事訓練、後勤、政戰與計畫的組織機構。 十八世纪晚期以前,上述功能全部由军队统帅管理,但法国大革命后出现征兵制,大量军队的管理使统帅的职责十分沉重。在1795年,路易斯·亚历山大·贝爾蒂埃将军率先创立了参谋系统。一年后,拿破仑接管改制军队。从此以后,总参谋部成为法军的正式组织,并随拿破仑战争走遍欧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名偵探福爾摩斯

《名偵探福爾摩斯》(名探偵ホームズ),是在朝日電視台播映的日本東京電影新社與義大利國營廣播公司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合作的日本電視動畫。改編自英國推理作家亞瑟·柯南·道爾的作品《福爾摩斯探案》(Canon of Sherlock Holmes)。日本自1984年11月6日播至次年1985年5月20日,全26集。台灣曾由中視以《萬能小偵探》譯名播出。 初期集數中,宮崎駿擔任其中五集的導演、分鏡等職務。.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名偵探福爾摩斯 · 查看更多 »

名人DNA

名人DNA(List of haplogroups of historic people)是名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亦名人的粒線體DNA單倍群一覧。Y染色體單倍群嚴格遵循父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父系源流,亦粒線體DNA單倍群嚴格遵循母系遺傳規律,可以反映一箇箇體的母系源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名人DNA · 查看更多 »

吸血鬼之避世–血族

是一款2004年发售的PC平台的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由Troika Games公司基于Source引擎制作,动视公司发售,故事背景取材于白狼游戏发布的《黑暗世界》之《吸血鬼之避世》。故事线开放,有主线与支线任务的设定。游戏采用第1人称和第3人称视角,允许玩家扮演Camarilla的6个吸血鬼家族或独立的Gangrel家族的一个成员,玩家会在洛杉矶里调查一系列关于“Ankaran Sarchophagus”的事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吸血鬼之避世–血族 · 查看更多 »

吕西安·波拿巴

吕西安·波拿巴,卡尼诺和穆西格纳诺亲王(Lucien Bonaparte, 1st Prince of Canino and Musignano,)法国政治家,皇族,科學家。卡洛·波拿巴和他的妻子玛利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第三个尚存的儿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吕西安·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吉伦特派 · 查看更多 »

吉爾波特症候群

吉爾波特症候群(Gilbert's syndrome,簡稱GS)為一種常見的遺傳性肝臟疾病,盛行率約3-12%。 患者體的非共軛性膽紅素會顯著提升,但沒有明顯併發症,患者可能會在運動後產生輕微黃疸。 造成此疾病的原因為患者的功能不佳,使非共軛膽紅素無法轉化為較為水溶的共軛膽紅素。.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吉爾波特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吉薩金字塔群

吉薩金字塔群(أهرام الجيزة)是指一大片位在埃及開羅郊區的吉薩高原內之陵墓群,於1979年登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於2007年7月7日獲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中的榮譽奇蹟。陵墓群建於埃及第四王朝,主要由三個金字塔組成,而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同時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築物,現在旁邊還設立了太陽船博物館;次大的是卡夫拉金字塔;最小的是孟卡拉金字塔。此外,在這三個主要金字塔旁有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和3座屬於皇后的小型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吉薩金字塔群 · 查看更多 »

君主主義

君主主義(Monarchism)指主張恢復君主制(在仍然實施君主制的國家,則保衛現有的君主制,又或是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的一種政治運動、思想,護君主政體或奉行君主原則的政治信念。君主主義者(Monarchist)則指這種運動的參與者,與保皇黨不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君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论

《君主论》(意大利语:Il Principe,或翻译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馬基維利的政治論著,1513年獻給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但此書在马基雅弗利死後才出版。其對後世影響很大,贬义词「馬基雅維利主義」正由此書衍生出來,而且也使“政治”和“政客”也含有了贬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君主论 · 查看更多 »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或坎波福爾米奧之和是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中,由法國與奧地利簽訂的和約。條約於1797年10月17日簽訂,由法國代表拿破崙·波拿巴與奧地利代表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伯爵所簽訂。條約標誌著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崩潰、拿破崙於意大利戰場的最終勝利和第一波的法國大革命戰爭終結。 條約決定奧地利須向法國奧屬尼德蘭(即比利時),而威尼斯及其領土被分割則被瓜分:威尼斯(連同威尼西亞)、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歸屬奧皇,法國則獲得地中海數個島嶼,包括科孚島及其他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德里亞海的島嶼,此外,奧地利承認利古里亞共和國及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獨立。 條約同時亦包含了一些秘密條款,決定了數個地區的邊界、使利古里亞共和國獨立、同意法國邊界延伸至萊茵河、奈特河及盧爾河。法國於萊茵河、馬士河及摩澤爾河有自由航行權。法蘭西共和國邊界延伸至德意志及意大利的自然邊界內。條約亦使被奧地利一方逮捕的拉法葉侯爵得以釋放。 條約於五個月談判後達成並簽署。條約內容其實基本上已於早前的洛本密約中決定,但談判雙方各自因為不同原因而延長了談判時間。在談判期間,法國於9月重擊君主主義者,並引發君主派的逮捕及逃亡潮。 拿破崙的傳記作者,Felix Markham,寫道"瓜分威尼斯於和約中既是個道德污點,更讓奧地利得以插足意大利,而此舉只會引致更多戰爭。"("the partition of Venice was not only a moral blot on the peace settlement but left Austria a foothold in Italy, which could only lead to further war.")。實際上,儘管坎波福爾米奧條約重塑了歐洲各國的版圖,並且代表著拿破崙的崛起,但其實條約僅是一次戰爭間的短暫喘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 查看更多 »

塞爾維亞公國

塞尔维亚公国(塞尔维亚语:Кнежевина Србија Kneževina Srbija)历史上存在于巴尔干地区的一个国家,在1804年至1817年塞尔维亚革命后成立。它的建立一开始是通过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的领导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与奥斯曼帝国官员Marashli Pasha达成一项不成文的谈判协议,它的成立正式结束了塞尔维亚革命。随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于1828年、1829年被公布,最终在1830年公布了《the Hatt-i Sharif》。.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塞爾維亞公國 · 查看更多 »

塞普丁修拉共和国

塞普丁修拉共和国(希腊语:Επτάνησος Πολιτεία),又译为七岛共和国,为1800年至1807年间由爱奥尼亚群岛中7个主要岛屿组成的一个希腊人自治国家,名义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为俄罗斯控制。 自17世纪以来,爱奥尼亚群岛一直属于威尼斯共和国。1797年,根据法国将领拿破仑·波拿巴和奥地利签订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威尼斯共和国被两国瓜分,爱奥尼亚群岛从而归属于法国统治下。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当地人民热烈欢迎法国军队的到来,并宣布接受1795年法国宪法,希望能以此推翻外来贵族的压迫。但是,岛民们很快发现法国占领当局对他们课以重税,而且法军士兵屡次在当地发生不轨行为,于是他们开始反抗法国占领者。 1798年,共同参加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利用岛民的反抗心理,开始进攻爱奥尼亚群岛。在岛民的帮助下,联军于1799年3月消灭了法国驻军,完全占领群岛。1800年,奥斯曼帝国批准了岛民自拟的宪法,塞普丁修拉共和国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正式成立。俄国军队实际上成为了群岛的保护者,由于他们和岛民一样信奉东正教,得到了岛民的拥护。 1807年,法国和俄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根据该条约,俄国放弃对塞普丁修拉共和国的保护,法国重占该群岛,塞普丁修拉共和国宣告灭亡。1809年后,英国开始进攻该群岛,1814年完全占领之,建立了一个英国的保护国——爱奥尼亚群岛合众国。1865年,爱奥尼亚最终并入希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希腊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塞普丁修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塗鴉

塗鴉指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违法或犯罪行為。 「塗鴉」一詞除了作為"Graffiti"的中譯外,中國書法的題字,也有在下款署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的做法,以示謙卑(習慣上,書法到了一定水平的才能署以「某某題」)。 塗鴉早於一些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便有存在。如果把塗鴉定義得再廣一些,史前時期的人們在洞穴中塗上的壁畫也可算是塗鴉。 時至今日,「塗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街頭藝術賦予一定認受性。不然,這些作品的稱呼將會是「亂畫」「畫狗屎」或「塗污」。 塗鴉在英語中是以複數Graffiti表示。其單數詞為graffito。兩字均由意大利文借用得來,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graphein),意指「書寫」。關於這個字何時和如何改為代表「塗鴉」的意思,歷史學家並沒有定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塗鴉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安德热·塔德乌什·博纳文图拉·柯斯丘什科 (波兰语:Tadeusz Kościuszko;),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 擔任国家武装部队(波兰语:Najwyższy Naczelnik Siły Zbrojnej Narodowej)最高司令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 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大陆会议为感谢他对大陆军的全心投入,升他为准将,而科希丘什科也加入美国籍。 在波兰语中,人们常用Tadeusz Kościuszko,而全称Andrzej Tadeusz Bonawentura Kościuszko也可以看到。在立陶宛语中,柯斯丘什科的名字译为Tadas Kosciuška或Tadeušas Kosciuška。在白俄罗斯语中,被译为Тадэвуш Касцюшк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 查看更多 »

塔兰托别墅植物园

塔兰托别墅植物园(Giardini Botanici Villa Taranto)是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区韦尔巴尼亚的一座占地16公顷的植物园,位于马焦雷湖西岸。 植物园由苏格兰人Neil McEacharn将军建于1931-1940年。将军188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汉诺威广场他的父亲是苏格兰人 Malcolm Donald McEacharn,母亲玛丽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塔兰托别墅植物园 · 查看更多 »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USS Tarawa CV-4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廿二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塔拉瓦為名的美軍艦隻,紀念二次大戰的塔拉瓦戰役。 塔拉瓦號從未參與戰爭。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並在1945年下水,但在戰後才正式服役。由於美軍當時的航空母艦過剩,塔拉瓦號在1949年便首次退役。韓戰爆發後,塔拉瓦號於1951年重新服役,但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稍後塔拉瓦號先後改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最終在1960年再次退役,改為飛機運輸艦,自此未再出海巡航。1967年塔拉瓦號除籍,於1968年出售拆解。 塔拉瓦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新!!: 拿破仑一世和塔拉瓦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墓地哀思

《墓地哀思》(Dei sepolcri)是意大利诗人乌戈·福斯科洛所创作的一首自由体长诗,共有295句十一音节诗句,1806年写于米兰。彼时拿破仑下令墓地需建造于市郊而不得任意在教堂、房屋附近私设,碑文须经委员会审查。这个法令引发了诗人的反感,认为拿破仑践踏意大利的传统。福斯科洛于是写了这首长诗,献给同时代诗人伊波里多·品德蒙特,以倾谈的形式写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在诗作中,福斯科洛认为生者和死者情感相通,这种情感是神圣的,“我们常常通过它,与去世的友人生活在一起,而去世的人们也借此与我们同在”。逝者如果没有后来人的挂怀,在坟墓之中也不得安乐,“大自然从坟里传给我们的叹息声”也无人理睬。只有后来人的追思才能让逝者的才德获得新生。诗人接着赞颂了意大利历代伟人,包括马基雅维利、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彼特拉克,这些伟人灵魂不亡,“强者的坟墓,激发强者去干一番……并使他们的容身之地,在生命的历程上变得美丽而神圣”。他认为荷马正是从特洛伊城墓穴上获得创作《伊利亚特》的灵感,瞻仰伟人墓穴能够鼓舞人的斗志。诗的末尾,作者号召意大利人效仿先贤,去缔造意大利的明天。全诗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深具逻辑思辨性,在语言上简洁而铿锵有力。.

新!!: 拿破仑一世和墓地哀思 · 查看更多 »

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

凱瑟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第一代格勒纳德侯爵(Catherine-Dominique de Pérignon, 1st Marquis de Grenade;)荣誉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 · 查看更多 »

多维勒

多维勒(Deauville),又译“多维尔”,位處瀕臨大西洋英吉利海峽的法國下諾曼底大區卡爾瓦多斯省,開兩小時車可以到達法國首都巴黎,是享譽法國的一個靠海休閑度假小城,有各式各樣豪華精致的設施,還有非常多高雅展示活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多维勒 · 查看更多 »

多明尼加獨立戰爭

多明尼加獨立戰爭(英語:Domin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是1844年多明尼加人民宣布獨立後,為脫離海地統治展開的獨立戰爭,1844至1856年間,獨立的多明尼加不斷遭到海地的侵擾,直到1856年獨立戰爭才以多明尼加的勝利而告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多明尼加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夏娃之子

『夏娃之子(イブの息子たち)』是青池保子在月刊プリンセス(秋田書店)上,於1976年1月開始至1979年8月號為止,不定期連載、共6部+番外篇的搞笑漫畫作品。 本作為青池保子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伴隨著世界上有名的歷史人物(摩西、哥倫布、馬可波羅、羅賓漢、愛迪生、北條政子、瑪麗安東尼、楊貴妃、特洛伊的海倫、埃及豔后、伊莉莎白一世、馬可白夫人、莎樂美、阿爾卑斯山的老女人海蒂、旗本無聊棉袍男、月光假面等)及作者的博學(卡拉揚指揮納粹軍隊合唱「♪往森林去吧」)及搞笑才能而生,可見作者構成故事實力的作品;可以說是接續之後完全展現本格青池作品特色的浪漫英雄的轉折點。 因為使用了相當多歷史及新聞事件、各國文化思想、日文本身雙關語等要素,因此如果不知道這些背景設定的話,很難對本作品產生共鳴,但如果能深入瞭解這裡面每個角色的故事以及出場的用意的話會非常佩服作者構成本作的功力。(雖然中文版翻出了大半的角色,但是因為錯誤翻譯也佔了相當比例,還有日文表達時特有的雙關用法,在整體上失去了很多原作的笑點,實為可惜) 此外,在連載終了時,雖然作者寫了「請期待後續發展」,有算是中途停止連載的紀錄,但是照作者自己所言,因為覺得讓希特勒不是真正開玩笑式的在本作登場很有罪惡感,所以實際上已經結束連載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夏娃之子 · 查看更多 »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夏尔·吕西安·儒勒·劳伦·波拿巴,第二代卡尼诺和穆西格纳诺亲王(Charles Lucien (Carlo) Jules Laurent Bonaparte, 2nd Prince of Canino and Musignano,)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他是吕西安·波拿巴和Alexandrine de Bleschamp的儿子,也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波拿巴在意大利长大,而在1822年6月29日与他的堂姐成婚后,他们旅居美国。在离开意大利前他发现了莺科中的新物种须苇莺(Acrocephalus melanopogon),在航海中他收集到新物种黄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的标本。一到美国他就写了关于这种鸟的一篇论文,并以亚历山大·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的名字命名。 之后波拿巴开始更新威尔逊的《American Ornithology》,修订版在1825年和1833年间发行。在1824年他设法使费城自然科学协会接收当时并不知名的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但是这遭到鸟类学家乔治·沃德(George Ord)的反对。 在1826年底波拿巴举家回到欧洲。他访问了德国,遇到了菲利浦·雅格布·克莱茨迈(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访问英格兰时,在大英博物馆遇到了约翰·爱德华·格雷,并再次结识奥杜邦。在1828年他全家迁往罗马。在1832年和1841年间波拿巴发表了他关于意大利动物的作品《Iconografia della Fauna Italica》。 在1849年他被选入罗马议会,参与创建了罗马共和国。按照Jasper Ridley所说,当议会第一次召开时:“当維泰博人卡洛·波拿巴被点到名时,他这样回应:‘共和国万岁!’(Viva la Repubblica!)”他参加了保卫罗马的战争,对抗由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派遣的4万法国人组成的部队。在1849年7月共和军被打败后,他离开罗马,然后去了马赛,但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命令他离开。 後来他旅居英格兰,出席了伯明翰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之后他访问了居住在苏格兰南部的威廉·查顿。他后来准备系统分类世界上的所有鸟类,访问了全欧洲的博物馆去研究其中的藏品。在这段时间中他被允许返回法国,将巴黎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地点。在他去世之前,他发表了《Conspectus Generum Avium》的第一卷,而第二卷是由赫尔曼·施勒格尔(Hermann Schlegel)校订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查爾斯-弗朗索瓦·杜·佩里埃·呂穆矣(Charles-François du Périer Dumouriez;)法蘭西大革命戰爭期間的將軍。1792年9月20日,他與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凱勒曼將軍共同參與瓦爾密戰役獲致革命初期鼓舞人心的首次勝利,但後來拋棄了法蘭西革命軍,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成為一個保皇黨陰謀家,作為大不列顛政府的顧問。 呂穆矣是第3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 查看更多 »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查看更多 »

大学校 (法国)

大学校(grande école,),中文有時也譯為“专业學院”、“高等專業學院”,是法国的一类高等教育体系,通常独立于公立综合性大学体系之外。多数大学校要求入学者具有本科文凭。另外,完成两年大学校预科班的毕业生(BAC+2)在通过淘汰率很高的入学考试后,亦可进入大学校学习。被录取的考生在大学校里通常学习3到4年。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其专业性更强,更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社会各界人才而出名。在法国就业市场上得到了较高认可,被称为法国的精英教育。 大学校按领域可分为以下几类:工程师学院(École d'ingénieurs)、高等商学院(École de commerce)、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及其它领域的高等学院。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凡尔赛高等景观学院、巴黎政治學院、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由巴黎中央理工学院与高等电力学院合并)、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院、国立桥路学校、HEC商学院、ESSEC商学院、ESCP欧洲商学院等就是这类学院中的皎皎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学校 (法国) · 查看更多 »

大宫女

大宫女(Grande Odalisque)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造的一副油画。这幅画是受拿破仑的妹妹,那不勒斯王国王后卡罗琳·波拿巴的委托而做。显示土耳其内宫一裸体宫女。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宫女 · 查看更多 »

大帝

大帝一詞起源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帝 · 查看更多 »

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度山恩仇記》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基度山恩仇記》之外,還包括《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即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他一生創作甚多,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等,其實大多數是他為了還債,聘用其他文人所寫,掛名「大仲馬著」以便行銷,因此被攻擊為「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 「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話的語音所译。其子「小仲馬」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兩人,遂稱其子為小仲馬,称之为大仲马(Dumas, père)。.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仲马 · 查看更多 »

大圣伯纳德山口

大圣伯纳德山口 (德語:Grosser Sankt Bernhard;法語:Col du Grand-Saint-Bernard;意大利語:Gran San Bernardo)是迄今最古老的跨越西阿尔卑斯山的山口,那里目前仍然能够看到上溯至青铜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罗马时代的羊肠小道和拿破仑军队1800年进入意大利时使用的道路。山口处一所始建于1049年的旅舍目前仍在接待游客,旅舍以马松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Menthon)命名,包括两幢分别于1560年和1898年建造的房屋(如右图)。1923年,罗马教宗庇护十一世确认伯纳德为“守护阿尔卑斯山的圣徒”(Patron Saint of the Alps)。.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圣伯纳德山口 · 查看更多 »

大公國

大公國(Magnus Dux;Großherzogtum;Gran Duca;Grand-duché;立陶宛語:Didysis kunigaikštis;Wielkie księstwo),是一种在帝制範圍之內保持自治的君主制主權公國,其元首的頭銜為大公或者是女大公,在中世紀歐洲具有較高級別的主權。 在大公國等級之下的領土有公國(Dukedom)和諸侯國(Principality,意譯是「諸侯的封地」,Prince本意可以指所有伯爵以上的諸侯,作法語時專指“主權等級最低的君長”、多在后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控制範圍內使用;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內的德意志諸邦,也往往被稱為“Prince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意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眾諸侯),有些被承認具有獨立的主權,有些則在其他王國或帝國保護之下享有一定主權。雖然此類國家元首的爵位頭銜的等級有別,但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實際上都是平等論交的國家元首。 現今實際上仍然保留大公國名號的只剩下盧森堡大公國,但由於早期翻譯的不準確、以及由英文和法文中的Prince一詞帶來的混淆,基本上任何君主制的城邦或微型國家,在中文或日文都被稱為大公國或公國,其君主則大多翻譯為親王、大公、公爵、王子等等。當今國際上被中文翻譯作“大公國”的國家尚有摩納哥公國(或作“親王國”)、列支敦士登公國(或作“親王國”)、安道爾。此類國家的起源都是歷史上獨立的城邦領地,或是被大帝國冊封而來的君主制諸侯國、在其帝國消亡后仍然保持君主制和獨立地位,此類國家,不論其原本在歐洲封建體系內的等級,現今在國際上都被平等地當做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級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50分钟。 本片播出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该电视片采访的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肯尼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耶鲁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马来西亚前首相馬哈迪等。 由于片中涉及诸多政治敏感内容,《大国崛起》在首播后引起巨大轰动,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造了一个月内重播两次的纪录。韓國教育放送公社和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亦于2007年引进和播出该片。,天下杂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国崛起 · 查看更多 »

大独裁者

《大獨裁者》(英語:The Great Dictator)是由查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於1940年首映,它尖銳諷刺了納粹主義和阿道夫·希特勒。全戲高潮是在片末,他公然要求在政治上對抗法西斯主義。 本片特別之處在於其上映時代,那是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仍和納粹德國保持良好關係。在對納粹主義的恐慌還未完全爆發時,卓別林此作就已經震撼人心了,並對希特勒、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予以譴責。他在片末說道:「機器人只有機械的思想和機械的心靈!」(machine men, with machine minds and machine hearts) 這部戲是卓別林首部有聲電影,也是他票房最好的電影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独裁者 · 查看更多 »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衛·勞合·喬治 · 查看更多 »

大议长

大议长( 荷兰语: raadpensionaris或raadspensionaris)为荷兰在1581年至1795年的尼德兰七省共和国(即中文俗称的“荷兰共和国”)时期的一个政府官职。大议长虽然在名义上只是共和国内各省议会下的一名官员,但在没有执政在位时,七省中最强大的的大议长却经常作为整个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共和国的其它省份,如,也设有过大议长的职位,但是实际权力远没有荷兰大议长那样强大。.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议长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雄與白金迷宮

是藤子·F·不二雄執筆的哆啦A夢大長篇作品,於1992年9月到1993年3月連載於月刊《龙漫CORO-CORO》(1993年1月中断一次)。並於1993年3月6日正式公映,是第13部哆啦A夢大長篇作品,也是第14部哆啦A夢電影。導演為芝山努。票房收入16億3000万日元、觀賞人數270萬人。並映作品為《哆啦美與哈囉小恐龍》和《太陽的朋友!加油!心跳太阳車》。宣传标语为「冒険への扉が今、開かれた」(中译:冒险的门现在打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雄與白金迷宮 · 查看更多 »

大陆封锁

大陆封锁 (法语:blocus continental,英语: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仑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启动的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政策,该政策于1814年结束。拿破仑意图使用经济战的手段使英国屈服。另一方面,该政策也可以起到保护法国经济的作用。 在特拉法加海戰后,法国无力再发动渡海战,拿破仑只能将争霸重心放回欧洲大陆。故而他要利用经济手段。为了彻底切断英国在欧洲的贸易,他下令禁止了来自或驶向英伦三岛的通商船运。在法国统治的地区,英国的货物被没收。英国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对象扩展至中立的船运。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进口货物关税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因此引發了1812年的俄法戰爭。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Category:法国经济史 Category:英国经济史 Category:英法關係 Category:1800年代欧洲 Category:1810年代欧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大陆封锁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卡瓦德蒂雷尼聖三一自治會院區

天主教卡瓦德蒂雷尼聖三一自治會院區是天主教在義大利一個自治會院區(本篤會),屬薩萊諾-坎帕尼亞-阿切爾諾總教區。是天主教會現存十一個自治會院區之一。 會院始於1011年,由聖阿爾費利烏斯所建。修院首四任院長1893年12月21日獲教宗良十三世封聖。拿破崙統治期間修道院被關閉,直到他戰敗。2013年1月19日起原來由會院區轄下的三個堂區和兩個朝聖地被轉到阿馬爾菲-卡瓦德蒂雷尼總教區。 會院區位於坎帕尼亞薩萊諾省,2004年有7,200名名教友(佔轄區總人口100.0%)、四個堂區、十七名司鐸。現任院牧為彌額爾·貝特魯澤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卡瓦德蒂雷尼聖三一自治會院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弗利-貝爾蒂諾羅教區

天主教弗利-貝爾蒂諾羅教區(Dioecesis Foroliviensis-Brittinoriensis、Diocesi di Forlì-Bertinoro),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屬拉韋納-切爾維亞總教區。 教區橫跨費利-切塞納省和拉韋納省,教座位於弗利。現任教區為主教為理諾·皮齊。2006年有教友169,700人,佔總人口95.6%。有128個堂區、司鐸146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弗利-貝爾蒂諾羅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切塞納-薩爾西納教區

天主教切塞納-薩爾西納教區(Dioecesis Caesenatensis-Sarsinatensis、Diocesi di Cesena-Sarsina),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屬拉韋納-切爾維亞總教區。 教區位於費利-切塞納省共十四市,教座位於切塞納。現任教區為主教為道格拉斯·雷加蒂耶里。2006年有教友160,000人,佔總人口95.8%。有101個堂區、司鐸166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切塞納-薩爾西納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特里尔教区

天主教特里爾教區(Dioecesis Trevirensis、Bistum Trier)是羅馬天主教以德國中南部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為中心的一個教區,屬科隆總教區。 2010年有教友1,504,500人,佔轄區總人口61.0%。教區下轄926個堂區,有1,053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卡爾·萊曼樞機。教區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部分,分別位於萊茵蘭-普爾法茨和薩爾。 教區成立於3世紀,8世紀升為總教區,1801年11月29日被降為教區。歷史上教區總主教是神聖羅馬帝國七位選帝侯之一,直至轄區被拿破崙佔領為止。 T.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特里尔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鲁汶大学

鲁汶大学(KU Leuven;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University of Leuven;Universitas Catholica Lovaniensis)是比利时最大的大学,欧洲低地国家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1425年由馬丁五世同意建立,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同时也是西欧“低地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最古老的大学。1968年起分为两座大学——鲁汶大学 (荷兰语)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阿爾巴教區

天主教阿爾巴教區(Dioecesis Albae Pompeiensis、Diocesi di Alba)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的一個教區。屬都靈總教區。 傳統上教區第一位主教是米蘭的丟尼修,而第一位有文獻記錄的主教朗巴底奧出現於499年在羅馬舉行的宗教會議。10世紀末曾短暫與阿斯蒂教區合併。1803年教區曾被拿破崙撤銷,並併入阿斯蒂教區,1817年7月17日恢復,並從米蘭轉屬都靈管轄。 教區位於庫內奧省東北部,2012年有教友125,700人,佔轄區總人口96.1%。教區下轄126個堂區,有143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雅各伯·蘭澤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阿爾巴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蒙費拉托堡教區

天主教蒙費拉托堡教區(Dioecesis Casalensis、Diocesi di Casale Monferrato)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的一個教區。屬韋爾切利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1474年4月18日,時屬米蘭總教區,第一位主教巴爾納鐸‧特鮑爾德斯基由於未達到成為主教的法定年齡,他先被委任為宗座署理,直到1482年才獲祝聖。拿破崙時期改屬都靈總教區,1817年7月17日改屬韋爾切利總教區。 教區包括亞歷山德里亞省北部、阿斯蒂省北部和都靈省東部,2006年有教友101,500人,佔轄區總人口97.7%。教區下轄115個堂區,有125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阿契斯特·卡泰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蒙費拉托堡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比耶拉教區

天主教比耶拉教區(Dioecesis Bugellensis、Diocesi di Biella)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的一個教區。屬韋爾切利總教區。 教區在4世紀由韋爾切利的聖歐瑟伯開教。1772年6月1日升為教區,時屬都靈總教區。1803年6月1日被拿破崙當局解散,1817年7月17日恢復並改屬韋爾切利總教區。 教區包括比耶拉省大部份地區,以及韋爾切利省的小部,2012年有教友164,000人,佔轄區總人口92.9%。教區下轄114個堂區,有166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嘉俾厄爾·馬納。 V.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比耶拉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托爾托納教區

天主教托爾托納教區(Dioecesis Derthonensis、Diocesi di Tortona),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屬熱那亞總教區。 教區位於亞歷山德里亞省、帕維亞省和熱那亞省交界。2010年有教友273,490人,佔總人口97.7%。有314個堂區、司鐸202名。現任教區主教為瑪爾定·卡內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天主教托爾托納教區 · 查看更多 »

失溫症

失溫症(Hypothermia,源自希臘文「ὑποθερμία」),又稱低溫症、低體溫症。描述當人體核心溫度低於時的現象 -->。失溫症的症狀取決於溫度,輕度失溫可能造成發抖與 -->;中度失溫的發抖症狀消失,但精神錯亂的狀況則會加劇 -->。在重度失溫的情況下,會有反常脫衣現象,也就是患者開始脫去衣物,這也同時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風險。 失溫症主要有兩個造成原因,第一個最常見的是暴露在極低溫的環境中,也有可能是處於任何一種會抑制體內產熱機制或增加失溫速度的情況下。這種狀態,多和酒精中毒脫不了關係,但可能在患有低血糖、厭食症、年老與其他不明原因下促使失溫症的產生。體溫調節的恆定機轉理應將身體溫度維持在間。顫抖、增加自發性運動的頻率以及穿上溫暖的衣物都有助於提高體內溫度。失溫症的診斷主要是依據評估患者當下所處環境中危險因子可能引發的各項病徵,或是藉由量測病人的核心溫度所獲得。 輕微的失溫症可以用熱飲料、穿著暖和衣服及身體活動來改善 -->。若是中等程度的的失溫症,建議使用加熱毯及注射加熱過後的靜脈輸液 -->。中等或是嚴重的失溫症病患需小心的移動 -->。嚴重的失溫症病患可以用或是體外膜氧合(ECMO) -->。若已沒有脈搏需同時進行心肺復甦(CPR) -->。病人的復溫需持續到其體溫超過為止 -->。若此時病情仍沒有改善,或是過程中血鉀濃度高於12 mmol/liter,此時可以停止心肺复苏術。 在美國,失溫症每年大約奪走1,500條生命,患者多為老年人與男性。目前記錄中,失溫症患者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是一名在瑞典因溺水而造成失溫的7歲女孩,她當時的體溫為,急救記錄中描述在經過超過六個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PR)後她成功存活下來。若過程中使用葉克膜或繞道手術,存活率大約是50%左右。戰爭中,失溫症常常是造成士兵死亡的重要死因。和失溫症相對的症状是高熱,該疾病的成因是由於體內溫度的調節系統失常而使得體溫不正常的升高。.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失溫症 · 查看更多 »

外交

外交是一個國家、城市或組織等在國際關係上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體系。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國家、國際間的外交為邦交或國交,城市、城際間的外交為友好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外交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

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Augustin Bon Joseph de Robespierre,1763年1月21日--1794年7月28日) 是法国大革命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弟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丁·菲涅耳

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法国物理学家,波动光学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菲涅耳专门对光的屬性做理论与实验研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古斯丁·菲涅耳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 (奥尔登堡)

保尔·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Paul Friedrich August,),奥尔登堡第一任大公,1829年至1853年在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古斯特 (奥尔登堡)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德国陆军元帅。 马肯森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维滕贝格附近的豪斯莱布尼茨。他的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父亲路易斯·马肯森是一个土地经纪人,到1887年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1869年马肯森加入部队,在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中,马肯森作战十分勇敢被提升为军士长。1876年9月,他晋升为中尉。1891年担任参谋总长施里芬伯爵的第一副官。1901年9月,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1908年1月27日,晋升为骑兵上将,1914年升任第9集团军司令。1915年6月20日升为陆军元帅。德国战败之后,他于1918年11月在诺维萨德被法军拘留。1919年12月,马肯森从军队中退役。1933年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和政府。 1879年11月21日,马肯森和多萝西·冯·合恩结婚,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1905年多萝西去世。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1908年4月29日,他再次结婚,对方是列欧妮·冯·奥斯汀。 1945年10月8日,96岁高龄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卒于汉诺威附近的策勒。 M M M.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

奥古斯特·米歇尔·埃蒂耶纳·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第二代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Auguste Michel Étienne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later 2nd Count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法国将军,后为法国元帅,波拿巴主义者,第二共和国时期是制宪议会和立法议会议员(1848-1851) 、陆军部长(1851年1月);第二帝国时期任近卫军指挥官(1854-1869),1855 年为克里米亚法军后备军军长。 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米歇尔-路易-埃蒂耶纳和他的情妇 Marie-Louise Chenié的私生子,生下他不久即去世。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才承认他,1795年交给后来的妻子抚养。 1813年担任一个轻骑兵团的中尉,参加了莱比锡战役,之后他成为了拿破仑皇帝的一名军官。滑铁卢战役后,他被政府开除出军队。1825年他去希腊,参加独立战争,负责指导在希腊新军队的一个骑兵队。1828年作为一名翻译员他参加了让·维克多·莫罗的法国远征军,在1829年他被提升为上尉。 七月王朝期间,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担任上校远征比利时。1841年他被提升为准将(général de brigade),1849年晋升为少将(général de division)。1851年他担任了两个星期的战争部长。1852年他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作为回报,他被任命为参议员。在第二帝国,他经历了克里米亚和意大利战争,最终在1859年因马真塔战役中作战勇敢,被授予法国元帅。 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元帅和Anne-Angélique Ruby结婚,没有孩子。他收养了前妻的女儿Flore-Angélique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由于他是私生子,未能继承其父的伯爵爵位,1864年11月,拿破仑三世再次授予他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爵位,并特别许可他伯爵爵位传给他收养的女儿丈夫爱德蒙·达维利埃(Edmond Davillier),爱德蒙死于1908年,只有一个女儿,无男嗣继承而取消。 1870年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元帅死于戛纳,葬在巴黎荣军院Hôtel des Invalides。.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 · 查看更多 »

奥尔什丁

奥尔什丁(波兰语:Olsztyn;德语:Allenstein,中文名阿伦施泰因;古普鲁士语:Alnāsteini)是波兰东北部城市,位于马祖里湖区的韦纳河(Łyna)畔。历史上曾是瓦尔米亚首府、奥尔什丁省省会,目前是瓦尔米亚-马祖里省的省会。.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尔什丁 · 查看更多 »

奥尔登堡大公国

奥尔登堡大公国是十九世纪时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和德意志帝國的邦國之一,其領土由三個獨立的部分組成 — 包括奥尔登堡、奥伊廷和比尔肯費爾德。大公國的領土大小在德意志諸國中排名第十,在德國聯邦參議院中有一票,而在德意志帝國議會中則有三名代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尔登堡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皇帝

奥地利皇帝(德语:Kaiser von Österreich),中文简称奥皇,是奥地利的世袭皇帝头衔,于1804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所创(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为历代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们所使用,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被推翻,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地利皇帝 · 查看更多 »

奥兰治-拿骚公国

在1712年从拿骚伯爵分出由拿骚-迪茨亲王约翰·威廉·弗里索担任奥兰治-拿骚公爵,他去世后有荷兰执政威廉四世担任该国的公爵,在1795年法军入侵荷兰,威廉五世被迫退位并逃到家族领地,法军成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1806年威廉五世在不伦瑞克去世,爵位由威廉一世担任,但不久被并入了拿骚公国,在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失败后退守到莱茵河西岸,他在表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帮助下复国。3年后维也纳会议规定奥兰治-拿骚公国并入了普鲁士王国。作为补偿威廉一世担任了荷兰国王兼任卢森堡大公。.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兰治-拿骚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一世

奥斯卡一世(Oscar I,),法语名“约瑟夫·弗朗索瓦·奥斯卡·贝尔纳多特”(Joseph François Oscar Bernadotte),瑞典和挪威国王(1844年—1859年在位)。他是拿破仑麾下大将贝纳多(后为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唯一的儿子,生于巴黎。1810年,他的父亲当选瑞典王储。 奥斯卡一世在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支持土耳其,反对俄国。 1823年5月22日,奥斯卡在慕尼黑与洛克滕堡的約瑟芬结婚,婚后有四子一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斯卡一世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一个年度奖项,旨在奖项在电影中有杰出表现的男性主演演员。奖项于1929年的第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度颁发,获奖者是主演《最后命令》和《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的爱米尔·强宁斯。目前,奖项提名人选由学院演员分部成员通过可转移单票制选出,获奖者则由学院全部投票成员通过多数制决定。 第1到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期间,所有提名人都可以因相应年度的多部作品获得同一项提名,这其中最多的达到3部,片名均将列在提名人选的姓名之后。不过,在1930年举行的第3届颁奖典礼上,获奖者虽然是因两部电影获得提名,但最终的获奖作品只列出了一部。次年,这套既不实用、又容易造成混乱的制度被新的制度取代,这一新制度也沿用至今,每位男演员均是因单独一部电影中的表演获提名,但仍然可以凭借多部电影获得多项提名。从1937年举行的第9届颁奖典礼开始,这一奖项正式固定为每年提名5位人选。 截至2017年,一共有80位男演员获得了这一奖项。丹尼尔·戴-刘易斯是唯一3次获奖的男演员。史宾塞·屈赛和劳伦斯·奥利维尔提名次数最多,达到9次。最近的一位获奖者则是因《最黑暗的時刻》获奖的蓋瑞·歐德曼。.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查看更多 »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斯特里茨战役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

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Horace François Bastien Sébastiani de La Porta,) 法国军人、外交官和政治家。年轻的时候加入法国革命军队,成为拿破仑·波拿巴的支持者,1801-1802年在土耳其、埃及和叙利亚任拿破仑第一内阁的外交使节,1806-1807年任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七月革命后曾任海军部长(1830)、外交部长(1830-1832)和国务部长,随后的几年里,他担任驻两西西里王国(1833-1835)和伦敦大使(1835-1840)。.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奥古斯特·德·马尔蒙,拉古萨公爵(Auguste de Marmont, Duc de Ragusa,) 法国将军和贵族。1808年被封为拉古萨公爵。1809年晋升为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特·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 (安哈特-科滕)

奧古斯特·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August Christian Friedrich;),是德國阿斯坎尼王朝的親王,同時是親王(後升為公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奧古斯特·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 (安哈特-科滕) · 查看更多 »

奧坦絲·德·博阿爾內

奧坦絲·德·博阿爾內(Hortense de Beauharnais,),又譯奧爾唐斯·德·博阿爾內。奧坦絲是荷蘭王后(1806年-1810年),荷蘭國王路易·波拿巴之妻,拿破崙三世之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奧坦絲·德·博阿爾內 · 查看更多 »

奧布維拉戰役

奧布維拉戰役是半島戰爭裡的其中一戰。一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組成的多國部隊在奧布維拉的一個西班牙小村莊與法國南方軍(Armée du Midi)遭遇,大約位於西班牙巴達霍斯的堡壘南方20公里(12英里)處 1810年,法軍元帅马塞纳的军队攻擊葡萄牙的行動,已经進入一个日益绝望的对峙狀態。威靈頓公爵盟軍,安全地躲在托裏什韋德拉什防線之後。 在拿破仑的命令下,1811初 元帅苏尔特 领导的法国远征從安達魯西亞进入埃斯特雷马杜拉以誘引威靈頓的部队远离防线並缓解马塞纳的困境。 但拿破仑的信息已经过时和苏尔特的援軍来得太晚;飢寒交迫下,马塞纳的军队已经撤回西班牙。 苏尔特攻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巴達霍斯堡壘-位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邊界 ,但是又被迫返回安达卢西亚支援維克多元帥在三月的巴罗萨輸掉的戰役的。不過,苏尔特在巴达霍斯仍然驻守著相當多的軍隊。四月,聽聞马塞纳完全撤出自葡萄牙的消息,威靈頓派了一支强大的 英國-葡萄牙聯軍,並由威廉*贝雷斯福德公爵指揮。此次行動重新夺回了边境城镇。盟軍掃蕩了大多数周边地区的法國勢力,并开始围攻巴达霍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奧布維拉戰役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奪魂索

《奪魂索》(Rope )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亦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由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等人主演。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謀殺案「李奧波德與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 《奪魂索》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最具實驗性質、前衛且創新的經典作品。其中最出名的特色,在於它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作業,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及學說、以及同性戀、「謀殺的藝術」等題材而獨樹一格。.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奪魂索 · 查看更多 »

女攝政王珍珠

女攝政王珍珠(La Regente Pearl)重量16.85公克(84.25克拉),是世界第五大的天然珍珠。原鑲嵌在法國王冠上,後被拿破仑·波拿巴送給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莎。曾於1887年出售。.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女攝政王珍珠 · 查看更多 »

奇帕瓦戰役

奇帕瓦戰役(Battle of Chippawa。"Chippawa"又譯「齊巴華」、「齊佩瓦」不等)是1812年戰爭中的其中一場美軍與英軍間的戰役,發生於1814年7月5日的加拿大安大略。該戰役是美軍對上加拿大的攻勢的一部分,在這戰役前,入侵加拿大的美軍一直吃敗仗,而且國土開始遭受英加聯軍的反擊,這次戰役是美軍第一次以同等戰力對抗英軍並獲勝的戰役。.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奇帕瓦戰役 · 查看更多 »

奇斯帕达纳共和国

奇斯帕达纳共和国或译帕达河内共和国(Repubblica Cispadana)是一个位于意大利北部,于1796年在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法国军队保护下建立的短命共和国。在几年后的1798年,并入坦斯帕达纳共和国(Repubblica Transpadana)之内,成立奇萨尔皮尼共和国(Cisalpine Republic)。 1796年10月16日,由来自北部省的摩德纳、博洛尼亚、费拉拉和雷焦艾米利亚的代表组成的国会在摩德納举行。该国会在拿破仑的非正式授权下组成,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已经在那年早些时候,经过对意大利北部清扫平定,需要在意大利安顿情形,并且为对抗奥地利的一个攻势需要聚集新的军队。国会宣布了四个省已经组成 奇斯帕达纳共和国(Repubblica Cispadana),而且邀请意大利其他地方的人口加入他们。由派遣的猎人和火枪手组成的一个国卫队被建立起来。 在1797年1月7日会议中,国会决定组成一个政府。同时采用新的三色国旗,它呈水平方向排列,从上至下依次为红色,白色和绿色。旗帜中央处有一徽章,它由一支箭筒和一个授予骑士爵位的战争奖座组成,箭筒中的四支箭象征了组成波河联邦(Po federation)的四个省。整个徽章被绿色的橄榄枝环绕。当年7月9日,奇斯帕达纳共和国与坦斯帕达纳共和国合并,成立奇萨尔皮尼共和国(Cisalpine Republic),结束了其历史。 Category:意大利历史政权 Category: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政治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1796年建立 Category:1797年废除.

新!!: 拿破仑一世和奇斯帕达纳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姊弟戀

姊弟恋泛指一对男女情侣或者夫妻中,女方的年齡比較男方大,而差距不到老少配的程度。狹義的姊弟戀僅指有血緣關係的姊弟相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姊弟戀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大议会

威尼斯大议会(Maggior Consiglio),起初名为智者委员会(Consilium Sapientis),是威尼斯共和国存在于1172和1797年之间的一个政治机构。议会成员由世袭贵族组成,在威尼斯总督宫举行会议。大议会并不直接决定候选者,而是通过抽签确定他们的提名人,再进行投票,这项制度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大议会拥有立法权和选举十人团的权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大议会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独立运动

威尼斯独立运动(Venetians Movement)是威尼斯民族因分离主义而不分左派或右派一致主张通过民主程序和非暴力手段实现威尼斯独立的政治运动。2006年11月26日,在帕多瓦,威尼斯独立运动的名称建立,英文称Venetians Movement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Venetia 。威尼斯独立运动要求建立一个威尼斯共和国,包括威尼托、伦巴第東南四省(布雷西亚省、贝加莫省、克雷莫纳省、曼托瓦省)以及部分的特伦托自治省。 2014年,威尼斯所在地威尼托區的居民因不滿上繳稅金高於中央投資與服務,在一場非正式公投中以壓倒性票數支持該區脫離義大利獨立、建立自治的「威尼托共和國」(Republic of Veneto),盼能藉由建國重拾昔日威尼斯共和國的榮耀。, 自由時報, 2014-3-24, 風傳媒, 2014-3-23.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门

威尼斯门(Porta Venezia),是意大利米兰的古老城门之一。其目前的形式可追溯到19世纪;然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罗马城墙 这座城市“威尼斯门”这个名称,现在既是指城门本身,又指其周边的片区,为米兰第三区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门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总督

威尼斯总督(威尼斯语: Doxe de Venexia; 意大利语: Doge di Venezia),有时被称为威尼斯公爵,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行政长官,驻地为威尼斯总督宫。威尼斯总督通常由有威望的长者担任,由共和国的贵族选出,终身任职。“总督”是威尼斯或热那亚被选举出的领导人,其威尼斯语名称“Doxe”来自拉丁语“Dux”,是“领导人”之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总督”或“公爵”不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尼斯总督 · 查看更多 »

威廉·馮·洪堡

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斯蒂安·卡尔·费迪南·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是一位德国学者、政治家和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 威廉·馮·洪堡是德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刻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與弟弟亞歷山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并对当时的时代有着历史上少见的巨大影响。亚历山大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而威廉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科学,如教育学、国家理论、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鲁士的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外交官。.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廉·馮·洪堡 · 查看更多 »

威廉·阿美士德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通稱阿美士德勳爵(Lord Amherst),英國外交官,曾於1816年代表英國率團訪華,然而清廷與英國雙方因為在禮節上出現分歧,結果使團未能謁見嘉慶帝。訪華使團結束後,阿美士德曾於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總督。.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廉·阿美士德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廉一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黑森选侯)

威廉二世(Wilhelm II.,),黑森选侯国的第二任选侯,1821年至1847年在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廉二世 (黑森选侯) · 查看更多 »

威靈頓街

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的一條知名街道,街道以英國當時鼎鼎大名,使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威靈頓公爵命名。它鄰近中環寫字樓區的南面,所以此街的業務支援辦公室日常所需,包括文儀器材、裝修物料工具、字畫裝表、燒味西餐、涼茶小吃、街市餸菜、時裝店、花店、美容及理髮店、健身會都有。 威靈頓街有多家著名食肆,例如東段有麥奀雲吞麵世家:西段則有著名的舊式茶樓蓮香樓。中外聞名的蘭桂坊則位於威靈頓街東段附近。 2012-11-08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印度船王家族成員以4.5億元購入中環威靈頓街64至66號地下、1至3樓、8、9及11樓及天台。登記買家為JUBILANT CENTURY LIMITED,公司董事為CHELLARAM SHAM LOKUMAL及CHELLARAM VIKRAM SHAM,為印度船王家族成員。 2013年8月6日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麻雀館大王」石鑑輝家族7月17日以9,300萬元購入威靈頓街53號全幢,上址現址為一幢六層高商住大廈,樓齡逾40年,總樓面2,952方呎,成交呎價約31,504元,目前地舖月租收入約12萬元。 2014年3月5日市區重建局以7,643.2萬元購入中環威靈頓街118號,上述物業位處其中卑利街及嘉咸街地盤C,料發展為酒店及辦公大樓。.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靈頓街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伦省

威斯特法伦省(Provinz Westfalen)是1815年至1946年普鲁士王国及其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 拿破仑1807年至1813年建立了威斯特法伦王国,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附庸国。这个王国使用了「威斯特法伦」的名字,但其主要领土位于黑森和东威斯特法伦地区,只有很少部分的地区属于威斯特法伦。 虽然普鲁士很早已经拥有威斯特法伦地区,但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却宁愿先合并萨克森王国。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普鲁士才成立威斯特法伦省。省由几个不同的地区组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斯特法伦省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倫王國

威斯特法伦王国是一個1807年-1813年間在現時德國境內存在的國家。雖然官方上威斯特法伦是一個獨立王國,但實際上卻是法國的附庸國,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統治。雖然王國有「威斯特法伦」一詞,但王國只擁有這地區的一小部分。 威斯特法伦王国是由西元1807年普魯士王國於提爾西特條約中割讓的領土、馬德堡公國、前漢諾威選候國、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和黑森等選候國所組成。王国的首都是卡塞爾,國王居住於威廉高地王宮,入住後改名為拿破崙高地王宮。王国亦是萊茵邦聯的一員。 為了成為拿破崙的「模範國家」,政府重新編寫了一部憲法,而且進行了一連串的社會改革,包括取消農奴制、容許私人企業、推行拿破崙法典、以及度量衡改為公制等等。在拿破崙征服之前,言論自由仍然受到剝削、而且政府亦有一套審查制度監察人民。而王国必須向拿破崙提供士兵和財政支援以協助戰爭,因此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西元1813年9月俄軍哥薩克騎兵包圍卡塞爾,完全擊潰法軍並重奪該城。10月1日哥薩克騎兵完全征服了整個王國,但三日後国王熱羅姆·波拿巴帶領法軍回歸,並預備重奪卡塞爾。接著黑森-卡塞爾選帝侯威廉一世很快到達,而哥薩克騎兵亦再次圍困該城。隨着拿破崙1813年10月19日在萊比錫戰役中的失敗,俄軍宣佈王國瓦解,而且回復至1806年時的狀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威斯特法倫王國 · 查看更多 »

娜克希迪尔

娜克希迪尔(Nakshidil或Nakşidil)(1768年-1817年8月28日),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第四位,马哈茂德二世养母,1808年至1817年间為皇太后,称娜克希迪尔·瓦立德·苏丹娜,实际掌握奥斯曼帝国大权。.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娜克希迪尔 · 查看更多 »

娛樂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受众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它既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一项任务。如今,人类的娱乐已发展上千年,已成为专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活动。 虽然因为个人喜好差异,不同娱乐具有不同吸引力,但大多数娱乐活动都被认为具有普遍吸引力。就比如讲故事、音乐、戏剧、舞蹈和各式表演,一般娱乐几乎流行于所有文化中,它们大多出于宫闱,发展出精妙多样的技巧,终闻于市井平民。当代娱乐产业主要依靠娱乐产品的制作和销售,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速了娱乐的大众化。为适应不同规模,娱乐发展出各种形式:可以是私人音乐服务中的自选曲库,也可以适合两个人的二人宴会,更可以是不分国别肤色、包容万千观众、舞乐恢弘的国际化视听盛宴。 娱乐总是与紧密相连。尽管很多娱乐形式的目的是严肃的,就如仪式、庆典、宗教节日、或讽喻等,但人们往往可以能从中汲取欢乐,报以欢笑。因而這些嚴肅活動的娛樂背後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這些娱乐或可增进人的或智力。 娛樂的受众是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是可以将自己的餘暇投入娱乐活动中的人。受众在观看比赛、歌剧、或电影的过程中,扮演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在参与者身份经常互换的活动中(如游戏),受众又可以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有公共娱乐,也有个人的自娱自乐;既有劇場藝術和音樂會这类正式的、内容固定的娱乐,也有一样内容不固定的、自发的娱乐。大多数娱乐有逾几百年的历史,并且随着文化、科技和潮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比如舞台魔术。尽管电影和电子游戏使用了新的媒介,却可以回溯到讲故事、近代戏剧、和演奏音乐的传统。音乐、电影和舞蹈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即便在节后也令人心情愉悦。 譬如公开處刑,有些活动在過去曾被认为是一种娱乐,但如今早已远离公众。击剑或射箭之类原本对一些人而言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職業性的体育运动,同时發展出影响更大、更具广泛吸引力的娱乐形式。烹饪等生活行为在过去也是生存技能,现在也成为一些专业人士参加的公开表演,有些還登上舞台、成为国际赛事,以娱乐的形式传播出去。因此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娱乐活动可能会是另外一些人的正式工作。 娱乐的常见形式可以跨越不同媒体,通过创意再融合展现出无限潜能。这也確保了众多娛樂主题、形象和结构可以保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新!!: 拿破仑一世和娛樂 · 查看更多 »

孟菲斯 (埃及)

孟斐斯或孟菲斯(ممفس;埃及阿拉伯語:ممفيس;Μέμφις)曾是的都城,也是下埃及的第一个诺姆。它的遗迹位于拉希納村附近,开罗南方20公里处。 根据曼涅托的叙述,这座城市是由法老美尼斯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的。它是埃及古王国的首都,并直到古地中海时期都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它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河口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是一系列重要活动的故乡。城市里有许多的工坊,工厂,以及仓库,人们在此将商品和食物运往整个王国。在巅峰时期,孟菲斯是商业,贸易和宗教中心。 一般认为孟非斯的保护神是卜塔,他同时也是工匠们的保护神。他的神庙Hut-ka-Ptah(意为“卜塔灵魂的所在”)是城市中最为杰出的建筑物之一。曼涅托将这座神庙的名称翻译成希腊文Aί γυ πτoς(Ai-gy-ptos),这个词被认为是现代埃及在英文中的名字(Egypt)的词源。 孟菲斯的历史和古埃及历史息息相关。它最终的衰落被认为是后来建造的亚历山大港在经济上超过它的重要性的结果。而它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在Thessalonica法令发布之后,人们逐渐抛弃古代宗教而逐渐消散。 现在这座古代都城的遗址能让人们一窥它曾经的荣耀。自1979年以来,它就和吉萨的金字塔一同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目前它作为生态博物馆開放給人们参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孟菲斯 (埃及) · 查看更多 »

孔代亲王

孔代亲王(法语:prince de Condé)法国波旁王朝时期的贵族称号。这一称号最初为孔代家族所专有。血缘上,孔代家族是波旁家族的旁系,因為第一代親王路易一世是波旁王朝创建者國王亨利四世的叔叔,於1557年受封,而親王就由路易一世的直系子孫世襲。事實上,亨利四世的假定繼承人有十餘年一直是他的堂姪亨利二世·德·波旁,直到路易十三在1601年誕生。 孔代家族有一個分支被封為孔蒂親王,不過孔蒂家族先於長房在1814年絕嗣。路易六世·亨利是路易一世的九世孫,於1830年死亡,孔代家族至此绝嗣。路易六世的財產被族侄所繼承;爾後,路易-菲利普一世封孫子路易·德·奧爾良為孔代親王。 相較於先前有相同頭銜的大孔代(le grand Condé),當時年輕的路易親王被暱稱為「小孔代」(le petit Condé)。 隨著奧爾良王朝在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路易在1866年過世,孔代親王的頭銜正式絕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孔代亲王 · 查看更多 »

孙子兵法

-- 《孫子》,又稱作《武經》、《兵經》、《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被奉為中國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孙子兵法 · 查看更多 »

宪兵

憲兵,是多國在軍隊中設立的一個特殊部隊、兵種或軍種,意在維護和貫徹國家憲法,該部隊通常的任務不是與敵人作戰,而是維繫軍紀、執行軍法、約束其他軍人行為舉止,即軍事警察。而戍守首都、防衛重要軍事處所及政府機關、押送軍事物資、審訊戰俘的憲兵通常稱為國家憲兵(法文:La Gendarmerie Nationale)。在大部分國家,地方警察無權管轄軍人犯罪事務,處理這些事務就是憲兵的職責。有時,對於平民的重大犯罪行為(通常是涉及政治或軍事的犯罪行為)必要時支援警方之鎮暴勤務及反恐任務,也屬於憲兵的管轄權限。總括來說,憲兵是具有司法警察性質,介於一般軍隊與警察之間,亦軍亦警的特殊軍事部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宪兵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安东尼奥·德帕杜亚·玛丽亚·塞维里诺·洛佩斯·德桑塔·安纳·伊·佩雷斯·德·莱乌隆(Antonio de Padua María Severino López de Santa Anna y Pérez de Lebrón,)简称桑塔·安纳,又译圣安纳。19世纪墨西哥将军和独裁者。他在1833年至1855年7次担任墨西哥总统。聖塔·安那幾乎為當時所有爭執的雙方作過戰。幾次戰鬥的勝利使他聲望大增,其中包括1829年抵抗西班牙重新占領墨西哥的戰鬥。但是他的失敗同樣使他聲名狼藉,1836年平定德克薩斯叛亂時,他於聖哈辛托被山姆·休斯頓擊敗並俘虜。1846年墨西哥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派船送他回國執行和平使命,但他回國後反而領導墨西哥軍隊反對美國,直到被擊敗而遭流放。馬克西米連被扶植登上墨西哥皇位時,他表示願意為其效勞但同時也表示願與其反對者合作,均遭拒絕。1855年他被迫下台流亡國外,最後1874年返回墨西哥在貧困中死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马塞纳

安德烈·馬塞納,里沃利公爵,埃斯林親王(André Masséna, Duc de Rivoli, Prince d'Essling,),是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重要的法军指挥官Donald D. Horward, ed., trans, annotated, The French Campaign in Portugal, An Account by Jean Jacques Pelet, 1810-1811 (Minneapolis, MN, 1973), 501.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德烈·马塞纳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马塞纳元帅雕像

安德烈·马塞纳元帅雕像是一尊青铜雕像,位于法国尼斯勒克莱尔将军广场,由雕塑家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完成于1869年Marguerite et Roger Isnard, Sus lu barri, p. 146。 两侧浮雕表现苏黎世战役和热那亚围城。 雕像落成于1869年8月15日,第二帝国的圣拿破仑日,拿破仑一世诞生一百周年。马塞纳的长子安德烈·雷耶、尼斯市市长、滨海阿尔卑斯省长维克多·马塞纳等人发表了演讲。 它在2009年被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德烈·马塞纳元帅雕像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7任美國總統、首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紐奥良之役戰爭英雄、官拜少將,並為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史上,1820年代起至1860年的第二黨體系(Second Party System)以他為象徵,他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傑克森民主因他而得名。他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傑克森總統在職期間最受人爭議者,或為其印地安人相關政策。傑克森為印地安人排除政策之倡議者,他於1830年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德鲁·杰克逊 · 查看更多 »

安哈尔特公国

安哈尔特公国(Herzogtum Anhalt),是在安哈尔特-科岑和安哈尔特-贝恩堡的支系先后绝嗣的基础上,各公国重新并入安哈尔特-德绍,并改称为安哈尔特公国(先于1847年改称为安哈尔特-德绍-科岑公国)。在普奥战争中,安哈尔特公国支持普鲁士。在一战后,公爵约阿希姆·恩斯特被推翻,并宣布退位。安哈尔特公国於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并成为安哈尔特自由邦。 Category:北德意志邦聯邦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哈尔特公国 · 查看更多 »

安道尔历史

安道尔是欧洲比利牛斯山脉中的一个袖珍国家。 安道尔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巴斯克人聚居地区。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领当地,引起巴斯克人反抗。805年,当地的一支反抗军小部队为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军队作向导,使其顺利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夺取今北加泰罗尼亚部地区。为表感谢,查理曼允许当地独立,并以圣经地名“隐多尔”为其命名,后该名演变为安道尔。 819年,查理曼的继承者路易正式颁布敕令,赐予安道尔独立,并封乌格尔伯爵为当地领主。后乌格尔伯爵将安道尔赠与乌格尔教区主教。11世纪,乌格尔主教又将安道尔转封与卡波家族。之后,由于家族间的联姻,安道尔又陆续归属卡斯特利波家族和法国富瓦伯爵。 1278年,在阿拉贡王国调解下,乌格尔主教和富瓦伯爵达成协议,分享对安道尔的宗主权,安道尔每年需向双方缴纳贡品。15世纪后,富瓦伯爵领地被并入波旁家族,此后由于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夺取了法国王位,安道尔于1607年被正式归入法国王室领地。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于1793年放弃对安道尔的宗主权。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为进军西班牙,重新确认了与安道尔的关系。 1868年,安道尔制定宪法,规定法国国家元首和加泰罗尼亚乌格尔主教为该国国家元首,由各自任命的常设代表行使象征性的主权,实际权力由普选产生的安道尔总委员会行使。 1934年,俄国冒险家斯科瑟廖夫曾在西班牙境内自称安道尔公爵鲍里斯一世,后被捕下狱。俄国方面的网站伪称,他治理安道尔至1941年时,为维希政府驱逐为止。 1993年,安道尔进行全民公投,制定新宪法,允许政党出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道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安道爾大公列表

以下為歷任安道尔親王的列表。有關於安道爾親王系統的起源,以及兩位親王權利與義務的細節,請參見安道爾大公主條目。.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道爾大公列表 · 查看更多 »

安東莞·亨利·約米尼

安東莞·亨利·約米尼(Antoine-Henri, baron Jomini,),為拿破崙時期的瑞士軍事家,之後亦服務於沙俄軍隊。 約米尼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寫出了幾部有關戰爭和軍事理論的鴻篇巨著,對戰爭的規律、性質、戰略戰術、軍隊建設等各方面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創立了較完善的軍事理論體系。他和19世紀另一位大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並列為西方軍事思想的兩大權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東莞·亨利·約米尼 · 查看更多 »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法国貴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 ,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学教科书《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創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拉瓦锡曾任税务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 查看更多 »

对毛泽东的评价

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关于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评价。直至今日,毛泽东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争议极大,评价褒贬不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对毛泽东的评价 · 查看更多 »

尚普蘭湖戰役

尚普兰湖戰役(Battle of Lake Champlain),亦稱普萊茨堡戰役(Battle of Plattsburgh),戰事爆發於1814年9月6日至11日,為1812年戰爭間加拿大、英國和印地安人在美國本土內的最後一次的入侵行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尚普蘭湖戰役 · 查看更多 »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小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歲,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民间为了把他和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区分开来,通常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亲获封伯爵,他获得了“The Hon”的前序。 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的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因领导英国对抗法国,皮特声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极高,推行改革,培养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为筹备对法战争军费,皮特提高税率,又打压国内的激进派。为应对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叛乱,他提出1800年联合法令,又试图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未获成功)。皮特创出了“新托利主义”(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历史学家查尔斯·佩特里(Charles Petrie)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国家和平地过渡到新阶段……他了解新英国。”Charles Petri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Younger Pitt", Quarterly Review, 1959, Vol.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小威廉·皮特 · 查看更多 »

小小兵

《小小兵》(Minions)是一部於2015年上映的美國3D電腦動畫喜劇電影,是2010年與2013年上映的電影《神偷奶爸》、《神偷奶爸2》的外傳作品,由編劇,由與凱爾·巴爾達執導,且由與珍娜·海莉製作。由喬·漢姆和珊卓·布拉克參與配音演出。此片以--為主要角色,並於6月18日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7月9日在臺灣和香港、7月10日在美國、9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小小兵》於2015年6月11日倫敦的萊斯特廣場發布首映,接著在同年的7月10日於美國上映。此部影片評價不一,有些評論家認為電影喜劇方面以及布洛克和哈姆所配的電影聲樂值得嘉許,但有些則認為此部主角難以撐起整部電影,且惡混角色描述太過平淡。這部電影在全世界賺得11億,於2015年熱銷電影中排行第五、從過去到現在熱銷電影中排行第六,所有動畫電影中排行第二,而在非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排名第一。續集預計在2020年7月3日上映。.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小小兵 · 查看更多 »

小德金

小德金(Chrétien-Louis-Joseph de Guignes,),又译为小德经,法国外交官、汉学家,著名汉学家德金之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小德金 · 查看更多 »

小公主莎拉

《小公主莎拉》,又譯《莎拉公主》、《莎拉物語》;(小公女セーラ),為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11部的動畫作品。改編自英國作家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的作品《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自1985年1月6日播至同年1985年12月29日(每逢星期日,即由1985年第一個星期日播至1985年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都有播映),全46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小公主莎拉 · 查看更多 »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y,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Molly Bloom)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尤利西斯 · 查看更多 »

尤金 (人名)

尤金(拉丁语:Eugenius),西方男子教名,简称Gene,源于希腊语“ευγενής”(意为“高贵的”)一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尤金 (人名) · 查看更多 »

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英语:Compass-and-straightedge 或 ruler-and-compass construction)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直尺”和“圆规”是抽象意义的,跟現實中的並非完全相同,具体而言,有以下的限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尺规作图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里杰沃公爵(Nicolas Charles Oudinot, Duke of Reggio,)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军人和政治家,法国元帅和公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阿佩爾

尼古拉·阿佩爾 (法語:Nicolas Appert,1749年11月17日,沙隆昂香檳 – 1841年6月1日,馬西)出生於法國沙隆昂香檳,為氣密式食物保存法發明人。是一位 糖果糕點師傅。 西元1800年,法國執政拿破崙·波拿巴提出了價值12,000法郎的賞金,徵求行軍軍隊可用的實用食物保存方法(他常被指稱說「一支軍隊是靠它的胃前進的」。)經過了14到15年的實驗,阿佩爾提出了他的發明並於1810年贏得賞金。隔年,阿佩爾出版了L'Art de conserver les substances animales et végétales(「保存動物與蔬菜食材的技術」)。這是提及現代食物保存法的書中最早的一本, 阿佩爾之家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罐頭工廠,大約比路易·巴斯德證明熱能殺死細菌早了100年。阿佩爾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並設立了一家公司,以封閉的瓶子保存各類食物。阿佩爾的方法是厚壁廣口玻璃瓶容納各類食物,包含牛肉、鳥肉、蛋、乳類與已烹調的食物(根據某些資料來源)。他為了宣傳所作的最大成就是保存一隻全羊。他在瓶頂留一個氣室,再以虎鉗將軟木塞牢固地塞入瓶口。 整個瓶子再以帆布包裹保護,最後再浸入沸水中烹煮。烹煮時間為阿佩爾認定能夠使內容物熟透的時間長。 為了紀念阿佩爾,罐頭製作有時被稱作「阿佩爾化」,但須注意此與巴斯德消毒法不同。阿佩爾早期以沸水保存食物的方式所用溫度比巴斯德消毒法所用溫度(70 °C)還高,而這可能導致被保存的食物失去部分風味。 阿佩爾的方法極其簡單與可行,使得他的方法快速散播。1810年,英國人彼得·杜倫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但用的是錫罐,也創造了「現代罐頭」製作法。1812年英國人布萊恩·東琴與約翰·郝爾收購了此二專利並開始生產保存食品。僅僅十年後,阿佩爾的罐頭製作法已傳至美國。雖然如此,錫罐的量產直到20世紀初才常見,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開罐器發明前它們相當難打開(開罐器發明前,軍人會用刺刀將罐頭切開,或用石頭將罐頭砸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阿佩爾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沙文

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約於1790年出生)法國士兵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拿破崙時代的愛國者,可能生於現今法國的羅協佛(Rochefort),他的名字亦是沙文主義的字源。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沙文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

尼古拉(源自於希臘語:Νικόλαος),也译为尼古拉斯、尼可拉斯、尼古萊、尼科洛、尼各老、尼閣,是一些西方語言中常見的名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斯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勒布朗

尼古拉斯·勒布朗(),法国化学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斯·勒布朗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

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达尔马提亚公爵(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 duc de Dalmatie,),法國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绰号铁手(the Hand of Iron),以作戰英勇和政治投機而聞名。在法国历史上他是26名第一帝國元帥和6名大元帅(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之一。他还担任过三次法国首相。 苏尔特生于圣-阿尔南-拉-贝斯蒂德(Saint-Arnans-la-Bastide),一位法律公证人的儿子。他受过相当良好教育,并打算成为律师,但父亲去世后,迫于生计而于1785年加入法国步兵。1791年7月任下莱茵掷弹兵中尉,1794年任(adjutant-general)(上尉),弗勒吕战役(Battle of Fleurus)后(1794),他被晋升为准将。其后5年中,他先后在儒尔丹、莫罗、克莱贝尔和勒费弗尔手下任职,1799年升任少将,参加1799年6月4-7日的第一次苏黎世之战和9月26日的第三次苏黎世之战,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奠定了他的军事名利,而他特别尊敬自己上司安德烈·马塞纳的瑞士大战役,尤其是在第二次苏黎世战役。他陪同马塞纳到热那亚的意大利军团任职,并担任他的首席中将,在旷日持久的包围战中,1800年4月13日他率部突击敌军,在Monte Cretto他被打伤和俘虏。马伦哥战役后他被释放,指挥那不勒斯王国南部的皮埃蒙特军队,1802年他被任命为执政卫队四上将之一,1803年拿破仑任命他为圣奥默尔驻军总司令,1804年5月被授于法国元帅衔。 著名的Grande Armée战役(除了弗里德蘭戰役),他发挥了很大一部分作用。季爾錫特條約(Peace of Tilsit)缔结后他返回法国,被授于达尔马提亚公爵(1808)(duke of Dalmatia)爵位。他对授予这个称号很不满,认为正确名称应为奥斯特利茨公爵(duke of Austerlitz),这个爵位被拿破仑留给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团指挥官,受命征服西班牙。四年裡苏尔特留在西班牙,参加半岛战争。 1848年,当路易·菲利普被推翻,苏尔特再次宣布自己是共和党人。他死在靠近他的出生地的自己的城堡苏尔特堡(Soultberg)。 Category:法國總理 Category:法国元帅 Category:法國公爵 Category:法國貴族.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 · 查看更多 »

尼德兰人的血脉

《尼德兰人的血脉》(Wien Neêrlands Bloed)又译《荷兰人血统》,是荷兰1815年至1932年间的国歌 。.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德兰人的血脉 · 查看更多 »

尼羅河河口海戰

尼羅河海戰(Battle of the Nile,bataille du Nil;又名為阿布基爾灣海戰,Bataille d'Aboukir、埃及的阿拉伯文:معركة أبي قير البحرية)是1798年8月時,英法兩國之間於尼羅河河口爆發的一場決定性海戰。為了迫使英國退出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試圖以入侵埃及作為攻打英屬印度的第一步。就在三個月前,英國注意到,法國艦隊在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的命令下,秘密從土倫運載大批部隊至亞歷山大港。英國皇家海軍立時派遣霍雷肖·納爾遜少將率軍狙擊;一連串大小海戰隨即在地中海爆發,而尼羅河海戰正是其中的高潮。在這場海戰中,納爾遜的艦隊殲滅了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 英國為刺探法軍目的地,就從西班牙塔霍河那裡,派納爾遜率領一支分艦隊加以追蹤,並予以殲滅。英國艦隊用了逾兩個月的時間追蹤法國艦隊,其間好幾次只和敵軍有數小時之距。拿破崙見納爾遜一直窮追不捨,就把目的地的機密等級升至最高。結果法軍成功躲過英國海軍的狙擊,在攻佔馬耳他後順利登陸埃及。 法國陸軍既已登陸,布魯伊就決定在距離亞歷山大城東北方32公里(20英里)的阿布基爾灣下錨,並組成了一個他自信堅不可摧的陣勢。8月1日,皇家艦隊抵達埃及並發現了法國艦隊;納爾遜隨即下達攻擊令。英國艦隊兵分兩路:一路繞過法艦縱隊的前方,駛入下錨的法艦和海岸之間的間隙;第二路則駛近法艦向海的那一面。戰線前方的幾艘戰艦隨即陷入英軍艦炮的兩面夾擊;經過三小時的激烈交火後,這幾艘法國戰艦終於被迫投降。另一方面,法國艦隊的中心雖成功擊退英軍的首輪攻擊,但隨著英軍援兵趕至,中心戰艦無力面對新一輪的襲擊;其中旗艦更在22:00爆炸沉沒,導致布魯伊陣亡。法軍前鋒和中心的崩潰、加上主帥的戰死,使得座鎮法國艦隊尾部的海軍少將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無心戀戰。他決定率領法軍殘部突圍,逃出阿布基爾灣;但在所有17艘參與戰役的法國軍艦中,最終只有兩艘戰列艦和兩艘巡防艦得以成功脫身,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正式覆滅。 尼羅河海戰扭轉了英法兩國在地中海的戰略形勢,亦使皇家海軍得以保持戰略優勢直到戰爭結束。此役也鼓勵了其他歐洲列強對抗法國,導致第二次反法同盟出現。拿破崙的陸軍因失去海軍而被困埃及;而皇家海軍在敘利亞海岸的戰略優勢對英軍於的勝利亦作出了重大貢獻,把拿破崙趕回法國。而在此戰役中負傷的納爾遜則在歐洲大陸被視為英雄,亦因此役被封為男爵(但他曾暗中表示這封賞並不足夠)。他麾下的艦長亦得到社會高度讚揚,成為日後「」傳奇的核心成員。這場戰役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作家在1826年就曾寫下名詩《》,紀念此戰,在民間的同類作品中最為著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羅河河口海戰 · 查看更多 »

尼格拉城門

公元四世纪时的大黑门. 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又稱黑城門)位於德國特里爾,為古羅馬時期的城門,是特里尔城市的象征。尼格拉城门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时代城门,1986年與特里爾其他古羅馬遺址及大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格拉城門 · 查看更多 »

尼斯

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港口城市,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为滨海阿尔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处马赛和意大利热那亚之间,为主要旅游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区的首选度假地,尼斯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马赛),大都会区人口933080人(1999年统计)。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城市中心人口347,100人。(2004年统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尼斯 · 查看更多 »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語: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主人公——他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少年维特的烦恼 · 查看更多 »

山雷

山雷(‘Hin-mah-too-yah-lat-kekt’,为‘Hinmatóowyalahtq'it’;一般被称为约瑟夫酋长或小约瑟夫;1840年3月3日-1904年9月21日)是内兹珀斯人瓦洛厄群体(Wallowa Band,:‘Wal-lam-wat-kain’)的首领。他继任于他的父亲“”(又叫‘老约瑟夫酋长’)。内兹珀斯人是一个美洲原住民部落,原本生活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内陆地带的俄勒冈东北部的瓦洛厄谷。 在山雷那个时代,他和他的群体被美国联邦政府强行移出他们在瓦洛厄谷的祖传的土地并被迫向东北方迁移,前往位于爱达荷领地的的大幅缩小了的保留区。在他们当时的历史中的这一最为混乱的时期,他领导了他的群体。有一系列的大事件都以暴力事件告终,这导致了包括山雷的群体以及结盟的的群体在内的那些抵抗迁移行动的内兹珀斯人们出逃,以企图最终在加拿大的苏族酋长坐牛的帮助下,实现政治避难。 在将军领导的一场军事行动中,山雷他们被美军追踪。内兹珀斯人在1877年的这一场1900公里(1170英里)的且战且退的壮举后来被叫作内兹珀斯战争。内兹珀斯人的战斗技能,以及他们面对着不可思议的逆境而指挥着他们自己的方式,使他们在其军事对手和美国公众中获得了广泛的钦佩。 对战争的新闻报道导致了对山雷和内兹珀斯人的广泛的认可。由于他对迁移行为的刚正的抵抗,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和调停人。不过,罗伯特·麦科伊和托马斯·加斯里等现代的学家们却认为,这些新闻报道,以及山雷的演讲和著作,歪曲了山雷的意图的本质,并将一个“神话般的”山雷酋长造就为了一个“红色拿破仑”,来增添对昭昭天命的英美式叙述的趣味性。.

