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3 关系: 劉亨基,劉銘傳,埔里地區歷史年表,南屯文昌廟,台中樂成宮,台灣文學史,台灣書院列表,吳士元,吳達禮,吳鸞旂,吳開福,吳性誠,大坵田堡,大稻埕,大甲中軍守備,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大甲歷史,孔昭慈,尹士俍,丁壽泉,丁捷三,中壢區,七堵區,丘逢甲,廖春波,張丙,張達京,彰化,彰化孔子廟,彰化縣 (1723年-1875年),彰化縣 (臺灣府),彰化縣 (消歧義),彰化開化寺,彰化關帝廟,彰邑城隍廟,忠烈祠 (臺灣),土番社學,嘉義縣 (清朝),傅端銓,員林市,噶瑪蘭族,石岡區,王增錞,王雋,王文棨,福建历史,福建省 (清),章汝奎,竹塹城,篤嘉莊之戰,... 扩展索引 (73 更多) »
劉亨基
劉亨基,字少圃,湖南湘潭人,中國清朝官員。 劉亨基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舉人,曾任台灣府鳳山縣知縣。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攝台灣縣知縣,次年正月署台灣府知府,年底再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兼理彰化縣知縣,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1787年元月)再攝彰化縣事。.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劉亨基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劉銘傳
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埔里地區之地理位置位在臺灣本島之中央,東側為中央山脈,西側有國姓之深谷,南邊憑日月潭為界,北邊倚關刀山為屏障,地形十分險要,加上四季溫和,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提供了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距離今約三千年前,已有人類陸續在埔里盆地周邊臺地地區建立家園;從其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石器、陶器,可發現該時期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但不知原因為何,這些史前人類又像謎一樣的消失。直到很久以後,才有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各自分別居住在埔里的南北兩側,成為埔里近代歷史之最早主角。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終於引來當局關注;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分散居住在臺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前來開墾居住。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沙連堡成立於清朝乾隆年間,其範圍包括今部份水里鄉、魚池鄉、國姓鄉、埔里鎮及仁愛鄉一帶;而埔里正是水沙連六社的重要地區,當初稱為蛤美蘭社,亦稱埔裡社(埔裏社)。道光年間,平埔族遷居至該地,並建立三十多個部落。光緒年間,總兵吳光亮建立大埔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在此設立隸屬南投縣之埔里鎮,位於臺灣省的地理中心一帶及南投縣轄境之北,其東側為仁愛鄉,西側為國姓鄉,南面魚池鄉,西距草屯鎮38公里,西北距臺中58公里,南距日月潭約17公里,是通往臺灣中部各主要風景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鎮內所轄面積約162.227平方公尺,人口約87,000人,包含泰雅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各族群;除商業活動之外,居民大多從事農林業,全區沒有大型工廠。.
南屯文昌廟
南屯文昌公廟,又稱南屯文昌廟,為台灣台中市南屯區的文昌廟,位於南屯萬和宮旁,主祀文昌帝君。.
台中樂成宮
台中樂成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東區旱溪--的媽祖廟,其媽祖被稱為「旱溪媽祖」,遶境範圍涵蓋臺中烏日、大里、太平、霧峰、東區、南區、南屯、西區、北屯、北區此十區,建築與遶境分別被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的古蹟、無形文化資產。.
台灣文學史
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現象。這現象產生的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以漢人為主的大中國主義視為邊陲文學,而且其書寫系統多元。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臺灣主體性與中國文化和南島文化間的夾縫中發展。.
台灣書院列表
台灣書院列表列出台灣自清治時期至今所有曾經出現過的書院,按照設置年代先後排列。.
