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必列者士街

指数 必列者士街

必列者士街(Bridges Street,簡稱必街)是位於香港上環的一條街道,全長330米,單線雙向行車,東端與士丹頓街及城皇街交匯,西至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止。必列者士街的西端有一道樓梯,跟太平山街交接,所以行車道至此成為堀頭路,駕車人士必須駛回鴨巴甸街,才可以回到荷李活道。以前為卅間的社區核心。.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3 关系: 城皇街卅間士丹頓街太平山區太平山街孫中山史蹟徑尚賢居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必列啫士街必列者士街街市儒林臺公理堂元創方皇仁書院聚賢居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裕盛辦館毒麵包案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特色街道名稱香港新聞博覽館金文泰中學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陆皓东東華三院教育服務樓梯街永利街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撕票風雲1944年香港

城皇街

城皇街(Shing Wong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港島上環的山坡路。 由南至北,起自半山區的堅道,大樓梯路經過士丹頓街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西面、及經過以前為中央書院的舊址,現在用作聖公會基恩學校的西邊車道、直到中環歌賦街交接止。在北面交會處,有一條小街樓梯通往上環荷李活道260號--。.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城皇街

卅間

卅間,又稱三十間,是香港一個近乎消失的地名,位於香港島中區中環與太平山之間,具體範圍約為荷李活道以南、堅道以北、卑利街以西的地帶,以必列者士街與士丹頓街為中軸。「卅間」的名源自該處昔日有三十間屋而得名。自二戰之前,該區已是來自潮汕和海陸豐的貧民聚居之地,每年農曆七月都會進行盂蘭勝會。.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卅間

士丹頓街

士丹頓街(Staunton Street)是香港有名的街道之一,位處香港島中環蘇豪區。遊人可由德輔道中、荷李活道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步行到達。士丹頓街名稱來自英國下議院議員士丹頓(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懂中文,曾為廣東的東印度公司工作,是中國通之一員。.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士丹頓街

太平山區

太平山區(Tai Ping Shan),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皇后大道以南,東起城皇街,西至東邊街(水坑口除外)、南至堅道、般咸道。因為位於扯旗山的山腰,因而得名;亦因地名容易被人混淆,常被誤以為上環的一部分,實際上太平山區比上環社區更早存在,為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中第四約。今日主要為住宅區,有別上環商業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太平山區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Tai Ping Shan Street),是一條名勝不少的街道,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山腰,在荷李活道上環段與卜公花園之間平行東西走向的一條街道,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接必列者士街交界,西至上環普仁街東華醫院,全長300米,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由東向西走向。由於太平山街的中部近廣福義祠有一排樓梯分隔,所以駕車者駛至差館上街必須右轉,可以駛回到荷李活道,樂古道南端街口。.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太平山街

孫中山史蹟徑

孫中山史蹟徑是一條位於香港中西區的步行徑,由中西區區議會在1996年設立,藉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由於一直沒有統一的識別系統,遊人難以穿梭其中。為配合於2006年落成的孫中山紀念館,中西區區議會連同建築署、旅遊事務署斥資四百萬元修葺史蹟徑。 翻新後的史蹟徑以香港大學為起點,沿般咸道至德己立街為終點,全長共3.3公里,行畢全程需時120分鐘。景點則由13個增至15個,新增景點分別是第一景點的香港大學,它前身為香港西醫書院,是孫中山來港時學醫的地方,大學正門設立展板,介紹孫中山與港大的關係。另一新增的第五景點是香港興中會會長楊衢雲被暗殺的地方。將孫中山生前在香港活動過的地點串連起來,包括他在香港讀書、做禮拜、居住及與革命黨人聚會的地方,以突出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目的使公眾緬懷孫中山的足跡之餘,能對他的革命思想及愛國情操有更多認識,從而亦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史蹟徑原名「中山史蹟徑」,為配合孫中山紀念館啟用而更名。.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孫中山史蹟徑

