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徐彦若

指数 徐彦若

徐彦若(),字俞之,封齐国公,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30 关系: 司徒司空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太保孔纬尚书仆射山南西道節度使岭南节度使崔胤中國宰相列表张濬侍中徐商刘隐唐朝宰相唐昭宗凤翔节度使王抟韦思谦西門君遂郑延昌郑綮雷满李嗣周李继徽朱朴户部侍郎新唐书旧唐书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徐彦若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徐彦若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新!!: 徐彦若和吏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徐彦若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新!!: 徐彦若和太保 · 查看更多 »

孔纬

孔緯(),字化文。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四十世孫,唐朝狀元、宰相、封魯國公。.

新!!: 徐彦若和孔纬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徐彦若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山南西道節度使

山南西道節度使,又稱興元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山南西道地方的藩鎮節度使、宋代節度使之一。.

新!!: 徐彦若和山南西道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岭南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后为天宝十节度之一。至德二载(757年)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直辖广管各州,即今钦山港以东除连州市、连山、连南之外的广东省。兼领桂州、邕州、容州、交州四管,所以号称五府(都督府)。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二道,广管为岭南东道节度使,邕管兼桂、容、交为岭南西道节度使。895年,改为清海军节度使。917年,清海军节度使劉龑建立南汉。.

新!!: 徐彦若和岭南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新!!: 徐彦若和崔胤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徐彦若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张濬

张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字禹川,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发起从地方军阀手中重夺权力的讨伐战的主倡者,但在指挥讨伐李克用之战损失惨重后被罢免并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为张濬盟友、意欲篡位称帝(后来成功并建立后梁)的另一军阀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担心张濬鼓动其他军阀联合讨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换代,命部下张全义屠灭张濬全家。.

新!!: 徐彦若和张濬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徐彦若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商

徐商,字义声,一字秋卿,河内郡济源县人。 徐有功的五世孙。早年讀書於东条山。大和五年(831年),中進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不久改知制诰,转郎中,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累官山南东道(今湖北西北部)节度使。入京为御史大夫。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拜河中节度使。咸通初年,擔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拜相。六年罢相,歷官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使。後來入京擔任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不久卒。有子徐彦若、徐仁嗣、徐仁矩(字廣裕)、徐仁範、徐仁勗(字道誨)、徐彦枢。徐彦若后为唐昭宗宰相。曾孫女徐氏嫁孔昌弼之子孔葆。.

新!!: 徐彦若和徐商 · 查看更多 »

刘隐

刘隐(),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官员、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奠基者,南漢追尊襄皇帝。父親南漢追尊圣武皇帝刘谦,母親是南漢追尊武皇后韋氏。.

新!!: 徐彦若和刘隐 · 查看更多 »

唐朝宰相

宰相是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級官員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唐王朝为“周”)。.

新!!: 徐彦若和唐朝宰相 · 查看更多 »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新!!: 徐彦若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陕西省西部设立的節度使。 760年六月,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850年二月,增加秦州,894年短期领有乾州。.

新!!: 徐彦若和凤翔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王抟

王抟(《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字昭逸,爵封鲁国公,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的895—900年间为宰相。光化三年(900年),他有权势的同僚宰相崔胤诬告他勾结宦官,他被昭宗賜死。.

新!!: 徐彦若和王抟 · 查看更多 »

韦思谦

韦思谦(),本名仁约,字思谦,为避武则天父武士彠讳,以字行,爵封博昌县开国男,唐朝官员,唐睿宗首次登基后任宰相。他的儿子韦承庆和韦嗣立后来也都成为宰相。.

新!!: 徐彦若和韦思谦 · 查看更多 »

西門君遂

西門君遂(),為唐昭宗手下宦官,曾任神策軍護軍中尉、觀軍容使等職。.

新!!: 徐彦若和西門君遂 · 查看更多 »

郑延昌

郑延昌(),字光远,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徐彦若和郑延昌 · 查看更多 »

郑綮

郑綮(),字蕴武,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短暂拜为宰相。他以作歇后语诗讽刺政局打动唐昭宗闻名,这导致他即使忧虑不安仍被短期拜为宰相。.

新!!: 徐彦若和郑綮 · 查看更多 »

雷满

雷满(),字秉仁,晚唐军阀,881年控制朗州及后来被设立为武贞军的邻近地区以立足,并被任为节度使直至901年过世。他以破坏性劫掠邻镇闻名。.

新!!: 徐彦若和雷满 · 查看更多 »

李嗣周

李嗣周(),唐末宗室,唐顺宗子郯王李经后裔,袭封嗣覃王。.

新!!: 徐彦若和李嗣周 · 查看更多 »

李继徽

李继徽(),史籍多称其本名杨崇本,晚唐和五代十国早期岐国军阀,以节度使身份统领静难。.

新!!: 徐彦若和李继徽 · 查看更多 »

朱朴

朱朴(),襄州襄阳人,唐朝官员。乾宁三年(896年)—四年(897年)曾任唐昭宗的宰相。他因保证能使被军阀武力挟制的朝廷复作而被昭宗拜相,但未能兑现,后在军阀韩建鼓动下被贬死。.

新!!: 徐彦若和朱朴 · 查看更多 »

户部侍郎

戶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財政部次長,雅稱小司徒、貳地官。「戶部」乃六部(吏部即考試院及人事行政局、戶部即財政部、禮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法院及法務部、工部即交通部)之一,即今之財政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 一般而言,户部尚書主要掌全國户口、賦役方面的政令,而侍郎則掌管稽核版籍、賦役徵收征等會計、統計工作。.

新!!: 徐彦若和户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徐彦若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徐彦若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