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性別認同

指数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人對自己的社會性別的親身經歷。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page 8: "Gender identit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sense of identity as masculine or feminine, or some combination thereof." 性別認同可能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關,也可能與其不同。所有社會都有一套性別類別,可以作為與其他社會成員形成一個人的身份認同的基礎。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性別與性別指定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基本的分歧,大多數人堅持着性別二元論,其中包括對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所有方面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期望: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在所有社會中,有些人不認同社會性別的某些(或全部)方面,尤其是基於生物性別的性別指定; 其中一些人是跨性別,性別酷兒者或非二元人群。有一些社會有第三性別分類。 核心的性別認同通常從三歲形成。三歲以後,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並試圖維持相同的性別指定可能導致性別不安。生物和社會因素都被認為影響性別認同的形成。.

目录

  1. 97 关系: 加拿大LGBT權益基進女性主義厭跨女症台灣LGBT權益双性别同性婚姻同性戀各地LGBT權利多元性別大衛·利馬女同學社女孩女性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義女性化好醫生 (美國電視劇)安吉尔·黑斯左派中性 (小說)布吉人三性别人類性綱要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仇恨團體仇恨犯罪仇恨言論强奸住房权佐治·古尼德國LGBT權益心理性別俄罗斯同性恋宣传禁令國際不再恐同日國際LGBTI聯合會唐鳳矯正強姦社會性別簡偉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粉紅系男孩約翰·曼尼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美國LGBT權益聯合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議題順性別香港女同盟會變裝變性跨性別... 扩展索引 (47 更多) »

加拿大LGBT權益

在保障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權益方面,加拿大是整個美洲甚至全球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查看 性別認同和加拿大LGBT權益

基進女性主義

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是女權主義的一個派別。其最基本的观点是:女性所受的壓迫是剝削形式中最深刻的,且是其他各種壓迫的基礎,因此基進女性主義試圖找出使婦女擺脫這種壓迫的方式。 在台灣支持此流派的團體便是基進女性之聲。.

查看 性別認同和基進女性主義

厭跨女症

厭跨女症(Transmisogyny或Trans-misogyny),是跨性別恐懼症和厭女症的交集。跨性別恐懼症被定義為“對跨性別者的無理恐懼,厭惡或歧視”。厭女症被定義為“對女性的仇恨”。因此,厭跨女症包括對性別頻譜偏向女性一側的跨性別人士或變性人持負面的態度,仇恨和歧視,特別是跨性別女性。.

查看 性別認同和厭跨女症

台灣LGBT權益

中華民國(臺灣)通常被認為是東亞、乃至亞洲地區之中,少數LGBT權益相對友善之地區。每年十月最後一週星期六在臺北市舉辦的臺灣同志遊行吸引數萬人參與,為亞洲僅次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第二大的LGBT活動。 同性性行為在台灣是合法的,針對同志的暴力事件相當少見,警方對同志友善空間施壓的情況逐漸減少。同性伴侶目前未享有與異性伴侶同等的法律權益,僅部份地方政府開放受理「同性伴侶」的戶政註記。2015年台北市聯合婚禮開全國先例,首度開放同性伴侶參加。 在反歧視法方面,分別在2003年和2007年制定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和《性別工作平等法》,保障教育和工作領域不得有性別、性傾向之差別待遇。在2011年《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條文中,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指性別除生理性別外,還包括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2015年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將長期照護納入反性傾向歧視範疇。2016年民進黨為立法院多數後,涉婚姻平權的民法修正案,在立法院被提上議程,獲多數立委主持。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於2017年5月24日釋憲,中華民國民法972條違憲,要求兩年內修法,使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地区。 根據一份2014年的研究,臺灣社會普遍接納同志,不會因其性別而拒絕他們交友、求職等權利,多數反對對同志的種種刻板印象。然而問及若自己子女是同志時,其意見則明顯保留。2012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指出55%受訪者贊成應立法保障同志合法結婚權,37%反對,其中以年輕族群對於婚姻平權特別支持。 台灣在LGBT權益和同志運動的反對聲浪主要以基督教右派背景的保守派團體為主,主要政黨內部亦有反對的聲音。.

查看 性別認同和台灣LGBT權益

双性别

双性别(英語:Bigender),亦稱為精神雙性人,是一種性別酷兒或性別認同。双性别者认为自己既是男性又是女性,是男女两种性别的结合体,可以在两者之间切换。双性别并不一定是男女各占一半的均匀混合。.

查看 性別認同和双性别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查看 性別認同和同性婚姻

同性戀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查看 性別認同和同性戀

各地LGBT權利

世界各國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的法律處境,光譜廣泛而差異極大。部分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或其他形式的同性結合,視LGBT為人類群體多樣性的一部分;亦有國家視同性性行為或性別認同為非法行為,以監禁甚至死刑等刑罰對該群體加以迫害。.

查看 性別認同和各地LGBT權利

多元性別

多元性別(sexual or gender diversity),或稱爲性別多元性,是一个术语,用于指代性别特征,性取向和性别認同的所有多元性,而不需要详细说明或列舉形成这种多元性的每个個體,行为或特征。.

查看 性別認同和多元性別

大衛·利馬

大衛·彼得·利馬 (David Peter Reimer,),生於加拿大曼尼托巴溫尼伯,與兄弟布萊恩(Brian)為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惟大衛的陰莖在包皮切割手術時被意外摧毀。於是,在心理學家約翰·曼尼的建議之下,他的母親讓他進行了性別重置手術,把他當作女孩來扶養 Retrieved December 24, 2010.

查看 性別認同和大衛·利馬

女同學社

女同學社成立於2005年9月,是一個由同志社群創辦和經營的倡議組織(advocacy group),成員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同志、跨性別人士,LGBT,以及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創立以來,女同學社致力透過社會行動及文化介入為性小眾充權,包括曾經作為香港國際不再恐同日籌辦單位之一,如今則繼續作為香港同志遊行籌辦單位成員,以及代表參與香港性文化節工作。.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同學社

女孩

女孩指年轻的女性人类。从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女人的年龄在不同的社会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 在中文里,女孩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年龄意义。最传统和常用的含义是“女性孩子”,这种称呼往往用于婴儿期至十岁左右的女性,这个年龄之后她们更多地被称为少女、女青年、幼女或泛稱年青女性。但现在女孩的用法更为宽泛,可以几乎涵盖所有0岁至20岁代的女性,或者年龄更大但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女性,以及一些年长人士(指中老年人)对比自己年幼很多的女性称呼。 从历史上来看,女孩常常受到歧视和对她们社会角色的限制,对此联合国计划在2010年之前消除女孩在受教育权方面的不平等。对于女孩和男孩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差别,始终存在着“先天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与“后天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的争论。女孩在艺术、文学和流行文化中以什么形象出现往往反映了社会对女孩性别角色的认知。.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孩

女性

女性,是指雌性的人類,與雄性人類即男性作區別。女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侯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女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X染色體。相較於男性胚胎,女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雌激素.較少雄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女性和男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雌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 「女人」通常是專指成年的女性,與男人相對;但當「女人」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時,則泛指任何年齡的女性。「女孩」是年輕未成年的女性,或者剛成年的年輕女性。.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性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義理論(英語:Feminist theory)是女性主義在理論與哲學範疇的延伸。它旨在理解性別不平等的本質。它在多個學術領域觀察女性的社會角色、經驗、利益和政治參與,比如人類學和社會學、傳播學、精神分析學Chodorow, Nancy J.,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91)、經濟學、文學、教育學、以及哲學。Brabeck, M.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称--,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别平权的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权、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选举权、、性骚扰、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genital mutilation,詳見女性割禮)或北美地区的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强奸、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社會議題。 綜述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爲,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爲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爲,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爲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爲地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于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爲屬于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爲身爲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爲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性主義

