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往五天竺国传

指数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19 关系: 大韩民国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乌苌国五印度伯希和休密唐朝统一新罗韩国文学訶達羅支胡人濫波國朝鲜佛教朝鲜文学朝鲜文化撒馬爾罕慧超拜占庭帝国拘尸那揭羅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是一套最初由中外交通史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在1958年创立的丛刊,其宗旨为“选择正史外国传之外有关中外交通的著述加以整理出版……希望对亚洲史和之外交通史的研究会有一些帮助”。 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向达亲自整理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头三部书:《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文化大革命期间,向达逝世,此丛刊中骤。1979年,中华书局决定恢复《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由著名中外交通史家谢方主持;截至1998年,先后出版了23种。 1998年以前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共26种,每种单册成书,小32开本,各册封面有图片。 1998年为向达创立《中外交通史籍丛刊》40周年,中华书局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的册子重订出版,重订过程中作出以下修改:.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 查看更多 »

乌苌国

乌苌国(梵文 Uddiyana, Udyāna),又譯為烏場國、烏仗那、郁地引那,古代印度國名,地理位置相当于今日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县。 最早见法显《佛国记》。《洛阳伽蓝记》作乌场国,《大唐西域记》作乌仗那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乌长那,《往五天竺国传》作乌长国,国人自称“郁地引那”,小乘佛法盛行。乌苌国属北印度古国,在赊弥国之南,北连葱岭,南至天竺。气候和暖,乘产果林,引水灌田,产稻麦。北魏神龟元年宋云出使天竺,过乌苌国,曾晋见乌苌国王,并为国王讲述孔子、老子、庄子学说《魏书》。乌场国曾于永平三年、四年神龟元年,正光二年朝贡北魏。这国家以巫术与密教著名。按时轮金刚说法,佛在世已在此传播密法。 晋代高僧法显、慧景、道整、慧达,唐代高僧玄奘、慧超、道琳、玄照曾到访此国。 蓮花生大師即出身此國。.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乌苌国 · 查看更多 »

五印度

五印度,又称五天竺国,简称五印、五天,佛教名词。印度古老的《往世书》将印度疆域,划分为东印度(Pracya)、北印度(Uttarapatha)、西印度(Aparanta)、南印度(Dakshinapatha)和中印度(Majjhimdesa)。这种疆域划分,起源于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和围绕须弥山的咸海中的东洲毗提诃、南洲赡部、西洲瞿陀尼、北洲拘庐。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论及印度疆域时,就继承了这种古老的疆域划分:“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唐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称为“五天”。 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归国后著《往五天竺国传》。.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五印度 · 查看更多 »

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t,),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伯希和 · 查看更多 »

休密

休密,大夏时期的五翕侯之一,位置約在今阿富汗境內,首都在和墨城,在公元前30年-公元前80年间和其它三部翕侯都被贵霜王朝所灭。 《汉书》、《后汉书》记载的休密,在《梁书·西北诸部》作胡密丹,《洛阳伽蓝记》作钵和,《魏书》作伽倍国,《续高僧传》作达摩悉须多,《大唐西域记》作达摩悉铁帝,《悟空行记》作护密,《往五天竺国传》作胡密。亦作护蜜国、镬密国、护蜜多国。其地梵语称Vakhana,阿拉伯语—伊朗语称Termistat,古代中国人对此国的各种不同称呼均由此两种名称而来。护密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代小国,位于今阿富汗的瓦罕地区。都城在摸达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后徙都塞迦审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岸伊什卡什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护密国置鸟飞州都督府。.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休密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统一新罗 · 查看更多 »

韩国文学

韩国文学按时间可以分为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古典文学有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两条发展路线。.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韩国文学 · 查看更多 »

訶達羅支

诃达罗支国(梵文:Jaguda),唐朝西域国名。《隋书》作漕国,《大唐西域记》作漕矩吒,《新唐书》、《往五天竺国传》作谢阳、漕矩、社护罗莎他那等。 诃达罗支国都城在鹤悉那城(今阿富汗喀布尔南加兹尼)。《魏书》和《北史》“西域传”作伽色尼。《大唐西域记》等作鹤悉那城、伏宝瑟颠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在诃达罗支设置条支都督府,是安西都护府所属羁縻都督府之一。武后时诃达罗支改为谢风日。府治鹤悉那城,领条支州(今阿富汗扎布尔省贾尔达克)、细柳州(今阿富汗加兹尼省加兹尼)、虞泉州(今阿富汗扎布尔省沙赫焦伊)、犁蕲州(今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格里什克)、崦嵫州(今阿富汗乌鲁兹甘省乌鲁兹甘)、巨雀州(今阿富汗坎大哈省斯平布尔达克)、遗州(今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海拉巴德)、西海州(今阿富汗加兹尼省阿丁赫勒)、镇西州(今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布斯特堡)、乾陀州(今阿富汗坎大哈省坎大哈)十州。8世纪中期,诃达罗支国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唐朝废条支都督府。.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訶達羅支 · 查看更多 »

胡人

胡人,或稱胡族,中國古代漢族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秦汉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人,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代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有彦琮独分梵胡,葱岭以西並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胡人 · 查看更多 »

濫波國

濫波國又稱覽波國,梵文Lampaka的对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濫波國周千余里,北备雪山,三垂黑岭。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宜粳稻﹐多甘蔗。氣序漸溫,微霜無雪。﹐國俗豐樂﹐人尚歌詠。伽藍十余所﹐僧徒寡少﹐多習大乘教”。八世紀時唐高僧慧超也到過此地:“又从此建馱羅國西行入山七日﹐至覽波國。此國無王﹐有大首領﹐亦屬建馱羅國所管。”.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濫波國 · 查看更多 »

朝鲜佛教

朝鲜佛教,指位于及发展于朝鲜半岛的佛教,其为汉传佛教的组成部分,主要教义为大乘佛教。其由中国传入,早期的主要活动为翻译经典及传播,之后出现本土化的趋势,并产生起独立民族化的佛教传统。 2006年,佛教信徒約佔總韓國人口的24.4%,基督宗教人口約佔26.1%(新教16.6%,天主教9.5%),其他宗教約有1.4%,無特定宗教信仰者為48.1%。 另一方面,相較於韓國,北韓對佛教的限制依舊非常嚴厲,信仰佛教的人數也較南方的韓國還要來的更加稀少,很多北韓當地的佛寺也僅僅只是供海外觀光客遊覽的樣版。.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朝鲜佛教 · 查看更多 »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朝鲜文学 · 查看更多 »

朝鲜文化

朝鲜文化是朝鲜民族自古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风俗和习惯。虽然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过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仍保留有其独特的特征。.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朝鲜文化 · 查看更多 »

撒馬爾罕

撒马尔罕(Samarqand Самарқанд;سمرقند;Самарканд)是中亞地區的歷史名城,也是伊斯蘭學術中心,現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首任總統伊斯拉木·卡里莫夫生於此城。“撒马尔罕”一词在粟特语中意为“石城”或“石要塞”、“石堡垒”;另根据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撒馬爾罕 · 查看更多 »

慧超

慧超(也作惠超,),唐代新罗僧人。719年,慧超年十六,在广州被密教大师金刚智收为弟子。723年慧超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到东印度,再往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 然后前往波斯、大食、大拂临、突厥,经葱岭、疏勒、龟兹、于阗,在727年抵达安西,再经焉耆回到长安,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慧超在长安复从金刚智学习,并开始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利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780年在五台山将此经译完。.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慧超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揭羅

拘--那揭罗(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那罗),又稱拘--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往五天竺国传和拘尸那揭羅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