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扁率

指数 扁率

數學上,扁率定義为椭球体的o\!\varepsilon.

32 关系: 参考椭球体大地测量学史天卫十四天卫一天卫五天卫八天王星氣候天龙座矮星系天文常數太阳太陽星雲小行星族平山族土星地形地球公转地球靜止軌道冥卫一穀神星穀神星地質米 (单位)表面重力麥卡托投影法轨道 (力学)錢德勒擺動GRB 970508NGC 3521NGC 5286海王星扁平率1925年1月24日日食1965年11月23日日食

参考椭球体

在大地测量学中, 参考椭球体是一个数学上定义的地球表面,它近似于大地水准面。 由于其相对简单,参考椭球是大地控制网计算和显示点坐标(如纬度,经度和海拔)的首选的地球表面的几何模型。通常所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实际上就是以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短半轴和扁率来表示的。.

新!!: 扁率和参考椭球体 · 查看更多 »

大地测量学史

大地测量学是一门测量和描绘地球的学科。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自己所居住的星球的形状和大小,整个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地球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圆球→椭球→大地水准面→真实地球自然表面这几个阶段,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进步反映出了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新!!: 扁率和大地测量学史 · 查看更多 »

天卫十四

天卫十四(,發音:,)(S/1986 U 5, Belinda)是天王星的一顆內衛星。 天衛十四是從1986年1月13日由旅行者2号 觀測圖像發現的,臨時編號是 S/1986 U 5.

新!!: 扁率和天卫十四 · 查看更多 »

天卫一

天衛一(Ariel、)是天王星的衛星,它是威廉·拉塞爾(William Lassell)在1851年10月24日和天衛二一起發現的。.

新!!: 扁率和天卫一 · 查看更多 »

天卫五

天衛五(英文:Miranda,,或音譯:米兰达)是天王星主要的衛星中最小與最內側的一顆,於1948年2月16日被古柏(Gerard Kuiper)在麥唐納天文台發現,以莎士比亚歌劇《暴風雪》中Prospero的女兒命名,是天王星的第五顆衛星。 到目前為止,只有航海家2號的探測,曾在1986年1月飛越過米蘭達南半球時,拍攝過他朝向太陽那一面唯一的近距離特寫照,所以只有這一部分曾被研究過,顯示他是天王星的系統中最活躍的地質。.

新!!: 扁率和天卫五 · 查看更多 »

天卫八

天卫八(Uranus VIII),又名「碧安卡」(Bianca, ,與小行星歌女星重名),是环绕天王星运行的一颗內衛星。於1986年1月23日由旅行者2号發現,並曾暫時定名為S/1986 U 9。質量約9.2×1016公斤,平均半徑約為25.7 ± 2 公里。該衛星以威廉·莎士比亚作品《馴悍記》中的角色命名。.

新!!: 扁率和天卫八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氣候

天王星的氣候與其它的氣體巨星比較,即使是相似的海王星,天王星的大氣異常地平靜。這主要是受到內熱的缺乏(限制了大氣活動),和軌道傾斜這兩大因素極大的影響。 當 航海家2號在1986年飛掠過天王星時,總共觀察到了10個橫跨過整個行星的雲帶特徵。有人提出解釋這些雲帶缺乏特徵是因為天王星的熱流低落,也就是說其內熱明顯低於其他巨大行星。以鄰近天王星的海王星為對象來比較,兩者大小和結構類似,常被視為孿生星。海王星輻射至太空中的能量是接受自太陽的2.61倍,天王星卻幾乎沒有多餘的熱量釋放出來,其在遠紅外線(即熱量)部分的光譜輻射的總能量只是它從大氣層吸收的太陽能量的倍。事實上,天王星的熱流只有 瓦/米²,比地球的內熱0.075 瓦/米²還要低。在天王星記錄到的最低溫度是49 K,比海王星還要冷,使天王星成為太陽系溫度最低的行星。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天王星內部的溫度如此之低的確切原因。一種假說認為這種誤差肇因於天王星曾被超大質量的天體“敲擊”過,導致它的自轉軸極度傾斜,並造成大多數原始熱量流失,留下熱量已經耗盡的核心。另一種假說認為有某種障礙物存在於上層,阻止了核心的熱能傳導至天王星表面。例如發生在不同結構層次間的對流,可能阻擋了熱傳導的向上傳送。.

