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愛爾蘭民族主義

指数 愛爾蘭民族主義

愛爾蘭民族主義主張所有愛爾蘭人是一個民族。自從愛爾蘭分裂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以來,大多數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主張愛爾蘭應該統一為一個國家。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主張這一英國中央政府強加的結果傷害了愛爾蘭人的利益。.

目录

  1. 19 关系: 不列顛群島 (用語)主义德利城足球俱乐部德里 (北愛爾蘭)保守黨 (英國)北爱尔兰行政区划北爱尔兰问题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社会民主工党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聯合愛爾蘭英國去留歐盟公投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格里·亚当斯民族主義泛凱爾特主義新工黨政治意識形態列表愛爾蘭聯合主義

不列顛群島 (用語)

各種用來形容不列顛群島中大不列顛島、爱尔兰岛以及其周邊島嶼的地理性與政治性(有時重疊)區域的用語容易混淆不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岛内的政治局面、政权组成历史上多次发生变化,其它原因还有這些實際使用用語之間的相似性,以及日常使用習慣上的不嚴謹。.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不列顛群島 (用語)

主义

主义(principle;常用后缀“–ism”表示),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於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後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主义

德利城足球俱乐部

德利城足球俱乐部(Derry City Football Club,Cumann Peile Chathair Dhoire,)是位於英國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市德里的足球會,於2009年在愛爾蘭共和國的FAI愛爾蘭足球聯賽(FAI League of Ireland)中頂級的FAI愛爾蘭超級聯賽(FAI Premier Division)參賽取得第四位後,因違規而被取消參賽資格,退出前是唯一來自北愛爾蘭的成員。 德利城以白兰蒂威尔球场(The Brandywell)作為主場球場,球隊穿著紅白直條球衣,而球隊的綽號「糖果間條」(the Candystripes)亦源於此,亦被稱為「紅白軍」(the Red and White Army )或簡稱隊名為「德利」(Derry)或「城」(City)。 成立於1928年,德利城最初參加北愛爾蘭本土的愛爾蘭足球聯賽(Irish Football League),於1964/65年球季更贏得聯賽冠軍。1971年保安當局機於北愛暴力衝突而禁止在白兰蒂威尔球场舉行比賽,球隊需要前往30英哩外的科爾雷恩(Coleraine)進行「主場」比賽。翌年保安當局徹消對白兰蒂威尔球场的禁令,但聯賽其他球隊堅拒前來作賽,失卻主場的德利城惟有退出聯賽。 經歷13年只能在本地初級聯賽參加週末早晨比賽,德利城轉投愛爾蘭的愛爾蘭足球聯賽(Football League of Ireland),於1985/86年球季加入新組成的甲組聯賽,翌年獲得甲組聯賽冠軍而升級上超級聯賽,自此一直逗留在頂級聯賽的行列。1988/89年球季德利城贏得本土三冠王,而於1996/97年再奪得超級聯賽冠軍。.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德利城足球俱乐部

德里 (北愛爾蘭)

德里(Derry,愛爾蘭語:Doire / Doire Cholm Chille)或伦敦德里 (Londonderry)是北爱尔兰西北部城市、倫敦德里郡郡治,距离爱尔兰共和国边境很近。2001年人口83,652人,是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爱尔兰岛的第4大城。其中77.8%为天主教背景,20.8%为新教背景。 该市的绰号称为「处女城」(Maiden City),因为在1690年围城(siege of Derry)期间其城墙从未被炮弹穿破。它也是欧洲少數城墙未被攻破过的城市之一。被城墙包围的老城位于福伊爾河的西岸,今天的城市跨越河流两岸,西岸称为Cityside,东岸称为Waterside,由2座桥梁连接。该市拥有一个机场和海港。1972年1月30日(星期日),市內的Bogside的爭取民權遊行中,有13名市民被英國傘兵射殺,是為流血星期日。 該市的名稱也有爭議,當地人、愛爾蘭共和國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支持使用「德里」之名,聯合派則支持使用「倫敦德里」之名。.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德里 (北愛爾蘭)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保守黨 (英國)