女性化

女性化或女子氣、女人味指的是某種行為或事物體現出來的、令人聯想到女性化印象的現象,它不單取決於生理特征,在不同文化中也會有不同的、具象或抽象的表現形式。 女性化的行為或事物一般可以與男性化的行為或事物形成鮮明對照。 例如溫順、善良和敏感等通常被看做女性化的特征,Vetterling-Braggin, Mary "Femininity," "masculinity," and "androgyny": a modern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Worell, Judith,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gender: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impact of society on gender, Volume 1 Elsevier, 2001, ISBN 978-0-12-227246-2, ISBN 978-0-12-227246-2 不過在某些文化和社會中也有完全不同的認識, 甚至恰好相反。 在女权运动中傳統的女性化概念遭到了挑戰。.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女性化

好醫生 (美國電視劇)

《好醫生》(The Good Doctor)是一部改編自朴才範執筆之同名韓國電視劇,由發展,於2017年9月25日在ABC開播的美國醫學電視劇。本劇由與索尼影業電視共同製作,韓裔男星金大賢和身兼節目統籌的蕭爾擔任執行製作,並由佛萊迪·海默爾領銜主演兼任製作人。 雖然多數影評家對本劇的評價好壞參半,但在2017年-2018年電視季度中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更創下ABC新劇近13年來的最佳收視成績,並在2018年3月7日獲得第2季續訂。.

查看 性別認同和好醫生 (美國電視劇)

安吉尔·黑斯

拉凱雅·威尔逊 (Raykeea Wilson;),更为人所知的是她的艺名安吉尔·黑斯(Angel Haze),是一名美国的饶舌歌手。在2012年,黑斯在互联网上发行了一张单曲《Reservation》之后与签下合约,之后又转移到了旗下。 在2013年12月31日,她发行了首张专辑《黑金》,里面包含了单曲《Echelon (It's My Way)》和 《战吼》。黑斯发行了许多混音歌曲,包括最近的《Back to the Woods》(2015)。.

查看 性別認同和安吉尔·黑斯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查看 性別認同和左派

中性 (小說)

《中性》(Middlesex)是美國小說家傑佛瑞·尤金尼德斯2002年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小說,也是一部暢銷書。書中人物和情節部分取材自作者生平,以及他對自身所承希臘文化的所見所聞。尤金尼德斯在閱讀了法國雙性人巴賓的回憶錄後,因不滿意書中有關雙性者生理、心理的論述,而決定創作《中性》一書。.

查看 性別認同和中性 (小說)

布吉人

右 布吉人又译作武吉斯人(Orang Bugis),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南蘇拉威西原始區域的民族,該地區3个主要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15世紀時,馬來人和米南佳保人等移民開始遷移到蘇拉威西島並擔任Gowa王國的行政管理階層或是從事商業貿易,然後漸漸被布吉文化影響而改變,最後也被歸類是布吉人。 许多布吉人居住在望加锡、Pare-pare这样的港口城市,但更多布吉人居住在Maros的低地平原上,从事农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布吉语。在欧洲的文献中,布吉人以勤劳勇敢闻名。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也有少量布吉人分布。.

查看 性別認同和布吉人

三性别

三性别(英語:Trigender),亦稱為精神三性人,是一種性別酷兒或性別認同。三性别者认为自己同时是男性、女性和第三性,是这三种性别的混合体,可以在三者之间切换。.

查看 性別認同和三性别

人類性綱要

對人類的性提供以下綱要作為概述和專題指南: 人類的性是人類擁有情色體驗和反應的能力。人類的性也可以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性吸引,相對性別的(異性戀),相同性別的(同性戀),或兩種傾向的(雙性戀),缺乏性吸引的(無性戀)。 人類的性會影響生活的文化、政治、法律和哲學方面,並且與道德、倫理、神學、靈性或宗教等問題廣泛相關。然而,這並不是與性別直接相關的。.

查看 性別認同和人類性綱要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查看 性別認同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仇恨團體

仇恨團體(Hate group)是針對某些人士的種族、民族、膚色、國籍、宗教、文化、語言、腔調、階級、職業、外貌、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等而憎恨、討厭、敵視或者訴諸暴力的有組織集團。 美國有兩個監察仇恨團體的主要組織,分別是反誹謗聯盟及南方貧困法律中心。除此之外,這些仇恨團體都被聯邦調查局追踪。此外,美國還有宗教性質的仇恨團體,相當一部分有基督新教極端主義背景,包括3K黨、天軍、威斯特布路浸信會等。.

查看 性別認同和仇恨團體

仇恨犯罪

仇恨罪行(Hate crime)源於保護特定少數群體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由針對某一特定社會群組的歧视性犯罪行為。這些社會群組包括種族、宗教、性傾向、身心障礙、族群、國籍、年齡、性別、性別認同及政黨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安全则大多是部分人群针对与其本身不同的種族、種族特徵、国籍、语言、宗教、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質、政治立場等由于歧视(仇恨)而引致包含但不限于凌辱、攻击甚至是谋杀等罪行。 与一般提及的谋杀等罪行不同的是,仇恨罪行的适用性主要需要考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更在一定的程度上涉及到将仇恨言论也定义犯罪,因此无可避免地会面临到“对思想的惩罚只会没完没了”和侵犯言论自由的争议,这样的争议从最初的讨论到具体法律法规的诞生和实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一直存在,基於行為刑法的原則,刑法僅處罰「行為」,而不會僅僅是因為他的思想(包含仇恨思想)而被處罰。.

查看 性別認同和仇恨犯罪

仇恨言論

仇恨言論(英語:Hate speech)仇恨言論是基於根據屬性(Attributes)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其屬性例如性別,人種,宗教,族群,殘疾或性取向等。即是指一些有意去貶抑、威嚇,或煽動一些針對個別族群作出暴力及偏見的言論。 在某些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被描述為禁止使用言語、動作、行為、寫作或展示等,因為它對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煽動了暴力或不利的行為。或因為它詆毀或恐嚇,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按某些特點法律可以確定受保護的群體。在其他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不是法律術語。在一些國家,仇恨言論的受害者可以根據民法,刑法或這兩種方式尋求補救。使用仇恨言論的網站可能被稱為仇恨網站,這些網站包含互聯網論壇和新聞簡報大多強調一個特定的觀點。 言論自由,仇恨言論和仇恨言論立法,一直存在爭論。批評者認為「仇恨言論」一詞常被用來暗中批評那些執行不力的社會政策。.

查看 性別認同和仇恨言論

强奸

強姦,亦称強暴、奸污、施暴、性侵、强制性交,有時也用凌辱、蹂躪和糟蹋等詞来代指。是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被害人進行性行为的犯罪“性侵入行為”:“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或“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參見 中華民國刑法第10條第5款。。 强奸的受害和加害者皆不分男女,在传统的观念里一般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但亦有完全相反的情況。據美国司法统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91%的強姦受害人為女性,9%的受害人為男性;加害人中,有99%的強姦者為男性。 此外,不論加害者與受害者熟悉與否,該行為皆有可能發生。.