尚賢居

尚賢居(英文:CentrePoint),是恒基地產發展的一個單棟私人住宅,位於上環士丹頓街72號,樓高27層,共124伙,單位建築面積484平方呎起,分為1至3房標準分層單位及高層特色單位。原預料於2011年年尾完工,最終於2012年3月入伙。管理公司為恒益,管理費為$2.75。.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尚賢居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Chinese Y.M.C.A. Secondary School,簡稱「青中」)是一所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中學。它的原址位於上環,後於2000年9月遷往天水圍,並於2008年轉為直資英文中學。.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China Congregational Church (Bridges Street))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堂會,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68號。.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

必列啫士街

#重定向 必列者士街.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必列啫士街

必列者士街街市

必列者士街街市(Bridges Street Market),前稱必列者士街市場,是香港一座市場建築,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2號,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於2011年9月2日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該處為孫中山先生受洗之佈道所的舊址,故納入孫中山史蹟徑,以紀念有關事蹟。.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必列者士街街市

儒林臺

儒林臺,曾一度改稱為裕林臺,是香港香港島上環的一條街道,與老沙路街並排,於香港醫學博物館之下,必列者士街青年會對上。 儒林臺上的南面,新近建築有兩座單幢式的住宅建築物,名為御林豪庭及儒林閣,大門入口是大塊雲石大堂。儒林臺是一塊大平台,有一個小型足球場的大小,是石屎硬地,其北面建有大麻石圍牆、東面是著名的樓梯街、西面也是樓梯的街道,名為水池巷。因此,儒林臺是一塊無車駛入的大平台,閒來見街坊在此與小狗跑步耍樂。.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儒林臺

公理堂

公理堂可以指:.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公理堂

元創方

PMQ元創方(英文:PMQ,意思為Police Married Quarters,即已婚警察宿舍),為香港的一個創意中心,位於香港島上環--,總樓面面積達1.8萬平方米,設有5個門口,正門在其東面的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的前身為於2010年11月10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經過活化後成為創意中心,於2014年4月14日起局部開放,於同年6月21日正式開幕。.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元創方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皇仁書院

聚賢居

聚賢居(英文:CentreStage)位於香港香港島荷李活道108號的高级住宅項目,由恒基兆業發展。物業共有2座住宅大廈,樓高37層,提供385--,主打2至4房單位,面積介乎500至2538方呎不等,於2006年6月入伙。.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聚賢居

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前--道已婚警察宿舍(Former Hollywood Road Police Married Quarters)是香港歷史建築之一,於2010年11月10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身包括多種用途,最後為前已婚警察宿舍,位於香港島上環的--,設有5個門口,正門在其東面的鴨巴甸街35號,中央廣場為停車場及操場。.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裕盛辦館毒麵包案

裕盛辦館毒麵包案是指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香港發生的一宗食物中毒案。.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裕盛辦館毒麵包案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Bridges Stree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Grade I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三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451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另有33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484幢。.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4千條。道路的長度共達1,984公里。而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亦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而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Hong Kong News-Expo)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2號,鄰近永利街,前身是1953年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Bridges Street Market)。這幢歷史建築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批落成的其中一座公共街市,樓宇部分坐落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孫中山先生1884年在此受洗成爲基督徒。中區是華人報業的發源地,香港最早期的報社都在這一帶設立辦事處。2013年,香港新聞教育基金根據「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三期)」的規定,獲准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將它發展為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中心。 2016年4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8,530萬港元,資助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面積約一萬平方尺的香港新聞博覽館,預計在2018年底向公眾開放,將設有專題展覽區,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並透過新聞片段,帶出香港百多年來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化,展示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香港新聞博覽館

金文泰中學

金文泰中學(Clementi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北角炮台山道的第一組別傳統名校。於1926年成立,為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被喻為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頂尖學府。命名源於金文泰爵士。金文泰中學是香港僅有的三間培育出諾貝爾獎、菲立茲獎得主的中學之一。知名校友包括前警務署長李明逵、立法会议员梁国雄、前警務署長曾蔭培及前教育局長吳克儉等。.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金文泰中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King's College Old Boys'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所小學。於1961年成立。.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陆皓东