新!!: 拿破仑一世和山雷 · 查看更多 »

居斯塔夫·库尔贝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国著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新!!: 拿破仑一世和居斯塔夫·库尔贝 · 查看更多 »

左利手

--,又稱--,是指擅長使用左手進行例如書寫等日常活動的人,,新文化报相對的是右撇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左利手 · 查看更多 »

左派和右派

左派和右派兩詞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黨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儘管某個團體或個人可能對某些事物采取左派的立場、卻對另一些事物采取右派的立場。 傳統來說,左派通常主张積極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緩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辩证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印象中,會認為左派指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J.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左派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左拉瓦爾·辛格

左拉瓦尔·辛格·卡赫卢里拉(Zorawar Singh Kahluria,)是道格拉人(今克什米尔)的一位名将。他以“拉达克的征服者”而为世人所知,被誉为“印度的拿破仑”。 出生在今日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比拉斯普尔,后来其家族迁徙到查谟。他为道格拉人的拉贾服役,后来被著名拉贾古拉卜·辛格(后来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建立者)任命为将军,镇守雷阿西。他的忠诚和才能受到古拉卜的肯定,先是提升为查谟北部所有要塞的指挥官,后来被任命为基斯赫特瓦尔的总督,授予“维齐尔”头衔。 1834年,古拉卜派左拉瓦尔率领5000人入侵拉达克,迫使拉达克向道格拉人臣服。拉达克不断起兵反抗,最终都被他镇压。此后,他又率兵相继征服了巴尔蒂斯坦周围各土邦。 1841年,左拉瓦尔写信给西藏的阿里噶本,命令其向道格拉人进贡,遭到拒绝。率领6000人东进,讨伐西藏,向班公错进军。另有道格拉人征调的拉达克、巴尔蒂军队抄另外两条路,经过玛旁雍错、噶尔托克(今噶尔雅沙)入侵阿里地区,并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里。敌将逃往普兰,但不久也被道格拉人攻陷。这时整个阿里地区都被道格拉人征服,西藏被迫向道格拉人求和。驻藏大臣向满清朝廷求救,但正值鸦片战争期间,满清正在遭受英国的侵略,无力应对。西藏只好派藏军防御。 道格拉人对阿里地区的征服引起达尔德人瓜分西藏财富的渴望,同时也引起库马盎王国和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注意。12月,英属印度向锡克帝国发起抗议和最后通牒,警告他们不要这样做。然而,随后发生的突发事件,将战争的结局彻底改变了。左拉瓦尔向冈仁波齐峰进军,当时正值冬季,大雪封住了道路。这一意外事件使道格拉军队的补给线被拉长,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死。藏军乘机偷袭了道格拉人的营地。左拉瓦尔在战斗中中弹落马,被藏军杀死。他的阵亡导致道格拉军队的溃败。道格拉军队撤离西藏时,在穿越山口时遭遇恶劣天气而死亡大半。 Category:印度军事人物 Category:拉达克 Category:克什米尔 Category:战争身亡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左拉瓦爾·辛格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 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该支系在1777年还继承了家族长系分支的普法尔茨选侯国。长系分支的族长,即普法尔茨行宫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内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确立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但是幼系分支的族长即巴伐利亚公爵则不是。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第二年宣布解散。.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巴登選侯國

巴登選侯國是1803年至1806年之間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邦國,1803年根據《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巴登獲升為選侯國,當時的巴登藩侯卡爾·弗里德里希升為選帝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登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巴登藩侯國

巴登藩侯國 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諸侯國。藩侯國位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的萊茵河上游一帶。巴登於1112年正式成為一個藩侯,國祚持續到1803年。其後,藩侯國升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選侯國。1806年,巴登選侯國接收了一些其他的領土,並升格為巴登大公國。巴登的統治者一直屬於士瓦本王朝的分支策林格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登藩侯國 · 查看更多 »

巴達維亞共和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語:Bataafse Republiek、法語:République batave)是1795年到1806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的領土上建立的一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國,其前身是荷蘭共和國。1806年,改制為荷蘭王國,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任国王。但是四年之后,荷兰王国被并入法兰西帝国。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莫斯科战役和莱比锡战役的失败,荷兰人民开展抗法戰爭。1813年11月,奧蘭治親王威廉六世在斯赫弗寧恩登陆,1815年3月16日,荷兰联合王国宣布成立,威廉六世登基為第一任国王威廉一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達維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巴西君主列表

布拉干萨王朝的葡萄牙国王将巴西亲王的称号分封给自己的继承人,以下是巴西亲王的名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西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西公主玛丽亚·阿梅利亚

玛丽亚·阿梅利亚(Maria Amélia,)全名玛丽亚·阿梅利亚·奥古斯塔·尤金尼亚·何塞菲娜·路易莎·塞多林达·埃洛伊·弗朗西斯科·泽维尔·德保拉·加布里埃拉·拉斐拉·冈萨加(Maria Amélia Augusta Eugênia Josefina Luísa Teodolinda Elói Francisco Xavier de Paula Gabriela Rafaela Gonzaga),是巴西帝国公主,布拉干萨王朝巴西皇室成员。她的父亲是巴西帝国首任皇帝佩德罗一世陛下,母亲是洛伊希滕贝格的艾米丽。阿梅利亚是父亲第二次婚姻中唯一的孩子,生于法国,佩德罗一世在她出生前不久退位,由儿子佩德罗二世继承皇位。阿梅利亚尚未满月,佩德罗一世就赶赴西班牙,为恢复长女玛丽亚二世的王位而战,最终成功击败自己的亲弟弟、篡夺玛丽亚二世王位的米格尔一世。 虽然赢得战争,但佩德罗一世仅数月后就因肺结核病逝。玛丽亚·阿梅利亚同母亲一起前往葡萄牙,之后大部分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再也没有返回巴西。巴西政府以玛丽亚·阿梅利亚不是在该国出生为由拒绝认可她的帝国皇室身份,但她的哥哥佩德罗二世1840年宣告成年后插手干预,成功为妹妹取得政界认可。 1852年初,玛丽亚·阿梅利亚同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订婚,但却在成婚前感染肺结核,被送到葡萄牙马德拉岛小镇丰沙尔。虽然当地以气候有利于健康闻名,但公主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于1853年2月4日去世,遗体送回葡萄牙本土并葬在布拉干萨先贤祠,近130年后,她的遗骨又回归巴西。她的母亲为纪念女儿而出资在丰沙尔建起玛丽亚·阿梅利亚公主殿下医院。玛丽亚·阿梅利亚的未婚夫马克西米利安前往马德拉岛和巴西等地朝拜,受这次旅程影响,他于1864年成为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西公主玛丽亚·阿梅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西歷史

巴西自8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是自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發現巴西後才開始的。巴西被葡萄牙發現後,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1889年,巴西爆發軍事政變,巴西帝國被推翻,巴西由君主立憲政體轉為共和政體至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西歷史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奧斯特里茨站

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Gare de Paris-Austerlitz)是法國國鐵在巴黎的六大列車始發站之一,位於巴黎市区东偏南的13区。包含了多种铁路运输服务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如巴黎地鐵,省际列车(TER)等。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原先是負責西南部的長途鐵路路線,但是自從TGV大西洋线开通后(其终点设在巴黎蒙帕納斯車站),该站客流量就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如今年客流量只有3100万人,在巴黎各大火车站中排行第六。 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是根據捷克小鎮布爾諾附近斯拉夫科夫來命名的。拿破崙·波拿巴在1805年12月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擊敗第三次反法同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奧斯特里茨站 · 查看更多 »

巴黎广场

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位于勃兰登堡门内,菩提树下大街的西端,西面勃兰登堡门外是大蒂尔加滕公园。它得名于法国首都巴黎,以纪念1814年反法同盟占领巴黎,是该市的主要焦点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广场 · 查看更多 »

巴黎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凯旋门 · 查看更多 »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公社 · 查看更多 »

巴黎皇家宮殿

皇家宮殿(Palais-Royal)是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一區的宮殿建築,與羅浮宮的北翼遙遙相對。它的著名前院與巴黎皇家宮殿廣場之間由丹尼爾・布倫設計的石柱所相隔。自拿破崙時期建設的里沃利路,這個廣場被喬治‧巴隆‧歐斯曼擴建為今天的模樣。 此處最早為17世紀的法國首相黎塞留的官邸,現今則為最高行政法院、憲法委員會、文化及通訊部等法國政府機關的所在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皇家宮殿 · 查看更多 »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聖母院 · 查看更多 »

巴黎街道赛道

巴黎街道赛道(Circuit des Invalides)位于法国巴黎荣军院,是电动方程式锦标赛的专用赛道之一,于2016年4月23日的上启用。赛道全长1.93公里,包含14个弯处,环绕着荣军院,同时涵盖巴黎军事博物馆和拿破仑墓。位于荣军院北面的荣军院广场。赛道表面整体光滑,除第3弯处临时铺设了一小段鹅卵石柏油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街道赛道 · 查看更多 »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也译作高等師範学校,簡称巴黎高师(ENS Paris或Normale sup或ENS Ulm),位于巴黎乌尔姆路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是世界上高等师范学校中最古老的一所。如同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師也沒有頒發學位的權利,學生必須透過合作大學的註冊學籍,來取得該大學頒發的學位。现为(PSL)的成员之一。 擁有法國國籍的入學學生可獲得4年免費教育,及準公務員身分,並享有公務員津貼,畢業後需服務於國家單位至少6年,期間分別為4年工作,及2年帶薪假期的安排。如不願意進入公務體系,則必須支付學費及已領取的津貼。 ENS位于巴黎五区的乌尔姆路,受部长直接管理。物理学家于2012年接替了哲学家担任校长。其学生和校友被称为“高师人”(normaliens),Normalien一词通常是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新老“学生”,即学校章程中指明的、通过口试和笔试选拔的学生。高师里还有一些通过审核材料而选拔的“自由听课生”,他们不包含在normalien之列,一般所謂「高師人」,僅指那些具有準公務員身份的學生,通常外國學生也不在高師人之列。 一般高師人畢業後多任教職,学校1987年8月26日的章程中写到,“通过高水平的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将从事基础或应用科学的研究、大学、预科班、中学的教学,以及国家、地方、公共机构或企业的行政管理”。 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網路的起源,坐落在乌尔姆路上的这所学校如今已跻身欧洲最负盛名的教育机构之列。学校通过全国最富选拔性的竞考之一——大學校竞考来录取新生,同时也招收国际学生。《泰晤士高等教育》对学校的介绍是这样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 查看更多 »

巴黎軍事博物館

巴黎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是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七區的一座國立軍事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就是榮軍院。博物館創建於1905年,由兩座博物館合併而成。博物館分為七個展示區,展品橫跨自上古時期至20世紀。 法兰西军事博物馆位于荣军院内,由法国国防部管辖。荣军院内中的圣路易教堂、圆顶教堂及拿破仑一世陵墓均为法兰西军事物馆的一部分。军事博物馆馆藏 涵盖中世纪至当代的历史,藏品包括历代法国国王的盔甲和武器、宝剑、战炮、军服、画作、摄影作品以及法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个人物品,如法王费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戴高乐将军等。 法兰西军事博物馆虽然名为“军事”博物馆,但实则上是一座法国乃至欧洲历史及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馆藏逾 50 万件 ,但许多馆藏与战争并无直接关联,主要是过往皇室贵族的收藏和赏玩之物,或外交赠礼。 作为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两次世界大战展厅、戴高乐将军纪念馆,是法国中小学生学习两战历史的地方。 2015年,博物馆26 % 的参观者为法国中小学生,博物馆因而开设多条教育路线及体验工作坊给青少年观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軍事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巴黎条约

巴黎條約是所有在法國巴黎簽署的條約的概稱,可以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条约 · 查看更多 »

巴黎條約 (1814年)

1814年巴黎和約(Traité de Paris)是在1814年5月30日法國與第六次反法同盟所簽訂的的和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條約 (1814年) · 查看更多 »

巴黎條約 (1815年)

1815年巴黎和約(Traité de Paris)是在1815年11月20日拿破仑在滑鐵盧戰役戰敗後法國與第七次反法同盟所簽訂的的和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條約 (1815年) · 查看更多 »

巴黎歷史

巴黎歷史超過10,000年,在這段期間巴黎從一個高盧地區的小型聚落,發展成為法國的首都及世界上主要的全球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歷史 · 查看更多 »

巴黎改造

巴黎改造或奥斯曼工程(Second Empire或travaux haussmanniens)是指19世紀时期法国塞纳省省长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拿破仑三世在位时所規劃的法國規模最大的都市規劃事業。主要進行於1850年代至1870年代,包括了拆除拥挤的脏乱的中世纪街区、修建宽敞的街道、林荫道、大的公园和广场、新的下水道,喷泉和建设水渠以及向巴黎周围郊区拓展等涵盖了巴黎各方面的巨大工程。這場改造使得巴黎被認為是現代都市的模範,也極大的改變巴黎的城市格局。 虽然奥斯曼的改造工程遭到激烈的反对,他本人也在1870年被拿破仑三世撤职,但是他所计划的工程建设一直持续到了1927年。现在巴黎的街道规划和在市中心呈现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还是归功于奥斯曼的整修。.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黎改造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季奧諾夫斯克

巴格拉季奧諾夫斯克 (Багратио́новск、Preußisch Eylau 、Yluva/Prūsų Ylava、Pruska Iława/Iławka )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加里寧格勒以南37公里。2002年人口7,216人。 1325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立,時稱Preußisch Eylau,普鲁士艾劳 。其舊名的古普魯士語意思是「沼澤」。現名是紀念拿破崙時期俄方將領彼得·巴格拉基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格拉季奧諾夫斯克 · 查看更多 »

巴泰勒米·卡特林·儒贝尔

巴泰勒米·卡特林·儒贝尔(Barthélemy Catherine Joubert) (1769年4月14日- 1799年8月15日) ,法國軍事將領。 1784年他加入了法国皇家军队,法国革命战争功勋卓著,拿破仑·波拿巴认可他的才能,对他增加信任。1799年在诺维战役(Novi)中阵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巴泰勒米·卡特林·儒贝尔 · 查看更多 »

上瓦爾登州

上瓦爾登州(德語:Obwalden;法語:Obwald;意大利語:Obvaldo;羅曼語:Sursilvania)是瑞士中部的一個州。人口33,330,首府位於薩爾嫩(Sarnen)。傳統上是個「半州」,但憲法中已無此分類。.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上瓦爾登州 · 查看更多 »

上艾瑟尔省

上艾瑟尔省(荷兰语:Overijssel)是荷兰东部的一个省,首府兹沃勒,人口1,109,250人(2006年)。该省与德国接壤.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上艾瑟尔省 · 查看更多 »

上法蘭西大區

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等兩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上法蘭西大區 · 查看更多 »

与但丁讨论神曲

与但丁讨论神曲是中国油画家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的油画作品。其中包含一百位中外名人和三位畫家自己的肖像共103人。另外,油畫中還出現了金字塔、長城、巨石陣、輪子、留聲機和複製羊多莉等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事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与但丁讨论神曲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或称汉诺威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Hannover 或 Kurhannover),建立于1692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第9个选侯国。其选侯地位于1708年被正式承认。 该公国被韦尔夫家族下的一个分支—汉诺威王朝所统治。除了汉诺威家族,韦尔夫家族下的其他分支也曾统治过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其他领土。到1705年后,这些领土上只剩下两个独立的公国。其中一个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公国,作为独立的不伦瑞克公国存在 (头衔确立于1815年),国祚持续到1918年。而另一个公国,即继承自卡伦贝格公国(Fürstentum Calenberg)的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1714年,随着选侯乔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与大不列颠王国组成了君主联合统治。结果是,大不列颠王国被迫一次又一次不情愿地参与进德国内部的事物。但是,在选侯国内部,它仍然是一个由独立的政府与机构单独统治其领土的国家。1807年,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被并入拿破仑控制的威斯特法伦王国。1814年,维也纳会议将选侯国升级为汉诺威王国。与英国皇室的联合统治则一直持续到1837年才结束。.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不来梅

不来梅(Bremen,),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不来梅州的州府、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业城市。不来梅的支柱性产业包括食品加工、航天航空、航运物流、汽车制造、贸易、新能源等行业。 不来梅州由不来梅和往北60公里以外的不来梅哈芬两个城市组成。不来梅在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内,德国有欧盟認定的11個大都市圈。不来梅哈芬市的远洋港区实际上被划归不来梅市,它是不来梅市的一块飞地。 不来梅是最早开展对华贸易的德国城市之一,1861年由清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中德通商条约》中提及的“汉谢城伯磊门”即是汉萨城市不来梅的古称。.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不来梅 · 查看更多 »

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

帝国卫队(Garde Impériale),拿破仑一世直接指挥的精锐士兵。卫队在成立之初的规模较小,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拿破仑逐步扩大卫队规模,以至于卫队在1814年顶峰时期,有112,482人之多。卫队的角色是拿破仑的卫队与战术后备,他不会在战役中轻易动用卫队。卫队成员可以根据兵种分成以下几种类别:随从、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与海军陆战队。卫队成员也可以根据经验分成以下几种类别:老近卫军、壮年近卫军与青年近卫军。.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帝国宪法附加法

帝国宪法附加法(Acte additionnel aux constitutions de l'Empire)是本杰明·康斯坦应归国的拿破仑一世请求而为他准备的一部宪法。附加法在1815年4月22日被签署,它大幅度修改了(事实上是替换了)先前的拿破仑宪法体系(即共和八年宪法,共和十年宪法以及共和十二年宪法),一方面将这个宪法体系变得更像波旁复辟后路易十八的,另一方面又忽略1814年宪章的存在。附加法的精神是自由主义,它赋予了法国人诸多未曾奢望过的权利,比如在人口小于5000人的市镇居民有权选举他们的市长。但由于拿破仑仅仅将它视为他先前宪法体系的延续,所以它的形式更像一部附加于帝国宪法的普通法案。.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帝国宪法附加法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帝政风格

帝政风格(Empire style),又译帝国风格,是拿破仑帝国的官方艺术风格。帝政风格非常强调帝权象征。于1804年登上皇帝宝座的拿破仑一心想效仿古罗马帝国的模式建立起统一的欧洲,帝政风格就是这一观念的产物。拿破仑把建造新府邸视为浪费,故帝政风格更多地表现在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中,后来被扩展到公共建筑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帝政风格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战争

中世纪战争泛指中世纪时期的各种战争行为、组织、装备等军事要素的总和。进入中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欧洲的战争性质相比古典时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世纪的战略、战术以及骑兵和炮兵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都有了新的发展。城堡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开始大量出现,这一现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西南部地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世纪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國小說

中國小說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直至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明清时期产生了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金瓶梅》。现代中国小说作家高行健、莫言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國小說 · 查看更多 »

中国军事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军事史。中国历史上历次王朝的更替都是以大规模的战争进行的。历史上不断有民变和起事。中国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有不断的冲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日本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中国在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帮助下,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之后是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参与了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大规模战争。目前台湾海峡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役,以及众多的军事家。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理论重视谋略,这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中立國

中立國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两种。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海牙第五公约《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和第十三公约《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中作出了规定。 在衝突裡中立属于一种主权受限,和不結盟是有區別的。 許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宣佈中立。但二战中大部分中立國都被佔領,二战末期全歐洲只剩葡萄牙、愛爾蘭、瑞典、瑞士、列支敦斯登、土耳其仍維持中立。后来有人質疑这几个国家当时的中立性,认为愛爾蘭秘密參與同盟國,瑞典、瑞士和土耳其與納粹德國有微妙的關係。.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立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職棒歷年首打席全壘打列表

中華職棒歷年首打席全壘打列表,列出中華職棒歷年首打席擊出全壘打之紀錄。 Category:中華職棒.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華職棒歷年首打席全壘打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非帝國

中非帝国(法语:Empire centrafricain)是一个短暂存在的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帝國。它取代了中非共和国,最后亦因其恢复而消失。帝国于共和国总统博卡萨1976年12月4日宣布自立为皇帝博卡萨一世时成立。博卡萨为其加冕典礼花费逾2000万美元,相当于中非政府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君主政体于1979年9月21日,博卡萨在法国支持下被驱逐时废除。.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中非帝國 · 查看更多 »

常見錯誤觀念列表

遇到熊不能裝死,因為熊不管死活都吃.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常見錯誤觀念列表 · 查看更多 »

丹瑞战争 (1808-1809)

丹瑞战争 (1808-1809)是指丹麦和瑞典在1808年至1809年之间爆发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丹麦通过攻击瑞典,占领了斯堪尼亚。瑞典则征服了挪威,获取了厄勒海峡之通行权。.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丹瑞战争 (1808-1809) · 查看更多 »

丹麥-挪威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丹麥文/瑞典文:Danmark-Norge),1524年-1814年,北欧国家,由原卡尔马联合(1397年-1523年)演变而来。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此後数百年间,丹麦和瑞典不断争雄,挪威长期作为丹麦牵制瑞典北方的基地而存在。 1658年与1660年之间,瑞典王国一度冲破丹麦的封锁,占领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港,但最终由于1659年瑞典侵略丹麦失败而被后者收复。 1801年,英国怀疑丹麦与法国结盟,故用军舰轰击哥本哈根,且封锁挪威,造成其境内大饥荒。 1814年,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麾下大将,瑞典王储卡尔·约翰(后来的卡尔十四世)进攻丹麦,迫使之于1月14日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5月17日,丹麦王储——挪威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后来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宣布挪威独立,卡尔·约翰前往征讨,最终于8月14日签订莫斯和约,将挪威并入瑞典。丹麦-挪威联合体终结。1815年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承认挪威是瑞典的领土。 *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丹麥-挪威 · 查看更多 »

主教领地城堡

主教领地城堡(Veste Oberhaus)是德国帕绍的一个城堡,坐落在多瑙河左岸的圣乔治山上,高出多瑙河和伊尔茨河的河谷105 米,俯瞰多瑙河对岸的帕绍老城。 主教领地城堡由帕绍首任采邑主教乌尔里希二世创建于1219年,大部分时间内充当帕绍主教的要塞,展示主教的军事实力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地位。城堡不仅用于抵御外敌,也用于防止来自内部的叛乱, Burgen in Bayern, Haus der bayerischen Geschichte, retrieved June 11, 2013 。在1535-1540年之间,许多再洗礼派新教徒因信仰被关押在城堡内,并且殉道。 山下位于多瑙河和伊尔茨河汇流处的下城堡(Veste Niederhaus)也是要塞系统的一部分。1802年的世俗化结束了主教的统治。拿破仑与奥地利作战时,将其交给盟友巴伐利亚,作为边境哨所,但在1805年它投降了奥地利军队。维也纳会议以后,该地区归属巴伐利亚。 1932年帕绍市获得了主教领地城堡,设立了博物馆,其藏品涵盖了东巴伐利亚,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的历史。此外还设有眺望三河之角(Dreiflüsseeck)的观景台,观看多瑙河、因河和伊尔茨河三条河流不同的颜色。青年旅社,餐厅,以及一个露天剧场(可追溯至1934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主教领地城堡 · 查看更多 »

帽子

帽子是戴在頭部的服飾,有遮陽、擋雨、防塵、美觀、保護頭部等用途。.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帽子 · 查看更多 »

希腊国旗

希臘國旗(Σημαία της Ελλάδος,通常被稱為Γαλανόλευκη或Κυανόλευκη意“藍白”),是由藍白二色、十字圖案及平行長條所構成的旗幟。亦是希臘的舊商船旗和軍艦旗。9條藍白相間的平行長條象徵希臘獨立戰爭時的口號「Ελευθερία ή Θάνατος」(不自由,毋寧死)的9個音節(另一說是9長條象徵9位希臘神話中的文藝女神(9在希臘歷來表示範圍)。藍十字象徵在1821年土耳其獨立起義之際、巴特拉的蓋爾馬諾斯府主教揮揚的白地藍十字旗。 官方標準的國旗比例是3:2。.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希腊国旗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又称“俄罗斯馆”,是由俄罗斯帝国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以在中国传播东正教为主要目的,兼顾搜集中国情报的宗教团体。传道团建立于1714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传道团改组为东正教北京总会,结束了北京传道团的历史,期间共组织了十八届北京传道团。.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 查看更多 »

布加勒斯特条约 (1812年)

1812年布加勒斯特条约,是1812年5月28日在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条约。这一条约结束了1806年到1812年间发生的第七次俄土战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加勒斯特条约 (1812年) · 查看更多 »

布卢瓦

布卢瓦(法语:Blois)法国中部城市和市镇,卢瓦-谢尔省的首府。人口45,903(2012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卢瓦 · 查看更多 »

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

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德語:Blücher)是納粹德國海軍的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也是二戰爆發初期德國最新的一艘船。在布呂歇爾號服役後僅6個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第一天,於德勒巴克海峡战役中被其岸防要塞擊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

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產自法國的諾曼第,於1930年代由一名芝士生產商亨利·安德魯特發明,是以拿破崙一世時期的作家、政治家及美食家布瑞拉特·薩伐侖命名。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形狀為小型深圓盤狀,有帶著光澤、長滿絨毛的白色外殼,芝士肉則像牛油。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有著牛奶的香氣,當中夾雜檸檬的酸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瑞拉特·薩伐侖芝士 · 查看更多 »

布特林特

布特林特(阿尔巴尼亚语:Butrint或Butrinti)是阿尔巴尼亚的一座城市和考古地点,它位于阿尔巴尼亚國境最南端的薩蘭達區,並与希腊的边境接壤。古希腊人称它为Bouthroton,在拉丁语中它的写法是Buthrotum。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45',东经20°1'。它位于一座山上,遊客能在這裡俯视山下的运河。从史前時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了,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伊庇鲁斯的一座城市,到后来成為了古罗马的殖民地,再后来成為了天主教的驻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特林特 · 查看更多 »

布魯塞爾法語化

布魯塞爾法語化 (Francisation de Bruxelles、Verfransing van Brussel)是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由僅使用荷蘭語單一語言,變成雙語城市,甚至多語城市,並以法語為通用語言的情況。整個進程的主要情況是本地的佛萊明人,數代之內以荷語變成主要使用法語,而法語和其他國家的移民也是法語化的重要因素。 整個進程早在18世紀已經漸漸開始,但比利時獨立加速了整個變化,特別是布魯塞爾成為了新獨立比利時的首都。雖然布魯塞爾本來是個荷蘭語佔多數的城市,但新成立的比利時將法語列為唯一官方語言,無論在政府、法庭、文化和教育都突然佔了主導地位。荷蘭語更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的語言,連其使用者都備受歧視,因此法語成為了社會階梯爬升的必備工具。19世紀时情况出現了更大規模的變化,一大群本來講荷語的市民學會了法文,之后由於荷蘭文社會地位低落,很多都不能傳到下一代,布魯塞爾單講法語人口由此激增。20世紀中葉時,只講法語人口已經超越法荷雙語人口。 自從1960年代語言分界定好後,布魯塞爾首都區19市鎮被列為官方的「雙語區」,而佛萊明地方的經濟起飛,導致荷蘭文人士學習法文的意欲大減。 但隨著20世紀下半葉開始,布魯塞爾愈來愈國際化,外來移民不單單帶來法文或者其他語言。 而布魯塞爾城區擴張,令郊區本來有些是佛萊明的荷語社區,但法文已經成為當地的眾數。 這個問題,連同布魯塞爾的未來建制,一直是比利時政治最敏感議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魯塞爾法語化 · 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

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Brussels Stock Exchange,BSE;Bourse de Bruxelles, Beurs van Brussel)于1801年由拿破仑诏令建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2000年9月22日,BSE与巴黎证券交易所,里斯本证券交易所以及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合并,建立泛欧交易所,即首个泛欧洲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所有产品的一般交易与结算的交易所,并更名为“布鲁塞尔泛欧交易所”(Euronext Brussels)。最知名的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指数是BEL20(比利时20种股票指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 · 查看更多 »

七苦聖母

痛苦聖母(英文:Our Lady of Sorrows),又稱七苦聖母,是羅馬天主教紀念聖母瑪利亞於人世間所受苦難的節日。天主教徒會誦念《七苦聖母玫瑰經》,就是紀念聖母瑪利亞於人世間所受的苦難。根據《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34-35節的記載,耶穌被奉獻於聖殿時,西默盎曾對聖母瑪利亞預言: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預言瑪利亞作為基督的母親一生要承受許多苦難。 羅馬天主教由1668年起,開始有紀念聖母七苦的節日。1817年,教宗庇護七世為感謝聖母使他從拿破崙囚禁中被釋放而制定每年9月15日,為聖母七苦的紀念節日。相傳教宗庇護七世被拿破崙囚禁期間時常默想聖母七項苦難。.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七苦聖母 · 查看更多 »

布永

布容(法语:Bouillon)是位于比利时卢森堡省东部阿登地区的一座城市,人口5,437(2015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永 · 查看更多 »

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Monarchie de Juillet;July Monarchy),又称奥尔良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至1848年法国革命(法國二月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830年代初,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者在两院中均取得优势,1830年, 议会试图通过不信任投票罢免保守派内阁。而身为保守主义者的国王查理十世因而试图发动政变保护保守派政权。因此自由派发动七月革命,法国国王查理十世流亡英国。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為繼承人,然而亨利并未继位。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大革命时期的改革派贵族,路易·平等之子)依靠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称奥尔良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七月王朝 · 查看更多 »

七海爱丁堡

七海爱丁堡(Edinburgh of the Seven Seas)是位于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島之首府,該群島是英国海外领地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组成部分之一。 七海爱丁堡位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的西北岸。当地居民总是直接称呼它为“聚落”(The Settlement)或“村庄”(The Village)。 七海爱丁堡被认为是现今地球上最偏远的永久性人类定居点,离它最近的其它人类定居点位于2173公里(1350英里)之外的圣赫勒拿岛。.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七海爱丁堡 · 查看更多 »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舊稱Prešporok、Pressburg)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约367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00人左右。布拉迪斯拉发位于斯洛伐克西南部,多瑙河的左畔,紧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边境,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與两个鄰國接壤的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该国总统府、国会和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文化中心,拥有数座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斯洛伐克许多大型商业与金融机构的总部也设在布拉迪斯拉发。 该市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德语名称普莱斯堡(Pressburg),而且曾经受到日耳曼、捷克、匈牙利、犹太和斯洛伐克等各种民族的强烈影响。 从1536年到1783年,该市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拥有许多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的历史人物,19世纪的斯洛伐克民族运动也以此为基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拉迪斯拉发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师 (军队)

师(Division)是軍事單位編制的一種,屬常備軍事組織;通常為,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團小。通常來說,一個陸軍師標準滿編介於10,000-25,000人間,同時有多種不同兵科搭配運用;因此在近代軍事中,陸軍師會被視為戰略層級的基礎運作單位。一般來說,師級單位的指揮官由少将或者准将擔任;但是在大規模陸軍的部隊中也會出現由上校擔任的師長的情況,但例子較為鮮見。 除了陸軍,蘇聯軍中的航空部隊及冷戰結束前的美國空軍體制中也有師級編制,稱「航空師」或「空軍師」;儘管其規模及任務與陸軍師不盡相同,但仍然是戰略基礎的運作單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师 (军队)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新聞周報

《世界新聞周報》(Weekly World News,WWN)是一份已經停止發行的美國超市小報,以報導奇聞軼事、都會傳奇、惡搞新聞而聞名。該周報綜合了各式各樣奇怪的新聞與專欄,其中許多內容都未經一般的新聞查證程序。該周報也曾經短暫的擁有過一個屬自己的電視節目。目前《世界新聞周報》的紙本已經停刊,不過仍繼續發行網路版。由於其荒誕不經的內容,該周報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富創意的報紙。,華盛頓郵報,August 6, 2007.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世界新聞周報 · 查看更多 »

世界政府

世界政府是一个关于可能实现的政治实体的理念,这个政治实体解释并执行国际法。关于这个世界政府的理念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现有的国家要削弱和放弃某些权力。事实上,世界政府将在现有的国家上新增一级行政级别或为不同国家提供独立国家无法提供的协调。 一些人视一些国际机构(例如国际刑事法院、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种超国家和大陆联合体(例如美洲国家组织、欧盟、非盟、南美洲国家联盟和东盟)为世界政府体系的雏形。一个包含不同国家立法者的机构议员全球行动促进了全球治理的民主,尽管这种促进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范围和力度;與之相對地,一些關聯於光明會、共濟會及「新世界秩序」的陰謀論認為光明會等祕密結社,正透過影子政府,逐步地推動建立基於極權主義的世界政府的計畫,並進而將世界政府視為對人類自由的威脅。.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世界政府 · 查看更多 »

帕多瓦

帕多瓦(意大利语:Padova),属于政区威尼托中的一个城市,位於義大利北部,為帕多瓦省的首府以及經濟和交通要衝。2011年帕多瓦的人口為214,125人。 帕多瓦與威尼斯時常共同被視為帕多瓦-威尼斯大都會區的一部分,共計1,600,000人。帕多瓦位於巴企吉里翁河上,在威尼斯西方40公里,維琴察東南方29公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帕多瓦 · 查看更多 »

帕尔马公爵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帕尔马公国各统治者的名单。帕尔马公国是一个以意大利城市帕尔马为中心的一个邦国,存在于1545年至1802年及1814年至1860年。大部分帕尔马公爵还兼任皮亚琴察公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帕尔马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公國

帕爾馬公國建立於1545年,由原米蘭公國於波河以南,以帕爾馬為中心的一帶領土所組成,以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私生子皮埃·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獲得了皮亞琴察,因此兼任皮亞琴察公爵,公國亦因而改稱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e Piacenza)。 法尔内塞家族持續統治公國直至1731年家族絕嗣,這時候公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與妻子帕爾馬郡主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長子唐·卡洛斯所繼承,稱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統治公國直至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帕爾馬被割讓予查理六世以交換兩西西里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只統治公國直至1748年,簽訂第二亞琛和約之後公國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員,唐·卡洛斯的弟弟唐·腓力統治,菲利波一世更獲得瓜斯塔拉公國作領地。菲利波一世成為統治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的波旁-帕爾馬家族首任公爵。 1796年公國被拿破崙所率的法軍佔領,公國的政治陷入混亂。费迪南多公爵在法軍佔領下仍保持公爵頭銜直至1801年簽訂阿蘭費斯條約,波旁王朝與拿破崙達成協議以托斯卡納大公國作交換,換取帕爾馬公國併入法國。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爾馬並死於1802年,可能是被毒殺。可是拿破崙對公國的前途尚未決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證會在將來對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作為他的同盟。即使拿破崙已將法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傳入公國,但直至1808年拿破崙進攻西班牙之後才正式宣佈將公國併入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國領土改為法國的托萊省。 1814年帕爾馬公國復辟,屬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崙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成為女公爵。在1847年瑪麗·路易莎逝世後,公國復歸為波旁-帕爾馬家族所統治,家族亦同時統治盧卡公國。在這之前,瓜斯塔拉已經改由摩德納公爵所繼承,併入摩德納公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統治公國直至1859年,法國和薩丁尼亞王國於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稱法奧戰爭、意大利稱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波旁-帕爾馬家族在革命中被趕出公國。 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和摩德納公國於1859年12月組成了中意大利聯合省,後來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後再與薩丁尼亞王國合併成為意大利王國。 波旁-帕爾馬家族的後裔至今仍然宣稱為帕爾馬公爵。波旁-帕爾瑪的卡洛王子於2010年開始繼承稱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帕爾馬公國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an,),CBE。原名理查德· 帕特里克·茹斯(Richard Patrick Russ),英国作家、翻译家,以描写拿破仑时代海战和海军生活的怒海争锋系列小说闻名。这一系列共20本小说,主人公是英国海军船长杰克·奥布雷和他的朋友、军医斯蒂芬·马图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 查看更多 »

帕拉提納美術館

帕拉提納美術館(Galleria Palatina),是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碧提宮內的一座藝術博物館,「帕拉提納」(Palatina)在義大利語裡的意思是「宮殿的」,所以如果用意譯的話可翻譯為宮殿美術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帕拉提納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下瓦爾登州

下瓦爾登州(德語:Nidwalden;法語:Nidwald;意大利語:Nidwaldo;羅曼語:Sutsilvania)位於瑞士中部。人口39,866,首府設於施坦斯(Stans)。為傳統上的「半州」。.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下瓦爾登州 · 查看更多 »

一畫勝千言

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是一個英文成語,指的是一張靜態的圖片就可表達一個複雜的概念或者與一個主題相關的圖片有時比起詳細的解釋,能夠更有效的描述有關主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一畫勝千言 · 查看更多 »

乐圣少女

《乐圣少女》(楽聖少女)是日本轻小说作家杉井光所写的轻小说系列,插画师为岸田梅尔,2012年5月10日开始于电击文库发行,目前日文版已发行4册。.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乐圣少女 · 查看更多 »

乌尔姆

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Danube)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东南部约70公里远的奥格斯堡和130公里远的慕尼黑和西北约100公里远的斯图加特。乌尔姆与与其隔岸相望的属于巴伐利亚州的新乌尔姆一起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乌尔姆 · 查看更多 »

乌尔巴诺·拉塔齐

乌尔巴诺·拉塔齐(Urbano Pio Francesco Rattazzi) 意大利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共和国早期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包括首相;他模棱两可的政策使他与意大利英雄加里波第发生冲突,并最终导致他下台。.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乌尔巴诺·拉塔齐 · 查看更多 »

乌戈·福斯科洛

乌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出生姓名尼科洛·福斯科洛,已故意大利小说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及革命家,其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雅科波·奥尔蒂斯的最后书简》和诗歌《墓地哀思》,前者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前浪漫主义风格有机结合,后者既有史诗的气势磅礴,又有挽歌的荡气回肠。.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乌戈·福斯科洛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帕伊谢洛

乔万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意大利作曲家。早年显示出歌唱天赋后被送进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1764年写出第一部喜歌剧,获得成功,逐渐成为当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1776-1784年应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之邀赴俄任宫廷乐队指挥,1782年创作出最著名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1784年回到那不勒斯任宫廷乐长,1802年又被拿破仑聘为皇家小教堂乐长,晚年回那不勒斯居住并死于该地。帕伊谢洛和奇马罗萨都是18世纪后半叶那不勒斯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意大利喜歌剧的重要作曲家。帕伊谢洛的作品曲调优美诙谐,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富于戏剧性,在管弦乐的使用方面有独到之处,曾对莫扎特起过一定的影响。他的一部分宗教音乐和器乐作品也较为优秀。.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乔万尼·帕伊谢洛 · 查看更多 »

乔治·卡杜达尔

乔治·卡杜达尔(Georges Cadoudal;)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期间人的首领。 卡杜达尔出生在布列塔尼的莫尔比昂省,其名字在布列塔尼语里面意思是“战场归来的战士”。在他毕业之后,法国大革命已爆发,但他仍旧保留着保王党和罗马天主教徒的身份。1793年起,他在莫尔比昂省组织了一场反对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的叛乱。这场叛乱迅速被镇压,随后,卡杜达尔于同年12月加入了旺代的保王党叛军,在勒芒和萨沃奈作战。 回到莫尔比昂之后,卡杜达尔被捕,并被投入监狱。然而他成功越狱,并继续与共和国抗争。他曾多次被击败,并被迫数度流亡英国,但却从没有放弃将波旁王室成员普罗旺斯伯爵(即后来的路易十八)拥上王位的尝试。他拒绝与共和国政府达成和解。拿破仑·波拿巴钦佩他的才能与充沛的精力,希望以丰厚的待遇拉拢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1800年以后,拿破仑的政权已经稳固,卡杜达尔认为已不再适合发动战争,于是将主要精力转到策划阴谋之上。12月,他间接参与了暗杀拿破仑的,失败后逃往英国。 1803年8月23日夜,卡杜达尔与让-夏尔·皮什格鲁及数名朱安党人秘密返回法国,在比维尔登陆。他们策划了另一起针对拿破仑的暗杀。他避开警察的监视和追踪达六个月之久,最后被捕,与其同党十一人被判处死刑,在巴黎送上断头台斩首。他在行刑高呼:“现在,让巴黎人都看看基督徒、保王党和布列塔尼人是如何死的。”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卡杜达尔被路易十八追授为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乔治·卡杜达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巴顿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家中有悠久的军事背景。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曾参加1912年夏季奥运会,也是M1913型军刀(又称“巴顿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一战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官兵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并在这迅速恢复了第2军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身为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因打了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并被暂时解除指挥权。1944年,巴顿回到战场,在诺曼底战役中指挥第3集团军成功地实施了一场快速穿越法国的行动。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 战争结束后,巴顿成为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但不久因去纳粹化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而被解职。后来他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担任了第15集团军的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因车祸逝世,享年60岁。 巴顿多姿多彩的形象、难以驾驭的个性和身为指挥官的成功有时会被报刊上有关他在政治上不称职的陈述所掩盖,但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以及利用对第3集团军所做的这类粗俗演讲来激励部下的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军官队伍中新的领导哲学。他高度重视快速和咄咄逼人的攻势催生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战略。盟国领袖对巴顿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他在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对手却都给予他高度评价。1970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将巴顿转变为一位美国民族英雄并带入流行文化中。.

新!!: 拿破仑一世和乔治·巴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Меншиков,),芬兰-俄罗斯贵族、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家。克里米亚战争前半期俄军的指挥官。 他是因格里亚公爵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的曾孙,1809年从军,参与抵抗拿破仑的战争。1816年成为少将参谋长,1823年转到外交部门,1824年从陆军退役。尼古拉一世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首脑和内阁部长,在围攻瓦尔纳战役中表现杰出。1831年担任芬兰总督。1833年晋升海军上将。 1853年出使伊斯坦布尔。由于坚持必须承认沙皇政府为奥斯曼帝国正教臣民的保护人,使俄土谈判决裂,并引起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他被任命为俄国驻克里米亚陆海军最高司令官。1854年9月20日在阿尔马河战役中被英法联军打败。同年11月在因克尔曼战役中遭惨败,未能解除塞瓦斯托波尔之围,1855年3月被解职,由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接替司令官职务。1855年12月至1856年4月任喀琅施塔得最高军事长官,之后退休,1869年在圣彼得堡去世。 他曾被芬兰贵族院授予亲王头衔。 芬兰第1艘蒸汽船缅什科夫亲王号(Furst Menschikoff)以他命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俄語羅馬化: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俄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历史学家,政论家。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十九世纪前期文学领域中最具声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全貌堪称“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他不仅支持十二月党人的某些观点,更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社会性的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青铜骑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說《黑桃皇后》、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港 · 查看更多 »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Adam Jerzy Czartoryski,)是波兰贵族、軍人、政治人物和作家。他是亚当·卡齐米日·恰尔托雷斯基和伊莎贝拉·恰尔托雷斯基之子(虽然有传言称,他是伊莎贝拉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尼古拉·莱普宁的私生子)。 恰尔托雷斯基在俄罗斯因其俄罗斯帝国外交部长的身份而知名,有传言称,他是亚历山大一世的皇后——巴登的露易丝的情夫。 恰尔托雷斯基曾先后担任两个国家政府的首脑,並且都發揮出重大貢獻。他是“实际上的”俄罗斯帝国大臣会议主席和反抗俄罗斯帝国的十一月起义的波兰議會王國总统。.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琛

本文為亞琛市。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它概念,請參見「亞琛 (消歧義)」。 亞琛(Aachen,Aken,Aix-la-Chapelle)是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靠近比利時與荷蘭邊境,是德國最西部的城市。 亞琛以溫泉(歐洲中部最熱的溫泉)著名,從西元1世紀起这里就是療養地。這個城市是一個重要的鐵路匯集點,也是工業與集會中心。經濟以食品工業為主,主要生產杏仁糖、巧克力、Printen餅。 此外亦有機械、鐵路設備及紡織業。此外,德國約20%的毛織品在亚琛生產。.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琛 · 查看更多 »

亚琛市政厅

亚琛市政厅(Aachener Rathaus)是一座位于德国亚琛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现为亚琛市长及市议会的办公场所。它也是继亚琛主教座堂后,在亚琛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琛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亚眠主教宫

亚眠主教宫(Palais de l'évêché d'Amiens)位于法国北部城市亚眠的亚眠主教公园(Parc de l'Evéché d'Amiens)底部,靠近亚眠主教座堂,是从13世纪直到1906年的亚眠主教的府邸。 法国大革命期间,1791年,亚眠主教Louis-Charles de Machault d'Arnouville拒绝宣誓效忠1791年宪法,移居国外。 主教宫在1803年接待了拿破仑·波拿巴,又在1854年接待了拿破仑三世。 1906年1月17日,该建筑不再用作主教宫。 1945年,戴高乐访问亚眠。1946年,主教宫用作医学校和法律学校。 今天,主教宫建筑由亚眠皮卡第饮食集团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眠主教宫 · 查看更多 »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Atlantis: The Lost Empire)是一部2001年的美国传统动画动作冒险电影,是历史上的第41部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也是其中首部科幻题材作品。影片由泰布·墨菲编剧,加里·特洛斯达勒和柯克·维斯执导,唐·哈恩担任制片人,配音演员包括迈克尔·J·福克斯、克里·萨莫(Cree Summer)、詹姆斯·加纳、伦纳德·尼莫伊、唐·诺韦洛(Don Novello)和吉姆·法尼(Jim Varney),这也是法尼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电影的时代背景是1914年,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得到一本神圣的古书,他坚信这本书将带领他和其他探险家一起找到传说中的失落城市亚特兰蒂斯。 影片的开发在1996年的动画长片《钟楼怪人》完成后开始,制作团队希望这部作品不再是歌舞片,而是以儒勒·凡尔纳著作为灵感的动作历险电影。影片中采用了漫画主创迈克·米格诺拉(Mike Mignola)的独特视觉风格。电影上映时,其中使用的计算机绘图镜头比例比迪士尼之前任何动画长片都高,并且仍然是为数不多的几部以变形格式摄制的作品。语言学家马克·奥克兰德专门为本片创作了一种语言,电影配乐由詹姆斯·纽顿·霍华德谱写。本片上映时,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兴趣正逐渐从手绘动画转移到完全由计算机绘图制作的作品。 2001年6月3日,《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在好莱坞的埃尔卡皮坦剧院举行首映式,6月15日开始全面上映。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负责影片的发行,但其票房表现一般。电影的预算约为1亿美元,在北美市场收入约为840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1.86亿美元。由于商业成绩不及预期,迪士尼取消了制作衍生电视剧和迪士尼乐园水下景点的计划。部分评论称赞本片与传统的迪士尼动画长片相比独树一帜,但也有部分人对片中缺少歌曲,并且目标观众群不明感到不满。《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获得了包括7项安妮奖在内的多项提名,并获得了2002年金卷轴奖最佳音效剪辑奖。影片于2002年1月29日发布VHS录像带和DVD,后又在2013年6月11日发布蓝光影碟。有看法认为本片属邪典经典,这其中部分是因为米格诺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2003年,电影的续集《亚特兰蒂斯2:神秘的水晶》直接通过录影带发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 · 查看更多 »

于丽埃特

《茱麗葉,或喻邪惡的喜樂》(Juliette)是法国作家萨德侯爵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797-1801年出版,同期出版的还有萨德的中篇小说《瑞斯汀娜,或喻美德的不幸》(Justine)。瑞斯汀娜是茱麗葉的姐妹,她是一个贞洁的女人,但是却却遭遇绝望和被虐待的命运;而茱麗葉是一个女色情狂,结果却得到了美满和幸福。 《茱麗葉,或喻邪惡的喜樂》和《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都是匿名出版的。拿破仑随即下令逮捕这两篇小说的作者萨德,结果萨德没有经过审判就在坐牢13年,结束了他的一生。.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于丽埃特 · 查看更多 »

亞眠和約

《亞眠和約》(Paix d'Amiens,Treaty of Amiens),於拿破崙戰爭發生期間的1802年3月,由當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的兄長约瑟夫·波拿巴及英國的康沃利斯侯爵代表法英雙方所締結的休戰條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亞眠和約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柱

亞歷山大柱(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ая коло́нна 或 Александри́йская коло́нна)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中心。為了紀念打敗拿破崙入侵俄罗斯帝国而豎立。亞歷山大柱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命名。亞歷山大柱由法國出生的建築師奧古斯特·德·蒙費朗(Auguste de Montferrand)設計,從1830年開始建造,1834年8月30日完工。這座紀念碑高47.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類型建築。.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亞歷山大柱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德羅·伏打

亚历山德罗·朱塞佩·安东尼奥·安纳塔西欧·伏打伯爵(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義大利物理學家,在19世紀因發明電池而聞名,後來受封為伯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亞歷山德羅·伏打 · 查看更多 »

交易所广场

交易所广场(place de la Bourse)是法国城市波尔多的一个广场,由建筑师昂热-雅克·加布里埃尔设计,兴建于1730年和1775年之间。.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交易所广场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中学

亨利四世中学是法国中、高等教育学校,位于巴黎市中心第五行政区里的拉丁区。其现任校长为 Patrice Corre.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亨利四世中学 · 查看更多 »

庫圖佐夫大街

庫圖佐夫大街(Куту́зо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條街道。呈東西走向,東起新阿爾巴特街(新阿爾巴特橋),西接莫扎伊斯克公路,最後通往斯摩棱斯克。長8.3公里。 街名紀念帶領俄羅斯擊退拿破崙侵略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 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庫圖佐夫大街 · 查看更多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由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历史传记文集。 在1927年底发行的初版中收录了5篇小品文,在之后的几版中已扩充到14篇。.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查看更多 »

人间喜剧

人間喜劇(la Comédie Humaine),法國小說,作者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人間喜劇》的命名是受但丁長詩《神聖喜劇》,也就是《神曲》的啟發,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紐沁根銀行》、《幻滅》、《煙花女榮辱記》等,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蹟。.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人间喜剧 · 查看更多 »

人民公园 (维也纳)

人民公园 (Volksgarten)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座公园,位于内城区(第一区),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 人民公园兴建在被拿破仑摧毁的城防工事遗迹之上。1820年对公众开放。 人民公园以其玫瑰园著称,还有彼得·冯·诺比莱的忒修斯庙(1819-1823)和弗里德里希·奥曼的茜茜公主雕像(1907年)。这里还有诗人弗兰兹·格里尔帕策和卡尔·冯·哈斯瑙尔,以及雕塑家汉斯·比特利希的雕像。 花园中间设置了文艺复兴式的喷泉,来自萨尔茨堡的石匠 Joseph Haslauer 用红色大理石修建了外框,完成于1865年7月15日。下部结构是安东·瓦塞尔布格的作品。.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人民公园 (维也纳) · 查看更多 »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指国家政权由君主和议会共同掌握,但君主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体形式。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议会和君主共同掌握国家权力,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拥有全部政权,政府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宪法由君主钦定,是君主意志的反映,君主的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议会只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無需议会同意。.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新!!: 拿破仑一世和库尔斯克会战 · 查看更多 »

五百人院

五百人院 (Conseil des Cinq-Cents)是法国依据共和三年宪法建立的立法机构中的下议院。五百人院存在于督政府时期,结束于执政府前夕。.

新!!: 拿破仑一世和五百人院 · 查看更多 »

庇護七世

教宗神僕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原名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1800年-1823年在位,在位23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庇護七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八世

教宗庇護八世(Pius PP.,),原名Francesco Saverio Castiglioni,於1829年3月31日 - 1830年12月1日出任教宗。 他出生於教宗國欽戈利地區,他在那裡學習了教會法規。並且在1800年晉升為Montalto地區主教。在他拒絕發誓忠誠拿破崙之後,他被俘虜到法國,但隨後而來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他在1816年晉升為樞機主教。 他以後擔任各種各樣的高級職務,在教宗利奧十二世逝世後,在秘密會議的教宗選舉中,當選成為教宗。采取教宗庇護八世為自己的封號後,他進行了教會改革。 在1829年5月24日,他發布了Traditi humilitati nostrae通諭。在1830年3月25日Litteris altero摘要中,他譴責了聖經會社和秘密協會。在他發布通諭期間,英國通過了舊教解禁法案,以及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他支持路易·菲利蒲為法國國王(因為他維護教會的獨立和自主)。教宗庇護八世容忍了德國婚姻混雜的情況,但反對愛爾蘭和波蘭自由化的傾向。 由於庇護八世在位不足兩年就逝世,謠言他被毒害了。後來秘密驗屍,驗屍結果在他死亡後一個世紀才被公開,從被損壞的肝臟組織顯示,謠言是正確的,他的確是被毒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庇護八世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代尔门霍斯特

代尔门霍斯特(德语:Delmenhorst)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直辖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代尔门霍斯特 · 查看更多 »

建國廣場

建國廣場(Taiwan State-Creating Forum, TSCF)是一個設在台灣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創立於1995年7月22日,以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宣揚與實踐為宗旨。,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4.

新!!: 拿破仑一世和建國廣場 · 查看更多 »

伊利里亚

伊利里亚(古希腊语:,拉丁语:Illyria)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德里亚海东岸。大约为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地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伊利里亚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亞主義

伊比利亞主義(西班牙語・葡萄牙語:Iberismo)是主張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政治上統合的思想。自19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知識分子中間開始有人提倡這一思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語言、文化和歷史上有諸多共同之處。兩國的原住民都是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之後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哥特王國的一部份(西哥特王國早期還擁有現法國南部的部份土地)。之後因伊斯蘭勢力的進攻而成為安達盧斯的一部份,逃亡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政权展開收復失地運動,逐漸擴大其在南部的領土。1143年,之後成為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王國承認葡萄牙的前身葡萄牙伯國的獨立,但在文化和語言上都幾乎與葡萄牙相同的加利西亞卻留在了卡斯蒂利亞。加利西亞現在雖仍然使用加利西亞語,但加利西亞語直到葡萄牙獨立為止和葡萄牙語形成了相同的語言共同體,兩者極為接近。即使是現在,葡萄牙人也和加利西亞人有著超越國家的親近感。 收復領土運動結束之後,兩國在大航海時代均在中南美和非洲、亞洲擁有殖民地并進行貿易,也向這些地區輸出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和天主教。1580年到1640年期間,哈布斯堡王朝曾兼任西班牙國王和葡萄牙國王,兩國實際上是共主邦聯的狀態,直到布拉干薩王朝成立葡萄牙才再度確保政治上的獨立。然而兩國都在17世紀之後没落,19世紀早期被拿破崙入侵佔領(葡萄牙在這一時期,王室逃到里約熱內盧),雖經過西班牙獨立戰爭獲得獨立,其余波影響到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後獨立。 此外,20世紀西班牙在西班牙內戰後進入弗朗哥獨裁體制時期,葡萄牙也在1930年代后進入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軍事獨裁體制。獨裁持續到197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民主化和經濟的發展,兩國都在1986年加入當時的歐洲共同體(EC、現歐洲聯盟(EU))。此外,如前所述,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使用和葡萄牙語非常相似的加利西亞語。另外,兩國都是天主教國家,在大航海時代都曾積極在海外進行傳教。 如上所述,雖因歷史經緯現在存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但兩國之間有諸多共同點,兩國通過政治統合實現力量最大化是伊比利亞主義的基本思想。 到19世紀為止,兩國的知識份子提出了各種方案以求政治統合,但未能實現。現今雖已不活躍,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曾提及西班牙應和葡萄牙實現政治統合,引發了一些議論。.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伊比利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伊斯梅利亚

伊斯梅利亚市(al-Ismāʻīlīyah;)是埃及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全市总面积约1442平方公里,人口约47万(包括郊区)。它位于苏伊士运河西岸, 大约在其北面的塞得港和其南面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中间。运河在该市境内加宽,与提姆萨赫湖相连,再往南则与大苦湖相连,隔运河向东则是埃及的亚洲部分西奈半岛。它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苏伊士运河管理中心所在地,被称为“运河女皇”,并且拥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在埃及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住宅群。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被运河的职工和官员们所使用。该市拥有苏伊士运河沿岸三大港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塞得港、伊斯梅利亚港、苏伊士港,被称为“运河三城”、“运河三姐妹”。)之一,是依靠运河的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城市,到处分布着椰枣树、草地和花园,有很多旅馆和酒店,市容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优美,被誉为“埃及最美的城市”、“运河的新娘”。.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伊斯梅利亚 · 查看更多 »

伍光建

伍光建()原名光鉴,号昭扆,笔名君朔,广东新会人,清朝及中华民国翻译家、官员。广东省志:人物志(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7页.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伍光建 · 查看更多 »

伯納斯特·塔爾頓

軍上將伯納斯特·塔爾頓爵士,Bt,GCB(General Sir Banastre Tarleton,),英國陸軍將領及政治家,1775年至1781年期間參與美國獨立戰爭,返國後於1790年至1806年及1807年至1812年兩度擔任下議院利物浦選區議員。 塔爾頓的家族祖居蘭開郡,後來移居利物浦,頗有名望。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他旋即應募跟隨英軍軍官康沃利斯勳爵前往北美洲對抗當地革命軍,期間表現突出而獲英軍倚重,但卻為當地革命份子所痛恨。後世對塔爾頓的評價不一,不少美國學者指他手段殘忍,其中在1780年的「沃克斯華屠殺」中被指大肆屠殺示意投降的革命軍,因而在後世取得「血腥塔爾頓」(Bloody Tarleton)及「卡羅萊納屠夫」(The Butcher of the Carolinas)等負面稱號;但支持他的人則形容他驍勇善戰,當時不少英國民眾亦視他為戰爭英雄,使他同時在後世擁有「青龍」(The Green Dragoon)的美譽。隨著英軍在1781年的「約克鎮圍城戰役」戰敗,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告終,塔爾頓隨大隊投降後,終在1782年1月安全返回英國。 塔爾頓在英國成為了輝格黨的支持者,並在1790年起代表家鄉利物浦出任下議院議員,前後近22年之久,但他在參政後期轉投托利黨。在下院,塔爾頓主張反對與法國開戰,同時反對廢除奴隸貿易,頗受注目。此外,塔爾頓在1787年發行回憶錄講述美國獨立戰爭,書中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康沃利斯勳爵,兩人因而交惡。塔爾頓退出下院後淡出政壇,在什羅普郡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晚年分別在1818年及1820年獲英廷冊封從男爵和頒授GCB勳銜,以肯定他的戰績。.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伯納斯特·塔爾頓 · 查看更多 »

強人 (政治)

在國際政治學當中,「強人」這個名詞是指一個在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政體中實行鐵腕統治的政治領袖。這個詞彙通常與西方世界學者口中的“獨裁者”互換抵觸,但其性質與“軍閥”不同,特別是在東歐和中亞一些國家,通常包含不好的含義。 強人不一定是該國是正式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有時候,會用這個詞彙來描述一個比當地憲法允許的對政府影響力更大的軍事或政治人物。例如,曼努埃爾·諾列加將軍經常被譽為“巴拿馬的強人”,因為他對巴拿馬行使的巨大政治權力,儘管他不是國家的正式總統或總理。在事實中,他的角色是獨裁者的角色。 同樣,並不是每一個關於“強而有力的領導”(或者是提供這樣的的所有承諾的設想)都是由一個強人來統治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強人 (政治) · 查看更多 »

弗兰肯

弗兰肯(Franken或Frankenland,Franconia),或译为法兰克尼亚,是德国的一个历史地区,大致范围是巴伐利亚州北部、图林根州南部、以及巴登-符腾堡州一小部分。巴伐利亚部分是由三个行政区域构成的,分别是上弗兰肯,中弗兰肯,下弗兰肯。 弗兰肯的名字来源于法兰克民族,但由该民族创建的法兰克帝国在极盛时期只包含弗兰肯的一小部分,即弗兰肯的东部边界处。在1803年,由于巴伐利亚和拿破仑的结盟,现在的弗兰肯大部成为巴伐利亚的一部分,尽管二者的文化上存在差异。 Category:德國地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兰肯 · 查看更多 »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罗茨瓦夫 · 查看更多 »

弗赖堡大学

弗萊堡大学(Universität Freiburg),全称为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弗萊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是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萊堡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该校建校于1457年,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二所大学,也是德国最为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由11个院系组成,有着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传统。 弗莱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国际学生约有16%。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为德国“精英大学”第二轮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曾有许多西方学者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或任教,如马丁·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迄今学校共产生过13位莱布尼茨奖(德国最高科研荣誉)获得者以及19位諾貝爾獎得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赖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蘭戰役

弗里德蘭戰役(1807年6月14日)是拿破崙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交戰雙方為由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帶領的法軍以及由俄羅斯帝國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帶領的俄軍。戰役發生地點位於今日加里寧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拿破崙和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而俄軍戰敗後則沿著維納河與尼曼河混亂地潰逃。 由於先前的埃勞戰役中雙方並未分出勝負,所以在弗里德蘭的決戰是出於戰略的必要性。戰役開始前,位於弗里德蘭由拉納元帥所指揮的軍團,被本尼格森伯爵發現看似孤立於主力軍,他進而認為這是殲滅這些法軍的機會。於是本尼格森伯爵指揮全軍渡過維納河前去進攻,但拉納軍團仍成功在拿破崙率領援軍抵達戰場前守住陣地。到了下午的晚些時刻,法軍數量已經增加至八萬人,這時拿破崙認為是反擊的好機會,從而對俄軍左翼發動猛烈的襲擊,以期能壓制俄軍並迫使對方退向河邊。由於俄軍抵擋不住法軍的攻勢,他們的防線出現漏洞並開始渡維納河北逃。俄軍在弗里德蘭遭到了重創,並損失兩萬餘人以上,而法軍則損失一萬多人左右。 拿破崙這場在弗里德蘭的壓倒性勝利,成功迫使俄羅斯在政治上與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亞歷山大也只能無奈地同意與拿破崙協商和約,最終討論結果促成了提爾西特條約,內容包含俄羅斯同意加入大陸系統來一同對抗英國,還有普魯士割讓將近一半的領土。普魯士損失的領土被割讓給新成立的威斯伐倫王國,並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來統治。提爾西特條約也讓法國控制了愛奧尼亞群島,這在戰略地位上極為重要,因為它掌握進入地中海地區的入口。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提爾西特條約的安排與簽訂,是拿破崙帝國的高點,因為在歐洲大陸上已無列強可與法國匹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蘭戰役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库劳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鲁道夫·库劳(Friedrich Daniel Rudolf Kuhlau,),德裔丹麦作曲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里希·库劳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一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一世(Friedrich Franz I,),梅克伦堡-什未林的统治者,1785年至1815年为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1815年至1837年为大公。.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一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稚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當時來說,能讓孩子上其教育課程者均為有錢有權之父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

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卡尔(Friedrich Wilhelm Karl),1798年继承父位成为符腾堡公爵,称弗里德里希三世;1803年升为符腾堡选侯,1806年成为符腾堡王国的第一任国王,称弗里德里希一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里德里希一世 (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语: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吕德

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法国雕塑家。 吕德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第戎,年轻时和父亲一起为人修造炉灶,1809年从第戎的艺术学校毕业到巴黎深造,1812年获去罗马的奖学金。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去布鲁塞尔接受工作,在那里和拿破仑女儿的朋友索菲·弗伦艾结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1833年,他由于其作品《和海龟玩耍的那不勒斯渔童》获得荣誉军团十字章,并得到为正在设计的凯旋门装饰的委任,其中的《马赛曲》(也叫“1792年志愿军出征”)成为吕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拿破仑像》、《圣女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鹰》、《爱神的胜利》等。 吕德最重要的学生是卡尔波,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那不勒斯渔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索瓦·吕德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奥尔良 (儒安维尔亲王)

弗朗索瓦-斐迪南-菲利浦-路易-马里·奥尔良,儒安维尔亲王(François-Ferdinand-Philippe-Louis-Marie d'Orléans, prince de Joinville) (1818年8月14日 - 1900年6月16日)法國海軍軍官,海军上将,曾為海軍現代化作出突出貢獻。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1830~1848年為法國國王)之子。1831年加入海軍,1836年任海軍上尉。1838年派往韋拉克魯斯(Vera Cruz),以作戰英勇晉陞海軍上校(1839)。1840年他把拿破崙的遺骨運回法國。1844年任海軍少將。 1843年5月1日他在里约热内卢娶巴西佩德罗一世之女弗朗西斯卡公主 (b.1824–d.1898)为妻。生有一男一女。 Category:1818年出生 Category:1900年逝世 Category:法國軍事人物 Category:奥尔良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索瓦·奥尔良 (儒安维尔亲王)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凯勒曼,第一代瓦勒米公爵(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 or de Kellermann, 1st Duc de Valmy;)法国军事指挥官,陆军上將(Général d'armée),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元帅。在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担任不同角色,贯穿两个划时代的冲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第一代但泽公爵(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 First Duc de Dantzig;)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军事指挥官,拿破仑皇帝的十八个帝国元帅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

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卡里略(Francisco Solano López Carrillo) 巴拉圭独裁者、总统(1862—1870)。他将国家拖入战争(三国同盟战争),巴拉圭几乎被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摧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莫拉桑

何塞·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奎萨达(José Francisco Morazán Quezada,),洪都拉斯國父、将军暨政治家,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总统(1830-1839),并曾担任过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元首。 莫拉桑出生于特古西加尔巴的一户科西嘉贵族移民家庭,他自学成材,掌握了法语。因此其思想深受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影响,军事上主要追随其科西嘉同乡拿破仑·波拿巴。 1821年,中美洲宣布自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时候,莫拉桑正在担任特古西加尔巴市长的助理。当时,特古西加尔巴倾向于建立独立的中美洲共和国,但附近的科马亚瓜市长却主张与墨西哥合并。两个城市因此交兵,莫拉桑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特古西加尔巴的自卫军队,很快成为一名领导者。虽然特古西加尔巴等城市奋勇抵抗,但是中美洲还是于1822年被墨西哥统治者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征服。 莫拉桑此后转入地下活动,参与了中美洲1823年摆脱墨西哥统治的运动。1824年,其叔父狄奥尼西奥·德·埃雷拉建立独立的洪都拉斯共和国,莫拉桑被任命为共和国政府秘书长。成功摆脱墨西哥人之后,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代表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召开会议,议定国体。在会议中,主张联邦制的自由党人压倒了主张单一制的保守党人,决定成立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1825年,马努埃尔·何塞·阿尔塞在自由党的支持下当选中美洲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但是不久阿尔塞即倒向保守派,于1826年强行解除了支持自由党的危地马拉邦总督职务。被自由党控制的萨尔瓦多因此宣布脱离联邦,招致阿尔塞的武装入侵,中美洲内战开始。 1827年,阿尔塞派遣华斯托·米拉率领200名军人前往洪都拉斯,在科马亚瓜的支持下攻打狄奥尼西奥·德·埃雷拉控制的特古西加尔巴。莫拉桑作战不利,被俘,米拉顺利击败并俘虏埃雷拉,自任为洪都拉斯邦总督。莫拉桑乘隙越狱成功,正当他准备流亡墨西哥的时候,自由党命令其指挥一支成立于尼加拉瓜莱昂的部队。莫拉桑接受了挑战,并在11月11日率领这支小部队一举击溃了米拉,11月27日,莫拉桑占领科马亚瓜,宣布成为洪都拉斯的统治者。他传奇般的胜利,使得他成为了自由党实际上的军事领袖,不久,他又率军驱逐了萨尔瓦多境内的阿尔塞势力,成为了萨尔瓦多的统治者。 1829年,莫拉桑率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联军占领危地马拉城,阿尔塞被推翻,次年,莫拉桑当选为新一任的中美洲总统。当政后,莫拉桑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政教分离、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等,并放逐了所有不与新政权合作的神职人员。1834年,莫拉桑将中美洲的首都从保守势力浓厚的危地马拉城迁往自由派堡垒圣萨尔瓦多。次年,由于当选总统何塞·德·巴列在就任前病逝,莫拉桑连任总统。 不久,拉斐尔·卡雷拉在保守派的支持下率领印第安人发动叛乱,控制了大部分的危地马拉,并以游击战术对抗前来讨伐的联邦军队。在卡雷拉的影响下,中美洲多处爆发了叛乱。1838年4月,卡雷拉宣布危地马拉永久退出中美洲联邦。不久,中美洲国会被迫宣布各邦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退出联邦,于是各邦纷纷退出。1839年莫拉桑任满后,全国大选未能如期举行,仅有萨尔瓦多承认他的统治权利。虽然莫拉桑多次以少胜多,但是卡雷拉的保守势力不断增长。1840年,卡雷拉占领圣萨尔瓦多,莫拉桑被迫流亡哥伦比亚。 1842年,莫拉桑登陆哥斯达黎加,成功推翻了刚刚自称“终身统治者”的布劳略·卡里略,试图以此为基地重建中美洲联邦,但是不久即被推翻,在9月15日,即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纪念日的当天被处决。 莫拉桑死后被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奉为民族英雄,两国各有一个省以其名字命名,即洪都拉斯的弗朗西斯科·莫拉桑省和萨尔瓦多的莫拉桑省。.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西斯科·莫拉桑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戈雅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是的宮廷畫家,半岛战争時留在馬德里,繪製了西班牙王位覬覦者約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畫作記錄了戰爭,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見的《戰爭的災難》。 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的畫風啟發了後來的愛德華·馬奈、巴勃羅·畢卡索及弗兰西斯·培根等畫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西斯科·戈雅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在位),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在位,称弗朗茨一世,德语:Franz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与皇后西班牙的玛利亚·路易莎之子。 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失去實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意志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全部意大利領地,瑞士更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掠奪了奧地利大公國在阿爾卑斯山中部的領地。第三次反法同盟後,弗郎茨二世在奧斯特里茲戰役慘敗,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被法軍三次攻陷,奧地利軍被全殲,雙方簽訂普雷斯堡和約,萊茵邦聯創立,弗郎茨二世保留皇帝頭銜。在拿破崙稱“法国人的皇帝”三個月後,弗朗茨亦自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成立奧地利帝國。但再度被迫臣從於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提爾西特同盟中。不可干涉第七次俄土戰爭。 弗郎茨二世發起了四次反拿破仑的神聖同盟,都被拿破崙打敗,而且大大削弱了奧地利的國力,間接導致日後普魯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仑強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歷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滅亡,奧地利成為萊茵邦聯的一部分。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瑪麗·路易莎嫁给拿破仑。從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大幅度衰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弗郎茨二世在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立即主持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首相梅特涅領導下成立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企圖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以抵消自由主義的影響,但被迫制定憲法,承認部分改革。在1848年革命後,維也納體系被推翻,弗郎茨二世用盡一生精力維繫的奧地利帝國崩潰,匈牙利、波希米亞、巴爾幹各國民族主義紛起。 法国大革命中被断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弗郎茨二世的姑姑。.

