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4 关系: 南源州,如和縣,如敖縣,婪鳳州,安平州,宋朝,上凍州,七源州,下凍州,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廣源州,忠州 (廣南西路),凍州,勘州,羅陽縣,萬崖州,萬承州,西平州 (廣南西路),西農州,覆利州,鶼州,龍川縣 (廣南西路),龍英州,邕州,陀陵縣,李朝 (越南),武峩州,武籠州,武黎縣,歸城州,歸恩州,毛伯溫,永寧郡 (邕州),永康縣 (廣南西路),江州 (北宋),渡州,溫弄州,明朝行政區劃,昆明州,懷化州,思城州,思笼县,思明府,思浪州。
南源州
南源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南源州
如和縣
如和縣是唐代嶺南道欽州所屬的一個縣,中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南賓縣、安京縣置,隸欽州。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改屬邕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宋代景祐二年廢入宣化縣。.
查看 思陵州和如和縣
如敖縣
如敖縣(如嶅縣),元代屬廣西思明府永平寨軍民萬戶府,元末被交人侵奪,明代屬交阯承宣布政使司諒山府。治所約在今越南祿平縣如敖社。.
查看 思陵州和如敖縣
婪鳳州
婪鳳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婪鳳州
安平州
安平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皇祐元年四月壬申改波州置。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安平州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思陵州和宋朝
上凍州
上凍州是元代邕州太平寨(太平路)所屬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元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或在清代鎮安府府治。.
查看 思陵州和上凍州
七源州
七源州是唐代嶺南道邕州都督府所置的一個蠻州,在今越南谅山省长定县七溪,是唐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宋代仍屬邕州。 鬱水自七源州流出入邕州宣化縣。.
查看 思陵州和七源州
下凍州
下凍州是元代邕州太平寨(太平路)所屬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元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下凍州
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西布政司,通稱廣西省,是明朝、清朝在廣西一帶設置的一級民政區。布政使司衙門驻桂林府。.
廣源州
廣源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和越南高平省邊境一帶地方。 廣源州地處宋朝與大瞿越的邊界,為宋代為了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羈縻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該地雖為宋朝的羈縻州,實際上在大瞿越李朝的控制之下。該州由儂氏世襲統治,與宋朝地理上隔絕,盛產黃金和丹砂,民風彪悍。寶元二年(1039年、越南通瑞六年),廣源州的頭人儂全福起兵反對大瞿越李朝的統治,但被李太宗擊敗並殺害。其子儂智高為報父仇,舉州欲內附宋朝,但被宋仁宗拒絕。慶曆元年(1041年),儂智高在廣源州建立天曆國,在宋越之間搖擺不定,成為兩國之間的一股獨立勢力。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起兵伐宋,攻取邕州等地,給宋朝以很大震動。不久,宋朝派出狄青將他擊敗,起事失敗,廣源州歸於宋朝統治之下。 在儂智高起事的時候,李朝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曾希望助宋攻廣源州。儂智高戰敗之後,又出兵助儂,但未能如願。事後,宋越兩國因為邊界糾紛而引發了宋越熙寧戰爭。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宋將燕達攻破廣源州,李朝將領劉應紀投降。熙寧十年(1077年)二月丙午,改廣源州為順州。.
查看 思陵州和廣源州
忠州 (廣南西路)
忠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凍州
凍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凍州
勘州
勘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勘州
羅陽縣
羅陽縣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縣,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縣官。.
查看 思陵州和羅陽縣
萬崖州
萬崖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萬崖州
萬承州
萬承州是唐代嶺南道邕州都督府所屬的一個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唐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宋史》作萬丞州。.
查看 思陵州和萬承州
西平州 (廣南西路)
西平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西農州
西農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西農州
覆利州
覆利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覆利州
鶼州
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鶼州
龍川縣 (廣南西路)
龍川縣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縣,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縣官。.
