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拉格比公學

指数 拉格比公學

拉格比學校(英语:Rugby School),位於英格蘭中部沃里克郡拉格比鎮上的一間男女兼收寄宿學校,也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公學之一,成立於1567年。 拉格比學校以其為橄欖球運動發源地而聞名於世,橄欖球一詞的英文正是取自於拉格比。.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1 关系: 壁手球大法官 (英國)威廉·韋伯·艾利斯亞瑟·偉利内维尔·张伯伦公学C·C·羅拔士約翰·克勞德·懷特白思華聯盟式橄欖球足球 (球)足球 (消歧義)路易斯·卡羅麥理浩郭榮鏗艾惕思橄欖球橄欖球 (消歧義)橄欖球類運動歐內斯特·高爾斯拉格比

壁手球

壁手球是一種十九世紀起源於英國的競賽運動,玩法與壁球相似,場地可以由兩面至四面牆組成,球員用手將球擊向牆上,對方球員無法在球著地兩次前打起球便會失分。牆手球在十九世紀非常流行,包括伊頓公學及拉格比公學等著名學府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運動,創出富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壁手球玩法。 Category:球類運動.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壁手球

大法官 (英國)

大不列顛大法官(英文:Lord High Chancellor of Great Britain),通稱大法官(英文:Lord Chancellor),是英國政府內一個高級和重要的官位。大法官在一眾國務重臣(Great Officers of State)中排行第二,有關任命都由首相提出意見,再由君主委任。在1707年英國成為聯合王國以前,此職位曾分別為「英格蘭大法官」(Chancellor of England)及「蘇格蘭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of Scotland)執掌。現任大法官兼司法大臣是郭達瑋閣下,PC,MP。 大法官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擔任國璽的保管人。此外,他也是英國內閣的閣臣之一,依據法律,理論上他有責任維持法院有效運作,以及確保法院的獨立。在昔日,大法官負責主持上議院的會議,同時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的司法首長;但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上述兩項職能已經分別移交予上議院議長及首席法官。大法官自16世紀開始原本一直由貴族出任,但此一傳統在2007年6月被施仲宏打破,他成為近代首位以庶民身份擔任大法官的人士,並且兼任司法大臣一職。大法官以往曾經兼任憲制事務大臣之職,但此職已在2007年為司法大臣取代。 如果大法官沒有被委任,就可以委任國璽大臣。國璽大臣與大法官的職能完全一樣,不過兩者的任命方法卻有分別。另外,大法官的職務亦可以由一個由多於一位「上議院國璽專員」組成的委員會行使。不過自19世紀以來,只曾有大法官的任命,而國璽大臣與委員會則處於廢棄的狀態。.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大法官 (英國)

威廉·韋伯·艾利斯

威廉·韋伯·艾利斯(),出生於英格蘭蘭開夏郡薩爾佛得,是一位聖公會牧師。他曾經就讀於沃里克郡拉格比鎮的拉格比學校,一般認為他就是橄欖球運動的創始人。 在橄欖球界的傳說裡,1823年的某一天,拉格比學校正在舉辦校內足球比賽。威廉·韋伯·艾利斯因為一次踢球失誤感到懊惱,一時心血來潮,便抱起球跑向對方球門。此一動作雖然犯規,卻引起在場觀眾的興趣。此後在該校的足球比賽中,抱球跑的情況便頻頻發生,並逐漸傳播開來。後來經由一些熱心人士的研究與改善,便逐漸發展成為一項新的運動。由於是從拉格比學校開始發展的一種足球衍生運動,便稱之為「拉格比足球」,也就是中文所稱的「橄欖球」。 Category:橄欖球 Category:英格兰人.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威廉·韋伯·艾利斯

亞瑟·偉利

亞瑟·偉利,CH、CBE(Arthur Waley,アーサー・ウェイリー,),英籍東方學學者及漢學家。 正如一近期的評論所言,“在中日二國的古文,與英語系大眾讀者間,偉雷是一位偉大的轉介者;他在20世紀的上半段時期扮演了東方與西方間的大使。他的中文及日文皆是自學成才,而且不論是流暢性或學識,都達到了卓越的程度。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成就,也如他自己後來所注,或許這只能發生在那個時期,也無法再能做到了。” 他对提高认识和学术关注英语世界做出极大贡献,使得再次出版的经典作品有了更广泛的阅读群体。.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亞瑟·偉利