新!!: 拿破仑一世和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休蒙條約

《儲蒙條約》(Treaty of Chaumont)又作《休蒙條約》或《肖蒙條約》是一項關於拿破崙戰敗後的對歐洲前途所作出的其中一份安置協定,於1814年3月1日簽訂.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休蒙條約 · 查看更多 »

休金諾區

休金諾區(Щу́кино;拉丁字母轉寫:Shchukino)是位於莫斯科中央直轄市西北行政區的一個轄區(Район),北部和(Покровское-Стрешнево)接壤,西部和(Строгино)接壤,南部則和(Хорошёво-Мнёвники)接壤,東部則和隸屬北行政區的隼鳥區(Сокол)接壤。 休金諾區是西北行政區28區之一,亦是位于一環地區的西北行政區的8區之一。休金諾於1917年建區,1918年成爲莫斯科中央直轄市的轄區,原屬М行政區管轄,1988年蘇聯一級行政區改制後改由新設立的西北行政區管轄。 在1991年和2008年的兩次莫斯科行政區改制中,休金諾區沒有變動,而且依然隸屬西北行政區管轄。.

新!!: 拿破仑一世和休金諾區 · 查看更多 »

佩德罗一世 (巴西)

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弗朗西斯科·安东尼奥·若昂·卡洛斯·哈维尔·德·保拉·米格尔·拉斐尔·若阿金·若泽·贡扎加·帕斯卡尔·西普里亚诺·撒拉弗·德·布拉干薩-波旁(Pedro de Alcântara Francisco António João Carlos Xavier de Paula Miguel Rafael Joaquim José Gonzaga Pascoal Cipriano Serafim de Bragança e Bourbon,),巴西的第一任皇帝(1822年10月12日—1831年4月7日在任),称佩德罗一世,1826年3月10日至5月28日兼任葡萄牙国王,称佩德罗四世,绰号“士兵国王”(O Rei-Soldado)、“皇帝国王”(O Rei-Imperador)或“解放者”(O Libertador )。.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佩德罗一世 (巴西) · 查看更多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为美国应用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天文学博士麦可·哈特所著。英文初版发行于1978年,中国中文版书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台湾中文版书名为《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1991年有修訂版。.

新!!: 拿破仑一世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პეტრე ბაგრატიონი'''. 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Багратио́н;),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親王。巴格拉季昂是格魯吉亞巴格拉季昂皇族的後裔。.

新!!: 拿破仑一世和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 查看更多 »

彼提宫

佛羅倫斯彼提宮(意大利文:Palazzo Pitti)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宫殿。位于阿诺河的南岸,距离老桥只有一点距离。1458年建造时原是一位佛罗伦萨银行家卢卡·皮蒂的住所。 1549年,這個宫殿由美第奇家族购下,并作為托斯卡纳大公的主要住所。通过世代累积皮蒂宫逐渐储藏了大量的绘画、珠宝和贵重的财宝。 後來到了 18 世纪晚期,皮蒂宫被当做了拿破仑·波拿巴的权利中心,后来统一后的新意大利皇室也曾在此短暂居住。1919年,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把宫殿和藏品一起捐献给意大利人民,现作为佛罗伦萨最大的美术馆对公众开放。.

新!!: 拿破仑一世和彼提宫 · 查看更多 »

彈簧腿傑克

彈簧腿傑克(Spring Heeled Jack)是據英國民間傳說,存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物。有關他最早的目擊紀錄據稱是在1837年,之後英格兰各地,從倫敦到雪菲爾和利物浦都有報告,在郊區和英格蘭中部尤被盛传,1850年代至1880年代達到高峰。雖然部分報告宣稱他仍有活動,但一般相信他已於1904年消失,即最後一件有紀錄事件發生之年。許多理論宣稱已確定他的身分類別,但無任一者能全然釐清真相,因此該異常現象依舊無法解釋。 彈簧腿傑克的都市傳奇於當代廣受歡迎,原因在他奇怪的現身方式和施展一雙怪腿的能力,而後者亦成為數本經典科幻小說的題材以及眾多超能力想像的靈感來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彈簧腿傑克 · 查看更多 »

但澤圍城戰 (1807年)

1807年的但澤圍城戰(1807年3月19日至5月24日)起因於法軍對但澤的包圍,是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份,最後法軍攻佔該城。1807年3月19日,勒費弗爾率領約兩萬七千名法軍,包圍了駐紮在但澤的一萬一千名俄普聯軍(由指揮)。.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但澤圍城戰 (1807年) · 查看更多 »

但澤自由市

但泽自由市(Freie Stadt Danzig)是1920年至1939年间的一个半自主城邦,包括波罗的海德意志港口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及邻近地区的近200个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第100条(第三部第十一节)条款,该政权于1920年11月15日建立起来。 但泽自由市包括但泽市及其附近的城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主要为德意志人居住,歷史上屬於德國。根据条约,这一地区将同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及新建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战间波兰)保持分立,但并非一个独立国家。自由市处于国际联盟的保护之下,与波兰为关税同盟关系。 波兰拥有在但泽发展和维护交通、通讯和港务的全部权利。自由市的建立是为了使波兰能够获得一个足够规模的海港,市内大多数居民为德意志人,但亦有显著的波兰裔人口Zapiski historyczne: Volume 60, page 256, Towarzystwo Naukowe w Toruniu. Wydział Nauk Historycznych – 1995。德意志人口对于被迫同德国分隔感到相当不满,而在纳粹党当政的1935年至1936年尤其如此。 由于波兰仍未完全控制这一港口(尤其是军事设施),1921年另一新港在格丁尼亚开始建设。 1933年,自由市政府权力为当地纳粹党所取得。部份犹太人逃离了但泽。1939年德国收復但澤后,纳粹废除了自由市并将其并入新建的。他们将市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归为次等人,使其参与劳动或将其送往集中营。其中许多人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包括附近的(位于今波兰什图托沃)。 1945年初苏联红军攻占但泽,大量居民逃亡或被杀。战后许多幸存的德意志人被驱逐,波兰人开始遷入。根据《波茨坦协定》,该市併入為波兰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但澤自由市 · 查看更多 »

但澤自由市 (拿破崙時代)

但澤自由市,有時也被稱為但澤共和國是由拿破崙在1807年9月9日建立的一個準獨立國家。但澤自由市的領土系來自於普魯士王國。城市范圍主要是今日的格但斯克。1814年1月2日,法軍撤出但澤自由市。在維也納會議上,但澤被重新劃入普魯士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但澤自由市 (拿破崙時代) · 查看更多 »

何塞·德·圣马丁

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全名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阿根廷将军、南美洲思想家、政治家、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被視為國家英雄。.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何塞·德·圣马丁 · 查看更多 »

何世禮

何世禮(Ho Shai Lai,),原籍廣東寶安,為香港著名富商何東爵士第三子。中華民國政治及軍事人物,陸軍二級上將,曾為奉軍張學良之參謀官。.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何世禮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的場合也經常翻譯成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语的Firenze翻譯成--,並寫下《--》及《--》兩篇散文。.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佛罗伦萨 · 查看更多 »

佛拉芒人

佛拉芒人(Vlamingen),亦稱佛蘭德人或佛萊明人,為日耳曼民族之一,屬歐羅巴人種。使用佛萊明語荷蘭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居住在現今的法蘭德斯地區,故得名。為比利時兩大主要民族之一,另一民族為使用法語的瓦隆人。佛拉芒人的族源與荷蘭人基本相同,主要由弗里斯蘭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等古代日耳曼部落和凱爾特人結合而成。佛拉芒人在比利時人口中佔多數約(60%)。歷史上,於中世紀時所有居住在佛蘭德伯國的人,不論使用何種語言,都稱為佛拉芒人。現今的法蘭德斯地區由佛蘭德伯國的一部份以及中世紀的布拉班特公國及所組成。.

新!!: 拿破仑一世和佛拉芒人 · 查看更多 »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御座 · 查看更多 »

復辟

復辟(辟,音「壁」),可以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為君。即重祚。 或指曾經是君主制國家,在改行共和(Republic)政體後,原先有歷史來源的前朝君主制君主(皇帝、國王、親王等)再次成為國家元首的政治現象。 辟,意為君主。如唐代元稹的《遷廟議》:「中宗復辟中興,當為百代不遷之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復辟 · 查看更多 »

德 (姓名)

德(De)是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姓名常用字。德是介詞,解作「來自…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 (姓名) · 查看更多 »

德博戰棋

德博戰棋 (法語:Le Jeu de la Guerre),是法國哲學家、導演居伊·德博於1987年推出的兩人遊戲的圖版戰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博戰棋 · 查看更多 »

德克萨斯州

得克萨斯州(State of Texas),簡稱德州,是全美國土地面積和人口的第二大州(面積僅次於阿拉斯加;人口次於加州)。州名源自美洲原居民的語言,意思是“朋友”或是“盟友”。十七世紀時,西班牙的探險家在與Caddoan語族的Hasinai族人打交道時,將印第安人稱呼自己為朋友(thecas)的词語誤解為德州的地名,雖然後來明白到原本的意思而嘗試更改,但德薩斯此一地名一直沿用下來。雖然地名的意思曾被誤解,但卻與今日得州的座右銘「友誼」不謀而合。.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克萨斯州 · 查看更多 »

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發生於1813年8月26日-8月27日於德國德勒斯登附近。結果在拿破崙帶領下,法國擊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普俄奧聯軍。然而拿破崙卻沒有贏的徹底,造成日後戰鬥的艱辛;幾天後,側翼軍團被圍被迫投降後,雙方又發生了庫爾姆戰役(Battle of Kulm)。.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勒斯登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CDU),台灣又譯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是德国主要政党之一,也是德國現在的執政黨。傳統上是一個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分別為德國國家代表色「黑、紅、金」色的橫條組成的三色旗。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联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参谋部

德国总参谋部(Großer Generalstab)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由原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发展而来,是现当代绝大多数军队总参谋部的样板。总参谋部的崛起和发展是德军与其对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德军两个多世纪来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军事史上最出色的参谋机构之一。 在狭义上,总参谋部是德军(及其前身普鲁士军队)的中枢,负责对战争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队机动方案及战役实施方案,拟定作战和动员计划。总参谋部于1806年成立,但此时尚无官方称呼,奠基人为普鲁士将军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1821年首任总参谋长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上任,这也标志着总参谋部的正式成立。 在广义上,总参谋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理念、虽然当时的欧洲列强都先后设立总参谋部,但德军总参谋部因其完备严格的培训机制和靠实际表现而非出身门第作为奖惩标准而声名卓著。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并不只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参谋人员,更为了培养出具有具有丰富知识、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正式的参谋人员为终身制,在一线部队和参谋部之间轮换工作。参谋人员的军裤侧面有加宽的深红色带以区别于其他军官。德国的传统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决定了军队组织框架的首长由贵族甚至是皇室担任,在欧洲其余国家也是普遍现象,但实际上由于总参谋部的特殊作用,参谋长在其专业领域和组织框架内拥有对作战方案和命令的否决权,只有少数极其顽固的部队首长敢于挑战这种否决权,如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正因如此,每一次胜利后最大功臣一般都被认为是参谋系统的人员而非部队首长,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强了总参谋部的地位。 总参谋部在当时拥有较少受政治势力控制的特权,并于1871年德国宪法颁布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认为总参谋部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并依照《凡尔赛和约》解散了总参谋部。此后总参谋部以“统帅部部队局”的形式生存下。1935年原部队局局长贝克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宣告了总参谋部的恢复,但在纳粹德国的体制下,总参谋部再未回到和以前一样的显赫地位。纳粹德国向同盟国投降后总参谋部再次解散。纽伦堡审判中总参谋部因战争罪被起诉,后被宣判无罪。.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国总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茜蕾·克拉里

德茜蕾·克拉里(Désirée Clary,)是瑞典及挪威王后,在瑞典取名德茜德蕾亞(Desideria),丈夫是瑞典及挪威國王卡爾十四世(三世)·約翰。她出生於法國平民家庭,曾一度與拿破崙·波拿巴訂婚。.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茜蕾·克拉里 · 查看更多 »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Deutsche Revolution 1848/1849),其最初阶段亦被称作三月革命(Märzrevolution),原本是在1848年于诸多欧洲国家爆发的大规模革命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系列在德意志邦联及整个奥地利帝国境内爆发的松散抗议;其所展现的泛德意志主义,更是普遍对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领土的德意志邦联内39个独立邦国分裂且专制的传统政治结构表达了不满。革命者中,中产阶级大多支持自由主义;而工人则为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寻求激进的改革。当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出现分裂时,支持保守派的贵族便将其镇压。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亡,并在之后被称为“48年的人”;其中大量逃亡者选择移居美国,遍布威斯康星州至德克萨斯州。.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意志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国

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到中世纪演变成诸侯割据的局面。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作为回应,奥地利提升为奥地利帝国。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莱茵同盟。1815年,拿破仑战败,39个德意志邦国(每个邦国都是主权国家)组成德意志同盟。1866年,普法战争结束,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次年,普鲁士王国建立由她主导的北德意志同盟,同盟排除了南德四邦(巴伐利亚王国、符滕堡王国、巴登大公国和黑森大公国)。 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皇帝退位。1919年,魏玛共和国建立(正式国名仍是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各成员国转变为自由邦。 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纳粹德国,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帝国,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1990年,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形式实现两德统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意志邦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忍者龜 (1987年電視動畫)

《忍者神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是部改編自原著漫畫《忍者神龟》的美國動畫,播映於1987年至1996年間,全數193集,為《忍者神龜》動畫的「最初」電視動畫版本。台灣中視於1990年引進,以國語配音播出。中国大陆于1991年播出,广东電視臺(又稱广东话剧团配音版)、深圳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曾顺次引进譯制,大約共一百二十集;大約在2000年后,廣東東和興影音有限公司(因與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电视制作中心合作,所以又稱遼藝版)重新译制完整的127集,由遼寧藝術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其继任动画(非续作)为15年后的《忍者神龟 (2003年电视动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忍者龜 (1987年電視動畫) · 查看更多 »

保罗一世 (俄罗斯)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1796年—180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稱號保羅一世,他42歲登基,僅在位5年。保羅一世的父親是彼得三世,母親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有傳聞稱其為1752年9月-1755年春成為葉卡捷琳娜情夫的俄羅斯族禁衛軍長官謝爾蓋.薩爾特科夫的兒子,但保罗·彼得罗维奇性格简直是其父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的翻版。.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保罗一世 (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保羅·巴拉斯

保羅·弗朗索瓦·讓·尼古拉,子爵 (1755年6月30日至1829年1月29日),俗稱保羅·巴拉斯,是一位 法蘭西大革命時期政治家及1795年至1799年法蘭西督政府的主要執行領導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保羅·巴拉斯 · 查看更多 »

修道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於反對教會逐漸世俗化,在3、4世紀時興起。而更早的潛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一教會及羅馬帝國前,因基督教的寬柔政策,所以教會水準偏低、基督徒素質不齊。當時一些人走出來,注重屬靈生活,退居大漠。「隱士」的希臘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臘文意思是「獨自」(希臘語: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詞成為敬虔的象徵。他們持守貧窮、聖潔、順服的誓言,每天祈禱、工作,有些甚至向外傳福音。 「獨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獨修者會到曠野修道,他們就被稱為「隱士」。聖安東尼被視為第一位修士。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吸引了許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間,這樣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湧起。這當中有一位隱士,西門·斯泰萊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當中,因為有太多民眾因為景仰而前去拜訪、觀望,他倍感困擾。最後,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樑之上繼續他的修道,這樣過了三十年。其間透過他的門徒以吊籃遞食物給他吃。後來,修道的形式從獨修轉而發展成為團修的形式。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繆(Pachomius)所開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規律的團體生活方式,讓修士們一同起居、勞動和崇拜。讓修道者不再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這樣的改革大大的幫助修士生活中可能會變成懶散、怪異的危險。.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修道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俯首山

俯首山 (Покло́нная гора́,字面意思是"鞠躬山";比喻意为"尊敬地屈服山"') ,高171.5米,是莫斯科最高点之一。它的两个顶峰曾被谢通河分隔开,后来一个顶峰在1987年被夷为平地。1936年开始,该地区是莫斯科的一部分。现在建有胜利公园,里面展览着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坦克和其他交通工具。 在历史上,这座山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具有俄罗斯首都的最佳视野。它的名字来源于俄语,意为“俯首”,因为每个从西方来到首都的人都需要在这里致敬。1812年,在这里,拿破仑徒然地希望俄罗斯人能带给他克里姆林宫的钥匙。.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俯首山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俄罗斯历史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灵魂

俄罗斯灵魂(Русская душа)是一个俄罗斯语汇,指俄罗斯民族的世界观及具备俄罗斯民族特征的事物。这一词汇中常被用在俄罗斯民族哲学、文学、音乐及大众文化中。 此词汇亦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两个历史根基与俄罗斯紧密相关的東斯拉夫民族使用。 别尔佳耶夫、果戈里、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中曾使用过这一词汇。.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俄罗斯灵魂 · 查看更多 »

俄法战争

俄法戰爭,又稱拿破崙征俄戰爭,是指俄罗斯帝国和拿破仑法国在1812年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战争由拿破仑一世发动,並入侵俄国国土,俄国将这场战争称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爱国战争”,一般将其称为「卫国战争」,为了和后来苏联抗击德国的苏联卫国战争相区别,中文一般将其称为俄国卫国战争。战争以拿破仑失敗撤退,俄國戰略上勝利而結束。戰事從1812年6月底到11月底,共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是描繪這場戰爭。.

新!!: 拿破仑一世和俄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土伦

土伦(法语:Toulon; 加斯科:Tolon),法国瓦尔省南部地中海海岸的城市。现在有人口175,000左右。土伦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一个良好的海军基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土伦 · 查看更多 »

土倫港之役

土倫港之役(法語:Siège de Toulon)是法國大革命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不僅讓使法國革命軍開始轉敗為勝,也是拿破崙平步青雲的開始。 1793年7月,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一起宣布反對雅各賓黨專政,叛軍還邀請英國和西班牙艦隊駛入土倫港,讓他們守住土倫。由於英國和西班牙兩國軍艦和大砲的堅強防禦,讓法國政府無法攻下這座城市。在這種情勢下,拿破崙被奉派來到駐守土倫西北的部隊。經過詳細的觀察與分析,他擬定了土倫港的作戰計畫,於12月16日夜裡用大砲一舉攻陷土倫的叛軍,並且擊潰了英國與西班牙艦隊。.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土倫港之役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商馆

土耳其商馆(意大利语:Fondaco dei Turchi;威尼斯语: Fontego dei Turchi)是一座威尼托拜占庭式风格建筑,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畔。.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土耳其商馆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行棋傀儡

土耳其行棋傀儡是18世纪晚期的一个自动下棋装置,但后来被证明是一场骗局。它是奧地利的沃尔夫冈·冯·肯佩伦(1734–1804)在1770年为取悦玛丽娅·特蕾西娅女大公而建造并展出的,可以击败人类棋手,以及执行骑士巡逻,就是将马放在棋盘上,使它走遍棋盘上每一格。 土耳其行棋傀儡是根据其外观而命名的,实际上是一个假象,让一名人类棋手藏在里面操作机器。由于藏在里面的棋手都是高手,因此傀儡赢了大部分棋局。它从1770年首次展览到1854年毁于大火的84年期间,被带到欧洲和美洲各地展览,击败了不少挑战者,包括拿破仑·波拿巴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政治家。虽然许多人都曾怀疑过傀儡里面有人,但其秘密直到1857年才在《国际象棋月刊》(《The Chess Monthly》)中被正式揭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土耳其行棋傀儡 · 查看更多 »

圣塞瓦斯蒂安

圣塞瓦斯蒂安(Donostia/,西班牙语:San Sebastián,官方称呼:Donostia-San Sebastián)是西班牙吉普斯夸省省会,属于巴斯克自治区。城市面積60.8平方公里,人口183,090(2007年),而整個都會區人口則多達405,099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塞瓦斯蒂安 · 查看更多 »

圣宠谷

圣宠谷(Val-de-Grâce)是法国首都巴黎第五区的一所军医院。 圣宠谷教堂()由路易十三的妻子,王后奥地利的安妮下令修建。她婚后23年无子女,因此在生下儿子路易十四后,为感激圣母,在本笃会修道院的土地上修建了这座教堂。1465年4月1日,7岁的路易十四主持了圣宠谷的奠基典礼。 圣宠谷教堂是一座美丽的巴洛克建筑,拥有美丽的曲线,装饰华丽和谐,完成于1667年。 法国革命期间,本笃会修女为受伤的革命者提供治疗,因此免受亵渎和破坏,而其他巴黎著名教堂都未能幸免(如圣母院变为仓库)。因此,这座教堂保留了革命前精美豪华的内部装潢。革命后,这里变为一所军医院。 目前,原来的建筑用作办公和教学场所(École d'application du Service de santé des armées);真正的医疗设施位于东面新建的大楼内。 今天的医院兴建于1970年代,完成于1979年,拥有350个床位,有各种科室,向军事人员以及法国社会保障体系下的所有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院内有拿破仑私人医生的雕像。 教堂边的修道院今天是法国军医博物馆。参观教堂和博物馆需要付费,除在教堂内不允许拍照。.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宠谷 · 查看更多 »

圣巴尔纳伯教堂 (威尼斯)

圣巴尔纳伯教堂(Chiesa di San Barnaba)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多尔索杜罗区的圣巴尔纳伯小广场(Campo San Barnaba),靠近雷佐尼可宫(Ca' Rezzonico)和拳头桥(Ponte dei Pugni)。.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巴尔纳伯教堂 (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

纽约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St.),或譯聖派翠克大教堂,是美国纽约市的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天主教纽约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以及本堂区圣堂,位于曼哈顿中城50街和51街之间的第五大道东侧,面对洛克菲勒中心。教堂為哥德復興式建築,是紐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紐約每年聖派翠克節的遊行也在教堂前的街道進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 · 查看更多 »

圣巴苏堂

圣巴苏堂(Chiesa di San Basso)是意大利威尼斯市中心一座已改为世俗用途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巴洛克风格,现在是一座音乐厅。 根据威尼斯历史学家Flaminio Corner研究,该堂创建于1079年。在1105年和1661年火灾后曾两次重建,后一次是由Baldassarre Longhena设计。它靠近圣马可钟楼, 它在圣马可广场上有侧立面。它有四根科林斯柱和两个单独的直棂窗。 1806年,在拿破仑占领期间,该堂关闭并出售给私人。1847年,该堂被并入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用于储存大理石和雕塑。在1890年代修复后,改为会议厅和音乐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巴苏堂 · 查看更多 »

圣书体

圣书文(或称圣书字),原译圣书体,被希腊人用来特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的碑铭体字体,后来也被用来代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的所有三种字体的文字。圣书文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属于语素文字,主要由音符(表音),意符(表意)和限定符构成。有三种字体,其中碑铭体被视为正规体也被称为圣书体,又有草体的僧侣体和简化的大众体(或称世俗体)。值得注意的是圣书体的象形主要还是“以形表音”,实质上是在記錄语音,这与东亚指示会意文字“以形表意”的象形不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书体 · 查看更多 »

圣依西多禄堂 (罗马)

圣依西多禄堂(Chiesa di Sant’Isidoro a Capo le Case)是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和公学,位于罗马卢多维西区的蘋丘。其教堂是爱尔兰在罗马的国家教堂。它包含了由济安·贝尼尼设计的雕塑,他也在此设计了儿子保罗·瓦伦蒂诺·贝尼尼的墓碑。 修建此堂是为了响应额我略十五世在1622年为马德里的圣依西多禄和其他四个圣人的封圣 - 在这一年,一些西班牙方济各会修士抵达罗马,希望建立一所西班牙修道院,并建立一座敬礼圣依西多禄的教堂。但是,两年后,这座教堂和修道院交给了由于由于英国的迫害逃离爱尔兰的爱尔兰方济各会修士。他们由沃亭(Luke Wadding)领导,他创建了一所学校,1625年获教宗乌尔班八世的诏书确认。圣巴特利爵也被加入教堂敬礼对象之列。 在拿破仑一世时代,修道院被解散,拿破仑战败后,修道院得以恢复,直到今日。 Category:罗马教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依西多禄堂 (罗马) · 查看更多 »

圣克卢

圣克卢(Saint-Cloud )是法国巴黎的郊區之一,屬於法兰西岛大区上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区圣克卢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克卢 · 查看更多 »

圣神小堂 (昂蒂布)

圣神小堂(Chapelle Saint-Esprit)是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 昂蒂布的一个天主教小圣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神小堂 (昂蒂布) · 查看更多 »

圣米歇尔广场

圣米歇尔广场(La place Saint-Michel)是法国巴黎第六区拉丁区一个十字路口处的广场。其知名度来自圣米歇尔喷泉,由加布里埃尔 Davioud建于 1855年,原拟献给拿破仑一世,但是最后决定献给天使长米迦勒(法语:圣米歇尔,Saint Michel),米迦勒青铜雕塑仗剑伏龙,龙口吐水入喷泉。 在此位置可以看到西岱岛的一些建筑,包括司法宫(Palais de Justice)。 Category:巴黎广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米歇尔广场 · 查看更多 »

圣额我略堂 (威尼斯)

圣额我略堂(San Gregorio)是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前教堂, 位于多尔索杜罗区,靠近安康圣母圣殿,在 Palazzo Genovese后面。 它创建于公元9世纪,13世纪成为一个本笃会修道院。在15世纪中叶,由安东尼奥·达·克雷莫纳重新设计,形成目前的面貌。哥特式的外观,有尖顶拱门,和拉长的直棂窗。 经过长期危机之后,修道院于1775年关闭。拿破仑占领意大利之后,于1807年,堂区教堂也被关闭,改为 mint 实验室,后来是一个艺术修复中心。它现在已经关闭,并且未被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额我略堂 (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圣西尔军校

聖西爾軍校(法语:Écol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ESM), 。它建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宮附近的聖西爾。 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与诸兵种军校和行政技术军校共同组成法国陆军初级军校群,设在伊尔·维兰省省会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当。三所军校因学员来源和培训方向不同而互有区别,但大部分军事训练和共同课目的教学基本一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西尔军校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官方名称“圣马力诺共和国”(), 也被称为“最庄严尊贵的圣马力诺共和国”(), 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山脉东北侧,处于被意大利包围的国中国状态。圣马力诺国土面积,人口33,285人。 其国家首都是圣马力诺市,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塞拉瓦莱的。圣马力诺是欧洲委员会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圣马力诺的国名来源于圣玛利诺(圣马利诺斯),一个来自拉布岛(位于现在的克罗地亚)罗马帝国殖民地的石匠。公元257年,圣玛利诺参与了里米尼的城墙重建工作,该城市的城墙曾因为遭受海盗的袭击而被破坏。公元301年,圣玛利诺在蒂塔诺山修建了一个独立的修道院社区。因此圣玛利诺号称是现存最古老的主权国家和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制共和国。 圣马力诺由《》管理,该宪法成书于16世纪,由拉丁文书写完成的一套六本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圣马力诺认为这是最古老的迄今仍然有效的政府文件或宪法。 圣马力诺的国家经济主要依靠金融业、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圣马力诺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与欧洲发达地区水准持平。圣马力诺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高度稳定和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该国既没有国家债务也没有预算盈余。 圣马力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车比人多的国家。在外交上,圣马力诺追随意大利领导,而且它还是团结谋共识集团的核心成员。.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马力诺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历史

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la 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地区附近,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早期历史不见于史籍。在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以采石为生的年轻基督教徒马力诺(Marinus)驾船离开其故乡——达尔马提亚的阿尔贝岛(今克罗地亚的拉布岛),在意大利的里米尼上岸,从此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圣马力诺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马力诺历史 · 查看更多 »

圣马可广场

聖馬可廣場()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聖馬可廣場在歐洲城市的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座落在市中心,卻不像其他廣場那樣受到交通的喧鬧,這歸功於威尼斯寧靜的水路交通。作為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马可广场 · 查看更多 »

圣马尔谷之马

圣马尔谷之马是一组古希腊鎏金铜驷马雕像,原本是驷马双轮战车雕塑的一部分,自13世纪放置在威尼斯圣马尔谷圣殿的立面 。 这些雕塑的日期可追溯到古典时代晚期,作者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留西波斯,虽然这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虽然称为青铜,但是分析表明,它们至少含96.67%的铜,,应该视为不纯的铜,而不是青铜。高的锡含量会增加铸造温度到 1200-1300oC.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马尔谷之马 · 查看更多 »

圣路茂狄主教座堂

圣路茂狄主教座堂(Sint-Romboutskathedraal)是天主教梅赫伦-布鲁塞尔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比利时梅赫伦。本堂主保圣路茂狄是一位传教士和殉道者,曾在附近建立修道院。 其遗体葬于堂内。该堂建于13世纪初,1312年祝圣,1559年升格为主教座堂。 其钟楼高达97.28米,始终未能完成,为世界遗产比利时和法国的钟楼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路茂狄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圣赫勒拿

聖赫勒拿(Saint Helena)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屿,主权属于英国,离非洲西岸1900公里,离南美洲东岸3400公里。圣赫勒拿岛与其北方的阿森松岛和南方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一起组成英国的-zh-cn: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zh-tw:聖赫倫那、阿森松和崔斯坦達庫尼亞;zh-hk:聖赫勒拿、崔斯坦達庫尼亞-(S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英國海外領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赫勒拿 · 查看更多 »

圣母圣衣朝圣地 (索伦托)

圣母圣衣朝圣地(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 Carmine)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城市索伦托的老城区,始建于第二世纪,重建于16世纪。.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母圣衣朝圣地 (索伦托) · 查看更多 »

圣母进教之佑瞻礼

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是一个罗马天主教对圣母玛利亚的瞻礼。345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金口若望第一个使用这个名称。教宗庇護五世时期,为对付奥斯曼帝国,开始流行于欧洲。该瞻礼的确立是由于19世纪下半叶聖若望·鮑思高,他在一些国家发展慈幼會事業。该瞻礼通常限于罗马天主教内,但自从1030年起,乌克兰正教会也纪念此庆日,当时该国得免于蛮族的侵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母进教之佑瞻礼 · 查看更多 »

圣日耳曼昂莱

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in-en-Laye)是法国巴黎西部的一座城市,它位于法兰西岛地区的伊夫林省。1999年该市有四万左右居民,面积48.27平方公里。.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圣日耳曼昂莱 · 查看更多 »

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

以下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列表。他們在位期間都不超過一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地球帝国 (游戏)

-- 是由Stainless Steel Studios开发,并在2001年11月23日发布的即时战略游戏。是世紀爭霸系列的第一款作品。该作与《世紀帝國》相似。遊戲獲得了正面評價。2009年GOG.com发布了包含游戏本体和资料片的黄金版,黄金版支持Windows XP及之后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 该游戏要求玩家采集资源,然后建造设施,创造文明,最后征服敌对文明。游戏包含了50万年歷史和14个文明,从史前时代到纳米时代。.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地球帝国 (游戏) · 查看更多 »

地球帝国II:霸权的艺术

是《地球帝国II》的资料片。2006年2月15日发布。增加了新内容。.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地球帝国II:霸权的艺术 · 查看更多 »

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亦名罗得骑士团或圣约翰骑士团,最後演變成马耳他骑士团,成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持續至今,是最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骑士会之一,為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 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本为本笃会在耶路撒冷为保护其医护设施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後來演变成为天主教在圣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日。医院骑士团的口号為「守卫信仰,援助苦难!(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新!!: 拿破仑一世和医院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音樂

匈牙利對民謠音樂的世界有相當多的貢獻,包含流行音樂及古典音樂。匈牙利民謠音樂同時也是匈牙利人自我認同中相當重要的支柱與象徵,也持續在鄰近地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像羅馬尼亞、斯洛伐克 、波蘭南部,尤其是在南斯洛伐克及川西凡尼亞的羅馬尼亞人所在地,因為這裡也是許多匈牙利人的故鄉。。另外在索博爾奇-索特馬爾-貝拉格州區域,以及緊鄰克羅埃西亞的外多瑙(Transdanubia)地區西南部,同樣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每年固定在莫哈奇市(Mohács)舉辦的Busójárás Carnival是當今匈牙利民謠界的大事,以往是以歷史悠久並享譽國際的Bogyiszló orchestra作為活動的代表團體。。 匈牙利的古典音樂長期以來就像是「在匈牙利的土地上流傳已久的音樂實驗,並運用其民謠音樂的廣泛流傳,加以開創出屬於自己具有深度、自知的音樂文化。」。儘管匈牙利上層階級長久以來與歐洲其他各國有密切聯繫,使得全歐洲的音樂觀念能湧入匈牙利,但位處鄉村的農民亦能夠保存並延續己身的傳統。正因如此,在19世紀末的匈牙利作曲家們才能從鄉村農民音樂中汲取養分,創作出不同以往的匈牙利特有古典音樂風格 。舉例來說-巴托克·貝拉與高大宜這兩位匈牙利最有名的作曲家,即因運用民謠元素在個人作品中而聞名。巴托克採集整個東歐地區(包括羅馬尼亞及斯洛伐克)的民謠歌曲,而高大宜則著重在找尋匈牙利音樂中具特色且不同於其他音樂的部分。 匈牙利在1944年這段共產黨統治時期,政府設有歌曲審查委員會。當時主張意識型態的淨化,並查核其認為有煽動民眾可能性的流行音樂。不過也從此時開始,匈牙利的音樂產業日漸復甦,在各種音樂領域培養出不少成功樂手-爵士樂方面像是小喇叭手魯道夫·湯席茲、鋼琴家與作曲家卡洛里·賓德,都將匈牙利民謠與現代音樂結合。另外還有費倫茨·賽布及瑪塔.塞巴斯蒂安。匈牙利搖滾樂的三個重要團體是-Illés、Metró與Omega仍受到大眾喜愛,特別是 Omega 在匈牙利本國及德國都很受到歡迎。老牌地下團體如Sziámi及Európa Kiadó到80年代仍廣受歡迎。。.

新!!: 拿破仑一世和匈牙利音樂 · 查看更多 »

化学史

化學史的範圍從遠古時代一直延伸到今日。到了西元前1000年,各個古文明的科技,像是從礦石提煉金屬、製作陶器、釀酒、製作顏料、從植物中提取香料和藥物、製備奶酪、染布、製革、將脂肪轉化為肥皂、製造玻璃、製作像青銅器與其他合金等等,後來都成化學各分支的基礎。 煉金術被視為化學的先導科學,但它無法合理地解釋物質,以及物質轉變的現象。經過歷史的推演,哲学不能解释物质的本原和转化规律。炼金术同样失败了,但是它的实验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炼金术和化学的分界线被认为是玻意耳于1661年的著作《怀疑的化学家》正式成立。拉瓦锡创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它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史就是化学这门科学从古到今发展的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化学史 · 查看更多 »

北部-加来海峡

北部-加来海峡(Nord-Pas-de-Calais)是法国北部一個已不存在的大區,北與比利時接壤。面积12,413km²。下轄諾爾省(59)、加來海峽省(62)。其首府是里尔。北部-加来海峡位在皮卡第的北邊,其北邊和東邊和比利時相連,北邊是英吉利海峽,西北邊是北海。北部-加来海峡區域的大部份曾是低地国家中南尼德蘭的一部份,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勃艮第公國的統治下,後來先後被西班牙及奧地利統治。在1477年至1678年之間漸漸的成為法國的一部份,尤其是在路易十四在位的時期。歷史上在北部-加来海峡出現前,這個地區的行省為阿圖瓦、法國佛蘭德斯地區及,也有一部份屬於皮卡第,當時的居民仍常常使用這些以前的名稱。 北部-加来海峡的面積為12,414 km2,但其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0.8人,總人口410萬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是全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地區,其中有83%住在城市中。其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是里尔,第二大城市是加來,是歐陸重要的經濟及交通中心,離英吉利海峽另一側,英國的多佛尔只有,在晴天時還可看到多佛白色懸崖,其他的主要市鎮有瓦朗謝訥、朗斯、杜埃、贝蒂讷、敦克爾克、莫伯日、濱海布洛涅、阿拉斯、康布雷及圣奥梅尔。.

新!!: 拿破仑一世和北部-加来海峡 · 查看更多 »

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圓舞曲 · 查看更多 »

包岑會戰

包岑會戰爆發於1813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於包岑展開戰鬥。反法同盟雖被拿破崙打敗,卻因為內伊的判斷錯誤而順利逃出法軍包圍圈,這場戰役後,拿破崙的法軍開始漸趨劣勢。.

新!!: 拿破仑一世和包岑會戰 · 查看更多 »

國光計畫

國光計劃即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反攻大陸,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積極籌措的祕密作戰計畫,最後並未執行。 國光計畫其作為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中華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預定假想的大規模反攻行動,該計劃的執行者中華民國國軍企圖在金門向對面廈門開砲誘發雙方砲戰,數日後依靠海空軍優勢渡海登陸對岸的大陸福建沿海地區,爾後利用東南丘陵山地的複雜地形用以延緩遲滯解放軍的增援。整個登陸行動預計動用五十個師左右的陸軍兵力,前期直接參與行動的進攻部隊將投入至少二十個師。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內戰之後退守中緬邊境的國軍小股部隊將作為游擊隊進行襲擾和突擊作戰,來分散和吸引西南方向解放軍的注意力,配合國軍的登陸作戰。國光計劃以台澎金馬為反攻據點,其複雜性要求各路國軍能夠密切配合,支援正面作戰,所以該計劃召集了當時主要的陸海空三軍精英在極其秘密情況下制定,然而國際政治和軍事因素均不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這等用兵行動,最後擱置國光計劃。.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國光計畫 · 查看更多 »

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

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i Capodimonte),是一個設置在拿坡里的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存放了大量珍貴畫作、裝飾藝術及古代雕塑,是義大利收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北平大學

國立北平大學,是民国时期將數所北平(今北京市)附近的高等學校合併而成的大學,並非北京大學。 1927年,北洋政府因為連年軍閥混戰,國庫空虛,且因為各大學科系重復設置,資源重復浪費,下令將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 1928年國民黨北伐完畢之後,國民黨計畫採取法國拿破崙時代之大學院制(拿破崙時代全法國只有一所帝國大學,該帝國大學除負責大學教育外,還身兼教育部功能,管理各級學校),將全國分為數個大學區,各設一所大學,先在北平,江蘇,浙江,廣州試辦,在北平,除先前九所國立大學外,天津的北洋大學,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學亦在合併之列,預定組成國立中華大學,旋因北京大學抗議,改為組成國立北平大學,預定組織方式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國立北平大學 · 查看更多 »

僭主

僭主(τύραννος|tyrannos;tyrant),又译為暴君,政治學術語,是一種君主制的變體。希腊时代認為,不通过世袭、傳統或是合法民主选举程序,憑藉個人的聲望與影響力,获得权力,來統治城邦的統治者,這樣的統治者被稱為僭主。 很多国家政权形式,一开始并非为僭主设计,但却很容易转变为僭主,因为没有能力阻止僭主的转变。譬如專政、社團主義、精英政治、神權政治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僭主 · 查看更多 »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是拿破崙的軍隊1812年從莫斯科撤退到斯摩稜斯克後,搶渡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從三路夹攻的戰役。法軍大败後狼狈渡過別列津納河。.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別列津納河戰役 · 查看更多 »

利古里亚大区

利古里亚(Liguria)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个邻海大区,是意大利众大区中第三小的。大区西临法国,北界与皮埃蒙特大区相邻,东临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及托斯卡纳大区。该区位于利古里亚海沿岸,是第勒尼安海(北地中海)的一部分。 沿岸的狭长地带组成了意属里维耶拉;西面最远的内陆是利古里亚部分的阿尔卑斯山,东面最远的内陆是利古里亚部分的亞平宁山脉。大区首府是热那亚。.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利古里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利古里亞共和國

利古里亞共和國(La Repubblica Ligure, 1797年-1805年; 1814年)是在現在的義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亞大區的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成立於 1797年6月14日,是由拿破崙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首都設在熱那亞。.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利古里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比利时)

利奥波德一世(荷蘭語、德語:Leopold I,Léopold Ier,),全名利奥波德·乔治·克里斯蒂·弗雷德里克(Leopold Georg Christian Friedrich); 出生于德国科堡,德國薩克森-科堡-薩爾菲德公爵。1831年7月21日成為比利时的第一位国王,開創了比利時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他的子女包括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墨西哥王后瑪麗-夏洛特。還是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丈夫的叔叔及堂姐夫(其第一任妻子夏洛特是維多利亞的堂姐)和舅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利奥波德一世 (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历史

利比亚历史,包括了利比亚本地柏柏尔人和丰富的其他民族的历史。柏柏尔人的存在贯穿了利比亚的整个历史。在利比亚历史上,它多属于欧洲或非洲的其他国家,独立的利比亚现代史是由1951年开始的。 利比亚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古代利比亚、罗马时代、伊斯兰时代、奥斯曼统治时期、意大利殖民时期和现代利比亚六个时期。.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利比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利手

利手、撇子是人类习惯所使用的手,某些人更习惯使用右手,称为右利手,某些人习惯使用左手,称为左利手,而能靈活的運用雙手的稱為兩手同利或雙撇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利手 · 查看更多 »

刺客教條系列角色列表

本列表是育碧軟體的作品《刺客教條系列》中所出現的人物簡單介紹。 本列表人物名稱以遊戲的中文版為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刺客教條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刺客教條:大革命

是育碧公司開發的一部動作冒險隱蔽類遊戲。本作是《刺客教條系列》的第八部作品,登陸PlayStation 4、Xbox One 和Microsoft Windows 平台。.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刺客教條: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列支敦斯登 · 查看更多 »

分治島嶼列表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島嶼都由一個國家統治,它們若非成為島國,就是成為大陸沿海國的部分領土。本列表列出了較為少見的多國分治島嶼(跨國島嶼)。這些島嶼通常較大,且當中亦有因為多國分治而陷於國際糾紛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分治島嶼列表 · 查看更多 »

刀削起泡酒

刀削起泡酒是开起泡酒的一种方法,需拿(香槟)刀背沿瓶颈滑动,削开起泡酒。.

新!!: 拿破仑一世和刀削起泡酒 · 查看更多 »

喬治-歐仁·奧斯曼

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法语: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法国城市规划师,因獲拿破崙三世重用,主持了1852年至1870年的巴黎城市規劃而闻名。當今巴黎的輻射狀街道網絡的型態即是其代表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喬治-歐仁·奧斯曼 · 查看更多 »

喬治·坎寧

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又譯甘寧,),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新!!: 拿破仑一世和喬治·坎寧 · 查看更多 »

喬治·居維葉

喬治·利奧波德·克雷蒂安·弗列德里克·達戈貝爾·居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簡稱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法國博物學家、比较解剖学家 與動物學家,也被称为“古生物学之父”。為博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Frédéric Cuvier)之兄,为19世紀早期的巴黎科學界名人之一。他在动物和化石方面的研究开启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领域。 居维叶的研究被认为是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的基础,他扩展了卡尔·林奈分类法,将门分入不同的纲,并将化石和动物纳入分类系统。 居维叶是最早确认了生物灭绝的生物学家。在他1813年的《对地球理论的论文》()中,提出新的物种在周期性的灾难性的洪水后产生。他是19世纪初灾变论学说最具影响力的支持者。 他与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对巴黎盆地地层的研究确立了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其他成就包括,确认了在美国发现的类似大象的骨头属于一种灭绝的动物,并将其命名为乳齿象;在巴拉圭挖掘的大骨骼是大地懒,一种巨大的史前地面树懒;命名了翼龙;描述了水生爬行动物沧龙。并且他第一个提出史前地球由爬行动物(而非哺乳动物)占据主导地位。 居维叶也因为强烈反对进化理论而闻名。在达尔文的理论提出之前,进化论的主要支持者为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和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居维叶支持进化的证据不足,当时的证据只能证明周期性的创造和因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形式的生物集群灭绝。在1830年,居维叶和若弗鲁瓦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体现了当时生物学界的主要分歧——动物结构究竟是由于功能还是(进化)形态学决定的。居维叶支持动物结构由功能决定,因此反对拉马克等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19年,他被授予終身貴族以纪念他的科学贡献。此后,他被称为居维叶男爵。1832年因霍乱在巴黎死亡。 居维叶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追随者包括美国的路易士·阿格西和英国的理查德·欧文。居维叶的名字被刻在是埃菲尔铁塔上,为埃菲尔铁塔上的72个名字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喬治·居維葉 · 查看更多 »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George III,),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後因大不列顛及爱尔兰組成聯合王國而成為聯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语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战争中擊敗法国,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崙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崙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倍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髮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斯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斯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op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喬治三世 · 查看更多 »

喬治四世

喬治四世(George IV,),全名喬治·奧古斯塔斯·腓特烈(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英國王室成員,1762年至1820年以王儲身份出任威爾斯親王,1811年至1820年期間因為父王喬治三世患精神病而兼任攝政王,1820年1月29日正式繼承父王出任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和漢諾威王國國王,至1830年6月26日駕崩。 喬治四世平生沉醉奢華生活,他引領英國攝政時期上流社會的潮流時尚,和熱衷支持新興的休閒、潮流和品味生活。他曾委任知名建築師約翰·納西在英國海邊旅遊名勝布萊頓興建規模宏大的皇家穹頂宮,另外又重新裝修白金漢宮、以及委託傑弗里·威雅維爾爵士重建溫莎堡等。他對倫敦國家美術館和倫敦国王學院的籌建計劃也起重要影響。 在家庭方面,喬治不單與父王交惡,與髮妻卡羅琳的婚姻關係更是如同災難。他在1821年加冕時下令禁制卡羅琳出席大典,在1820年還事先透過國會引入極大反響的《痛苦和刑罰草案》,企圖與卡羅琳離婚,結果不但失敗,還廣受抨擊。 政治上,喬治在位攝政王和君主期間,大部份時間均由利物浦勳爵擔任首相,掌控政府。在喬治甚少過問朝政的情況下,英政府帶領英國於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並與各國商定戰後的和平秩序,還試圖應付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動盪。喬治在晚年被迫接受與他不和的喬治·坎寧先後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棄一直以來反對解放天主教的立場。 雖然喬治的風采和品味為他贏得「英格蘭第一紳士」的讚譽,但他與父王和妻子的惡劣關係,以及放縱奢華的生活,使他受到平民百姓的蔑視,王室尊嚴也因而受損,很多納稅人更對他戰時的窮奢極侈感到憤怒。他在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沒有擔當領導國民的重任,生活上也沒有成為國民效法的良好楷模;不少朝臣也認為喬治四世為人自私、欠缺誠信和不負責任,而且他一生也深受身邊寵臣的不良影響。 乔治四世驾崩后,由於他的独女夏洛特公主已於1817年死於難產,而他的二弟約克公爵也於1827年逝世,王位遂由他的三弟克拉倫斯公爵繼位,是為威廉四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喬治四世 · 查看更多 »

命運之矛

聖槍(Holy lance)又稱作是命運之矛(Spear of Destiny)、聖矛(Holy Spear)、隆基努斯之槍或朗基努斯槍(Lance of Longinus),相傳是耶稣在受十字架刑後,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因刑而死,因此用一個長矛戳刺耶穌的側腹位置,此一長矛即成為命運之矛。他和聖杯、真十字架同是基督教著名的聖物。 當耶穌和另外兩個偷竊者一起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羅馬士兵把兩名偷竊者的腳骨打斷,以加速其死亡,而耶穌此時已然斷氣,一名羅馬士兵朗基努斯以長矛刺穿其側腹,此時血和水噴濺出來,證明耶穌已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命運之矛 · 查看更多 »

呂岑會戰

呂岑會戰是在呂岑這個小鎮附近的會戰,可以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呂岑會戰 · 查看更多 »

呂岑會戰 (1813年)

呂岑會戰是一場爆發於1813年5月2日的戰役,為第六次反法同盟之戰的第一戰,拿破崙在此役之前的俄法戰爭中大損,花費心思才又重建了新的大軍,在此戰役中初試啼聲,獲得勝利,但由於騎兵的不足,反法同盟戰力依然存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呂岑會戰 (1813年) · 查看更多 »

呂內維爾條約

呂內維爾條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簽訂的停戰條約。條約於1801年2月9日簽訂,法國由約瑟夫·波拿巴為代表,帝國一方由奧地利外相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作代表。 奧軍於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之役、12月3日的霍亨林登戰役戰敗給拿破崙一世及莫羅後,奧地利被逼對法國求和,奧法之間遂簽訂一系列和約。呂內維爾條約標誌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崩潰。繼此條約後,英國亦單獨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呂內維爾條約 · 查看更多 »

和平街 (巴黎)

和平街(Rue de la Paix)是法国巴黎的一条街道,位于巴黎第二区,虽然具有历史的外观,但却是世界上最时尚的购物街之一,尤以珠宝店著称,为首的一家是1898年开设在和平街13号的卡地亚。查尔斯·沃思第一个在和平街开设了时装店。 和平街是根据拿破仑一世的命令,开辟于1806年,南起旺多姆广场,北到巴黎歌剧院,拆除了古代的嘉布遣会修道院。这是拿破仑在巴黎右岸心脏地区兴建的工程之一,那些工程都通往尚待开发的西郊或北部。 这条街最初名为“拿破仑街”(Rue Napoléon),在波旁王朝复辟期间,改名为和平街,以庆祝1815年和约的签订。 在大富翁游戏的法国版本中,和平街是最昂贵的街道。 Category:巴黎街道 Category:巴黎第二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和平街 (巴黎) · 查看更多 »

傅雲欽

傅雲欽(),台灣律師、建國廣場負責人、台灣獨立的理論研究者及運動者。,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7/08/02,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4.

新!!: 拿破仑一世和傅雲欽 · 查看更多 »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的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哥廷根市,因德国汉诺威公爵兼英国国王格奥尔格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莱堡大学、圖宾根大学相似,哥廷根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 哥廷根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名人辈出,蜚声世界。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为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所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哥廷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哥德堡歷史

幾千年前,現時哥德堡所在之地已有人類居住。約塔河下游和桑達納(Sandarna,或桑納Sanna)都曾發現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出土文物有8000年歷史,當時的海平面比現時高出25米。現時哥德堡市的範圍內發現11處岩畫群、接近250個青銅時代石標、90個墓地、26個完好或損毀的城堡和2500件歷史遺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哥德堡歷史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戰役 (1807年)

1807年哥本哈根戰役(Battle of Copenhagen (1807))或稱炮轟哥本哈根(Bombardment of Copenhagen)是發生於1807年8月16日至9月5日的一場戰役,屬於砲艦戰爭中的戰役。這場戰役是一次先發制人攻擊,英國進攻丹麥-挪威首都哥本哈根,以奪取皇家丹麥-挪威海軍為目標。.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哥本哈根戰役 (1807年) · 查看更多 »

哥斯达黎加历史

哥斯达黎加是一个位于中美洲国家。本文记述哥斯达黎加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哥斯达黎加历史 · 查看更多 »

哈尔福德·麦金德

哈尔福德·约翰·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本來是地理學家,後來也介入政治理論與經濟學。.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尔福德·麦金德 · 查看更多 »

哈丽特·阿巴斯诺特

哈丽特·阿巴斯诺特(英文:Harriet Arbuthnot,)是19世纪早期英国日记作者、社会观察家和托利党的政治女强人。在1820年代,她是滑铁卢战役的英雄不列颠首相第一代威灵顿公爵“最亲近的女性朋友”。Longford, p. 195.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丽特·阿巴斯诺特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是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后期奥匈帝国的家族。 他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918年后帝国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王室被迫举家流亡海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該列表將詳細列出各位出任以上職位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其中的年期代表着各君主的在位期,而非生逝。.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哈瓦斯通讯社

“哈瓦斯通讯社”(Agence Havas),是全球第一家通讯社,创始人是法国人哈瓦斯(Charles Havas)。哈瓦斯社正式挂牌成立于1835年,后来成为十九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之一,从这里也走出了另外两个通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的创始人保罗·路透和贝纳德·沃尔夫。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巴黎,哈瓦斯社瓦解分裂不复存在,1944年巴黎光复后,在原哈瓦斯社的地址上组建了一家新的通讯社,就是今天的法国通讯社——法新社。.

新!!: 拿破仑一世和哈瓦斯通讯社 · 查看更多 »

儒勒·迪蒙·迪維爾

儒勒·塞巴斯蒂安·塞薩爾·迪蒙·迪維爾(Jules Sébastien César Dumont d'Urville,)是法國探險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海軍少將。他一生探索了南太平洋、西太平洋、澳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迪蒙雖然作為一位植物學家和製圖師,反而以探險事蹟聞名於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儒勒·迪蒙·迪維爾 · 查看更多 »

内兹珀斯战争

内兹珀斯战争是美洲原住民中的内兹珀斯人的若干个群体及其盟友红色回声(Hahtalekin "Red Echo")和光头(Husishusis Kute "Bald Head")所率领的的一个小群体,与美国军队间的一场武装冲突。这场冲突发生在1877年6月到10月间。它源于内兹珀斯人中的一些被称为“非条约印第安人”的群体拒绝放弃他们在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祖传土地并迁移到爱达荷的一片印第安人保留区。1855年的《沃拉沃拉条约》承认了这个部落31000平方公里(770万英亩)的祖传土地并且授予了他们在被割给政府的土地上狩猎与捕鱼的权利。这一强行的迁移要求是违于《沃拉沃拉条约》的。 在六月份的第一场交战之后,内兹珀斯人开始了向北的艰苦跋涉,以求得到的援助。在被克罗人拒绝之后,他们又希望得到坐牛率领的拉科塔人的庇护。坐牛在1876年的小大角羊战役之后,为了避免被捕,在1877年5月就已逃到了加拿大。 内兹珀斯人遭受到美军的追击,并与美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与战斗,且战且退地行进了1900公里(1170英里)。最后,就在距离加拿大边境不到60公里(40英里)处的位于蒙大拿的的山脚下的斯内克溪之畔,经过一场持续五天的战斗,战争终于结束。内兹珀斯人中的瓦洛厄(Wallowa)群体的山雷酋长(又叫约瑟夫酋长)代表余下的大多数内兹珀斯人向将军与将军投了降。但是在这场战斗后,内兹珀斯人中的拉马塔(Lamátta,意为“少雪地区”)群体的酋长巧妙地设法逃过了美军,并带着他的群体中的一群数量不确定的人逃到了坐牛在加拿大的营地。而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那418名投降了的内兹珀斯人,则被当作俘虏并被列车送到了堪萨斯的。 尽管山雷酋长是最为著名的内兹珀斯人首领,但他并非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首领。内兹珀斯人由若干名首领组成的临时联盟来领导。这些首领们来自“非条约”内兹珀斯人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包括瓦洛厄群体的,拉马塔群体的白鸟,皮库楠(Pikunan)群体的及阿尔波怀(Alpowai)群体的。霍华德将军是美军的首领,他被给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内兹珀斯人赶到保留区,并且威廉·蒂卡姆西·谢尔曼将军还给了他进行追击的权力。就在内兹珀斯人最后的投降中,山雷酋长发表了他著名的《我将永远不再战斗了》演说。口译员亚瑟·查普曼进行了翻译。 《纽约时报》在1877年的一篇关于内兹珀斯战争的社论中写道:“就我们的角色而言,这场战争的起源与主旨完全就是一个大错和一场犯罪”。 和的一些场所向这场战争表示了纪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内兹珀斯战争 · 查看更多 »

军事修会

军事修会指罗马天主教会为协助十字军运动而开始建立的一系列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修道会,这些组织的使命是维护信仰,他们在十字军东征系列战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以及随后的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战争中相当活跃,十字军运动结束后,这个概念延续了下去,但是其性质已经大大世俗化了。军事修会有严明的纪律,其修士需要接受相当专业的军事训练,在当时也被认为骑士精神的理想化身。军事修会内部实行严格的集权制,每个组织的最高首领被称为“總團長”(grand master),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宗。罗马教宗给予军事修会各种特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不受十字军国家的政、教管辖。尽管耶路撒冷王国的总主教是教宗的国使,但他也无权支配调遣他们。.

新!!: 拿破仑一世和军事修会 · 查看更多 »

军旗

军旗,代表一支军队的旗帜。一些国家的军旗和国旗是一样的,一些国家不同的军种有各自的军旗。.

新!!: 拿破仑一世和军旗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拿破仑一世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玫瑰

《凡爾賽玫瑰》(日文原名:ベルサイユのばら)是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少女漫畫作品,自1972年至1973年於Margaret連載。香港版譯名最早為《凡爾賽的玫瑰》,後來改成為《女強人奧斯卡》,台灣版漫畫由大然出版社譯為《玉女英豪》,後因該作品被法國導演雅克·德米拍攝成電影,在台灣上映時片商譯為凡爾賽玫瑰,後來動畫版同樣譯為凡爾賽玫瑰,接手版權的東立因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凡爾賽玫瑰 · 查看更多 »

凯旋门

凯旋门本來是指古代罗马人创建,为庆祝战争胜利而建造出来的纪念性建筑物,是门的一种,通常为横跨在一条道路上之独立性建筑。近代世界各地皆有仿照古罗马凯旋门建造的建筑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凯旋门 · 查看更多 »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天主教思高譯本稱《出谷紀》)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记传统上认为是摩西在旷野完成的第二本书,因此在一些圣经译本如德文圣经中,它也简称作摩西二书(2.

新!!: 拿破仑一世和出埃及記 · 查看更多 »

出島

出島是一個曾在日本江戶時代肥前國(現在的長崎縣)長崎港內的扇形人工島、外國人居留地。在1641年到1859年期間,是荷蘭商館所在地。在鎖國政策實行期間,出島是日本對西方開放的唯一窗口。.

新!!: 拿破仑一世和出島 · 查看更多 »

全民表决

全民表决(拉丁语:plebiscitum )是为一国或一地之重大事项征询其人民主流民意的表决制度。其术语来源于古罗马的拉丁语,由拉丁语的人民(plebs)和决定(scitum)合成,意即人民的决定。在拉丁语原意中,“全民表决”一词有别于恺撒制度( césarisme)Laurent Mauduit, «Le référendum et le tabou des institutions», dans Le Monde, 23 mai 2009,是真正为民主设计的工具。而在现代语意中,“全民表决”是公投的一种变体,通常设问是否赞同某人的政策。.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全民表决 · 查看更多 »

兩西西里王國

兩西西里王國是拿破崙時期完結和1816年费迪南多一世恢復權力的時候,被給予他的領地(包括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的新名字。王國的首都是那不勒斯。.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兩西西里王國 · 查看更多 »

六座拿破仑半身像

《六座拿破仑半身像》是柯南·道爾所著的福爾摩斯探案的56個短篇故事之一,收錄於《归来记》系列当中。.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六座拿破仑半身像 · 查看更多 »

六日戰役

六日戰役(1814年2月10日–14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一系列戰役,當時聯軍已逼近巴黎,也是拿破崙在該次戰爭中的最後一場勝仗。 拿破崙身邊僅剩約七萬人,卻要面對至少五十萬聯軍的入侵,這些聯軍包括了布呂歇爾元帥和施瓦岑貝格元帥各自率領的主力兵團。然而施瓦岑貝格率領的主力軍卻推進緩慢,且面臨極端危險的處境。另一方面布呂歇爾進展甚快,但他的俄普聯軍已筋疲力盡,許多部下四散各地,這也給予法軍一個絕佳的反擊機會。 六日戰役發生於2月10日至15日,期間拿破崙在四場戰鬥(、、、)中擊敗布呂歇爾的部隊。拿破崙僅用四萬人的部隊,就造成布呂歇爾七萬部隊折損17,750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六日戰役 · 查看更多 »

兰茨胡特

兰茨胡特(Landshut)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伊萨尔河畔,是下巴伐利亚行政区的首府,此外它是兰茨胡特县的县府,但是它本身是一座不律属县的城市。兰茨胡特共有人口约6.2万多人,是该行政区的第一大城市,其人口多于施特劳宾、帕绍。在东巴伐利亚它继雷根斯堡之后是第二大城市。它是2007年设立的欧洲慕尼黑都市地区最东北的重镇。 由于兰茨胡特的市徽上有三个头盔,因此它也被称为“三盔城”。每四年市内重演格奥尔格公爵的婚礼,被称为“兰茨胡特婚礼”。兰茨胡特的市容主要由哥特式建筑为主,尤其显著的有特劳斯尼茨城堡和马丁教堂。其中马丁教堂的钟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砖结构钟楼。 兰茨胡特与慕尼黑之间的交通非常好,慕尼黑国际机场位于两座城市之间,从兰茨胡特到慕尼黑国际机场约需要半个小时时间。因此兰茨胡特的失业率是东巴伐利亚最低的。2006年10月其失业率为4.2%,在巴伐利亚平均为5.8%。.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兰茨胡特 · 查看更多 »

共和十年宪法

共和十年宪法是于法国共和十年(1802年)在法国颁布的一部宪法。该宪法修正了,修改调整了执政府方面的内容,使得拿破仑·波拿巴成为终身第一执政。 根据宪法,第一执政的权力被大大加强。首先,只有第一执政拥有批准条约的权力。其次,第一执政还拥有任命护宪元老院中的议员的权力以及赦免权。 的权力得到增强,但同时和的权力被削减。护宪元老院有权修改宪法、采取一些特别措施(比如解散立法院和护民院) 两年后,宪法得到修正,最终形成了。共和十二年宪法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为拿破仑。.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共和十年宪法 · 查看更多 »

共和十二年宪法

共和十二年宪法是法国在法国共和历十二年(公历1804年)颁布的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修正了先前的和共和十年宪法,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由此前的终身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担任皇帝,世称“拿破仑一世”。宪法规定波拿巴家族为法国的皇室,王位须由波拿巴家族成员继承。共和十二年宪法最后经过了的全面修改,并在1815年波旁皇室再次归来后被全面废除。.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共和十二年宪法 · 查看更多 »

共和八年宪法

共和八年宪法(Constitution de l'an VIII)是法国在1799年12月24日,即法国共和历八年颁布的一部宪法。依据宪法,法国政府为执政府。此前的雾月政变已经有效地将权力全部移交给了拿破仑·波拿巴,且在一些人的眼里,政变已经结束了法国大革命。 政变后,为了使拿破仑及其盟友的地位合法化,政变者们开始起草"短小晦涩的共和八年宪法" 。 宪法特别设立了第一执政这个职位来授予拿破仑大部分的权力。这份宪法亦是1789年革命后第一部没有权利宣言的宪法。 三名执政名义上共同掌握执政权,但事实上所有的权力都被第一执政,即拿破仑掌握。这与激进的国民公会和寡头政府式的督政府都不相同。其实,这种政府组织形式更像是奥古斯都的元首制,实质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保守共和国,但这又时时刻刻使法国人想起和平,稳定和秩序。为了强调这点,宪法的作者使用了许多古罗马的词语,比如执政官(Consul),元老(Senator)以及护民官(Tribune)。 宪法创立了一个三院制立法机构:一个成员为八十名四十岁以上男子的,一个有一百名成员的以及一个有三百名议员的 。 第一执政,护民院以及立法院有权各自提名一个元老院候选人,然后元老院从这三人中选择一个候选人进入元老院。 宪法也用到了"显贵"这个词语。"显贵"是君主时期广泛使用的一个词语,指那些重要的,"高贵"的人 — 地主,商人,学者,职业人员,神职人员和官员。通过公投,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会被选入"显贵"的候选人名单。随后,元老院就会从这份"显贵"的候选人名单中挑选人员,由此来任命护民院和立法院的成员、翻案法院的法官以及各种行政长官。 拿破仑在1800年2月7日进行了有关宪法的全民公决。投票并没有绑架选民,但它的结果还是允许拿破仑去维持一种民主的表象。吕西安·波拿巴宣布关于新宪法的投票结果为赞成票3,011,007张,反对票1,562张。但真实的结果大概是155万票赞成,几千票反对。 宪法首次被修正后成为了共和十年宪法,这部宪法使得拿破仑成为终身第一执政。 当宪法被大幅度修改后,所得到的共和十二年宪法建立了波拿巴皇朝,拿破仑为法兰西皇帝。1814年第一次波旁复辟用废除了拿破仑的宪法体系,但拿破仑在百日皇朝中恢复了这个体系,并实际上用所谓的取代它。百日皇朝结束后,路易十八在1815年7月回到法国,最终完全废除了拿破仑宪法体系。.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共和八年宪法 · 查看更多 »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共济会 · 查看更多 »

元帅大道

元帅大道(Boulevards des Maréchaux)是指在法国巴黎市,靠近其最外层边缘,环绕城市的一组大道。这些大道大部分都以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至1814年)时期为拿破仑一世效力的元帅命名。今天,法兰西岛有轨电车3号线a线和法兰西岛有轨电车3号线b线经过元帅大道的大部分路段。.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元帅大道 · 查看更多 »

克劳德·贝托莱

克劳德·路易·贝托莱(Claude Louis Berthollet,),法国化学家。贝托莱生于萨伏依公国的Talloires(现属法国上萨瓦省,在省会阿讷西附近)。1768年在都灵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776年发表论酒石酸的文章。1778年确定了氨气的化学组成。1780年进入法兰西科学院。1784年担任Gobelin地区政府染料厂的主管,次年发现氯气的漂白作用。这一发现使得染料厂摆脱了传统的通过暴晒进行漂白的办法,大大提高的生产效率。他也对含氯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氯酸钾就被称为贝托莱盐。 贝托莱是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的研究伙伴和支持者之一。他率先支持拉瓦锡的化学理论,于1787年和拉瓦锡一起共同制定了沿用至今的化学命名法。但他对盐酸的研究说明拉瓦锡关于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的看法是错误的。1789年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形势变幻,贝托莱离开了法国,但不久又被政府请回讲授火药制造等课程。贝托莱曾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注意到了在盐湖中的石灰石会析出碱的反应,最早提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贝托莱和约瑟夫·普鲁斯特曾为化合物的组成是否可变发生过持续八年的论战,普鲁斯特认为对于一种化合物而言,其元素的比例是一定的;而贝托莱认为对于一种化合物而言,其元素的比例可在一個較小範圍內變動。普鲁斯特通过大量的精密测量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并最终由贝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确定为定比定律。但后来逐渐发现有些化合物的组成的确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这些化合物就被称为非整比化合物(也稱「非化學計量化合物」或「貝多萊體(berthollides)」)。 1789年,贝托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1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822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的外籍荣誉院士。.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劳德·贝托莱 · 查看更多 »

克勞德·皮爾林·維克托

克劳德·维克托-佩朗,第一代贝卢诺公爵(Claude Victor-Perrin, First Duc de Belluno;)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军人和军事指挥官,1807年被拿破仑授予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勞德·皮爾林·維克托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克羅埃西亞歷史

克罗地亚首先出现在历史上是8世纪。那时它以一个大公国形式存在。10世纪克罗地亚成为一个王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羅埃西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萊門斯·梅特涅 · 查看更多 »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的一個建筑群,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及象徵建築,同时也是俄罗斯总统驻地。其南面俯瞰莫斯科河,东临聖巴西爾大教堂与红场,西接亚历山大花园与无名烈士墓。四周由宫墙围四座宫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楼而成,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式建筑的代表之作。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是历史古蹟、文化象徵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里姆林宫 · 查看更多 »

克里雍广场

克里雍广场(Place Crillon)是法国阿维尼翁的一个广场。曾经称为喜剧广场(place de la Comédie)Joseph Girard,,..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里雍广场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八世

克里斯蒂安八世(Frederik 8.,),1814年以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Christian Frederik)名號即位為挪威國王,後來於1839至1848年間擔任丹麥國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里斯蒂安八世 · 查看更多 »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Kraków,;Krakau,克拉考)是波蘭第二大城市,為小波蘭省首府,也是波蘭的舊都。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全市人口約76萬人。在波蘭歷史上,克拉科夫自1038年起成為首都,直至1596年遷都華沙為止Jagiellonian University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Kraków", see: ;波蘭在1795年至1918年期間,則以該城為中心先後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及。其擁有非法定的城市全銜,稱為(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AGH, ACK Cyfronet.

新!!: 拿破仑一世和克拉科夫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门

布蘭登堡門()是位於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国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欧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新!!: 拿破仑一世和勃兰登堡门 · 查看更多 »

回文

--是正读反读都能读通的句子,亦有将文字排列成圆圈者,是一種修辭方式和文字游戏。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回文 · 查看更多 »

国际单位制

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系統。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換算關係明確的「一致單位」。另有二十個基於十進制的詞頭,當加在單位名稱或符號前的時候,可用於表達該單位的倍數或分數。 國際單位制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採用的十進制單位系統──公制;現行制度從1948年開始建立,於1960年正式公佈。它的基礎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國際單位制的設計意圖是,先定義詞頭和單位名稱,但單位本身的定義則會隨著度量科技的進步、精準度的提高,根據國際協議來演變。例如,分別於2011年、2014年舉辦的第24、25屆國際度量衡大會討論了有關重新定義公斤的提案。 隨著科學的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的問題上也沒有良好的協調。因此在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的定義,並在國際上建立一套書寫和表達計量的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發達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當中,國際單位制並沒有受到全面的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国际单位制 · 查看更多 »

国民公会

國民公會(Convention nationale)存在於1792年9月20日至1795年10月26日,是法蘭西大革命時期的單一國會。 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後,國民立法議會頒布發令暫停國王路易十六的職務,並由未逃跑代表召開臨時國民公會起草新憲法選出新的國民工會代表。 新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公會代表必須經由年滿25歲以上,居住一年以上並依靠起勞力生活的法蘭西人民,選舉產生。 因此,1792年 9月20日開幕的國民公會是第一個沒有階級區分的法國議會,由男性普選產生的代表組成。 國民公會由749名議員組成,其中吉倫特派為右翼,約160人,山嶽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高位置而得名)為左翼,約140人,而人數最多的為中間派,也稱或沼澤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低位置得名)。 1795年10月26日,國民公會解散,其立法權力由和五百人院 繼承,其行政權力由督政府繼承。.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国民公会 · 查看更多 »

图书奇侠

图书奇侠(英语:The Librarian),又译图书馆员、护宝奇兵,是由诺亚·怀勒主演的总共三部电视电影以及参与演出的一部美国迷你电视影集,由特纳电视网推出的一系列电视影集。.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图书奇侠 · 查看更多 »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称的法老(约前1479年4月24日—约前1425年3月11日在位)。图特摩斯三世是法老图特摩斯二世之子(曾被认为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弟)。据认为,他是图特摩斯二世与次妃伊西斯之子,与图特摩斯二世的正妻哈特谢普苏特之女结婚。 在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独自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立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为共同执政者。从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其结果是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美吉多(麦吉杜)、卡迭石、卡尔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围攻麦吉杜的战役最为有名)。约前1445年,图特摩斯三世打败了米坦尼国王,夺占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赫赫武功,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古埃及的拿破仑。 图特摩斯三世死後,阿蒙霍特普二世繼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图特摩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四角防線 (意大利)

四角防線(;)是傳統用來稱呼由奧地利帝國於倫巴底及威尼西亞建立的防禦系統。防線連接著跨越明喬河、波河及阿迪傑河的四個要塞,佩斯基耶拉、曼圖亞、維羅納及萊尼亞戈。約從1850年代開始,送到防線的補給及援軍經由威尼斯-米蘭鐵路所運送。儘管防線主要是用來防禦入侵,但是曼圖亞及萊尼亞戈的工事亦能夠作為一個跨越波河的橋頭堡,以便守軍迅速作出反擊。 奧地利於1833至1849年間,動用極大代價才建成四角防線。防線的構思原本來自奧地利的查理大公,以防守關鍵的戰略地點,亦代表著奧地利帝國對當年拿破崙侵略的反擊策略。奧地利選擇防禦各處入侵帝國的重要道路的策略,但同時其他國家,特別是普魯士,正採取利用鐵路的快速、彈性軍事策略來作戰,奧地利正與他國分走兩條不同道路。 在1848年革命期間,薩丁尼亞王國對奧宣戰,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爆發。雖然薩軍起初獲得一些勝利,但因為未能攻克四角防線,而令奧軍繼續保持控制及得以增援作戰。最終在奧軍名將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的進攻下,薩丁尼亞於庫斯托扎及諾瓦拉慘敗,意大利邦國革命遂被鎮壓。 1859年,法國亦參戰於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入侵的法軍亦認為不應強攻四角防線。奧軍在經過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後,再度增強防線的力量。奧地利建設了由8個要塞組成的第二道防線,並於1866年春天建成。新建成的防線有效地於普奧戰爭中阻擋意大利軍隊的入侵,證明了防線的功效。但是當奧軍主力於北線的薩多瓦會戰中被普魯士決定性擊敗後,奧地利被逼於稍後的布拉格條約內,放棄了四角防線及威尼西亞予意大利王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四角防線 (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四院制

四院制(英文:Tetracameralism),意即由四個議院組成的議會,與現時常見的一院制與兩院制相比,三院制與四院制十分罕見。.

新!!: 拿破仑一世和四院制 · 查看更多 »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意大利語:Regno Lombardo-Veneto,德語: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是一個位於意大利北部的王國,並由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所控制。此王國是根據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出之協定而建立。其後於1859年及1866年,倫巴第及威尼托漸次被割讓予薩丁尼亞王國及後來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此一國家亦不復存在。.

