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蔭棠

指数 張蔭棠

张荫棠(),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中国广东双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著名外交家,清朝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中华民国首位驻美国公使。.

35 关系: 华人移民墨西哥参政院宣統宪政编查馆中国驻古巴大使列表中国驻墨西哥大使列表中国驻秘鲁大使列表中国驻美国大使列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列表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列表中華民國治藏歷史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伍廷芳张谦 (新会)彭炳周汝鈞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韋禮敦联豫西黃寺西藏历史西藏白话报西藏歷史年表駐藏大臣葉問 (電視劇)英國侵藏戰爭清朝治藏歷史有泰新会区施肇基文碩擦绒·旺秋杰布托雷翁大屠殺拉萨条约

华人移民墨西哥

华人移民墨西哥始于殖民时代期间并已持续到了今天。不过,移民到墨西哥的最大人数的移民群体是在以下两股移民潮中抵达的。第一股的时间从19世纪80年代跨越到20世纪40年代,而另一股重新崛起的移民潮是从21世纪早期开始抵达的。在1880年到1910年间,在波尔菲里奥·迪亚斯总统时期,墨西哥政府试图使国家现代化,尤其是建造轨道和发展人口稀少的北方各州。当政府无法吸引足够的欧洲移民之时,它便决定了允许华工移民们来到该国。起初,小型的华人群体大多出现在该国北部,但是到了20世纪初,在该国许多地方都能找到华人群体了,这其中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到了1930年,该国华人的数量约有18000人。 不过,强烈的反华情绪在20世纪30年代导致了对墨西哥华人家庭的驱逐出境和非法驱逐行为,这尤其是在索诺拉州与锡那罗亚州。到1940年,官方共记录了618名相关的墨西哥华人。 就在第一波驱逐之后,墨西哥华人家庭开始被遣返回国,这导致了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到20世纪80年代间的两次大型的回归和多次小群体的回归。今天,在墨西哥有两个重要的华人群体,一个在墨西卡利,一个在墨西哥城。 在几十年的低数量移民之后,华人移民的数量再一次地迅速增加。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华人公民有1754人,而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永久性居住者的数量达到了6655人,其总移民人口(永久性的与临时性的)约有11000人。 在2009年,国家移民协会(Instituto Nacional de Migración)批准了2661份来自中国的个人移民请求,而在2010年,这个数目则是3620份。这意味着一年就增长了36%。在2013年,有54440名移民被授予了永久居住权,其中4743人(8.71%)是华人,除了美利坚人达到了12905人(23.7%)外,这个数目比别的任何族群的都高。.

新!!: 張蔭棠和华人移民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参政院

参政院是依据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设立的临时立法机构,自1914年至1916年间存在。.

新!!: 張蔭棠和参政院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張蔭棠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宪政编查馆

宪政编查馆,清末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中的一个官方临时研究机构。1905年置考察政治馆,1907年8月清朝决定仿行立宪,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由军机处王大臣督饬,设提调二员综理馆中一切事宜。设编制局、设计局、官报局,译书处、图书处、总务处。宪政编查馆主要工作是翻译各国宪法,研究国情,办理有关宪政的折件,初步拟定有关法规。1911年5月清朝取消军机处并设置内阁时,宪政编查馆改名法制院,隶属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兼充宪政编查馆大臣。.

新!!: 張蔭棠和宪政编查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古巴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驻古巴历任大使名录。.

新!!: 張蔭棠和中国驻古巴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墨西哥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驻墨西哥历任大使名录。.

新!!: 張蔭棠和中国驻墨西哥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秘鲁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驻秘鲁历任大使名录。.

新!!: 張蔭棠和中国驻秘鲁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美国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驻美國历任大使名录。 中国与美国互派公使始于清朝光绪年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不再承认清朝使节的身份,另行任命驻美国外交代表。2月12日,清末代皇帝宣统帝退位,美国于4月承认中华民国。以其代表为驻美公使。1935年,两国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美国在1949年至1978年12月31日期间與台北當局建交,1979年1月1日與北京當局建交,互派大使。.

新!!: 張蔭棠和中国驻美国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列表

本列表罗列了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旧称金山)总领事馆的历任总领事。.

新!!: 張蔭棠和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列表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列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不再承認大清帝國公使的身份,另行任命駐美國外交代表。2月12日,清朝皇帝宣统帝退位,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美國于4月承认中華民國,以其代表为驻美公使。1935年,兩國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 美國在1979年1月1日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改派驻美国代表。 2012年9月1日,依新版的《駐外機構組織通則》,中华民国駐外人員之行政職稱統一以正式官銜訂定,駐外機構(大使館與代表處)之館長对中华民国国内均改稱大使。.