新!!: 扁率和天王星氣候 · 查看更多 »

天龙座矮星系

天龍座矮星系是一個橢球星系。它是羅威爾天文台的艾伯特·喬治·威爾遜於1954年在國家地理學會的專案的攝影底片上發現的。它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之一,並且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天龍座矮星系位於天龍座的方向上,在銀河平面上方34.6°之處。.

新!!: 扁率和天龙座矮星系 · 查看更多 »

天文常數

天文常數是在天文學中使用的物理常數。正式的常數組,以及推薦的數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經數度定義:在1964年Resolution No.4 of the, Hamburg, 1964.

新!!: 扁率和天文常數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扁率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相信是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形成的氣體雲氣,這個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34年由伊曼紐·斯威登堡提出的。在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將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開發,他認為在星雲慢慢的旋轉下,由於引力的作用雲氣逐漸坍塌和漸漸變得扁平,最後形成恆星和行星。拉普拉斯在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這些可以被認為是早期的宇宙論。 當初僅適用於我們自己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在我們的銀河系內發現了超過200個外太陽系之後,理論學家認為這個理論應該要能適用整個宇宙中的行星形成。.

新!!: 扁率和太陽星雲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新!!: 扁率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平山族

平山族小行星是一些軌道要素相似的小行星,包括半長軸、扁率、和傾角,家族的成員被認為是以前的小行星碰撞後的碎片。 更確實的說,家族和成員的認定是依據分析所謂的固有軌道要素,而不是在數萬年的歲月中已經發生變動,現在的有共同點的軌道要素。固有軌道要素是歷經數千萬年歲月仍然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運動常數。.

新!!: 扁率和平山族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扁率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地形

地形,地貌形态(體),是地球(或是其他星球)表面(地表)各种局部的空间实体状态,亦可称为一个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比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原生地貌形态和次生地貌形态,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动力侵蚀为划分依据。构成地貌形态,需参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状和面积、地表倾斜方位和程度在内的三个基本指标。地貌形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名的大陸漂移說和 Category:地貌学.

新!!: 扁率和地形 · 查看更多 »

地球公转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地球公轉方向為逆時針,與自轉方向相同。.

新!!: 扁率和地球公转 · 查看更多 »

地球靜止軌道

地球静止轨道(或称地球赤道同步轨道,,简写:)是指地球赤道面上方35,786km的圆形轨道,该轨道上航天器的运行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地球自转周期(一恒星日)相同,因此,在地面观测者看来,这样的航天器是在天空固定不动的。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一般运行在静止轨道,因此地面站天线只要对准卫星的定点位置就可以通讯,而不用转动天线。利用这个特点,把携带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传感器的海洋卫星发射到静止轨道上,这样就可以监测海洋环境的细微变化,比如GOCI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的一个特例,二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通过地球上的同一个点,而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一直固定在定点位置不动。 第一个提出把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信的人是,他于1928年提出了这个设想(但并没有广为人知)。George O. Smith在系列科幻小说Venus Equilateral的第一个故事中提到了地球静止轨道,这是静止轨道第一次出现在大众文学作品中,但Smith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194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在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Terrestrial Relays – 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Radio Coverage?”的文章,对地球静止轨道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这也使得地球静止轨道这个概念广泛传播。克拉克承认,他引入的地球静止轨道概念和Smith的The Complete Venus Equilateral有联系"It is therefore quite possible that these stories influenced me subconsciously when … I worked out the principles of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satellistes …", op.

新!!: 扁率和地球靜止軌道 · 查看更多 »

冥卫一

没有描述。

新!!: 扁率和冥卫一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扁率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地質

星地質是針對矮行星穀神星的表面、外殼與內部構造的研究。.

新!!: 扁率和穀神星地質 · 查看更多 »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新!!: 扁率和米 (单位) · 查看更多 »

表面重力

天體或其他物體的表面重力(代表符號 g)是物體在其表面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表面重力可以被認為是由假設性的非常接近天體表面,且不擾動系統和質量可忽略的試驗粒子受到重力影響時產生的加速度。 表面重力是以加速度的單位進行量測,国际单位制下表面重力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它也可使用地球表面標準重力 g.

新!!: 扁率和表面重力 · 查看更多 »

麥卡托投影法

麥卡托投影法 (Mercator projection),又稱麥卡托投影法、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是一種等角的圓柱形地圖投影法。本投影法得名於法蘭德斯出身的地理學家傑拉杜斯·麥卡托,他於1569年發表長202公分、寬124公分以此方式繪製的世界地圖。在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上,經緯線於任何位置皆垂直相交,使世界地圖可以繪製在一個長方形上。由於可顯示任兩點間的正確方位,航海用途的海圖、航路圖大都以此方式繪製。在该投影中线型比例尺在图中任意一点周围都保持不变,從而可以保持大陆轮廓投影--的角度和形状不变(即等角);但麥卡托投影会使面积产生变形,极点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无穷大。.

