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慧琳

指数 慧琳

慧琳,南朝宋僧人。俗姓刘。秦郡秦县(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北)人。 少年出家为名僧道渊的弟子,住建业(今江苏南京)冶城寺。学问渊博,史称其“有才章,兼外内之学”,精研佛教经义,通晓儒家典籍及老庄思想。为人俳谐好语笑,才情卓越,有才辩,善文辞。有文集十卷,注《孝经》及《庄子·逍遥游》及《老子道德经》等。与庐陵王刘义真等往来,曾著《均善论》(《白黑论》),假借白学先生与黑学道士之辩论,对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本无”说进行了批评。批评佛教鬼神迷信及般若本无论。指出佛教鬼神之说荒诞无稽,主张废鬼神之说,认为神佛崇拜劳民伤财,倡修利迁善。深得宋文帝刘义隆赏识。元嘉年间参与朝廷机要,商讨国家大事,宾客盈门,寺前常有车马数十辆,权势颇大,时有“黑衣宰相”之称。.

11 关系: 字林考逸往五天竺国传和尚石狮子玉篇羅剎馬鳴那罗延朝鲜文学悉曇文字5世紀南京

字林考逸

《字林考逸》共八卷,是清人任大椿所撰。 晉人吕忱撰《字林》七卷,可補《說文》之不足。任大椿稱“《字林》实承《说文》之绪,开《玉篇》之先”。原书至元朝已佚,清人任大椿撰《字林考逸》八卷,共一萬五千余字,大大擴充《字林》的字數。章学诚曾見任大椿病中仍孜孜不倦於此書。江藩説此書是丁杰所作,任大椿只是竊書自署。,有專家指出丁杰只是為他補充一些失輯的佚文。光绪间,陶方琦又據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等书撰有《字林考逸补本》。.

新!!: 慧琳和字林考逸 · 查看更多 »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新!!: 慧琳和往五天竺国传 · 查看更多 »

和尚

和尚(梵語:,巴利語:upajjhāya),佛教術語,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鄔波馱耶、摀波地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佛佗。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 佛教出家眾,出家時的親近師,即稱為「和尚」,又稱親教師。和尚與授戒師即阿闍黎意義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與兩位“阿闍黎”,分別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統繼承者。後世佛教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又用以指稱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或用以稱呼寺院的住持方丈。 在漢族社會,在習慣上,把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较不严谨地通稱為“和尚”,與沙門的意義相近,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則稱為尼姑。與其他教派共用的有:大師、師傅。.

新!!: 慧琳和和尚 · 查看更多 »

石狮子

石狮子是雕刻成狮子形状的石头,是在中国文化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受中国文化影響地區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 石狮或石狮子一詞在更多时候,是指放在建築物(如宮殿、寺廟、銀行等)大门口两侧的一对狮子造像,而其材質便不單限於石材,亦有以水泥加鋼筋或玻璃纖維製成的獅子,甚或金屬所製,於此意義上都曾統稱為「石獅子」。 中式傳統石獅造型不同於今日所见之狮子,可能是因中國自古不產獅子,雕塑者無從描摹;但也有说法是西域狮与非洲狮体态不同的缘故;或是石獅作用為鎮守化煞視為瑞獸,具誇張神異而踏球含珠不符現實。近代則有寫實造像之石獅子作為大門裝飾。.

新!!: 慧琳和石狮子 · 查看更多 »

玉篇

《玉篇》是南朝梁顧野王所撰的一部聲韻學方面的字書,共30卷。.