新!!: 拿破仑一世和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BIG MOM海賊團

BIG MOM海賊團(ビッグ・マム海賊団)是尾田榮一郎創作的日本漫畫《ONE PIECE》中著名的一個海賊團。.

新!!: 拿破仑一世和BIG MOM海賊團 · 查看更多 »

BTOB媒體作品列表

此列表主要記載韓國男子音樂團體BTOB自2012年出道至今,所參與的戲劇、綜藝、廣播、廣告代言等作品。.

新!!: 拿破仑一世和BTOB媒體作品列表 · 查看更多 »

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本条目记录《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Code Geass 亡國的AKITO》和《Code Geass 双貌的奥兹》中的世界观设定及专有名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Code Geass世界觀設定及專有名詞列表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工作对天体力学和统计学有举足轻重的发展。.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奥热罗

卡斯蒂廖内公爵夏尔·皮埃尔·弗朗索瓦·奥热罗(Charles Pierre François Augereau, duc de Castiglione;),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尔·奥热罗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保罗·普吕东

埃尔·保罗·普吕东(法语:Pierre Paul Prud'hon,)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浪漫气息的、独树一帜的画家,他用自己的眼去观察世界,他以自己的心去感悟艺术,他是古典主义风格画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先驱。.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尔·保罗·普吕东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里尔·德·伯农维尔

埃尔·里埃尔,伯农维尔侯爵(Pierre Riel, marquis de Beurnonville) 法国革命战争期间的法国将领,后被授予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尔·里尔·德·伯农维尔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桥

埃尔桥(Pont de pierre)是法国波尔多一座跨越加龙河的桥梁,连接左岸的维克多雨果林荫道和右岸的梯也尔大街。 皮埃尔桥是加龙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修建于1819年到1822年。在这三年中,建造者由于河中强烈的潮流而面临许多挑战。他们从英国借来潜水钟稳定桥梁的支柱。它有17个拱(拿破仑名字的字母数字)。直到1965年兴建圣让桥之前,皮埃尔桥一直是唯一的桥梁。 2004年4月26日,波尔多发行了一张面值0.50欧元的旅游邮票,它显示了一列轻轨列车通过皮埃尔桥。.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尔桥 · 查看更多 »

皮埃蒙特战役

埃蒙特战役,是1796年法国督政府为消除南面的军事威胁,派遣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意大利军团与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发生的一场战役。.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埃蒙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皮亚琴察

亚琴察(意大利语:Piacenza,拉丁语:Placentia)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的一座城市,它是皮亚琴察省的省会。作为地区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它设有天然气及石油提炼厂。此外它还生产水泥、食品、塑料、皮具以及农业机械。附近有一座空军基地。2013年的人口为100,413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亚琴察 · 查看更多 »

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皮翁比诺邦国各统治者的名单。皮翁比诺邦国存在于1399年至1805年,1594年升为亲王领地。1805年被拿破仑占领整合为卢卡和皮翁比诺亲王国。1814年并入托斯卡纳大公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皮拉諾戰役

拉諾戰役(Battle of Pirano,又稱battle of Grado)是在拿破崙戰爭中,於1812年2月22日所發生的一個小型海軍行動,參戰方為英國與法國的風帆戰艦,開戰地點在皮蘭與格拉多之間的亞得里亞海。其中一艘法國戰艦已於15年前拿破崙一世於里沃利戰役勝利時命名,鄰近開戰前才於威尼斯建造完成。法國海軍在上一年於亞得里亞海戰敗後,有意使用此艦加強該海域的法國武裝力量。 為了防止里沃利號挑戰英國在亞得里亞海戰場的優勢,英國皇家海軍從地中海艦隊調來一艘風帆戰艦,於里沃利號進行處女航時予以攔截。時任艦長於2月中旬抵達威尼斯,並封鎖其港口。當里沃利號試圖從霧中逃脫時,塔爾波特已追趕上來,並在5小時戰鬥後,命令里沃利號投降;有超過一半的里沃利號船員死亡或受傷。.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皮拉諾戰役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拿破仑一世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的里雅斯特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皇冠

皇冠或王冠是世界許多地區君主或神頭上所載的權力與正統性的象徵物。中華文化圈各國的冕冠與之相似。.

新!!: 拿破仑一世和皇冠 · 查看更多 »

石原莞尔

石原莞尔()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人,最终军衔是陆军中将,作为军事思想家发表了“”,擁有相當的才華及遠見。在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时和板垣征四郎一起策动了九一八事变(满洲事变),二戰末期因为和东条英机的尖銳对立而被编入预备役,最後甚至策畫暗殺東條英机。 石原是熱心的國柱會成員,也就是佛教日蓮宗信者,常訴說「兵法即為妙法」(妙法蓮華)的道理,這組織經歷演變後成為創價學會和公明黨等組織直到今日還影響日本政治。在當年他認為日本應該滿足於滿洲國的勢力範圍、不應全面侵略中國而應該以強勢地位建立和談同盟,因為他篤信「世界最終戰論」就是東方跟西方終須一戰,而東方當然要由最先進的日本領軍,也因此日本需要和中國結成盟友、但必須拿下滿蒙讓中國屈從於日本附庸,但不可將主戰力陷入中國戰場並將其推往西方聯盟,真實的永恆敵人是西方基督/天主教勢力,也因此戰略觀點差異與東條对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沒有被當成战犯起诉。.

新!!: 拿破仑一世和石原莞尔 · 查看更多 »

王国的兴起

,是一款即时战略(RTS)游戏。游戏由Big Huge Games公司开发,并由微软公司在2003年5月20日发行。2004年4月28日又发行了资料片(Rise of Nations: Thrones and Patriots)。在2006年5月9日推出的-zh-cn:传奇延续; zh-tw:傳說再現;-(Rise of Nations: Rise of Legends)雖被視為是續作,但其遊戲背景則有重大改變。 《王国的兴起:扩展版》是本作的扩展版,于2014年6月在Steam发行,于2017年9月在Windows 10商店发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王国的兴起 · 查看更多 »

王爵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国近代最高等级的王爵称为亲王,因此“亲王”也用来翻译西方君主制国家相应的爵位。王爵和作为君主称号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后者是一国的君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王爵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一世 (葡萄牙)

虔誠的女人瑪麗亞一世(),1777年至1816年担任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女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玛丽亚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拿破仑一世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獨裁者

裁者指在獨裁或專制的政權下,拥有國家最高權力的「領導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透過民主制度成為領導人或由國家元首任命執政後才實行獨裁統治。社會科學及世界史中對於介定獨裁者存有爭議,因為最常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出於現代自由主義人士,用法也通常是負面的,用來指責在共和或君主立憲下的領袖,但不包括做出可被認為是獨裁行為的殖民地或君主專制政權,也不包括在前普選制下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和軍閥割據下的政體,而且批判獨裁的人經常會默許無政府狀態或金權政治,認為前者優於獨裁或當後者是民主的必要之惡。。企業管理模式討論有借用政治學及社會科学關於獨裁或專制的理論去評估組織方式及領導風格郑元春.

新!!: 拿破仑一世和獨裁者 · 查看更多 »

獨輪車

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动的小型運載工具,最早為希腊人或中國汉朝人发明。它符合工效學,能夠抵受在崎嶇路面行進,但是不能在太過傾斜的地面作物資或工具運輸。 獨輪車利用槓桿原理而把負載的抗力點的靠近支點(即車輪)而令本身運作有效率,亦把負載分擔在獨輪車及操縱者之上。因為獨輪車令笨重或大量的負載移動變得輕鬆,所以它在建築工地、農地、花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兩輪的手推車在平地較為穩定,但獨輪車則在易失平衡的地方如細小、鋪板或翹起的路面有較高的可操作性,而且在卸載時亦較易控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獨輪車 · 查看更多 »

班傑明·康斯坦

班傑明·康斯坦(Henri-Benjamin Constant de Rebecque,)是瑞士洛桑出身的法國小說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心理主義小說「Adolphe」聞名。以自由主義思想家而廣為人知,也是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發表政治評論、宗教論等,也從事政治活動,为拿破仑一世起草了帝国宪法附加法。.

新!!: 拿破仑一世和班傑明·康斯坦 · 查看更多 »

現代史

代史(Modern history),又譯為近代史,指現代(又譯近代,modern period,modern era)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在西方,現代普遍被定義為中世紀之後的歷史時期,約開始於16世紀。現代可以被進一步區分為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與現代晚期(late modern period),這兩個時期以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作為分界。在現代史之中,與現在時間緊密相關的歷史,稱為當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 近代和現代合稱近現代,即以近代為現代之前的一個時期;但有時近代和現代沒有截然的含義區別,視為同義,相互替代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現代史 · 查看更多 »

督政府

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是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2日至1799年10月25日期间掌握法国最高政权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1795年8月,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新的共和三年宪法,规定新立法机构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称五百人院,由500人组成。宪法规定现政府代表必须在新立法机构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根据五百人院的提名,元老院选举出5名督政官组成督政府,每年改选其中1人。督政府成员以3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 这一宪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10月2日,反对派在法兰西剧院集会反对新宪法,并于10月3日发动暴动,是为“葡月暴动”。同日,国民公会任命保罗·巴拉斯为军事领导人,但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下进行的。在波拿巴炮兵的轰击下,葡月暴动在10月5日被镇压。 根据新宪法,国民公会在10月26日解散,新的立法机构于次日开会选举出督政府,首任五人是保罗·巴拉斯、艾蒂安-弗朗索瓦·勒图尔纳、路易·玛丽·德·拉·拉勒维里、让·弗朗索瓦·勒贝尔和拉扎雷·卡尔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督政府 · 查看更多 »

砷,化学元素符号为As,原子序数为33。砷分布在多种矿物中,通常与硫和其它金属元素共存,也有纯的元素晶体。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在1250年首次对砷进行了记载。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单质以灰砷、黑砷和黄砷这三种同素异形体的形式存在,但只有灰砷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的用途。 砷可用于合金的制造,比如生产铜的强化合金或是添加到制造车用铅酸蓄电池的合金中。制造半导体电子器件时用砷作为掺杂剂合成n形半导体材料,掺杂了硅的光电子化合物砷化镓是在使用中最常见的半导体。砷和它的化合物,特别是三氧化二砷(砒霜)用于合成农药(用于处理木材产品)、除草剂和杀虫剂。但这些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消失。 虽然有少数几种细菌是能够将砷化合物作为呼吸代谢物的,但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砷是有毒物质。受砷污染的地下水是影响全世界几百万人的环境问题。.

新!!: 拿破仑一世和砷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拿破仑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福煦元帅广场

福煦元帅广场(Place du Maréchal-Foch)是法国南特的一个著名广场,18世纪开辟,在圣伯多禄大道和圣安德肋大道之间。它在第一帝国时期名为阅兵广场(place d'armes),在复辟时期命名为路易十六广场(place Louis-XVI),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费迪南·福煦元帅命名。 位于广场中心的路易十六柱,立于1790年,原为“自由柱”,高28米,复辟时期的1823年,安放了在法国颇为罕见的路易十六雕像。 广场周围可以看到Hôtel Montaudouin;Hôtel d'Aux(建于1770年,1808年拿破仑和约瑟芬在此住宿);Hôtel de Bruc,建于1824年,1942年成为南特盖世太保总部。南特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附近的圣伯多禄门(Porte Saint-Pierre),为中世纪城市的残迹。 福煦元帅广场1号和5号被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新!!: 拿破仑一世和福煦元帅广场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科隆大学

科隆大学(德語:Universität zu Köln),是一所位于德国科隆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科大于1388年由教宗签字建立,为现今德国第二古老的大学。.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隆大学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科西嘉语:Corsica;Corse)是西地中海的一座島嶼,也是法國最大的島嶼,处于意大利西方,法国东南部及萨丁岛的北方。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 科西嘉島原属热那亚共和国,1768年协议卖给法国。科西嘉现在是法国的大區(région),不同于法国本土的其它大区,科西嘉大区拥有特殊领土集体地位。面积约8,682平方公里,2008年有30万人口。该岛分为南科西嘉省和上科西嘉省。该岛长期以来由于热那亚共和国实行的暴政而意图独立,被卖给法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存在从法国独立的欲望。岛上大部份地区都是山,最高点为Monte Cinto(海拔2,710米)。科西嘉的附加稅稅率比法国略低。 岛上有一个天然公园,保护几千种稀有的动植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斯坎多拉自然保护区也在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西嘉岛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岛制宪意见书

科西嘉岛制宪意见书 (Project de constitution pour la Corse)是让-雅克·卢梭的三部政治事务著作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社会契约论》,最后一部则是《论波兰政府》。.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西嘉岛制宪意见书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人

科西嘉人(corsicans),是主要分布在法國科西嘉島上的民族,總人口約32萬人(2013年),使用科西嘉語,主要信仰天主教。.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西嘉人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领土集体

科西嘉领土集体(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 de Corse)是法国的一个领土集体,其范围包括科西嘉岛及附近小岛。.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科西嘉领土集体 · 查看更多 »

秋山真之

秋山真之(1868年4月12日 - 1918年2月4日)大日本帝国海军將領。最高军衔海军中将。幼名淳五郎(じゅんごろう)。母亲是贞。哥哥秋山好古是陆军大将。妻子秋山季子(稲生すゑと)。育有4男2女。参议院议员大石尚子是真之的外孙女(次女宜子的长女)。.

新!!: 拿破仑一世和秋山真之 · 查看更多 »

稻田画

稻田画()是日本的一种艺术形式,农民通过在稻田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

新!!: 拿破仑一世和稻田画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罕默德·阿里王朝(阿拉伯語:أسرة محمد علي Usrat Muhammad 'Ali)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埃及和蘇丹的統治王朝,以其創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為名,穆罕默德·阿里被視為現代埃及的創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又稱為阿拉維王朝,這與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並沒有關係。大部分王朝的統治者都冠有赫迪夫名號,故被時人稱為「赫迪夫王朝」。该王朝的法鲁克一世是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国王,故又称法鲁克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列表

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自西元1805年至1953年間統治埃及。其中多數時間疆域擴及蘇丹,十九世紀前半葉期間並治理黎凡特及漢志地區。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統治直到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立國後結束,距埃及七月革命結束未滿一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帕夏 (埃及)

斯塔法·帕夏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名指挥官,他在埃及抗击英军和拿破仑·波拿巴率领的法军。他在1799年6月25日打输了。.

新!!: 拿破仑一世和穆斯塔法·帕夏 (埃及) · 查看更多 »

窩打老道

窩打老道(Waterloo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部份路段為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1號幹線部分位於九龍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至九龍何文田的公主道,連接位於油麻地麗翔道及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全線為3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窩打老道沿途植有樹木,是香港市區主要道路中較為罕見的。此外,窩打老道亦有很多路口與小路交匯。.

新!!: 拿破仑一世和窩打老道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法国)

立法院()是法国的立法机构。.

新!!: 拿破仑一世和立法院 (法国)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是符腾堡历代统治者的名单。符腾堡从最初的伯国发展为公国、王国,最后在1918年王室被颠覆。.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26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作品81a,别称《告别奏鸣曲》(Les Adieux),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9至1810年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 “告别”暗示了这部作品的标题音乐性质。180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进攻维也纳,迫使贝多芬的资助人逃离该城。贝多芬因此写下该曲,并为三个乐章命名为“告别”“不在”和“重逢”。1811年该曲发表时,题献为“在殿下出发时,为敬爱的鲁道夫大公所作”。 告别奏鸣曲是连接贝多芬中期和晚期作品的桥梁,这其后的作品中,贝多芬更多地表现出深沉而非激烈的情感。因为要表现出乐曲中承载的深情,告别奏鸣曲也被认为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而最后一个乐章的演奏也具有一定技术上的挑战性。.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26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Op. 55,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極具獨創性,在當時不受觀衆接受和歡迎;但卻是貝多芬最爲鍾愛的作品之一。現在它被看作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時常被認爲是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爲“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意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3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於1804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受歡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Schauffler, Robert Haven.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十九號計劃

十九號計劃是俄羅斯帝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東線擬定的作戰計劃,然而该计划不顾俄国军队有种种弊端,俄国陆军组织、备战、集结以及后勤补给的糟糕状况,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坦能堡会战中以失败而告终。但迫使德国从西线调动兵力来抵抗俄军,影响了西线对法、英联军的战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十九號計劃 · 查看更多 »

第七次俄土战争

七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806年至1812年间。 1806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俄国立即派出4万名以上的军队进入两地,奥斯曼帝国遂封锁土耳其海峡,并正式对俄国宣战。 虽然俄军主力被拿破仑牵制在普鲁士,但是俄军仍然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黑海几个方向上同时取得胜利。1807年,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1809年,名将巴格拉提昂接管指挥权,一度渡过多瑙河蹂躏多布罗加。1810年,又一次渡过多瑙河,同土耳其军队展开拉锯战。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 6月22日开始,库图佐夫将俄军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态,土耳其军果然中计追来,此时库图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军队迂回渡过多瑙河,切断了土军的退路。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库图佐夫投降。 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條约》,割让比萨拉比亚。同年10月,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但是此时俄军已经撤回国内进行备战,因此当拿破仑得知土耳其败绩时,十分遗憾。.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七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KG,GCB,PC(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1784年10月20日 - 1865年10月18日)英国政治家,两度拜相,以“巴麦尊勋爵”一名著称,綽號“The Mongoose”。坦普爾自1807年起在政府中供职,起初是托利党成员,后来改入自由党。 坦普爾多次担任外交大臣、首相。他的一些激进的外交举动(在今日被称为干预主义),无论是当年,亦或是今日,都是极具争议性的。 坦普爾是截止目前最后一位在任内去世的英国首相。.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KG,PC,FRS(William Henry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1738年至1762年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國政治家,1783年4月至12月及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波特蘭公爵原屬輝格黨,早年曾追隨黨內羅金漢侯爵一派,後來因為福克斯-諾斯聯盟的建立而首次獲邀出任首相,但大權卻分別落在牽頭成立聯盟的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諾斯勳爵兩人手中。 然而,福克斯-諾斯聯盟紛爭不斷,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僅約八個月便被迫下野。自此以後,波特蘭在議會內一度處於反對派的陣營,但隨著法國大革命於1789年爆發,他的立場亦愈益保守,與立場激進的福克斯等人出現分歧,並開始轉投由小皮特領導的托利黨。自1794年至1801年,波特蘭公爵更獲皮特委到內閣擔任內政大臣,此後一直在內閣供職至皮特於1806年逝世為止。在內政大臣任內,波特蘭公爵協助政府引入多項高壓性的戰時法令,另外又對1798年愛爾蘭叛亂進行鎮壓;至於在他的參與下,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更在1801年合二為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隨著「賢能內閣」於1807年垮台,波特蘭公爵在晚年獲邀請重返政壇,再一次出任首相。但這時的波特蘭已經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根本無法打理內閣,結果大權由內閣閣揆喬治·坎寧及卡蘇里勳爵等人所掌握。波特蘭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見證了半島戰爭的進行,後來由於內閣對軍隊調動問題上出現紛爭,最終引致坎寧及卡蘇里在1809年9月進行決鬥。有關的決鬥除引起公眾嘩然外,也對波特蘭構成很大打擊,最終促使他在1809年10月初辭職,並旋於辭職後數星期病逝。 在個人方面,雖然曾經陷入過財政困難,但事實上波特蘭公爵的家世相當顯赫,他的外祖母亨麗埃塔·霍利斯女爵曾經是英倫最富有的女性,在全國擁有大片田產, 至於波特蘭自己身為公爵,亦同時擁有侯爵、伯爵、子爵及男爵爵位。此外,波特蘭公爵也是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其中一位外太高祖,故與英國皇室有血緣關係。.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 查看更多 »

第三共和国

三共和国可以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反法同盟

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KG,GCB,GCH,PC,FRS(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英國军事家、政治家,19世纪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是歷代威灵顿公爵之始祖,所以日常提及「威灵顿公爵」一般都指他。 1787年,威灵顿通过捐官的方式,购得少尉军衔,加入英国陆军。在爱尔兰服役时,他先后为两位爱尔兰总督的副官,还被选为代表爱尔兰的英國下议院议员。 1793年,威灵顿参与了弗兰德斯战役,三年后获提拔为中尉。升为中尉后,他随即前往印度,参与了第四次英迈战争(Fourth Anglo-Mysore War)。1799年,威灵顿被任命为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与迈索尔的总督。 在半岛战争中,威灵顿获晋升为将军。在1813年的维多利亚战役中,他领导联军成功击败法军,获提拔为陆军元帅。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厄尔巴岛后,威灵顿出任驻法大使,获册封为公爵。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他联同布吕歇尔击败拿破仑。威灵顿一生总共参与了60场战役。 从政后,他加入托利党,曾两次出任首相(1828年-1830年、1834年),成為托利党時代最後一位首相。纵使他阻止不了1832年改革法令获得通过,但是,在他退出政坛前,他在皮爾內閣中任職,而他仍是上议院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终生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KG,PC(Charles Cornwallis, 1st Marquess Cornwallis,),又譯康華里和康華利等,英國軍人、殖民地官員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於1778年至1781年出任北美英軍副總司令,任內於1781年10月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後率大軍投降。戰後他於1786年至1793年出任印度總督、1798年至1801年任愛爾蘭總督、1805年再任印度總督,但同年因病客死當地。 康沃利斯生於貴族之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60年至1762年一度擔任下議院議員。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前往北美作戰,1778年起出任北美英軍副總司令,1780年參與攻陷革命軍在南卡羅來納的據點查爾斯頓,其後又奉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爵士之命留守當地,並於同年8月的卡姆登戰役擊潰查爾斯頓的革命軍餘部。然而,他後來在1781年決定率兵轉攻維珍尼亞,結果於同年10月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後率大軍投降,標誌着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勢已去。康沃利斯與克林頓爵士戰後互相將戰敗原因歸咎於對方,使兩人不和關係公開,康沃利斯批評克林頓不發兵救援,而克林頓則反指康沃利斯未經批准擅離南卡羅來納,兩方就此始終爭論不休。 儘管如此,康沃利斯在美國獨立戰爭後繼續獲得政府重用,在第一次出任印度總督任內,他於第三次英邁戰爭期間出兵邁索爾王國,1792年戰勝後與蒂普蘇丹媾和,增強英國在印度地區的影響力,另外他又在1793年頒布《康沃利斯法規》及其中的《永久協議》,當中《協議》試圖釐清孟加拉地區的土地業權問題。卸任返國後,康沃利斯在1795年以軍械總局局長身份加入內閣,1798年獲任命為愛爾蘭總督,前往當地平息大規模暴亂,其後確保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平穩地依據《1800年聯合法令》,在1801年1月1日聯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卸任愛爾蘭總督後,康沃利斯在1802年代表英國與法國的拿破崙簽訂《亞眠和約》。1805年,他再度獲委任為印度總督,但在同年抵達加爾各答後身體因病不適,未幾病逝印度,遺體於當地安葬。.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KG,PC(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靠著他妻子(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與安妮女王的私密友誼,以及他個人卓越的軍事、外交才能,讓他在1702年成為英國最有權力的男人。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名利雙收,與戰友歐根親王共列為法國太陽王的兩大剋星,並使英國上升為一級的海陸強權,促成18世紀的繁榮興盛。但是他貪婪投機的性格,既使他成為安妮時代最有錢的英國男性,卻也減損他部分的聲望。(英)屈勒味林著,錢端升譯,《英國史》,頁643-644 在英國軍事史上,约翰·丘吉爾與納爾遜及威靈頓鼎足齊名,三人被看作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雖然一般觀點常把他和威灵顿公爵(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相提並論,不過許多人更看重他的外交天分與政治智慧(如溫斯頓·邱吉爾)。前一項的論點是,馬爾博羅與威靈頓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都有輝煌的军事生涯并取得政界高位,然後都失足於晚年的政壇;後一項觀點則頗受輝格黨史家屈勒味林的影響,屈勒味林對給予丘吉爾至高的評價,把他的軍事天才與外交天份,比作是威靈頓與外交大臣卡蘇里的綜合體(兩人在1815年各自於軍事、外交上有傑出表現)。.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迪哥戰役

一次迪哥戰役爆發於1794年9月21日,為第一次反法同盟的一部份。法軍與奧軍對決的結果,由法軍取勝。這場戰役被稱為是拿破崙第一次上陣。.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一次迪哥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

二次武裝中立聯盟(Second 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或稱北方聯盟(League of the North)是由北歐弱小海軍力量,包括丹麥、普魯士、瑞典和俄國,所組成的聯盟。是次中立聯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於1800、1801年間出現,由沙皇保羅一世所倡議。這是第一次武裝中立聯盟的復活,因為第一次聯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發揮了頗成功的效果,成功孤立英國,並阻止了任何試圖騷擾盟國船運的行動。然而,第二次聯盟比第一次聯盟卻顯得較為遜色。 第二次聯盟原意為保護中立國船運,免受英國海軍的戰時政策,無限制攔截運往法國的禁運品,以阻止任何對法國的軍備支援或貿易。英國政府並未有欣賞俄國的善意,反而認為聯盟是公然與法國勾結,並進攻了丹麥,在哥本哈根海戰中摧毀其大部份艦隊,逼使丹麥退出聯盟。1801年3月,保羅一世駕崩,繼位的亞歷山大一世改變了俄羅斯的政策,導致聯盟的崩解。俄國稍後加入了與英國的聯盟,並對抗以拿破崙為首的法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反法同盟

五次反法同盟(War of the Fifth Coalition),1809年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聯合第五次反法同盟,奧地利偷袭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戰事結束,匆匆率兵回國,東征奧地利,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後來情勢逆轉,奧地利被迫簽訂《維也納和約》,再一次割地求和。.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五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反法同盟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是1806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薩克森及瑞典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對法宣戰。14日一天當中,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大敗普軍,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控制權,大為削弱普魯士及建立一個親法的華沙公國。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蘭戰役大敗俄軍,俄皇被迫求和,簽訂了和平條約。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新!!: 拿破仑一世和第四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親王(Mikhail Bogdanovich Barklay-de-Tolli,西里爾字母: Михаи́л Богда́нович Баркла́й-де-То́лли,),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親王,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芬蘭總督(1809—1810),戰爭大臣(1810–1813),及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中的帝俄皇家陸軍總司令。.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Голени́щев-Куту́зов,罗马化: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俄罗斯帝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1812年曾率领俄国军队击退拿破仑的大军,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伯爵(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пера́нский,),俄羅斯帝國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最偉大的改革家。他是亞歷山大一世和後來的尼古拉一世的御前顧問,有時他也被稱為俄國自由主義之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 查看更多 »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是1395年至1797年间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国家。公国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分权实体,公国先后由数个王朝统治,多数是意大利以外的势力。虽然公国的领土多个世纪以来不断变更,但公国领土主要是伦巴第大部,包括古意大利王国的中心米兰和帕维亚。直至16世纪帕尔马自行建立公国前,帕尔马亦是公国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兰公国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米蘭統治者列表

下面是13世紀至1859年的米蘭統治者列表,列表記述米蘭統治者到索爾弗利諾戰役之後併入薩丁尼亞王國為止。.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蘭統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米蘭敕令

米蘭敕令.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蘭敕令 · 查看更多 »

米里哀主教

查理·佛朗索瓦·卞福汝·米里哀主教(Bishop Charles-François-Bienvenu Myriel),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小說《悲慘世界》中的虛構角色。性格善良仁慈,樂於幫助下階層的窮苦人民,於1806年起就任法國迪涅主教。苦役犯尚萬強受到他的感化而得以改邪歸正。.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里哀主教 · 查看更多 »

米格爾一世 (葡萄牙)

米格爾一世,(),第三十位葡萄牙國王(1828年-1836年)。 他是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的第三子,母親是西班牙的卡洛塔。佩德羅四世之弟、前任國王瑪麗亞二世的叔父及未婚夫。若昂六世曾斷言因與其妻子不和而在米格爾出生前的兩年半間除了官方場合外沒有接觸,所以有傳言說米格爾是其妻的私生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格爾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内伊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瓦亲王,被称为Le Rougeaud(“red faced”或“ruddy” 红脸子)和le Brave des Braves(“the bravest of the brave”勇士中的勇士),法国军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军事指挥官,拿破仑一世手下18名法国元帅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米歇尔·内伊 · 查看更多 »

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

《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國際台釋作歷史知多D)是一部获奖的英国儿童电视节目,以Terry Deary的同名系列丛书《Horrible Histories》(中釋:恐怖的歷史)为基础。该剧的目的是以娱乐化的方式向观众讲述历史知识,从而使枯燥无聊的历史话题变得更有趣味性。 第一季有13集,于4月16日起在CBBC和BBC One上播出。第二季从2010年5月31日播出至2010年7月27日。圣诞特辑在2010年12月17日播出。第三季从2011年5月30日播出至2011年7月26日。第四季从2012年4月9日播出至2012年6月8日。万圣节特辑播出于2012年10月29日。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各12集外加一集《Savage Songs Special》(以前播放的歌曲汇编)。第五季在2012年9月开始拍摄。 该剧衍生作品包括电视游戏节目《Horrible Histories: Gory Games》,为更高年龄段的观众准备的由史蒂芬·弗莱主持的精编版《恐怖的歷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糟糕历史 (2009年电视系列片) · 查看更多 »

索洛圖恩州

索洛圖恩州(德語:Solothurn; 法語:Soleure; 意大利語:Soletta; 羅曼語:Soloturn)是瑞士的一個州,位於該國的西北部,州府是索洛圖恩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索洛圖恩州 · 查看更多 »

約翰·納爾遜·達秘

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19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弟兄运动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时代论神学的代表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約翰·納爾遜·達秘 · 查看更多 »

約翰·達爾伯格-阿克頓,第一代阿克頓男爵

約翰·愛默里克·愛德華·達爾伯格-阿克頓,第一代阿克頓男爵,KCVO(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 1st Baron Acton,),英國歷史學家、自由主義者,英文常簡稱「Lord Acton」(阿克頓勳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約翰·達爾伯格-阿克頓,第一代阿克頓男爵 · 查看更多 »

約翰·菲利普·帕爾姆

約翰·菲利普·帕爾姆(,1768年12月17日 – 1806年8月26日)是一名生活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德國出版商,因為刊發攻擊拿破崙的小冊子而被處死。.

新!!: 拿破仑一世和約翰·菲利普·帕爾姆 · 查看更多 »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和康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 (西班牙)

維多利亞(Vitoria-Gasteiz,西班牙語:Vitoria、巴斯克語:Gasteiz)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首府、第二大城市,阿拉瓦省省會。2005年人口226,490人,居全國第十九位。維多利亞的舊市區保存有眾多古跡。 此地拥有汽车、自行车、农机、家具和甜菜榨糖等工业。生产的扑克牌风靡世界。每年7月举行的国际爵士音乐节也让该市名声远扬。 該地是最早是西哥特人為了慶祝戰勝而建的城市,1181年開埠,1431年獲城市特許狀。1813年6月21日威靈頓公爵在這裡打敗了拿破崙,結束了半島戰爭。.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多利亞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條約

維也納條約可能是指以下的條約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也納條約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維亞濟馬

維亞濟馬 (Вя́зьм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545人。 1239年首見於文獻。1494年被納入莫斯科大公國。拿破崙和希特勒侵俄時期這裡都爆發過激戰。有鐵路聯繫莫斯科、聖彼得堡、卡盧加和布良斯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亞濟馬 · 查看更多 »

維克托·德布羅伊

維克托·德布羅伊(Victor de Broglie,),全寫阿希爾-莱昂斯-維克托-夏爾,第三代布羅伊公爵(Achille-Léonce-Victor-Charles, 3rd duc de Broglie)是法國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七月王朝期间两次任委员会主席(首相)(1830年8月至1830年11月、1835年3月至1836年2月)。 維克托·德布羅伊生于巴黎,布羅伊公爵(第二)之孙,布罗伊世子夏尔-路易-维克多之子。1804年祖父第二代布羅伊公爵去世他承袭布羅伊公爵爵位。1809年在帝國行政法院工作,後拿破仑派他隨外交官員出使各國。1814年6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時期,在路易十八的貴族院任議員。“百日”事件后,因勇敢捍卫米歇尔·内伊元帅而闻名。1830年7月革命後,歷任教育大臣和外交大臣,他主要致力于加强与英国的关系。1834年4月退職,次年3月出任内阁首脑(首相),1836年2月,政府的一项减少五个百分点税的提案被否决,他再次辞职,后不再参与政治。 从1836年至1848年德·布罗伊几乎完全退出政治,好友弗朗索瓦·基佐1845年诱导他接受临时任务,并于1847年5月任法国驻伦敦大使。1849年5月由厄爾省(Eure)選為議員,他参加保守派,竭力遏止社会主义的潮流。1851年12月3日政变后,他成为拿破仑三世政权的死敌之一,1855年起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余生20年间主要从事哲学和文学的研究,著有《关于法国政府的管见》(1861)、《文稿与演说》(1863)、《自由贸易与赋税》(1879)和《回忆录》(1885-1888)。.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克托·德布羅伊 · 查看更多 »

維斯孔蒂家族

維斯孔蒂家族(Visconti),或譯維斯康堤、維斯康蒂,是一個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早期的義大利貴族家族,該家族於1277年取代德拉·托雷家族成為米蘭領主,並於1395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瓦茨拉夫四世封為米蘭公爵,家族統治米蘭直到1447年菲力波·瑪麗亞·維斯孔蒂去世,由於沒有留下合法男性子嗣,公爵頭銜被他的女婿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繼承。該家族到現代仍有後裔,其中較著名的是義大利名導盧奇諾·維斯孔蒂。.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維斯孔蒂家族 · 查看更多 »

經典密碼

古典密碼是密碼學中的其中一個類型,其大部分加密方式都是利用替換式密碼或移項式密碼,有時則是兩者的混合。其於歷史中經常使用,但現代已經很少使用,大部分的已經不再使用了。一般而言,經典密碼是基於一個拼音字母(像是 A-Z)、動手操作或是簡單的設備。它們可能是一種簡單的密碼法,以致於不可信賴的地步,特別是有新技術被發展出來後。 現代的方法是用電腦或是其它數位科技,基於位元和位元組上操作。許多經典密碼被受尊重的人使用,像是尤利烏斯·凱撒和拿破崙,他們創造了一些常被人們使用的密碼。許多密碼起源於軍事上,相同立場的人常使用來寄送秘密訊息。經典的方法常攻擊密碼文,有時候甚至不知其密碼系統,也可以使用工具,像是頻率分析法。有些經典密碼是使用先進的機器或是機電密碼機器,像是恩尼格瑪密碼機。.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經典密碼 · 查看更多 »

經典饒舌爭霸戰

經典饒舌爭霸戰(Epic Rap Battles of History)是由(別名為)及(別名為)的YouTube系列影片。其將歷史名人及現今流行人物,真實或虛構角色,互相以饒舌方式爭論一番。直至8月2016年,其頻道是全YouTube第31多訂閱者的頻道,超過一千三百五十萬訂閱者及超過三十一億總影片點撃率。 雖早期集數只有彼得和洛伊特負責演出,但後期亦有客串其他網路紅人,、、、、、珍娜·瑪柏、雷·威廉·約翰遜、及Smosh。饒舌歌手史努比狗狗和,二次創作藝術家「怪人奧爾」揚科維奇,及黑人二人組的基根-米高·奇與喬登·皮爾都有在此系列演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經典饒舌爭霸戰 · 查看更多 »

緊急醫療服務

緊急醫療服務(英文: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縮寫:EMS、急診醫療服務)是一種專業醫療服務,為盡快將於某處環境或者地方受到傷害、甚至具有瀕臨死亡威脅的人士提供服務,並且盡快將傷者運送至醫院急症室接受更深切的醫療。緊急醫療服務通常由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政府部門進行,最常見的包括救護、消防及飛行拯救隊伍等。緊急醫療服務的提供,通常是透過緊急救助電話召喚的。 緊急醫療服務內容不單止包括簡單的院前護理(通常是指簡單急救),而是包括了在運輸傷者途中,為其提供一切所需要的醫療。各地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單位均有不同的名稱或者叫法,當中包括緊急、急救、救援(或者拯救)、救護車等字詞。惟使用上述字詞的單位,未必等於有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資格。故此,在一些救護服務落後的地方,相關單位可能有標明到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惟其人員未必是合資格的緊急醫療技術員。 對於緊急醫療服務的訓練、資格以至其系統,世界各地均有不同規定,未有劃一標準,惟當中以加拿大的標準為其中一個最為受到參考的系統。.

新!!: 拿破仑一世和緊急醫療服務 · 查看更多 »

縱深作戰

縱深作戰(Deep battle),指的是陸戰上一種以攻擊為主要目標的戰術。對前線及後方的敵方部隊發動同時且連續的攻擊,以突破敵方防禦為目標,並在那之後包圍殲滅敵軍,便是其主要理論。此一戰術需要大量的戰力,以足夠的縱長對前線敵方部隊進行全方面的進攻,同時火炮與轟炸機對後方的敵方部隊展開轟炸,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空降部隊則空投至後方要道處來切斷敵方退路。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便是縱深戰術(另譯:縱深戰略)得以理論化的重要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縱深作戰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是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要素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西方“教圣”、欧洲“平民教育之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 查看更多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又譯瞿提,生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亦作Göthe(),),出生于神聖羅馬帝國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一名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七,次於第六偉大的音樂家巴哈。.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富歇

約瑟夫·富歇,第一任(1759 年5月21日–1820年12月25日)是法蘭西政治家和拿破崙一世時期的。 在1793年法蘭西大革命期間,他特別以兇暴鎮壓而出名, 而後在 督政府,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當任警政部長。.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富歇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弗纳特街

约瑟夫·弗纳特街(Rue Joseph-Vernet)位于阿维尼翁第12-13世纪的城墙的旧址,17世纪铺成街道,仍保持了曲线的形状。两侧兴建不少贵族豪宅府邸。称为“约瑟夫·弗纳特郊区”Joseph Girard,p.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弗纳特街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刘维尔

约瑟夫·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是19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生于加来海峡省的圣奥梅尔。刘维尔一生从事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涉足广泛,成果丰富,尤其对双周期椭圆函数、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数论中代数数的丢番图逼近问题和超越数有深入研究。刘维尔构造了所谓的“刘维尔数”并证明了其超越性,是第一个证实超越数的存在的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刘维尔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傅里叶

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里叶男爵(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傅里叶级数,并将其应用于热传导理论與振動理論,傅里叶变换也以他命名。他被歸功為溫室效應的發現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傅里叶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以对气体之研究而知名。他也在毒品方面做出许多发现。.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波拿巴

约瑟夫·波拿巴,那不勒斯国王,西班牙国王(Joseph Napoleon Bonaparte, King of Naples, King of Spain,)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哥哥。卡洛·波拿巴(Carlo Buonaparte)和他的妻子玛利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Letizia Ramolino)之子。被封为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國王(1806年至1808年)和西班牙国王。他从1808年6月6日至1813年12月11日名义上是西班牙国王,在1812年6月13日他返回法国,並在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流亡美國(1817年至1832年),最後返回法國並在佛羅倫斯辭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海顿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被譽稱交響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于一個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齐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劇《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海顿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拉格朗日

约瑟夫·拉格朗日伯爵(Joseph Lagrange,),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工作了20年,被腓特烈大帝称做「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邀请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拉格朗日一生才华横溢,在数学、物理和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 拉格朗日是18世纪一位十分重要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了历史性作用,促使力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更深入发展。在他的时代,分析学等分支刚刚起步,欠缺严密性和标准形式,但这不足以妨碍他取得大量的成果。.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夫·拉格朗日 · 查看更多 »

约瑟芬

約瑟菲娜(Joséphine)是法語常見姓氏,可表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芬 · 查看更多 »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原名玛丽·罗丝·约瑟芙·塔契·德·拉·帕热利(Marie Rose Josèphe Tascher de la Pagerie),拿破仑·波拿巴的第一任妻子,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后。约瑟芬生于当时的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在巴黎附近的马尔梅松城堡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 查看更多 »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波兰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纪尧姆·布律纳

纪尧姆·马里·安内·布律纳(Guillaume Marie Anne Brune,)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纪尧姆·布律纳 · 查看更多 »

纳萨尼尔·瓦立池

纳萨尼尔·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出身丹麦的植物学家和外科医師。起初他在靠近加爾各答的丹麥殖民地工作,後來加入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他參加了加爾各答的植物園之建立,並發表許多動植物的學名,日後許多動植物學者研究他大量的收藏時,常援用他的名字作為命名他所採集的新種類。.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纳萨尼尔·瓦立池 · 查看更多 »

线列步兵

线列步兵(, ),或譯戰列步兵、線性步兵,在17至19世紀間,歐洲國家在野戰時主要的歩兵運用形態。 同樣的兵種在當時的歐洲各國、中國、印度、新大陸(大陸軍),世界各地都有所編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线列步兵 · 查看更多 »

统计图形

统计图形,又称为统计图、统计学图形、图解方法、图解技术、图解分析方法或图解分析技术,是指统计学领域当中用于可视化定量数据的信息图形。有时,人们也把统计图形与各种统计学表格统称为统计图表或统计学图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统计图形 · 查看更多 »

绝对音乐

绝对音乐(拉丁语:absolutus,独立的,也称为纯音乐或无标题音乐)指的是不受非音乐因素影响的音乐(非音乐因素包括:诗歌、绘画、雕刻、自然、技术等)。绝对音乐都没有明确的标题,只说明乐曲的形式与体裁,其内容都由欣赏者自己理解。与之相对的是标题音乐,这种音乐来源于外界的思潮和影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绝对音乐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尔纽斯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

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德语:Augustinerkirche)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位于霍夫堡皇宫旁的约瑟夫广场,正面朝向西北方,长85米Estimat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provided by Google Earth ,宽20米。 1327年,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下令建造教堂和奥斯定会修道院,由建筑师迪特里希Landtner 设计,完成于1339年,1349年11月1日祝圣。由于邻近的霍夫堡皇宫扩展,奥古斯丁教堂逐渐演变为该建筑群的一部分。1634年,奥古斯丁教堂成为皇家的宫廷教堂。此后哈布斯堡王朝曾多次在此举行皇室婚礼。其中包括1736年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与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的婚礼,1810年女大公 Marie Louise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婚礼,以及1854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巴伐利亚茜茜公主的婚礼。这座教堂尽管外表不太醒目,但是内部则相当豪华。 主祭坛右侧的洛雷托小礼拜堂的银瓮内安放着哈布斯堡家族54位成员的心脏,而他们的尸体被保存在东面不远处嘉布遣会教堂的皇帝墓穴。 弗朗茨·舒伯特曾在此指挥他创作的弥撒曲,安东·布鲁克纳的弥撒曲也在此举行世界首演。在21世纪,这座教堂以举办高品质的宗教音乐会而著称,尤其是在每周的主日弥撒有完整的管弦乐队和唱诗班。这座教堂还有两台管风琴。.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也纳会议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一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积极参与許多社会运动,如废除死刑。 年轻时,雨果倾向保皇主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成为共和主义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作品触及时政、社会和艺术潮流。雨果被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遗产被各种方式纪念,包括法国钞票上的肖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克多·雨果 · 查看更多 »

维罗纳

维罗纳(意大利语:Verona)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阿迪杰河畔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200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 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以此城為背景,有「愛之都」之稱。.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罗纳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维滕贝格广场

维滕贝格广场(Wittenbergplatz)是德国首都柏林滕珀尔霍夫-舍嫩贝格区的一个广场。开辟于1889年到1892年,得名于1814年在维滕贝格附近战胜拿破仑。 维滕贝格广场是主要商业街陶恩沁恩大街的终点。欧洲大陆最大的百货公司,卡迪威百货大楼坐落在广场一角。广场的西北侧每周举办四次街道市场。广场的中心是维滕贝格广场地铁站。 Category:柏林广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滕贝格广场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維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或譯作維托里奥·伊曼紐二世)()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年~1861年在位),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三世

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Vittorio Amadeo Maria,),撒丁尼亞國王(1773~1796)。薩伏伊王朝第三任國王。是薩伏伊王朝的始創者維克托·阿瑪迪斯二世之孫、第二任國王卡洛·埃曼努埃萊三世及其第二任妻子的長子。繼後的三任國王卡洛·艾曼努爾四世、維托里奧·艾曼努爾一世及卡洛·腓力切皆是其兒子。 1773年繼位後,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致力整頓官僚及軍事兩方面。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與法軍對抗了四年,終於在1796年被拿破崙帶領的法軍接連在、及蒙多維戰役中打敗。撒丁尼亞王國被迫簽署巴黎條約及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巴黎條約亦令撒丁尼亞王國失去在意大利西北的薩伏依公國及尼斯。 同年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因病逝世,由長子卡洛·艾曼努爾四世繼承王位。 A.

新!!: 拿破仑一世和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三世 · 查看更多 »

罐頭

罐頭是一種包裝食物的食品保存方法,可以是罐裝飲料,包括罐頭汽水、咖啡、果汁、奶茶、啤酒等。也可以是罐裝食品,如午餐肉、醃魚、玉米等,包裝材料為馬口鐵。開啟罐頭時必須使用罐頭刀,有些罐頭有仿易拉罐設計的拉環,則不需使用開罐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罐頭 · 查看更多 »

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Nulla poena sine lege),又稱為罪刑法定主義(no penalty without a law),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上的重要原则,是指: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中華民國刑法》第一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都具体规定此原则。 部分海洋法系國家如美國等,亦有類似規定。.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罪刑法定原則 · 查看更多 »

罗尚博伯爵

让·巴普蒂斯·杜纳坦·德·维缪尔,罗尚博伯爵(Jean Baptiste Donatien de Vimeur, comte de Rochambeau,1725年7月1日 – 1807年5月10日), 法国军事家,法国贵族和法国元帅。罗尚博伯爵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期间,他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率領法軍支援美國革命,帮助美国大陆军对抗英军,在維吉尼亞州的約克鎮擊敗英軍。他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尚博伯爵 · 查看更多 »

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

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是欧洲历史上德意志地区的一个侯国。 1673年,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从罗伊斯-格莱茨系分出,亨利十世为伯爵。1806年,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被拿破仑升为侯国,成为莱茵邦联的一个邦。1815年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与罗伊斯-施莱茨、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以的名义加入德意志邦联。 1848年,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爆发革命,亨利七十二世被迫逊位,领土并入罗伊斯-施莱茨,形成罗伊斯幼系侯国。时隔201年,罗伊斯幼系重新合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 · 查看更多 »

罗马王宫殿

罗马王宫殿(Palais du Roi de Rome)是供拿破仑一世之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使用的两座独立宫殿的名称;其中一座从未建造过的巨大宫殿位于巴黎的夏乐山,即今天巴黎十六区的特罗卡德罗地区;另一座规模较小,位于朗布依埃。 1811年2月,拿破仑一世在他儿子出生前,就决定为他在夏乐山修建一座宫殿,称之为“罗马王宫殿”。这座宫殿宏大而美丽,并且将将成为帝国行政和军事城的中心。该计划过于雄心勃勃,随着帝国的垮台,意味着它从未建成。它的设计师,建筑师皮埃尔·方丹称之为“本世纪最宏伟、最非凡的作品”。 而位于朗布依埃的较小的宫殿,由奥古斯特·法民重建。由于俄法战争的准备工作以及法国国家财源日益减少,较大的夏乐宫殿停建。1812年3月2日,朗布依埃宫殿正式获得“罗马王宫殿”称号,成为两座宫殿中唯一完成的宫殿。 。.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马王宫殿 · 查看更多 »

罗歇·迪科

埃尔·罗歇·迪科()是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一位政治人物,是国民公会以及督政府的一员。.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歇·迪科 · 查看更多 »

罗滕堡 (维默河)

维默河畔罗滕堡(Rotenburg (Wümme),直到1970年被称为“汉诺威的罗滕堡”)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罗滕堡县的首府,依伴美丽的维默河(Wümme),毗邻不来梅。总面积9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1817人,其中男性10746人,女性11071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20人/平方公里。.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滕堡 (维默河) · 查看更多 »

罗昂宫 (斯特拉斯堡)

罗昂宫(Palais Rohan)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座著名的巴洛克建筑,自19世纪末起,设有三座重要的博物馆:考古博物馆 (Musée archéologique,地下)、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底楼)和美术博物馆 (Musée des Beaux-arts,二楼及三楼)。罗伯特海茨美术馆(Galerie Robert Heitz)也设在该建筑的侧翼。.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昂宫 (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罗斯巴赫会战

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在1757年11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18世紀歐洲經典戰役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斯巴赫会战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

汉萨城市罗斯托克(德语:Hansestadt Rostock)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Warnow)流经市区,在瓦尔诺明德(Warnemünde,意为瓦尔诺河口)汇入波罗的海。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公里处由窄变宽,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罗斯托克是德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大港城之一,也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文化上和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海滨,港口,汉萨城市的历史,砖石哥特建筑,以及建于1419年的古老的罗斯托克大学勾画出这座城市的特色。罗斯托克的城市格言是“城内一致,众生康乐”(拉丁语: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斯托克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

美因茨(Main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萊茵河左岸,正对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处。美因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因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美因茨擁有一所古老的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古騰堡為大學命名。目前有多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总部設立在此。美因茨也是萊茵河流域的狂欢节重鎮之一,每年二月,美因茨、科隆與杜塞道夫的狂歡節最為盛大。鄰近美因茨的重要城市尚有威斯巴登、达姆施塔特和法兰克福等等。 美因茨与隔岸而对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共同形成「双子城」(雙聯市),是萊茵-美茵-法蘭克福都會區的西端入口。.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因茨 · 查看更多 »

美国50州25美分纪念币

50州纪念币(50 State Quarters)是由美国发行的一系列25美分纪念硬币。是在1997年12月1日经过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05-124法案通过后而成事实。始於1999年,至2008年結束,預計為期十年,即平均每年有五個州要发行代表各自每一个州的硬币,希望藉此讓年輕一代了解各州的人文歷史等傳統文化。.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国50州25美分纪念币 · 查看更多 »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由多個時代组成,美国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後逐漸興起,成為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第奇别墅

美第奇别墅(Villa Medici)是意大利罗马的一组建筑群,位于苹丘之上,其花园毗邻东北侧较大的博尔盖塞别墅,西南毗邻山上天主圣三教堂。美第奇别墅由斐迪南一世·德·美第奇建立,自1803年起罗马法国学院入驻别墅。意大利作曲家奥托里诺·雷斯庇基的《罗马的喷泉》(Fontane di Roma)描绘了美第奇别墅的花园喷泉。.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第奇别墅 · 查看更多 »

美法短暂冲突

美法短暂冲突也被称作美法準战争(Quasi-War;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海战。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法短暂冲突 · 查看更多 »

美泉宫

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至1619年在位),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位于Meidling和Hietzing之间的凯特堡,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美泉宫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

義大利共和國 (Repubblica Italiana)是一個短暫存在(1802年-1805年)的共和國。位於北義大利。義大利共和國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下的傀儡國。義大利共和國是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繼承政權。1805年,義大利共和國被改制為義大利王國。由拿破崙本人擔任国王。 Category:義大利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傀儡政權.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的埃及人

在義大利,有一個重要的埃及人社區。截至2006年,埃及人力和移民部估計,義大利有210000埃及人,佔在歐洲510000名埃及人的大約41%,是下一個最大的社區,在英國的埃及人的三倍。.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大利的埃及人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是義大利統一之前,在1805年到1814年期間,在現在的義大利國土上的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由拿破崙扶植。范圍包括了今日義大利的北部及中東部地區。首都位於米蘭。 義大利王國是自義大利共和國與威尼斯統合誕生的國家。君主是拿破崙本人。隨著拿破崙在歐洲戰事上的失利,1814年4月6日,拿破崙宣布退位。隨後義大利王國滅亡。 Category:意大利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法蘭西第一帝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大利王國 (拿破崙時代)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里拉

意大利里拉 (lira italiana,複數形式為lire),符號為₤、£ 或L,詞源是拉字文的「鎊」,即「一鎊銀子」。是義大利 (意大利金皮庸除外)在1861年至2002年的貨幣單位。現為歐元所取代 (1歐元.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大利里拉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又譯為羅塞達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花崗閃長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由於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内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今日亦稱為拉希德)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羅塞塔石碑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

羅伯特·史都華,第二代倫敦德里侯爵,KG,GCH,PC(Robert Stewart, 2nd Marquess of Londonderry,),英国愛爾蘭政治家,通稱卡蘇里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曾任外務大臣,於1814年至1815年代表英方出席維也納會議,後來因工作過勞而精神失控,自殺身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羅伯特·史都華,卡蘇里子爵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拿破仑一世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翁布里亚大区

翁布利亚(意大利语:Umbria ),位于意大利中心,首府佩鲁贾。面积8,456平方公里——其中佩鲁贾省(Perugia)6,334平方公里;特尔尼省(Terni)2,122平方公里——是意大利--积第五小的大区,也是意大利唯一不临海也不与外国接壤的大区。与马尔凯、托斯卡纳和拉齐奥大区毗邻。人口834,210(2003年统计)。其他城市有阿西西(Assisi)、卡斯泰洛城(Città di Castello)、福利尼奥(Foligno)、古比奥(Gubbio)、诺尔恰(Norcia)、奥尔维耶托(Orvieto)、斯波莱托(Spoleto)、托迪(Todi)等。 翁布利亚一词原指于公元前6世纪时迁徙至此的翁布利人,使用翁布利语(与拉丁语有语源关系)。现在所指的翁布里亚不同于古罗马时期同一名称所指区域,后者包含今马尔凯北部,直至拉维娜;但不含台伯河西岸、佩鲁贾地区(属埃特鲁利亚人)和诺尔恰地区(属萨宾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翁布里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翼手龍屬

翼手龍屬(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如同所有翼龍類,翼手龍的翼膜由皮與肌肉構成,從牠的最後一根手指延展到牠的身體。翼的內部由膠質纖維支撐,外部由角質脊狀物支撐。化石已在歐洲、非洲等地發現。 翼手龍的學名在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指的是牠的翼由一個巨大手指支撐。.

新!!: 拿破仑一世和翼手龍屬 · 查看更多 »

猶太區

太區又猶太人區(Jewish quarter),历史上又称为隔都或隔坨區(ghetto),是指中世纪和近代在歐洲和中东地区市区中因社會、政治或經濟等因素而被劃分出來作為猶太人居住的地區。现代西方语言里的“ghetto”已经不用来称呼犹太区,现在一般用来称呼市区中的贫民区或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猶太區 · 查看更多 »

猶太公會

太公會或猶太公議會(希伯來語:סנהדרין,希臘語:συνέδριον,意思就是“坐在一起”)是古代以色列由71位猶太長老组成的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这个议会包括一名大法官、一名副大法官和其他69名成员。在开会时这其他69名议员坐成半圆形。.

新!!: 拿破仑一世和猶太公會 · 查看更多 »

烏爾姆戰役

1805年10月,爆發烏爾門戰役,即烏爾姆戰役,又稱第一次多瑙河戰役,屬於拿破崙戰爭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烏爾姆戰役 · 查看更多 »

热米·约瑟夫·伊西多尔·埃格泽尔芒

热米·约瑟夫·伊西多尔·埃格泽尔芒,第一代埃格泽尔芒伯爵(Rémi Joseph Isidore Exelmans, 1st Comte Exelmans) 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军人,法国元帅。 出生在巴勒迪克,他在16岁进入了军队,志愿到默兹的法国革命军队第3营(1791),1797年晋升中尉军衔。 在意大利战场,1799年4月他获得龙骑兵上尉军衔。1801年他成为若阿尚·缪拉的副官。在法兰西第一帝国,他陪同缪拉在对战第三和第四反法联盟(在奥地利、普鲁士和波兰,1805 - 1807)。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晋升上校,艾劳战役(1807年)中晋升准将。 1808年,埃格泽尔芒陪同缪拉到西班牙,6月他被派去参加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元帅指挥的攻击瓦伦西亚的战役。后他被西班牙游击队俘虏,关押在瓦伦西亚,随后被移交到英国,然后送往英国囚禁。1811年他重获自由,回到那不勒斯,缪拉任命他为马术大师(grand-master of horse)。拿破仑入侵俄国前夕,埃格泽尔芒重新加入法国军队,在博罗季诺战役战场上赢得少将军衔(Général de Division)。 从莫斯科撤退后,1813年他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大军官勋位。波旁王朝复辟,他保留在军队的位置。1815年2月他与缪拉关系而被指控,但后来被无罪释放。滑铁卢战役中他指挥第二骑兵团。在巴黎一战中,在他的指挥下,摧毁了普鲁士轻骑兵旅。 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在荷兰南部和拿骚流亡多年,直到1819年他被召回法国。1828年,他被任命为骑兵监察长,1830年七月革命后,他收到了来自国王路易·菲利普送来的大十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并重新成为法国贵族。 1848年的革命,埃格泽尔芒是路易·拿破仑的支持者,在他的漫长而卓越的军事生涯中,1851年他终于获得法国元帅的最高荣誉头衔。1852年6月22日他从马上跌落而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热米·约瑟夫·伊西多尔·埃格泽尔芒 · 查看更多 »

热罗姆·波拿巴

杰罗姆·波拿巴(Jérôme Bonaparte,),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皇朝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幼弟,法国元帅及威斯特法倫王國国王(1807-1813)。.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热罗姆·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热那亚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总督

热那亚总督,(利古里亚语:Duxe,拉丁语:Dux,意大利语:Doge,正式名称为,“热那亚领导者和护民官”),又译“热那亚公爵”,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意大利城邦热那亚共和国的行政长官。1339年设立,1797年随共和国的灭亡而废除。1528年以前,总督是终身制,此后改为两年一届。“总督”是热那亚或威尼斯共和国被选举出的领导人,其名称“Doge”来自拉丁语“Dux”,是“领导人”之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总督”或“公爵”不同。 热那亚共和国为寡头政体,因此总督全部来自于贵族阶层。热那亚总督事实上是由共和国内不同政治派别推举出的国家元首,管理热那亚的内政、防卫等事务。.

新!!: 拿破仑一世和热那亚总督 · 查看更多 »

爱与死 (电影)

《爱与死》(Love and Death)是伍迪·艾伦1975年执导的喜剧片,伍迪·艾伦在其中饰演了男主角鲍里斯(Boris),黛安·基顿则饰演女主索妮娅(Sonja)。這两位生活在拿破崙時期的俄國人以拙劣又严肃的方式反复激辩哲学话题,影片以此戏谑地讽刺了俄国文学。伍迪·艾伦也认为这是他至今拍出最搞笑的作品quote。.

新!!: 拿破仑一世和爱与死 (电影) · 查看更多 »

爱丽舍宫

爱丽舍宫(Palais de l'Élysée,亦譯艾麗榭宮)是法国总统的官邸與辦公室所在地,位于巴黎八区聖奧諾雷市郊路55號,鄰近香榭丽舍大街。其名稱「Élysée」來自希腊神话中的至福樂土。 爱丽舍宫原為艾威爾伯爵於1718年兴建、1722年竣工的宮殿Hôtel d'Évreux,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約瑟芬亦曾在此宮殿居住,1873年起至今作為法国总统官邸,並供接待重要外賓,除特定日(如欧洲文化遗产日)外,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新!!: 拿破仑一世和爱丽舍宫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Édouard Adolphe Casimir Joseph Mortier, duc de Trévise,),特雷维索公爵(duc de Trévise),拿破仑的法国元帅之一。 莫蒂埃生于勒·卡托-康布雷齐。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1789年加入敦刻尔克的国民自卫队,1791年进入北方军团任一名上尉,后在多瑙河军团、赫爾維蒂(Helvetia)军团中服役,1799年提升为准将、少将,1800年被任命为巴黎第十七军军长,1803年英国对法宣战,领兵占领汉诺威。1804年晋升为中将,5月被授予法国元帅称号。 1805年12月任第五军团军长,1806年10月-1807年6月转任第八军团军长。1808年,被授于特里维索公爵爵位。1807年任第十军团指挥官,1812年入侵俄罗斯时任任青年近卫军军长,攻占莫斯科后,任莫斯科总督。 1814年拿破仑一世退位后,被路易十八封为法国贵族,授圣路易勋章。任第十六军区总督。百日王朝期间,拿破仑一世任命他为自卫队骑兵司令。1825年被授于王国的最高荣誉圣灵勋章(Order of the Holy Spirit)。1830-1831年在圣彼得堡任驻俄大使。1831年获荣誉勋章。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任战争大臣和部长委员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1835年7月28日路易-菲利普国王检阅国民自卫队,法国共和主义者朱塞佩·马尔科·菲埃希暗杀路易-腓力未遂,陪同的莫蒂埃元帅和另外11人被炸弹炸死,路易-菲利普在元帅的葬礼时痛哭哀悼。 Category:法國總理 Category:法国元帅 Category:法國公爵 Category:法國遇刺身亡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全名阿尔伯特·爱德华(英语:Albert Edward),英国国王及印度皇帝。他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第二个孩子及长子,出生当年即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一直到60岁登基,作为威尔士亲王时间最长的王儲。.

新!!: 拿破仑一世和爱德华七世 · 查看更多 »

父名

名是姓名的一种。一个人的父名取自他的父亲。而取自母亲的名字则称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父名 · 查看更多 »

終身總統

終身總統,是指在共和制度下經憲法、法律或國會決議保障其「終身執政」的總統、或與其相當之職位等,終身總統可被視為事實上的君主,其中一部分終身總統有指定繼承人的權利。 終身總統的歷史可溯源自羅馬共和國獨裁者凱撒。傳統上獨裁官只有6個月任期,但凱撒在公元前45年自稱為永久獨裁官。後來在法國大革命後的混亂時期,拿破崙亦於1802年成為終身執政,1804年經修憲,拿破崙正式成為法國皇帝。.

新!!: 拿破仑一世和終身總統 · 查看更多 »

痔疮

垫(Haemorrhoids),是位于的组织,在正常情形下可協助控制排便。但当它或发炎时,会呈现病态或变成痔瘡(hemorrhoid,與痔墊為同一英文字)。痔瘡的症狀依其發生位置及種類而定。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且通常顏色較深。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後改善,但外痔癒合後可能會形成。 造成痔瘡的明確原因至今尚未明朗,但有些會增加腹腔壓力的因素可能會提高發生痔瘡的風險。這些風險因子包含便秘、腹瀉,或如廁過久等等,妊娠期間發生痔瘡的比例也較高。診斷方法為肛門指診及視診。許多人會誤將任何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疾病稱為痔瘡,因此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可能更危險的潛在因子。及可以協助排除其他更危險的因子。 一般來說,痔瘡通常會自行改善,此類患者不需特別治療。可以多攝取膳食纖維、多補充流質。若有疼痛則可給予非甾体抗炎药並多休息。可以給予外用藥膏塗抹,但療效缺乏證據支持。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則可考慮進行手術。 約 50% 至 66%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會罹患痔瘡,且男女罹患比例相當。罹患痔瘡的年齡一般介於45至65歲之間。富人罹患此病的比例較高,且預後一般相當良好。目前已知關於痔瘡的最古老紀載是在西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纸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痔疮 · 查看更多 »

瑞士近卫队

宗座瑞士近衛隊(Pontificia Cohors Helvetica;Päpstliche Schweizergarde;Guardia Svizzera Pontificia;Pontifical Swiss Guard),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瑞士近衛隊是。 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包含藍色、紅色、橙色和黃色,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外觀。現代瑞士近衛隊的性質,就如同教宗的保鏢一樣。瑞士近衛隊配備的武器包含了傳統的斧槍以及多項現代武器。由於在1981年曾經發生,瑞士近衛隊的重點任務也增加了保護非儀式人員,而在其訓練過程,也可明顯看到對於和輕兵器的大幅增加。 瑞士近衛隊的招募條件,包含了他必須是未婚瑞士籍天主教男子,年齡介在19至30歲之間,且已經完成了瑞士軍事部隊的基礎訓練。 Official Vatican web page, Roman Curia, Swiss Guards, retrieved 7 August 2006 瑞士近衛隊是保護天主教會、聖座、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雇傭兵組織,隊員原本為受雇於保護君主的傭兵,而漸漸轉變為專屬於梵蒂岡城國的近衛隊性質的雇傭兵組織,服務年限差不多介於2年和25年之間。.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瑞士近卫队 · 查看更多 »

瑞典国徽

典國徽分為大小兩種。小國徽称为三王冠,為藍地的盾徽,上繪三面三垛的金冠,上有瑞典的王冠。 大國徽為王徽,二、四象限為带有三王冠的小國徽,一、三象限繪有比耶博王朝的纹徽,即藍白斜紋相間的盾徽和紅舌紅爪戴金冠的金色忿怒狀獅子。中間小盾分別繪有瓦薩王朝和貝爾納多特王朝的徽號。上有王冠。外為六翼天使勳章,兩隻獅子,再覆以斗蓬和王國王冠。.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瑞典国徽 · 查看更多 »

瑪莉亞娜·比內達

莉亞娜·比內達(Mariana Pineda)是一齣西班牙詩人兼劇作家洛尔卡寫的戲劇。故事主角是根據格拉那達民間故事,描述一個叫做 Mariana de Pineda Muñoz 的自由主義者,她反對斐迪南七世。劇作寫成於 1923 到 1925 年間,在 1927 年六月於巴塞隆納的戈雅劇院首演。由洛尔卡導演,達利設計了布景跟服裝,由 Margarida Xirgu 劇團演出。 跟洛尔卡的第一齣戲 The Butterfly's Evil Spell 在 1920 年只演了四場就下檔相反,瑪莉亞娜·比內達 的演出是成功的,導致洛尔卡常常宣稱 瑪莉亞娜·比內達 這才是他第一齣劇本。.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莉亞娜·比內達 · 查看更多 »

瑪麗·路易莎

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原為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莎(Erzherzogin 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婚後成為法國皇后瑪麗·路易莎 (impératrice Marie Louise des Français)。1817年,受封為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女公爵。 她是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第二位妻子,並因此是法蘭西帝國皇后。她是瑪麗·安托瓦內特之姪孫女、羅馬王拿破崙二世之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麗·路易莎 · 查看更多 »

瑪麗·波拿巴公主

麗·波拿巴公主(Princess Marie Bonaparte,),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關係密切。她促進了精神分析學的大眾化,並曾幫助弗洛伊德逃離納粹統治。.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麗·波拿巴公主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

貴的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Nobile Maria Letizia Buonaparte née Ramolino;Marie-Lætitia Ramolino, Madame Mère de l'Empereur,1750年8月24日-1836年2月2日),拿破崙·波拿巴之母。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喬凡尼·傑諾尼莫·拉莫利諾(Giovanni Geronimo Ramolino,1723年4月13日-1755年)與安潔拉·瑪麗亞·皮特拉散塔(Angela Maria Pietrasanta,1725年-1790年)之女。父親喬凡尼·傑諾尼莫·拉莫利諾是熱那亞共和國軍隊的步兵與騎士團團長。拉莫利諾家的遠房表親是熱那亞共和國低階貴族。萊蒂西亞並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 1764年6月,萊蒂西亞13歲時,她嫁給阿雅克肖的律師卡洛·波拿巴,兩人共生下13名子女,但只有八個長大成人。後來這些孩子都因為拿破崙稱帝,大多都被冊封為國王。以下依照時間順序列出她與卡洛·波拿巴所生的13個子女。.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 · 查看更多 »

瑪歌酒莊

玛歌酒庄(法文:Château Margaux)是位于法国梅多克(Médoc)地区,占地达262公顷的葡萄酒庄园。该酿酒庄园位于Margaux市,并冠以该原产地命名控制(Appellation de Margaux contrôlée,详见原产地命名控制)。该庄出产的葡萄酒是享誉世界的波尔多葡萄酒之一。 玛歌酒庄在目前法國官方排名中,是位列第一等(Premier Grand Cru)的五大酒庄之一,与拉菲酒庄,拉度酒庄,木桐酒庄和侯伯王酒庄共享该殊荣。.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歌酒莊 · 查看更多 »

瑪摩丹美術館

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位於法國巴黎十六區,館藏逾3百件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還有丹尼爾·威爾頓斯坦收藏的泥金裝飾手抄本、拿破崙時代的藝術品、家具以及義大利和佛蘭芒的繪畫。.

新!!: 拿破仑一世和瑪摩丹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瓦西麗莎·科茲娜

西麗莎·科茲娜(,1780年?─1840年?)是俄羅斯的女農民,在1812年俄法戰爭期間是俄國的民間英雄。.

新!!: 拿破仑一世和瓦西麗莎·科茲娜 · 查看更多 »

瓦格兰大街

瓦格兰大街(Avenue de Wagram)是法国巴黎第八区和十七区的一条街道,起于戴高乐广场,止于瓦格兰广场,全长1500米。从戴高乐广场到Ternes广场宽36米,其余路段宽30米。 该路开辟于1789年1月16日,介于Tilsitt路与圣奥诺雷郊区路之间。1854年8月13日打通星形广场(改名为戴高乐广场)与Tilsitt路之间。 该路命名于1864年3月2日。在此以前,从戴高乐广场到Ternes大街称为在星星大道(Boulevard de l'Étoile),从Ternes大街到瓦格兰广场称为Route départementale n°6。 瓦格兰大街得名于1809年7月6日拿破仑指挥大军团战胜奥地利军队的瓦格兰战役。 Category:巴黎街道.

新!!: 拿破仑一世和瓦格兰大街 · 查看更多 »

瓦朗斯 (德龙省)

朗斯(法语:Valence)是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德龙省的省会。该地教育发达,有多所大学。拿破仑16岁时曾在此地的炮兵学校学习。.

新!!: 拿破仑一世和瓦朗斯 (德龙省)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拿破仑一世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瓜分波蘭

分波蘭(Rozbiory Polski)是指近代一系列列強瓜分波蘭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當時做為波蘭統治主體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帝國(当时为哈布斯堡帝國時期)和俄罗斯帝国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此分割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详细分割疆域请参照右边的图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瓜分波蘭 · 查看更多 »

生丁

生丁(來源於 ) 是分的法語。 在英語裡同時也用於計算法語圈國家的匯率,包括法國、瑞士、阿爾及利亞和比利時等。 In France the usage of centime goes back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cimal monetary system under Napoleon.

新!!: 拿破仑一世和生丁 · 查看更多 »

生活杂志评选的千年百大人物

《生活》杂志评选的第二千年百大人物(LIFE magazine list of the 100 people who made the Millennium),是美国《生活》杂志在2000年评选出的100个生活于1000年至1999年之间的对全人类有巨大影响的著名人物。 中國人物總共有6人,分別有北宋畫家范寬、南宋理學家朱熹、元代開國君主忽必烈、明代7下西洋的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清代長篇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締造者毛泽东。.

新!!: 拿破仑一世和生活杂志评选的千年百大人物 · 查看更多 »

申布倫條約

申布倫條約(Treaty of Schönbrunn; Traité de Schönbrunn; Friede von Schönbrunn),有時亦稱為維也納條約(Treaty of Vienna),是法國與奧地利簽訂的停戰條約。條約在1809年10月14日於維也納的申布倫宮簽訂。條約終結了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奧地利為戰敗一方,並受法國加諸苛刻的和平條款。雖然奧地利退出戰爭,但英國仍然繼續與法國維持戰爭狀態。 條約規定,奧地利割讓蒂羅爾和薩爾茨堡予巴伐利亞王國、割讓西加里西亞予華沙大公國、割讓捷爾諾波爾地區予俄羅斯帝國和割讓第里雅斯特與薩瓦河以南的克羅埃西亞(此地後來成為伊利里亞大區)予法國。 奧地利亦承認拿破崙一世對以往征服的地區的擁有權,同時承認拿破崙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奧地利亦需對法國支付鉅額戰爭賠款。奧地利軍隊亦需要縮減至15萬人,不過此條款並未有履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申布倫條約 · 查看更多 »

無夏之年

無夏之年(英語:Year Without a Summer),指1816年。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的嚴重反常。歐洲、北美洲及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天出現罕見低溫;歐洲及美洲農業生產受影響尤甚;亞洲氣候亦受影響,中國雲南因而出現饥荒。.

新!!: 拿破仑一世和無夏之年 · 查看更多 »

無人島

荒島(又稱無人島、无居民岛;英文:desert island)是一個無人居住或人口稀少的島。在世界上,荒島比有人島還要多。 除了地理上的概念,荒島也常用於文學、比喻和大眾想象,指一個人或一小撮人陷於孤立無援,或是被家庭、社會遺棄,而與文明隔絕的困境,例如《魯賓遜漂流記》就是以流落荒島為題。荒島也因此成為野蠻與落後的代名詞。.

