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抗日

指数 抗日

抗日指抵抗日本的武力行動,通常語境下指的是抗日戰爭。廣義中,它既可能是戰爭形式(見抗日戰爭),也可能是尚不構成戰爭的一般暴力抵抗或者武裝衝突,例如在臺灣發生的乙未戰爭、西來庵抗日戰爭與霧社抗日戰爭。.

目录

  1. 216 关系: 嚴秀峰劉仲敬埔里地區歷史年表厦门大学南瀛佛教會台灣抗日運動史惟亮史明·革命進行式叶石荪吳湯興向前天宏宮天福山起义太阳岛 (哈尔滨)奠濟宮姜紹祖 (19世紀)學甲區孙姓宋希濂宋敬铭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尚志街道對江澤民的評價尤淇川军两广事变中华民族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回教協會中國話 (歌曲)中共胶东特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會館臺東分社中日关系东北作家群东北军东北抗日义勇军东江纵队万里亚洲妇女基金会五七一工程纪要五福大帝仁愛鄉廖添丁张寒晖张彭春... 扩展索引 (166 更多) »

嚴秀峰

嚴秀峰(),又名李嚴秀峰,是一位出身杭州的抗日志士及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她的丈夫是李友邦。她曾致力於推動保存蘆洲李宅。.

查看 抗日和嚴秀峰

劉仲敬

劉仲敬(),出生于新疆奇台,祖籍四川资中,棄醫從文,政治评论人士、作家,網名「數卷殘編」,以獨特的历史观著称,專注发明诸夏民族。现居美国。.

查看 抗日和劉仲敬

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埔里地區之地理位置位在臺灣本島之中央,東側為中央山脈,西側有國姓之深谷,南邊憑日月潭為界,北邊倚關刀山為屏障,地形十分險要,加上四季溫和,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提供了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距離今約三千年前,已有人類陸續在埔里盆地周邊臺地地區建立家園;從其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石器、陶器,可發現該時期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但不知原因為何,這些史前人類又像謎一樣的消失。直到很久以後,才有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各自分別居住在埔里的南北兩側,成為埔里近代歷史之最早主角。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終於引來當局關注;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分散居住在臺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前來開墾居住。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沙連堡成立於清朝乾隆年間,其範圍包括今部份水里鄉、魚池鄉、國姓鄉、埔里鎮及仁愛鄉一帶;而埔里正是水沙連六社的重要地區,當初稱為蛤美蘭社,亦稱埔裡社(埔裏社)。道光年間,平埔族遷居至該地,並建立三十多個部落。光緒年間,總兵吳光亮建立大埔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在此設立隸屬南投縣之埔里鎮,位於臺灣省的地理中心一帶及南投縣轄境之北,其東側為仁愛鄉,西側為國姓鄉,南面魚池鄉,西距草屯鎮38公里,西北距臺中58公里,南距日月潭約17公里,是通往臺灣中部各主要風景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鎮內所轄面積約162.227平方公尺,人口約87,000人,包含泰雅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各族群;除商業活動之外,居民大多從事農林業,全區沒有大型工廠。.

查看 抗日和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1921年4月由华侨陈嘉庚创办,初名私立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937年7月,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更名国立厦门大学。目前,厦门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9月,厦门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查看 抗日和厦门大学

南瀛佛教會

南瀛佛教會成立於1921年4月4日,為台灣總督府全力主導的台灣民間佛教組織。以總督府內務局社寺課長丸井圭治郎為核心人物的該宗教組織,亦是台灣日治時期期間最具影響力的台灣佛教組織。 南瀛佛教會運作方式以演講與發行月刊刊物為主,對象主要則是從事佛教宣導的師僧或民間佛齋教居士。1934年起,該佛教會惟因中日戰爭態勢擴大因素,活動、規模及影響力漸趨沒落,並於1941年正式更名為「台灣佛教」。俟1945年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以「齋佛融合」、「佛教現代化」或「佛教--民化」為階段性任務的南瀛佛教會正式結束運作。.

查看 抗日和南瀛佛教會

台灣抗日運動

臺灣抗日運動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發生的反抗行動。行動大多發生於1895年-1915年之間,也就是在日本領台的前20年。這20年的武裝抗日運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期是1895年5月到10月為保衛「台灣民主國」的乙未戰爭;第二期是緊接著台灣民主國之後到1902年之間的抗日游擊戰,幾乎每年都有武裝抗日行動;第三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之後,台灣抗日運動轉為維護台灣文化的非武裝形式,不過期間發生了一件武裝對抗的霧社事件。.

查看 抗日和台灣抗日運動

史惟亮

史惟亮()中華民國作曲家。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在中日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在地下作抗日工作,化名“石立”。二次大战结束后,已经十九岁的史惟亮开始了音乐的学习,这在音乐界算是较晚的。学习不久,国共内战爆发了,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转到了臺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畢業後赴歐留學6年。 曾參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青年救國團前身)的藝術工作隊,積極參與各項勞軍活動,並曾創作「反共大合唱」等多首愛國歌曲。 爾後,擔任臺灣師大附中音樂科教師,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重視民間歌謠與山地歌謠的採集,對於台灣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史惟亮非常重視藝術深耕,為了讓藝術向下扎根,進入小學教書,並在國中、國小創建音樂班,推動音樂教育。 1977年因肺癌病逝,享年52歲。 著名的曲目有:《諧和》(豎笛與長笛二重奏)、《小祖母》(獨唱曲)、《青玉案》(獨唱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歌》 其子史擷詠亦為著名作曲家。 史惟亮和名作家紀綱在抗日時期是東北地下抗日工作的同事,具紀鋼所述,在其所著的抗戰諜報小說《滾滾遼河》中那位名叫史惟亮的腳色,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這位史惟亮.

查看 抗日和史惟亮

史明·革命進行式

,為台灣體制外的革命家史明紀錄片,由姚文智擔任製作人,紀錄片名家陳麗貴親自執導。.

查看 抗日和史明·革命進行式

叶石荪

叶石荪(或叶麐,)中國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诗人。 四川兴文人。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師範大學、中央陆军学校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查看 抗日和叶石荪

吳湯興

吳湯興(客家語:Ng11 Tong24-hin24;),字紹文,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乙未戰爭抗日人士、義勇軍大統領(即民兵總司令)。.

查看 抗日和吳湯興

向前

向前(),廣東陸豐(今屬廣東省汕尾市)人,曾為中華民國國軍少將、僑委會顧問、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少將銜顧問,曾於香港從事抗日活動,戰後在香港成為義安工商總會的領導人,並以太平山體育會、義安公司、新安公司等合法團體作掩護,被視為三合會組織新義安的龍頭大佬創始人。.

查看 抗日和向前

天宏宮

天宏宮,又稱蔣公廟,是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清大夜市的西王母(瑤池金母)廟,以配祀的蔣中正聞名。.

查看 抗日和天宏宮

天福山起义

天福山起义,中共胶东特委于1937年12月24日在山东省文登县天福山发动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查看 抗日和天福山起义

太阳岛 (哈尔滨)

太阳岛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中的一个河岛,位于哈尔滨市新旧城区之间,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面积为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太阳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旅游局评定的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沿江生态区。 太阳岛是一处由大面积的湿地景观、欧陆风情、冰雪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构成的具有休闲、观光、娱乐、科普教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查看 抗日和太阳岛 (哈尔滨)

奠濟宮

奠濟宮,址在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是臺灣基隆市市中心的一座廟宇,主奉開漳聖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等。奠濟宮與「基隆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奠濟宮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後殿」清甯宮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日治時期因故與奠濟宮合併。而奠濟宮歷經整修後,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另外還有古碑。.

查看 抗日和奠濟宮

姜紹祖 (19世紀)

姜紹祖(,幼名金韞,字纘堂),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海陸腔客家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為棟軍主要將領,軍階為都司。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戰爭抗日,被日軍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19歲。.

查看 抗日和姜紹祖 (19世紀)

學甲區

學甲區是一個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北部偏西的區,位處北門地區境內,北臨臺灣省嘉義縣義竹鄉,東鄰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西鄰北門區,西南連將軍區,南接佳里區。近年來以虱目魚產業聞名。 本區係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但因靠近沿海地帶,且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三條河流流貫區境,加上位處嘉南大圳下游,排水不暢,故時有水患發生。地質鹽分頗重,當地屬臺灣鹽分地帶。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查看 抗日和學甲區

孙姓

孫姓是一個漢姓,在中國以至韓國都有使用,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第12位。由來已久,姓源眾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寬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查看 抗日和孙姓

宋希濂

宋希濂(),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軍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查看 抗日和宋希濂

宋敬铭

宋敬铭(),台湾军事人物。中华民国陆军中将。随州人。.

查看 抗日和宋敬铭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又称察绥抗日同盟军。是指1933年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中国将领在察哈尔省组织的一支抗日部队。 长城事变结束后,日本军队开始越过长城,向华北渗透,1933年春,日军派遣伪军刘桂堂、张海鹏、李守信等伪军共约1万6千多人进占察哈尔部分地区。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正式成立以冯玉祥原部下和共产党支持者为主组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共有10万人,冯玉祥为总司令。 6月22日起开始向察哈尔的伪军展开进攻,7月4日,吉鸿昌指挥同盟军攻打多伦,但多日不下,同盟军遂与多伦伪军将领李守信谈判,“借”多伦一个月,李守信答应。一个月后,伪军重占多伦。 同时,因为当时全面性抗战尚未爆发,蒋介石认为该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更因为同盟军有中共背景,遂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逼近察哈尔。而中共方面一开始就有利用同盟军消耗国民政府军的企图,另一方面苏联也不信任、不支持冯玉祥,反而认为冯玉祥是故意要挑拨苏日冲突。在这种内外交迫情况下,冯玉祥被迫于8月5日通电全国解散抗日同盟军,并离开部队,同盟军大部被宋哲元軍部收编。 但方振武、吉鸿昌掌握的部队不愿接受收编,转入河北昌平一带进行武装暴动,至10月失败。1933年方振武流亡国外。1934年春,逃亡并隐藏在天津的中共党员吉鸿昌,策动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圍剿戰爭的旧部两个师反蒋,并策划在老家河南发起反蒋暴动,因而于11月9日在天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在北平被國民政府軍事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查看 抗日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尚志街道

尚志街道是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下辖的一个街道,位于道里区东部,紧邻中央大街。尚志街道源自东北抗日将领赵尚志的名字。.

查看 抗日和尚志街道

對江澤民的評價

對江澤民的評價是關於在1989年至2002年期間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的評價。江澤民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接任黨總書記一職,並成為第三代最高領導人,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退休,由胡錦濤接任。.

查看 抗日和對江澤民的評價

尤淇

尤淇,新华社高级记者,原名尤酣隐,1919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西漳乡。1937年11月起,在武汉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8月到达延安,正式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抗战期间,尤淇曾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宣传队文化教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曾任四平第二区政府的秘书、区委书记,原辽北省委的《胜利报》记者,第四野战军新华社特派记者等,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曾随军到达冀中、东北、海南等地。 1952年后,历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浙江分社社长、安徽、江苏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等。1984年9月离休,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4月6日病逝于南京,享年94岁。 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尤淇曾多次在新华社内参著文,批评中央错误的“左倾”政策。譬如,1956年,在起担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期间,尤淇由于批评地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冒进而受到严厉批评。1959年,他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作期间,曾在诸暨县枫桥公社进行调查并撰写4篇内参稿,直指“大跃进”的弊端,如使农业生产出现萎缩,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基层农村干部受益等问题。尤淇明确指出:“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希望中央赶快纠正,若不纠正,天下从此多事矣”(注:沙金:《新闻记者要有脊梁骨》,刊《新闻记者》1985年第9期第17页)。 由于这些尖锐的批评性文章,在随后展开的“反右倾”运动中,尤淇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行政级别连降4级,并被下放到无锡家乡从事农村劳动。但他并为因此而停止关心基层问题和普通民众的实际困难。1960、1961两年,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毛泽东,痛陈人民公社的种种弊端,以及基层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反感。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尤淇因这两次上书而受到更加严厉的迫害。1970年,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下放工厂劳动。直到1981年“拨乱反正”后,才获得平反,并被重新任命为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

查看 抗日和尤淇

川军

川军,民国军阀派系之一。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的地方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劉文輝、鄧錫侯、楊森、劉湘等人各據一方,其中较大者則為刘湘。.

