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扬州 (古代)

指数 扬州 (古代)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區域名稱,使用於公元58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以及620年到626年,并不是指现在中国江苏省的扬州市。.

127 关系: 劉子尚劉繇城厢区十二次司馬師后周攻南唐之战合肥城增城区夏侯惇夏朝天长县天长市天长军夫差孫吳孫翊孔端友宝应县宇文述安业县中国皇帝赐名的地方席法友东阳县 (秦朝)东汉官制三国官制三国志人物列表三国行政区划三国新城遗址三江人交州廣陵郡建兴郡 (南梁)余杭县侨置刘基 (三国)呂範唐朝行政区划全琮六合县六合区元志元嵩元珍元融 (章武王)元树王敦禹貢笮融粟田真人...维扬之变狄光嗣百越袁粲袁术討伐董卓之戰马忠 (东吴)马扩谢安賀瑒黃巢之亂赵锽 (唐朝)葛洪蒋州 (隋朝)鄱阳郡臧旻长孙子彦长孙绍远长乐区雄州 (南唐)陸遜陸淳陈霸先陆康陆象先採石之戰 (1161年)揚越李宪 (北魏)李彦 (北魏)李琦 (盛王)李磎李谊 (舒王)李憲 (讓皇帝)杨异梁郡 (南齐)樂進武则天毌丘儉江南江西历史江都府江都郡 (隋朝)江苏历史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汉朝泰兴县泗州泉州市淮南地区淮南路淮南郡溧阳市溧陽縣滁州 (古代)滁州市潮州历代沿革列表會稽郡海宁市海陵县 (古代)浙江省文欽慈溪市扬州 (古代)扬州历史扬州市扬州路曹仁曹休曹憲 (南北朝)怀宁县晋安郡10世纪南京3世紀南京4世纪南京5世紀南京6世紀南京7世纪南京 扩展索引 (77 更多) »

劉子尚

劉子尚(),字孝師,宋孝武帝劉駿次子,母為文穆皇后王憲嫄。 孝建三年正月戊戌(456年2月3日),封西陽王,食邑二千户。三月癸丑(4月18日),任都督南徐、兗二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七月丙子(9月8日),改任揚州刺史。大明二年十一月壬子(458年12月3日),加号抚军将军。大明三年(459年),任都督扬州江州之鄱阳、晋安、建安三郡诸军事、扬州刺史。大明五年四月癸巳(461年5月2日),改封為豫章王,领会稽太守。大明七年五月乙亥(463年6月3日),加使持节,进号车骑将军。十月癸丑(11月8日),加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大明八年十二月癸巳(465年2月10日),加封司徒。景和元年八月甲戌(465年9月19日),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领尚书令,解除解督东扬州之任。 起初,劉駿因為劉子尚是皇后之子,也是太子的弟弟,故對他還相當重視注意。但後來劉駿寵愛殷淑儀,連帶對她所生的新安王劉子鸞疼愛有加,劉子尚的寵愛也就漸漸衰落了。等到他長大以後,不但才能凡庸,而且人品個性頑劣兇惡,頗有其兄劉子業之風。景和元年十一月己未(466年1月2日),即劉彧將劉子業殺害後的第二天,以皇太后路惠男的名義下令:「豫章王劉子尚個性頑劣,窮凶惡極,悖行天理;會稽長公主劉楚玉縱慾淫亂,私藏男寵,毫無人倫之道可言。現在,可以賜他們兩人在自宅自盡。」姊弟遂自盡死,劉子尚時年十六歲。.

新!!: 扬州 (古代)和劉子尚 · 查看更多 »

劉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中国东汉末年政治人物,曾任扬州刺史,后改称为州牧,官拜振武将军。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为兖州刺史刘岱弟。伯父刘宠為太尉。.

新!!: 扬州 (古代)和劉繇 · 查看更多 »

城厢区

城厢区(Síng-sio̤ng kṳ)是中国福建省莆田市所辖的市辖区,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兴化平原西北部,全区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人,是莆田市文化、教育、商业、政治中心。.

新!!: 扬州 (古代)和城厢区 · 查看更多 »

十二次

分野,亦作十二次,是中国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 中國殷商時期就有了“十二次”,即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類似於今日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如《國語》中记周景王时伶州鸠的话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鹑火就相當于狮子宫。 分野亦將地上的州、諸侯國劃分為十二個區域,使兩者相互對應。就天而言,稱為“十二分星”;在地而言,稱為“十二分野。”也有以二十八宿劃分分野的。《晉書·天文志》記載了十二州乃兗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十二州,分別由鄭、宋、燕、吳(越)、齊、衛、魯、趙、魏、秦、周、楚十二古國瓜分,如簊、尾二宿代表燕·幽州。 大致上地理上屬於東方的地區,便會與東方的星空對應,如豫州對應東方。但是也有像屬於南方的揚州卻對應到北方,屬於東方的徐州卻對應西方等情形,對此陳久金《中國星占揭秘》一書認為這與四象實際是指四方臣民信仰之圖騰的代表有關。例如揚州的吳越奉夏祀,夏人原居北方,是顓頊後裔,以龜蛇為圖騰,故吳越地理上雖在南方但卻對應北方天區;徐州的魯之宗室出自周,而周人出自西羌,以虎為圖騰,故對應西方天區;雍州的秦,其人民為伯益後裔,原居東方與南方,以鳥為圖騰,故雍州雖然地理上屬西方,但劃分到南方天區;而周人雖然出自西羌,但三河地區本屬南方鳥圖騰民族的生活範圍,故仍劃分到南方天區。.