龍英州
龍英州是元代邕州太平寨(太平路)所屬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元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龍英州
邕州
邕州,中国古代的州。因邕溪水得名,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及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改南晋州置,治所在宣化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曾为邕管经略使、岭南西道节度使治所。五代曾为建武节度使治所,後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名诚州,南汉初年复旧。 北宋皇祐中,邕州治所移今南宁市,属广南西路。郡名为永宁郡,建武军节度。开宝五年(972年),废朗宁县、封陵县和思龙县。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望郡。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司市马于横山砦,以本路经略、安抚总州事,同提点买马,专任武臣;隆兴后文武通差。宝祐元年(1253年),兼邕、宜、钦、融镇抚使。北宋元丰时,户五千二百八十八。贡银。 下辖两县:宣化县、武缘县。一砦:太平。一金场:镇乃。另有四十四羁縻州,五县,十一洞。忠州、冻州、江州、万丞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谭州、渡州、龙州、七源州、思明州、西平州、上思州、禄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员州、广源州、勤州、南源州、西农州、万崖州、覆利州、温弄州及五黎县、罗阳县、陀陵县、永康县,武盈洞、古甑洞、凭祥洞、鐏峒、卓峒、龙英洞、龙耸洞、徊洞、武德洞、古佛洞、八洞:并属左江道。思恩州、鹣州、思城州、勘州、归乐州、武峨州、伦州、万德州、蕃州、昆明州、婪凤州、侯唐州、归恩州、田州、功饶州、归城州、武笼州及龙川县:并属右江道。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年)改名南宁路。.
查看 思陵州和邕州
陀陵縣
陵縣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縣,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縣官。.
查看 思陵州和陀陵縣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思陵州和李朝 (越南)
武峩州
武峩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武峩州
武籠州
武籠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武籠州
武黎縣
武黎縣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縣,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縣官。.
查看 思陵州和武黎縣
歸城州
歸城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歸城州
歸恩州
歸恩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歸恩州
毛伯溫
毛伯温(),字汝厲,號東塘,江西吉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朝曾官兵部尚書,征討安南,得勝還朝。.
查看 思陵州和毛伯溫
永寧郡 (邕州)
永寧郡,是宋代邕州的郡名,其地在今廣西省。郡名在宋代無實際意義。元豐戶五千二百八十八。宣化縣、武緣縣。羈縻州四十四,縣五,洞十一。.
查看 思陵州和永寧郡 (邕州)
永康縣 (廣南西路)
永康縣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縣,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縣官。.
江州 (北宋)
江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宋时,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部设立的羁縻州——江州,属于邕州。所领。元朝时,归思明路。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州直隶广西布政司。东有归安水,西有绿眉水,下流俱合於丽江。领罗白县。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清朝属太平府,又称为土江州。.
查看 思陵州和江州 (北宋)
渡州
渡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渡州
溫弄州
溫弄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溫弄州
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行政區域劃分,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省府州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查看 思陵州和明朝行政區劃
昆明州
昆明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昆明州
懷化州
懷化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元祐三年,改懷化洞為懷化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懷化州
思城州
思城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思城州
思笼县
思笼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乾元(758年至760年)后開山洞置,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南,属邕州。北宋作思龙县,开宝五年(972年)废入如和县。。.
查看 思陵州和思笼县
思明府
思明府,中国古代的府。 唐朝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设立思明州。属于岭南道。宋朝沿称思明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改为思明路。属于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思明府,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三年,省思陵州入思明府。洪武初年废上思州。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复置上思州,属思明府。同时复置的思陵州,直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末年省上石西州。永乐二年(1404年)复置。宣德元年(1426年),西平州、禄州地入安南(越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思州属南宁府。万历十六年,府辖思明州被划归太平府。三十八年(1610年),上石西州属太平府。清朝分为思州、宁明州。雍正五年(1727年),思明州复归思明府。九年(1731年),明江五十三寨土民改归宁明州管辖。.
查看 思陵州和思明府
思浪州
思浪州是宋代廣南西路邕州所置的一個羈縻州,其轄地在今廣西省、越南邊境一帶地方,是宋代招撫當地土著所設置的州縣,一般由其頭人任州官。.
查看 思陵州和思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