查看 抗日和川军

两广事变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运动,六一事变。或西南事變。是指在1936年6月至9月,蔣中正政府和地方政治派系: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以抗日运动之名义,挑戰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事件。该政治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结束,致使出現蔣中正中央(江浙)派系壓制粵系地方的趨勢。.

查看 抗日和两广事变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建構和完善「維新派」的民族理論的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在現階段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希望建立有如美國的國家,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吳啟訥,。 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查看 抗日和中华民族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爆發長達10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 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掌權。在抗日战争期间,與國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中国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消滅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在1949年10月時,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正式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與戰敗的國民政府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自1980年代開始排除意識型態問題,中國共產黨開始与數個非共產主義的政黨維持交流,其中包含許多採取民主制度的一黨制國家執政黨,以及在其他國家佔有主導地位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團體。而在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瓦解東歐民主化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於1991年時開始強調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發展政黨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查看 抗日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國回教協會

中國回教協會,簡稱回協,是中華民國的回教組織,1938年由白崇禧號召全國回民抗日而成立於漢口市,1958年在臺灣復會,對外代表全體穆斯林辦理國際事務,對內推行教務、教育、培訓青年人才、宣揚教義及聯繫維護教胞宗教生活。.

查看 抗日和中國回教協會

中國話 (歌曲)

〈中國話〉是收錄於S.H.E《Play》專輯的首波主打歌,由中國創作人鄭楠作曲,並和作詞人施人誠共同填詞的歌曲。跳脫以往主打歌的模式,挑戰中國最傳統的繞口令,並融合電子、舞曲、嘻哈、RAP,是繞口令與RAP混血的新曲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歌曲也作为男子跳水比赛赛场的背景音乐使用。.

查看 抗日和中國話 (歌曲)

中共胶东特委

中共胶东特委,全称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别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于1933年3月至1938年12月间在山东省胶东地区的领导机构。1933年3月,为响应中共中央“三倍扩大党的组织”的决议,以中共莱阳县委为基础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刘伶庄(今属威海市乳山市)成立,首任特委书记是原莱阳县委书记张静源。1938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决定改组为中共胶东区委。在成立的五年中,中共胶东特委曾多次遭到破坏,先后八届七位特委书记中,有张静源、张连珠、理琪三位于任上去世。.

查看 抗日和中共胶东特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简称解放军军事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设立的司法管辖全国武装力量(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最高级别军事法院(高级军事法院,执行高级人民法院权限的专门人民法院),组织上是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直属单位,业务上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的双重领导。.

查看 抗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五的民主党派,是现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四大党。 农工党创立于1930年。其早期会员多来自国民党左派人士。目前,其盟员主要来自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截至2014年底,农工党共有会员14.4万人。.

查看 抗日和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厂或中制,中华民国国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1933年成立的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1937年正式改名为“中国电影制片厂”,1949年随军迁至台湾,1995年停止电影拍摄。该厂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制片和抗日宣传机构,迁台后主要负责制作军事相关影片。.

查看 抗日和中国电影制片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为推动全面开展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系列计划和措施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工作,而评定通过的“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同时又是最急需抢救”的国家级档案文献,其中具有国际级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查看 抗日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查看 抗日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會館臺東分社

中華會館臺東分社是一間位在臺東縣臺東市的中華會館,也是臺灣目前僅存的中華會館遺跡。.

查看 抗日和中華會館臺東分社

中日关系

中日關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間的雙邊關係。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仍与中华民国保持外交关系,直到1972年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兩國關係稱為「戰略互惠關係」,然而兩國事實上並未達到戰略互惠。而且在歷史认识問題和經濟等方面均存在許多矛盾。.

查看 抗日和中日关系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中华民国近代一个文学流派,诞生于大日本帝国侵华扶持建立东北的满洲国时期,东北的作家,不承认从中华民国分裂出去的满洲国,同时又不堪日本人的压迫和蹂躏,流亡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其作品主要表达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亡国之痛,闪现出爱国主义和抗日精神。.

查看 抗日和东北作家群

东北军

東北軍为中华民国时東北的奉系军阀武装,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東北易帜之后,编为國民革命軍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中央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

查看 抗日和东北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對1931年中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地区平民,警察和东北军部分官兵组成的义勇军、救国军、自卫队等抗日武装的统称。东北义勇军由九一八事变開始,东北沦陷初期以旧军队为基础的自发抗日武装力量,人数曾多达50万人,但受到日军的强力进攻下,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的义勇军,于1933年即大部陷于瓦解,一部退入关内,,继续坚持斗争,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义勇军各部來源包括但不限于:.

查看 抗日和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查看 抗日和东江纵队

万里

万里(),幼名秀峰,训名万明礼,山東东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万里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支持者,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支持和鼓励包产到户政策,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齐名,有「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

查看 抗日和万里

亚洲妇女基金会

亚洲妇女基金会(アジア女性基金),全名有關女性的亞洲和平國民基金(女性のためのアジア平和国民基金),英文名稱為Asian Women's Fund,是日本曾經存在的一個基金會,于1995年7月由当时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倡议成立,通过民间募款和政府资助的形式,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占领地区的慰安妇支付赔偿金。该基金会之簡稱,最初為「國民基金」(国民基金),後改為「亚洲妇女基金会」(アジア女性基金);该基金会支付的赔偿金,最初稱為「慰撫金」(見舞金),後改稱為「賠償金」(償い金)。.

查看 抗日和亚洲妇女基金会

五七一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等人於1971年3月23日策划撰写為了推翻毛泽东统治地位的武裝起義計畫書草稿。在林彪去世之後被当局查获,並於1972年發表於人民日報。.

查看 抗日和五七一工程纪要

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又稱五福王爺、五靈公或五靈官),本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陰間的司法神。這種「逐疫五神」類信仰對流行與閩南的王爺信仰與城隍信仰也有相當的影響。而據說八家將則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 五神名號分別為為: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鐘士秀(一作鐘士貴)、宣靈公劉元達、揚靈公史文業、振靈公趙公明(一作趙光明)。 此外,五福王爺下轄五毒大神,又稱五毒神君。五毒神君與五福王爺為不同神,稱號相近,時遭混淆。.

查看 抗日和五福大帝

仁愛鄉

仁愛鄉位於臺灣南投縣東部,為該縣兩個山地原住民鄉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為信義鄉)。 該鄉在戰後,由原來的臺中州能高郡直轄的蕃地所改制。本鄉的行政中心設於霧社,位居中央山脈之上,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境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即發生於本鄉。 1950年外省移民隨著政府軍隊從泰緬邊境遷入仁愛鄉清境地區,開墾高山農場,建立眷村,因為當時該部隊主要是雲南省人為主,其中也有不少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擺夷族人,所以也替本鄉引入雲南擺夷文化,進而與原住民文化揉和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貌。.

查看 抗日和仁愛鄉

廖添丁

廖添丁(),臺灣府大肚上堡秀水--(今日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秀水--)人,是日治時期的江湖人物,在1909年8月開始的三個月內,偷竊、搶劫大量北臺灣的衙門與富豪,後在臺北八里山區與警方搏鬥時,被友人殺死,得年廿六。 廖添丁屢襲官府的行為似乎表現出反政府思想,且多劫親日的門閥士紳,傳聞中也有濟貧的義行,在臺灣民間信仰中被神化,又加上戲曲、講古的渲染,因而被罪犯英雄化演變為今日臺灣人眼中的抗日傳奇人物及義賊。.

查看 抗日和廖添丁

张寒晖

张寒晖(),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州人,中国作曲家。.

查看 抗日和张寒晖

张彭春

张彭春,字仲述,中國天津人,张伯苓的胞弟,中華民國駐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代表、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主要起草人之一。 张彭春出生在中国,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回到中国之后,成为天津南开大学的教授。在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后,他加入南开大学抗日活动。侵華日軍占领天津时,他改扮女装逃离天津。他曾协助国民政府在欧洲和美国促进人们认识南京大屠杀,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查看 抗日和张彭春

张鹏飞 (军人)

张鹏飞(),湖南湘潭县人,民间抗日英雄。 原居湘潭城区窑湾,后迁郭家桥乡新虑村。幼年做提篮小买卖,读过两年小学即辍学帮工,性格刚烈,喜舞棍弄刀,练就一身武艺,善走,人称“飞毛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张鹏飞入何键部,作到连长,因不满国民党的抗日政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离队返乡,组织抗日游击队。由40多人,20多枝枪组成,后队伍发展到200多人枪,编为2个中队又2个分队,于郭家桥呤江坝一带打击日军,称为“张鹏飞游击队”。 该游击队收获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石门岭歼灭战”。1945年6月中旬,日军一个小队20余人准备到湘潭县拗柴月塘冲掳掠,进入飞部在通往月塘冲的石门岭(今中路铺镇柱塘乡境)设的伏击圈,顷刻全被击毙。共缴获三八式步枪18枝,轻机枪1挺。他也和共产党合作,他的队伍中就有不少共产党员。1945年8月,王震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八路军南下支队)经湘潭,将“张鹏飞游击队”和另一支民间抗日武装“马扬德游击队”组编成“湘粤赣人民抗日自卫军”,二人均为队长。 抗战胜利后,他的游击队被七十三军强迫缴械、收编。民国三十七年1月(1948年)“湘潭县武工队”成立,中共党员11人,积极分子2人,旧飞部5人,共18人,队长张鹏飞,政委胡佑生。1月22日“银坡起义”。7月21日,张鹏飞被捕,被长沙警备司令部杀害于南门外小林子冲,其首示众各地。10月中共湘潭县工委追认张鹏飞为中共党员。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事人物 Category:被中華民國處決者 Category: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者 湘潭县人 P.

查看 抗日和张鹏飞 (军人)

张连珠

张连珠(),山东省文登县铺集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出任中共胶东特委第三任特委书记,同年11月29日发动一一·四暴动,后失败被俘,于12月18日被文登县政府在文登城西关处死。.

查看 抗日和张连珠

彭汉垣

彭汉垣,(),中国广东省海丰县人。彭湃(原名彭汉育)胞兄 。 因参加彭湃发起领导的农民运动等活动,1928年被国民政府抓捕枪杀,後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查看 抗日和彭汉垣

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

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列出臺灣彰化市的旅遊景點。.

查看 抗日和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

影響200

影響200,為2000年《天下雜誌》紀念出刊200期而製作的臺灣人物專輯,標舉「影響200,飛躍2000」,由台灣社會各領域人物中選出兩百位人士,記錄台灣歷史發展,《天下雜誌》一仍其「打開歷史,走出未來」的訴求希望能藉喚起社會共同記憶,凝聚共同情感。.

查看 抗日和影響200

何非光

何非光(),原名何德旺,是一位出身臺灣臺中的編劇、導演及演員。.

查看 抗日和何非光

余清芳

余清芳()又名清風、青芳,字滄浪,號春清、春芳。化名邱九、徐清風。臺灣臺南廳長治二圖里大湖區後鄉庄(今高雄市路竹區)人,1915年西來庵事件領袖,該事件為臺灣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反日民變。.

查看 抗日和余清芳

徐箴

徐箴(),字士达,辽宁省新宾县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府官员、教授。.