新!!: 扬州 (古代)和十二次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扬州 (古代)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后周攻南唐之战

后周攻南唐之战,是五代末期发生的国与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事从955年12月17日,后周世宗派大军南伐开始,战斗中双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经历过多次争夺。战斗持续了两年零五个月,于958年4月8日结束,最终南唐失去了其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新!!: 扬州 (古代)和后周攻南唐之战 · 查看更多 »

合肥城

合肥城多为历代合肥县治所在,经历了多次变迁、改建,直到明初逐渐达到今天合肥城池的规模。.

新!!: 扬州 (古代)和合肥城 · 查看更多 »

增城区

增城区(官方音译:Zengcheng,传统外文:Tsengshing、Tsang Shing)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因南海郡原辖六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名“增城”;1993年12月8日,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2014年2月12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增城市”,并入广州市成为市辖区。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东部,辖境南与东莞市隔北东江相望,东与博罗县、龙门县毗邻,西北与从化区接壤,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相连。全区面积1,614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833,611人(2009年)。增城区城区建成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9.6万人。增城为广东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县市之一,综合竞争力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9位。2009年,全市GDP总量572.5020亿元(折合83.8094亿美元),人均GDP为70,942元(折合10,385美元),GDP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广东省各县(市)第1位。增城下辖4个街道、7个镇,政府驻地荔城街道新行政中心。.

新!!: 扬州 (古代)和增城区 · 查看更多 »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属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的從兄弟。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曹魏所有文武中最受曹操信賴之人,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谥為忠侯,曹操死後數月跟著去世如忠義追隨傳為美談。.

新!!: 扬州 (古代)和夏侯惇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扬州 (古代)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天长县

天长县,中国旧县名,始建制于唐朝,为今天安徽省天长市的主体。唐朝时设千秋县,后改名为天长县。.

新!!: 扬州 (古代)和天长县 · 查看更多 »

天长市

天长市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的省直管县级市,东临高邮湖,因伸入江苏苏中腹地,故而有“安徽东大门”之称,也是安徽省距离长江口最近的城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到苏北平原过度地。总人口约63万人,市区人口约20万人。其南部与六合,仪征接壤处的金牛山水库(金牛湖地区)是天长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 天长市1993年3月29日起由地级滁州市代管,2008年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扩权试点县。天长在文化上属于江淮文化区/淮扬文化圈,经济上属于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天长是安徽省民营經濟最活躍的县市之一。天长是醫療體制改革示范县,被称为县域医改的“天长模式”。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新!!: 扬州 (古代)和天长市 · 查看更多 »

天长军

天长军,宋朝时设置的军。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天长,五河县地。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996年)军废,复为县。 南宋建炎元年(1227年)从扬州复置天长军(今安徽省天长市)。隶属淮南东路。绍兴元年(1131年)天长县再次入扬州,属淮南东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扬州天长县仍置天长军,辖天长、盱眙、招信三县。.

新!!: 扬州 (古代)和天长军 · 查看更多 »

夫差

吴王夫差矛 夫差(),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君主,在位时期为前495年—前473年。.

新!!: 扬州 (古代)和夫差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扬州 (古代)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孫翊

孫翊(),一名孙俨,字叔弼,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年人物,東吳宗室,孫堅之三子,孫策、孫權之弟。.

新!!: 扬州 (古代)和孫翊 · 查看更多 »

孔端友

孔端友,字子交,北宋和南宋之交袭庆府仙源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四十八代孫,孔宜玄孙,孔延泽曾孙,孔宗願之孙,孔若蒙长子。 崇寧三年(1104年)十二月宋徽宗让他襲封衍聖公,直秘書閣,管勾祀事。宣和三年(1121年)轉通直郎,除直秘閣,賜緋章服,並許就任關陞。靖康之变後,建炎二年(1128年)冬,孔端友隨宋高宗南渡,先赴揚州陪位,高宗在扬州郊祀孔子,召孔端友及其从父孔传(孔若古)等侍祀。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再次南下,高宗仓皇南渡,孔端友、孔传等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扈跸南迁。建炎四年(1130年)奉旨定居浙江衢州西安城区(今柯城区),建宗庙,赐田宅。金朝在曲阜另立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为衍圣公,从此孔子後裔南北宗分立。孔端友階至朝奉郎,官居郴州知州,在官任上去世。孔端友無子,以跟随他南渡的侄子孔玠(孔端操幼子)為嗣。.

新!!: 扬州 (古代)和孔端友 · 查看更多 »

宝应县

宝应县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的里下河腹地,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宝应县南北,是扬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宝应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宝应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02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央企3家,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

新!!: 扬州 (古代)和宝应县 · 查看更多 »

宇文述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

新!!: 扬州 (古代)和宇文述 · 查看更多 »

安业县

安业县,唐朝的县,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唐武德三年(620年),分江宁县、溧水县之地,新置安业县,属扬州。武德八年(625年),并入归化县。.

新!!: 扬州 (古代)和安业县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赐名的地方

中国皇帝赐名的地方有登封市(武则天赐), 天长市(唐玄宗赐) ,泰宁县(宋哲宗赐) , 宝丰县(宋徽宗赐) , 肇庆市(宋徽宗赐) ,凤阳县(明太祖赐) ,天津市(明成祖赐) ,阜康市(清高宗赐) ,嘉义县/市(清高宗赐)等。.

新!!: 扬州 (古代)和中国皇帝赐名的地方 · 查看更多 »

席法友

席法友(),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南齐、北魏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席法友 · 查看更多 »

东阳县 (秦朝)

东阳县是秦朝东海郡下的一县,治所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一说今江蘇省盱眙縣東陽鄉)。由东阳县改置的东阳郡为西楚九郡之一。.

