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拉格朗日点

指数 拉格朗日点

拉格朗日点(Lagrangian point)又称平动点(libration points)在天体力学中是限制性三体问题的五个特殊解(particular solution)。就平面圆型三体问题,1767年数学家欧拉根据旋转的二体引力场推算出其中三个点(特解)為L1、L2、L3,1772年数学家拉格朗日推算出另外两个点(特解)為L4、L5。例如,两个天体环绕运行,在空间中有五个位置可以放入第三个物体(质量忽略不计),并使其保持在两个天体的相应位置上。理想状态下,两个同轨道物体以相同的周期旋转,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与离心力在拉格朗日点平衡,使得第三个物体与前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目录

  1. 108 关系: 大碰撞說天平動天體力學天體命名天渊太空移民太空電梯太阳太阳系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夸父计划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宇宙世紀科技宇宙殖民地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对日照小行星小行星101429小行星1404小行星4179小行星588小行星624小行星884尼斯模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希尔达族希爾球三体III:死神永生一年战争引力忒伊亚 (行星)土卫十四土卫三土卫三十四土星的卫星地球地球的其他衛星地球特洛伊地球歷史利薩如軌道冕環共軌組態共振海王星外天體先进成分探测器克卜勒223... 扩展索引 (58 更多) »

大碰撞說

大碰撞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是一種解釋月球形成原因及過程的假說,也可用於探討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衛星生成。該假說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或太陽系形成後約2,000萬到1億年前的冥古宙),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撞擊,殘留的碎片形成了月球。這顆撞擊地球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Theia),這名字是希臘泰坦神話裡月神塞勒涅的母親之名。 大碰撞說是目前最受青睞的科學假說,支持的證據包括: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方向相同、月球曾擁有熔融態的表面、月球擁有較小的鐵核且其密度比地球低、由其他行星系統發生類似碰撞所得到的證據(即導致岩屑盤)、符合主流的太陽系形成理論。最後,月球和地球岩石擁有的穩定同位素比率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相同的起源。 儘管為目前最佳的月球形成假說,大碰撞說仍存在一些缺陷。理論上,大碰撞產生的高溫會形成全球性的岩漿海,然而,沒有證據能證明較重的物質因此沈入地幔。目前,沒有模型能對於從發生大碰撞到形成月球的過程作出完美解釋。其他問題包括,月球何時開始失去揮發性物質、以及同樣發生過碰撞的金星為何沒有衛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大碰撞說

天平動

在天文學中,天平--動(Libration)是從衛星環繞的天體上觀察所見到的,真實或視覺上非常緩慢的振盪。儘管這些振盪亦適用於其他行星,甚至太陽,但天文學家們長久以來都只用在月球相對於地球的視運動,並且選擇一個點來平衡與對比晃動的尺度。.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天平動

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天體的運動和萬有引力的作用,是應用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研究天体的力學運動和形狀。研究對象是太陽系內天體與成員不多的恆星系統。以牛頓、拉格朗日與航海事業發達開始,伴著理論研究的成熟而走向完善的。 天體力學可分六個範疇: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天體力學也用於編制天體曆,而1846年以攝動理論發現海王星也是代表著天體力學發展的標誌之一。天體力學的卓越成就是發展出zh-cn:航天动力学; zh-tw:太空動力學;-,研究和發展出各式人造衛星的軌道。.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天體力學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天體命名

天渊

《天渊》(英語:A Deepness in the Sky)是美國作家弗諾·文奇於1999年3月發表的硬科幻小說,是文奇的另一部科幻小說《深渊上的火》的前传。本书獲得1999年星云奖的提名和2000年雨果奖的最佳小说奖。2005年4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简体中文版,译者为李克勤。 本书的书名取自书中的外星人主角之一在一场辩论中对他的种族的休眠习性以及宇宙的深邃的感慨。.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天渊

太空移民

太空殖民(又稱地外殖民、太空移民、太空定居)是指在地球以外建立永久的人類居住地,以及對太空中的資源取得控制權。 人類天生是具有開拓探索精神的,太空殖民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写于一九零四年,徐念慈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寫道:...中国虽大,已非容身之地。中、日有志探险之士,都打算乘气球奔赴月球。」,是中国最早有關太空殖民的描述。 太空殖民是富有爭議性的,支持對太空進行殖民的,有兩個最常見的論點,其一是為了確保文明能夠在行星級自然災害或核戰爭中存活下來,以及获取太空中的龐大資源。非實用主義的觀點認為,文明是美麗的,應在整個宇宙中傳播開去。而最常見的反對論點包括:太空的商品化令敵人更強大,這裏包括了主要的經濟和軍事機構的利益,以及加劇預先存在的威構,例如戰爭,恐怖活動向太空蔓延等等。Dickens, Peter (Feb 2008).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空移民

太空電梯

电梯(Space elevator),又稱軌道電梯,由於頂部直達外太空,所以又名天梯,是一种低成本将有效载荷从地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运输到空间的解决方案。.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空電梯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阳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阳系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是由以馬特拉馬可尼航太公司(現在的阿斯特里姆)為首的歐洲工業財團製造,使用洛克希德馬丁的擎天神2號運載火箭於1995年12月2日發射。它是研究太陽的太空船,迄今已發現超過3,000顆彗星 。它從1996年5月開始正常運作,是歐洲航天局和NASA聯合的一個國際合作專案。最初的計畫只是一個兩年的任務,但SOHO將在太空中服務超過20年。在2013年6月,一個延展的計畫獲得批准,它至少將持續工作至2016年12月。 除了它的科學任務,它也是太空天氣近及時預測資料的主要來源。SOHO與GGS Wind、先進成分探測器(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ACE)、和(Deep Space Climate Observatory,DSCOVR)是在地球-太陽的L1點附近的四艘太空船。這個點是距離太陽0.99天文單位,距離地球0.01天文單位的日地重力平衡點。除了它的科學貢獻之外,SOHO是第一艘使用反作用輪作為虛擬陀螺儀的三軸穩定太空船;這是在1998年一次幾乎失去這艘太空船的突發緊急事件之後加入的新技術。.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夸父计划

