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意属东非

指数 意属东非

意属东非(意大利语: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是法西斯義大利在东非的一个殖民地。于1936年到1941年期间存在。由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三个区域组成。1936年,總理墨索里尼下令侵略阿比西尼亚。意属东非宣告建立。下设6个州。1940年8月,意大利又侵占了英属索马里兰。但进入1941年,意大利战局趋于被动。1941年,阿比西尼亚恢复独立,意属东非解体。 Category:前意大利殖民地 Category:衣索比亞歷史 Category:东非.

22 关系: 埃塞俄比亚帝国亚的斯亚贝巴伊塔洛·加里波第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彼得羅·馬萊蒂地球馆CR.32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索马里历史義屬索馬利蘭瓜分非洲萨伏依王朝非洲殖民地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霍爾-賴伐爾協定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M11/39坦克津巴布韦历史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意大利拉丁非洲

埃塞俄比亚帝国

阿比西尼亚帝国(የኢትዮጵያ ንጉሠ ነገሥት መንግሥተ,又称埃塞俄比亚帝国)是1270年到1974年期间,非洲东部的一个国家,是今日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前身。 阿比西尼亚帝国是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浪潮中,与利比里亚并列的仅有的2个保持了独立地位的国家(而利比里亚实际上是由从美国回归的自由黑奴于19世纪中期才建立的新国家,且独立性受到美国保障。因此严格来说阿比西尼亚是唯一一个经历了非洲殖民浪潮而依旧屹立不倒的独立国家),直至1936年被意大利武力占领。1941年复国后,改称埃塞俄比亚帝国。帝国于1974年被苏联支持的马克思主义军官门格斯图推翻。.

新!!: 意属东非和埃塞俄比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亚的斯亚贝巴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äba,,意即“新鮮花朵”;Finfinne, ,意即“天然泉”)是东部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2007年人口普查時有3,384,569居民。它同时也是非洲联盟及其前身非洲统一组织的总部所在地,位於海拔2400公尺的高原之上。 城市的建立地点是由埃塞俄比亚泰图王后所选定在这里的温泉旁建立一座房子,并允许贵族在这里划地建房,成为建立城市的开始。 在1886年由她的丈夫孟尼里克二世所开始建设的。 亚的斯亚贝巴正北面是海拔3000米的恩托托山,城市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麓阶地上。城市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这所大学之前被称之为海尔·塞拉西一世大学,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在1961年将Guenete Leul宫殿贡献给大学,作为大学的主校区。.

新!!: 意属东非和亚的斯亚贝巴 · 查看更多 »

伊塔洛·加里波第

伊塔洛·加里波第(Italo Gariboldi,)是一位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中的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主要指揮二戰東線以及北非戰線的義大利軍部隊。他被授予納粹德國騎士鐵十字勛章。.

新!!: 意属东非和伊塔洛·加里波第 · 查看更多 »

佩特罗·巴多格里奥

彼得罗·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 ,),又译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是一位曾參與两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军事将领。先后拥有萨博蒂诺侯爵(marchese del Sabotino)和亚的斯亚贝巴公爵(duca di Addis Abeba)两个封衔。1943年接替贝尼托·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首相,与盟军达成停战协议,使意大利顺利地退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埃塞俄比亚战场他下令使用毒气和轰炸红十字医院和救护车。南斯拉夫、希腊和埃塞俄比亚希望作为意大利的战犯引渡受审 (Archived by WebCite®), written by Rory Carroll, Education, The Guardian, June 2001Effie Pedaliu (2004).

新!!: 意属东非和佩特罗·巴多格里奥 · 查看更多 »

彼得羅·馬萊蒂

彼得罗·马莱蒂(Pietro Maletti,),意大利军官。最高军衔为陆军少将。 出生在伦巴第大区曼托瓦省的卡斯蒂廖内德莱斯蒂维耶雷。1898年加入意大利皇家军队,1904年进入学习。1909年升中尉,1914年升上尉。 马莱蒂先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留在意属东非。1938年提升为少将。1939年,成为的指挥官。 1940年6月,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法国陷落并向轴心国投降。此时,英国殖民地埃及成为意大利的焦点。马莱蒂来到北非,在利比亚临时组建了由机械化步兵和坦克组成的“”。9月,他率此部队入侵埃及。12月,英军发动的名为“罗盘行动”的反击,他在此战中阵亡。 Category: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新!!: 意属东非和彼得羅·馬萊蒂 · 查看更多 »

地球馆

地球馆(Mapparium)是波士顿玛丽·贝克·艾迪图书馆内一个3层楼高的彩色玻璃球,从一个长30英尺(9.1米)的桥梁通过其内部观看。 地球馆建于1935年,展示根据Rand McNally上一年度出版的政治地图,现仍采用当时的政治实体名称,如意属东非、暹罗、苏联等。在1939年,1958年和1966年,该教会曾考虑更新地图,但是因成本等原因而放弃。.