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及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内维尔·张伯伦

公学

公学(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国的公共学校,公學部份與皇室有關,另有是由一些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爲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学最早时是为比较贫穷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场所,但到十八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学校,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並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校方會先衡量申請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學校的校風,即指該家庭是否屬於中產或貴族,才決定招收這位學生與否。早期的公学全部屬男子寄宿學校。英國公學在1861年大概可分爲九個主要派別 ,它們包括查特豪斯公學,伊顿公学,哈羅公學,Merchant Taylors' School,拉格比公學,St Paul's School,什鲁斯伯里学校,西敏公學,温切斯特公学。至1902年,英國政府年鑑列出102間較有名氣的公學,並把這些學校分成五個等級,可見當時階級的分明。公學學生多數會選擇在十九歲左右進入大學。現時公學在英國成為了精英教育,在整個英國教育制度佔有祟高的地位。各所公學各自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培養的學生都很出眾。.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公学

C·C·羅拔士

查爾斯·科林伍德·羅拔士(,),世稱C·C·羅拔士(C.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C·C·羅拔士

約翰·克勞德·懷特

約翰·克勞德·懷特(John Claude White,又譯惠德,)是英屬印度的官員,攝影師,作家和土木工程師。他於1889年到1908年擔任英國駐錫金政務官,參與英屬印度與西藏的通商與劃界談判。他長期住在錫金首都甘托克,因為拍攝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照片與著作而聞名。他曾獲得印度帝國三等勳.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約翰·克勞德·懷特

白思華

白思華中將,CB,DSO*,OBE,MC,OStJ,DL(,),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著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 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期間因軍功屢獲授勳。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憑藉突出表現獲多番補送到軍事學院深造,並且屢獲擢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准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面對日本日漸增加的威脅,他任內展開技術評估,認為日軍最有機會從北面的泰國向南入侵馬來亞,指出有增兵佈防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而且大部份的駐軍更是欠缺經驗和所需的訓練。 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英軍處於劣勢,島上除了大約一半地方落入日軍手上以外,英軍還要面臨食水不足等困境。雖然白思華曾多番否決投降的建議,但最終在2月15日改變決定同意投降。白思華在淪陷後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 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Morris (1979), p.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白思華

聯盟式橄欖球

聯盟式橄欖球(英语:Rugby League),是由橄榄球直接發展出來的一種團隊球類運動,因其組織名稱而得名。 聯盟式橄欖球競賽雙方各派13名球員上場,比賽場地為長方形草地,球場兩端各有一「H」型球門。比賽目的是持球衝到對方球門線後方以球觸地得分,稱之為達陣;亦可以在比賽中踢球越過球門橫桿上方而得分。當比賽時間結束時,以得分較多者獲勝。比賽過程中,防守一方可擒抱攻方持球員以阻止其進攻,但擒抱方式與位置均有所限制,以避免選手受傷。 防守球員將對方持球員擒抱倒地後,便結束攻方該一回合的攻擊,需放手讓攻方持球員重新站立。持球員應將球置於地面用腳往後撥傳以重新開球,並進行下一回合的攻擊。若未掉球,攻方每次攻擊可持續進行6個回合,然後攻守角色互換,改由對方重新攻擊。 聯盟式橄欖球發源於英国,目前在英国、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設有職業聯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聯盟式橄欖球被定為國家運動,很多當地球員到澳大利亚參加職業聯賽。 世界盃聯盟式橄欖球賽是最大的國家隊級比賽,首屆於1954年舉行,最近一次是2013年的第14屆,各屆間隔年數不定。最大的贏家是澳大利亚队,總計奪得10次冠軍、2次亞軍。其次為英国队,共得3次冠軍、4次亞軍。.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聯盟式橄欖球

足球 (球)