查看 抗日和徐箴

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為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政治家、醫師,陸奥塩釜(今岩手縣奥州市)人,曾任東京市第七屆市長、東京放送局(今日本放送協會)第一任總裁、拓殖大學第三屆校長、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帝都復興院總裁,1906年封男爵,1922年升為子爵,1928年晉封伯爵。後藤熱衷於童軍活動,也是日本童軍總會的首任會長,是童軍運動推廣者。 後藤是極為稱職的技術官僚,在臺灣民政長官(1898年-1906年)任內,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軍務繁忙,後藤實際掌握臺灣政治,後出任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在長春、大連等地致力建設,奠定了日本在滿洲的殖民基礎,並在關東大地震後出任帝都復興院總裁,重建了帝都東京。後藤在各地的治績,至今皆為人所稱道。.

查看 抗日和後藤新平

保卫中国同盟

保卫中国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是宋庆龄于1938年6月4日在香港创立的一家抗日组织。后于1945年在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于1950改为中国福利会。 保卫中国同盟由宋子文任会长,宋庆龄担任主席。在宋庆龄的邀请下,香港医务总监夫人希尔达·沙尔文-克拉克(司徒永觉夫人,Hilda Selwyn-Clarke)出任名誉书记,香港大学历史系的傅朗思(Norman H.

查看 抗日和保卫中国同盟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为中国自宋代使用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後來作罷。但於之后在各个朝代演变为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内容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才停止施行。.

查看 抗日和保甲制度

匪徒刑罚令

匪徒刑罚令为台湾总督府为镇压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活动,于1898年发布之法令。.

查看 抗日和匪徒刑罚令

化名

化名,指某人在本名之外使用的虚拟姓名,很多時候,目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实身份。笔名、网名、艺名、伪名、佛教僧人的法号、教宗就職後的教名都是化名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字、号、譜名、学名、齋名与小名等別名于某些情况内是相当于本名,不应与化名相混。 也有人以化名行世而摒棄本名的;如前中國共產黨主席華國鋒,本名蘇鑄,華國鋒是他參加抗日游擊隊時的化名,因而沿用。在對名人的稱呼上,常會出現以化名取代本名的現象,例如廣為人知的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烏利扬諾夫)、約瑟夫·斯大林(本名:約瑟夫·朱加什维利),越南共產黨創始人胡志明(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均是化名。.

查看 抗日和化名

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為1907年(明治40年)11月,發生於台灣新竹北埔的抗日事件。.

查看 抗日和北埔事件

包華國

包華國(),四川成都人。中华民国官员。.

查看 抗日和包華國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的軍事學校,1917年創校時名為「漢陽兵工專門學校」,2000年併入國防大學。.

查看 抗日和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曾多次组建。.

查看 抗日和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查看 抗日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刘友法

刘友法(1922年11月——2007年6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江苏省灌云县人。1939年9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北淮海军分区抗日干部学校班长,滨海大队部文书、书记。1945年1月任一支队政治处组织干事。1942年9月起任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一支队二团二连副政治指导员,1943年10月起任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一支队二团团部政治指导员.1945年1月任一支队政治处组织干事,1945年夏任军分区政治部巡视员、秘书。1945年11月任苏北六军区一团一营及团职副政治教导员,1946年8月任四团二营政治教导员。1946年11月任华东十二纵三十五旅103团三营政治教导员。1948年1月任104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同年4月起任股长。1948年9月任华东野战军某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8军89师266团政治处副主任。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任陆军第三十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0年1月至12月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抚保科科长。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51年3月至1952年任华东军区海军要塞炮兵团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52年10月至1953年8月任海军基地后勤部政治委员。1953年8月至1955年6月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干部部部长。1955年6月至1966年3月任东海舰队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舰队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6年3月至1968年任海军舟山基地政治部主任。1968年至1969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军代表,1969年至1973年任中央国家机关统战系统军管组组长。1973年至197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1977年11月至1978年11月任海军烟台基地政治委员、基地党委书记。1978年11月至1982年8月任海军旅顺基地政治委员、基地党委第一书记。1982年8月至1985年7月任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党委常委。1985年8月至1990年4月任海军纪委专职书记(副大军区职)、海军党委常委。1990年4月退出领导岗位(按副大军区职待遇退役),1998年7月离职休养。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9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三届中央纪委委员,第四、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查看 抗日和刘友法

刘平梅

刘平梅,192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2007年11月8日病逝。中国托洛茨基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成员。.

查看 抗日和刘平梅

刘树梅

刘树梅()。 别名刘锡章,祖籍湖南省阮陵县。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公费赴美国学习财经专业,1920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后在上海执教,1924年出版《记账学》,成为民国时期研究会计学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 1929年进入盐务稽核总所。1933年调入四川重庆盐务稽核处任稽核员,1934年出任重庆盐务稽核处处长。1935年兼管四川盐务,放手进行四川盐务改革,统一了由军阀割据的四川盐政,为建立抗战工业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1937年,刘树梅为支持抗战,致电蒋介石,全数捐出女儿赴美留学资金,创议“公务员毁家纾难”。不久辞去所有公职,变卖家产,创建秘密通讯电台,购置武器,投身抗战.领导地方武装与日伪军多次征战。1940年2月16日,为国捐躯,终年49岁。.

查看 抗日和刘树梅

嘉義之役

嘉義之役(英文:Battle of Chiayi)發生於1895年10月9日,是乙未戰爭中發生在現今臺灣嘉義縣一場重要的抗日戰役,該戰役最後由日方取得勝利。.

查看 抗日和嘉義之役

冯治安

冯治安(1896年12月16日—1954年12月16日),中華民國軍人,河北省故城县东辛庄村人。.

查看 抗日和冯治安

军内反对派

军内反对派,又称军事反对派,是1960年代在朝鲜劳动党内部存在的一个政治派别。 1960年代初期,金日成为首的“游击队派”(又称抗联派)在清洗其它派别之后,自身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是以朴金喆为代表的“甲山派”,另一派是以金昌凤大将为代表的一直追随金日成在中国东北和苏联从事抗日武装游击斗争的军事干部,后来被称为“军内反对派”。 1962年12月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四届五中全会上,金日成提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举的方针。1966年10月举行的朝鲜劳动党第二次代表会议又决定根据当时形势的要求,改组社会主义建设的全盘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而将原计划1967年完成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七年计划延长三年。金日成重军事、轻经济的政策转换引起甲山派与军事派的对立,军事派主张继续强化国防,而甲山派主张发展经济优先。 1967年5月4日至8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召开四届十五中全会,以反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树立金日成主体思想为朝鲜劳动党的唯一思想为名,批判、清除"甲山派"。 在肃清甲山派之后,金日成针对韩国制造了一系列过激的军事恐怖暴力行动,包括“青瓦台事件”,大多以失败告终。为此,金日成以“左倾盲动主义”、“军阀主义”和不执行党的军事路线为由,追究军方领导对这些失败所负的责任。批判与处理了军内反对派。 1969年1月,在金日成主持下举行的朝鲜人民军第四届党委会第四次(扩大)全会上,“揭露和粉碎了暗藏在党内和军内的反党修正主义分子和军阀官僚主义者的阴谋”。全会撤销了党中央政委会委员、内阁民族保卫相金昌凤大将,党中央政委会候补委员、人民军总参谋长崔光上将和党中央政委会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局书记、原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许凤学上将等高级将领的党内外职务。其后,金日成的老部下吴振宇、李乙雪、全文燮逐步成为军内实权派。.

查看 抗日和军内反对派

军训 (台湾)

在中華民國(台灣),所有高中與大學生都需要接受基本軍訓教育(或稱「國防通識」),瞭解基本的國防知識,一般情況下乃由軍訓教官授課。如欲參與預官考試的學子,更須修習「進階軍訓」課程。 台灣軍訓的發展可以追溯自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實施的軍訓,為了因應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脅,國民政府在境內實施了軍訓課程,並在八年抗戰時期提出「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後來因為中共建政的關係,國府軍人被迫撤到台灣。 當初基於抗日的蔣介石,因以反共為主,聘用了侵華日軍高階軍官組合的白團為軍事顧問,在白團主導下,在台重新實施軍訓課程,由教官派駐各級高等與大專院校;並在「保密防諜」的口號下,一方面實施校內保安,另一方面則有政治目的,監視反動分子的可能活動。 此外,當局更曾於各級學校及營區中持續推行軍歌比賽。 二十世紀後半葉,隨著解嚴與兩岸關係的改善,教官的角色也大幅轉變,以擔任校內保安與秩序維護為主要任務,一改以往高壓性與強制性的管教方式,以更為彈性、靈活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

查看 抗日和军训 (台湾)

八卦山之役

八卦山之役,又稱彰化之役是乙未戰爭中發生在現今臺灣彰化縣八卦山的一場抗日戰役,為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正面會戰,最終造成臺灣客家民軍領袖吳湯興和浙江人黑旗軍吳彭年等人陣亡,而彰化地區也因而成為日軍控制區。.

查看 抗日和八卦山之役

八鄉古廟

八鄉古廟是香港新界八鄉上村的一所古廟,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八鄉古廟是同益堂的產業,按傳統在每年的秋分日、觀音誕會分別舉行齋宴及盆宴。.

查看 抗日和八鄉古廟

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穆斯林马本斋建立的民间抗日武装,战士主要为回族穆斯林。1938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支队是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共进行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000余人,1949年8月,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回民支队番号撤销。.

查看 抗日和回民支队

国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是中华民国青岛市在20世纪上半叶存在的一所国立大学,其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存在时间为1930年到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现址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查看 抗日和国立青岛大学

王玨

王玨,原名王春陽,中華民國安東省安東縣人,臺灣演員、製片人暨導演。.

查看 抗日和王玨

王正黼

王正黼()字子文,号儒冠。浙江奉化人。中国矿业先驱,采矿事业家。。北洋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早期学生之一。.

查看 抗日和王正黼

王添灯

-- 王添--(),字子文,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廳文山郡新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臺灣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北分團主任,1946年當選為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並任《人民導報》社長、《自由報》社長。根據蘇新的說法,王添灯後來遭中國國民黨軍警以酷刑折磨,再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查看 抗日和王添灯

王昶雄

王榮生(),筆名王昶雄,是一位生於臺灣淡水的牙醫及作家。他的作品橫跨臺灣日治時期、二戰戰爭期文學,及國民政府戒嚴與解嚴後。 身為臺灣戰爭期新文學作家,他以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奔流〉最具代表性亦最具爭議;戰前,該作品被視為皇民化文學尖峰佳作,在戰後則有媚日與抗日的兩極評價。.

查看 抗日和王昶雄

福州历史年表

这是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关的历史年表。 具体参见:福州历史.

查看 抗日和福州历史年表

秦漢 (演員)

漢,本名孫祥鐘,台灣著名男演員。四川成都人,出生於上海,後來搬到香港,又轉去台灣。曾經唸過士林中學、開平高中。父親是中華民國國軍高級將領、抗日名將孫元良。母親是廣東人。 高中時期,秦漢曾報名中央電影公司訓練班,後来在他18歲时又加入國聯電影成為基本演員,藝名「康凱」(這個藝名由李翰祥導演所取,是他的第一個藝名,但現在的「康凱」指的是另一名藝人、目前是台灣台北市電影電視演藝業職業工會理事長),並拍了第一部電影《遠山含笑》,之後他去服兵役,經歷了三年的海軍陸戰隊生涯。退役後返回台北,為了謀生自立,他學了一段時期的繪畫,主要是抽象畫和山水畫,並把作品拿到母親開設的畫廊中賣,銷量不錯。後來一個偶然機會,他應邀演出了第一部電視劇《七色橋》。但直到1972年演出宋存壽導演的電影《母親三十歲》、《窗外》後才漸為人知。同年,他拍攝《唐山五兄弟》時將藝名改為「孫戈」,後來姚鳳磐再為他取新的藝名「秦漢」。 秦漢曾演出多齣瓊瑤的作品,其中包括電影以及電視劇。在三廳電影時代,秦漢與秦祥林、林青霞和林鳳嬌合稱「二秦二林」。.