夸父計劃是中國的一個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又稱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劃,計劃得名於中國神話中的夸父。 由於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因此夸父計劃三顆衛星建議在這個時間內發射,如果按期實施,該計劃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目前由于国际合作原因,该计划面临搁浅。.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夸父计划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目的是探測宇宙中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2001年6月30日,WMAP搭载德尔塔II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由於宇宙間殘存著大霹靂的熱輻射(即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WMAP的目的就是測量這些熱輻射的極小差異。這計畫由查爾斯·本內特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領導,與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WMAP太空船在2001六月30日七點46分46秒於佛羅里達升空,是COBE太空任務的繼承者之一,也是中級探索者系列衛星的一員。2003年,為了紀念曾為研究計畫一員的宇宙學家大衛·威爾金森,MAP更名為WMAP。WMAP在圍繞日-地系統的L2點運行,離地球1.5×106公里。2012年十二月20日,研究團隊發佈了WMAP九年數據及相關影像。 WMAP的測量在建立最近的宇宙標準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或稱ΛCDM模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是一種以宇宙常數型態表示的暗能量為主導的宇宙模型,這模型與WMAP數據及其他宇宙學數據吻合,並且緊密的相互趨近。在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中,宇宙年齡為137.72 ± 0.059億年。由金氏世界記錄鑑定,WMAP的任務使宇宙的年齡精確度優於1%。現在的宇宙膨脹速率(見哈伯常數)為69.32 ± 0.80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宇宙的組成中有 4.628 ± 0.093%的一般重子物質,有24.02+0.88−0.87%既不吸收也不放射光的的冷暗物質(CDM),有71.35+0.95−0.96% 使宇宙加速膨脹的的暗能量。而微中子在宇宙含量中佔不到1%,但WMAP的測量發現其存在。該團隊於2008年首次發現,證實了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的存在,微中子的有效種類為3.26 ± 0.35。尤拉平面幾何的曲率(Ωk)為-0.0027+0.0039−0.0038。WMAP的測量在很多方面也支持宇宙是平坦的,包括平坦測量。 根據「科學」雜誌,WMAP在2003年有重大突破。這任務的成果論文榮登2003年後超熱門科學文章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名。在 INSPIRE-HEP數據庫中,物理與天文學引用最多次的論文只有三篇是在2000年以後發表的,而這三篇皆由WMAP發佈。在2010年三月27日,貝內特、來曼、大衛榮獲2010年的邵逸夫獎,以褒揚他們WMAP對天文界的貢獻。 2010年十月,WMAP太空船經過九年的運作,終於功成身退,安息在日心軌道上。天文學及物理高級審查小組在2010年九月於美國太空總署核准了總共九年的WMAP作業,所有WMAP的數據都會仔細檢查並公諸於世。 有些宇宙標準模型的數據型態不同於一般的統計。例如極大角度的測量中,四極矩的數據可能小於模型所預測的,但此不一致性並不顯著。比較小的角度,如大的冷班點及其他數據特徵等,在統計數據上反而較為明顯,而研究將會繼續往這些方面進行。.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是中国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它是建基於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且命名为嫦娥二号。嫦娥二号主要是用作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往後工程的风险,同時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总经费投入约9亿元人民币。.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嫦娥二号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将携带巡视器(“月球车”)一同于2018年年底由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向月球背面发射。数日后进入月球轨道并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如果成功,这将是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同时也是首次在月球的高纬度极地着陆。或携带中国境外航空组织的科学仪器。.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嫦娥四号

宇宙世紀科技

宇宙世紀科技,日本動畫、漫畫作品《GUNDAM系列》,宇宙世紀裡的虛擬科技。這些科技不單影響了之後其他《GUNDAM系列》作品的劇情,而且亦開展了寫實機器人的動畫類別。.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宇宙世紀科技

宇宙殖民地

宇宙殖民地(Space colony、Space settlement、Space city、Space habitat;又稱「太空殖民地」、「宇宙殖民島」、「宇宙島」、「空間城」、「宇宙都市」、「太空城市」、「太空居民點」等)是十九世紀科學界提出的在宇宙空間中建立一個仿似地球,且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成為太空移民的熱門方案。 現在的模式一般是在196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erard K.O'Neil所提出方案定型,計劃因種種原因未具體實現,但在許多科幻作品如機動戰士GUNDAM、超時空要塞、星界的紋章、拉瑞·尼文的已知空間(如環形世界)系列、極樂世界 (電影)等中已被引用。.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宇宙殖民地

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

機動戰士GUNDAM世界中的宇宙殖民地(又譯為殖民衛星或音譯為科羅尼,香港譯為殖民星),是建設在拉格朗日点周邊的宇宙殖民地群體與小行星基地(自小行星帶拖曳而來)。 大部分在動畫中的人工建設的殖民地,是參考現實的島三型太空殖民地。為直徑6公里,長30~40公里的圓柱狀結構,以每兩分鐘一圈的速度自轉以形成人工重力。外殼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半外壁透明,由外面的集光板收集陽光的開放式。此種能改變集光板上面的鏡面來改變殖民星內的日夜。另一種為封閉式的,此種把所有外壁都作為居住區,沒有透明部份,居住區面積為半透明版本同長度的兩倍。使用在沒有太陽照射的地方。(UC中是使用在月球背後L2的Side 3上面)要注意的是,雖然同長度的話後者是能住兩倍的人數,但是Side 3的殖民星長度大都是開放式的一半,因此居住人數沒有特別多。另外,每個宇宙殖民地的設定居住人口約為島三型太空殖民地設計目標人口的三倍,所以宇宙殖民地的人口密度應該非常高。 實際上尚有其他類型太空殖民地,如新機動戰記GUNDAM W主要是放大的島二型環狀都市,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主要是沙漏型P.L.A.N.T.。甚至同一作品中也同時有多種類型的太空殖民地,如UC中的機動戰士GUNDAM ZZ和機動戰士V GUNDAM球狀的島一型穆月和Blue 3,而在機動武鬥傳G GUNDAM中的太空殖民地更是由各國度身訂造的,機動戰士GUNDAM SEED中也有岛三型太空殖民地Heliopolis(太阳之都)。 在UC GUNDAM世界中將一組30~40個殖民地所組成的群體稱為Side(サイド),當中的單獨殖民地被賦予編號與各自的名稱。例如「サイド2、8バンチ(番地)」代表Side2八號殖民地Island Efficial。 在近年鋼彈系列都有寫到火星殖民,包括了機動戰士GUNDAM AGE與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但火星的生活較接近地球,不屬獨立的宇宙都市而屬於另一設計的火星地球化。.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

对日照

對日照((德文的意思是"反向光")是在夜晚的反日點出現的微弱光斑。它表現為沿著黃道帶方向的微弱卵形光斑,約有幾度寬,10-15°長。它非常暗淡,如果夜晚有月光或靠近銀河,就觀察不到了。.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对日照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

小行星101429

是一顆小的小行星,它位於火星軌道的L5點,在火星軌道後方約60°處跟隨著火星。它以非常穩定的軌道圍繞著火星軌道上的拉格朗日點。經由分光鏡觀測得到的光譜與(5261) 尤里卡非常相似,暗示它們兩者可能都是原始的火星小行星。 在2007年的光譜觀測顯示它的表面有大量的金屬和無粒隕石(可能是中隕鐵也可能不是);這也可能是太空風化使得表面已經風化了。這些觀測也揭示了它與5261 尤里卡的差異,因此兩者也可能是毫無關聯的。.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101429

小行星1404

小行星1404(大埃阿斯星,1404 Ajax)是一颗特洛伊小行星,是卡爾·雷恩繆斯在1936年8月17日于海德堡发现的。小行星1404在太阳-木星系统的拉格朗日点L4上运行,属于特洛伊小行星中的希臘群。 大埃阿斯的命名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战士大埃阿斯Lutz D.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1404

小行星4179

小行星4179 (4179 Toutatis)是一颗阿波罗型艾琳达族小行星,同时也是一颗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4179