北爱尔兰行政区划

北爱尔兰被分為26个區。 因受北爱尔兰政治因素影響,每一個區/市議會(District/City/Borough Council)擁有康樂文化、市政衛生、本地經濟、屋宇管理等事務權利之外,其餘(包括教育、規劃)一律由高層次機關負責。.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北爱尔兰行政区划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北爱尔兰问题

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

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NIFL Premiership,前稱IFA Premiership、Irish Premier League及更早前的Irish Football League),是北愛爾蘭或未分裂前全愛爾蘭島的頂級足球聯賽,每年球季結束後,冠軍球隊獲頒「吉布森盃」(Gibson Cup)以作紀念。现时由于冠名赞助原因全称为称为丹斯克银行超级联赛。.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北愛爾蘭超級足球聯賽

社会民主工党

会民主工党(Páirtí Sóisialta Daonlathach an Lucht Oibre)是北愛爾蘭的第三大黨,也是屬於社會黨國際的社會民主黨。.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社会民主工党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聯合愛爾蘭

聯合愛爾蘭(United Ireland)是指認為整個愛爾蘭應該統一為單一國家的政治運動。愛爾蘭在傳統上分為32郡,現在愛爾蘭共和國的範圍只包括愛爾蘭南部的26郡,不包括北愛爾蘭6郡。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支持這一運動。相反,愛爾蘭聯盟主義者反對這一運動並認為北愛爾蘭應該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繼英國投票表決脫離歐盟後,傾向留在歐盟的北愛爾蘭正考慮發動繼1973年的第一次後,第2次的愛爾蘭統一公投。.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聯合愛爾蘭

英國去留歐盟公投

英国去留欧盟公投(The United Kingdom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referendum)是英國國内就其歐盟成員資格去留問題於2016年6月23日舉行的公投。通稱「英脫歐公投」(Brexit vote),英國國内又簡稱「歐盟公投」(EU referendum)。 在2015年英國大選後,首相戴维·卡梅伦為兌現競選時承諾,提出在不遲於2017年年終前舉行公民投票,決定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欧洲联盟。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於2015年5月27日的國會開幕大典上也提到舉行公投的計劃。同月政府向下議院提交舉行公投的法案。最终于2016年2月正式公布公投时间定为同年6月23日。公投仅有一个问题:“联合王國应当继续留在欧洲联盟内还是应当退出欧洲联盟?”("")。在本次公投中有权投票的人士包括所有年满18岁且居住在联合王国及直布罗陀的英國公民、爱尔兰公民和英联邦公民,以及上议院议员和過去15年內曾經登記為選民而現在海外居住的英國公民。与大选不同,除居住在英國、爱尔兰、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英國國民之外,在皇家屬地和其他欧盟成員國居住的英國公民均无权参加本次公投。.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英國去留歐盟公投

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

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英语:Charles Stewart Parnell,愛爾蘭語:Cathal Stiúbhard Parnell,)是19世紀愛爾蘭自治運動領導者、英國下議院議員。1882年,將自治同盟改組為愛爾蘭議會黨,擔任黨魁,有「無冕王」之稱Hickey et al (2003)。因婚外情導致議會黨分裂,也被迫下台。.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

格里·亚当斯

傑阿羅伊德·麥克·亞當(Gearóid Mac Ádhaimh;),英語名字為傑拉德·「格里」·亞當斯(Gerard "Gerry" Adams),是政治家、新芬黨领袖和自至今的愛爾蘭下議院議員。 1983年至1992年和1997年至2011年期間,他也是英国国会西貝爾法斯特選區的下議院議員。 自1983年以來,他一直是新芬黨黨魁。自那時以來,新芬黨一直是愛爾蘭共和國的第四大黨、北愛爾蘭第二大黨與當地最大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1984年,亞當斯在一次阿爾斯特防衛協會策劃、包括的幾個槍手執行的企圖暗殺身負重傷,此後在1980年代末開始,亞當斯成為的重要人物:他最初接觸社會民主工黨主席約翰·休姆;並隨後與和英國政府接觸。 2005年,表示結束其武裝活動,並宣布致力於民主政治;而亞當斯改變了新芬黨傳統對愛爾蘭國會及1986年以後以權力分享建立的北愛爾蘭議會的政策,加入愛尔兰的两个议会,但在英國國会的议题上,新芬党坚守不向英女王宣誓效忠的政策,维持棄权而不參加英國國会。 2014年,亞當斯因疑似與有關而被逮捕審問四天,後來警察未起訴釋放了他,並將文件彙編送至http://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27278039 quotes:"A file will be sent to the Public Prosecution Service, police said as he was released.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格里·亚当斯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泛凱爾特主義