新!!: 拿破仑一世和無人島 · 查看更多 »

無敵怪醫

《無敵怪醫》(Super Doctor K,日文:スーパードクターK)及其續作《新無敵怪醫》是日本漫畫家真船一雄的醫療漫畫作品,《無敵怪醫》單行本全44卷,《新無敵怪醫》(Doctor K)單行本全10卷。主要描述擁有著高超醫術的主角─Dr.K一族於世界各地行醫救人的故事。最新的續集作品為《無敵怪醫K2》。 《無敵怪醫》中譯單行本早期於台灣發行時,時值港台盜版時期,書中人物的日文名字曾因此被譯為柯懷民、王學友、丁大垣等華人姓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無敵怪醫 · 查看更多 »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新!!: 拿破仑一世和焦土政策 · 查看更多 »

熱那亞省

熱那亞省(Provincia di Genova)是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的一个省,首府为热那亚。现在已经被熱那亞廣域市所取代。.

新!!: 拿破仑一世和熱那亞省 · 查看更多 »

留尼汪

留尼汪(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島。為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位置為。下辖一个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模里西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公尺,是為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公尺)。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可能已在留尼汪島定居。1513年,留尼旺島被葡萄牙人發現。1649年,法國开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旺島,1946年法國宣布留尼旺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 除了留尼旺島外,留尼旺海外大区還統轄了5個島嶼︰新胡安島、歐羅巴島、印度礁、格洛里厄斯群島和特羅姆蘭島。前四個島之主權與馬達加斯加有爭議,最後一個島與模里西斯有爭議。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布,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 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丹尼。 留尼汪岛的传统菜餚包括米饭, 豆类, 肉或者鱼, 尖椒。輔以香料,如说莪,柠檬草, 酸豆, 咖喱等。由於人口組成多元,料理呈現相當多樣,如用咖哩是受印度移民影響, 炒面是受中國移民影响, 用木薯或玉米做蛋糕則係非洲移民所致。 由於大多留尼汪岛的食品进口自法国, 现時亦有不少料理與法國本土一般。 經濟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業上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香草和天竺葵等,用以生產蔗糖、天竺葵精油;後者是許多法製精油與香水的產地。工業化程度較低,製糖為主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貨幣使用歐元。 留尼旺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旺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新!!: 拿破仑一世和留尼汪 · 查看更多 »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或特伦蒂诺-南蒂罗尔(Trentino-Alto Adige ;Trentino-Südtirol; Trentin-Südtirol)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自治区。自治区由两个分区组成,分别是多数人说意大利语的特伦托省及多数人说德语的南蒂罗尔省。该区在直至1919年被意大利吞并前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1919年至1947年间该区被称为威尼西亚—特伦托天拿(Venezia Tridentina)。.

新!!: 拿破仑一世和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 · 查看更多 »

特維爾大街

特維爾大街(Тверска́я у́лица)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條主要街道,全長1.6公里。是莫斯科的購物、娛樂和夜生活中心。莫斯科市政廳也位於街上。 早在12世紀時已經出現,原來是通往特維爾的道路。17世紀起成為莫斯科貴族的聚居地。19世紀興建了多個凱旋門,以紀念戰勝拿破崙,以及慶祝沙皇加冕。1935年大街進行拓寬工程。1932年至1990年期間稱為高爾基大街,以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為名。 南起馴馬場廣場,向西北、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方向放射,至花園環路止。往後為第一特維爾-亞姆大街、列寧格勒大街及列寧格勒公路。沿途與莫斯科林蔭環路在普希金廣場相交,在花園環路與凱旋廣場相交。 Т Category:莫斯科旅遊景點.

新!!: 拿破仑一世和特維爾大街 · 查看更多 »

特里爾選侯國

特里爾選侯國(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Trier)是一個存在於9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神聖羅馬帝國采邑主教領國,在選帝侯制度成立前被稱做特里爾采邑總主教區。以特里爾總主教同時兼任教區領袖及世俗領主,國境包括天主教特里爾教區及其周邊的教會領地,首都為特里爾。1803年由於遭到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軍隊占領世俗化,結束選帝侯及采邑總主教的治理。僅以無世俗領主地位的特里爾教區主教延續其聖統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特里爾選侯國 · 查看更多 »

特雷维 (罗马)

特雷维(Trevi)是罗马的第二区。其名称来源不清楚,但是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来自于拉丁语trivium(意为“三条街”),因为有三条街都通往Crociferi广场(毗邻特萊維广场)。该区的标志是三把剑。 在古罗马时期,特雷维区有大量私人住宅以及一些纪念建筑。自那时以来,该地区实际上分成两部分:毗邻台伯河较低平的部分,以及山丘上较高的部分。前者是城市的活动中心之一,而后者是富裕而宁静的住宅区。 罗马帝国倒台后,很多人从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河边。此后,沿台伯河一带布满了建筑物,而山上几乎什么都没有,直到文艺复兴。 17世纪的城市化,新的街道,教堂和喷泉造成特雷维区相当拥挤,直到19世纪末。奎利那雷山与拥挤的沿河地区不同,由于许多属于教宗的建筑物,慢慢地成为一个权力的中心。 在拿破仑统治下,于1811年,奎利那雷山被选为在罗马的帝国中心。由于拿破仑倒台,计划未能完成,但是这一想法在1870年以后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后部分得到实现。事实上,如今有几个部都设在特雷维区。这使得该区较高的部分完全改观,虽然不是很拥挤,但是布满了小街道,教堂和纪念建筑。该区最著名的景点为特萊維噴泉。.

新!!: 拿破仑一世和特雷维 (罗马) · 查看更多 »

特拉法加海戰

特拉法加海战(法语:Bataille de Trafalgar,英语:Battle of Trafalgar。也译作特拉法尔加海战),1803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英國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再次爆发战争,拿破仑计劃进军英国本土,为牵制住强大的英国海军,拿破仑派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海军周旋。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軍指揮、戰術及訓練皆勝一籌,法西联合舰队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帅維爾納夫以及21艘戰舰被俘,但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 在随后到来的风暴中,许多正被拖回的作为英国战利舰的被俘法西军舰相继沉没于海中,而英国军舰却无一损失。 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國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新!!: 拿破仑一世和特拉法加海戰 · 查看更多 »

狮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أبو الهول العظيم في الجيزة)或稱人面獅身像,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個獅子的身軀和人的頭。獅身人面像長約,寬約和高約。獅身人面像是現今已知最古老的紀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卡夫拉統治期間內建成。(約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 由於獅身人面像無論是年代、外型,甚至是建造者是誰都充滿爭議,所以這些問題被世人稱作「獅身人面像之謎」,但與希臘神話中的史芬克斯之謎仍有些許不同Coxill, David (1998).

新!!: 拿破仑一世和狮身人面像 · 查看更多 »

盔甲

,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冑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盔甲 · 查看更多 »

癫痫

癇(Epilepsy,英文詞源来自古希腊文中的动词「ἐπιλαμβάνειν」,此處意为「折磨」),音譯伊比力斯症,或稱腦癇、羊癇、羊癲瘋、羊角风、猪脚疯、發羊吊。是长期性神经系统疾病,以抽搐为特征,可由脑电图确诊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异常。 癫痫的根本病因是遗传性、器質性精神病,或代谢異常。少數病例由脑部外伤導致,例如、中风、脑肿瘤、服毒或酗酒,但不會因為感染而引發。 癫痫不能根治,但70%抽搐发作可由药物控制。若药物无法控制,可由外科手术、或改变饮食,达到无需服药的水平。 全世界约1%人口患有癫痫,近80%病例都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新病例在发达国家常见于一歲以下婴幼儿及五十至六十歲的長者,在发展中国家常见于儿童和青年,这是因为病因的比例不同。约5-10%病例在80岁前会发生一次无明显诱因的抽搐,发生第二次抽搐的几率在40%-50%之间。许多政府都会限制或禁止癫痫患者驾车,但在患者无抽搐一段时间后可以重新开始驾车。.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癫痫 · 查看更多 »

登海尔德

登海尔德(Den Helder)是荷兰北荷兰省的一个基层政权和城市。登海尔德占据了北荷兰半岛的最北端。它是该国主要的海军基地所在地。 皇家TESO(Royal TESO)渡船服务在登海尔德和北面临近的荷兰弗里西亚群岛中的特塞尔岛之间开展运输业务。.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登海尔德 · 查看更多 »

發現之旅叢書簡體字版書目列表

之旅叢書簡體字版書目列表是法國加利瑪出版社推出的《Découvertes Gallimard》系列叢書簡體中文譯本一覽表。簡體版於1998年11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首次出版,之後又有上海譯文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推出,總共發行94冊另加番外篇《Découvertes Gallimard Texto》6冊。因分別由多家出版社推出,造成少數序號重複或無序號的情況出現。吉林出版集團於2015年再版10冊書目,改變了封面設計以及序號排列;於2018年再次再版10冊書目,不再編排序號,且部份書目標題也與舊版不同。 序號錯誤一覽:.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發現之旅叢書簡體字版書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之旅叢書書目列表是法國加利瑪出版社推出的《Découvertes Gallimard》系列叢書中譯本一覽表。正體中文版由臺灣時報文化首發於1994年,至2006年共出版81冊。.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白玫瑰

白玫瑰(Die Weiße Rose)是納粹德國時期一個知名的非暴力反抗組織,其成員包含了慕尼黑大學中的許多學生及教授,主要是由漢斯·蕭爾(Hans Scholl)、蘇菲·蕭爾(Sophie Scholl)、克里斯多福·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庫特·胡伯(Kurt Huber)和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所領導。而此團體之所以為人所知乃是因為其於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間陸續發送了6張未具名的傳單,主要內容在於呼籲人們參加反抗希特勒政權的運動。 白玫瑰的6名核心成員於1943年時被蓋世太保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台。而他們所散發的第6份傳單後來由法學家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帶出德國,並輾轉透過北歐流入英國,且於1943年7月被大量印刷後透過同盟國的飛機發散在德國境內,其標題為:「慕尼黑學生的聲明(The Manifesto of the Students of Munich)」。 由於他們無懼於死亡而仍堅持對抗第三帝國的統治,白玫瑰的成員們在今日廣受德國人尊敬,且幾乎被視為是英雄。如同Ms.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白玫瑰 · 查看更多 »

白齊文

白齊文(Henry Andres Burgevine,),或譯白聚文,法裔美國人。太平天國時,原為清兵雇用的常勝軍第二任隊長,因劫掠四萬銀元,被李鴻章撤職,後投奔太平軍,不久又降清。他心猶未死,又打算參加太平軍,兩次偷渡返華,都被美國領事阻止,最後又偷渡到廈門,打算參加太平軍,被清兵捕獲,最後李鴻章命人將他溺死於浙江,宣稱為意外。.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白齊文 · 查看更多 »

百年廳

年廳(英文:Centennial Hall;德文:Jahrhunderthalle;波蘭文:Hala Stulecia或Hala Ludowa)位于現波蘭弗罗茨瓦夫。建于1911年到1913年的德意志帝國(當時弗罗茨瓦夫稱為布雷斯劳),是為了紀念抵抗拿破仑一世入侵的莱比锡战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由德國著名建筑師马克斯·伯格(Max Berg)負責興建,建成后是當時布雷斯劳的市政廳。2006年,该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百年廳 · 查看更多 »

百科详编

《百科详编》(Macropædia),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百科类目》(Propædia)和《百科细编》(Micropædia)。 2007版的百科详编(Macropædia)共17卷,699篇文章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长度从2页到310页不等,平均为24页。所有文章几乎都有参考文献和署名贡献者,这些贡献者的名字在百科类目(Propædia)都按照首字母顺序予以列明。.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百科详编 · 查看更多 »

百战经典

《百战经典》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是军事历史类的电视周播栏目,每个周六播出一期,主要内容为介绍历史上的经典军事战例、人物和相关知识。节目制作得到了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专家的支持。.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百战经典 · 查看更多 »

百日王朝

日王朝(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爾巴島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28日,因为滑鐵盧戰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事件也被称为第七次反法联盟之战。联盟包括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奥地利与数个德意志邦国。它们都宣称拿破仑是罪犯,而不是法国皇帝。.

新!!: 拿破仑一世和百日王朝 · 查看更多 »

随行聚力

随行聚力(Vires Acquirit Eundo)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叙事诗《埃涅阿斯纪》中的一句,意思是“随着传播而越来越有力”。 这句话原来是关于爱情的,双方分别是Dino(黛朵)和Aeneas(伊尼厄斯)。罗卜(Loeb)是这样翻译这句拉丁文的:“流言飞传利比亚各城——种种罪恶之谣。越传愈快,随行聚力;初始惊慌,迅及天堂,压向地面。”这俩人在罗马史上均赫赫有名。Dino是迦太基女王,Aeneas是特洛伊之战的英雄、幸存者,未来的罗马奠基人。Dino醉心于Aeneas,并曾说出过“Make me immortal with a kiss”(一吻恒久远)这样不朽的经典名句来。然而由于奥林匹斯山最冷酷的神丘比特怨恨人类,从中破坏,因而造就了一段凄惨的悲剧。公元146年,迦太基为罗马所灭。 这句座右铭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的有名,比利士安特卫普的主城门上就有此铭文,用以纪念在1803年7月18日拿破仑和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的莅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城市格言也是此鉻文。.

新!!: 拿破仑一世和随行聚力 · 查看更多 »

芬兰城堡

芬兰城堡(Suomenlinna,Sveaborg),或称芬兰堡,是建在六座小岛上有人居住的海上要塞,它也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的一个市区。 芬兰城堡是一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它现在已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倍受游客和本地人的青睐,是一处风景如画的野餐地方。它原来的名字叫“斯韦阿堡”(Sveaborg,意即“瑞典人的城堡),芬兰族人则以芬兰语读法称其为“维亚堡”(Viapori)。1918年出于爱国及民族主义的原因城堡被重新命名为“芬兰城堡”(Suomenlinna),但是在瑞典及芬兰瑞典族人仍称其为“斯韦阿堡”。 瑞典王国于1748年开始建造这座要塞,用于防御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要塞工程的总负责交给了军官及建筑师。原本的菱堡设计方案深受当时著名的军事工程师沃邦的理念及星形要塞原理的影响,尽管被修改运用到一群岩石小岛上。 除了在岛上的要塞之外,在陆地上朝向海面的防御工事能确保敌人很难抢滩登陆。芬兰城堡也是瑞典陆军和瑞典皇家海军驻守芬兰的部队存放军需品的地方。在芬兰战争中,这座要塞于1808年5月3日向俄国投降,这为俄军于1809年占领芬兰铺平了道路。.

新!!: 拿破仑一世和芬兰城堡 · 查看更多 »

芬兰大公国

芬兰大公國(1809-1917年),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大公國,附属于俄罗斯帝国。 1807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罗斯帝国入侵瑞典王国的領土芬兰。1808年,芬蘭戰爭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 1917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

新!!: 拿破仑一世和芬兰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芬蘭戰爭

芬蘭戰爭是在1808年2月至1809年9月期間於芬蘭地區爆發的一場戰爭,參戰國家為瑞典及俄羅斯。最後瑞典戰敗,其東部的三成領土被割讓,成為附庸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芬蘭戰爭 · 查看更多 »

韦尔农

韦尔农(Vernon)是法国厄尔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东部,塞纳河左岸,属于埃夫勒区。该市镇总面积34.92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25323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韦尔农 · 查看更多 »

韦尔涅 (日内瓦州)

韦尔涅(Vernier)是瑞士日内瓦州的一座城市,位于罗纳河右岸,东与日内瓦邻接。.

新!!: 拿破仑一世和韦尔涅 (日内瓦州) · 查看更多 »

韦廷王朝

韦廷王朝(Wettin)是源自德國的一個王朝,此家族成員曾出任薩克森選帝侯、國王,波蘭國王,英国国王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韦廷王朝 · 查看更多 »

韦里耶

韦里耶(Veyrier)是瑞士日内瓦州的一个镇,在日内瓦市区东南方,阿尔沃河左岸,萨莱夫山脚下。.

新!!: 拿破仑一世和韦里耶 · 查看更多 »

莎草纸

莎草纸(Papyrus)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莎草紙消亡以後,製作莎草紙的傳統技術也因缺乏記載而失傳。 对古代写在莎草纸上手稿的研究,或称为纸莎草学,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基本工具。 20世紀工程師哈桑拉贾(Hassan Ragab)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經過無數測試,於1962年重新發明了新的莎草紙製法。成為現在大眾所知的莎草紙製程。.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莎草纸 · 查看更多 »

莎拉·伯恩哈特

莎拉·伯恩哈特 (Sarah Bernhardt 约1844年10月22日-1923年3月26日)是一位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舞台剧和电影女演员。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在《莎拉》中所说的那样,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以及是圣女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国女人。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她在法国的舞台剧表演而出名,其后闻名于欧洲和美洲。她在一系列早期剧情电影中担任女演员并获得成功,还得到了“神选的莎拉”(The Divine Sarah)的绰号。.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莎拉·伯恩哈特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大火 (1812年)

1812年莫斯科大火在1812年9月14日俄国莫斯科爆发。当日俄国军队和莫斯科大部分居民放弃了城市,而拿破仑的先锋部队则在博罗金诺战役胜利后进入莫斯科。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而莫斯科大部分居民则在1812年8月份开始撤离。.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莫斯科大火 (1812年)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凱旋門

莫斯科凱旋門(Моско́вские Триумфа́льные воро́та)一座俄羅斯凱旋門,紀念1814年俄羅斯在衛國戰爭中打敗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莫斯科凱旋門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街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街(Мосфи́льмовская у́лица)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西行政區拉緬基區一條街道,位於莫斯科河及其支流謝通河之間。長3,000公尺。 1939年以位於本街1號的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命名。多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亦座落於本街上。 當地在17世紀時是拿破崙時期擊敗法國軍隊的庫圖佐夫將軍家族的莊園。現存建築有聖三一教堂(1644—1645,18號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街 · 查看更多 »

莫扎伊斯克

莫扎伊斯克(Можа́йск)俄罗斯莫斯科州的一个城镇,位于莫斯科以西约110千米处。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居民总数为31459人。 莫扎伊斯克第一次见于史书记载是在1231年,当时它是切尔尼戈夫公国下属的一块封地。后来它又成为斯摩棱斯克公国的一座要塞,并一度为斯摩棱斯克王公费奥多尔·罗斯季斯拉维奇所有。莫斯科公国在1303年控制了这座城镇,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为持续占有它而与立陶宛人时有纷争。历任莫斯科大公通常将莫扎伊斯克作为其兄弟的封地。1517年最后一个莫扎伊斯克王公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死后,此地被并入莫斯科公国。 在拿破仑入侵俄国时,莫扎伊斯克是守卫莫斯科的重地。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就发生在距该城12千米处。 莫扎伊斯克有几座宏伟的石砌教堂。.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莫扎伊斯克 · 查看更多 »

莱延侯国

莱延侯国(Fürstentum von der Leyen)是存在于1806年至1814年,在今天巴登-符腾堡西部的德意志邦国。莱延家族已夺取了德国西部的很多地区。1797年,法国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所有莱茵河西部的土地都失去了。奥地利在1806年战败,阿登多夫伯爵菲利普弗朗西斯被提升为侯爵,他的土地被重新命名为“莱延侯国”。境内形成由巴登包围的飞地。菲利普-弗朗西斯王子像莱茵邦联的许多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法国的傀儡,在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战败,维也纳会议选择了继承了他的领土,并把它给奥地利。1819年,奥地利将其割让到巴登。.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莱延侯国 · 查看更多 »

莱茵费尔登

莱茵费尔登(Rheinfelden)是瑞士阿尔高州的一个市镇,位于巴塞尔以东15公里处。名字的意思是莱茵河的流域,其位置处于莱茵河上游。该城市和德国巴登-符腾堡的莱茵费尔登隔莱茵河相望。两座城市原来为一座城市,直至1802年拿破仑一世确定了瑞士和德国的边界,但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仍紧密相连。 莱茵费尔登面积为16.03平方公里。其中3.32平方公里(20.7%)为农业用地,8.01平方公里(50.0%)为森林。其余土地3.62平方公里(22.6%)为建筑物或道路,1.07平方公里(6.7%)为河流或湖泊,0.01平方公里(0.1%)为不毛之地。 2009 data accessed 25 March 2010 截止2010年12月人口为11,960。据2009年6月统计,其中27.6%外国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莱茵费尔登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

莱比锡(Leipzig,索布语:Lipzk)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二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第二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莱比锡盆地中心。它的古称是Lipsia或Lipzk,来源于斯拉夫语Липа,意思是“酸橙树”或“椴树”。歌德称它为“小巴黎”。.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莱比锡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莱比锡战役 · 查看更多 »

聖加侖州

聖加侖州(德語:Sankt Gallen, 法語:Saint-Gall, 意大利語:San Gallo, 羅曼語:Son Gagl)是一個瑞士東北部的州。.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加侖州 · 查看更多 »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国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兰西王国軍隊對抗英格兰王国軍隊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以火刑。 貞德生前不識字,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在她16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兰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后帶兵多次打敗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兰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鲁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兰军队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将贞德封为圣女。 貞德成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拿破崙時代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眾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馬克吐溫、柴可夫斯基、蕭伯納與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女貞德 · 查看更多 »

聖座外交

圣座作為主權實體,國際法普遍承認其派遣使節與接受使節駐結的權利。要注意的是雖然教宗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但是圣座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時(如交換使節),並非以梵蒂岡城國的政權身分,而是以圣座這個主權實體的身分,事實上在教皇國滅亡(1870年)到聖座與意大利王國政府簽定《拉特朗條約》成立梵蒂岡城國(1929年)的五十九年梵蒂岡之囚時期,聖座依然和許多國家通使邦交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羅光著。 圣座的外交工作由教廷國務院負責。.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座外交 · 查看更多 »

聖但尼 (塞納-聖但尼省)

圣但尼(Saint-Denis)是法国法兰西岛大区塞納-聖但尼省的一个镇,位于巴黎郊区,面积12.36平方公里,人口108274人(2012年)。在1793年至1800年法国大革命時期曾經被更名為法蘭西亞德,直到拿破崙主政執政府時期才被改回原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但尼 (塞納-聖但尼省) · 查看更多 »

聖經考古學

圣经考古学是根据西亚及北非地區出土的古代遗迹及出土文物研究《圣经》,揭示其历史原貌的学科。.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經考古學 · 查看更多 »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俗譯:聖馬可大教堂)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座圣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聖馬可大教堂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它是威尼斯公爵的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宗主教區的座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駐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赫勒拿島白人

聖赫勒拿島白人,是指祖先是西歐人的聖赫勒拿島居民,最有名的是拿破崙,但他們多是英國人後裔。 最近他們成為少數民族,在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他們佔總人口1/4。 Category:欧洲裔非洲人 Category:圣赫勒拿.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赫勒拿島白人 · 查看更多 »

聖日耳曼伯爵

聖日爾曼伯爵(The Count of St Germain,)是個神祕人物。有人形容他是廷臣、冒險者、發明家、業餘科學家、畫家、鋼琴家、小提琴手以及業餘作曲家,還有人說他曾展示過煉金術。根據幾個消息來源,他的名字並不代表家族領地或頭銜,而是自己取的;是拉丁文Sanctus Germanus的法文版本,意為Holy Brother。他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諸如孟菲拉侯爵(Marquis de Montferrat)、Bellamarre或Aymar伯爵(Comte Bellamarre or Aymar)、騎士修寧(Chevalier Schoening)、騎士韋爾頓(Chevalier Weldon〔Welldone〕)、Comte Soltikoff、Graf Tzarogy和Prinz Ragoczy。.

新!!: 拿破仑一世和聖日耳曼伯爵 · 查看更多 »

道路通行方向

道路通行方向是世界各国交通规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规定了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方位,避免出现混乱和事故。 道路通行方向可分为车辆靠道路左侧行驶和靠道路右侧行驶两类。34%的国家靠左行驶,66%的国家靠右行驶。如果按道路里程计算,全世界28%的可通行道路是靠左行驶的,72%靠右行驶。值得留意的是,除日本、泰國、澳門、印尼、東帝汶、尼泊爾、美屬處女群島和蘇里南外,靠左行駛的國家或地區,過去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脫離英國或獨立後仍然維持靠左行駛。.

新!!: 拿破仑一世和道路通行方向 · 查看更多 »

荣军院

榮軍院(法語:L'hôtel des Invalides)。位於法國巴黎第七區,是巴黎一座重要的古蹟。 榮軍院始建於1670年,由當時法王路易十四下令建造,是一家用來接待及治療退伍軍人及抗戰後殘疾軍人的醫院。 拿破崙·波拿巴的陵墓1861年遷葬於榮軍院為其建造的的陵墓內。這裏每天吸引大量的遊客,拿破崙棺槨位於一樓中,遊客自二樓環形走廊朝一樓瞻仰。這裏還有一些拿破崙的其他親屬和其他將軍的陵墓。 榮軍院中還有法蘭西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是法國第五大吸引觀眾最多的歷史博物館, 2016 年的參觀人數高達 120 多萬人次 。巴黎軍事博物館館藏逾 50 萬件 ,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軍事藝術收藏品之一。軍事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涵蓋中世紀至當代的歷史,藏品包括歷代法國國王的盔甲和武器、寶劍、戰炮、軍服、畫作、攝影作品以及法國重要歷史人物的個人物品,如法王費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戴高樂將軍等。 榮軍院從退役軍人、傷殘士兵的居所及醫院,到現在世界著名的軍事博物館、文化活動的舉行地,從建立伊始的皇家機構,經大革命洗禮,到今天成為軍事及文化的公共機構,三百多年來,榮軍院不斷演變,並見證着法國歷史的發展。.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荣军院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盾

荷兰盾(Nederlandse gulden/ Dutch guilder),用符号ƒ或fl来表示,于13世纪开始流通的荷兰货币,至2002年逐步被欧元所取代。另一个使用盾作为货币的国家苏里南,在2004年将苏里南盾替换为苏里南元。 “盾”(gulden)是中世纪荷兰语中的形容词,意思为“金的”,这样的名字就表明金子是最初制造硬币所用的金属。 荷兰盾的符号ƒ或fl则是来源于另一种古币佛羅林。关于“盾”这一中文译名的来历,一种说法是:“盾”首先被用于指英国19世纪的一种被称为佛羅林的硬币,因为此种硬币的设计图案中含有4个盾;随后这一译名就被用于指类似的荷兰货币佛羅林和gulden。.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兰盾 · 查看更多 »

荷兰政治

《荷兰宪法》颁布于1814年3月29日,据1848年修改後的宪法规定荷兰是世袭君主立宪王国。荷蘭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且其採用典型协商民主制度。立法权属国王和议会,行政权属君主和内阁。其最高国务协商机构國務委員會的主席一职由國王本人担任, 他可以任免其他成员。议会由一院和二院组成。二院拥有立法权;一院有权对法案作出同意或拒绝的决定,但不能提出或修改法案。.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兰政治 · 查看更多 »

荷蘭 (地區)

荷蘭(Holland)是位于荷兰王国本土西岸的一个地区和前省份。“荷兰”一词也经常被以部分代整体地用来描述整个荷兰王国;这一用法广泛受到接受,但有一部分人,尤其是来自荷兰王国其他地区的人对这一用法并无好感。 从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荷蘭地區在政治上是统一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领,為荷蘭伯爵所统治。至17世纪,荷兰成为了海上和经济上的强大力量,在新近独立的荷兰共和国中为实力最突出的一个省份。 1840年,荷兰省分成北荷兰省和南荷蘭省,其中包括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以及坐拥欧洲最大港口的鹿特丹。.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 (地區) · 查看更多 »

荷蘭國旗

荷蘭國旗呈長方形,由三條水平色帶組成,由上至下的顏色為紅、白、藍,是現存最古老的三色旗。其中紅色代表勇氣,白色代表祝福及庇佑,藍色代表對祖國的忠誠。 荷蘭曾受西班牙統治,於16世紀時荷蘭之奧倫治親王沈默者威廉領導人民發動獨立戰爭,他們設計了一面橘、白、藍的三色旗,這三個顏色源至奧倫治家族徽章:藍色的底上有個白色的號角,並裝飾著橘色的繩索。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中文俗稱荷蘭共和國,是1581年-1795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弗兰德地區)所存在的一個國家,這段期間也是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其前身是1579年成立的烏得勒支同盟。1794年9月,法國軍隊開始入侵荷蘭,荷蘭共和國滅亡。1795年1月,法國在荷蘭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傀儡國家。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是當時除了威尼斯共和國唯二有共和國之名的國家,七省在脫離西班牙王國獨立後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奧蘭治家族作為名義上的執政統治者,領導階層為貴族與各地商會所組成的聯省議會統治,開明的商業風氣、司法制度、對宗教的寬容--都為當時其他歐洲各國無法比擬的先進。.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又叫做荷兰皇家文理学院,是荷兰的国家科学院,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担负全国性的科学组织管理以及林林总总的研究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除此之外,它每年还会颁发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奖章,包括对理论物理有贡献的洛仑兹奖章,对微生物有贡献的列文虎克奖章,行为和社会科学贡献的亨德里克·穆勒奖以及生物化学贡献的海尼根奖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 · 查看更多 »

荷蘭皇家陸軍

荷蘭皇家陸軍(Koninklijke Landmacht)是荷蘭軍隊的地面部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荷蘭歷史

羅馬帝國時期,荷蘭歸屬高盧行省以及下日耳曼行省,當時這塊地區有廣義的日耳曼部落,而南部有高盧人,高盧人後來佔領這塊地區並建立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時期,這些沿著北海的低地國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之後伴隨哈布士堡家族的勢力興起,這個地區又轉為他們的勢力範圍,隨著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浦二世在1581年7月26日出任西班牙國王,哈布士堡也一分為二,同時荷蘭爆發武裝起義「八十年戰爭」(1568年-1648年),在荷蘭在脫離西班牙哈布士堡王朝而獨立後也開始荷兰黄金时代。 1795年荷蘭被法國入侵而亡國,直到18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諸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其中確立荷蘭由奧倫治家族統治,並確立荷蘭王國的建立,然而在這個時期自由主義的興起,王族的統治受到挑戰,在1840年-1848年間荷蘭逐步建立議會民主的體制,與此同時南尼德蘭爆發革命宣布獨立。 近代荷蘭王國在貿易上仍是巨大的殖民帝國,殖民統治維持荷蘭穩健的經濟,在二次大戰後荷蘭逐步邁入現代國家的歷程。.

新!!: 拿破仑一世和荷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或按字面譯作椴樹下大街,也常直接音譯為林登大道,是一條位于德國首都柏林、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那里有柏林艺术学院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宫殿桥和柏林博物館島,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新!!: 拿破仑一世和菩提樹下大街 · 查看更多 »

華格姆戰役

華格姆戰役(Battle of Wagram),又譯瓦格拉姆戰役,發生於1809年7月5日-7月6日。拿破崙在此場戰役中展現他過人的毅力和臨危不亂的指揮能力,突破敵軍包圍,用密集砲火擊敗奧地利,再次迫使法蘭茲一世求和。.

新!!: 拿破仑一世和華格姆戰役 · 查看更多 »

華沙公國

華沙公國(Księstwo Warszawskie、Duché de Varsovie、Herzogtum Warschau、Варшавское герцогство)是由拿破崙在1807年6月9日成立的波蘭人國家。根據1807年6月9日的《提爾西特和約》,于1806年10月的耶拿会战战败之后的普魯士王国要割讓一部分土地,而拿破崙就是在它割讓的土地成立華沙公國,之后在1809年并入加利西亚。 Category:法蘭西第一帝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君主國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華沙公國 · 查看更多 »

菱堡

菱堡(Bastion),或譯做棱堡(較常使用),是由帷幕牆向外凸出一塊具有角形結構體的火炮防禦陣地。完整的菱堡除了兩個前端凸出面外,尚有兩個側面,用以保護帷幕牆,並連接棱堡本體。它常作為堡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盛行於16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 中世紀時使用的傳統城堡在火炮登場時,便毫無防禦能力,且防禦死角也是個問題,因此,由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設計的菱堡便展露出頭角,雖然其中大多指多出的城堡附加物,但歐洲也有直接稱呼為棱堡的建築。.

新!!: 拿破仑一世和菱堡 · 查看更多 »

菲利克斯·沙伐

菲利克斯·沙伐(Félix Savart ,)是法國一位物理學家和醫生。他與讓-巴蒂斯特·必歐共同創建了必歐-沙伐定律。這是靜磁學的一個基本定律,精確地描述載流導線的電流所產生的磁場。沙伐對於聲學也很有研究。他發展出一種聲學儀器,沙伐音輪 (Savart wheel) ,可以用來研究聽覺的最低頻率限度。現在不再常用的音程度量單位,沙伐 (savart) ,也是因他而命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菲利克斯·沙伐 · 查看更多 »

萊米 (音樂家)

萊米(Lemmy),本名伊恩·弗雷澤·凱爾密斯特(Ian Fraser Kilmister,),是一位英國的搖滾/重金屬歌手、貝斯手、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與演員,是葛萊美獎搖滾樂團摩托頭的創始人與主導者,其位置為主唱兼貝斯手。他的音樂風格和生活方式,使他成為傳奇人物。他具有強烈的個人形象,包括融合搖滾、飆車族、西部牛仔與軍官特質的服飾,直爽叛逆的態度,以及30年不變的,成為重金屬和搖滾樂的象徵之一。 他18歲開始加入多個樂團,22歲成為吉米·罕醉克斯的技師,30歲成立了自己的樂團摩托頭,成為速度金屬流派的先驅。35歲時的作品奪下英國專輯排行榜冠軍,達到職業生涯的高峰,自此成為一名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名列《》雜誌「史上50大重金屬搖滾核心人物」第18名。有大半時間都在錄音和巡迴演出中度過,直到他在2015年12月底因癌症逝世,享壽70歲。 除了他鮮明粗曠的搖滾樂風格:「性愛、毒品、賭博」,萊米不羈的方活方式更為人所知,他長期嗜酒並經常食用迷幻藥LSD與安非他命。萊米的女友蘇珊·班妮特在19歲因吸毒過量死亡後,也沒有過長期穩定的關係,因此他從未結婚。 他同時也是軍事兵器、納粹紀念品的收藏家,並且有時會使用納粹象徵在身上。對此他表示聽不懂種族主義之類的話題,他只是覺得壞人用的東西很帥:「收集納粹紀念品不代表我是法西斯或光頭黨。我只是喜歡那些衣物。我一直都很喜歡好看的制服,而在歷史上,總是壞蛋的制服最好看:拿破崙、同盟國以及納粹黨」Lemmy Kilmister《Lemmy: 49 Motherfucker, 51 Son Of A Bitch》Greg Olliver,Wes Orshoski(2011)ASIN B004FGA2NK。他也表示他是一個自由主義或無政府主義者,不支持納粹的理想。.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萊米 (音樂家) · 查看更多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萊茵邦聯 · 查看更多 »

萨尔瓦多历史

萨尔瓦多历史充满着征服者,帝国,独裁者和冷战的阴影。自西班牙独立之后,克里奥尔人掌握了萨尔瓦多的政治和经济。.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尔瓦多历史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州

萨尔茨堡州(Salzburg),大陸譯作--、臺灣譯作--、香港譯作--,奥地利共和国的一个州,位于奥地利与德国的交界处,首府为萨尔茨堡。.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尔茨堡州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于1741年由萨克森-魏玛和萨克森-艾森纳赫合并而来,1815年正式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个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君主制被推翻,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公国

萨克森公国,中欧古国,领土大概涵盖了不来梅、汉堡、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现代德语国家地区,和萨安州和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 804年,查理曼大帝透过萨克森战争把萨克森地区纳入到法兰克帝国的版图内。843年,凡爾登條約签订,他的孙子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为东法兰克国王,从而开启了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他的继任者即著名的奥托大帝。1156年亨利三世,即狮子亨利,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继任萨克森公爵的是伯恩哈德三世。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拿破仑在1806年将萨克森升为王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克森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 (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侖時代是數個歷史性聯盟的獨立成員。 從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勒斯登。它是現代德國的萨克森自由邦。.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克森王国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1918年君主制覆灭前萨克森公爵、选侯与国王的名单。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萬王之王

萬王之王可以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萬王之王 · 查看更多 »

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德語: Eisernes Kreuz)是由普魯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立的德國軍事勳章,於1813年3月10日首次頒發。鐵十字勳章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多次德国参与的会战中頒發。不过鐵十字勳章自1945年5月之后就沒有再頒發過。 鐵十字勳章或許最會被世人聯想為納粹德國的勳章。然而铁十字本身源自条顿骑士的一个手十字饰物,大约自1870年以后成为德国三军的通用标志。鐵十字在德國文化中是有力的軍事象徵,並且於1955年被戰後重組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再次採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鐵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革命家

革命家是指发起或参与了革命的人。通常用于政治领域,偶尔在科学、艺术领域使用。 社会学家詹姆斯·邱宁·戴维斯(James Chowning Davies)认为,政治革命家的分类有两种方式:.

新!!: 拿破仑一世和革命家 · 查看更多 »

革囊胃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又称皮革胃(Brinton's disease、leather bottle stomach),是由横向浸润生长的胃癌导致的一种胃部病态结构变化。因其特征之一为胃壁变厚、僵硬,外观类似皮革囊而得名。在进展期胃癌的形态分型中,革囊胃见于Borrmann 4型(弥漫浸润型胃癌)。 革囊胃见于一些低分化胃癌,肿瘤向胃壁内部浸润和弥漫生长的情况。肿瘤可先后浸润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这类肿瘤沿胃壁生长,可造成整个胃壁受侵。受侵胃壁组织发生纤维化,黏膜皱襞消失,胃壁本身变厚变硬,并造成胃蠕动减慢和胃腔缩小。 革囊胃病人會有食量差,易早饱等类似其他良性胃病的自觉症状,但也有时无自觉症状。因此其早期容易漏诊,很多到确诊的时候已经属于晚期胃癌。疑为革囊胃者,可以用钡餐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革囊胃的成因可能是攝取到氢氧化钠,或是癌症(例如乳癌或是淋巴癌)遠端轉移到胃部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8th Edition,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炎無關。 目前還不太確定革囊胃的風險因子,目前知道的只有中罕见的遗传突变,有在约50%的弥漫性胃癌中发现突变。 革囊胃(及其他胃癌)常見於亞洲國家,尤其是日本。.

新!!: 拿破仑一世和革囊胃 · 查看更多 »

領域等級

域等級是指由中世紀到 社會等級制度的廣泛階級。不同的系統,為了劃分社會成員因隨著時間的演變形成的等級。 最著名的系統是法蘭西的舊制度,三等級制度,一直持續存在到1789年-1799年的 法蘭西大革命。三等級制度由第一等級的神職人員,第二等級的貴族,和第三等級的平民組成。 有些地區,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和基輔羅斯,再區分和農村平民成為單獨的等級,創建四等級制度,農村平民是排名最低的第四等級。 在英國,演化出二等級制度,貴族和主教合併為”地主等級”("lordly estate")和“民眾”("commons")作為第二等級。這系統產生兩個 國會大廈,下議院和上議院。 在德國南部,三等級制度包括貴族(王子和高級神職人員), 和自治市的居民。 今天,所謂“ 第四權 ”,通常是指已建立的權力結構的外部力量,是對中世紀三等級系統回憶,最常提到對應獨立的新聞或媒體。從歷史上看,在北歐和東歐,第四等級意味著農村平民。.

新!!: 拿破仑一世和領域等級 · 查看更多 »

行政官邸大楼

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是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三座相连的历史建筑,最终完成于拿破仑占领时期。它们也与圣马可时钟塔相连。 最古老的建筑是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Vecchie),位于广场北侧,为12世纪的两层建筑,16世纪大火后重建为三层建筑。 新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Nuove)位于广场南侧,始建于1586年,为更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1640年完成。 原本两座建筑在广场西侧都有翼楼,中间被一个小教堂(Chiesa di San Geminiano)分开。大约在1810年,翼楼和教堂被拆除,兴建了第三座建筑:拿破仑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威尼斯共和国结束以后,这里先后住过拿破仑的总督、奥地利总督,然后保留给意大利国王和意大利共和国总统使用,如果他在威尼斯的话。 新旧行政官邸大楼门挨门地开设有古老、著名、昂贵的咖啡馆:Gran Caffè Quadri、弗洛里安咖啡馆(1720年12月29日开业),和拉維納咖啡館(Caffè Lavena)自18世纪中叶就位于同一座楼宇内;后者是理查德·瓦格纳最喜欢的。 今天,拿破仑翼和新行政官邸大楼的一部分设有科雷尔博物馆。.

新!!: 拿破仑一世和行政官邸大楼 · 查看更多 »

食盐

食鹽是一種調味劑,能产生人类能感知的鹹味,常在烹飪和享用食物時用作調味。常見的餐桌鹽是一種含有97至99%的氯化钠的精製鹽.

新!!: 拿破仑一世和食盐 · 查看更多 »

西屬德克薩斯

西屬德克薩斯(Texas Español或Texas Español)是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的一个内陆省份,从1690直到1821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屬德克薩斯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立憲革命

西班牙立憲革命是1820年在西班牙發生的革命運動,是反對西班牙波旁王朝絕對君主制的自由主義運動,建立的自由體制在1823年結束。也稱作「西班牙內戰」、「自由的三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立憲革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波旁王朝

西班牙波旁王朝()是西班牙現今的王室,源於法國的波旁家族,自1700年至今斷續地統治西班牙。其家族分支還統治過那不勒斯、西西里等位於今日意大利境內的領地。自1964年至今統治盧森堡的波旁-帕爾瑪家族亦為其分支。.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班牙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發里亞

西發里亞(Westfalen)是以德國多特蒙德、明斯特、奧斯納布魯克等都市為中心的地域。跨北萊茵-西發里亞和下薩克森邦,位在萊茵河和威悉河之間。西發里亞無精確的境界範圍,依時代不同而異。面積約16,000~22,000km2,人口約430萬人~800萬人。終結三十年戰爭的西發里亞和約的締結地。 原本是薩克森公國的一部分。1807年~1813年,成為從屬於拿破崙的西發里亞王國。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西發里亞省。.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發里亞 · 查看更多 »

西裝

西裝,又稱西服,泛指西式的正式套裝,現代多指男性西裝三件套。廣義上的西裝指洋服,包括整个西洋服飾體系。西裝雖然源自歐洲,但現已成為國際通行的正式服裝,是表示禮貌、尊重場合的一種方式。現今社會即使平民,在出席婚、喪禮、婚宴、壽宴、欣賞歌劇、電影或表演等莊重場合時,亦會穿上西裝以示尊重場合、表演者或主人家。 男性西服最為規範化。長袖外套、相配的長褲、長袖襯衫、領帶,是男性套裝的基本服飾。.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裝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西里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晚祷

西西里晚祷 (Vespri Siciliani)是一場發生在1282年的西西里島,反對安茹王朝的西西里國王查理一世對當地統治的起義。這場起事的主因,是查理一世1266年在羅馬教皇支持下攻占了西西里島。起事直接導致了西西里晚禱戰爭的爆發。.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西里晚祷 · 查看更多 »

西蒙·玻利瓦尔

西蒙·何塞·安东尼奥·德·拉·桑蒂西马·特立尼达·玻利瓦尔·伊·帕拉西奥斯(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 y Palacios,),通称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圣马丁遥相呼应,为南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爭取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从与西班牙君主的斗争中取胜后,玻利瓦尔参与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联盟,即大哥伦比亚,并于1819年至1830年任该国总统。 西蒙·玻利瓦尔在西班牙语美洲被公认为英雄、革命者与解放者。在他有生之年,他领导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委内瑞拉取得独立,并促进民主意识形态在这些国家的发展。 玻利维亚的名稱就是為了紀念西蒙·玻利瓦尔而得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蒙·玻利瓦尔 · 查看更多 »

西湖国际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是浙江省杭州市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商贸展览会。起源于1929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西湖国际博览会 · 查看更多 »

馬丁·萊恩斯

丁·萊恩斯(英語:Martyn Lyons,1946年-),圖書歷史專家,生於倫敦,就讀牛津大學,現任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教授。專長為法國革命和拿破崙史,近年來鑽研圖書、閱讀和書寫的歷史,著有《十九世紀法國的閱讀人口與社會:勞工、婦女與人民》、《散文與個人故事:歐洲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書寫實踐》、《西方的閱讀與書寫史》、《十九世紀法國的閱讀文化和書寫》、《澳洲書籍史》、《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等書。.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馬丁·萊恩斯 · 查看更多 »

馬他倫

他倫爵士,KCB(Frederick Lewis Maitland;)英國皇家海軍少將,曾參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以1815年7月15日在貝列羅凡號接受拿破崙·波拿巴投降著名。1837年任東印度及中國艦隊司令,1838年來華。.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馬他倫 · 查看更多 »

馬爾他騎士團

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圣约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简称馬爾他騎士團。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为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的一个军事组织——医院骑士团,為三大騎士團之一。该组织成立的最初目的为保护本笃会在耶路撒冷的医护设施。该组织全称中的“圣约翰”得名于施洗约翰。该组织拥有两幢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羅馬孔多迪大街68號,一幢佔地1.2萬平方米的大廈馬爾他宮,以及罗马郊区阿文提诺山上的馬爾他部。.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馬爾他騎士團 · 查看更多 »

馬爾梅松城堡

梅松城堡(Château de Malmaison )是位於法國呂埃馬爾梅松的一座城堡。曾是拿破崙妻子約瑟芬·德·博阿爾內居住的地方。在1800年至1802年期間,馬爾梅松城堡和杜伊勒里宫並為法國政府所在地。現在這座城堡則是一座博物館。.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馬爾梅松城堡 · 查看更多 »

馬留斯·彭梅西

留斯·彭梅西(Marius Pontmercy)是法国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文學作品《悲慘世界》中的第二男主角。與成年後的珂賽特相戀。在的革命激進派中扮演很重要的領導者角色。 其個性爽朗、頗得同伴喜愛;也在最後贏得珂賽特芳心。.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馬留斯·彭梅西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4千條。道路的長度共達1,984公里。而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亦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而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新!!: 拿破仑一世和香港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解放纪念馆

解放纪念馆(Befreiungshalle, )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克尔海姆Michelsberg 山上,在雷根斯堡上游,多瑙河、阿尔特米尔河和美因-多瑙河运河汇合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下令兴建解放纪念馆,以纪念在1813 -1815年莱比锡战役期间战胜拿破仑。.

新!!: 拿破仑一世和解放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马占山

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豐潤,生於奉天府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北军將領,曾率部抗日,指挥了名震--中外的江桥抗战。与日军多次交战,其间曾诈降于日军并参与创建滿洲國,获得休养后,再次率兵對抗日軍。.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占山 · 查看更多 »

马丁·范布伦

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美国第八任副总统(1833年-1837年)及第八任总统(1837年-1841年)。他是《美国独立宣言》正式签署后出生的第一位总统。 1812年首度參選紐約州議員並當選且在1816年連任,任內大力推動伊利運河的建造,伊利運河全長為584公里(363英里),12公尺(39英尺)寬、1.2公尺(4英尺)深。是第一條提供美國東海岸與西部內陸的快速運輸捷徑,不只加快運輸的速度,也使沿岸地區與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減少了95%。,促使紐約市取代費城成為北美最大的海港,快捷的運河交通使得紐約州西部更便於到達,因此也使中西部人口快速成長。同時也主張廢除因欠債而坐牢的刑罰,這一切使范布倫受民眾愛戴,並在1815年同時成為紐約州檢察長。 1821年當選參議員,使用兩面討好的手段來處理奴隸制議題,是議員中反對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的領袖,同時也積極反對美國參加巴拿馬會議,在1829年一月當選紐約州州長,任內推動安全基金計畫(the Safety Fund Plan),要求各銀行要成立準備金來作為倒閉後清償之用,為一項劃時代的金融改革。 安德魯·傑克遜在1829年上任後提名其為國務卿,而其也辭去州長以就職,在任內的1830年和土耳其談判使其給予美在黑海航行權,同年與英訂約恢復對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也幫助獲得法國政府賠償拿破崙時代時美國公民的損失。1831年內閣大改組,向總統請辭獲准,改任駐英大使卻在國會以一票之差無法就職,1832年當選副總統,大力支持總統傑克遜的政策。 1836年,范布倫當選為美國第八位總統。就職後不久,美國就陷入了經濟衰退。由於各州銀行大量發行紙幣,價值遠遠超過了手中掌握的金銀幣,加上農產歉收與對英貿易入超,造成通貨膨漲與銀行擠兌,為此,銀行宣布停止紙鈔與金銀幣的兌換,然而問題並無解決,高達900家州銀行紛紛倒閉,工廠關門,大批勞工失去工作並製造騷亂。聯邦政府本身也因為銀行倒閉損失了九百萬美元。商界批評前總統傑克遜下的要求購買國有地,一律用金銀幣,不能使用紙鈔的政令導致經濟衰退,然而范布倫決定繼續執行傑克遜的政令,禁止使用紙鈔購買國有地。隨著經濟進一步惡化。范布倫召集國會特別會議並強調「銀行界的過量活動和商界的過度交易」是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要求國會推遲將聯邦政府的結餘資金交給各州,還要求國會通過立法允許政府把聯邦資金留給財政部管理,不交給私有銀行。也就是所謂的「獨立財政」法案。但直到1840年6月,國會才通過立法,允許財政部保留政府資金,美國1837年開始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六年 1837年,加拿大因反對英國統治而革命,美國基於同情以凱洛琳號運送物資援助,卻遭英國的加拿大民團扣押,還打死了一個美國人,是為凱洛琳事件,對此范布倫譴責其「最令人憤怒的暴行」,且派兵集結該地,英美關係因此惡化直到1842年簽訂條約劃定了邊界。 由於1783年巴黎和約沒有明確規定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的確切位置。在阿魯斯圖克河流域耕種的緬因州農民與新不倫瑞克省的加拿大伐木工人雙方不斷發生衝突。1838年,一群緬因州農民試圖把伐木工人趕走時被加拿大人逮捕。於是,緬因州和新不倫瑞省政府分別召集民兵進行自衛,使衝突擴大。范布倫遂指派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率領聯邦部隊進入阿魯斯圖克地區,英國亦從魁北克抽調部隊,推進此地區。而後雙方開始和談,並於1839年3月21日達成停戰協議,雙方同意成立邊界委員會解決糾紛,在1842年雙方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劃定了分界線。 1835年德克薩斯革命爆發,在1836年獨立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並為防範墨西哥而要求與美合併,但范布倫因奴隸制問題而拒絕,直到1845年德克薩斯才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1840年因經濟問題連任失敗。 Category:美国总统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1840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6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2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美國駐英國大使 Category:紐約州州長 Category: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檢察總長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州長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副总统 Category:美國新教徒 Category:荷兰裔美国人 Category:19世纪美国政治家 Category:美國民主共和黨聯邦參議員 Category:18世纪美国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丁·范布伦 · 查看更多 »

马伦哥战役

倫哥會戰(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與神圣罗马帝国於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的一場戰役。法軍由當時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的拿破崙領軍,拿破崙於此役的勝利,不僅保住了法國的革命政權,也是拿破崙畢生最引以為傲的一次勝利。.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伦哥战役 · 查看更多 »

马德莱娜教堂

德莱娜教堂(又译为“瑪德蓮教堂”,L'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是法国首都巴黎第八区一座教堂,新古典主义风格,周围是52根高20米的科林斯圆柱,原来是为了纪念拿破仑军队的荣耀。马德莱娜教堂位于协和广场北侧皇家路(rue Royale)的北端尽头,东侧是旺多姆广场,而西侧是圣奥古斯丁教堂。 马德莱娜教堂的所在地自从腓力二世时期即属于巴黎主教,1182年,莫里斯主教没收了当地的犹太会堂,改为教堂,主保圣人是抹大拉的马利亚。 在此重建教堂共犯过两个错误。1757年开始第一次设计,仿造荣军院的巴洛克教堂,在拉丁十字平面上安放圆形穹顶,1763年4月3日国王举行了奠基典礼,但是在1764年停工。1777年建筑师去世,他的学生决定重新开始,拆除未完成的建筑,缩短中殿,改为类似罗马万神殿的更为集中的设计。法国革命开始后,只有基础和大柱廊已经完成,1797年唱诗班席位被拆毁,工程停止,进行关于建筑用途的辩论:图书馆、公共宴会厅或市场。在此期间,国民大会被安置在波旁宫。 1806年,拿破仑决定竖立一个纪念建筑,“伟大军队光荣庙”(Temple de la Gloire de la Grande Armée),已有的基础被拆毁,但是保留了立柱,重新开工。1808年凯旋门完成后,该庙的纪念意义减弱。 拿破仑倒台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路易十八决定将这座建筑改为天主教堂,山墙上雕刻了《最后的审判》。七月王朝将此作为对革命悔改的民族和解的纪念物和殿。1837年曾有建议将其作为火车站使用,但最终还是在1842年祝圣为一座教堂。 祭坛上方的壁画题为“基督教历史”,表现基督教历史上的关键人物。 马德莱娜教堂属于本笃会,现在仍举行弥撒和时尚的婚礼。这座教堂有一台著名的管风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德莱娜教堂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马克伯国

马克伯国(Grafschaft Mark)是神圣罗马帝国下莱茵-威斯特法伦区内的一个伯国。其领地范围包括鲁尔河两岸,以及鲁尔河的支流地区,面积共3000平方公里左右。它是神圣罗马帝国在威斯特法伦最重要和最有势力的一个诸侯。1160年阿尔特纳的伯爵从贝尔格公爵领地中分裂出去,1198年他们购买了马克堡,从此称自己为马克伯爵,并将领地的首府迁到了马克堡。1288年埃伯哈特一世支持勃拉帮特公国和贝尔格的伯爵与他自己的领主科隆大主教作战,结果勃拉帮特获胜,由此马克伯爵在当地获得了巨大的势力。1666年在经过遗产分发以及交换后马克伯国被勃兰登堡接管,1807年至1813年短期受法国统治,并被并入贝尔格公国。拿破仑一世战败后最终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伯国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Category: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克伯国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亦稱作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Maximilian Joseph,1756年5月27日至1825年10月13日),是1775年至1799年的茨魏布吕肯公爵及巴伐利亞選帝侯(以 Maximilian IV Joseph之名,1799年至1805年),亦是巴伐利亞國王(以Maximilian I 之名,1806年到1825年 )。他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統治家族之一普法爾茨 - 比肯費爾德家族的成員。.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伯格

克斯·伯格(Max Berg,)生於斯特丁,是一名德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他进入柏林夏洛特堡工業大學,师从Carl Schäfer学习哥特式建筑,然后又跟随Franz Adickes(1846–1915)学习城市规划。 1909年他被任命为布雷斯劳的高级建筑官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百年厅(德语:Jahrhunderthalle,波兰语: Hala Ludowa),建于1911年到1913年,是纪念抵抗拿破仑·波拿巴的莱比锡战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2006年,该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25年他搬到柏林,又去了巴登-巴登,76岁时在那里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克斯·伯格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

--共和國(-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阿拉伯語拼寫:جمهورية مالطة),通稱--,位於南歐的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首都瓦萊塔。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脏”之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官方語言為-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和英語。--亦是英联邦和歐洲聯盟的成員國。 --自然资源缺乏,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旅游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欧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及退休保险制。.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耳他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历史

自公元前5200年,马耳他开始有人类居住。它们是来自西西里岛的人们。.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耳他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木留克

木留克(阿拉伯语:سلطنة المماليك,转写:Mamluk)是从公元9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和阿尤布王朝苏丹的奴隶兵。后来,随着哈里发的式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伯海里王朝与布尔吉王朝(Burji dynasty),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木留克 · 查看更多 »

马斯特里赫特

斯特里赫特(,;林堡語:,)是位于荷兰东南部林堡省的一座城市,也是该省的首府,人口121,573人(2005年)。城市位于在默兹河(荷兰语为马斯河) 在荷兰的东南部比利时列日和德国阿亨之间。城市的名字从它的拉丁命名Trajectum Ad Mosam (默兹河穿过) 得来。 马斯特里赫特和奈梅亨谁是荷兰最古老的城市多年来都有争议。奈梅亨是荷兰在罗马的城市命名规则下建立的第一个城市。马斯特里赫特是第一个以中世纪城市规则下建立的城市,这个规则后来演变现今的城市命名规则。不过不管标准如何下,马斯特里赫特毫无疑问是荷兰的第一个居民点。 马斯特里赫特有包括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荷兰林堡省政府和Bonnefanten艺术馆等景点。城内的知名企业包括ENCI (荷兰第一个水泥企业)、 沃達豐 、-zh-cn:奔驰; zh-hk:平治; zh-tw:賓士; zh-sg:宾士-、Sappi 、惠普等。 在城市的南部有一个名为的小山,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堡垒和内部网络交织的山洞。洞内长期恒温10摄氏度,是蝙蝠冬眠之所。这些洞穴是因起先在山上挖掘开采泥灰土盖房子而形成。后来它们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组织经常使用的隐藏处所。之后ENCI开始利用石灰泥生产水泥,他们对石灰泥的开挖削去了原有小山的一边。开采--的废料堆积起来成为了一座新的小山。他们在挖掘石灰泥的过程中多次意外发现化石。其中最为著名是1870年发现的沧龙化石。学术界因此以城市的名字将这一化石所处的六千万年前的纪元命名为“马斯特里赫特阶” 。.

新!!: 拿破仑一世和马斯特里赫特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加勒德

詹姆斯·加勒德(James Garrard,)是一位曾于1796至1804年担任第2任肯塔基州州长的农民兼浸信会牧师。1799年,肯塔基州通过新宪法规定州长不得连任,因此直到1992年该州通过宪法修正案放宽这一限制前,他都是唯一一位获得连任的州长。 美国革命战争结束后,加勒特同家人向西行进,搬到了当时属弗吉尼亚州,如今已是肯塔基州波旁县的地方。他在当地出任多份政治公职,并且是该地区在弗吉尼亚州议会的代表。肯塔基州共计召开了10次建州大会,加勒德是其中5次的代表,帮助起草了第一部肯塔基州宪法。虽然自己就拥有许多奴隶,但他却其他多位代表一起试图从宪法中禁止奴隶制,但没能成功。1795年,加勒德出马竞选州长,选举人的首轮投票结果是本杰明·洛根获得多数票,但没有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州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多数还是过半数票胜出,但众选举人还是在首轮得票最多的洛根和加勒德两位候选人之间举行了第二轮投票,最终加勒德成功胜出,洛根对此向州检察长约翰·布雷肯里奇和州参议院提出抗议,但两者都表示自己没有插手干预的宪法权力。 加勒德是民主共和党人,反对《惩治煽动叛乱法》,支持通过肯塔基决议案。他重视公共教育、民兵和监狱改革,支持商业补贴和有利于该州大规模债务人阶层的法案。1798年,肯塔基州首幢州长官邸建成,加勒德一家成为其中首批住户。他还支持在1799年召开制宪大会,1795年州长选举结果上的争议是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他反对奴隶制,因此未能成为与会代表。新的宪法规定州长需经普选产生,并且不得连任,但加勒德还是得以从这一规定中豁免并成功取得连任。他在第二个任期里支持托马斯·杰斐逊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求解决新奥尔良不再向美国货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任期接近尾声时,加勒德在州务卿哈利·图尔明的影响下接受了部分一位论派信条,结果被浸信会教会驱逐,牧师生涯因此告一段落。他还在任命州土地注册办公室登记员的问题上与州议会发生冲突,这次冲突让他非常不满,决定在任期结束后远离政坛。加勒德卸任州长后回到自己的庄园继续务农经商,直至1822年1月19日去世。肯塔基州在他第一个州长任期里组建的加勒德县就是以他命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詹姆斯·加勒德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吉尔雷

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英国讽刺漫画家和版画家,他的蚀刻版画政治和社会讽刺性强,主要发表在1792年到1810年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詹姆斯·吉尔雷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

詹姆斯·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James Moriarty,或簡稱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是一個虛構角色,為知名的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的主要對手。 他是公認的第一個超级反派,數學系教授,在一般人眼中擁有良好的聲譽,但其實是世界犯罪組織首腦,被福爾摩斯稱為「犯罪界的拿破崙」,最後在萊辛巴赫瀑布的決鬥中摔下瀑布死亡。 福爾摩斯的原創者亞瑟·柯南·道爾,是從一位真實倫敦警察廳督察的形象創造出福爾摩斯的,而這位督察曾經逮捕的亞當·沃施(Adam Worth),則是莫里亞蒂現實世界中的翻版。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為了向福爾摩斯作品致敬,於其作品《老負鼠的貓經》(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中,用同樣的辭彙稱呼其中的人物麥克維提(Macavity)。.

新!!: 拿破仑一世和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麦迪逊

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 是位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勛、第四任總統 (1809年-1817年)。因在起草和力薦《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中的關鍵作用被譽為“憲法之父”。 麥迪遜出生於弗吉尼亞州富裕的種植園家庭,於獨立戰爭期間任大陸會議和弗吉尼亞下議院成員。在1780年代末期,他協助組織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來替換失靈的邦聯條例。會後,麥迪遜成為修憲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與約翰·傑伊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共同編寫《聯邦黨人文集》,力挺憲法。 1788年憲法通過之後,麥迪遜選入眾議院。期間,他成為喬治·華盛頓總統親密的顧問,是第一屆國會最突出的成員之一,協助通過法案,建立新政府。因起草前十條憲法修正案,麥迪遜也被譽為“權利法案之父”。雖然新憲法建立了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但在華盛頓任期內,麥迪遜反對財務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的中央集權。為了反對漢密爾頓,托馬斯·傑佛遜和漢密爾頓成立了民主共和黨,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抗衡,成為國家第一對主要政黨。在傑佛遜1800年勝選後,麥迪遜被任命為國務卿(1801-1809年)。在任內,麥迪遜主持購買路易斯安那,將國土面積翻倍。 麥迪遜在1808年勝選接任,並於1812年連任。因外交抗爭和貿易禁運失敗,美國與英國卷入1812年戰爭。由於美國軍力財力不強,戰爭打得一塌糊塗。麥迪遜不得不違心支持強大的國家政府和軍隊,以及國家銀行。史學家常視麥迪遜為優秀總統。.

新!!: 拿破仑一世和詹姆斯·麦迪逊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敦 (圣赫勒拿)

詹姆斯敦(Jamestown)为英国海外领地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首府,位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西北岸,亦为该岛历史上的首要居民点、唯一港口及交通和通讯中心。1659年英格兰东印度公司于此定居。167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夺取该岛,但英方很快将之夺回。诸多18世纪东印度公司建设的建筑保存至今,詹姆斯敦也由此以其乔治亚式建筑风貌而闻名。 1815年流放圣赫勒拿的拿破仑在此短暂驻留。圣赫勒拿亦曾为皇家海军打击奴隶贸易的据点之一,全然未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亦仅扮演了颇为次要的角色。.

新!!: 拿破仑一世和詹姆斯敦 (圣赫勒拿) · 查看更多 »

論法的精神

《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最早的中文版本譯作《法意》,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政治学名著,历时14年著成。 他采取与意识主义和自然主义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行为,并致力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政治习俗,从而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理论:法律不是戒律的表现方式,而是对不同因素的观察和调整;这些因素分为文明(传统、宗教等)和自然(气候、地理等)两类。.

新!!: 拿破仑一世和論法的精神 · 查看更多 »

謝勒綠

謝勒綠(英文:Scheele's Green 或 Schloss Green)為銅的亞砷酸氫盐,又名舍勒綠、亚砷酸(氢)铜或酸式亚砷酸銅,化學式為,與巴黎綠在化學上相關。 它是一種黃綠色的色素,在過去用作顏料,後來因為毒性以及接觸到硫化物與其他化學污染物會使顏色變得不穩定而停用。 卡爾‧威廉‧舍勒在1775年發明了謝勒綠。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謝勒綠已經取代了舊的綠色顏料碳酸銅。.

新!!: 拿破仑一世和謝勒綠 · 查看更多 »

魚人島

魚人島是尾田榮一郎的動漫作品《ONE PIECE》中虛構的島嶼。.

新!!: 拿破仑一世和魚人島 · 查看更多 »

魏德曼花紋

魏德曼花紋也稱為湯姆森結構,是在八面體隕鐵的鐵隕石和一些橄欖隕鐵中發現獨特的長鎳-鐵結晶,它們包括一些交織的錐紋石和鎳紋石形成的帶狀物,稱為lamellæ。通常,在殼層的空隙中會發現由錐紋石和鎳紋石混合構成,稱為合紋石的微小顆粒。.

新!!: 拿破仑一世和魏德曼花紋 · 查看更多 »

让-夏尔·皮什格鲁

让-夏尔·皮什格鲁(Jean-Charles Pichegru;)是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法国一位有争议性的将领。他曾率法国军团占领比利时与荷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夏尔·皮什格鲁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 (维莱尔伯爵)

让-巴蒂斯特·纪尧姆·约瑟夫·马里·安内·塞拉凡,维莱尔伯爵(Jean-Baptiste Guillaume Joseph Marie Anne Séraphin, comte de Villèle,)法国保守政治家,法王查理十世的首相。.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巴蒂斯特 (维莱尔伯爵) · 查看更多 »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伯爵(Jean-Baptiste, comte Jourdan;法国指挥官,拿破仑的帝国元帅之一。他曾做过路易十六的士兵,在西印度群岛服役(1778~1784)。.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 查看更多 »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Jean Baptiste Bessières,),法国军人、拿破仑麾下的元帅、帝国近卫军司令,获封伊斯特利亚公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 · 查看更多 »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一譯尙波里庸,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 查看更多 »

让-维克托·彭赛列

让-维克托·彭赛列(Jean-Victor Poncelet,),法国数学家、工程师,也译作庞斯列或蓬斯莱,是射影几何学的创立人之一,曾担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校长。他的名字与众多法国重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等一起写在埃菲尔铁塔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维克托·彭赛列 · 查看更多 »

让-贝德尔·博卡萨

讓-巴都·博卡薩(Jean-Bédel Bokassa,IPA: ,又稱博卡薩一世或薩拉赫丁·阿邁德·博卡薩,Salah Eddine Ahmed Bokassa,) ,是中非政治人物,以政變推翻其表弟戴維·達科之政權,成為中非共和國的軍事統治者(從1966年1月1日開始執政),後來成為中非帝國的皇帝(在位期間:1976年12月4日─1979年9月20日),後被法國人推翻而退位,於1996年11月3日死於心臟病。.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贝德尔·博卡萨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第一代帕爾馬公爵,是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的政治家和律師,也是著名的拿破崙法典的編輯者,它至今仍是法蘭西和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基礎。.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是一位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他还是巴黎天文台台长,创作了著名的从古代至十八世纪天文学史著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盖 (马蒂尼亚克子爵)

让-巴蒂斯特·西尔韦尔·盖,马蒂尼亚克子爵(Jean-Baptiste Sylvère Gay, vicomte de Martignac,) 法国政治家、法官和历史学家。1828—1829年任政府首脑期间使国王查理十世放弃其温和政策。 马蒂尼亚克出生于波尔多,1798年曾任革命领袖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的秘书。在军队中服役一段时间后,他转向文学领域,写过一次作品。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1808—1814),在波尔多任律师,参加极端保王派的秘密团体信仰骑士社。1818年他成为皇家检察长(advocate-general),1819年任利摩日总检察长(procureur-général)。1821年选为众议院马芒德(Marmande)地区议员,支持维莱尔伯爵的政策。1822年他被任命军机大臣(councillor of state),1823年他作为民事代表陪同昂古莱姆公爵(duc d'Angouléme)到西班牙。1824年被封为子爵,担任注册总监(director-general of registration)。 维莱尔政府垮台时,查理十世命他执行妥协政策,1828年1月4日任内务大臣,成为内阁的实际首脑。他成功地通过了废除新闻审查制度法案,并说服国王在1828年6月16日签署法令。翌年,极右派和极左派人士联合起来在众议院把他击败。由于他愿意对左派让步,查理十世乃极端保王分子波利尼亚克亲王代之。马蒂尼亚克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是1830年12月在贵族院中为波利尼亚克辩护。.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巴蒂斯特·盖 (马蒂尼亚克子爵) · 查看更多 »

让·德伯里

让-安托万-约瑟夫·德·伯里(Jean-Antoine-Joseph de Bry,),出生于埃纳省韦尔万 ,逝世于巴黎。他是1793年3月21日至1793年4月4日期間法国国民公会的主席。他提出的宣言《祖国处于危难之中》(La patrie en danger)使他闻名于世。 德伯里在1791年9月8日当选为国民立法议会的一名议员,并在1792年9月4日成为国民公会的一名议员。他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他也是一般安全委员会和公共安全委员会的成员。 他反对迫害吉伦特派,并在热月党的政权中起了很大作用。雾月政变后他支持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成为了护民院的成员。在1816年波旁复辟后,他因弑君罪被放逐,从此居住于荷兰王国。德伯里最后在1830年回到法国。 Category:法国大革命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德伯里 · 查看更多 »

让·维克多·莫罗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Jean Victor Marie Moreau;)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曾帮助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为拿破仑政权的坚决反对者,被放逐到美国。 莫罗出生于布列塔尼的Morlaix,是一个律师的儿子。他曾在雷恩大学学习法律,倾向自由。1788年,領導該地的學生運動,反對國王路易十六限制巴黎高等法院權限的企圖。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莫羅立即在雷恩組織一支國民自衛軍。1791年當選為伊勒-维莱讷自衛軍中校營長,由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指挥。1793年晋升为准将。翌年法國與奧地利和普魯士開戰,卡诺将军晋升他为少将,并让他在佛兰德的让-夏尔·皮什格鲁右翼军队麾下作战。图尔宽战役中,莫罗一战成名。1795年他被授予指挥莱茵和摩泽尔军团,而他跨越莱茵河先进入德国。最初他赢得了一些胜利,但在奥地利大公查理的反击下,最后不得不撤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维克多·莫罗 · 查看更多 »

让·拉纳

让·拉纳,芒泰贝洛公爵(Jean Lannes, Duke of Montebello,)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拉纳是拿破仑最大胆和优秀的将领之一。拿破仑一世曾评价道:“在我发现拉纳时,他还是一个勇敢的武士;而当我失去他时,他已是一名不可替代的干将了。”.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让·拉纳 · 查看更多 »

讓-安多許·朱諾

讓-安多許·朱諾,第一代阿布蘭特什公爵 (Jean-Andoche Junot;1771年9月24日 – 1813年7月29日) 是位活躍於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的法國將領。.

新!!: 拿破仑一世和讓-安多許·朱諾 · 查看更多 »

诺伊斯

诺伊斯(Neuss)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座城市,坐落在莱茵河下游的西岸,与杜塞尔多夫相望,是诺伊斯莱茵县最大的城市。诺伊斯的人口在1963年超过10万,成为大型城市,它也是德国面积最大的非直辖市(即隶属于县的市)。诺伊斯以它的古罗马历史、莱茵河港口和诺伊斯射击节(Neusser Bürger-Schützenfest)而闻名,在1984年庆祝建城2000周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诺伊斯 · 查看更多 »

谢维尔兹公国

谢维尔兹公国是一个首都位于谢维尔兹的前西里西亚公国,建立在1341年波兰分裂的时候。这是很多西里西亚的公国中的一个公国,而且直到1443年受到皮雅斯特王朝和波西米亚王冠领地的统治。除了尼萨公国,该国是该地区唯一的采邑主教區(天主教主教兼任領主)。 自1443年被兹比格涅夫·奥列施尼茨基用6000个四便士银币购买后,该国变为克拉科夫主教的财产。在很多方面上,这个小公国几乎是一个国中之国:有自己的法律,财政和军队。仅仅在1790年大议会将公国纳入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公国因为属于西里西亚,所以它和邻近地区被普鲁士吞并,纳入了新行省新西里西亚(Neuschlesien)。在1800年,主教所在地离开了公国。在1807年,拿破仑重新建立该国,并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朋友让·拉纳,在维也纳会议后,该国变为了俄罗斯帝国统治的波兰议会王国。在1918年,谢维尔兹属于波兰第二共和国,在1939年到1945年间属于纳粹德国。在1951年亚当·斯特凡·撒奋哈死前克拉科夫主教继续使用头衔谢维尔兹亲王的头衔。.