小行星588

小行星588(588 Achilles),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6年2月22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小行星588位于太阳和木星系统的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点L4(即木星轨道之前60°角处),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首颗特洛伊小行星。最初,小行星588是以发现者马克斯·沃夫的朋友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命名。但随着类似特征的天体被发现,天文学家将其归类为特洛伊小行星,并规定这种特征的小行星需以参与特洛伊战争的人物命名,而且规定位于拉格朗日点L4以希腊阵营的人物命名,而位于于拉格朗日点L5(即木星轨道之后60°角处)的以特洛伊阵营的人物命名。最终小行星588以古希腊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参与了特洛伊战争,被称为“希腊第一勇士”的阿喀琉斯命名。.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588

小行星624

624 赫克特 於1907年被奥古斯特·科普夫發現,是木星最大的特洛伊小行星。 赫克特是一顆暗淡且顏色偏紅的D-型小行星,位於木星前方的拉格朗日點,L4,兩個節點之一,以特洛伊戰爭傳奇中敵對雙方的希臘營命名。赫克特是以特洛伊木馬的英雄赫克特命名的,但故意"錯置"在敵對的陣營中,另一顆同樣錯置在特洛伊營的是(617) 派特。.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624

小行星884

小行星884(普里阿摩斯星,884 Priamus)是一颗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是馬克斯·沃夫在1917年9月22日于海德堡发现的。它是一颗特洛伊小行星,它與木星共用軌道,并位于拉格朗日点L5。 小行星884的命名来自于特洛伊戰爭時的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 。.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小行星884

尼斯模型

尼斯模型(Nice model,()是一個太陽系動力演化理論。該理論以提出地,蔚藍海岸天文台所在的法國城市尼斯命名 。該模型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太陽系中的類木行星在原行星盤內氣體消散很久之後從原本排列緊湊的位置遷移到今日位置的機制,這個模型和先前其他太陽系形成的模型並不相同。這個模型的太陽系動力學模擬是用來解釋太陽系內許多事件,其中包含了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奥尔特云的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分布,例如柯伊伯带,木星與海王星的特洛伊天体,以及大量被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共振海王星外天體。這個模型因為許多對太陽系天體觀測的結果符合其預測而獲得成功,並且是近年最被廣泛接受的太陽系早期演化模型;雖然它並沒有被行星科學家普遍接受。該模型其中一個限制就是外行星的衛星和柯伊伯带(參見下文)。.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尼斯模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

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航天事业各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情况。发射任务的最终目标高度凡--高于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卡门线均被收录,未收录探空火箭的亚轨道任务。.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

希尔达族

希尔达小行星(Hilda asteriod)包括了轨道半长径在3.7至4.2天文单位之间、轨道离心率小于0.3、轨道倾角小于20°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并非来源于同一个母天体,因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小行星族。不过,它们都与木星间形成2:3的轨道共振。希尔达小行星的远日点可能是L3、L4、L5这三个拉格朗日点。 当其连续绕太阳旋转三圈,会相继通过这三个点。小行星153(希尔达星)是该族小行星的代表星,1875年由约翰·帕利扎发现。目前已知的希尔达小行星超过1100颗。 希尔达小行星大多为低反照率的D-型小行星与P-型小行星,另有一小部分为C-型小行星。在小行星主带外部的包括希尔达小行星与特洛伊小行星在内的D-型与P-型小行星,与彗核有着类似的表面颜色及表面矿物学。这显示它们有着相同的起源。.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希尔达族

希爾球

希爾球,又稱洛希球,粗略來說,是環繞在天體(像是行星)周圍的空间区域,那裡被它吸引的天體(像是衛星)受到它的控制,而不是被它繞行的較大天體(像是恆星)所控制。因此,行星若要能保留住衛星,則衛星的軌道必須在行星的希爾球內。同樣的,月球也會有它的希爾球,任何位於月球的希爾球內的天體將會成為月球的衛星,而不是地球的衛星。 更精確的說法,希爾球約為一個小天體在面對著一個大許多的天體的重力影響下,只會受到攝動影響的引力球範圍。這是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威廉·希爾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的工作為基礎所定義的,由於這個緣故,它有時也被稱為洛希球。 為了說明,以考慮木星環繞著太陽為例,對太空中任何的點,可以計算下面三種力的總和:.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希爾球

三体III:死神永生

《三体III:死神永生》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的完结篇。本书于2010年11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17年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三体III:死神永生

一年战争

一年戰爭(U.C.0079年—U.C.0080年),是在虚构的《机动战士GUNDAM》历史宇宙世纪中发生的一场战争,是整个宇宙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交战双方是地球联邦与宇宙殖民卫星的吉翁公國,吉恩公國方面称之为「吉翁独立战争」。战争范围遍布整个地球圈,地球及宇宙殖民卫星的所有人几乎都被卷入战争漩涡。.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一年战争

引力

重力(Gravitation或Gravity),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引力与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一起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长程有效作用力。在现代物理学中,引力一般由广义相对论来精确描述,认为引力反映了物体的惯性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对引力在通常物理条件下的极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赋予了物体的重量,并使物体落向地面。在宇宙中,引力让物质聚集而形成天体,同时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天体系统。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引力

忒伊亚 (行星)

忒伊亚(Theia,)是一颗假設存在的遠古行星,存在於早期的太阳系,根据大碰撞说,忒伊亚星的直徑約6000公里,差不多跟火星一樣大,位於地陽拉格朗日点,屬於地球特洛伊,45亿3300万年前,忒伊亚與地球相撞而形成月球。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来自阿波罗任务12、15和17号岩石的最新分析研究表明,忒伊亚不是與地球擦撞,而是與地球正面碰撞。该撞击理论认为忒伊亚的碎片围绕地球聚集形成了早期的月球。部分科学家认为,被抛入轨道的撞击物质形成2个月亮"Faceoff! The Moon's oddly different sides", Astronomy, August 2014, 44-49.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忒伊亚 (行星)

土卫十四

土衛十四 又稱為「卡呂普索」(Calypso,; Καλυψώ) ,是土星的一顆天然衛星。它於1980年被發現,是Dan Pascu、P. Kenneth Seidelmann、William A. Baum、和Douglas G. Currie以地基的天文台觀測發現的,臨時名稱是 (1980年發現的第25顆土星衛星)。 在下列的月份中也記錄到一些其它的影像:、 、 、和。 在1983年,它獲得官方以希臘神話的卡呂普索 (Calypso),它也被標示為或Tethys C。 土衛十四(卡呂普索)與土衛三(忒堤斯)共軌,並且駐留在土衛三的拉格朗日點 (L5),跟隨在土衛三後方 60度。這個關係在1981年首度被 Seidelmann ''et al.''確認。 忒堤斯還有另一顆駐留在前方60度另一個拉格朗日點L4上的衛星 (土衛十三,泰勒斯托)。 土衛十三和土衛十四都被稱為土衛三 (忒堤斯) 的特洛伊,類似於特洛伊小行星,是目前所知4顆特洛伊衛星中的半數。 像許多小行星和土星的其它小衛星一樣土衛十三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巨大和重疊的坑穴,並且也有鬆動的表面物質,坑穴呈現出平滑的外觀。它是太陽系中表面反射率 (在可見光的波長上) 最高的天體之一,在視覺上的幾何反照率是1.34。這非常高的反射率是來自E環,一個由土衛二的南極的間歇泉噴出的、細小、水冰顆粒構成的暗淡的環,的噴砂顆粒。.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土卫十四