泛凱爾特主義(Pan-Celticism),或凱爾特民族主義(Celtic nationalism),是一個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倡導凱爾特人(蓋爾人和凱爾特布立吞人分支)和西北歐現代凱爾特人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一些泛凱爾特主義組織提倡凱爾特人應從聯合王國和法蘭西分離出來,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聯邦國家,有些則只是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蘇格蘭民族主義、威爾斯民族主義、布列塔尼民族主義、康瓦爾民族主義和曼克斯民族主義的架構下提倡主權獨立的凱爾特國家之間的密切合作。.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泛凱爾特主義

新工黨

新工党是指英国工党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由托尼·布莱尔及戈登·布朗领导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名字来源于工党在1994年年会上首次使用的口号,后来在1996年出版的竞选宣言草案《》中出现,用于标榜工党的改革形象,当时工党刚修改了其党章的第四条,接纳了市场经济。1997至2010年工党执政时该词汇被广泛使用。新工党受到前外交大臣的政治思想、布莱尔和布朗的实际运作以及彼得·曼德尔森和阿拉斯泰尔·坎贝尔的媒体宣传的共同影响,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是新工党的政治哲学基础,这是一种试图综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新工党强调社会公正(而非平等)的重要性,强调机会均等的必要性,相信利用自由市场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正。 宣扬“新工党”标签是为了重新赢得选民的信任,摆脱传统的因缺乏操作性及与工会的关系而被批评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桎梏,把党的现代化形象传递给公众。在尼尔·基诺克和约翰·史密斯的领导下,党试图以“新工党”标签扩大自己在选举中的吸引力,1997年大选,工党在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支持度显著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工党在2001年大选中获到了更广泛的支持,2005年工党史无前例的连续赢得第三次大选的胜利。 2007年布莱尔去任首相及党领袖,财政大臣布朗继任。2010年大选结果出现36年来英国首个悬浮国会,后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工党下野,布朗辞职。当年9月爱德·米利班德当选工党领袖,他放弃了新工党的标签,把党的政治立场稍微向左移动。2015年5月米利班德辞职,其继任者杰里米·科尔宾则是极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导致一位国会议员称新工党已经“死透了,入土了”。.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新工黨

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這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列表。許多政黨將其政治行動與競選宣言建立在意識形態上。在社會學中,一個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確信的倫理,此倫理來自於社會運動、制度、社會階級或更大團體的理想、原理原則、信條、神話或象徵,解釋社會該如何運作、提供社會秩序的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藍圖。一個政治意識形態主要有關於自身如何分配權力以及行使權力的界限為何。某些政黨非常緊密地遵循著一個明確的意識形態;其他政黨也許採取較寬廣的視野,接納一些相關連的意識形態之集合,而非特別恪守其中之單一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大眾化一部分原因是有時候因自身關注利益而行動的「道德的企業家」造成對大眾的影響。 政治意識形態有兩個特點:.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愛爾蘭聯合主義

愛爾蘭聯合主義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主張愛爾蘭島應該和不列顛保持某種政治聯繫。自從愛爾蘭分裂以來,聯合主義者支持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英國之內。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反對愛爾蘭聯合主義。大部分愛爾蘭聯合主義者有新教背景,而大多數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則有天主教背景,但也有例外。.

查看 愛爾蘭民族主義和愛爾蘭聯合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