查看 抗日和秦漢 (演員)

空袭东京

袭东京,或也常被稱呼為杜立德空袭(Doolittle Raid),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4月18日時,向日本本土首次进行的空中轟炸攻擊任務,以作为对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报复。在美國戰爭史中,這是惟一一次美國陸軍航空軍的轟炸機在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起飛執行的戰鬥任務。美國經由這次轟炸任務,證明盟軍有能力对日本本土进行空中攻擊,並且報復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由於這個任务是由战前曾是著名飛行員的吉米·杜立特中校一手策划,所以又称“杜立德空袭”。 此次空袭对日本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直接军事作用很小,但是战略意义却很大。它一方面振奋了美国人的士气,一方面促使日本海军将主要注意力从南方战线转移到威胁日本的中太平洋地区,在没有充分准备下仓促发动中途岛海战 。另外,日本迫於形勢,發動浙赣战役,企圖徹底摧毀中國浙江的衢州、玉山、麗水等機場,防止飛行員安全降落及日後繼續遭受美機穿梭轟炸,以達到安定本國民心和戰場官兵士氣的目的。.

查看 抗日和空袭东京

章子怡

子怡(),生於中國北京,中國大陸女演員和製片人。章子怡從小學習舞蹈,後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表演系。在學期間,因主演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成名,之後因參演《臥虎藏龍》(2000年)而揚名世界。章子怡先后與電影名導如張藝謀、李安、王家衛等人合作,出演《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4年)、《2046》(2004年)、《藝伎回憶錄》(2005年)等電影。2013年,章子怡第二度和導演王家衛合作出演《一代宗師》(2013年),並憑藉電影中的「宮二」一角,首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及獲得第33屆香港电影金像獎等共12個演員獎項。章子怡也是史上唯一獲得华语电影主要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馬獎、百花獎、華表獎、金雞獎主角獎的大滿貫得主。.

查看 抗日和章子怡

章文晋

文晋(),中国外交官,曾于1983年3月至1985年4月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

查看 抗日和章文晋

竺梅先

梅先,浙江奉化人,与金润庠同为中国近代烟草工业的先驱。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弃政从商,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先后创立或参与创立大来银行、嘉兴民丰造纸厂、杭州华丰造纸厂、宁绍轮船公司等企业,出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 1911年,上海发生金融风潮。金、竺二人同参加了五洲交易所的财产清理案件,并结为挚友。1927年,金、竺二人见造纸业利润丰厚,便筹资28万元盘进嘉兴禾丰造纸厂,易名为“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以29.05万元购进了杭州武林造纸厂,易名为“华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二人于上海成立民丰、华丰总公司,设董事会,竺梅先任总经理,金润庠任协理。 20世纪初,中国民族造纸工业力量相当薄弱,外资公司实力雄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每年赚取巨额利润。为改变这此种恶劣状况,对抗外资,金、竺等人积极联合华资造纸厂家,组建了“国产纸板联合营业所”,提升了民族造纸业的整体实力。 20世纪初,中国卷烟强烈依赖外国进口。金、竺二人开始试制国产卷烟纸,建造生产线。他们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金聘请外国专家。其生产的产品迅速获得成功,走俏市场。为发展民族工业发挥了作用。 竺梅先非常关心国事,日本侵华,积极主张抗日,慷慨解囊支援抗战,并带头捐飞机一架。为了救治抗战前线伤员,创办伤兵医院。竺梅先并斥资创办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收容难民和孤儿。为了支持抗日,他还将自己持有的民丰、华丰造纸厂股票和宁绍轮船公司股票全部抵押给银行。.

查看 抗日和竺梅先

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

图丹曲吉尼玛(;),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

查看 抗日和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

簡義

簡義(台語台羅:Kán Gī;),或作簡宜(Kán Gî),字精華,生於台灣雲林縣梅坑(今嘉義縣梅山鄉),後遷居庵古坑(今雲林縣古坑鄉),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歸降日本後被任命為公職。.

查看 抗日和簡義

羅俊 (抗日人物)

羅俊(),又名璧,字俊江、俊卿、秀臣,西來庵抗日事件參與人。台灣日治時期嘉義縣他里霧區五間厝(今雲林縣斗南鎮附近)人。.

查看 抗日和羅俊 (抗日人物)

羅成 (臺灣)

羅成,臺灣苗栗縣人,為苗栗拓墾首富黃南球的部將,六十歲時出家為僧,創立了頭屋石觀音寺,奉祀觀音菩薩。 羅成是黃南球的結拜兄弟,跟隨黃氏拓墾了苗栗一帶;為了防備生番出草(臺灣原住民獵首的儀式),羅成練就一身武藝,尤其善於槍法,狙擊敵軍彈無虛發,在征番途中履建功勳,黃南球亦將愛女許配給羅成之子羅春桂,結為親家。後來因為清朝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羅成也參與了乙未戰爭,一同抗日。 六十歲時羅成突然醒悟,斬斷扣板機的手指,出家為僧,法號普雲。在頭屋四方石下,創立了石觀音寺,喫齋念佛了卻殘生,八十歲時圓寂。 羅成斷指出家的說法繁多。據《頭屋鄉誌》說法,黃南球開墾時曾與羅成立誓相約,要將所得的土地分與羅成,但是征戰完後,黃南球立刻食言,將所有地據為己有,羅成心灰意冷,於是拔刀斬斷手指,於「四方石」下岩洞,隱居不出。 二說,羅成槍法絕倫,殺敵無數,心中懊悔,時常禮佛以贖罪孽,最後在「四方石」下頓悟十二因緣,拔刀斬斷開槍的手指(另說左手指),僅帶著飼養多年鸚鵡的出家為僧,不再過問屯墾殺敵之事。.

查看 抗日和羅成 (臺灣)

瑞芳事件

芳事件(又稱為五二七事件、五二七瑞芳思想案),發生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5月27日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基隆郡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日本方面下令逮捕瑞芳仕紳李建興等人而造成嚴重的流血事件。 有人誣告礦業鉅子李建興與重慶國民政府方面有所聯繫,意圖在瑞芳招兵買馬,實行反日叛變,進攻臺灣總督府。日本憲兵隊於是搜捕瑞芳礦山,共得李建興一族及員工百餘人,皆收獄,建興三弟李建炎與其他廿餘人死於獄中。李建興1971年《紹唐詩存》有〈入獄〉詩:「州廳電話忽通知,別母吻爹自痛時。此去難明風險事,弟兄坐獄五年悲。」(作者註:「民國廿九年日吏以通謀祖國罪嫌,將余及諸弟與員工百餘人拘捕繫獄。」,頁31) 李建興在《紹唐詩存》〈治鑛五十年自序〉則寫到:「民國二十九年『五二七』事件發生,余兄弟,皆被日吏誣以通謀祖國罪嫌,繫身囹圄,而侯硐、瑞芳二坑、金瓜石等地遭受柣連,因而死難者達七十二人。」(頁138) 蘇新的《憤怒的台灣》稱:「金錢與女人的關係與日籍刑事產生糾紛,因此被誣告。」(頁94) 李建興《紹唐詩存》〈呈村上豫審判官〉八絕句,隱約可見其端倪: 「案堂滿桌盡調書,徹底精查兩載餘。皂白難逃明鏡照,盼從事實判真虛。」 「去年今日恨千端,偶寫心聲意未寬。忽見明公來瀏覽,將詩呈上訴深冤。」 「有恩不念反為仇,疑是前因纏未休。今古奇觀堪借鑑,且看善惡報臨頭。」 「明知禍自莫須來,災害臨身訴不開。對證干戈非敢認,明公在上仰高裁。」 「盡是勤勞產業班,蕭牆驀地起波瀾。此心許國應無恨,只恐身殘事未安。」 「吾儕罹難在監中,端賴秋官秉大公。此案從知難辯解,縱然對審不相同。」 「天道無私不必愁,鬼神難放賊干休。而今信有光明路,豈怕人間無日頭。」 「振奮精神理最真,渠為驕子我偏氓。回觀歷歷公堂案,界限明分兩等人。」(頁52) 1942年7月,李建和先獲釋歸家代管家業。(《治鑛五十年》,頁2)李建興《紹唐詩集》有〈獄中寄六弟建和〉詩:「手復音書第一翰,萱堂賴汝慰心歡。荊妻子女來相會,述汝經營更樂觀。」(頁51) 1943年3月11日,臺北地方法院合議部提出〈「五二七」思想案豫審約決定書〉,共26人列為被告,其中11人已死亡。(《治鑛五十年》,頁21) 。.

查看 抗日和瑞芳事件

盛宣怀住宅

盛宣怀住宅是一座新古典主义花园洋房,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淮海中路1517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国商人哇吸所建。20世纪70年代曾为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所用,领事馆后来迁到了虹桥开发区,这座花园整修一新,成为日本國駐上海總领事馆总领事的住宅。 1989年,盛宣怀住宅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查看 抗日和盛宣怀住宅

白眉派

白眉派,南拳門派,東江系。始創人張禮泉。 白眉拳屬於南拳的一個流派,起源於明朝末年,據傳是四川峨嵋山白眉道人所傳,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等地較流行。其特點是剛強兇猛,連貫性強,路線寬廣。其拳法有衝拳,鞭拳,雙撞拳及千字箭拳。橋法有碎橋,鑽橋,剎橋與封橋等。.

查看 抗日和白眉派

白雪 (演员)

#重定向 白雪.

查看 抗日和白雪 (演员)

百代唱片 (香港)

代唱片(EMI Hong Kong)曾是香港一間主要的唱片公司,為世界四大唱片公司之一的EMI在香港的子公司,於2003年與黃柏高共同在香港成立金牌娛樂,把當中包括香港華語歌手在港的唱片發行及宣傳工作轉往金牌娛樂,但仍維持非華語歌曲及古典音樂的宣傳及發行於2006年EMI年中報告中,有提及過 EMI HONG KONG 的成績,於過去一年,作為EMI業務伙伴,但不持有任何權益的金牌娛樂佔據了香港音樂市場超過30%,是其中一間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唱片公司,在2013年之前其運作實際由華納唱片 (香港)維持。但隨着EMI於2013年末被環球唱片收購後,其運作、音像產品及版權現交由環球唱片管理。 抗日歌曲、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1935年第一次灌錄成唱片發行就是由百代製作的。.

查看 抗日和百代唱片 (香港)

莊索

莊索(),原名莊五洲,是一位出身臺灣高雄旗後及福建泉州的藝術工作者。他是新四軍N4A臂章的設計者之一。.

查看 抗日和莊索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查看 抗日和莫那能

鍾浩東

鍾浩東(),本名鍾和鳴,,中國共產黨員,出身臺灣屏東高樹的臺灣客家裔社會運動者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作家鍾理和的異母弟。其妻為蔣渭水之養女蔣碧玉,因日本「差別待遇」政策萌發反日情緒心向「祖國」,1940年從日本明治大學休學後前往中國廣東加入丘念台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參與抗戰,戰後返台曾任基隆中學校長。二二八事件後,思想左傾,加入省工委並成立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支部擔任書記發行《光明報》,《光明報》事件曝光後遭到逮捕,1950年10月5日遭判死刑,1950年10月14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

查看 抗日和鍾浩東

萬水千山總是情

《萬水千山總是情》(Love and Passion)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清末民初電視劇,全劇共30集,監製王天林。 《萬水千山總是情》拍攝於1982年,是TVB十部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萬水千山總是情》和《勇敢的中國人》分別是本劇的主題曲和插曲之一,這兩首歌曲至今仍然家傳戶曉。 2017年內地再度翻拍,浙江冠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赖水清执导與黃曉明投資,嚴屹寬、秦嵐、王冠逸、谢贤、刘松仁主演,同樣圍繞在阮庭深、莊夢蝶、莊天涯這一段錯綜複雜的三角戀關係,而構成三家人兩代恩怨情仇的故事,實行再次帶觀眾重溫那一段流金歲月。.