土卫三

土衛三又稱為「忒堤斯」(Tethys),是一顆土星的衛星,由義大利科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84年3月21日所發現的。.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土卫三

土卫三十四

土卫三十四 (Polydeuces, Greek Πολυδεύκης) 是土星的一颗卫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土卫三十四

土星的卫星

土星擁有62顆已確定軌道的天然衛星,其中52顆已命名,大部分體積都很小。另外還有幾百顆已知的“小衛星”,位於土星環內。有7顆衛星的質量足夠大,其重力使其坍縮成近球體形狀(因此若它們是直接環繞太陽公轉,則會歸為矮行星)。土星不但擁有複雜的環系統,其衛星系統也是太陽系中最多種多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土衛六,它是太陽系第二大衛星,而且有著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液態碳氫化合物的湖泊、河流和降雨;另有土衛二,其南極地區底下很可能有液態水。 土星衛星之中有23顆為“規則衛星”,其順行的軌道和土星赤道平面的傾斜度並不高。當中有7顆大衛星、4顆與較大衛星共有軌道的特洛依衛星和一對共軌衛星。最後,兩顆衛星的軌道是在土星環縫中。這些規則衛星都以泰坦巨人族或其他與農神薩圖爾努斯相關的神祇之名來命名。 其餘的38顆較小衛星均為“不規則衛星”,其軌道距離土星更遠,軌道傾角更高,包括順行及逆行衛星。它們很可能是引力捕捉來的微型行星,或是微型行星分裂後的殘餘物,形成各個撞擊衛星群。這些不規則衛星根據軌道特性分爲:因紐特衛星群、諾爾斯衛星群、高盧衛星群,其名稱選自相關神話。 土星環由冰體組成,體積從顯微鏡程度到幾百米不等,各自有著自己圍繞土星的軌道。土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衛星數目,因爲在組成環系統的小物體和被標誌為衛星的大物體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標準。根據量度對鄰近物質的干擾,至少有150顆位於環以內的“小衛星”被發現,但人們相信這只是總數的一小部分。 確認的衛星會由國際天文聯會賦予永久命名,包括名稱和羅馬數字。1900年之前發現的9顆衛星(土衛九是唯一一顆不規則衛星)以其距離土星的距離編號,而其餘的以其得到永久命名的順序編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土星的卫星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地球

地球的其他衛星

了月球之外,地球可能曾經擁有其它的天然衛星數個世紀。有些已經被提出,但尚未經過驗證。目前月球仍然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但是有些天體被視為準衛星,像是小行星3753克魯特尼已經一再的被討論是否地球的第二顆衛星,其它的還有54509 YORP、(85770) 1998 UP1、、2000 PG5、2000 WN10。 在19和20世紀,一些科學家進行的「第二顆衛星」的搜尋,當然也有些非科學的建議和可能是惡作劇的主題。這些可能是惡作劇的,也都有相關天體的大小和軌道,但是都缺乏發現的資料和無法證實。 但是,有4顆近地天體被發現與地球有著1:1的共振;它們被稱為準衛星。 通過大規模的搜索發現一些小天體,實際的提案或要求正視這些軌道很特別的天體,對這些建議的天體進行最終的分析和確認。所有中的三個已經確認不會是永久的天然衛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地球的其他衛星

地球特洛伊

地球特洛伊是軌道在鄰近地球-太陽拉格朗日點L4和L5上運行的小行星。它們類似於木星與拉格朗日點相關聯的小行星,都被稱為特洛伊小行星。 從地球表面上觀察,它們的位置大約在太陽的東方或西方60度,但人們傾向於在更大的分離角度上搜尋小行星,因此很少在這樣的位置上找到小行星。 直徑300公尺的2010 TK7位於地球前方60度拉格朗日點L4,是加拿大的馬丁·康諾斯(Martin Connors)使用WISE發現的。它是第一顆被確認的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地球特洛伊

地球歷史

地球歷史,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後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46億到50億年之間。而因為表述這麼長久的時間有所困難,可將地球的歷史模擬為二十四小時(將地球形成的時間設定為凌晨零時,而此時此刻為翌日的凌晨零時),每秒大約代表5萬3000年,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137億年前,以此模擬時間來說約等於三日前,即地球誕生前兩日。.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地球歷史

利薩如軌道

在航天动力学中,利薩如軌道(Lissajous orbit)是一种类周期性振动轨道,限制性三体系统中有5个平衡点(拉格朗日点),利薩如軌道是围绕与两个主体在同一直线上的L1和L2点运行的轨道。 李雅普诺夫轨道(Lyapunov orbit)是与两个主体在同一平面内的曲线,但利薩如軌道既包含在同一平面内的曲线也包含垂直于这个平面的曲线,是类似于利萨茹曲线的。也是垂直于两个主体的平面的轨道,但是它们是周期性的,而利薩如軌道不是。 事实上,在同一直线上的平衡点(L1和L2拉格朗日点)实际上是动态不稳定的,扰动将使物体离平衡位置越来越远。因此在L1和L2点附近的航天器实际上需要靠自身的推进系统来进行轨道维持。 已有一些航天工程已经运用了利薩如軌道。.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利薩如軌道

冕環

冕環形成於太陽日冕低處的基礎結構和過渡區,這些高聳且優雅的結構是太陽內部的磁通量直接被扭曲的結果。冕環的密度直接與太陽週期相關聯,這也是冕環的足點經常可以看見太陽黑子的原因。向上湧升的磁通量將光球層的物質推開,露出底下較冷的電漿。在光球和太陽內部物質的對比之下,造成黑點,也就是 太陽黑子 的印象。.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冕環

共軌組態

共軌組態在天文學中是一種有著與其母體相同 (或常相似) 軌道距離天體的集合 (像是小行星、衛星或是行星)。共軌天體是處於1:1平均軌道共振。 特洛伊天體與大天體共享軌道,但是不會與母天體發生碰撞,因為它們的軌道環繞在兩個穩定的拉格朗日點,L4和L5,位於母天體軌道的前方60°和後方60° (特洛伊點)。 交換軌道是一對天體在相互接近時互換彼此的半長軸或軌道離心率。.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共軌組態

共振海王星外天體

共振海王星外天体,在天文學中是指軌道與海王星有共振關係的海王星外天体(TNO),意味著兩者的軌道週期之間有簡單的整數比,如1:2、2:3等等。†.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共振海王星外天體

先进成分探测器

先进成分探测器(,ACE)是NASA研究太阳风中高能粒子、行星际物质和其他源的成分的探测计划以及太阳和空间探索任务。从ACE获得的实时数据被空间天气预测中心用于提高太阳风暴预测和预警能力 ACE发射于1997年8月25号,现在运行于接近拉格朗日点L1的利萨如轨道(位于日地之间距离地球150万公里)。观测器仍然良好运行中,拥有足够的燃料来保持轨道运行到2024年。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管理ACE的开发和集成。.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先进成分探测器