新!!: 扬州 (古代)和东阳县 (秦朝) · 查看更多 »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新!!: 扬州 (古代)和东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三国官制

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历史上留存比较完备的是曹魏的制度,因为曹魏的继承者西晋统一了当时的中国,所以曹魏的制度作为正统得以很好的保存。而由於蜀汉、孫吴為废国,故其制度逐渐散逸了。.

新!!: 扬州 (古代)和三国官制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人物列表

三國志人物列表收錄在史書《三國志》或《后汉书》等与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出現的人物。但像貂蟬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现而在史书上沒有记载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新!!: 扬州 (古代)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新!!: 扬州 (古代)和三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新城遗址

三国新城遗址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合肥旧城近郊修建的用于抵御孙吴军队的军事性城池的遗址,现存部分破裂的城墙的残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古城郢村,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10米。《嘉庆合肥县志》记载道:“三国魏青龙元年(233年),扬州都督满宠为抵御孙吴军于城西三十里依山筑城,谓之新城。孙权曾亲率十万大军,围攻此城,终未攻下。西晋淮南郡曾设置于此。 ” 1985年7月列合肥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5月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遗址处建有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新!!: 扬州 (古代)和三国新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三江人

三江人在海外华人族群里面,是指来自上海、苏州、镇江、常熟、温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的华侨,也就是口操吴语的群体。 “三江”泛指长江下游一带的入海江流,早期来自苏浙沪的人多由上海进出中国,故也被通称为“上海人”。.

新!!: 扬州 (古代)和三江人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新!!: 扬州 (古代)和交州 · 查看更多 »

廣陵郡

廣陵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始置,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蘇省境內長江、淮河之間。隋朝时废,后為江都郡。唐朝以後廢。.

新!!: 扬州 (古代)和廣陵郡 · 查看更多 »

建兴郡 (南梁)

建兴郡,为梁时的郡。太建十年十月(578年11月)罢南琅邪郡设建兴郡,属扬州,领江乘县、临沂县、湖熟县、同夏县、乌山县、建安县。隋灭陈后废置。.

新!!: 扬州 (古代)和建兴郡 (南梁) · 查看更多 »

余杭县

余杭县,中国旧县名,始建制于唐朝,为今天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主体。.

新!!: 扬州 (古代)和余杭县 · 查看更多 »

侨置

侨置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行政區劃管理制度,.

新!!: 扬州 (古代)和侨置 · 查看更多 »

刘基 (三国)

劉基(),字敬輿,東漢末年與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仕屬東吳。東漢揚州刺史劉繇之子,女兒劉氏為魯王孫霸之妻。.

新!!: 扬州 (古代)和刘基 (三国) · 查看更多 »

呂範

呂範(),字子衡,汝南細陽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官至大將軍。.

新!!: 扬州 (古代)和呂範 · 查看更多 »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新!!: 扬州 (古代)和唐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全琮

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三國時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人謙恭而有謀,常以國家為重。妻子雖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但仍能謙虛接士,毫不驕恣。先後拜封為陽華亭侯和錢塘侯,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

新!!: 扬州 (古代)和全琮 · 查看更多 »

六合县

六合县,中国旧县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境。 六合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和地质工作者及专家发掘、考证,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六合古称棠邑。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1年),始置棠邑县。隋朝废北周时所置六合郡,开皇四年(584年),废尉氏县、堂邑县、方山县,合为六合县。唐朝时,属扬州、廣陵郡。明代之前多属扬州,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始属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 1949年1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六合县县长周君轸逃往南京。26日,中共江淮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艾明山等人率部进入六合县城。同日,中共六合县委、县政府迁进县城办公。27日,成立六合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政权全面接管六合县。 1966年3月15日,六合县、江浦县、仪徵县、金湖县、盱眙县五县成立六合专区,专区所在地六合县六城镇。1975年11月,六合属南京市管辖。1973年9月,原六合县卸甲甸等地析出成立大厂区,200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成立南京市六合区,全区辖8个街道、9个镇。.

新!!: 扬州 (古代)和六合县 · 查看更多 »

六合区

合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南京的北大门,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是“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其北部与天长,仪征接壤处的金牛湖地区是中国代表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新!!: 扬州 (古代)和六合区 · 查看更多 »

元志

元志(),字猛略,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烈帝拓跋翳槐的后裔,内都大官、河间敬公拓跋齐之孙,武川镇将、建阳子拓跋兰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元志 · 查看更多 »

元嵩

元嵩(),字道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元嵩 · 查看更多 »

元珍

元珍(),字金雀,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郁律六世孙,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松兹公拓跋平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元珍 · 查看更多 »

元融 (章武王)

元融(),字永兴,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征虏将军、汾州刺史元彬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元融 (章武王) · 查看更多 »

元树

元树(),字秀和,一字君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骠骑大将军、太保、领太尉、咸阳王元禧之子,北魏宗室。.

新!!: 扬州 (古代)和元树 · 查看更多 »

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汉语用法中有“矮”,“小”的意思,如倭河马,倭黑猩猩等。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以及其近邻的的通称,居民称为倭人,国家則称为倭国。 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為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

新!!: 扬州 (古代)和倭 · 查看更多 »

王敦

王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为東晋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新!!: 扬州 (古代)和王敦 · 查看更多 »

禹貢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出自漢族先民之手,敘述中國古代地理方物兼均稅的作品。.