新!!: 慧琳和玉篇 · 查看更多 »

羅剎

羅刹天。佛像圖繪 (1783年)。 羅剎(梵语:राक्षस,Rākṣasa)印度教神话体系中一种主要的鬼神(其他鬼神包括阿修罗和毕舍遮等),也是佛教天部的十二天的西南方的護法神,有些典籍中屬於鬼道,但是為有福德、威神力的強大鬼。又作「羅刹姿」、「羅叉娑」。   羅剎天的別名為涅哩底(梵名: Nirrti),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出自於古印度神話,象徵破壞、不幸、災禍之女神,被視同死亡之后(梵:Mrtyu)。一般又視之為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Bhaya)或「地獄之母」。其威力甚鉅,甚或可超越災禍,而成為地府之支配者。傳到密教之後,轉為男性之神,被稱為羅剎天,係一手執刀刃,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概因阿修罗本来是天神中的一组,后来才被贬斥为天魔。一个女性的羅剎被称为罗刹私(rākasī),另譯「罗刹女」、「罗叉私」、「罗刹斯」。。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如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怖军之妻希丁芭就是一个美貌的罗刹女,并生有一子。 梨俱吠陀裡就已经提到罗刹。梨俱吠陀说,罗刹是夜间活动的怪物,侵袭人类,妨碍祭祀。他们被形容为像猫头鹰、兀鹫或狼一样捕食人;人们乞求因陀罗和苏摩杀光罗刹与罗刹女。 羅剎的概念随着印度文化的扩散而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被认为是吃人的怪物。如印度尼西亚民间传说《聪明的鼠鹿》中,弱小的鼠鹿曾以智慧杀死了一头罗刹。.

新!!: 慧琳和羅剎 · 查看更多 »

馬鳴

菩薩(अश्वघोष,,),音譯阿濕縛窶沙,大約生活在西元二世紀或更早,佛教僧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為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 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在雜密中,他以乘白馬之白衣大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他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

新!!: 慧琳和馬鳴 · 查看更多 »

那罗延

那罗延(天城体:नारायण,IAST:nārāyaa)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神祇名称。在最常见的情况下,这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佛教称那罗延为那罗延天或毗纽天(即“毗湿奴天”、遍入天),并说他常与阿修罗王争斗。 在早期印度神话体系中,那罗延是宇宙根源、原人补卢沙的儿子(补卢沙又被称为那罗)。摩诃那罗延奥义书则将那罗延与原人本身等同起来,视其为宇宙的终极存在。后期的文献中那罗延可以作为一些大神的别名,主要指毗湿奴,有时指梵天(在摩奴法典中那罗延即指梵天而非毗湿奴)。龟往世书(此书为毗湿奴派的经典,以毗湿奴为最高神祇)认为那罗延与毗湿奴-黑天完全等同,而且也就是最高存在梵;梵转往世书则认为那罗延与黑天有所不同,那罗延只是黑天的一部分。 那罗延与那罗经常成对出现,因此他又可以被称为nārāsak ha,意思是“那罗的朋友”。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度族最主要的英雄阿周那常被称为那罗,而其朋友和谋士黑天(毗湿奴的化身)被称为那罗延。在后期毗湿奴派教义中,那罗延和那罗是主神毗湿奴的一对孪生化身。那罗延代表宇宙的我(无上我,宇宙灵魂),那罗代表个体的我(个体灵魂)。 那罗延崇拜盛行于当代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斯瓦米纳拉扬派中。该派信徒认为教派创始人斯瓦米纳拉扬(Swaminarayan,名字的后半部分即那罗延的神名)就是那罗延-毗湿奴因遭敝衣仙人诅咒而降临在凡间的化身。.

新!!: 慧琳和那罗延 · 查看更多 »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新!!: 慧琳和朝鲜文学 · 查看更多 »

悉曇文字

悉曇文字(सिद्धं ,意為成就或完美;或者),又称梵字,是西元約600至1200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於婆羅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名稱起源於在文首寫 或 (祝願完美)的字樣的做法。 悉曇文字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並非全音素文字,因為每個字符表示一個音節,不加輔助符號時以a為元音,加輔助符號表示其他元音、鼻化音或止韻。悉曇文字多以毛筆書寫,但亦可以竹筆或鋼筆等書寫。.

新!!: 慧琳和悉曇文字 · 查看更多 »

5世紀南京

南京于:400年-420年,为东晋京师建康(403年-404年为桓楚占据);420年-479年,为南朝宋都城建康;479年-500年,为南朝齐都城建康。.

新!!: 慧琳和5世紀南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