吳士元
吳士元,中國清朝官員,河南固始人。 吳士元為舉人出身,乾隆十七年(1752年)任台灣府鳳山縣知縣,乾隆十九年(1754年)署彰化縣知縣,同年離任。.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吳士元
吳達禮
吳達禮(v),滿洲正紅旗人,清景祖覺昌安三兄之曾孫。.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吳達禮
吳鸞旂
吳鸞旂(),字泮水,號魯齋,祖籍福建漳州龍溪,臺灣彰化縣藍興堡(後改隸臺灣縣)出身,父親為吳景春。他是臺灣中部的著名仕紳,與林獻堂之父林文欽為表兄弟。.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吳鸞旂
吳開福
吳開福,中國清朝官員,安徽全椒人,監生出身。 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台灣鳳山縣萬丹縣丞。乾隆十六年(1751年)署鳳山縣知縣,次年署彰化縣知縣。.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吳開福
吳性誠
吳性誠(),字樸庵,湖北省黃安縣人,清代官員。 吳性誠為廩貢出身,捐得縣丞職務。嘉慶十七年(1812年)七月護理臺灣府糧補海防通判,嘉慶十九年(1814年)署鳳山縣知縣,二十四年(1819年)再任。次年任淡水縣丞,次年正月(1816年)陞署彰化縣知縣。嘉慶二十五年十二月(1821年1月)兼署臺灣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道光四年(1824年)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翌年,因病辭職,不久即卒。.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吳性誠
大坵田堡
大坵田堡,是台灣中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中期的一個行政區劃,1920年(大正九年)廢止,其原範圍包括今雲林縣的虎尾鎮中西部及土庫鎮南部。 大坵田堡西北邊為布嶼堡,東北邊為西螺堡,東邊及東南邊為他里霧堡,西南邊為白沙墩堡。.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大稻埕
大甲中軍守備
大甲中軍守備,又稱大甲守備,清代臺灣營制。雍正十一年,議台灣鎮總兵駐臺灣府。標下中、左、右三營,遊擊各一員,中軍守備各一員,千總五員,把總九員,分防南、北、中三路。 大甲當時屬協鎮臺灣北路營,該營主官乃是副將,駐彰化縣城。其下分有中營與右營:中營守今雲林、南投一帶;大甲屬右營,右營主官為右營遊擊,駐淡水廳城(今新竹市)。 嘉慶十一年,設竹塹營守備;道光十年,因大甲城業已竣工,條件足夠,乃移駐大甲,改稱大甲中軍守備。陳福龍為首任守備,設大甲汛,駐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二百名。.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歷史上最大的民眾起義事件,以大甲西社的林武力為首。發生於台灣清領時期雍正年間的該事件,持續長達一年。事件過後不僅漢人與平埔各族群間傷亡慘重,也讓清廷於平埔各族境內加強駐兵,加強控制平埔族群。此「番亂」名稱,來自福建提督許良彬奏摺所稱。 此外,事件爆發後,鳳山總兵奉令率軍前往大甲協助平定,導致鳳山守備鬆散,曾參與朱一貴事件的舊部便趁機起事,造成鳳山的吳福生事件。.
大甲歷史
於大甲之名的起源,存在兩種說法:.
孔昭慈
孔昭慈(),字文止,號雲鶴,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一代孫,属大宗户,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孔昭慈
尹士俍
尹士俍(),字子元,號東泉,山東濟寧州人,清朝地方官员,附監出身。 雍正七年(1729年)尹前往台灣擔任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雍正九年(1731年)歷任彰化倉庫查盤、赴北路各營汛閱操驗械等職。翌年,台灣中部爆發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他轉辦軍需,並昇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因為「辦理軍糈,著有勞績」,經福建巡撫趙國麟舉薦,升任台灣府知府;並於兩年後再升台灣道。乾隆四年(1739年)任滿,調任湖北鄖襄道。他最大功績為在台任職十年,了解台灣民情,並離台前夕,纂成《臺灣志略》,曾為日後台灣地方志書的取材書籍;例如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及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不過,此書流傳甚少,久不為世人所知,僅北京圖書館藏有乾隆間刊本一部。.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尹士俍
丁壽泉
丁壽泉(),原名生添,字子浚,號醴澄,榜名壽泉,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鹿仔港保鹿仔港街(今屬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鹿港丁協源家族始祖丁克家的第六子。 他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舉人,之後在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試中式第三甲第四十八名同進士出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後授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但因為家中因素,未前往廣東就任。 他曾擔任彰化白沙書院山長,於光緒十二年時與訓導劉鳳翔、廩生吳德功、主事吳鴻藻等人探訪臺灣中部的節婦事蹟。.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丁壽泉
丁捷三
丁捷三(),字子微。彰化縣布嶼稟保麥仔藔--(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人。書畫家。舉人、山東同知。.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丁捷三
中壢區
中壢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zungˊ lagˋ kiˊ;饒平腔:zhungˇ lagˋ kiˇ)為桃園市的市轄區。以地形考量,全區大致可以分成區中心、內壢、龍岡、大西區(青埔、大崙、過嶺)四部分。人口組成以客家人、閩南人及外省人混居,又以客家人為多數(約占五成七)。.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中壢區
七堵區
七堵區是台灣基隆市的行政區之一,位於基隆市西南方,為基隆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由於基隆港附近腹地有限,加上七堵車站成為台鐵西部幹線對號列車的主要起點和終點站,近年已逐漸發展為基隆第三都心。.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七堵區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丘逢甲
廖春波
廖春波,臺灣彰化鹿港人,道光五年(1825年)拔貢。彰化縣知縣高鴻飛曾聘用他主講白沙書院,此外他還參與過《彰化縣志》的編纂工作。.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廖春波
張丙
張丙(),福建省臺灣府臺灣縣店仔口人(今臺南市白河區)。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領袖。.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張丙
張達京
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綽號番仔駙馬。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下灣庄客家人,身材魁梧。是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其兄弟為張達朝、張達標,也是著名的農業墾荒者。.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張達京
彰化
彰化可以指:.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彰化
彰化孔子廟
彰化孔子廟,又稱彰化孔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永福里的孔廟,雍正四年(1726年)由彰化縣知縣張縞倡建,建築為漳州風格,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國定古蹟),在臺灣的孔廟地位中被建築學者漢寶德譽為僅次於臺南孔子廟。.