新!!: 意属东非和地球馆 · 查看更多 »

CR.32戰鬥機

飛雅特CR.32(義大利語:Fiat Caccia Rosatelli 32)是義大利飛雅特於1930年代中期研製生產的一款雙翼戰鬥機,又名「箭式」(Freccia)。CR.32以研發者克雷斯提諾·羅薩泰利(Caccia Rosatelli)的名字所命名,主要服役於參與西班牙內戰的義大利空軍軍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義大利皇家空軍和少數外銷至中華民國、奧地利、匈牙利、委內瑞拉和巴拉圭。CR.32被廣泛用於西班牙內戰中支援國民軍,因為傑出的表現使它贏得不少聲譽,並被認為是最優秀的雙翼戰鬥機之一Mondey 2006,第55頁,但之後被更為先進的單翼機所取代,其機體設計以1939年的標準來說也已顯得過時。西班牙還有取得CR.32的生產許可,持續使用至1953年才退役,自首次飛行算起,共被各個國家使用了20年 Mondey 2006,第28頁。.

新!!: 意属东非和CR.32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意属东非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是由義大利王國于1935年10月3日发起的入侵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事行动。義大利王國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方的所有和解请求,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一共进行了約7个月,以埃塞俄比亚被军事占领及并入意属东非告终。 由于意大利相对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且违反于於1925年签署的《日内瓦协议》使用芥子毒气,埃塞俄比亚军队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7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帝国使之成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新!!: 意属东非和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历史

索马里,是东非的一个沿海国家, 被广泛地称做非洲之角。北部和中西部于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毗邻,西南于肯尼亚接壤。亚丁湾位于国土北方。.

新!!: 意属东非和索马里历史 · 查看更多 »

義屬索馬利蘭

義屬索馬利蘭,亦稱義屬索馬利亞,為義大利王國在非洲之角的一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曾經入侵英屬索馬利蘭和阿比西尼亞,將其與義屬索馬利蘭和同為義大利殖民地的厄利垂亞合并為義屬東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義屬索馬利蘭被聯合國決定暫交義大利托管。 1960年7月1日,義屬索馬利蘭獨立,並且和英屬索馬利蘭合併為索馬利亞。.

新!!: 意属东非和義屬索馬利蘭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意属东非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萨伏依王朝

薩伏依王朝(Casa Savoia),是歐洲的一个王朝,曾于1861年至1946年統治義大利。其建立者為擁有薩伏依、萊茵河以東及日內瓦湖南部地區的亨伯特一世(卒於1048年?)。中世紀時期,他的繼承人,包括阿梅迪奥六世在內,將法國、義大利和瑞士交界的阿爾卑斯山西部併入了版圖。1416年該家族被提升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但此後直到16世紀晚期一直處於衰敗的狀態。雖然它在17世紀歸義大利統治,但該家族在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時代獲得了義大利東北部的領土並奪得了國王的頭銜,先是西西里國王(1713),後改為薩丁尼亞國王(1720)。薩伏依王室在復興運動時期很強盛,在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一世和卡洛·阿尔贝托領導下對19世紀義大利統一作出了貢獻。它後來失去了其主導地位,其君主翁貝托一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名義上的國王,1946年的公投通過廢黜王室,從而結束了薩伏依王室的統治。.

新!!: 意属东非和萨伏依王朝 · 查看更多 »

非洲殖民地

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帝國佔領休達,至現今仍由西班牙管三台(歐洲國家仍控制非洲一些小島作為海外自治领土,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埃塞俄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多數非洲国家脫離欧洲列強統治,象徵欧洲对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新!!: 意属东非和非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軸心國的3個主要國家: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在戰勝後對瓜分世界的計劃,避免內部的矛盾並以德日建立的“新秩序”取代舊秩序。此計劃因為軸心國自1943年起節節敗退,所以導致最後無法實行。.

新!!: 意属东非和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 · 查看更多 »