陆中桂(),字献香,号皓东,清朝末年的一位革命烈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上海,與孙中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因發動起義被清政府拘捕遭處死。.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陆皓东

東華三院教育服務

東華三院自1880年開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務。現時在東華三院在香港共設有52所學校,包括一所可頒授學位的專上院校、18所中學、13所小學、15所幼稚園,以及兩所特殊學校,轄下的中學、小學及特殊學校都由政府直接資助,提供專上教育的東華學院及提供幼兒教育的幼稚園受政府提供的學劵資助,東華學院有部分課程已在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提供資助學位。即使不計入東華學院的學生,東華三院轄下學校於2014/15年度共有超過23,500名學生,為香港最具規模的辦學團體之一。.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東華三院教育服務

樓梯街

樓梯街(Ladder Street)位於香港上環,顧名思義,是一條以樓梯為主的街道,除了荷李活道以南,文武廟旁邊一小段可供車輛駛進四方街外,其餘各段皆為石級。早於香港開埠初期的1841年至1850年間興建,歷史悠久,現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樓梯街由皇后大道中起,沿山勢而上,經過摩羅上街、弓絃巷、荷李活道、四方街、必列者士街及裕林臺,直至堅道止,全長350米。不少電影、電視劇集曾在此取景。全段共有316級。 樓梯街原本由花崗石鋪成,歷經百多年歷史,現時大部分已鋪上混凝土,亦更換了新型鐵欄,但不少歷史痕跡亦能清晰可看,例如舊式護土牆、樹牆及街道旁的護欄等。樓梯街與荷李活道交界的文武廟,和在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皆被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樓梯街

永利街

永利街(Wing Lee Street)是香港上環一條街道,位於上環南部必列者士街以南、樓梯街與城皇街之間,東西走向,有九幢建於1950年代初的唐樓。該處以保留香港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柏林影展得獎香港電影《歲月神偷》也是在此取景。 永利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小型印刷廠的集中地,高峰期有十多間,現今只剩下兩間。永利街已被納入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原本只會保留其中三幢唐樓,其餘重建為住宅大廈。《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與部份居民希望保留該條街道的原有風貌。《歲月神偷》獲柏林影展最佳影片水晶熊獎後,爭取完整保留街道的聲音增大,市區重建局於2010年3月16日宣佈,將永利街剔出重建項目,劃為保育區,現正有待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永利街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活化歷史建築--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於2004年由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首先提出的概念,香港特區政府在2008年起推出政策,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蹟活化再用,當局向zh-hans:非营利组织;zh-tw:非營利組織;zh-hk:非牟利機構;zh-mo:非牟利機構;-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財政援助,以便承辦機構經營社會企業,以營運歷史建築。.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撕票風雲

《撕票風雲》(Black Ransom)是一部2010年的香港電影,由姜國民執導,任達華、苗僑偉、陳法拉主演。.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撕票風雲

1944年香港

香港1944年,為日佔時期第3年,香港人口不斷減少;燃料供應陷於低谷,於8月月底至9月月底暫停全香港電力供應達一個月,香港頓成黑暗世界,香港市民僅能夠以木油燈和松香燭照明。大日本帝國加強輿論控制,逼使香港報章停刊或者合併,最後只剩5份中文報紙。盟軍及美軍開始加強轟炸香港,其中以10月中及12月底兩次傷亡最慘重,分別有300餘人罹難。日軍方面,則在本年繼續殘害無辜市民,7月放逐約400人到螺洲,任由市民在荒島上自生自滅,結果釀成全部人罹難的慘劇;12月將大量市民用船載到惠州市平海鎮海面進行大屠殺,死難者約70名;6月用船將逾千名市民載至深圳南澳鎮期間,船隻駛至珠海擔桿列島遇風浪入水,當駛回蒲台島時終溺斃50多人。.

查看 必列者士街和1944年香港

亦称为 必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