查看 性別認同和强奸

住房权

住房权是可以居住在適當住宅的权利,屬於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受到許多國際機構的認可,也列在《世界人權宣言》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

查看 性別認同和住房权

佐治·古尼

喬治·提摩西·克隆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生于美國肯塔基州列剋星敦,是一位男演員、導演、编剧、制片人與社会活动家,同時也是联合国亲善大使、时代百大人物之一、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持有人。2005年,以電影《諜對諜》榮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2017年获得法国凯撒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查看 性別認同和佐治·古尼

德國LGBT權益

德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是歐洲各國相當完善的一個國家,最早在1898年,德國政界便已有廢除《刑事法第175條》的呼聲,該法將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並加以懲罰。1929年,德國國會委員會通過廢除刑事法第175條,但由於納粹黨的崛起及掌權,戰後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等阻撓,該法最終遲至1994年德國統一后才被完全廢除,但同性之間仍不能結婚;直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德國的同性伴侶才擁有婚姻權利。.

查看 性別認同和德國LGBT權益

心理性別

#重定向性別認同.

查看 性別認同和心理性別

俄罗斯同性恋宣传禁令

俄罗斯联邦法律《保护儿童免遭反传统家庭价值观信息的影响法》,也被英文媒体称为 "同性恋宣传禁令" 和 "反同性恋法律", 是一项法案,该法案于2013年11月在国家杜马一致通过(伊利亚波诺马廖夫是唯一一名弃权的议员),并在2013年11月30日由总统弗拉基米尔 普京签署成为法律。 俄罗斯政府宣称该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儿童免受同性恋信息的影响,让儿童不会误以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种非正常性关系违背了传统家庭价值观。 这个法案修订了《国家儿童保护法》 和 《俄罗斯联邦行政处罚条例》,使得"向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性关系"构成可以罚款的违法行为。 该法对“同性恋宣传”的定义是 “让人们对同性恋产生兴趣"的内容;诱导未成年人“形式非传统性倾向"的内容;或者"对社会平等价值观的歪曲"。根据该法规定,政府有权勒令违反此法的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停业关门。而外国人如果被控违反此法,则可能被拘留15天或罚款5000卢布,然后被驱逐出境。.

查看 性別認同和俄罗斯同性恋宣传禁令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簡稱IDAHOT)為每年5月17日。該纪念日是目前公认的国际LGBTI权利纪念日。2013年,第九个國際不再恐同日有120个国家举行了纪念活动。 该活動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由於全球不少國家的同志(同性戀者、跨性別者與雙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及歧視,「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目的是使其他人可以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樂生活,不會對別人的生活構成影響,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志。5月17日被选为纪念日源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删除。 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创始人成立了IDAHO委员会,在不同国家进行活动,旨在游说各国政府正式承认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2015年,大會正式納入反制雙性戀恐懼,並將官網改名為: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中譯為「國際不再恐同日」。.

查看 性別認同和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LGBTI聯合會

國際LGBTI聯合會(Internation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 and Intersex Association)是一個促進世界各地區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群體共同爭取平權的國際組織。該組織於1978年成立,為國際同性戀聯合會(International Gay Association,IGA),在1986年改名為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ILGA)。ILGA現在擁有超過1100個團體會員,分佈在六大地區的110多個國家,組織願景為確保任何人不分其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和性徵,都能享有自由平等的人權,並致力於實現這樣一種全球正義和平權的世界。.

查看 性別認同和國際LGBTI聯合會

唐鳳

唐鳳(Audrey Tang,),原名唐宗漢,臺灣外省人第三代蔡雅寶:鹿港到眷村的歲月 https://www.slideshare.net/autang/ss-56488466,父親唐光華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及陳履安競選總統發言人,母親李雅卿為商業周刊前副總編。2016年唐鳳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無黨籍政務委員,外媒以「全球首位跨性別部長」介紹她,也是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 唐於政委任內數次以機器人視訊直播、影音屏幕等科技,成功代表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歐洲總部的網路治理國際會議、聯合國人居署於吉隆坡舉行的世界城市論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於首爾舉行的亞太影響力投資工作坊,並親自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絡在教廷舉辦的人工智慧研討會等。唐鳳認為,中華民國臺灣要走一條「暖實力」外交(Warm Power)的路。 唐鳳原為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在臺灣曾被稱為「台灣電腦十大高手」之一,曾致力於多項專案的開發維護,是Haskell和Perl社群領導者,也是g0v零時政府核心成員。唐鳳早年不習慣傳統正規教育,14歲起便以在家自學方式學習。過去曾擔任明基電通、蘋果公司等公司顧問,並長期參與開放原始碼社群協作、主導vTaiwan等平臺走向。 在2014年至2015年間擔任行政院虛擬世界法規調適計劃顧問,也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開放資料諮詢委員會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同時與法國外交部、法國經濟財政部、巴黎市政府、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在數位治理領域合作。2016年8月,行政院院長林全任命曾有網路創業經驗的唐鳳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督導數位經濟與開放政府發展,亦是首位跨性別女性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她則表示在進入行政院後,將透過數位技術和系統輔助公務體系解決問題,並強化政府部門與公民科技、公共社群的對話與合作。.

查看 性別認同和唐鳳

矯正強姦

矯正強姦(corrective rape 或 curative rape),簡稱姦改,是一種性罪行與仇恨犯罪,一般由異性戀順性別男性以「改正對方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為由對女同性戀者、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者或無性戀者進行強姦。英文的這個詞見於2000年代的非政府人權組織文獻中,用以代表在南非中頻發的、針對女同性戀者的強姦案。.

查看 性別認同和矯正強姦

社會性別

會性別(gender)是一系列與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有關的特徵,與生理性別(sex)區別。對於生物學意義中的性別,這裡說的更接近身分認同與氣質,又稱文化性別、性別特質。 社會性別是很複雜的,包含了無數外表、言語、動作等等各方面的特質。 總體社會性別通常不容易作一個簡單的分類,雖然社會傾向於假設有一個簡單的二元劃分。性別義涵是不斷在進行重新調整的;比如說,粉紅色在1900年代初期被認為是陽剛的顏色,而現在則被視為是陰柔的顏色,且代表女性,而藍色的情況剛好相反,代表男性。性別這個詞也逐漸演化成不一樣的義涵:它越來越被視為是一種屬性(就像顏色代表不同性別),而不是一種可以明確區分的本質。 社會性別指的是一個在社會中的人,其自身和其所處的環境對生理性別的期待。這些期待將在這個人的行為(以及環境中的群體的行為)中充分體現出來。比如,一個男性可能被教育成要具備陽剛特質,而社會中的人也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他需要具備陽剛特質。有時候,這樣的看待會成為群體活動。比如,某社區的眾人會對一個具備陰柔特質的男性予以鄙視甚至漠視。人們期待這樣的男性能改變這行為。 英文中的gender是從古法文的genre演變過來的,意思為「東西的種類」。再往上追溯的話,則是拉丁文的genus,意思為「種類」、「物種」。 英語中的Gender一詞常常會被用來當作sex的同義詞,指稱解剖學上的生理性別差異,普遍用來辨別雄性與雌性。 不過在現代社會,直接以生理性別的意義來形容已經在減少當中,而因sex在英語部分,会容易被解作性行為及單指生理性別,現多以gender形容性別,以社會性別來稱呼男性(Male,M)和女性(Female,F)。在中文語境來說,生理和社會性別的男性和女性意義是相同,大部分人並不在意相關用詞的區別。 在某些語言的文法中,比如法語和拉丁語,名詞與代名詞會有文法上的性別。.

查看 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

簡偉斯

簡偉斯(),是一位出身宜蘭縣的資深影像工作者。.