查看 抗日和萬水千山總是情

青峰體

青峰體()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一種常見的襯線印刷體,最初稱為明朝體、清朝體,亦即漢字的明體(宋體)。於1988年開始使用現有名稱,名稱取自白頭山青翠的山峰,為紀念金日成在白頭山密營的抗日活動,並且取得勝利。 青峰體被廣泛用於朝鮮報刊和教科書等的排印,例如勞動新聞的正文。同時由平壤信息中心實現數字化,作為紅星作業系統的默認字體。.

查看 抗日和青峰體

青幫

青幫原稱「清幫」,是中國古老的的秘密结社,清雍正四年(1726年)翁岩、錢堅及潘清所創,三人崇信羅教,遠奉明朝山東羅清教創始人羅清為始祖,一說清幫之「清」即為紀念羅清之意,後因避諱,漸改為「青幫」,或說避免朝廷注意,改為「安清幫」。徒眾昔多以運糧的漕運為業,故稱「漕幫」、「糧船幫」。大江南北入幫者頗眾。青幫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俗說「瓶中太滿水須走,青葉紅花白蓮藕」,即是意指「反對滿清的幫會,有青幫、洪門、白蓮教三大主力」。.

查看 抗日和青幫

青春之歌 (小说)

《青春之歌》,杨沫所著长篇小说,1958年1月出版。该书在出版当年就发行了121万册,在以后的两年里,小说的销量一度达到四五百万册,并被翻译成日语、英语、法语、越语、朝语、俄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德语、印尼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蒙古语、乌克兰语、世界语以及藏文等文字。195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

查看 抗日和青春之歌 (小说)

顽军

顽军,本意為「頑固橫行的軍隊」。後是專指“国民党顽固而未開化的軍隊”,这一说法,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使用的词汇,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尚未接受馬列主義精神感召”,也未被日軍收買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简称國軍,今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中国共产党有时将其与伪军并用合称伪顽,并将袭击顽军与袭击伪军同视为抗日战果。.

查看 抗日和顽军

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造成玉井、楠西、南化、左鎮及周邊地區村莊遭遇日軍毀滅性屠村人口銳減部分村莊甚至滅村,受創極深,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主要為閩南人與原住民族大武壠族)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

查看 抗日和西來庵事件

西北公论

西北公论是1941年日军驻大同特务机关所设的西北公论社创办的月刊。16开本,每期80页,大同蒙疆新闻株式会社印刷。社长是山西阳高县人吕登瀛,实际指挥为日本人顾问松元嘉平。西北公论大量报道日军战绩,报道宣扬“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反共扶蒙”、“王道乐土”,攻击中国共产党及抗日。日本投降后,西北公论停办。.

查看 抗日和西北公论

西来庵

西来庵可以指:.

查看 抗日和西来庵

首尔新闻

《首尔新闻》(서울新聞,서울신문)是韩国出版的日报,原名《大韓每日申報》,1904年7月18日創刊,是韓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总部位于韩国首尔。每天印刷数780,000张。 1904年7月18日〜1910年8月28日期间,名为《大韩每日申报》,经常刊登抗日文章,社论揭露大日本帝國侵略野心,对朝鲜的新教育和爱国启蒙运动的民族意识作出了巨大贡献。1910年8月30日〜1945年11月10日改名《每日申报》。其后在駐朝鮮美軍政廳軍政長官命令下一度停刊。1945年11月23日更名为《漢城新闻》(서울新聞)后复刊。2005年汉城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漢城新闻》的中译随之改为《首尔新闻》。 还发行《首尔体育》、《新天地》等刊物。.

查看 抗日和首尔新闻

香灼璣

香灼璣(英文名:Daniel Heung,),祖籍廣西合浦,香港建築師,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表哥,父親是國軍抗日將領香翰屏。香曾任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及規劃地政政策聯絡委員會委員。任職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製作了《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片,於每日傍晚新聞報導前播放。2011年7月於寓所心臟病發死亡,終年67歲。.

查看 抗日和香灼璣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查看 抗日和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史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常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口接近650萬,佔總人口的91.8%;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

查看 抗日和香港人口史

香港軍事

香港軍事,始於唐政府於屯門設立的屯門軍鎮。經歷1841年和1860年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分階段將香港的主權割讓予英國,除二戰期間一度被日本皇軍佔領外,香港防務都是由駐港英軍負責,直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改由中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下稱「駐港解放軍」)管理。.

查看 抗日和香港軍事

香港教育史

香港的教育情況,從宋代起才有確實史料記載。英國接管香港之初,香港政府教育政策只着重培養殖民地官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飆升,教育需求隨之增加。在各方壓力下,殖民地政府才首次聘請國際顧問進行教育研究,促成了義務教育的推行。1997年主權移交以後,特區政府着手推行教育改革,卻引起連串爭議。.

查看 抗日和香港教育史

許介鱗

許介鱗(),生於臺灣新竹,祖籍福建省晉江縣泉州。白川國民學校、中壢國民學校、義民中學、新竹師範學院畢業。新竹師範學院畢業後曾任教大崗國小、海湖國小、芭--國小。之後,進學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師從法學家小林直樹,1969年獲得東京大學法學博士,以後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1990年國立臺灣大學日本綜合研究中心成立時擔任主任。2000年從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師退休,轉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佛光大學政治系教授。2001年成立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及下屬之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夫人傅琪貽(原名:藤井志津枝)原為日本國籍,後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育有三位子女。.

查看 抗日和許介鱗

許冠文 (消歧義)

許冠文可以指:.

查看 抗日和許冠文 (消歧義)

马本斋

本斋(),名守清,號本斋,经名优素福,中国直隶献县人。回族抗日英雄。 1924年9月马本斋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被任命为连长。1929年1月,马本斋任东北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回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 1942年6月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回民支队为晋察冀边区司令员吕正操所辖。 1944年部队奉命转赴延安,在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於山东莘县。.

查看 抗日和马本斋

謝東閔 (台灣)

謝東閔(),原名謝進喜,自號求生,台灣半山政治人物,彰化廳北斗支廳二八水區--人(今彰化縣二水鄉光化村)。中華民國第六任副總統,是台灣人中第一位擔任此要職者。晚年被人們尊稱為謝求公。.

查看 抗日和謝東閔 (台灣)

財主底兒女們

《財主底兒女們》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路翎的代表作,出版于1946-1948年,是七月派小說中成就較高的一部。20萬字的《財主底兒女們》初稿作於1940— 1941年間,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遺失。現版本是1942年重寫的。全書長達80餘萬字,上部下部分別於1945年1948年出版。胡風曾為該書作序說“時間將會證明,《財主底兒女們》的出版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大勝利。”.

查看 抗日和財主底兒女們

趙家驤

趙家驤(),字大偉,河南省汲縣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

查看 抗日和趙家驤

趙樸初

趙樸初(),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國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诗人、书法家、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此外还担任著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及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查看 抗日和趙樸初

跆拳道

跆拳道(태권도,)是一種主要使用手及腳以進行格鬥或對抗的運動,揉合韓國古代搏擊防身技巧,以唐手、空手道以及民間少數的跆跟為主。跆拳道於1988年奧運會時為示範項目;於1992年的巴塞隆拿奧運會開始為試驗比賽項目;到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跆拳道是朝鮮族的國技,跆為運用腳來進行攻擊、防守及馬步等技術,拳為運用手來進行的攻擊及防守等技術,道為練武者對武術的心靈修養及修正。跆拳道既是一项能夠强身健體,又能夠於防身自衛的传统搏击武术,更是一项新兴的集健身、竞技及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体育,集力学、兵学、哲学、医学及伦理学为一体,以技擊格鬥为基础,以修心养性为核心,以磨练人的意志、振奋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培训练习者良好的礼仪及道德为目標。.

查看 抗日和跆拳道

黃嘯俠

黃嘯俠,(),廣東番禺人,是一位中國武術家,功夫教練。當代中國公安指定教材《擒拿手》,皆由黃嘯俠編創的一套拳法。 黃嘯俠師傅在中國武林界別號「鐵臂鴛鴦手」。與東莞林蔭棠、惠陽林耀桂、合浦賴成已、惠州張禮泉,合稱廣東五虎將。 黃嘯俠師傅自小習武,曾經拜李恩、陳官伯為師,學蔡李佛,之後入廣州精武體育會,拜趙連和、陳鐵笙、王鳳崗為師,學北派武術,後到上海、香港、澳門,學西洋拳擊、劍擊、剌劈刀、射箭、摔跤、舉重、鐵沙掌等。.

查看 抗日和黃嘯俠

黃石城

黃石城(),臺灣彰化縣大村鄉人。大村國小畢業,永靖農工畢業,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彰化縣第9屆、第10屆縣長、行政院政务委员、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委(1994年7月30日-1995年6月16日兼任,1999年12月17日-2000年5月20日兼任,2000年5月20日-2004年6月16日專任),現擔任、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健保免費連線諮議。.

查看 抗日和黃石城

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

黃金十年,又稱十年建設、十年建國、南京十年,是指國民政府從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遷都重庆期间的中國1930年代。1928年蔣中正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後,中國國民黨領導國民政府統一中國,開啟中華民國一段罕有的短暫盛世,各方面建設發展被譽為「黃金十年」。从1929年到1941年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9%,人均GDP年增长率为1.8%。.

查看 抗日和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

黄金大劫案

是一部小马奔腾出品、宁浩执导的中国喜剧片,中国于2012年4月24日公映。.

查看 抗日和黄金大劫案

黄金荣

黃金榮(又名黃锦镛,),江蘇蘇州人,祖籍浙江餘姚,旧上海青帮头子,1920、30年代與杜月笙、張嘯林並稱「上海三大亨」,上海人有「黃金榮愛錢,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之說。黃金榮也是中國共產黨「鎮壓反革命」運動的著名自白人物。.

查看 抗日和黄金荣

黄梅兴

梅兴,字敬中,广东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中华民国陆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中国抗日战场第一个阵亡的高级将领,后被追授陆军中将。与中共徐向前、陈赓是同窗,与杜聿明、黄维、宋希濂、孙元良等关系甚密。 黄梅兴自幼家境贫寒,靠租种土地和挑担度日,后考入县立平远中学初中部就读,因贫辍学,任小学教员。1921年辞职赴广州就读宪兵学校,毕业后加入粤军第一师,开始戎马生涯。.

查看 抗日和黄梅兴

輔仁大學北平時期

輔仁大學北平時期(The Peping/Peking/Beijing period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簡稱北平輔大或北京輔大,是輔仁大學的一個歷史時期,包含5個前身校名--輔仁社(Fu Jen Academy)、北京公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私立北京輔仁大學、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以及國立輔仁大學。其主體於1952年被北京師範大學繼承。 1930年代,設址於濤貝勒府、恭王府的輔大,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或「五大名校」,加上北師大),在日佔北平時期,成為淪陷區內實質上的最高學府。 輔大北平時期直屬於羅馬教廷傳信部,在台復校後直屬於羅馬教廷教育部。.