克卜勒223

克卜勒223(Kepler-223),舊稱KOI-730(KIC #10227020),是一個位於天鵝座的恆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在該恆星周圍發現4顆系外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克卜勒223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火卫一

火卫一又稱為「福波斯」(英語:Phobos;Φόβος;系統名稱:),是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距离火星较近且较大的一颗,平均半径为11.1km,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火卫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在罗马神话中名叫玛尔斯)之子。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围绕火星运动,轨道距火星中心约9400km,也就是距离火星表面6000km。火卫一到其母星的距离,比其他已知行星的卫星都要近。火卫一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會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火卫一

火星三部曲

《火星三部曲》是由三本科幻小說所組成的一個系列,作者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記錄了人類在火星殖民及將地球化的編年史。這三本小說分別是《紅火星》(Red Mars,1992年),《綠火星》(Green Mars,1993年)以及《藍火星》(Blue Mars,1996年)。另外還出版了一本額外的短篇故事《火星人》(The Martians,1999年)。.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火星三部曲

火星特洛伊

火星特洛伊是一群與行星中的火星共享軌道,環繞著太陽運轉的特洛伊天體。它們可以在火星軌道前方和後方各60度的兩個拉格朗日點的附近被發現,但目前還不了解火星特洛伊的起源。一個理論認為火星特洛伊是在太陽系形成時就被捕獲再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但是,對火星特洛伊的光譜研究顯示實情並非如此。另一種解釋認為是在在陽系形成之後,有些小行星遊蕩到火星的拉格朗日點。但這也令人質疑,因為考慮到火星的質量實在是太低了。 目前,這個集團中有7顆在長期數值模擬下被證實是穩定的小行星,但小行星中心只認可其中的三顆,另外還有一顆候選者: L4 (前導雲):.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火星特洛伊

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列表

9号全推力版(Falcon 9 Full Thrust)是猎鹰9号的最新版本,火箭针对CRS-7任务失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改良,高度增加到7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22,800千克,并增加了对天龙号载人飞船的适配。回收用的着陆腿和栅格翼成为标准配置,第一级火箭完全可回收。 猎鹰9号全推力版于2015年12月22日首次发射执行猎鹰9号的第20次飞行任务(Orbcomm OG2 M2),完成为Orbcomm发送11颗卫星后,第一级火箭返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一着陆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陆上软着陆回收一级火箭。 2016年4月8日,猎鹰9号全推力版进行第23次飞行任务(CRS-8),在向国际空间站发送天龙号货运飞船后,第一级火箭成功降落在位于大西洋上的回收驳船“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当然我还爱你”)号上,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软着陆回收一级火箭。SpaceX于2017年3月30日在卡纳维拉尔角再次成功发射并回收这枚一级火箭,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一级火箭重复使用。在这次发射中还首次回收了火箭的整流罩。.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列表

空间望远镜列表

这是一个空间望远镜列表。这里列表是按电磁波谱的主要频段分类的,即自高频至低频分为伽玛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微波区和无线电区。有些望远镜工作在上述中的多个频段,它们会在每一个频段中都被列出。对于采集粒子(如宇宙射线原子核、电子等)的空间望远镜,以及探测引力波的空间望远镜(主要是LISA)也在这个表中列出。对于探测任务仅局限于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以及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探测器则被排除在外,关于这些探测器请参见太阳系探测器列表。 当望远镜处在地心轨道上时,关于它的高度的两个参数会以千米为单位给出,分别为初始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即望远镜与地球质心(准确说是望远镜与地球构成的两体系统的质心)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类似的,如果望远镜处在日心轨道上,这两个参数也会相应地给出,但此时的单位是天文单位(AU)。.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空间望远镜列表

约瑟夫·拉格朗日

约瑟夫·拉格朗日伯爵(Joseph Lagrange,),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工作了20年,被腓特烈大帝称做「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邀请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拉格朗日一生才华横溢,在数学、物理和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 拉格朗日是18世纪一位十分重要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了历史性作用,促使力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更深入发展。在他的时代,分析学等分支刚刚起步,欠缺严密性和标准形式,但这不足以妨碍他取得大量的成果。.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约瑟夫·拉格朗日

猎户座飞船

户座飞船(Orion)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發的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其每一架可以承载4名宇航员。這是原有星座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2020年将人类再次送往月球,并接着征服如火星等太阳系内目标。 美國總統奥巴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议取消星座计划,因为这一计划是“超预算、进度落后而且缺乏新意”http://news.bbc.co.uk/1/hi/sci/tech/8489097.stmhttp://www.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11/assets/trs.pdf。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星座计划宣告終結。不過,獵戶座飞船的計劃獲得保留、現稱為Orion Multi-Purpose Crew Vehicle (MPCV)。 獵戶座於2014年12月5日進行第一次飛行。.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猎户座飞船

特洛伊天体

特洛伊天体是指轨道与某大型行星或卫星轨道交迭的小型行星或卫星。在此情况下,后者现于前者与其环绕的中心天体连线L外的某个稳定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的空域。已知的由拉格朗日推算出的连线外拉格朗日点共有两点:即L4和L5,皆是以连线L为底构造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其伴随的天体的前后60°轨道位置,特洛伊天体的运行速度与其伴随的天体一致,所以两者之间并不会发生碰撞。 特洛伊天体最初用于指称分布于木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特洛伊小行星,而分布于其他行星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小行星则可被称为拉格朗日小行星。 在海王星和火星的拉格朗日点处即发现这类小行星。另外,运行于土星的拉格朗日点上的两颗中型卫星也被称为特洛伊卫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特洛伊天体

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群小行星是與木星共用軌道,一起繞著太陽運行的一大群小行星。從固定在木星上的座標系統來看,他們是在所謂的拉格朗日點中穩定的兩個點,分別位於木星軌道前方(L4)和後方(L5)60度的位置上。 依照原本的規範,特洛伊小行星的軌道半長軸是介於5.05至5.40天文單位,並且在是在兩個拉格朗日點的一段弧形區域內。這個規範現在也適用在其他天體的相似情況下,而在這些情形下會標示出主要的天體。例如:海王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在2006年,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一個小組宣佈,他們曾經測量到一個小行星(617)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的密度比結冰的水還要低,因而建議這是一對小行星,而且許多特洛伊小行星都可能是雙星。彗星或柯伊伯带天體在大小和組成上(冰與包覆在外圍的塵埃),也是可能的對象。而在未來,他們可能才是主要的小行星帶天體。(reference: 2.Feb issue of Nature).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特洛伊小行星

盖亚任务

蓋亞任務(Gaia)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該任務的目的是要繪製一個包含約10億顆或銀河系1%恆星的三維星圖 。作為依巴谷卫星的後繼任務,蓋亞任務是歐洲太空總署在2000年以後的遠期科學任務。蓋亞任務在約5年的任務中將可觀測到視星等最暗為20等的天體。它的目標包含:.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盖亚任务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聯星