查看 性別認同和簡偉斯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DSM與國際通用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分類(ICD,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是相同步的,ICD是國際間經常使用的另一個選擇,兩者比較起來,DSM較為精確,而DSM-I是ICD-6的變型體。DSM與ICD都假設了許多醫學概念以及詞彙,且皆述及存在有明確的疾患(disorder),而且這些違常可藉一些「診斷準則」(criteria)而被診斷出來;不同的是,過去ICD系統較著重於疾病描述而非診斷準則,而DSM則強調診斷準則以及互斥性原則。美國醫學會不滿ICD-9的診斷含糊性,因而將ICD-9改編成ICD-9-CM(Clinical Modified,臨床修飾版)以應用於DSM系統上,直到1992年ICD-10--後其診斷準則及內容力求與DSM-IV內容相符。不過DSM-IV其爭議為某些疾病分類系統的實用性︰如某些疾患是否有必要「勉强」獨立分類出來、以及診斷方式︰如該使用「診斷類別」(categorical)或「診斷向度」(dimensional)遭受某些精神健康專家及其他人的質疑。對此,美國精神醫學會於DSM-IV緒論說明將某些疾患分類出來可以刺激其疾患研究性、而在診斷方式上使用「類別法」(Categorical)可以較明確讓精神疾患互斥而非造成重疊診斷的後果,不過在第五軸診斷(Axis-V)的「整體評估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 Scale,GAF)則採用「向度法」(dimensional)。 為了補足DSM以及ICD系統以及其它診斷系統如國際損傷、功能及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簡稱ICIDH/ICIDH-II)只偏向於疾病診斷而無法對疾病如精神疾患及生理疾病進行整體功能評估,因而1999年在美國召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會議,而2002年又於澳洲召開ICF世界會議,而此後時常召開會議並邀請各衛生、社工、心理等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編制,截至2013年為止仍尚在編輯中。而台灣則是第一個開始使用ICF進行精神疾患以及其它生理疾病需求評估的地区;而DSM-5則是參考ICF架構編制而成。 自從出版以來,DSM歷經五次改版(II、III、III-R、IV、IV-TR)。DSM-5已於2013年5月18日在美國出版,此本書的特點在於參考ICF架構之功能評估而不僅僅是診斷疾病,對某些精神疾病疾病提高其「診斷特異性」標準(也就是診斷準嚴格要求排除真正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且降低其「診斷敏感性」(亦即某些可能有精神疾患前驅症狀不再被確診為「疾患」),除此之外DSM-5嘗試使用自閉症光譜系統,疾患將不再只是「類別分類」。 DSM-IV-TR警告道,由於DSM專為精神健康專家而設,所以若被缺乏臨床訓練的人們使用,則有可能會導致對其內容的不適當應用。DSM的編輯們建議一般大眾應在只為取得資訊的情況下參閱DSM,而不要妄作診斷,而且,可能有精神違常的人們應轉向精神病學的諮詢或治療。除此之外,DSM系統亦說明此本書不做為司法診斷用,然而卻可以做為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對於罪犯出庭接受法院訊問時供做資料參考之一部分。最後,對於某些術語DSM-IV-TR仍強調使用「患者」(如酒癮患者,代表該病人並不願意自發性地罹患酒癮)而非「酒癮者」(代表該病人本身就喜歡酒精成癮)。.

查看 性別認同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粉紅系男孩

《粉紅系男孩》為菅野文的日本漫画作品。在《別冊花與夢》(白泉社)上,從2006年5月開始連載,直至2013年1月,單行本已經發行到第18本。 作品中加入許多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性別認同等要素為其特色。 另外被改編成由岡田將生、夏帆主演的連續劇、以「粉紅系男孩〜夏〜」的標題在富士電視台8月的富士電視台週六連續劇上映。然後從第9話以下以「粉紅系男孩〜秋〜」的標題放映。.

查看 性別認同和粉紅系男孩

約翰·曼尼

約翰·威廉·曼尼博士(John William Money,)是一位心理學家和性學家和作家,他因為在性身份和人类性别分化方面的研究而著名,曼尼在他的生涯內創制了不少具影響力的理論和專有名詞,包括性別認同、性別角色、性別認同/角色和愛情地圖等。他是最早研究性别流动和社会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最近有学术研究在很多方面批判了曼尼的工作,尤其是他参与的大卫·利马的性别重置工作并最终导致其自杀的事件。Diamond M, Sigmundson HK (1997).

查看 性別認同和約翰·曼尼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簡稱綠社盟,是臺灣的一個選舉聯盟,成立于2015年8月31日,由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共同組成,集結社會高度理想型力量,以建立綠色社會民主理想國為目標。.

查看 性別認同和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美國LGBT權益

美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隨著時代發展愈趨成熟。根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勞倫斯訴德克薩斯州案判決,同性戀自2003年起已為全國合法;而有關詳細規定則依州而有所不同。 美國的同志歷史悠遠,但直到二十世紀以前,同志都必須隱匿性傾向以躲避法律迫害和社會歧視。由於早期社會的保守民風,流傳至今的同性戀歷史資料十分匱乏,造成現代研究困難重重;美國社會也因此發展出「衣櫃」一詞,用來描繪個人對性傾向的保密。長期對同志族群的邊緣化,使得同志在二十世紀初期逐漸形成一種次文化。 同志族群在美國的發展史如同多數國家,從最早被定義為罪惡、違法犯罪和疾病,最終除罪化為自然事實。由於美國各聯邦州有獨立的法律系統,同性戀合法化的歷程較為緩慢。1962年,伊利諾斯州首先廢除性悖軌法。在某些州別,直到2003年全國立法修正以前,同性戀一直是屬違法行為。 美國對同志立法的轉變,與傳統性別文化的自由化過程大致符合。隨著文化發展成熟,以及20世紀以後性別文化的傳統束縛逐漸衰弱、個人性自由學說的出現,美國社會開始重視同志權益。美國的同性戀解放運動興起於二次大戰期間,重要里程碑包括:金賽博士對性行為的研究(1948年);馬太辛協會的創立(1950年);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其中部分支持者後來成為同志權利運動家;石牆事件(1969年);同性戀解放陣線成立(1969年);排除同性戀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疾病名單外(1973年);愛滋危機的同志再教育運動(1981年起);同志族群納入跨性別者(19世紀起);以及21世紀的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 同性婚姻在美國受到聯邦政府承認,同時根據最高法院在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的判決,各州亦須給予承認,並且不得拒絕發放結婚證書給予同性伴侶。最高法院判決,對同性配偶拒絕發放結婚證書,違反美國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和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的判決,也保障了同性伴侶能共同收養子女的權利。 美國已有20個州別和1個特別行政區立法禁止有關性傾向之歧視,12個州別和1個特別行政區並訂定法律禁止性別認同和性別氣質的相關歧視。根據2009年馬修·謝巴德法案所制定的聯邦法,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相關的仇恨罪也已懲處有據。 2016年6月,美國軍方取消了對跨性別軍人的禁令,准許他們公開在該國武裝部隊服役。這將保證沒有人因為性別身份而被「開除或不能重新入伍」。這項新規定,讓跨性別者可以在一年後入伍,只要他們在認同的性別中「穩定」了18個月。.