足球是一個供不同名為足球比賽用的球。 在古代,人們採用動物(例如豬)的膀胱製作的天然物料足球,但到了今天,足球是由專業團隊按照嚴格的規格製造。每一種足球運動也有其專屬用球,但仍離不開一至兩個基本形狀:.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足球 (球)

足球 (消歧義)

足球,在中文的裡通常指英式足球。 足球还可以指:.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足球 (消歧義)

路易斯·卡羅

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筆名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英國作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攝影家,以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與其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而聞名於世。.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路易斯·卡羅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麥理浩

郭榮鏗

郭榮鏗 (Dennis Kwok Wing-hang,),香港政治人物、執業大律師,現任公民黨執委(黨務發展),香港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界別議員,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副主席,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郭榮鏗

艾惕思

艾惕思爵士,KCMG(,),一作艾迭思,英國外交官、「中國通」和古玩收藏家,1960年至1962年任英國駐老撾大使、1963年至1970年任英國駐菲律賓大使、1972年1月出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辦,同年3月隨中英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而出任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至1974年退休。艾惕思熱愛中國文化,尤愛收藏明代青花瓷等中式古代瓷器。 艾惕思1938年加入外交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派駐地中海、北非和西非等地,戰後初年曾任工黨首相艾德禮的助理私人秘書。他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曾獲兩度派往中國,後期擔任過駐華代辦處參贊兼總領事,兩次在華經歷加深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成為外交部內的中國專家。 1960年,艾惕思奉派老撾出任大使,當時印度支那地區成為冷戰格局下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的角力場,北越和南越除了在1955年起全面爆發越戰以外,接壤越南的老撾也自1953年起持續爆發由該國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向老撾王國發動的老撾內戰。艾惕思在老撾任內代表英國聯同美國和法國等國,促成當地在1962年籌組聯合左、中、右三派的三方聯合政府,試圖以中立力量穩定該國局勢。可是,艾惕思同年卸任後,聯合政府很快就因為內部矛盾出現不和,內戰旋於翌年重燃。此後,艾惕思於1963年出任駐菲律賓大使,一任七年,到1970年調回英國。 艾惕思的仕途原本載浮載沉,但隨著中英關係改善,兩國達成協議在1972年3月建立大使級關係,這使他在1972年1月得以第三度調往中國,出任英國駐華代辦,以候任大使一職。同年3月,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1949年中共建政後英國首任駐華大使。任內,他促進中英雙方的官方和文化交流,兩國除了在1973年1月和3月分別互派龐大的貿易代表團訪問對方外,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姬鵬飛也繼英國外相何謨爵士在1972年10月訪華以後,於1973年6月出訪英國。針對香港前途問題,他見證英方未有行使否決權,讓中方要求把香港剔出聯合國殖民地名單的建議在1972年11月獲聯合國大會通過,意味兩國就香港問題達成了一定的默契。 1974年退休後,艾惕思把主要時間專注於中國古代陶瓷。事實上,早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華任職期間,他已經開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陶瓷,並結識陳萬里和馮先銘等中國古代陶瓷權威。自五十年代開始,他還在英國的《東方陶瓷學會學報》發表多篇有關中國古代陶瓷的學術文章。退休以後,艾惕思多次以私人身份到訪中國,考察景德鎮、德化縣、泉州市和廈門等地的窯址和考古場地,並在當地與劉新園等不同的中國古代陶瓷學者展開交流。艾惕思退休後曾任東方陶瓷學會會長,而且是牛津大學沃弗森學院院士和大英博物館信託人,他生前於1975年把22件具高度藝術價值的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捐贈予大英博物館,身後更把遺下的中國古代陶瓷藏品盡數捐給該館。.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艾惕思