新!!: 拿破仑一世和谢维尔兹公国 · 查看更多 »

豪斯登堡宮

豪斯登堡宮(Paleis Huis ten Bosch),是荷兰王室三大宫殿之一(另两座是阿姆斯特丹王宫和努兒登堡宮),荷蘭王室的官邸,同時也是荷蘭君主位於荷蘭海牙的住家之一;荷蘭君主的辦公地點則是安排在同樣位於海牙的努兒登堡宮。豪斯登堡宮於1645年的9月2日在經由彼得·波斯特以及雅各布·范·坎彭一同設計後開始興建,而最早委託興建者為和其丈夫腓特烈五世,但是後來兩人遭到斐迪南二世的放逐。因此豪斯登堡宮在興建完成之後,反而直接轉交給荷蘭省督腓特烈·亨利以及其妻子當作夏天居所使用。而在腓特烈·亨利於1647年逝世後,艾瑪莉亞則為了表示對於丈夫的懷念而聘請了雅各布·喬登斯、、和等著名藝術家協助裝飾宮殿,並且由丹尼爾·馬羅特(Daniel Marot)設計新的飯廳。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豪斯登堡宮的擁有者便不斷更換,其中包括奥伦治-拿索王朝、普魯士王室以及一些當地貴族,1795年法國佔領荷蘭後則將豪斯登堡宮轉交給巴達維亞共和國,其中拿破崙一世的姪子拿破崙三世在其父母擔任荷蘭國王時便曾居住其中。在荷蘭的威廉一世正式宣告成為荷蘭國王後便將豪斯登堡宮作為官邸之一,之後這個地方便成為王室幾名成員喜愛的處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女王威廉明娜便是於豪斯登堡宮當家。但是在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國防軍入侵荷蘭,威廉明娜和其他王室成員紛紛逃往英國與加拿大。儘管納粹德國政府一度計畫拆除宮殿,但是在多人反對之下並沒有真正施行,不過受到戰亂的影響使得當時豪斯登堡宮亦已經嚴重損毀而無法居住。一直到1950年至1956年後荷蘭政府才展開復原恢復工作,之後荷蘭王室也重新居住其中,另外在1981年時荷蘭首相也一度將此當作主要住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豪斯登堡宮 · 查看更多 »

鲍克斯

鲍克斯(Boxer)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中虚构的一匹马 。他是整座农场中最勤劳、最忠诚的工人。鲍克斯这一形象象征着俄国的工人阶级,因为他们,沙皇遭到驱逐,苏联得以建立,但渐渐地他们被斯大林主义者出卖。 鲍克斯在牛棚大战和风车大战中表现勇敢,但他在误以为自己杀死了一名马倌的时候感到了沮丧,而事实上他只是打昏了马倌。鲍克斯反对斯奎拉(Squealer)的修正主义道路,捍卫斯诺鲍的名誉,猪群因此将他作为大清洗的对象,但他轻易地制服了前来行刑的几只狗,在拿破仑的要求下鲍克斯没有杀死他们。鲍克斯的死彻底揭露出这些猪走得有多远。当鲍克斯因过度劳动而累倒後,这些猪谎称会把他送去疗养院,事实上他们把他送给宰马商宰杀,换得购买一箱威士忌的钱。一匹强壮、忠诚的役马,直到死前,他仍然竭尽全力维护庄园的团结。他也是——一头愤世嫉俗的驴——唯一的亲密朋友。 老麦泽的演讲催生了动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特别提到在琼斯的统治下,自己最终会被制成马胶,借此暗示在动物主义制度下,他的命运不会如此。 鲍克斯头脑迟钝,他只记得字母表的头四个字母。他代表着工人阶级,他们被愚弄、欺骗,满以为自己将会生活在乌托邦中。 鲍克斯是拿破仑的忠实支持者,他听从拿破仑说的一切,即使偶尔心存怀疑,也最终认定拿破仑对庄园中动物们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拿破仑这么说,那就一定没有错。”.

新!!: 拿破仑一世和鲍克斯 · 查看更多 »

貿易戰

貿易戰的原意是指扩大战争范围,将对方的贸易作为打击对象的战争手段。貿易戰曾經又被稱為貿易糾紛。 尤其在海战中貿易戰是一个重要的破坏对方经济的战略手段。非常著名的贸易战有1806年拿破仑·波拿巴针对英国施加的大陆封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试图封锁英国的贸易战。 广义地今天将世界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通过施加税收(關稅)对其它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施加压力的争执。这样的经济斗争在各大经济体系如美国与欧洲联盟(如香蕉贸易战)、美国与日本、美国与中国、中国与日本之间常常发生。世界贸易组织试图建立一个被所有国家接受的规则来防止这样的贸易战发生。.

新!!: 拿破仑一世和貿易戰 · 查看更多 »

賓夕法尼亞州第二騎兵團

賓夕法尼亞州第二騎兵團(2nd Pennsylvania Cavalry)成立於1861年秋天,其成員多是來自Crawford和Tioga郡。.

新!!: 拿破仑一世和賓夕法尼亞州第二騎兵團 · 查看更多 »

贝尔加莫

貝加莫(Bergamo;伦巴底语:Bèrghem),是意大利西北部倫巴底大區的一个城市,大约位于米兰城东北方40公里,这个城镇面积共39.6平方公里,人口有121,316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贝尔加莫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多特王朝

贝尔纳多特王朝(瑞典語:Ätten Bernadotte),是自1818年開始統治瑞典至今的王朝,在1818至1905年間更同時統治挪威。.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贝尔纳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皮埃尔·马尼昂

贝尔纳·皮埃尔·马尼昂(Bernard Pierre Magnan) (1791年12月7日巴黎 – 1865年5月29日在巴黎) 法国元帅,波拿巴主义者。 1809年,马尼昂在第66队作为一个现役士兵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在1810年提升为中士,第二年他进入了警察队伍,先后被提拔二级中尉、一级中尉和上尉。1810年到1813年马尼昂参加了半岛战争。1814年1月他被转到皇家卫队,参加了1814年的法国战场,在克拉奥讷受伤。 百日王朝期间他重新加入拿破仑的皇家卫队。滑铁卢之后,他转到皇家卫队第6团,1820年他被任命为第36营和第60营中校营长。1823年,他参加了西班牙战场,提升为第49营上校营长,随后参加了征服阿尔及利亚。 1835年马尼昂晋升为准将(maréchal du camp),1832年到1839年驻守比利时,镇压独立革命,1839年到1845年他是北部军区指挥官,镇压利尔和鲁贝的工人起义(1845),1845年他被提拔为少将(général de division),1848年任里昂司令官,直到他在暴动中受伤。1849年7月,他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第4军团指挥官。第二共和国时期是立法议会议员(1849-1851), 1851年6月他成为巴黎军队的指挥官,成为1851年12月2日政变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次年拿破仑三世让他成为参议员,并授予他法国元帅的头衔。 Category:法国元帅 Category:拿破崙戰爭法國軍事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贝尔纳·皮埃尔·马尼昂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大公国

贝尔格大公国是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由拿破仑一世建立的傀儡国,同年若阿尚·缪拉被拿破仑封为新建立的贝尔格大公国的大公。1813年,被普鲁士占领。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该地为普鲁士王国的下莱茵大公国和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瓜分,1822年,由下莱茵大公国和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组成莱茵省 Category:德国历史上的大公国 Category: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历史 Category:傀儡政权 Category:短命国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贝尔格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贝林姆鲍宫

贝林姆鲍宫(Palazzo Belimbau)是一座历史建筑,位于意大利热那亚圣母领报广场2号,2006年作为罗利宫殿体系的42座宫殿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建筑建于1594年。建筑师乔瓦尼·巴蒂斯塔·佩莱格里尼。2000年,贝林姆鲍家族将其捐赠给热那亚大学。 在1815年,庇护七世作为拿破仑的囚犯,在经过热那亚时,曾住在这里,由入口处题词指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贝林姆鲍宫 · 查看更多 »

贡比涅

貢比涅(或譯康白尼,Compiègne;旧译:康边)是一座法國的城市,位于上法兰西大区瓦兹河畔,離首都巴黎東北80公里,是瓦兹省的一个副省会。1430年聖女貞德在這裡被擒獲,轉賣給了英國人。1918年德国向法国投降的协议和1940年法国向德国投降的协议,都是在该城郊区森林的一个小火车站签订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贡比涅 · 查看更多 »

贡比涅城堡

贡比涅城堡(或譯康白尼城堡,Château de Compiègne)是一座法国城堡,由路易十五兴建、拿破仑重建的宫殿。贡比涅为朝廷的三个驻地之一,另外两个是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它位于瓦兹省贡比涅,对公众开放。 在此城堡修筑之前,贡比涅就是法国君主的夏季行宫所在地,主要用于去贡比涅森林打猎使用。最早的皇家住所由查理五世建于1374年。此后历任君主常来此。路易十四住在贡比涅75次。路易十五也许甚至更多。狩猎是他主要的兴趣...

新!!: 拿破仑一世和贡比涅城堡 · 查看更多 »

足球小將角色列表

本條目列出在日本動漫作品《足球小將》中登場的角色。.

新!!: 拿破仑一世和足球小將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超力戰隊王連者

《超力戰隊王連者》(原題:超力戦隊オーレンジャー)是日本東映公司在1995年製作的「超級戰隊系列」第19部特攝作品。全套48話。1995年3月3日至1996年2月23日(平成8年)期間每周五下午5:30-5:55在日本朝日電視台播放,這組強調地球上的人類與宇宙邪惡機器軍團針鋒相對,展開一場保衛宇宙和平的英雄故事。本劇的兩集VS劇場版,台灣曾在卡通頻道以國語配音播出,其中《王連者VS隱連者》也是第一部在台播出的戰隊劇場版作品。1997年香港的亞洲電視播出本片,而臺灣的臺灣電視公司所播出的則為1996年東映與美國合作的《新金剛戰士》版本。.

新!!: 拿破仑一世和超力戰隊王連者 · 查看更多 »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或稱《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是雅克-路易·大卫繪製的五幅油畫的統稱。它們繪製的都是拿破侖·波拿巴在發動馬倫哥戰役前越過圣伯纳隘道時的情景,委托人並不是拿破侖,而是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作品陸續完成于1801至1805年間,其中兩幅藏于凡爾賽宮、剩下的三幅分別藏于維也納美景宮、柏林夏洛滕堡宫和吕埃马尔梅松馬爾梅松城堡。畫中的場景並不與現實完全相符,因爲實際上當時拿破侖騎著的是騾子而不是馬,當時的天氣也並不糟糕。 File:Jacques Louis David - 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 Saint-Bernard, 20 mai 1800 - Google Art Project.jpg|thumb|凡爾賽宮第一版 File:Napoleonpic.jpg|thumb|凡爾賽宮第二版 File:Napoleon at the Great St.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 查看更多 »

路德城维滕贝格

路德城维滕贝格(),通稱維滕貝格(,又譯威登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维滕贝格县的县城,位于该州的东部,易北河畔,德绍-罗斯劳以东,弗勒明以南,都本草原以北。离柏林西南约100千米,莱比锡东北约70千米。 在16世纪维滕贝格是德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和艺术中心之一。其老城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也是歐洲宗教改革的起点,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建筑物在德国历史上拥有重要的意义。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和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曾在这里工作。他们的遗迹长久以来就已经是游客必访的地方。路德楼、梅兰希通楼、市教堂、王宫教堂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过去维滕贝格一度是萨克森-维滕贝格王朝选帝侯的首府。工业革命后演变为化学工业的中心和柏林至莱比锡与马格德堡至德累斯顿的铁路的交叉点。.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德城维滕贝格 · 查看更多 »

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

約翰·路德維希·約瑟夫·格拉夫·馮·科本茨爾伯爵(Count Johann Ludwig Joseph Graf von Cobenzl,1753年11月21日-1809年2月22日)是一名來自克拉尼斯卡的奧地利外交家及政治家。他生於布魯塞爾,並於維也納逝世。 1779年,科本茨爾成為駐聖彼得堡的公使。 1795年,在第三次瓜分波蘭中,他代表奧地利談判並取得大片土地,滿足了於第二次瓜分中毫無得益的奧地利。1797年,代表了奧地利與法國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1800年,他成為奧地利的外相。因此,他代表奧地利於1801年簽訂了呂內維爾條約,並承認了拿破崙一世的帝銜。1805年,奧地利加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並於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這次戰敗使科本茨爾因而解職。 科本茨爾曾使用亞利安此名字,加入並成為光明會中的一員。 Category:1753年出生 Category:1809年逝世 Category:奧地利外交官 Category:奧地利政治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堡

路德维希堡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部的一个市镇,距离斯图加特市中心以北约12km。它是路德维希堡县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次于内卡河畔厄斯林恩是巴登-符腾堡州第二大中等城市。路德维希堡从1956年4月1日起成为县城。最著名的建筑路德维希堡宫是德国最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德维希堡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纳夏泰尔亲王(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prince de Neuchâtel;)法国元帅,1808年任法蘭西副陸軍統帥,拿破仑手下的参谋长,出生在凡尔赛。 父亲是地形测绘工程师,早年受过地图测绘员的训练。北美独立战争中成为罗尚博将军的中尉参谋。大革命时期为上校,指挥凡尔赛的国民自卫军,坚决反对列库安特尔党。后出任旺代省革命军参谋长,在作战中负伤。1794年热月政变后,到阿尔卑斯军团担任克勒曼将军的参谋长,1795年5月9日随克勒曼调意大利军团参谋长,9月又随克勒曼回阿尔卑斯军团任参谋长,1796年拿破仑出任意大利军团司令后,主动请求追随,3月份出任意大利军团参谋长,1797年12月9日接任意大利军团司令,指挥对罗马的占领。1798年4月出任拿破仑指挥的东方军团参谋长,7月2日登陆亚历山大后,下令发布了用法文,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写的公告,1799年8月24日登缪伊伦号陪同拿破仑回国。11月10日担任拿破仑为第一执政政府的陆军部长,1800年4月2日改任预备军团司令,1804年5月19日晋封法国元帅,1805-1808年出任大军团参谋长,1808年担任西班牙军团的参谋长,1809年4月短暂兼任德意志军团副司令,代理指挥权几天,结果造成局面被动,很快被拿破仑解除指挥权。1809年12月1日再度出任西班牙军团参谋长,1812年担任新建大军团参谋长,1813年初生病离职,3月底病愈后被任命为重建的大军团参谋长。1815年3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后,他拒绝效忠拿破仑,护送路易十八出国,避居巴伐利亚。4月10日被拿破仑从元帅名单上除名。不久,他突然发狂,跳楼而亡。 曾经依照拿破仑的命令娶巴伐利亚公主为妻。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 查看更多 »

路易-马修·莫莱

莫莱伯爵路易·马修(Louis Mathieu, comte Molé,),法國保皇黨政治家,曾在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路易-腓力治下任職。 莫莱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主席,莫莱早期与他的母亲在瑞士和英国,他返回法国后就读于(École Centrale des Travaux Publics),他的社会教育在Pauline de Beaumont博蒙的沙龙完成,博蒙是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和若贝尔的朋友。 1813年11月莫莱任司法大臣,1836年任7月王朝的首相。 M M M.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马修·莫莱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九

路易十九(Louis Antoine d'Artois;),法國王族,阿图瓦公爵查理·菲利普(查理十世)之子,路易十五之曾孙,路易十六与路易十八之侄。 路易十九曾在威灵顿公爵军中效力,百日皇朝时被关进了监狱。路易十八复辟之后曾统军南征西班牙,1824年其父查理十世即位后被封为王太子。 查理十世即位后推行一系列反民主的政策,如清算军中曾为拿破仑效力的军人,恢复土地贵族的权力。这使他十分不得人心。在加上他对天主教的强烈热情和贵族政治的恶劣,引起人民的强烈敌意。1830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7月31日,立法议会选举路易的远房堂叔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为王国摄政,两天后查理十世退位,他被迫在向他的儿子路易的让位书上签字,流亡英国。而皇太子路易也在一份放弃王位的协议书上签字。这两个签字纯属形式,目的是为路易·菲利浦续位合法化,但这两个签字大概相隔了20分钟,所以在这20分钟里路易成为了法理上的法国国王,按法国君主排行,为路易十九世。 有趣的是,當時在場的紀錄者表示,路易十九在签字的时候曾哀求革命者:「至少也让我统治一个小时吧。」(Laissez-moi règner seulement une heure.),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凭你?不可能!」(Vous? Sûrement pas!) 路易十九放弃王位后流亡到意大利,最终死在那里。 路易十九的妻子是他伯父路易十六的女儿玛丽·特丽莎,也就是他的堂妹。他们没有子女。.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十九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八

路易十八(),法國國王,是路易十六的弟弟,封普羅旺斯伯爵。其姪路易十七在狱中被保王党奉为国王。1795年,路易十七死于狱中,路易十八被奉为继承人。但由1795年至1824年在位期間,他有一大段時間並未居住在法國國內,實際在位約十年(1814-1824年),當中約三個月短暫流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十八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路易吉·凱魯比尼

里亚·路易吉·卡洛·泽诺比奥·萨尔瓦多·凯鲁比尼(Maria Luigi Carlo Zenobio Salvatore Cherubini,) 是一位出生於意大利、在法國渡過其大部分創作生涯的作曲家,以創作歌劇和基督宗教聖樂著名,曾任杜伊勒里宫皇家劇院音樂總監,法國王室音樂總監,還有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貝多芬認為凱魯比尼是自己同輩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吉·凱魯比尼 · 查看更多 »

路易大帝中学

路易大帝中学(Lycée Louis le Grand(简称:LLG))位于巴黎五区圣雅克路123号,在拉丁区中心。()它设在原十六世纪耶稣会执掌的克莱蒙中学的建筑物内。 路易大帝中学周围环绕着法兰西学院、索邦大学、先贤祠等著名建筑物。同邻校亨利四世中学一样,这所高中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和优秀的学生而闻名,这其中包括中学教育(99%的高考毕业率)和文、理、商三科的预科。预科班中,学生考入如巴黎综合理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学院等著名的大学校的比例很高。 路易大帝中学的学生被称为“magnoludoviciens”(源于路易十四的拉丁文名:Ludovico Magno) 学校旁有地铁站“克鲁尼-索邦站”。.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大帝中学 · 查看更多 »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第一代阿尔布费拉公爵(Louis Gabriel Suchet, 1st Duc d'Albufera,)法国元帅,拿破仑皇帝手下最优秀的将军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 查看更多 »

路易·尼古拉·达武

路易·尼古拉·达武(Louis Nicolas d'Avout;),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第一帝国元帅。先后受封奥尔施泰特公爵(1st Duke of Auerstaedt)及埃克米爾亲王(1st Prince of Eckmühl)。富于韬略,对军纪素来严苛,因而昵称铁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尼古拉·达武 · 查看更多 »

路易·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借生源说否定自然发生说(自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以及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為第一個創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和以及罗伯特·科赫一起开创了细菌学,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常被稱为“微生物學之父”。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巴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夏尔·戴高乐。.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巴斯德 · 查看更多 »

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

路易斯·费利克斯·马涅·弗朗索瓦·弗朗谢·德斯佩雷(Louis Félix Marie François Franchet d'Espèrey,)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有成就的法國軍事將領之一。 弗朗谢·德斯佩雷生于阿尔及利亚的穆斯塔法奈姆。法国圣西尔军校毕业,在一战中,1914年参加了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16年3月,任东集团军群司令。1917年任驻香槟的北集团军群司令。他1919年1月5日在匈牙利俘获德国陆军元帅马肯森。1920年11月任驻土耳其协约国军司令。1921年被授予法国元帅,1931年5月在勘察连接突尼斯和摩洛哥的路线时,遇车祸受重伤。1934年11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繼任路易·赫伯特·利奥泰元帥之位。1942年7月8日卒于阿尔比。1947年10月其遗体被转葬拿破仑墓附近。 F F F Category:圣西尔军校生.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 · 查看更多 »

路易·阿洛瓦 (霍亨洛厄-瓦尔登堡-巴尔滕施坦因亲王)

路易·阿洛瓦 (霍亨洛厄-瓦尔登堡-巴腾施泰因亲王)(法語:Louis Aloy Prince de Hohenlohe-Waldenburg-Bartenstein,Ludwig Aloysius Prinz zu Hohenlohe-Waldenburg-Bartenstein,),出生在德国霍亨洛厄-巴腾施泰因公国的施罗茨贝格的巴腾施泰因, 德国亲王和法国元帅。.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阿洛瓦 (霍亨洛厄-瓦尔登堡-巴尔滕施坦因亲王) · 查看更多 »

路易·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荷蘭國王稱路德維克一世,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弟弟。妻子是拿破崙的繼女,約瑟芬和前夫博阿爾內所生的女兒奧坦絲。兩人共有三個兒子,其中幼子就是後來的拿破崙三世。 路易早年參軍,並隨拿破崙遠征埃及,年僅25歲就擔任將軍。拿破崙征服荷蘭後,於1806年封路易為荷蘭國王。不過路易反對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並拒絕派兵支援拿破崙入侵俄羅斯。1810年,拿破崙迫路易退位,荷蘭併入法國。路易退位後仍留在荷蘭三年。 路易後回到法國度過晚年,在1846年7月25日去世,葬於法國聖勒拉福雷。 Category:波拿巴家族 Category:荷蘭君主 Category:義大利裔法國人 Category:金羊毛騎士.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路易六世·亨利·德·波旁 (孔代亲王)

路易六世·亨利·约瑟夫·德·波旁(Louis VI Henri Joseph de Bourbon-Condé,),最后一代波旁-孔代家族出身的孔代親王(1818年-1830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六世·亨利·德·波旁 (孔代亲王)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安那購地

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iana Purchase;Vente de la Louisiane)是美國於1803年以大約每英畝三美分向法國購買超過529,911,680英畝(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該交易的總價為1500萬美元或相當於8000萬法郎;如以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比例計算,此數額在2004年相當於4178億美元。 法屬路易斯安那的版圖比今日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大很多。从南至北,該屬地範圍包括了現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兩岸(包括新奧爾良市)、阿肯色州、奧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北部边界地带、新墨西哥州东北角、密蘇里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洛基山脈以東、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大部(落基山脉以东)、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大部、蒙大拿州大部(除西端),以及现今加拿大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艾伯塔各省之密蘇里河流域地區(也即南部边境地带)。 購地所涉土地面積是今日美國國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積大致相当,因此使得当时美国的国土翻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斯安那購地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金币

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金币(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 dollar)是美国铸币局首席雕刻师查尔斯·爱德华·巴伯设计的一种金质纪念币,其上所刻年份为1903。硬币正面有两种不同的设计,其中一种所刻的是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另一种是前不久遭刺杀的总统威廉·麦金莱。金币发行旨在纪念1904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办的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虽然这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种纪念币,但却是第一种金质纪念币。 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原计划在1903年开幕,组织者希望用纪念币来为展会筹资。联邦国会于1902年授权发行金币,博览会组委会及钱币学家法伦·泽布提议让硬币同时发行两种设计,希望借此提升销量。 博览会推迟到1904年4月底开幕,金币销售情况欠佳,大部分之后只能熔毁。泽布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会按硬币发行价销售,但却没能信守承诺,展会闭幕后,纪念币的价格就开始下跌。然而,此事并没有影响泽布的前程,他之后又成为其它纪念币的销售商,还担任过美国钱币协会主席。金币的价格逐渐回升,于1915年恢复到发行价,如今,这种硬币视成色不同,价格范围在数百到数千美元之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金币 · 查看更多 »

雞(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類驯化而成的亚种,是家畜及家禽中數量最多,分佈也最廣的,2003年的總數超過二百四十億隻,世界上雞的數量比所有其他的鳥都多。家雞最初的馴化作為家禽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肉、蛋等食品,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質。.

新!!: 拿破仑一世和鸡 · 查看更多 »

鹽業

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6000年。當時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生活的人們會把溫泉泉水煮沸以提取鹽份;而中國在大約同一時期也已有鹽業存在。在古代,鹽巴對於希伯來、希臘、羅馬、拜占庭、赫梯和埃及等人來說皆是珍品。食鹽是一种重要的商品,當時的人們會把食鹽經地中海船運,運經特地為食鹽而建的道路,再以穿過撒哈拉。由於食鹽稀少、而且人們對鹽有廣泛需求,有些國家之間為了食鹽而動起干戈,也有國家開徵鹽稅,以提高稅收。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盐,总产量超过2亿吨。十个主要产盐国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虽然本国盐产量不大,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盐进口国和消费大国;而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制盐公司和先进制盐技术。这12个国家是对世界制盐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鹽業 · 查看更多 »

車臣-俄羅斯衝突

車臣-俄羅斯衝突(俄語:Чечен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轉寫:Chechenskiy konflikt)是一場俄羅斯政府(先前為蘇聯政府)與車臣民族主義者與伊斯蘭武裝份子間已經持續數個世紀,且多以武裝形式出現的區域性衝突。兩者間的敵對狀態可追溯至1785年,而導致衝突爆發的因素則更早。 俄羅斯帝國原先對北高加索地區不感興趣,僅將其作為與盟友喬治亞,以及波斯、鄂圖曼帝國等敵人的聯絡通道。然而,俄羅斯帝國在該地區越發頻繁的活動卻逐漸使局勢升溫,最終導致車臣民眾於1785年起身反抗俄羅斯帝國對該地區的干預;兩者在經歷多次小規模衝突後,更在1817年爆發了高加索戰爭。俄羅斯在付出了重大損失後,才得以於1864年勉強鎮壓住車臣叛亂份子。 在俄國內戰期間,車臣及其他高加索地區國家得以維持獨立數年,直到最終於1921年被蘇維埃化。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車臣人則將德國的入侵視為起義推翻蘇聯在該地區統治的良機。作為回應,蘇聯政府將叛亂的車臣人集體放逐至中亞;他們被迫待在那裡,直到1957年才得以返回故鄉。 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最近一次的衝突發生於19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車臣分離主義者便趁勢於1991年宣布獨立。到了1994年下旬,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在經歷兩年的戰事後,俄羅斯軍隊自該區域撤出。1999年,武裝衝突再起,但俄羅斯政府很快便控制住了局面,戰事隨即於次年結束,而俄羅斯安全部隊也在該區域建立了完整的控制體系。.

新!!: 拿破仑一世和車臣-俄羅斯衝突 · 查看更多 »

軍事執政團

軍事執政團(military junta,或Junta, 或 ),又稱軍事委員會,由軍人組成委員會來控制政府、行使治權,是一種以委員會制進行寡頭統治的政治制度。它類似於軍政,通常都會走向軍事獨裁國家。 目前仍然採用軍事委員會的國家有泰國、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與斐濟。中華民國的蔣中正在1925年至1946年間,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進行統治,也是一種軍事委員會制。韓國陸軍少將朴正熙在1961年設立的國家重建最高會議、泰國軍方於1976年創建的、緬甸聯邦在1997年设立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也有这个性质。.

新!!: 拿破仑一世和軍事執政團 · 查看更多 »

軍事學校 (巴黎)

軍事學校(École Militaire)是位於法國首都巴黎7區的一座軍事學校,靠近戰神廣場。巴黎軍事學校創建於1750年。拿破崙也曾經在這裡學習過。.

新!!: 拿破仑一世和軍事學校 (巴黎) · 查看更多 »

軍用動物

軍用動物 (Military animal),泛指一切使用於戰爭和其他戰鬥相关活動的生物。役用動物於軍事中是指多種功能的軍用動物,如狗、豬、、駱駝、馬和其他被馴化的動物等,有時也被使用於運輸和上。大象、鴿子和老鼠在戰時也曾被使用,而海豚和海獅是現代積極利用的動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軍用動物 · 查看更多 »

黃百韜

黃百韜()又作佰韜,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名黃新,天津府人(今天津市)祖籍廣東省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時與解放軍作戰,戰敗後自杀殉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黃百韜 · 查看更多 »

黑衛士兵團

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或簡稱為黑衛士),是英國陸軍的一支步兵部隊。 黑衛士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1725年,英國漢諾威王室於蘇格蘭高地徵召警衛民兵,用以維持高地治安及鎮壓詹姆斯黨。當時民兵已經有「黑衛士」之別稱,並很可能與民兵穿著深色的花呢格紋制服有關。後來英國在1739年為準備與西班牙的戰爭,而將黑衛士改編為正規步兵。此後黑衛士參與了英國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多場重要戰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亦曾調到愛爾蘭警衛當地,聞名於英國及海外地區。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黑衛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戰,包括克里米亞戰爭、第三次英國-阿散蒂戰爭、鎮壓印度反英起義、英埃戰爭、馬赫迪戰爭及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衛士主要部署到歐洲西方戰線的戰壕,但也有一營部隊派到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衛士的部隊主要派到歐洲、中東及非洲戰區,並投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屬索馬里蘭戰事、北非戰場、西西里島戰役、入侵意大利及諾曼第戰役,但也有一營部隊被派往東南亞,編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衛士曾經以聯合國軍身份參與韓戰,並協助英國鎮壓茅茅起義及處理北愛爾蘭衝突。除此以外,黑衛士也是最後一批離開巴基斯坦及香港殖民地的英國部隊。踏入21世紀,黑衛士曾在科索沃戰爭中以北約維持和平部隊名義到當地執勤,後來又隨北約參與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2006年,黑衛士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軍事改制,而縮減為營級部隊,編屬於的第三營。.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黑衛士兵團 · 查看更多 »

黑森-卡塞尔伯国

黑森-卡塞尔伯国(),或称黑森-卡塞尔方伯国,简称黑塞-卡塞尔,是神圣罗马帝国其中一个邦国。作为伯国,黑森-卡塞尔实际上。1567年,黑森伯国领主黑森伯爵死后,对伯爵领地的均分是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 通过均分,腓力一世的长子继承了黑森伯国的北半部,以及首都卡塞尔。他的兄弟们则瓜分了剩余领土,并建立了,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 1803年,拿破仑战争时期,黑森-卡塞尔伯国被升格为黑森选侯国,黑森伯爵威廉九世也成为选帝侯。选侯国随后被法国占领,并被合并到法国的卫星国威斯特法伦王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黑森-卡塞尔伯国 · 查看更多 »

黑森大公国

黑森大公国(Großherzogtum Hessen und bei Rhein),通称黑森-达姆施塔特,全称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或黑森和莱茵河左岸大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爵领地和大公国。1567年,黑森伯国一分为四,分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06年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被提升为黑森大公国,从1871年至1919年它是德意志帝国中的联邦国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黑森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黑森统治者列表

黑森开端于1264年,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二世(Henri II,1207年-1248年)与第二位妻子图林根公主索非亚(1224年-1275年)的长子“孩子”亨利(在亨利二世所有儿子中排行第二,所以不能继承布拉班特公国)在这一年被封为黑森伯爵。 “孩子”亨利的曾祖父是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Godevaard III),外祖父是图林根伯爵路德维希四世。他的祖先马斯郜的雷基那尔一世(Reginar I von Maasgau),作为皇帝洛泰尔一世的外孙被封为洛林公爵,随着卡洛林王朝的灭亡,洛林被当地的贵族们瓜分。雷基那尔一世的曾孙朗贝尔一世(Lambert I)成了鲁文伯爵(Comte de Louvain)。1106年,当时的鲁文伯爵高德瓦尔德一世从下洛林公爵林堡伯爵交易到下洛林公国。由于当地贵族的武力反对,鲁文伯爵家族于1186年用洛林换来布拉班特,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成为布拉班特伯爵,他的儿子亨利一世将布拉班特升为公国。作为布拉班特和图林根联姻的后代“孩子”亨利应拥有广大的土地,何况他母亲的叔叔亨利·拉斯佩曾与皇帝腓特烈二世争夺过王位。然而,亨利二世与索非亚的一个表弟,迈森的亨利(维丁王朝的祖先)取得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广阔领地,“孩子”亨利只得到黑森作为安慰。 黑森的所有统治者都属于洛林-布拉班特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黑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黑森选侯国

黑森選侯國原為黑森-卡塞爾伯國(Landgrafschaft Hessen-Kassel),在1803年時由拿破崙提升為選侯國;當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終結後,黑森君主仍保留了選侯的頭銜,即便已經沒有皇帝可選。1807年,黑森選侯國在提爾西特條約(Treaties of Tilsit)中被併入西發里亞王國(Kingdom of Westphalia),直到維也納會議後才得以恢復。選侯國由數個分散在法蘭克福(Frankfurt)以北的領地組成,面積約有9,580平方公里(3,699平方英哩),在1864年時有人口745,063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黑森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黄热病

黃熱病(la fièvre jaune; Yellow Fever, Yellow Jack, Yellow Plague,俗稱黃傑克、黑嘔,有時又稱美洲瘟疫)是一種急性病毒病。症狀通常包括發燒、冷顫、食慾下降、噁心、肌肉痛(特別是背部)與頭痛。症狀通常在發病5天內會改善;有些病人會在症狀改善1到2天後,發燒再度發生,出現腹痛,肝臟損傷導致黃疸,這類病患併發出血和腎衰竭的風險較高。 黃熱病是一種黃病毒科的節肢介體病毒引起的,此病毒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病毒(发现的第一个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也是第一个被证实由蚊子进行传播的病毒,是最小的人外核糖核酸病毒之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蚊蟲叮咬。黃熱病只會感染人類、靈長類、白鼠、以及數種蚊蟲。在都市中,主要的黃熱病病媒蚊是埃及斑蚊。患黃熱病初期的症狀相當不容易與其他疾病分辨,若要確認,通常需要採取血液檢體接受聚合酶連鎖反應試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黃熱病疫苗,有些國家會要求旅客入境前需接種;其他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減少病媒蚊等。在缺乏疫苗的流行區域,預防黃熱病爆發疫情很重要的是早期診斷及廣泛施打疫苗增加具免疫力之族群。一旦被感染,目前沒有有效對抗黃熱病毒的方法,處置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病情嚴重的病患若無處置死亡率約達五成。 黃熱病源自非洲,17世紀時因奴隸貿易傳往美洲,並在歐美非三洲都過大流行,直到18、19世紀,黃熱病都還被視為最危險的疾病之一。現在黃熱病每年感染約20萬人,並造成3萬人死亡(近九成發生在非洲)。有十億人口生活在黃熱病疫區,包括位處於熱帶的南美洲與非洲,但亞洲則沒有。自1980年代起,雖然早已有了特效疫苗黃熱病感染數再次開始上升,推測是由於具免疫力的人口減少、都市化造成人口密度提升、便利的人口移動、以及氣候變遷。黃熱病毒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病毒。.

新!!: 拿破仑一世和黄热病 · 查看更多 »

龐巴度夫人

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全名讓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龐巴度侯爵夫人(Jeanne-Antoinette Poisson, Marquise de Pompadour),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交際花(courtesan),王室秘密後宮「」 (Parc-aux-Cerfs)的總管。.

新!!: 拿破仑一世和龐巴度夫人 · 查看更多 »

農夫和蛇

《農夫和蛇》(英文:The Farmer and the Viper)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在中的编号为176。.

新!!: 拿破仑一世和農夫和蛇 · 查看更多 »

达克特

达克特(ducat ),又譯杜卡特,是欧洲从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期间,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金币或银币。这一时期,各种达克特的金属含量和购买力都大不相同。威尼斯的金达克特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地位等同于中世纪的拜占庭的、热那亚的热那维诺與佛罗伦萨的弗罗林,或是现代的英镑和美元。.

新!!: 拿破仑一世和达克特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普森一家循环角色列表

辛普森一家循環角色列表是舉列出《辛普森一家》裡配角:同事,老師,家人朋友,親戚,城鎮居民,當地的名人,在虛構節目的人物,甚至動物的列表。原先依照情節僅有一次出現,但後來某些因素使他們出現次數變多,此列表出重複率較高的角色。其他列表請見辛普森一家一次性角色列表及辛普森一家特邀明星列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辛普森一家循环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近東問題

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是歐洲近代史上圍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而出現的一連串的政治及外交問題。近東問題並非單指一個問題,而是包括出現於18、19及20世紀的多方面問題,當中包含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歐洲地區的不穩定。 一般認為近東問題始於1774年,當時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年)。鄂圖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俄國手上。歐洲各國有見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可能逼在眉睫,於是各國展開不同爭鬥,以確保自己在土耳其境內的軍事、戰略及商業利益。對於鄂圖曼帝國的衰敗,俄羅斯帝國認為是對她有利;而英國及奧地利則認為,保留鄂圖曼帝國則是最符合她們的利益。近東問題於一次大戰以後完結,其中一個後果就是鄂圖曼帝國的瓦解。不過直至今日,巴爾幹半島仍是歐洲局勢較不穩定的地區,諸如科索沃獨立問題等引起阿爾巴尼亞人及塞爾維亞人民族之間衝突和民族主義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均可視為近東問題的延續,但近年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已逐漸緩和和減少。.

新!!: 拿破仑一世和近東問題 · 查看更多 »

进行曲

进行曲,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的音乐形式。最初是为军队的战斗生活所创,用以鼓舞军队的士气,后来也被人们用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通常由军乐队所演奏。 进行曲可以用任何拍号来创作,最常被使用拍号是4/4、2/2和6/8拍,一些现代的进行曲也使用了2/4拍。进行曲通常是演奏高音的音群。现代进行曲的速度是120BPM或116BPM(标准拿破仑进行曲速度),但是大多数出殡用的进行曲遵从罗马标准:60BPM。 除了乐器,拍号和速度以外,进行曲的音乐元素是独特的。进行曲一般由几个片断组成,长度通常为16或32个节拍,在前进的过程中至少重复一次。而且普遍有一个强壮和稳定的敲击的旋律,让人想起军鼓。频繁的改变音调,变调到次属音(也频繁的回到主音阶)。 进行曲的速度是由拿破仑认定的,让他的军队可以快速前进而不至于摔倒。当一个人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行走时,会难于保持平衡,因为脚停留在空中的时间是普通人的两倍。 進行曲原本是欧洲國家依照其定義與用途創作的,東亞國家为加強軍事機動及提高军心士氣,也会依照其旋律,配上本民族的音樂元素,制作属于自己的军歌。例如中國大陸的义勇军进行曲、日本的軍艦進行曲等。東亞國家的進行曲有不少首,旋律不跟隨西方音樂模式,而是以東方傳統音樂風格呈現,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歌《中國陸海空》、中華民國的《團結力量大》等。有些進行曲甚至有原住民或南亞民族色彩,例如臺灣原住民的《出草歌》、大部分越南的軍歌等。 進行曲的應用性不僅在於軍隊行進,由於其強烈的節奏感,常被廣泛應用於學校、公司當中,用以提振精神,強固團體群性與鬥志。.

新!!: 拿破仑一世和进行曲 · 查看更多 »

露德温·塞尼耶

露德温·塞尼耶(Ludivine Sagnier,),是法国女演员,模特,自1989年以来她曾经参演33部电影。她两次被提名为凯撒电影奖提名最佳女配角,分别是2003年的《游泳池》和2007年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露德温·塞尼耶 · 查看更多 »

霸菱銀行

菱銀行(Barings Bank),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於1762年在倫敦開業,創辦人為法蘭西斯·霸菱爵士(Sir Francis Baring)。 霸菱銀行因從事國際貿易融資而致富,在英國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英國女王伊利莎伯二世亦曾經為其客戶之一。 霸菱銀行從來未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資產所有權全在高級管理層及慈善基金會的手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霸菱銀行 · 查看更多 »

茀絲亞·福特

茀絲亞·福特(شاهدخت فوزیه,,الأميرة فوزية,),埃及公主,她在1941年至1948年間為伊朗皇后,是沙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首任妻子。她亦是埃及最後一位國王福阿德二世的姑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茀絲亞·福特 · 查看更多 »

胸甲骑兵

胸甲骑兵(Cuirassier)是装备了胸甲、马刀和火器的骑兵,最早出现在15世纪后期的欧洲。这一兵种继承了中世纪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主要活跃在16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欧洲战场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胸甲骑兵 · 查看更多 »

都灵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語:Turin ;Augusta Taurinorum),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稱為都--靈,台湾稱為--,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廣域市的首府。它坐落在波河的左岸,距離米蘭大約,阿尔卑斯山环绕在城市的西北。都灵中心区有面积130.17km²,人口911,534,是意大利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都灵城市区有面积1,126.6 km²,人口1,745,221;都灵都市圈有面积1,977 km²,人口2,200,000(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4%)。 都灵是一国际化的欧洲城市, 都灵有时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阿尔卑斯之都”、“萨沃亚之都”。它拥有众多的文化設施和其他名胜。都灵因为它的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式建筑而举世闻名。它的很多广场、城堡、庭园和宫殿(如贵妇宫),都是由西西里建筑师菲利波·尤瓦拉建造的,他在设计时借鉴了法国经典建筑凡尔赛宫。 这些法式建筑的典范包括:王宫、斯杜皮尼吉行宫和苏佩尔加大教堂。許多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此地,如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都灵美术学院等。还有许多重要和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 和安托内利尖塔。 都灵曾经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中心。1563年,它成为了萨伏依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伏依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年—1865年)。 同时,它也是萨沃亚王室(意大利王室)的故乡。 虽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大部分政治意义和重要性都丢失了,它还是在战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工业、商业和贸易的集散地。它现在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和米兰、热那亚组成了“工业铁三角”。从经济上来说,都灵紧随罗马和米兰之后,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 它的GDP高达5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8位。 虽然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世界级城市”,GaWC评其为“适合发展”级别。 都灵是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摇篮,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或者“意大利的底特律”。是汽车品牌菲亚特、蓝旗亚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总部所在地。 都灵还拥有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和都灵,举办过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国际空间站设备,如和谐号节点舱和哥伦布实验舱,也是在都灵制造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都灵 · 查看更多 »

胜利广场 (巴黎)

胜利广场(Place des Victoires)是巴黎的一个圆形广场,位于巴黎皇家宫殿东北方不远处,第一区和第二区交界处。 在广场中心,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宏伟的骑马雕像,以庆祝1678-79年签订《奈梅亨条约》 ,最终在1792年,法国革命期间被毁。 1793年,广场更名为“胜利-全国广场”(place des Victoires-Nationaux),被毁雕像换为一个木制的金字塔。1810年,在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德赛(Desaix)将军的裸体雕像替换了金字塔。拿破仑退位后,这座雕像也被推倒,换成亨利四世雕像。 1828年,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查理十世下令兴建目前的12米高的骑马铜像,雕塑家是弗朗索瓦·约瑟夫·博西奥(François Joseph Bosio)。路易十四被打扮成罗马皇帝,骑在一匹骏马上。 广场周围地区现在是高档街区,时装设计师Kenzo、Cacharel、Thierry Mugler 都在此开设店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胜利广场 (巴黎) · 查看更多 »

蘭壽Tomu

蘭壽Tomu(蘭寿とむ,)元寶塚歌劇團花組主演男役,已于2014年5月11日退团,身高170cm。出生於兵庫县西宮市,於武庫川学院高等学校畢業。血型是O型。.

新!!: 拿破仑一世和蘭壽Tomu · 查看更多 »

阮福映

阮福映(,),又作阮映、阮福--,是越南最後一個傳統王朝阮朝的开国君主,1802年至1820年在位,死後廟號阮世祖()。因其年號嘉隆,故而被稱作嘉隆帝()。 阮福映出身廣南阮主家,是武王阮福濶的孫子。1775年春季北方鄭氏軍隊攻陷富春(今順化),阮福映隨其叔定王阮福淳南逃至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1777年定王及新政王阮福暘為西山軍所殺,阮福映被推為大元帥,並於1780年稱王,据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與西山軍對抗,1782年被西山軍擊敗,流亡富國島,旋即逃入暹羅求援。1784年与暹羅联军共抗西山朝,但再次為西山軍所敗,被迫再度流亡暹羅。此後希望藉助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百多禄的關係來获得法国援助。1787年,百多禄攜阮福映的長子阮福景出使法國,並代表阮福映同法国政府签订《法越凡尔赛条约》,规定法国派兵援助阮福映,越南割讓沱㶞港(今岘港)和昆仑岛給法國。但是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最终並沒有實質上幫助阮福映,因此阮福映也拒絕履行他在與法國所簽訂條約中的諾言。1789年乘西山朝內部分裂之機回國,奪取嘉定,之後逐漸平定全安南国境。 1802年改富春為順化,改元嘉隆,建立阮朝。初訂新國號為「南越」;12月,遣使向中国清朝請求冊封。1803年6月,嘉慶帝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確定新國號「越南」,但有時仍舊使用原國號「大越」。1806年,阮福映舉行登基大典稱帝,正式登基。在位期間進行軍事、行政、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大興土木修建城市、官道等建築。1815年參照中國的《大清律》,頒行《嘉隆律書》(當時稱為《皇朝律例》)。 1820年逝世,在位18年,終年58歲。其子明命帝繼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阮福映 · 查看更多 »

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

阿古斯丁·科斯梅·达米安·德·伊图尔维德-阿蘭布鲁(Agustín Cosme Damián de Iturbide y Arámburu,),1822年宣布墨西哥第一帝国的成立,成为墨西哥皇帝,称阿古斯丁一世(Agustín I)。.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時也稱其為荷京,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这座城市人口达747,290人;而该城市所处的兰斯台德都市圈,大约有670万人口,是欧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 Vol 1, p896-898.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姆斯特丹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歷史

阿姆斯特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時,當時人們在附近阿姆斯特爾河上建築水壩,而阿姆斯特丹就得名於此。目前已知有關於阿姆斯特爾水壩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1,204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姆斯特丹歷史 · 查看更多 »

阿尔芒·法利埃

克莱芒·阿尔芒·法利埃(Clément Armand Fallières,1841年11月6日出生于法国洛特-加龙省,1931年6月22日逝世于同地)是一位法国政治家,他从1906年至1913年任法国总统。 法利埃学法学并成为律师,他最初在政府的任职是在他家乡省的一个县里任市政府议员(1868年),1871年任当地市长,同年任洛特-加龙省的律师。由于他持共和主义间接,1873年5月梯也爾倒台后他被罢免,但是1876年2月他就被选为代表当地的法国议员。在法国议会中他与左派共和主义者联盟,并获得联选。 1880年5月至1881年11月法利埃出任内务部政务次官,从1882年8月7日至1883年2月20日他出任内务部部长,从1883年1月29日至2月20日还兼任了一个月的总理职。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一个侄子热罗姆·拿破仑·波拿巴宣称要当法国国王,法利埃政府面临着是否驱逐波拿巴的问题。由于当时法利埃正身患重病,因此他的政府无法面临反对派的攻击。法国参议院驳回他驱逐波拿巴的建议后法利埃辞职。但是同年11月他又被当时的法国总理朱尔·费里任命为公共教育部部长。任期内法利埃对法国学校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885年3月他辞去教育部部长职。1887年5月莫里斯·鲁维埃聘请他出任内务部部长职,12月改任司法部部长,1889年2月再任内务部部长,最后从1890年3月至1892年2月又一次出任司法部部长职。1890年6月他出生的洛特-加龙省以417:23票的比例将他选入法国参议院。他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因此得以避免党派纠纷,但是保持了他对共和党的影响。 1899年3月法利埃出任参议院主席。1906年1月法国两院左派党派联盟推举他竞选总统,法利埃因此辞去参议院主席职,他以449:371票的多数战胜了对手保罗·杜美。法利埃在其总统任期内加强与英国和俄罗斯的协约。 法利埃于1868年结婚,他有两个孩子。 |width.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尔芒·法利埃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蒂尔·奥涅格

阿圖爾·奧乃格(Arthur Honegger,(香港譯為:康涅格),),於法國出世的瑞士作曲家。大部份時間生活於巴黎,是法國六人團的成員,其最著名作品是模仿蒸氣車頭聲音的管絃樂交響樂章「太平洋231」。.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尔蒂尔·奥涅格 · 查看更多 »

阿利图斯

阿利图斯(Alytus,Alitten,Alite אַליטע,Олита Olita,Olita)位于立陶宛南部涅曼河畔,是阿利图斯县的县治。2013年人口57281人,是祖基亞地区的中心。.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利图斯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руси́лов; ),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共和国、蘇聯将領。帝俄奥廖尔伯爵兼總參謀長;共和俄國軍隊總司令;蘇俄苏维埃联邦骑兵总监、工农红军总学院(今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官、蘇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在帝俄、共和俄國、蘇聯皆擔任國家級要職。 出生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布鲁西洛夫三代人都在沙皇的军队中担任军官。他的祖父在1812年曾参加拿破仑入侵防御作战。他父亲升至中尉军衔,1856年死于肺结核。母亲去世不久,年轻的勃鲁西洛夫在库塔伊西(Kutaisi)由亲戚抚养。 早年以骑兵军官身份在高加索服役,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崭露头角,1906年升任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率第8军在加利西亚战役(1914年)中取得光辉业绩。后俄国4个集团军向奥匈帝国军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以在东方战线胜利地实施“布鲁西洛夫攻势”(又称布羅西洛夫突破)而享有盛名,并以此在关键时刻支援了西方盟国。到1916年8月,俘虏奥军37.5万人。主要由于这一胜利,罗马尼亚决定加入协约国,奥地利不得不放弃对意大利北部的攻击;德国被迫把确保在凡尔登战役中击败英法的部队调到东方战线。然而,布鲁西洛夫的进攻并未在东方战线产生决定性的后果。1917年6月4日至8月1日他任俄军总司令。1920年至1924年在布尔什维克政府中任军事顾问和骑兵总监。1924年70岁时退休。1926年在莫斯科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个军人的笔记,1914—1918年》(A Soldier's Notebook, 1914–1918.)。.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 查看更多 »

阿非利卡人

阿非利卡人(Afrikaner、Afrikaans),又称布尔人(Boer),南非和纳米比亚的白人种族集团之一。其种族来源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居南非的荷兰移民和少量法国胡格诺教徒为主,还有德国人和弗拉芒人、瓦隆人的血统在内。操阿非利堪斯语(又称南非语),多信仰基督新教加尔文教派。根据2001年的统计,人数约为250万。.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非利卡人 · 查看更多 »

阿里奥斯托广场

阿里奥斯托广场(Piazza Ariostea)一度被称为“新广场”,是意大利费拉拉的一个主要广场,位于以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德斯特一世命名的埃尔科莱新区(Addizione Erculea),这个城市扩展工程的作者是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 广场的形状为矩形,1933年在广场内开辟环形赛马道。在广场中心矗立着十六世纪的圆柱,上立埃尔科莱公爵骑马雕像,1675年改为教宗亚历山大七世雕像,后改为拿破仑一世雕像,1833年再改为诗人阿里奥斯托雕像,广场因此而得名。 广场周围的建筑包括隆帝内里宫(15世纪);斯特罗兹-罗塞蒂·贝维拉夸宫(1499),在角落有艺术的大理石阳台;广场的西北角为马萨里宫,现为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 自1279年以来,费拉拉赛马节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奖项。.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里奥斯托广场 · 查看更多 »

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

特佩德棱律·阿里帕夏(土耳其語:Tepedelenli Ali Paşa,阿爾巴尼亞語:Ali Pashë Tepelena,希臘語:Αλή Πασάς Τεπελενλής,),其名称在三种语言中皆意指“台佩莱纳的阿里帕夏”,台佩莱纳并非阿里帕夏的姓氏。他是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時期魯米利亞地區西部的一位帕夏,亞尼納帕夏國及希腊本土大部分地区的实际統治者,統治中心位於約阿尼納。綽號「亞尼納之獅」。 阿里帕夏本僅為奧斯曼帝國境內一小地方武力統治者,於1787年開始,透過奧斯曼帝國的幫助,開始統治約阿尼納地區(位於今阿爾巴尼亞南部大部分地區),並在隨後陸續擴充勢力。專橫且大力擴張軍備的他,受到奧斯曼帝國蘇丹的注意與防備。1820年,奧斯曼蘇丹要求他回土耳其述職,不過此舉遭阿里帕夏拒絕。他糾集希臘各處勢力武力反抗奧斯曼帝國,並持續了三年。後來中計,被奧斯曼人誘殺,時年80歲。 阿里有三個兒子:艾哈邁德·穆哈塔帕夏(Ahmet Muhtar Pasha,於1809年俄土戰爭中為奧斯曼帝國服役)、摩里亞的維利帕夏(Veli Pasha)和發羅拉的薩利赫帕夏(Salih Pasha)。.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 · 查看更多 »

阿雅克肖

阿雅克肖(Ajaccio),位于法国科西嘉岛西岸,是科西嘉岛的首府,是科西嘉島最大的都市。阿雅克肖是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的出生地。拿破仑诞生的祖屋,已设为拿破仑纪念馆。市镇中心矗立着拿破仑雕像,不远还有拿破仑纪念碑。屬地中海氣候。市區附近有很多海水浴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雅克肖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拿破仑·波拿巴试图凭借武力在维也纳附近横渡多瑙河。但查理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在前者渡河時,發動圍剿進攻,發生激战,拿破崙只好被迫撤退。此战役是在数十年中拿破仑亲自率领的军队第一次遭到失败。 戰役結果,法军损失大约23,000名士兵,包括7,000名战死,16,000名重伤,其中包含法蘭西第一帝國第一位陣亡的元帥讓·拉納。.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广场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广场(Praça Afonso de Albuquerque)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广场,位于贝伦区。 该广场位于贝伦宫(建于17-18世纪的葡萄牙总统官邸)之前,得名于在15世纪征服果阿和马六甲的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1902年,树立了一个新曼努埃尔风格的美丽的纪念碑,上有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铜像,以及关于他生平的浮雕。 这个广场的所在地原是一个港口,建于1753年。1807年,玛丽亚一世、若昂六世和王室正是从这个港口离开里斯本,前往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以躲避入侵葡萄牙的拿破仑军队。 Category:里斯本广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广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馬的一個品種,阿拉伯馬的頭形獨特,尾巴高聳,容易分辨。 一直以來,,牠們分散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加、英國、澳洲、歐洲、南美洲及其起源地中東。.

新!!: 拿破仑一世和阿拉伯馬 · 查看更多 »

蘇利南

蘇利南共和國(Republiek Suriname;苏里南汤加语:Sranan;博杰普尔语:Sarnam)位於南美洲北部,北濱大西洋,南臨巴西,東臨法屬圭亞那,西臨圭亚那,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國名源於當地原住民蘇利南人。該國舊稱荷屬圭亞那,原為荷蘭在南美洲的殖民遺跡,1954年成為荷蘭王國海外自治省,1975年時獨立。苏里南無論以面积還是人口排名,都是南美洲最小的一个国家,也是西半球不屬於荷蘭王國組成體的地區中,唯一一個使用荷蘭語為官方語言的。首都帕拉马里博為蘇利南河河口的商港。苏里南是一个种族、语言、宗教上极為多元的国家,當中穆斯林人口占苏里南的13%,其比例在所有美洲国家中最高。.

新!!: 拿破仑一世和蘇利南 · 查看更多 »

赞瑟斯博物馆

赞瑟斯博物馆是位于荷兰赞丹的一座博物馆, 它坐落于赞瑟斯汉斯风车村(Zaanse Schans 赞瑟斯汉斯)内,博物馆在1998年建成,其目的是保存赞瑟斯河畔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在2009年扩展后增加了Verkade体验馆。 赞瑟斯博物馆在2016年增加了三个参观地点,将生动的赞瑟斯汉斯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桶匠作坊(Kuiperij)、Jisper 之家(Jisperhuisje )和织工之家(Wevershuis)。本馆另一必到之处是位于赞丹市中心的彼得大帝小屋(Tsaar Peterhuisje)。 博物馆展出民居和工业文化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赞瑟斯博物馆在2015年成功购入法国印象派名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一幅名为《De Voorzaan en de Westerhem》的油画,该画主题是赞瑟斯时期(1871年6月4日 - 10月8日)的作品。 赞瑟斯博物馆在地理上和内容上都与赞瑟斯汉斯紧密相连,通过典型的荷兰风景反映出赞瑟斯地区的真实历史,让游客和参观者能更深入了解赞瑟斯汉斯文化。 展品 博物馆拥有关于文化历史和当地居民的特殊展品。展览是以Jacob Honig Janszoon Junior赞瑟斯地区文物收藏、维护及扩展协会的藏品为基础。赞瑟斯博物馆的展品分为两部分:居住文化和工业文化。居住文化的展品呈现了赞瑟斯本土住房特色,包括带赞瑟斯图案的家具和用品。工业文化的展品包括来自大型赞瑟斯公司如Verkade,Bruynzeel,Honig,Albert Heijn和Lassie等公司保留下来的文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赞瑟斯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赫爾維蒂共和國

赫爾維蒂共和國(法语:République helvétique,德语:Helvetische Republik,意大利语:Repubblica elvetica)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在瑞士邦聯的领域上建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798年4月12日赫尔维第共和国成立,1803年3月10日解散。在瑞士历史中这段时间瑞士被称为赫尔维第。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古代的赫爾維蒂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赫爾維蒂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

海尔曼·亨利希·高森()普鲁士(今德国)经济学家。在他的著作Die Entwicklung der Gesetze des menschlichen Verkehrs und der daraus fließenden Regeln für menschliches Handeln (《人类交往的法则与人类行为规律的发展》)中,他首先阐述了边际效用的理论。 高森就读于法国拿破仑统治下的波恩大學,当时他为普鲁士行政部门工作,直到1847年退休。 《人类交往的法则与人类行为规律的发展》一书发表于1854年的不倫瑞克,由于用密集的数学形式书写,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虽然高森自己宣称,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可与哥白尼的创新并肩,但极少人同意。他的著作大多已经被破坏,只有少数保存至今。 高森认为:当一个人继续消费某种物品时,这种消费品的每一单位提供给他享乐是递减的,一个人花费一定量收入要获得最大总和的享乐,就必须使他消费每种消费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所提供的享乐都相等;他把这种经济现象归为心理因素。 19世纪70年代,瓦尔拉斯、门格尔和杰文斯各自重新使用了边际效用的理论。在讨论他们三个当中谁第一个构成了该理论时,杰文斯的一个同事发现了《人类交往的法则与人类行为规律的发展》。由此,高森被认为是最先的开创者。他的书后来被重新编写为使用数学较少的形式,以便大众能有更好的认识。 Category:德国经济学家 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 Category:北萊因-西發里亞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 · 查看更多 »

赫迪夫

赫迪夫或译赫底威(英語:Khedive、阿拉伯语:,衍生自波斯語勳爵,等同於歐洲的總督)這一稱號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採用(非官方承認),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來自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卡瓦拉,位於當今的希臘境內,有阿爾巴尼亞人及土耳其人的血統,擔任奧斯曼帝國的埃及和蘇丹瓦利(統治長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稱為赫迪夫(土耳其語:Hıdiv)後,奧斯曼帝國在1867年正式承認,後來被伊斯邁爾帕夏及其王朝的繼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赫迪夫 · 查看更多 »

薩塔諾夫卡戰役

薩塔諾夫卡戰役是拿破崙一世進攻俄國的首場戰爭,1812年6月13日,法軍越過涅曼河進入俄國薩塔諾夫卡地區。當時駐守薩塔諾夫卡的維特根斯坦元帥接報後只是邊戰邊退,不斷誘敵深入,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戰事。 這場戰爭開啟了拿破崙對俄戰爭的序幕,從此法軍在俄一直勢如破竹地長驅直進,直至莫斯科城下為止。.

新!!: 拿破仑一世和薩塔諾夫卡戰役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王國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过去的一个王国。後來的義大利於薩丁尼亞王國的基礎上統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薩丁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薩德侯爵

唐纳蒂安·阿尔丰斯·弗朗索瓦·德·萨德,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以色情描写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丑闻而出名。以其姓氏命名的「萨德主义(Sadism)」成为性虐恋在西方语言中的通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薩德侯爵 · 查看更多 »

閃電十一人系列角色列表

本中文頁面大部分資料利用香港播出的動畫版以作一個參考,所以資料以動畫版(粵語)為準,關於漫畫版,請加上資料以證明,其他語言(包括台語/國語),請另開新頁。 閃電十一人角色列表是LEVEL-5製作的遊戲《閃電十一人》、《閃電十一人2 威脅的侵略者》、《閃電十一人3 挑戰世界!!》以及所衍生的漫畫和動畫所出現的虛擬人物列表。 配音員的順序以遊戲版(包含1)/ 動畫版(包含遊戲版2)為主。.

新!!: 拿破仑一世和閃電十一人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開明專制

開明專制(enlightened despotism,又譯啟蒙專制),也稱為開明絕對主義(enlightened absolutism),或仁慈的专制主义(benevolent despotism),是专制主义或絕對君主制的一种形式,由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提倡。支持並使用的君主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约瑟夫二世和俄羅斯女皇-zh-cn:叶卡捷琳娜; zh-hk:葉卡捷琳娜; zh-tw:凱薩琳-二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開明專制 · 查看更多 »

開普殖民地

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荷兰语:Kaapkolonie),位于现今南非和纳米比亚地区,是大英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殖民地,因好望角而得名。在此之前,开普殖民地曾是荷兰的殖民地,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52年建立。1795年,荷兰在中战败,开普殖民地归为英国。1802年,《亚眠和平协议》让开普殖民地重回荷兰。1806年,布劳乌堡战役后,英国再次占领开普殖民地。1814年,《》正式承认英国对该地的所有权。 之后,开普殖民地一直属于大英帝国,1872年成为自治省,1910年与另外三个殖民地一起组成南非联邦。之后更名为好望角省 。1931年,根据《威斯敏斯特法案》,南非完全独立。1994年建立了如今的南非各省,开普省被划分成东开普省、北开普省和西开普省,另外还有几小部分归为西北省。 开普殖民地与后来的开普省一样大小,从大西洋海岸的陆地一直向东延伸至南部海岸,面积大约是如今南非的一半。经过与科萨人的几次战争,开普殖民地的疆域最终东至大魚河。在北部,一度以奥兰治河为界,尽管后来该河与博茨瓦纳南部边界之间的一些土地也归为开普殖民地。自1878起,鲸湾港附近地区和企鹅群岛也属于开普殖民地,而现今它们都属于纳米比亚。.

新!!: 拿破仑一世和開普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葡萄彈

葡萄彈(Grapeshot)由許多小圓球(通常為鐵丸)組成的炮彈,歐洲於18世紀至19世紀使用,主要用作殺傷武器。此名稱由其組合鐵球的構造與葡萄相似而來。通常本彈裝填於加農砲內,在陸戰與海戰中當作對人炮彈使用。保王黨武裝叛亂時,拿破崙便是使用此炮彈鎮壓暴徒。 为了便于装填,将数颗球形铁弹子或铅弹子装在一个弹壳(圆桶和箱形弹体)内,或者是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就类似于现在霰弹枪子弹的造型,不过是以一个大圆桶用火炮来发射。雖然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葡萄彈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 典型的是將許多鐵丸中,每3個鐵丸用鐵箍捆在一起,再用鑄鐵片裝入很薄的容器,發射後容器爆裂,裏面的鉛彈丸或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極大。由於葡萄彈在爆炸同時內部鐵球就飛散,故其射程並不遠,是用於近距離的霰彈,通常內含三層,每層三顆鐵彈丸,外殼以鐵環、帆布、或繩網製成,有一塊金屬底板。外面没有壳包裹,样子就像一大串的葡萄,所以就称为葡萄弹。這種彈藥的外殼在離開砲口後很快就破裂,裡面的彈丸在火药的冲击下冲破弹体的束缚向四周飞散,增加殺傷面積。通常用於近距離(50─350碼)殺傷人員。 在海戰中,葡萄彈類似於許多小炮彈,用於撕裂敵船的帆,或是對甲板上的人員造成大面積殺傷。而且彈丸很難被取乾淨,非常容易造成船員得到外傷感染。 葡萄彈在內含彈莢的霰彈與內含炸藥的榴散彈開發實裝後,便被淘汰不再生產。 Category:炮彈.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彈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历史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國旗

葡萄牙國旗圖案為雙直條型,靠近旗桿五分之二為綠色,尾端其餘五分之三為紅色,雙條交間處飾有小型國徽(浑仪和葡萄牙盾牌)。该設計替代了葡萄牙王国時期的國旗,並於葡萄牙共和国成立后的1911年6月30日獲正式採用为共和国国旗,由葡萄牙画家、新闻记者兼政治家、及外交家兼作家组成的特別委員會从众多候选中确定的。 葡萄牙共和国國旗并没有继承王国国旗的蓝白背景色彩,而是改用绿红二色,强调新国家的共和制与君主主義的不同。自從1891年1月31日共和主義者起義失敗後,紅色和綠色成為葡萄牙共和黨及其相關運動的代表色彩,直至1915年10月5日共和革命成功。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政府宣傳指綠色代表民族希望,紅色代表为民族希望而献身者的鲜血,為国旗色彩賦予更多愛國情感,而不再强调其原本代表的政治含义。 葡萄牙共和国国旗彻底改变了历代國旗与皇室徽章緊密結合的传统。葡萄牙王国建立之初,阿方索一世采用白底藍十字的方形旗幟,其後演變至象征自由君主政體的皇室徽章在藍白直條的交間處上的旗帜。葡萄牙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與政治事件,也促使了盾牌徽章的改變,造就成今日所見的設計。.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國旗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葡萄牙語: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 e Algarves)是葡萄牙和巴西历史上的一段历史时期,于1815年到1826年仿照英帝国模式建立起来的联合王国。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代,葡萄牙本土被法国占领。1807年,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葡萄牙也更名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葡萄牙国王兼任巴西国王。1816年,佩德罗王太子自称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王室亲王、巴西摄政王统治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新!!: 拿破仑一世和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蒼蠅船

蒼蠅船(法語:Bateaux mouches)是一種開放式遊船,提供給到巴黎的遊客們近距離欣賞塞納河沿岸風光。蒼蠅船原本是一間遊船公司的註冊商標,由讓·布乃爾所創立,不過現在亦可通稱所有巴黎塞納河的遊船。其法文字面直譯為蒼蠅船,名稱源自於他們製造遊船的廠房地區。 蒼蠅船相當受到觀光客的青睞,從1867年它們就開始在塞納河上載客,上層開放式的甲板和下層封閉式的船艙可以容納數百個座位,有些遊船還有可開關的敞篷能夠在惡劣氣候航行。每艘船都配備多國語音導覽,較高價位的班次甚至有提供午餐或晚餐,行程一班持續約一個多小時。 由於塞納河橫貫巴黎市中心,乘船遊覽可以看到許多巴黎的著名景點。無論是左岸或右岸、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亞歷山大三世橋、新橋、奧賽博物館和羅浮宮博物館。乘客還可以看到榮軍院,拿破崙的墓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蒼蠅船 · 查看更多 »

蒂雷纳子爵

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蒂雷纳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scount de Turenne,又译为杜伦尼)(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六大法国大元帅(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蒂雷纳子爵 · 查看更多 »

蒙多維戰役

蒙多維戰役爆發於1796年4月21日,法軍在拿破崙的帶領下與薩丁尼亞王國軍隊戰鬥。當中拿破崙的軍隊大約有17,500人,而皮埃蒙特則有科里將軍率領的13,000人。法軍最後仍然在拿破崙的領導下獲得了勝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蒙多維戰役 · 查看更多 »

蒙扎公园

蒙扎公园(Parco di Monza)是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蒙扎的一座大型公园,面积,为欧洲第四大有围墙的公园,仅次于意大利韦纳里亚雷亚莱的la Mandria、英国伦敦的里士满公园和爱尔兰都柏林的凤凰公园。 蒙扎公园由拿破仑的养子Eugène de Beauharnais修建于法国占领意大利北部时期,完成于1805年,兰布罗河穿过公园南部。公园的三分之一是林地,其余的部分则是草坪。蒙扎的皇家别墅和蒙扎国家赛车场都坐落在附近。.

新!!: 拿破仑一世和蒙扎公园 · 查看更多 »

蒙扎的历史

蒙扎的历史始于古罗马时代,正式命名为摩迪斯阿(Modicia), 但在蒙扎附近一带地区,考古证物显示有人居住的日期比古罗马更早。公元七世纪左右,蒙扎是伦哥巴度王国(Regno Longobardo)的夏季首都,在政治和艺术发展上都非常鼎盛。跟着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却能保持高度的自主权。至十一世纪,成为米兰的卫星城市。十三世纪则是一个自由市府。十四世纪被米兰的贵族家系维斯公提(Visconti)管辖。之后,受西班牙人和哈布斯堡王朝(Asburgico)统治,直到1859年成为撒丁王国(Regno di Sardegna)所属,至1861年受治于意大利王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蒙扎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肚皮舞

肚皮舞(قص شرقي或),是一种带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起源于中东地区,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其他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的地区取得长足发展,19世纪末传入欧美地区,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种较为知名的国际性舞蹈。 肚皮舞是较为女性的舞蹈,其特色是舞者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臀部和腹部,舞姿优美,变化多端,而且多张显阿拉伯风情,以神秘著称。近些年,肚皮舞也作为一种深受女士喜爱的减肥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 “肚皮舞”一般是美国和东亚一些国家的叫法,欧洲一般称其为“东方舞”,其较为常用的阿拉伯语名称即为“东方舞”之意,另一种阿拉伯语名称意为“民族舞”。关于阿拉伯语名称的起源,各种说法不一,尚未有统一的解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肚皮舞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拿破仑一世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Bon-Adrien Jeannot de Moncey,),科内利阿诺公爵,法国元帅,是一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的著名将领。.

新!!: 拿破仑一世和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 查看更多 »

肩章

肩章,是一種固定於衣服肩膊部位的裝飾物,常見於軍隊、警察、消防、海巡、保安人員、機師、海員乃至救世軍、童子軍等軍事、準軍事或類軍事組織的制服上。肩章一般配以不同的裝飾物或標記符號,用於辨識佩戴者所屬的職務和職階。除了軍事化組織之外,在時尚服裝的設計方面也往往採用肩章作為皮衣、風衣等冬季時裝的肩部裝飾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肩章 · 查看更多 »

肖蒙

肖蒙(Chaumont)是法国北部城市,香槟-阿登大区上马恩省的省会。著名的一年一度的肖蒙国际海报节就是在该地举行。1814年3月1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4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在肖蒙签订的一项攻守同盟条约--肖蒙条约。.

新!!: 拿破仑一世和肖蒙 · 查看更多 »

蓬泰代拉

蓬泰代拉(Pontedera) 是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工业城镇。位于阿尔诺河(Arno River)与埃拉河(Era River)交汇处的阿尔诺河谷(Arno valley)。它是比雅久公司将总部设在此。同时它也是始建于1903年的一家名为卡斯泰拉尼(Castellani Spa)的葡萄酒厂的总部所在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蓬泰代拉 · 查看更多 »

铅笔

铅笔(,,,),是一种用于在纸上书写、绘画的手持式筆、工具,它是用石墨為筆芯(除了彩色铅笔以外)以及木杆為外包層而製作的*,铅笔的尾端也可以带有一个橡皮擦,铅笔与其他笔(除了可擦笔以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笔迹很容易被擦掉。黑色的铅笔叫木黑,颜色铅笔叫木颜色。.

新!!: 拿破仑一世和铅笔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考察蘇聯

1923年,蔣中正以孫中山全權代表名義考察蘇聯,歷時約3個月,較全面考察蘇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對世界首個社會主義國家派出官方考察團。蔣中正在行程歸國後,對蘇聯做出了較為全面細緻的分析,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獨裁,在文化上不尊重傳統並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行使霸權主義,並預見蘇聯是對中國的威脅,以及蘇聯終將敗亡。蔣對蘇聯的不少分析和觀點後來都有應驗,可見蔣對外交和國際形勢的遠見卓識。而谓苏联“赤色帝国主义”,也是蒋的中文词汇发明。.

新!!: 拿破仑一世和蔣中正考察蘇聯 · 查看更多 »

野戰炮

野戰炮,簡稱野炮,是炮兵装备的一种。最初它指涉較輕盈,可以跟隨步兵一同運動進行野外戰的大炮,操作野炮的專業單位稱為。野戰炮的命名是為了和與裝設在要塞的大炮(如海岸炮、舊定義的加農炮)及較為鈍重之作出區分。 最早類似野戰炮定位的火炮為蛇砲,它是由騎兵攜行的管型火器,可視為是野戰炮的前身;實際將野戰炮用於實戰是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傑作,他研發出可放置在裝有輪子的車架上之火炮,讓火炮從效率極低的武器一夕間演變成可以與野戰單位共同進退的裝備;而將野戰炮發揚光大的則是法國拿破仑,他讓野戰炮有著更大的車輪,提供更多馱馬拖曳火炮與炮彈,並全面配賦具備火炮射擊計算相關數學知識的軍官操作火炮,使野戰炮可以移動的更快、且有準確的摧毀力,成為採用線列步兵為主流作戰模式的歐陸軍隊最具破壞力的毀滅者。 隨著載具的進化,現在大口徑火炮幾乎都可機動,步兵支援中口徑火器則有迫擊炮填補定位,因此野戰炮的定義不再使用,其任務主要被整合入榴彈炮當中。.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野戰炮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我政变

自我政变是指一國家的領導者藉由合法方式執政之後,解散立法機構及廢止憲法,擴充一些正常情形下立法機構不會同意的權力,自我政变一般也意味著政府體制由立憲政體轉變為獨裁政體。 例如:1992年4月5日,秘鲁总统藤森在軍方支持下,宣布解散国会,建立紧急政府,并重组全国机构;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于一身,藤森的作為即“自我政变”。.