新!!: 扬州 (古代)和禹貢 · 查看更多 »

笮融

融(),字偉明,丹陽人,汉末武將,佛教領袖。 聚眾數百投奔陶謙,陶謙命其監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但他挪用三郡糧食建築佛寺,可容三千餘人,佛像銅人金身,浴佛設酒飯,以布鋪數十里路面,費用以億計。陶謙仍處處忍讓。 曹操攻陶謙時,笮融領男女數萬人、馬三千匹出逃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為上賓,笮融因貪廣陵的物資,殺害趙昱,大掠廣陵。接著過江投奔彭城國相薛禮。 薛礼當時被陶谦逼往秣陵,故笮融与薛礼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奉其為盟主。劉繇派笮融抵抗孫策,初出戰,被斬五百餘人,故堅守不出,孫策又以計大敗笮融軍,再殺千餘人,笮融又杀薛礼。 196年笮融被劉繇派到豫章助太守朱皓力抗袁術,但笮融再次故技重施,殺了太守朱皓,據其城。劉繇討伐笮融,初敗於笮融之手,後再合屬縣之力敗笮融,笮融敗走入山,為平民所殺。 笮融是中國佛教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其浴佛會及建寺的規模引證了當時佛教的興盛。而且其極其奢華的浴佛活動對佛教的宣揚起了積極的作用。.

新!!: 扬州 (古代)和笮融 · 查看更多 »

粟田真人

粟田真人()是日本古代派往中國的第8任遣唐使。他前往中原之時,正值武則天稱帝時期。日本史書《續日本紀》曾記載其事跡如下: 中國史書《舊唐書》亦有記載如下:.

新!!: 扬州 (古代)和粟田真人 · 查看更多 »

维扬之变

维扬之变,南宋建炎二年(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至建炎三年二月,金朝对南宋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 建炎二年四月,金灭北宋后,南宋东京留守宗泽曾先后二十余次上表宋高宗,请求还京开封府,以定天下之心,北上收复失地。但被朝廷阻挠,宗泽忧愤成疾而卒。宗泽死后,宋朝以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不信用义军首领,因而大失人心,致使将士离散过半,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的军民联合抗金的形勢急转直下。 金太宗知道宗泽已死,决定再次南下攻宋。东西并进的,以扬州为主要目标,意图推翻南宋。命完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牽制西夏;命完颜银术可留守太原,耶律余睹留守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镇守后方;命完颜宗翰率主力中路军、完颜宗辅率东路军在黎阳津(今河南省浚县东南)会合,南下进攻南宋行都扬州。 宋朝听说金军再次南下,急忙部署江淮防务,命御营左军统制韩世忠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率军至东平府,命中军统制张俊自东京率军至开德府(今河南省濮阳市);命马扩为河北应援使,组织河北军民策应韩世忠、张俊两军作战。命令扬州守军修城疏浚护城河,加强防御,沿淮诸军练习水战。完颜宗翰与东路军在黎阳津会师后,在九月进克冀州,在清平(令山东省高唐西南)再败马扩军。十一月,金军攻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宋将姚端乘其不备,夜袭金营,完颜宗翰赤足而逃。十一月十五日,完颜宗翰回师再攻濮州,姚端率部突围。金軍连克德州、淄州、济南府、大名府等地。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完颜宗翰又攻陷徐州,在滕县兵分两路,完颜宗翰亲自率主力至沭阳,击退韩世忠,命将拔离速、耶律马五率骑兵万余人攻打扬州,韩世忠退保宿迁,被金军赶上,弃军从海路逃往盐城,部众溃散。宋朝对战局情况不明,对防备淮河还是守卫长江迟疑不決,沿淮守军士气低落,不战自溃,金军得以长驱直入。二月,金军又连克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天长军(今安徽省天长市)等地。二月初三,宋高宗得知金军逼近,于是仓促南渡长江,逃往杭州。金军率领轻騎进占扬州,追至瓜洲渡(今江苏省扬州市南),因为没有水军,停止追击。完颜宗翰军南进途中,受到淮西军民的袭击,加上人马疲惫,害怕孤军深人不利,于是在大掠之后,撤军北去。.

新!!: 扬州 (古代)和维扬之变 · 查看更多 »

狄光嗣

光嗣,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区)人。为名相狄仁杰长子。 圣历初年,狄光嗣为司府丞。武则天诏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狄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郎,以称职著称。武则天说:“祁奚内举,果得人。”历任淄州、许州、贝州三州刺史。狄光嗣母丧,夺情为太府少卿,坚持推让,唐睿宗赞赏其诚,允许了。开元七年(719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来罪坐赃贬为歙州别驾,去世。子狄博通,孙狄玄范。.

新!!: 扬州 (古代)和狄光嗣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扬州 (古代)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新!!: 扬州 (古代)和袁粲 · 查看更多 »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新!!: 扬州 (古代)和袁术 · 查看更多 »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新!!: 扬州 (古代)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马忠 (东吴)

忠(?—?),东汉末年孙权偏将军潘璋司马。.

新!!: 扬州 (古代)和马忠 (东吴) · 查看更多 »

马扩

扩字子充,熙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 父马政,母田氏。政和八年(1118年)考取武举,赐武举上舍出身,授承节郎、京西北路武士教谕。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随父出使金国。后力主抗金。五年(1123年)三月五日,面见徽宗,面陈本朝兵威不立故也,特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兼阁门宣赞舍人。六月,转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靖康二年(1127年)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山和尚祠被俘,金军右副元帅完颜宗望赦之,欲授官职,扩辞不受。宗望准其設置酒店過活。建炎二年,马扩拥戴徽宗子信王趙榛,在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县东)筑寨抗金。三月,受信王所遣赴行在乞兵。四月,至东京见留守宗泽,随即赴行在见高宗,特迁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枢密院副都承旨、河外兵马都元帅府马步军都总管,上奏四事于高宗,请朝廷用人不疑,高宗从之。五月,率乌合之兵北进,诏令不准一人一骑渡河,会金兵南侵,受东京留守宗泽节制,屯兵大名府,直取洺州、赵州和真定府。七月,金军三路大军陷五马山寨。十月,马扩转攻清平(今山东临清),与金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大军战于城南。兵敗後至扬州,上疏待罪,诏降三官为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罢军职。三年三月,复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充枢密都承旨兼知镇江府事。四月,以在苗刘之变中往来其间为由,停官永州居住。绍兴元年(1131年),降授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许自便。二年(1132年),为河南二广安抚司都统制兼参议官,不久弃官归。三年(1133年),为江淮荆浙诸军事都督府参议官。四年(1134年)十月,复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枢密副都承旨。晚年官亲卫大夫、利州观察使。七年(1137年)二月,知鼎州。八年(1138年),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十一年(1141年)五月,乞宫观。二十一年十二月己丑卒。著有《茅斋自叙》、《续自叙》等。.