橄欖球

聯合式橄欖球(Rugby Union),通稱橄榄球(Rugby)或英式橄欖球。橄榄球的中文译名因其使用的椭圆形(橄欖形)用球而得名。但在英語中,並無類似的稱呼。 英式橄榄球和英式足球一样,都是衍生自欧洲古代传统足球的一种团队球类运动。上述“欧洲古代传统足球”中的“足球”一词是泛指,并不是指大中华地区认知的“足球”即“英式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橄榄球和英式足球等其他足球类运动有共同的起源。“Rugby rules”在1845年确立,时间上比现代的英式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的另外两大起源规则的确立时间更早。橄欖球類運動起源於英國,隨後擴展至歐陸各國及英联邦所屬國家與地區,台灣、日本、香港亦有相關賽事。重要的國際比賽有歐洲的六國錦標賽、南半球的橄欖球冠軍錦標賽,以及世界盃橄欖球賽。 傳統的联合会式橄欖球,競賽雙方各派15名球員上場,比賽場地為長方形草地,球場兩端各有一“H”型球門。比賽目的是持球衝到對方球門線後方以球觸地得分(Try,相当于美式足球的“達陣”),触地得分後可再取得一次罰球射門機會补加分数;另亦可以在比賽中踢球越過球門橫桿上方而得分。當比賽時間結束時,以得分較多者獲勝。比賽過程中,防守一方可擒抱攻方持球員以阻止其進攻,但擒抱方式和位置均有所限制,以避免選手受傷。 近年來流行的七人制橄欖球,是橄欖球運動的一種變化,其場地、規則與傳統15人制橄欖球大致相同,但人數少、比賽節奏快、平均得分高,普遍受到歡迎,重要性日增,為世界運動會的正式競技項目。七人制橄欖球成為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正式比賽項目。七人制橄欖球外,亦有10人制之設計,不過較不普遍。 除此之外,尚有許多運動是由橄欖球和足球衍生發展出來,包括同樣使用橄欖形球的聯盟式橄欖球(Rugby League)、美式足球和加拿大式足球。澳式足球和流行於愛爾蘭的蓋爾式足球,發展相对较獨立。盖尔式足球虽然使用圓形球,但與英式橄欖球運動有幾分相似,有時會被拿來作比較。.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橄欖球

橄欖球 (消歧義)

橄欖球在中文中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定義:.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橄欖球 (消歧義)

橄欖球類運動

橄欖球類運動,亦稱橄榄足球或直接音譯為拉格比足球(Rugby Football),其英語原義僅指由英格蘭拉格比學校直接發展出來的橄欖球(又稱聯合式橄欖球,Rugby Union)與其直接分支-聯盟式橄欖球(Rugby League)兩種運動的合稱。這兩種都是十九世紀盛行於英國公學的球類運動。 但在華文世界裡,由於改以球的外形命名,有時候會將美式足球、加拿大式足球、澳式足球等各種使用橄欖形球,但英文名稱已不含「拉格比(Rugby)」一詞的衍生運動納入,因而該名詞儼然變成所有使用橄欖形球運動之「中文統稱」。 至於流行於愛爾蘭的蓋爾式足球,雖然規則與橄欖球運動有幾分相似,但係獨立發展產生,而且使用圓形球,一般不會被納入橄欖球類運動,但常會被拿來作比較。.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橄欖球類運動

歐內斯特·高爾斯

歐內斯特·亞瑟·高爾斯爵士,GCB,GBE(Sir Ernest Arthur Gowers,),英國資深公務員及作家,1903年至1930年在英國政府內供職,曾處理稅務及礦務等事務,離開政府前任稅務局委員會主席。離開政府以後,高爾斯爵士繼續獲政府委以不同公職,當中包括出任煤業委員會主席、倫敦地區民防地區專員、哈羅發展公司主席、及死刑皇家委員會主席等等。高爾斯爵士深得英廷肯定,多次獲勳,更曾四度獲授予爵士勳銜。 高爾斯在政府供職多年以來,以文筆簡潔直接著稱,善於英文公文寫作。他在1954年出版參考書The Complete Plain Words(《簡明語文全集》),內容講授英文公文寫作技巧,出版至今未曾停印,是英文公文寫作的重要參考書籍之一。.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歐內斯特·高爾斯

拉格比

拉格比,位於英格蘭中西部沃里克郡的一個城鎮,位於考文垂東面約21公里,濱臨雅芳河畔。2001年人口普查為61,988人,為該郡第二大城鎮。 拉格比學校為拉格比鎮上的一間男女兼收寄宿學校,也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公立學校之一,以其為橄欖球運動發源地而聞名於世。.

查看 拉格比公學和拉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