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0 关系: 加斯帕尔·蒙日,卡雷尔·阿佩尔,吉姆·莫里森,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奥斯卡·王尔德,安德烈·马塞纳,安德拉尼克·奧扎尼安,巴黎二十区,巴黎地鐵2號線,巴黎地鐵3號線,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社员墙,巴黎,我爱你,弗兰克尔·列奥,弗雷德里克·肖邦,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保罗·希涅克,共和国大街,先贤祠,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皮埃尔·路易·杜隆,科萊特,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约瑟夫·卡约,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绿荫公墓 (纽约),罗曼·加里,莎拉·伯恩哈特,莫里哀,莫里斯·杜坡莱,菲利浦·安托万·奥拉诺,马克斯·恩斯特,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让·德·拉封丹,让·查尔斯·佩尔蒂,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路易吉·凱魯比尼,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路易·巴尔杜,阿尔封斯·都德,蒙帕纳斯公墓,艾莎道拉·邓肯,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陈德滔,陈箴,林希翎,林藜光,欧仁·鲍狄埃,悲惨世界。
加斯帕尔·蒙日
加斯帕·蒙日,佩吕斯伯爵(Gaspard Monge,),法国数学家,画法几何创始人,(画法几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制图当中),微分几何之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曾担当海军部长一职,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法国的教育系统变革(曾参与École Polytechnique的创办)。.
卡雷尔·阿佩尔
卡雷尔·阿佩尔(Christiaan Karel Appel;),又译作卡·阿贝尔、卡尔·阿裴尔,是荷兰当代的一位画家、雕塑家与诗人。卡雷尔·阿佩尔从14岁开始绘画,并于20世纪40年代前往阿姆斯特丹视觉艺术皇家学院学习。他也是1948年欧洲先锋派运动的筹划人之一。.
吉姆·莫里森
詹姆斯·道格拉斯·“吉姆”·莫里森(James Douglas "Jim" Morrison,),是一位美国创作歌手和诗人,其最出名的身份是洛杉矶摇滚乐队門戶樂團的主唱。"", BBC News, January 31, 2007.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原名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Balzac),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奥斯卡·王尔德
奧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創作了多種形式的作品,其後成為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倫敦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如今他以其短詩、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及戲劇作品聞名,他的牢獄生涯和早逝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安德烈·马塞纳
安德烈·馬塞納,里沃利公爵,埃斯林親王(André Masséna, Duc de Rivoli, Prince d'Essling,),是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重要的法军指挥官Donald D. Horward, ed., trans, annotated, The French Campaign in Portugal, An Account by Jean Jacques Pelet, 1810-1811 (Minneapolis, MN, 1973), 501.
安德拉尼克·奧扎尼安
安德拉尼克·奧扎尼安將軍(Անդրանիկ Օզանեան,),亚美尼亚將領、国家英雄。他出生在西亚美尼亚,1880年代加入亚美尼亚自由运动。他是亚美尼亚志愿军团司令。1919年他离开亚美尼亚,移民到美国加州。.
巴黎二十区
巴黎二十区(20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市的20个区之一。该区位于塞纳河右岸,面积5.98km²。它拥有世界主义的梅尼蒙当(Ménilmontant)和美丽都(Belleville)区,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迎接了连续不断的移民浪潮。今天,美丽都拥有巴黎第二大唐人街。 二十区以拉雪兹神父公墓而闻名于世,那里埋葬有肖邦和罗西尼等作曲家,王尔德和普鲁斯特等作家,毕加索、雅克-路易·大卫等画家,以及歌手吉姆·莫里森。 二十区的人口峰值出现在1936年,当时有208,115人,今天人口和商业仍然非常密集,1999年有182,952名居民和54,786个工作岗位。.
巴黎地鐵2號線
巴黎地铁2號線(Ligne 2 du métro de Paris)是巴黎地铁第二條通車的路線,於1900年通車。本線自王妃门站起,向东至雨果車站後轉北,沿區界道路而行,呈东北-东-东南走向,途经巴黎右岸中北部地区,最後訖於民族廣場。2号线为巴黎地铁系统中的北环线,与6号线(南环线)呈互补状。.