新!!: 扬州 (古代)和马扩 · 查看更多 »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新!!: 扬州 (古代)和谢安 · 查看更多 »

賀瑒

贺瑒字德琏,南朝梁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晋朝司空贺循玄孙。祖贺道力,精於三礼。贺瑒早年由劉獻荐为國子生,举明经,為揚州祭酒。在南朝齐为太学博士、太常丞。入南朝梁,官太常丞。後來遭母憂去職。天监初年,復官太常丞。天监四年(505年),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玚本人精於《礼》,常有學生數百人。.

新!!: 扬州 (古代)和賀瑒 · 查看更多 »

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是唐僖宗時由私鹽商人黄巢為首的民變,近年亦有學者稱黃巢民變,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禍延唐朝半壁江山,時間長達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數難以估計,導致唐末國力大衰,加速唐朝滅亡。.

新!!: 扬州 (古代)和黃巢之亂 · 查看更多 »

赵锽 (唐朝)

赵锽(),晚唐军阀,从887年为宣歙观察使起管治宣歙直至889年死于敌人杨行密之手。.

新!!: 扬州 (古代)和赵锽 (唐朝)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扬州 (古代)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蒋州 (隋朝)

蒋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扬州置,治所在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以蒋山得名。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溧水、溧阳、高淳等市县及安徽省芜湖、马鞍山两市和当涂等县地。大业初改为丹阳郡。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又改扬州,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七年改名蒋州,次年又改扬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江苏的州 Category:安徽的州 Category:南京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常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芜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马鞍山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8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2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扬州 (古代)和蒋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鄱阳郡

鄱阳郡,中国东汉时设置的郡。.

新!!: 扬州 (古代)和鄱阳郡 · 查看更多 »

臧旻

臧旻,东汉徐州广陵郡射阳(今江苏省宝应東北射陽湖鎮)人,汉灵帝时代的将领,历任揚州刺史。对西域的土地、风俗、人物非常熟悉。 曾以徐州從事的身份上書求赦第五種。《後漢書·第五種傳》:種匿於閭、甄氏數年,徐州從事臧旻上書訟之曰:……(《上書訟第五種》) 後任揚州刺史,把當地名士陸康推舉為茂才,提拔為高成縣令。 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奉命討伐會稽叛民許生。三年(174年)十一月,大勝,提拔功臣孫堅。因此功遷任為使匈奴中郎将。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和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乌桓校尉夏育出击鲜卑,失败,士卒死之十有七八,三將因此被徵回朝下獄,廢為庶人。 不久天下大赦,臧旻出獄,最終僅歷任中山、太原二郡守。其子臧洪。.

新!!: 扬州 (古代)和臧旻 · 查看更多 »

长孙子彦

长孙子彦() ,名--,以字行,河南洛阳人,北魏上党王长孙稚长子。.

新!!: 扬州 (古代)和长孙子彦 · 查看更多 »

长孙绍远

长孙绍远(), 字师,河南洛阳人,北魏上党王长孙稚之子。.

新!!: 扬州 (古代)和长孙绍远 · 查看更多 »

长乐区

长乐区(闽东语:Diòng-lŏ̤h )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市辖区。长乐区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正好处在长江口与珠江口间海岸线的正中位置。辖境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陆地总面积723.6平方公里,海域约1,000平方公里。2015年末,户籍人口71.25万人,常住人口71.5万人。通用闽东方言福州话,洋屿琴江村为北方官话方言岛。长乐区为较具实力的市辖区,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福建省第七位,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十二位。2015年,长乐GDP总量570.36亿元(折合91.57亿美元),人均GDP为79,771元(合12,807美元)。长乐区下辖4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市政府驻吴航街道。2017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原市政府驻地替换为区政府驻地 。 长乐区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也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侨居海外及港澳长乐人近40万人。.

新!!: 扬州 (古代)和长乐区 · 查看更多 »

雄州 (南唐)

洲,中国古代的州,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一带。.

新!!: 扬州 (古代)和雄州 (南唐) · 查看更多 »

陸遜

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魯肃和呂蒙合稱四大都督。.