查看 性別認同和美國LGBT權益

聯合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議題

聯合國創設於1945年,但直到2008年12月,才首度正式觸及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議題。當時,以歐盟為首的一方,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一份由荷蘭、法國發起的聲明(A/63/635),計畫在表決通過後成為聯合國的新決議;然而,以阿拉伯聯盟為首的反對方旋即提出另一項聲明,表態其反對立場。兩項聲明皆開放簽署,但聯合國大會迄今尚未正式採納任一提案。 歐盟擬議的宣言譴責所有根據性傾向和性別認同而起的暴力、騷擾、歧視、社會排除、汙名化和偏見,以維護誠實正直和人性尊嚴。同時,它也譴責以上述原因為由的殺戮、死刑、酷刑、任意逮捕,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剝奪。 2015年9月29日,12個聯合國機構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呼籲各國政府儘快行動,終結對於LGBTI群體的暴力和歧視。2016年10月27日,世界銀行任命首位在該行的發展工作當中,負責處理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及雙性別(LGBTI)人群議題的顧問。2017年9月26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布關於性傾向以及性別認同在企業界的反歧視指引。.

查看 性別認同和聯合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議題

順性別

順性別(Cisgender),是一個用於性別認同符合他們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的人。順性別也可以被定義為那些具有“性別認同或執行的性別角色是社會認為與他們生物性別相符”的人。 這與跨性別這個詞相反。有批評指順性別的用詞太過政治正確,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們的性别指定及社會性別均是天生及相同,無需特別強調有關用辭。.

查看 性別認同和順性別

香港女同盟會

香港女同盟會,簡稱女同盟,是香港一個自願性、非政府的性/別人權團體,成立於2003年7月1日。女同盟更於2008年成為ILGA 組織 (Internation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 and Intersex Association)成員團體之一。.

查看 性別認同和香港女同盟會

變裝

變裝(Cross-dressing, CD)是人類一項受予複雜解釋的行為,指任何人為任何理由、動機穿著「被視為屬於另一個性別」的服裝,有時也會搭配化妝。成語「易弁而釵」就是男扮女裝的意思。而實際是男性的偽娘雖不一定要變裝,但也常透過這樣的裝扮來表現自己或更突顯女性美。如果連容貌也改變成特定的異性,則進入到易容的範疇。 有異裝行為的人,可概稱為較中性用語的異裝者(變裝者、易裝者);而喜歡異裝或有此癖好者,則被稱為異裝癖(易服癖、變裝癖、易裝癖、異性裝扮癖)或戀異性裝癖。許多行為雖然看似相同,但因人而異而常會有不同的成因理解和行為解釋,因此這些稱呼其明確的定義頗為模糊。常見的狀況為工作於特定職業的反串行為(尤其是演員)、跨性別者基於性別認同而成為「異裝者」,或是對異性服裝的戀物情節所產生的異裝。.

查看 性別認同和變裝

變性

變性者(Transsexual)經歷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性別指定不一致或性別表達與其出生時的性別指定沒有文化的相關性,並希望身體永久轉變為符合他們的性別認同,通常尋求醫療援助(包括激素替代療法和其他性別轉換療法),以幫助他們將自己的生物性別與其性別認同對齊。 變性者是跨性別的子分類,但是一些變性者拒絕跨性別的標籤。Transgender Rights (2006), edited by Paisley Currah, Richard M.

查看 性別認同和變性

跨性別

跨性別(Transgender)人士的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的性別指定不同。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他們還有跨仔、跨女、hijra、第三性、雙靈、travesti、fa'afafine、性別酷兒、transpinoy、muxe、waria和meti等稱謂。如果跨性別人士以醫學手段從一種性別過渡到另一種性別,則會被稱為變性人。--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除了包括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反的人(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它還可能包括不完全歸屬於傳統上的男性或女性的人(比如是性別酷兒者/性別非二元者,双性别者、泛性别者、流性人、無性別者)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

跨性別女性

跨性別女性(Transwoman,Trans woman,或Trans-woman),又譯跨性別女人、跨性女、跨女,是出生時性別指定為男性的女性。跨性別女性並不是可以與變性人女性通用,儘管這兩種詞彙通常以這種方式在交互使用。「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包括所有非常規性別的族群(包括變性人)。在這個族群中,有一部份人因為性別認同困擾,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改變了生理特徵,從生理性別上也成為女性。.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女性

跨性別女性主義

跨性别女性主义(英語:Transfeminism),是根據基進女性主義與女同性戀女權主義所獨立出來的女性政治理論。該女性主義主張儘管跨女容易受到基於出生性別指定的性傾向分類,但是跨女本生或放棄社會給予男性氣質的男性特權,所以跟一般的女性一樣會遭受到厭女。根據女性政治理論主義理解和批判性别在女性政治理论如何被惯例解释的作用,導致跨女在受到暴力時常常被當作男性與男性間的問題,並且常常被趕出女性庇護所。正是因為社會基於生物性別的性別指定與性別認同定義錯亂,導致跨女常常被貼上多重標籤。.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女性主義

跨性別男性

跨性別男性(英語:Transman or Trans man or Trans-man),或跨性別男人、跨性男、跨男,意旨女跨男(英語:FTM or F2M)是出生时性別指定為女性的男性。跨性別男性并不是可以与变性人男性通用,尽管这两种詞彙通常以这种方式在交互使用。「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包括所有非常規性別的族群(包括变性人)。跨性别者与变性人并不相同,尽管这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跨性别者是一个涵盖了不同性别的人(包括变性人)的统称。许多变性人选择接受手术或荷尔蒙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但两者都(见性别重置疗法)以一种与性别认同或缓解性别焦虑的方式改变外貌。 尽管文献表明大多数跨性别者都是异性恋者,跨性别男性,与正常男性一樣,可以认为是任何性傾向,如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泛性、多性或无性恋,一些跨性男性可能会认为传统的性取向标签不适合或不适用于他们。.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男性

跨性別雙性人

跨性別雙性人(英語:Transintersex 或Trans intersex 或Trans-intersex),又譯跨性別陰陽人、跨性X、跨X(MTX 或FTX)是出生時性別指定為男性或女性的雙性人。跨性別詞彙並不是可以與變性人通用,儘管這兩種詞彙通常以這種方式在交互使用。「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包括所有非常規性別的族群(包括變性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双性人都認定自己是为跨性别或跨性别双性人人士。 在日本,跨性別雙性人是指那些X性別,說的是性別認同不是男性或女性的人。.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雙性人

跨性別恐懼症

跨性別恐懼症(Transphobia)簡稱恐跨症,是一系列对跨性別或变性人或对性別轉換的负面态度,感受或行为。它和恐同症一樣,來自佛洛伊德的同性戀恐懼的術語,較有疾病科學的意味。 指稱對于不符合社会性别期望的人的恐懼、無知、誤解、厭惡、排斥、暴力和歧視攻擊,但後來轉用在社會運動和政治中泛指歧視的跨性別者現象。.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恐懼症

跨性別權益

如果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性別指定不一致或性別表達與其出生時的性別指定沒有文化的相關性,則該人可能被認為是跨性別。他們可能已經或可能打算建立一個符合其性別認同的新的性別身份。變性人通常被認為是跨性別的一個子分類,Transgender Rights (2006), edited by Paisley Currah, Richard M.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權益

跨性別激素療法

跨性別激素疗法(Transgender hormone therapy),是一种提供给提供給跨性別者或非性別二元者的激素替代疗法,藉由投與性賀爾蒙或相關賀爾蒙製劑,讓跨性別者或非二元性別者的第二性徵能更貼近他們的性別認同。一般而言,這種情形下的HRT會再分為兩種,端看希望達到的目的為雄性化或雌性化:.

查看 性別認同和跨性別激素療法

黑茲爾·塔克

黑茲爾·塔克(Hazel Tucker,),是一名跨性別的成人影星。.