彰化縣 (1723年-1875年)
#重定向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 (臺灣府)
#重定向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 (消歧義)
彰化縣,可以指:.
彰化開化寺
彰化開化寺,俗稱觀音亭,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光華里的觀音寺,為彰化縣定古蹟。.
彰化關帝廟
彰化關帝廟,台灣彰化縣的三級古蹟,由彰化知縣秦士望於1735年(雍正十三年)所立,是台灣一座供奉關聖帝君的祠堂。.
彰邑城隍廟
彰邑城隍廟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原是守護彰化縣城的官祀城隍廟,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彰化縣知縣秦士望捐俸而建。今廟則是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重建而成。 其所主祀的城隍原為「顯祐伯」,後來該廟管委會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擲筊請示後,晉升為「仁愛侯」。.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土番社學
土番社學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官方教育機構,為清朝地方政府普遍於台灣設置的學塾之一,教育對象為包含平埔族之台灣原住民學童。其中,「土番」即是指台灣原住民。 清乾隆時期,台灣設立土番社學風氣最為鼎盛,設置情況分別為台灣臺灣縣(今臺南市)5所、諸羅縣11所、彰化縣20所、鳳山縣8所、淡水縣(今新竹市以北)6所。 設於原住民地區的土番社學,首設於1686年。1695年,台灣知府靳治揚及1734年臺灣道張嗣昌分別擴大辦理,至清乾隆時期則最繁盛時期台灣南北兩路平埔族地區皆有其設立。惟不久後的清嘉慶與道光年間,因漢化等原因,土番社學逐漸廢弛,並逐漸被私塾或義學所取代。.
嘉義縣 (清朝)
嘉義縣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為嘉獎林爽文事件中縣民力守縣城之事而將諸羅縣更名而來。 嘉義縣成立後轄域仍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到割臺時才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南縣嘉義支廳」(實際上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城被日軍所控制時已改制臺南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
傅端銓
傅端銓號梅軒,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浙江。監生出身的傅端銓於1870年(同治9年)接替鄒祖壽,任臺灣府淡水廳艋舺縣丞一職。任職縣丞期間,於光緒元年(1875年)邀集仕紳捐資將原本位在慈祐宮旁的文昌祠遷建到今址。1875年,台灣行政區劃更動,原艋舺縣丞裁撤,淡水廳改為臺北府轄下的淡水縣。傅端銓亦為首任代署淡水縣知縣。1877年,赴任真除為彰化知縣。.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傅端銓
員林市
員林市位於臺灣彰化縣中部偏東位置,建城於1728年(清雍正六年),2015年8月8日改制為縣轄市「員林市」,彰化縣政府民政局自治行政科,2015-08-09查閱。在改制成縣轄市前,其前身是「員林鎮」,因曾經多次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鎮,故有「全臺第一大鎮」名號。 員林市人口目前接近12.5萬人,就人口數而言,是彰化縣第二大行政區(僅次於縣治彰化市)、南彰化地區經濟及文化中心、全國第四大縣轄市(次於彰化縣彰化市、屏東縣屏東市、新竹縣竹北市)。.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員林市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噶瑪蘭語:Kebalan、Kbalan。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Kavalan 拼音),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壯圍鄉、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1,470人。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
石岡區
石岡區(臺灣客家語大埔腔:shagˋ gong+ ki+),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一個市轄區,位置在臺中市中部偏北。西與豐原區相鄰,南與新社區銜接,東及北與東勢區以大甲溪為界,設有石岡水壩。區內氣候屬亞熱帶氣候,熱而濕潤,特產有鶯歌桃、椪柑、葡萄、楊桃、柿子、高接梨及柳松茸等。.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石岡區
王增錞
王增錞,中國清朝官員,河南永城人。監生出身。 王增錞曾任連江縣東岱巡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兩次出任臺灣府淡水廳新莊巡檢一職。後改南臺主簿。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月以主簿身份署任彰化縣知縣。.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王增錞
王雋
王雋(),清朝政府官員,浙江仁和人。 王雋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舉人。曾任晉江知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擔任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并署理彰化縣事。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再署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787年4月25日),林爽文起事軍攻佔鳳山縣,王雋殉職。.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王雋
王文棨
王文棨,字柳莊,中國清朝官員,山東海豐縣(今无棣县)人。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三甲進士,即補福建惠安知縣。三年,奉檄赴臺灣,歷署嘉義、彰化知縣。同治七年(1868年),署任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同年回任嘉義縣知縣。九年(1870年),署噶瑪蘭通判,通判期間著重吏治,平反許多冤案,獲入文昌廟生祠。.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王文棨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為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實際藩屬國而存在。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福建省 (清)