新!!: 張蔭棠和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華民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一直是西藏獨立運動中爭論的焦點。偏西藏獨立的人士認為在中華民國的大陸統治時期,西藏並不受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或支配,甚至達成事實上的獨立(de-facto independence);偏中國主權的人士認為西藏政府一直聽命於國民政府,儘管過程中西藏有過獨立的傾向,但從未正式宣佈獨立,亦從未受任何一國認可,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

新!!: 張蔭棠和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條約。该章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4月20日在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加爾各答簽訂,10月14日在中国北京交换批准。中方代表为钦差大臣張蔭棠以及“秉承張大臣訓示,隨同商議”的西藏噶倫汪曲結布,英方代表为欽差大臣韋禮敦。條約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新!!: 張蔭棠和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 查看更多 »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又稱《中英新訂藏印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有关西藏事务的條約,為此前《中英藏印條約》等條約的改訂條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4月27日在中國首都北京簽訂,7月23日在英國伦敦交换批准。條約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新!!: 張蔭棠和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 查看更多 »

伍廷芳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新!!: 張蔭棠和伍廷芳 · 查看更多 »

张谦 (新会)

张谦()字公撝,广东新会人,張蔭棠之子,娶唐紹儀二女兒唐寶璋,中华民国外交官。左双文,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收回澳门的谋划与流产,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新!!: 張蔭棠和张谦 (新会) · 查看更多 »

彭炳

彭炳,字德武(德五),四川省成都府新津縣普興鄉人,宣統二年工科進士,曾留學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新!!: 張蔭棠和彭炳 · 查看更多 »

周汝鈞

周汝钧(),本名常俭,字约存,别字节生,号省斋。广东番禺县慕德里司南岗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南岗村)人。 周汝钧自幼颖悟,过目成诵。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官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北京参与成立维新派重要政治团体强学书局。次年,强学书局被清廷查禁。周汝钧又与张荫棠、陈昭常、何藻翔、曾习经、颜延佑、张元济、夏偕复组织健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办西学堂,教授数学和英文,次年改名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学堂解散,校产交给筹办中的京师大学堂。 周汝钧回到广东,历任数所书院掌教、学海堂学长,留心西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获聘南海、番禺、顺德旅美旧金山三邑会馆董事主席。二十八年(1902年),由驻美公使伍廷芳派充旧金山领事署随员,随即担任驻旧金山总领事。任期结束,由驻美公使梁诚奏请赏加四品衔。回京后,在清吏司行走,兼管刑部司务厅督催所事,历任顺天癸巳恩科乡试武闱收掌官,昭陵工程监修、定陵工程监督,东陵红墙工程勘估监督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卒。.

新!!: 張蔭棠和周汝鈞 · 查看更多 »

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俗名龙布嘉措,藏族,甘肃卓尼人,第三世策墨林活佛。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甘肃大辞典,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

新!!: 張蔭棠和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 查看更多 »

韋禮敦

韋禮敦(Sir Ernest Colville Collins Wilton,),英國外交官。 生於新加坡,父親是丹麥人,母親是荷蘭人。1890年來華。1908年,與清朝欽差全權大臣西藏查辦事件大臣張蔭棠以及「秉承張大臣訓示,隨同商議」的西藏掌權委員噶布倫汪曲結布簽訂《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1915年至1916年任英國駐廣州署理總領事。1917年至1918年任成都總領事。1918年至1920年任漢口總領事。1923年至1926年间,任盐务署鹽務稽核總所會辦。1927年任國際聯盟的薩爾委員會主席。1932年退休。1952年,死於英國阿興頓(Ashington)。.

新!!: 張蔭棠和韋禮敦 · 查看更多 »

联豫

联豫(),字建侯,原娃王,满洲正黄旗(一说内务府正白旗)人,是清朝的最后一任驻藏大臣。 清光绪年间任四川雅州府(今雅安市)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授副都统衔,派为驻藏帮办大臣。翌年(1906年),接替有泰为驻藏大臣。联豫上任后对之前在西藏推行改革措施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有所猜忌,但实际上继承了其改革事业。他在张荫棠整顿藏务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新政,旨在加强对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宣统二年(1910年)鐘穎統帥二千餘名川軍抵藏,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英属印度,聯豫奏報朝廷,褫奪了達賴喇嘛的名號和部分官員的官階品第。与此同时聯豫起用左參贊羅長裿,在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川軍的配合下率軍攻佔波密,消灭了波密土王,并试图进一步改土归流。但随后辛亥革命爆发,驻拉萨清军发生动乱,联豫于次年(1912年)离开西藏经印度回到内地。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Category:駐藏大臣 Category:满洲正黄旗人.