新!!: 拿破仑一世和自我政变 · 查看更多 »

至上崇拜

至上崇拜(Cult of the Supreme Being;Culte de l'Être suprême)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试图建立的一套自然神论Jordan, pp.

新!!: 拿破仑一世和至上崇拜 · 查看更多 »

里奥马焦雷城堡

里奥马焦雷城堡(Castello di Riomaggiore)是拉斯佩齐亚省五渔村地区里奥马焦雷的一座历史建筑。最初用于防御目的,后来曾改为公墓,现在由当地市政当局用作会议室和文化中心。 据历史记载,里奥马焦雷城堡最初建于1260年。 在15世纪和16世纪,热那亚共和国时期,在山上建造新的城堡。 自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以及随后的利古里亚共和国时期,城堡内成为埋葬死者的公墓。 20世纪末,建筑群得到修复,改为文化中心。 File:Riomaggiore-castello1.jpg| File:Riomaggiore 222.jpg|.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奥马焦雷城堡 · 查看更多 »

里尔

里爾(法語:Lille,荷蘭語:Rijsel)是法國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北部-加萊海峽大區(法語:Nord-Pas-de-Calais)首府和諾爾省的省會。里爾是法國北部的經濟、文化、教育與交通中心。 里爾在古法語中稱為(L'Isle),佛萊明語稱之為(Ryssel),現代荷蘭語稱之為(Rijsel),都是「渡漁樂河」上的一個島嶼的意思。 里爾擁有225,784位居民(2008年),里爾也是里爾都會區的主要城市。這個都會區擁有上百萬的人口,並包括附近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市,例如魯貝、圖爾寬和阿斯克新城。里爾也屬於一個延伸到比利時的巨大城市群,稱為里爾-科爾特賴克歐洲區(Eurodistrict),其中包括有城市科爾特賴克、圖爾奈、穆斯克龍(Mouscron)、伊佩爾和梅嫩,一共包含了1,905,000位居民。 里爾和它的周邊地區歷史上屬於古羅馬法蘭德斯地區,即原法蘭德斯伯爵的領地,但它並不屬於佛來芒語區,和敦克爾克相反。因此和廣泛流傳的說法相反,里爾從來不是一個講佛萊明語的城市,而講的是羅馬帝國的方言。法國家喻戶曉的故事2008年影片《歡迎來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生動詼諧、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里爾附近貝爾格(Bergues)市的地方方言與法國南方是多麼的不同。.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尔 · 查看更多 »

里弗尔

里弗尔(Livre),法国的古代货币单位名称之一。又译作“锂”、“法镑”。 里弗尔最初作为货币的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磅白银。该名称来自于拉丁语“libra”,约等于12盎司。里弗尔作为货币名称最早出现于查理曼时代。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平(查理曼之父)在公元754年發動货币改革,宣布1磅(法国斤)的白银,铸造为240第纳尔(dinarius)的硬币。由于当时在欧洲流通的拜占廷帝国金币“蘇爾勒德斯”的价值大约是第纳尔银币的12倍,因此又出现了后来被称为“蘇爾”(sol,又称「索尔」、“苏”,或譯「盾」)的硬币。即一磅(法国古斤).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弗尔 · 查看更多 »

里米尼

里米尼(意大利语:Rimini),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一城市,里米尼省首府,位于海滨,里米尼城区面积134.20平方公里,人口138,060(2007年6月30日统计),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一座城市,是里米尼省的首府。里米尼在古羅馬叫做「阿里米努姆」(拉丁語: Ariminum),有弗拉米尼亚大道連接羅馬。.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米尼 · 查看更多 »

里约热内卢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有時僅簡稱為里約(Rio),是位於巴西東南部的城市,為里約熱內盧州首府,同時是巴西第二大城,仅次于圣保罗。面积1,256平方公里,人口6,094,183人(2005年)。其自1822年巴西建國以來一直為首都,至1960年4月21日遷都巴西利亞為止,更曾經成為前宗主國葡萄牙在本土被拿破崙入侵時(1808年–1821年)的流亡首都。风景优美,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到此觀光,市內的是之一,而里約熱內盧基督像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其亦為第31届夏季奥运的主辦地,是第一座舉辦夏季奧運的南美洲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约热内卢 · 查看更多 »

里沃利街

里沃利街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被稱為「一條充满時尚氣息的商業街」。 它命名於拿破崙最早勝利戰役之一、對抗第一次反法同盟及於1797年1月14日至15日的里沃利會戰。.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沃利街 · 查看更多 »

里沃利會戰

里沃利會戰(法語:Bataille de Rivoli)發生於1797年1月14日到15日,這場戰役對法國在義大利戰場的形勢而言是場決定性勝利,拿破崙率領2萬3千名法軍擊敗人數略多的奧軍,阻止他們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救援曼圖亞的企圖。里沃利會戰進一步證明了拿破崙指揮作戰的才能,並導致法國佔領義大利北部。 現今巴黎的里沃利大街以此戰役命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沃利會戰 · 查看更多 »

里昂

里昂(Lyon,读音:),法国第三大城市,法国东南部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和罗讷省的首府。位于罗纳河和索恩河交汇处。包括郊区和卫星城,里昂是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都市区。里昂是著名的国际都市,历史悠久,部分历史和建筑地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里昂丝绸和纺织业源远流长,被誉为“欧洲丝绸之都”。从20世纪末期开始,里昂食品业兴起,也使得里昂有着“美食之都”的称号。里昂也是电影的诞生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曾在此拍摄下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里昂还是国际刑警组织国际总部所在地。在2015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里昂是位居法国第2、全球39位的最宜居城市。 里昂银行业、化学、生物医药等产业实力雄厚,是法国第二大经济中心。该市教育事业发达,里昂大学是法国第二大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心,里昂商学院为欧洲十强商学院和法国商学院最高学府。著名的里昂足球俱乐部也位于里昂。.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昂 · 查看更多 »

里昂歷史

里昂歷史相當久遠,這個地區在史前時代(至少九千年前)已經有人居住。里昂建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因為它位於兩條河流交匯處的緣故,所以迅速成为高卢的主要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昂歷史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金字塔戰役

金字塔戰役(Bataille des Pyramides),是發生在埃及尼羅河附近的一次戰役,也是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分,當時法國軍隊由拿破崙·波拿巴所率領,擊敗阿拉伯奴隸兵馬木留克。在這次戰役中拿破崙運用方陣,以少勝多,因此金字塔戰役也是拿破崙生涯重大的勝利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金字塔戰役 · 查看更多 »

金羊毛骑士团

金羊毛騎士團(Orden del Toisón de Oro),又称金羊毛勳章,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於1430年以英格蘭嘉德騎士團为典範創立的騎士勳位。後來,金羊毛騎士團的領主權隨勃艮第公國被併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該王朝绝嗣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波旁王朝均聲稱對金羊毛騎士團擁有領主權,導致騎士團出現奥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分支。.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金羊毛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采邑主教

采邑主教,或稱親王主教,是指以教會諸侯的身分治理著一個或是多個公國,同時擁有政教二重權力的主教。這些世俗地位並不是源自於擔任主教者在領受聖職前獲得的貴族身分,而是附加於這些主教職位上,隨著主教職務的傳承而跟著繼承。當該主教之管轄地為總教區,則被稱作采邑總主教或采邑大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職身分還有采邑修道院長。一般而言,這些主教治理的公國會和他管理的教區部分或完全重疊,但並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為從科隆選侯國獨立成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總主教的領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在西歐自4世紀起,羅馬帝國因為蠻族的入侵以及自身內亂等原因而衰亡,一些城邦的主教必須挑起或插手羅馬指揮官的職責,管理世俗政務,有時還必須帶領軍隊抵禦外敵。而在封建社會形成後,主教等高級教士又從高階的領主那獲得封地,進而同時擁有教會上的頭銜與世俗領主的地位。現代僅存之相似案例,為同時兼任安道爾大公的烏格爾主教,其以教區主教身份擔任安道爾的國家元首;雖然並非采邑主教,但與法國總統同為該國的虛位元首。.

新!!: 拿破仑一世和采邑主教 · 查看更多 »

长生军 (波斯帝国)

长生军(又译为不死队、不死军,Ἀθάνατοι)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支精锐部队的称呼。在整个波斯帝国扩张与希波战争期间,这支军队扮演着皇家卫队与常备军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波斯文名称可能为“Anûšiya”(“伙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长生军 (波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酩悅香檳

酩悅香檳(Moët et Chandon),是一隻國際知名的法國品牌香檳酒,創辦於1743年,現由LVMH集團擁有(即Louis Vuitton Moët Hennessy裡的M)。傳說拿破崙·波拿巴每當慶祝勝利時也會飲用。 酩悅香檳酒廠年產2百萬箱。 其他皇室飲家還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奧古斯特·威廉、劍橋公爵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酩悅香檳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新!!: 拿破仑一世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840年至1861年在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腓特烈·威廉四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拿破仑一世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艺术桥

艺术桥(Passerelle des Arts)是法國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人行桥,连接法兰西学会和卢浮宫中央广场(cour carrée)(第一帝国时称为“艺术宫”)。.

新!!: 拿破仑一世和艺术桥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路易·马吕斯

吕斯 艾蒂安-路易·马吕斯(Étienne Louis Malus,),法国官员、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艾蒂安-路易·马吕斯 · 查看更多 »

苏伊士运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语: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苏伊士地峡,頭尾則在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这条运河連結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船隻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航程。以從英国伦敦港或法国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可缩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透過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运输。 运河当前由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由於戰略位置極重要,根据国际协定,“运河在战时也可像和平时期一样,可以被任何商用或军用船只使用而无需悬挂区别旗帜。”.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苏伊士运河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若阿尚·缪拉

若阿尚·缪拉(Joachim Murat,),法兰西第一帝国军事家、元帅(1804年起)。曾任贝尔格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若阿尚·缪拉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吉利海峡 · 查看更多 »

英土戰爭

英土戰爭是一場發生於1807-1809年間的戰爭,是拿破侖戰爭的一部份。 1806年夏天,在與第三次反法同盟(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瑞典)的戰爭中,拿破侖的大使塞巴斯蒂亞諾(Sebastiani)伯爵說服土耳其政府(Porte)取消他們在1805年給予俄羅斯的一切特權,並只開放達達尼爾海峽給法國戰艦;而拿破侖則承諾會協助蘇丹鎮壓在塞爾維亞的一場叛亂及奪回土耳其失去的領土作為交換。當俄羅斯軍隊在1806年操往摩爾達維亞(Moldavia)和瓦拉奇公國時,鄂圖曼向俄羅斯宣戰。 1806年9月在達達尼爾行動中,英國向蘇丹塞利姆三世(Selim III)施壓要他驅逐塞巴斯蒂亞諾、向法國開戰、將多瑙河大公國(Danubian Principalities)割據給俄羅斯、並將鄂圖曼艦隊以及達達尼爾上的堡壘交出給英國皇家海軍。當塞利姆拒絕了英國的最後通牒後,英國一支由中將德偉富爵士(Sir John Thomas Duckworth)指揮的分遣艦隊在1807年2月9日進入達達尼爾海峽、於2月19日在馬爾馬拉海上摧毀了鄂圖曼海軍並停泊在對面的伊斯坦堡。但土耳其人在塞巴斯蒂亞諾將軍及法國工程師協助下安裝了砲臺和加強了防禦工事。英國戰艦遭到砲轟,德偉富被迫在1807年3月3日駛回地中海。 1807年3月16日,5,000名英國部隊侵入及佔領了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但被地方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重創及迫令撤離。然而,土耳其在與俄羅斯的大戰中沒得到法國多少的幫忙,拿破侖沒能確保俄羅斯遵守1807年的停火協議,因此鄂圖曼政府在1809年1月5日和當時正與法、俄交戰的英國達成達達尼爾條約。                               ──譯自英文維基 Category:英國戰爭 Category:拿破侖戰爭.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土戰爭 · 查看更多 »

英國對查戈斯群島原住民的驅逐

英國將查戈斯人驅逐出查戈斯群島,發生於1965年至1973年。查戈斯人是群島的原住民,英國殖民當局在没有考慮過他們的意願或利益的情况下,迫使他们放棄自己的家園和財產;大多數人被驅逐到毛里裘斯和塞舌爾,这两个国家都是失業率和貧窮率很高的國家。寄人篱下的他們沒有獲得任何幫助,在异国他乡没有自己的住所,既没有工作也没有钱,面臨着極端貧困和受種族歧視的苦況。.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國對查戈斯群島原住民的驅逐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歷史年表

此年表为英國歷史之大事年表,主要为国家(政治)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國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英雄的生涯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又譯為《英雄的一生》,作品號第四十)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於1898年的交響詩,並被譽為預告施特劳斯交響詩創作巔峰期之作。該曲是題獻給時年27歲的威廉·门德尔伯格 (Willem Mengelberg)和其麾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並於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法蘭克福博物館管弦樂團 (Frankfurter Museumsorchester) 該曲的首演。.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雄的生涯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是聯合王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敘述這塊地區的歷史。要注意的是,自从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格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英格兰期盼人人都恪尽其责”(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是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在特拉法加戰役(1805年)開始前通過其旗艦勝利號戰艦發出的一條訊號。特拉法加戰役為拿破崙戰爭裡的決定性海戰,其使得英國控制了大海,從而制止了法國入侵與佔領英國的計劃。.

新!!: 拿破仑一世和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 查看更多 »

雷內·奧柏戎諾瓦

雷內·穆哈·奧柏戎諾瓦(René Murat Auberjonois,)是一位老牌美國演員,最廣為人知的角色有《風流軍醫俏護士》中的神父、《銀河前哨》中的歐多總管(Odo)及《波士顿法律》中的Paul Lewiston。曾於1980年代期間憑演出Benson中的Clayton Runnymede Endicott III一角而入圍艾美獎,亦憑舞台上的演出贏得東尼獎。 1940年6月1日生於紐約市。母親為那布勒斯王國的公主,是以他有皇家血統,先祖與拿破崙有淵源。祖父與他同名,也叫雷內·奧柏戎諾瓦(René Auberjonois),是瑞士的後印象派主義畫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雷內·奧柏戎諾瓦 · 查看更多 »

雷科莱托斯大道

雷科莱托斯大道(Paseo de Recoletos)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的一条大道,南起西贝莱斯广场,北到哥伦布广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雷科莱托斯大道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Regensburg),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直辖市,是上普法尔茨行政区和雷根斯堡县的首府,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区主教的驻地。雷根斯堡位于上巴伐利亚,多瑙河与雷根河的交汇处,向西北约88千米是纽伦堡,向南约104千米是慕尼黑,向西南约113千米是奥格斯堡,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145,465(2015年12月31日),是继慕尼黑、纽伦堡、奥格斯堡、维尔茨堡之后的巴伐利亚州第五大城市。雷根斯堡的支柱产业是加工工业,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和微电子等。 雷根斯堡老城于200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雷根斯堡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埃克謬爾戰役

在雷根斯堡-埃克謬爾戰役,由於法軍長期行軍,加上拿破崙錯估了敵軍主力位置,而使得法軍處於疲憊且錯估情勢的狀態。這次戰役之所以獲得勝利,全靠拿破崙能臨危拼湊戰術,迅速反應讓敵軍措手不及。.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雷根斯堡-埃克謬爾戰役 · 查看更多 »

雾月

雾月是法国共和曆的第二个月。它一般(对于某些年份有一两天的差异)对应于格里高利历的10月22日至11月20日,同时它也大致涵盖了太阳穿越黄道十二宫天蝎座的时期。.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雾月 · 查看更多 »

雾月政变

雾月政变是西哀士連同拿破崙、富歇和塔列朗謀畫的奪權計畫。西哀士與拿破崙結盟,共同策划政變,並在共和8年11月18∼11月19日(1799年11月9日~11月10日)推動政變,迫使督政辭職,驅散立法議會成員,組成執政府。政變後由西哀士、拿破崙、罗歇·迪科任臨時執政,西哀士並起草新的憲法,但被拿破崙破壞。拿破崙此後掌控法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雾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雅各賓俱樂部 · 查看更多 »

雅克-路易·大卫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又譯達維特,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繪成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著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轉變。 他是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有大量的學生。 除去在藝術領域的建樹之外,他還是羅伯斯庇爾的朋友、雅各賓派的一員,活躍于法國大革命之中。羅伯斯庇爾失勢之後,又投靠拿破侖。拿破侖失勢之後就自我流放到布魯塞爾,並終老于此。.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雅克-路易·大卫 · 查看更多 »

雅克·劳里斯顿

雅克·亚历山大·伯纳德·劳,劳里斯顿侯爵(Jacques Alexandre Bernard Law, marquis de Lauriston) 法国苏格兰血统的军官和外交官,拿破仑战争期间的陆军将官。他出生在印度的本地治里,他的父亲是金融家约翰·劳的一个侄子,在殖民地政府中担任高级职位,他的母亲是葡萄牙商人卡瓦尔霍家族(Carvallho)成员。劳里斯顿的名字镌刻在凯旋门。.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雅克·劳里斯顿 · 查看更多 »

雙角帽

雙角帽(Bicorne),又稱二角帽,是西洋服飾中的一種男用帽子,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後取代三角帽成為流行樣式,廣泛被歐洲與美國的海、陸軍所採用,在許多拿破崙的肖像畫中也可以看到身著戎裝、頭戴雙角帽的拿破崙。隨著拿破崙襲捲歐陸,此形象也深植人心,因此雙角帽也被稱為「拿破崙帽」。 拿破崙失敗後,雙角帽仍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期,積極西化的日本也有採用,是高階將領的帽子。 Category:帽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雙角帽 · 查看更多 »

雙輪戰車

雙輪戰車(Quadriga),位於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上,是古羅馬用四匹馬拉起的馬戰車,常出現在當時的奧運會上。 圖中此架戰車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紀念和平而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 它在二戰遭到嚴重損壞,而在戰後的兩德時期則被旁邊的柏林牆圍住。這個區域在1989年柏林牆倒下時受到了媒體極大的關注,在1990年兩德統一時也是。 普魯士在1806年輸掉了耶拿會戰後,拿破崙成為了第一個在勃蘭登堡門舉辦勝利遊行的人,他同時也把雙輪戰車運到巴黎去。拿破崙於1814年戰敗,普魯士在佔領巴黎期間把雙輪戰車運回柏林,並把此門再設計成普魯士的凱旋門。此門於2000年至2002年期間進行整修,成為了現今的模樣。.

新!!: 拿破仑一世和雙輪戰車 · 查看更多 »

逊位

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但並不等同於交出權力。.

新!!: 拿破仑一世和逊位 · 查看更多 »

老绘画陈列馆

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是德国慕尼黑的一座美术馆,构成该市的艺术区的一部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术馆之一,也是收藏早期“绘画大师”作品的最著名美术馆之一,它收藏了从中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画家作品。它是巴伐利亚国家绘画博物馆的一部分。 它对面的新绘画陈列馆则收藏19和20世纪的艺术品;最近开放的现代艺术陈列馆展览20和21世纪的艺术品。.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老绘画陈列馆 · 查看更多 »

老近卫军

老近卫军(Vieille Garde,昵称Les Grognards),是拿破仑帝国卫队的精锐成员,也是拿破仑大军团(Grande Armée)中的著名成员。老近卫军由经验丰富老兵组成,这些士兵很早就开始追随拿破仑作战。 不少人认为,拿破仑是按照身体特征,如高度,在普通士兵中,挑选适合人士,作为老近卫军成员的。无论是老近卫军的敌军,抑或是老近卫军的友军,都对他们的身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军中服役的时间与在作战时表现出的勇气,也都是选拔老近卫军时的考虑因素。.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老近卫军 · 查看更多 »

進教之佑堂

進教之佑堂(英語:Mary Help of Christians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屬天主教香港教區,由慈幼會管理。位於九龍天光道16號(鄧鏡波學校),建立於1953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進教之佑堂 · 查看更多 »

耶拿

耶拿(Jena)是德国中部萨勒河畔的市镇,人口约十万余,是德国图林根州僅次于州首府埃尔福特的第二大城市。耶拿以光学工业闻名,有卡尔·蔡司厂和肖特玻璃厂。.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耶拿 · 查看更多 »

耶拿桥

耶拿桥(Pont d'Iéna)是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桥梁,连接左岸的埃菲尔铁塔和右岸的夏乐宫。.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耶拿桥 · 查看更多 »

耶拿會戰

耶拿和奧爾斯塔特的兩場戰役是指發生於1806年10月14日,在現今德國薩勒河以西的高原,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和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領的普軍之間的戰鬥。法軍6天之內便瓦解普魯士主要作戰力量,而普軍的慘敗令普魯士於動員作戰後僅19日,就被迫退出第四次反法同盟,直至1813年才重新參加第六次反法同盟。法軍亦摧毀當時曾經風行一時的線式作戰,改寫了歐洲陸戰的戰術原則。.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耶拿會戰 · 查看更多 »

考那斯

考那斯(立陶宛语:Kaunas)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1922年-1940年)。人口361,274(2005年)。 位於立陶宛最大的两条河流尼曼河和涅里斯河匯流之處,毗邻立陶宛最大的水体考纳斯水库。.

新!!: 拿破仑一世和考那斯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拿破仑一世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陣法

陣法亦稱陣形、戰陣,通常用來描述古代軍隊於行動或戰爭時的部署方式,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孫臏兵法》就提及「八陣」與「十陣」,又以八陣最為著名,為歷代重要陣法。歷史上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用的「闔燧陣」、重視軍隊防守及互相救應的「率然」、「掎角」陣勢,備受推崇的諸葛亮改進過的「八陣圖」以及「六花陣」等等,種類超過20種。.

新!!: 拿破仑一世和陣法 · 查看更多 »

附屬官

屬官,或附員,簡稱為「附」,是一種舊式軍隊的軍官(士官)职位。 司令部、集團軍、軍團、軍、師等高級單位,稱為「附員」;團、營、連、排等編制之部隊,稱「附屬官」,簡稱「團附」、「營附」、「連附」、「排附」等,今日中華民國國軍常常尊稱幕僚職的上士或中士為「排附」,意即本排的附屬官,如作家鍾肇政之子鍾延豪,有《金排附》一篇。「附屬官」編制在各地取消殆盡,「排附」一般常誤寫為「排副」,誤以為是「副排長」之意。.

新!!: 拿破仑一世和附屬官 · 查看更多 »

RosettaNet

RosettaNet 是1998年6月由四十家IT企業所聯合創立的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其宗旨為建立、應用並提倡開放性的電子商務標準,並形成一共同的電子商務語言,以使全球各交易夥伴間的各類程序能一致化。.

新!!: 拿破仑一世和RosettaNet · 查看更多 »

The Big O

《THE Big O》(ザ ビッグオー)是1999年10月13日到2000年1月19日在WOWOW放映的機器人動畫。另外作為原作,由有賀等以SF漫画形式在月刊MagazineZ上連載.

新!!: 拿破仑一世和The Big O · 查看更多 »

投資型硬幣

投資型硬幣是由壓印工序而製成的,並且保持著價值作為收藏和投資。投資型金銀幣一般是指那些在1800年後被鑄造的硬幣、具有不少於.999純度,而且是該國家的法定貨幣。常見的投資型硬幣都是由純金或者純銀製成,另外也有鉑金、鈀金等等。 投資型硬幣都有特定的重量,通常是以盎司作單位,但也有鑄幣廠會鑄造一公斤甚至更重的「幣」。 以下是知名度高而且設計精美的銀幣:.

新!!: 拿破仑一世和投資型硬幣 · 查看更多 »

柚希礼音

柚希禮音(),愛稱CHIE(ちえ),是前寶塚歌劇團星組主演男役 (Top Star)。身高172cm。血型是B型。 現所屬日本藝能事務所Amuse,活躍於影、視、歌三棲。退團後以舞台劇演出為主要活動,也常登上雜誌封面。.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柚希礼音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亚历山大·德·卡洛讷

夏尔·亚历山大·德·卡洛讷,卡洛納子爵(Charles Alexandre, vicomte de Calonne ,),法国国务活动家、财政总监(1783年11月-1787年4月)。他对财政和行政的改革加速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府危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查尔斯·亚历山大·德·卡洛讷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朱利恩·布利安生

查尔斯·朱利恩·布利安生(Charles Julien Brianchon,),法国数学家和化学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查尔斯·朱利恩·布利安生 · 查看更多 »

查理斯·李克勒克

查理斯·絰克多·伊曼妞·李克勒克(Charles Victoire Emmanuel Leclerc;),法國的將頜,拿破崙·波拿巴之妹的丈夫。 他是在蓬图瓦兹出生,是法國資產家之子,在1791年開始軍事生涯,在土倫港之役表現出色能力得到肯定。1797年與保羅琳·波拿巴結婚。 在1801年10月被拿破崙派往聖多明克(海地)鎮壓黑奴反叛,並與杜桑·盧維杜爾和談,在5月22日逮捕他。 他曾說必須消滅所有山上的黑人男人和女人,必須消滅一半平原的黑人,但因不適應熱病氣侯,他染上黃熱病,在1802年11月2日病死。 他的遺骨在1804年運回法國,並由他的遺孀埋在他的其中一個莊園。.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查理斯·李克勒克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陷於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政府。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柑橘园

柑橘园(Parc de l'Orangerie)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主要的公园之一,位于欧洲委员会对面,面积26公顷。.

新!!: 拿破仑一世和柑橘园 · 查看更多 »

极速前进6

《极速前进6》是真人秀《极速前进》電視系列片的第六季。在2004年11月16日 首次公演,在2005年2月8日 結束。在這一部分的節目中,規則被改變了,一個人最多只能參加6次路障賽。同樣的,只有3個凍結可以被使用。 拍攝從2004年8月13日開始,2004年9月12日結束。 订婚模特Freddy & Kendra夺冠,获得100万美元。.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极速前进6 · 查看更多 »

枪械

半自動槍械 中國的鳥槍。 槍械(Gun)或稱銃械,簡稱槍或銃,其它舊稱有火銃、火槍、鐵炮,是所有(通常)依靠身管内的加压气体喷射抛射物来杀伤目标的远程兵器统称。根据发射动力来源,枪械分为火器(firearm)和气枪(airgun)两类,但近些年来不依赖高压气体而是用电磁力驱动抛射物的磁轨炮(railgun)和线圈炮(coilgun)也在研制中。 英文中“gun”一词多用来表达步兵携带的轻型枪械,但是有时亦用来表达大口径炮。一般来说,“gun”多指依靠抛射物动能杀伤目标的武器,而“cannon”则指发射爆炸性弹药的武器。而枪所发射的材料可以是多样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因此在枪炮口径区别上并无唯一标准。现在西方“gun”一般指利用火藥燃氣發射子彈,口徑定義於以下的火器类武器(等于及大於20毫米定義為火炮,此爲美國軍方和日本自衛隊的標准)。以發射槍彈,打擊無防護或弱防護的有生目標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亦是其他兵種的輔助武器,在民間更廣泛用於治安、自卫、狩獵、体育运动以及各种犯罪行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枪械 · 查看更多 »

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是法国巴黎大都会地区内的一个市镇,位于巴黎市中心东南偏南55公里(34.5英里)处。枫丹白露属于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区,该区下属87个市镇,枫丹白露是区府所在地。枫丹白露是法兰西岛最大的市镇,也是该地区仅有的比巴黎市还大的市镇。 枫丹白露与毗邻的4个市镇组成了拥有36,713名居民的市区,是巴黎的卫星城之一。 枫丹白露有不少吸引人的去处。枫丹白露森林因面积大和景色优美而著名,是巴黎人喜爱的周末度假地。历史悠久的枫丹白露宫,世界最顶尖的商业学院之一——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ESIGETEL工程师大学校等均坐落在此。 Fontainebleau一词意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的居民被称为“Bellifontains”。.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枫丹白露 · 查看更多 »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镇,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枫丹白露宫 · 查看更多 »

枫丹白露条约 (1814年)

《枫丹白露条约》( Treaty of Fontainebleau)通常是指1814年8月11日由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奥地利皇帝弗朗切斯科一世簽訂的條約,内容是拿破仑一世退位法国,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保留皇帝尊號,名義上統治該島。 1813年英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国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0月萊比錫戰役中,同盟軍擊潰法軍,1814年3月佔領巴黎,法國無條件投降,拿破崙退位,在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並簽訂此條約。 Category:19世纪欧洲条约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条约 Category:法國條約 Category:奧地利條約 Category:普魯士條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枫丹白露条约 (1814年) · 查看更多 »

果月18日政变

共和历五年果月18日政变,是督政府成员于1797年9月4日从日益强大的保皇党人手中夺权的政变。宾厄姆顿大学教授霍华德·G·布朗表示:“从此督政府转向独裁,自由民主逐渐消亡。”.

新!!: 拿破仑一世和果月18日政变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德文:Ernst Moritz Arndt 1769年12月26日 – 1860年1月29日)是一位德国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作家及诗人。早年曾經为到废除农奴制而斗争,后因反对拿破仑对德国的主导及反法观点而离开德国前往瑞典。他是德国民族主义及德国统一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Category:德国诗人 Category:德国政治家 Category:法兰克福议会成员 Category:波恩大学校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 查看更多 »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是拜伦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他的成名作,1812年-1818年出版,献给Charlotte Harley夫人。诗中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高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第一章叙述他在葡萄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普通百姓的苦难,在西班牙见识了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叙述在希腊、阿尔巴尼亚的游历,反应了对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思考。第三章写滑铁卢战役之后,普通人的境遇并无根本改善,传达了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思想。第四章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号召意大利人团结推翻奥地利的统治。贯穿全诗的是拜伦对自由的歌颂。.

新!!: 拿破仑一世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 查看更多 »

揚·科克·布洛霍夫

揚·科克·布洛霍夫(1779年8月5日-1853年10月13日,荷蘭語:Jan Cock Blomhoff,日語:ヤン・コック・ブロンホフ,當時漢字寫作「歩陸無忽桴」),男性,曾在江戶時代擔任日本出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館長,也是日本第一個編纂英語字典的人。他曾教導過的通譯有吉雄權之助、吉雄忠次郎、本木正左衛門、馬場為八郎等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揚·科克·布洛霍夫 · 查看更多 »

提爾西特條約

提爾西特條約是指1807年6月,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擊敗俄普聯軍後於提爾西特簽署的兩個條約。7月7日,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法國的拿破崙在尼門河中央的竹筏會面後,簽訂了第一條。7月9日又與普魯士簽訂了第二條。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兩國結成同盟,同時也開始執行幾乎無效的大陸封鎖。這兩個國家在爭論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大陸封鎖以對抗大英帝國。拿破崙也說服亞歷山大開啟英俄戰爭,再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迫使其參加大陸系統。更具體來講,沙皇同意從俄土戰爭時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撤走。原先被俄國將領烏沙科夫及森亞文占領愛奧尼亞群島和卡塔羅,也將移交法國。為了補償沙皇的損失,拿破崙答應讓沙皇的德國親戚統治奧爾登堡公國和其他一些小國。 與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則剝奪了她大半的領土:科特布斯割讓給薩克森,易北河左岸則分封給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比亞韋斯托克則割給俄羅斯(此舉讓俄羅斯建立了貝洛斯托克州),而普魯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占的領土,則轉交給半獨立的華沙大公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削減軍力至四萬人,並罰款一億法郎。塔列蘭曾建議拿破崙應簽訂溫和的條款,但遭拒絕;該條約也標誌著一個重要階段:他開始疏遠皇帝。 許多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觀察家都認為,該條約不但不平等,同時也是污辱。俄軍拒絕遵從拿破崙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們更向全歐洲表達此意見。俄國皇室阻擋了拿破崙欲與沙皇的姊妹結婚的計畫。由於沙皇開始允許中立國在俄國港口停靠,兩國的合作在1810年急轉直下。1812年,拿破崙橫越尼門河,開啟俄法戰爭,終結了同盟的最後希望。.

新!!: 拿破仑一世和提爾西特條約 · 查看更多 »

束棒

束棒(fasces),音译“法西斯”,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在官方场合下高级官员的卫兵在他的前面持束棒来代表到来的官员的级别和权利。按官员的级别的不同,他们的束棒的数量也不等。允许持束棒的官员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长官、最高执政官、总督、独裁官和皇帝。按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上古羅馬國王就已经持束棒作为他们权力的代表了。 束棒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古代用来砍头)则代表最高权力。斧头在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代表权力的意义了。在罗马胜利游行的过程中特别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头(但不是束棒)。在罗马的传统中一个官员进入罗马城后束棒的斧头的头必须摘下来,只有独裁者才允许带斧头的头进入罗马城。 束棒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束棒 · 查看更多 »

李昌燮

李昌燮 (이창섭,Lee Chang-sub,チャンソプ,),韓國男子音樂團體BTOB成員,在隊內為Vocalist之一(Lead Vocal),企劃組合BTOB-BLUE成員之一。2017年6月7日,以首張個人日語單曲《bpm82.5》於日本個人出道。.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李昌燮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条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杰尔

杰尔(Győr;Jura、Đura或Vjura;Raab,拉布;Ráb;Yanık kale;Ђур或Јанок;Дьер)是匈牙利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杰尔-莫松-肖普朗州首府。它是匈牙利的第六大城市,也是该国五个地区中心之一,中欧其中一条主要道路途经当地。.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杰尔 · 查看更多 »

杰扎尔清真寺

杰扎尔清真寺(مسجد الجزار, Masjid al-Jazzar; מסגד אל-ג'זאר, Misgad al-G'zar;el-Jazzar Mosque)也称" "白色清真寺",位于阿卡老城墙内杰扎尔街,俯视地中海,是以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人省长杰扎尔帕夏(屠夫)命名。它是耶路撒冷以外以色列 最大的清真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杰扎尔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杰曼·德·斯戴尔

杰曼·德·斯戴尔(Germaine de Staël,),全名安娜·路易斯·杰曼·德·斯戴尔-奥斯丹(Anne Louise Germaine de Staël-Holstein ),以德·斯戴尔夫人而著名。法国女小说家、随笔作者。祖籍瑞士法语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杰曼·德·斯戴尔 · 查看更多 »

松果喷泉

松果喷泉(Fontana della Pigna)曾是一个喷泉,目前装饰罗马梵蒂冈一个巨大的壁龛,面临松果中庭(Cortile della Pigna)。 青铜松果高约四米。 松果喷泉原本站在万神殿附近,毗邻伊西斯神庙。在中世纪移动到老圣伯多禄大殿的庭院,然后在1608年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松果喷泉 · 查看更多 »

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位于莱茵河畔。杜塞爾多夫市区人口约58万人,是德国广告、服装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杜塞爾多夫也是德國最大的海外日本人聚居地,市内有许多日资公司設立。杜塞尔多夫也是19世纪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杜塞爾多夫位於萊茵-魯爾都會區(Metropolregion Rhein-Ruhr)核心地帶,該都會區人口超過1,100萬人。杜塞爾多夫位於藍香蕉範圍內,是5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與幾間德國DAX指數公司總部的所在地。 著名的美術學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設立在此,其電子及實驗音樂影響廣泛。因萊茵河流經杜塞爾多夫,所以杜塞爾多夫是萊茵河狂歡節活動據點。每年7月有超過450萬人參觀萊茵河狂歡節。 杜塞爾多夫為德國人口第七多的城市,城市區人口達150萬。杜塞爾多夫在2012年美世生活質素調查中名列世界第六位,僅次於維也納、蘇黎世、奧克蘭、慕尼黑、溫哥華。 河水會上漲係冬天, 會上漲至地面 覆蓋河岸店鋪。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店鋪林立, 冬天全都被河水覆蓋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杜塞尔多夫 · 查看更多 »

杜塞尔多夫大学

杜塞尔多夫大学,即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塞尔多夫的一所国立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成立于1966年,由一所医学院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一所拥有医学、法律、哲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注册学生约18000人(2006年冬季学期),其中的大部分修读医学和日耳曼学。2008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毕业于此。 1988年,在经历了20多年的争论之后,杜塞尔多夫大学被以德国诗人、作家和政治思想家海因里希·海涅的名字命名,海涅于1797年出生在杜塞尔多夫。.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杜塞尔多夫大学 · 查看更多 »

杜伊勒里宫

杜伊勒里宫(Palais des Tuileries)曾是法国的王宫,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於1871年被焚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杜伊勒里宫 · 查看更多 »

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間蠟像館,在全球各地有眾多分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杜莎夫人蠟像館 · 查看更多 »

杜桑·盧維杜爾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簡稱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海地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海地革命领导者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杜桑·盧維杜爾 · 查看更多 »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瓦尔哈拉神殿建有他的胸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但斯克 · 查看更多 »

格林兄弟幻險記

是一部2005年的美國冒險奇幻電影,由泰利·基咸執導,麥·迪文及希夫·烈達等主演。電影以19世紀初正被法國侵佔的德國為背景,假想--是騙子,扮成魔術師到處行騙,最後卻遇上了真正的魔法麻煩。.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林兄弟幻險記 · 查看更多 »

格林童話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 und Hausmärchen,KHM),俗称《格林童話》(德語:Grimms Märchen),是德國格林兄弟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話集,首版出版於1812年。全书共收录童话200余则。.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林童話 · 查看更多 »

格拉魯斯州

格拉魯斯州(德語:Glarus;法語:Glaris;意大利語:Glarona;羅曼語:Glaruna)是瑞士東部德語區的一個州,首府設於格拉魯斯。.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拉魯斯州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

格拉斯(Grasse)是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滨海阿尔卑斯省的一个市镇。格拉斯是滨海阿尔卑斯省的副省会,人口在全省位列第四。格拉斯的居民称为Grassois。 格拉斯被称为世界香水之都。在全法国举办的“花城花村大赛”中,格拉斯赢得了三朵花的成绩,并且获得了“艺术与历史之城”的称号。.

新!!: 拿破仑一世和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梅尔齐别墅

梅尔齐别墅(Villa Melzi d'Eril)是意大利贝拉焦的一座私人历史住宅,已被列为意大利国家文物。 梅尔齐别墅是拿破仑时期的意大利共和国副总统弗朗切斯科·梅尔齐公爵(Francesco Melzi d'Eril)的夏季别墅,建于1808-1810年,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师Giocondo Albertolli。 梅尔齐别墅由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进行装饰,其中包括雕刻家安东尼奥·卡诺瓦。别墅的立面简单而规则,有双坡道楼梯,埃及狮子,以及16世纪大理石雕塑,代表阿波罗和麦莱亚戈。 File:VillaMelzi1.jpg| File:Bellagio_Villa_Melzi_temple_Como_Lake.png| File:Villa Melzi (Bellagio) - DSC02716.JPG| File:Villa Melzi (Bellagio) - DSC02711.JPG| File:Napoleon Bellagio.jpg|拿破仑半身像 File:Egiz.jpg| File:Villa Melzi (Bellagio) - DSC02796.JPG| File:Wandita.jpg| File:Geset du lac.jpg|.

新!!: 拿破仑一世和梅尔齐别墅 · 查看更多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是十九世纪时北德意志邦聯的邦國之一,由居住於什未林的梅克倫堡家族統治。大公國首先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接著成為北德意志邦聯的一個聯邦國,最後於1871年合併至德意志帝國之內。.

新!!: 拿破仑一世和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梅杜薩之筏

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西奥多·杰利柯(1791─1824)在1818年─1819年間畫的油畫。这幅畫是在他27歲時畫的,之後成为法國浪漫主義的標誌。这幅畫的尺寸是491厘米×716厘米。这幅畫描绘了法國海軍的巡防艦沉没之后生還者的求生場面。这場海難發生于1816年7月5日毛里塔尼亞附近的海域,海難當時至少有147人生還,起先是在一隻自製的木筏上面漂流,但是13日后被救起时仅有15人倖存,期間他们缺少食物和饮水,甚至有人吃尸体来维持生命。導致这場海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杜莎号的船長失職無能,而这位船長是法國復辟王朝任命的,因此这一事件後來變成國際醜聞。不過實際上,任命貴族做船長是法國海軍內部的慣例,當時的路易十八無權任命船長,也並無直接參與入这一事件。 在選題上,畫家之所以选择这個發生了没有几年的著名悲劇,是想引发大眾輿論關注,來發展他的绘画事業。在正式成画前,他做了大量對这次海難的調查,同時在绘畫前亦畫了多次草稿。他採訪了其中兩個倖存者,复制了木筏的精細模型,前往醫院、太平間,去觀察死屍的色澤、紋理同埋人死時的樣子。正如畫家所料,这幅畫在1819年在巴黎展覽第一次展出時,就引起了很大關注,褒贬不一。尽管如此,这幅畫仍搏得國際名聲,今日被认为是法國绘画史上早期浪漫主義的開路先鋒。 雖然《美杜莎之筏》有傳統歷史畫的元素,不過其選題引人關注、畫風戲劇,这都打破了當時新古典主義的教條約束。这幅畫在第一次亮相後幾乎立即爲畫家贏得廣泛注意,之後这幅畫在倫敦展出。其影響可以在之後的欧仁·德拉克罗瓦、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居斯塔夫·库尔贝、爱德华·马奈等的畫作中明顯見到。在畫家32歲死后,这幅画成为卢浮宫的收藏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梅杜薩之筏 · 查看更多 »

梅斯

梅斯(Metz,IPA:),法国洛林地區首府,位於洛林大區摩泽尔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梅斯 · 查看更多 »

楊智淵

楊智淵(),台中市人、國民陣線運動等社會運動推動者。活躍各社會抗爭活動,如919嗆馬大遊行、野草莓學運及中興大學嗆胡事件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楊智淵 · 查看更多 »

檢察官

檢察官,又名控方律師(prosecutor)是一種法律工作者。無論在歐陸法系或英美法系,檢察官均是進行刑事追訴的主導者,在一些法制中,檢察官也是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的代表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檢察官 · 查看更多 »

權力

權力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學、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權力是影響、甚至控制別人行為的能力。 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對「權力」的可能有四種甚至以上的定義:.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權力 · 查看更多 »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英語:Balance of power),亦譯做「均勢」、「勢力均衡」,是國際關係理論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間的權力對比態勢。究竟採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另外,由於權力的行使主體非僅限於國家,組織、機構、企業、政黨體系、家族中,也可能有權力平衡的現象。例如某種產品市場或某個國家的政黨體系中,也可以出現「權力平衡」。其參與者,如公司、自然人,也可以採取權力平衡的策略以獲取各種利益。.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權力平衡 · 查看更多 »

欧仁·德·博阿尔内

欧仁·德·博阿尔内(Eugène de Beauharnais;)法国军事家,为亚历山大·德·博阿尔内子爵与妻子约瑟芬的独子。 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其父在雅各宾专政时期被控叛国罪,送上断头台。后来,其母约瑟芬嫁给了拿破仑·波拿巴,欧仁被拿破仑收为继子。因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母亲约瑟芬的关系,欧仁获得拿破仑的重用。他在镇压旺代省的叛乱中立功,被提拔为中校。后来作为拿破仑的副官,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他在1799年的阿卡战役中英勇作战而负伤。 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执政,欧仁担任拿破仑的卫队长。1804年拿破仑称帝之后,欧仁获封为皇子和意大利亲王,但没有皇位继承权。1807年,他宣称对意大利王位的继承权,随后成为威尼斯亲王。 在与第五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欧仁被任命为意大利军总司令,拿破仑派遣雅克·麦克唐纳作为他的军事顾问。1809年,欧仁在萨奇莱被击败,但旋即在杰尔取得决定性胜利。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发生之后,意大利军被拿破仑召回,此后欧仁跟随拿破仑参加了华格姆战役。 在后来的远征俄罗斯之时,欧仁参加了博罗金诺战役和小雅罗斯拉夫韦茨战役。拿破仑与缪拉撤退之后,欧仁率领剩余的部队,于1813年到达德国。 第六次反法同盟结成之后,欧仁参与吕岑会战,随后被拿破仑送回了意大利。欧仁成功抵御了奥地利的进攻,直到翌年拿破仑退位为止。此后欧仁前往慕尼黑居住,获得岳父巴伐利亚国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庇护,并不再支持拿破仑。 欧仁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波拿巴皇室中最有才能的人物之一。 Category:拿破仑战争法国军事人物 Category:波拿巴家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欧仁·德·博阿尔内 · 查看更多 »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欧根亲王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欧洲酒店 (阿维尼翁)

欧洲酒店(Hôtel d'Europe)是一个五星级酒店,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阿维尼翁老城区克里雍广场。它开业于1799年,被认为是法国最古老的酒店之一。 欧洲酒店开设于一座建于16世纪(1580年)的豪宅中,古典主义风格,此后几乎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拿破仑的元帅纪尧姆·布律纳于1815年在此被暗杀。 1854年铁路通车时,火车站在城市的另一边,欧洲酒店开辟自己的公共汽车,接送客人来往火车站和酒店,被认为是阿维尼翁的第一条公交线路。 曾经入住欧洲酒店的著名客人包括拿破仑(1799年)、雨果(1839年)、柯南道尔、海明威、毛姆、萨尔瓦多·达利、毕加索、查理·卓别林等等。 Hotel d'Europe - Courtyard today.jpg| Hotel d'Europe - Room today.jpg|.

新!!: 拿破仑一世和欧洲酒店 (阿维尼翁) · 查看更多 »

歐羅巴合眾國

欧罗巴合众国或欧洲联邦共和国(英语: 或德语:)是指由传统欧洲国家联合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主权国家。这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与美利坚合众国相似,即:成立新的联邦政府,并由联合的各国家()让渡部分权力给联邦政府,这些必须让渡的权力至少包括下列几种:行政权(国防、外交、海关、国籍、货币发行)、最高司法权、部分立法权(关于协调各联合国家之间的事务)。.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歐羅巴合眾國 · 查看更多 »

歐陸戰爭系列

歐陸戰爭(European War)是由遊戲開發商Easy Tech開發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系列。Easy Tech於2011年起陸續發佈歐陸戰爭系列遊戲。.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歐陸戰爭系列 · 查看更多 »

歐洲協調

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又稱為會議制度(Congress System),是1815年至1900年左右出現在歐洲的勢力均衡,保護各王國既得利益對抗民族主義和革命浪潮。其創建成員為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她們均屬摧毀了拿破崙帝國的四國同盟的成員。稍後法國亦加入成為協調的第五個成員。最初,歐洲協調的領導人物為英國外交大臣卡蘇里子爵、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及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在19世紀時,歐洲協調的理念其實是藉由不同政治協定及外交經驗的累積,逐步建立及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維也納會議及其相關的協定。廣義的維也納協定更包括儲蒙條約、1814年巴黎和約、1815年巴黎和約、維也納協定、神聖同盟、四國同盟。協調中曾經召開的會議,包括1814-15年在維也納、1818年在愛斯拉沙伯、1819年在卡斯巴德、1820年在特拉波、1821年在萊巴赫、1822年在凡羅拿、1830年、1832年和1838、1839年在倫敦。歐洲協調至克里米亞戰爭時開始瓦解。1878年柏林會議為最後之歐洲協調。由於各強國之間的衝突連連,致令協調難以達成,最終會議制度於一次大戰爆發時即告完全消失。.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歐洲協調 · 查看更多 »

正步

正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的。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这种行进方法意在展现军威,但由于训练费时费力也遭到非议。.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正步 · 查看更多 »

武元甲

武元甲(Võ Nguyên Giáp,)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越南人民军大将,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越南政府副總理、越南國防部部長等職。參與指揮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和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及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功臣,曾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紅色拿破崙」。.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武元甲 · 查看更多 »

死亡面具

死亡面具(Death Mask)是以石膏或蠟將死者的容貌保存下來的塑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死亡面具 · 查看更多 »

歌劇作曲家列表

本條目為重要歌劇作曲家之列表,上起自雅各布·佩里(十六世紀晚期義大利、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的作曲家),下至約翰·亞當斯(現代歌劇巨匠之一)。作曲家後附上其重要原由的簡略說明。欲查歌劇史緒論,請見歌劇。本列表依出生時間排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歌劇作曲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歇洛克·福尔摩斯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最初譯為--洛克·福爾摩斯,是一个由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亞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一个才華横溢的虚构侦探。福爾摩斯自己稱自己是一名“諮詢偵探”,也就是说当其他私人或官方侦探遇到困难时常常向他求救。故事透露福尔摩斯经常能够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但是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讲述一些比较困难、需要福尔摩斯出门调查的案子。福尔摩斯善于通过观察与演绎法和司法科学来解决问题。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4篇長篇、56篇短篇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最早先的兩篇分別是1887年的《血字的研究》,以及1890年登出的《四签名》。而1891年開始在上的一系列短篇小說連載,使福爾摩斯的受歡迎程度爆炸性的水漲船高。期間曾經中斷連載,但直到1927年,柯南·道爾先生才再寫出續集。故事的發生年代大約集中在1875-1907年。而他的最後一案發生在1914年。 絕大多數的故事,是以福爾摩斯的朋友及傳記作家約翰·H·華生醫師的角度敘述的。只有兩篇是由福爾摩斯親自敘述、兩篇是由第三人稱角度撰寫。.

新!!: 拿破仑一世和歇洛克·福尔摩斯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历史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比利时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2000年内,其见证了各种种族与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也正因为这样,比利时是欧洲真正的种族熔炉,凯尔特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迹。.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比利时历史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獨立

比利時革命(Belgische Revolutie;Révolution belge;或稱作比利時獨立)是比利時人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鼓勵,反抗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強行合併荷蘭及比利時兩國的決定,爭取比利時獨立及成立自由主義政府的革命,成功地讓比利時在列強同意下獨立,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爆發。.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比利時獨立 · 查看更多 »

比萨

比萨(Pisa)是意大利中部名城,位于阿尔诺河三角洲,人口10餘万,面积190平方公里,纺织、制革业和商业较发达。同时也是著名的文教中心,有1813年由拿破仑创建的比萨高等师范大学,比萨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比萨 · 查看更多 »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简称SNS)是坐落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所公立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是的一部分,由拿破仑于1810年仿照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创建。 比萨高等师范学校通过极严格的选拔考试录取新生,被视为意大利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友包括三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名意大利政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毛里求斯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

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Morisien或Kreol morisien;Mauritian Creole;créole mauricien)是一種於毛里裘斯使用的克里奧爾語言。這種語言的詞彙大多源自法語,另有小部份來自英語和島上使用的其他非洲及亞洲語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 · 查看更多 »

永河畔拉罗什

永河畔拉罗什(La Roche-sur-Yon)是法国西部城市,卢瓦尔河地区旺代省省会。原是个小镇,现在的城市是由拿破仑平定旺代后于1804年5月25日创建的,市内拥有大量的拿破仑时代的建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永河畔拉罗什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拿破仑一世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部分人士对为了保障本国及族群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或者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称呼,包括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於历次衛國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相对于他们自己所在的民族来说的。随着歷史或族群認同的变化,人们对民族英雄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变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民族英雄 · 查看更多 »

江詩丹頓

什隆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法語發音:​),通稱江詩丹頓,是世界最著名的瑞士高級鐘錶品牌之一,隸屬於历峰集团。品牌全球共有約1,100名員工,大部份員工在日內瓦總部及汝拉山谷(Vallée de Joux)零件製造廠工作。江詩丹頓是的主要成員之一。 瓦什隆江詩丹頓鐘錶愛好者曾包括拿破崙一世、教皇庇護十一世、愛德華八世,以及哈瑞·杜魯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江詩丹頓 · 查看更多 »

江戶東京博物館

江戶東京博物館()是位於日本東京墨田區横網的一所博物館。由兩國站步行3分钟可达,於國技館相鄰位置。由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管理及營運。 博物馆於平成5年(1993年)3月28日開館,宗旨為收集、保存及展示遺失的江戶、東京之歷史及文化相關資料。 建築物設計由菊竹清訓負責,地上7層、地下1層的鋼筋建造結構。為了與國技館調和,興建成高床式的特別構造建築物,但被批評為損害東京下町的景觀。它亦引來激烈的大廈建設風氣,因為在泡沫經濟時期建設,構造及設備需要膨大的管理維修費用。 5樓及6樓為中空式構造,除常設展示之外,每年亦有4、5次計劃展覽及活動舉行。常設展示室以江戶、東京、通史等各區域劃分,有繪圖、浮世繪等資料、日本橋(比例1/1)與中村座(比例1/1)的複製品、長屋的大型模型、可動模型、可以手持的千兩箱等展示物設置、城下町的江戶、庶民的日常生活、火災、食生活、文化、東京區域,及明治維新、文明開化、東京大空襲等的展示。 博物館亦設置圖書室(7階)、映像會堂(1階)與圖書館(B1階)等學習施設。 曾舉行的特別展包括水木茂(2004年)、與拿破崙(2006年)等主題展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江戶東京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汉堡

漢堡(;, 当地发音:; 低地德语/低地撒克逊语:Hamborg)),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汉堡宪法 ,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0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個城邦,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同时因为包括汉堡机场和众多轨道交通,汉堡是欧洲物流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汉堡经济主要为高科技经济,包括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空中客车)、生命科学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制成品企业(拜尔斯道夫和联合利华),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中心其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堡 · 查看更多 »

汉隆的剃刀

汉隆的剃刀(英语:Hanlon's razor)是一句来自Robert J. Hanlon的谚语: 不过更早之前有人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隆的剃刀 · 查看更多 »

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Hansa、或Liga Hanseatica,Hanseatic League,又譯漢撒同盟和漢莎同盟),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Hansa、或Hanse )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最早是指從須德海到芬蘭、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與一群貿易船隻。12世纪中期逐渐形成,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中叶后,随着英、俄、尼德兰等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转衰,1669年解体。现今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Lufthansa)即是以汉萨同盟命名的。.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萨同盟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诺威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aus Hannover),是於1692年-1866年間統治德意志漢諾威地區與在1714年-1901年間統治英国的王朝。.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诺威王朝 · 查看更多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截至2013年已出14辑600种。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从1950年代起印行至今,包含五大类:哲学类,历史、地理类,政治、法律、社会类,经济类,语言类。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因收录数目及翻译质量頗佳,該丛书在中国颇受好评。 对于原有单行本的书籍,被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一般仍用原纸型,并不重新排版,译文及序跋都一仍其旧,故这套丛书体例并不统一。某些书籍的字体字型与现今出版物有差异。丛书中包括古希腊名著在内的各种学术名著大多是从原著直接汉译,也有部分版本参照各种语言译本翻译,如企鹅丛书等。 2009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珍藏版”,共400种、490册,并于9月24日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分科本”,分科本在2009年“珍藏本”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从2009年到2011年新出版的第十一、十二辑书目,共500种,以软精装形式出版,并于11月19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礼堂召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座谈会暨第十四辑专家论证会。.

新!!: 拿破仑一世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馮·肯佩倫

沃爾夫岡·馮·肯佩倫(Wolfgang von Kempelen,)是一個作家及发明家,知名於其自動下棋裝置土耳其行棋傀儡及說話機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沃爾夫岡·馮·肯佩倫 · 查看更多 »

沃茲德維任卡大街

荣举圣架大街(Воздви́женка,音“沃兹德维什卡”)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一條街道。呈東西走向,東起亞歷山大公園,西接莫斯科林蔭環路(阿爾巴特廣場),並以新阿爾巴特街、庫圖佐夫大街,通往斯摩棱斯克。長600公尺。 街道得名于是建於1450年、在1812年拿破崙攻陷莫斯科時被焚燬的荣举十字圣架修道院(Крестовоздвиж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1934年至1946年稱共產國際大街。1991年前稱加里寧大街。 В.

新!!: 拿破仑一世和沃茲德維任卡大街 · 查看更多 »

沙图什

沙图什(shahtoosh),沙图什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沙图什通常来说,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绒加工的产品,但主要是指一种用藏羚羊绒毛织成的披肩。藏羚羊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动物。由于原料来源的原因沙图什产品非常昂贵,一个沙图什披肩的价格从5000到11000美元不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沙图什 · 查看更多 »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則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後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還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於“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是Jingoism。所以經過演变,如今“沙文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更多場合中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尤其是後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新!!: 拿破仑一世和沙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历史

波多黎各历史始于公元前3000至2000年Ortoiroid人在波多黎各群岛的定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多黎各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尼苏丹国

波尼苏丹国(印尼语:Kesultanan Bone,Bone亦作Boni或Bone Saoraja)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半岛波尼地区历史上的一个苏丹国。面积约,苏丹国的首都在波尼,位于望加锡东北,居民主要是布吉人。 ManurungngE Rimatajang于1330年创建了一个布吉人王国。1605年,在第十任波尼国王Latenri Tuppu Matinro Ri Sidenreng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进入波尼地区,波尼王国转变为苏丹国。波尼苏丹国曾经是苏拉威西最强大的国家。波尼在1666年受到荷兰的控制,因为他力图保护自己不受交战中的邻国影响。波尼一直在荷兰控制下,直到1814年英国人短暂统治这个地区,但是在1816年拿破仑倒台之后荷兰又重新统治这一地区。但是荷兰的殖民统治越来越受到波尼人民的抵制,19世纪许多前往波尼的荷兰远征队被击退。1950年波尼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尼苏丹国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波兰君主的列表。在使用时,请注意以下问题: 封建割据时期的波兰并无统一政权。这张表中只列出那些获得克拉科夫的、名义上可以认为是全波兰地位最高的统治者(所谓克拉科夫大公,并不是一个世袭的头衔)。关于这一时期波兰各地的世袭统治者,请分别参见“相关条目”中各条目。.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兰没有灭亡

《波兰没有灭亡》(波蘭文:Mazurek Dąbrowskiego,直译为“东布罗夫斯基玛祖卡”,也译为《波兰絕不灭亡》),是波兰的国歌,亦是波蘭非物質遺產,1797年由所作。原曲为《意大利波兰军团颂歌》(Anthem of the Polish Legions in Italy)。.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兰没有灭亡 · 查看更多 »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亚(波兰语:Pomorze;德语:Pommern;卡舒比语(Kashubian):Pòmòrze或Pòmòrskô;拉丁语:Pomerania或Pomorania)是中欧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现在位于德国和波兰北部,处于波罗的海南岸,主要河流包括维斯瓦河、奥德河和雷克尼茨河。 波美拉尼亚拥有丰富的历史,也许因为它曾被不同国家统治过。由962年到1181年,一直到1806年,此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波兰的一个省。它亦曾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采邑;波兰、丹麦、萨克森、布蘭登堡、普鲁士和瑞典多国国王也一度统治该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波美拉尼亚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后,此地分别為德国与波兰所有。波美拉尼亞的主要都市有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美拉尼亞 · 查看更多 »

波旁复辟

波旁復辟(Bourbon Restoration),史稱復辟王朝。是指在(1814年-1830年)期間,波旁王室在法國復辟,重建統治的時期。這段時期中間穿插了拿破崙一世的百日政權。波旁復辟為法國帶來一個立憲政府,而非以往的君主專制統治。這段時期代表著一場劇烈的保守主義反擊,以及羅馬天主教會試圖在法國政治重建影響的努力。 第六次反法同盟軍隊戰勝拿破崙後,在1814年4月將波旁王室的路易十八扶植為法國國王。隨即起草一部憲法,稱為《1814年憲章》(Charter of 1814)。憲章雖表明所有法國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仍然為國王保留大量特權。國王仍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者,有權指揮陸海軍、宣戰、締結條約、委任所有公共行政的職位,以及有權為法律執行和國家安全而制訂必須的法例。不過整個波旁復辟統治時,路易十八遠較其繼承者查理十世更自由,而路易亦傾向於較中庸的內閣。 路易十八在1824年9月逝世,由其弟弟查理十世繼任法國國王。查理十世一改路易十八的中庸統治作風,追求更進一步的保守統治。他的極端保守法例,如1825年的《反褻瀆法》(Anti-Sacrilege Act),使他受到國民的反對。查理十世及其官員後來推行《七月法令》(July Ordinances),試圖操控1830年的大選結果,結果卻反而觸發了七月革命出現。在8月2日,查理十世逃離巴黎,並且退位,由亨利五世名義上繼位。亨利五世的虛名維持至8月9日,當日法國眾議院(Chamber of Deputies)宣佈當時攝政的路易-菲利普一世為法國人民的國王(King of the French),至此法國踏入七月王朝的統治。.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旁复辟 · 查看更多 »

波旁宫

波旁宫(Palais Bourbon)位於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对岸为协和广场,是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的所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旁宫 · 查看更多 »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波拿巴皇朝

波拿巴皇朝(Bonaparte, 1804-1814年, 1815年, 1852-1870年)是歐洲法國一個皇朝,1804年由來自科西嘉島的拿破崙·波拿巴建立。 拿破崙一世在1799年11月9日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結束法國大革命。他其後經法國人民投票先後成為終身執政及皇帝,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制成法蘭西第一帝國,其後經過一連串戰爭控制歐洲大陸大部份土地(英國除外)。他把家族成員安插在所有傀儡國中,開創波拿巴皇朝。1815年他於滑鐵盧戰役戰敗後,波拿巴皇朝隨之衰亡。 1848年革命後,拿破崙三世成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唯一一位總統;三年後發動政變,把總統任期延長至十年;翌年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第二帝國維持十八年。總計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時期,連同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的法國共和時期,波拿巴皇朝統治法國達三十七年,影響法國政治近一個世紀。 波拿巴皇朝衍生一個名詞:波拿巴主義。依列寧的定義,波拿巴主義是「依靠軍閥的國家政權在勢均力敵的兩個敵對階級之間看風使舵」。.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波拿巴皇朝 · 查看更多 »

法学家

法学家是研究法学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大学教授、法官、律师,也可能从事其它职业。在历史上,相当多的法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或者历史学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学家 · 查看更多 »

法属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1879年起特称 法属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 française),是法国北美殖民地新法兰西的一个行政区,其存续时间为1682年-1763年,和短暂的1800年-1803年。 法属路易斯安那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南至墨西哥湾,向北延伸至五大湖地区,东起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可分为上路易斯安那和下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由法国探险家拉薩勒(Robert de LaSalle)命名,其名乃是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今天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由此得名,但范围大幅缩小,仅为相当于法属路易斯安那的一小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属路易斯安那 · 查看更多 »

法式千層酥

法式千層酥(mille-feuille,又稱拿破崙酥、拿破崙蛋糕)是一種法國起源的蛋漿甜品。 傳統上,法式千層酥是由三層酥皮夹兩層奶油,但有時也用果醬。頂部通常是交替的白色(糖制成)和棕色條(巧克力制成)。 法文“mille-feuille”解作「千層」,中文名稱「拿破崙蛋糕」源自英文名稱“Napoleon”(英國)及“Napoleon Slice”(加拿大);本來是法文中把義大利那不勒斯作為形容詞的“Napolitain”解作“用義大利方式(製作的糕點)”,後來被誤解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名稱,實際上和拿破崙無關。 在法文中,mille-feuille並不單指用酥皮做成的千層酥甜點,也可用來代稱用各種材料製作,中間夾水果或奶油霜並疊成塔狀的甜點,例如“mille-feuille choco-framboise”(巧克力蔓越莓塔)。.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式千層酥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法國七月革命

法國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July Revolution),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序曲,因為波旁王室的專制統治令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人民難以忍受,以致法人群起反抗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这次革命的成功是維也納會議後首次革命運動得以在歐洲成功,鼓勵了1830年及1831年歐洲各地的革命運動,標誌了維也納會議後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保守力量未能抑制法國大革命後日益上揚的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浪潮。.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七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國共和曆

法国共和曆(法语:calendrier républicain“共和曆”)或称法国大革命曆法(calendrier révolutionnaire français),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革命历法,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采用,由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加斯帕·蒙日和诗人法布尔·代格朗汀(Fabre d'Églantine)协助制定。目的在于割断历法与宗教的联系,排除天主教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为同时增加劳动时间。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但当时的法国歷史事件都是用这种曆法记载的,如热月政变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共和曆 · 查看更多 »

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本表列出法國历代王后和皇后。由於法國「薩利克法典」嚴格規定君主必須是男性,因此歷史上從未出現一個實際上「女王」或者「女皇」(雖然其中一些女性曾攝政國家)。 987年以來,法國已出現五十三位君主配偶:四十九位王后、三位皇后和一位無封號女性曼特農夫人〔法語:Madame de Maintenon〕。丹麥的英格堡〔法語:Ingeburge de Danemark〕和布列塔尼的安妮〔法語:Anne de Bretagne〕兩人封后不止一次。在共和和帝國兩個時期,薩瓦之瑪麗-約瑟菲娜〔法語:Marie-Joséphine de Savoie〕法律上雖是王后,但實際上從未統治法國。 1285年至1328年,由於納瓦拉當朝女王胡安娜一世〔西班牙語:Juana I〕與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兩人婚姻和她們三個兒子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及夏爾四世三人繼承權,納瓦拉和法國兩國王冠一直聯合。因此,路易十世等三個國王配偶不僅是法國王后,而且同時也是納瓦拉王后。經亨利四世繼承納瓦拉王位,他配偶瓦盧瓦之瑪格麗特已是納瓦拉王后,也成為法國王后。.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國王室情婦列表

法國王室包含法國君主、王太子、王子、親王.....等擁有王室血統的貴族,其中只有法國君主的首席情婦(法文:Maîtresse-en-titre)可獲得官方王室情婦的頭銜,其他的情婦統稱王室情婦(Royal mistress)。.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王室情婦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國革命軍

法蘭西革命軍()是1792至1802年法蘭西革命戰爭期間對抗各國聯軍的軍隊。 這些軍隊的特質,具有革命熱情,裝備較差,人數眾多。 他們雖然經歷了早期慘敗,但革命軍最後成功地把外國勢力驅逐出法蘭西領土,並且佔領了許多鄰國,建立了。 領導的將領有讓-巴普蒂斯·儒爾當、拿破崙·波拿巴、安德列·馬塞納、讓·維克多·莫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法國鹽稅

加貝爾(Gabelle du sel,)是一項曾於法國開徵的鹽稅,在法國人心中長期被視為典型的苛捐雜稅,可謂臭名昭彰、無人不曉。從14世紀中葉起至1946年,歷屆法國政府幾乎都有徵收該稅項,而且鮮少修改稅則。「加貝爾」一詞是從意大利文的「稅」(gabella) 衍變的,而該意大利文詞語則來自阿拉伯語的(qabala)(接收)。加貝爾最初是對農業和工業商品(如床單、小麥、香料和酒)開徵的間接稅,至14世紀中葉開始成為法蘭西王室開徵的鹽稅的專稱。由於加貝爾影響所有法國公民(鹽在烹調、保存食品,製作奶酪和飼養家畜均有廣泛應用),並導致法國各地的鹽價差距擴大,因此它被視為法國政府最招致人民厭惡及不平等的稅項之一。 該稅收曾於1790年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由國民議會廢除,但拿破崙·波拿巴在1806年恢復徵收之。之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政府亦曾短暫地停收該稅。加貝爾最終在法國從納粹德國佔領之中解放後被永久廢除。.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鹽稅 · 查看更多 »

法國電影列表

电影目录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電影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國陸軍

法國陸軍(法語:Armée de terre française)是法國軍隊的地面作戰部隊,法国海军陆战队属于法国陆军编制。 在2007年,法國陸軍共有134,000名正規士兵、15,500名後備士兵及25,750受雇平民,是目前歐洲規模最大的陸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英文譯作 Legion of Honour,又譯為法國榮譽勳位勳章),全名為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1802年由拿破崙設立,勳章绶带為紅色,分六個等級。.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法國憲法

法国宪法 是以宪章和宪法等名义颁布并优先于其它任何层次法律(参考 法国法律中的标准层次 法语:)的用以组织法国历代及当代国家机关的一系列不同法律文本 。法国宪法不是纯粹的“实体法”或者“习惯法”,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性实践,并且有时会有超越其自身法律文本的做法——例如,法国1875年宪法虽然赋予了法国总统极大的权力但在后来的法律实践中总统其实是一个虚职。.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学会

法兰西学会(法语:Institut de France)是法国的权威学术机构,由5个院组成,其中最出名和最权威的是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 法兰西学会控制大约有一千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博物馆和供参观的城堡,学会掌握有各种奖项和补助,一般由各院推荐可以获得奖项和补助的个人及单位,2002年学会总共颁布的奖金和补助有5,028,190.55欧元。.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学会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学术院

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兰西学会(Institut de France)下属的五个学术院之一,是五个学术院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的学术权威机构,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学术院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人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蘭西第一帝國(Empire français)是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又稱為拿破崙帝國,並對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影響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çais),結束法国执政府的統治。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魯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戰役(1807年)等。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結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甚至整個歐洲。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終。.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银行

法兰西银行(又稱法國中央銀行,法文:Banque de France)是法国的中央银行。 法兰西银行于1800年1月18日由时任第一执政的拿破仑·波拿巴建立,其最初成立的目的是负责纸币的发行,帮助法国经济摆脱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萧条。 自1806年起,法兰西银行的总部设在巴黎1区弗里利埃路(rue de la Vrillière)原图卢兹伯爵官邸内。 法兰西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SCB)的成员,参与欧洲统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银行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

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之间缔结于1536年的联盟。该联盟被称为“第一次基督徒国家和非基督徒帝国之间的非意识形态外交联盟”。 这项空前的联盟在基督教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荡Miller, p.2,被认为是“不虔诚的联盟”,或者是“百合花饰和新月的渎圣联盟”。然而,因为这项联盟代表了双方的客观利益,就把所有的批评忍受下去(防禦神聖羅馬帝國)。 在战略上或有时在战术上,法国-奥斯曼帝国的联盟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交联盟之一,而且持续了超过两个半世纪Merriman, p.132,直到1798年至1801年拿破仑进军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埃及。该联盟也是法国和中亚关系的重要篇章。.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 · 查看更多 »

法国-波斯同盟

法波同盟是1807年至1809年間由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一世與波斯帝國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締結的短期同盟,以對抗俄羅斯和英國。這個同盟是拿破崙計劃橫越中東入侵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後來法國將注意力集中在歐洲的戰事上,與俄羅斯締結同盟,法波同盟遭到摒棄。.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波斯同盟 · 查看更多 »

法国历史年表

法國歷史年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世系图 (简版)

本条目是法国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法兰西帝国的世系图。.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君主世系图 (简版)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年表

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年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法国人的皇帝

法国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为波拿巴皇朝所使用的称号。1804年5月14日,法国参议院授予拿破仑·波拿巴皇帝头衔。他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 “法国人的皇帝”一称强调皇帝所统领的是“法国人民”而非法国这一共和国。原先的“法兰西国王”头衔体现法国为国王的私有领域,而新的头衔则表明这一国家为君主立宪制,其创立在表面上保全了法兰西共和国,并表明在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被废除,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人民权利平等,共同为皇帝的子民(1809年1月1日后该国正式被称为法兰西帝国)。这一头衔的寓意是拿破仑的加冕并不代表君主制的复辟,而是全新的政治体制“法国人的帝国”(Empire des Français)的建立。拿破仑的统治一直持续至1815年6月22日滑铁卢战役战败后,他本人也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于1821年5月5日逝世。其统治于1814年曾有一次中断,是年波旁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在一年内他便逃离并重建帝国,统治94日直至其最终战败。 后法国国民议会被解散,而其后不到一年,拿破仑的侄子,民选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1852年11月7日的公民投票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转变为法兰西第二帝国,自己也正式于1852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三世。 他的统治一直持续至1870年9月4日。在普法战争色当会战中他被俘,并被流放至英格兰,于1873年1月9日逝世。 自其独子路易·拿破仑于1879年早逝之后,波拿巴皇朝有数人仍然宣称拥有法国皇位。现任伪君为拿破仑亲王夏尔,于1997年5月3日成为皇朝继承人,但其子拿破仑亲王让-克里斯托夫对此提出异议;根据其祖父的遗嘱,他才应为拿破仑家族的继承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人的皇帝 · 查看更多 »

法国人的政治流亡 (1789-1815)

流亡分子(émigré,又译流亡者、亡命者),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指代流亡国外的法国人,他们一般是保王党,绝大多数为贵族和高级教士。流亡分子分别聚集在王弟普罗旺斯伯爵和孔代亲王路易五世·约瑟夫·德·波旁的领导下进行反大革命的活动,谋求王朝复辟。1791年立法议会命令流亡分子限于1792年1月1日前回国,否则以叛国罪论处,1792年2月正式通过没收流亡分子财产的法令。据立法议会核实的名单,当时流亡分子约有3.2万人。在大革命中又有一批立宪派、吉伦特派和热月党人成为流亡分子,但他们与贵族和教士们的流亡性质不同。到拿破仑·波拿巴执政时,流亡分子已达15万。拿破仑执政后开始放宽对流亡分子的政策,1800年5月宣布除了自称路易十八的普罗旺斯伯爵之外的一切流亡分子都可回国,于是流亡分子开始大批返回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之后,所有流亡分子都返回了法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人的政治流亡 (1789-1815)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国元帅

法国元帅(法語: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国的一种军事头衔,由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所设。它不同于“”,这个法语词来源于法兰克日耳曼语“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maréchal”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法国元帅成为了国王的重要军事长官,由(connétable)领导。1624年红衣主教黎胥留撤销了陆军统帅的称号,法国元帅就成为了陆军的最高统帅。六位法国元帅被授于(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du roi,国王陛下麾下大元帅)这一高贵的军阶:比隆公爵、莱迪吉耶尔公爵、蒂雷纳、维拉尔、萨克斯和苏尔特。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元帅被称为“”(maréchal d'Empire)。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这称号恢复为法国元帅,到拿破仑三世保持了下来。 在当代法国,元帅是一种军人的荣誉,不是军队的军阶,是为将军们卓越的成就而赠与他们的。它的标志为7颗星,元帅权杖是一个蓝色圆柱与星(以前是法国王室的标记百合花图案)。 菲利普·贝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他的将才被授予法国元帅;在他因二戰時叛國被审判和监禁以后,以及在他被剥夺其它职务和头衔之后,只保留元帅头衔。 目前法国最後一位被授予元帥的是馬里-皮埃爾·柯尼希,1970年去世,1984年追授;最後一位在世被授予元帥的是阿爾方斯·朱安,1952年晉陞,1967年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元帅 · 查看更多 »

法国王冠珠宝

法国王冠珠宝是法国的国王和王后曾经佩戴过的各式各样的象征皇权的王冠,珠宝球,头冠和首饰。这一系列的珠宝最终被分散,大部分都在1885年被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卖出。剩下来的法国王冠珠宝主要是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并且用玻璃装饰的王冠。它们现在在法国最高级的博物馆,也是以前的王宫,卢浮宫,展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王冠珠宝 · 查看更多 »

法国科学院

法国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是法兰西学会下属的五个学院之一。它集中了最出色的法国科学家和与法国有联系的外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不同,法国科学院不设研究机构。.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又称《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曾名为《拿破仑法典》,但1870年以後,人們一直称之为《民法典》。.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民法典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统列表

这是一个法国总统的列表。首位法国总统通常被认为是在1848年大选中获胜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后称帝成为拿破仑三世),当时法国处于第二共和时期。根据1958年的《法国宪法》,法国总统与总理领导的内阁执掌行政权,由全体法国合资格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2002年前任期为7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国总统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皇

法皇可以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皇 · 查看更多 »

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

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波斯語:فتح على شاه قاجار、英語:Fat′h-Ali Shah Qajar;)是伊朗卡扎爾王朝第二位君王,自1797年6月17日開始其統治直至1834年逝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 · 查看更多 »

法语文学

法语文学(Littérature française)是指用法语写成的文学,有时特指法国人用法语写成的文学,也可以指法國文學。.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语文学 · 查看更多 »

法越凡爾賽條約

《法越凡爾賽條約》(或《越法凡爾賽條約》),是由越南歷史上與法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簽訂於西元1787年11月28日。條約由法國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百多祿代表阮王阮福映(簽約時任,拒約時為越南/大越南帝)與法王路易十六簽訂。.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越凡爾賽條約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亞德

法蘭西亞德(Franciade)是一個週期,在法國共和曆裡,它是每四年為一期,在第四年結束時要增加一日用來對齊回归年。它在1793年国民公会發布的命令《國民公會令:設立共和曆》條文第十條有明確的定義。在之後增加的一日被稱為。聖但尼在1793年至1800年法国大革命時期曾經被更名為法蘭西亞德,在1793年至1795年曾經是巴黎省的八個城鎮之一,直到拿破崙主政執政府時期才被改回原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蘭西亞德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洋服

洋服,又稱洋装。广义上的洋服包括整个西方服饰体系,狭义上指西式的正式套裝(suit),多指男性西裝。西裝雖然源自歐洲,但現已成為國際通行的正式服裝,是表示禮貌、尊重場合的一種方式。 男性洋服最為規範化。長袖外套、相配的長褲、長袖襯衫、領帶,是男性套裝的基本服飾。外套配長褲稱為兩件式西裝;加上背心則稱為三件式,但現在比較少見。女性洋服則比較多樣化,不過基本可歸納為外套、裙子、褲子、女裝襯衫。 舊式西裝甚至有相搭配的帽子,男性可戴或圓頂硬禮帽,女性戴藥丸盒帽。不過時至今日,藥丸盒帽多數只作為護理師或商店服務員制服的一部分,男性也少戴帽子。.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洋服 · 查看更多 »

洛伊希滕贝格宫

洛伊希滕贝格宫(Palais Leuchtenberg),1853-1933年称为“卢特波德宫”(Luitpold Palais)或“卢特波德王子宫”(Prinz Luitpold Palais),由第一任洛伊希滕贝格公爵欧仁·德·博阿尔内建于19世纪初,是慕尼黑最大的宫殿。它位于音乐厅广场西侧,与音乐厅(Odeon)形成整体,目前巴伐利亚州财政部设于该建筑内。洛伊希滕贝格美术馆曾经设于二楼。.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洛伊希滕贝格宫 · 查看更多 »

洛伊滕會戰

洛伊滕會戰(Battle of Leuthen),也常译成鲁腾会战,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12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與羅斯巴赫會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之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洛伊滕會戰 · 查看更多 »

洛珊·西門

洛珊·西門(Roxanne Seeman) 是一位美國艾美音樂獎提名的美國詞曲作家和唱片製作人,出生於紐約。她有許多知名曲目是與知名歌手和製作人合作的,如Philip Bailey, 菲爾·柯林斯, The Jacksons, The Sisters of Mercy, Bette Midler, 地球風與火樂團、比利·休斯和張學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洛珊·西門 · 查看更多 »

洛迪战役

洛迪战役是于1796年5月10日,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军队与博利奥率领的奥地利后卫于意大利小镇洛迪发生的战斗。奥地利的后卫部队被击败,但奥地利军队的主体有时间撤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洛迪战役 · 查看更多 »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古维翁-圣西尔侯爵(Laurent Gouvion Saint-Cyr, Marquis de Gouvion-Saint-Cyr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军人和政治家,法国元帅和侯爵。他的绰号是“猫头鹰”。.