查看 抗日和輔仁大學北平時期

齋教

齋教,又稱持齋宗,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在家弟子修行的方式,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佛教一支派,但實際上其教義和根源都與傳統之台灣佛教信仰有別,故民間有人稱之為「在家佛教」,但與學術定義在家佛教(例:蓮華社、同修會、唸佛會)也有極大差異。而齋教舉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稱為齋堂,也別於一般佛教的巖、寺。 齋教的起源時代是在明,於清代時陸續傳入台灣各地,在台灣主要有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個系統。 日治時期統稱其為「齋教」,視為「在家佛教」,又稱「白衣佛教」,1915年余清芳在臺南西來庵以齋教為號召,鳩眾兩千人,發動武力抗日,是為西來庵事件,遭日軍擊敗。事後,臺灣總督府立即查禁齋教,齋教人員,乃多納入日本佛教禪宗臨濟宗一支,對台灣佛教信仰發展影響極大。 二次大戰結束後,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

查看 抗日和齋教

龍應台香港大學演講事件

2016年12月7日,作家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發表題爲“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介紹了多首歌曲及其背後的故事。香港電台 大學問 在演講中與聽者互動的環節,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在被問到“啟蒙歌曲是什麼”時,以主題爲韓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爲答。龍應台發問“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随后場內觀眾一同合唱此歌。 該演講的視頻被上傳到網絡後,掀起熱烈的討論與爭議,尤其在中國大陸廣泛傳播。2016年12月18日,龙应台在发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应此事,也引发争议。.

查看 抗日和龍應台香港大學演講事件

连环画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書、公仔书等,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义的连环画可以拓展到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建筑中木雕和砖刻。 在连环画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相对简单,连环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成为许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重要的读物。由于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特色,使其与其他国家的漫画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查看 抗日和连环画

霧峰林家

霧峰林家,是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霧峰(古稱阿罩霧,今台灣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控了中台灣大量的田地,領有數千精良兵勇以及樟腦專賣權等特權,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戴潮春事件並參與中法戰爭,是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在清代便發跡,臺灣人稱「一天下,兩林家」。一如板橋林家花園,霧峰林家占地廣闊的萊園也相當聞名(位於林家創辦的明台高中校址內)。日治時期,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查看 抗日和霧峰林家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在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領台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查看 抗日和霧社事件

胡宗南

胡宗南 ,原名琴齋、字壽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的心腹之一,民國初期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查看 抗日和胡宗南

胡志明

胡志明(Hồ Chí Minh,),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秋翁,幼名生恭。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戰時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稱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查看 抗日和胡志明

郭宗清

郭宗清(),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外交官、美國南美以美大學碩士,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市,籍貫臺灣新竹關西,為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精通英文與法文,是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史上招收的第一位臺灣本省籍學生,也是史上第一位晉升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的臺灣本省人,軍中綽號「大風將軍」,曾任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常務次長、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司令、海軍艦隊司令部副司令、國防部參謀本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助理次長、海軍151艦隊艦隊長、駐日本國武官、駐埃及共和國副武官,退伍後曾任世界郭氏宗親會理事長、中華軍史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會長、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查看 抗日和郭宗清

郭秀仪

郭秀仪()祖籍廣東香山,生於上海,卒於北京。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行者,是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黄琪翔将军的夫人和亲密战友。.

查看 抗日和郭秀仪

阚姓

阚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80位。.

查看 抗日和阚姓

蘇東啟

蘇東啟,臺灣政治人物,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北港郡北港街。北港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就讀東京關東中學,後考入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系,並曾與朝鮮人門野、鄭孝根密議在日本展開抗日行動。是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先驅。.

查看 抗日和蘇東啟

蘇有志

蘇有志(),號春明,排行第三,人稱蘇三、蘇三頭(頭,頭家之意)。臺灣臺南大目降街觀音廟人(今臺南市新化區觀音里),曾列台灣十二大實業家,任西來庵五福王爺廟董事,為1915年西來庵事件參與者與資助者之抗日英雄,該事件為臺灣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反日民變之一。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九月十日生,於日大正4年(西元1915年)九月二十三日於臺南監獄判處死刑,享年五十三歲。.

查看 抗日和蘇有志

薩拉矛事件

薩拉矛事件,又稱青山事件,還有其它譯名有斯拉茅事件、斯拉茂事件、沙拉茅事件、沙拉毛事件、沙那茂事件,是臺灣梨山一起「以蕃制蕃」政策實施所造成屠殺事件。這起事件發生於1920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壓制臺中州泰雅族薩拉矛社(Slamao,今梨山)的抗日活動,命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藉「以蕃制蕃」方式鎮壓原住民。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薩拉矛事件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顧問邱若龍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則表示「英雄本來就有人格瑕疵」,並要現代人不該用現代社會的角度來對當時原住民的行為下註解。.

查看 抗日和薩拉矛事件

關士光

士光,MBE(,),银行家,有「恒指之父」之稱,香港恆生指數及恒生消費物價指數创製人。.

查看 抗日和關士光

關山大圳

山大圳為臺灣臺東縣關山鎮境內的一座灌溉水圳系統,該圳最早於西元1907年(民國前6年)由當地住民所開鑿,並引水自卑南溪上游進水口位於初來橋下方。.

查看 抗日和關山大圳

董寅初

董寅初(),生於中國安徽合肥。是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学时代曾就读于上海東华大學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大美晚报》、《申报》翻译、编辑。1939年8月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任编辑。1940年后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捕。1945年日本投降后,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务委员、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总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947年回国到上海,任上海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总经理,上海中国酒精厂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外留合营总公司副经理,华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1980年加入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12月被选为上海致公党市委主任委员。1983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86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代主席。1988年12月后,先后当选为致公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屆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11月被推举为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 2009年6月23日去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查看 抗日和董寅初

葛香亭

葛香亭()中华民国電影界資深演員,安徽蕭縣人。.

查看 抗日和葛香亭

钱春绮

钱春绮文学翻译家,中國江苏省泰县(今泰州市)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市多家医院处从医。1960年开始弃医专事文学翻译工作,历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著名译作有歌德诗剧《浮士德》、《歌德诗集》、海涅《诗歌集》,波德莱尔《恶之花》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2001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查看 抗日和钱春绮

蔡名永

蔡名永湖北省雲夢縣大山鄉人,中華民國空軍中將。.

查看 抗日和蔡名永

蔡忠恕

蔡忠恕(),是一位臺灣日治時期出身臺北的反日運動者。.

查看 抗日和蔡忠恕

锡剧

錫劇是中國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蘇省無錫、常州一帶的“滩簧”演变而来,是江苏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曾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

查看 抗日和锡剧

蔣兆和

蔣兆和(),籍贯湖北麻城,四川瀘州小市出生。1920年於上海工作,曾寫廣告畫,服裝設計,自學西洋畫。1928年由徐悲鴻介紹,任職南京中央大學圖案系教員。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素描教授。 夫人为蕭瓊。.

查看 抗日和蔣兆和

鄧光榮

鄧光榮(人稱大哥,被譽為「學生王子」,洋名Alan,),出生於中國廣東順德,香港著名演員、製片人、導演及三合會會員。曾與張沖、謝賢、陳自強、陳浩、秦祥林、沈殿霞結拜,組成六男一女的銀色鼠隊。.

查看 抗日和鄧光榮

鄭以金

鄭以金,清朝武官,臺灣新竹人,棟軍棟字隘勇正營,官階為把總,乙未戰爭抗日人物。先祖為淡水廳聞人「開臺進士」鄭用錫。 棟軍出身,行事勇敢負責,甚受新楚軍總兵李惟義和林朝棟器重,委以棟軍棟字隘勇正營。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消息傳至臺灣後,臺灣人成立臺灣民主國,各地皆起兵響應抗日,鄭以金召集鄉勇籌備守衛鄉里。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登陸澳底,乙未戰爭遂起。6月中旬,臺北城失陷。6月15日(陰曆五月二十三日),吳湯興領軍北上支援時,鄭以金亦率眾與日軍激戰。 1895年7月11日,姜紹祖被俘,吞食鴉片膏自殺。鄭以金仍努力奮戰,在新楚軍於頭份尖筆山擋住日軍之際,於7月23日退入老家苗栗後龍進行補給,之後邀集道卡斯族各社南下大甲,協助吳彭年逆襲追擊的日軍,並率領新竹子弟兵參加八卦山之役。.

查看 抗日和鄭以金

鄭利記

鄭利記(),名利,字利記,以字行,號春亨,商號景百。臺灣臺南人,曾任大潭庄長和崇德區長(今屬臺南市歸仁區)。 早年經商,1910年遷居臺南市區,入西來庵五福王爺廟為董事,從事扶乩宗教服務,因而結識余清芳、蘇有志。1914年余清芳約以共同抗日,鄭利記同意,負責會計帳務工作。 西來庵抗日事件中蘇有志被捕,後公家由蘇有志身上查到線索,逮捕鄭利記。鄭利記被判死刑。 臺南的臺灣話俚語曰:「余清芳,害死王爺公。王爺公無保庇,害死蘇阿志。蘇阿志無仁義,害死鄭阿利。」就是在講述此事。 兒為鄭登臨.

查看 抗日和鄭利記

臺南西來庵

臺南西來庵,址在臺灣臺南市北區大興街178號,主祀五福王爺,分靈自臺南白龍庵(一說是福州白龍庵)。廟址原在臺南市亭仔腳街(今日青年路121號)附近,人稱「亭仔腳王爺廟」,臺灣日治時期曾在此發生了驚動大日本帝國的西來庵事件。.

查看 抗日和臺南西來庵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Taipei Fuxing Elementary School),簡稱福星國小,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

查看 抗日和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

臺北人

《臺北人》為白先勇於1971年集結數篇1960年代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而出版的單行本。各篇長短不同,寫作技巧也相異,但題材皆關於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部份篇章曾於1968年出版的《遊園驚夢》中收錄。該書雖以台北為名,然書中所寫的並非土生土長的台北人的故事,對台灣土地上的人文世故也極少描述,而是描寫大陸遷台外省族群在台北的生活。 本書的敘述技巧師法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許多專家將本書與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並論,堪稱當代中國小說的經典。哈佛大學教授韓南讚揚本書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本書曾被譯為包括英文在內的多國語言版本,其中的短篇故事也曾經被編成劇本於台灣、香港等地上演,也曾經拍成電影。.

查看 抗日和臺北人

臺灣省籍情結

所謂的省籍情結,是指在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在台灣出現的族群間爭議。中華民國政府在身份證記錄上,會記錄每個人所屬的籍貫。被登記為台灣省人的,稱本省人。而外省人指其籍貫登記為中国大陆各省、非台灣省的人,通常這個族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的中國大陆人及其後代。 由於生活習慣、歷史記憶、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同,常導致兩種族群發生排斥。 不過在198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世代,由於身受西化和民主化的影響,省籍情結已經沒有老一輩那麼濃厚,即使是在台出身的外省第二或第三代現在也都以本省或台灣人自居。.

查看 抗日和臺灣省籍情結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是中華民國的三級法院之一,屬於普通法院,通常又被簡稱為臺南地方法院、臺南地院或南院。.

查看 抗日和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金九

金九(김구,),名昌洙(창수),別號白凡(백범),幼名昌巖(창암),又綽號斗來(두래),宗族排行第九,通稱金九。本貫安東金氏,黃海南道海州郡基洞生。是韓國的一個傳奇人物、著名的獨立運動家。早年參與反對朝鮮王朝的东学党起义,之後因不同原因--數度入獄。後來由於出色的政治領導力,金九加入了韓國的獨立運動,且成為領導人。在中國抗日時期,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時,金九所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亦隨之遷於重慶;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良好。 然而,亦由於他在民間的聲望遠比其他政敵高出許多,而受到敵視,最後在戰後被暗殺(不少歷史書都暗指這幕後主使者就是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而死。他在韓國本土被譽為抗日英雄,被現代韓國人尊稱為「韓國的國父」。.