查看 性別認同和黑茲爾·塔克

运输安全管理局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是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一个机构,负责美国境内公共交通的安全事宜,机构于九一一袭击事件后随国土安全部一同建立。.

查看 性別認同和运输安全管理局

露宿者

露宿者或稱流浪漢、遊民、街友、野宿族或無家者,指的是一些露宿者外族或本地人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居無定所,而在公園、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的人。他們在城市中流浪,拾荒、行乞或當苦力等臨時工,以賺取微薄的金錢或食品,全身家當,往往是用數個塑膠袋盛載的雜物。.

查看 性別認同和露宿者

藥娘

藥娘廣義上指通過服用药物使自身女性化的人群,包括具有性別焦慮、性別認同障礙的生理男性、部分雙性別群體等。 狹義上指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生理男性、雙性別等,在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前的過渡階段,即進行激素替代療法 (男变女)的階段。狹義上的藥娘即真正意義上的藥娘,僅僅是必要的特定階段,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性別重置手術獲得符合心理預期的身份并使其合法化。 藥娘是中國大陸特有詞滙,她們通常活躍於較封閉的社交網絡,近来有逐漸公開化趨勢。.

查看 性別認同和藥娘

葉永鋕事件

葉永鋕事件是台灣關於多元性別的校園事件。葉永鋕生前就讀於屏東縣高樹國中,因其與眾不同的性別氣質而遭到同學霸凌,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早上,葉永鋕在接近下課時,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傷重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不治死亡。此事件引起臺灣社會對於性別教育的討論,使得原《兩性平等教育法》在2004年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政策也從傳統二元的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更具普遍性的性別平等教育。.

查看 性別認同和葉永鋕事件

臺灣國中教育

國民中學,簡稱國中,是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對初級中學的稱呼。在臺灣,6歲至15歲的兒童和少年依法需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國民小學需在每年5月將畢業生名冊造冊完畢,以便進行分發入學。除特殊個案可申請在家自學,或因重大傷病以致無法上學外,每個國小畢業生都必須到國中學習3年,否則即屬違法,依法可對監護人處以新臺幣300元以下罰鍰,催告無效時也可連續開罰直到入學為止。 臺灣中學教育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直轄學校官制」政策,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個參考西方制度設立的現代學制系統。日本之後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經過三次修改,藉由教育實行皇民化,強化臺灣人民對大日本帝國的向心力。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將原有之尋常高等小學校以及公學校高等科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女子初中和初級職業學校。而目前臺灣的中學教育即成形於民國57年(1968年),為提升臺灣民眾知識水準,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原「初級中學」、「女子初中」一律改制為「國民中學」。 國中修業期滿後,畢業生可自由選擇繼續升學或投入職場。截至2014年為止,有升學意願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 臺灣在教育改革期間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國教延伸、教育正常化和自主學習等。其中延長國民教育年限的呼聲起自民國72年(1983年)、達成共識於民國92年(2003年),民國100年(2011年)正式宣布將於2014年後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灣的國民教育將向上延伸3年,現行的高中職升學制度也將廢除大半,對臺灣中學教育帶來深遠影響。.

查看 性別認同和臺灣國中教育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是一种19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文化理论。它批判性地研究生理的性別決定系統、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酷儿理论认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酷儿理论使用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话语分析和性别研究等手段来分析和解构性别认同、权力形式和常规。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伊芙·科索夫斯基·赛菊寇和迈克尔·华纳等是酷儿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把酷儿理论应用到各种学科的研究被称为酷儿研究。 新一代的酷儿理论不仅解构社會性別,而且还分析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联系到性别和性别角色,尤其是批评其中的压迫成分。在这个过程中酷儿这个概念不断被重新定义,来扩展它的含义,扩大它包含的人群。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概念定义的不清晰性和任意性,它也受到各种不同团体的批评。 酷儿理论的一个中心内容是语言哲学和言語行為理論。酷儿理论这个名词本身就是把本来贬义的酷兒这个词使用到另外一个背景中。.

查看 性別認同和酷儿理论

英國LGBT權益

英國的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權益自建國之初從零起步,經歷了20世紀晚期男同性行為的除罪化,迄現代已迥然於往,建立許多制度以保障同志族群權利。 在住宅、就業及商品與服務方面,英國已立法裁定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相關歧視為違法;英國軍隊也允許同志個人在軍中服役時公開性向。同性伴侶自2002年起可享收養之權,自2005年並可登記為公民伴侶。2004年通過的性別承認法案,也授予跨性別者重置法律上性別的權利。英國過去並不承認同性婚姻,自2011年起,聯合政府已著手規劃一場商討會,預計在會中討論使同性伴侶宗教和世俗婚禮皆合法化的可能性。。並於2013年7月17日得到皇家御准,正式通過《2013年婚姻(同性伴侶)法》。 英國現時社會已普遍接納同志。民治公司(YouGov)2007年調查顯示,90%的英國民眾支持立法禁止性向歧視,另外根據人民公司(Populus Ltd)2009年民調報導,61%人民支持同性伴侶的結婚權益。 2001年1月8日,英國通過2000年性犯罪修正法案,將同意年齡降至16歲,無論其性別或性向。 2013年7月和2014年2月,英國的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都先後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但北愛爾蘭至今仍維持民事伴侶關係,讓英國的同性婚姻尚未完全全國合法化。.

查看 性別認同和英國LGBT權益

透明家庭

《透明家庭》(Transparent)是一部由開創,於2014年2月6日在亞馬遜影片開播的美國喜劇系列。剧情围绕在洛杉矶的一个家庭在发现他们所知的“父亲”莫頓( 饰)其实是跨性別者后所發生的故事。2014年3月12日,亞馬遜影片宣布預訂本劇。2014年9月26日,亞馬遜影片正式釋出第一季全季集數。 本劇榮獲第72届金球奖最佳電視影集獎–音樂及喜劇類與最佳電視男演員獎–音樂及喜劇類(傑弗瑞·坦伯)、第67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喜劇類影集男主角獎(傑弗瑞·坦伯),這是亞馬遜首次於重大獎項中獲獎,也是首部獲得金球獎最佳影集的串流媒體系列。 2017年8月24日,本劇提前獲亞馬遜第5季續訂。.

查看 性別認同和透明家庭

Ken (玩偶)

是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兒1961年向大眾介紹推出的人物玩偶——該公司1959年發表芭比娃娃,而此玩偶則設計作為她的男朋友,是芭比娃娃相關主要產品(Barbie family and other principal characters)之一。主產品芭比娃娃是20世紀全球最廣為人知及最暢銷的玩偶之一。 玩偶“肯尼”與“芭比”雖為虛構人物,但卻是以美泰兒公司創建人--一對兒女的名字所命名。在2010年的美国动画《--zh:玩具總動員;zh-hans:玩具总动员;zh-hk:反斗奇兵;zh-tw:玩具總動員;-- 3 》,“芭比”與“肯尼”也客串作為虛構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查看 性別認同和Ken (玩偶)

LGBT人物列表

本條目為身份公開或有可靠來源證實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人物列表,由於「同性戀」這個詞彙以及「同性戀者」這個身份认同直至十九世紀才在歐洲出現,二十世紀初傳至日本、華人地區,因此本列表的收錄對象為十九世紀末以後的歐美人士、民國以後出生的華人和現代世界各地區的LGBT人物,在這之前的歷史人物請見LGBT歷史人物列表。 儘管同性之間的情-欲-和亲密关系亙古即存,然而性傾向和同性戀的定義隨時間有所改變,並且難以整合。總括而言大多數的定義都含有心理成份(例如,個體情--偏好的性別)、行為成份(例如,個體和伴侶的性行為)在內。過往的歷史人物性傾向是否為同性戀或雙性戀,性別認同是否為跨性別,只能依賴有限的文獻記載從行為或言詞紀錄加以推測。 社會對LGBT的態度會影響LGBT人物公開身份的意願。為了人身安全或避免不友善待遇等原因,不少人會隱瞞身份或保持低調,然而基於改變偏見和利於平等權利的推動,有些名人會主動公開身份。 某些同志運動團體(例如:)为政治原因訂有公开一些名人的政策。然而这种政策即使在同志社群也可能引發爭論,因為涉及了家人的人身安全、非公眾事務應保有個人自主的隱私權、以及受到攻擊性言論中傷的可能。.