福建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章汝奎
汝奎,中國清朝官員,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章汝奎為監生出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曾任臺灣府淡水廳竹塹巡檢兼司獄。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任彰化縣南投縣丞。嘉慶十年(1805年)閏六月,以南投縣丞代理彰化縣知縣。嘉慶十三年(1808年)以南投縣丞署任淡水廳新莊縣丞一職。翌年,新莊縣丞裁撤,設立艋舺縣丞(即大台北地區)行政中心遷至艋舺之大加蚋中心,約相當於今萬華車站附近),而章汝奎則回任南投丞職。.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章汝奎
竹塹城
竹塹城(淡水廳城),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於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廓,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現存的磚石城池完成於道光九年(1829年)。因此有時也用「竹塹城」一詞來代指新竹市。迎曦門是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城門,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竹塹城
篤嘉莊之戰
嘉莊之戰,又稱三頂部篤佳庄之戰、篤佳莊之戰,是發生在1787年2月,林爽文事件中的戰役。該戰役過程中,六堆軍擊潰天地會駐守在小篤家、阿里港等處的部隊。而經此一役,天地會勢力遭挫,此後天地會領導人林爽文的副手莊大田將勢頭轉向對客家庄的報復,翌年一月糾集數萬人反攻客家庄。.
韓琮
韓琮(),中國清朝官員,直隸通州人。 韓琮為舉人出身,初任建寧縣知縣。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1764年11月26日),調任彰化縣知縣。乾隆三十三年五月(1768年)接任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次年暫署鳳山縣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署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韓琮
褒忠鄉
褒忠鄉位於臺灣雲林縣中部,地處嘉南平原之上,是雲林縣人口最少的鄉鎮,同時也是雲林縣內面積最小的鄉鎮。.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褒忠鄉
香山 (大字)
香山,是台灣新竹市香山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香山區
香山區(臺灣客家語海陸腔:hiongˋ sanˋ kiˋ)是台灣新竹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該市西南部,西濱台灣海峽,北臨新竹市北區、東鄰新竹市東區,東南連新竹縣寶山鄉,南接苗栗縣竹南鎮、頭份市。.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香山區
香山庄
香山--為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今屬新竹市香山區、同市東區青草湖、牛埔。.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香山庄
骨宗事件
宗事件,台灣清治時期雍正期間漢人大量來台,水沙連諸社因生活空間遭擠壓,遂以邵族水社頭目骨宗和其子拔思弄、水里萬為首,對於平地漢人進行一系列出草等行動。出山殺人活動始於雍正三年(1725)年農曆3月起,迄於翌年11月,死亡人數為62人、耕牛140頭、焚燒房屋近百間。.
諸羅縣
諸羅縣(閩南語:Tsu-lô-Kuān)為臺灣清治時期之行政區劃,1683年明鄭滅亡,經施琅力陳,次年(1684年)4月正式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並將明鄭時期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的行政區域略加調整,改為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而諸羅縣承繼了原天興州的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開化里等四里。 諸羅縣得名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的諸羅山社(Tirosen),諸羅知縣署設於開化里之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境內),轄區與明鄭時期的天興縣(州)相同,東至大龜佛山,西至大海,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北至雞籠城。 1704年(康熙43年),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 1721年4月爆發朱一貴事件,事件平息後,有鑑於諸羅地方遼闊,鞭長莫及,1723年(雍正元年),割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1787年(乾隆52年),將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縣治諸羅山亦同時改名嘉義。.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諸羅縣
高鴻飛
鴻飛(),中國清朝官員,字伯鸞,號南卿,江蘇高郵州人。朱汝珍:《詞林輯略》 高鴻飛為拔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二甲第六名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知縣。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署臺灣府鳳山縣知縣。咸豐二年(1852年)任臺灣縣知縣。翌年,臺灣發生民變,四月,林恭攻陷鳳山城,高鴻飛在灣裡街陣亡殉職。咸豐五年(1855年),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臺灣安平縣任所建立專祠。.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高鴻飛
魚池鄉 (台灣)
魚池鄉(邵語:Qabizay),原稱五城堡,位於台灣南投縣中部,北鄰埔里鎮,西鄰國姓鄉、水里鄉,東鄰仁愛鄉,南接信義鄉,名聞遐邇的觀光景點日月潭就位於本鄉。 魚池鄉為台灣原住民族-邵族的聚居地,地方通行語為邵語。.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賴和
鹿港辜家
鹿港辜家,臺灣知名望族,五大家族之一,发迹于彰化鹿港而得名。該家族的創祖為辜顯榮,其於臺灣日治時期因經商而崛起,家族至今在臺灣政商界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1年,家族旗下的主要企業分為辜岳甫家族(子辜濂松)的「中信辜家」(中信集團為主,含中租控股,並為開發金控大股東),及辜振甫家族的「和信辜家」(和信集團為主含臺泥、雲朗觀光集團等)。.
