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

指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

抗日战争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及察哈爾,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二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46 关系: 卫立煌吴绍之大同市第五中学太原保卫战太原會戰太行山上 (电视剧)孫楚上党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国抗日战争中條山會戰平型关战役平綏鐵路沿線作戰何柱國 (軍事將領)忻口會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周嘉彬傅作义八路军王靖國王怀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馮欽哉高桂滋魏巍 (作家)谢振华黄河大合唱黄河在咆哮赵荣声赵承绶雷石榆抗日战争战区林彪李树声板垣征四郎杜心源梁化之楚溪春楊愛源朱德朱綬光怀仁县晋绥军区晋西事变

卫立煌

卫立煌,字俊如,又字辉珊,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安徽合肥(今肥东)人。妻韩权华。.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卫立煌 · 查看更多 »

吴绍之

吴绍之()名绍磷,字绍之,以字行,山西定襄南关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山西通志:人物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52页.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吴绍之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第五中学

大同市第五中学,简称大同五中,是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教育局所属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晋北镇守使张树帜创办的兰池女子师范。自建校至1956年,学校一直只招收女生。1922年,学校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五女师”。学校曾经使用的名称还有“云中女子师范”、“山西省立大同女子初级中学校”、“大同女子师范学校”、“大同女子公立学校”、“察哈尔省大同女子中学校”、“山西省大同女子中学校”。1956年,学校改名为大同市第五中学,并改为男女生兼收。兰池女子师范时代,学校设在大同城内的帅府街。1923年,因规模扩大,学校搬迁至大同城内教场街的小教场。2013年9月,学校迁至同泉路南侧(原大同盐业公司)新校区。.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大同市第五中学 · 查看更多 »

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衛戰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太原。攻擊部隊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过来的日軍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太原以东娘子关方向过来的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守军为阎锡山指挥的第二战区,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 起始時間為1937年11月4日。11月5日,日军从东、北两面逼近太原城郊,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8日总攻,经过激战在当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义率部从城南突围。9日,太原沦陷,战役结束。 後日軍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滕县、台儿庄。.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太原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二戰區與日本軍隊在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場大规模戰役。包括天镇战斗、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以及廣靈、靈邱、崞縣、原平等戰鬥。 太原會戰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长官閻錫山和日本華北派遣軍寺內壽一大將,朱德第十八集团军配合第二戰區作战。 這場戰役結束后中國政府在華北、西北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日軍成功取得山西大同一帶的煤炭資源。.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太原會戰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上 (电视剧)

《太行山上》(原名《刘邓和他的战友们》),2015年中国大陆抗战题材剧,由李伟执导,王朝柱编剧,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马晓伟、张再新、杨俊勇等领衔主演,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政府、燕赵众合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邯郸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涉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该剧于2015年8月4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该剧之后在央视二套、央视七套、央视八套、央视十四套及河北卫视、天津卫视等频道重播。此剧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剧。.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太行山上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孫楚

孙楚(),字萃崖,山西解县前街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孫楚 · 查看更多 »

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又稱長治戰役,发生于1945年中华民国山西省上党地区(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是抗日战争结束之际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 该战役由中共发动,且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意在打擊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增加共產黨的談判筹码。这次战役歼灭了中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之一阎锡山所属的晋绥军11个师的部队,使得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未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上党战役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是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为审判日本战犯而设立的特别军事法庭,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山西省太原市开庭审判了45名在抗日战争中犯有罪行的日本战犯。.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1989年11月,33位前解放军高级领导人被中共中央军委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 其中有一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三位前国家主席(毛泽东、李先念、杨尚昆),一位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两位前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邓小平),10位共和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位解放军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11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世(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刘志丹)。 按照以上标准,能够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的领导人,都必须是大将以上军衔或者按规格可授大将以上军衔者——在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曾计划授予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授予周恩来,刘少奇及邓小平元帅军衔,授予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大将军衔。而陈毅、叶剑英都曾说过,若非叶挺早逝,将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而朱瑞、蒋先云、伍中豪、韦拔群、刘英、余天云、王良等高级将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世,也未被列入。陈光、饶漱石、高岗应政治原因,未被列入。.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條山會戰

中条山會战,晉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间,中華民國军队在山西省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中條山會戰 · 查看更多 »