查看 抗日和金九

金日成之死

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於1994年7月8日死於心臟病,享年82歲。在金日成死後,朝鮮官方並未即時公佈其死訊,而是延遲34個小時才對外宣佈。隨後,朝鮮政府又決定把7月8日至17日定為全國哀悼期(及後再加兩日到7月19日)。在這10日國喪期間,婦女不許化妝或者整理頭髮,飲酒、跳舞和音樂活動一律被禁止,民眾也需要到金日成銅像前憑弔。.

查看 抗日和金日成之死

釋聖嚴

法師(Sheng-Yan,),俗名張保康,出生於江蘇南通,臺灣佛教出家人,佛學弘法師兼教育家,為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聖嚴法師於少年出家為沙彌,法名常進。1949年,因戰亂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隨軍抵達台灣,以張採薇為名。在退伍後,於1960年皈依於東初法師門下,剃度出家,法名聖嚴,法號慧空,承繼臨濟宗與曹洞宗法脈。此外,又接受靈源法師禪悟印可,承繼臨濟宗法脈,法名知剛,法號惟柔。 後來,他前往日本留學並自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完成所有學分的出家比丘。 1998年5月1日至3日和藏傳佛教精神領袖與紐約進行三日的文殊菩薩法會,堪稱是吐蕃僧諍記後的第二次漢藏討論。 在東初老人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並創立法鼓山。.

查看 抗日和釋聖嚴

良民證

良民証,是証明一個人沒有刑事犯罪紀錄之公文的俗稱;在各地有不同的官方名稱,臺灣稱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香港稱無犯罪紀錄證明書,澳門稱刑事紀錄證明書(俗稱行為紙)。.

查看 抗日和良民證

艾大炎

艾大炎,原名艾秀峰,筆名大炎,留日学者,抗战前天津文化界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抗日和艾大炎

苟吉堂

苟吉堂(又名苟在安,)国民革命军中将, 日本士官22期步科。.

查看 抗日和苟吉堂

苗栗事件

苗栗事件,是1912年至1913年間發生於日治台灣各地的五次抗日事件的統稱。台灣總督府認定羅福星是這些事件的領導者,於1914年2月16日在羅福星的根據地苗栗設立臨時法庭,對五次事件的參與者進行集中審判,因而稱之為「苗栗事件」。.

查看 抗日和苗栗事件

雲林大屠殺

雲林大屠殺是台灣日據時期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1896年6月10日,簡義、柯鐵等人獲悉日軍駐守斗六街,於是率領六百餘名義軍襲擊斗六街,日軍死傷慘重。日軍憤怒之下於斗六街及附近地區展開報復性的屠殺與焚燒。至於犧牲人數,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遇害,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日誌《雲煙瘴雨日誌》則記載56村4947戶,一萬餘人遇害,近人劉枝萬推估約三萬餘。.

查看 抗日和雲林大屠殺

老挝人民革命党

老挝人民革命党(老挝语:ພັກປະຊາຊົນປະຕິວັດລາວ,Phak Pasason Pativat Lao)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执政党,也是老挝唯一的政党,奉行共产主义。它成立于1955年,原名老挝人民党,1972年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改为现名。2006年时在全国共有14.8万多党员。 原本倾向越南,随着越南经济势力的衰弱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党内亲中派也掌握了主要权力。 机关报为《人民之声报》(前身为1950年八月创刊于桑怒解放区的老挝爱国战线机关报《自由寮报》,1954年改名为《老挝爱国报》,1975年8月11日迁万象出版,改为现名),党中央刊物为《新曙光》(1985年3月22日创刊)。青年组织为老挝人民革命青年团。 现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本扬·沃拉吉,于2016年1月22日当选。.

查看 抗日和老挝人民革命党

陳屋

陳屋(),台灣台北市大龍峒大同區人,社會運動家,台北市議會參議員,於二二八事件遇害。 外公陳永寬在大稻埕經營木雕生意,曾參與大龍峒孔子廟的雕刻工程,育有獨生女陳幼。陳幼後來招贅楊傳為丈夫,所生長男冠母姓,即為陳屋。.

查看 抗日和陳屋

陳仙洲

陳仙洲 (1864年-1951年),生於上海,籍貫廣東省佛山市丹灶鎮仙崗村。曾為漢口買辦商人,通書法。1938年曾捐30万元购买捐出战机抗日。.

查看 抗日和陳仙洲

陈嘉庚

陳嘉庚(閩南語:陳甲庚,白話字:Tân Kah-Kiⁿ, 英文名:Tan Kah Kee,),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同安县明盛鄉仁德里(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潯江社區)人,著名華人企業家,慈善家,革命家,閩南人,他的銷售網點遍佈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他同時為華僑領袖,他與東南亞的華僑為國民黨抗清革命、北伐、抗日大多數資金提供者,组织「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選送華僑司機回國,在滇緬公路運輸抗戰物資,為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只計陳嘉庚個人便捐出一百多架战斗机、一千多辆战车、百亿军火和救济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資在多山的福建興建鹰厦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由民間人士出資興建的鐵路。 陳嘉庚在國民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提案,成為近代對漢奸定義的代表,因為得到閩籍華僑勢力的支持,國民黨主戰派勢力大增,動搖者亦不敢加入投降派。國共內戰期間陳嘉庚是毛澤東以及蔣介石爭相拉攏的對象,解放軍攻佔北平後,陳嘉庚曾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首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激烈反對毛澤東沿用「中華民國」國名,最後討論後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陳嘉庚亦非常重視教育事業,新加坡、香港、廣州、廈門、南洋以及中國大陸很多獎學金以及學校都是陳嘉庚捐獻的。.

查看 抗日和陈嘉庚

陈雪华

雪华()福建惠安人,出生于惠安北门外。.

查看 抗日和陈雪华

陆军官校“八百壮士跳黄河”乌龙事件

2015年“八百壯士跳黃河”烏龍事件是指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在2015年6月引用伪史“八百壯士跳黃河”的一起烏龍事件。陸軍官校在文獻中誤植了八百壯士為了抗日而集體跳黃河殉國,然而此事並未載於中華民國國軍任何戰史紀錄;第一時間被發現後,陸軍官校卻將錯誤的責任推給中文維基百科,因而招致台灣媒體罕見對陸軍官校的一致抨擊。 中華民國國軍並非第一次在宣傳文宣上出大錯。同年3月,中華民國陸軍步兵206旅舉辦懇親會時,曾將解放軍的照片誤引為國軍,用來作為宣傳照,遭陸軍司令部要求撤圖並檢討失職人員責任。.

查看 抗日和陆军官校“八百壮士跳黄河”乌龙事件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吁请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出兵抗日的社会运动。.

查看 抗日和抗日救亡运动

柯鐵

柯鐵,號鐵虎,是臺灣於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古坑鄉,以號聞名,人稱柯鐵虎。1899年歸順日方,隔年突然因病暴斃。與簡大獅、林少貓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獅虎貓三猛」、「抗日三猛」,柯鐵虎是三猛中身故年紀最輕者。.

查看 抗日和柯鐵

林双盼

林岡(),原名林雙盼,乳名阿盼,是一位出生於廈門鼓浪嶼的霧峰林家成員、抗日戰爭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工作者及外交家。.

查看 抗日和林双盼

林呈祿

林呈祿(),日治時期曾改日本姓名林貞六(はやし さだろく)。台灣桃園大園人,報紙編輯。日治時期台灣民主自治運動的鼓吹者,曾任《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等報章雜誌社幹事,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他也是戰後台灣東方出版社的社長,台灣推理小說的催生者。.

查看 抗日和林呈祿

林頂立

林頂立(),化名張秉承,台灣政治人物、情治人員,雲林縣莿桐鄉人,滿洲事變後,赴中國參加抗日運動,二戰結束,任保密局台灣站站長。二二八事變發生時,組織「特別行動隊」,協助國民政府清鄉、逮捕台籍菁英。林頂立與黃朝琴、連震東、黃國書等人都是「半山」派的政治人物。.

查看 抗日和林頂立

林昶佐

林昶佐(英文名 Freddy Lim Tshiong-tso,),生於臺北市;綽號「鬼王」、「佛來敵」、「佛敵」、「飛踢」、「肥迪」等,長期支持台灣獨立。。現任中華民國時代力量臺北市第五選舉區(中正區、萬華區)立法委員,重金屬搖滾樂團「閃靈」主唱,並與美國搖滾明星Marty Friedman合組樂團鐵色克隆X。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現任台灣美國國會聯誼會副會長、台灣國會西藏連線會長,於2017年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獲臺灣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英國、英國搖滾雜誌讀者票選全球最佳主唱之一、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援藏藝人獎等。 2018年獲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舉辦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以鼓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查看 抗日和林昶佐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查看 抗日和恐怖主义

李友邦

李友邦(),本名李肇基,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於蘆洲李宅(今新北市蘆洲區),日治時代抗日事發,遠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李友邦以台灣義勇軍中將司令頭銜光榮回台。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以涉及蔡孝乾匪諜案的罪名,被國民黨政府處死。.

查看 抗日和李友邦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查看 抗日和李姓

李寿龄

李寿龄(),山东邹平人。1937年12月,亲自参与成立了鲁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即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曾任中共邹长中心县委书记、清西办事处主任、寿光中心县委书记、清东地委组织部长、清中地委书记等职。.

查看 抗日和李寿龄

李煜堂

李煜堂(,又名文奎),原籍廣東省新寧縣(今台山市)。 同盟會李自重之父親。 李煜堂是廣東實業家、香港富商、廣東實業集團董事。在1902年,先後創立多間保險公司:聯益、康年,聯泰、羊城、聯保等,分店遍佈中國口岸及南洋諸島。民國前六年秋,李煜堂曾經集資及贊助《中國日報》,渡過難關。.

查看 抗日和李煜堂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查看 抗日和李鴻章

李金髮

李金髮()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笔名金髮,中国第一位现代主义诗人、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和中华民国外交官。.

查看 抗日和李金髮

李樹蘭

李樹蘭(),字馨齋,直隸省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中的抗日名將,參與無數戰役,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尤其以抗戰史上著名的石牌大捷中華民國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編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1998年6月,他率八名槍兵,去防守岌岌可危的四方灣,擊潰數百追殺上來之日軍,使全戰線轉危為安,石牌保衛戰終致完全勝利,此戰役國軍高級將領榮獲青天白日勳章五座。在第二次国共内战,金門战役取得胜利,他正確的指揮,明快果決的處置,且親臨前線督戰,全體官兵击敗了进攻的解放军,將軍因顯赫戰功而被譽為「金門之虎」,其所統率的一一八師被稱為國軍中之「虎軍」。.

查看 抗日和李樹蘭

李正中

李正中(),河南信陽人,出生於1908年農曆十一月初十,生長於河南省羅山縣,淮陽師範學校(今河南省周口幼兒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上海民生中學國文教師,中國抗日戰爭時曾在東北軍53軍116師政治部政工隊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任中華民國山東省滋陽縣縣長,1948年任南京市秘書長,在台灣曾任三軍大學教授,並曾任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研究室主任。現任蔣緯國創辦的中華戰略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市。2015年6月24日凌晨逝世。 台灣前TVBS總經理和《2100全民開講》主持人李濤是他的兒子之一,《新聞夜總會》主持人李艷秋是兒媳。.

查看 抗日和李正中

李惟義

李惟義,,曾參與臺灣的抗日乙未戰爭。 李惟義原為湖南武秀才出身,1859年投效軍營,1861年起因戰功歷經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後並因永州建立戰功,獲賞頂戴花翎(提督銜),長年率新楚軍駐守於湖南。 1886年,李惟義前往台灣,協助章高元、林朝棟等人平定罩蘭武榮社亂事。1895年,清因甲午戰爭戰敗,割台予日本,台日爆發乙未戰爭。戰爭期間,李惟義曾參與臺方軍隊對抗日本帝國軍。其中,在八卦山戰役中,李惟義與吳湯興、徐驤等將領率領三千至五千人共同防守八卦山與彰化城。.