黄健翔
健翔(),籍贯重庆,客家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9岁开始生活在南京直到高中时期。中国著名体育评论员。从事体育节目解说、主持工作,以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解说风格著称。 现为一级播音员。已经完成现场直播超过六百场,涉及足球、田径、游泳、跳水、篮球、射击等多种体育项目。另外解说各种足球比赛超过两千场。被认为是“新时代的体育解说”风格的代表人物,并被许多杂志、报刊组织的小规模民意测验多次评为最佳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2007年推出音乐单曲《你不是一个人》。 2008年4月,黄健翔签约CSPN,解说欧洲杯及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賽事。8月转任CSPN公司副总裁.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黄健翔
辜顯榮
辜顯榮(),字耀星,彰化鹿港人。自台灣日治時期經商漸露頭角,以甲午戰爭後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而聞名;受日方賜予敘勳六等、授「單光旭日章」。後任台灣公益會會長、日本貴族院議員,贈從五位。.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辜顯榮
霧峰柳樹湳七將軍爺廟
霧峰柳樹湳七將軍爺廟,簡稱七將軍爺廟,舊名兵慶祠,是位於臺灣台中市霧峰區南柳里的七將軍廟,祭拜七員清軍與一隻犬,與當地原漢衝突有關,為中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信仰的起源處。.
郭百年
郭百年,是一位臺灣清領時期設籍於彰化縣的墾戶。.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郭百年
郭百年事件
郭百年事件,是指發生於清嘉慶19年(1814年)到嘉慶20年(1815年)水沙連地區埔里社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事件。.
藍張興
藍張興(臺羅拼音:Nâ-tiunn-hing),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雍正二年(1724年)申辦之墾照名。該墾號漳籍色彩濃厚,對於十八世紀之後,漢人墾拓台中盆地之開發影響至深。藍廷珍於雍正七年過世,由藍日寵承繼墾號,爾後曾遭廢墾撤照之虞,有孫輩藍元枚力爭保產,才得以續存。.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藍張興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臺中市
臺北市行政區劃
臺北市的行政區劃有過多次變化,現今的轄區範圍確立於1968年升格直轄市之時,當時設置16個區,之後在1990年調整成現行的12個區,其中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萬華、信義等7區是最初臺北市的轄區範圍,屬於市中心;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文山等5區則為後來由臺北縣劃入台北市的轄區,位置較為外圍。.
臺灣城市歷史人口
*顏色區分.
臺灣城隍廟列表
臺灣城隍廟列表所列者為位於臺灣的城隍廟。臺灣的城隍廟大致上可以分為官祀與民祀兩大類,前者是在清朝時有被官府列入官方祭祀之中,而後者則是純為民間祭祀而已。而據統計,1999年時全臺灣的城隍廟共有95座,其中民祀者為77座,而民祀城隍廟又大多是二次大戰後所設。.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臺灣府
臺灣府志
《臺灣府志》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記載台灣歷史之官方地方志。總計7個版本,實際刊行6個版本。分別為:蔣志、高志、周志、劉志、范志、余志等六志。.
臺灣府儒考棚
臺灣府儒考棚(又稱臺灣省城儒考棚)位於臺中市西區,於2006年11月1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原為清光緒十七年新建省會臺灣府小北門街內建築群之一,俗稱「考棚」,為臺灣僅存的考棚建物以及現存少有的清朝官署建築,尺度、工法及用材均極為罕見。.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臺灣省
臺灣省城
臺灣省城是清朝時臺灣建省後,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預定設在橋仔頭(雅作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的省城,負責管理臺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臺灣府的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撫後令省城停工,並將省會正式移到臺北府,於是此城之後僅為新的臺灣府城,且直到乙未戰爭時仍處於未完工狀態。日治時期在1903年進行市區改正後省城建物幾乎全毀,僅留下臺灣省城大北門的城樓(今臺中公園望月亭)以及儒考棚。.
臺灣省城大北門
臺灣省城大北門(又稱望月亭)位於臺中市北區,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11月1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為臺中公園內之清代紀念物,雖經修建已非原貌,但仍具研究及保存價值。.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的行政區劃範圍包含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與澎湖群島,起始於荷蘭與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於北台曾設有3個省區。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規定,劃分為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
清朝康熙年間將臺灣納入版圖後設立了臺廈道,與廈門共署,並同時隸屬於當時的福建省。(道為中國清朝非正式行政區劃之一,屬於軍區劃分,為省的派出機關,其地位在省與府之間,清朝後期權力逐漸增加,《內政年鑑》便視之為正式行政區劃)臺灣島方面,設一府三縣。而總管廈門與臺灣的臺廈道道署設於廈門,臺灣府則設於臺南。而基層行政區劃則沿襲明鄭時期,各縣下劃分堡里鄉澳,其下再轄自然村等級的街庄社鄉。.