新!!: 扬州 (古代)和陸遜 · 查看更多 »

陸淳

淳(),原名質,字伯沖,吳郡人(今江蘇蘇州)。唐朝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陸淳 · 查看更多 »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新!!: 扬州 (古代)和陈霸先 · 查看更多 »

陆康

陆康(),字季宁,东汉末年人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

新!!: 扬州 (古代)和陆康 · 查看更多 »

陆象先

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陆元方之子。清净寡欲,初任扬州参军,景雲二年(711年)與崔湜同为拜相。唐睿宗为他改名象先。唐玄宗時,外放益州(今四川省),先後擔任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勸他要用刑罰(稍行杖罚)來建立自己的威嚴,“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陆象先卻表示何必以严刑树威,這只是“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先天元年任河中尹,开元六年任蒲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 成語“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即典故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新!!: 扬州 (古代)和陆象先 · 查看更多 »

採石之戰 (1161年)

-- -- 采石之战或稱采石磯之役,指中国古代宋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1161年),金朝军队希望由采石磯(当涂北,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渡过长江伐宋,但最终没有成功,而以南宋的胜利而告终,维持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新!!: 扬州 (古代)和採石之戰 (1161年) · 查看更多 »

揚越

扬越是中国境内古代百越部族的一个分支。 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有的解释为越人所居住之地属九州之一的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故称“扬越”,战国时期的越国亡后,扬越、百越之称渐多,各个时期称呼对样不一样,有时和越、越人、百越混合使用。扬越最初的分布区域,北至淮河,东南至海,西与荆州以都阳湖为界,包括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及广东等省,包括今湖南、湖北等地。其后多对居于湖南、湖北、江西之越人称为扬越。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包括汉水、湘江、资水、沅水、澧水、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Y Y.

新!!: 扬州 (古代)和揚越 · 查看更多 »

李宪 (北魏)

李宪(),字仲轨,赵国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北魏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李宪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彦 (北魏)

李彦(),字次仲,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龙骧将军、荥阳郡太守、姑臧穆侯李承第二子,北魏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李彦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琦 (盛王)

李琦(),本名李沐,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母为武惠妃。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瑁的生年推断,当在721年之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封为盛王。十五年(727年),领扬州大都督。二十年(732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改名李琦。天宝五年(746)年左右,纳武敬一女武氏为王妃。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至蜀,在路封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以前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副都督,以广陵长史李成式为副大使、兼御史中丞。李琦后来没有成行。广德二年(764年)四月,李琦薨,赠太傅。.

新!!: 扬州 (古代)和李琦 (盛王) · 查看更多 »

李磎

李磎(),又名李谿,字景望,揚州江都人。唐昭宗時宰相。 唐憲宗時名相李鄘之孫,李拭子。大中末,擢進士,累遷戶部郎中,分司東都。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乾寧元年(894年),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家有書至萬卷,世號“李家樓”。 李茂貞及王行瑜、韓建擁兵入長安,逮李磎與韋昭度、樞密使康尚弼等,列磎罪,殺之於都亭驛。子李沇,字东济,与父一同被杀。 王行瑜伏誅,詔復官爵,贈司徒,謚曰文。史載昭宗好文,對待李磎最厚,李磎死後,內常求似磎者。 Category:李姓.

新!!: 扬州 (古代)和李磎 · 查看更多 »

李谊 (舒王)

李谊(),唐朝皇子,本名李谟,原是唐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李邈之子,唐德宗李适因他年幼抚养他,作为第二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谟封舒王,拜开府仪同三司。建中元年(780年),李谟领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大使。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临终,李谟代表皇帝去探视。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乱,李谟封扬州大都督,持节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兼诸军行营兵马元帅,改名李谊。士兵议论舒王和哥舒翰都有舒字,李谊改封普王。泾原兵变,随唐德宗逃到奉天,回京复封舒王、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永贞元年(805年)十月初三,李谊去世,唐宪宗废朝三日。二子:寧塞郡王、太僕卿李涉;清河郡王、太府卿李汭。.

新!!: 扬州 (古代)和李谊 (舒王) · 查看更多 »

李憲 (讓皇帝)

李宪(),原名成器。唐朝皇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新!!: 扬州 (古代)和李憲 (讓皇帝) · 查看更多 »

杨异

杨异(),字文殊,弘農華陰(治今陝西華陰)人。越国公楊素之從叔。父杨俭,母罗氏。北周、隋朝官员。.

新!!: 扬州 (古代)和杨异 · 查看更多 »

梁郡 (南齐)

梁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南朝齐改南梁郡置,辖境约相当今安徽省寿县部分地。属豫州。北魏属扬州。梁属南豫州。南陈复属豫州。北周时又属扬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寿县。隋朝开皇初年废。 Category:南齐的郡 Category:北魏的郡 Category:南梁的郡 Category:南陈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安徽的郡 Category:六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寿县 Category:58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扬州 (古代)和梁郡 (南齐) · 查看更多 »

樂進

樂進(),字文謙,兖州陽平郡衛國縣(今山東省莘縣)人,東漢末年曹操重要將領,五子良將中最先跟隨曹操。在袁氏討伐的戰役中表現出色,每戰都率先到達戰場,經常立下戰功;逝世后,諡曰威侯。.

新!!: 扬州 (古代)和樂進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扬州 (古代)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新!!: 扬州 (古代)和毌丘儉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扬州 (古代)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江西历史

隋代将州的级别降与郡同,此时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代增加到8州37县,8个州分别为:.

新!!: 扬州 (古代)和江西历史 · 查看更多 »

江都府

江都府,五代十国时设置的府。 杨吴定都扬州,升为江都府(南唐迁都江宁府,以此为东都),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江都、高邮、仪征、兴化、六合和安徽省天长等市县地。后周显德中复为扬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府 Category:杨吴行政区划 Category:南唐行政区划 Category:后周行政区划 Category:江苏的府 Category:安徽的府 Category:扬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南京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滁州行政区划史.

新!!: 扬州 (古代)和江都府 · 查看更多 »

江都郡 (隋朝)

江都郡,中国古代的郡。 隋朝大业初年,改扬州置,治所在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南、江北地区及镇江、丹阳、句容,安徽省天长、全椒、滁州等市县地。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下领十六县。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南兖州。.