查看 抗日和李惟義

来势凶猛

《来势凶猛》(四川地面频道播出时改名《一起打鬼子》)是2014年制作的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于2015年5月7日四川影视文艺频道首播。.

查看 抗日和来势凶猛

梁加升

梁加升(),法名釋心覺,字拓荒、少滄,筆名霜梧,是一位出身臺南的反殖民運動者、白色恐怖受難者及比丘。.

查看 抗日和梁加升

梅山鄉 (台灣)

梅山鄉(台語:Bôe-san-hiong)位於台灣嘉義縣東北部,北鄰雲林縣古坑鄉;東鄰阿里山鄉,西鄰大林鎮,西南接民雄鄉,南接竹崎鄉,位置上緊臨嘉義都會區,屬同一生活圈。.

查看 抗日和梅山鄉 (台灣)

梅花 (電影)

1976年台湾出品的一部國語發音有聲彩色電影,由中央電影公司發行。導演劉家昌,編劇鄧育昆,攝影林贊廷、林鴻鐘,錄音忻江盛,演員有柯俊雄、張艾嘉、谷名倫、恬妞、岳陽、胡茵夢等。曾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音樂五項大獎,並獲得哥倫比亞16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獎。 該片為1970年代中期大型抗日電影經典名作之一,此乃因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後數年間抗日題材蔚為風潮之所致。故事背景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身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但劇情並未完全參照史實。 同名主題曲《梅花》由劉家昌作詞作曲,傳頌一時,至今臺灣仍有不少人能朗朗上口。有議者認為梅花遲至二戰結束後的1964年始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花,因而批評曲中「它是我的國花」一詞有時空倒置之疑。但亦有一說認為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即曾將梅花定為國花,當時的臺灣當然有機會得知,因此並無不妥。.

查看 抗日和梅花 (電影)

楊元丁

楊元丁(),臺灣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曾任基隆市議會副議長,生於桃園市八德區,在二二八事件期間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基隆分會副主任委員。遭基隆市警察殺害。知名歌手伊能靜為其外孫女。.

查看 抗日和楊元丁

横店影视城

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是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由横店集团的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所有。 整座横店基地占地4,963亩,建筑面积495,995平方米,拥有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汴京城風景)、明清宫苑、梦幻谷、大智禅寺、屏岩洞府、华夏文化园、明清民居博览城、国防科技园等影视拍摄基地(景点),以及6座興建中的基地:上海滩、唐宫唐街、华夏文化园、九龙大峡谷、情人谷、电影梦幻世界;以及2间大型室内摄影棚。.

查看 抗日和横店影视城

櫟社

櫟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櫟社的集會所「瑾園」建築尚佇立在台中市東區的大智路與忠孝路口附近。.

查看 抗日和櫟社

江定

江定(),臺灣日治時期臺南廳楠梓仙溪西里竹頭崎庄(今臺南市南化區玉山--里)隘寮腳人。 江定有名望,日治時期被鄉民聯名推舉為當地區長,日本明治卅二年(1899年)與好友一言不合而將之殺死,被通緝,從此銜恨公家,率領部眾百人,不時在山區游擊,攻殺官吏,鄉民依然供應其部眾飲食衣料等。1901年日軍攻破江定的山頭,擊斃其部下,面目模糊難辨,即誤以為是江定的屍體,於是取消通緝,江定未死,繼續抗日。 大正四年(1915年)江定、余清芳、羅俊江等人一同策動西來庵事件,佯稱五福王爺顯靈,鼓吹信眾起事,殺日本官吏、軍警。旋即事敗,又逃入山中,繼續游擊抗日,至次年(1916年)4月始被總督府劝降。後被法院判處死刑,享年51歲。.

查看 抗日和江定

江西省莲花中学

江西省莲花中学位于江西省莲花县琴亭镇,简称莲中,坐落于小碧岭上,成立于1941年秋。校园地处北纬27°07′40.00″至27°07′49.70″,东径113°56′42.23″至113°56′56.20″之间。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380米,校园总面积84000平方米,约126亩。90年代后的校名由书法家尹承志题写。.

查看 抗日和江西省莲花中学

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是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

查看 抗日和河套

沈發藻

沈發藻(),字思魯,生於江西省大庾縣(今大余),是早年隨孫中山的江西起義志士賴天球的外甥。自幼受其舅舅賴天球的薰陶,既有立志報國的遠大志向,1921年在舅舅鼓勵下毅然投考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始從軍報國的革命軍人生涯。歷經東征與北伐,日本侵華戰爭時是國民革命軍的主力戰將,前後參與一二八淞滬會戰、上海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豫中會戰及長衡會戰,為誓死忠貞黨國的一代抗日名將。 出版有 《沈發藻先生事略》 《沈發藻將軍紀念集》《民國人物小傳:沈發藻〈傳記文學〉第35卷第5期》.

查看 抗日和沈發藻

洪敏麟

洪敏麟,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研究專長為臺灣歷史地理、方言學、田野調查、民俗藝術、宗教信仰等。長年專注於地方志書、文史資料之編纂工作,為臺灣地名沿革權威,晚年專研台語用字,媒體尊稱「台灣文史國寶」。.

查看 抗日和洪敏麟

滾滾遼河

《'''滾滾遼河'''》,紀剛所著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

查看 抗日和滾滾遼河

潘田

潘田原名方焜(),江蘇南京人,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專家、原鐵道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總工程師。曾任新四軍第六師《火線報》記者、華東軍區後勤部總兵站交通科副科長、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第四支隊副總工程師。.

查看 抗日和潘田

朝鮮人民軍歌

《朝鮮人民軍歌》(조선인민군가)由李範樹(리범수)作詞,羅菊(라국)作曲。隨著1967年朝鮮勞動黨唯一思想体系的樹立,該歌曲於1968年創作完成並被採納為朝鮮人民軍的正式軍歌,也是朝鮮軍隊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查看 抗日和朝鮮人民軍歌

朱學恒

朱學恆(),臺灣評論家、作家、翻譯家、成衣業者及網路經銷業者負責人,被媒體封為「宅神」。出生於臺灣臺北市,畢業於師大附中及國立中央大學,曾翻譯《龍槍》系列(第三波出版)、《魔戒三部曲》、《哈比人歷險記》、《星際大戰》索龍(Grand Admiral Thrawn)三部曲,現任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董事長及開放式課程網頁正體及簡體中文版翻譯計畫主持人。2011年開始,在網路上銷售以議題T恤為主的成衣,並經常上政論性節目評論時事。.

查看 抗日和朱學恒

朱克

朱克()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后来移居到香港,为香港著名编剧、导演和小说家。.

查看 抗日和朱克

戴平万

戴平万(),原名戴均,笔名贝丝、庄错、岳昭、君博,中国左翼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广东潮安县归湖溪口人。.

查看 抗日和戴平万

星华义勇军

星华义勇军(Dalforce)是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属海峡殖民地志願军属下的非正式军队 /游击队 。 由新加坡华侨成立(成立年份不详,但于1939年已经存在),并于1941年12月25日由马来亚秘密警察部队的约翰·达利中校正式收编到马来半島英军司令部属下的海峽殖民地志願軍之中。由于将领姓氏为达利,于是英殖民地政府称星华义勇军为“达军”(Dalforce)。此军队参与了新加坡戰役,而新加坡沦陷后一些成员继续对日本皇军展开游击战。 星华义勇军在战役中的勇猛表现,促使英国人给他们取了“达利的亡命之徒”(Dalley's Desperadoes)的外号。.

查看 抗日和星华义勇军

新埔鎮

新埔鎮()為臺灣新竹縣北部的一個鎮,人口約34,000人,以生產稻米、柿子和柿餅聞名,粄條為著名的客家美食。.

查看 抗日和新埔鎮

新楚軍

新楚軍為馬關條約後,積極抗日的軍隊。統領為楊載雲,因乙未戰爭而併入義軍,1895年八卦山戰役後崩潰瓦解。.

查看 抗日和新楚軍

方幼祥

方幼祥,字伊烺,福州人,三山善社社員,台灣日治時期福州留台抗日人士,生於1904年5月24日,1943年被日本警察逮捕,受刑后去世。.

查看 抗日和方幼祥

施儒珍

施儒珍(),是一位出生於新竹香山的左派異議人士。他曾任職於新竹州廳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新竹檢驗所,並曾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在臺地下組織等團體。他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遭當局追緝,並於隨後在家人協助下展開長年躲藏生活直至過世;他的這段經歷曾被黨外媒體以「臺灣版的安妮·法蘭克」之名宣傳。.

查看 抗日和施儒珍

斗南鎮

斗南鎮是臺灣雲林縣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雲林縣南端,是雲林的交通中心,氣候溫和且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為雲林地區重要農業鄉鎮之一。.

查看 抗日和斗南鎮

斗南順安宮

斗南順安宮,俗稱斗南媽祖廟,位於雲林縣斗南鎮長安路一段126號。清治乾隆元年(1736年)他里霧街成立同時,由斗南地方望族陳氏家族至中國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天后宮恭請湄洲聖二媽渡海來台奉祀。.

查看 抗日和斗南順安宮

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民社黨等)为抗战后的和平整頓國內事務在重庆召开的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今中国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支政治力量围绕着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展开了激烈较量。政治协商会议恰是这次政治较量的最高潮。它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為中国的政府结构和政治形式留下了深深的影子。 1949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多党协商,通过了与1946年政协决议之《和平建国纲领》类似的《共同纲领》。中共將1949年的政協稱為“新政協”或“人民政協”,而將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稱為“舊政協”。.

查看 抗日和政治协商会议

张鹏飞 (军人)张连珠彭汉垣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影響200何非光余清芳徐箴後藤新平保卫中国同盟保甲制度匪徒刑罚令化名北埔事件包華國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刘友法刘平梅刘树梅嘉義之役冯治安军内反对派军训 (台湾)八卦山之役八鄉古廟回民支队国立青岛大学王玨王正黼王添灯王昶雄福州历史年表秦漢 (演員)空袭东京章子怡章文晋竺梅先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簡義羅俊 (抗日人物)羅成 (臺灣)瑞芳事件盛宣怀住宅白眉派白雪 (演员)百代唱片 (香港)莊索莫那能鍾浩東萬水千山總是情青峰體青幫青春之歌 (小说)顽军西來庵事件西北公论西来庵首尔新闻香灼璣香港人口香港人口史香港軍事香港教育史許介鱗許冠文 (消歧義)马本斋謝東閔 (台灣)財主底兒女們趙家驤趙樸初跆拳道黃嘯俠黃石城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黄金大劫案黄金荣黄梅兴輔仁大學北平時期齋教龍應台香港大學演講事件连环画霧峰林家霧社事件胡宗南胡志明郭宗清郭秀仪阚姓蘇東啟蘇有志薩拉矛事件關士光關山大圳董寅初葛香亭钱春绮蔡名永蔡忠恕锡剧蔣兆和鄧光榮鄭以金鄭利記臺南西來庵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臺北人臺灣省籍情結臺灣臺南地方法院金九金日成之死釋聖嚴良民證艾大炎苟吉堂苗栗事件雲林大屠殺老挝人民革命党陳屋陳仙洲陈嘉庚陈雪华陆军官校“八百壮士跳黄河”乌龙事件抗日救亡运动柯鐵林双盼林呈祿林頂立林昶佐恐怖主义李友邦李姓李寿龄李煜堂李鴻章李金髮李樹蘭李正中李惟義来势凶猛梁加升梅山鄉 (台灣)梅花 (電影)楊元丁横店影视城櫟社江定江西省莲花中学河套沈發藻洪敏麟滾滾遼河潘田朝鮮人民軍歌朱學恒朱克戴平万星华义勇军新埔鎮新楚軍方幼祥施儒珍斗南鎮斗南順安宮政治协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