巴黎地鐵3號線
巴黎地铁3號線(Ligne 3 du métro de Paris)是巴黎地铁第三条通车的路線,於1904年通車。本線自勒瓦盧瓦橋-培根車站起,呈东西走向,途经巴黎右岸中部,訖於加列尼車站,全線為地下路線。.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社员墙
巴黎公社社员墙(法语:Mur des Fédérés)坐落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我爱你
《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是一部2006年上演的电影,由美国、英国和法国不同国家的演员主演。这部2小时的电影包括18部短片,分别在各个区份拍摄,共有22位导演。 这部电影於2006年5月18日在第59屆康城電影節首映,加拿大首映于9月10日的多伦多电影节,美国首映于匹兹堡2007年4月9日。 最初,这部电影包括20部短片,分别代表巴黎的20个区份,但是最后的影片没有包括表现十五区和十一区的两部短片。每一部短片都呈现巴黎的一些场景,故事內容相當多樣化:一個對自己的單身生活充滿抱怨的中年男人在找尋停車位的時候,邂逅了昏倒在他車旁的女人;塞納河畔,有著不同背景,信仰不同文化的年輕人,愛是他們共通的語言;在瑪黑區一間畫室裡,年輕的男孩,上演《愛情不用翻譯》另一章;美國觀光客在巴黎地鐵站裡,演出地鐵驚魂記;華人街髮廊女主人的奔放熱情;太太的紅外套,讓人心碎;失去愛子的媽媽,午夜與愛子在廣場上重逢;默劇小丑圍繞著艾菲爾鐵塔的溫馨愛情故事;吸血鬼半夜出沒,遇見了愛情;王爾德從墳墓裡跑出來,幫英國情侶破鏡重圓;懷抱演員夢的美國少女與視障男孩的愛情故事…來到巴黎,才真正學會說「我愛你.
弗兰克尔·列奥
弗兰克尔·列奥(Frankel Leó;),匈牙利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法国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 1844年,在布达佩斯出生。领导第一国际巴黎支部。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为公社委员,他属于蒲鲁东左翼。先后担任劳动和交换、财政、执行委员会委员。巴黎公社失败后,弗兰克尔流亡到英国,担任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 1880年,建立匈牙利全国工人党。 1889年,参与第二国际的创立。 1896年3月29日,在巴黎逝世,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弗雷德里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是波兰與法國的知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萧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萧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萧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4部即兴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和摇篮曲等。蕭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凯勒曼,第一代瓦勒米公爵(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 or de Kellermann, 1st Duc de Valmy;)法国军事指挥官,陆军上將(Général d'armée),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元帅。在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担任不同角色,贯穿两个划时代的冲突。.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第一代但泽公爵(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 First Duc de Dantzig;)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军事指挥官,拿破仑皇帝的十八个帝国元帅之一。.
保罗·希涅克
保罗·希涅克(Paul Signac,),法国新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和修拉一起都是点彩画派的代表人物。.
共和国大街
共和国大街(Avenue de la République)是巴黎十一区的一条街道,连接共和国广场和拉雪兹神父公墓。 共和国大街开辟于1857年,最初从共和国广场延伸到马耳他路。从1857年至1882年,经过一系列的扩展,延伸至梅尼蒙大道(Boulevard de Ménilmontant)。.