臺西鄉
臺西鄉(Tâi-se-hiong)是中華民國雲林縣下屬的一個鄉,東距縣治斗六市約三十四公里。以西瀕臺灣海峽而得名,為臺灣方位地名(臺北、臺中、臺南、臺東、臺西)中,唯一止於鄉級的。 臺西北以新虎尾溪與麥寮鄉相隔,南與四湖鄉以舊虎尾溪相鄰,東接東勢鄉,1920年臺灣行政劃分五州三廳,設--,隸屬臺南州虎尾郡,戰後分設本鄉和東勢鄉。臺西鄉同時也是臺灣丁氏的本貫之一。.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臺西鄉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艋舺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雲林縣
陳同善
陳同善,中國清朝官員,陝西三原人。 陳同善為康熙五十六年(1726年)丁酉科舉人。雍正九年(1731年)擔任台灣府彰化縣知縣,曾與雍正十二年(1734年)前後署鳳山縣知縣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陞任福寧府通判。.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陳同善
陳弄
陳弄(),台灣彰化小埔心人(今彰化縣埤頭鄉)。 1862年,彰化富商戴潮春反清起事。陈弄見機響應,被戴潮春封為「西王」。陈弄率军攻打鹿港,鹿港的泉州人在士绅领导下极力抵抗,三天大战陳弄被击退。1863年七月,救援斗六城的台湾镇总兵林向荣与台湾水师副将林国忠被严办、陈弄等人率领的数万戴军围困。1864年3月19日,台湾水师提督吴鸿源在嘉义城外,与嘉义守将汤得升里应外合,击退围攻嘉义的陈弄军。1865年1月,清军收复斗六,斩杀戴潮春。5月,福宁镇总兵林文察和乡勇罗冠英围攻小埔心,与陈弄进行炮战,罗冠英阵亡,其弟罗坑猛攻下,陈弄开--投降,被清军当场斩杀。.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陳弄
陳周全
陳周全(),又名陳周,原籍清朝福建泉州府同安,於18世紀末於臺灣發動民變。.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陳周全
林奠國
林奠國(),字景山,大清福建省台灣道台灣府彰化縣--人,為霧峰林家的宗長,為鄉勇之首領,其孫為日治時期的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晚年居於大清福建省福州府,死後清廷誥授朝議大夫,追贈奉政大夫。.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奠國
林世賢
林世賢(),一名芳賢,字才卿,號膽堂。彰化縣鹿仔港保鹿仔港(彰化縣鹿港鎮新宮里)人。日茂行後人。舉人、內閣中書。.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世賢
林廷璋
林廷璋()。彰化縣鹿仔港保鹿仔港(彰化縣鹿港鎮新宮里)人。林文濬五子、日茂行繼承人。舉人、直隸州候補州同。.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廷璋
林復發
林復發(),又名鹗烈,字遜鵬,號根亭。彰化縣布嶼稟保麥仔藔--(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人。舉人、翰林院檢討、清源書院院長。.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復發
林國棟
林國棟(),又名玉盤,字啓淵,筆名針齋。彰化縣海豐港保麥藔街(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人。秀才、紳章。嘉義縣參事、斗六廳囑託。.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國棟
林獻堂
林獻堂(),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灣臺中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反對三七五減租和徵收餘糧,與當局意見不合,避居到日本。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 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日治、戰後時期三代,是唯一一位具有此經歷的臺灣地方領袖。.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獻堂
林朝棟
林朝棟(),字蔭堂,號又密,幼名松,綽號稱「目仔少爺」,台灣府彰化縣阿罩霧人(今台中市霧峰區),台灣清治時期將領,棟軍主帥,霧峰林家第六代,曾參與中法戰爭的台灣戰事,協助劉銘傳在台灣辦理新政,以及平定施九緞事件,官至二品頂戴道員,賞黃馬褂。甲午戰爭後,支持籌組台灣民主國。但乙未戰爭卻令他心灰意冷,於是舉家遷至廈門,最後病死上海。.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朝棟
林文察
林文察(閩南語:林文察 / Lîm Bûn-Tshat;),字密卿,臺灣清治時期彰化縣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區)人,霧峰林家第五代的族長,清代著名臺灣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於福建漳州萬松關陣亡,贈太子少保振威將軍,諡剛愍。.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文察
林文明
林文明,字利卿,台灣清治時期彰化縣阿罩霧庄(今臺中市霧峰區)人,霧峰林家第五代,清代台籍將領,與兄長林文察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與戴潮春事件的戰事,並於林文察死後擔任霧峰林家的宗長,大力擴充家業。但因得罪公家與民家,屢遭訴訟,最後被專員凌定國當庭斬殺。.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文明
林日成
林日成(),又叫林日晟,清代台灣民變戴潮春事件,領導人之一。 1862年4月3日,台湾兵备道道員孔昭慈在彰化命原任彰化知县的淡水厅同知秋曰觐协助扫荡八卦会,秋曰靓另募林奠国与四块厝林日成各率400人支援。4月15日,清军扫荡部队在大墩与天地会党人作战时,林日成临阵倒戈,击杀秋曰靓。4月18日,八卦会首戴潮春克彰化,封林日成為「南王」。 4月28日,林日成为族人林妈盛报仇,率军三万截断阿罩雾的水源,计划消灭前厝林家(雾峰林家)。林文凤指挥林家人以大炮还击,攻防激烈。林家人死守三天,翁仔社〔今台中市丰原区翁子〕罗冠英与东势角客家人派人支援,林日成军被击退。6月,林日成驻彰化城。 1863年12月20日,林日成发军围攻大甲,清军败退回城。戴军截断城中水源,但是天降甘霖,林日成退回四块厝庄。1865年1月19日,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率军攻打四块厝庄,最后搭炮台、连夜炮轰,2月6日,清军斩杀林日成。.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林日成