新!!: 張蔭棠和联豫 · 查看更多 »

西黃寺

西黄寺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中的清净化城塔是北京现存四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其他三座分别为碧云寺塔、真觉寺塔、玉泉山妙高塔)。 如今的西黄寺只是原来西黄寺建筑群中的清净化城塔院,塔院的山门开在黄寺大街11号。现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管理。.

新!!: 張蔭棠和西黃寺 · 查看更多 »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新!!: 張蔭棠和西藏历史 · 查看更多 »

西藏白话报

《西藏白话报》(ནུབ་བོད་ཀྱི་ཕལ་སྐད་ཚགས་པར; 威利轉寫:nub bod kyi phal skad tshags par)是1909年(也有說1907年)清朝駐藏大臣聯豫與張蔭棠在拉萨创办的报纸。它是西藏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藏文报纸。 聯豫與張蔭棠為了推行改革,實行新政,決定創辦《西藏白话报》。《西藏白话报》每十日發行不到一百份(也有說三、四百份)。當時多數漢人與藏人不懂彼此語言,因此《西藏白话报》同時使用漢文與藏文。 目前沒有任何史料顯示《西藏白话报》對藏人有影響。.

新!!: 張蔭棠和西藏白话报 · 查看更多 »

西藏歷史年表

没有描述。

新!!: 張蔭棠和西藏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新!!: 張蔭棠和駐藏大臣 · 查看更多 »

葉問 (電視劇)

是一部由中国拍摄的民初電視劇。苏州福纳影视出品,从“喋血广州”、“佛山情变”、“落难香港”、“打倒军阀”、“天津扬威”、“抗战抗战”六个单元讲述叶问成为一代宗师的历程。著名作家导演范小天担任总导演,台湾金牌制作人杨佩佩任艺术总监,叶伟信任艺术顾问。2012年7月在苏州昆山开机,11月杀青。2013年2月24日在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首播。.

新!!: 張蔭棠和葉問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新!!: 張蔭棠和英國侵藏戰爭 · 查看更多 »

清朝治藏歷史

清朝治藏歷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取得西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史。 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統治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後開始衰落,清朝對藏的影響力從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結束後,清朝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這些措施於1910年鍾穎率軍進入拉薩達到頂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被驅离而结束。.

新!!: 張蔭棠和清朝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有泰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清朝官员,曾任驻藏大臣。平措达吉、中德吉、旺宗、次旺、达瓦,驻藏大臣有泰评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新!!: 張蔭棠和有泰 · 查看更多 »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新!!: 張蔭棠和新会区 · 查看更多 »

施肇基

施肇基(Alfred Sao-ke Sze,),字植之,江蘇省蘇州府吳江縣人,笠泽施氏,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

新!!: 張蔭棠和施肇基 · 查看更多 »

文碩

文碩,姓費莫氏,字俶南,清朝满族官員。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張蔭棠和文碩 · 查看更多 »

擦绒·旺秋杰布

擦绒·旺秋杰布(,转写dBang-phyug-rgyal-po,)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

新!!: 張蔭棠和擦绒·旺秋杰布 · 查看更多 »

托雷翁大屠殺

托雷翁大屠杀,又称托雷翁惨案或莱苑惨案,是指1911年5月13日-15日发生于墨西哥科阿韦拉州城市托雷翁(当地华人称“莱苑埠”)的一场针对华人的大屠杀。托雷翁是墨西哥革命期间,夺取的最后一座大城。革命武装在弗朗西斯科·伊·马德罗(1873年-1913年)的领导下,向托雷翁发起了一场进攻。当政府军撤退之时,造反派在清晨入城并在入城后对当地的商业阶级进行了十个小时的洗劫与屠杀。由于当地商业阶级多为华人商户,故有300多名华人居民当场被杀死,大量华人家庭与机构被掠夺与摧毁。 这一事件触发了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一场外交危机。中方索要3000万比索作为赔偿。甚至还一度有流言说,中国已经派遣了一艘战舰驶往墨西哥水域。最终中方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对这场大屠杀的调查推断出,这是一场出于种族仇恨的、未受挑衅便发起的行为。.

新!!: 張蔭棠和托雷翁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ibet)是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7日英国入侵後與西藏代表签定的条约,当时清帝國政府并没有在条约上签字。但清帝國與大英帝國双方随后签定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包括附約《拉萨条约》。.

新!!: 張蔭棠和拉萨条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张荫棠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