先贤祠
先贤祠(Panthéon;Pantheon)位于法国巴黎的拉丁區,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贤祠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其正面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顶为布拉曼特风格。.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先贤祠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埃尔-约瑟夫·雷杜德(英文名:Pierre-Joseph Redouté,1759年7月10日生于比利时圣胡伯特---1840年6月19日于巴黎逝世,是一位比利时画家和植物学家,以玫瑰、百合及石竹类花卉等绘画闻名于世,并被誉为“花之拉斐尔”。他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的专职画师,法国大革命及恐怖统治时期(又称雅各宾专政)仍坚持作画。雷杜德得以在政治动荡骚乱中幸存下来,获得国际认可,皆源于精湛的绘画表现技艺,这类技艺在21世纪初仍鲜于人世。 著名油彩植物对开出版物《植物学图谱》,正值雷杜德的创作巅峰期(1798年-1837年),当时的巴黎是欧洲文化和科学中心。一腔热忱的绘画精神,使他成为弗兰德和荷兰传统花卉画家布鲁盖尔(Brueghel)、理查德·乐伊斯(Ruysch)、海以森( van Huysum )、德·黑姆( de Heem)的学生兼助手。雷杜德毕生创作植物绘本逾2,100幅,涵盖1,800余种不同的品种,大部分在雷杜德之前均未曾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皮埃尔·路易·杜隆
埃尔·路易·杜隆(部分中國大陆文献也称为杜隆,P.-L.,,),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杜隆4歲時成爲了孤兒,由他的阿姨在法國欧塞尔抚养長大。杜隆於1801年考入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19年,杜隆和合作,揭示了“金属元素的質量熱容與它們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的经验规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杜隆-珀蒂定律。這一定律在當時很受認可和稱讚,但現在來看它有很多問題。1838年7月19日,杜隆因为胃癌死于法国巴黎並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他和其他71位名人的名字被刻在埃菲尔铁塔上。 在社会上,杜隆常被視為一个冷淡而无趣的个人。但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不同意这一观点,把他的个性看作是寡言顺从而非无趣沉闷。他熱愛科学,在实验时態度冷淡、高度放松,并且很勇敢。.
科萊特
科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法國20世紀上半葉的女作家,大部分是關於愛情的小說作品。.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科萊特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罗萨莱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Rosales,),危地马拉小说家。他被视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约瑟夫·卡约
约瑟夫-马里-奥古斯特·卡约(Joseph-Marie–Auguste Caillaux,)法国第三共和国一个主要的政治家。国家征收所得税的早期支持者,后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以叛国罪入狱。.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法语:Guillaume Apollinaire,),法国诗人,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其诗歌和戏剧在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被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一。.
绿荫公墓 (纽约)
绿荫公墓(英语:Green-Wood Cemetery)是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座公共墓园,建于1838年。建成之初的绿荫公墓位于市郊的国王县(Kings County,即今布鲁克林),属于因为纽约市区墓地拥挤而向外开拓的郊区公墓之一。公墓坐落于布鲁克林的绿荫高地,位于展望公园西南方向数街区之隔,介乎公园坡(Park Slope)、温莎台(Windsor Terrace)、区立公园(Borough Park)、肯辛顿(Kensington)和日落公园(Sunset Park)之间的区域。1866年,保罗·金博格(Paul Goldberger)在《纽约时报》撰文,如是评论道:“纽约人的理想不过于居于第五大道,嬉于中央公园,葬于绿荫公墓。” 公墓的大门在1966年被指定为纽约地标,作为访客中心的威尔温室(Weir Greenhouse)在1982年被选为地标。1997年,公墓被列为美国史迹名录,2006年被内政部评为美国历史地标。2016年,汉密尔顿堡公园道(Fort Hamilton Parkway Gate)大门和墓地礼拜堂被列为纽约地标。 绿荫公墓是布鲁克林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公园,其成功为中央公园和展望公园的修建提供了灵感。.
罗曼·加里
罗曼·加里(Romain Gary,-1980年12月2日),法国小说家,电影剧本作者,外交官,是唯一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
莎拉·伯恩哈特
莎拉·伯恩哈特 (Sarah Bernhardt 约1844年10月22日-1923年3月26日)是一位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舞台剧和电影女演员。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在《莎拉》中所说的那样,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以及是圣女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国女人。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她在法国的舞台剧表演而出名,其后闻名于欧洲和美洲。她在一系列早期剧情电影中担任女演员并获得成功,还得到了“神选的莎拉”(The Divine Sarah)的绰号。.