李崇禮
李崇禮(Lí Chông-lé;),幼名金墩,號樂山,臺灣彰化人,祖籍福建省晉江縣,臺灣政治人物,曾擔任過臺灣總督府評議員、彰化街街長、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等職,此外也擔任過彰化銀行的監察人與董事。.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李崇禮
李嘉棠
李嘉棠,字幹臣,中國清朝官員,廣東省嘉應州人。本監生,後捐通判。.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李嘉棠
李清琦
李清琦()字壁生,号石鹤。福建晋江人。清朝进士、官员。.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李清琦
東勢庄
東勢庄,可以指:.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東勢庄
東勢鄉
東勢鄉位於臺灣雲林縣西部雲林平原之上,地處雲林海線中心位置,故設有交通部公路總局嘉義區監理所雲林監理站東勢分站,總面積為四八‧三五六二平方公里,行政區共有12村分為東南、東北、嘉隆、程海、龍潭、安南、新坤、四美、同安、昌南、月眉、復興。 東勢鄉除為全臺養鵝重鎮外,生產胡蘿蔔亦占全臺產量二分之一。近年來參加日本東京食品展等國際活動,農特產品已打開外銷市場,胡蘿蔔銷往日本的訂單穩定成長。因台塑六輕麥寮工業區及台78線快速道路開通,使東勢交流道成為麥寮鄉、四湖鄉、臺西鄉等地之交通樞紐。因交通流量龐大,縣道153號業已完成拓寬取直工程,拓寬為四線道縮短與麥寮鄉之車行時間。.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東勢鄉
桃園 (大字)
桃園,是臺灣桃園市桃園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桃園市行政區劃
桃園市是中華民國最新成立的一個直轄市,由臺灣省桃園縣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12月25日升格改制而來。 本市行政區劃目前分為12個區和1個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這些區之下又分為495個里。升格前為桃園縣的6個縣轄市、1個鎮、5個鄉、1個山地鄉,以及360個里、135個村。.
楊桂森
楊桂森,原名楊汝達,字蓉初,是一位出身雲南石屏州的清朝官員。他是臺灣民間傳說「楊本縣敗地理」的主角。.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楊桂森
樹林區
樹林區位於台灣新北市西側,北以塔寮坑溪與新莊區為界,西以龜崙嶺與桃園市龜山區相鄰,西南連鶯歌區、南至三峽區,東毗板橋區、東南以大漢溪與土城區接壤。由於行政邊界劃分,以板林路為界,樹林車站距邊界僅100公尺,而樹林區公所則距僅50公尺,本區也是交通部公路總局臺北區監理所所在的位置。 樹林是新北市原住民分布最多的地方,約6000人。其依據地緣關係及風俗習慣共可分為樹林、三多(三角埔)、山佳(山仔腳)、柑園(石頭溪)四個地區或樹林、潭底、三多(三角埔)、圳安(圳岸腳)、彭福(彭厝莊)、山佳(山仔腳)、柑園(石頭溪)七個地區。其中,山佳(山仔腳)面積最大,樹林面積最小。其中柑園(石頭溪)地區受大漢溪阻隔與三鶯生活圈較為密切,而板橋區溪洲六里(崑崙里、成和里、溪北里、堂春里、溪洲里、溪福里,共約四萬多人)因地緣關係與樹林區區民生活較為密切。 樹林區有「紅露酒的故鄉」之稱,早年以台灣省立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出產的紅露酒而聞名全台。隨著樹林酒廠於西元2004年拆遷至桃園市龜山區,原地變更使用為「大同科技園區」,樹林紅露酒文化遂逐漸沒落,正待區民努力開創文化新局。樹林區民風淳樸,位於和平里中華路上的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更是孕育跆拳道選手的搖籃。.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樹林區
沈葆楨
沈葆楨(),字翰宇或幼丹,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次女,是為林女婿。.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沈葆楨
洪欉
洪欉(),台灣彰化北投埔人(今南投縣草屯鎮)。.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洪欉
淡水廳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雍正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將原諸羅縣轄區虎尾溪以北設彰化縣,同時設置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負責稽查北路,兼督捕務。1731年(雍正9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改官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淡水廳隸屬於台灣府,廳治初期暫設於彰化縣的彰化縣城,1731年遷至同縣的沙轆(今沙鹿區),1733年(另說1756年)始遷入廳治竹塹城(今 新竹市),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廳城初期並無城牆,僅在四週遍植莿竹。1806年,因民亂之故築起土圍。1829年建成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淡水廳首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不得攜眷,任滿昇轉。職責明定為上承欽部憲件,下理錢糧,清丈土地,治刑補盜。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以台北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而原淡水廳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新設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城地方,改設新竹縣,淡水廳終止,歷時144年。.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淡水廳
清水社口楊宅
口楊厝,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西社--(古名社口)的古厝群,已登錄為臺中市有形文化資產。.