新!!: 扬州 (古代)和江都郡 (隋朝) · 查看更多 »

江苏历史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屬徐州,而南部屬揚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做過十二個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正朔。「無錫」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蘇州」作為吳文化最為代表城市,名揚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新!!: 扬州 (古代)和江苏历史 · 查看更多 »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江浙或江浙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江浙省、江浙行省。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府(在今杭州市),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的南宋几乎全境已纳入大元版图,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区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地。省会治于原淮南东路首府扬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地理民事非便,徙省治于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江北扬州等地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曰江浙行省。此为原文所载。原江淮行省江北部分,自此至元亡(1368年)都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从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划福建地入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全境及江西部分地区。 江浙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江西東北部及上海。统有杭州路等三十路,江阴州等二十一州及松江府一府。福建泉州的澎湖寨巡检司也隶属于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江北地区隶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新!!: 扬州 (古代)和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扬州 (古代)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泰兴县

泰兴县,中国古旧县名。 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兴市济川街道办事处)。属泰州。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移治柴墟镇(今泰兴市西北口岸),元丰四年(1081年)还旧治。南宋属扬州,元、明属扬州路、府,清属通州。县治历有变迁。1992年撤销,改设泰兴市。 Category:南唐县份 Category:宋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江苏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县份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兴市 Category:93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9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扬州 (古代)和泰兴县 · 查看更多 »

泗州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州,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泗县、天长、盱眙、明光、泗洪一带,最后州府在现在的泗县城。.

新!!: 扬州 (古代)和泗州 · 查看更多 »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新!!: 扬州 (古代)和泉州市 · 查看更多 »

淮南地区

淮南地区指的是淮河以南到长江沿岸的广大地区,古属天下九州中的扬州。.

新!!: 扬州 (古代)和淮南地区 · 查看更多 »

淮南路

淮南路,北宋时设置的路。 至道三年(997年)置,治所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河南省光山县,北逾淮水,包有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各一部分和河南省的永城、鹿邑等县。熙宁五年(1072年)分为东、西二路。 Category:北宋的路 Category:湖北的路 Category:江苏的路 Category:安徽的路 Category:河南的路.

新!!: 扬州 (古代)和淮南路 · 查看更多 »

淮南郡

淮南郡,是中国三国曹魏至唐朝的一个郡,曾名九江郡、南梁郡。.

新!!: 扬州 (古代)和淮南郡 · 查看更多 »

溧阳市

溧阳市是下辖的唯一县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三角洲西缘,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北倚茅山山脉,南与安徽省接壤,东南邻近苏浙皖三省交界。全市辖1个街道、10个镇,总面积1534.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79.10万人,常住人口76.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1万人。 溧阳市地处宁杭交通走廊上,宁杭高速公路、宁杭高速铁路、104国道、芜申运河等穿境而过,是宁杭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溧阳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业发达,境内拥有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内拥有天目湖山水园、南山竹海等知名旅游景点。.

新!!: 扬州 (古代)和溧阳市 · 查看更多 »

溧陽縣

溧阳縣,中国溧阳市旧县名,即今江苏省溧阳市前身,历史上的溧阳县还包括今天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的一部分。.

新!!: 扬州 (古代)和溧陽縣 · 查看更多 »

滁州 (古代)

滁州,隋朝时设置的州,州治新昌县,辖今安徽省滁州市境(除天长市、定远县、凤阳县和明光市部分区域)及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 东晋时,侨置顿丘县。刘宋时,置新昌郡,东魏置南谯州。隋朝开皇(581年—600年)初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废新昌郡。又废乐钜县和高塘县入顿丘县,改名为新昌县。十八年(598年),又改为清流县。大业初年,废滁州。清流县属江都郡。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投降唐朝政府,再置滁州,又以扬州的全椒县来属。领二县,户四千六百八十九,口二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永阳郡。天宝时,领三县:清流县、全椒县、永阳县,户二万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万二千三百七十四。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滁州。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滁州路,二十年复降为滁州。明朝洪武初年,以州治清流县省入滁州。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九年(1376年)六月,与和州、江宁县划地给新置的江浦县。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直隶京师(南直隶),是为滁州直隶州。领二县:全椒县、来安县。.

新!!: 扬州 (古代)和滁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滁州市

滁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习惯上称“皖东”。是南京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下设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等区县,代管天长市、明光市两个县级市。 滁州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距离江苏省省会南京市中心仅50公里,东与扬州市、淮安市接壤,西与淮南市、合肥市毗邻,南与马鞍山市相连,北与蚌埠市交界。.

新!!: 扬州 (古代)和滁州市 · 查看更多 »

潮州历代沿革列表

本列表所列的是广义的潮州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划沿革情况。 (注意:广义的潮州并非指现今的潮州市本身,具体请参考潮州市条目中的相关解释).

新!!: 扬州 (古代)和潮州历代沿革列表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扬州 (古代)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海宁市

海宁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南濒钱塘江,为嘉兴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下辖4个街道,8个镇。海宁市经济发达,为全国最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6年GDP总量744.09亿元,其综合竞争能力2010年位居浙江省县(市)的第十一位,全国百强县(市)的第四十五位。全市辖域面积为731.03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655,049人。.

新!!: 扬州 (古代)和海宁市 · 查看更多 »

海陵县 (古代)

海陵县,中国古代的县,在今江苏省境。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即有此县。新朝时,曰亭间县。在今江苏省泰州市。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属临淮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南北朝时曾为海陵郡治所。隋朝开皇初年,海陵郡废,属南衮州。又并入建陵县,后析置江浦县,大业初年省入。终属江都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属扬州。武德三年(620年),改名吴陵县,归于吴州,七年(624年)复为海陵县。景龙二年(708年),分置海安县。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再度并入海陵县。五代南唐时设立泰州,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明朝洪武初年,废入泰州。.