霍爾-賴伐爾協定

霍尔-赖伐尔协定 (英语:Hoare-Laval Pact))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議草案,但從未落實。其時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正在侵略阿比西尼亚 (今埃塞俄比亚) ,而英国外长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則試圖滿足意大利於第二次意阿战争的要求。 根据协定,意国可以得到阿国東部的欧加登与北部的提格里大部,并且得以控制该国南部的经济。作為交換,意國則承諾給予當時為內陸國家的阿比西尼亚在其治下的阿萨布(在今厄立特里亚),使阿國得到海岸线。墨索里尼已准备同意协定,但仍认为要等待数日,以期向国民交待此事。然而,在12月13日,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并加以谴责。英国政府马上宣称它与协定毫无关联;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皮埃尔则被迫下台。 当时,英法都希望让意大利留在她们的斯特雷萨阵线,以抵抗正在急速崛起的纳粹德国。那边厢,由于意军表现不佳,行动统帅埃米利奥·德博诺指挥不济,而阿国人民又奋力抵抗入侵,所以墨索里尼希望能尽快了結戰事。 由于墨索里尼在1934年根据英法的计划,出兵到意大利东北的边境,成功阻止了德奥合并,所以他预期两国会容忍他的军事行动。协议失败了,但意大利仍未停止入侵阿国。1936年5月5日,意军攻入阿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意大利政府把它原本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兰与阿比西尼亚合并,建立了意属东非之殖民帝国。6月30日,被迫流亡英国的阿国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国际联盟会上公开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尤其在战场上使用芥子毒气,连平民与红十字会人员也遭到波及)。国联也谴责意大利,令墨索里尼决定在1937年12月11日撤出国联。国联对原属会员国的意大利之经济制裁也宣告无效。 以上协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颇为重要,皆因它彻底暴露了英法与国联在对抗具侵略性之法西斯主义行动时搖擺不定,並無意採取果斷措施。著名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更指出,調停失敗令国联“正式死亡”(killed the League),而協議本身「相當明智」,因為它將能「了結戰爭,滿足意大利,又使得阿比西尼亞成為一個更易於整合的民族疆域(意指欧加登和提格雷居民與其時於意大利治下的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同文同種;日後該兩國獨立後,亦先後與依索匹亞發生戰爭);而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则认为,企图挑战意大利实在过于危险,所以只是无稽之谈—基于当时英国的军事与海军力量衰弱,故此她尝试与意大利议和也是无可厚非。.

新!!: 意属东非和霍爾-賴伐爾協定 · 查看更多 »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መንግስቱ ኃይለ ማርያም;),埃塞俄比亚军官、政治家、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国家元首(1974年-1991年)、独裁者。 他协助推翻了统治埃塞俄比亚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君主制度,并曾试图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套类似于苏联的政治体制。 他自称共产主义者(他先后组建了埃塞俄比亚劳动人民党组织委员会和埃塞俄比亚工人党),却镇压了大量共产主义者(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和全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运动),又在共产主义盟国(苏联、古巴)的帮助下与另一自称尊崇共产主义的邻国(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统治下的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开战,最后又被共产主义者(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推翻。.

新!!: 意属东非和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 查看更多 »

M11/39坦克

M11/39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儘管義大利軍將其以中型坦克的名義進行研製,但以該坦克的噸位與火力和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較接近輕型坦克的級別。該坦克的命名方式為「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1」是指該車的車重—11公噸,「39」則是採用年份—1939年。.

新!!: 意属东非和M11/39坦克 · 查看更多 »

津巴布韦历史

先于独立之前,津巴布韦国家的名称有很多:罗德西亚,南罗德西亚和津巴布韦罗德西亚。英国于1980年4月18日给予津巴布韦独立。21世纪以来,津巴布韦的经济持续恶化。.

新!!: 意属东非和津巴布韦历史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斯特拉斯堡号(SMS Straß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艾尔萨斯-洛特林根首府斯特拉斯堡命名。它于1910年在威廉港的开始,至1912年10月完工并交付公海舰队使用。斯特拉斯堡号的为十二门,最高速度达27.5节。 斯特拉斯堡号于服役初期是在海外度过,之后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它于1914年8月的中参与了重大行动,并出席了1914年12月的。至1916年,舰只被转移至波罗的海对抗俄罗斯帝国海军。它于1917年10月在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中有所行动,其中包括在期间为战列舰国王号和边境总督号提供屏护。在战争的最后几周,舰只返回北海筹备对英国大舰队发动总决战行动,并参与了导致这次行动被取消的。 战后,斯特拉斯堡号于1919年曾短暂在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内服役,然后作为被转移至意大利。它于1920年7月正式移交,并更名为塔兰托号(Taranto)加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在1936-1937年,舰只为执行殖民地勤务而进行了重建,并安装了额外的高射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塔兰托号没有参与任何重大行动,直至意大利签署停战协议。它被意大利海军凿沉,由德国俘获及打捞上岸,继而被盟军轰炸机于1943年10月击沉。德国人再次打捞起舰只,却于1944年9月遭轰炸机第二度击沉。塔兰托号最终于1946-1947年间拆解报废。.

新!!: 意属东非和斯特拉斯堡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意属东非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拉丁非洲

拉丁非洲(Afrique latine,África Latina)或罗曼语非洲指的是官方语言或主要语言属于罗曼语族,受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操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四种罗曼语族语言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语言并非非洲本土语言,它们的传播源自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的殖民扩张,是法兰西、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五个殖民帝国的遗产。 拉丁非洲诸国大多是法语圈国际组织或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的成员,其中有七国加入了拉丁语联盟。 东起埃及西至摩洛哥的北部非洲地区曾是罗马帝国属地,因而拉丁语在北非发展为变种,曾通行于今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直到阿拉伯帝国征服这些地区后为阿拉伯语取代,最终于13世纪消亡。意大利语曾是原非洲意属各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但如今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将其作为官方语言。.

新!!: 意属东非和拉丁非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義屬東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