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臺灣清朝时期歷史年表,起自1683年明鄭延平王鄭克塽舉國降清,終於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前後歷經了8位清朝皇帝的統治時期,共計212年,為目前臺灣歷史上最長的歷史時代。.
湯大奎
湯大奎(),字曾輅,號緯堂,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清朝乾隆年間官員。官至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於林爽文事件中殉難。.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湯大奎
潭子將軍廟
潭子將軍廟,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潭子區頭家--的廟宇,祭祀乙未戰爭頭家厝之役陣亡的義軍。.
濁水溪
濁水溪,古稱螺溪,下游段稱為西螺溪,是位於台灣中部,屬於中央管河川,全長約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域面積達3,156.90平方公里,計畫洪水量為每秒24,000立方公尺,流域面積與河口百年洪峰流量皆僅略次於高屏溪。 濁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混濁,因而得名。上游之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3000毫米,且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萬大溪、丹大溪為最高。.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濁水溪
戴潮春
戴潮春()表字萬生,臺灣府彰化四張犁莊人(今台中市北屯區四張犁),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台灣清治時期戴潮春反清事件領袖。.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戴潮春
海山罟
海山罟,是台灣新竹市香山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海山罟
新竹市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新竹市
新竹縣 (清朝)
新竹縣(1876年-1895年),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係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而來《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而原淡水廳治竹塹位於此縣境內,故沿用為縣治。 新竹縣剛成立時,北以頭重溪(屬社子溪水系)土牛溝與淡水縣為界,南以大甲溪與彰化縣為界,相當於今天臺灣桃園市西部、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大甲溪以北地區。 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竹縣南邊劃出苗栗縣,兩者大致以中港溪支流南港溪為界。1893年時人口達157,000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割臺之後,該縣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北縣新竹支廳。.
施九緞
施九緞(),清治時期臺灣彰化人,綽號「公道大王」,因官吏「丈量土地」草率粗暴,在劉銘傳治臺時發動民變,率眾包圍彰化縣縣城,人稱施九緞事件,被加二品銜觀察使林朝棟平定。.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施九緞
施九緞事件
施九緞事件,臺灣清治時期後期重大民變事件之一,也是臺灣建省以來規模最大的民變事件。事件起因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派淡水縣知縣李嘉棠前往彰化丈量土地時的官民糾紛,當時士紳施九緞自稱「公道大王」,率領民眾包圍縣城示威,最後演變為暴動,全縣陷入失序狀態。之後由棟軍主帥林朝棟指揮下,清軍順利平定事件,但該事件導致李嘉棠等大小官員被查辦,劉銘傳丈量工作也宣告失敗,不久離職,臺灣建省後的新政宣告結束。.
曹謹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在擔任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亦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不少政績,但後遭英方控訴臺灣鎮道冒功殺戰俘,因而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其事蹟收入《清史稿》循吏傳中。.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曹謹
曾曰瑛
曾曰瑛(),字芝田,江西南昌人,清朝官員,在臺灣為官多年,官至台灣府知府。.
查看 彰化縣 (清朝)和曾曰瑛
1832年臺灣
1832年臺灣發生了張丙事件。.
1848年彰化地震
1848年彰化地震,是1848年(清道光廿八年)12月3日發生於台灣彰化的大地震,造成彰化、鹿港地區居民嚴重傷亡。.
亦称为 南勢底庄,布嶼稟大庄,東勢庄 (東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