莫里哀
莫里哀(Molière,)是一位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创始人,也被認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幾位喜剧作家中的一位 。莫里哀著名的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唐璜》、《愤世者》、《司卡班的诡计》等,和皮埃尔·高乃依與拉辛合稱為法國古典戲劇三傑。 莫里哀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且在克萊蒙學校(現在的路易大帝中学)就讀,他很適合在劇院開始他的事業。他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因此在他開始寫作時,這幫助他提昇喜劇的能力,可以結合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 莫里哀因著腓力一世(路易十四的兄弟)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卢浮宫在國王面前導演戲劇。他承現了一齣皮埃尔·高乃依的經典戲劇以及他自己的一齣鬧劇《The Doctor in Love》,之後國王允許他使用卢浮宫附近的大廳,是一個適合戲劇表演的寬敞房間。後來國王允許莫里哀使用,他在兩處的戲劇都獲得巴黎人的好評,例如《》、《太太学堂》、《丈夫学堂》等。皇家對莫里哀的喜愛讓他的劇團有皇家的退休金,當時也稱為Troupe du Roi(皇家劇團)Roy, p.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莫里哀
莫里斯·杜坡莱
莫里斯·杜坡莱(Maurice Duplay,1738年12月22日,法国圣迪迪耶昂韦莱 - 1820年6月30日,法国巴黎)是一名法国木工承包商,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以及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房东。 杜坡莱于1767年结婚Jean Baptiste Louis Joseph Billecocq, Nicole Felkay, Hervé Favier, Souvenirs de J.-B.
菲利浦·安托万·奥拉诺
菲利普·安托万·奥拉诺(Philippe Antoine d'Ornano, 1st Comte d'Ornano) (1784年1月17日——1863年10月13日) 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在1808年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封奥拉诺伯爵。.
马克斯·恩斯特
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德国画家、雕塑家、图像艺术家及诗人。作为一名多产的艺术家,恩斯特是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是一位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他还是巴黎天文台台长,创作了著名的从古代至十八世纪天文学史著作。.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法国诗人,以《拉封丹寓言》(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拉封丹生於法國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當時屬香檳),父親為政府官員。曾習法律、神學,但最後決心成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繼承父業,在家鄉擔任水澤與森林的管理人。1664年出版《故事詩》(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內容取材自薄伽丘、拉伯雷、阿里奧斯托等人,雖然文筆高雅,但淫穢的場面不少,被時人評為有傷風化。《拉封丹寓言》的初版于1668年面世,大受好評,驅使他繼續撰寫下去,直至逝世(共十二卷)。 拉封丹一生缺錢,但多有貴人扶助,包括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凯(Nicolas Fouquet),也與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文壇鉅子友善。富凱失勢被捕後,拉封丹曾公開為他求情,惹來路易十四的不悅。拉封丹一生始終為皇室所冷落,但由於文名愈來愈高,在1683年進入法兰西学院。晚年皈依宗教,73歲時在巴黎辭世,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封丹寓言》裡頭的故事並非拉封丹自編,主要來自古希臘的伊索、古羅馬的寓言家費德魯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書》。不過,拉封丹化陳舊為新鮮,將寓言這傳統體裁推至一個新高度。他的詩風靈活,詞彙豐富,格律多變,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让·查尔斯·佩尔蒂
让·查尔斯·佩尔蒂(Jean-Charles Peltier,)或译为让·帕尔帖,是一名法国实验物理学家,因发现了一种后以他命名的热电效应而闻名。.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让-马蒂厄-菲利贝尔·塞律里埃,第一代塞律里埃伯爵(Jean-Mathieu-Philibert Sérurier, 1st Comte Sérurier;)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
路易吉·凱魯比尼
里亚·路易吉·卡洛·泽诺比奥·萨尔瓦多·凯鲁比尼(Maria Luigi Carlo Zenobio Salvatore Cherubini,) 是一位出生於意大利、在法國渡過其大部分創作生涯的作曲家,以創作歌劇和基督宗教聖樂著名,曾任杜伊勒里宫皇家劇院音樂總監,法國王室音樂總監,還有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貝多芬認為凱魯比尼是自己同輩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是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曾以领导人的身份参与过1871年在法国爆发的巴黎公社。布朗基也以其布朗基主义而知名。巴黎公社议会主席。.
路易·巴尔杜
路易·巴尔都(Louis Barthou,)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奥洛龙-圣玛丽,卒于马赛,是一位法国政治家。.