新!!: 扁率和麥卡托投影法 · 查看更多 »

轨道 (力学)

在物理学中,轨道是一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绕空间中一点运行的路径,比如行星绕一颗恒星的轨迹,或天然卫星绕一颗行星的轨迹。行星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且其绕行的质量中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前人们对轨道运动原理的认识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时空弯曲造成的,而轨道则是时空场的几何测地线。为了简化计算,通常用基于开普勒定律的万有引力理论来作为相对论的近似。.

新!!: 扁率和轨道 (力学) · 查看更多 »

錢德勒擺動

錢德勒擺動(Chandler wobble)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表面的小幅度運動,由美國天文學家賽斯·卡羅·錢德勒發現於1891年。該運動以433日週期在地球表面擺動。錢德勒擺動和另一個週期一年的運動結合,使地球的極移週期為7年。.

新!!: 扁率和錢德勒擺動 · 查看更多 »

GRB 970508

GRB 970508是一次於协调世界时1997年5月8日21点42分發生的伽瑪射線暴(简称GRB),即伽瑪射線瞬間急速增強。伽瑪射線暴的發生通常與遙遠星系的爆炸相關,放出電磁波中能量最強的伽瑪射線,並且在之後的一段長時間內放射波長較長的“餘輝”(X射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和無線電波)。 GRB 970508是被安裝在X射線天文學衛星BeppoSAX上的伽瑪射線暴監視系統探測到的。天文學家马克·梅茨格(Mark Metzger)断定,GRB 970508的爆發點距離地球有60億光年,這是人們第一次量度伽瑪射線暴的距離。 這次爆發前,天文學界並對於伽瑪射線暴發生地點會距離地球多遠並沒有共識。一些學者認為它們發生在銀河系以內,但因為能量不高而顯得暗淡;其他學家則認為它們發生在宇宙大尺度距離上,並不發生在銀河系內,而且能量極高。儘管伽瑪射線暴可能有很多種,意味著兩種理論可以共存,但是這次量度出來的大距離明確地證明射線暴發生在銀河系外。 GRB 970508也是第一個被探測到放射無線電波“餘輝”的伽瑪射線暴。天文學家利用無線電波強度的波動,得以算出其來源膨脹的速度幾乎達到光速。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伽瑪射線暴是相對論性的爆炸。.

新!!: 扁率和GRB 970508 · 查看更多 »

NGC 3521

NGC 3521是一個絮結螺旋星系,距離地球約2千6百萬光年,位於獅子座。在星系分類中屬於 SAB(rs)bc,代表它有一個棒狀結構的痕跡(SAB)、一個不明顯的內環結構(rs)和中等到鬆散緊密程度的螺旋臂結構(bc)。該星系因為它的低橢圓率,以及和觀測者視線方向夾角為72.7°的高傾角,使其棒狀結構相當難以辨認。星系中相對較亮的核球占了棒狀結構的四分之三,代表核球可能相當巨大。NGC 3521的核心被分類為 HII LINER,代表它的核心有电离氢区(H II)存在,使核心區形成了低電離核發射線區(Low-ioniz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LINER)。.

新!!: 扁率和NGC 3521 · 查看更多 »

NGC 5286

NGC 5286,也稱為科德韋爾84,是由恆星組成的一個球狀星團,位置在半人馬座,距離地球35,900光年。在這個距離,來自這個星團的光經歷了星際氣體和塵埃的紅化,因此在UBV測光系統.

新!!: 扁率和NGC 5286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扁率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扁平率

扁平率,桥梁建筑学名词,用于衡量圆弧拱桥的平坦度,其定义为李约瑟 145页; P.

新!!: 扁率和扁平率 · 查看更多 »

1925年1月24日日食

1925年1月24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25年1月2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加拿大和美国,日偏食則覆蓋了北大西洋兩岸的廣大區域。.

新!!: 扁率和1925年1月24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65年11月23日日食

1965年11月23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65年11月23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11月2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尼泊爾、錫金、缅甸、泰国、寮國、柬埔寨、南越、南沙群岛、文莱、马来西亚、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領地、吉爾伯特及埃里斯群島,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大部、澳大利亚絕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扁率和1965年11月2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