馬蹄形軌道

蹄形軌道是小天體相對於大天體 (地球) 共軌運動的一種形式。小天體的軌道週期非常接近大的天體,而從大天體的旋轉參考系看它的路徑呈現馬蹄的形狀。 迴圈並未閉合,但是每一次都會略為飄向前方或後方,因此在漫長的週期中,它環繞的點會沿著地球軌道平滑的移動。當小天體非常接近地球時,無論是在哪一個端點,都會被彈開而改變視運動的方向。在整個循環期間,在地球之間形成喇叭,中心的軌跡描繪出馬蹄形。 相對於地球有著馬蹄形軌道的小行星包括:(54509) YORP、 、和,還有可能也是。更廣泛的定義包含(3753) 克魯特妮,它可以說是混合的或是過渡軌道,或(85770) 1998 UP1和。 土星的衛星Janus和Epimetheus彼此互為馬蹄形軌道 (在這個例子,沒有重複的迴圈,每個軌跡相對於另一顆都是完整的馬蹄形)。.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馬蹄形軌道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是计划中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计划耗费5亿美元并于2007年发射升空。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严重超支,发射時間数次推迟,最新预估总耗费高达96.6亿美元,发射时间改为2021年3月30日。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和美国宇航局的共用计划。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后继计划。它拥有一个直径6.5公尺(21 英尺),分割成18面鏡片的主鏡,放置于太陽─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不像哈勃空间望远镜那样围绕地球上空旋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飘荡在地球背向太陽的後面150萬公里的太空。一个大型遮阳板将保持它的镜片和四个科学仪器低于。 此项目曾经称为“新一代太空望远镜”(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2002年以美国宇航局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的名字命名。1961年至1968年詹姆斯·韦伯担任局长期间曾领导阿波罗计划等一系列美国重要的太空探测项目。 望远镜的地面控制和协调机构是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太空望远镜研究所(STScI)。.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質量投射器

質量投射器,亦稱質量加速器(Mass Driver),是一種利用電磁加速工具,基本原理是利用反覆改變的電磁場來讓磁化了的物體加速並投射出去。原理和磁浮列車以及磁軌砲(電磁砲)相類似。.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質量投射器

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以下皆為Macross系列作品的虛構歷史,主要以日本與河森正治承認及公開的年表為主。近年《Macross Ace》的「超時空歷史年表」,以及「30週年Macross超時空展覽會」的「Macross History」已將《超時空要塞II:再愛一次》相關歷史整合納入。.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鹊桥号中继卫星

鹊桥号中继卫星(又名嫦娥四号中继星)是一颗服务嫦娥四号的地月间通讯中继卫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鹊桥号中继卫星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轨道共振

露西號

露西號(Lucy)是美国計畫用以探測6顆木星特洛伊的探測器。露西號於2017年1月4日與靈神星軌道器一同獲NASA批准並預計在2020年代發射升空。.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露西號

航天动力学

航天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和运载器在飞行中所受的力及其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的学科,又称星际航行动力学、天文动力学和太空動力學。航天动力学研究的运动包括航天器的质心运动,称轨道运动;航天器相对于自身质心的运动和各部分的相对运动,称姿态运动;以及与航天器发射、航天器轨道机动飞行有关的火箭运动。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航天动力学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一顆空间天文卫星,已在2009年5月14日和普朗克衛星一起於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太空中心由亞利安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將進入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環繞著L2拉格朗日點,直徑70萬公里的利薩如軌道(Lissajous orbit)。2013年4月29日,它因液氦冷却剂耗尽,已停止工作。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原名“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望遠鏡”(Far Infrared and Submillimetre Telescope,簡稱FIRST),为紀念發現紅外線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爾而命名为“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對整個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進行觀測的天文台,安装有太空中最大的反射望遠鏡,直徑3.5米。他將專門蒐集來自遙遠的不知名天體的微弱光线,例如數十億光年遠的年轻星系。光線將聚焦在維持在2K低溫的三件儀器上。 2013年4月29日,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因為致冷劑耗盡而結束任務。.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起源号

起源号探测器(Genesis)是美国2001年发射的一个空间探测器,主要目的是搜集太阳风粒子,以解开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总投资约2.6亿美元。 起源号探测器的主要装备是5个六边形的硅化玻璃盘,作为太阳风粒子的采集板,每个10厘米大小,由高纯度的蓝宝石、金刚石镶嵌而成,并有硅和金涂层。发射后能够对准太阳风吹来的方向,在探测到太阳表面喷发的时候打开,以捕捉太阳风物质。 起源号探测器在大部分时间内工作在离地球150万公里的L1拉格朗日点附近,这里位于地球磁层之外,避免了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粒子的污染。 大事记:.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起源号

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复合体

39号发射复合体(Launch Complex 39,簡稱LC-39)是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由3个发射台、航天器裝配大樓、、(含发射室)、新闻中心(标志性的倒计时牌)、以及众多后勤與工作大楼组成。 LC-39最初是为阿波罗计划修建,后来用于航天飞机发射;NASA自2007年起开始改建,使之适用于星座计划。离LC-39約4.8公里的发射控制中心监视从此发射的运载器。LC-39也是共享美國空軍的发射场之一。.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复合体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或翻譯為重力重建與內部結構實驗室,也有依照縮寫翻譯為聖杯號)是美國NASA的發現任務中的月球探測任務;該任務將精確探測並繪製月球的重力場圖以判斷月球內部構造。該任務使用兩個小型探測器 GRAIL A(Ebb,退潮)和 GRAIL B(Flow,漲潮),已於2011年9月10日以德尔塔-2运载火箭最強力的型號 7920H-10 發射。GRAIL A 在發射後 9 分鐘從火箭分離,之後經過 8 分鐘 GRAIL B 也從火箭分離。兩台探測器分別於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月1日進入軌道。.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

GN-000 0 GUNDAM

GN-000 O GUNDAM(O Gundam),為日本科幻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00》中登場的機動戰士(Mobile Suit),曾駕駛過O GUNDAM的有里朋斯·阿爾馬克、雷瑟·艾翁(實戰配備型)。 本機外觀與機動戰士GUNDAM中的GUNDAMRX-78-2非常相似。.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GN-000 0 GUNDAM

GN-0000 00 GUNDAM

GN-0000 00 GUNDAM(00 Gundam),為日本科幻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00》中登場的機動戰士(Mobile Suit),由剎那·F·塞耶所駕駛。.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GN-0000 00 GUNDAM

GN-003 主天使GUNDAM

GN-003 主天使GUNDAM(Gundam Kyrios),為日本科幻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00》中登場的機動戰士(Mobile Suit),由阿雷路亞·帕普提茲姆所駕駛。.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GN-003 主天使GUNDAM

HD 28185

HD 28185是一個與太陽類似的黃矮星,距離地球約138光年,位於波江座。該恆星旁已發現一顆長周期系外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HD 28185

HD 28185 b

HD 28185 b是一顆位於波江座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38光年,母恆星是類似太陽的HD 28185。該行星於2001年4月由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CORALIE攝譜儀巡天中發現,2008年由麥哲倫行星搜尋計畫確認。HD 28185 b以圓形軌道環繞母恆星,並且位於母恆星的適居帶外緣。.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HD 28185 b