新!!: 拿破仑一世和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 查看更多 »

温特图尔战役

温特图尔战役(1799年5月27日)是一场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也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指挥,作战双方为及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部队。小城温特图尔位于瑞士,坐落在苏黎世东北部18千米(11英里)处。由于其位于七条通路的交汇处,控制住该城的军队便可控制绝大部分瑞士的通路,以及经由莱茵河通向德国南部的道路。虽然参与部队规模较小,但是奥地利部队对于法军连续11小时的攻势为三支奥地利部队在苏黎世北部成功会合争取了时间,并直接导致了法军数日后的。 1799年5月中旬,霍茨及指挥的部队在格劳宾登隘口击退法军,奥地利由此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法属瑞士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在和史塔卡赫战役中击败了让-巴普蒂斯·儒尔当率领的2.5万人的后,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主力军经由沙夫豪森渡过莱茵河,准备与霍茨和的部队会合,包围苏黎世。 此时,指挥权都归属于安德烈·马塞纳的法属瑞士军队和多瑙河军团意图阻止奥地利三军会合。马塞纳从苏黎世派遣米歇尔·内伊和一只小型骑兵步兵混合部队在温特图尔阻截霍茨的部队。面对强攻,尽管双方损伤惨重,但奥地利军仍成功将法军逐出温特图尔高地。6月上旬,奥地利哈布斯堡军成功会合,卡尔大公进军苏黎世攻击法国据点,成功将法军驱赶至利马特河另一侧。.

新!!: 拿破仑一世和温特图尔战役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渔夫和他的妻子

渔夫和比目鱼 《渔夫和他的妻子》(Vom Fischer und seiner Frau)是《格林童话》中流传很广的一个童话,后来被普希金改编成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两者基本情节相同,讲述的都是人性中贪婪、善良、仁慈的故事。具体情节上的差异有,《渔夫和他的妻子》中的鱼是比目鱼,而普希金的诗则改为了金鱼。它是格林童话中收藏的第19个故事,原文是用低地德语收藏的。 该故事是AT分类法中的第555类故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渔夫和他的妻子 · 查看更多 »

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 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 有許多英國君主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直接的影響,是他們的要塞、住所與行政官邸,有時甚至是監獄。城堡的歷史也和英國的君主體制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跟隨著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當時統治的英國君主。在和平時期時,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且華麗的房間;在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新!!: 拿破仑一世和溫莎城堡 · 查看更多 »

滑鐵盧 (比利時)

滑鐵盧(法语:Waterloo)是位於比利时瓦隆-布拉班特省部的一座城市,人口29,794人(2016年)。此地因發生在1815年的拿破崙生涯最後一戰滑鐵盧戰役而聞名於世,從此「滑鐵盧」也成為了失敗的代名詞。.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鐵盧 (比利時)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亲王

滑铁卢亲王(Prince of Waterloo;Prins van Waterloo),是比利时和荷兰的王爵,由威灵顿公爵把持。这个爵位是尼德兰国王威廉一世为了奖励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击败法皇拿破仑一世的功勋而设立的。现在的滑铁卢亲王是第九代威灵顿公爵阿瑟·查尔斯·韦尔斯利。 Category:荷兰贵族 Category:比利时贵族 Category:英国贵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铁卢亲王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国际车站

滑铁卢国际车站(Waterloo International station)是伦敦从1994年11月14日到2007年11月13日的欧洲之星车站。车站位于滑铁卢车站的西部,和滑铁卢主站分开管理、运营。.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铁卢国际车站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村 (纽约州)

滑铁卢(Waterloo)是美国纽约州塞尼卡县的一个村。 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为5,171人,现在是塞尼卡县人口最多的村。 这个村以比利时的滑铁卢命名,拿破仑曾在那里被击败。 它是塞尼卡县的主要县城,另一个是奥维德,是1822年建立的两郡制的一部分。, Retrieved May 27, 2015.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铁卢村 (纽约州)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铁卢战役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教堂

滑铁卢教堂(Waterloo churches)指1815年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之后,1818年和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两次拨款,兴建的一批英国圣公会教堂,又名委员会教堂(Commissioners' church)、百万法案教堂(Million Act churches)或百万教堂(Million churches)。根据法案成立了教堂建筑委员会。第一次国会拨款达到100万英镑;1824年第二次国会又追加拨款50万英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滑铁卢教堂 · 查看更多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伯爵(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Дибич-Забалканский),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曾任俄軍總參謀長。1785年5月13日生於Wielka Lipa(位於下西里西亞),1831年6月10日逝世于普烏圖斯克附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查看更多 »

漢斯戰役 (1814年)

漢斯戰役發生於1814年3月13日的法國漢斯,法軍在拿破崙的率領下擊敗了俄普聯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漢斯戰役 (1814年) · 查看更多 »

漫游随录图记

《漫游随录图记》是晚清王韬所著的一本書。該书是王韬的游记,以笔记形式纪录他一生游历的见闻。王韬晚年由香港返回上海定居后,将过去写的游记整理成书,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点石斋书局石印出版。王韬在《弢园著述总目》一文《漫游随录图记》条内写道:“此为余生平纪录旅游之作,大致略仿《鸿雪因缘》。”《鸿雪因缘》是清代散文家麟庆著的生平旅游纪录;清代同类著作还有张南山的《花甲闲谈》。 《漫游随录图记》分三卷:.

新!!: 拿破仑一世和漫游随录图记 · 查看更多 »

潘普洛納 (西班牙)

潘普洛納(西班牙语:Pamplona)也譯作旁普羅納或龐普羅納,是西班牙北部納瓦拉自治區的首府,約有20萬人口,面積僅23平方公里。距離馬德里407公里。每年7月7日開始,為期八日的圣费尔明节就是於潘普洛納舉行。該節日始於1591年,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計的旅客來觀光。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經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描述奔牛節的盛況,在城內有一尊海明威的青銅雕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潘普洛納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朝鲜人民军

朝鮮人民軍(朝鲜语:조선인민군)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国家武装力量,采用了典型的政令和军令一体化的指挥体制。军事指挥方面由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中央军委委员长担任最高司令官统帅全军,目前最高统帅是金正恩元帅。整個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五大軍種,分别包括:陆军、海军、空軍、戰略軍、朝鮮人民軍特種作戰軍和特種部隊。這些部隊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人民武装力量部(相当于国防部)管轄,其下再有常设领导机关总参谋部和总政治局。 1978年,金日成指示將「朝鮮人民軍創建日」由原本的2月8日改為4月25日,將朝鮮人民軍改定調為是自1932年組織的抗日部隊所發展而來。2018年1月2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发布决定,将2月8日定为朝鲜人民军建军节。报道称,1948年2月8日是宣布朝鲜人民军诞生的日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为发扬光大朝鲜人民军创建者、建设者金日成的革命业绩,作出上述决定。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还决定,将金日成创建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1932年4月25日定为朝鲜人民革命军成立日。 有評論認為,朝鮮是當今世界中最具軍事色彩背景的國家,擁有全世界人数排名第四的軍隊(不分男女25人中1人是軍人),约110万名武裝人員的龐大規模,其中約有20%的17到54歲的男性是屬於正規軍的行列。此外,後備軍事動員能力也十分驚人,學者估計如果戰事發生後,將會再有800万人投入戰場的行列,戰爭潛力巨大。在整個北朝鮮國土上,眾多的軍事設施連成了一密集的網絡。在國內,朝鮮擁有許多大型武器的生產線,以及密集的防空系統。而朝鮮在軍事排名上也佔了許多名次,如在全球擁有数量排名第三的化學武器,储存有大约2500吨至5000吨,种类涉及芥子氣、光氣、沙林等多種致命毒氣或毒劑。這些武器可裝載於火炮、導彈、飛機或軍艦上。具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特種作戰部隊(估計有180,000人左右)。 自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支持的韓國,同蘇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鮮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後,朝鮮的龐大軍力便持續與大韓民國國軍及駐韓美軍在朝韓非軍事區兩側對峙著。不過朝鮮因為其在經濟上的困境,導致許多軍事設備無法按時汰換而大多都已結構老化嚴重,這也常被視為朝鮮的軍事能力一大缺陷之一。 但朝鮮人民軍仍然是被美國、韓國以及日本等鄰國視為一個重大的威脅,因為它仍然具有能力摧毀附近的都市城鎮,但2010年後其核武計畫有顯著進展,2015年更疑似列裝了發射小型彈道飛彈的新浦級潛艇,若有水下核打擊能力理論上朝鮮將有極高成功率毀滅或重創首爾和東京,許多國家並不能再以和朝鮮開戰只會是有限局部戰爭的角度來看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朝鲜人民军 · 查看更多 »

本杰明·巴瑟斯特 (外交官)

本杰明·巴瑟斯特(Benjamin Bathurst;),或译班杰明·巴沙斯特,是18世纪时期的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他被任命为英国的全权公使,前往奥地利。 1809年11月25日,巴瑟斯特在普鲁士失踪。他的下落曾引起广泛的猜测和讨论,甚至有传闻说他是因为某种超自然原因而突然消失的。而近年来的研究则认为巴瑟斯特的失踪被过度夸大,他很有可能遭遇了谋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本杰明·巴瑟斯特 (外交官) · 查看更多 »

朱诺

朱諾或Juno可能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朱诺 · 查看更多 »

朴正熙

朴正熙(;IPA:,),韩国第5至9届总统,是韩国宪政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亦是韩国第18届总统朴槿惠的父亲。 朴正熙1917年11月14日出生于庆尚北道善山郡龟尾面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7年从大邱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闻庆公立小学教书,后在满洲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满洲军少尉,韩国光复后成为韩国陆军军官。1961年,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推翻韩国第二共和国,掌握大权,后统治韩国长达18年之久,直至1979年10.26事件被其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枪杀。 朴正熙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韩国总统。在其执政期间,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82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644美元。他因此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缔造者”。另一方面,他实行铁腕统治,通过牺牲民主的专制制度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被称为独裁者。 朴正熙为人简朴。在其所著的《国家、革命和我》一书中,他说:“我一生的夙愿是创建一个以朴素、勤劳、正直和诚实的平民为社会基础的自主独立的韩国。用一句话来讲,我希望在平民中出生、成长、工作,并在平民认可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朴正熙 · 查看更多 »

机动战士GUNDAM SEED系列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

机动战士高达 SEED系列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主要内容为日本动画作品《机动战士GUNDAM SEED》、《机动战士GUNDAM SEED DESTINY》、《机动战士GUNDAM SEED C.E.73 STARGAZER》及附属作品所构成的宇宙纪元中登场的除机动兵器(机动战士、机动装甲)外的其他武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机动战士GUNDAM SEED系列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 · 查看更多 »

朗伍德大學

朗伍德大學(Longwood University)是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法姆維爾的一所公立大學,2015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將其列在“南部地區大學”中的第30位, 而福布斯則將其列在全美第578位。 該大學成立於1839年,當時稱法姆維爾女子神學院(Farmville Female Seminary),多次易名後在1949年改名朗伍德學院(Longwood College),2002年7月1日才升格為大學。其名是來自拿破崙·波拿巴流放聖赫勒拿島期間居住的朗伍德宅(Longwood House)。.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朗伍德大學 · 查看更多 »

指券

指券(或稱交付券)(英文:Assignat)曾經使用于多个国家的流通货币名称,特別指向於法国大革命及法国革命战争期间,法国政府发行的货币券。.

新!!: 拿破仑一世和指券 · 查看更多 »

最偉大的法國人

《最偉大的法國人》(Le Plus Grand Français de tous les temps)是法國第二頻道于2005年早期播出評選類節目,節目靈感來源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其目的是根據該時代的法國人的普遍觀點評選出100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法國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最偉大的法國人 · 查看更多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法文: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於1873年发表的一篇名作,並翻译成多国语言,和《柏林之围》一样,是一部全世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小说。.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最后一课 · 查看更多 »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l'ultima cena)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由列奥纳多·达·芬奇於米兰的天主教恩寵聖母的多明我会院食堂墙壁上绘成。1980年被列为世界遺產。.

新!!: 拿破仑一世和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 查看更多 »

惠灵顿

惠灵顿(Wellington、毛利語: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新西兰的首都,位於新西兰北岛南端,人口约四十万。它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城市,与悉尼和墨尔本一起成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许多艺术家在此定居或活动,它还有许多艺术咖啡馆和生动的夜生活。.

新!!: 拿破仑一世和惠灵顿 · 查看更多 »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改革前俄语:Война́ и миръ,改革后translit,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書於1865年到1869年出版,講述歐洲拿破崙時期的俄羅斯所發生的事。《戰爭與和平》自從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列、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新!!: 拿破仑一世和戰爭與和平 · 查看更多 »

战前状态

战前状态(status quo ante bellum 或简写为status quo ante)是国际法中的一个术语,指一场战争发生前交战各方的势力状态。该术语经常被用在停战协议的制定上,即交战各方分别退回至战争开始前的位置并重新建立战争前的体系,保证没有一方因战争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利或受损。 与之相对的还有国际法中的“保持佔有”原则,主张交战各方分别保有各自在战争结束时的局面,则一方可能会因此得利,而另一方受到损失。.

新!!: 拿破仑一世和战前状态 · 查看更多 »

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

《星球大战III:西斯大帝的复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是於2005年上映的一部太空歌剧类型的美國科幻电影,由好莱坞导演乔治·卢卡斯编剧并指导。这部电影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第六部,在情节的时间顺序上排在第三部。 电影情节设定在克隆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由绝地武士率领的庞大的克隆人军队和分裂分子建立的独立联邦展开了遍布整个星系的作战。在议长帕尔帕庭被绑架之后,绝地大师欧比旺·克诺比和他的前任学生安纳金·天行者被派遣前往消灭邪恶的格里弗斯将军并营救帕尔帕庭。与此同时,安纳金和帕尔帕庭的密切往来加深了绝地组织对帕尔帕庭的猜疑,而这种关系最终证实了其对绝地武士的危险性:当幕后的最终黑手达斯·西迪厄斯逐渐将掌控星系的阴谋和盘托出,安纳金、绝地组织以及整个星系的前途由此命悬一线…… 电影于2005年5月19日在影院开始上映,总体上得到较高的正面评价,和不太叫好的前两部星球大战前传作品相比显得更为突出。在首映周里它打破好几项票房纪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总票房达到了8亿5000万美元,是星战系列中总收入第二高的影片。这部电影在2005年的美国本土票房排行第一,在全球范围内排行第二,仅次于《-zh-hans: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zh-hant: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同时,它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被分级为PG-13的星战电影。.

新!!: 拿破仑一世和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 · 查看更多 »

明斯克

明斯克(ipa;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明斯克州的首府,约有180万居民,位于白俄罗斯的中心,斯维斯洛奇河畔。明斯克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个高等院校,包括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

新!!: 拿破仑一世和明斯克 · 查看更多 »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新!!: 拿破仑一世和昭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昂热城堡

昂热城堡(Château d'Angers)是法国昂热的一座大型法式城堡。 昂热城堡耸立在曼恩河畔的岩石上,由于它的战略防御位置,曾是罗马人居住的地点之一。 在9世纪,堡垒属于强大的安茹伯爵,在12世纪归属金雀花王朝的英格兰国王。1204年,该地区被腓力二世征服,他的孙子路易九世(圣王路易)在13世纪初兴建了庞大的城堡。 昂热城堡周长600米,占地25,000平方米,周围有17个巨大的塔楼,每一个塔曾经有40米高,但后来为使用大炮而降低了高度。只有磨坊塔保留了原来的高度。 1352年,约翰二世将这座城堡给了他的儿子那不勒斯的路易一世。路易娶了富有的布列塔尼公爵夏尔·德·布卢瓦的女儿,改建城堡,在1373年委托布鲁日画家 Hennequin 和巴黎的挂毯织工尼古拉巴塔耶完成了著名的启示录挂毯。 那不勒斯的路易二世(路易一世的儿子)和阿拉贡的约朗德增建了圣吉纳维夫小堂(1405年至1412年)和皇家公寓。小堂供奉的是圣王路易收购的真十字架碎片。 15世纪初,法国王太子得到圣女贞德的帮助,从巴黎逃到昂热城堡,后来登基成为查理七世。 1562年,凯瑟琳·德·美第奇将城堡恢复为强大的堡垒,但她的儿子亨利三世降低了塔的高度,用城堡的石头兴建街道和村庄。但是面对来自胡格诺派的威胁,国王还是在城堡的阳台上安装了火炮,维持城堡的防御能力。在18世纪末,它厚厚的墙壁经受住了旺代起义军的大规模炮轰,显示作为一个军事堡垒的价值。 一所军事学院在城堡成立,以训练年轻军官战略。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一世的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也是受训于昂热军事学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弹药储存场在城堡内爆炸,这座城堡严重受损今天,城堡由昂热市拥有,改为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中世纪挂毯收藏,其中14世纪的“启示录挂毯”为其无价的宝藏之一。 2009年1月10日,该城堡遭受意外火灾,400平方米的屋顶被完全烧毁,总损失估计为200万欧元。据文化部长克丽丝蒂娜表示,预计在2009年第二季度完成修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昂热城堡 · 查看更多 »

流亡

流亡或逃亡,指任何人或團體,因為自然災害、受到侵略、迫害或其他負面因素而離開出生或定居的國家、地區。流亡未必指在國外流亡,如唐玄宗幸蜀,也可以稱做流亡。 強迫他人流亡的刑罰稱為流放。世界各國都有流放的刑罰,流放地通常是離島或極為偏遠的地方,使被流放的人難以返回原定居或活動的地方。如大英帝國時常流放罪犯到澳大利亞、俄羅斯帝國則多將異議分子遷徙至西伯利亞,日本幕府將軍則多流放公卿、武士到北海道或佐渡島、隱岐島。中國,清初多流放罪人至東北盛京、寧古塔、尚陽堡,中葉以後則常常是伊犁或烏魯木齊。.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流亡 · 查看更多 »

流亡政府

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临时性政治組織。.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流亡政府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浪漫主义文学 · 查看更多 »

海外省

海外省及大区(département et région ultramarin或Département et région d'outre-mer,简称DROM),常被称为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简称DOM)或海外大区(Région d'outre-mer),是法国在其本土以外使用的一级行政单位,其享有和本土省与大区一致的政治地位,但却享有特别的宪制条款使其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利,并且不在法国国内的失业率等的统计数据中进行核算。2003年法国修宪之前,一直采用海外省这一名称,修宪后海外省各自成为新的海外大区,故称海外省及大区。 海外省及大区既是法国的省份,也单独作为一个大区,不同于法国本土一个大区下辖多个省的情形。海外省与海外集体在法律地位上决然不同:作为法国和欧盟领土的一部分,海外省不仅可以参与法国的國民議會、國民議會、,还可以选举欧洲议会议员,使用欧元作为法定货币,被视为欧盟的海外领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外省 · 查看更多 »

海地历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海地历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海地革命

海地革命是指海地推翻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的革命。它是西半球第一個成功的奴隸反叛,並且將海地建立成了第一個自由、並且是以黑人為多數社會的共和國。當時,海地是法國的殖民地。 這場革命從1791年開始,在图森·路维杜尔的领导下反抗法国;1794-1798年间,击败先后入侵的西班牙、法国军队;1801年起义波及东部的圣多明各,全岛宣布自治;1802年拿破侖派遣其妹夫勒克萊爾率庞大的舰队和陆军3万人入侵,试图复辟殖民統治,诱捕了图森·路维杜尔;后海地人民在德萨林的领导下,继续战斗;1803年11月击溃法军。 歷經十餘年的掙扎,海地人終於在1804年1月發表了《海地獨立宣言》,正式地脫離法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Category:革命 Category:海地歷史.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地革命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通称施泰因男爵(Baron vom und zum Stein),普鲁士王国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政治家、改革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 · 查看更多 »

海因斯贝格

海因斯贝格(德语:Heinsberg)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隆行政区内的一座城市,它是德国最西的县城。.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因斯贝格 · 查看更多 »

海法

海法(希伯來語: Ḥeifa;阿拉伯語:حَيْفَا,Ḥayfā,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1948年以色列建國。目前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西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该市面积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2006年6月),都市区人口达到1,039,000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海法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是一位波兰贵族、权贵与指挥官,参与了多场发生在波兰和其东部与南部边界的战役。他曾担任波兰立陶宛联邦政府的多个重要职务,其中包括利沃夫城主(自1590年起)、基辅省省长和王室大司法官(自1618年起)。他自1588年起成为王室陆军指挥官,并在1613年被提为王室大指挥官。他在人生中获得了对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与鞑靼人的重大胜利。直至21世紀,他仍是侵佔俄罗斯最多領土的歐洲軍事家,以及唯一一位攻陷俄羅斯首都的波蘭人。若烏凱夫斯基於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中率領18萬軍隊重創俄國,使俄國勢力大衰,但由於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為首的抵抗軍和摩爾達維亞貴族的叛亂,使他征服俄羅斯的計劃最終失敗。.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库布里克

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美国的电影导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由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曼主演)四天之後去世。著名作品《奇爱博士》(Dr.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 查看更多 »

斯坦福·莱佛士

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莱佛士也譯作來福士)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新加坡海港城市的创建者(1819年),英国远东殖民帝国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貢獻包括把新加坡建立為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國際港口。 萊佛士生於加勒比海牙買加(時为英國殖民地)離岸海上,幼年家境贫困,14岁被迫辍学,进入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充当雇员供养母亲和4个姐妹。该公司是一家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负责英国在远东殖民活动。他依靠自学,钻研科学,学习数种语言,尤其对博物学颇有兴趣。1805年他被公司派往今天的马来西亚槟城,从此开始了他与东南亚的一段情谊。槟城是英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立足点,他钻研散居在群岛上马来亚人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赢得了印度总督明托勋爵的赏识。 当时正处于拿破仑利用爪哇为跳板,企图摧毁和中国交往的英国商船的危险时刻,1811年莱佛士被明托任命为代理人进行从海路入侵爪哇的准备工作。由于他工作杰出,被明托任命为参谋,并随明托航渡爪哇。1811年8月6日,英国远征军安全登陆爪哇,经过与荷兰、法国军队短期激战占领该岛。明托对他的成功倍加称赞,同年9月宣布他为爪哇的代理总督。 在英国占领了原本属于荷兰的苏门答腊岛后,他很快被提升为苏门答腊总督。不久明托前往加尔各答,年仅30岁的莱佛士不仅负起管理爪哇而且担负起管理数百万居民的群岛殖民地的任务。统治期间,莱佛士尝试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废除奴隶贸易,恢复了一些当地古迹,并以新的土地租赁系统,取代过去荷兰人统治时期的强制农业计划。为了改变荷兰殖民地制度,他进行了大量改革,改善了当地土著人的生活条件。他还撰写了一部《爪哇史》,回顾该岛的历史。但是改革耗资甚大,因而改革夭折。由于健康不佳,妻子亡故,1815年英国将苏门答腊归还荷兰,1816年3月莱佛士被召回国。此后,他虽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6年获册封爵士荣衔,但未能重新取得东印度公司当权者的信任。 1818年3月他又再度来到苏门答腊,在担任苏门答腊西岸明古鲁代理总督时,鉴于荷兰重新控制海峡诸岛推行商业垄断政策,决定另外向东南亚发展英国势力。他凭籍深厚的东方知识和卓越的口才,使当时的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信任,为了保障英国贸易,必须马上采取有力行动。1818年12月奉黑斯廷斯之命,在马六甲海峡东面建立前哨基地,开辟了向中国海扩张的通道。他于1819年1月29日在马来亚半岛南端一个小岛上,建立一个自由贸易港,即今日的新加坡。他在当日宣布东印度公司已经从苏丹手中获得新加坡治理权,而事实上这个治理权来得并不完全合法:当时合法的苏丹并未同意莱佛士的要求,莱佛士是在推翻了这个苏丹,并另立苏丹之弟为名义上统治者后,才取得新加坡。莱佛士成为新加坡总督,1823年1月正式宣告新加坡为自由港。根据1824年3月条约规定,荷兰放弃对新加坡的一切要求。这时莱佛士健康状况更趋恶劣,1824年返回伦敦,被誉为东方学专家,并资助建立伦敦动物园,当选为第一任园长。他也是伦敦动物学会的首任主席。 1826年7月5日,萊佛士爵士於倫敦即將年滿四十五歲之際與世長辭。.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坦福·莱佛士 · 查看更多 »

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Stuttgart或譯:斯圖嘉特)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内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不仅是该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级行政区及斯图加特地区首府和该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州的政治中心:巴符州议会、州政府,和众多的州政府机关部门均设在这里。由于其在经济、文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是德国第六大城市,斯图加特区域是全国第四大城市联合体(仅次于鲁尔区、莱茵-美因区和柏林)。离斯图加特较近的大城市有:斯图北面204公里的法兰克福,和东南面220公里的慕尼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图加特 · 查看更多 »

斯賓塞·珀西瓦爾

斯賓塞·珀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英國政治家,於1809年至1812年出任英國首相,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殺身亡的英國首相。.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賓塞·珀西瓦爾 · 查看更多 »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蒂芬·茨威格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洛文尼亚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一次斯摩棱斯克之戰發生於1812年8月17日,拿破崙指揮約17萬5千法軍,與俄軍展開攻防戰,當夜俄軍放火燒城後撤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 查看更多 »

新古典主义画派

新古典主义画派(Neoclassicism)是18世纪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思潮在美术界的表现,他们对为贵族服务的奢华菲靡的洛可可艺术不满,向古典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求新题材。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大卫开创了新的画风,他的画风适应了当时大革命的思潮,画风严谨、庄重,他的画“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为法国大革命制造了舆论。大革命后他被选为公安委员会的艺术委员,创作了著名的“马拉之死”。拿破仑称帝后他成为首席宫廷画家,为拿破仑创作了“加冕式”,据说拿破仑加冕时一反常规是从教皇手中接过皇冠自己戴上的,在画中大卫表现了居中的拿破仑为皇后加冕,教皇局促一隅。波旁王朝复辟后,大卫逃亡到布鲁塞尔,客死异乡。但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画风,新古典主义画派掌握了法兰西学院几十年,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兴起。 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另一位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他曾是大卫的学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新古典主义画派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街

新世界街(Ulica Nowy Świat)是华沙主要的干道之一。 新世界街是皇家之路(Trakt królewski)的一段,皇家之路从华沙的皇家城堡和华沙老城,向南延伸到约翰三世的17世纪王宫维拉诺(Wilanów)。.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新世界街 · 查看更多 »

新乌尔姆

新烏爾姆市(Neu-Ulm)是一個在巴伐利亚州施瓦本行政區管轄的城市,位於施瓦本中部多瑙河畔,和擁有著名的烏爾姆主教座堂的烏爾姆僅一水之隔。新烏爾姆僅次於奧格斯堡和肯普騰後,為施瓦本行政區的第三大城。 1810年由原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在多瑙河右畔的部分劃入巴伐利亞州的管轄範圍至今。新烏爾姆市已是巴伐利亞州二十三個重要的城市之一,同時也與烏爾姆市形成一個擁有17萬人口的雙核心都會區。1991年駐德美軍撤出這座5萬人的小城後,不同的市政規劃如新的鐵路鋪設(Neu-Ulm 21)或是城市公園化如雨後春筍般一一的改變了這座城市。.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新乌尔姆 · 查看更多 »

新门 (米兰)

新门(Porta Nuova)是意大利米兰的一座城门,也指城门周边的城区。 新门兴建于1810-1813年的拿破仑时期,位于起源于古罗马时代,连接米兰和北面的布里安扎工业区的道路上。其风格为爱奥尼柱式的凯旋门。它的材料是易碎的砂岩,因此其装饰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新门 (米兰)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斷頭台

斷頭台(Guillotine)是一種執行死刑的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斷頭台由一個高的直立架和一塊刀片組成,而刀片則用繩索懸掛在頂部,當執行死刑時,刀片垂直墜落,頭從身體截斷。根據歷史記載,斷頭台起源於法國並且是該國執行死刑的最主要方法,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也在使用斷頭台。在1981年法國廢除死刑前,以斷頭台斬首是該國執行死刑的唯一合法方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斷頭台 · 查看更多 »

施派尔主教座堂

施派尔主教座堂(Speyerer Dom),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圣斯蒂芬圣殿皇帝主教座堂(Imperi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and St Stephen)(拉丁文:Domus sanctae Mariae Spirae。德文: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 in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位于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会宗座圣殿,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國的克吕尼隐修院損毀之後,施派尔主教座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築,在1981年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施派尔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文森城堡

文森城堡(Château de Vincennes)坐落于法国法兰西岛文森市(巴黎东边),位于巴黎地铁1号线终点站。文森城堡曾是法国非常重要的皇家军事堡垒。该城堡建于1337年至1373年,它是法国现存的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城堡。因其城堡主塔52米的高度,它是欧洲最高的军事堡垒。.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文森城堡 · 查看更多 »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文明IV · 查看更多 »

文明V

《文明V》(Civilization V)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第5部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 X平台,于2010年9月21日和9月24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 文明V是文明系列游戏中的一个里程碑。文明V取消了宗教系统(后资料片又重新加入),而且出现了领袖的全身动画以取代以往的头像模式,并且使领袖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增加了游戏性。文明5并不把游戏模组与地图修改工具直接集成,玩家可以通过安装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SDK来完成模组与地图的修改。 游戏包含社区、游戏模组和多人游戏元素。 文明5目前已发布两部資料片《眾神與諸王》及《美麗新世界》,已分别於2012年6月19日和2013年7月9日推出。 此游戏还能在有触控功能的Windows 8或Windows 10電腦上使用觸控操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文明V · 查看更多 »

无标题音乐

無標題音樂(拉丁语:absolutus,独立的,也称为纯音乐或绝对音乐)指的是不受非音乐因素影响的音乐(非音乐因素包括:诗歌、绘画、雕刻、自然、技术等)。绝对音乐都没有明确的标题,只说明乐曲的形式与体裁,其内容都由欣赏者自己理解。与之相对的是标题音乐,这种音乐来源于外界的思潮和影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无标题音乐 · 查看更多 »

旺多姆广场

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ôme)位于法国巴黎第一区,杜伊勒里宫以北,马德莱娜教堂以东。是和平街 (巴黎)的起点。 广场中央的旺多姆广场柱由拿破仑·波拿巴下令建造,以纪念奥斯特利茨战役。.

新!!: 拿破仑一世和旺多姆广场 · 查看更多 »

旺多姆圆柱

旺多姆圆柱是法国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广场上拿破仑为了纪念奥斯德立兹胜利而建的铜柱。 圆柱顶上竖有拿破仑像,最初的拿破仑像头戴桂冠,右手持剑,左手持一个象征征服的地球雕塑;其表面由425片螺旋形浮雕青铜片组成,这些青铜片来自拿破仑所俘获的1200门大炮。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拿破仑雕像被拉下并被融化,用做亨利四世骑马雕像的青铜材料。1833年在人民的压力下,七月王朝重新竖起一个时髦的拿破仑雕像(三角帽,靴子和长大衣)。后来拿破仑三世期间又换成了一个更威风的古典风格造型。 1871年4月12日,巴黎公社委员会通过法令,5月8日拆除旺多姆圆柱。巴黎公社被推翻后,旺多姆圆柱和拿破仑雕像被重新竖起,至今仍然矗立在旺多姆广场。 Category:巴黎纪念性建筑物 Category:拿破仑 Category:纪念柱.

新!!: 拿破仑一世和旺多姆圆柱 · 查看更多 »

旗語

旗語(Flag semaphore),一種利用或旗幟傳遞信號的溝通方式,可分單旗和雙旗等兩種,又稱為「手旗信號」或「手旗通信」,距離較長時,借助双筒望远镜或望远镜,以延伸目視距離。.

新!!: 拿破仑一世和旗語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历史

考古学证明史前人类在撒丁岛上的定居点,是一种点在土地上的塔形小屋和其他史前遗迹。记录中撒丁岛的历史起源于古典时期,在它和试图掌控地中海西部贸易的腓尼基人和罗马人联系时。最初,作为殖民地的腓尼基,是政治经济联盟管辖下的城市,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38年)中被罗马占领。撒丁岛隶属于科西嘉岛与撒丁岛的罗马行省长达几个世纪,包括在第3世纪和第4世纪,在意大利suburbicaria教区。 中世纪早期,在欧洲民族大迁徙中,西地中海人和撒拉森人的袭击的影响下,拜占庭帝国陷落,撒丁岛不再在更高政府影响范围内。这导致了8世纪到10世纪里,数个被称为吉乌帝卡提(Giudicati)的土著王国诞生。在教皇的影响下衰落,撒丁岛成为热那亚和比萨、科穆尼(comuni)和斯戈诺里(Signorie)、吉乌帝卡提土著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竞争的焦点,1324年,被归入到撒丁岛王国范围内,直到1718年,被萨伏依王朝攻占,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并最终在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

新!!: 拿破仑一世和撒丁岛历史 · 查看更多 »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國際音標:,另有中文譯名《孤星淚》,原意为“悲惨的人们”、“可怜的人们”),是法国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绘19世纪初20年间几个法国人物的生活背景,涵盖拿破仑战争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政治現象敘述。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尚萬強试图赎罪的历程。小说试图检视他的赎罪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宏大的小说,融进法国的历史,以及巴黎的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检视善、恶和法律的本质,同样还有爱情与亲情的种类和本质。 雨果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真实的罪犯和警察,他把这个真实人物的性格分成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悲惨世界通过它不计其数的舞台和銀幕的改编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编作品是同名音乐剧。.

新!!: 拿破仑一世和悲惨世界 · 查看更多 »

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

《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為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第24部的動畫作品。改編自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自2007年1月7日播至同年12月30日,全52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拿破仑一世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国旗

意大利国旗,也叫「三色旗」,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绿、白、红三色,和国歌《意大利人之歌》(''Il canto degli italiani'')一起成为意大利的象征。.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意大利国旗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意大利王國(Regnum Italiæ或Regnum Italicum)是774年法蘭克人打敗倫巴底人後,處於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控制下的一個政治實體。後來888年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王國重新建立為一個獨立王國。最終961年王國被併入神聖羅馬帝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大部分意大利领土尤其是伦巴底地区拥有统治权的各统治者名单。 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统治者,请参考主题条目:.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愛月Hikaru

愛月ひかる,寶塚歌劇團宙組男役。出生於千葉縣市川市,曾就讀於私立日出学園中学校。身高173公分。暱稱「あい」、「ちゃんさん」。.

新!!: 拿破仑一世和愛月Hikaru · 查看更多 »

憲法號護衛艦 (IX 21)

憲法號護衛艦(USS Constitution,舷號IX-21)是美國海軍創立時建造的首批軍艦之一,也是目前美國海軍艦齡最長的現役軍艦。她是根據美國戰爭部長蒂莫西·皮克林草擬的命名指引命名,紀念美國憲法。 憲法號在1794年動工建造,並在1797年下水服役,隨即參與美法準戰爭和第一次巴巴里戰爭,保護遭受私掠的美國商船。1812年戰爭初期,憲法號立下顯赫戰功,先後在三場海戰單獨擊毀或俘獲四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且沒有受到嚴重傷害。這為憲法號贏得「老鐵殼」(Old Ironsides)的稱號。 1812年戰爭結束後,憲法號曾經派駐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區,並且在1843年進行環球航行。隨著風帆戰艦逐漸落伍,憲法號在1855年改裝為非戰鬥軍艦,直至1881年退役為止。由於憲法號艦體嚴重腐朽,維修費用高昂,海軍曾經考慮將憲法號用作靶艦擊沉,但消息曝光後引起美國公眾強烈反彈。經過數次公眾籌款和義賣,憲法號先在1907年改為博物館艦,再在1925年進入船塢全面翻修。1931年憲法號重新服役,並持續至今。 憲法號自1934年起就在波士頓對外開放。目前憲法號停泊於舊查爾斯頓海軍造船廠,也是「自由之路」的地標之一。憲法號本身仍由美國海軍管理,而附近的憲法號博物館(1976年開幕)則由私人機構營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憲法號護衛艦 (IX 21)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六世

教宗庇護六世(Pius PP.,),原名:Giovanni Angelo Braschi,出生于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區切塞纳市),1775年—1799年在位。 1798年拿破崙攻打意大利諸國,教宗庇護六世於梵蒂岡下令將拿破崙革除教門。1798年2月法軍逮捕了教宗庇護六世並將其押解回法國囚禁,1799年8月庇護六世逝世於法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教宗庇護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拿破仑一世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辭職

教宗辭職(Renuntiatio),即現今在位的天主教教宗自願結束職務,而教宗就會以「辭職」的方式解除教宗職位。在天主教歷史之中,教宗辭職是非常罕見而且不尋常的決定,絕大部份的教宗都會履行職務直至離世為止。目前已知有五位教宗選擇辭職,而根據11世紀至15世紀之間有爭議的文獻表明,另外有四位教宗在3世紀至11世紀之間辭任。最近一位宣布辭職的教宗為2013年2月28日辭職的本篤十六世,對上一位辭職教宗是1415年辭職的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自願結束職務,通常用「辭職」來發表,而「退位」這個字眼,不常被教會官方採用來形容自願結束職務的教宗。不過古代一些辭職例子說明,若干教宗曾因受壓而辭職。 此外,一些教宗在娼婦專政時期遭「罷黜」,意味被外部權力所遂,在歷史和法典之中教宗的去職始終是複雜問題。梵蒂岡官方的教宗名單似乎認為教宗「默許」之下被去職是有效辭職,但是卻無法證實這些「默許」是由他們心中所願。.

新!!: 拿破仑一世和教宗辭職 · 查看更多 »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Jan Henryk Dąbrowski,也称为Jean Henri Dombrowski或Johann Heinrich Dombrowski;1755年8月 29 日—1818年7月6日)是波兰将军和民族英雄。.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托尔高

托尔高(德语:Torgau)是位于德国萨克森州北萨克森县易北河畔的一座城市,是该县的县府,人口约2万(2005年)。.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尔高 · 查看更多 »

托伦蒂诺

托伦蒂诺Tolentino是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马切拉塔省的一个城市,约有20,000居民,座落在基恩蒂河(Chienti)流域中部的天然台地,海拔256 米。.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伦蒂诺 · 查看更多 »

托爾高戰役

托爾高戰役(Battle of Torgau),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0年11月3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爾高戰役 · 查看更多 »

托马-罗贝尔·比若

托马-罗贝尔·比若,拉皮孔纳里侯爵,伊斯利公爵(法语:Thomas-Robert Bugeaud, marquis de La Piconnerie, duc d'Isly)是一位法国元帅和阿尔及利亚总督。.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马-罗贝尔·比若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曾继承父业做过裁缝,后来做过教师、税务官员,后来投身欧美革命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37岁前在英国度过,之后移居英属北美殖民地,之后参加了美国独立运动。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1776)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并在战争期间完成了系列小册子《》(1776—1783)。 后来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潘恩撰写了《》,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尽管不会讲法语,他依然于1792年被选入法国国民公会。由于吉伦特派视其为盟友,山岳党人,尤其是罗伯斯庇尔则将其视为敌人。1793年12月,潘恩被逮捕并投入监狱,1794年被释放。由于主张自然神论,在1793—1794年间他创作了《理性时代》一文,文中反对基督教教条,主张理性和自由思考;此文一出就被美国人所不齿,强大的反对之声使得潘恩变得恶名昭著。 拿破仑上台后,潘恩依然没有离去,但他却谴责拿破仑的独裁,称其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1802年在杰弗逊总统的邀请下,潘恩返回美国。 1809年6月8日,潘恩在纽约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号去世,享年72岁。由于忌惮他的宗教观点,只有6个人出席了他的葬礼。他被葬于1802年重归美国后的居住地,位于今天的新罗谢尔,也就是后来的。然而他的遗体却被一位名叫的仰慕者掘出,这位仰慕者期望将其骸骨重归英国故里荣誉下葬,但后来却不知所终。潘恩最后下葬地也因此成为了未解之谜。.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马斯·潘恩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曼宁 (汉学家)

托马斯·曼宁(Thomas Manning,)英国诺福克郡人,是欧洲漢學家中的首位俗人,也是第一位到达拉萨的英国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马斯·曼宁 (汉学家)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公国

托斯卡納大公國(意大利語:Granducato di Toscana;拉丁語:Magnus Ducatus Tusciae)為一個在1569年至1859年間,存在於意大利中部的國家。為第一個廢除死刑的主權國家。 此大公國取代之前的佛羅倫斯公國,並一直維持在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一帶的統治。而在其北方,同屬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部分土地,則另外建立了馬薩與卡拉拉公國,以及盧卡共和國(Repubblica di Lucca)與後來建立的盧卡公國。1860年,托斯卡納大公國被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所合併。.

新!!: 拿破仑一世和托斯卡纳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 (消歧義)

拿破崙(法语:Napoléon)最常指的是拿破仑一世(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1821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唯一的皇帝(1804年-1814年),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掀起拿破崙戰爭,滑鐵盧之役後被留放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此外拿破崙也可能指:.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崙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干邑

拿破崙干邑(Courvoisier,),是法國著名的白蘭地,其總部位於法國夏朗德省的雅爾奈克,現由日本三得利公司所擁有。據稱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時曾帶同數桶拿破崙干邑隨行,故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崙干邑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問題

拿破崙問題(Napoleon's problem)是著名的圓規作圖問題,原題如下: 給定一圓和其圓心,只用圓規將此圓四等分。(此圓指的是圓周而不是圓面積) 此題目是由義大利數學家羅蘭索·馬歇羅尼(Lorenzo Mascheroni)向拿破崙·波拿巴提出的問題,但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有解出這個問題。此題目後來又更加進化,變成只給定一圓,只用圓規將此圓四等分,在這種情況必須先用圓規作圖找到圓心。以上兩種都被稱為拿破崙問題。 1672年,喬治·莫爾(Georg Mohr)證明只要使用圓規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尺規作圖,但此證明直到1928年才被發現。.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崙問題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獅子的時代-

《拿破崙-獅子的時代-》是日本漫畫家長谷川哲也的漫畫作品,描述法蘭西拿破崙大帝以及其領下的大陸軍的故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崙-獅子的時代-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 (俄亥俄州)

拿破仑(Napoleon)是美国俄亥俄州亨利县一个城市,是亨利县的县城,位于托莱多西南44英里的莫米河沿岸。 截至2010年人口普查,该市总人口为8,749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 (俄亥俄州)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路易·波拿巴 (Napoléon-Louis Bonaparte;)或称荷兰国王路德维克二世是荷兰国王路德维克一世與奥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后之次子。其父为皇帝拿破仑一世之弟,其母为拿破仑一世的前妻约瑟芬·德·博阿尔内与博阿尔内子爵的女儿。.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路易·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二世

拿破仑二世(Napoléon II,),即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与他的第二位皇后玛丽·路易莎(Marie-Louise)之子,生于杜伊勒里宫。 他出世后即被封作“罗马王”(Roi de Rome),为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位的继承人。1813年拿破仑一世在莱比锡戰役中战败,次年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法国元老院随即废除了拿破仑一世的帝位。拿破仑一世在枫丹白露宮宣布退位,在退位诏书中他希望由“罗马王”即位、路易莎皇后摄政。但是在保王的塔列朗游说下,反法同盟最终使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一世失败后,弗朗索瓦被母亲带到她位于帕尔马的领地,后来又被送到维也纳他的外祖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那里,他的封号也先后被改为帕尔马亲王(Prince of Parma,1814年-1818年)和莱希斯塔德公爵(Duke of Reichstadt,1818年-1832年)。尽管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继位,“”——拿破仑的支持者依然称弗朗索瓦为“拿破仑二世”或是“罗马王”。由于身患肺结核,弗朗索瓦身体状况一直很差,终于在1832年于维也纳去世。.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二世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花园

拿破仑花园(意大利语:Giardini Napoleonici)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公园,也是举办威尼斯双年展艺术节的主展区。花园位于主岛东部的城堡区,系拿破仑于19世纪初排干沼泽后开辟。 拿破仑花园有30个永久场馆,用作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国家馆,展出不同国家的艺术品。其中有些展馆是由20世纪的顶级建筑师,例如卡洛·斯卡帕和阿尔瓦尔·阿尔托所设计。 拿破仑花园的入口是朱塞佩·加里波底雕像。.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花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全面战争

是一個回合制策略與即时战术的遊戲,由Creative Assembly製作,世嘉公司發行。它是《帝國:全面战争》的獨立資料片。由The Creative Assembly开发并由Sega为Microsoft Windows和Mac OS X发布。拿破仑于2010年2月23日在北美发布,在欧洲发布2月26日。这个游戏是“全面战争”系列中的第六部独立部分。游戏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玩家扮演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角色,或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一个回合制的活动地图上,并参与随后的战斗实时。 拿破仑从视频游戏评论家得到了总体有利的评论。评论称赞游戏的视觉效果,故事驱动的广告系列和新的游戏功能。一些评论家批评游戏的弱AI,高系统要求,其范围有限 - 而其他人认为拿破仑过于类似于帝国,其系列中的前身。部分玩家认为拿破仑全面战争的战略地图过小,建议开发商加入北非局部的地图以增加游戏性。 一个全新的运动,半岛运动,于2010年6月25日作为可下载内容发布。它后来被零售作为帝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 2010年10月2日的年度游戏版本的一部分发布。 Feral Interactive于2013年1月28日发布了包含半岛运动和其他单元包的Mac OS X游戏版本。它是于2013年7月3日在Mac上发布的。 法国演员StéphaneCornicard为拿破仑·波拿巴提供了原作的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版本的演唱。計劃將于2010年2月26日發售,公佈的有三種版本:標準版、帝國版和皇帝版(只適用于澳大利亞地區)。.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是欧洲和法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体涵盖了法国大革命的第四和最后一个阶段(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国民大会时期,第二阶段是国民立法议会时期,第三阶段是督政府时期)。其大致始于拿破仑·波拿巴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法国执政府,终于百日王朝期间的滑铁卢战役。此后维也纳会议即召开,欧洲版图又恢复到大革命之前。拿破仑带领法国走出革命和战争的焦土,重新实现了政治稳定;其与罗马天主教廷达成和解,废除了国民公会制定的许多激进宗教政策,并在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典确认所有男性成年公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平等,并且建立起个人不再依靠出身而是更多依靠自身教育、职业的努力来取得成功的一个唯才是举的社会。民法典还承认了国民大会的许多温和的政策,撤回了由过度激进的国民公会通过的政策。但法典也承认了家长制,这使得妇女和儿童都成为其男性家长的从属。 拿破仑在积极整顿国内事务的同时,也试图在整个欧洲范围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他的军队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占领了许多岛屿,并且迫使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与法国结盟,后者也被迫接受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但英国从始至终反对法国的霸权,未曾屈服于拿破仑。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解体于1812年,当时拿破仑决意入侵俄国,但却低估了其部队可能遭遇的挑战。拿破仑确信沙皇正在与英国密谋,因此亲自率领 60 万大军远征莫斯科,并在莫斯科近郊的博罗季诺击败了俄军。但沙皇早已撤离并烧毁了莫斯科,这使得拿破仑的庞大军队既得不到充分的补给,也没有躲避寒冬的营地。拿破仑只得下令撤退,但俄罗斯的严冬和俄军无休止的骚扰击垮了他的军队,最后只有3万人的部队成功回到法国。各国重新结成反法同盟,终于在1814年攻克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1815年拿破仑复辟,反法同盟旋即重新成立,拿破仑又在滑铁卢被以英国为首的联军部队最终击败。.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时代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时代年表

拿破仑时代年表 (1799–1815)。拿破仑时代始于1799年的雾月政变,这次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执政府,终结于1815年百日王朝期间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或几天后的二次退位。.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时代年表 · 查看更多 »

拿破侖定理

拿破仑定理是拿破仑发现的平面几何定理:“以任意三角形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侧作正三角形,则它们的中心(三心)連線必构成一个正三角形。”該正三角形稱為拿破仑三角形。如果向内作三角形结论同样成立。.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侖定理 · 查看更多 »

拜伦 (西班牙)

拜伦(西班牙语:Bailén)是西班牙哈恩省的一座城镇。地理位置:北纬38度06分,西经3度46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拜伦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拉古薩共和國

拉古薩共和國(Respublica Ragusina、Repubblica di Ragusa、Dubrovačka Republika)是1358年到1808年之間,以拉古薩(現在的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為中心所存在的國家。在15至16世紀時受奧圖曼帝國的保護,國力達到高峰,是當時亞德里亞海唯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1808年,因拿破崙的入侵而滅亡。國家格言是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自由勝過黃金)。.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古薩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拉奥孔与儿子们

拉奧孔與兒子們(Laocoon cum filiis),亦稱為拉奥孔群雕,是一座著名的大理石雕像,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該雕像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所称是由三位来自于罗得岛的雕刻家:、及所創造的,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與他的兒子Antiphantes和Thymbraeus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奥孔与儿子们 · 查看更多 »

拉丁货币同盟

拉丁货币同盟(1865年-1880年),是一个成立于19世纪的欧洲单一货币组织。.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丁货币同盟 · 查看更多 »

拉科魯尼亞

拉科鲁尼亚(加里西亚语:A Coruña,西班牙语:La Coruña),是位于西班牙西北部濒临大西洋的一座港口城市,属于加利西亚大区,是拉科鲁尼亚省的省会。.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科魯尼亞 · 查看更多 »

拉特格·扬·希默尔彭宁克

拉特格·扬·希默尔彭宁克(英語:Rutger Jan Schimmelpenninck,)尼恩惠斯(Nyenhuis)、佩克丹(Peckedam)和海利坎(Gellicum)领主,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政治家、爱国者党领袖和荷兰土地公司的投资者。1805年—1806年在拿破仑一世的政权下统治巴达维亚联邦,实行了彻底的财政和教育改革。.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特格·扬·希默尔彭宁克 · 查看更多 »

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法语: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官方名称:cimetière de l'Est,意指「东公墓」)是法國巴黎市區内最大的墓地,面积超過43萬平方米。比此墓園面積更大的墓地,都位於巴黎郊外。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于巴黎第20区。在这里被葬的、在过去200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名人墓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它也是五场大战争的纪念地。 建議旅游者坐地鐵2號線到腓力二世車站(Philippe Auguste)下車,这里是墓地的正门。2號线和3號線交會的同名車站—Père Lachaise实际上為后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雪兹神父公墓 · 查看更多 »

拉法耶特银元

拉法耶特银元(Lafayette dollar)是美国为了参加1900年巴黎世博会而发行的一种银质1美元硬币,由美国铸币局首席雕刻师查尔斯·爱德华·巴伯设计,是1983年以前发行的唯一一种1美元面额银质纪念币,也是首枚刻有美国公民形象的美国硬币,这位公民正是乔治·华盛顿。 1898年,多位美国名流开始提议,在巴黎为来自法国的美国独立战争英雄拉法耶特侯爵竖立纪念碑。总统威廉·麦金莱选择芝加哥商人费迪南德·佩克担任巴黎世博会的美国负责专员。佩克也支持为拉法耶特竖立纪念碑,为此他组建拉法耶特纪念委员会为纪念碑筹资。1899年3月3日,国会通过法案授权发行5万枚1美元纪念币,由委员会加价向公众销售来筹资。 硬币正面是华盛顿和拉法耶特的头像。巴伯根据让-安东尼·乌敦制作的华盛顿雕像和弗朗索瓦-奥古斯丁·卡诺斯制作的拉法耶特奖章设计两人头像。硬币背面则是根据保罗·巴特利特所制作雕像的早期草图设计,巴特利特的姓氏还出现在背面的雕像台座上。硬币面世后销量欠佳,有1万4000枚之后被财政部熔毁。现今,拉法耶特银元视成色而定,价值从数百到数万美元不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法耶特银元 · 查看更多 »

拉扎尔·卡诺

拉扎尔·尼古拉·玛格丽特·卡诺(Lazare Nicolas Marguerite Carnot,),法国数学家。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獲得偉大的名號——「組織勝利的人」,是極其優秀而成功的軍備與後勤天才,在法國歷史上,只有路易十四的軍備天才盧福瓦侯爵,才與他並肩齊名。 卡诺1773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当时蒙日在该校任教。1796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他长期在军队中服役,后来成为拿破仑政权的重要成员,担任过战争部长、内政部长等职,於任內推行各種軍事與公共的改革。1793年法國共和政府推行徵兵法之後,由卡諾一手組訓出來的77萬新軍,開始投入戰場並頻獲捷報,他因此被稱為「組織勝利的人」。之後拿破崙能夠稱霸歐洲,過半原因都要歸功於徵兵制與卡諾的貢獻。 卡诺的研究主要在数学分析和几何学方面。1797年发表了《论无穷小计算的亚物理学》一文,为论证无穷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做出了尝试。他对数学分析论据的各种方法,如穷举法、除不尽法、极限法的技巧选择及其对拉格朗日解析函数论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为19世纪初数学分析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卡诺对射影几何学有重要的贡献。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有:《关于几何图形的相互关系》(1801年)、《位置几何学》(1803年)、《横截面理论的研究》(1806年)等。他对麦涅拉定理进行了概括,特别在其《横截面理论的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四点的交比和四直线的交比,及其在射影和横截面情况下的不变性。与此同时,他还引入了“完全四边形”的术语。 此外,卡诺在应用数学和筑城学方面也有研究和著作。.

新!!: 拿破仑一世和拉扎尔·卡诺 · 查看更多 »

曲紋唇魚

曲紋唇魚(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又稱波紋鸚鯛、波紋唇魚),常俗稱蘇眉鱼,也有拿破崙鱼、龍王鯛、海哥龍王及大片仔等別名,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目前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列為附錄II的物種,表示於所有、管理及進行貿易時,均受到許可證制度管制。 主要棲息區域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台灣以及南海诸岛等,幼鱼多生活于礁盘内侧浅水中以及成鱼常见于礁盘外侧较深的海域。.

新!!: 拿破仑一世和曲紋唇魚 · 查看更多 »

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

曼圖亞圍城戰發生於1796年7月4日至1797年2月2日(中間有一短暫的停火期),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國軍隊包圍並封鎖了於曼圖亞的一大批奧地利駐軍,持續多月,最後奧軍投降。奧地利在此次戰役中的挫敗及嚴重傷亡間接導致其在1797年求和。此戰役是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份,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期間發生。交戰地曼圖亞位於意大利的倫巴底地區,在明喬河畔。 把奧地利軍隊逐出意大大利的西北和中北地區後,法國在1796年6月開始把目光投向曼圖亞的堡壘上。七月底,新的奧地利指揮官達戈貝爾特·馮·維爾姆澤率領軍隊南下,援救Josef Franz Canto d'Irle的堡壘。是次行動成功,逼使法軍放棄圍城。然而,奧軍於其後的洛納托及卡斯蒂廖內之戰之戰中落敗,維爾姆澤被逼撤退,只好以食物和駐軍加強堡壘的防禦。維爾姆澤退至阿迪傑河以北後,計劃把軍隊主力經布倫塔河畔的山谷移至巴薩諾。不過,拿破崙一次極為大膽的行動擊潰了保羅·達維多維奇的掩護軍,跟隨維爾姆澤到布倫塔山谷。拿破崙有了九月初在巴薩諾擊敗奧軍的經驗,嘗試清剿維爾姆澤的軍隊,但未能成功,卻把軍隊追逐到曼圖亞。結果,曼圖亞的駐軍增至三萬人,但與外界的援助被切斷,士兵開始死於疾病與飢餓。.

新!!: 拿破仑一世和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 · 查看更多 »

曼切華公國

曼托瓦公國(Ducato di Mantova),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倫巴底的公國,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於1530-1707年一直都是由貢扎加家族所統治。.

新!!: 拿破仑一世和曼切華公國 · 查看更多 »

曼托瓦

曼托瓦(Màntova),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曼托瓦省省会。.

新!!: 拿破仑一世和曼托瓦 · 查看更多 »

性書狂人

《性書狂人》(Quills),2000年首映的英美古裝劇情片,改編自道格·懷特(Doug Wright)的獲獎同名舞台劇,而電影劇本亦由懷特本人執筆。兩者均以18世紀末的法國為背景,描述情色文學大師薩德侯爵被關入瘋人院後如何度過餘生。 電影由菲力普·考夫曼執導,杰弗里·拉什、凱特·溫斯蕾、祖昆·馮力士及米高·肯恩等主演。.

新!!: 拿破仑一世和性書狂人 · 查看更多 »

普利孟特瑞會

普利孟特瑞會(chanoines réguliers de Prémontré,或稱Prémontrés和Norbertinsso;Candidus et Canonicus Ordo Praemonstratensis)是羅馬天主教律修會的一個修道會,由聖諾伯特于1120年成立於法國拉昂。 諾伯特與聖伯爾納鐸是至交,因此也被後者崇信的熙篤會理念影響。同熙篤會一樣,普利孟特瑞會會員不是僧侶,而屬於修道士,他們常在所生活的修道院周邊地區為當地教區的人民講道。.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利孟特瑞會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普隆比埃莱班

普隆比埃莱班(Plombières-les-Bains)是法国洛林大区孚日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埃皮纳区普隆比埃莱班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隆比埃莱班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雷斯堡和约

普雷斯堡和约是弗朗茨一世的奥地利帝国与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兰西帝国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后达成的和议。它结束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拿破仑称帝一年后于1805年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击败了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的联军。俄罗斯无法从它的内地及时调遣增援军,因此退出战场,但是没有和法国签署和约。彻底战垮的奥地利同年12月26日在普雷斯堡,今天的布拉迪斯拉发与法国签署和约。奥地利方面签署和约的是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约瑟夫一世和伊格纳兹·吉尤莱伯爵,法国方面签署和约的是外长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次日拿破仑在美泉宫批准了该和约。.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雷斯堡和约 · 查看更多 »

普拉多博物馆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语:Museo Nacional del Prado),又譯作普拉多美術館,館舍位於西班牙馬德里,是該國最大的美術館,收藏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來自全欧洲的繪畫、雕塑和各類工藝品,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普拉多博物館繼承了皇室珍藏,在19世紀末期就被譽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然而由於西班牙在20世紀的政治動蕩,其收藏增長緩慢,逐漸被不少博物館在總量上超越。但是普拉多擁有的傑作數量卻是後來者無法企及的,除了涵蓋歐洲所有流派和所有名家之外,還幾乎囊括了哥雅的全部精品。此外還有眾多西班牙本土畫家的代表作在這裡集中展示。.

新!!: 拿破仑一世和普拉多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10月14日

10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7天(闰年第28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8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0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5日

10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8天(闰年第28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7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0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6日

10月1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9天(闰年第29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0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9日

10月1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2天(闰年第29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0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1日

11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5天(闰年第32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0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1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9日

11月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3天(闰年第31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1月9日 · 查看更多 »

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

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是在1292年4月5日至1294年7月5日期間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不以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形式進行的新教宗遴選過程。教宗尼各老四世1292年4月4日離世後,11位在世的樞機(第12位樞機在宗座從缺期間死去)就新教宗人選商討了兩年才找到合適的繼任人。他們最後選出伯多祿·德·莫羅內為教宗雷定五世,他是中世紀後期期間第3位當選教宗時並非樞機的人(該時期共有6人當選教宗前並不是樞機)。 認為當各樞機的決定送到位於山上的修道院的時候,莫羅內並不想做教宗但後來則不情願地接受選舉結果。Gregorovius, 1897, p. 520.

新!!: 拿破仑一世和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2月12日

12月1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6天(闰年第34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9日

12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3天(闰年第3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2月19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日

12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6天(闰年第33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2月2日 · 查看更多 »

12月7日

12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1天(闰年第34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4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2月7日 · 查看更多 »

1769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69年 · 查看更多 »

1785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85年 · 查看更多 »

1793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3年 · 查看更多 »

1795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5年 · 查看更多 »

1796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6年 · 查看更多 »

1797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7年 · 查看更多 »

1798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8年 · 查看更多 »

1799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799年 · 查看更多 »

1800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0年 · 查看更多 »

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800年-18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801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1年 · 查看更多 »

1801年教務專約

1801年教務專約(Régime concordataire français)簽訂者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執政拿破崙與羅馬天主教会教宗庇護七世,簽定時間為1801年7月15日。於巴黎和羅馬兩地分別簽訂的該條約,恢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教廷地位,並加入優惠天主教於法國發展的法律。1905年,法國政府以政教分離為由,廢除該專約。.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1年教務專約 · 查看更多 »

1802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2年 · 查看更多 »

1804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4年 · 查看更多 »

1804年海地大屠杀

1804年海地大屠杀,是一次種族滅絕事件,這是在海地的让-雅克·德萨林下令對剩餘的法國克里奧爾人進行的屠殺,在海地全境發生,進行了從1804年2月上旬至1804年4月22日,並導致3,000至5,000人的各年鹷和性別的法國人死亡。 戰士小隊逐家逐戶整個殺死白人家庭,第二波的大屠殺針對白人婦女和兒童(除了反對鎮壓的拿破崙波蘭人士兵)。让-雅克·德萨林認為消滅海地白人是政治需要,因為他們被視為對黑人和穆拉托人的和平構成威脅。 這次屠殺象徵海地完成革命和建國,在1805年的憲法,所有公民被定義為“黑人”,白人禁止擁有土地。 Category:海地历史 Category:19世纪屠杀事件 Category:1804年北美洲 Category:北美洲屠杀事件 Category:反白人情緒 Category:种族大屠杀.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4年海地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1805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5年 · 查看更多 »

1806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6年 · 查看更多 »

1807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7年 · 查看更多 »

1808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8年 · 查看更多 »

1809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09年 · 查看更多 »

1810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0年 · 查看更多 »

1811年大彗星

1811年大彗星(C/1811 F1)為一顆19世紀的長週期彗星,為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Honore Flaugergues)在1811年3月25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為2.7天文單位(AU)。彗星在1811年9月12日通過近日點,彗尾長度超過60度。在1811年10月,彗星達到最大亮度0等。.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1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812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2年 · 查看更多 »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与英國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蘭湖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復原状。.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2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裡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迴盪,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2序曲 · 查看更多 »

1813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3年 · 查看更多 »

1814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4年 · 查看更多 »

1815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15年 · 查看更多 »

1821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821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21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

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在1824年10月26日到1824年12月2日期间举行。约翰·昆西·亚当斯在1825年2月9日最终当选为第六任美国总统,但亚当斯并不是当时得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当时安德鲁·杰克逊得票最多但没有当选,因为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二修正案,只有竞选人赢得絕對多数的选举人团票才可以当选,但当时四位候选人没有一人票数过半,所以最终交付众议院裁决,由代表24個州多數黨的24名眾議員,針對選舉人票最多的三名候選人舉行應變投票,亞當斯獲13票,超前傑克遜的7票、庫勞福德的4票,當選總統。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成为在美国宪法第十二修正案通过以后唯一一个总统由众议院投票产生的选举。.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24年美国总统选举 · 查看更多 »

18世纪

1701年1月1日至18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8世纪。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民主思潮逐渐燃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政治上,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州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君主制國家(如大清帝国、蒙兀兒帝國、法蘭西帝國、奥斯曼帝国、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 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 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 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新!!: 拿破仑一世和18世纪 · 查看更多 »

1911年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1911年 · 查看更多 »

19世纪

1801年1月1日至1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該世紀屬於「不列顛治世」初期與全盛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英國、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着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另一方面,英國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迫使這些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勢力逐漸地得到擴張,這其中又以深深觸發下一世紀冷戰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新!!: 拿破仑一世和19世纪 · 查看更多 »

1月10日

1月10日是公历年的第1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5天(闰年是35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月13日

1月13日是公历年的第1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2天(闰年是35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1月13日 · 查看更多 »

2007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拿破仑一世和2007年6月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拿破仑一世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2月13日

2月13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1天(闰年则是32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2月26日

2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8天(闰年则还有30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2月26日 · 查看更多 »

2月7日

2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3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7天(闰年是328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2月7日 · 查看更多 »

3月1日

3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0天(闰年第6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5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1日 · 查看更多 »

3月20日

3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9天(闰年第8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20日 · 查看更多 »

3月21日

3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0天(闰年第8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5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21日 · 查看更多 »

3月6日

3月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5天(闰年第6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0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6日 · 查看更多 »

3月7日

3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6天(闰年第6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7日 · 查看更多 »

3月9日

3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8天(闰年第6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7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3月9日 · 查看更多 »

4月4日

4月4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4天(闰年的第9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1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4月4日 · 查看更多 »

5月12日

5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132天(闰年是1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12日 · 查看更多 »

5月16日

5月1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6天(闰年第13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16日 · 查看更多 »

5月18日

5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8天(闰年第1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7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18日 · 查看更多 »

5月19日

5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9天(闰年第1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19日 · 查看更多 »

5月22日

5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2天(闰年第14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22日 · 查看更多 »

5月24日

5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4天(闰年第1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21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24日 · 查看更多 »

5月26日

5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6天(闰年第14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9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26日 · 查看更多 »

5月2日

5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22天(闰年第1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2日 · 查看更多 »

5月4日

5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24天(闰年是1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1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4日 · 查看更多 »

5月5日

5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125天(闰年是12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0天。 此日為24氣節的立夏。.

新!!: 拿破仑一世和5月5日 · 查看更多 »

6月18日

6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9天(闰年第1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18日 · 查看更多 »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22日 · 查看更多 »

6月23日

6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4天(闰年第17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91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23日 · 查看更多 »

6月24日

6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5天(闰年第17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90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24日 · 查看更多 »

6月2日

6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3天(闰年第1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2日 · 查看更多 »

6月9日

6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0天(闰年第16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5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6月9日 · 查看更多 »

7月11日

7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92天(闰年是19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3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7月11日 · 查看更多 »

7月1日

7月1日是7月的第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2天(闰年是18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3天。是下半年和第三季的開始。.

新!!: 拿破仑一世和7月1日 · 查看更多 »

7月22日

7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03天(闰年是20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2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7月22日 · 查看更多 »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7月6日 · 查看更多 »

7月7日

7月7日是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7月7日 · 查看更多 »

8月15日

8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227天(闰年是2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8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8月15日 · 查看更多 »

8月17日

8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29天(闰年是2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6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8月17日 · 查看更多 »

8月2日

8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214天(闰年是2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1天。是獅子座。.

新!!: 拿破仑一世和8月2日 · 查看更多 »

9月14日

9月14日是阳历年的第257天(闰年是25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8天。 在大多數天主教國家以及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9月14日的前一天為9月2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9月14日 · 查看更多 »

9月21日

9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4天(闰年第2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1天。.

新!!: 拿破仑一世和9月21日 · 查看更多 »

9月7日

9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250天(闰年是25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5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7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9月7日 · 查看更多 »

9月8日

9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251天(闰年是25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4天。 在英国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8日。.

新!!: 拿破仑一世和9月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波那帕托拿破仓·波拿巴拿破侖拿破侖·波拿巴拿破崙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一世拿破崙大帝拿破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