阿尔封斯·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法国寫實派小说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蒙帕纳斯公墓
蒙帕纳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是与拉雪兹神父公墓、蒙马特公墓并列的巴黎三大公墓之一,位于圣日耳曼德佩广场南部的蒙帕纳斯区,属于巴黎十四区。 蒙帕纳斯最初的公墓是Le Cimetière du Sud。在它于1786年因卫生原因关闭后,公墓在1824年重建在三座征收的农场上。 蒙帕纳斯公墓是许多法国文艺知识界精英的安葬之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诗人波德莱尔、数学家庞加莱、汽车工程师雪铁龙、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和伴侶波伏娃、社会学家涂尔干、新浪潮导演兼作家杜拉斯等人都长眠于此。它也是纪念因公殉职的巴黎警察和消防员的地方。 这里长眠的名人们为公墓引来了如织的游人。今天的蒙帕纳斯公墓已成为巴黎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艾莎道拉·邓肯
艾莎道拉·邓肯(Isadora Duncan,),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
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Raymond-Louis Gaston Planté)是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于1859发明了铅酸蓄电池,最终成为率先推出的商用化可充电蓄电池。 1834年4月22日,普兰特于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奥尔泰兹。曾就读于私立小学和查理曼中学,16岁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学。1854年开始在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院任物理学助教,185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860年被升任为以普及教育为主的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现该学院的一座露天剧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855年,他在巴黎近郊发现了首具史前不飞鸟的化石-加斯顿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巨大的动物与北美洲著名的营穴鸟关系极近。但在当时,普兰特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仅仅只是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诺贝尔奖获主亨利·贝克勒尔的父亲)的一名助教。因此,尽管早期的发现在1855年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但很快就被普兰特随后的发明所淹没。.
陈德滔
德滔(Trần Đức Thảo,)是一位越南哲学家。他的著作大多以法文写成,试图结合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法国较为流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雅克·德里达都引用过他的文章。 陈德滔生于越南河内并在那儿受了早期教育,17岁时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1936年,他赴法国继续学业,在高等师范学校师从莫里斯·梅洛-庞蒂,在那儿他写了一篇关于黑格尔的论文。1943年以一篇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论文通过了Agrégation考试。1940年代他着手开始写第一本专著《现象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书中认为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叙述的缺陷只能由马克思关于劳动和社会的看法来补救。同时他成为一名活跃的反殖民主义者,在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创办的杂志《现代》撰写关于印度支那殖民主义的文章,文章引起了弗朗茨·法农等人的注意。1946年10月至12月,法国政府将陈德滔关进监狱。《现象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于1951年出版,同年他返回越南,支持共产党的活动。1956年,他成为第一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 但1956年土改导致许多人死亡后,他成为党的政策的批评者,卷入了1950年代末异议知识分子被集体批判或处罚的人文-春天事件。虽然陈德滔未被逮捕,他还是受到共产党排挤,并在《人民报》发表了两篇自我检讨,1958年离开了政府给予的职位。165年至1987年他的著作不能在越南出版。后三十年中他将一些哲学著作译成越南语,并准备他的另一本专著《语言和意识的起源考察》。该书1973年在法国出版,将唯物主义的生物性及认知性对意识与主观的论述与早前的马克思主义理念相结合。1980年代政治气氛缓和后,他得以到法国治病,在那儿遇见不少旧友,虽然他仍只能在越南使馆的一个房间过着清贫生活。1993年他在巴黎逝世,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陈德滔
陈箴
()是一位旅法中国艺术家,被认为是过去20年最为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陈箴
林希翎
林希翎()女,原名程海果,生于上海,是中国少数未获改正的右派分子之一。.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林希翎
林藜光
林藜光(),福建思明人,中国近代佛学家、印度学家,佛教居士。.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林藜光
欧仁·鲍狄埃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是法国革命家、詩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國際音標:,另有中文譯名《孤星淚》,原意为“悲惨的人们”、“可怜的人们”),是法国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绘19世纪初20年间几个法国人物的生活背景,涵盖拿破仑战争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政治現象敘述。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尚萬強试图赎罪的历程。小说试图检视他的赎罪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宏大的小说,融进法国的历史,以及巴黎的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检视善、恶和法律的本质,同样还有爱情与亲情的种类和本质。 雨果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真实的罪犯和警察,他把这个真实人物的性格分成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悲惨世界通过它不计其数的舞台和銀幕的改编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编作品是同名音乐剧。.
查看 拉雪兹神父公墓和悲惨世界
亦称为 佩雷拉雪兹神父公墓,拉雪兹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