HD 93083 b

HD 93083 b是一個環繞唧筒座恆星HD 93083的太陽系外行星。雖然目前仍不知道它的質量下限,但可能遠低於木星。這顆行星和母恆星的平均距離大約是日地距離的一半,且軌道離心率稍高。該行星由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發現。 對該行星動力學穩定性分析顯示該行星軌道的L4或L5拉格朗日點可以讓體積相當於地球的行星常時間穩定存在。.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HD 93083 b

SMART-1

Smart 1或SMART-1是欧洲空间局一个借助太阳能离子推进器进入月球轨道的环月人造卫星,该探测器由瑞典负责设计,于2003年9月27日23时14分(UTC)发射升空。'"SMART'"是用于先进技术研究的小型任务(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echnology)的缩写。(LISA Pathfinder是SMART-2的另一个名字,计划其将于2008年发射升空)SMART-1是欧洲第一个飞向月球的太空飞船。该飞船于2006年9月3日5时42分(UTC)成功撞击月球表面,为它的探月任务划上句号。.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SMART-1

SPICA

SPICA(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or Cosmology and Astrophysics,即宇宙学与天体物理空间红外望远镜的缩写)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太空總署的合作项目,它将取代AKARI红外望远镜,成为新一代的中远红外波段望远镜。SPICA将和以近中红外波段为主要观测区间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红外太空观测项目中形成互补之势。 SPICA计划在2009年仍然处于会议讨论阶段。预计SPICA将在2017年由日本H-2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与JWST一样放置于地球背向太阳的后面150万千米的第二拉格朗日点。.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SPICA

VF-25彌賽亞

VF-25彌賽亞是由Macross Frontier船團開發用以取代新統合軍主力機種VF-171的新一代可變型戰鬥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VF-25彌賽亞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柯伊伯带

柯迪萊夫斯基雲

柯迪萊夫斯基雲是可能存在於地月系統的和兩個拉格朗日點,由大量塵埃聚集而成的雲氣。這片雲氣是波蘭天文學家在1960年代最先提出的,但因為這片雲氣極端的模糊,因此它們是否真的存在仍然在爭辯中。它們可能是瞬變的現象,因為和是不穩定平衡的點,會受到內側行星的攝動影響。.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柯迪萊夫斯基雲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或称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CE-5/T1)、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探路星、嫦娥五号先导星,绰号“舞娣”、“小飞”,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发射前用于技术工程试验的一颗探路星,主要承担探月工程三期的绕月高速返回地球技术的实践验证等任务。.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掩星

掩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遮蔽現象。一般而言,掩蔽者較被掩者的視面積要大。(若相反者則稱為“凌”,如金星凌日,“凌”有以小欺大的意思。)有天文愛好者認為日食也是月掩星的一種。.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掩星

樂園追放 -Expelled from Paradise-

乐园追放 -Expelled from Paradise-()是东映动画和Nitro+合作制作的原创动画电影,由水岛精二执导,虚渊玄编剧,使用3D场景加2D重绘的风格,是两人首部全CG风格的作品,于2014年11月15日发布。.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樂園追放 -Expelled from Paradise-

機動防衛者Dowl Masters

《機動防衛者Dowl Masters》是佐島勤所著的日本輕小說作品,插圖由tarou2繪畫,由ASCII Media Works出版,中文繁體版則由台灣角川發行。.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機動防衛者Dowl Masters

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國家及組織列表

本條目記錄《機動戰士GUNDAM 00》及其外傳中登場的國家及組織。.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國家及組織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

本列表為日本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00》及其所有外傳的登場機體。.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F91 Formula戰記0122

《機動戰士GUNDAMF91 Formula戰記0122》(機動戦士ガンダムF91 フォーミュラー戦記0122)是GUNDAM遊戲系列作品以遊戲形式在SFC推出,在1991年7月6日發售。之後由岩村俊哉在講談社連載漫畫版。.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機動戰士GUNDAM F91 Formula戰記0122

機動戰士GUNDAM UC

《機動戰士鋼彈UC》(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是福井晴敏撰寫的GUNDAM小說系列作品,於雜誌《GUNDAM ACE》2007年2月號至2009年8月號上連載。2009年4月25日,官方宣布本作品動畫化,改編動畫以全7話OVA形式於2010年2月20日至2014年5月17日在世界多國同步播放,並推出多语言BD&DVD。OVA動畫因大獲好評而決定將其內容進行編輯成新版動畫《機動戰士鋼彈UC RE:0096》,於2016年4月3日開始播出。.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機動戰士GUNDAM UC

歐幾里得衛星

歐幾里得衛星(Euclid)是一個計畫中的太空望遠鏡,該衛星預計於2020年發射,屬於歐洲太空總署的宇宙願景2015-2025中的中型計畫,並且將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進行。該計畫的目標是測繪宇宙中暗物质的大尺度分布結構,並確認暗能量的性質。該衛星的名稱來自古希臘數學家,「幾何之父」欧几里得 。.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歐幾里得衛星

洛希瓣

洛希瓣是包圍在恆星周圍的空間,在這個範圍內的物質會受到該天體的引力約束而在軌道上環繞著。如果恆星膨脹至洛希瓣的範圍之外,這些物質將會擺脫掉恆星引力的束縛。如果這顆恆星是聯星系統,則這些物質會經由內拉格朗日點落入伴星的範圍內。等位面的臨界引力邊界形狀類似淚滴形,淚滴形的尖端指向另一顆伴星(尖端位於系統的拉格朗日點)。它不同於洛希極限,後者是僅由引力維繫在一起的物質受到潮汐力作用開始崩解的距離;它也與洛希球不同,那是在一個天體周圍的空間,在受到另一個它所環繞的更巨大天體的攝動時,仍能維持小天體的軌道穩定,接近球形的引力球。洛希瓣、洛希極限和洛希球都是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洛希瓣

深空网络

美國太空總署深空網路(英語:Deep Space Network)是NASA設置的一个用以聯絡航天器的全球網路設施,位于美国(加洲)、西班牙(马德里)和澳大利亚(坎培拉),用以為美國太空總署的行星際航行太空船提供通訊,也被用來執行射電天文學和雷达天文學對於太陽系和宇宙的观测,并對地球轨道上的人造衛星提供支持,是NASA噴射推進实验室 (JPL)的一部份。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也有類似的網路。.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深空网络

準衛星

準衛星是與行星有著1:1軌道共振,在公轉許多次後便會接近行星並留駐的天體。 準衛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週期與行星相同,但是有著不同的離心率(通常更大),如右圖所示。當從行星上观察這顆行星的準衛星時,會出现繞著行星的橢圓行逆行軌跡。 對比於真衛星,準衛星的軌道位於行星的希爾球之外,並且是不穩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傾向於成為其他類型的共振運動,使它們不再逗留在行星的附近,然後可能又會回到準衛星的軌道,等等不一而足。 其他型式的1:1共振軌道包括馬蹄形軌道和環繞著拉格朗日點的蝌蚪形軌道,但是這種軌道的天體在繞行太陽公轉多次之後,不會停留在接近行星的經度上。已知馬蹄形軌道的天體有時會轉移到一個相對較短的準衛星軌道,因此有時會混為一談。這種例子像是。.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準衛星