查看 性別認同和LGBT人物列表

LGBT虛構角色列表

本條目為LGBT虛構人物列表,收錄出現在電影、戲劇、動畫、漫畫、小說、電玩等虛構作品裡的LGBT角色。虛構是指憑空想像而非現實存在的人事物,許多創作者利用虛構手法,為作品構築獨特的世界觀及人事物,創造了不少藝術和娛樂價值。本列表收錄人物,以創作者明確表明或情節對話中有明示暗示者為主。創作者有可能不會表明人物角色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同人愛好者亦可能對原作人物進行二次創作,故在本列表之外閱聽人仍保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查看 性別認同和LGBT虛構角色列表

X性別

X性別(日語:Xジェンダー),或稱為第三性別(Third gender)。描述一類性別認同或被社會認為性別非二元的人。以兩性社會的認知為基礎,在提及一些承認第三種甚至更多性別的社會時,本用詞亦用於指出那些屬於第一及第二性別以外的社會群體。「第三」一詞通常意指為「其他」;有些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亦曾用到第四 、第五Graham, Sharyn (2001),, Inside Indonesia, April–June 2001.

查看 性別認同和X性別

掰掰演劇社

《掰掰演劇社》(ボンボン坂高校演劇部)為日本漫畫家的代表作之一,從1992年至1995年在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連載142回。授權大然文化發行台灣中文版,並在其漫畫週刊《熱門少年TOP》連載。.

查看 性別認同和掰掰演劇社

梵蒂岡LGBT權益

梵蒂岡關於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法律最早出現在1929年,根據義大利王國刑法典所制定,由羅馬教宗實際管轄的梵蒂岡城正式成為主權國家,因此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以及法律。意大利統一後,梵蒂岡城國的法律襲用鄰國義大利的法律,直到2008年,梵蒂岡才宣布不再自動襲用義大利國會通過的新法,因為義大利法律中有越來越多和羅馬天主教教義相左的條文。.

查看 性別認同和梵蒂岡LGBT權益

歐盟LGBT權益

歐盟LGBT權益受到歐盟基本條約和法律的保護。同性戀在所有歐盟國家都是合法的,也禁止基於性傾向在就業方面的歧視。但是,對於LGBT權益更多的保護,例如同性婚姻和LGBT領養,不同的歐盟國家有不同的法律。 歐盟國家總體上對於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普遍很高,其中西班牙、德國和捷克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全球調查中位居榜首。.

查看 性別認同和歐盟LGBT權益

歧視

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歧視總是以某少数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及维護多数族群的利益。 「歧視」則是基於這種態度或信念所產生的行為。當個人或組織基於汙名而不正當奪取他人的權利和生存機會時,就是歧視。歧視可能會導致排擠或邊緣化,被剝奪權利,如獲得公平的居住條件、工作機會、教育及充分參與公民生活。但歧視本身可以使信任者之間,做最有效率的媒合,而與不被信任者做最有效率的分離。关于歧视定义充滿爭議,而是否视为歧視言论及差別对待则牽涉言论自由的層面。.

查看 性別認同和歧視

民主党 (美国)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查看 性別認同和民主党 (美国)

泛性别

泛性别(英語:Pangender),亦稱為精神泛性人,是一種性別酷兒或性別認同。泛性别者认为自己有任何性别,是所有或多种性别特质的混合体。这其中并不一定是传统的二元性别。.

查看 性別認同和泛性别

泛性戀

泛性戀、泛性向(Pansexuality)或全性戀(Omnisexuality)是一種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為何,皆可能對其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的性傾向。泛性戀可能會表示自己是者,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是自己對他人產生戀愛感情或性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泛性戀可能會自稱為泛性戀或將自己做為雙性戀的一個分支。因為泛性戀者在人際關係上因為不嚴格區分男性或女性而採取更開放的態度,而且泛性戀不認同性別二元論,因此相較於雙性戀,泛性戀被認為是涵括範圍更廣的詞彙。在裡、特別是裡經常會有將雙性戀與泛性戀互相比較的討論。.

查看 性別認同和泛性戀

新紮殭屍追女仔

《新紮殭屍追女仔》(My Best Friend Is a Vampire)是一套1987年首映的美國恐怖喜劇片,由Jimmy Huston執導,羅伯·蕭恩·萊納德及雷內·奧柏戎諾瓦等主演。 此片描述一名青少年成為吸血鬼後,怎樣嘗試不吸人類的血,以保留他的人性的故事;題材有:青少年時期、性別認同、偏見及身分認同等。.

查看 性別認同和新紮殭屍追女仔

无性别

无性别(英語:Agender),亦稱為精神无性人,是一種性別酷兒或性別認同。无性别者没有发育性别或认为自身不属于任何一种性别,对任何性别认同都没有归属。无性别者认为自身不存在性别这一属性,或认为性别不是自身的核心特质。无性别者有时也使用“genderless”(无性别)或“gender neutral”(性别中立)等类似词语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不认同传统二元性别观念的无性别者也会使用“Neutrois”一词。.

查看 性別認同和无性别

日惹原則

关于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日惹原则是與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有關的一套原則,旨在實施國際人權法的標準以解決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别(LGBT)以及雙性人(簡要提及)的虐待。這些原則的製定是為了加強主觀身份的個人主權,這是一系列國際人權法中闡明的主體,其保護個人身份和主權的真實現實不受國家或國家集體主義意識形態的法律虛構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世界各地的土著人民,性別和宗教認同社區的鬥爭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查看 性別認同和日惹原則

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的持久性情感、浪漫、與性吸引力。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如同膚色,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屬於性別光譜的一環。每個人的性傾向位於從「只對異性感興趣」到「只對同性感興趣」之間的某個位置。 通常,性取向被歸為四類:異性戀(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同性戀(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戀(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戀(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等概念。 此外為了避免性別二分法,亦有其他的分類方法:男性向(對男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女性向(對女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向(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向(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性傾向的多樣情況,在人類歷史和世界不同國家與文化中都有描述。研究表明,性傾向形成於童年或青少年早期。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證明「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 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具體表現例如:非性愛慕、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相互支持愛護、長久承諾等。一個禁慾或從未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無性戀」;一個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並不是同性戀;一個跟異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也不是異性戀。 性傾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關的幾個概念是相互區分的:「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特徵;「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將自己視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是指社會對出生男性、出生女性(排除雙性人)的行為期待和文化規範,也通常是性別刻板印象的來源。此外,有些社會尚有脫離男女二分的第三性性別角色。.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取向

性少數

性少数(Sexual minority)群体的性別認同,性取向或性行為与周围社会的大多数不同。它也可以指跨性別、性別酷兒(包括第三性别)或雙性人。该术语主要用于指LGB個體,尤其是同性恋者。 多元性別是性少数的相關概念。.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少數