平型关战役

平型關战役,或稱平型關战斗,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中的一场战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屬中等规模战役。 中國大陸所稱平型關大捷或乔沟伏击战或蔡家峪伏擊戰,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小插曲。中共戰史普遍未提及國軍戰況與死傷人數,僅稱「九月二十五日……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的战果……」 平型关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守土抗战”。也曾作过一次较大的主动出击计划,策划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日军,歼灭日军于关外,缓解平型关正面防御的紧张局势,以巩固内长城的基本防线。即计划由晋绥军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兵力西北出擊,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東南出擊。关内守军誘引日軍第5師團主力從當面來攻,出关的3个师從兩翼合圍日军。1937年9月24日,阎锡山以第6集团军名义下达“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115师于喬溝伏擊了相向而行,于数小时内先后抵达的日軍武装押运汽车队和輜重隊两部,击毙两部中佐指挥官,日军辎重队7人幸存。中共史称平型關大捷。 平型关战役本身是完全失败的,乔沟伏击战也未確實阻斷日本軍。.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平型关战役 · 查看更多 »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發生於1937年8月4日至10月17日,日軍結束平津作戰後,集結兵力攻擊鐵路沿線之張家口、南口等地。戰鬥序列为:南口戰役(1937年8月8日至8月26日)、張家口戰鬥(1937年8月14日至8月26日)、大同戰鬥(1937年9月2日至9月12日)、集寧戰鬥(1937年9月6日至10月16日)。.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 查看更多 »

何柱國 (軍事將領)

何柱國(),原名铸果,字敬之,廣西容縣南乡阳梅墟人,中华民國奉系及東北軍高级将领 。 何柱国虽然是广西籍军政人物,但是与当时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桂系”并无任何关联。.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何柱國 (軍事將領) · 查看更多 »

忻口會戰

忻口戰役發生於1937年10月11日至11月2日,属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主要戰鬥之一。該戰鬥攻擊部隊為日本板垣征四郎率領的日軍第5师团和察哈尔派遣兵团等;守軍為衛立煌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十個師以上兵力,人數達十八萬以上。交战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北部雁门关内的军事重镇,太原的北部屏障。起始時間為10月2日,總攻擊則發動於10月11日。中方守軍於11月2日退守太原。 該戰役使閻錫山所屬軍隊受到重挫。何應欽與蔣中正对战役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雁门关战斗和夜袭阳明堡战斗中取得的战果予以肯定和表彰。.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忻口會戰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营,是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派驻各地的军事机关。行营主任代理委员长行使职权。1938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军委会委员长行营组织大纲》。1946年8月国防部取代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纷纷改称“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 · 查看更多 »

周嘉彬

周嘉彬(),别字尚文,云南昆明人。张治中之婿。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周嘉彬 · 查看更多 »

傅作义

傅作義,字宜生,是一位生於山西省榮河縣的政治人物與军事人物。他在加入中共政權前曾是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他協助共軍和平進入北京城,並於後來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晚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傅作义 · 查看更多 »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國民革命軍第八路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协议,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处于陕北的主力部队由国民政府改编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军」;9月12日,八路军的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实际控制者中国共产党将这支部队称为“八路军”,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华北治安战》和《陆军作战》稱该部队为共產軍、八路军、紅軍。.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八路军 · 查看更多 »

王靖國

王靖國(),字治安,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阎锡山晋绥军高级军官,后为阎锡山的女婿。.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王靖國 · 查看更多 »

王怀奇

王怀奇(),字子伟,山西沁阳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王怀奇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9时,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將签署投降书,向同盟国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应钦表示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书中日文各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 查看更多 »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是经阎锡山同意,由中国共产党、阎锡山方面及其他方面联合组成的第二战区抗日动员组织苏振兰,华北敌后模范的统一战线组织——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湘潮2008年第7期。.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馮欽哉

馮欽哉()旧名敬桂、精一、敬業,字欽哉,以字行,山西省蒲州府万泉县人,中華民国二級上將。先后隶属国民軍、国民革命軍、西北軍。楊虎城的得力部下。.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馮欽哉 · 查看更多 »

高桂滋

桂滋(),字培五,陕西省定边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高桂滋 · 查看更多 »

魏巍 (作家)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中国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散文作家、诗人、小说家。曾任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八路军。抗美援朝期间奔赴朝鲜前线,与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并发表大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文革后魏巍坚持左派立场,2001年与其他左派人士撰联署《“七一讲话”是极其重大的政治错误事件》,批评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因而一度失去自由,2007年后《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被排除于中学课本之外。2008年8月24日,魏巍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因肝癌病逝,享年88岁。.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魏巍 (作家) · 查看更多 »