木星

|G1.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木星

木星特洛伊列表 (希臘營)

這是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清單。這些小行星位於木星軌道,在木星前方60°,細長、彎曲的拉格朗日點。 所有在領先的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除了(624) 赫克特之外,都以特洛伊戰爭中希臘營的人物命名。相同的,在後隨的拉格朗日點特洛伊營,也有(617) 帕特羅克洛斯是希臘營的人物。 希臘營和特洛伊營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主要都繞著太陽運轉,但是它們彼此相隔約120°,因此在一段週期時間之後,一組將運行到太陽的後方,另一組就比較容易看見。.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木星特洛伊列表 (希臘營)

木星特洛伊列表 (特洛伊營)

這是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清單。這些小行星位於木星軌道,在木星後方60°,細長、彎曲的拉格朗日點。 所有在後隨的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除了(617) 帕特羅克洛斯之外,都以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營的人物命名。相同的,在前導的拉格朗日點希臘營,也有(624) 赫克特是特洛伊營的人物。 希臘營和特洛伊營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主要都繞著太陽運轉,但是它們彼此相隔約120°,因此在一段週期時間之後,一組將運行到太陽的後方,另一組就比較容易看見。.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木星特洛伊列表 (特洛伊營)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月球背面

月球殖民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 人類在地球以外的天體殖民常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隨著地球人口增加與科技進步,太空殖民的提議也被廣泛的討論與爭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也被視為是首要的候選地區。.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月球殖民

海王星內天體

海王星內天体(Cis-Neptunian object),依照字面的解釋是在海王星軌道之內發現的任何天體Remo, John L. (2007).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海王星內天體

海王星特洛伊

海王星特洛伊(是類似特洛伊小行星的小行星)是與海王星有著相同的軌道與週期的小行星,至2007年3月已經被發現了6顆。這六顆小行星是,,,, 和,它們的位置在海王星軌道的L4 拉格朗日點上,是在海王星前方60°的細長弧形區域。 是在較高的傾角(>25°)上被發現的,因此強烈的建議特洛伊是較厚的雲帶,同時也認為較大的(半徑≈ 100 公里)海王星特洛伊數量會超過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數量級。 E.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海王星特洛伊

新機動戰記GUNDAM W 機體列表

本列表介紹日本動畫《新機動戰記GUNDAM W》的登場機動戰士。.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新機動戰記GUNDAM W 機體列表

普朗克卫星

普朗克巡天者是歐洲太空總署在視野2000年的第三個中型的科學計畫。她的設計目標為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的角解析力獲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整個天空的的各向異性圖。普朗克巡天者將提供幾個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主要訊息,例如,測試早期宇宙的理論和宇宙結構的起源。在計畫獲准之前的企畫案名稱為宇宙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衛星和背景各向異性測量(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 Anisotropy Satellite and Satellite for Measurement of Background Anisotropies.,縮寫為COBRAS/SAMBA) 在任務被核准後,更改為現在的名稱以尊崇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 普朗克巡天者已於2009年5月14日由亞利安五號火箭和赫歇爾太空天文臺一起發射升空。這是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合作的計畫,將補全WMAP探測器測量大尺度連漪的不足之處。.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普朗克卫星

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

"去除。当更新信息是请补充信息来源! --> ||1月11日,05:32 GMT ||黑雁-9 ||白沙,LC-36 ||NASA ||LIDOS ||NASA/JHU ||亚轨道 ||紫外天文学 ||1月11日,05:42 GMT ||成功 ||Apogee: |- ||1月15日,11:49 GMT ||天顶-3SL ||Ocean Odyssey ||Sea Launch ||Thuraya 3 ||Thuraya ||GEO ||通信卫星 ||在轨 ||正常 || |- ||1月17日 ||Jericho-3 ||Palmachim ||IAF || ||IAF ||亚轨道 ||导弹测试 ||1月17日 ||成功 || |- ||1月18日,07:30 GMT ||黑雁-12 ||Andøya ||NASA ||SCIFER-2 ||NASA/Cornell/Dartmouth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1月18日 ||成功 ||Apogee: |- ||1月21日,03:45 GMT ||极轨-CA ||FLP, Sriharikota ||ISRO ||Polaris(TechSAR) ||IAI ||近轨 ||Radar imaging ||在轨 ||正常 || |- ||1月25日 ||Shaheen-1 ||Sonmiani ||PAF || ||PAF ||亚轨道 ||导弹测试 ||1月25日 ||成功 || |- ||1月28日,00:18 GMT ||质子-M ||LC-200/39, Baikonur ||RKA ||Ekspress AM-33 ||RSCC ||GSO ||通信卫星 ||在轨 ||正常 || |- ||1月31日,19:14 GMT || ||Andøya || ||HotPay-2 ||University of Leeds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1月31日 ||成功 ||Apogee: |- ||1月 ||RIM-161导弹 ||白沙 ||US Navy/MDA ||ABM ||US Navy/MDA ||亚轨道 ||反导测试 ||Within 15 minutes of launch ||成功 || |- ||2月4日 || ||Semnan ||IARI || ||INSA ||亚轨道 || ||2月4日 ||成功 || |- ||2月5日,13:02:54 GMT ||联盟号-U ||LC-1/5,Baikonur ||RKA ||Progress M-63 ||RKA ||近轨,docked to ISS ||国际空间站供给 ||4月7日,11:50 GMT ||成功 || |- ||2月6日,09:14:40 GMT ||S-310 ||Uchinoura ||JAXA || ||JAXA ||亚轨道 ||电离层研究 ||2月6日 ||成功 || |- ||2月7日,11:30 GMT || ||Esrange ||/DLR/ESA ||/TEXUS-44 ||DLR/ESA ||亚轨道 ||微重力研究研究 ||2月7日 ||成功 ||Apogee: |- |rowspan.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

2010 TK7

2010 TK7是由NASA的红外线空间望远镜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于2010年10月发现的小行星。2011年7月27日《自然》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证明2010 TK7是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它也成为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查看 拉格朗日点和2010 TK7

亦称为 天平点。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火卫一火星三部曲火星特洛伊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列表空间望远镜列表约瑟夫·拉格朗日猎户座飞船特洛伊天体特洛伊小行星盖亚任务聯星馬蹄形軌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質量投射器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鹊桥号中继卫星轨道共振露西號航天动力学赫雪爾太空望遠鏡起源号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复合体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GN-000 0 GUNDAMGN-0000 00 GUNDAMGN-003 主天使GUNDAMHD 28185HD 28185 bHD 93083 bSMART-1SPICAVF-25彌賽亞柯伊伯带柯迪萊夫斯基雲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掩星樂園追放 -Expelled from Paradise-機動防衛者Dowl Masters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國家及組織列表機動戰士GUNDAM 00 登場機體列表機動戰士GUNDAM F91 Formula戰記0122機動戰士GUNDAM UC歐幾里得衛星洛希瓣深空网络準衛星木星木星特洛伊列表 (希臘營)木星特洛伊列表 (特洛伊營)月球背面月球殖民海王星內天體海王星特洛伊新機動戰記GUNDAM W 機體列表普朗克卫星2008年航天活動列表2010 T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