新!!: 扬州 (古代)和海陵县 (古代)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扬州 (古代)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文欽

文欽,字仲若,豫州譙郡人,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山桑侯,東吳譙侯。.

新!!: 扬州 (古代)和文欽 · 查看更多 »

慈溪市

慈溪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濒临杭州湾,为宁波市代管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宁波第二大城市。慈溪市位于宁绍平原东北部,面积1,3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19万。.

新!!: 扬州 (古代)和慈溪市 · 查看更多 »

扬州 (古代)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區域名稱,使用於公元58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以及620年到626年,并不是指现在中国江苏省的扬州市。.

新!!: 扬州 (古代)和扬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扬州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盛唐到晚唐时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新!!: 扬州 (古代)和扬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扬州市

扬州市(江淮官话扬州话:/iaŋ ʦɤ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所辖的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与仪徵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来说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2,306平方公里,人口448.36万,其中市辖区人口242.34万人。2014年,扬州GDP达3697.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8万元,达82660元,在苏中苏北8市中率先超过省平均标准。同时,扬州也是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及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

新!!: 扬州 (古代)和扬州市 · 查看更多 »

扬州路

扬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滁州路为滁州,隶扬州路。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新!!: 扬州 (古代)和扬州路 · 查看更多 »

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早年已經結隊跟隨曹操,常遇狀解圍,善守能攻;樊城之戰中雖被關羽以水圍城,但亦能激勵将士死守樊城直至徐晃救援,最终合兵擊退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曹魏建立后,曹仁官至大司馬,封陳侯,諡曰忠。.

新!!: 扬州 (古代)和曹仁 · 查看更多 »

曹休

曹休,字文烈,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國的重要將領;曹操的族子,視如已出。漢中之戰曾破張飛、吳蘭等人計謀。官至大司馬,曹休死後諡壯。.

新!!: 扬州 (古代)和曹休 · 查看更多 »

曹憲 (南北朝)

曹憲,扬州江都县人,南朝及隋唐學者,精通《昭明文選》及諸家古文字之書。 生於梁武帝大同七年。隋時為秘書學士,曾奉隋煬帝命主編《桂苑珠丛》一百卷,又撰《博雅音》、《古今字圖雜錄》、《文字指歸》、《小學總錄》、《揚州記》、《文選音義》等。唐朝貞觀中,扬州长史李袭誉上表推荐,唐太宗征辟他為弘文館學士,以年老為由未至,乃遣使者就其家,拜為朝散大夫,賜帛三百匹。唐太宗讀書遇奇文難字,常遣使問之,皆能訓釋明白。晚年於揚州文選樓授徒,弟子達數百人之多。自漢代杜林、衛宏後,古文泯絕,至曹憲出,文字之學方告復興。曹氏又為隋唐文選學之開創者,許淹、李善、公孙罗等相繼从其学《文選》,并传播教授,文選之學至此大興。貞觀十九年以壽終,享年一百零五歲。 文選樓故址在今揚州太傅街,舊名選樓巷。.

新!!: 扬州 (古代)和曹憲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怀宁县

怀宁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大别山南麓前沿,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东临安庆市区,西与潜山县、太湖县相连,西南部与望江县相接,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相望。 怀宁县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59.8万。邮政编码246100。县人民政府驻高河镇(2002年1月18日由石牌镇搬迁至此)。怀宁县处沿江平原与皖西山区接壤地带。境内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纳岳西、潜山、太湖南流诸水,横贯本县南部入长江。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294毫米。矿藏有铜、银、铅、锌、大理石、石灰岩等。.

新!!: 扬州 (古代)和怀宁县 · 查看更多 »

晋安郡

晋安郡,中国古代的郡。.

新!!: 扬州 (古代)和晋安郡 · 查看更多 »

10世纪南京

南京于:901年-905年,为唐朝上元县;905年-914年,为杨吴上元县;914年-920年,为杨吴昇州城,辖上元、江宁等县;920年-937年,为杨吴金陵府(936年为杨吴西都);937年,为杨吴江宁府;937年-975年,为南唐都城江宁府(961年曾短暂迁都南昌府);975年-1000年,为北宋昇州。.

新!!: 扬州 (古代)和10世纪南京 · 查看更多 »

3世紀南京

南京于:201年-212年,为孙权占领的汉朝秣陵县;212年-280年,为建业(229年-265年、266-280年为吴都);280年-281年,为西晋秣陵县;281年-300年,分为建邺和秣陵。.

新!!: 扬州 (古代)和3世紀南京 · 查看更多 »

4世纪南京

南京于:301年-313年,为西晋建邺;313年-317年为西晋建康;317年-400年为东晋京师建康。.

新!!: 扬州 (古代)和4世纪南京 · 查看更多 »

5世紀南京

南京于:400年-420年,为东晋京师建康(403年-404年为桓楚占据);420年-479年,为南朝宋都城建康;479年-500年,为南朝齐都城建康。.

新!!: 扬州 (古代)和5世紀南京 · 查看更多 »

6世紀南京

南京于:501年-502年,为南朝齐都城建康;502年-557年,为南朝梁都城建康;557年-589年,为南朝陈都城建康;589年-600年,并入隋朝江宁县。.

新!!: 扬州 (古代)和6世紀南京 · 查看更多 »

7世纪南京

南京于:601-618年,为隋朝江宁县;618年-620年,为杜伏威、沈法兴、辅公祏等势力占领;620年-625年,为唐朝归化县;625年-626年,为唐朝金陵县;626年-635年,为唐朝白下县;635年-700年,为唐朝江宁县。.

新!!: 扬州 (古代)和7世纪南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揚州總管府扬八属邗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