谢振华

谢振华(),曾用名谢振泮。江西崇义县上堡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军事将领。.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谢振华 · 查看更多 »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演,1941年被改寫成交響樂合唱,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1975年中央樂團對其進行大幅度簡化改編,流行至今。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曾经被禁止演奏。.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黄河大合唱 · 查看更多 »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2015年中国大陆抗战题材剧,由谷锦云执导,张强、周山湖编剧,于洋、孙茜、黄薇、王婉娟等领衔主演,由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摄制。该剧于2015年8月2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此外,该剧还在央视二套、央视七套、央视十四套及山西卫视、贵州卫视等频道重播。.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黄河在咆哮 · 查看更多 »

赵荣声

赵荣声()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国共产党間諜,后曾任《西北日报》社长、工人出版社副社长。.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赵荣声 · 查看更多 »

赵承绶

赵承绶(),字印甫,山西五台县槐阴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赵承绶 · 查看更多 »

雷石榆

雷石榆()原名雷社稳,笔名纱雨、杜拉,廣東台山水步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诗人雷石榆先生生平,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01期。.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雷石榆 · 查看更多 »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此戰區,最初所轄範圍為長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為主,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及日軍佔領區域,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一般來說,此作戰區劃分是以陸軍作戰為主。.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抗日战争战区 · 查看更多 »

林彪

林彪(),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早年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義,随后转战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参加平型关战役,随后赴苏联养伤。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平定东北、中南战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後,他成为中共二号人物,曾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1970年宪法草案,但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上,陷入与江青等人的权力斗争,加上因主张设立国家主席而与毛泽东的关系破裂,旋即失势。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和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被绑架和迫害,,所乘256号专机坠毁于蒙古境内,机上全员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三十多摄氏度的海南岛,歼敌数量多于西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林彪 · 查看更多 »

李树声

李树声()奉天阜新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官员。.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李树声 · 查看更多 »

板垣征四郎

板垣征四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甲级战犯。日本岩手人,大日本帝国陆军大将,历任关东军参谋长,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朝鲜军总司令、第七方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者之一,并与土肥原贤二策划建立了满洲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板垣征四郎 · 查看更多 »

杜心源

杜心源(),原名杜春仁,山西省五台县大建安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毕业于边村川至中学,此后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同年8月,由张隽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教于成成中学、太原师范学院,此后创建大建安教育促进会。抗日战争期间,组织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后赴临汾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政治处主任。之后因阎锡山解职,后率领师生奔赴延安,之后再派晋绥边区任行署教育处长、民政教育处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参加第二次绥远战役,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军南下进入四川,任成都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升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任川西日报、四川日报社社长总编。1972年,升任四川省革委会办事组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秘书长等职。1977年,担任四川省政协主席。1979年12月,担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杜心源 · 查看更多 »

梁化之

梁化之()名敦厚,字化之,以字行,山西定襄师家湾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梁化之 · 查看更多 »

楚溪春

楚溪春()字晴波,直隷省保定府蠡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中華民国及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楚溪春 · 查看更多 »

楊愛源

楊愛源,字星如,別號革非,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楊愛源 · 查看更多 »

朱德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祖籍廣東韶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官至云南省警察厅长。1922年,他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此后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冲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北洋政府時期,朱德曾被授予勳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陸軍中將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朱德 · 查看更多 »

朱綬光

朱绶光(),字蘭蓀,湖北襄阳人,生于福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朱綬光 · 查看更多 »

怀仁县

怀仁县是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2.7万人。“怀仁”之名取自“怀想仁人”,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东城《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载:“天复五年(公元905年),克用会契丹阿保机于云中,约为兄弟。”《辽史·本纪第一》载:“(天复五年)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易袍马,约为兄弟。”得名。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約為212億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位于山西省前列。现有煤炭、陶瓷、化工、建材、乳品加工、电力、制药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炭是第一大产业,其次为陶瓷。怀仁窑拥有悠久的历史,现今怀仁占据着全国日用瓷市场的三分之一。该县的教育吸引了邻近县市的学生就读,2010年在校学生达9.2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34%,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当地还是文化部命名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仁旺火习俗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怀仁县 · 查看更多 »

晋绥军区

晋绥军区,也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绥军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晋绥军区、晋西北军区、晋绥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军队在华北地区的四大根据地之一。 1938年,八路军120师曾在山西北部占有晋西北军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等分散根据地。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统一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地区的军事工作。贺龙担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为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晋绥军区 · 查看更多 »

晋西事变

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新軍事件,指1939年11月28日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冬季攻勢初期所發生的八路军與阎锡山的國共摩擦事件。這起事件破壞了國軍第二戰區在晉南三角地帶對日軍的攻勢計劃。中共指控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內戰與日軍聯合夾擊共軍」。國民政府與閻錫山則認為中共違抗命令、策動叛變、兼併國軍。.

新!!: 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和晋西事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日戰爭第二戰區第二战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