性別不安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原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是一个人因为出生时的性別指定而遭受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性別指定不符合该人的性别認同,并且该人是跨性別。有证据表明,性别認同不同于性別指定的双胞胎可能不仅仅是由于心理或行为原因,而且还有关基因或出生前暴露于相关荷尔蒙。.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不安

性別平等

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 或 sexual equality),又称性別平權、性别平等主义,傳統上也指兩性應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应受到平等对待,反對性别歧视。性別平等是《世界人权宣言》的目标之一,其目的是营造性別平等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例如民主活动和确保同工同酬。具体实践中,性别平等的目标是使兩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平等对待,而不只是在政治、工作或其他政策规定的领域。.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是中華民國政府在2004年6月23日制定公布的法律。總則中說明此法的目的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現時性別平等教育法除了保障男女兩性的性別平等保護外,涵蓋了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的平等權利保護,並規定國中小必須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須採融入式教育、大專校院應廣開性別研究相關課程。.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表達

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下與某種性別相關的人的行為,舉止,興趣和外觀方面,特別是與女性氣質或男性氣質有關的類別。這也包括性別角色。這些分類依賴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性別表達通常反映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他們對自己性別的內在感覺),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人對自己的社會性別的親身經歷。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page 8: "Gender identit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sense of identity as masculine or feminine, or some combination thereof." 性別認同可能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關,也可能與其不同。所有社會都有一套性別類別,可以作為與其他社會成員形成一個人的身份認同的基礎。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性別與性別指定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基本的分歧,大多數人堅持着性別二元論,其中包括對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所有方面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期望: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在所有社會中,有些人不認同社會性別的某些(或全部)方面,尤其是基於生物性別的性別指定; 其中一些人是跨性別,性別酷兒者或非二元人群。有一些社會有第三性別分類。 核心的性別認同通常從三歲形成。三歲以後,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並試圖維持相同的性別指定可能導致性別不安。生物和社會因素都被認為影響性別認同的形成。.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認同

性別轉換療法

性別轉換療法(Sex reassignment therapy)是性别转换的医学層面,也就是说,修改自己的性別特徵以更好地符合自己的性别認同。它可以包括激素替代疗法(HRT)以改变继发第二性徵,性別重置手術以改变原发性別特征,以及改變其他身體特徵療法,包括跨性别女性的永久性脱毛。 美国和英国的主要卫生机构已经发布支持性別轉換療法的肯定性論述,其中包括適當心理評估後医疗上必要的治疗。.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轉換療法

性別重置手術

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缩写:SRS),也称为性别還原手术,是一項外科技術,通过这种手术程序,跨性別的外顯性徵將被改变为能符合社會刻板的生理性別与他们的性別認同。它是跨性别人群中性別不安症的治疗的一部分。 相关的性別指定手術也可能在双性人婴儿期身上进行。 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2013年发表的声明谴责對双性人使用性別正常化手术。, 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February 2013.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重置手術

性別酷兒

性別酷兒(Genderqueer、gender-fluid),為一群性別認同類型的統稱,用來指稱「不單純歸屬於」傳統上的男性或女性之性別特質之自我認同,或者也可以用來指稱時常與跨性別或跨性別主義相關的「在中間」概念。.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酷兒

性別指定

性别指定(Sex assignment),有时称为出生性別指定, 是根據出生時檢查性別特徵以確定嬰兒的法定性别。 在大多数分娩中,亲属、助产士、护士或医生在婴儿分娩时检查生殖器,并指定出生性别,而排除含糊不清的雙性人。出生性别也可以在分娩前通过产前性别鉴别完成。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生時的性别指定與孩子的生物性別相符。嬰兒並非未真正符合女性和男性嚴格定義的出生人數可能高達1.7%,其中0.5%是有着明顯含糊的生殖器。 其他原因包括非典型染色體,性腺或激素。這些情況被統稱為雙性人或性別分化障礙,並可能使性別指定任務複雜化。更改出生性別登記規定必須通過性別重置手術或性別轉換療法來更改性別特徵可能会侵犯个人的权利。, Australian Senate Community Affairs Committee, October 2013.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指定

性別流体

性別流体(英語:Genderfluid),又称“流性人”,是一種性別酷兒或性別認同。性別流体人认为自己的性别认同是动态变化的,并非局限于特定的一种,而是在兩者或以上的状态之間流動。这一流动是在连续的性别认同光谱上变化的,不一定是传统性别。性别流体人认为自己在连续的性别光谱上没有确定的位置。.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流体

性別意識

性別意識是人類對於自古以來對於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的認知,而可能規範或約束自己及他人的行為,可以包含文化上的性別 (文化)、性別角色、性取向、性別認同等等。廣義上還包含個人對性身份的意識。 性別意識的產生源自於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並且對生物的行為造成極大影響。.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別意識

性别研究

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学术领域,核心研究范围为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别代议。性别研究这一领域包含了婦女研究(探讨女性、女性主義、性别身份、政治)、男性研究以及酷儿研究。有时候,性别研究也会与性身份研究同时进行。 这些学科在文學、语言、地理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电影理论、媒體研究、人类发展、法律、医学等方向研究社會性别以及性身份。此外,他也分析人種、族群、地理位置、社会阶级、國籍和身心障礙如何影响到性与性别相关问题。Healey, J.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别研究

性别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英文:Sociology of gender)是一门研究性别意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的学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从社会结构来看,社会互动与社会学直接相关。一个最重要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状态。这由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所决定,而这将会影响到社会如何对待他/她。一个个体能够宣告的最重要的社会状态是性别。公开的讨论或者学术研究通常会使用性别一词来表明一个人是(自我认同的)男性或女性。.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别社会学

性傾向和生物學

此條目主要敍述和人類性傾向有關的科學研究。這些研究嘗試解答以下的問題:.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傾向和生物學

性積極女性主義

性積極女性主義(sex-positive feminism)或稱為性解放女性主義(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是女性主義的分支,認為「性」是成年人自由、可自行控制與決定的部份,因此許多性積極女性主義者參與許多非主流性別弱勢的運動。 該理論於起源1980年代,當代女性運動發起「反色情影片運動」,認為A片等色情影片是對女性身體的剝削,並傳達女性遭到強姦之意,性積極女性主義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形成的,他們與反色情女性主義者的爭論被認為是女性主義的分裂。 性積極女性主義在色情片、性工作、BDSM、性取向、性別認同有著開放的態度,他們通常認為女生在社會結構壓力下常常被迫不能正面的談論性,這是父權主義的影響,唯有女性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身體,才是女性真正的解放。 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團體便是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他們支持性工作者合法化,他們認為大眾對性的貶低反而污名化了這些女性,而合法化也可以減少妓女被剝削的機會;反色情女性主義代表團體則是勵馨基金會與婦女救援基金會,他們強烈反對性工作。.

查看 性別認同和性積極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跨性別女性主義跨性別男性跨性別雙性人跨性別恐懼症跨性別權益跨性別激素療法黑茲爾·塔克运输安全管理局露宿者藥娘葉永鋕事件臺灣國中教育酷儿理论英國LGBT權益透明家庭Ken (玩偶)LGBT人物列表LGBT虛構角色列表X性別掰掰演劇社梵蒂岡LGBT權益歐盟LGBT權益歧視民主党 (美国)泛性别泛性戀新紮殭屍追女仔无性别日惹原則性取向性少數性別不安性別平等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表達性別認同性別轉換療法性別重置手術性別酷兒性別指定性別流体性別意識性别研究性别社会学性傾向和生物學性積極女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