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想像的共同體

指数 想像的共同體

想像的共同體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創造來分析民族主義的概念。想像的共同體不同於(基於實踐的理由,不可能是)現實共同體,現實共同體是建立在成員之間每日面對面的互動。安德森相信民族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是由認知他們自己是團體一份子的人們之想像所建構而成。 安德森的著作《想像的共同體》,在這本書中他深入說明這個概念,這本書首先在1983年初出版,並在1991年再版,在2006年進一步再版。.

目录

  1. 10 关系: 元清非中國論白石隆香港民族論集體回憶民族港獨派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本土民主前線想像的共同體 (書)201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元清非中國論

白石隆

白石隆是一名日本国際政治学者。擔任京都大学名譽教授、内閣府綜合科學技術會議議員、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學長。専門研究東南亞地域研究、印度尼西亞政治。.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白石隆

香港民族論

《香港民族論》,是香港大學學生會於2014年9月出版的政治理論讀物,由官方編輯委員會學苑編著。書本輯錄學苑於同年2月就「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專題所發表的四篇文章,另外加上吳叡人、練乙錚、孔誥烽、徐承恩及蘇賡哲五位知識份子的撰文,其中系統主要是試圖論證香港民族主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香港民族論

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這裏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集體回憶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民族

港獨派

港獨派(Hong Kong independence groups),指主張香港獨立的政治派系。本土派衍生出來的政治派別,他們伴隨着不少意識形態上的共通點。他們強調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的情感以及香港核心價值,拒絕大中華主義思想並且不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港獨派透過凝聚香港人的力量進行社會運動,反抗中国共产党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權統治,最終目標謀求把香港完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脫離出去,因此受到中共及港共政權強力的政治打壓。.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港獨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本尼迪克特·理查德·奥格曼·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生於中國昆明,是美國著名的學者,專門研究民族主義和國際關係。為康乃爾大學榮休教授。 著有《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提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本土民主前線

本土民主前線(Hong Kong Indigenous),簡稱本民前,是於2015年1月成立的香港本土派組織,由一群於2014年雨傘革命中反對香港泛民主派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等傳統組織的參與者組成。創會發言人為黃台仰。本土民主前線主張香港「民族自決」,主張對抗中國共產黨政權。因雨傘革命的失敗,宣稱「以武制暴」才是正確的抗爭策略,香港民眾應以武力保護自己及其他示威者。.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本土民主前線

想像的共同體 (書)

《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1983年发表的一部著作。1991年又出版了增订版。在书中,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想像的共同體 (書)

201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12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查看 想像的共同體和2015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亦称为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